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9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氣候變遷、海洋湧升流減弱 加勒比海沙丁漁業崩潰

$
0
0
本報2012年11月13日綜合外電報導,李子昂編譯,蔡麗伶審校

(研究指出,過去十年間加勒比海南部沙丁魚漁業崩潰可能是受到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Getty Images 提供)最新研究指出,全球氣候變遷導致海水表層的湧升流減弱,使得浮游生物的數量下降,可能是過去十年間加勒比海南部沙丁魚漁業崩潰的主因。

美國與委內瑞拉的研究人員以加勒比海南部生態監測的數據與全球氣候變化指標進行整合,並用這些指數來探討其與加勒比海地區區域風場及海水循環模式變化的關連性;這些因素,都可能對加勒比海地區國家造成可怕的社經後果,例如:寶貴沙丁魚資源的崩毀。

沙丁魚(Sardinella aurita)以浮游生物為食,但自2005年以來,加勒比海地區的浮游生物數量明顯降低,再加上過度捕撈,可能因此造成了該漁業的崩潰。研究人員表示,沙丁魚的數量已減少了87%。

研究小組表示,浮游生物生產力降低是由於海洋湧升流(upwelling)的減弱,湧升流會將浮游生物所需的關鍵營養素從海床帶至海水表層。湧升流的減弱,是由於地區風場模式與強度的改變所造成,而這些又受到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

該研究結果乃依據累積超過14年於委內瑞拉北部海岸卡里亞科盆地(Cariaco basin)之每月觀測數據所得到的,並已於上個月公開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PNAS)。

此研究結論,是依據溫度、鹽度與海水中二氧化碳濃度等參數的實際測量結果。喇沙基金會(La Salle Foundation )自然科學研究員既該研究共同作者Yrene Astor表示,研究人員在卡里亞科盆地每月定期進行量測,觀察每個參數隨時間的變化趨勢。自1996年以來,海水溫度已經上升了1.1℃。雖然看起來是很輕微、緩慢的增加,但卻是持續而穩定的。

海水溫度升高有利於海水分層,進一步限制了湧升流的產生,從而減少了浮游生物的生產力。

但研究人員仍不能確定這樣的變化是人為氣候變遷,亦或自然氣候波動所造成的。Astor表示,此議題需要進一步的量測研究,才能確定是否這些生態變化乃人為造成的。

卡里亞科的研究獲得了委內瑞拉國家科學、技術紀創新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of Venezuela)的資助直到2014年。委內瑞拉海洋科學院研究員César Lodeiros告訴科學與發展網絡指出,卡里亞科盆地的研究,乃是了解委內瑞拉沿海漁業生產力下降原因的基礎。

Lodeiros表示,委內瑞拉沙丁魚漁獲量從2004年約20萬噸下降至今日不到4萬噸。他補充說,因為浮游生物數量會受到沿岸湧升流影響,且其乃是委內瑞拉沿海魚類及其他海洋生物高生產力的基礎,特別是在東部與西部沿海。而卡里亞科盆地的研究結果也同樣重要,因為它呈現了氣候變遷影響的長期趨勢。

※ 參考資料:英國衛報


融合水圳與藝術的來義部落 對岸人士著迷

$
0
0
本報2012年11月13日屏東訊,鄭鈺琳報導

從土地出發,結合生態圳道與傳統藝術的原住民部落,究竟可以多有魅力?中國訪台環保交流團12日拜訪屏東縣來義鄉喜樂發發吾社區,讚歎部落水圳與藝術相融的文化豐富性,並與來義國小學童在社區濕地共同植下充滿生命力的腎蕨,也種下排灣文化重建的未來希望。

二鋒圳的清澈水源是眾人共同守護的成果 中國環保人士劉永龍與排灣族小朋友共同栽植腎蕨,延續原民文化

共植部落重建的希望綠意

來義鄉的喜樂發發吾社區,歷經八八風災的摧殘後,在重建道路上逐漸踏穩腳步,也重新思考部落的生態文化價值。在萬通公益基金會與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的協助下,今年藉由濕地與圳道的水空間再造工作,企圖告訴大家原鄉文化的價值。

巴扎資夫岸濕地位於喜樂發發吾社區的入口,曾經是陰森潮溼的沼澤,過去曾有族人在此受傷致死,一直是部落中的禁地。人為干擾減少讓這裡成為水生動、植物的天堂,卻因為風災受到毀損。

12日的濕地再造工作,讓來義國小學童與來自中國進行工作假期的環保工作者一起為濕地栽植腎蕨。這種排灣族的民俗植物,不僅可編成歡迎頭飾,也有助於恢復蜻蜓的棲地,其飽含水分的地下球莖還是獵人打獵時的救命水。

在工作假期中看見傳統文化的價值

開工前祭師帶領敬告祖靈開工前進行傳統的祈福儀式,由祭師唱歌報信告知vuvu(祖靈)即將開工,並由各參與人員代表向vuvu敬酒。中國從事環保工作的夥伴與來義國小小朋友共同協力將腎蕨種下,過程莊嚴歡樂。此外,部落工班也帶領這群對岸的環保夥伴,協助社區以傳統石器工法進行砌石工作。這些活動都讓訪台的中國環保人士認識到原住民傳統文化對待土地的謙卑態度。

也在廈門鱷魚嶼進行生態復育工作假期的林大聲認為,工作假期能與當地文化結合非常好,現在許多傳統文化都快速消失,透過志願者服務對保留文化、技藝是有幫助的。

部落守護家園水 還二鋒圳以清澈

二鋒圳的清澈水源是眾人共同守護的成果「好乾淨的水!」清澈見底的流水是這群大陸友人對二鋒圳的第一印象,忍不住誘惑,脫下鞋襪跳入水中,享受工作完後的清涼。而這樣潔淨的親水空間,是部落工班自力營造的成果。

二鋒圳,是近90年前日本政府為灌溉所需引來義溪地下伏流建造而成的水圳,也是受到公告的文化景觀。過去圳道的修築,曾有來義排灣族人的貢獻,而現在的二鋒圳,更是喜樂發發吾社區眾多家戶的飲用水源,與部落關係密不可分。

但過去部落汙水直接排入二鋒圳中,水源污染一直是個困擾,因此部落在今年自力營造進行改善,將汙水改道暗渠統一處理,並增加社區需求的親水空間,不僅還給二鋒圳乾淨的水域,更為部落小朋友增加了一個開心戲水休憩的地方。

蘊含傳統文化的部落重建工作

喜樂發發吾社區所在位於大丹林族人來此山坡耕地時的上坡處,因此地名有「一直向上」之意;而「巴扎資夫岸」濕地,在排灣語裡為「湧泉之地」,都是原住民語言中有意義的名字。但並非所有人都知道背後的文化涵意。「這就是迫切需要文化重建的原因,文化斷層實在太嚴重了。」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總幹事吳儷嬅說。

生態旅遊讓部落精緻的傳統手藝得以延續 中國志工學習傳統石器功法協助社區

舊地名裡的生存密碼

「部落舊地名隱藏著老祖先留傳下來的生存密碼。」擔任來義鄉生活重建中心督導的周克任表示,原住民的舊地名通常都有特殊涵義,過去部落在遷村以前,頭目要花上10年的時間觀察土壤、地理、水文和微氣候,而這些自古以來的生態地理資訊系統,都化成生存密碼寫在舊地名裡,世世代代傳承下來。

因此,原住民災區的重建工作,應該恢復過去原住民管理山林的法則,包括生態的與文化的,延續祖先順服山林的智慧,才能讓重建完整,不至失根。

傳統文化新創意  看見部落前景

生態旅遊讓部落精緻的傳統手藝得以延續目前喜樂發發吾社區在萬通公益基金會的協助下,發展的生態文化旅遊,提供導覽解說、特色餐飲和石板屋體驗住宿,還有皮雕、琉璃珠串、月桃編織品等創意產品。源於排灣族起源的百步蛇傳說所設計的「給你百步(擺佈)」編織手環讓來自對岸的夥深感傳統文化翻轉的創意趣味,同時也為其精湛手藝和作品深深吸引。

從事環保手工創作與自然教育的盛江華說:「路上看到部落媽媽正在用漆包線做背包拉環,覺得特別好,特別精緻,忍不住買了一個,也讓我有了很多回去以後創作的想法。」同時,同行的齊洋更搶先一步買到社區理事長巧手做成的皮雕筆記本,讓所有人羨慕不已。

兩岸環保NGO的交流,以具體行動證實了部落的傳統手藝,的確有機會藉由用心設計的文化生態旅遊傳承下去。

綠色消費 讓好禮不要成為地球負擔

$
0
0
發起單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禮物帶來的是感恩的心意  而不是地球的負擔

年底的時節,世界各地總瀰漫一股溫馨的氣氛,街道上,總有各式節慶商品的促銷。在互贈好禮的季節裡,很難想像這些裝飾的背後,消耗了多少地球資源。為期約45天的感恩時節,商業大量生產一次性包裝,在層層包裝人們的心意,同時,也層層破壞了地球孕育的森林與大地。

過度消費的地球浩劫

根據數據顯示,在美國聖誕佳節期間,寄出的賀卡高達20億件,禮物的包裝緞帶逾61,000公里,街頭棄置的耶誕樹亦有數百萬株。從感恩節至耶誕節的期間,美國人每週額外製造出100萬噸的垃圾。在英國亦有商品過度包裝的現象,據政府統計,聖誕節期間,不論是禮物、火雞、蛋糕等商品,其附著在外的包裝紙總長度達到36萬公里,相當於環繞地球9圈的長度。

香港環保團體「環保觸覺」在2009年公佈的調查發現,港人每年在聖誕節後丟棄近37萬份聖誕禮物,足以裝滿9輛雙層巴士,導致香港垃圾堆填區快將爆滿。線上競標網站eBay在2007年委託進行調查發現,儘管澳洲人在購買耶誕禮物上花了85億澳元(75億美元),但至少10億澳元禮物被放在壁櫥、貯藏箱、轉送他人、交換或轉售。而在小小的台灣,一年更消耗了180億件塑膠袋。

綠色環保消費 -  您的另一個選擇!

但其實送禮這件事情,也可以很綠色,可以更實用。身為消費者的你/妳,其實有更好的選擇。近幾年來,不論是國外及台灣,推廣轉送禮物和送綠色禮品的網站如同雨後春筍般崛起。一個宣揚環保消費型態網站的負責人哈維(Sebastien Ravut)說:「關心環保和經濟已結合在一起!心態上,人們現在已經可以接受過去所無法接受的一些禮物類型。」,而哈維的網站主要就是在推廣民眾利用消費友善環境。讓送禮這個貼心的動作環保又實用!

身為消費者,你可以有更好的選擇。以愛地球的角度,贈送綠色心意好禮給親友。不要讓送禮成為地球沉重的負擔。在消費者送禮時,選擇友善環境的產品,了解公平貿易的意義,善用回收再製的設計,並且請盡量捨棄用完就丟的禮品包裝,甚至以好朋友名義,捐款給相關環保團體的非物質性禮物,都可以讓贈禮的心意更加特別,更有具有意義,並為保護地球盡一分心力!

分享綠色心意 響應綠色捐款

台灣環境資訊會在今年度,也一同推動綠色產品的概念。多年來,一直接觸許多致力綠色產品的生產者,透過大家的幫助,讓我們於年底舉辦「綠意☻交換」的募款活動。希望鼓勵大眾捐款,幫助本會持續多項環境守護行動,參與者可挑選一份具有環保概念的綠色小禮,本會將寄送給您的朋友。

希望大家藉由本活動,可以了解許多綠色產品的概念,不但響應捐款,也可分享綠意交換,又可以為地球環境盡一份心力。並且把富有愛心禮物給予好友,讓大家一同友善地球的環境。

活動相關資訊

 

樂生療養院憂地質危機 捷運局:持續施工

$
0
0
本報2012年11月13日台北訊,古國廷報導

樂生自救會與青年樂生聯盟於捷運局抗爭樂生保留自救會與青年樂生聯盟今(13日)於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展開抗爭並上演行動劇,要求新莊機廠停工並回填土方,以防止樂生療養院發生走山。捷運局北工處副處長謝宇衍出面宣稱,將持續施工並保證院民安全。青年樂生聯盟反問建築物出現裂縫該如何解釋?謝宇衍回應,「一切都在安全許可範圍內。」

「院民整日活在恐懼中,不知何時會發生走山,難道要出人命才要停工嗎?」樂生保留自救會長張雲明無奈表示。今年8月監察院認定新莊機廠位處新莊地層、地質條件不佳,選址顯有不當,因而糾正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等部會。而如今新莊機廠再次面臨地質危機。

走山示意圖  青年樂生聯盟提供「裂縫裂了又補,補了又裂,不知甚麼時候會停。」樂生院民藍彩雲述說樂生院建築裂縫情形。自今年8月起樂生監測小組發現,樂生療養院建築裂縫加速擴大,長期投入樂生院地質監測的工程師王偉民及青年樂生聯盟研判,可能有新的走山模式形成。過去建築物裂縫起因樂生舊院區下方地層沿黃線向樂生醫療大樓滑動(如左圖所示),醫療大樓受力向上抬升故突起形成裂隙。

但今年8月醫療大樓裂縫轉為凹陷並加速擴大,據量測有裂縫寬度在一週內擴大約0.8公分,這表示介於舊院區與醫療大樓中間的土層無法支撐兩端,導致舊院區與醫療大樓同時沿紅線下滑。

「先把土方回填,把事情搞清楚。」王偉民憂心表示,他認為若不及時回填,將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而捷運局北工處副處長謝宇衍出面回應,捷運局會保障院民安全,目前新莊機廠狀況安全無虞,將會持續施工直到結構體完成。王偉民分析,目前新莊機廠計劃高程為111公尺,故需再下挖約6公尺,屆時恐將樂生院推向更危險的局面。青年樂生聯盟何欣潔表示,青年樂生聯盟未來將至衛生署持續抗爭,要求新莊機廠「立即停工、土方回填、研擬遷廠」。

環境美學誰來把關?

