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5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響應關燈1小時 環團籲全民投入節能、綠能行動

$
0
0
本報2015年3月3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陳文姿報導

上個周六夜,台北101有些不同。台灣各界響應世界「地球一小時」 (Earth Hour)活動,28日晚間,與世界知名地標,法國聖母院與凱旋門、雪梨歌劇院與港灣大橋、以及倫敦大笨鐘等,在當地時間晚上8:30~9:30關燈1小時。

台北101關燈前後

台灣自2010 年開始,由荒野保護協會主辦「地球一小時」行動,今年全台有1578個團體,包含政府機構、公司行號及教育單位等加入這項關燈省電行動。信義商區近25家商家及台北101也串聯一起關掉外牆燈,讓台北夜空與全世界同步守護地球。

20150328地球一小時,台北市與世界同步關燈。帶給市民全 不同以往的信義區;圖片來源:荒野保護協會。

永續經營台北市  柯文哲重申打造海綿城市

柯文哲重申永續城市的理念

「地球一小時」行動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發起,自2007年澳洲雪梨展開,今年已邁入第9屆,全世界共有177個國家地區參與,超過7000個城鎮,上億民眾加入行動。

應邀出席的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地球一小時是喚起環境保護意識的活動。節約是一種習慣,地球只有一個,永續經營是一種價值。台北市政府的施政,將秉持永續經營的概念。」

柯文哲指出,將來工務局施工,路面都會用透水路面,讓水滲到地底,天氣熱時發揮散熱的效果,將台北改造成吸水的海綿城市。未來也會推展綠建築、智慧建築。改變,就從台北市政府做起。

示範節能綠活  活動9小時僅耗5度電

而台北「地球一小時」活動,自28日下午13:00起即在市政府廣場舉行,現場有友善耕作的小農市集、綠屋頂推廣、環保小講堂、綠色電影院等,活動多元同時兼顧節能,整場活動9小時,僅耗用5度電。 

荒野保護協會賴榮孝理事長呼籲:「全國能源會議剛結束,希望政府提出前瞻性的能源政策,有期程,有目標。政府、企業與所有民眾共同來節能,我們不只可以節省一座核電廠,台灣4座核電廠都關掉也不會缺電。大家用行動邁向非核家園。」

關於能源政策的制定,賴榮孝希望政府一定要廣納意見,不能被利益團體左右。對於最近電價的調整,賴榮孝表示,「政府策略在改變,將朝浮動匯率方向調整,但降價容易上漲難。一定有人會罵,政府要有前瞻性,以大眾利益為主。」

民眾自「踩」發電  親身體驗新能源想像

本次的倡議「集眾力,來種綠」,呼籲全民長期投入守護地球的行列,每個人都可以是改變的力量。活動現場有12台腳踏車人力發電裝置,由民眾接力騎腳踏車提供現場活動電源,象徵對新能源的想像與渴望。

發電活動吸引上千名民眾參加,除了現場自由報名,也有公司組團體參加。「發電真是太不容易了!」剛踩完腳踏車的民眾深感電力得之不易,無論是節能或發展綠能,都需要眾人參與才能達成。

民眾參與騎腳踏車發電


邁向生態城市 高雄率先建構生物多樣性資料庫

$
0
0
本報2015年3月30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位於高雄市鳥松區的鳥松濕地公園,假日早晨有民眾散步、有老師帶小朋友認識生態、有愛鳥人士架著相機拍照,生態池旁的枯木上,2隻五色鳥正輪流上工,啄木築巢,池面上的紅冠水雞,也不甘寂寞地叫了起來,好似在爭取攝影者的目光。

「公園裡有很多五色鳥,牠們會成對一起挖樹洞築巢,在樹洞裡孵蛋,」高雄市野鳥學會總幹事林昆海向賞鳥民眾說明。

鳥松濕地五色鳥

未來即使沒有導覽解說,民眾也可透過高雄市生物多樣性電子書及APP,來認識公園的動物生態。昨(29)日,高雄市環保局在鳥松濕地公園發表了全台第一個生物多樣性電子書及APP。

環保局指出,電子書除了介紹高雄市13處特色公園、濕地及田野地景的動物生態,並收錄29種常見鳥類的鳴聲,例如五色鳥、白頭翁、小彎嘴畫眉等,可讓民眾認識鳥類的功力大增,不再聽到鳥聲卻不知其名。

高雄與國際簽署備忘錄  展開生物多樣性行動方案

高雄市在2011年與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ICLEI)簽署生物多樣性地方行動(LAB)備忘錄,並展開為期3年的行動方案。環保局長鄒燦陽表示,為此高雄市針對生物多樣性城市的營造,成立了跨局處的工作小組,並訂出策略方向。

今年環保局出版生物多樣性電子書及APP,並且率先建構「高雄市生物多樣性資料庫」,推動社區生態調查的概念,邀請社區團體參與生態調查,建構資料庫的內容。

生物多樣性電子書app環保局委託高雄市野鳥學會在2012年進行了高雄市都會區生物多樣性的調查,環保局表示,不希望調查成果只是一本束之高閣的報告書,而是方便一般民眾利用,因此將調查報告轉換成電子書和APP,民眾只要透過手機或平板下載,即可在個人裝置上閱讀及注記使用。

此外,環保局亦委託研究單位進行生物多樣性資料庫的建置。

全台首個  地方政府生物多樣性資料庫

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教授張學文指出,地方政府對於生物多樣性資料庫的建立很重要,過去保育政策是由中央政府向下推動,而民間有保育團體在努力,但事實上地方政府有行動大軍可以帶領民眾來做,因此「高雄市政府建構生物多樣性資料庫的行動,可說是重要的創舉。」

「若每個縣市都一起做的話,每年都有新的資料更新,而非過去中央研究單位所做的一年一個縣市這樣的頻率,」張學文說。

張學文鼓勵民眾參與生態調查,「或許我們認為都市就是水泥叢林,但事實上在都市裡,有植物的地方就會有生物出現,有很多我們想不到的生物,例如紅隼、鳳頭蒼鷹、領角梟等,世運主場館有瀕臨絕種的黃鸝,而許多高樓的屋頂也出現了夜鷹。這些都是我們可以調查紀錄的。」

生態資源的重要參照  都市開發前必看  

張學文補充,「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建立後,對於各種生物出現的地點、時間變化,都會紀錄。未來與政府的都市計畫區和保育圖層套疊後,分析出高雄市生物多樣性分布的熱點和生態敏感區域,可作為開發計畫的參考。過去開發計畫總是在環評時才進行調查,如今資料庫可提供生態資源的重要參考資料。

環保局與民間團體簽署合作備忘錄

為了讓生物多樣性的調查持續進行,定期更新資料庫內容,高雄市政府與8個NGO和社區團體簽訂合作協議,由社區和保育團體一起,定點、定期進行標準化的生態調查,參與的社區和團體有高雄市蝶會、茄萣生態文化協會、荒野保護協會、高雄市野鳥學會、林園紅樹林保育學會、濕地保護聯盟、甲仙大田社區發展協會。未來社區也能透過自主性的生態調查,更了解周邊環境,作為發展生態社區的基礎。

保留最美的「ㄇ」 長勝綠隧有望融入市地規劃

$
0
0
本報2015年3月30日台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南新營長勝營區移防多年後,意外留下珍貴老樹景觀,卻因市地重劃面臨移植命運。為此,當地居民成立護樹聯盟發動搶救行動,引發熱烈回響;近日,市長賴清德於臉書釋出保留的想法,聯盟成員雖感欣慰,不過仍持續發起聯署,號召國人見證群樹之美,相挺留下獨特景觀。

長勝園區老榕樹形成的隧道,全台只有此景,而且只供人行。(攝影:吳仁邦)

多年土地協商未果幸而保存

「新營長勝營區護樹聯盟」發起人余滄棋就住在長勝營區附近,過去只知道是軍營,即使移防後,仍十分神秘;一直到圍牆倒塌,露出園區一角,才讓他驚覺原來有這麼一塊地方;喜歡攝影的他,忍不住進來探索,一看之下驚為天人、愛上此地。

年初偶爾和朋友聊到此地,一查之下才知道這些樹群將因都更移植。市府都發局雖規劃綠地「原樹保留」,卻計畫將樹移動位置,讓它們成為「森林」,只是這些老樹一經移植,必須冒極大的風險,但原來的景觀十分獨特,並不須改變,因此訴求原地保存。

此地早已於十幾年前決定市地重劃,卻因牽涉到台糖、私人土地協調未有結果,才能保留到現在。「既然知道,就必須關心!」余滄棋說,目前已知明年5月可能會有移植的動作,而市政府的地只佔20%,他期待透護樹聯盟,號召台南市民守護樹群原地保留。

市長同意保留ㄇ字綠隧

對此,賴清德於3月27日臉書上表示,已指示都發局及地政局重新調整都市計畫的分區及公共設施配置;長勝營區內,由榕樹、桃花心木、芒果等樹種所形成的「ㄇ字形的綠色隧道」,朝全部保存的方向研議,並啟動公開決策的機制。

「市地重劃的目的在讓城市的景觀與發展更向上提昇。但開發與生態維護,甚至與棲息生根的『原住民老樹』是可以併存共生的。」

余滄棋和護樹的夥伴都十分開心,雖然尚未形成正式的決定,但他認為已表達市府誠意,希望能更具體的呈現在市政上。原訂29日的聯署活動如期舉辦。

美麗景觀 應保留給市民

連署現場的指標。密密麻麻的連署簽名,而這只是其中一部分。

周日上午,園區破落的門口前搭起帳棚,只簡單一個指示牌說明保護老樹,邀請路過的民眾簽名聯署,只1天的時間,現場已募集上千民眾簽名。

園區內人群絡繹不絕,大多是因媒體報導得知此地。居民蘇先生即表示,雖住附近,也是最近才知道原來有這麼美的樹林,現在,他多了一處可以散步的地方,這一天也帶著孫女同來。

60多歲的王女士,不急不徐地語氣滿是關切,說這片這麼美的樹林,請留下來分享給市民共享。他說其他地方還看得到芒果樹林,但是老榕樹構成的景觀,其他地方有嗎?

長勝營區還有芒果樹以及桃花心木形成的林道。

台灣護樹協會理事長吳仁邦說,此地老榕樹形成的景觀大概是全台獨步,其他地方找不到。「就算重種,50年後也不見得能形成這麼獨特的景觀呀!」

老榕樹的景觀有道理的。緊鄰圍牆的這一排榕樹,都是正榕,為何長這樣?和過去部隊有關,為了防空需要,種植時以磚塊隔成長、高1公尺長條形的磚牆,回填土方後種下榕樹,讓它們專心照顧,往上往兩側延伸,形成一格一格的樹穴,無線電車、自走砲、坦克,就藏在樹底下。戰鬥機從空中看不出。

吳仁邦說,這些樹少說30年以上,榕樹長得很快,根系呈網狀往地表竄動,此地的榕樹有好的成長環境,因此得以茂密壯大。

體驗老樹生態服務

3月底,台南的日頭讓人微微沁汗,走入由群樹形成的綠蔭道,立即感受到舒服宜人、涼爽的空氣。在吳仁邦的引導下,參加導覽的人,撥開層層的落葉,用手觸摸底下的泥土,「那麼久沒下雨,土壤還是濕的!

