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2002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全球黑琵數達3259 台灣穩坐重要度冬棲地寶座

$
0
0
本報2015年3月2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黑琵;攝影:王徵吉,圖片提供:公共電視。2015年度冬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結果出爐了!全球黑面琵鷺隻數共3259隻,較去(2014)年增加533隻,是1989年有紀錄以來首度突破3千大關。其中台灣普查數量為2034隻,佔全球總數62.4%;第二大度冬棲地在香港及深圳后海灣,共411隻;日本371隻,排名第三。

根據香港蘋果日報導,全球黑琵再增加19.6%,其中位於香港及深圳之間的后海灣增加63.1%,是連續4年首度止跌回升,日本也比去年微升6%。

不過,中國紀錄到230隻,微跌2.7%,處於連續兩年下跌的局勢;澳門、南韓數量也微幅下降。香港觀鳥會即指出,中國沿岸城市發展迅速,使得泥灘濕地數量下降,水鳥棲息環境也隨之減少,甚至影響南遷路線,情況令人擔心。

決定黑琵數量增加,度冬棲地和繁殖棲地一樣重要。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委員李雄略表示,無論繁殖棲地或度冬棲地都一樣重要,兩者稍有不慎,都可能影響族群數量。

保育致勝點:民眾參與

台灣各地總共紀錄到2034隻黑面琵鷺,比去年1659隻多375隻,增加了22.6%,穩坐第一大棲地寶座,這也使得全球黑面琵鷺保育,必定提及台灣的棲地現況以及保育經驗,台灣黑面琵鷺保育經驗在國際間大放異彩,林務局長李桃生說,參加一些國際會議,曾遇到澳門鳥會請教黑琵保育經驗。

台灣是黑面琵鷺最愛的度冬棲地;圖片來源: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

李桃生指出,黑面琵鷺保育的致勝關鍵在於全民參與,除了1992年農委會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為瀕絕保育類物種,並在基礎研究、溼地營造、環境教育以及社區參與等4個面向著力,而「所有的保育工作都需要民眾參與。」

不過,今冬疑因大旱缺水,造成高屏溪一帶肉毒桿菌大爆發,已經陸續造成近千隻水禽死亡,其中不乏珍稀水禽,如雁鴨、黑面琵鷺。另外,層出不窮的毒鳥事件,更是屍橫遍野;又由於缺乏人、獸、公共醫學以及防檢疫整合,入冬以來禽流感疫情,更讓部分民眾、業者誤以為過境野鳥是感染源,甚至不去瞭解禽流感疫情對野鳥、過境水禽的影響。

李桃生表示,保育醫學也屬於基礎研究的一環,幾個月來發生的疫情,已啟動「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重大病害緊急應變小組」,將持續監測黑面琵鷺等保育類物種野鳥的近況,期待能達預防、保育的效果。

六輕七股20年  工業非唯一選項

人都顧不了了,還顧幾隻鳥?這種說法,恐怕是不了解鳥類生態提供的服務價值。「把去年七股的觀光收益除以2000隻,就知道黑面琵鷺多值錢!」李雄略說,來看黑面琵鷺的遊客,大概很難不再吃個蚵仔煎,被當地獨特的人文、自然景觀吸引。

他以當初擋住七輕的七股,歷經20年的經驗為例,因黑面琵鷺吸引了觀光客絡繹不絕,帶動觀光巴士、民宿以及餐廳生意;而環境條件都一樣的麥寮,選擇了六輕的工業發展,20年來,兩地發展明顯不同。

李雄略認為,台灣還有很多機會往生態發展,南部還有機會導入遊客,地方產業發展富含潛力。旅客到這裡還能看到屬於人文層面的常民智慧。例如,台灣漁村有很多有趣的房子,在沿海風大環境條件惡劣的情況下,卻能防風害。他說,七股地大,民眾可以選擇一個好住的方向蓋房子,從這些房子找到避災的共同點,也是祖先的智慧。

也就是說,黑面琵鷺有如嚮導,吸引人們來到牠最喜愛的地方,透過黑琵的眼光,享受牠喜愛的食物做成的小吃、居住環境,然後再以人的眼光,發現更多在地智慧以及人文脈絡,而這樣的互動,帶給地方榮景,不必然一定要靠工業發展。

依據中華鳥會統計,全國黑面琵鷺仍以台南市1490隻數量最多,而數量超過200隻的,包括嘉義縣296隻與高雄市208隻;數量超過10隻的有宜蘭縣15隻與雲林縣11隻。

茄萣1-4道路還是要開  高雄黑琵棲地受衝擊

受開發危及黑琵棲地,不只有中國沿海,事實上高雄市雖然紀錄208隻黑面琵鷺,數量不容小覷,不過兩座黑琵重要度冬棲地茄萣濕地以及永安溼地,各面臨開路以及台電發電用地等不同的威脅。

今年度冬普查數據,茄萣濕地162隻,永安29隻,不過根據高雄市野鳥學會鳥友回報,這兩座濕地的黑琵是互相交流的,一個地方狀況不好,就會飛到另一處去;平常永安溼地也常有上百隻黑琵聚集。

根據國際「拉姆薩公約」(Ramsar Convention)之標準,若一地具有全球1%以上的瀕危鳥種族群數量,也就是說一座濕地只要超過16隻黑面琵鷺棲息,就算是國際重要濕地。茄萣及永安溼地雖具備此條件,卻只屬於地方級國家重要濕地,即使國內已通過《濕地保育法》,至今仍屬暫定濕地、未受法令保護。

目前高雄茄萣1-4號道路已有條件通過高雄市環評。不具名意見指出,高雄市長為第一名市長,更該具備遠見,而非討好民眾;開路效益不大,而且環保團體也提出替代方案,都應審慎以對。

永安溼地則因台電發展光電,而影響濕地功能。雖高雄市政府兩度提濕地公園計畫、保育團體也建議台電使用周邊已開發、有人造物的土地,但台電不為所動,濕地深鎖,並將開發面積限縮為7公頃,因此不須進入環評程序。


關注社會、環境正義 「綠社工」為21世紀災難求解

$
0
0
本報2015年3月23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一般人對於社工的概念是服務社會弱勢、照顧老人和小孩的社會工作者,而英國達倫大學應用社會科學院教授雷娜.多米納里(Lena Dominelli)多年來,大力提倡「綠社工」(Green Social Work)的新興概念,強調社會工作應重視人與環境的關係,面對21世紀可能發生的各種自然與人為的災害,身為社工應更關注環境議題,以跨學門的行動參與和研究,解決環境破壞與結構不均可能帶來的災害。

綠社工新概念,強調社會工作應重視人與環境的關係。

雷娜.多米納里教授上週應高雄市社區願景培力中心之邀,走訪莫拉克災後重建區,並於20日在高雄市進行「綠社工-社區工作與環境正義」專題演講,透過其自身學理及實務經驗,向百餘位高屏地區社工相關領域的人員,分享綠社工的概念。

綠社工任務:面對人權問題、解決環境不正義

Lenna Dominelli。圖片來源:http://www.rtcc.org/「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未來的災難發生總是多重而複雜的。」多米納里教授以過去南亞大海嘯和311日本地震引發的海嘯、核災等為例,說明災害的發生可能從自然開始,但是因為人為的關係,最後變成廣大的災難;而像氣候變遷這種人為造成的災害,更可能引發越頻繁的火山爆發、颱風等,且規模和威力都更強大。

「而貧窮會加深所有災害的影響,造成環境不正義,」多米納里說,儘管呼吸乾淨的空氣、喝乾淨的水、和使用乾淨的土壤是基本人權,但是我們卻可以發現,最窮的人總是居住在最糟糕的環境,而面對這樣的環境不正義,她認為社工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面對人權問題,解決環境的不正義。

她提出綠色社會工作,必須肯定環境和社會正義,並且促進社會發展。要達成這樣的變革,必須仰賴各科學間跨學門的應用,以及在地社區的參與。綠社工在其中就扮演著串連自然科學、政府政策部門和社區居民間的橋樑。

以2008年的中國汶川大地震的災後重建為例,多米納里以社工團隊主導災後校舍的重建工作,不僅關注到居民的需求,也利用科學研究解決重建可能面臨的問題。在社工的主導下,讓重建不只是政府部門單方面的工作,更在過程中,讓居民看到未來的機會。

新自由主義  剝削人與地球資源

除了說明災難對社工帶來的挑戰,多米納里也批判新自由主義對人和地球資源的剝削,認為新自由主義以利潤為優先,人民和環境殿後的先後順序,造成資本在世界各地自由流竄,但是卻限制人的移動。

她指出,這種個人主義式的經濟發展模式所造成的環境破壞,主要對弱勢人群、社區特別是部落,帶來不利的影響。

「在南太平洋的一個小島,因為受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島民必須離開他們居住的小島,」多米納里說明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的小島如何受經濟發展大國的欺凌,「小島居民希望維持自己的文化和生活,因此向澳洲提議,要求澳洲政府提供一座無人島,讓他們得以在另一個小島,重建其生活。」

「但是你們猜猜看,澳洲這個不願簽署京都議定書的經濟大國,如何回答這群小島居民?」多米納里問現場聽眾,「沒錯,澳洲政府拒絕了他們,不願提供小島。」

「好似氣候變遷造成海平面上升不是他們的責任一樣!」多米納里說。她認為,忽視了環境正義的國家,背叛了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的承諾。

多米納里認為,新自由主義造成貧富不均更加嚴重,而這些超級巨富,卻以發展之名提供少少的工作機會和建物來控制政府和工人,剝削人民和環境。「財富不均正是破壞社會和環境正義的元兇。」

建立跨學門夥伴關係  加強綠社工發展訓練

她指出環境破壞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包括食安問題、頻繁的水旱災、空污對健康的影響、極寒氣候造成窮人凍死、土地開發造成人民居住權受打壓等,這些都是綠色社會工作者會面臨的挑戰。

面對這樣的多重挑戰,該如何因應和實踐?多米納里認為必須透過跨學門的夥伴關係建立,將政策制定者、實務工作者、學術界和社區一起合作。例如在海地地震的災難因應團隊,就利用了尖端的科學知識,找出可能再次發生災難的地方,並且把資訊提供給政府和社工,透過社工協調和解決災民重建地點的問題,讓災後重建得已復甦,並減少未來的損失。

台灣曾經發生921地震和莫拉克風災等大型災難,社區工作發展已有15年的經驗累積,然而對於生態平衡和環境意識的重要性,是否成為社區工作者關注的角度?

多米納里建議,社工的定義不應限縮成照顧老人和小孩,或者只是在災難發生後的協助調適,事實上社工是串連上層政府單位和在地居民的角色,社工應透過發展訓練、加強災難應變的知識等,關注環境議題和社會正義,這些都是21世紀綠社工所面臨的問題核心。

漂流木能不能撿? 林務局:未註記者才可撿

$
0
0
本報2015年3月2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內湖山坡開路、運木,內幕連環爆,一段木頭的奇幻漂流,引發漂流木到底能不能撿拾的討論。農委會林務局昨(22日)發布新聞稿說明,民眾自由撿拾,未具公部門註記之漂流木,不分貴重與否皆屬合法。

去(2014)年因內湖山坡違規開路,先是北市府工程局大地處,依違反《水土保持法》裁處,未料市議員高嘉瑜又舉報林地變成紅檜儲木場,開路是為了運送珍貴木材。

由於木材擁有者新北市汐止興善宮表示,木材是由台東蘇姓兄弟在2009年八八風災合法撿拾的漂流木轉贈廟方,但經媒體檢視證明文件,無法證明說詞,且蘇姓民眾經查於2013年曾有非法撿拾漂流木前科。

目前漂流木已送至苗栗三義木製業者手中,並遭士林地檢署扣押。若廟方說法屬實,則這批木頭,從台東一路漂流到台北市內湖,又送到苗栗三義。

漂流木到底能不能撿?簡單的判斷方式是「民眾可自由撿拾未註記之漂流木」。圖為莫拉克風災二週年,杉原海岸上遍佈的漂流木。圖片來源:環境信託中心。

先釐清  是漂流木或盜伐

台北市政府工程局大地處依「處理天然災害漂流木應注意事項」第三點第五款規定,函請主管機關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查處。本月12日,經出席的羅東處技士確認有紅檜8根、台灣扁柏2根、杉木類3根、濶葉樹類5根等大、小漂流木計18支。