$
0
0
作者:鄧婉君(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常務理事)

鋼骨建築-遠東集團總部。 sclereid0309提供前一陣子我美國的朋友來台灣旅遊,他們就像每位曾來過的外國友人,對台灣人的熱情、禮節、和善都印象深刻,但他們納悶的是:為什麼有那麼多五顏六色且一個比一個大的招牌?為什麼面向馬路綠帶的窗子佈滿鐵窗與空調主機?為什麼到處停滿了機車?為什麼每棟建築物都方方正正像學校似的?為什麼公園裏的設施比樹還多?為什麼海岸佈滿消波塊?為什麼市區周邊的山都被建築物給擋住了?為什麼一條馬路上的路燈有那麼多不同的造型和顏色?這麼多的為什麼,問得我即汗顏又無言,因為這也是我從事景觀專業工作最無力也最沮喪的部分。台灣的環境很多地方不只是雜亂沒特色,甚至可以說真的很醜。

近30年來,台灣的經濟發展和國民所得水準不斷提升,但是居住品質、都市景觀、鄉村格調卻仍然缺乏美感氣質,甚至有不如從前的現象,雖然政府積極努力的透過各項公共建設,如內政部營建署的城鎮地貌改造、創造城鄉新風貌計畫、景觀綱要計畫;交通部觀光局的國家門戶計畫、觀光旗艦計畫;農委會水保局的富麗農村計畫、農村再生計畫;水利署河川局的河川環境營造計畫等,以提升環境與國人生活品質。

但綜觀其結果,不難發現各新建工程仍多偏重在耐久性、結構性等的考量,植栽也多執著於原生性與季節變化,相對於環境美學的思考,如設施的比例、色彩、材質與整體質感;植栽層次的配比、色彩搭配與背景的協調等,則全憑主辦機關或少數審查委員個人專業的經驗,而無明確的標準,導致錢花得不少,城鄉環境卻仍各唱各的調,雜亂而無章。但是,國家整體視覺環境的不佳,不只國人無法獲益,同時也降低了台灣對國際旅遊人口的吸引力,英國傳通媒體執行長查爾斯‧蘭德利(Charles Landry)就說過,他在一本旅遊指南讀到「台北是世界上最醜的城市」,這樣的印象,甚至影響國際企業全球佈局時選擇台灣的機會。

國家整體景觀不佳的問題,除了台灣過去長時間被統治壓迫,人民因物資缺乏所遺留對環境品質的漠視之外,另一個先天不良的發展思維亦是造成環境景觀不佳的必然結果:從都市景觀的角度來說,台灣的都市只有平面而沒有三度空間的思考,原因就在都市規劃時完全以量來考量與分配,空間的概念,只停留在片段式剖面的高度與天際變化示意,而都市設計準則也多偏向概要性的文字敘述,整體觀之,就是缺乏都市視覺空間的延續性與城市美學的思維。另外若從非都市環境的角度來看台灣的鄉村聚落、山地部落,耕地水圳等,因政府長期只著重民眾生計與財產的提升,所以便宜行事的引水拉線、粗糙的混凝土工事、農具與農用廢棄物、簡陋的鐵皮違建、任其破敗閒置的房舍與空間等放眼可見,人民也養成了吵鬧就有錢來的習慣,環境改善是政府的事,就算閒著發呆也鮮少自理,能站出來投身公益的實在有限。

地方選舉更導致公共建設求快求績效,而環境美學根本不在思考的範圍之內,只要有新建工程,就是在替人民做事,至於設計內容與外觀,則全看審查委員的專業與偏好。然而,要幾位不同專業的審查委員,可能連工程所在環境都不清楚的情形下,在短短的幾小時審查會議上負責為視覺景觀與環境美學作全面把關的工作,確實就像承接了不可能的任務,風險極高。

說到美學鑑賞,似乎每個人對美都有自己的看法,也都可以提出批判。確實,美是一種感覺,因人而異、見仁見智,審美觀受到個人成長環境、教育程度、見識多寡…等的經驗,而有不同的想法。但從鑑賞的角度,美其實還是可以比較與檢驗的,而且對於普遍美的事物,仍有同理心。近年國人出國旅遊的機會增加,對先進的歐美各國文化特色與環境景觀就有類似的讚嘆,在比對自己周邊的環境時,也經常聽到「他們能,為什麼我們不能」的批評。

殊不知這是國家嚴謹把關與法令規範的成果,就拿我曾工作過的美國加州爾灣市(Irvine, California),不只全市的環境景觀樣貌有詳細的規範與清楚的開發限制,甚至小到建築外觀整修時所用的材料、顏色、植栽等都有嚴格的規定與審查機制,就怕整體景觀特色因一棟建築的更新或局部開發計畫而造成改變。台灣的教育體系一貫忽視美學訓練,國人對於環境與空間美的鑑賞力本已不足,再加上把關的機制不夠完善,所以一般民眾只能被動的接受各項創作設計,長期生活在醜陋雜亂的環境中,也只能默默的接受,如何提昇個人對於環境美學的品味的鍛鍊,確實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投注心力的。

從環境美學相關的專業教育科目與執業範疇來說,台灣的建築師是受過嚴格訓練的專業者,相較於一般專業,其與環境美學的關係也較為密切,然而建築師的訓練基礎仍以建築造型創意設計為發想,使用空間的規劃為方向,至於其與周邊實質環境的融合與自然環境變化的考量,能確實整體思考與配合的實是少之又少,再加上近年房市蓬勃發展,誇大式行銷廣告的推波助瀾,建築外觀就像世界博覽會一般爭奇鬥豔,日式極簡設計從城市到鄉村,隨處可見,歐式城堡緊鄰巴厘島式建築外觀,地中海風伴著江南園林式建築,個個造型超炫,但這就是台灣的景觀特色嗎?除了外觀造型炫麗搶眼之外,為求建蔽容積用到飽和,一幢幢像極了組合積木般的水泥高樓,其根本則是缺乏環境思維的混凝土雕塑,所造成的熱島效應與微氣候變化的影響,更有不可恢復的嚴重後果。近期快速發展的新北市淡水竹圍地區就是個最好的例子。

不論歐、美、日本等國家,對於都市水岸景觀的規劃都非常的慎重,在河川兩岸的開發均嚴格規定與限制,以避免破壞或阻擋了河岸景觀,確保民眾最大的環境效益,反觀我們的竹圍紅樹林,原本水岸連接山景的美麗河岸景觀特色,被現在緊鄰中正東路上一整排超高大樓完全阻隔切斷,只求建築外觀突出搶眼,不管整體環境的協調,水岸景觀是第一排住戶擁有的特權,現在行經中正東路只感覺建築大樓逼近道路的壓迫感,再也感受不到青山綠水的水岸特色與順著山勢與水流所鼓動的微風,我們不僅要問,原來美麗的景觀誰可以為我們守護和把關?

再舉其他環境景觀的例子來說,前幾年積極推動的治水計畫,在永續環境的思潮與民意代表的重視之下,增加部分環境營造的預算經費,但在土木掛帥的領導下,河川環境營造仍以河防安全為優先,生態工程應用次之,而河川景觀與環境特色則屬枝微末節,重不重視就端看承案的水利技師及主辦單位長官們有沒有不怕麻煩的職業責任了。同樣的,都市計畫由通盤檢討或都市更新規範都市發展的涵容量,但對於都市特色與環境景觀的願景卻未能清楚勾勒與塑造,才會造成現在這樣的醜陋樣貌。

美學的學習與體悟雖非一朝一夕就能具備,但如果透過專業教育的培養與訓練,仍然可以運用前人或先進國家所累積的經驗與美學知識,找到基本的方法與原則,而這些方法,在大學教育各科系中,多半只有在與設計相關科系的課程中可以看到,若再仔細檢視這些系所開立的學科課程,能同時考量環境學、生態學、設計學與植物學的則就非常有限。

回過頭來再看看,國內大學設立景觀系所已逾20年,有景觀系所的大專院校也超過15座,我們真的要問為什麼不讓這些受過環境美學相關訓練的專業工作者來為我們的環境開發把關呢?的確,這些景觀系所畢業的學生,在各相關工程顧問界默默的努力著,但由於人少勢微,再加上沒有政府與人民賦予的專業簽證權,要發揮專業影響力,其實是心有餘而力未迨。好不容易現在有了各縣市景觀綱要計畫作為開發規劃的指導方針,但未來台灣的環境景觀還需要依循著景觀綱要計畫持續推動與落實,才能展現台灣的環境與景觀特色,而誰應該或者說誰能夠來為台灣的景觀環境把關呢?是以營建與工程為專業的土木技師、以建築造型特色為追求目標的建築師、著重都市發展與配比的都市計畫技師,還是以園藝栽培與應用為重點的園藝技師呢?……誰來把關呢?

台中市公民&公共政策,從關心行道樹做起

$
0
0
作者:蔡智豪(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

我最近發現,台中是的甘肅路與重慶路停車場的大樹(鐵刀木)被濫剪成「光頭」,而這一年來台中的環保團體不斷地大聲疾呼「護樹」,呼籲台中市政府善待行道樹,但市政府總是二面作法,一方面對環保團體、愛樹人士「虛應一番」,另一方面則繼續「我行我素」。

今早上班時,特別將沿途的行道樹紀錄一下,以讓台中市民暸解這些樹木遭受的處境。

123

4台中市政府常為配合路旁商家的廣告,而經常修剪,修剪的標準當然就是要讓廣告物能夠明顯地被看到,圖1.、圖2.是樟樹因不斷地被修剪,以致身高總是矮了半截,圖3.的樟樹則僅能冒出一點葉子,苟且偷生;而這些樹木還算是「好運」的,因為台中市的行人道上的行道樹,常因緊鄰商家,有些商家一不作二不休,就將植穴直接用水泥封填起來(如圖4.、圖5.)。

5678

沿途轉到了甘肅路鐵刀木慘案的現場(如圖6.),共有5株大樹遭受斷手斷腳的虐待,而長期強剪的傷口,常因過大的傷口,樹皮無法癒合,以致增加樹木感染病蟲的機會;如圖7.的樟樹主幹因不斷地受到破壞,最後僅由側枝生長,但因傷口過大,以致樹皮無法包覆;像這樣的樹木,長久下來,無樹皮保護的木材組織,則容易受到蟲蟻啃食(如圖8.),最後走向衰敗、死亡。而就連生長較為強勢的烏臼,在修剪後,雖然不斷地從傷口旁冒出枝枒,但這株烏臼仍抵擋不住這頻繁的修剪,最後宣告投降「死亡」(如圖9.)。

1011

城市中的樹木,對城市的環境具有改善的效果,也可讓人與樹木有親近的感情。但台中市的行道樹,似乎不是在種樹,如圖10.、圖11.,樹木的植穴幾乎被水泥封死,這樣的情況幾乎與種電線桿毫無差別,亦好像是市政府在種「有葉子的電線桿」。

122012/8/28(中央社)報載「台中市長胡志強今天表示,一片草地可以改變一個城市,一個城市可以改變台灣形象,台中積極邁向低碳城市。」。因此在福科路與環中路口,有片陽光草皮的新設公園,此公園是台中市政府號稱的「節能減碳公園」之一,也是標榜低碳城市的重要政績(如圖12.)。對照上述的行道樹現況,胡市長似乎愛草皮勝過樹木。

13公民關心公共議題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上述的問題不僅是行道樹、公園綠地的政策,而內含著上位者給予社會的價值,這樣的價值也將影響下一代孩子們的思維。

台中市的公共政策因公民長久以來的漠視,以致近年的許多公共政策出現「好大喜功、耗費鉅資」的不當工程;因此我們是否曾關心這些不當的公共工程,因預算的排擠,而連道路標線號誌已磨損殆盡,市政府卻遲遲無法修補(如圖13.);我們是否也曾關心台中市的藝文、社福等等的措施;這些表面的不當工程,是無法讓城市的人們快樂的。開始吧!從您周遭的一株樹木開始關心吧!這個城市絕對會因為您的關心而進步。