雖然是乾旱的天氣,落葉層下的土壤依舊濕潤冰涼,孕生的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棲地,在回饋給老樹,提供的保水、調節溫度等多項生態服務功能。

親子一起觸摸落葉層下的土壤,感受土壤的濕潤涼爽以及所創造的微氣候環境。

「行道樹保留的樹穴,用意也在此。」吳仁邦表示,如果每天把落葉掃掉,任人踩踏、土地夯實,讓根系無法成長,也缺少微生物滋養。因此,當政府包商連將包裹根系的材料、繩索解開的動作都沒做好,使用的回填土甚至是建築廢棄物,對樹都不好。

住在安定區的陳先生,帶著80多歲仍務農的父親、家人,來參加導覽解說。他說,此地已形成獨特的景觀,就算重新種植,100年後,還不見得能形成這種景觀;不解為何要破壞。他認為,任何規劃都應融入在地環境,也就是,應將這個景觀納入設計,而非破壞之後再重建。

賞樹  也要護樹

目前有兩位居民自願且固定前來打掃,將落葉往兩邊掃到樹下,清出既有的柏油路,供民眾步行的徒步區。

民眾前來接受群樹的生態服務時,要注意哪些事呢?吳仁邦說,首先要注意人身安全,傍晚可穿長袖衣、噴一點防蚊劑(或滴麻油搓揉手腳)防蟲,避免走入草叢驚動蛇。

 

園區內枯枝落葉多,切記不要抽菸、丟菸蒂,一旦引發火災,可能將這些景觀及生態系都消滅殆盡。

吳仁邦表示,這些樹看起來都挺健康,只要維持住棲地,都能具備對抗病毒的免疫力。但有些民眾可能會挖落葉層下面的黑土回家種盆栽,甚至帶進一些盆栽種植園藝花草,就可能引入褐根菌等不利於樹種的病菌,破壞棲地以及樹群的健康,這些行為都應避免。

余滄棋也說,當地清理的原則以人造垃圾(塑料、瓶罐等外來的廢棄物),樹木花草落葉都不動;另外,期待能整理頹廢的圍牆。

目前除了地方動員打掃整理,也已聯絡環保局,期待在這段期間民眾享受美景之餘,還能共同守護,不要影響老樹棲地。

海洋的71個痛

$
0
0
作者:馮加伶;編譯: 馮加伶、孫介珩、曾景鴻、謝佳男

※編按:海洋長久以來面臨的問題之多,人類應該如何著手解決?2011年,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海洋專家,集結來自各國學者、政府官員、非營利組成員,開始蒐集並彙整這些海洋保育相關問題,歷時3年,從一開始631個問題整理出最重要的71個問題。去年(2014),此份報告刊登於學術期刊Conservation Biology,現在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最重要的71個問題有哪些,而身為海島國家的台灣,是否也讓這些問題困擾著我們的海洋?

Ocean’s seventy-one是什麼?這可不是好萊塢電影Ocean’s twelve(中譯:瞞天過海)的系列電影,而是攸關海洋生態系未來的71個重要問題!

海洋和人類社會的關係相當密切,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最新統計資料,海鮮佔全球約29億人口中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量的20%,是交通和大規模的貿易運輸媒介,也是許多沿岸居民的生活和文化價值的重心。除此之外,海洋生態系還提供了許多重要的服務,像是營養鹽的循環、碳封存、海岸防護、調節氣候、提供氧氣等等。

海洋中的生物固碳(碳封存)圖片來源:http://theresilientearth.com/?q=content/ocean-co2-storage-revised

但自從人類世(地球的最近代時期,從人類活動對地球生態系造成持久影響開始)以來,人為活動對全球環境所帶來的負面衝擊不斷,像是過度開發、海洋酸化和暖化、棲息地破壞、汙染和外來種問題等等,都對海洋生態系的完整性造成嚴重威脅。

上述說明或許還不能讓你感受到海洋的重要性,且讓我們把話講得更白一點──海洋主宰著地球所有生態系的正常運作,左右著人類的未來,海洋受到破壞,人類也會跟著滅亡。這個利害關係,應該就能讓你和大海站在同一陣線了吧!

解決問題前先定義問題

海洋的處境艱難,面臨的問題何其多,人力和資金又相當有限,到底要先解決哪一個?哪些問題才是最關鍵?該怎麼做才能暫緩破壞?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要先定義問題。

為了瞭解海洋生態系所面臨的問題到底有哪些,一群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的海洋學家,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在2011年第二屆國際海洋環境保護大會(IMCC)時,集結來自世界各國的學者、政府官員和非營利組織的成員,舉辦了一個為期2天的工作坊。

首先,他們跟IMCC的與會者、專家同儕和保育生物學會徵求問題,一開始共募集了631個候選問題。他們逐步審視這些候選問題,透過篩選和投票將問題減少到316個,接著將這些問題以領域分類。隔年2012年時,他們再度舉辦一個2天的工作坊,這次與會者則先依其專長分組檢視不同類別的問題,根據問題的重要程度進行篩選,並依問題的相似性進行合併,整理出一份候選名單。最後,再由所有的與會者一起投票,依得票數的高低篩選出最重要的71個問題。2014年時,這些歷經3年時間整理出來的71個問題,終於在保育生物學期刊刊出

這些問題闡述了海洋保育所面臨到的特殊狀況,可提供投身海洋保育的人士、研究者和投資者一張藍圖,增加對海洋生態系的瞭解、發展對海洋保育有助益的計畫。如果我們能回答這些問題,就能改善海洋保育的現況,以永續的方式管理全球的海洋資源。人類與海洋的關係密不可分,這71個關於海洋保育的重要問題,真的不可不知,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這71個問題到底有哪些!

8大核心問題,帶你看見海洋悲歌

問題共彙整成8大類,點選連結可直接跳到該選項:漁業氣候變遷其他人為威脅生態系海洋公民政策社會和文化觀感科學事業

幽靈漁撈是指被丟棄或遺失在海中的廢棄魚網,卻依然持續進行漁撈,造成困網的海洋生物死亡。圖片出處: http://www.tonywublog.com(Image credit: Tony Wu)

  • 第一類:漁業
  1. 幽靈漁撈造成的海洋生物量損失有多少? 減少此耗損率最有效的方法是什麼?
  2. 休閒漁業對海洋生態系的衝擊為何?
  3. 如何改善漁具漁法,使其對棲息地的破壞降到最低?
  4. 在評估漁業資源可捕撈量時,高階掠食者與其他物種的攝食需求應被考量至何種程度才能夠確保生態系的健康?
  5. 該如何降低合法、非法、未通報和未受規範漁業(IUU)的混獲所造成之衝擊,使得原本因混獲而數量減少的物種能再現生機?
  6. 禁捕區(no-take zones)在哪些情況下能對週邊漁業提供助益?
  7. 負面演化(negative evolutionary effects)對永續漁業影響的影響程度為何? 如何使其影響降到最低?
  8. 如何透過「暫時禁捕」讓海洋保護區系統的利益極大化?
  9. 在何種情況下水產養殖能對海洋保育提供淨利益?
  10. 生態標籤認證系統的哪些特色,使其可以作為永續漁業的指標?要發展到何種程度,這個認證系統才能對全球漁業的永續有幫助?
  11. 預防非法、未通報和未受規範漁業最有成本效益的方法是什麼?     
  • 第二類:氣候變遷
  1. 在氣候變遷如海平面上升的影響下,小島型國家要如何維護當地糧食安全又保有遵守國際保育公約的能力?
  2. 針對氣候變遷與海洋酸化所造成的影響,禁捕區或高度保護的海洋保護區可提供多少程度的生態系統回復力?
  3. 海洋生態系與物種將如何適應與應對來自海洋酸化、缺氧和暖化對個體與相互作用所造成的影響?何種程度的緩解是可行的?
  4. 哪些因素會讓物種(熱帶/溫帶物種、固著性/移動性物種)對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壓力特別敏感?
  5. 哪些措施可用來預防地域性物種因氣候變遷而滅絕與消失?
  6. 全球氣候變遷與海洋酸化將如何影響海洋生產力,最終影響生物多樣性?
  7. 如何盡最大的可能來辨識與保護海洋氣候避難所?
  8. 隨著極圈海洋環境的暖化,人為活動亦將逐漸擴展至此,隨之而來的壓力(像是噪音、外來物種和汙染)會增高到何種程度?而這些改變會對極圈的生物多樣性造成哪些影響?
  9. 氣候變遷和海洋酸化會對海洋環境中物種的分佈、歧異度、相對豐度、疾病流行率和入侵物種等,造成何種影響?
  10. 人類為了因應氣候變遷所發展出的科技減緩策略(如防波堤),會對生態造成哪些可能的影響呢?
  11. 人類造成的海洋景觀轉變,將如何伴隨氣候變遷衝擊而影響其他海域?
  12. 氣候變遷會對海洋生物的3D空間分布、數量和散佈造成哪些影響?背後又有哪些含意呢?
  13. 為了因應海洋環境的改變,海洋生物(尤其是附著性的生物)需要發展出哪些能力?
  14. 海洋生態系中生物與非生物固著碳源的能力,會如何隨著時間變化?
  • 第三類:其他人為威脅
  1. 現存及新興海洋病原體擴散所造成的影響,可以用哪些策略來減緩及管理?
  2. 哪些人為活動所造成的壓力對宿主及病原體相互關係的影響最大?
  3. 如何預測缺氧死區的形成並預防?一旦死區形成,該如何逆轉?

Dead Zone(死區)的形成:(1)春天時,溫度較高的淡水從密西西比河流入墨西哥海灣,形成了一個屏障,阻隔下方海水進行氧氣交換。(2)從肥料和汙水中而來的氮、磷營養鹽促成了大量藻類生長,等藻類死亡後,屍體會沉降到下方的海水被細菌分解,這個過程會消耗許多氧氣。(3)下方海水的氧氣濃度越來越低又無法進行氧氣交換,死區就此形成。 圖片來源:Nola.com(image Credit: Dan Swenson )

  1. 該如何將使用新科技(例如電力設備)後所累積的影響快速且有效地評估,進而轉成預防性的政策建議?
  2. 漏油事件所造成的破壞該如何量化估算?有哪些生態相關的指標可用來評估?
  3. 有哪些科技或生物限制使得我們無法有效清理石油或其他化學物質的急性或慢性洩漏?要如何讓社會與經濟抉擇在開採、萃取、運輸或使用這些物質的同時也知道這些限制?
  4. 如何使觀光旅遊對海洋生態系的利遠大於弊(讓利益極大化並使負面衝擊降到最低)?
  5. 都市化對海岸、河口區土地使用模式的改變、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如何透過政策和實作整合來減緩這些影響?
  6. 人為噪音會以何種程度及方式影響海洋動物的族群,特別是高度依賴聲音的動物?這些衝擊會如何在時間與空間上累積?
  7. 對於人類所產生的劇烈與長期環境壓力因子,我們有哪些相對應的保育方針?
  8. 海洋汙染物(如: 塑膠或廢棄物)會造成哪些具有累積性甚至禍及族群的影響?
  9. 如何降低航運對海洋生物及生態系的負面影響(像是敏感棲息地的分佈、二氧化碳和炭煙的排放、水下噪音、建設和操作過程中所釋放的污染)並增加大眾對這些負面影響的公眾意識?

