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9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連署:反對北投興建纜車大集合 站出來守護北投 蓄勢待發!

$
0
0
發起單位:青年不北纜

曾經
我們在女巫的故鄉,一起聆聽風中之歌
曾經
我們在溫泉的源頭,一起觀看煙霧繚繞
你能想像纜車拔地而起,塔柱高聳入雲?
我們夢想人們疼惜山水
不再破壞
我們夢想人們尊重自然
不再貪婪

北投 需要大家站出來守護 才能夠繼續美好!

連署網址: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12101406093600&fb_source=message

青年不北纜、政府不擺爛之守護美好北投網站:http://www.wundou.tw/nobg.html

我們呼籲:

環評公正公開:我們要求政府與廠商任何關於環境評估的資料及會議時程必須提早公開,正式受文於地方民意機構,並要求地方民意機構確實公佈正確的相關訊息,讓所有關心纜車議題的民眾,不論是反對或是支持的一方都有公平的待遇與機會可以參與了解、提出問題並得到妥善的回答及確實的改善。

與廠商解約:我們要求政府與涉弊案的北投纜車承包商-儷山林公司解除纜車興建案的合約,再視需求決定是否重新招標。官商勾結的發生使在地居民無法信任政府與廠商會以原本纜車興建的目的(解決陽明山旺季交通問題)為宗旨,更不能信服這樣的建設是以大眾利益為目標,解約是政府對人民的致歉,解約是廠商對良心的贖罪。

實地勘查與災難演習 :我們要求政府與廠商確實公開實地開查的採樣地點、採樣數據。此外,要求模擬纜車意外的災難演習;纜車帶來的人潮、車潮進入北投時所造成的交通影響;上學與放學時間的交通狀況(如學校校車進出);小客車與機車停車狀況、大客車暫停的狀況。更重要的是,應實地模擬社區意外發生時的交通狀況(如在人潮眾多時救護車、消防車如何進出,居民、學生在車陣堵塞中如何緊急就醫)。

嚴謹的評估:過往數版北投纜車規劃報告中頻頻出現模稜兩可的評估字眼;我國對於纜車的路權寬度及開發面積有明確的CNS國家標準,卻選用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法規規避環評;解編保安林地做為商場卻美名為研習中心;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每天載運量(人次)對市長報告為78,000人/天、環境影響評估60,000人/天、送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卻只寫30,000-40,000/人。我們要求政府與廠商提供真實可靠的在地量測數據(例如路權、開發面積、硫磺酸鹼值、地震震度、風向風速等),並且根據數據提出有利興建北投纜車的理由,不要玩弄數據以閃躲法規、不要公然說謊以混淆視聽。

保障學習權與居住權:北投是具有文化深度的觀光與住宅區,適合深度知性的輕旅遊,我們不要套裝、工業化、商業化的無質感旅遊。我們要求一個安寧的學習環境和兼具自然人文生態的居住環境。

保護環境與維護古蹟:我們要求北投原有天然、多元、豐富的生態環境(如百年的北投公園、防空壕迷宮與地熱谷等),以及靜謐、幽美、質樸的文化歷史古蹟(如溫泉博物館、綠色圖書館等),在與周邊環境和諧、不受讓何形式的干擾下,維持觀光的品質與傳承的理想,給北投居民、台北市民、台灣人民一個陶冶心性、養生休閒的好去處。


不只是綠建築 每個城市都需要一座自然森林

$
0
0
作者:陳信甫(新北市社區規劃師、林口野步森林倡議者)

已清除完成的國中前雜木林台北市政府為舉辦2017年世大運,選定林口閒置30年以上的國宅用地闢建選手村,該處近16公頃之土地原先並非無用之地,除了已開闢為運動公園之外,其餘廣大的土地已經自然演替成為蓊鬱茂密的次生林,成為林口城市一大特色。歷經民間分別從居民使用與促生環境學習中心的請願活動後,日前報載公部門因應民意的要求,政治性的保留「宜人」的運動公園,但仍持續忽視其他土地上的自然森林,特別是已有3年市民參與基礎的林口野步森林,執意再次上演近代城市開發史中化自然為灰燼的不合時宜,不僅政府高層一再宣示的諸多生態正確的態度不相協調,亦與主辦單位初始宣稱的「零碳開發」不符。

留下運動公園固然令人感到欣慰,然而地球整體與台灣個別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之際,片面滿足人們日常生活之所需,而忽視更為深遠的生態遠見則令人憂慮。「宜人的綠地」是19世紀英國社會改革家提出來用以改善工業革命之後不衛生又擁擠狀況的新城市概念,一個多世紀以來以各種面貌在各國的都市計畫中呈現。在台灣,雖然仍不滿意,但廿一世紀的地球另有更重要且優先的重大課題,亦即如何回復與修補自然的生態系統。不只在政策與實質的環境上做改變,社會及個人的意識層面也頗具關鍵;不只限於郊區林野,城市更是一個重要的決戰場域。因為人口日益集中的城市,才是改變社會及個人環境觀的啟蒙之地,這也是林口野步森林在這場爭論中最為重要的價值與意義所在!

除草進行到野步森林外緣

近日台北市政府亡羊補牢進行用地上的林木測繪,但目前仍僅侷限於一定米徑以上的大樹,卻將林下所有的多樣性草本植物與各種小樹苗清除盡淨。筆者於林口野步森林在地推動3年以來,一再透過解說與導覽向市民們展示,森林不只是城市裏的空氣清淨機,不只是過多二氧化碳的吸附機,也不只是看起來綠綠的迷人背景,這片次生林是一處活躍的「生命地景」,是一個具體而微的生態系統,是一處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的懺悔室,進能啟發城市與自然新想像的準環境教育中心。重點是生態系統的認知、體驗與保護,而不只是若干樹木的保留。臨接文化一路與仁愛路的這塊國宅段土地,全部面積為5公頃,按既有相關都市計畫的規定,建蔽率為60%,法定空地至少需留設2公頃以上,而野步森林的生態核心區正可相符。換言之,選手村的開發完全可以創意且具體的將建築法定空地留設在野步森林的生態核心區。籲請有關單位深思,想要解脫推出「鑽石級綠建築」卻揹負破壞既有生態系統的負面包袱,請兼容並蓄留下野步森林,不失為生態潮流之中的前瞻之舉!

建議最小保留二公頃自然森林之區位

 

註:本文刊登於蘋果日報 2012-10-15 論壇,刊出時略有刪節,此處為完整版。

附記、林口野步森林三年來的軌跡:

首部曲:秋殤!林口野步森林http://www.youtube.com/watch?v=zJCk48F4BuM 
二部曲:林口野步森林之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INmrh1YF90
三部曲:每個城市都需要一座自然森林(製作中)

戴奧辛現形有方 環保署成功研製參考物質

$
0
0
本報2012年10月3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整理報導

台鹼安順廠周邊遭戴奧辛汙染的土地戴奧辛污染人人怕,污染事件也時有傳聞。過去環保署為了管制監測此世紀之毒,必須向外求助相關測試物質,最近,環保署則成功研製戴奧辛測試物質,昨(30)日記者會上,環保署環境檢驗所展示相關監測產品,而研製的1,640瓶成品,評估可節省至少700萬元外購費用。

環保署環境檢驗所針對「戴奧辛」檢測能力評估中最重要的測試物質(參考物質),之前曾於土壤及飛灰中用溶劑萃取出參考物質,共計1,140瓶液體戴奧辛測試物質,近期又針對難度更高的固體戴奧辛測試物質,用飛灰及底泥樣品為原料,封裝成500瓶粉末狀產品,若依每年使用200瓶的速度計算,估計可使用8年。

環保署表示,戴奧辛的毒性極強,只要十億分之一的濃度就對人類的健康產生嚴重威脅,而且一旦進入人體就不易分解及代謝,也會提高罹癌及增加產下畸形兒的風險。

戴奧辛並非水溶性化合物,一旦進入環境中,不會因為水的沖刷作用而流失。土壤中戴奧辛會因「蒸散作用」進入植物體內,累積於植物組織中,當數木枯死後植物組織中戴奧辛又再度回到土壤中,如此不斷循環。

2009年「越南進口蚊香」戴奧辛污染事件就為一例。文獻指出,來自越南的「木粉」,極有可能為越戰期間美國於越南千年原始森林施放橙色劑,其副產物戴奧辛持續存留在環境中所導致。環保署也於最短時間內進行相關會議研商,訂出全世界唯一的「蚊香本體戴奧辛檢出限值20皮克(pg I-TEQ/g,兆分之1公克)」管制標準,關鍵因素就是有戴奧辛超微量實驗室及參考物質的後盾。

有鑑於國外商品價格昂貴,幾十克的商品動輒數萬元,加上國外商品濃度值往往無法契合國內法規管制需要等因素,環保署選擇自行研發,也已輔導建立10家(1家政府單位、3家國立大學及6家環境檢測機構)戴奧辛實驗室,期為全民健康把關。

水源與良田 高屏大湖與毛豆產業的決戰

$
0
0
「環境報導」2012年10月31日台北訊,朱淑娟報導

為了高屏大湖每日10萬噸水源,是否值得犧牲700公頃良田、每年18億毛豆外銷產值?環保署昨(30日)二度審查《高屏大湖》環評差異分析,當地毛豆農、加工產業到場反對,呼籲政府不能一面鼓勵農民拼外銷,另一方面倒打農民一巴掌。

會後決議補件再審,請水利署釐清開發必要性,並評估自來水成本、減漏成本、再生水成本的經濟效益、社會影響等。 

毛豆

台灣毛豆生產聯誼會會長陳榮華表示,高屏大湖預定地700公頃全都種植毛豆,占台灣毛豆外銷總面積四分之一。這裏的毛豆產業在政府鼓勵下外銷日本很受肯定,估計每年約18億外滙商機。一旦人工湖開挖,毛豆產業將全數崩盤。

百賢農產有限公司侯兆百在人工湖預定地ABC區種植約200公頃毛豆,一年兩季合計產量約3500噸,全數外銷。從小家裏就種毛豆,家住在關廟,他回想每次經過旗山都覺得那裏的田很漂亮。「如果這裏不能再種毛豆,以我的技術到那裏都能生存,但我對這裏有感情,不忍可惜了這個產業。」

侯兆百說:「政府鼓勵我們發展產業,還到我那裏拍形象廣告證明這是農人轉型的典範。我們配合打拼外銷,結果政府回頭打我們一巴掌。」他強調,做人工湖是治標不治本,高雄漏水率不改善,要水源就一直挖良田,「有一天挖到台灣沒土地了,到時候我們到哪裏去種東西給各位吃?」

每年18億毛豆產值一夕全毀

農民拿毛豆抗議。照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毛豆農的努力也吸引加工廠到這裏設廠,宏偉冷凍食品公司董事長執行特助麥金勝今天到現場為公司200多位同仁發聲,他說:毛豆是農產品最具競爭力的產業,10多年前外銷產業曾被大陸取代,後來毛豆農改良土質,如今毛豆外銷占有率又回到50%以上。

「為什麼我們公司要投入大量資金在這裏設加工廠?因為日本要求我們從採收到加工要在4小時內。」如果農場收回去,工廠就要換地方,能不能再發展同等規模的產業不可知,而且日本還要再評估一次,絕不能錯過這個商機。

麥金勝強調,少了700公頃,公司要減少三到四成原料供應量,「各位想一想如果300多位員工薪水要減少三到四成,那是多嚴重的事。」

有水又有田 還有多少替代方案可再評估?