菜菜的宅物語—無畏強風試探的堅定守護

$
0
0
作者:海的女兒

澎湖一向以多風聞名,土壤普遍貧瘠,氣候更是強風少雨,如何在此惡劣的環境中讓脆弱農作物順利長成,著實考驗著澎湖人的生活智慧。為解決農作物的防風和灌溉兩大難題,農民便就地取材,用玄武岩或硓咕石圍成防風牆,此種堆砌成四面石牆的防風設備稱為「菜宅」又稱「宅仔內」,菜宅四面堆疊的石牆稱為「宅岸」,疊砌過程中完全不抹水泥、石灰,只利用手邊玄武岩或硓咕石的形狀,截長補短,相互支撐筆直的牆身。

四面石牆中以北牆最高,大約1.6公尺到2.5公尺;東、西牆次之,高約1.5公尺到1.8公尺左右;南牆最低,通常不會超過1公尺,若以現代建築手法來看待這樣的構築方式,似乎不夠堅固、細緻,但神奇的是,它卻能抵禦強烈東北季風的吹襲,讓石牆不會倒塌或被強風吹垮,縝密的疊砌工法,更是無法用現代科技來計算它的間距數據,如此高超的堆疊技術令人為之讚嘆。

石牆堆砌完成後同時會在菜宅內挖鑿淺井來汲水灌溉。澎湖居民運用智慧與大自然的阻力共存,針對先天不利的環境,將限有的資源發揮到極致,同時解決了防風與灌溉的兩大難題,讓柔弱的農作物在強風肆虐的冬季還能順利生長,使得貧瘠的農作環境得以發展成精緻農地,讓「菜宅」成為澎湖農業文化的搖籃。

「菜宅」農業對澎湖居民的重要性不亞於經濟命脈的漁業。石滬可以是溫飽一家人的經濟來源,菜宅卻是餐桌上讓菜餚得以更加豐富的泉源。

童年中的美麗、辛苦記憶大部份來自菜宅,為農務而忙錄的家庭,舉凡春耕、秋收、冬藏,每一份子都得參與農田耕作,年紀雖小的我當然也是其中一員;一個僅止於跟隨大人到田裡玩耍,不懂農耕辛苦,只覺得爺爺疊砌菜宅技術好厲害,爸爸鑿地挖井好好玩的無憂小孩。

小小年紀雖是玩耍的年齡,但對菜宅疊砌技術卻相當好奇,曾經詢問爺爺:「為何您堆砌的石牆不會倒,又不會歪?我也要疊疊看……」只見爺爺右手拿斧頭,左手拿墨斗,非常詳細的對著小蘿蔔頭的我解說疊砌菜宅的技巧,與用斧頭修正玄武岩的訣竅。

「將墨線拉直固定,選擇形狀最好疊砌的玄武岩當底座,再順著凹陷的地方疊上適合的石頭相互支撐,一層又一層重複的疊砌玄武岩,直到石牆高度可以保護宅內的農作物為止,宅仔牆就是這樣完成的。」聽完爺爺的解說,感覺一點都不難,相當不自量力的我天真的以為;只要懂得爺爺的理論就能疊出一條又直又堅固的石牆。

小小身驅勤快的搬石頭試了又試,雖然知道疊砌的理論,可就是無法讓玄武岩乖乖的聽從我的意思,卡在正確的位置上,石牆堆疊不到三層便霹靂啪啦的全部倒塌,疊幾次就倒塌幾次,不用多久耐性全失,一股腦的向爺爺發牢騷:「怎麼這麼難疊啊!」在一旁呵呵笑的爺爺只回了我一句:「當然沒有想像中的簡單,那是需要技術的累積…..」最後,爺爺厲害的菜宅疊砌技巧,也就沒有被那位半途而廢的小孩給傳承下來。

時代變遷改變整個社會價值結構,菜宅農業雖不至於走入歷史卻也漸漸式微。澎湖先民的生活智慧總是讓我這位返鄉定居的遊子佩服讚嘆,或許在將來的某一天,在澎湖的某個田野間,突然看到那位多年前堆疊宅仔牆卻半途而廢的小孩,手拿斧頭和墨斗,努力的要將爺爺疊砌菜宅的技術,重現在豔麗的土地上。

美國公投顯示 選民願增稅、花錢保育土地

$
0
0
摘譯自2012年11月12日ENS美國,舊金山報導;沈瑞筠編譯;蔡麗伶審校

阿拉巴馬州北部的小藍鷺(攝影:Kathy Hicks)11月6日不只是美國總統選舉,同時全美國也有多項公投案在進行,根據非營利組織「公有地信託組織」(The Trust for Public Land,TPL)追蹤所有公投案的投票結果,統計顯示,選民不分黨派,壓倒性支持增加稅收、以及動支經費收購綠地等議題。

總計全美國所有地區性與州級共57項公投案,有46項通過,通過率達到81%。

在21個州總額超過20億的議案中,包含新增7.67億於支援水質保育、新的公園與自然地區及農場與牧場。

TPL主席Will Rogers表示,「我們看到從緬因州、德州到舊金山不同黨派的選民,投下贊成票表態支持增稅以助於社區保育。」無論是民主黨或共和黨的票倉,選民都投票贊成資助保育的公投議案。Rogers表示,「舉例來說,緬因州的投票者通過新的州內保育支出的同時,他們選出無黨籍的參議院代表。」

緬因州當選者Angus King在1995-2003年擔任州長,他以無黨籍的身份接替共和黨籍前參議員Olympia Snowe的位置。King支持永續及可再生能源。而緬因州選民也以62%贊成通過以500萬美元公債資助緬因土地未來保育計畫。

在阿拉巴馬州,投票者以75%贊成通過一項20年重建該州永久荒野土地保育計畫,將投資3億美元資金於保育項目;同時,他們將選票投給共和黨籍總統參選人羅姆尼。

Rogers指出,「阿拉巴馬選民支持羅姆尼的同,時以壓倒性多數同意該州土地保育計畫,羅德島州投給歐巴馬同時,也通過收購該州空地的全州公債。」該項羅德島的公投案,是以2000萬美元公債收購空地及農地,並保護納拉乾西特灣(Narragansett Bay)水質。

Rogers認為,「這表示即便政黨偏好不同,我們卻可因為社區周遭保護土地、水資源及興建公園的需求而團結起來。」

11月6日進行投票的57項公投議案中,公有地信託基金會及保育運動(The Conservation Campaign)參與27項議案且其中24項議案通過,通過率為89%。過去20年來,公有地信託基金會支持議案的通過率最高為82%。

TPL成立於1972年,保護了城市及荒野地超過300萬畝,並協助募集超過340億用於保育的公眾基金。根據TPL統計,其他保育公投議案被通過的有:

  • 麻州:9個麻州社區保護行動議案中有7個通過。選民以選票回應州議會允諾的基金。
  • 休斯頓:以壓倒性的票數(68%支持)同意1.66億美元公園公債用於完成城市河口綠色網路。
  • 舊金山:72%的選票同意1.95億城市公園公債用於公園改善及發展。
  • 科羅拉多州甘尼森郡:80%的選票同意增稅提供全郡的土地保護計畫500萬美元。
  • 蒙大拿州博茲曼市:以73%贊成、27%反對通過1500萬美元土地保育公債。
  • 俄勒岡州班德市、春田市:這兩地同意4900萬美元用於公園及自然區域。
  • 愛荷華州波爾克郡:該郡的選民以72%贊成通過5000萬美元公債,這筆錢將用於收購敏感區、綠色廊道土地及改善水質。
  • 德州艾爾帕索:75%的選民贊成2.45億美元的「生活品質公債」,經費將用於公園改善及城市重建。
  • 猶他州鹽湖郡:4700萬美元的公園小徑公債得到56%選民支持,將有助於改善快速成長的郡內公園及重建區。

詳細公投結果可參考網址 https://www.quickbase.com/db/bbqna2qct?a=dbpage&pageID=10

U.S. Voters Approve Conservation Ballot Measures Worth Billions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November 12, 2012 (ENS)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on November 6, voters of all political stripes gave overwhelming approval to tax themselves and spend money for new parks in their communities, according the nonprofit The Trust for Public Land, which has tracked these ballot measures.

Of the 57 measures on local and statewide ballots, 46 passed, an approval rate of 81 percent.

The measures in 21 states will provide more than $2 billion overall, including $767 million in new money to support protection of water quality, new parks and natural areas and working farms and ranches.

“From Maine to Texas to San Francisco, we saw voters across the political spectrum say ‘yes’ to taxes and spending for conservation which helps their communities,” said Will Rogers, president of The Trust for Public Land.

Whether voters placed Democrats or Republicans in elected office, they approved ballot measures to fund conservation.

“For example,” said Rogers, “in Maine, voters passed new spending for statewide conserv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y elected an Independent to represent them in the United States Senate.”

Maine voters elected Angus King, who was governor of Maine from 1995 to 2003 as an Independent to fill the seat vacated by retiring Republican Senator Olympia Snowe. King is a supporter of sustainable and renewable energy.

Maine voters also approved funding for the Land for Maine’s Future conservation program, voting 62 percent in favor of a $5 million bond.

In Alabama, voters passed a 20-year renewal of the state’s successful Forever Wild land conservation program by 75 percent, which will mean $300 million for conservation. At the same time, Alabama went for Republican presidential candidate Mitt Romney.

Rogers observed, “Alabama voters gave their state to Mitt Romney at the same time they overwhelmingly renewed a statewide land conservation program, while Rhode Island voted for President Obama at the same time a statewide bond for open space was approved.”

Rhode Island voters passed a $20 million bond to acquire open space and farmland, and to protect water quality in Narragansett Bay.

“This shows that while we may hold differing views about political offices, one thing which unites us all is the desire to build parks and protect land and water in our communities,” said Rogers.

Of the 57 measures on the November 6 ballots, The Trust for Public Land and The Conservation Campaign were active in 27 and won 24, an approval rate of 89 percent. Over the past 20 years, The Trust for Public Land has had an approval rate of 82 percent.

Founded in 1972, The Trust for Public Land has protected more than three million acres from the inner city to the wilderness and helped generate more than 34 billion in public funds for conservation.

Other conservation ballot measures approved by voters include:

  • Massachusetts– Seven of the nine Massachusetts Community Preservation Act measures were approved in towns across the state. Massachusetts voters responded to the State Legislature’s pledge of more CPA state matching funds.
  • Houston– Houston voters overwhelmingly approved a $166 million park bond to complete the city’s bayou greenways network. It passed with 68 percent approval.
  • San Francisco– A $195 million city park bond won 72 percent approval, providing new money for park improvements and development.
  • Gunnison County, Colorado– Voters gave 80 percent approval to renew a sales tax supporting the county land conservation program, which will provide almost $5 million.
  • Bozeman, Montana– By a 73-27 margin, voters passed a $15 million land conservation bond.
  • Bend and Springfield, Oregon– These two Oregon communities approved park district measures, which will mean $49 million for parks and natural areas.
  • Polk County, Iowa– Voters in this county, which includes Des Moines, passed a $50 million bond by 72 percent. The money will pay for buying land to protect sensitive areas, connect greenways, and improve water quality.
  • El Paso, Texas– Voters gave 75 percent approval to a $245 million quality-of-life bond, which includes money to buy land and improve parks and recreation in the city
  • Salt Lake County, Utah– A $47 million regional parks and trails bond won passage with 56 percent approval. It will help develop parks and recreation areas in the fast-growing county.