(註:炭煙又稱黒炭,是指化石燃料未完全燃燒而產生的煤灰及其他懸浮粒子。) 

  • 第四類:生態系
  1. 該如何辨識、保護和恢復關鍵性的大規模生態過程?
  2. 如何將各生態系之間的物種回復率整合成推動保育的目標,並用來評估保育的成功與否?
  3. 何種復育模式(像是原棲息地復育、移植等)對原始海洋生態系的形式、功能和供給,助益最大?
  4. 基於不同物種之間的差異,如何讓保育策略在各種類階層、棲息地和不同規模間,能夠有效地實行並維持連結,以確保海洋群落的恢復?
  5. 自然環境及人為影響造成的改變,要到何種頻率、強度和幅度,才會影響各物種的分布和數量及其在海洋生態系中的群落?
  6. 如何將生態系統服務所提供的價值(已知/未知、定量/定性)與海洋保育規劃和管理結合?該如何評估要對這些生態系統服務提供多少保護?
  7. 我們該如何辨別出海洋生態系中受到瀕臨絕種威脅的物種?何時該將分類方法(triage approach)應用在極危物種的保育?
  8. 我們該對海洋生態系中,種間基因多樣性的鑑別和維持,提供多少關注?
  9. 該如何找出海洋生態系和各物種的臨界點,如果超過這些閥值會有哪些後果? 後果是否可逆? 
  • 第五類:海洋公民
  1. 激勵人們為保護海洋環境而改變過往行為的「最佳方案」為何?最該改變的行為是哪些?
  2. 有什麼方法和工具能夠讓公民加入保育海洋的行列?
  3. 有哪些重要的訊息、觀念和能力應該要儘快與公民溝通、和公民一起培養,使其了解海洋保育所面臨的現況?
  4. 針對不同群眾的不同價值觀與看法,建構海洋保育議題的最好方式是什麼?
  • 第六類:政策
  1. 該如何提高海洋保育相關之國際條約的有效性以及實踐程度?
  2. 「公海管理」最特別的挑戰為何?確保公海治理、保育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最佳方案」為何?
  3. 如何早一步制定有效的政策和評估海洋系統,以描述過去歷史基線給我們的啟示?
  4. 估算、評價以及管控海洋環境中,人為多重壓力及衝擊的「最佳方案」為何?
  5. 解決關於海洋環境政策衝突(例如:陸地與海洋政策,組織的雙重授權)的「最佳方案」為何?
  6. 如何衡量海洋保護措施與政策是否成功?那個成功的因素最容易移轉給其他區域和保護活動?
  7. 如何打造、適當管理並且兼顧生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海洋保護區網路?
  8. 海洋空間規劃如何應用於海洋保育目標?
  9. 科學證據如何作為海洋保育政策產出的基礎?若證據本身有矛盾或衝突該如何解決?
  10. 應該如何將不確定性,風險和防範納入到有效的海洋保護政策制定?
  11. 量表治理模式(研考)如何呈現海洋保育的成就?
  12. 海洋物種的貿易該如何有效的被管制、管理以及監測?
  13. 即使對新型態的海洋污染影響與資源保護還未完全了解,應如何針對這些污染進行規範?
  • 第七類:社會文化觀感
  1. 人類因各種世界觀型塑而成的各種看法、關係和敘事如何與海洋環境產生連結?如何影響海洋保育?
  2. 海洋保育議題如何在承認地方治權和國家主權的同時,保障食物安全、文化安全以及人類福祉等更高層次的命題?
  3. 海洋文化遺跡、海事遺跡及生態保育,該如何結合以符合利益關係人的最大利益?
  4. 如何發展和傳遞海洋保育進程和成果中的社會公平正義(納入性別、世代以及社會經濟權益)
  5. 我們能從不同規範中的衝突管理、解決方案和迴避學到哪些對海洋保育有益的事情? 
  • 第八類:科學事業
  1. 如何提升分類的專門技術,減少海洋生態系的保育和管理的不確定性?
  2. 如何改變學術文化和管理文化,使其更資料公開並讓一般人更易取得和標準化?
  3. 那些策略可以用來推廣長期的跨領域合作和整合?

這些問題或許不是一時半刻就能解開,可能需要好幾年、甚至幾10年的時間。過去,我們低估了海洋生態系的重要性,加上對海洋生態系的瞭解遠不及陸域生態,限制了我們保護海洋資源的效率。但是,現在我們需要更積極的作為、需要讓更多人了解海洋的重要性、需要研究人員、權益關係人、管理者、非營利組織和政府的共同合作,加強海洋生態系的管理,讓海洋的未來走向永續。

海社 Formosa Ocean Society

臉書上的公開社團,定期舉辦讀書會討論與海洋有關的議題。希望能透過一個跨領域的讀書會,除了對關於海洋的各項議題加以理解外,也能夠透過跨域的對話,對海洋的議題與時事有更多面向的理解。

 

嘆盜獵「等級太高」 國際要追查洗錢流向

$
0
0
本報2015年3月31日綜合外電報導,李培福編譯;蔡麗伶審校

面臨野生動物非法交易案件史無前例的激增,來自31個國家的元首、部長與政府官員,上週聚集在波札那的卡薩內,聯合宣布採納重要的新措施,包括處理洗錢等金融問題,以打擊野生動物犯罪。

被查獲的非洲象象牙。(來源:WWF / James Morgan)

過去一年的成果:修法、執法有進展

2014年2月的倫敦野生動物非法交易會議(London Conference on the Illegal Wildlife Trade)至今已滿周年。各國報告過去一年關鍵的成功作為,包含提升象牙扣押的執行水準,特別是在非洲;而有些國家已經開始改進國內野生動物相關的立法。

2015年2月,老虎遍及的13個亞洲國家承諾一項零盜獵框架與實施程序,可以作為抑制全世界盜獵的藍圖。

落實倫敦宣言 國際轉往金錢流向調查

卡薩內聲明建立在倫敦宣言的基礎上,以根除野生動物產品市場、確保有效的合法框架和反野生動物犯罪的威嚇力量、加強執法,及支持永續生計。

這次,各國同意採行額外的措施,並著重在處理洗錢等與非法盜獵有關的金融問題。

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TRAFFIC)執行長 Steven Broad表示:「追蹤金錢流向,是這次最重要的承諾,也是追查盜獵的創新手段,因為這才能打到走私集團的痛處,接著就能捕獲幕後首腦。同時,這也有助於杜絕時常阻礙執法的貪腐行為。」

「世界各國在卡薩內示範了如何將在倫敦宣言的承諾轉為有行的實際行動,及加強進行這項工作直到完成的決心。」Broad表示。

盯緊物流公司 盼利益回歸在地

卡薩內聲明也要求與相關社群團體合作,讓野生動物資源的益處,適當的保留在當地社群中。

與會國也同意進一步聯合私部門,包括物流公司與運輸公司。這些公司往往被刻意指派去遏止非法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的流通,但卻經常發現自己不慎成為野生動物走私的媒介。

在交易鏈的客戶端,各國也同意挹注額外的資源,深入了解非法野生動物產品消費者的購買動機與行為。

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物種計畫主任Carlos Drews表示:「野生動物犯罪集團承擔非常小的風險卻獲得龐大利益,這樣情形已經存在太多年了;不過,在過去的倫敦宣言或各國現在在卡薩內同意的承諾,都能夠藉由大幅提高走私者的風險,同時也降低他們的報酬,來改變遊戲規則。」

「自從倫敦宣言已經一年了,雖然潮流慢慢地轉為抵抗野生動物犯罪,但是盜獵的等級仍然太高。」Drews說,「我們已經做了重要的進展,不過唯有各國持續提升努力,合力將承諾轉為具體的結果,才能贏得抵抗非法野生動物交易的一戰。」

「交作業了」 領先開發中國家 墨國減碳目標定案

$
0
0
本報2015年3月31日綜合外電報導,龍吟欣編譯;蔡麗伶審校

墨西哥上周五(27日)宣布將在2026年前規範溫室氣體排放量限額,在12月巴黎高峰會前,加入第一波向聯合國遞交國家氣候計畫的國家行列。

聯合國冀望全球「已經準備好了」的國家,率先在3月31日前遞交國家減碳計畫,以預留充裕的時間,凝聚國際對抗氣候變遷的決心。

新墨西哥的風力發電裝置。(來源:J. N. Stuart)

2030年前,溫室氣體減量25%

根據墨西哥環境保護署發表的國家氣候遞呈,墨西哥最晚將在2026年開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並在2030年前低於二氧化碳排放基線(Business-as-usual,BAU)的22%。

根據遞呈,墨西哥的溫室氣體排放將在2026年之後因經濟成長而減弱,而每單位GDP的排放強度將在2013年到2030年之間降低40%。

墨西哥也保證將在2030年前大幅減少短期氣候驅動物質(SLCP),例如煤煙以及甲烷的排放量,至BAU的25%。

墨西哥並未要求已開發國家的金援,而是無條件地訂定它的目標;然而,墨西哥表示,若能取得氣候資金與技術,或是能夠制定全球統一的碳價格,便能在2030年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至36%,並且減少短期氣候驅動物質排放量至40%。

開發中國家首見 白宮讚揚

在墨西哥公布其目標之後,墨國總統涅托(Nieto)和美國總統歐巴馬隨即宣布新的環境合作政策「以深化特定領域的政策和規範合作」,其中包括了運輸工作的燃料效率、器具標準及輸電網路的現代化。

白宮讚揚墨西哥成為第一個遞交國家策略的開發中經濟國家──這在聯合國的行話中正是對於聯合國的「國家自主決定的預期貢獻(INDC)」,「透過適時遞交如此清楚、抱負不凡、強健並無條件政策承諾所支持的國家自主決定的預期貢獻,墨西哥正為世界上所有其他的國家樹立典範。」

環境保護基金(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的麥凱(Christina McCain)稱,墨西哥無條件的奉獻「展現了21世紀經濟認可低碳成長為未來趨勢走向。」

「我們期望更多的國家能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遞交國家自主決定的預期貢獻。」聯合國秘書處發言人納特爾(Nuttall)表示。

為地層下陷踩煞車 觀樹健康養殖力爭上游

$
0
0
本報2015年3月31日雲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歷經最近一次文蛤大豐收,雲林口湖成龍村觀樹基金會的養殖池放乾了水,等著日頭將池底曬到「避旬」(龜裂)。兩年來,以導入海水靜置後養殖白蝦、文蛤的模式漸入佳境,不過,工作人員仍小心謹慎、按步就班地曬池、清理雜質。雖此地養殖不須投藥,但地層下陷的威脅未曾稍減,鹽水養殖則期待能發展出避免向下沉淪的產業模式,力爭上游。

2009年投入當地棲地復育計畫,轉眼已第六年,觀樹基金會的工作人員被當地稱為「鷦ㄚ窟的小姐」,以為是來顧鳥的;隨著了解日深,兩年前展開濕地之外的偵探工作,進一步探詢友善環境的養殖方法。

觀樹一解地層下陷的難題,在雲林口湖成龍村,租廢棄魚塭實驗海水養殖。

先養水  再養殖

過去台灣社會追求經濟成長,養殖業也追求短期最大獲利,養殖專家認為鹹度在千分之18的水質,養殖效果最好,投入餌料的換肉率最高;並鼓勵沿海養殖業者抽地下水淡化。數十年後,雲林、彰化以及屏東沿海養殖的區域,衝擊地層下陷的速度,每遇風災常造成嚴重損害。

養殖老手都知道,鹹水一定養得起來,只是養殖的時間比較長。如何讓產業與永續並行,觀樹向當地居民租用廢棄魚池,引入鹹度約在千分之25以上的海水,增加養水池的繁複過程,以營造健康的養殖環境為目標,希望能為地層下陷踩剎車。

觀樹養殖魚池,收成後正值曬池期,曬池的速度完全靠太陽賞臉。「曬池是為了消毒、殺菌,還有去除池子裡的雜質。」觀樹魚塭管理員李聰明(暱稱老芋仔)說,曬池同時,還會撒石灰消毒,將底棲的螺貝類的小苗也去除。

原本長條型的魚塭,隔成3個正方形的小池子,中間飼養白蝦的池子早已曬乾,但第一池養水池,則受附近尚未收成的魚塭滲水影響,還沒能曬到令人滿意的程度。

3個池子分別是養水池、白蝦池,以及文蛤與虱目魚的混養池。水源是透過小排水溝接到牛挑灣溪,再通到大海。

觀樹的養殖池是引入附近小排水溝接牛挑灣溪到大海的水,經過養水池靜置,再分送其他兩池養殖文蛤和白蝦。

養水池的功能是引入海水後,靜置24小時,讓水質沉澱之後,再進入其他兩個養殖池。觀樹基金會主任王昭湄解釋,成龍村位於感潮帶(潮間帶)範圍,兩年來的實驗幾乎可以確定,小排水溝的水受到上游畜牧業廢水以及海水狀況影響,若直接引入進入養殖池,無法肉眼辨識水質,極富風險。