1990年代環保人士反美濃水庫,後來政府提吉洋人工湖做為替代方案。吉洋人工湖在91年7月通過環評、93年12月經行政院核訂,但因環保人士持續反對,立法院年年刪除預算,導致無法動工。

八八水災後水利署在「曾文南化烏山頭水庫治理及穩定南部地區供水特別條例」中的「穩定南部地區供水計畫」中夾帶161億預算興建吉洋人工湖(後改名高屏大湖)。突破預算障礙後水利署修正計劃,將工程分為三期,第一期先建183公頃的E區。水利署並將興建預算調降為90億元(今又降為85億元)。

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局長賴建信表示,目前高雄地區每日用水需求163萬噸,預估民國120年再成長到199萬噸。但目前每天只能供應141萬噸,不足的水量要移撥農業用水,建高屏大湖有助於穩定南部用水。

此案在歷次審查,包括環保團體以及環評委員都曾提到,如果高屏大湖只為了提供10萬噸水,有太多替代方案可以選擇。

台灣重量級的水環境專家、中央大學名譽教授歐陽嶠暉在今年6月6日第一次審查時曾說:「15年前的水資源方案著重在『開發』,現在是強調『效率化管理跟調度利用』,思想已經不一樣了。」

昨天歐陽嶠暉再度重申,依水利署回覆他的資料顯示,改善漏水可增加每天3萬噸,鳳山溪汙水處理廠、楠梓汙水處理廠可各回收4.5萬噸、2萬噸,總計已9.5萬噸,差不多夠高屏大湖預計的10萬噸。更何況水利署也說,包括中鋼、中石化、日月光、李長榮等都表示願意買再生水。

他以新加坡為例,馬來西亞不供應水給新加坡後,新加坡開始找替代水源,如今新加坡已開始使用再生水,海水淡化提供10%、汙水回收50%、天然水40%。然而台灣的高雄到現在還沒用回收水。

主席、成大地球科學系教授林慶偉表示,高屏大湖經過10年,其中又發生莫拉克風災,環境已變遷。目前高雄民眾並未覺得有缺水,高屏大湖的10萬噸水源開發的必要性,應提出更有說服力的數據。

賴建信則強調,水利署從未輕忽這個規畫,許多數據都不斷確認。高雄市現在不缺水,未來不表示沒有缺水危機。水資源問題不只看現在,還要因應未來可能的成長需求,南部還是需要一個穩定的水源規畫。

現在的情況是現在已開始在開枯旱調度會議,民國100年7月剛到南水局,南部最主要的曾水、烏山頭蓄水量只有7000多萬噸,平常應是5.7億噸,水庫沒有水,漏水率解決了還是沒有水。不過他也釋出善意,願多了解毛豆產業情形,希望不要影響到農民。

水源與毛豆如何共創雙贏?

雖然此案的爭議演變到水源與毛豆產業的生死戰,但依這些年來環評審查經驗,環評委員可能切割問題,不處理農地問題,只處理開發後的汙染問題。

但這可能非政府所樂見,因為此案特殊之處不在經濟與環境的選擇,而是政府好不容易建立的毛豆外銷產業將一夕崩盤,水源開發還有什麼替代方案?有沒有什麼可能可以兼顧水源以及毛豆產業?

※ 註:高屏大湖

原名吉洋人工湖,預定地在高雄市旗山區、美濃區、屏東縣里港鄉,屬於台糖手巾寮農場、土庫農場,總面積697公頃,有效庫容約5500立方公尺,分為ABCDE五個湖區。水利署修正後第一期工程先做E區183公頃,有效蓄水量1500萬噸,每天可供水10萬噸。

※ 轉載自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聯合國出版《圖解健康與氣候》報告

$
0
0
摘譯自2012年10月29日ENS瑞士,日內瓦報導;沈瑞筠編譯;蔡麗伶審校

世界衛生組織(WHO)及世界氣象組織(WMO)共同發表報告《圖解健康與氣候》(Atlas of Health and Climate)」,點出了目前最緊迫的問題及挑戰。這兩個聯合國高階機構警告:氣候變遷不只帶來更多的極端氣候如颶風、洪水及乾,對人類健康的危害也在增加。

在「圖解健康與氣候」的這張地圖上,紅色的部分顯示2012年8月8日到9月8日間,發生超過10天以上火災的地區分佈圖。(圖片由WMO/WHO提供)

《圖解健康與氣候》以實際的案例顯示如何使用氣象及氣候的資料來保護人類健康。這份報告的發表為國際公眾健康及氣象組織間的合作開啟新的里程碑。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賈侯(Michel Jarraud)表示,「這份圖解是創新且實用的案例,說明我們可以共同合作來服務社會。」

這份報告在日內瓦舉辦為期三天的世界氣象大會29日開幕式中提出,世界氣象組織的183個會員國代表在本次會議將討論全球思維下氣候服務草案架構及落實方式。

WMO期為聯合國各國全民福祉加強提供氣候服務,尤其在四個優先項目上:健康、食品安全、水資源管理和降低災害風險。

颶風,暴風,水災和乾旱每年影響數百萬人。極端氣候變化(如水災)會引發腹瀉、瘧疾、登革熱和腦膜炎等疾病,這些疾病將導致百萬人的痛苦及死亡。

世界衛生組織執行長馮富珍指出,「公共衛生的中心思想是預防及準備;我們每天都在處理風險管理。氣候變動及改變的資訊可以成為協助我們處理這些任務的有力科學工具。」「氣候對地球上的生物及人類的生存產生極大的影響;氣候服務可以透過包含健康衛生環境的改善等方式來改善生活。」

 在「圖解健康與氣候」的這張地圖中呈現2010年異常降水與霍亂發病率的示意圖(圖片由WMO/WHO提供)

舉例來說,報告中呈現了2010年那些衛生條件差及供水貧瘠的國家,不尋常的降雨與霍亂在地圖上的覆蓋範圍,呈現出需要未來研究及給予衛生支援的區域。

馮富珍與賈侯都認為,目前為止在公眾健康議題上,氣候服務仍是一個未被充分使用的資源。但這些服務是有用的。在這份「圖說」中的案例研究闡釋結合氣象、緊急事故及公眾健康服務可以用來拯救生命。

舉例說明,由於預警系統的改善及充足的準備,孟加拉死於暴風的人數,由1970年的50萬人、1991年的14萬人到2007年降至3000人。

賈侯說明,「在氣象及社區健康間建立緊密的合作,可確保國際、國家及地區層級的公眾健康管理獲得最新、準確的氣象及氣候資訊。」

該報告陳述,目前認為每20年才會發生一次的極端熱浪,到了本世紀中可能會每2-5年發生一次。同時,全球居住在都市中的老年人口數,到了2050年將自2010年的3.8億人成長4倍到14億人。在熱浪來襲時,結合公眾健康與氣候服務,可給予脆弱的高齡族群更好的保護防禦機制來適應極端氣候。「轉換家庭能源為乾淨能源除了可以降低氣候變遷,每年還可因為改善空氣污染拯救68萬個孩童的性命。」

這份圖解也呈現氣象和衛生服務間的合作,可監測空氣污染及其對健康的影響。

在這份研究中的地圖、表格及圖表清楚呈現了公眾健康及氣候間的連結。在某些地區像是瘧疾、登革熱、腦膜炎和霍亂這些取決於天氣與氣候狀況的傳染病,在不同季節間可能受到超過100種因素影響、不同年間變異也很大。

馮富珍與賈侯共同表示,在這些疾病盛行的國家,氣候服務有助於預測疾病爆發、強度和持續時間。

這份獨特的圖解也呈現受到其他因素,如貧困、環境惡化、貧乏的水及衛生基礎設施影響下,公眾健康與氣候的關連性。

Atlas Aims to Ease Extreme Weather Impacts on Public Health
GENEVA, Switzerland, October 29, 2012 (ENS)

As the changing climate brings more extreme weather – hurricanes, floods and drought – human health hazards are increasing, warn the world’s top health and weather officials. The “Atlas of Health and Climate,” published today jointly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d the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pinpoints the most pressing current and emerging challenges.

The “Atlas of Health and Climate” gives practical examples of how the use of weather and climate information can protect public health. Its publication today marks a new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public health and meteorological communities.

“This Atlas is an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example of how we can work together to serve society,” said Michel Jarraud,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

The Atlas was released at a three-day Extraordinary Session of the World Meteorological Congress that opened today in Geneva. Here, delegates from the WMO’s 183 member governments will discuss the structure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draft Global Framework for Climate Services.

A United Nations-wide initiative spearheaded by WMO to strengthen the provision of climate services to the benefit of society, especially the most vulnerable, the framework focuses on top four priorities – health, food security, water management and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Hurricanes, cyclones, floods and drought affect the health of millions of people each year.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extreme conditions such as floods can trigger disease epidemics – diarrhea, malaria, dengue and meningitis – which cause death and suffering for millions more.

“Prevention and preparedness are the heart of public health. Risk management is our daily bread and butter. Information on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climate change is a powerful scientific tool that assists us in these tasks,” said Dr. Margaret Chan, director-general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Climate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lives, and survival, of people,” said Dr. Chan. “Climate services can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improving these lives, also through better health outcomes.”

For instance, the Atlas shows how information on unusual rainfall events, overlaid on a map with 2010 reported cholera cases from the countries where access to water and sanitation remains poor, indicate priority areas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health intervention.

Until now, Chan and Jarraud agree, climate services have been an underutilized resource for public health. But where these services have been utilized they have been effective. Case studies in the new Atlas illustrate how collaboration between meteorological, emergency and health services is already saving lives.

For example, the death toll from cyclones of similar intensity in Bangladesh has been reduced from around 500,000 in 1970, to 140,000 in 1991, to 3,000 in 2007, due to improved early warning systems and preparedness.