Click here for complete conservation ballot measure results.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亞馬遜之心】原住民的生態知識與發展潛力(下)

$
0
0
作者:林貞妤

※前情提要:原住民的生活,充滿了與大地、自然共生息的智慧,在亞馬遜的叢林裡,我們看見以棕櫚蓋成的房舍、看見當地傳統的捕魚方式,然而資本主義當道的社會,已快速地侵蝕原民們賴以為生的自然資源,傳統領域的喪失及資源遭大公司、大企業壟斷,讓原民不斷退縮,成為弱勢的一群。他們該如何利用現代科技,重新建構失落的傳統?而優勢文化又為什麼要擔負協助保存弱勢文化的責任?請繼續閱讀本日專欄。

GIS繪製部落文化地圖,重現智慧傳統

而對原住民而言,不論世界怎麼變化,永續生存才是他們最關切的議題。除了國家立法保護傳統知識的相關權益外,原住民還可以利用高科技的Google Earth與地理資訊系統(GIS)技術,繪製自己部落及周邊地區的文化地圖,以保護其迅速減少的家園。

首先發起這項活動的是亞馬遜保護團體(Amazon conservation Team, ACT),他們在巴西教導亞馬遜居民如何使用GIS繪製地圖,在製作文化生態地圖的過程中,部落居民得以重新審視自己與土地的文化聯結,將這些代代相傳的豐富智慧與經驗和當地地形融合在一起,繪製出的地圖,有著極高的科學與人文價值,不僅可看出森林生態系統如植物和動物的分佈、了解人們如何利用周邊生物作為藥材或食物等民俗知識,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地圖體現出原住民的生活方式,而原住民在森林境內生活的狀態本身就是他們管理土地、與之共存的最好證明。而當部落老人漸漸凋零,地圖就是他們一生經驗的具體體現,也是留給後代子孫最好的禮物。

ACT指導巴西原住民繪製出的文化地圖。(From: Amazon conservation Team)

培訓本身雖然複雜,但成果也很豐碩,目前在巴西亞馬遜境內有29個社區團體完成了文化地圖,超過120個村莊,70萬英畝的熱帶雨林,以及難以計數的文化和歷史意義的地區都被標記其中。原住民用這來向政府爭取世代祖先居住的領土,地圖變成幫助他們更有力地捍衛自身權益,捍衛南美熱帶雨林的生物多樣性、健康以及文化的一種途徑。而一旦部落年輕人也具備了這樣的技術,還可進一步擔任國家公園的巡邏員,擴大週遭生態的保護範圍。

ACT指導巴西原住民如何使用高科技產品繪製地圖。(From: Amazon conservation Team)ACT指導巴西原住民如何使用高科技產品繪製地圖。(From: Amazon conservation Team)

部落文化生態之旅的尺度拿捏

在台灣,已有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開發的原住民文化地圖,以整個台灣為範圍,顯示當代台灣原住民各族群在空間上的分佈,並佐以族群的歷史、部落文化、生活方式、社會制度等各面向的描述,繪製出臺灣原住民的基本輪廓。但這樣範圍浩大的總覽圖對每個部落的詳細文化遺跡、打獵場、週遭民族植物分佈、神話聖地就不可能有多所著墨。幸好越來越多的民間NGO或社區發展協會如開始彌補這塊,製作屬於每個在地部落與周遭社區的獨特文化地圖。

有了文化生態地圖,下一步就是推廣給更多人知道並使用,結合有規範的生態旅遊會是個理想的方式,主題除了可以是賞鳥、賞蛙或生態外,訪客還可選擇部落走訪之旅、叢林藥用植物探訪、薩滿文化見習…等等。當然這樣的生態旅遊必須先評估當地的環境承載量、外來遊客對當地文化的影響衝擊...等,以免反而造成負面的效果。

  • 新竹司馬庫斯

原民部落生態旅遊在台灣已蔚為趨勢,新竹司馬庫斯在眾多發展生態旅遊的部落裡,是個落實以部落為主體的成功例子。部落頭目、耆老們按照祖先遺訓:「土地是生命的根」,成立土地共有制度,每戶參與的家庭,平均分擔工作責任、照顧周遭環境、解說民俗植物與傳統文化,也共享土地生態資源的旅遊收益與種植水蜜桃等的農業收入。長老們還首創了共同基金,部落家庭的學費、醫療、蓋房都由部落支出,這種烏托邦式的「社區共營」福利制度讓族人之間有著共生體的強烈連結,也對部落發展有很深的使命感。然而也因為名氣的遠播,吸引了太多來訪人潮,週末時遊覽車一輛接著一輛,旅館蓋房也是一棟棟豎立起來,對當地生態的衝擊不可小覷。旅遊利益與環境承載量間的拿捏平衡,一直以來都不是個容易的課題。

  • 社區藥草花園

此外,部落居民也可發展結合其藥草知識與樸門農藝技術的社區花園。在秘魯或巴西,我常看到由官方所設立的植物園或自然保留區裡,有所謂的「藥草區」,展示了原住民數千年來的生態智慧,但並沒有看到由原民部落自行發起的社區後花園,頗為可惜。一個自力發起的社區藥草花園,不僅能保存祖先流傳已久的植物知識,凝聚社居居民的向心力外,也能納入生態旅遊的景點之一,創造額外經濟效益。

民族植物與在地綠色經濟

而在民族植物學(Ethnobotany)的領域裡,有個「森林非木材資源」(non-timber forest products, NTFPs)的概念,意即在不直接砍伐或嚴重傷害樹木主體的情況下,利用其果實或枝葉等加工製成各種自然衍生物商品,如手工藝品、植物精油、沐浴精等保養品、熱帶水果口味食品,甚至是藥物等,這樣的概念相當符合近來各國政府大力提倡「綠色產業」的宗旨:永續生產、永續利用。而早在1980年代末期,就曾有跨生態與經濟學門的研究小組指出,在亞馬遜森林裡,果實與樹脂等森林產物永續採收的淨現值(net present value)是比直接採收木材資源的淨現值要高達13倍之多。

在秘魯,瑪雅人透過可可樹發明了巧克力;印加人除了擁有世界聞名的黃金城之外,還發現古柯葉(Erythroxylon Coca)是一種治療高山症或胃病都很有效的藥草;亞馬遜原住民在幾百年前便已使用金雞鈉 (Cinchona officinalis) 樹皮治療高燒,這些植物現在已廣為全世界的人口使用,在在說明了森林副產品的價值要遠遠高於木材本身帶來的利益。

在巴西,Guarana (Paullinia cupana),一種生長在亞馬遜流域的蔓延灌木,其製成的汽水現已成為巴西人的國民飲料。國家印地安基金會(FUNAI)也極重視此植物帶來的商機,並輔導部落改善Guarana的製造方法,創造更高部落經濟收益。「森林非木材資源」概念的落實有助於兼顧當地居民的經濟生計及森林主體的保存,而一旦保育能與當地經濟結合,才能看見永續保育的可能性。

保留無形人文資產的價值

目前世界許多地方的原住民,都面臨相似的問題,那就是該如何在現代社會結構中繼續保存部分過去的生活特色或精神,標本或博物館之類的展示解說固然容易讓外人窺見其文化現象,但並不能真正的體現其文化精髓,我們依然需要坐在火冓邊,聆聽部落長老述說過去光榮或悲傷的歷史、祖先英勇的故事、叢林生活的法則智慧、動植物的靈與魂....等,保留部落的完整或部分生活方式是保留這些人文無形資產的最好方式,而人類文明也將因這些文化經驗的繼續傳承而更為璀璨多元。(全文完)

 

【亞馬遜之心系列:延伸閱讀】

 

 

※ 專題介紹:亞馬遜雨林是世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之一,其蘊含的龐大資源潛力,一直是人們覬覦的對象,不論是木材、採礦、蓋水壩或者觀光,都想著如何利用它,但惡劣的利用方式,嚴重威脅雨林生物及原住民族的生存權益。

想了解這個與台灣距離遙遠,卻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你吃的頭痛藥成分可能就是提煉自雨林植物)的地方嗎?本系列專文為作者遊歷亞馬遜後之觀察集結,主要關注生態旅遊、原住民及當地生態,帶領讀者一窺神祕的亞馬遜流域,了解雨林的現況與面臨的現實。

※ 本文與合作刊登

 

生物多樣性民眾莫宰羊 無法進入台灣社會主流

$
0
0
本報2012年11月14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香山溼地赤足鷸飛舞的景色。(圖片來源:新竹市政府)儘管生物多樣性公約不斷強調將生物多樣化加入主流價值系統中,以達到社會永續的目的,但是,人們對於這個用詞以及內涵仍舊陌生,更不會將之融入於日常生活的思考;更不知生物生命的衰敗,可能導致生態系破口,讓無法預測的災難隨伺在側。

如此攸關存亡的議題,在國內,相較於性別主流化的力道,推動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的力道單薄得多了,不但在都市計畫中缺席,環境影響衝擊評估更被視為毒藥。

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簡單的說,就是我的行為、決定會帶給生態系、物種何種影響,一旦社區少了這個物種會帶來何種改變;如果一個地方沒有必要使用,是不是不要急著擾動或開發。另外,在公共議題上,例如都市開發加入生物多樣性的思考與設計,在環境影響評估中考慮對生物多樣性帶來的衝擊。

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李玲玲表示,一些為了達到社會永續的目標,應該視為同一個概念,並於既有的架構下思考,評估不同議題是加強或減弱行動力度,以達到永續的目標。

保育、永續利用以及惠益均享

棲地改變、過度開發利用、污染、外來入侵種、氣候變化不斷加劇,是造成生物多樣性衰敗的主要壓力,國際間以「HIPPO」(河馬壓力)來簡稱。

依照「生物多樣性公約」的規範,各國對其國內的生物資源擁有主權,也有責任保育該國的生物多樣性,鼓勵以永續的方式利用其生物資源,達成保育全球生物多樣性及促進人類永續發展之目標。也就是保育生物多樣性、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以及惠益均享原則。

台灣雖非生物多樣性簽約國,但在永續會下設有生物多樣性小組,定期開會,但在落實主流化上,卻未見成效。

生態系、物種以及基因多樣性不可缺

生物多樣化內涵包括生態系、物種以及基因多樣性。生態系多樣化例如香山溼地調查之後,發現具備7種不同生態系,台灣即具有海洋生態系、河口生態系、沼澤生態系、湖泊生態系、溪流生態系、森林生態系、農田生態系、島嶼生態系等,數十種不同的生態系統;而在物種多樣化方面,依據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台灣物種名錄台灣共調查有8界59門143綱667目3194科18143屬56133種生物。

基因多樣化的保存不容忽視,國家積極建構國家生物種原庫就為了保存基因多樣化。李玲玲說,最好的種原保存是維護棲地,不得已情況下才需進行域外保種及種原備分。台灣也加入挪威斯瓦爾巴種子庫備份,將水稻、雜糧、蔬菜等15種品系、12639份種子儲存在當地的種原庫。

保種的原則,以人類賴以生存的作物、禽畜和水產為主。植物保種包括種子以及組織培養的方式,禽畜水產則以個體和胚胎。保種工作十分不易,必須隨時處於能種植、繁殖的狀態。目前國家將保種任務交由農委會國家種原庫、特生中心,以及台北市動物園、中央研究院進行。

生物多樣性是尊重生命的態度,李玲玲說,會尊重性別的人也會尊重生命,生命多樣性不是讓學生、民眾指認物種,或知道生物多樣性的定義,而是尊重生命的態度。

生物多樣化主流化 愛知目標之首要

2010年10月在日本名古屋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大會,訂出10年保育策略,並劃出2050年的願景,此份文件稱為《愛知目標》(Aichi targets),共有5個策略、20個原則,除此之外,生物多樣性公約也關注26項具體議題。

在策略目標一即提出「透過將生物多樣性納入政府和社會的主流,解決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根本原因」。在此目標下訂出4個目標:

  • 目標1:至遲到2020年,所有人都認識到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以及他們能夠採取哪些措施保護生物多樣性。
  • 目標2:至遲到2020年,將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納入 國家和地方發展和減貧策略及規劃進程,並正在被酌情納入國家會計系統和報告系統。
  • 目標3:至遲到2020年,消除、淘汰或改革危害生物多樣性的獎勵措施,包括補貼, 制定並採用有助於保護和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積極獎勵措施,同時顧及國家的社會經濟條件。
  • 目標4:至遲到2020年,各級政府、商業和權益關係者都已採取步驟實現永續的生產和消費,或執行了永續生產和消費的計畫,並將使用自然資源的影響控制在安全的生態限度範圍內。

中國環團看台灣:身土不二的環保實踐

$
0
0
本報2012年11月14日高雄訊,鄭鈺琳報導

中國環團對台灣環保實踐的看法:身土不二「他們,腳踏實地,守護著鄉土。」這是訪台的中國環境NGO伙伴在惜別晚宴上對台灣環保工作的回饋。

兩岸環保NGO交流的最後一天,透過研討會與台灣環境組織和工作者交流分享8天來在台見聞。即便跨越海峽,兩岸面對海洋、海岸與溼地的問題大同小異,台灣對身土不二精神的力行則是參加活動的中國伙伴們最大的感觸。

中國環保NGO來台交流,13日在高雄義守大學燕巢校區辦理「兩岸水生活」研討會,與台灣環境團體分享來台8天參加工作假期與社區參訪的收穫,並交流中國環境保護的推動狀況。討論議題從自然教育與每日糧食一直延伸到海洋、海岸環境保護的課題。

守護環境 從每一餐飯開始

兩岸NGO交流在森林公園中的午餐@來義排灣部落齊洋,是北京有機農夫市集組織者,特別關注台灣的在地飲食。她認為以台灣豐富的物產,落實「食在當地、食在當季」絕對可能。行程中,芳苑產地鮮蚵和部落特色創意美食都讓她印象深刻、回味無窮。

她也於會議中分享中國目前有機市集的狀況。由於北京城市擴張太過劇烈,生活品質急速下降,生活中幾乎難有休閒,因為嚴重的汙染問題,更難得吃到安全有保障的菜蔬。因此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從兩年前3~5個攤位數十人的週末小活動,轉眼擴大成今日的30來攤、2000多人騷動搶貨的火紅局面。齊洋表示,「有機市集在北京不單純是買賣,更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張泰迪則回應道,在台灣,現在環境團體也回到飲食教育,例如推廣在正確時間吃正確的魚,不但不影響健康,還可以讓海洋更永續。

環境教育的根本 不是為了走出去 而是留下來

盛江華與會者也同樣關心環境教育的問題。北京魔法貓ECO手工坊盛江華說明以中國現況,對於汙染和開發,直接反對或抗爭不一定有用。她認為最有力量的是時間和證明,而自然教育是她的著力點,從生活中傳達、實踐守護自然的精神。