老芋仔說,漁民早上醒來第一件事是看水清不清,看水就知道文蛤好不好,健康的文蛤會吃東西,水面會比較清,生病的文蛤不會吃東西,池水混濁,而且會浮出水面無法收成。

魚塭用水盡量做到循環水的概念,能不從小排引水就不引入,盡量讓其他兩個池子的水交換使用。利用高低水位聯通管原理,讓高水位排到低水位;反之,則使用馬達抽水;而正方形的水池,也比較能達到打入氧氣、循環的目的。王昭湄解釋,文蛤是吸收沼水的,當蝦池有濃厚的沼水就排到文蛤池,吃完乾淨的水,又能引回到蝦池。

文蛤、白蝦不怕鹹  怕污染

至於「鹽水養不起來」的說法,王昭湄認為,無論白蝦或文蛤,原本生長的環境就是鹽水,問題不在鹹度。因此觀樹每日記錄追蹤,分析問題,最後認定是水質的問題,出在水溝,可能是上游排放的物質,造成水質不穩定。

由這個過程,王昭湄體會到里山到里海是環環相扣的生態系。他說,山上果樹經過陸地農田,使用的任何物質,最後就是來到海邊,而當養殖的文蛤、白蝦,屬於無脊椎動物,無法承受一絲污染。

讓芋爸彈舌、媲美野生的文蛤,健康食安和環境都有保障。(圖片來源:觀樹基金會成龍溼地三代班網站)

「以我們這種養殖方式,每天驗水,以養水池讓水質穩定,文蛤好照顧,蝦子產量增加。」過去當地曾是草蝦養殖重鎮,聽老一輩說,以前隨便怎麼放養,都能收成,一收就一棟洋房的價格;後來無論如何都養不起來,疑因過度追求產量,高密度養殖有關,高密度養殖產生病毒,又因過度使用抗生素,至今仍無法復原。

「實驗」見成效  傳統觀念轉型一步一步來

當地文蛤收成是利用清晨兩、三點半夜工作,和一般行業的工作時間顛倒。家裡也有養殖魚塭,老芋仔常深夜完成工作,就來照顧觀樹的池子,覺得這件事更要緊,不過家中的魚塭尚未改變養殖形式。「很想嘗試,但風險過高,沒有足夠的規模能多一個養水池」

對此,王昭湄笑說,都已經算出經濟效益給你參考了,只缺信心而已!

此地飽受地層下陷之苦,而且抽地下水很耗電。「養殖業者除了飼料費,電費是最驚人的,如果水車一直開、抽地下水,電費通常1個月上萬元。」王昭湄說,能減少能源支出的方法,業者應很樂意效法,不過實驗計畫尚未成功之前,能體諒他們的心情。

王昭湄說,從一開始大家笑說養給鳥吃、「收不起來」,到現在,村民遇到水有問題,會找團隊成員檢驗,今年收成也讓村民刮目相看,最近的分享會,不少村民參與交流。

【延伸閱讀】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為何高麗菜價年年崩? 菜農之子告訴你

$
0
0
作者: Lin bay 很 油

※ 本文轉載自 Lin bay 很 油 Facebook粉絲團

高麗菜農叫苦連天,高麗菜供過於求,產地收購價1顆高麗菜僅剩3元左右。農民盼望政府能幫幫農民,國內各大公司開始認養高麗菜,盼能讓高麗菜恢復正常價格,避免農民血本無歸。這類高麗菜崩盤的新聞每年都會出現,消費者一定週期就會看到這類的新聞,然後就開始怪政府管控無力、怪菜蟲剝削農民,讓這種現象不斷發生。

高麗菜。圖片來源:sheldon0531

那為什麼沒辦法解決這種現象哩?如果你是一位高麗菜農,你會不會也遇到這種事呢?以現在台灣的農產品產銷管理體制而言,每年3月會發生這種菜賤傷農的現象,才是一種正常吧。那為什麼這種現象不斷發生呢?讓我以一個菜農之子的身分來告訴你吧!

有錢不賭,對不起父母 賭光輸光,為國家爭光!

種植高麗菜就像是菜農的樂透一樣,有時候買中了,就可以賺一大筆,沒買中可能連本金都蝕光,在這種高槓桿的比例之下,大多農民趨之若鶩的參加這場賭局,農民堅強的賭性在這場遊戲之中一覽無遺。

為什麼說是一種樂透呢?讓我們來做成本的分析吧!

如果你自己有一甲的農地,你打算種植高麗菜,那麼會有多少的花費呢?(以下費用計算以筆者過去家中種植的經驗,費用依照各地及肥培管理不同會產生誤差)

在種植之前要請農耕機進行整地,1甲地的費用約4,500元,整完地之後要施放基肥,在西部因為雞糞肥取得方便,1甲地約使用300包雞糞肥約21,000元。自己施完肥之後,再請農耕機來翻肥入土,然後噴灑除草劑還有抑制雜草發芽的藥劑費用約2,000元,約半個月以後就可以開始種植,在種植前約投入32,000元。

灑完肥料之後就跟種苗場叫苗,高麗菜苗通常要等2~3週。依照個人的管理技術不同,1甲大約可種下25,000~35,000株的高麗菜苗,每一株高麗菜苗約0.8元,請人一天內種完1甲的菜苗費用約6,000元,由此得出種苗的費用約為26,000~34,000元。加上追肥兩次,一次約使用台肥的複合肥20包,兩次的肥料費用約為17,000元左右。

農藥的成本:如果沒有得病,誰要噴農藥?

農藥的成本就看你究竟發生了多少的疫病跟蟲害,黑斑、黑腐、根瘤、立枯、軟腐、甜菜夜蛾、斜紋夜蛾、銀葉粉蝨、薊馬等,會不會對症下藥就看個人的專業程度。如果都聽農藥行的那一套,當冤大頭也是很合理的事情。究竟要花多少錢,那就要看自己的管理跟用藥習慣了。

所以,一個有地、有人力的農民種植1甲的高麗菜,在採收前至少要投入約75,000~83,000元的成本。

種植順利的話約可以收到1500簍到2000簍的高麗菜(每簍連木簍
約30~31公斤,視為30公斤。)如果以1500簍來做計算,每一簍的採收前種植成本約為53元左右。

高麗菜是不像蒜頭、青蔥等需要初級加工的蔬菜,從田裡面收成之後,直接就可以送果菜市場或拍賣市場,不存在中盤不跟你收菜的問題,農民能越過中盤直接將蔬果送進產銷系統。

每一簍的採收成本,一簍割菜錢45元,竹簍32元,300簍上10噸半的貨車,運費約12,000元,每簍的運輸成本40元,採收成本約117元,我們家都是估130元。如果一簍高麗菜的價錢低於120元,根本連收成的價值都沒有,就只能放給菜爛,或者是等政府提供耕鋤的時候,進行耕鋤(1甲7萬)。

以上加起來,可以了解一簍高麗菜如果不到180元,每公斤不到6元,農民是虧錢的。

大賺小賠:你賭不賭?

那一簍高麗菜到底可以賣多少錢哩?我們家最高的紀錄是1簍1600元,但那麼誇張的價格不是每年都有,就像中大樂透一樣。

如果你運氣好,遇到1簍1000元的時機,1簍菜就可以賺約820元,1甲地收成1500簍,扣掉自己的成本可以賺進約123萬;
如果菜價不錯,1簍600元,1簍菜約可以賺420元,1甲地這樣收下來,也有60萬左右的收入;
如果菜價普通,1簍300元,1簍菜約可以賺120元,1甲地收下來,也有18萬左右的收入,還是比種稻好。

當你自己有地有人力,要是賭中了,1甲地可以賺上百萬。可能賺很多,可能虧一些,那你要不要參加這種遊戲呢?如果運氣好,當菜價過賤的時候,政府啟動耕鋤機制,1甲補助7萬,這樣你的生產成本又更低,虧的就更少,成本小收益大,這槓桿比選擇權還大,所以農民自然希望政府啟動耕鋤,減少自己的虧損。

如果讓你種個3甲,又遇到菜價好,你又沒受影響,一次就是2、3百萬入袋了,這就是為什麼以前可以聽到有人種高麗菜賺大錢的原因了,你只要8、9月能順利收成,就嚇嚇叫了。

很多農民都想抓住菜價的尾巴,就如同每年夏季,高麗菜價好,是因為產量低導致菜價好,1公斤如果20元,一簍600元,種1甲高麗菜有60萬的收入,所以當然睹了!10月來個颱風又沒打到我的高麗菜,那就穩賺!萬一沒有颱風又產量過剩,那就大家一起可憐,拜託政府啟動耕鋤,這種槓桿比例,如果是你,你會不會參加這場賭局呢?

98到104年台北一市高麗菜交易量。圖片來源:Lin bay 很 油

我們可以看上圖,這是台北一市98~103年高麗菜供應的統計資料。我們做一個假設,以每年12月為例:如果你每年都12月中穩定出菜,以最低生產成本計算,那麼98年、99年你都會血本無歸,100年12月價格以每公斤24元,1簍720元計算,你那年可以賺81萬,101年12月價格以每公斤16元來看,還可以賺45萬,102年也血本無歸,103年以每公斤12元來看,還可以賺到27萬。

這是一個排除很多風險的理想情況,現實中自然有許多的偏差,影響到實際的收益。

但還沒開出結果之前,誰知道菜價的走勢是漲是跌?

賭大的種法,就是拚第一次8、9月出菜,如果運氣好有菜出,就賺一大筆,然後馬上種下去第二次,拚12月、1月出菜,抓住菜價的尾巴。所以政府再怎麼想控制生產量,叫農民不要搶種,也不會有人理,聽政府的話頂多少賠幾萬,不聽政府的話,賭到了就是幾十萬耶!

用這張圖以PFMEA的概念來做3月份生產高麗菜的分析:

  • 嚴重度S :生產成本,血本無歸,往往無採收價值。10
  • 頻率 O : 每年3月高麗菜價都很賤,固定出現。 10
  • 探測度D : 只要肯思考供銷平衡,都可以知道這個時候不該出菜。不易探測性低,探測度3。
  • 風險優先指數 RPN=300

根本不應該在3月生產高麗菜,這個時候生產高麗菜怪產銷失衡,不如先怪自己沒有那個腦袋吧?當你12月種下去想要抓住菜價的尾巴,就已經注定這一次收成血本無歸了,這已經不是賭博了,這種穩輸的哪叫賭博?

如果你是租地,而且請人種植,那成本就更高了。1甲地18~25萬種植成本都有可能,至於為什麼農民越來越難賭贏,輸多贏少,這就要把其他的因素考慮進來了,農民的弱勢牽扯到非常多的因素。

農民為什麼越來越賭不贏?

簡單來說就是成本增加,跟收入變低。成本增加跟難以控制的疫病與氣候變化有關,導致資材的成本上升。

至於收入為什麼變低,有很多種因素:

  1. 疫病導致品質下降,產量降低。
     
  2. 中盤端控制住產銷,就算菜價好,你沒人可以割菜,叫不到大車幫你送市場。
    如果今天的菜價是送市場一簍1000,尾勢已經在往下,你叫不到工的情況,一天自己割自己出一台三噸半頂多出個100件,你1甲有1500件,你還沒出完菜價已經跌了,一定開始進入採收6、7天內就要收完了,沒時間等你慢慢收,這時候中盤來跟你說1件600付現,運費跟人力他負責,一天收完,你也只能忍痛答應了。
    以前叫車有車,叫工有工當然不會這樣被玩,但現在不一樣了。價格好是屬於有實力的人才有好價格,現在只能我這塊多少錢,你要出多少買?
     