“Stronger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meteorological and health communities is essential to ensure that up-to-date, accurate and relevant information on weather and climate is integrated into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at international, national and local levels,” said Jarraud.

Heat extremes now expected to occur only once in 20 years, may occur every two to five years by the middle of this century, the officials project.

At the same time, the number of older people living in cities will almost quadruple globally, from 380 million in 2010, to 1.4 billion in 2050. Cooperation between health and climate services can create measures to better protect people in this vulnerable group from heat stress during periods of extreme weather.

“Shifting to clean household energy sources would both reduce climate change, and save the lives of some 680,000 children a year from reduced air pollution,” they said.

The Atlas also shows how meteorolog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can collaborate to monitor air pollution and its health impacts.

Maps, tables and graphs assembled in the Atlas make the links between health and climate clear. In some locations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such as malaria, dengue, meningitis and cholera can vary by factors of more than 100 between seasons, and can vary greatly between years, depending on weather and climate conditions.

Stronger climate services in countries where these diseases are endemic can help predict the onset, intensity and duration of outbreaks, said Jarreau and Chan.

The unique Atlas also shows h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lth and climate is shaped by other vulnerabilities, such as those created by poverty,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poor infrastructure, especially for water and sanitation.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生物多樣性保護 保護區周圍緩衝地帶一樣重要!

$
0
0
作者:柯佳吟(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生物最為豐富的生態系統,人為壓力對於熱帶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生態系統服務所造成的衝擊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而這樣的關注也使得位於熱帶地區的保護區數量和範圍逐漸增加。然而,即便有保護區的設立,對於這些保護區內實際的生物多樣性變化,仍存有相當的未知情形。近十多年來,新穎的遙測技術提供了人類得以從空中鳥瞰整體熱帶森林的科技方法,並藉此技術獲得許多原先無法得知重要而全面性的環境資訊,但在很大程度上依舊是無法辨別熱帶森林中,其地面上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功能的變化。

亞馬遜的熱帶雨林。圖片提供:Marcelo Salazar

目前已知在熱帶森林的保護區內,對於環境較為敏感且經評估後脆弱度(vulnerable)較高的物種包含有食物鏈最頂端的掠食者、大型非掠食性的脊椎動物、蝙蝠、居住於溪流環境的兩棲類動物、陸生兩棲動物、陸生蜥蜴、陸生大型爬行類、無毒的蛇類、淡水魚、具較大種子的老樹、附生植物和一些具生態特殊性( 如食物選擇單一化、不同季節間食性或居住地不同且特殊)的物種;脆弱度相對較低的則包含有靈長類動物、地面活動的食蟲性鳥類、大型食果性鳥類、猛禽、毒蛇、生存時需要樹洞的物種以及遷徙物種。當然,也有因保護區的設立而增加數量的物種,包括廣泛分布的樹木和藤本植物、外來動植物等。

值得一提的是,影響這些熱帶森林保護區內的生物多樣性不只和保護區內本身的環境有關,其周圍的地景與棲地同樣扮演重要角色,但卻可能面臨比保護區內更大的環境破壞威脅。根據統計,過去的20-30年間,60個分別位於美洲、非洲與泛太平洋亞洲區的熱帶森林保護區有超過85%的保護區面臨保護區周圍的森林面積減少,只有2%的保護區在保護區外的周圍森林面積有增加,從下圖的比較我們也可以發現就在保護區外的周圍,除了上述森林面積減少的問題外,還面臨嚴重的人口成長、交通量上升、道路拓寬、土壤侵蝕…等問題,這樣的變化其實也同步影響著保護區內的生物多樣性,其中保護區周圍環境變化與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關係,則是以保護區周圍森林面積以及森林火災頻度兩項環境因素最為顯著,相對於保護區內以森林面積、過度獵捕以及非可做木材之森林砍伐等環境因素影響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產生最劇烈,乃有所不同。

 保護區內外環境比較圖。(柯佳吟編製)
保護區內外環境比較圖。(柯佳吟編製)

對於維持熱帶森林保護區內的生物多樣性最好的策略便是抵抗棲息地破壞和過度捕撈的近因威脅,然而熱帶森林保護區與其周圍的棲息地是緊密相連的生態環境,僅僅執行對於保護區內部的保護將有所不足,將無法有效阻止大尺度棲息地的喪失和退化,以及大幅度提高生物多樣性嚴重下降的可能性。因此,一個沒有同時考量保護區內部和外部威脅的保育策略,預期將更容易發生物種群落變化和基本生態系統過程的崩解,導致生態系統的破壞與衰竭。

保護區是保護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基石。從對60個熱帶森林保護區的研究我們已知道,在可能的情況下,建立保護區周圍一定範圍的緩衝地帶,才是維持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的最佳方法,這無疑也帶來氣候變遷下的另一個需要解決與被執行的議題!此外,氣候變遷下,保護區周圍緩衝地帶的範圍設定與管理策略是否又該有所調整,仍需要科學家與政府部門進一步研究,以更能幫助熱帶森林保護區內的生物適應接續而來的氣候變化。

相關影片:公視我們的島 南島不靠海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當幸福不再理所當然:我看〈(不再)平凡的幸福〉

$
0
0
作者:李紋

我們該如何定義,「真正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是錢?一本家族相簿?還是那隻睡覺時一定要緊抱的玩偶?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小確幸」這外來詞撲天蓋地似地流行,書籍、部落格、談話性節目、商家招攬生意的廣告上,到處都看得到它的蹤跡。一探究竟之下,便也不難理解它大受歡迎的原因,除了它是由村上春樹創造出來的之外,這三個字代表的意義──「微小而確切的幸福」,提醒著庸庸碌碌整天抱怨不停的世人,重新檢視、體會生活中種種平凡時刻的不凡況味。例如:跟老友一起在午後溫暖陽光中,悠閒喝下午茶;下課/下班回家,家裡總有美味的晚餐和家人迎接;一個人忙裡偷閒,看了場感動的電影;或者拿村上來說吧,他曾在文章中提到,能夠自己選購內褲、將洗淨的內褲摺好、整齊收置於抽屜,就是種小確幸!

這樣的論述溫暖了人們的心,幸福不一定非常巨大、遙遠,它是平凡的,甚至因為太容易混雜在日常生活的瑣事中,而被遺忘。但,你可曾想過,當這些小確幸不再如此理所當然時,生活會是什麼模樣?

鄭有傑在〈(不再)平凡的幸福〉短片中,以7分12秒的篇幅,具體而微地呈現了這種平凡不再的可能樣貌。

一台中型巴士,行駛於道路上,車上氣氛凝滯,臉色木然的女孩望著窗外,看著什麼卻也好像什麼也沒看見,車窗外樹木翠綠、房舍林立,陽光還很耀眼,一幅尋常生活的景色。但轉了個彎之後,事情開始有點不一樣了,路旁擺放著警戒路障,穿著防護衣的警員打著手勢,兩、三面黃色立牌上寫「輻射污染,禁止進入」。

這裡是核能外洩後的汙染區,透過防毒面罩觀看這座城市,仍一如昨日般清晰,台北車站、101大樓、總統府…只是誰都知道昨日已永遠逝去,曾經充滿歡聲笑語的角落,如今杳無人煙,一片死寂。

車上一名男子說明防毒面具使用方式,並叮囑乘客下車後的停留時間及注意事項,回到自己家後,只能拿「真正重要的東西」。

我們該如何定義,「真正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是錢?一本家族相簿?還是那隻睡覺時一定要緊抱的玩偶?

女孩回到家,掏出鑰匙打開家門,咖掐一聲,門鎖彈開的聲音沒變,走進屋裡,弟妹天真的臉龐和父母的招呼聲也彷彿還在眼前,然而一眨眼,屋裡空空蕩蕩,什麼都在也什麼都不在了。女孩不顧危險,脫下防毒面罩坐到餐桌,一聲「我回來了。」想回到往昔生活的深切渴求被無盡的蒼涼淹沒。

真正重要的東西已經拿不到也回不來了。

一直都認為談環境議題,最難的部份就是不落入「恐嚇」,秀出慘不忍睹的照片或者含淚控訴的文字,雖然震撼,但人們很容易採取自我保護的措施,選擇忽略太過殘酷的真實,蒙起頭繼續過自己安穩的小日子。

那麼,該怎麼告訴台灣人,我們的核電廠是世界上最危險的核電廠呢?在政府、台電聯手打預防針、安心針的正向思考策略下,要怎麼樣才能讓台灣人了解,蓋在斷層帶上、又離首都不到30公里的核電廠簡直是顆不定時炸彈呢?

不管是用過的燃料棒或正在運轉中的電廠,其威力等於23萬顆廣島原子彈,且電廠緊鄰斷層地帶,耐震係數又低。日本反核專家小出裕章表示,一旦發生不測,大台北地區瞬間猝死人數3萬人,罹癌人數為700萬人,將近1/3臺灣人口。

核電風險如此高,但政府的相關資訊仍舊不夠公開,日前立委丁守中就核災疏散問題質詢經濟部長施顏祥時,施僅表示,政府是分工制,台電公司負責核電廠內的安全措施,廠外疏散計畫則由原能會負責;台電更駁斥小出裕章之言,認為其「危言聳聽」,新聞稿中強調官方資料的正確性及輻射致癌風險並非如此之高,但幾年來核電廠意外頻傳,不管是核二廠爐心側板龜裂或是爭議不斷有如「拼裝車」的核四廠,都讓人膽顫心驚,喪失對官方的信任。

感受到危機的迫切性,鄭有傑自掏腰包製作這部影片,直從生活切入,將核能從專家學者的手中解放到生活層次,因為核能與每個人享受平凡幸福的權利息息相關,現下擁有的一切,又是多麼容易被剝奪。政府不願意面對、解決民間的質疑和不信任,所以他希望能讓更多人意識到核電是台灣不可承受之重,主動了解問題,並且一起站出來反對。對台灣來說,短片虛構的故事目前還只是劇情片,但在日本卻已是記錄片,若不快停止核能,台灣也可能會成為另一個福島。

影片公開沒幾天,獲得了數萬人轉載、點閱觀賞,導演從切身議題來說故事的策略引起共鳴,有人說,不用核電,台灣會缺電。缺電很可怕嗎?對我來說,少用一點電不會死,至少你所珍視的一切都還會存在,至少,還可以跟家人、朋友好好吃一頓飯。

廢核能創造幸福嗎?或許還需要很多努力,但能肯定的是,這絕對是減少不幸的第一步。

亟需緊急措施的神明,恆河豚瀕臨滅絕危機

$
0
0
作者:Joydeep Gupta(中外對話第三極南亞總監);翻譯:李楊

恆河豚在2009年正式成為印度國家級水生動物物種後,印度政府又於2010年批准了《國家淡水豚保護行動計畫》,來保護這瀕危的淡水哺乳動物。這一系列舉動取得了怎樣的成果呢?