林務局表示,14日配合內湖分局辦理漂流木扣押及責付保管的行動,經現場比對12日所拍攝的影片、照片及重新取樣辨識,確有紅檜、扁柏、杉木類及濶葉樹類漂流木20株,增加的2根係夾藏在木堆草叢中致原先未能發現。

至於這些漂流木是否為合法撿拾,林務局表示,需警方深入調查,全案已進入司法程序,將配合協助檢方查明真相。

漂流木能不能撿?  法令修不停大眾霧煞煞

漂流木到底能不能撿?政論節目民代、名嘴說法不一,有說可以撿檜木的,也有說大口徑不能撿。翻開相關立法過程,便能了解過程繁複細瑣,要搞懂還真是不容易。簡單來說,「民眾可自由撿拾未註記之漂流木」。林務局新聞稿說明相關立法經過:

2002年立法委員鑑於天災後殘留於沿海及河岸漂流竹木,缺乏明確法律規範儘速清理,乃提出《森林法第15條條文修正草案,由政府公告人民自由撿拾清理,但僅限於「非貴重木之木材」。

2003年5月,立法院經濟及能源委員會審查時修正為將「非貴重木」刪除,並完成三讀程序。

條文修正後,林務局邀集相關單位,訂定「處理天然災害漂流木應注意事項」,對撿拾規定,限定只能以人力撿拾枝梢材、殘材及不具標售價值之木材;凡屬針葉樹一級木或闊葉樹一級木(例如紅檜、扁柏、肖楠、櫸木、牛樟等)這些足以認定為國有漏、未註記的大徑木者,還是不能撿拾,誤撿拾者應自動歸還;並且明定於公告中。

2010年5月立法院審查農委會2010年度預算等案會議時,作成主決議:「政府未能一個月內清理註記完畢者,當地居民便有自由撿拾未註記漂流木之『權利』,且法律未明文授權主管機關訂定行政命令來限制當地居民自由撿拾權,決議請農委會檢討修正『處理天然災害漂流木應注意事項』」。

2011年6月27日農委會修正注意事項,對於漂流木上如果沒有國有、公有及私有的註記,不管漂流木種類、材積,人民可在公告後自由撿拾。

而以機具進入河川自由撿拾、搬運之行為,則應依《水利法》及《河川管理辦法》規定,備妥書件向河川單位提出申請;副本需抄送林務局各林區管理處登錄備案。

林務局表示,將研議朝回歸2002年立法委員提案,以撿拾非貴重木為限方向修正。

林業經營不善 靠風災疏伐?

八八風災後,大量不堪風災侵襲的林木,從「天」而降,一路散布到海邊,數量十分壯觀。即有林業人表示,長期缺乏管理的森林,遭遇風災使得受損程度更為嚴重,這些林木原可妥善利用,但台灣林業長期禁伐,無法發展林業自給率,森林更新有限,最後只好靠天災疏伐。

中科三期健康風險掀論戰 二階環評程序仍持續推進

$
0
0
本報2015年3月23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23日上午環署進行中科三期二階環評的第11次範疇界定會議,在「健康風險」如何納入既有污染來評估尚未有所共識前,便在爭議中宣告範疇界定會議結束,接下來,尚有製作環評報告書、現勘、聽證會、與委員會審查等程序。

「之後的程序都還是可以參與跟表達意見」會議召集人張添晉強調範疇界定會議並非實質審查,並不一定要有共識才行,面對民眾不斷爭取繼續舉辦一次延續會議,仍宣布範疇界定會議已告結束。

中科三期進入二階環評第11次範疇界定會議。

中科三期在2006年通過環評後,歷經當地居民提起訴訟而遭法院撤銷環評,與環署再次通過環評後又訴訟的紛爭,一路的爭議,讓環署在2014年1月環評大會讓此案進入二階環評。

然在這段期間,開發與營運的動作持續進行,甚至有「停工不停產」等讓社會譁然的現象。

流行病學代替健康風險  居民、環團難接受

二階環評範疇界定會議在去年4月展開,又一度因兩造商談和解而暫停討論,至8月才重啟程序。此次會議中健康風險仍是爭議之處,中科依「健康風險評估技術規範」 ,計畫進行「流行病學調查」以此呼應民間要求對台中地區既有污染的檢視。

但對居民與聲援環團來說,此舉仍展現中科局只談增量不論總量,更認為健康風險評估並不能以流行病學調查來代替。當地職業醫師張豐年表示,流行病學調查沒辦法針對工業污染問題之類的特定問題,健康風險評估不能以流行病學代替。

他們更舉出最高行102年判決,指出判決中稱當時環評「未進行現況流行病學調查」、「未執行婦女與嬰幼兒健康風險評估」等缺失,「如果兩個意思一樣,法院怎麼會寫兩次?」仍要求進行全面的健康風險評估。環境法律人協會秘書長林仁惠強調,若中科仍只做流行病學,只怕再次引起訴訟,且應該還是會得到一樣的結果。

「我只是要一口乾淨的空氣!」當地居民怒批,認為中科一開始選址不當,當地就已經無法再承受更多污染,中科當然不能切割既有污染,應該要負責調查當地整體的健康風險,「快死的你又打一拳,然後說他本來就快死了」前環評委員郭鴻裕如此譬喻。

當時判決摘要

中科:流行病學調查  合法、完整又客觀

中科表示,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是合法的,民間要求調查當地既有污染,流行病學調查便可作為綜檢,不但可行,也兼顧完成性客觀性。

副局長陳明煌引健康風險評估技術規範第10點,「開發單位應收集開發行為區域內(縣市、鄉鎮市)與確認危害性化學物質相關之癌症及疾病歷年發生率、死亡率進行分析;並應收集開發區域內人口學等相關數據,進行分析比較,以作為既有(既存)風險描述之參考。前項所稱人口學指性別、年齡、種族、職業、教育程度、經濟收入及社會行為(抽菸、喝酒、嚼檳榔)等描述族群的七種特徵參數。 」 。

中科局局長王永壯也強調,雖然依法中科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已足夠,但也曾展現誠意向台中市府調閱台中境內排放的監測資料,但對這些資料存疑,認為可信度不足。

環署:整體污染應由台中市府調查

至於遭中科認為所提供的可信度不足的中市府,卻因為上午台鐵事故而沒有無法到場說明。

環署綜計處也提出意見,指出個案的確無法做該地區的整體污染調查,應該交由台中市府來著手管制與協調既有污染源減量,對於中科,應該還是回到技術規範以流行病學來調查即可。

環評委員李俊璋為中科抱不平,認為總量管制是地方政府的責任。他更指出,「既有風險就是所有來源通通都要列進來」,包括交通、家戶等等排放,若每一個開發案都要這樣的話,「還能有開發案嗎?」

此次會議就在此點爭論不休,民間要求至少再開一次讓台中市府好好跟中科局一起釐清監測資料到底有什麼問題,面對中科表示要由其出面進行全面健康風險,技術上是做不到的;民間更批環署沒有好好把關,認為既然技術上做不到,應該先凍結此案。

但環署也表示,台中市府已表達有意做台中市全面的健康風險評估,不該再要求中科以個案開發單位的身份來進行。

我也要安心長大:台灣淡水魚的未來在棲地

$
0
0
作者:羅聿

台灣是一個封閉的島嶼,在自然的情況下物種都是在島上獨自生存,並不會和鄰近陸地上的族群互相往來,因此原生族群如果滅絕,幾乎不可能恢復。

同時,台灣也是個高度工業化的島嶼,除了少處的高山之外,人工建設幾乎遍佈平原與丘陵地。就像德國生物學家馬歇爾.羅比森(Marcel Robischon)在他的新作《從世界變得寂靜開始:生物多樣性的衰減如何導致文化貧乏》所說:「身為水泥時代的人類,我們當然知道,為了生存,為了舒適,人們需要不一樣的生活。但其實只有少數生物在水泥世界中會感到舒適,甚至連我們自己都不太能忍受。」

充滿水泥的灰色大地,對於大多數生物而言並不是個樂土。台灣中低海拔的溪流,大多已被改造成水泥渠道,主要是為了控制水量,避免氾濫,但水泥渠道無法一勞永逸,颱風帶來的洪水,常常輕易地突破水泥渠道的控制,甚至摧毀渠道。各地河川的水利工程幾乎總在施工,尤其鄰近住家或農田的河川,可以說是一修再修。

棲地回復 物種才能代代繁衍

水利施工方法是否有確實兼顧生態環境是一大疑問,為了保護河中生態,在施工時應該將河中生物遷移到旁邊的生態池進行避難,施工後還要進行棲地復原。但目前的施工方式通常省略了物種遷移和棲地復原兩道程序,雖然節省時間,但簡化的修砌方法對於河川生態就成了重大災難。然而要擺脫這樣的惡性循環,除了需要嚴格落實生物避難與棲地復原,對有生態豐富的河道是否要進行河川整治,應該採取審慎的評估。

保育工作的治本之道,關鍵並不在物種本身,而是牠們世代生活的棲地環境,只要棲地環境回復到適合生存的狀態,物種就會自己繁衍下去。對於河川棲地設置自然保護區是一個的可行方式,但由於許多台灣淡水魚類不能忍受農藥污染,但牠們的原生棲地又是在農業遍佈的中低海拔水系,因此必須確保保留區的水源沒有農業行為,像宜蘭縣員山鄉的雙連埤雖然是野生動物保護區,但雙連埤地區仍有私人耕地,耕地放水時間,當地的青鳉魚就會大量死於農藥污染。

為有效復育 各面向保種計畫皆應完善規劃

如果一定要有農業,慈心基金會與林務局在水流東溪推動的筊白筍生態池,是一個參考案例,這個計畫輔導筍農用有機農法耕作,並在耕地旁為台灣白魚留下一塊生存棲地,兼顧經濟與生態效益。

就治標而言,如果自然棲地已經無可挽救,或是在各方利益的權衡下必須犧牲,保存物種是唯一的辦法。保存物種可以選在物種原來的棲地附近,或是另外尋找獨立的飼養環境,前者被稱為「原地保種」,後者則是「異地保種」。由於台灣地狹人稠,以現況來說,棲地仍在日漸減少,保種是一個必然,且台灣淡水魚的棲地環境大多已不適合生存,適合原地保種的族群越來越少,異地保種則是比較穩當的作法。

保種工作執行得最快且最有成效的是民間團體,只要有熱心的保育人士願意提供合適的場地,立刻就能夠進行保種。位於苗栗獅潭的清泉農場,和宜蘭員山的八甲魚場,都是民間成功的台灣淡水魚保種地點,清泉農場主人何恭炤還在農場內設立台灣第一間淡水魚博物館,為民眾介紹台灣淡水魚,除了保種也具備教育功能。不過民間團體比較缺乏族群的觀念,對於種魚的族群確認比較寬鬆,容易將不同地區的族群混養,因此有時雖然保存了物種,數萬年演化出來的族群差異可能也因此消失。民間團體如果有專家學者的協助,保種工作將會非常成功。

淡水魚博物館於1998年開幕,目前館內有32種以上的台灣淡水魚。(圖片攝影:羅聿)

位於苗栗獅潭鄉的清泉農場保種池,主人何恭炤於1994年即從事原生淡水魚保種。(圖片攝影:羅聿)

學術單位的保種除了能夠達到保存物種的功效,也可以提供研究的題材,但學術單位的經費主要來自國科會的研究計畫,需要研究成果的支持,但研究的速度往往比不上物種在野外瀕危的速度。此外,保種工作需要永續經營,能不能年年獲得計畫經費,常為學者們的困擾與挑戰。政府單位雖然有關動物保育的部門很多,但中央機關和地方機關對保種的態度不一。隸屬中央機關的竹北水試所在1989年即有進行台灣白魚的保種,在2008~2009年保存台灣白魚埔里、食水嵙溪兩個族群,共計上萬隻台灣白魚,但2010年因為無法與地方機關共同解決缺水問題,最後魚隻大量死亡,是相當可惜的案例。

竹北水試所過去保存台灣白魚的保種池,現已移作他用。(圖片攝影:羅聿)

保護區扮演著長遠永續重要角色

未來台灣淡水魚類的保育工作,相信民間團體仍是保育行動的主角,熱情的學者則能夠扮演專業諮詢的角色,並可與民間合作進行基礎研究;政府部門可以保育法規上設立授權機制,並輔助保種經費與監督保種工作,讓通過認可的民間團體合法地進行保育類的保種工作。