  3. 政府快速穩定高麗菜價,高麗菜是菜王,要穩定菜價打高麗菜就好,高麗菜供應量低會導致其他菜需求上升整體菜價上升,高麗菜供應量高會導致其他菜需求下降整體菜價下降,穩定菜價只要控制高麗菜供應就好,供應不上就釋出冷凍高麗菜,高麗菜要看到過去的天價越來越難。
     
  4. 其他各式花招,像TVBS這則新聞〈鴨吃高麗菜葉暴斃? 菜價狂跌5成〉引起的瀝青鴨事件。
    我家在這個事件也重傷,96年價格還很好,快出菜前兩三天還有一件600~700,然後這種烏龍報導出來,菜價就噴了,一公斤剩不到3元,連收都不想收了,3甲以上的菜就車掉了。一來一往損失應該有200萬了。
    做了這樣的假新聞,TVBS 也沒有任何處份,一樣快樂過他的日子,TVBS爭取到他要的聳動跟曝光,但傷害的卻是底層的農民。然後就被時間沖淡,消失在民眾的記憶之中,但對於我們這些農民,這是一輩子的恨,少了那筆錢,隔年種菜是四處借啊。若是跟中盤商借錢,你不優先出菜給他,價格讓他魚肉一下,也不合情理啊。

其實千言萬語不如圖片一張,看看台北市的高麗菜量走勢圖,現在的高麗菜價跟民國85年好像也沒甚麼差距......種高麗菜好賺的美麗年代已經逝去,現在應該是輸多贏少,慢慢凋零。

台北市85年至104年高麗菜交易量。圖片來源:Lin bay 很 油


水污費五一開徵 促污水處理、回收減排

$
0
0
本報2015年3月31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環保署於2015年3月31日修正發布「水污染防治費收費辦法」,並定於2015年5月1日開徵水污染防治費。第一年的徵收對象為畜牧業以外之事業及工業區專用污水下水道系統,約有5000家廠商都在徵收之列,而徵收項目則包括化學需氧量、懸浮固體、鉛、鎳、銅、總汞、鎘、總鉻、砷、氰化物等物質。

水污費即將開徵,盼能遏止亂排廢水,做好減排及回收。圖為2011年3月,永康大排又見橘色廢水。攝影:晁瑞光攝

去年紀錄片《看見台灣》上映與高雄日月光K7廠偷排廢水事件後,立院要求環保署先向大企業徵收水污費。事實上,2006年環署早已制訂「水污染防治費收費辦法」,雖每年依法編列水污染防治基金預算,但立院年年刪預算,因此未能開徵。

水污染問題受重視後,去年幾場公聽會中,產官學界與環保團體針對收費辦法熱烈攻防,11月喊出即將開徵,不過至今才確定今年5月開跑

如今環署修正發布「水污染防治費收費辦法」,全文23條,本次共修正18條,刪除2條,新增2條。主要係配合立院決議,將畜牧業納入第三年起徵收,有害健康物質由第四年調整為第一年起徵收。

水污費開徵第一年的收費對象是工業,畜牧業將在開徵第三年加入,第四年則是公共污水下水道系統、其他指定地區或場所專用污水下水道系統、社區專用污水下水道系統及家戶收費等。

水污費將於5月開徵,第一波徵收對象即為工業。圖為20111109中油高雄煉油廠違規排放廢水事件;圖片提供:環保署

環保署水保處預計徵收項目,包括了鉛、鎳、銅、總汞、總鉻、砷、氰化物等。開徵第一年費用打5折,第二年6折,逐年往上調,直到第六年才會全額徵收。第一年徵收對象之徵收項目費率,化學需氧量每公斤12.5元、鉛等有害物質則為每公斤625~31,250元。

除了採逐年折扣方式以減輕產業衝擊外,污染減量者也能享有折扣。此舉是為達成促進及獎勵污染者污染減量,事業及污水下水道系統排放廢污水水質若能低於放流水標準最大限值濃度,將依污染減量的多寡予以8折~1.5折不等之優惠。

環保署指出,水污染防治費開徵初期以最小衝擊,程序簡化為規劃方向,事業、污水下水道系統應及早因應,朝提升廢污水處理效率,降低排放水質濃度,或進行回收再利用等節水省水措施,減少排放水量,即可減少繳交之水污染防治費。水污染防治費將運用於水污染防治工作上,以保護及提升水體水質,改善生活環境,增進國民健康。

印空汙全球最糟 莫迪政府仍大砍環境預算

$
0
0
本報2015年4月1日綜合外電報導,龍吟欣編譯;蔡麗伶審校

印度環境、森林及氣候變遷部門的會計年度預算,從4/1起將縮減25%,由2260億盧比(約新台幣1130億)降到了1680億盧比(約新台幣839億)。

印度的霧霾讓街上的人們掩住口鼻。(來源:WBUR Boston's NPR News Station)

再生能源畫大餅? 政府資金硬生生少2/3

印度財政部長賈特理(Jaitley)在預算報告中宣布,再生能源產值目標為西元2022年增加到175,000百萬瓦特;然而,印度新能源及再生能源部表示,來年的資金將縮減2/3以上,只剩下30億盧比(約新台幣15億)。

「預算報告對再生能源設定了遠大的目標,但是這樣的目標並未和部方所安排的資源配置相符。在鄉村使用的太陽能以及再生能源的研究方面,官方的配置都已經縮減。」印度科學與環境中心副主任布希安(Bhushan)表示。

對於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總理的新預算規劃,印度環保人士表示不滿,認為這將導致環境專案的預算受到實質性的刪減,亦無法正視印度劇烈惡化的環境汙染,及氣候變遷影響下的環境脆弱性。

煤炭徵收金不見了 乾淨能源沒著落

財政部長賈特理宣布,將加倍現下的煤炭徵收金至每噸100盧比(約新台幣50元),並將這筆錢交由國家清潔能源基金(National Clean Energy Fund)利用,以促進清潔燃料和再生能源的發展。

然而,雖已累積到了3000億盧比(約新台幣1498億),這筆基金並未如官方所說的加以運用。

因此儘管政府預算表現出對環保的誠意,環保人士仍對於政府嘗試降低煤炭使用的努力抱持懷疑態度。

燃料稅不漲 促動中產階級買車

莫迪政府雖然提高石油燃料稅,卻未對耗油、高污染的運動型多功能車(SUVs)徵收購買稅。

且由於銀行貸款限制調低,中產階級家庭開始有能力購買SUVs。在數量大增的情況下,也使得環保人士越發促使政府盡快徵收購買稅。

科學與環境中心的領導人納拉因(Narain)認為,即使國際市場上的石油價格不斷升高,政府也應該持續提高燃料稅,並且「應該要投資並建設足夠的基礎建設,以確保人們多加使用大眾運輸系統。」

莫迪在去年所喊出的競選口號之一,正是「印度應從國會中解放」──這個口號所針對的對象是團結進步聯盟(UPA)聯合政府中的最大黨;莫迪所屬的政黨認為其強調環境保護重於經濟發展。

憂林地消失 環團指控印政府毀信

專家認為,水稻栽種農業是印度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大片的平原和務農所需的牛隻產生了大量的甲烷。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之下,農業也置身於高度的危機之中;尤其是鑒於降雨型態的改變和洪水、乾旱、暴雨的侵襲。

「政府完全不關心環境或是氣候變遷的問題。」喜馬拉雅氣候組織(Climate Himalaya)的領導人瓦以白(Vajpai)指控,政府的預算並未能與莫迪2013年承諾分配給組織的資金相應。發生於2013年的北阿坎德邦洪災,當時至少造成4千人死亡。

環團也擔心,政府正籌畫允許取得並拍賣農地和國家野生保護區森林的法令,在沒有取得農民和林地居民同意的情況下,可能將之作為不動產或基礎建設的建地。

「這將導致大規模的林地消失。」瓦以白預測。

全球天災10年回顧:87%和氣候變遷「脫不了關係」

$
0
0
本報2015年4月1日綜合外電報導,周念學編譯;蔡麗伶審校

聯合國減災辦公室(UNSDR)資料顯示,2010年單單受到水災侵襲的全球災民,總數超過1億5千萬人。

來源:UN ISDR。

在日本仙台的第3屆聯合國減災會議上,UNSDR指出 ,氣候變遷相關的災害如今成為減災行動方案的首務。

聯合國減災辦公室主任Margareta Wahlström表示,「2004年南海大海嘯後發動的兵庫行動綱領(Hyogo Framework for Action),至今已累積了10年的減災經驗。」

雖然有許多成功和明顯改善的減災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過去10年仍然有70萬人死於災變,總共有17億人生命受到某些衝擊。

需高度關切的是,受到矚目的災變事件共造成1.4兆的經濟損失;1億5千5百萬的災民,從2008年開始經歷了短期或長期的災變流亡。

Wahlström 指出,70%的死亡人數由地震造成,但現在超過80%的災變事件與氣候變遷相關,且直接導致經濟損失、短期及長期的災變流亡。

他補充說道,全球減災大會應提出清楚、行動導向的中央、地方政府、私部門及公民團體的總體計畫方案,來因應由貧窮、氣候變遷、不妥善的都市發展計畫、土地利用和作用降低的生態保護系統機制所導致的災變。

世界減災大會的重點,就在於修正兵庫行動綱領,使能成為未來10至15年減災的核心準則。新行動綱領的通過,是2015後半年3大共同成就過程計畫的發展階段之一。在9月及12月會陸續通過永續發展目標和氣候變遷相關計畫。 

【綠經濟】台灣的在地經濟課題(一):不剝削的經濟學

$
0
0
作者:財團法人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

綠經濟不僅牽涉社會更與政治有關。圖片提供:梧桐基金會

談在地經濟之前,我們必須先知道一個事實,台灣的能源自給率不到0.6%,糧食70%靠進口,吃的、穿的幾乎都要靠進口,所以台灣要追求綠經濟遠比其他國家困難。

綠經濟是在經濟及環保之間取得平衡,但是人類已經為了發展經濟而破壞環境,現行經濟產業仍然需要大量仰賴自然資源支應,一旦生態被破壞殆盡,經濟將難以為繼。因此綠經濟是否等同永續經濟,或者經濟是否該持續成長甚至維持現狀,是應該先被討論的。

主流經濟學有兩派:芝加哥學派和凱因斯學派,但是在台灣卻只聽到芝加哥學派。台灣是非常嚴重的經濟學偏食,因此,討論經濟與環境之間的平衡難度更顯困難。

永續發展vs穩態經濟

經濟與環境之間的平衡思考,是由經濟學家開啟的,因此具備非常紮實的經濟學基礎。剛開始,通常稱之為環境經濟學(Environmental Economy),而後又發展出「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然而,可持續發展還是「想發展」,直到晚近慢慢出現一個更前衛、更進步的「穩態經濟」(Steady-state Economy),也就是不再發展,而是維持在常態的、可永續的經濟。人類不需要盲目的一直發展,我們要的是穩態經濟,在一個適當的狀態下平衡,不要再擴大發展。

大概20多年前,人們開始談「環境經濟學」的時候,只想著經濟與環境間的平衡,並沒有顧及社會和政治的面向。到了最近十幾年,大家越來越清楚,現行經濟系統最大的問題是,不管經濟發展多麼的蓬勃,永遠有人在貧窮線下掙扎。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經濟的發展反而造成貧富差距持續擴大。

富者剝削窮人 窮人剝削環境

法國經濟學家Thomas Piketty寫的《Capitalism in the 21st Century》(21世紀的資本論)就是這個現象的最新證據。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工農將會無以維生,工農無以維生就一定剝削土地,所以工廠直接排放廢水,農夫使用農藥是必然的結果。