「收效甚微!」世界自然基金會印度分會(WWF-India)首席執行官 Ravi Singh承認。該組織起草了《國家淡水豚保護行動計畫》的草案,並且過去幾十年中一直致力於拯救這個被幾百萬印度人奉為神明的物種。

After the extinction of the Yangtze dolphin, the Ganga dolphin is one of only three freshwater dolphins left in the world (Image Copyright: Xavier Pelletier)

白鱀豚功能性滅絕之後,世界上僅存包括恆河豚在內的3種淡水豚。目前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梅格納河流域的印度河段還生活著大約1800頭恆河豚,而在1982年大概還有4500頭。此外,同流域的孟加拉河段可能還有約600頭,尼泊爾境內另有若干。同屬這一流域的布丹已經多年沒有人見到過恆河豚的蹤跡了。

另外兩種淡水豚分別是印度河豚和亞馬遜河豚。種群數量僅剩1100隻的印度河豚,滅絕危險更大。只有亞馬遜河豚情況較為樂觀。

早在1972年,印度《野生動物保護法》給予恆河豚最高級保護待遇。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已經將其列入「瀕危」物種名單。

在印度教的圖騰中,恆河豚是恆河女神的座駕。傳統上,它一直被視作河水健康程度的指標,不僅從沒有過人類捕殺的記錄,反而流傳著很多漁人將誤入漁網的恆河豚放生的佳話。

中國民間傳說中,長江白鱀豚也被說成是含冤而死的少女化身,但這個物種最終還是在亞洲最長河中徹底絕跡了。除非我們能採取拯救措施,否則同樣等待著恆河豚和印度河豚的也將是同樣的命運。

恆河豚種群數量減少的原因

恆河豚(以及印度河豚)之所以會陷入如此危險的境地主要有3個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漁人使用的尼龍漁網。淡水豚眼睛看不到東西,它們游泳時完全靠回聲定位尋找食物——它們釋放出微小的聲波,並通過回聲判斷周圍環境的情況。世界自然基金會印度分會河流與生物多樣性計畫副主任Sandeep Behera解釋說,尼龍材質的漁網會吸收恆河豚發出的聲波,往往造成恆河豚最終被困在網裡。

豚類是哺乳動物,每隔5到7分鐘就得到水面上來換一次氣。被困在漁網裡的恆河豚往往無法換氣,溺水而死。恆河流域各州政府的漁業部門規定漁民應使用傳統漁網。但更為廉價也更好打理的尼龍漁網並沒有被禁用,因此大多數漁民仍在使用。

這是最直接的原因。但還有另外兩個基本的因素。首先是河水流量的減小。恆河流域的各條河流過去150年中一直是印度北部平原主要的灌溉水源。恆河豚喜歡在深水活動,但隨著越來越多的水被引向他處,深水區面積一直在縮小。此外,人們為了將河水導向灌溉渠修建了很多攔河壩。這些壩成為了恆河豚無法跨越的障礙,各種群變得日益孤立和脆弱。

第二個基本因素便是污染。上百家工廠和上千個村莊向恆河及其支流排放汙水。所有的有害化學物質都積聚在位於淡水系統食物鏈頂端的恆河豚體內,最終造成恆河豚死亡。恆河最大的支流亞穆納河(The Yamuna )在新德里下游已經變成了臭氣熏天的髒水溝,一直到250公里外,昌巴爾河(Chambal River)注入的地方都沒有恆河豚的蹤跡。

Ravi Singh說,即使恆河豚能在某種程度上適應污染,它的繁殖卻難免受到影響。例如中央邦著名的工業污染重災區坎普爾市(Kanpur),下游雖然存在恆河豚種群,但從未有人見過幼豚的蹤跡。相比之下,在阿拉哈巴下游、亞穆納河與恆河合流之後的河段,種群的健康狀況則要好很多。

「全國範圍內恆河豚數量的迅速減少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人們應該立即予以關注,」Singh補充說。「世界自然基金會印度分會將恆河豚列為重點關注物種,而我們在恆河上游以及中央邦的工作也表明,只有政府、社區和公民社會攜起手來,自然棲息地和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工作才能成功。」

保護工作仍然不足

其實,恆河流域是有野生動物保護區的——靠近恆河由喜馬拉雅山區進入平原處的哈斯丁普爾保護區(Hastinapur sanctuary),格爾到納羅拉河段(拉姆薩爾公約下的濕地保護區,被認為具有世界級重要意義),昌巴爾河上游與亞穆納河合流處的保護區,以及位於比哈省流域中段的超戒保護區( Vikramshila sanctuary)。

上述保護區均由印度林業部門負責管理,但他們的器材裝備和人員培訓都不足以有效管理河流生態保護區。

世界自然基金會印度分會一直在對林業部門的管理人員進行培訓,2012年10月的第一周還在印度平原恆河流域的上1/3河段進行了一次恆河豚種群數量的調查。其中還包括向沿岸居民介紹恆河豚瀕臨滅絕的知識。

另一個不久即將推出的項目是由英國啤酒巨商 Lord Karan Bilimoria發起的,他在比哈省首府巴特那上游岸邊建有一家釀酒廠,生產蛇王牌啤酒。在省政府支持下,Bilimoria計畫採取行動保護該河段裡生活的恆河豚,並且正就具體的實施方案徵求世界自然基金會印度分會的建議。

但受保護的河段仍然太少,對於恆河豚這種不停地活動,很容易就游出保護區範圍的動物來說就更是這樣。唯一的希望就是提高更多沿岸居民對這一問題的認識,讓他們行動起來,保護他們一直以來尊奉的恆河豚。

相關連結:

科學家宣佈中國長江豚絕種

寂寞江豚之死

孟加拉為稀有淡水豚設立保護區

石油探勘 威脅恆河豚生存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發表日期2012年10月11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宗教團體水源區開發偷跑 東河居民自力救濟

$
0
0
本報2012年11月1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台東東河鄉的馬武窟溪,10月初才驚傳東河鄉公所在出海口大興土木,計畫以水泥工程改變地形,所幸在公民的緊盯監督下,目前已暫告停工。但最近此溪上游地帶不當開發爭議又起,宗教團體「兜率天修行林台灣分院」正在申請將東河鄉高原段約9.8公頃的土地變更為宗教用地,加上已經開發的10公頃,當地社區居民擔憂水源與森林將遭到嚴重破壞。

俯瞰尚德村。而開發案為在尚德村重要的水源地上方。陳人鼎提供。

全區建築配置圖這塊引起爭議的土地,在馬武窟溪上游,尚德村的上方。此地屬於水質水量保護區,是尚德村重要的水源地,更是森林區,部分甚至屬於林務局的造林區。

東河鄉尚德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人鼎表示,兜率天已有4筆土地違法偷跑,先後建置小型道場、住宿小屋及露營場地。他曾經於今年初向台東縣政府陳情,然而不但沒有結果,甚至得到承辦人員「上面交代不能再查!」的答覆。

隱身於樹林的修道場兼休息室已建好的小屋未使用化糞池

此次兜率天再次申請土地變更,陳人鼎急忙向包括內政部營建署、經濟部水利署、與台東縣政府、東河鄉公所等各個審議單位發文,以「水質水量保護區內可否變更土地使用?」為題,對此開發計畫的合法性提問。

內政部營建署公文,點擊看大圖其中內政部營建署已回函答覆,表示因為這幾筆地號位於森林區,除非是公共設施、公用事業、重大公共建設外,皆不能變更使用。陳人鼎解讀此文,認為無疑已經宣判這個開發案不可能通過。然而縣政府民政處回應將在最後審議會整,讓他感到不安,質疑是否已打算放水或將違法開發。

30日上午公部門進行前往當地對此計畫進行現勘時,數位關心的公民與環境團體也前往關心,從全區建築配置圖中看得,此計畫其面積約有9.8公頃,且內容又分一期、二期工程,而業者仍不斷的積極收購周邊的土地,民間團體對此感到擔憂,希望能有更多人一起加入關注,以公民的力量再次阻止錯誤的開發。

《沉默的花樹》 譜寫行道樹百年旅途

$
0
0
本報2012年11月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新書《沉默的花樹》李瑞宗紀錄外來種景觀植物旅行到台灣的故事。

大王椰子、黃椰子、榕樹、小葉欖仁,是許多民眾印象中生命的第一棵樹,這些伴隨著民眾日常生活的樹,大多為引種來台的景觀樹種,這些樹種和人們的生活緊緊交織,早就影響我們對植物、城市的看法。最近出版的《沉默的花樹──台灣的外來景觀植物》,描寫了這些行道樹旅行的故事,學者李瑞宗昨(31日)在本書故事起點的台北植物園,也就日治時代的台北苗圃,舉辦新書發表會,揭開沉默花樹的百年秘辛。

小葉欖仁不是一夕成名

由非洲引進台灣的小葉欖仁,經過10多年,才得以在台灣的道路展現風采。(攝影:宋心怡)

在3、4月抽出翠綠的葉片,樹形優雅的小葉欖仁,在城市中搖曳生姿之前,曾經過十幾年沒沒無聞的歲月。原產地為馬達加斯加,1960年代透過非洲農耕隊員從南羅德西亞(現為辛巴威)帶回來,遍植於八掌溪、西螺、嘉義、屏東,雖有農專老師索取種子之後大量種植,卻乏推廣計畫。若非遇到慧眼獨具的種苗商陳義男,恐怕很難讓台灣民眾見識到小葉欖仁之美。

1977年,他先種了6棵樹苗在台北市師大路(現在還在),接著是北安路大直外語學校,在這些顯目的交通要道展示,效果非凡,弘道國中、西松國中(現為西松國小)都種了百棵左右,點燃了小葉欖仁熱,陳義男在兩年內將2萬棵小葉欖仁全部賣完,一棵也不留。

本書更紀錄了400多種遍布在路旁、學校、公園的樹種。李瑞宗說,這些停留在人民印象中、習以為常的行道樹、景觀樹種,即使有人引進、有人種植,若沒有一位類似陳義男這樣的整合者,將樹種的優勢展現到極致,往往不會成功。即使是本土樹種也不例外。

不要叫我苦苓舅

台灣欒樹之美,讓台灣人引以為傲,誰知道它曾因苦苓舅這個名字而不受歡迎呢?(攝影:李璟泓)