保種是沒有截止時間的工作,單單以個人的熱情並無法做到永續經營。正如長年熱心支持保種的八甲魚場主人黃玉民所說:「民間雖然很多人長期在做保種,但是如果一直等不到環境變好的話,還是沒什麼很大的功用。除非政府或某些強而有力的機構,去把一些地方保留下來,否則單靠民間的保種,很難。」

位於宜蘭員山鄉的八甲魚場保種池。(圖片攝影:羅聿)

因此,往更長遠的地方思考,政府部門應該著手為瀕危的台灣淡水魚類設置自然保育區,並與民間團體合作進行棲地再造,畢竟野外的棲地才是淡水魚類真正的歸宿,這些保育區保存的將不僅是一個物種或生態系,還能夠讓我們的下一代看見淡水魚類在野外的原始樣貌。

作者簡介:
羅聿,畢業於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關注台灣淡水魚類的瀕危和保育,以採訪形式完成碩士論文《消失的多樣性:台灣淡水魚類的瀕危與滅絕》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消失的多樣性:台灣淡水魚類的瀕危與滅絕》,2014.06

 

※ 本文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 守護環境知情權,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

生命的光輝

$
0
0
撰文:奧莉維亞‧賈德森(Olivia Judson);攝影:大衛‧李特舒瓦格 David Littschwager

導讀人:李鍾旻(台灣蝴蝶保育學會解說員、蝶季刊主編)

有些生物能夠利用光作為溝通的媒介,藉著不同的發光頻率與亮度,傳遞不同的訊息內容。其中所涉及的行為模式或生化原理,長久以來都是科學家所感興趣的研究主題。

光明之塔,也是毀滅之塔。在夜裡,白蟻丘內的叩頭蟲幼蟲會發出亮光。背光吸引而來的生物渾然不知自己即將被吃下肚。攝影:大衛‧李特舒瓦格;圖片提供:《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15年3月號

在台灣的我們,最耳熟能詳的原生種發光動物,想必非「螢火蟲」莫屬,這類鞘翅目、螢科的昆蟲,國內已有記錄的種類約有50多種。其中較常見且知名的種類如3~5月間出現的黑翅螢,以及3~10月間出現的黃緣螢。螢火蟲發光,最主要是基於求偶的目的,有時也能用於警戒,以避免自身遭天敵捕食。

我們身邊還有另一類會發光的甲蟲,牠們是鞘翅目、雌光螢科的「雌光螢」。也有人將之歸類為廣義的螢火蟲,然而雌光螢只有雌蟲會發光,雌蟲發出的光能吸引雄蟲前來交配,並因而得名。這類昆蟲並不常見,台灣與馬祖地區目前已記錄的種類共5種。

生長在潮濕環境的螢光蕈,則是真菌家族中會發光的夥伴,台灣目前記錄有9種。不同種類的螢光蕈,發光部位、亮度各有不同。至於蕈類之所以會發光,一般推測是為了藉此將某些物質釋放,以達成特定的目的。

事實上,相較於陸地,浩瀚無盡的海洋裡,發光生物有著更高的多樣性。在陽光所無法照射到的深海,包括魚類在內的多種生物,為了求生存,發展出了各式發光本領。只不過,儘管人類探索深海的歷史已有80年以上,我們對於及深海生態系的所知仍極其有限。

只要我們能夠克服海面下種種環境的阻礙,在幽冥深海之下的螢光世界,必然有著許多我們所意想不到事物仍等待著被發現……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棲地,占地表面積超過7成,平均深度約3600公尺。由於海洋具有宛如異世界及對人類而言不宜居留的性質,所以大部分尚未被探索,特別是那些既不是豐饒漁場、也沒有珊瑚礁或深海熱泉等熱門研究對象的廣闊海域。

王冠水母生活在深海的無盡黑暗中。未被驚擾時,牠鐘型的身體是透明的,但若被其他動物碰觸她的身體就會亮起來。攝影:大衛‧李特舒瓦格;圖片提供:《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15年3月號

這次考察的領隊哈德克關注的就是這些廣闊的海域。「我想調查別人不調查的地方,」他跟我說。他和同事曾在過去的考察行程中率先發現一些會發光的物種並加以描述。其中最著名的物種之一就是「綠色轟炸機」;這是一種深海蠕蟲,遭到攻擊時會射出散發綠色亮光的囊袋,也就是牠們的「炸彈」。

為了探索海洋深處,哈德克和同事使用一台遙控載具,簡稱ROV。這台遙控載具能捕捉移動速度緩慢的動物並將活體帶回;它上面安裝了攝影機、燈具、感應器和纜線,還有一對機械手臂、一組兩端都有蓋子的透明塑膠桶和一把普通的廚房用抹刀。廚房用抹刀?
「那是做什麼用的?」我手指著它問。

「在海床上挖掘,」哈德克說。

早上7點,遙控載具準備下水。頭戴安全帽的人員匆忙地走動著,做最後的確認。然後,一隻巨大的金屬手臂把遙控載具從甲板上吊起。接著,遙控載具原本所在的甲板打開來露出一個正方形開口,下方數公尺處就是海水。金屬手臂將遙控載具放入水中;過了一會兒,它便消失在浪濤之下。

以一種生活環境來說,海洋有兩個特性。首先,它幾乎沒有任何可供躲藏的地方。這意謂著「不可見性」的彌足珍貴。海洋另一個奇特的地方是在往下潛時,日光會逐漸消失。紅光最先被吸收,然後光譜上的黃光和綠光消逝,只剩下藍光。到了200公尺深處,海中變成一種永久的微光,而到了600公尺深處時,連藍光也逐漸淡出。這代表大部分的海洋是漆黑一片。日夜皆然。這些因素綜合起來,讓光變成了一種特別有用的武器―或者掩蔽。

我們來想想不可見性的問題。在上層的海洋,也就是光仍能抵達的部分,任何無法與海水融為一體的生物都處於被捕食者發現的危險中。要體會這種感覺,你可以想像自己在太平洋中潛水。在你的上方,海水與天空交會之處看起來是一片銀色。你下方的海水則逐漸變成深藍色。往其他方向看去,都是陰暗的綠灰色。你看不見海床,但它就在你下方超過3000公尺、令人頭暈目眩的深處。突然間,你意識到自己有多麼脆弱:你是一片與銀色海面形成對比的大黑影,任何可能正在下方游動的飢餓動物都看得到你。

很多生物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等到晚上才升到海面下。也有許多生物演化出了鬼魅般的透明模樣來解決問題。下潛時,你最先會注意到的就是你所看見的生物,從水母到游動的海螺,幾乎都是透明的。還有一種解決方式:某些魚類―比如說沙丁魚―利用銀色的身體側面來淡化牠們形成的黑影。銀色具有鏡子的功能,讓這些動物能透過反射周遭海水的亮光來融入背景中。

工地「毒粉塵」管制鬆散 美化學家告贏環署

$
0
0
摘譯自2015年3月18日ENS美國,華盛頓特區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環保署(EPA)化學家Cate Jenkins博士,多年來控訴環保署的有毒粉塵限制標準不夠精準,危害9/11災難現場初期反應人員的健康。近期法院終判決Jenkins勝訴,EPA必須提高腐蝕性粉塵的限制標準。

建物拆除和水泥製造過程中散發的鹼性腐蝕性粉塵,會造成呼吸道和肺部化學性灼傷。(來源: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Jenkins和國家公務人員組織「環境責任公職人員組織」(PEER)聯合提起訴訟,要求EPA重審有毒粉塵標準。

雖然EPA 2013年試圖解聘這位化學家,Jenkins仍堅決主張,建物拆除和水泥製造過程中散發的鹼性腐蝕性粉塵,不只傷害初期反應人員的肺部和呼吸道,也危害工人和民眾的健康。

美國聯邦巡迴區上訴法院13日判決,EPA必須在2016年3月21日前回應請願書的要求,「並事先公布法規制定提案、法規提案或是初步確認否決請願。」

建物拆除和水泥製造過程中散發的鹼性腐蝕性粉塵,會造成呼吸道和肺部化學性灼傷。但依目前EPA的標準,鹼性腐蝕性粉塵的限制標準,不在危險廢棄物管理範圍內。

因此EPA過去從未警告公眾鹼性腐蝕性粉塵的危害,包括911後拆除世貿大樓時。

EPA已依法承諾,將決定是否提高腐蝕性粉塵限制標準,避免911恐怖攻擊後,初期應變人員衝入毒性粉塵中,導致肺部永久性傷害的事件再次發生。

911恐怖攻擊10周年,PEER和Jenkins一同發起正式立法請願書,要求EPA回應。但3年過去,EPA仍沒有任何動作,PEER向美國聯邦巡迴區上訴法院按鈴控告。2014年10月8日,法院要求EPA回應請願書。

上訴法院亦要求EPA在做出決定前,於2015年7月13日起120天內提出進度報告。同時,EPA已公開新粉塵標準發展的技術。

已有35年歷史的舊EPA粉塵管制標準,比聯合國、歐盟和加拿大的鹼性腐蝕物質標準還要寬鬆10倍。

U.S. EPA Forced to Review Toxic Dust Limits
WASHINGTON, DC, March 18, 2015 (ENS)

A chemist with the U.S. EPA who protested for years that the agency’s toxic dust standard is scientifically inaccurate and jeopardized the lives of 9/11 first responders, has won a lawsuit that will force the agency to consider tightening its limits on corrosive dust.

Although the EPA tried to fire her in 2013, chemist Dr. Cate Jenkins maintains that the alkaline corrosive dust released during building demolition and cement manufacturing poses a danger to the lungs and nasal passages of not only first responders but other workers and the public.

The lawsuit to force the EPA to decide on their petition for a review of the dust standard was brought by Dr. Jenkins and the Public Employees for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PEER, a national association representing government workers in natural resource agencies.

In a filing adopted late Friday by the U.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DC Circuit, the EPA is required to act on the petition by March 31, 2016 with “an advanced notice of proposed rulemaking, a proposed rule, or a tentative determination to deny the petition.”

The EPA is now legally committed to decide whether to tighten its corrosive dust limits so as to prevent the tragedy that befell the World Trade Center First Responders who waded into dust so caustic it permanently damaged their lungs, says PEER attorney Paula Dinerstein.

Alkaline corrosive dust released during demolitions and cement manufacturing can cause chemical burns, especially to tissues of the nasal passages and lungs. But under present EPA standards these levels are exempt from hazardous waste regulations.

So EPA has never before issued any warning to the public about the alkaline, corrosive properties of dust from implosion demolitions of large buildings, including at the World Trade Center following the 9/11 attacks.

Ten years after the 9/11 attacks, PEER and Jenkins filed a formal rulemaking petition urging EPA to correct its incorrect corrosivity standard.

After three more years of agency inaction, PEER sought a writ of mandamus before the U.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DC Circuit. On October 8, 2014, the court ordered EPA to respond to the petition.

Until EPA makes its decision, the appeals court has directed the agency “to file status reports at 120-day intervals beginning July 13, 2015.”

Meanwhile, EPA has published contract assignments to provide the technical basis for new dust standards.