研討會中,從事助學工作,服務於心守家園的曹學勤,對本次交流活動青年守護家鄉環境這點特別有感觸。她說,在這裡看見很多歸鄉青年在地方上做家鄉的事,以及原住民努力傳承自己的文化。但現在大陸推動的助學計劃都是設法想要孩子走出去,「都要離開土地了,怎麼會想要愛護土地呢?」經過這次活動,她開始覺得也許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走出去,而是留下來。

從工作假期看見公共參與的可能

「舉辦兩岸環保NGO交流不只是交流活動操作、組織經營的Know-how,公民意識和公眾參與是我們透過生態工作假期最想傳達的一點。」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葉人豪說道。

曹學勤由於特殊的政治環境,中國並不鼓勵人民參與公眾事務,也讓許多環境議題不易推展。從北京來參加活動的齊洋就認為,在台灣她看見大家很用心照顧社區的環境,但在大陸很多地方,如沿海新興城市,大家想的都是賺錢,沒有人要管身外事。而上海根與芽青少年活動中心的鄭敏鷹也說,大陸民眾目前多半只管自家的事,比如鄰居之間房屋漏水的爭執,甚至還有電視節目專門讓民眾申訴這些問題,但出了家門會管到公共領域的幾乎沒有。

有鑒於政治氣氛,廈門鱷魚嶼少島主林大聲說,「很多地方我們沒法硬碰硬,只好採取軟性態度進行訴求,進而創造政府的生態政績,讓更多人加入,也讓環境受益,創造多贏局面。」關心飲食問題的齊洋則認為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吸引到大量人潮,有機會利用消費行為創造出更大的力量。

用一輩子的時間堅持環保之路

林大聲一個人用他的生命守護著島嶼,鱷魚嶼島主林北水植樹20年的生命故事讓在場台灣伙伴深受感動。廈門鱷魚嶼原為草木不生的荒島,但在向政府承租該島的林北水堅持下成為綠蔭扶疏之地,卻仍面臨每年沙灘侵蝕退縮的窘境,現在更有財團開發的威脅。

林北水長子林大聲說,「父親只靠個人經驗、缺乏對外交流,才會辛苦經營那麼多年,但現在我們可以運用更多人的經驗和力量做得更好。」現在的鱷魚嶼,正努力積極推動生態工作假期,集眾人之力一同讓環境受益。

守護海岸 預約未來

兩岸環保NGO交流合影而台灣NGO之間相互支援互助的情況也讓中國環團感受深刻,同樣來自上海的劉永龍即表示:「透過生態工作假期,感受到台灣許多NGO團體一起合作努力做一件事,是很值得學習的。」

本次兩岸環保NGO交流活動也創造了未來的實質互動,在兩岸友善交流的基礎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預計2013年到鱷魚嶼舉辦工作假期,協助種植紅樹林守護海岸,為本次的交流活動劃下希望與承諾的句點。

拼有感 政院怪環評礙事 環團:打馬總統臉

$
0
0
本報2012年11月14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環保救國」「節能減碳」在一聲聲口號下,行政院副院長江宜樺、經濟部長施顏祥與國科會主委朱敬一,手持蒼蠅拍與愛的小手,重擊馬英九總統的臉!

這是一齣「打臉」的抗議行動。14日上午,十餘個環保團體在行政院門口演出行動劇,回應上週行政院會將環評制度視為拚經濟動能的阻礙,江宜樺更在12日晚間召集相關部會,討論將環評制度修改為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掌有決定權。環團大呼,這和馬總統所宣示的「環保救國」,完全背道而馳。

行政院緊鑼密鼓拼「有感」之際,提出環評制度衝擊政府拚經濟動能的說法。據聯合報載,江宜樺12日所召集的會議中,相關部會首長提出:台商回台與增加投資等重大經濟政策,都撞到「環保牆」,建議政府應展現強勢作為,並修改環評法規。

對此,環團以「政府無能,關環保屁事?」回應,痛批當前經濟狀況不好便是源自於產業政策,30年來不做產業升級的後果,此刻竟然要降低環保標準,吸引被中國淘汰的高污染產業回台,無異讓台灣繼續沉淪30年。

桃園在地的退休教師潘忠政沈痛回憶,桃園目前正受著20多年來工業大舉進駐的後果,不但珍貴的藻礁奄奄一息,桃園的海岸線也早已死寂一片,他呼籲「環評是保護環境的最後關卡,千萬不能放棄!」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表示,政府對環境資訊不夠公開透明,例如經濟部早已坦承國內石化產能過剩,卻仍揚言「國光石化」能帶動經濟,當錯誤的政策造成大企業損失,卻又協助抒困與提供減稅等等手段「劫貧濟富」,陳瑞賓大嘆「是經營能力的問題,不是環保問題。」

環保署長沈世宏曾多次表示,環評制度應該回歸先進國家創立環評制度精神,最終開發與否改由事業主管機關決策,環保署只提供專業的環評意見。但看守台灣秘書長謝和霖也以「廢棄物清理法」為例,修法將權責交還主管機關後,開啟了濫開廢棄物再利用之門,如此的事件不該重演。

林仁惠嗆聲:政府無能,關環保屁事環境法律人協會秘書長林仁惠也擔憂急呼,現行的環評法其實沒有太大的問題,但目前執行面出了大問題,當中有太多的「灰色地帶」,而出現政客黑手干預「排除投資障礙」、無視法院判決、及以環評報告書替開發業者「背書」的手段掩蓋真相。

林仁惠更解釋,美國的環評制度,雖然開發與否由事業主管機關決策,但他們有充分的公民參與、科學證據驗證,司法的監督功能更是完善落實,這與我國由專家審核,卻淪為背書與投票部隊的現況大不同,而包括中科三期、中科四期、美麗灣違建爭議,就算司法判定環評違法無效,政府與開發商仍置之不理,一再補考,這都使得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擁有環評決定權一事,讓人擔憂。

林仁惠強調,今年是《環境基本法》10週年,然而這部「環境的憲法」卻淪為政策性的宣告,「這是滅國,不是拼經濟!」

拆除美麗灣違建 捍衛法治國尊嚴 全國學術界連署聲明

$
0
0
作者:「拆除美麗灣違建、捍衛法治國尊嚴」全國學術界連署

位於台東縣都蘭灣杉原海水浴場用地的美麗灣渡假村,從送件、環評到興建種種不符程序正義的行徑,堪稱我國環境開發史上最惡劣之案例。本案歷經多次司法訴訟經行政法院判決定讞應勒令停止一切開發行為、環評結論撤銷且建照自始無效。內政部長李鴻源於10月5日表示:根據法院判決,美麗灣渡假村為實質違章建築。然而日前台東縣政府行文內政部,仍堅稱美麗灣渡假村之建照為合法,因此拒絕拆除這座屹立海灘的違建。甚且,台東縣政府目前仍繼續進行環評作業,試圖以補足環評程序缺失之途徑就地合法化此一非法建築。

事實上,美麗灣案多年來存在各項爭議。首先,業者刻意切割開發基地面積規避環評法之規定。甚至業者在環境影響評估前便先進行主體開發工作。然而以上的違法行為,若非台東縣政府多年的護航或輕忽,實不可能演變至今無法收拾的地步。此外,同樣讓人質疑的是,美麗灣案在無法掩飾其開發規模後,終於進入環評程序,然而由縣府主導的環評程序刻意略過種種程序與規定,最後導致法院裁定環評無效的判決。只是這個重大代價似乎仍喚不起縣府對程序正義的重視,在2012年6月台東縣政府執意重啟環評的過程中,環評委員會依然缺乏社會與文化背景的委員,會議通知與依法需上網公布的環境影響評估說明書仍然來得太遲,縣府有意在民間措手不及的情況下掩護環評案過關。這個做法,充分暴露地方政府不惜與中央對抗、無意尊重法律裁判的態度。

在本案中,多年以來由於中央政府漠視、地方政府的枉法與不作為,因而縱容了美麗灣的惡例,實已經嚴重傷害我國法治國之基礎。而今,若繼續任由台東縣政府任意曲解法令,視行政法院之定讞判決為無物,未來全國各重大開發案都可起而效尤,環評將淪落為業者護航的橡皮圖章,那麼環評法的存在還有任何意義嗎?我國法律還有任何尊嚴嗎?

為捍衛環評程序正義與我國法治國尊嚴,因此,我們針對美麗灣案的後續處理,提出以下重大呼籲:

中央應善盡對地方主管機關之監督職權:若台東縣政府逾期仍不依法拆除違建,中央應依《地方制度法》「依法應作為而不作為」之規定,代行拆除美麗灣渡假村違建。

台東縣政府針對違建所欲補行之環評程序,乃典型之「就地合法化」措施,已經徹底違反環境影響評估法之基本立法意旨,應立即停止; 呼籲台東縣政府10位民間環評委員在違法建物未拆除前,拒絕審查美麗灣案,若縣府執意召開護航環評會,請委員務必堅守學術尊嚴,予以作成不應開發的結論。

目前都蘭灣地區已有數個大型開發案正在醞釀,加上附近山坡農地之炒作與民宿觀光之發展,若只有開發而無管理,當地珊瑚礁生態體系恐將不保,不利永續發展與綠色經濟,呼籲行政院立即推動都蘭灣政策環評,同時考量國土規劃、觀光發展、海岸環境生態保護及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發展權。

詳情與發起人名單請見:
http://protectfudafudak.blogspot.tw/2012/11/blog-post_12.html

學者加入連署請上:
http://protectfudafudak.blogspot.tw/p/blog-page_7505.html 

【氣候變遷Q&A】(35) COP18的指標性功能是什麼?

$
0
0
作者:蔡育岱(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副教授) 譚偉恩(美國紐約慢食協會會員)

上個月的15日至20日,聯合國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the Committee on World Food Security, CFS)在羅馬召開第39次集會。期間與會國在一項關鍵原則上達成共識,認為政府應責無旁貸地處理因氣候變遷所導致日益嚴峻的糧食安全問題,並特別強調對人民「糧食權」(the right to food)的維護。

倘若此次會議之後能有更進一步具體的行動,那麼目前不當的農業經營與土地使用方式將可望有所變革,而檢驗這項可能性的最佳指標,應是即將於本月26日在多哈(Doha)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the U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第18次締約國會議(COP18)暨《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第8次締約國會議(CMP8)。

長期以來,UNFCCC和此氣候建制架構下籌組的相關會議被視為是主權國家談判與商討因應全球暖化的平台,議題焦點集中在如何減少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以及對碳排大國進行管制。相較之下,與糧食安全密切相關的農業議題雖然同樣為國際社會長期爭論(特別是在貿易場合),但一直到2008年的COP14/CMP4才開始逐漸在UNFCCC的議程上受到重視。儘管如此,國際間的討論並沒有將心力放在關鍵性的農業工業化現象和如何協助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農業有效地因應極端氣候問題,更遑論提及攸關人類基本生存的「糧食權」保障。[1]

有別於UNFCCC的實踐,跨國公民團體和具有市場代表性的農牧企業在先前述提及的羅馬會議上討論出有關「糧食安全與營養的全球戰略綱要初稿」(1st Version of Global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Food Security and Nutrition)。[2]雖然這不是一項具有拘束力的國際法律規範,故法理上難以要求各國政府遵行,但經由與會國家在會議上的肯認(adopted),文件中決策性的共識(Decision Box)至少已被賦與國際軟法(soft law)的性質,足以提供國家的政府,甚至是相關的國際組織作為政策參考或實踐依據。換句話說,即便今年的COP18/CMP8再度在氣候治理的成績單上繳出無法令人滿意的成績單,國際社會在全球糧食治理的問題上其實已經有了初步的規範性共識,可供彼此合作與進一步形成有拘束性的決議。因此,現在問題(無論是因應全球暖化還是落實糧食基本權)的關鍵很清楚地不在於國際社會「沒有對策」,而是在於主權國家「欠缺行動」。[3]

筆者認為,上述「糧食安全與營養的全球戰略綱要」未來成敗與否的指標可以先在COP18/CMP8有關農業與糧食安全的議程談判結果中窺見端倪,[4]而這或許正是今年氣候變遷會議最具體的貢獻之一:指標意義。COP18/CMP8所以具有指標性功能的原因在於,氣候變遷(高度環境議題相關)與糧食安全(高度貿易議題相關)具有難以分割的關聯性,而農業在此兩者間扮演了關鍵性的建橋者角色。

[5]依據2009年世界銀行與聯合國共同發表的評估報告,人類必須修正已經過度工業化的糧食生產與消費體系;而另一份聯合國人權理事會(Human Rights Council)特別報告員 (Olivier De Schutter)的調查文件指出,既有的人類農牧經營方式不利於解決氣候變遷帶來的環境衝擊。

此外,糧農組織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的調查進一步將農業與氣候變遷的互動關係加以凸顯,指出極端氣候對於農業是一大威脅,而目前傳統農業的運作方式卻加速氣候變遷的不穩定性,使得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FAO於是建議,友善環境的農業經營模式是因應目前乾旱或洪水等氣候災變較妥適與可行的方法。