天母忠誠路1600棵台灣欒樹所構成的天母欒樹節慶,凝聚天母人的心,街道的台灣風華油然而生。但誰知道美麗的台灣欒樹曾因「苦苓舅」這名字而乏人問津?當關西的種植業者拜託陳義男買下他苗圃的苦苓舅之後,他意識到其市場潛力,不但買下關西苗圃1000棵樹,進而全台蒐購,低價買進10萬多棵苗木,大家還以為他瘋了。

之後,他先在敦化南路形成綠帶,夏天開黃花,秋天結橘色的果實,讓民眾有感,驚覺到這樹的獨特,一時蔚成風尚,同樣在兩年內出清手中所有的苗木,並讓台灣欒樹成為城市的驕傲。

除了陳義男,書中共記述有4位引種外來樹的傳奇人物,包括,日治時代的田代安定、藤根吉春,以及現年80多歲的陳碁祥,我們眼目所及的行道樹種,幾乎不出他們以外。李瑞宗將此書紀念他們的成就,透過他們的手,讓遠從世界各地的外來景觀植物旅行到台灣,並且落地生根,存留在台灣人民心中最深的記憶盒子裡。

大王椰子不是溫室花朵

大王椰子的存在,讓台灣有如熱帶國家,而這些椰子樹甚至是從溫帶的日本移植過來的,只是在日本只能種在溫室,而對日本皇室而言,台灣夠熱了。這本書除了講植物旅行的故事,也在講它如何影響人們對地景、居住環境的感受。

「我寫的這本書是講述植物旅行的書」李瑞宗說,外來樹種引進一定有其目的,無論是基於經濟利用、庭園景觀、都市美學等,只是過去比較少提及景觀植物需求,以及演變成全台流行的行道樹的過程。

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與南天書局合作出版的《沉默的花樹》一書,主要記述年代由日治時期迄今(1895-2012年),影響都市城鎮容貌與民間庭園景觀甚鉅的外來景觀植物之引進與演進史。

更早之前,2007年李瑞宗已書寫出版《台北植物園與清代欽差行台的新透視》,談的是清代外來樹種的故事,目前正進行荷蘭時代的外來樹種的書寫。透過書寫外來樹種引進的故事,讓人了解繁複多樣的文化,在蕞爾小島台灣交錯會遇後耀動的光芒,至今仍持續發光。

岩手志工清理海嘯沖毀的棲地 鮭魚重回災區

$
0
0
本報2012年11月1日綜合外電報導,徐婉螢編譯,翁御棋審校

於大槌川支流源水川內逆流而上的鮭魚。節錄自朝日新聞,金川雄策(上)、葛谷晉吾(下)攝。在日本岩手縣大槌町內,大槌川的支流源水川,一群鮭魚逆流而上重新回到此地,讓當地的居民感到非常興奮。

靠近市區有一處眾人皆知的產卵地,回到此地的鮭魚,一隻隻的背鰭浮出水面,即使河川的水很淺,它們也不太在意。

地震過後,源水川被海嘯帶來的泥沙覆蓋了起來,不過靠著自衛隊和義工努力的清掃,目前只剩下少量的垃圾。棲息於淡水的稀有種刺魚再度繁殖,也開始期待明年夏天螢火蟲重新在此飛舞。

鮭魚或許不知道地震的災害,但又重新回到了這邊。當地居民戶澤一美(57歲) 表示,希望全國都能看到這美麗的景象。不過,去年地震發生時,原本準備在此放流前的魚苗流失了大部份,因此魚類的數量也受到影響,不一定來就能看到。。

另外,在岩手縣的大槌灣,漁民也重新放置捕魚網,正式開始捕魚的工作。

※ 參考資料:朝日新聞

【白海豚‧海峽之西】珠江口保護站 老白得救記

$
0
0
本報2012年11月1日香港訊,詹嘉紋報導

前言:隨季節遞嬗,潮浪時而溫柔時而激烈,拍打著充滿先民開墾記憶與人類生活痕跡的台灣西海岸。幾十年 來,遭工業、水泥堤岸燻黑、僵化的西岸,是沉寂、受到忽略的,直到2010年,國光石化欲攻佔彰化芳苑-大城那片生機盎然的泥灘地,大家才知道,原來離岸 6公里內的海域,住著一群白海豚,牠們在日益衰敗的環境中討生活,族群數量岌岌可危,而興建石化工廠形同斷其生機。

搶救白海豚頓成全民運動,社會各界自發性串連、凝聚保育意識,終迫使政府及國光石化在2011年放棄開發計畫。後續劃設彰化-芳苑泥灘地為國家重要溼地、規劃白海豚重要棲息地等保育方案仍緩慢進行中。

政府、專家在會議室召開一個又一個評估、商討會議,但沿岸工業區廢水排放不輟、漁業資源枯竭,整體海洋環境持續劣化,我們能否來得及掌握保育白海豚的關鍵時刻?除了台灣,白海豚也分布於中國東南沿岸及香港、泰國海域,這些國家又是如何守護海上的粉紅精靈?本系列報導以廣州珠江口及香港為觀察對象,盼與台灣讀 者分享他山之石,並共同思考台灣白海豚的未來。

白色影子幽幽閃現,在透著藍色幽光的水池裡緩緩漂移,微微隆起的背上,一道深深裂痕,像是刻意設計過的摺紙樣式,讓人難以轉移目光。皮膚上的皺摺與其他傷疤,無言地展示著生命故事。

迷途獲救的白海豚老白

牠是老白,今(2012)年3月時,因不明原因,偏離航道100多公里,誤入廣東佛山羅村的水溝渠道並受困其中,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趕往救援,在現場擠滿圍觀群眾的狀況下,克服噪音對老白的刺激、干擾,努力將牠放上救護水車,歷經3小時車程,才送回管理局進行緊急救治、安頓,創下中國成功在淡水河道救治白海豚的首例。

目前已知最長壽的白海豚約為43歲,研究人員依牙齒磨損程度判斷,老白應已高齡40,相當於人類60~80歲。牠裂成兩半的背鰭,極可能是遭到船隻螺旋槳打傷,而1996年曾記錄到老白出現於香港海域,當時牠的背鰭就已經受傷了,卻仍努力存活下來,生命力非常堅韌。

老白約40歲,換算人類年紀說法不一,約介於60~80歲間,背上的裂傷是船隻螺旋槳打傷。

珠江口的白海豚庇護所

目前負責照護老白的保護區管理基地,位於珠海市淇澳島。而珠江口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99年,2003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隸屬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保護區設在珠江口北部,總面積約460平方公里,並區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三部分。

珠江口國家級白海豚自然保護區位置圖_圖片來源: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保護區管理局

保護區分級

分區說明

管理原則

核心區

面積140平方公里,為白海豚繁殖、育幼區域。

禁止任何人進入,若必須進行科學研究,則需經國務院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緩衝區

面積192平方公里,位於核心區周圍,作用為保護核心區免受外界影響、破壞。

禁止任何旅遊和經濟活動,若需科研調查,需得到管理機構批准。

實驗區

面積128平方公里,位於保護區邊緣,

由保護區管理機構提出計畫,主管部門及國務院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後,始得進行參觀、旅遊活動。

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區說明;製表:詹嘉紋

珠海白海豚國家級保育區管理基地目前保護區管理局共有14名工作人員,擔負保育救護、科學研究、巡航執法及教育推廣等任務。負責野外監測的助理研究員林文治,2年來進行Photo ID(照片辨識)資料庫建立及調查。根據2011年的資料推估,保護區內約有802頭白海豚。而香港部分則約有70餘頭。

林文治表示,2011年他每月平均出海做15天調查,看到白海豚機率超過2/3,單日最多還曾看到100多頭。即便如此,數據卻顯示白海豚族群數量逐年下降,平均年衰退率達2.46%。林文治更進一步說明,白海豚的數量曲線非平緩下降,很有可能變成陡降,但目前尚無法確定是否為正常狀況,必須要有更多的數據才能證明,而他認為族群下降可能與漁業資源匱乏高度相關。

目前珠海中華白海豚國家保育區管理局進行的白海豚調查範圍圖

白海豚的生存困境

一、人跟海豚搶魚吃

珠江口是歷史悠久的漁場,百年來供給珠海及香港大澳等地漁民豐盛的漁獲,但隨著沿岸經濟迅速發展,環境急速破壞,加上工業化捕魚方式,漁業資源逐年衰退。根據中國官方統計,1980-90年代,珠江口尚有150多種魚類,但目前調查發現,經濟魚種數量越來越少,漁獲也呈現小型化、低齡化趨勢,即使執行伏季休漁策略十多年,魚種及數量仍難回復10年前水平。

全球漁業資源衰退,漁獲量少、個體小。攝影:施月英因網目過小捕獲不具經濟價值的海洋生物,就成了雜魚堆。攝影:施月英

對此,保護區管理局技術研究科科長陳希指出,5-8月的禁漁期禁止在近海10海浬內捕撈,也針對漁網網目大小進行限制。然政府雖依照船隻馬力給予休漁補貼,但海岸線綿長、巡邏人力有限,漁民為討生活仍可能鋌而走險。

香洲漁港內停泊了許多漁船,來自中港澳台而看著傍晚時分的香洲漁港內(位於珠海市)停滿來自中、港、澳、台等地的船舶,不難想像漁場內僧多粥少的狀態,白海豚必須與這些現代化漁船競爭。

林文治指出,漁船使用拖網作業,白海豚會跟在漁船後面等待收網,從旁分一杯羹。這樣的狀況使漁民與白海豚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而白海豚也常在隨船覓食的過程中,遭到漁網纏繞或因誤觸漁船機具而傷亡。

二、高速船殺手

白海豚面臨的另一個嚴重威脅則是高速船隻,因珠江口是國際間最繁忙的海域之一,往來頻繁的客船、漁船不但會產生水下噪音,船隻的螺旋槳也對白海豚造成傷亡,老白的背鰭裂傷即是一例。除了上述兩項因素外,尚有海洋污染、海洋工程及填海造陸等危機,考驗著白海豚及保育單位。

2小時內船隻在珠江口的作業密集度統計圖,可看得出密密麻麻,船舶往來頻繁度極高!