The current 35-year old EPA regulation is 10 times more lax than the presumed safe levels for alkaline corrosives set by the United Nations, the European Union and Canada.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海洋暖化持續 今年恐再爆全球珊瑚白化潮

$
0
0
本報2015年3月24日綜合外電報導,陳意雯編譯;蔡麗伶審校

珊瑚白化。(來源:Jan Messersmith)繼2014年酷熱難耐的夏天後,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管理局(NOAA)科學家警告,溫暖的熱帶太平洋和印度洋,可能讓珊瑚失去賴以維生的藻類,導致在今(2015)年再度爆發全球珊瑚白化。

2014年,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爆發珊瑚白化,佛羅里達礁島群的珊瑚白化衝擊,是該地自1998來最嚴重的一次。夏威夷主要島嶼,也經歷當地史上最嚴重的白化,而西北夏威夷的熱危險也達到被紀錄的規模。

以去年並未發生嚴重聖嬰現象而言,這些廣泛的白化事件出乎意料地嚴重。

NOAA珊瑚礁觀測協調者馬克‧依金(Mark Eakin)進一步表示,「預報顯示,未來4個月的模式類似我們在1998與2010年珊瑚暖化事件中所見的。我們十分憂慮,暖化可能會為2015年帶來第三波全球珊瑚白化。」

藻類居於珊瑚內,藉由行光合作用提供大部分珊瑚所需的營養,當珊瑚驅逐共生藻類時就會白化,而珊瑚礁可能在延長的熱危險期間飢餓或染病。

NOAA繪製的圖表(下圖)指出,2015年3月至6月,珊瑚熱應力(heat stress)的機率達到60%,甚至更多。圖中並指出這4個月內的高危險分布地區。此資料是依據NOAA為期4個月的珊瑚白化熱應力預報,海面溫度來自NAOO的操作式氣候預測系統模型。

近期,NOAA科學家在美屬薩摩亞群島發現淺礁珊瑚開始白化。往後幾個月,白化可能會蔓延到線島群島,庫克群島,加拉巴哥以及太平洋東界。 

2015年3月-6月的珊瑚白化情形預測。(來源:NOAA)

潛在危險的區域以淺橘色表示,較深的紅色表示熱應力更持續的區域。警戒等級1表示可能有嚴重危險,警戒等級2代表可能有普遍和致命的危險。

太平洋海域上的大片紅色區域,表示諾魯,基里巴斯,吐瓦魯,萬那杜,新喀里多尼亞,瓦歷斯與富圖那列島,薩摩亞,斐濟,東加和紐埃等國都在警戒線上,熱應力都已達到引起珊瑚白化的程度。

印度洋西南的馬達加斯加,特羅姆林島和留尼旺周圍,熱應已達到白化程度。白化可能也會影響中部和東部印度洋,包括浦魯其林,聖誕島,澳洲和部分印尼。

5月過後,焦點會轉移到全球其他地區。

伊金表示,「之後幾個月,我們會觀測模型是否預測到東南亞和珊瑚三角區會造成今年中白化的情形。」之後會聚焦於西北太平洋,熱帶大西洋與加勒比海,這些區域溫度應會於2015夏秋達到最高峰。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

※ 本文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宜蘭縣落實農地農用政策 審查興建農舍申請人資格的思維

$
0
0
作者:楊文全(宜蘭縣政府農業處處長)

近年來,大量興建的豪宅農舍成為市場炒作商品,農地不當使用情形越演越烈,農地大量流失,實際務農者的耕作權與居住權已受到明顯侵害,宜蘭農業的永續發展也岌岌可危。

外地人到這裡買地蓋農舍,讓有機農民大傷腦筋;圖片來源:公共電視我們的島。

資格審查把關  杜絕假農夫之名蓋農舍

現有法規之農地農用、農舍農用立法意旨,因法條文字存在模糊空間,以及現行核發與管理權責分散而無法落實。因此,暫停核發興建農舍資格與建造執照,收回縣府審查,以期建立「規範明確、權責相符之制度性管理機制」。

倆佰甲創辦人,同時也是現任宜蘭縣農業處處長楊文全;攝影:洪郁婷。

我們認為,在興建農舍申請人資格上,申請人應提供「因在該農業用地直接從事農業生產而產生居住之需求」之證明。

依據「農業發展條例」第三條,農業用地為可供與農業經營不可分離之農舍之土地。

依據「農業發展條例」第十八條與「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第二條,興建農舍之申請人應為農民。

依據農業發展條例第三條,農民指直接從事農業生產之自然人。

依據農業發展條例第十八條,取得農業用地之農民,無自用農舍而需興建者,得在自有農業用地興建農舍。

申請興建農舍  需提供農地農用證明

興建農舍申請人需提供因在該農業用地直接從事農業生產,而產生居住需求之證明文件為:(以下二擇一)

一、證明一(兩條件皆需滿足)

  1. 申請人在該農業用地直接從事農業工作連續2年、每年達120天以上之證明文件。

此證明文件為由3位該農業用地鄰近居民簽名具保之證明文件,或其他可茲證明之文件。本文件由審查小組審議認定之。

  1. 申請人直接從事農業生產之證明文件。

此證明文件為可供查核之農產銷售管道、網路或販售地點,或其他可茲證明之文件。本文件由審查小組審議認定之。

二、證明二

具農保2年以上之證明文件。

我們認為,透過這樣的審議內容,才有機會確保真正的農民在申請必要的農舍時,可以被有效地服務,而假農民申請的假農舍,可以被有效地防堵。為了確保這樣的目標,我們的審議小組在審議時,將考慮如各種土地開發案件審議,開放公民參與。

嘉明湖之路4月重啟 部落共管多項新制同行

$
0
0
本報2015年3月24日台東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經過3個多月封路淨山,嘉明湖國家步道即將於4月1日重新開放,多項措施同步上路,台東林區管理處副處長劉瓊蓮接受專訪時表示,包括營地規劃、總量管制、使用者付費、架構緊急醫療網以及部落回饋等,多項管理措施同時啟動,目的是保護布農族傳統領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以及天使最美麗的淚珠,讓自然資源永續利用,交棒給下世代。

留住天使最珍貴的眼淚,台東林管處多項新制上路。

別以為只要申請甲種入山證,就可以進入嘉明湖!登山證是考慮有無國家安全疑慮,若不危及國家安全,警政署都會發入山證;但是,進入嘉明湖,除了須申請甲種入山證和良好的體能,4月1日起,遊客還須申請到床位,並且繳交住宿費。

為了維護嘉明湖國家重要資產,台東林區管理處也將於向陽遊客中心登山口設立管制站,檢查遊客文件,並且核對證件,確認無誤才會放行。

總量管制:分攤壓力、增加總量

過去嘉明湖一年遊憩人次約9000~12000人之間,因集中效應,使得每逢假日就出現滿山人潮的情況,上千人就在環境敏感區活動、露營,管理上極其不易,對環境更是難以承受的負擔。

台東林管處採取以現有設施總量管制,依據向陽山屋以及嘉明湖避難山屋現有140個床位,以及向陽山屋附近規劃36個露營區床位,每天開放176個登山客在嘉明湖國家步道內活動;平日每床300元,周末及國定假日前一晚400元。

總量管制減少環境負擔以及登山者風險。

如此一來,除了分散集中效應產生的壓力,另一方面增加遊客總數,對於揹工、嚮導而言,工作更有保障。

「如果平均每天遊客量140~176人,扣除每年一個月封山,年遊客量可容納46,900~58,960次,比以前增加3倍,而且平均分攤,也能讓揹工每天都有工作。」劉瓊蓮說,嘉明湖之美,絕對值得民眾身心做好準備,利用周間休假前來。

到嘉明湖適合從容的態度,而非趕路的心態,尤其是從平地,貿然間陡升到海拔2000~3000公尺,容易誤判身體狀況,錯失高山症徵兆。林管處建議至少安排3天2夜的行程,而申請2夜住宿,若逢假日申請人數超過床位,進入電腦抽籤機會也比較大。

啟動共管機制  使用者付費

劉瓊蓮指出,這幾年國家花了接近2億元的國民稅捐,整修步道、建造山屋;嘉明湖是屬於2300萬人共有的自然資產,但並非每個人都可享用這項資源,因此管理維護成本,回歸使用者付費的概念。

嘉明湖避難山屋。

即使是利用步道工作營利的揹工,也需付費,而這些成本應攤提到收費中,由遊客支應,而非由國家給予優惠。

「讓揹工獲得舒適的床位,而不是隨便找個地方紮營,如此才能提供優質服務。」劉瓊蓮說,未來即使是林務局或公部門同仁,公務住宿同樣需申請、付費,不會優惠。

此次,林管處與海端鄉公所合作建立共管機制,由鄉公所組織部落中的揹工與廚工,設置委員專辦此項業務,林管處居中當橋樑,遊客可透過林管處轉介到鄉公所委員,提供嚮導、揹工服務,將旅遊花費回饋給在地部落。

海端鄉長余忠義表示,過去遊客到嘉明湖遊憩有些弊病,包括聘僱的揹工、嚮導都是外地人,限縮本地居民的工作機會。既然此地位於海端鄉、又是布農傳統領域,公所即透過民代舉辦公聽會,與林管處協商,發展共管機制。未來包括步道園區內的垃圾清理,都由鄉公所、部落共同維護。

另外,希望能改善過去遊客過多,住宿造成的混亂現象;他認為遠離都市這麼遠的地方,提供方便的設施,收費還算合理;對於未能取得住宿證的旅客,不會提供相關的服務。

尊重野生物  湖畔嚴禁露營

位於高海拔的嘉明湖,必須預防高山症發生。登山老手即指出,在嘉明湖畔紮營,無論從人或野生動物的立場思考,都不是明智選擇。一旦發生高山症,不二法門就是往下走;但若於湖畔露宿、發生高山症,必須往上走1公里路,才能下降,救援不易。

此處也是關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是中央山脈保育廊道的末梢神經,具有豐富的生物相。尤其是水鹿、山羌和獼猴最常見,台灣黑熊、黃喉貂、黃鼠狼也偶爾出現山屋周遭。湖畔過夜的遊客,使用湖水洗滌,廢棄物、廢水流入湖中,破壞了野生動物原可利用的清淨湖水,有違劃設重要棲息環境的本意。

嘉明湖位於關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內。

劉瓊蓮表示,未來山友進入向陽遊客中心時,會提供血氧溶度測試,以及7分鐘高山症預防短片;而湖畔更嚴禁露營。

「海端鄉民的願望是保護嘉明湖以及中央山脈的自然環境,盡量不打擾周邊的野生物。」余忠義說,看到環境不當利用,心裡很痛;因此即使是部落族人在「嘉明湖附近曬帳篷」,遭警察取締,也能接受。

去(2014)年10月,曾發生台灣黑熊死於向陽山屋附近,研究人員也從山友口中得知,有些黑熊會靠近山屋取得人類廚餘。「甜食對台灣黑熊是致命的吸引力」劉瓊蓮引述黑熊研究專家黃美秀的意見,了解黑熊習性,才能避開衝突。

當野生動物依賴人類食物,將改變其習性,而這種結果並非保育目的。遊客不經意的行為,可能就改變黑熊覓食習性。他說,遊客來到野生動物棲地,應尊重其習性,學習尊重態度。在山屋裡,無論還沒煮的食物或廚餘,都應妥善保管,避免誘使台灣黑熊或其他野生動物靠近。

來到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應以尊重野生物的心情享受大自然提供的服務。

「野生物保育十分重要,這樣遊客才願意來嘉明湖、中央山脈,帶來經濟效益。」余忠義說,自然資源是部落資產,基於永續發展,必須共同守護。

林管處提醒民眾,進入野生動物棲地,應尊重其生活習性,減少干預、干擾,食物應放入置物櫃,減少廚餘,或將廚餘妥善處理,放入專用垃圾桶。養成良好登山行為,實踐無痕山林,就是為生物多樣性盡心。

※ 本文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合作刊登

嚴審農民資格地價跌? 宜蘭小農:農地夠貴了

$
0
0
本報2015年3月24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整理報導

宜蘭縣政府暫停核發農民資格、農舍建造執照及農業設施容許使用證明,研擬「興建農舍申請人資格暨農舍設計審查辦法」草案;此項政策引發部分民眾不滿,認為農地價格因此暴跌,影響權益。昨(23日)近400名農民及仲介業者,湧入縣府抗議激烈衝撞,現場氣氛火爆;雖派出代表與縣府協商,仍無共識。

守護宜蘭工作坊成員持「農地農用」旗幟表達訴求

宜蘭縣議會於23起召開臨時會,據現場旁聽的宜蘭縣民表示,議會一開始,縣議員張建榮、黃浴沂、吳秋齡、陳鴻禧等人,認為縣府對法令擴權解釋,要求議長休會接受抗議農民陳情書,不惜輪流阻擋議程進行。

由宜蘭當地公民組成的「守護宜蘭工作坊」再度重申不反對建農舍;之所以堅持農地農用,是為了維護農民利益。對於有人認為縣府嚴審農民資格會讓地價下降,成員表示,台灣農地價格已是世界第一高,比日本還高5倍以上。把農地當建地,「難道讓下一代買建地種田?」

他們呼籲縣府應以永續、公平原則,依法管理農舍,落實農地農用,以維護農民耕作權與優良的耕作環境;蘭陽平原不該存在假農舍真豪宅的荒謬現象,讓少數人獲一時暴利,卻讓宜蘭失去百年經濟實力。

務農兩年、年120天 認定為實際務農者

宜蘭縣政府依據「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第2條第9條規定,已完成「宜蘭縣興建農舍申請人資格及農舍建築審查辦法」草案(第36頁),並刊登於昨日發行的公報,民眾可於7日期限內提出書面陳述意見或修正建議。

草案對於興建農舍申請人,具體提出兩項要求:

  1. 在該農業用地直接從事農業工作連續兩年、每年達120天以上證明文件。
  2. 直接從事農業生產之證明文件。

這兩項證明也可以「具農保兩年以上證明文件」取代;而已核發興建農舍申請人資格證明者,則基於信賴保護原則,承認及保障其資格。

另外,為了確保農舍興建的農地生產使用為完整區塊,草案第9條規定農舍用地範圍及面積限制,引導農民能兼顧居住需求及農業生產,於興建農舍同時合理規劃其農業生產配置。

農業處表示,透過縣府訂定草案意見及建議,堅持保護農業生產的農民權益,落實「農地農用」政策,以維護農民的耕作權與居住權,追求一個具備土地正義與世代正義,永續發展的宜蘭。

「宜蘭縣興建農舍申請人資格及農舍建築審查辦法」草案,共計11條,重點如次:

一、本辦法之立法目的及法令依據(草案第一條)。
二、審查小組成員及必要時得邀專家學者協助審查(草案第二條)。
三、申請案件應附文件(草案第三條)。
四、    依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第四條,其興建農舍農業用地屬被徵收或協議價購者
應附文件(草案第四條)。
五、本辦法第三條第十款之生產經營計畫書應敘明之事項(草案第五條)。
六、受理申請案件審查應現場會勘並請申請人到場說明(草案第六條)。
七、申請案件不予同意之情形(草案第七條)。
八、興建農舍申請人資格證明書之有效期限(草案第八條)。
九、農業用地完整區塊設計原則(草案第九條)。
十、農舍用地範圍之填土高度限制及建築物屋頂突出物高度限制(草案第十條)。
十一、本辦法施行之日期(草案第十一條)。

樹保將移交工務局 台北市府、護樹團體對話求共識

$
0
0
本報2015年3月24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台北市計畫將樹保業務從文化局移交工務局公燈處,工務局局長彭政聲因此出面與護樹團體溝通。護樹團體在會談中建議市府應以「生態城市」為規劃方向,透過落實護樹理念與環境改造,結合多層次植栽等環境永續方案,讓台北成為一座結合生態、綠樹的森林城市。

護樹團體對於樹保改由工程局負責大多感到擔憂,因為此舉不僅降低主管機關位階,若以工程思惟來看待樹保政策,更完全無視樹保法的立法精神,讓樹保法極可能變為「砍樹法」、樹保審查變成「移樹大會」,淪為配合工程開發的工具。

23日北市府邀請松菸、華光社區等護樹團體與工務局局長、公燈處處長對話,除了商討北市樹木保護制度的改善,更將檢討樹木移植規範,以降低傷亡。

2009年松菸大巨蛋的護樹抗爭

因缺乏樹保意識、也沒有完整的移樹規範及專責主管機關,護樹團體常與施工單位、政府部門起衝突。圖為2009年松菸大巨蛋移樹抗爭。

老樹、文資不可分  就地保留為原則

包括松菸護樹志工團、華光社區案的台北刑務所文資護育聯盟、嘉禾新村案的好勁稻工作室、陽明山美軍眷舍案的陽明山古蹟聚落生態護育聯盟,與拯救南港瓶蓋工廠行動聯盟、水患治理監督聯盟、台灣護樹團體聯盟等,皆參與了這次會面。這些團體的護樹行動通常與古蹟保存的訴求相輔相成,因為他們多主張老樹除了物理條件,還擁有歷史文化意涵,與文資密不可分。

松菸護樹志工團為了松菸老樹,已在大巨蛋工地現場紮營近一年,看盡遠雄公司粗糙的移樹工程手法。他們指出,台北市府應改變常年來「不把樹當樹」的惡質工程思維,重新打造「以樹為先」、「以樹為本」的城市價值。如此一來,在公共工程規劃設計階段時,就應優先評估樹木原地保留的可行性。若不得已非得移樹,須採取最高規格。

對此,公燈處也表示,已將「樹木就地保留為原則,並應於事前妥善規劃避免移樹」明文納入申請移植作業要點,未來也將加強溝通,落實樹理念。

避隨意移植、淪樹木墳場  施工前須提計畫送審  

雙方更對樹木移植做出一些共識,例如公燈處已將移植規範明文化,也承諾未來要求任何樹木移植工程,需先提出移植計畫書送公燈處審查通過後始得施工;相關移植計畫也將上網公告,並擴大公告通知對象;移植監督小組也將邀請公民團體參與。而飽受抨擊為「樹木墳場」的樹木銀行,將改制為「樹木資源雲端媒介平台」,即工程單位移樹前就須妥善安排定植地點,避免進出樹木銀行的過程造成二度傷害。

欲改善「過去的錯誤」  公燈處承諾檢討移樹規範

公燈處處長張郁慧也承諾,將綜合檢討北市樹木移植作業規範,與工程會樹木移植專章之內容,統整出更完善的移植作業規範,「樹木就地保留為原則,並應於事前妥善規劃避免移樹」也將明文納入移植作業要點中。

公燈處主動安排會面,向護樹團體表示要改善「過去的錯誤」。彭政聲直言,工務局的確為市府工程體系末端的執行單位,很多時候當相關開發案件最後轉到工務局執行時,常已找不到解決衝突的辦法,但未來面對屬於工務局管轄的公園預定地時,工務局定會採行樹木原地保留作為設計元素的方向。

彭政聲再三向護樹團體表態認同「生態城市」理念,但工程還需兼顧視覺景觀、民代與居民意見等事項,工程局也有為難處,未來相關工程遭遇爭議事項,將優先與公民團體對話,一起尋求最好的可行方案。

工程思維與護樹落差仍大  護樹團:樹保應設專責一級主管機關

松菸護樹志工團政策組組長游藝認為,雖可感受到市府的誠意與善意,但工程局的工程思維與護樹團體對護樹與生態營造的觀念仍有極大落差,雖然此次會面已縮短了一些雙方在認知上的距離,護樹團體仍將堅持樹木保護業務應另設專責的一級主管機關。

讓我守護你,來自太陽的馬來熊

$
0
0
作者:周昭蕊(環境信託中心專案執行)

「在那裡,早上第一個唱歌的不是鳥類,而是樹懶,接著便在樹林環繞的環境中醒來。」聽到朋友生動的敘述,恨不得能立馬飛到馬來西亞「婆羅洲馬來熊保育中心」擔任志工,感受早晨聆聽樹懶的「起床歌」。很幸運的,透過朋友的牽線,讓我有機會訪談全球第一個馬來熊保育中心的創辦人,黃修德博士。

馬來熊。照片由Bornean Sun Bear Conservation Centre (BSBCC) 提供

馬來熊的英文名字很可愛 Sun Bear,太陽熊。牠們是熊科動物中體型最小的物種,也是唯一不會「冬眠」的熊。馬來熊主要生活於東南亞熱帶雨林,分部於寮國、柬埔寨、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緬甸、印度東北部和孟加拉等地,目前已被IUCN列為易危物種。

學生時代便開始馬來熊研究的動物學家黃修德,發現位於婆羅洲的馬來熊因森林不斷開發,導致棲地破壞;更有不肖商人非法盜獵、販賣熊掌及其身上的器官;加上非法圈養馬來熊等影響,讓馬來熊的數量銳減。

為守護瀕危的馬來熊,黃修德與沙巴野生動物局、沙巴林業局與美國動物及人類活力化機構(Land Empowerment Animals and People, LEAP)合作,共同於2008年成立「婆羅洲馬來熊保育中心」。其保育中心主要目標為:維護動物福利、教育、研究和野放。

目前最迫切需求的,便是維護動物福利,解救被不當飼養的馬來熊。保育中心也和沙巴野生動物局合作,收容人為非法飼養的馬來熊。透過適當的照養及野放訓練,希望未來收容所的馬來熊最終能在野外的自然環境中生活。

黃修德說「森林所有的物種包括動物、昆蟲、植物甚至黴菌,都有著它們在森林生態中扮演的角色,缺一不可。熊就是很好的種子播遷者,牠可以吞下種子較大的野果,走遠後,種子再隨大便排出,而大便有豐富養分,對種子的發育有很大的幫助」。算起來,馬來熊就像是大自然的種樹者或農夫,幫助植物種子找到新生命。因此,保育中心的馬來熊若能回到自然界生活,不只是增加馬來熊野外族群數量,也能藉此增加森林生態的演替。

規劃一個假期 參與馬來熊保育行動

從2013年開始,婆羅洲馬來熊保育中心志工正在準備馬來熊的食物。照片由Bornean Sun Bear Conservation Centre (BSBCC) 提供舉辦保育工作假期,邀請對於馬來熊保育有興趣的國際志工,參與不同的假期旅遊,參與馬來熊保育行動。

保育中心目前共照養38隻馬來熊,志工們的工作除了每天餵食及環境清潔外,有時也會參與搭建小型硬體設施,與討論、製作相關器材,增加馬來熊生活上的豐富度及環境多樣性。包括將食物藏匿於籠內增加覓食行為、放置樹葉讓熊學習製作自己的床、進入雨林中尋找白蟻蟻巢(馬來熊的食物之一)、放置果樹枝幹、觀察熊與裝置的互動……等等,藉此訓練馬來熊的野外生活技能,增加馬來熊未來野放的可能性。

志工正在製作吊床,增加馬來熊環境豐富度。照片由Bornean Sun Bear Conservation Centre (BSBCC) 提供志工每天工作時間從早上8點到下午5點,中間有1個半小時的休息時間,由於此工作勞動量較大且辛苦,因此在志工確定加入保育工作假期前,保育中心會透過線上面試,瞭解志工參與的動機與熱誠,避免志工來到保育中心後發現與原本的期待產生落差。

除此之外,英文是志工與照養員主要的溝通語言,因此為確保雙方溝通無障礙,志工與照養員的溝通順暢,不會因為語言上出現任何疏失,藉由線上面試事先瞭解志工的英文能力後才會確認錄取。

志工來到保育中心後,需要經過一連串的訓練課程,包括瞭解保育中心的工作目標、馬來熊的生態知識及照養方式,以及許多重要的工作規定。在嚴謹的訓練中,會依據每一位志工的狀況,才讓志工直接接觸熊的照養,並隨時提醒志工照養的情況,這些審慎的考量,都是避免在照顧野生動物上的失誤,而造成嚴重的後果。

培力在地民眾加入保育行列

而來到保育中心的熊,都有過一段令人心酸的過去,雖然希望來到保育中心的馬來熊最後都能回到雨林中生活,但部分救援回來的熊因長期圈養,造成精神壓迫產生刻板行為,例如強迫清潔和來回踱步,或因人為非法飼養,長期與人相處而過度依賴人,造成他們無法被野放。

在地民眾參與馬來熊導覽解說工作。照片由Bornean Sun Bear Conservation Centre (BSBCC) 提供因此生態保育若要成功需要讓在地人民瞭解動物生活型態,一起加入保育行列。保育中心創辦人黃修德坦言,保育中心的工作對象是熊,雖然熊是很討人喜歡的生物,但很少在地人真的認識馬來熊,反而多數人比較認識貓熊。

因此為了讓在地人認識馬來熊及保育理念,保育中心於2014年開始開放民眾參觀保育中心。透過園區導覽,讓民眾貼近觀察馬來熊在自然棲地的生活型態,瞭解棲地保育與物種保育的重要性,並宣導非法圈養對熊及生態的影響。

而導覽員除了是參加保育工作假期完成受訓的志工外,保育中心更規劃了一系列的在地居民培訓課程,讓在地居民可以擔任解說員,一同加入保育行動。

馬來熊。照片由Bornean Sun Bear Conservation Centre (BSBCC) 提供

由於目前較少人研究馬來熊,希望在保育中心成立後,能有更多機會讓研究者來做研究。因此除了參與保育工作假期外,若有興趣進行馬來熊研究,或想申請實習單位的朋友,可評估自我的興趣及語言能力。馬來熊保育中心旁便是紅毛猩猩保育中心,因此志工們不但可以參加馬來熊保育工作,也可以瞭解紅毛猩猩保育。

馬來熊保育中心志工合照。照片由Bornean Sun Bear Conservation Centre (BSBCC) 提供

要種田去別地方種!200年前噶瑪蘭迫遷悲劇重現

$
0
0
作者:湯譜生
※ 本文轉載自 湯譜生Facebook

農舍入侵蘭陽平原。圖片來源:湯譜生

200多年前,大量的漢人來到了宜蘭平原,把原屬於平埔族的土地佔地圍墾,造成平埔族人的家園不保,1821年,當時清政府官員以保護平埔族人土地權益的名目創設了「加留餘埔」政策為噶瑪蘭留下保留地。

從烏石港到濁水溪口(今蘭陽溪口)這段長約30餘里,寬僅1、2里的沙崙地,即所謂的 「加留沙埔」保留地。而溪南每個噶瑪蘭聚落周邊,並依聚落的大小,在村界周邊劃設2里或1里的土地,做為每社的「加留餘埔」保留地。而加留餘埔之外廣大的「無主土地」才分配給漢人開墾,讓漢人成為這些土地的主人。

至於原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噶瑪蘭最終如何呢?