[6]事實上,目前在許多發展中國家(例如非洲地區),氣候變遷已是相當急迫性的安全問題;當在地多數人口仍然需要透過農作生產換取維生的經濟條件和苦於糧食短缺之際,極端氣候同時無情地在這些國家境內對糧食生產構成抑制效果。此外,與純粹經貿理論假設有別,全球貿易的自由化與商品市場擴張並沒有為這些國家帶來太多財富的累積;相反地,貿易往往造成該國糧食生產結構瓦解,並且剝奪了當地農民的糧食自主權(food sovereignty)。

由於工業化的農業過於強調生產效率,沒有考慮到農業經濟行為背後的外部不經濟(external diseconomy)問題。因此,農業供給與消費鏈的前端生產者在他們經濟行為過程中往往把許多本應承擔的成本轉嫁給他人和地球。舉例來說,密集使用農藥可以確保作物免於蟲害、外觀精美、產量提升,但也同時減損耕地周遭生物多樣性、土壤永續力,以及消費者的食品衛生安全。然而,這些對人類與環境生態造成的負面影響多半未由風險製造者吸收,也未依循污染者付費的原則處理。經濟學把此種現象歸類為是一種市場失靈,認為可以透過政府公權力的介入(市場干預)加以解決。

但事實上,許多國家的政府並沒有意願將外部不經濟的問題內部化。換句話說,能夠解決市場失靈的管理者不重視外部不經濟所帶來的風險或實害;相反地,許多國家在農業貿易上的補貼政策證明,政府不但沒有以課稅或罰則處治破壞環境的農業生產者,反而提供更多經濟上誘因,讓外部性問題更形惡化。另一方面,農業工業化在當代資本主義盛行的經濟思維下同時對全球暖化與糧食安全的治理構成負向拉力。

儘管綠色經濟(green economy)的主張已經在COP17/CMP7被提出,但只要看看美國在氣候調適基金(Adaptation Fund)上的意興欄姍和對生質能源每年高達6500億的補貼,永續發展的不切實際就一點也不是純粹悲觀的想像,而是極具說服力之洞見。

理論上與理性認知上,當世人聽聞極地海冰(sea ice)消逝的面積與速度逐年不斷增加;森林野火的頻率不斷創下歷史新高;乾旱與洪水的發生次數趨於頻繁,就應該了解氣候型態不正常地改變正以難以預期的方式威脅全球各地;無非南北,無關工業化程度,無關民主還是極權政體。

而這些難以迴避的天災,除了造成個人生命與財產的損失外,也同時直接衝擊全球糧價,導致糧食安全風險的加劇;並且衝擊災區食物的衛生安全。舉例來說,日本2011年因地震與海嘯引起的核災,還有美國最近因Sandy颶風釀成的風災,均因為電力供應不足的災後環境而損及食物保存、鮮度與安全性,面臨衛生條件惡化的食品公共衛生風險。

看清生存環境威脅四伏的事實與了解氣候變遷和農業工業化的負面影響是關鍵的一步,至少這幫助世人瞭解終止糧食不安全需要的是:有智慧(smart)、有軔性(resilient)、有效率(efficient),並且友善於環境的農業與發展政策。雖然糧食安全與氣候變遷關聯性如何的討論起步較晚,但遲來的關注總比不到好。COP18/CMP8已經將糧食安全列入會議議程,因此一個「機會」正等著在此次氣候變遷會議中發酵與被國際社會實踐。如果各國政府有心,相對邊緣性的糧食安全可以逐漸成為氣候談判的主軸,串聯起落實綠色經濟與修正錯誤農業經營與土地使用方式的契機。

怕只怕,COP18/CMP8因為:(1)國家主權與全球治理的衝突無法調和;(2)市場資本主義依舊不願受到生態保護觀念的限制;(3)預警原則與科學確定生兩者間難以建立交集;以及(4)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權益與全球環境公共財保護之間的潤滑劑(北方國家的技術與資金援助)極度欠缺等四大因素,而再度無功而返,最後重蹈覆轍,僅剩乏善可陳的虛無共識。

由於距離2015年還有一段時間,加上金融危機衝擊尚未消除,故而本文悲觀預期各國政府官員與企業管理人在環境政策的立場上不會有明顯轉變,甚至認為野火或風災等問題未必會造成自己的損失。毋寧,與其做長期才得以稍見效果的永續型政策,為他人作嫁,不如執行一些短期就能見效的經濟拓展方略,為自己的政權穩固或財富積累加分。

有鑑於此,COP18/CMP8十之八九又是一個將被形容為「有建設性的共識基礎,而非全然失敗的氣候會議」,但事實上明眼人都知道,自從《京都議定書》通過後,每年UNFCCC的集會已經淪為是只換地點,但不換劇碼的一場全球治理鬧劇。一年前,194個會員國在德本(Durban)COP17/CMP7的尾聲階段同意,將在2015年形成有法律拘束力的後京都氣候治理規範。

因此,月底即將召開的COP18是檢驗各國誠意與履行度高低一項明確的參考指標,在為期10天的會期中(倘若最後沒有延期),各國在議程上的共識與交集多寡可以讓世人知道哪些國家對地球有義,而哪些國家對環境無情。至於有拘束力的新溫室氣體減量共識能否出現,長期關注氣候變遷的讀者都知道,每年大會閉幕那天的主辦國都會發表類似如下的一句話,「這是一個重要的起點,讓我們期待來年……」。

註釋:

[1] 國際社會已經不可能在討論氣候變遷與能源政策的同時避而不談糧食安全的問題;事實上,糧食生產與消費佔據全球碳排比重相當大一部分。以美國這樣的溫室氣體排放大國為例,整個糧食系統的經濟活動,就佔了該國至少30%的碳排比重。

[2] 儘管只是初稿並且強調不具有法拘束性,但這份文件已在會員國家間形成共識,是一份可供政策實踐的指導方針。詳見:http://www.fao.org/docrep/meeting/026/me597e.pdf (last visited: 2012/11/8)

[3] 從條約法(the law of treaty)的角度觀之,國際會議一項很重要的功能是凝聚各國共識,進而在此之上形成有拘束性的法律文件,解決跨國性問題。因此每當國際會議無果而終時,人們就容易形成問題無法被解決的認知。但事實上,一項國際議題(例如:人口販運、金融管制、核武擴散等)能否解決的關鍵在於主權國家願不願意約束自我行為,而不是在於有沒有形諸文字的法律規範。事實上,很多國際條約開放簽署或生效後,並沒有獲得主權國家充分的遵約實踐。

[4] UNFCCC目前的暫訂議程可見: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2012/cop18/eng/06.pdf (last visited: 2012/11/08).

[5] 以一個非常生活化的例子來看,排骨便當一個的碳足跡約為1.3公斤,其中有超過80%的碳排來自原料(米、肉、菜的生產),而烹煮、加工與運輸過程的碳排僅佔20%。而像漢堡一類的西式餐點,碳足跡約為3~5公斤(相當於21公里的車程),其中包括肥料、飼料、殺蟲劑、灌溉用水等等的製造或使用。因此,現代人的飲食消費其實無異於是在「大量的」消耗石油。

[6] C. Hattam, and N. Scialabba, eds., Organic Agriculture, Environment, and Food Security (Rome: FAO, 2002).

壹週刊列出核四18地雷 須追加500億拆解

$
0
0
本報2012年11月14日台北訊,林子晴整理報導

壹週刊整理出台電自爆新「十八大」地雷,年底將再度追加500億來拆雷,總造價將超過3500億的核四,將成全球最貴的核電廠!

核四自1999年三月動工,原本核定總投資金額為1697億元,經四度追加預算,總投資額已經增加至2737億元。今年又為因應日本311強震加強防震措施,追加102億元,如今台電又未拆這18顆地雷,年底將再向行政院要求追加500億元。令朝野立委不滿的是這五度追加的預算,都是為了收拾殘局,此次爆出的18項缺失,全是施工粗製濫造的產物,如今要全民買單,在野黨立委已揚言北葛到底。

立委鄭麗君指出,前核四安全監督委員林宗堯表示,如要把核四修建好還需2、3倍經費,台電一路追加預算,簡直是「新台幣的焚化爐」,運轉後除役還要在花上數倍成本。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也指出,核四一再追加預算,好似無底洞般,這第五次追加恐怕也不是最後一次,任何公共工程如此無止境施工,卻不知總經費及工期,連是否蓋好都不知道,實在非常荒謬,政府應考慮將核四工程停損,認賠殺出才是。

18 項工程地雷重點整理

1.一次圍阻體內襯(一旦爐心受損的最後一道防線)被施工單位自行加焊,破    壞防輻射能力。

2.後置式錨定螺栓,因施工時牆內鋼板已經鋪設,螺栓打不進去,遭到施工單位截斷,全廠兩萬多顆螺栓必須全面以超音波偵測。

3.電氣導線管支架施工圖,需要補繪與審查。

4.核四兩百多扇防火門擅改原廠設計,不符合美國 UL 認證耐火三小時,需要重新檢測。原本應該是一組的消防栓龍頭與消防管,台電龍頭買日規、消防管配美規,咬合完全不同,需要全廠更新。(台電甚至一度打算用 AB 膠解決,直到監委糾正)

5.穿孔密封,需要全廠逐一清查。

6.導線管密封,需全廠區房間全面清查。

7. 消防風門改善。

8. 原能會歷次視察提出的注意改進、違規事項,全部改正。

9. 用來支撐電纜的電纜托網(Cable Tray)不符合原設計 GE 公司的規定,有 368 處需要補強,由2mm改為 3mm。否則地震、海嘯衝擊的時候無法穩定支撐電纜。

10.ASME SEC.III作業,施工受法規嚴格控管,儀控導線管支架由台電自行變更設計,導致強度不足,須依照原廠設計執行修改。

11.設計部門現場勘驗,發現部分機械管路、電氣導線管、儀控導壓管等位置過於接近,可能會影響將來運轉時管線熱膨脹,需要全面調整、改善。

12.常規島廠房區域保溫作業未完成,或保溫施作空間不足,需要變更設備或是削減保溫厚度,再送 GE 原廠評估修改設計。

13.電纜遮蔽絕緣值過低。

14.試運轉測試過程開立的設備請修單,電廠和施工處全面追蹤管制。

15.現場問題報告需變更設計施工項目。

16.奇異公司現場查核與地震風險評估後要求的執行補強。

17.電氣設施和施工單位自行加設的盤體拉線箱,耐震強度需要逐一檢視、補強。

18.測試前須辦理的施工項目。

根據以上清單,能源會核能管制處陳宜彬表示,以「防火門不符防火要求」的問題最大。現今核四廠防火門符合CNS國家標準的耐火測試,但核四廠核心設計是採用美國奇異公司的產品,防火規範均依美國的安全標準。若明年原能會抽查無法通過美國核電廠的相關防火標準,符合UL認證耐火3小時,則核四廠勢必要將2、3百扇防火門拆掉重裝。

台電內部人士指出,核四廠施工草率為了趕工便宜行事,其中一項消防栓龍頭咬合不符問題。核四廠的消防栓原應龍頭和消防管一整組,但核四竟採用日規的太平龍頭配上美規鋼管的消防管,尺寸不合當然無法咬合,原本台電一度打算以AB膠黏合來解決消防栓問題,直到四月監委調查核四淹水事件才因此曝光。

而用來支撐電纜的電纜拖網,台電委託僅製作商業用電纜拖網的欣歐公司製造,經美國奇異公司評估後,全場有368處需要補強。儀控導線管支架也出現台電自行變更設計,導致強度不足,也須並補救。

前核四安全監督委員會林宗堯說,是否排除這18項缺失就等於安全?這不是台電說了算。自建的核電廠可不比原裝的核一、核二安全,原能會把關的安全標準要退到什麼地步?以防火門為例,真的只抽一扇防火門過關就算安全了嗎?既然不是美國UL認證的產品,就應該要全部拆掉重做。林宗堯質疑,原能會的核安標準一直在往下降,已無法監督,反而是在替台電護航。

 


不跟你講世界末日的〈馬雅天地心〉

$
0
0
作者:楊偲維

都是因為這串數字1366560,如同密碼般在馬雅遺跡中一再重複出現,作家摩里斯.科特羅把它和太陽磁場變化週期做了連結,再加上馬雅古文明的突然消失始終成謎,於是乎世界末日在2012年的「馬雅預言」中流傳著;紀錄片<馬雅天地心>透過訪談幾位來自恰帕斯與瓜地馬拉的馬雅年輕後裔,焦點放在他們對現下政治、生存環境的思索與行動,偶爾再以天神般的口吻旁白創世紀與人類的誕生,對於全球瘋狂關注的末日預言就像是潑冷水一樣,透過其中一位年輕人說到:「沒有很多物理證據確信古馬雅人預測世界即將毀滅。」

的確是需要潑一盆冷水。當電視的談話節目似乎不令人意外地討論起俄羅斯九歲男孩來自火星說出末日預言,與談來賓個個口沫橫飛、確認這位男孩的神奇能力,便令人想,消費著這類型節目的我們真心相信會有末日的到來嗎?把它當成閒扯淡或被它恐嚇?透過<馬雅天地心>卻看見,即使對消失的古文明有鄉愁般的嚮往、甚而立志當巫師的印地安年輕人,他憂心的是坎培登雨林幾乎被砍伐殆盡、水資源被汙染,他要怎麼找藥草為人治病?對他來講,末日並非某一天突然降臨,而是此時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邁向末日。

影片中幾位登場的年輕人,分別是:Chepita的父親有酗酒及使用暴力的惡習,姐姐們到城裡幫傭時,被主人家規定只能站著吃飯,身受種族歧視之苦,現在她教原住民婦女們識字,這是表達自己的「心」的第一步;在雨林中和母親一塊採藥草也直接向母親討教藥草功效的Chankin,記得小時候作夢,隔天一早和爸爸聊起夢境,爸爸會告訴他,這夢境代表將來你會治療很多人;如今得以帶女兒回來故鄉的Flori說起三歲半時政府逼迫得全家夜半逃亡,姑姑被軍人強暴,堂哥、伯伯被射殺,即使有這麼深的陰影、或者就是因為它,她不放棄控訴身邊正在發生的不公義;父親是自衛隊一員的Felipe,曾因為自己的原住民身分感到迷惘、染過毒癮,可是馬雅之靈帶領他走出內心的矛盾;Alonso深入歷史藝術,相信馬雅圖騰中有著可觀的天文學訊息;身為母親的Crisanta認為蓄意忽略原住民生存環境的採礦業最可惡,斷了居民的水源以外,竟然還使用其他國家禁用的氰化物,集體大聲的抗議沒有用,她只好趁夜半斷掉採礦公司的電;抗議新自由主義與政府的查巴達Jernimo說,「蒙面」是因為他們從來不被看見.......