保育幫幫忙

一、缺乏專業人員

在白海豚國家級保護區管理局擔任研究員的林文治,為白海豚建立了800多張相片辨識資料庫。中國的白海豚保育工作大致上由國家發動,除了珠江口的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育區、廈門的海洋珍稀物種保護區,今年(2012)廣西也成立了白海豚專業研究所。不過由於生態保育觀念起步較晚,專業人員不多,而海上調查十分艱辛,擁有海洋保育專業的人員就更少了。以珠江口的白海豚保育基地來說,14位工作人員要負責保育救護、科研、教育推廣等工作,難免有捉襟見肘之感。

科學研究部分,林文治靠著幾年來的調查發現:光是同一海域就有兩個不同的白海豚族群,而牠們僅在夏季有合作行為,其餘時候若有不同群體者擅入領域,就會遭到驅逐,顯見地域性非常強;他也觀察到同群體的白海豚會產生區域性的性狀,例如身上都帶有斑塊。但由於研究人員不足,數據累積速度緩慢,尚未能藉著釐清這些有趣現象,進一步了解、探究白海豚個體及族群的秘密。

白海豚的地域性強,外表性徵具區域性,如圖,同一群白海豚身上有不同的色塊模式

人員不足的問題也反映在執法上,如前文所述,海洋幅員廣大,禁漁期難以徹底防止漁民違法捕撈,雖有船舶AIS即時動態圖攝影,可由漁船行進軌跡,推測其是否使用了違規漁法,如:之字型軌跡即可能代表底拖網捕撈行為;圓形軌跡則代表圍網。但林文治也無奈表示,目前此圖沒法立即且確實證明捕撈行為違法,因此不足以做為裁罰證據。

船舶AIS即時動態圖,可依船隻軌跡,推測其在海上使用何種漁法作業。

而教育推廣則是該保護區管理局較薄弱的一環,做為中國第一例成功於淡水河道救治的白海豚,許多人都曾問老白還有沒有可能重返大海?但因老白年歲已高,野放存活機率較低,且老白的存在是個重要象徵,適合擔任海洋保育宣導大使,不過也因人力不足,暫無法勝任教育推廣工作,加上設備不具長期豢養的條件,因此管理局正在替老白尋覓下一個落腳處。

二、失落的神魚:漁民文化凋零

除卻人力不足部分,林文治也提到另一個保育推廣上的難處,他說老一輩漁民對待白海豚的態度是尊敬/敬畏的,例如民眾曾通報,有頭白海豚在湛江(近海南)擱淺死亡,當他們到達現場,只見沙灘上某處插滿了香,原來當地漁民稱白海豚為「送終魚」,出於避諱或趨吉避凶心理,因此對牠敬畏有加;而保護區管理局所在地區,則將白海豚視為「神魚」,對牠們十分尊敬。

但現今年輕人願意從事漁業者少,漁民文化的傳承出現斷層,來此處捕魚者多從外地來,對白海豚不認識也沒感情,保育觀念還須加強,目前只能靠法律的約束力來保護白海豚。

台灣白海豚  要救要快!

見識到中國保育白海豚的經驗和實際成績,雖然其中仍有不足之處,但這個珠江口的庇護所已累積不少珍貴的調查資料,對於將來持續研究和保育工作打下基礎。

回過頭看看,台灣同樣也面臨全球漁業資源崩盤的臨界點,而生活在台灣西海岸的白海豚更屢次被拍到瘦骨嶙峋的模樣,種種證據顯示,海洋亟需充分地休養生息,然而台灣漁業主管機關對此還沒有實際上的作為。

媽祖魚保育聯盟執行秘書甘宸宜認為,台灣漁業多樣性很高,應該因地制宜,針對各地不同的漁業特性、作業船隻、海底地形來規劃禁漁期。禁漁的概念並非完全禁止,還可依據時間調整及規範使用的漁具。重點是要對作業的海域有完整的了解。

在保育白海豚方面,台灣晚了中國十幾年,甘宸宜也直言,就族群數量來說,我們的白海豚數量少到沒有本錢再等下去!目前台灣的研究成果足以支持推動對應的保育策略,不論是劃設國家級重要溼地或白海豚棲息地,都不該拖延,而必須「趕進度」才對!

【2012麥格塞塞獎】孟加拉環境律師 邊餵孩子邊打公益訴訟

$
0
0
作者:DJ Yap(菲律賓每日詢問者報記者);王佑晴編譯、鄭景文審校

孟加拉行動者喜妲‧哈山。照片提供:環保金人獎基金會Tom Dusenbery  照片來源:recyclingships.blogspot.com孟加拉行動者喜妲‧哈山(Syeda Rizwana Hasan)曾為環境訴訟辯護,上過無數次最高法院。然而2005年一次出庭的回憶,對她來說特別深刻。

這位44歲的律師回憶道,當時她正對抗一家房地產開發商,為一溼地建案進行詰辯,但每次電話一響,她便必須請求離庭,迅速地跑出法院──原來,這是她的兒子在車上吵鬧著要喝奶。7年前,她的孩子阿穆德席締克(Ahmed Zeedan Siddique)當時才剛出生6天,但是,即使身負母親的職責,她也馬不停蹄為走上許多以法律捍衛環境的訴訟。

哈山育有3子,她回想起此事時微笑著說,「寶寶一哭,我們家司機會給我一通未接來電,然後我就要向法官請求准許去餵奶」。

哈山是2012年麥格塞塞獎(Ramon Magsaysay Awards Foundation)6位得獎人之一,他說,「這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的事」。

司法行動主義

哈山得獎的理由是:「在孟加拉實踐司法運動主義,展現不妥協的勇氣與熱情領導力,肯定了人擁有良好環境的權利,不亞於尊嚴和生命權。」

哈山在接受每日詢問者報採訪時表示,她的司法抗爭與公共利益和民眾福祉息息相關,她甚至不敢想像輸掉任何一個案件。

她說:「在這類案件中,輸掉一場戰役並不簡單。如果你輸了,你就失去了一個訴求;而如果你贏了這場戰役,不是你獲勝,而是這訴求勝利了。」

就是這種破釜沉舟的精神在七年前驅使她走上法庭,那時她才剖腹生下第三個小孩不到一周。

她說:「我當時覺得非常迫切,因為我要那個房地產開發商被擊倒.......我知道如果他們的所作所為被允許繼續下去,這個城市會變得很糟糕。」

考驗司法

2000年,哈山的事務所「孟加拉環境律師協會」(Bangladesh Environmental Lawyers Association,簡稱BELA)在成功發動立法禁止填補溼地,然而這項法令卻從未真正執行過。「2004年,哈山對一家有錢有勢的土地開發公司提起的訴訟,考驗了這條法令,控告對方在洪水區填補土地以建立新市鎮。哈山和她的小團隊必須面對20位資深且高姿態的律師、腐敗的法院並忍受長期拖延。」

「最終他們獲勝了。法院判決該建案是違法的。」麥格塞塞獎基金會在一篇文章中紀錄了哈山的成就。

建商提出上訴與抗訴的同時,開發商已售出土地,還有某些買家持續支付他們貸款,因為他們都相信哈山和BELA最終會戰敗。但是到了當年8月,最高法院裁定哈山和BELA勝訴。哈山說:「所有辛苦工作都值得了。我們大大地贏得了這場戰役。」

內在改變

哈山在1968年1月15日出生在達卡一個有公共服務傳統的家庭,她從小就對法律著迷,不過,原先並沒有計畫成為一位環境律師。

從達卡大學取得法律碩士學位後,她加入BELA,這是由社運活躍份子、律師法儒克(Mohiuddin Farooque)所成立的公益訴訟先驅。

哈山說,「我加入這個組織純粹是為了做點研究、出版一些作品和申請獎學金,好讓我可以攻讀學博士學位。」但在進行田野工作時,某件事改變了她。

她說,「我開始與人們對話,然後我開始將他們對生活的不滿與現有法律作連結。我意識到原來可以做的事情有這麼多。」

BELA百分之百由國外捐助者提供資金,捐助者來自荷蘭、加拿大和英國。哈山說:「我們不從那些向我們尋求協助的人拿錢,因為他們大多非常窮困,無法負擔。」

法儒克1997年過世後,哈山以BELA執行董事的身分承擔了領導人的責任;現在BELA約有員工55人,其中18人是律師,且大部份都年輕又熱血。

自從哈山變成BELA領導人後,該組織更擴大實踐「司法行動主義」。

環保金人獎

根據麥格塞塞獎基金會資料,BELA辯護了將近100件案子,涉及工業污染、河流採砂、森林使用權、河川污染與侵蝕、山坡地開採、非法捕魚、垃圾傾倒等等。

2009年,哈山榮獲「環保金人獎」,這是表彰全球性草根環境運動者的最高榮譽。她還當上時代雜誌評為當年的「環境英雄」之一。環保金人獎基金會總部設在美國,頒獎理由是認為哈山「致力於減少孟加拉拆船工業對環境剝削與損害所造成的衝擊」,以及領導法律抗爭以增加政府規範,並針對拆船業的危害加強公眾意識。

自2003年起,哈山和BELA為另一場戰役奮鬥,目的是要防止承載毒物的船隻進入孟加拉,除非這些船隻能在出發地先去除污染;同時也強制船隻達到保護工人和環境的標準。

重大成就

即使這場戰鬥還未結束,哈山已取得了顯著的成功。

孟加拉司法史上第一次,污染製造者受到了處罰,法院對MT Entreprise公司一艘2006年違法進入孟加拉的船,判處了罰款。

接著在2009年,最高法院裁示關閉共36家未經環保稽查的孟加拉拆船廠,並指示所有船隻在始發地或在進入孟加拉前,必須作預清潔(precleaning)。

然而,環境運動也使哈山變成攻擊的目標,包括企業媒體的誹謗,甚至是死亡威脅與電話騷擾等。哈山聳聳肩說:「我不擔心,因為我知道為什麼會有人威脅你。只有當他自己感到受威脅時,他才會威脅別人。」

信譽提升

哈山認為,她本身和BELA能夠在眾多威脅下存活下來,其中一個原因是國際社會的支持。在這個意義上,獲頒拉蒙麥格塞塞獎將有助於提高BELA的國際形象。

她說:「這個獎項將提升我們的信譽。從現在起,我相信我們將被更認真的對待。因為一直以來,我們有來自社區的支持,但是現在更有國際支持我們在做的事。」

※ 參考資料:菲律賓每日訊問者報

蘋果、Google 綠色採購有污點

$
0
0
作者:李怡蒨(地球公民基金會台北辦公室主任 )

主页图片作者:LincolnbluesiPad堪稱蘋果公司的經典代表作,這二天上市的「iPad Mini」打破已故執行長賈柏斯的10吋面板堅持;Google和華碩合作開發的「Nexus 7」搶先出擊、熱賣,掀起一陣新的平板旋風。迷你平板主打低價,然而,廉價的背後得付出龐大的代價。