由於大量的外人入侵,連最終的保留地也被外族拐騙,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噶瑪蘭人不得不放棄他的家鄉土地,踏上了遷徙的路途。1840年到1850年間,溪南的加禮宛、打那美、打那案鐤橄社先前往冬山鄕的打那美(永美村),再由此分二批,一批移至蘇澳鎮南方澳,另一批移至花蓮奇萊平原。由加禮宛社經過蘇澳,海路移至現在之花蓮縣奇萊平野北邊之米崙山附近一帶,(為此地方被稱謂加禮宛平野之由來)。光緒初年已有武暖、加禮宛、竹林、瑤高、七結、諸乘等六部落。到了1879~1899此加禮宛五社一路沿中央山脈與東部海岸山脈間之臺東縱谷平原南下,直至光復鄉東富、西富、北富等村(太巴塱)南方之馬佛社(現西富社)。另有一支遷徙族群,進入東海岸,一路沿海南下,自花蓮縣豐濱鄉磯崎村(加路蘭)南至臺東縣成功鎮思孝里(成廣澳)。

200多年後的今天,我看到了另一個版本的故事在這塊土地發生……

大量的外地人入侵宜蘭,每到假日交通大打結,到處都是人潮,農田卻插滿了「出售」的標語,3月23日仲介業者集結300人,以「農民」的樣態集結在縣議會「反農舍審查辦法」,3位「守護宜蘭工作坊」的志工無懼的站在群眾前,表達守護農地價值的堅持,卻被仲介業的成員高喊「要種田去別地方種!」

「守護宜蘭工作坊」志工遭抗議群眾嗆聲:要種田去別地方種。圖片來源:湯譜生

原來,時代的巨輪從來就沒有停止轉動過,噶瑪蘭族人的歷史悲劇並沒有帶給我們警惕,生活在宜蘭這塊土地的人就註定要飄流嗎?我們的年輕人到外地去工作,宜蘭卻變成了「台北人的後花園」,有大批的土地搧客來誘騙老農們賣地,以著「保障農民權益」、「農地價格」來正義其誤謬的「農地價值」觀,用以蠱惑老農、地主賣地,佃農、新農卻面臨無地可耕的窘境。

農地農用,為子孫留一畝田。圖片來源:湯譜生

這無異是現代版的「加留餘埔」,宜蘭人是否最後會像「噶瑪蘭人」流放他鄉?農田是否只剩下「種農舍」的用途?要如何守護宜蘭的價值?端看你我睿智的選擇了!  

2015.3.23   筆於宜蘭冬山

【綠經濟】請問老闆,綠色企業有多綠?

$
0
0
作者:財團法人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

2014年底一個低溫又滴雨的周末午後,包括專業回收業者大豐環保生物科技公司、以植物澱粉取代塑膠顆粒製品的宏力生物科技公司、獲得無數國際環保獎項及認證的歐萊德美髮用品公司、全世界市佔率超過一半的咖啡渣排汗衣業者興采實業、寶特瓶回收再製業者大愛感恩科技公司、資深獨立媒體者工作、經濟部推動綠化辦公室的主管,以及新竹縣環保局官員等多人齊聚一堂,向滿室的聽眾分享台灣綠色業者的故事。

綠色企業家齊聚一堂。左一宏力生化總經理王雲平,左二興采實業董事長陳國欽,左三大愛感恩科技董事長李鼎銘,左四新竹縣環保局長黃士漢,右一經濟部推動綠色貿易辦公室副執行長溫麗琪,右二獨立記者朱淑娟,右三大豐環保科技董事長林盟洲,右四歐萊德董事長葛望平。圖片來源:梧桐基金會

幾個小時的掌聲和笑聲之後,回饋時間聽眾提出尖銳的問題,直指核心,毫不含糊的射向在座講者,也提醒大家思考綠色企業是否經得起全方位的檢視。

綠色企業夠綠嗎?

聽眾提出疑問:各家企業宣稱自己是綠色企業,但是在製造綠色產品之時,是否同時產生了其它的汙染呢?

大豐環保生物科技的林盟洲董事長很謙虛的回答,回收再製是條複雜的流程,在無法完全掌握關鍵技術,確定回收再製過程不會造成汙染和公害之前,他不會貿然踏入綠產品的生產鏈。歐萊德葛望平董事長則感性的表示,身邊親友罹癌的經驗,加強他投入無毒身體用品的決心。如果無毒與減碳必須排列優先次序,他選擇製造不含毒性的產品,然後再考慮是否能做到減碳省能。所幸兩者可以兼顧,並不違背。

興采實業陳國欽董事長會踏入綠色產業,是因為一場飯局。巴塔哥尼亞(Patagonia)創辦人喬伊納德(Yvon Chouinard)邀請與全球供應商一起餐敘,飯局在沒有人工照明的環境下舉行,場景就跟巴塔哥尼亞的產品一樣自然。喬伊納德慎重的請求所有的供應商,務必提供最天然的原物料給喜愛戶外活動的消費者,因為從事戶外活動的朋友,必須穿著天然無汙染的衣物才不會傷害自然。因為這一餐飯的感動,陳國欽成立了一家染整廠,以提供巴塔哥尼亞符合標準品質的原料。

盼消費者看見綠色產品價值

也有聽眾提到,綠色產品的價格往往不夠親民,是否有往下調降的空間?歐萊德董事長葛望平感慨的說,傳統價值觀裡美髮並不是個值得驕傲的行業。不但工作累、收入低而且缺乏社會地位。如果髮妝業從業人員,也可以比照律師、醫師、工程師等專業人士,獲得社會認同,擁有受尊敬的社會地位和收入,不僅有助美髮產業整體品質提升,年輕人也才願意繼續投入。

宏力生物科技王雲平總經理分享自己的親身經驗,自己以前從事的是製造塑膠玩具,到了一定歲數才驚覺不應該製造對地球有負擔的東西,決定投入100%可生物分解的塑膠替代品。中年轉業所有知識與經驗都得重新洗牌,重新學習。目前這條道路仍是寂寞的小眾路線,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成本,這是環保先行產品的必經之路,初期的定價較高是必然的結果,請大家一起支持。

綠經濟需要更多關心與討論

綠經濟系列講座帶出的討論往往要比專家、學者給得答案更多,一如梧桐基金會舉辦綠經濟的初衷一般,我們希望引起更多的關心,尋找真正適合台灣的經濟模式與消費思考。

期待讀者給予已經在環保路上起步的業者多一些鼓勵掌聲,對於還在懵懂不明的業者多一些提醒和教育,至於正在掠奪自然資源、剝削勞力、製造社會問題的廠商,最後總是會被揭露被大眾唾棄。綠經濟議題值得繼續發酵,請大家持續關心梧桐基金會的綠經濟最新發展。


「可沖式」紙巾發燒 國外汙水廠大喊吃不消

$
0
0
本報2015年3月25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鄒敏惠編譯;蔡麗伶審校

環團20日發表年度淨灘報告指出,2014年的英國海灘上,被沖上岸的濕紙巾比前年增加了50%,呼籲人們不要再將濕紙巾丟到馬桶裡。

海洋保育學會(Marine Conservation Society,MCS)表示,2013年到2014年間,海灘上的濕紙巾數量倍增,每公里海灘上,就有35張不可生物分解的濕紙巾。

濕紙巾。(來源:Peter Dutton)

「可沖式」濕紙巾發燒 汙水處理廠卻沒轍

濕紙巾最常經過沖水馬桶進入環境。部分濕紙巾雖標榜「可以沖馬桶」或「生物可分解」,但是MCS的保育官Charlotte CoombesCoombes說:「我們的污水系統並非為了消化濕紙巾而設計。進入污水系統後,濕紙巾不會像衛生紙一樣分解,而且一般濕紙巾都含有塑膠成分,進入海洋後會存在很長一段時間。」

金百利克拉克旗下知名品牌 Cottonelle 和舒潔(Kleenex),都宣稱其紙巾採用獨家紙纖柔軟技術;其他像是Sorbent和Harpic等品牌,也宣稱他們的紙巾具清潔韌性,同時卻又非常柔軟,適合沖進馬桶。

澳洲媒體報導,衛生紙公司近幾年的擴大行銷,讓越來越多澳洲人開始使用濕紙巾。在一系列的宣傳廣告中,可以看到人們走進美髮沙龍,卻發現洗頭不用水。其中一句廣告詞說道:「洗頭不用水,夠乾淨嗎?那,擦屁屁呢?」,藉此挑戰消費者的「乾淨邏輯」,開闢新市場。

然而,濕紙巾卻會影響下水道系統的運作。「『可沖式』只保證你家廁所不會塞住,但當紙巾到達汙水處理廠時,就會層層覆蓋在設備上,阻礙其運作,最後只能靠工人徒手清除這層垃圾。」紐約環保局副局長Vincent Sapienza解釋。

倫敦市民驚見「脂肪球」 紐約環局也苦惱

「過去5-6年間,為了清除這些不該出現在下水道的紙巾,以及維護受損的下水道設備,紐約市環保局已花了超過1800萬美元。」Sapienza表示。

這或許與此快速發展的市場不謀而合,也就是標榜比傳統衛生紙更乾淨、清潔的「可沖式清潔紙巾」產業。

苦惱於水管堵塞、住家淹水等問題,紐約市一名醫生Joseph Kurtz甚至在去年向聯邦法院提出集體訴訟,針對金百利克拉克集團的「可沖式」紙巾,求償5百萬美元。這是近幾年來,可沖式紙巾產業面對的最新一起訴訟案件。

不過最受全球注目的,可能還是倫敦的「脂肪油怪」。2013年,倫敦的官員從下水道挖出一個15噸,如一輛公車般大小,由油脂和濕紙巾等垃圾組成的聚合物,有如脂肪油怪。

今年稍早,南方水公司發言人再次指出,肯特郡居民將2,000噸濕紙巾丟入下水道。

塑膠危害又一樁 海龜誤食濕紙巾致餓死

濕紙巾不只容易影響下水道系統運作,也會導致未經處理的污水溢出,流入河流和海洋。

Coombes說,進入環境中的濕紙巾數量,長期以來一直在成長,海灘上尤其多。「方便、一次性的用品越來越普及,人們越常這樣做。我們不只是消耗更多資源,也製造更多垃圾並丟棄於環境中。」

Coombes說,全世界僅存的7種海龜,會定期來到英國較冷、營養豐富的水域覓食。牠們常把塑膠袋當成水母吃下肚,而濕紙巾常含有塑膠纖維,一樣危險。

「海洋動物常常吃下塑膠。塑膠留在動物胃裡會導致動物餓死。」

馬桶3寶:屎、尿、衛生紙

製造商生堅稱,可沖式的紙巾並非問題所在,相反的,其他標示「不可沖」的嬰兒用紙巾,或其他多為成人使用的清潔紙巾,才是造成問題的元兇。

「我們的團隊會定期潛到下水道去,」金百利克拉克的資深經理Trina McCormick表示,分析問題的源頭之後,「我們發現,有90%的東西都不應該出現在下水道,像是紙巾、女性衛生用品,或是嬰兒用濕紙巾。」

資料顯示,全球紙巾產業每年有穩定6億美元的市場,銷售量逐年成長5-6%。

「保持英國乾淨」(Keep Britain Tidy)組織發言人說,如果不能正確地丟棄濕紙巾,最永續的辦法是不要用,「只有3樣東西內被丟入馬桶──大便、尿尿和衛生紙。其他東西只能丟垃圾桶。」

MCS認為,政府應想辦法停止海灘垃圾增加,呼籲針對主要海洋垃圾立法,分別是公眾垃圾、漁業垃圾、運輸垃圾和下水道垃圾(包括濕紙巾在內)。

保育不敵雲母礦? 關山保護區礦場再擴大 林管處支持

$
0
0
本報2015年3月25日台東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以保護中央山脈為名而劃設的關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早年園區內存在的向陽礦場,因開採雲母石創造高經濟產值,2012年礦業用地更新,礦務局准予續約20年,只是位於具公益性的重要棲息環境內,是否符合保育目標,仍有疑慮。

最近向陽礦業又要新增5公頃開採面積,土地主管機關台東林管處支持本項開發,認為本案屬精緻礦業,收益可超越環境成本。目前全案依野保法進入林務局專案小組審議。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呂翊齊指出,礦權早於保護區設立,使得主管部門公部門擔心賠償問題而默不作聲,解決此項矛盾唯一方案,就是修法將礦場剔除於保護區之外。

關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是中央山脈保育廊道的一份子,2000年設立是為了填補南部的缺口。

開採雲母石  經濟效益大於環境損失?