片中的年輕人或是追尋消失的馬雅文化、或是透過祭典儀式讓自己感覺安心、或是以解讀夢境擦亮直覺,他們的行動無非都展現了求生的意志。

即使影片未多著墨該國的政治、社會、文化、經濟背景,台灣人依舊可以很快理解他們的遭遇,因為我們也同在這全球化底下。孟山都公司的基改玉米以廉價傾銷,當地很難再持續天然玉米的栽種,導致農民經濟困窘,一開始大家對基改作物的疑慮是它極有可能改變環境生態,另一個疑慮則是它未曾有可信的健康風險評估。基改卻被包裝成樂觀的作物革命,不知不覺中,身為消費者的我們既不懂得去在意食品基改與否,更別說要求來源作物或食品成分中清楚的標示。外國採礦業者去挖墨西哥的金礦,過程中使用對人體危害極大的氰化物,不顧當地居民;台灣則有至今還在對跨國大企業進行受害者訴訟的RCA,還有......?

來自先進國家的導演也在這塊土地尋找什麼,他們拍攝大批海龜上岸產卵和小海龜的誕生,呈現生命的不可思議。讓主角在大湖中划船或獨木舟營造靜謐的氛圍,也訴說馬雅的玉米人傳說,搭配各色玉米擺在一塊的畫面,可以聯想導演是想要表現各種膚色的人種吧,神秘馬雅的力量可以喚醒我們什麼嗎?

影片中最動人的一幕無非是牧師的教唱了,只見幾個小孩,有的頭髮蓬亂像是睡醒後沒梳頭、有的嘴巴旁有流過口水的痕跡,眼睛眨巴地看著歌詞本,可能懂或是不懂地唱著:

「主啊,你躲在哪?懼怕讓我們無力,我的人民被出賣而他們還沒察覺,河水乾涸呈現地獄的顏色,他們已經污染了我們的空氣,我們在尋求最後時刻的奇蹟..主啊,如果把礦工送來是你的旨意,他們正在殘害大地之母的子宮,他們挖走黃金破壞山脈,一克血比1000公斤黃金值錢,我的家園到底怎麼了...」

真是有點羨慕這些小孩子沒有被大人打馬虎眼,直接給予真相的教育,長大後和生活作戰的能力應該是一百分。

回首25年前 《蒙特婁議定書》如何為臭氧層撐起保護傘

$
0
0
作者:David Doniger(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氣候與清潔空氣計畫政策主任);翻譯:李楊

氣候變遷並不是我們面臨的首個全球性污染危機。將近40年前科學家就發現,一種名叫氯氟烴(CFC)的化學物質正破壞著地球脆弱的臭氧層,逐漸將人類暴露在危險的太陽紫外線直射之下。

1985年英國南極考察隊在南緯60°地區觀測發現臭氧層空洞,科學們紛紛警示氯氟烴的危害。 圖片來源:DonkeyHotey

如果我們當初沒有採取行動保護臭氧層,那麼全世界就將有上千萬人罹患皮膚癌、白內障和免疫系統紊亂等可怕的疾病。世界糧食產量——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糧食產量——也將受到嚴重影響。

但世界各國攜手同心,防止了一場災難的發生。1990年,當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聯合起來,達成了首個真正世界性的保護地球大氣公約之時,人類歷史掀開了光輝的新一頁。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蒙特婁議定書倫敦修正案》用公正合理的條款將世界各國團結在一起,逐步停止氯氟烴的生產,保護臭氧層,並拯救上百萬人的生命。

當世界急需達成一項全球性協定遏制能引起氣候變遷的二氧化碳排放時,我們在解決臭氧層危機時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銘記和借鑒。

逐步停止使用氯氟烴

《蒙特婁議定書倫敦修正案》的達成最早要追溯到1974年。當年,化學家舍伍德·羅蘭和馬里奧·莫利納發現噴霧罐釋放的氯氟烴會一直到達地球平流層。在那裏,強烈的太陽光線將氯氟烴分解,進而引發能破壞臭氧分子的化學反應。隨著臭氧層不斷變薄,危險的太陽紫外線將越來越多地到達地球表面。

這一發現後來為羅蘭和莫利納贏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但在其公佈之初卻褒貶不一。一方面,工業化國家的上百萬消費者棄用氯氟烴噴霧罐,類似產品的銷量直線下滑。但另一方面,生產這些化學產品的大企業卻對使用氯氟烴的風險嗤之以鼻。冰箱和空調等其他產品中氯氟烴的使用量仍然在增加。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氯氟烴的生產已經重新回到了1974年時的巔峰水準,並且仍在不斷迅速上升。地球臭氧層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威脅。

南極臭氧層空洞的驚人發現進一步增加了問題的緊迫性。到1986年,就連化工產業也開始承認,應該限制氯氟烴的使用,而且的確存在可用的替代品。

1986年,一個名叫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的環境組織,提出在10年內逐漸禁絕氯氟烴的使用。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提議人們立即開始使用替代品,並鼓勵人們用科學合理的方式處理現在仍在使用的氯氟烴;而且所有生產並使用這些化學品的國家都應該採取行動。

30年前,氯氟烴的生產主要集中在美國、歐洲和日本,雖然發展中國家從一開始就參與了協定的談判。1987年,為了防止數百萬人將患皮膚癌的預測成為現實,46個國家達成了《蒙特婁議定書》。締約國一致同意,工業化國家將首先採取措施,在接下來的10年時間裏將氯氟烴的產量減半。發展中國家達到這一目標的期限則為20年。

在達成《蒙特婁議定書》的幾個月之後,科學家找到了氯氟烴造成南極上空臭氧層空洞的確鑿證據。原《蒙特婁議定書》的簽約國意識到,還有更多工作要做。

所以在1990年,他們強化了原有議定書,加入了一個由三部分組成、體現「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的方案。

首先,發達國家同意以更快的速度採取行動,到20世紀90年代徹底停止氯氟烴使用。

第二,包括中印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同意在發達國家達成目標10年之後禁絕氯氟烴。

第三,發達國家同意捐資成立多邊基金會,以幫助發展中國家分擔利用安全替代品的部分成本。

這項方案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從中國到南蘇丹,如今地球上的每個國家都是《蒙特婁議定書》的正式締約方。在隨後簽訂的多份協定中,各締約國反復表示要限制更多化學品的使用,加快淘汰氯氟烴的進程,持續為多邊基金會提供資金。中國企業至今已經從多邊基金會獲得了價值十幾億美元的技術轉讓援助,占多邊基金會對外援助總數的份額超過1/3。

我們很難描述我們成功避免的是一場多大規模的災難。上百萬人得以保全生命。上億人得以免受癌症之苦。一場農業浩劫得以避免。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科學家保羅·A·紐曼博士將此稱為「我們成功避免的那個世界」。您可以在NASA網站上閱讀紐曼博士的文章,或者點擊此鏈結觀看紐曼博士解釋這一問題的影音。

那麼我們從中學到了哪些東西?

首先,地球臭氧層的修復得益於世界各國的攜手合作。這種合作並不僅限於停止使用氯氟烴的問題上。各國還一致同意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逐步淘汰包括含氫氯氟烴在內的其他能破壞臭氧層的化學物質。如果有關決定能得以執行,科學家預計到本世紀中葉南極上空臭氧層空洞就能完全癒合。

第二,《蒙特婁議定書》對解決氣候變遷問題大有幫助。氯氟烴和含氫氯氟烴具有很強的吸熱能力,淘汰這兩種污染物質已經將全球氣候變遷的腳步放緩了十年的時間。如果我們當初沒有採取行動,如今世界所遭受的熱浪、乾旱、洪水、暴風問題將更為嚴重。今年出現的極端天氣也將更加嚴重。

但我們同樣發現,一種名為氫氟烴的氯氟烴替代品也會帶來嚴重的問題。氫氟烴也是危害巨大的溫室氣體。科學家預計,如果我們任由大氣中氫氟烴的含量增加,其到本世紀中葉所吸收的熱量就將達到氯氟烴巔峰時期的水準。

所以包括島國密克羅尼西亞、墨西哥、加拿大和美國在內的一些國家提出在《蒙特婁議定書》的框架下逐步淘汰氫氟烴。他們認為,蒙特婁議定書的締約方有責任保證氯氟烴替代品的安全無害性——而其中就包括不能加劇氣候變遷。

中國阻礙氫氟烴談判

大多數締約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希望在淘汰氫氟烴問題上取得進展,只要各國可以在行動的時間表和經費問題上達成共識。但中國、印度和巴西三國到目前為止一直在阻撓有關談判的開展。

中國的理由是,氫氟烴問題應在氣候變遷協議的框架下解決。中國還提出,發達國家應該先於發展中國家採取行動。但很多觀察家認為,這樣的提議只能使談判陷入僵局。氣候變遷條約談判的主要問題是二氧化碳和能源,短時間之內根本不可能觸及氫氟烴等其他造成氣候變遷的污染物。

而且如今的世界已經不是25年前的世界了。25年前,幾乎所有的氯氟烴都是在發達國家生產的,因此有理由要求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採取措施之前先解決自己的問題。但氫氟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中國已經是氫氟烴的重要生產國。如果以當前的趨勢繼續下去,未來世界絕大多數氫氟烴將在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生產和使用的。

誠如中國所指出的那樣,所有國家都需要在氣候條約的框架下採取更多行動,應對氣候變遷的威脅。但是我們不能坐失在《蒙特婁議定書》下獲得進展的良機,畢竟此前的時間已經證明,該議定書能有效地促使那些生產並使用此類化學物質的企業做出改變。

中國的領導作用可以催生另一個公平公正的全球性協議,並獲得相應的回報,造福中國和印度等地那些已經開始生產氣候友好型氫氟烴替代品以及相應設備的企業。此外,中國如果能在具有世界最佳記錄的條約框架下促成氫氟烴問題的突破,就能幫助各國建立互信,而這正是打破目前氣候談判僵局所需要的。

我相信我們能夠成功。《蒙特婁議定書》有力地證明:世界上將近2百個國家可以齊心協力,保護他們的人民免遭全球性污染災難的傷害。

如果我們能保護臭氧層,就一定能找到辦法保護地球的氣候。

用音樂和有機農業傳承魯凱魂:吳永勝

$
0
0
作者:李俊緯

11/2~4於台北世貿舉辦的「亞洲有機樂活產業展」,集結了台灣各地有機農產單位與低碳樂活產業的展出,會場的舞台區也輪番上陣精彩的表演,相當熱鬧。

看著舞台區節目表,發現連續三天都有「風的能力者吳永勝」的表演,再看看參展的單位列表,竟然有個「永勝有機園」!永勝是參展的有機農友,也是表演者!永勝到底是何許人也?

幾年前我在「屏東環盟&綠農的家」舉辦的營隊中認識永勝大哥,後來因緣際會參觀了他的檸檬園,也在工寮中聽到了他正在製作的歌曲。這次的有機樂活展,除了趕來聽他精彩的表演外,他也與我聊了許久,娓娓道來他的故事...