APPLE監督生產線不周,枉費強打綠色生產的特色友達為蘋果「iPad Mini」的面板供應商, 蘋果電腦的「供應商行為準則」,在環境影響部分明確要求所有供應商必須對廢水採取適當的管理措施,將其作業和產品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華映為「Nexus 7」的面板供應商,Google代工的華碩電腦也把「綠色採購」列為企業社會責任的重點項目,標榜使用綠色供應商。但友達、華映二家面板廠長期汙染霄裡溪的作為,顯然經不起綠色採購的考驗。

經濟部越權 環保署棄守 廠商得利

自來水公司的取水口自民國77年起,就設在霄裡溪下游、與鳳山溪交會處,民國88年,政府竟然讓友達和華映在霄裡溪上游蓋了LCD面板製造廠,民國98年,第177次環評大會做出決議,要友達和華映改排桃園縣老街溪,但桃園縣政府不肯,於是拒絕兩廠申請改排的計畫,中央政府竟擺爛放著不管。今年3月,友達排放許可在30號到期,就不能排放和營運。

經濟部護航友達,竟發一張沒有法律依據的公文,聲稱要改變取水口位置,「霄裡溪將不再為飲用水水源」;環保署接著發公文,判定友達、華映可把廢水排進霄裡溪,沒有違反環評結論;桃園縣政府隔天就發給友達新的排放許可,期限到民國105年11月12日。

民眾喝廢水 免疫系統亮紅燈

這是套好招的騙局!經濟部還沒有移取水口,霄裡溪水現在依然流入自來水公司的取水井,十多年來,兩家公司把有毒廢水排進霄裡溪,嚴重污染新竹縣新埔鎮3.5萬人的飲用水,及下游1400公頃農田的灌溉水,且沿岸居民更是直接取用霄裡溪水,學者專家多次提醒「霄裡溪水中檢測出多種有毒金屬,飲用溪水可能造成居民免疫系統失調」,如今,已有多位居民陸續出現原因不明的皮膚病,還有鄉親被呼吸道疾病所苦,甚至已經罹患喉癌過世。經濟部、環保署、華映及友達,聯手「做掉」一條水質良好的霄裡溪,蘋果及Google所標榜的綠色招牌也染上污點。

※本文簡版原刊登於蘋果日報

讓外帶與試吃也踏上綠色的腳步:EcoSpoon

$
0
0
作者:曾貞寧、方志豪

外帶食物也能具有永續性,是可能的嗎?!無論你是外帶速食餐或是冰淇淋、點心,對於外食族或是忙碌的上班族來說,外帶的優點就是容易取得、方便、快速,而且用了就丟,但這種方式對環境並不友善;如果這廢棄物是塑膠湯匙,它在地上掩埋需要花上幾百年才會分解!怎麼解決這種問題呢?有個創新的企業家想出了一些方法使食物的生意更具永續性。

這位企業家、同時也是商品包裝設計者-Peggy Cross,成立了EcoTensil,目的是減少「只為了品嚐一次食物所製造出來的塑膠垃圾」(如試吃用的湯匙);雖然自己攜帶環保餐具是最環保的方式,但並不是所有情況都方便可行的:

例如,若廠商有試吃活動,商品口味眾多,拿著自己的環保湯匙邊擦洗、邊試吃也許沒人願意,因此很難說服廠商不要使用試吃的塑膠湯匙?!外帶者講求方便,也很難說服店家完全不提供免洗筷、免洗塑膠湯匙。

但塑膠湯匙得花上幾百年來分解,就算是可生物分解的馬鈴薯製湯匙,也要花上幾個月甚至幾年來分解,所以為了解決以上的問題,EcoTensil發展了4種適合不同情況的湯匙產品,這些產品是使用FSC森林認證紙材的再生纸板 (近乎最永續的森林認證)製作的,並且是可回收、可生物分解的,另外,相較一般湯匙,體積只有一般湯匙的1/5,運送的時候也因此減少了許多碳足跡!

4種產品中,最小的產品是「EcoTaster」,只需要花 3~5 個星期進行生物分解,還贏得了天然產品博覽會最佳綠色產品獎,看起來非常適合做試吃用的湯匙喔!另外還有正常大小的湯匙「EcoSpoon」,但不論大小為何,這系列的湯匙有點類似牛奶紙盒,故僅適用於吃軟質的食物,如優格、米飯、冰淇淋、穀類早餐等,雖然使用起來可能沒有一般湯匙那麼好用,但是對大型量販店、販售簡單餐點的店家,或甚至是飛機上提供的餐點來說,考量對環境層面的影響,不失為一種可以選擇的商品,一方面可以避免製造大量的塑膠湯匙垃圾,另一方面,還可以培養自身的企業社會責任!

資料來源:EcoTensil

 

※ 本文轉載自http://www.greeninside.com.tw

※ 若您喜歡Green Inside文章,快來加入FB Green Inside 粉絲團喔

 


美國大型港口浮島溼地計畫 引發激辯

$
0
0
本報2012年11月2日綜合外電報導,蘇瑋佳編譯,鄭鈺琳審校

巴爾的摩碼頭人工浮島溼地示意圖(照片提供:Baltimore Marine Center)如果一點綠意可以幫助巴爾的摩衰敗的港口恢復元氣,更多的綠意又怎麼會有壞處?這是市政府、州政府和聯邦政府官員們正在思索的問題,他們正審酌當地一個碼頭鉅子的計畫:用一塊大型的浮島溼地填補內港未使用的某個角落。

這個靈感來自2年前一個實驗性質的小型溼地,巴爾的摩碼頭中心主任Dan Naor提議在基依公路(Key Highway)旁的港景碼頭建造1.6英畝覆蓋在開放水域上的大型溼地(約6475平方公尺)。他認為在這個景點已充滿垃圾、藻類和死魚而不適宜親近的情況下,這是參與美化這個城市重要景點的方法。「目前的狀況或許可以說是足夠,但我們需要做得更好。」

Dan Naor已獲得設置浮島溼地的空間,因為自2008年經濟衰退以來,碼頭租金一直沒有恢復,港口的條件是問題的一部分,租用碼頭的客戶一再抱怨水中的垃圾以及不良外觀和氣味。「我們並不把它視為收入來源,但我們若能淨化水質,可以吸引更多客戶。」

假設這個計畫獲得同意,Dan Naor說他還可以建造更多更大-廣達10英畝-的浮島,在他所管理的5處碼頭遍植芙蓉葵、星辰花、鹽草等植物。浮島溼地可以為港口裡的魚類和其他野生動物提供牠們所亟需,卻早已在開發過程中消失殆盡的棲地,科學家也指出,浮島可以提供切薩皮克灣被嚴重污染的水質些許淨化作用。

但在向政府申請計畫許可1年後,Dan Naor尚未獲得回應,而且被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市政府所提出的問題困擾不已,造成各級政府疑慮的除了溼地面積外,還包括計畫中提及的步道及3座觀景平台。

馬里蘭州環境部發言人Jay Apperson說,州政府官員普遍贊同建造浮島溼地,但希望能夠避免或減少興建碼頭或平台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而海洋漁業署同樣表示不願看到新建碼頭和平台覆蓋在水面上,即使其用途是用於學校和其他團體的生態教育,跨越水面的結構體應該限制在和水體有關的用途,聯邦政府漁業官員認為教學可以在岸上進行。

但Dan Naor稱計畫中的步道為核心元素,他希望人們可以近距離體驗溼地,並聲稱已經設置80個以上的船舶碼頭,所覆蓋的水體面積和步道一樣多,「我們要蓋一座公園,把來自全國的人們帶進溼地裡看看我們在做什麼。」

市政府官員呼應管理機關的意見,同時也提出其他意見,巴爾的摩市規劃總監Thomas J. Stosur說:「這是好主意,但市政府希望確定巴爾的摩港的第一座浮島溼地可以在不影響內港濱水區連續性的情況下完成。」市府同時也擔心溼地會成為垃圾集中處或因其他情況而變得礙眼,Dan Naor說他會確保溼地的維護,但Thomas J. Stosur轉述市府官員的期待,應該要有法制化的管理計畫,包括因應濱海區的重建計畫移除這座浮島溼地,而且在計畫執行之前,市府規劃已久的濱海步道應該先建起來。

然而,這個濱海步道是個棘手的課題,不久前市府才剛贏得訴訟,強制坎頓別墅的開發商舖設一段磚造的濱海步道。身為該基地碼頭營運者,Dan Naor也是被告之一。在這個案件裡,Dan Naor認為自己只管理碼頭而非陸地,故對濱海步道不予置評。這點對Thomas J. Stosur來說並不理想,他希望可以「在更堅實的基礎上」完成濱海步道的沿伸。現階段內港已因為海漂垃圾、污水排放和潮濕的天氣而造成危險,在春天更是因為藻類大量繁衍及魚隻死亡而有惡臭,而Dan Naor和團隊主張在這種惡劣的情況下,官員更應該試著採行這個計畫。

※ 同步刊載台灣溼地網;參考資料:巴爾的摩太陽報

颶風珊蒂 全球暖化的寫照?

$
0
0
摘譯自2012 年10月30日ENS美國,紐約報導;李子昂編譯;蔡麗伶審校

許多環保人士指稱,嚴重摧毀紐約、紐澤西及其他大西洋沿岸至新英格蘭地區15個州的超級颶風珊蒂,乃是氣候變遷的產物。而某些氣象學家卻不這麼想,他們認為即使沒有氣候暖化,珊蒂這般的颶風一樣會出現。

珊蒂颶風重創紐澤西州。美國綠色和平Tim Aubry攝。

曼哈頓非盈利組織「美國環境防護基金會」(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執行長Fred Krupp表示,「珊蒂不只是一個氣象災害,更是氣候災難。」Krupp表示,「人類活動造成的全球暖化導致海平面升高、大西洋水溫上升以及大氣中濕度增加,這三項因素使颶風夾帶了毀滅性的力量。」

據美聯社統計,珊蒂造成之死亡人數已上升至50人,且死亡人數在搜索和救援人員完成他們嚴峻的任務前,仍可能繼續增加。

颶風於10月29日晚間從大西洋城(Atlantic City)附近登陸後,西至密西根州等17個州共有超過820萬戶家庭停電。 有近200萬停電戶位於紐約市,愛迪生聯合電力公司(Con Edison)關閉了曼哈頓市中心高樓與下城負責供暖的電力和蒸汽。 由於淹水和停電,有4座位於紐約及紐澤西的核電廠受到影響,其中三座電廠已經關閉,一座處於戒備狀態。

愛迪生聯合電力公司,表示紐約市及其鄰近地區的電力,可能需要一個星期才能恢復。

紐約證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 NYSE)連續關閉兩日後,已逐步恢復正常,於31日恢復交易,紐約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到場敲響開市鐘。

2012年10月30日,電力公司人員穿過淹水的道路,試圖恢復紐澤西地區的供電。(綠色和平組織 Tim Aubry 攝)