「關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於2000年公告,占地69,077公頃,園區內有知名的嘉明湖國家步道系統,劃設目的是串聯「中央山脈保育廊道」,緊鄰台東蘇鐵自然保留區、新武呂溪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出雲山自然保留區、雙鬼湖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以及玉山國家公園,補足廊道南部的缺口,是保護中央山脈不可或缺的拼圖。

中央山脈生態廊道示意圖

園區內的「向陽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創立於1975年,絹雲母礦區可採量逾1500 萬公噸,預估可開採50年以上;2012年通過的開採總面積為11.9560公頃,最近再申請面積5公頃的新開採區。

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8條,在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探採礦、採取土石,應先向地方主管機關申請,然後層報到中央主管機關許可後,始得向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申請為之。

向陽礦業的土地主管機關是台東林區管理處,副處長劉瓊蓮接受採訪時表示,台東林管處支持本項開發,因本案屬於精緻礦業,是唯一收益可以超越環境成本的開發。過去雲母石用於化妝品、痱子粉;現在奈米、隔熱、LED等,都需要雲母的成分。

向陽雲母礦脈是裸露型的,因此不須炸破,而且水洗使用的溪流,就是雲母石的溪流,生物不多,影響不大,每一寸土地都不會浪費,也沒有污染的問題。「雖然於野生重要棲息環境內,此地並沒有不可替代的物種或棲地,不是敏感環境。」

劉瓊蓮表示,在土地管理機關立場,礦石開採對環境是很大的衝擊,幾乎不能恢復,但向陽礦場不同,一點點雲母石,就有很大的經濟效益,而且沒有污染的問題。

另外,向陽採礦場及利稻選礦場,85%員工為當地(利稻部落)原住民;具有正面意義;而本案和湖山水庫一樣,業者願意進行生態補償。

向陽礦業公司資料表示,開採方法不使用炸藥,及順其層理,以挖土機將原礦鏟出;開採之礦砂,經洗砂機以清淨溪水,將絹雲母原礦選洗成礦漿,再將廢棄砂石回填原址植生,綠化環境。經選洗後之礦漿,不用車輛輸送,而利用地形高低250公尺落差,直接以6吋管道輸送至3公里之遙的選礦廠,再以精選,節省運輸能源,避免車輛荷重損毀路面。

a.注入山泉水與礦砂混合攪拌;b.螺旋分級機作業,將絹雲母礦粉碎;c.位於河谷間泥漿的運送管線;d.設置於管線中的減壓桶。(擷取自向陽礦業公司提供的資料)

重要棲息環境開礦 需經生態評估、環境影響評估

本案原送保育組書面審查,並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幾位專家組成專案小組進行審查。通過後,依據「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 第11條「位於野生動物保護區或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採礦,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

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組長管立豪表示,小組審查具同意或否決權,委員已進行現勘及第一次會議,審議結果是請開發單位進行修改。

開礦增加生物多樣性?  

經過人為適度干擾,生物多樣性會增加的理論,適用於開礦嗎?曾連續兩年在台東海岸山脈調查礦場周邊生物多樣性的學者姜博仁表示,在原本是森林的地方開礦,清除植被、土地裸露、開路,使得原有的森林消失,之後又因採礦所需開路,開挖.產生邊坡,創造了開闊的環境,增加不同的棲地型態;因為邊際效益,這些邊緣地帶的生態系與原始森林比較,物種總數似乎增加,但森林棲地變破碎,邊際效益卻可能造成物種存活率降低。

他的研究無法針對開挖區造成的影響調查,只能在「礦場周遭」、「遠離礦場」的地區進行調查,換句話說,並沒有針對開挖區的相關研究結論。

姜博仁指出,棲息地的改變過程中,有些物種受益、有些物種受害,但是人為干擾會改變動物行為。開礦的影響不能只單看礦場,還有隨之衍生的開路、施工,人來人往都將改變動物的作息時間。在他的調查中,一些哺乳動物覓食、活動時間都改變,對動物來說,不盡然是好的。

此外,國外已有研究指出噪音會影響鳥類繁殖,國內仍缺乏相關的研究調查。

增加面積就一定有新的開挖區,那這個開挖區可能會有保育類物種受影響。而犧牲森林換來新增的草生地、邊際效應,是否等同為礦場的「好處」?或許,林務局的論述恐怕得將增加開挖面積的「壞處」一併評估。

犧牲環境增加稅收  保育經費等比增加?

只是,犧牲物種、棲地保護,讓企業賺錢、國家稅收增加後,保育經費也會等比例增加嗎?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賴榮孝表示,去(2014)年底發布最新的國家永續會報告顯示,中央政府總預算中,他換算生態保育經費佔比,從2010年1.15%、2011年0.90% 、2012年0.84%,一直2013年只剩0.70%,一路滑溜梯。

礦場本該為環境補償付出代價,但台灣礦場租金超低廉,似乎未計算對生態衝擊。姜博仁表示,礦場或許無法從台灣消失,至少礦場開採支付的租金應考慮符合生態正義,而環境破壞如何量化為貨幣,林務局也未提出研究評估;使用原民土地,應符合原住民傳統領域的土地正義,此外,持續的生態監測、新開挖區的生態補償,都應提列,否則難以擺脫圖利特定礦場(財團)之嫌。

關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生物多樣性豐富。沿途珍稀野花美不勝收。

保護區內開礦、保育並存  環團:企業賺錢民眾買單

保護區、以「公益」為目的保安林,開礦事件層出不窮,保安林在《森林法》中嚴格禁止開發,卻對露天開採這種傷害森林環境的礦場例外。向陽礦業不但是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而且就在土砂捍止保安林裡開採。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呂翊齊表示,台灣的礦權早已分配完畢,但大多早於環評法以及保護區劃設之前,當時礦區開採缺乏生態保育及環境保護的觀念,因此,礦業用地的取得,常面臨環境衝擊與經濟開發的衝突。

另一方面,政府從未評估、量化採礦的環境損失,因此民眾根本無從得知犧牲環境傷害,到底換得多少公眾利益,而保護區(重要棲息環境)卻是以稅收進行保育。

對此,地球公民基金會主張依法將礦場剔除於保護區之外,並提出3項原則:

一、保護區內的礦場:應取消礦權,政府依法賠償業者損失。
二、雖未劃入保護區,但保護標的具體明確,如萬達鑛業大白山礦業用地。此類型應盡速依法公告保護區,在業者尚未造成損失前,取消礦權,降低彼此的損失。
三、長期而言,具公益性的保護區不該允許私人利益的礦場存在,拿人民稅收保育讓企業賺錢。政府應比照過去西部礦場,制定落日條款或提出退場機制,而不是讓保育主關機關陷入擔心賠償的處境,不敢做出有利公共利益的決定、拖延,最後是社會發展、環境保育兩敗俱傷。

他呼籲,礦業公司主動離開保育區,善盡社會一份子的責任。

管立豪表示,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是同意劃設前既有之建設、土地利用或開發行為,除非礦場對野生動物構成重大影響,林務局才得要求當事人或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限期改善。

【追蹤福島核災】日本食品輻污2(上)──驗出、超標與調味料

$
0
0
作者:宋竑廣(中島美雪研究者)

影片:前東京電力職員、東京大學系統創新教授大橋弘忠,與反核學者、京都大學原子爐實驗所助教小出裕章,直接辯論鈽的毒性(中文字幕),大橋的發言,後來遭到東京大學放射性同位素院長兒玉龍彥屢屢批評

約莫一年前,筆者在另一個短期的食安專欄,整理了一些日本食品輻射污染數據(主要是2013/12~2014/3的官方數據);後來承蒙在weReport公眾新聞委製平台的提案募款成功,繼續編譯福島核災報導,一年後的本文,則整理2014年12月到2015年3月間,出自日本厚生勞動省的超標檢驗數據、這一年來「若干」受矚目的檢驗(超標或未超標)數據,以及相關的注意事項。

檢驗注意事項

在看數據之前,有些事情要提醒讀者。上次數據的分類方式之一,被禁止輸入台灣的5個日本縣市,但由於林淑芬立委與食品藥物管理署署長到海關抽驗發現,「只憑業者自己填報產地,從2011年到今年9月底,平均每天只抽45件。」本文因此不再以禁止5縣市作區分,換句話說,在海關疏漏的檢驗下,這5縣市的食材食品,仍有可能流入台灣(相關新聞)。另外,由於宣佈5縣市禁止輸入食品的是食藥署,而酒類不在此限。

在檢驗項目方面,2014年3月28日日刊現代報導,檢查品項從當年4月開始,減少3成,在東北或關東等17個都縣,從98個品項減到65個;非營利組織「食品與生活的安全基金代表」小若順一受訪表示:「據車諾比核災的經驗,雖然污染地放射性銫會在3~5年內慢慢降低,但,儘管原因不明,不管什麼食物(的污染數值)卻還是會回復。」此外,取消對鮟鱇魚等魚類的檢查,也未顧及到輻污水仍在污染海洋的現實(見圖:2012年NHK節目截圖,東京灣沿岸污染狀況)2015年4月後,日本政府因未檢出的數據增加,檢查項目降至45品項,牛肉牛奶由每3個月檢查一次,改成一年檢查一次。

2012年NHK節目截圖,東京灣沿岸污染狀況。

在檢驗的核種方面,據厚生勞動省的說明,由於鈽、鍶90等銫134、137之外的放射性核種,檢驗耗時,一般不檢驗,考量擴散路徑,在劑量合計低於一般公眾建議值的前提下,用銫的換算取代;然而,儘管銫一般來說污染量比鈽多得多,但有的測量點,如福島縣會津若松市,鈽污染較高的部份,約40~60貝克/立方公尺不等(見圖:福島全縣土壤檢測到的鈽的分布),不一定比較低,換句話說,即便就量而言,這樣的換算方式也不一定適宜。

福島全縣土壤檢測到的鈽的分布。

關於鈽對人體的影響標準,各方說法不一,會津若松市放射線管理顧問、藤田保健衛生大學客座教授下道國認為,人體內不要超過770貝克/公斤就好,不過,日本原子力規制委員會(類似台灣的原能會),則沒有這樣的敘述,並提及吸入時如何利用藥劑等方式協助排出,至於反核學者小出裕章的分析是:「吸入百萬分之一克(可致肺癌/吸煙者會再低個兩位數)。」他舉出了包括擁核派在內的數種學者研究來證明(見左下圖)。

吸入百萬分之一克(可致肺癌/吸煙者會再低個兩位數)。小出裕章的分析(見前面影片,於2005年MOX fuel 計劃討論會發言。),在經鼻吸入的危險性部份,原子力規制委員會的網頁有相關敘述:「鈽被吸入攝取後,會到達肺部深處,然後到肺的淋巴、血管,最後在骨頭表面與肝臟蓄積。」;至於如何在空氣中飄散,東京大學放射性同位素院長兒玉龍彥也曾於國會報告過,「核燃料就像埋有沙粒的合成樹脂,一但熔化,大量的超細顆粒就會被釋放。」(見下一段下方影片)。

此外,在兒玉龍彥接受雜誌的專訪中,當記者表示:「政府被指責,未能活用最新知識與技術….」時,他回應:「我認為現在擁核的人(原子力村)裡缺乏基因學等專家,其中最有問題的在於,『鈽喝下去也沒關係』這樣的發言(東大教授大橋弘忠所說)。2~3年的動物實驗,和人體在20年後實際的影響是不同的…作為科學人,要很重視時間尺度的見解。」