音樂夢想家

永勝小時候就對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感覺,但家裡並沒有多餘的錢可以讓他拜師學藝。為了學編曲,年少的他隻身到台北闖蕩。做過景觀工程助理、送報生,並與當時的編曲家共事,還曾在餐廳駐唱。一步一步的,追尋著他的音樂夢。身為魯凱族的他,很早就有製作原住民音樂的想法,但他清楚知道自己必須先做一般的流行音樂,先符合了別人的需求,等到累積一定的實力與名氣後,方能順利展現自己的想法。

就像電影《海角七號》阿嘉於片頭的情節一樣,台北激烈的競爭與社會的現實,讓永勝不得不回到屏東。但他其實並沒有放棄。回到家鄉後,永勝依然把握每一次可以製作歌曲的機會。有一次,他聽了桑梅娟大姊唱排灣族的古調Ljulima,大為感動!於是燃起了採集古調加上編曲的念頭。這一做,就是六年。

終於,第一張專輯在2012上半年完成了!這張專輯包含了古調與夥伴們的詞曲創作(桑梅娟、巴志郎、彭水光、吳永勝)。其中,巴志郎先生唱的古調有個特別的地方,就是錄音時直接清唱,編曲時再用自由拍來配合主唱,足以表現出古調不受節拍拘束的「原味」。永勝透漏,第二張專輯已經在籌劃了!預計加入大武村的合唱與舞蹈元素。這次於「亞洲有機樂活產業展」的表演,除了永勝自己上陣外,還邀請滿州分水嶺部落的編舞者- Magai小君一同演出,舞動展場的舞台!

有機-光復大地見生機

既然音樂伴隨著永勝度過大半年少,是什麼機緣讓永勝開始從事有機農業呢?問起是什麼機緣,他笑著說:「是阿,一切都是機緣阿!」魯凱祖先以前在山上種植作物的時候,其實不太需要除草,連肥料也是取自天然。然而日治時代被日本人遷移到平地後,由於物候與山上不同,且有顯著的病蟲害,於是農藥與化肥就伴隨而來。永勝回到屏東後,看著母親使用慣行農法在種植作物,覺得這樣不妥,因為祖先並不是這樣做的。以前根本沒有農藥與化肥,照樣種得出東西。

有了這樣的想法,但沒有農學的背景,怎麼辦?永勝表示,有機:要先有做的勇氣!沒人教,就先從容易的種起。一開始種蔬菜,接著種檸檬,再來是難度較高的木瓜,一步一步累積經驗。知道怎麼做後,進一步瞭解背後的機轉也很重要,於是永勝去讀了生化科技系,接著學習中興大學的有機農業課程,並參與了屏東科技大學王鍾和老師的研究。

永勝的有機之路從零開始,經過一番努力,至今獲高雄農業改良場聘為講師!問起種有機有什麼訣竅,他說:「把根養好,把環境培養好。」永勝將植物的根比喻為我們的腸胃,將農藥比喻為醫生開的藥,將化肥比喻為點滴。當我們身體虛弱時,是要把腸胃顧好,讓營養的吸收順暢而使體力與免疫力增強?還是不斷的吃藥、打點滴呢?這個道理顯而易見,吃藥、打點滴是用來救急,把腸胃顧好才是長久之計。另外,將農園的環境培養好使之生態豐富,害蟲的天敵自然就會補強。「但這須要一步一步來。」永勝表示,種東西和做音樂的道理是一樣的,必須知道種出來後會是什麼樣子,市場在哪裡。先達到消費者、商人心目中的標準後,再加入有機的理念,而不是短時間內莽撞躁進。

半農半X的生活

這時,我忽然想起了日本的鹽見直紀提出的「半農半X」理念:一半務農,一半發展自己的天賦。永勝不就恰好在過這種生活嗎?!白天是照顧農園的莊稼人,晚上在工寮搖身一變,成了音樂家。永勝對這個理念的解讀,就是選擇兩項專業好好去投入,培養兩項專長,最好至少有一項是自己有興趣的,因為我們一旦做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會有熱情,就比較不會計較別人是怎麼看待。就連「看電視」這件事,如果認真去鑽研,也可以很專業的!

但這樣「兩項專長」的生活,也曾讓他蠟燭兩頭燒。今年三月,永勝為了專心趕製專輯,疏忽了木瓜園好一陣子,結果一場風災導致所有的木瓜全毀。所以這次在展場攤位出售的木瓜都是今年七月重種的喔!這個事件讓永勝的經驗值增加不少!活到老,學到老。

音樂和農業,兩項看似不相干的專業,當它們相遇,也會激盪出繽紛的火花。每日清晨,永勝巡視農園的時候,會跟木瓜樹、檸檬樹,還有大地的一切,展開心靈對話。這場景就好似日本的木村阿公,木村每天都會跟自己的蘋果樹說:「謝謝你!你真努力阿~哈哈!」永勝表示,木村阿公的故事《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他看了好幾遍了,對裡面的情節還如數家珍呢!永勝把自己與農園裡的寶貝充滿愛與感謝的交流,譜成了一首歌〈lukamialrealre每日清晨〉。中文歌詞是這樣的:

     每日清晨.閃爍滴下那清澈水珠
     因你的話如甘露.使我歡喜快樂
     每日清晨.芋頭葉的露珠閃閃落下
     因你的愛如甘露的話語.滿滿滋潤我的心裡

行銷自己

這樣的小標題乍看之下蠻現實的,但身為有機小農,如何與通路商來往、如何穩住銷路、如何讓自己被看見...都是不可少的課題。永勝有好幾個facebook帳號,幾乎每個都有好幾千位朋友,並經營兩個粉絲頁,只要一貼文通常是好幾十個甚至上百個讚。我請教他,這是怎麼辦到的?他只是淡定的說:「我覺得部落格比較有用捏,其實。我還有好幾個部落格...」

不過,使用的媒介是一回事,最重要的是自身的特質。永勝知道大部分的人其實渴望心靈提昇,所以希望自己時時都散發出樂觀、鼓舞他人的氣息,並用適當的文字或作品表達出來。幫助別人,珍惜朋友,心態正向,好友自然會來。

「人生就是要對社會有所貢獻」

永勝忽然問我:「你做一件事的時候,會不會忘記吃飯?」我說不會。「哈~那就代表你還不夠投入。」原來,除了愛迪生會忘記吃飯外,會因為投入一件事而忘記吃飯的大有人在阿!永勝說他還忙到沒時間談戀愛呢!

忙,應該不是瞎忙吧?「人生就是要對社會有所貢獻。」永勝說。回想著他的所作所為,再一一對照這句話,果真如此!用音樂傳承文化、與彭水光先生合作教小朋友母語、種有機蔬果讓人們吃得健康而土地也健康、發表鼓舞人心的貼文、慷慨隨和、樂於助人......。

也許,小弟我也是永勝大哥「貢獻」的受益者之一吧。跟他相處的時候覺得他很平易近人,很有「朋友」的感覺。在整理他的故事、寫這篇文章時,也同時鼓舞了我。永勝向我分析了從事環境工作應具備的特質與可能遭遇的挫折(早就遭遇了...),但如果我認為這是我活在這世界上想要對社會貢獻的事,就勇敢去做吧!但要有階段性的一步一步來,比較容易成功,道理就跟做音樂和種有機一樣...。

永勝大哥,真是謝謝你喔!百忙中還會抽空理我這個默默無聞、毫無眼前利害關係的小婁婁。真是受教了!(鞠躬) 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和你一樣,為週遭的朋友帶來光與熱。

大閘蟹 下一個生態浩劫!

$
0
0
作者:施習德(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隨著兩岸交流的活絡以及台灣經濟的衰退,近來在台灣逐漸興起大閘蟹養殖的熱潮,甚至獲得某些縣市政府的積極推廣。然而俗稱「大閘蟹」的中華絨螯蟹,並非台灣的原生種類,而是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所列名全球百大惡名昭彰的外來入侵生物!

大閘蟹(SimonQ攝)

台灣本土有俗稱「毛蟹」的日本絨螯蟹,以及俗稱「青毛蟹」的台灣扁絨螯蟹,其中毛蟹與大閘蟹的血緣十分接近,也有學者認為兩者互為亞種。若大閘蟹開始一窩蜂的到處養殖,在價格慘跌而棄養或放生時,大閘蟹將在全台的河川溪流橫行流竄,重蹈歐洲大閘蟹棄守防治的覆轍,造成嚴重的生態浩劫;其雜食與攻擊的習性,加上水陸兩棲的活動範圍,也將造成本土動植物的滅絕。

此外,大閘蟹的擴散也可能造成台灣本土毛蟹族群的滅絕,就如同籠中逸出的中國畫眉,在野外跟亞種台灣畫眉雜交,使得台灣畫眉的遺傳結構遭到嚴重的破壞。

我們的鄰國早已開始注意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日本環境省自然環境局擔憂大閘蟹在日本蔓延,為了保護日本的生物多樣性,以及防止大閘蟹破壞生態系統,在2006年,就規定烹調後的大閘蟹才可以出售,禁止在市面販售生鮮的大閘蟹,也不批准新的養殖申請,原有的養殖業必須嚴防大閘蟹外流,在養殖池和水道入出口加上防漏網。

美國則在1960年代開始,陸續發現大閘蟹在五大湖區與加州出現的蹤跡,據信是華人為了食用而攜入的,有了整個歐洲都淪陷的慘痛教訓,美國的環境保護單位認定大閘蟹是溪流生態的殺手,見一隻就撲殺一隻,絕不允許有漏網之魚,對於大閘蟹的防治算是成功的。

反觀我國,多年前大閘蟹就已在台灣多處養殖,也不清楚這些外來種是如何通過政府相關單位的核准,或是根本沒有單位重視,就堂而皇之的在台灣各地引入山泉溪水養殖。現在更有某縣府大張旗鼓的準備試辦「蟹稻共生」,讓大閘蟹養在稻田中,看在生態學家的眼裡,這幾乎等同於不設防的生態自殺,因為如此一來,到處蔓延的大閘蟹幾乎是指日可待!

不但台灣本土毛蟹族群不保,台灣的淡水生態會遭受多大的衝擊,恐怕也沒有單位可說得清楚。大閘蟹已橫掃歐洲生態一百多年,迄今防治仍舊無解,此強勢物種若是在台灣蔓延,那些歷經百萬年才在台灣溪流演化出來的珍貴特有種生物,包括魚貝蝦蟹,可能都將遭受萬劫不復的命運。福壽螺所造成的生態、經濟衝擊是一個大家熟知的例子,歷史的殷鑑不遠,但我們似乎依然無法記取教訓。

如果好吃、救經濟的理由可成立,那未來可能有更多外來的食用物種充斥在台灣各地,在來不及加以防治時,是否又再次準備棄守?屆時是哪個政府單位該負責?還是歸咎於養殖業者惹的禍?還是怪罪消費者愛吃的代價?在此懇請農政相關單位能夠盡快規畫出一個正確方向的大閘蟹管理政策,為我們的生態環境把關,台灣的好山好水實在不應該因為一時的口腹之慾而犧牲掉,而台灣辛苦多年的生態保育,也不值得就此毀於一旦。

※ 本文原刊於中國時報

卓蘭又見落單小石虎 保育員「通知家長帶回」

$
0
0
本報2012年11月1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整理報導

隨著國人保育石虎意識提高,連續幾個月來,都有民眾通報石虎蹤跡。苗栗縣政府1999縣民熱線於12日晚上接獲民眾通報,在卓蘭鎮山區路邊發現一隻小石虎,經苗栗縣政府林務科現場評估,疑似竹林砍伐造成母石虎驚嚇棄子離去。淺山開發未兼顧生物多樣化,已成保育難題,台灣唯一的貓科動物石虎,首當其衝,學者認為,唯有透過社區居民起而保護,才能落實石虎保育。

卓蘭再發現落單小石虎,新竹林管處提醒民眾,可立即通報,不一定需帶走小石虎。(圖片來源:新竹林管處)

小石虎發現時有些失溫和饑餓的現象,經由苗栗縣特有生物保育協會人員的協助照顧後,在13日已恢復活力。這是繼上個月民眾在苗栗縣卓蘭地區,發現一隻年輕石虎遭車撞死後,再度通報拾獲的小石虎,在在印證苗栗為石虎之鄉。

嘗試重返母親懷抱

經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與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屏東科技大學三方人員評估後,母石虎應該沒有離開太遠,小石虎可能有機會重回母親的懷抱。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育秀也從13日晚上開始,帶小石虎回原來發現地點,並嘗試利用撥放小石虎叫聲的方式,吸引母石虎回來將小石虎帶走。

野放不易  勿輕易帶離棲地

接連幾隻小石虎因人為擾動,與母石虎分散而需人類收容,新竹林管處表示,小石虎一旦被人收養,可能永遠無法回到山林;不但進行野放訓練,需耗費相當多的人力及物力,訓練後也無法保證小石虎可以適應野外生活。

新竹林管處建議,若在山區發現小石虎,請先通報相關單位,讓小石虎留原地,因為母石虎可能只是受驚嚇暫時離開;若此時將小石虎帶走,研究人員擔心,母石虎可能找不到小石虎。民眾若發現小石虎踪跡,務必先通報,再由研究人員評估是否需要將牠帶回。

淺山保育難題:開發未兼顧生物多樣性

苗栗縣是目前所知石虎數量最多的地區,從事石虎研究多年的屏東科技大學陳美汀表示,石虎的棲息環境大多集中在淺山丘陵地帶,而這些地區通常都是私有土地,經常會有開發干擾,造成石虎無家可歸。石虎的保育除了公部門的努力外,更重要的是當地居民對這樣珍貴生物的愛惜與保護,才能讓石虎長久的存在山林之中。

Viewing all 1999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