主流經濟學輕描淡寫的把這個現象稱為「負面的外部性」,是政府應該管理的事;但主流經濟學同時主張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愈小愈好,這是矛盾的。對富人減稅,減到政府已經沒有錢去維持政府本身的運作,怎麼可能去控制工農造成的負面外部性。主流經濟學對中上階級有利,所以中產階級很愛主流經濟學,但是中產階級的道德感又讓他們振振有詞地責罵工人和農人汙染土地,卻一直沒有弄懂是誰驅使工農汙染土地。

以貧富差距擴大為基礎的供給面經濟學必然剝削底層,底層就一定剝削環境。土地之所以會被壓榨,不是因為生產不足,而是因為分配不均。環保團體有一句口號說,「地球可以滿足我們所有的需要,但不可能滿足我們的貪婪」。聖嚴法師也說,「人需要的不多;想要的,不只很多,想要的永無止盡。」所以,綠經濟不只是探求經濟和環境之間的平衡,還要重新調整我們的價值觀,解決貧富差距。我們先要學會對待人,才有能力對待土地,我們的經濟才會健康。

重點在於 資源分配不均

2013年,Rio +20在具體綱領中提到要消除貧窮,這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永續發展必須先解決的問題。2008年之後,World Bank和IMF國際貨幣基金會,已經表示支持Thomas Piketty的看法,主張政府介入,為所有人創造利益均霑的經濟發展模式。經濟學的論述開始反轉,越來越少人談GDP,因為大家都知道問題不是GDP成長率,而是工作機會太少,是資源分配不均使得經濟停滯,因而造成工作機會減少,貧富差距擴大。

消除貧窮之外,還要減少不公平、要提高社會底層的基本生活水準、要發展公平社會以及要有利益均霑(inclusive)的發展。這些角度已經跳脫傳統經濟學的概念,進入更大的架構思考問題。除了大家比較關心的生態與環保,Rio +20的綱領中還提到了政治,因為政治也是經濟課題的一環。舉例來說,經濟學思想受華爾街的有錢人操控,很多重要的經濟系系主任,是華爾街用錢買下來的學者,華爾街買了學術界,買了白宮,買了美國國會,甚至把美國的大法官也買了,才能在思想、法律和制度上維繫1%富人對99%人口的剝削與壓榨。

經濟牽涉到社會問題,也就變成了政治問題。人民如何參與政治、影響政治,使得政治真的服從主流民意,而非受企業擺佈,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挑戰。

政治之外,發展綠經濟所面對的挑戰仍然很多,其中以人口不斷增長的問題最大。人口暴增使得水源不足、石化燃料過度燃燒,進而使得氣候極端化。這三個原因會造成糧食減產,引發糧食危機。台灣其實也已經嚴重缺水,從每一戶自備一個水塔可以看出台灣不僅水資源供應不足,台灣政府也沒有盡到儲水的責任。全球人口持續成長,所以人均可用耕地持續下降。

現在全球人口70億,40年內會超過90億,人要吃飯也要吃肉,所以糧食不只要養人,還要養兩隻腳跟四隻腳的牲畜。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40年後糧食產量必須增加70%才夠吃,但是全球的人均耕地其實是在下降當中,要達成前述目標絕非輕易之舉。

爭取綠黨提名 環保戰將文魯彬宣布投入立委選舉

$
0
0
本報2015年4月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陳文姿報導

在台深耕近40年,積極投入台灣環境運動的文魯彬(Robin Winkler)31日舉行記者會,宣布將爭取綠黨提名,參加2016年台北市第一選區(士林/北投)的立法委員選舉。如獲黨提名,文魯彬將是台灣選舉史上第一位原美裔的參選人。

長期投入台灣環境運動的文魯彬(左起第五位)宣布參選明年立委。

美國臉孔  台灣身分

文魯彬宣布投入台北市第一選區立委選舉。1954年出生於美國,擁有丹佛大學法學院法律學博士背景的文魯彬,在台灣環境運動界資歷相當豐富。2003年創立環境法律團體「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為環境公益提供訴訟服務。2005~2007年曾擔任環保署環評委員,目前是亞太綠人執行委員會委員。曾投入多項台灣環保議題,如中科三期、台塑大煉鋼廠、焚化爐政策、蘇花高速公路興建等。

文魯彬22歲來台學習中文,2003年放棄美國籍成為我國公民。2009年,曾登記參選大安區立委補選,當時北市選委會以選罷法規定「歸化中華民國國籍滿十年,始得成為候選人」為由,拒絕受理。今年,文魯彬歸化國籍超過10年,符合本屆立委參選規定。

「比起台灣臉孔,美國身分的人,文魯彬更適合。」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秘書長陳秉亨表態支持。陳秉亨曾與文魯彬在環評會並肩作戰,最終促成國光石化離開台灣。

其他議題團體代表,如主婦聯盟常務監事陳曼麗、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執行長許秀雯、草山生態文史聯盟文海珍等人,皆出席記者會表達支持。

前環評委員被毆打  用政治改變

而促使文魯彬投入台灣政治界的理由是什麼?文魯彬表示,他曾在環評會中被打,深感只有政治能改變社會。  

2007年環保署召開環評大會,重審台塑鋼進入第二階段環評的決議,當時會中雙方發生推擠,文魯彬在離開會議室後,在茶水間被雲林縣議長蘇金煌毆打。文魯彬說,「當年的暴力事件,讓我感覺事態嚴重。我是前任環評委員,又是律師身分,如果我都會被打,那幾百萬的台灣人不是更慘?想改變這狀況只能透過政治、透過政黨政治改變社會。」

文魯彬表示,以前政黨沒有為民眾做事,導致台灣人不喜歡政治。但318學運後,看到許多新臉孔積極投身政治。「現在,我對台灣政治很樂觀。」文魯彬補充。

從法律人的角度,文魯彬認為,台灣現有的機制與法規,如野生動物保護法與環境基本法等,條文及立意都很好,問題出在官員不想實踐這些法規。而當上立委,就可以將真相帶給民眾,讓民眾知道真相,爭取社會正義。

選舉新人  迎戰老將

綠黨將在4月2日公布提名辦法,並開始提名作業。如單一選區的候選人超過1位,則依黨內機制決定各選區候選人。如順利獲黨提名,第一次參選的文魯彬,在士林/北投選區可能要面對國民黨資深立委丁守中。

文魯彬坦承,對於選舉策略,他還在學習中。立委是國家層級的代表,他想從國家議題來討論。不過,他也重視地方議題,在士林北投地區曾參與薇閣小學變更保護區案、反北投纜車案、陽明山六之六保護區變住宅區計畫等。

針對外界質疑文魯彬的語言及表達能力,能否應付立法委員的重責大任,文魯彬很有信心的回答,「我參加過環評委員會,長時間開會不是問題,我有優秀的團隊支持,也有領導團隊的經驗。」

文魯彬小檔案
1954年:出生於美國
1976年:紐約大學畢業
1977年:踏上台灣土地
1982年:取得丹佛大學法學院法律學博士
2002年:成立博仲法律事務所
2003年:放棄美國籍及歸化為中華民國公民。
2003年:成立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為公益律師事務所
2005-07年:擔任第六屆行政院環保署環評委員會委員
2010年~:擔任亞太綠人執行委員會委員
 

合理水價、回收再生 李鴻源:水資源政策不容拖延

$
0
0
本報2015年4月1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我很擔心明天下大雨,今天談的又變成白談,等下次旱災才再談一次,我們的籌碼越來越少。」面對旱象,前內政部長李鴻源表示,調整合理水價與回收再生水等水資源政策不容再迴避拖延。

立法院31日下午舉行「由抗旱節水綜觀治水」座談會 ,包括李鴻源、兩位曾任環保署副署長的政務委員葉欣誠、立委邱文彥等官員學者表示,台灣非澇即旱,不只是治水問題,推動「節水型社會」與反省國土規劃、水資源管理更是刻不容緩。

P1150863

抗旱節水  關鍵在水價

「道德勸說沒有用,胡蘿蔔跟棒子都要給。」李鴻源指出抗旱節水的關鍵就是「水價」,政府不能再害怕觸碰這個話題,以合理水價、差別費率、耗水費、季節水價等來因應,也讓節水產業得以提升。

政委葉欣誠指出,目前台灣的水資源管理,應該在開源與節流之間,更著重智慧管理,政院提出水資源政策系統化、節水常態化、清淤最大化3項目標。經濟部提出五大節水策略,包括強制使用省水器材、擴大檢漏、提升用水效率、全民節水教育、機關學校部隊帶頭節水等。

李鴻源指出,台灣受限地形等因素,雖然年降雨量為世界平均值的2.6倍,有2,467公釐/年,但因為人口密度高、加上8成流失,僅2成獲使用等因素,每人每年可分配到的降雨量僅約世界平均值1/5,約4,074立方公尺/人/年。但與世界各大城市相比,台北的每人每日耗水量卻以352公升/日高居世界第二,僅次於耶路撒冷的650,高雄亦以244公升排名第7,然平均水價僅約每立方公尺11元台幣,與日本的65元、新加坡40元、香港19元比是相當低。

李鴻源解釋,差別費率即是將每人每日用水量訂為250公升,這是政府應合理保障,但若以一家四口來計算,超過1000公升之後的水費便應漲到25~30元/立方公尺,而在此規定下一般家戶並不會受到影響,自然不會面臨民意反彈。除此之外,立委田秋堇也提出,應該如同夏季電價的概念,在旱季有不同的計費方式。

新建案  將強制使用節水設備

葉欣誠則表示,除了讓水價合理反應供水成本外,政院將要求營建署未來對新建案發照時,將節水設備列為需求,開始強制使用省水器材。

而擴大檢漏方面,除了自來水管線汰換,也會推出「節水風水師」到府查漏等。

提升工業廢水回收設備  政府不應續補貼水價

在工業用水方面,則應要求使用再生水,李鴻源以台積電經驗為例,台積電一天所需的水就高達30萬噸,一年水費約上億元,而台積電投資5千萬做回收設備,讓8成半到9成的廢水可以回收使用,算起來半年就能回本,政府應該做的是輔導工業提升回收設備,不該持續補貼水價。如此才能帶動節水產業,像新加坡、以色列等缺水國一樣將危機化為轉機。

經濟部水利署副署長賴伯勳回應,再生水利用的目標為生活污水再生從現在的3萬噸/日進步到2031年70萬噸/日,工業廢水則是39萬噸/日進步到50萬噸/日,這些回收水將供工業區使用。目前全台已有6座生活汙水廠將辦理放流水回收再利用,預計供應高雄臨海工業區、台中港工業區、南科、中科。

而李鴻源則認為台灣應有做到每日回收280噸以上的潛力,要政院「不要對自己太好」, 應以副院長層級組一個水資源整合委員會,明訂更積極的短中長期目標。

「水土林」應綜觀  立委批政府大開國土保育後門

除了善用利用現有的水資源外,座談會中更提出更上位的國土資源使用的問題,葉欣誠提出海綿台灣的想法,表示流域綜合治理、逕流分擔、流出管制,都是需要跨部會的整合,邱文彥則指出,如中科四期、桃園航空城都選址在缺水區相當不妥,日後國土開發計畫應該將水資源如何取得納入評估。

田秋堇更強調「水土林一家」的概念,指出近年政府不斷提出傷害國土保育的政策,如水保法打算大幅放寬特定水保區、內政部區域計畫將水保區分級,從「限制」開發變成「避免」開發的大開漏洞外,還尚有一些已遭阻擋的法案曾經提出,如環署開發行為應實施環評認定標準,將水庫分級,屬二級水庫者,低污染工廠、土石場、農路開發免環評,國有林地變更為非公用財產處理要點讓國有林有條件私有。甚至森林法要讓侵佔國有林的廟宇就地合法,這條仍在阻擋中。