台灣禁止外國輸入部份,據食品藥物管理署於2014年6月提供給立委林淑芬的資料,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停止或限制日本食品的規定相對較低,台灣停止輸入所有產品的縣市仍為福島等5縣(酒類除外),中國為10縣所有產品、韓國8縣之水產品(特定品項為13縣)、新喀裡多尼12縣,澳門10縣(福島外9縣為蔬果與乳品)、美國14縣(日本政府限制出貨品項),其他入關條件,如歐盟要求8縣「需檢附官方檢測證明與當地抽驗」等各有不同。

整體輻污分析

本文附上的官方數據主要為近3個月,顯然不足,在這裡引用日本媒體報導,做較整體性的了解,週刊AERA(2015年3月號)統整厚生勞動省數據發現,從2014年4月到2015年1月,東日本17個地方共27萬件食物裡,有0.17%、456件食物超標(放射性銫100貝克),大部份是菇類或海水魚。(作者註:據厚生勞動省資料,水產跟野生鳥獸肉的超標比例相對高,以2013年8月的數據而言,福島水產超標比例為10%,非福島水產超標比例為1%。)

最高超標達15倍(作者註:厚生勞動省2015.01.19報告有福島縣產豬肉超標達1萬貝克、超標100倍),範圍廣及東日本東京以南的山梨縣等,連距離福島核電廠300公里以上的靜岡縣富士市都有超標3倍以上、360貝克的臺蘑。值得注意的是,關注食品輻射污染的東京大學學者小豆川勝見指出,他自己調查若干店家,發現菇類超標不在少數,並認為福島之外的地方政府,在檢查的頻率與意識上態度輕忽。

未超標與非食材部份

去年的文章「日本食品輻污」,由於每個人對風險的考量不同,列了若干未超標但仍有污染的品項,由於這方面的數據數量太多,僅提供若干矚目案例;廣受歡迎的青森縣蘋果,在2014年被德島縣政府兩次舉報有輻污,各為1314(按我連結)貝克;據2014.12.16厚生勞動省資料(第3237項),著名避暑勝地輕井澤的栗茸,驗出65貝克。

非食物但和食物有密切關係的項目,也讓人側目,據2014.02.10厚生勞動省資料(第1414項),神奈川県相模原市販售的醬油加工品,有0.66貝克的輻污(未公開廠商與品名);「食品放射能檢測新聞」據2014.11.07民間測定所檢測,琦玉縣志木市小學的營養午餐廚房的灰塵,被驗出1090貝克上下的輻污。此外,有網友查出專用福島食材的KAGOME蕃茄汁,工廠距離福島核電廠僅21公里,和嚴重輻污的禁止進入區域只差1公里。

最後,健康風險的部份,留待下回繼續補充。可先參考「日本食品輻污(下)標準與風險)」「不只是罹患比例──福島甲狀腺檢查之解讀、回顧與近況」「和工人「同病相憐」──福島核災善後作業工人近況與回顧」,這3篇各有輻射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研究或統計,但被關注的程度不如癌症。


*以下為近3個月日本政府食品輻污超標項目:

發佈日期品項產地結果檢驗單位
2015.03.16紅點鮭屬鱒魚岩手縣 180貝克/公斤當地(政府)
2015.03.16豬肉栃木縣 110~190貝克當地(政府)
2015.03.16石鰈福島縣 140貝克緊急監測或福島縣

以上 2015.03.16 檢驗結果來源(厚生勞動省)

發佈日期品項產地結果檢驗單位
2015.03.09蘑菇粉千葉縣 190貝克當地

以上 2015.03.09 檢驗結果來源(厚生勞動省)

發佈日期品項產地結果檢驗單位
2015.02.23豬肉栃木縣 110~390貝克當地
2015.02.23日本鰻鱺千葉縣 130貝克當地
2015.02.23豬肉宮城縣 140~390貝克當地
2015.02.23紅點鮭屬鱒魚群馬縣 210、380貝克當地
2015.02.23梅花鹿肉群馬縣 230~580貝克當地
2015.02.23黑熊肉群馬縣 160~300貝克當地

以上 2015.02.23 檢驗結果來源(厚生勞動省)。

發佈日期品項產地結果檢驗單位
2015.01.26豬肉栃木縣 130~420貝克當地
2015.01.26梅花鹿肉群馬縣 130、170貝克當地
2015.01.26黑熊肉群馬縣 230貝克當地
2015.01.26豬肉宮城縣 210、610貝克當地
2015.01.26無備平鮋福島縣 180貝克緊急監測或福島縣

以上 2015.01.26 檢驗結果來源(厚生勞動省)。

發佈日期品項產地結果檢驗單位
2015.01.19無備平鮋福島縣 220貝克緊急監測或福島縣
2015.01.19豬肉福島縣 110~10000貝克緊急監測或福島縣
2015.01.19銅長尾雉肉福島縣 1100~220貝克緊急監測或福島縣

以上 2015.01.19 檢驗結果來源(厚生勞動省)。

發佈日期品項產地結果檢驗單位
2014.12.01蘭氏鯽千葉縣 110貝克/公斤當地(政府)
2014.12.01豬肉宮城縣 110~1300貝克當地(政府)
2014.12.01黑熊肉群馬縣 170、140貝克當地(政府)
2014.12.01梅花鹿肉群馬縣 180貝克當地(政府)
2014.12.01大豆福島縣 110貝克緊急監測或福島縣
2014.12.01無備平鮋福島縣 190貝克緊急監測或福島縣
2014.12.01櫻鱒福島縣 160貝克緊急監測或福島縣

以上 2014.12.01 檢驗結果來源(厚生勞動省)。

三蘆區都市計劃政策環評完成 整頓違章工廠 展望親水社區

$
0
0
本報2015年3月25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新北市政府的擴大三重及蘆洲都市計畫案,25日在環評大會確認完成政策環評。新北市府表示,希望打造成住商混合的生活及休閒空間新亮點,並改善違章工廠林立的現況。專業小組對此計畫將三重蘆洲水岸居住空間範圍,定位為台北都會區的「中央公園」,更要與周邊都市計畫地區縫合,整合出「大臺北都會公園」的優質生活環境,並規劃處置既有違章工廠正面肯定,認為具環境前瞻性。但仍提醒考量環境容受力及綠色運輸網路規劃。

三蘆

新北市政府喊出要「翻轉」原屬邊陲的河廊,規劃五股區境內東南側及緊鄰周邊土地進行都市計畫整合。範圍含三重都市計畫區、 蘆洲都市計畫區及二重疏洪道所劃設河川區,面積約 為 51.44 公頃。

引進人口12000 環境容受力受重視

此都市計劃約有50.3%的面積將屬住宅區,公共設施用地也近四成,商業區則佔4.54%,預計引入人口12,000人,而目前當地住戶約1,113人左右。新北市強調,鄰近的三重、蘆洲地區空屋率為新北最低,相當密集。因此指望此計畫可協助原都心區人口疏散外,當地環境的容受力能否承受,也成環委會的關注焦點。

先前遭環署指出當地聯外道路現況不佳,新北市指出,將規劃「綠色網路系統」與既有道路搭配,計畫在捷運場站提供人行及自行車軸線連接,並於沿線規劃公園綠地作為綠色運輸節點,以強化綠色運輸效能。

至於公園綠地等公共設施規劃,則看中二重疏洪道等同16個大安森林公園的424公頃,規劃大台北都會公園與鴨母港溝親水藍帶,每個鄰里也將都有一個鄰里公園,新北市強調,此案的人均綠地比達4.84平方公尺,高於新北市1.32平方公尺。

近百違章工廠要整頓 考驗市府智慧

而本案範圍內目前約有工廠96處,但登記有案且合法者僅有7處,新北市打算好好整頓違章工廠也成為眾所期待的一環。經發局統計,這些工廠主要分布於中興路兩側,產業類別以金屬製品、塑膠製品製造業及機械設備製造業為主。

新北市表示,將從舊工業區媒合、鄰近產業園區遷移與現地劃設產專區安置三途來處理。新北市指出,目前新北市閒置未利用的工業用地,目前計有593筆,總和面積 物流、達50萬坪(約合160餘公頃),市府將建置「新北市工業用地供需服務資訊網」等協助媒合,現有廠房則計畫將基礎製造業安置於泰山楓江,物流消費者服務業者則往擴大五股都市計畫 。至於現地劃設產專區安置,則計畫留設2公頃產專區,但從民意調查可看到,當地居民八成以上期望以住商型發展,並不支持產專區。

環署則建議新北市應先依工廠特性調查違規工廠所在地,是否存在土壤、地下水等既有污染,並於開發前完成清除;後續輔導產業移設則應該至有污水處理廠的工業區,或依水污染防治措施相關規定辦理,如仍設置產業專區,建議限制以低污染及低用水產業為主, 且避免工業廢水流入民生公共污水下水道系統或雨水下水道。

此案做完政策環評,還要繼續區域計畫、土地徵收、都市計畫等審查程序,待實際計畫出爐,將再進行環評,屆時會檢視政策環評諮詢會議建議的落實狀況,據此進行審查。

追加「每年發放5千樹苗」直到除役 林口電廠擴建過關

$
0
0
本報2015年3月25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2008年台電林口電廠提出更新2座燃煤機組計畫的環評案,在接受當時的台北縣政府喊出的以「種1百萬顆樹抵碳」作為補償而獲通過。但台電卻在2014年以新北市找不到土地種植那麼多樹為由,而提出環差案要求將環評結論改為種863棵樹與汰換85,820盞LED路燈代替。

此案在25日的282次環評大會確認通過,委員會臨時追加了「每年發放5000株樹苗」,要求台電每年發放苗木供新北市民種植,直到這兩座機具除役為止。同時委員會也反省當時草率同意「1百萬棵」的環評結論,表示日後類似案件將改以明確的種植面積來要求,以確定可行性與杜絕充數了事的狀況。

P1150501

種樹換種路燈  台電:減碳效果高7倍

林口電廠擴建第2、3號機,如此一來3座機組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合計起來將從每年4百萬噸爆增到1千3百萬噸,增加約9百萬噸,當時引發民間的不滿與抗爭,而在環評會議中,討論出以「1千公頃種1百萬顆樹抵碳」作為補償而獲通過。 

但台電指出,環評通過後與新北市展開協商,卻發現植樹可用地不足,新北市府統計各地區公所調查,僅能在林口、瑞芳、石門、萬里種植863株樹木,且多屬行道樹及公園、停車場。

說好的1百萬棵樹變成路燈,專案小組召集人張添晉回憶,第一次初審時,小組成員多表難以接受。直到今次大會,仍有委員強調樹木除了減碳,還有淨化空污、生態功能,是路燈無法取代的。但台電與新北市府在小組會議攤開地圖一一確認,顯示的確在新北市找不到這麼多土地種樹,而汰換路燈計畫的減量效果是原方案的7倍,也是小組接受的原因之一。

新北沒空間種百萬棵樹?  農業局:森林覆蓋率已達7成

環委游繁結、張學文質疑,當時環評承諾要求種樹,但如今新北市府所提計畫卻多落在行道樹上,是否忽略了向境內國有地、防風林、保育林等,甚至私人土地尋求種樹的可能?林務局代表更建議,也許可以轉為認養林務局的造林計畫。

但新北市農業局表示,新北市積極鼓勵造林,私人土地都已參與造林,目前新北市森林覆蓋率已達7成,因此雖然市府會繼續鼓勵私人種樹,但確實找不到空間讓台電種下1百萬棵樹。

LED路燈代樹減碳  效益如何維持? 

此外,環署溫減辦公室質疑,這些LED路燈年減碳量為46,189噸必須維持8.66年才能達到原承諾百萬棵樹減碳40萬噸的成果,但台電僅提供保固5年,減碳效益如何確保?台電表示將從節省下來的電費支應後續維護費用。游繁結也提問LED路燈的生命週期與碳足跡,但台電指出目前並無相關資料。

在游繁結的提議下,除了路燈汰換與種樹863棵外,大會又追加要求台電每年需發送5000株苗木給新北市民,直到這兩部機組除役。若依台電估計要運轉40年,則總計將送出20萬株苗木,然苗木到了民眾手中後實際的存活量,便不是環署能監督的範圍了。

減碳應看種植面積、樹種而非數量  環委反省

雖然環評大會最終接受此案,但也反省當時接受以百萬棵樹抵減的決定,不但認為當時應即時確認是否有足夠面積種下百萬棵樹,更認為以種樹的數目來要求不合理,以後應改要求種植面積與樹種,以免發生密集種植只為充數交差的狀況。

環署署長魏國彥便直言部分造林計畫種得太密集,簡直是「插秧」,日後樹木存活率將遭質疑。

Viewing all 2002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