田秋堇指出,許多法令不立國土復育

田秋堇強調,這些修法都嚴重威脅集水區,不但不利國土復育,更將加速國土崩毀,讓水庫淤積、水資源匱乏、治水徒勞無功。

大水庫  淤積、清理成難題

至於目前也有聲浪要求藉著乾旱對水庫進行清淤,雖然政院也有清淤最大化的目標,但邱文彥指出,從現實來看,這些水庫只求淤積不再繼續增加,且清出的污泥去處是最大的難題,翡翠水庫管理局局長謝政道則強調,比起清淤,一開始就別讓泥沙進入水庫更重要,提出翡翠水庫上游堅持保育林地的成效與重要之處。

田秋堇以屏東二峰圳雖看似小型,但百年來穩定提供每日8萬噸水源為例,指出小型、永續的設施也很重要,不能偏重大型水庫。

田秋堇更表示從某方面看,水庫與核電廠有相似之處,同樣衝擊環境、威脅安全外,都有其壽命限制。因此政府有義務告訴民眾台灣水庫的壽命年限還有多少,讓民眾認知危機,才能知道節水的必要而及早因應。

減塑反瓶裝水 柯P推北市自來水直飲

$
0
0
本報2015年4月1日台北訊,編輯室整理報導

天氣日漸炎熱,口渴時直接到便利商店買瓶冰涼瓶裝水,再方便不過。只是2014年4月環保局即曾揭露,3成5標榜「天然」的瓶裝水,其實是自來水,水質跟煮沸過的自來水沒兩樣;飲用瓶裝水的同時,等於製造了一次性塑料廢棄物,而其製程中也耗費許多資源。

為減少寶特瓶及塑膠用量,台北市長柯文哲3月27日於臉書上表示,將推動「自來水直飲」。捷運站、學校、公園、機關、運動場所,已設置約645台直飲台,並提供QR CORD供民眾查詢直飲台水質等狀況,做到資訊公開透明。

柯文哲反瓶裝水,推自來水直飲;圖片來源:台北市長柯文哲臉書

柯P表示,文明國家的3個條件就是「有安全的水喝、有地方上廁所,還有無線網路可以用」。台北市自來水水源保育良好,也有妥善淨水處理及24 小時嚴密的水質監控,市民喝到的都是「安全的水」。未來水資源要更環保、節能,讓台灣朝永續發展方向邁進。

聯合報載,北市府副發言人黃大維說,環保署在2007年實施「政府機關、學校紙杯減量方案」後,北市府即很少使用紙杯。柯P就任後,在市政會議重申取消使用塑膠杯水,一律使用玻璃杯或環保杯,要求大樓裡「看不到任何塑膠杯水」。

對此,民眾反應如何?據自由時報報導,網友表示:「柯市長,有你真好」、「民眾樂見自來水生飲啊」、「出門在外,帶個水瓶不但省錢又環保!」但也有人說:「直飲機感覺有點髒,用開飲機比較好吧?」、「自來水管線和水塔乾淨嗎?」等意見,對水質安全仍存疑慮。

而直飲台無人飲用過久,管線內存水生菌是否易超標?對此,北市自來水事業處處長陳錦祥表示,北捷內直飲台每3個月檢測濁度、大腸桿菌數等,均合格無疑慮。

台北市長柯文哲臉書全文
市民長久以來對直飲自來水缺乏信心,其實臺北市的自來水有良好的水源保育、妥善的淨水處理,以及24 小時嚴密的水質監控。目前臺北市直飲臺在捷運站、學校、公園、機關、運動場所設置共約628臺,預計本月底再增設17 臺。每臺直飲臺都有設計QR code,只要拿出手機掃一下,就可以知道直飲臺水質的最新狀況,水質資訊也「公開透明」。市民對直飲有信心,就可以減少保特瓶和塑膠容器的使用。

上個月底,我到花博園區參加臺北燈節開幕儀式,並視察北水處推廣「自來水直飲」的活動。有人告訴我,文明國家的三個條件就是「有安全的水喝、有地方上廁所,還有無線網路可以用」。我非常反對瓶裝水,因此臺北市政府內看不到任何塑膠杯水,一律使用玻璃杯或環保杯。為推廣環保及減少塑膠的使用,要先讓臺北市處處都可以喝到安全的水,瓶裝水就會慢慢消失。

市府辦理各項節慶或大型活動,也會提供行動式直飲台的服務,提供市民安全的飲用水,邁向環保、節能的雙重目標。

我也鼓勵民眾對於自家的用水設備多加管理,只要把關好、每年清洗水池水塔至少1次以上,水龍頭打開就可以直飲。臺北自來水事業處客服中心免費檢驗電話:02-87335678,可多加利用。


第三階段限水緩一週 立院緊盯自來水漏水、水價

$
0
0
本報2015年4月1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因前一波降雨,為石門水庫帶來些許進帳,行政院宣布原訂1日展開的第三階段限水,延後至8日展開,除了期待清明時節能再有降雨,立院經濟委員會也緊盯自來水管線漏水問題。

而針對合理水價,經濟部長鄧振中表示本月將開始檢討,目前可知將開徵「耗水費」,可望明年1月實施。

立委質詢經濟部長台灣自來水漏水率及合理水價。截圖自立院VOD。

1日,經濟部長鄧振中率水利署、台灣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阮剛猛等官員赴立院經濟委員會,針對台水年度業務計畫及營業預算編列情形提出專案報告,而立委們則猛攻「漏水率」問題,指出台灣漏水量等同3座石門水庫,換算成水費更是每年63億元,如不解決此事,再多節水措施都是枉然,更遑論跟民眾談水費調漲。

6年796億降低自來水漏水率  立委質疑 

經濟部水利署資料指出,2013年年底統計,台灣自來水漏水率為18.53%,雖較2004年底的23.78%顯著改善,但距離世界先進國家15%的水準仍有進步空間。

阮剛猛表示,台水公司正在進行「降低漏水率計畫」,目前全台漏水率已降到17.63%,預計2021年漏水率將降至14.25%,如此一來比10年前降低5.3%,等於一年省下3000萬噸用水。

但此計畫經費共796億元,邱議瑩等部分委員立委提出,平均每降1%漏水率要花150億元,質疑其效率。

阮剛猛表示,台水公司提出「水壓管理」、「修漏速度及品質」、「主動漏水防治」及「管線及資產管理」等4大執行策略,除了花10年645億元的經費解決漏水外,同時也要辦理汰換舊漏管線6,000公里、建置3,428個分區計量管網。

我國漏水率改善進度,截圖自立院VOD。

管線老舊需汰換  立委建議採不鏽鋼材

「漏水元兇就是台水採購放水!」立委丁守中直指,漏水多是出在分支管以下,原因就是採購所選擇品質不佳,又無嚴格督導管制所致。台水則回應,2、30年前為了增加普及率而選用pscp材質的經濟管種,如今陸續達到年限,因此需要汰換,此次選擇的優良管種為div材質,大約可用50年。

對此,丁守中、李貴敏等委員質疑,為何不比照日法新等國使用年限達百年以上不鏽鋼鋼管,丁守中更指出,日本東京的漏水率僅3.3%,台水應該學習。丁守中強調,即便管線材質將改善,仍應有對應的嚴格管制標準,明確訂出施作與管理維護規範。

「耗水費」擬明年開徵  對象六大用水大戶

而是否將檢討目前過低的水費?日前除了台北市長柯文哲提到北市水費太便宜,考慮調漲,前內政部長李鴻源也直言抗旱節水關鍵就在水價,並建議基本需求外的水價應調高至每度25~30元。

鄧振中表示,水價是否調整,還需各界溝通對話取得共識,政院連假過後就會展開研擬。目前已知「耗水費」草案已送交行政院,待立法院審查通過,最快明年1月開始施行,將對電子等六大產業用水,達1,000度以上的工業大戶,開徵10∼30%不等的耗水費。

鄧振中更透露,次長楊偉甫2日就將與柯文哲討論,北市水價及節水獎勵措施等議題。

氣象局:降雨機率恐趨減  台水樂觀等「天降甘霖」

至於包括新北(板新、林口)、桃園等石門水庫供水區的「供5停2」第三階段限水,因為先前連續數日降雨而宣告延後1星期執行,也遭質疑草率行事,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日前在更臉書表示,「清明連假天雨紛紛的機率越來越低,取而代之的是暖呼呼」的警告。

阮剛猛則信心喊話,相信清明時節會「天降甘霖」,更表示清明連假會有一波鋒面接近,可望帶來春雨,之後梅雨季、颱風季也將來了。

獵殺「籠中獅」值得炫耀? 澳洲明令反「困獵」

$
0
0
摘譯自2015年3月27日ENS澳洲,坎培拉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澳洲政府3月在墨爾本「全球為獅子而行」活動上宣布,即日起禁止獅子狩獵戰利品進出口。澳洲環境部長Greg Hunt特別指出,「困獵」(canned hunting)是野蠻的行為。

非洲獅。(來源:Ted McGrath)

野蠻! 稱不上狩獵的「困獵」

「所謂的困獵,就是把獅子圈養起來,讓付大筆銀子的人可以輕鬆獵到獅子。遊戲規則對獅子非常不公平,因為牠們根本無處可逃。這很殘忍、野蠻,我和許許多多澳洲人嚴正反對這個活動,我們要讓它永遠消失。」Hunt說。

澳洲的狩獵品禁令,旨在勸阻人們不要參與困獵活動。「新規範表示,如果你要出國參加困獵,別想把戰利品帶回澳洲,你不能炫耀自己獵殺這些美麗的動物。」

聯邦議員Wood贊成這項政策,並表示許多澳洲人支持停止困獵活動。「困獵的獅子養大就是為了被獵殺。有時狩獵前甚至會先對獅子下藥,或用誘餌吸引獅子靠近。這不是狩獵,更不能稱為運動。」Wood說。

新禁令不限於獅子屍體,非洲獅身體各部位皆適用,出口也是禁止的。違反者最多可處10年徒刑,以及個人最高170,000澳幣、公司集團最高850,000澳幣的罰金。

遭無差別獵殺 非洲獅瀕絕

非洲獅(Panthera leo)已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色名錄列為易危物種。過去20年間,非洲獅數量下降約30%,主要原因是人們為了保護人畜而無差別獵殺,以及獵物數量減少。

研究單位一致認為,獅子的數量難以統計。根據IUCN的最新數據,全非洲340萬平方公里的棲地、67處獅子活動區域中共有32,000頭獅子。

保育非洲獅 動團籲英國跟進

「我們希望接下來英國政府也能慎重考慮禁止進口。南非的圈養獅不受法律保護,英國可以幫助這些不道德產業中的動物,以及野外僅存的個體。2010至2013年間共有91件獅子屍體和身體部位進入澳洲,而美國平均每年400件,2007年至2012年歐盟平均每年200件,其他國家必須效法澳洲。」英國動物福利團體四爪協會經理Julie Sanders說。

英國四爪協會在南非主持一獅子保育區,照顧從獅園、動物園和馬戲團救援出的獅子。

歐盟法律過去存在漏洞,容許瀕危動物肢體被當成狩獵戰利品進口。今年2月修法通過,關閉了這個漏洞。新法規規定,進口6種物種的狩獵戰利品必須有歐盟成員國發出的許可,其中包括非洲獅。

Australia Bans Lion Hunting Trophy Imports
CANBERRA, Australia, March 27, 2015 (ENS)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is taking action to protect African lions from what Environment Minister Greg Hunt called “the barbaric practice of canned hunting” by banning the import and export of trophies made from lions.

The announcement was made at the Global March for Lions in Melbourne earlier this month. The African lion, Panthera leo, is classed as Vulnerable to extinction by the authoritativ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The tighter wildlife trade measures now in place under Australian environment law are intended to act as a strong deterrent to discourage people from engaging in canned hunting.

“Canned hunting is the practice where lions are raised in captivity for one reason only – so that those who are prepared to pay top dollar are guaranteed a kill,” said Minister Hunt.

“Canned hunts offer an easy and sure kill because the odds are stacked in favour of the hunter. The lions will always be killed because they simply can’t escape,” the minister said.

“It is cruel. It is barbaric. And this is something that I, along with many other Australians, feel very strongly about. We want this horrific practice to be a thing of the past,” said Hunt.

“These new rules mean that if you go overseas and engage in the appalling act of canned hunting, you can forget about bringing your lion trophies back to Australia. You don’t deserve the right to celebrate the slaughter of these amazing creatures.”

Federal Member of Parliament for La Trobe, Wood, welcome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ban and said many Australians support efforts to stop the practice of canned hunting.

“These canned hunts use lions raised to be killed in compounds where they can’t run and they can’t hide. There are cases where the lions are drugged before a hunt. Sometimes baits are used to lure the lions for the kill,” said Wood.

“It can hardly be considered hunting, let alone be called a sport,” he said.

The ban not only applies to lion bodies, it also applies to imports of other African lion parts, as well as exports.

The maximum penalty for wildlife trade offenses is 10 years imprisonment and a fine of up to A$170,000 for individuals and up to A$850,000 for corporations.

Animal advocates now hope that other countries will also ban lion trophies.

Julie Sanders is country manager of the animal welfare organization Four Paws UK, which runs a lion sanctuary in South Africa for animals rescued from breeding or hunting farms, zoos and circuses.

“We hope the next UK Government will take this issue seriously and impose a ban on imports,” said Sanders. “As captive bred lions have no legal protection in South Africa, a similar decision from the UK would bring hope to animals in the unethical South African lion industry and to the last remaining majestic big cats living in the wild.”

“Between 2010 and 2013, 91 lions and lion body parts were imported to Australia,” Sanders said. “This contrasts with an average of 400 per year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200 per year to EU Member States between 2007 and 2012, which explains why it is so important for these countries to follow Australia’s example.”

In February, a loophole in European law that allowed body parts from endangered animals to be imported into the European Union as hunting trophies was closed. The new measure requires import permits issued by EU Member States for the import of hunting trophies of six species, including African lions.

The population of African lions has dropped roughly 30 percent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caused by indiscriminate killing in defense of life and livestock, coupled with prey base depletion,” the IUCN says.

Lion population estimates are difficult researchers agree. The IUCN’s best and latest estimate is the survival of 32,000 lions in 67 lion areas comprising 3.4 million km2 of habitat across Africa.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農藥殘留恐殺精一半 哈佛專家:蔬果還是要吃

$
0
0
本報2015年4月2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哈佛研究指出,食用農藥殘留的蔬果可能導致精子數量變少、品質變差,影響男性生育能力。

慣行農業將農藥、化肥帶入中藥材種植。(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組織)

農藥殘留 精蟲數最多少一半

研究發現,吃下最多高含量農藥殘留蔬果的男性,精子數量比攝食量最少者少了49%,正常精子的數量也少32%。

此研究31日發表於《人類生殖》期刊。作者表示,此議題仍需要後續研究,但不鼓勵男性減少蔬果攝取量。

哈佛公衛學院營養學和流行病學助理教授Jorge Chavarro說:「我們發現,整體蔬果攝取量和精液質量無關。這表示技巧性地避免農藥殘留才是上策,如食用有機蔬果或避免已知大量農藥殘留的食品。」

蔬果攝取量 vs. 農藥殘留

該研究分析155位2007年至2012年間,正值18歲至55歲生育高峰期男性的精液樣本,共338件。研究人員接著詢問他們攝取蔬果的飲食習慣。

食用蔬果的農藥殘留量,根據美國農業部農藥數據計畫的年度資料,分類為高、中、低3類。依照食用蔬果量和農藥殘留量的不同,受測男性被分為4組,包括吃下最多份高農藥殘留蔬果組(每日1.5份以上)和最少者(每日少於0.5份以下)。

結果顯示,攝取量最高組男性,平均每次射精的精子數量是8千6百萬,正常精子比例是7.5%;而攝取量最低組是1億7千1百萬,正常精子比例是5.1%。

保持精子品質 男性仍應均衡飲食

作者指出,該研究的限制是前往生育門診的男性大多都有精液品質的問題,無法得知一般母群體是否也會有相同的結果。此外,飲食習慣也會隨時間改變,研究人員未能知道實際上被吃下肚的食物是否為有機栽種。

伯明罕女性生殖研究中心Jackson Kirkman-Brown博士指出,該研究顯示飲食習慣可能影響男性生殖能力,不過由於攝食農藥量未能被精確測量,也可能是蔬果種類選擇導致精液品質不同。

雪菲爾大學男性學教授Allan Pacey博士也指出,由於該研究屬於觀察性質,結果可能受其他因素影響,「沒有證據顯示,改吃有機蔬果可以改善精液品質。」不過此結果仍為後續研究提供開端。

「想保持精子質量的男性仍應維持均衡飲食,靜候後續研究結果。」Kirkman-Brown說。

比台北多7倍 香港遍地垃圾桶 太「方便」了!

$
0
0
作者:朱漢強(會社民工工作室創辦人)

※ 本文原載於  2015年3月7日 《明報周刋》

香港垃圾桶密度高。圖片來源:朱漢強

一個都不能少!有委員幾近斬釘截鐵的說,香港公共垃圾桶數量,減不得。香港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屬下廢物收費支援小組早前開會,討論一旦落實收費,是否要參照外地經驗,大幅削減垃圾桶數量,促使公眾減廢。有委員認為,垃圾桶減少,公眾覺得不方便,便會亂扔垃圾。

「方便」像個消音器,甫拋出來,反對分貝倏地降低幾度。也在會議室內的我卻不斷思索,與其「秒殺」減垃圾桶建議,我們是否該更認真地思考,香港垃圾桶是不是真的太多了?太多會縱容方便嗎?當然我們也該探究,減少垃圾桶與減少廢物量之間的關係?奈何會上未曾就此深刻討論。我決定反求諸己,逐一向香港政府部門查詢垃圾桶數目,同時向台北、首爾、新加坡、東京、紐約、倫敦、溫哥華等同類城市叩門,試著更立體地比對垃圾桶數量和人口比例等關係。

數字會說話,亞洲減廢成效較佳的台北市和首爾,前者的公共垃圾桶不到3,000個,後者人口和土地面積都較香港多且大,垃圾桶也不過4,400個。至於源頭減廢做得不怎麼樣的新加坡,有7,000個垃圾桶。那麼香港呢?由食物環境衛生署管理的街頭公共垃圾桶多達22,000個。然而,這還未把康樂文化事務署在公園、球場、沙灘管有的垃圾桶列入,兩者相加,合共4萬個,數量是前述城市的6到14倍。

我料到你會說︰我們遊客多,垃圾桶自然多,不然會亂扔。然而,那些城市的遊客或許沒我們多,卻不曾以垃圾桶陣迎賓,也不曾變成垃圾崗。況且,早在未開放自由行前,香港的垃圾桶已經多得不成比例。

以我家住樓下的小小公園為例,直線距離只消一分鐘快步走完,但裡頭竟擠進19個公共垃圾桶。這裡並非商業購物區,而且每棟大廈樓下都有管業處的私人垃圾桶,何解公共垃圾桶還要「遍地開花」?

如果這是為著方便,那麼方便不僅僅是靜音器,還是一部拖拉機,後面拖著一串孿生相關詞,譬如「快捷」、「效率」、「成長」……說穿了就是社會進步的圖騰,經濟發展的秘笈。也因此,任何「不方便」都足以拖低效率、拉低經濟,阻止地球轉。

這也是現代生活的荒謬一種︰進步製造了很多新需求,「總有一個在附近」像24小時便利商店蔓延的垃圾筒,我們可以不假思索地把更多資源變成垃圾。代價的其一,是我們必須蓋更大的垃圾桶去裝載廢物,香港3個國際級掩埋場在上世紀90年代中相繼落成後,不消數年便宣告垃圾太多,將提早壽終正寢。

大部分人並不知道,新界東北的打鼓嶺堆填區,自1995年運作至今,硬塞進去的垃圾量已經堆疊得較中環國金二期還高,堪稱香港人工地標。只不過堆填區隱沒偏遠鄉郊,而且每日用沙子鋪蓋,我們才「運氣好」看不見罷了。

然而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包括所謂方便的代價。

動物真人秀引爭議──中國動保團體:停止馴養表演,阻止殺戮與走私

$
0
0
作者:林吉洋

藉由藝人與野生動物演出節目大受歡迎並獲得龐大廣告商機。圖片擷取自:奇妙的朋友官方微博

近日,向來以製作綜藝,素有媒體「湘軍」而聞名的湖南衛視推出全新的野生動物綜藝節目名為《奇妙的朋友》,這檔真人秀節目由於安排藝人與野生動物共同生活,由於動物與藝人的俏皮互動,使得這檔節目受到家庭與孩童的歡迎,在收視率上節節上升。

然而湖南衛視企劃製作的電視節目《奇妙的朋友》卻同時在最近幾個月來遭遇北京及各大城市動物保育團體的抗議而引發爭議。

動保團體批評指出,《奇妙的朋友》看似在鼓勵寵愛動物的行為,鼓勵人類與野生動物親近,將嚴重誤導民眾將野生動物視為可以人性馴養,這一類將動物作為娛樂表演的工具,也刺激更多非法盜獵與走私動物的風潮,造成許多野生動物悲劇與災難。

藉由藝人與野生動物演出節目獲得收視率的成功。圖片擷取自:奇妙的朋友官方微博

動保團體指出,根據目前的查獲數據,已經有100多隻黑猩猩被「合法」引入中國的動物園進行表演。研究指出,一隻野生動物被非法走私入境,代表有至少數倍以上數量的野生動物在過程中死亡;而一隻幼年黑猩猩被盜獵,則表示必須殺死2到3隻的成年黑猩猩。

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繁榮成長,有越來越多家庭願意花費高額價格購買野生動物馴養。動保團體批評,《奇妙的朋友》此類節目在收視率的成功,可能會誤導許多民眾對野生動物的看法,甚至認為野生動物是可以馴養作為寵物、娛樂人類。

動保團體批評控制幼小黑猩猩是剝奪動物的家庭。圖片擷取自:明杏兒

動保團體以80年代末台灣著名的電視節目《頑皮家族》為例說明,當時與主持人搭檔演出的紅毛猩猩大受歡迎,引發馴養紅毛猩猩的風潮,有超過1,000隻紅毛猩猩被非法走私進入台灣,並且導致數千隻紅毛猩猩在盜獵與走私過程中死亡。此舉亦被當時國際動物保護組織的批評與介入。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奇妙的朋友》的成功,連帶使得節目拍攝地點廣東珠海的「長隆野生動物世界」聲名大噪,遊客人數屢創新高。有消息指出,製作單位正在規劃下一季的節目,並籌募資金製作更大型的電影上映。

儘管中國中央國務院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林務單位多次宣示禁止野生動物的非法販售馴養與表演,讓人不解的是,廣東珠海的「長隆野生動物世界」卻是廣東省政府為了推展珠海成功轉型為觀光休閒都會的指標工程項目。

動保團體串聯各地志願者提出呼籲抵制動物表演節目。圖片擷取自:神學的婢女

動保團體並向家長呼籲抵制這一類動物表演的節目,並強調「動物表演不是科普」,是剝奪野生動物家庭的非法買賣。人工馴養下的關係不是朋友,是違反動物性的饑餓與懲罰。野生動物並不快樂,牠們長期忍受孤獨與悲傷使動物心靈受創。動物馬戲表演帶來不是歡樂,控制野生動物表演是長期暴力與商業利益。

作者簡介:
林吉洋1980年生,清華大學社會所畢業,關注環保、社區、鄉土精神與兩岸公民社會交流。2012.10~2013.12接受浩然基金會資助,於中國(北京)環保組織──自然大學服務。現任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資深專員
Viewing all 1995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