環保人士指稱,這一切的結果都是因為燃燒化石燃料,使上兆噸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進入地球大氣層,進而造成氣候變化所導致的。 

健康氣候倡導團體350.org負責人Bill McKibben表示,「化石燃料工業造成了氣候的危機,導致更多如颶風珊蒂這樣的極端天氣事件。我們呼籲大型石油商停止花費數百萬元來影響選舉,而應該捐助救災。他們應該援助氣候變遷帶來的傷害,而非選擇掩蔽事實。」

McKibben 表示,「颶風珊蒂的出現是溫度上升一定程度後的結果。曾預測這種超級颶風產生的科學家們再次發出嚴厲的警告:如果依照目前的情況,我們的孩子將生活在一個過熱的地球,溫度將比現在更高四到五度。而我們不能讓這種情況發生,因此,讓我們做些改變吧。」

但氣象軟體AccuWeather的高級氣象學家Dan Kottlowski卻表示,他不認為如此具破壞力的風暴是氣候暖化的結果。他認為,該風暴造成如此的嚴重破壞,不是因為其強度,而是行進路線。 

Kottlowski 表示,珊蒂的行進路線在10月發生的風暴中,是相當普遍的。但多數情況下,它都會轉向東方前進。我們從來沒有見過它轉向西北前進,這就是為什麼它會襲擊紐澤西州與紐約港。氣候變遷無法解釋這現象。 他接著說,「我不認為一個風暴可以說是氣候變遷所導致的結果。如果你問,若氣候沒有變暖,這事會不會發生?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它仍然會發生。」

美國太空總署的GOES-13氣象衛星於2012年10月28日東部時間下午1:45以自然光拍攝之颶風珊蒂影像。 大陸氣候系統沿阿帕拉契山脈(Appalachian Mountains)形成一道南北向的雲系,並與颶風西部接壤。(美國太空總署提供)Kottlowski解釋道,颶風在溫暖海域更容易形成,而大西洋每40年有一個升溫的周期變化。我們現在就處在這個週期的中段。大多數氣候學家認為,未來15年中,我們將處於較暖和的階段。同樣的情況亦發生在1950年代與1930年代。這與氣候變遷沒有關係。

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大氣科學系博士William Gray認為,二氧化碳的增加與大西洋表層海水溫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及颶風活動的增加沒有關係。

在Gray博士預測2012年下半年大西洋颶風活動的研究中指出,基於物理條件下,我們沒有理由相信,全球或大西洋海水溫度上升1-2°C,會對大西洋颶風的頻率和強度造成顯著地影響。

如果其他許多基本條件沒有相應的變化,如:垂直風切(vertical wind shear)或中等濕度(mid-level moisture)等,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 TC)活動極少或根本不會隨表層海水溫度而增加。 Gray強調,大西洋表層海水溫度與颶風活動頻率的變化,不符合全球平均氣溫的改變趨勢。

11月1日,從洛克斐洛中心高處俯瞰,紐約帝國大廈後方許多區域仍未恢復供電(Dan Nguyen攝)

但許多環保人士並不相信。

自然資源保護基金會(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Fund)負責人Dan Lashof在網路日誌中提到,該風暴是新型態氣候的徵兆之一,而若我們仍對氣候變遷的跡象置之不理,這情況將會持續下去。就像今年,我們經歷過了前所未有的乾旱、洪水與酷熱,颶風珊蒂同樣是全球氣候變暖的寫照。這是新的氣候型態。

美國環境保護協會執行長Krupp表示,「今天,當我們急於保障我們親人與社區安全的同時,我們應該記住,除非我們終於願意認真面對氣候變遷的問題,不然可能永遠無法避免全球暖化帶來的衝擊。」

Superstorm Sandy Is ‘What Global Warming Looks Like’
NEW YORK, New York, October 30, 2012 (ENS)

Many environmentalists are blaming climate change for the appearance of superstorm Sandy that has wreaked such devastation on New York, New Jersey and 15 other states along the Atlantic Seaboard up through New England. Some meteorologists disagree, contending that Sandy would have occurred even without a warming climate.

Fred Krupp, who heads the Manhattan-based nonprofit group 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 said today, “Sandy is not just a weather disaster but also a climate disaster.”

“As a consequence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caused by human activities, sea levels are higher, the Atlantic waters are warmer, and there’s more moisture in the atmosphere – three of the reasons this storm packed such destructive force,” said Krupp.

The death toll due to Sandy is up to at least 50 people, according to the AP, and the number could still increase as search and rescue workers complete their grim tasks.

More than 8.2 million households lost power in 17 states as far west as Michigan after the superstorm made landfall near Atlantic City Monday night.

Nearly two million of those households are in New York City, where Con Edison shut off the power and steam, used to heat high-rise buildings, to lower Manhattan.

Four nuclear power plants in New York and New Jersey were affected – three shut down and one on Alert status due to flood waters and power outages.

Consolidated Edison said electricity in and around New York could take a week to restore.

For a second day running, th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was closed today. In a sign that some semblance of normalcy is returning to New York, the Stock Exchange plans to open tomorrow with Mayor Bloomberg ringing the opening bell.

All this is the result of climate change caused by burning fossil fuels, which burdens Earth’s atmosphere with megatonnes of greenhouse gases such as carbon dioxide, environmentalists contend.

Bill McKibben, who heads the healthy climate advocacy group 350.org said today, “The fossil fuel industry is causing the climate crisis, leading to more extreme weather events like Hurricane Sandy. We’re calling on Big Oil to stop spending millions to influence this election and donate the money to disaster relief instead. Instead of funding climate silence, they should be funding climate relief.”

“Sandy is what happens when the temperature goes up a degree. The scientists who predicted this kind of megastorm have issued another stark warning: if we stay on our current path, our children will live on a super-heated planet that’s four or five degrees warmer than it is right now. We can’t let that happen,” said McKibben. “So let’s get to work.”

But Dan Kottlowski, an expert senior meteorologist with Accuweather, is not convinced that the destructive storm is the result of a warming climate. He says it was so damaging not because of its strength, but because of its track.

“The storm track for Sandy was pretty common for an October storm,” Kottlowski told ENS. “But most hightail it out to the east. We’ve never seen it turn to the northwest before, and that’s why it struck New Jersey and New York Harbor. Climate change would not explain that.”

“I don’t think you can say one storm is the result of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Kottlowski said. “If we didn’t have a warming climate would this have happened? My answer is yes, it still would have happened.”

He explained that hurricanes are more likely to form over warm oceans and the Atlantic Ocean goes through a cycle of warming every 40 years. “We’re in the middle of that cycle right now,” Kottlowski said. “Most climatologists think we’ll have a warm part of the cycle for the next 15 years. The same thing happened in the 1950s and the 1930s. It’s not related to climate change.”

Dr. William Gray at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s Department of Atmospheric Science maintains that “CO2 increases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Atlantic SST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hurricane activity increases.”

In his forecast of Atlantic hurricane activity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12 hurricane season, http://tropical.atmos.colostate.edu/forecasts/2012/aug2012/aug2012.pdf
Dr. Gray says, “We have no plausible physical reasons for believing that Atlantic hurricane frequency or intensity will significantly change if global or Atlantic Ocean temperatures were to rise by 1-2°C. Without corresponding changes in many other basic features, such as vertical wind shear or mid-level moisture, little or no additional TC [tropical cyclone] activity should occur with SST increases.”

“Atlantic SSTs and hurricane activity do not follow global mean temperature trends,” contends Dr. Gray.

But many environmentalists are not persuaded.

Dan Lashof, who heads the 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Fund, blogged, “This mega-storm is just one more sign of the new normal that will continue as long as we keep avoiding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Just like the unprecedented droughts, flooding and heat we all experienced this year, storms like Hurricane Sandy is what global warming looks like. This is the new normal.”

Krupp, with the 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 said, “Today, as we rush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our loved ones and communities, we should remember that unless we finally get serious about climate solutions there can be no lasting protection from the ferocity of our warming world.”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國際舞蹈大師聯手 演繹非核心願

$
0
0
本報2012年11月2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擺脫核能的潛在危險,我們才能擁有真正的生存居所!」日本現代舞大師折田克子如此感嘆。除了折田,還有美國埃立歐‧波瑪爾舞團、澳洲蜜拉姆藝術中心及澳洲現代舞先驅伊莉莎白‧陶曼,在台北蔡瑞月舞蹈節合作,共同以舞蹈藝術來表達核能對人類與環境的傷害。

伊莉莎白‧陶曼則編作了舞碼〈車諾比的悲鳴〉

在歌手、電影界、作家、藝術家紛紛出面表態反核立場後,多位國際舞蹈大師,也以美麗的肢體,從行動宣告反核意念。每年邀請跨國界的舞蹈家參與演出及交流的蔡瑞月舞蹈節,一向將關懷土地與台灣社會為方向,在今年的第七屆,以《擁抱大地──我們不是征服者》(Conqueror and Wind)為題,正視核能帶來的征服與死亡,以舞作與行動呼籲社會一同守護、祝福本應翠綠、安全的土地。

此舞蹈節不只是舞蹈界的盛會,許多長期關注核能問題的民間團體與人士,也相當關注,包括國家文藝獎得主詩人李敏勇,也以詩作〈風景〉、〈故鄉〉參與了演出。

折田克子深受福島核災影響的日本現代舞大師折田克子,帶來了〈漂流的詠嘆調〉。她特別關注,核災由這一代的大人一手製造,該怎麼面對孩子無法接觸自然的未來呢?她特別選了十多位年輕的舞者身穿繽紛的服裝,演出孩子需要一口新鮮空氣卻不可得的恐慌狀況。折田認為,每個人像是一艘小船,雖然不清楚國家這艘大船的方向,但感到悲傷是不夠的,每個人還是可以努力讓自己作為「希望之船」,互相團結,一起往前。

折田克子作品〈漂流的詠嘆調〉折田正面思考,提出「日本震後的核災,警惕我們重新審視人類的價值,並致力於發展無汙染的新能源,如:太陽能、風力、地熱等,也許數十年後就能擺脫核能的潛在危險,我們才能擁有真正的生存居所」的想法。

澳洲現代舞之母伊莉莎白‧陶曼則編作了舞碼〈車諾比的悲鳴〉,將事發25年後仍讓她心有餘悸的車諾比事件再現,演出倖存者的遭遇,她將此舞獻給核災中那些無名英雄及無辜受害者。陶曼特別強調:「我們只是土地的一部分,而不是擁有者。」

蕭靜文舞蹈團更特別演出了〈反核宣言〉行動藝術,展現車諾比事故發生後,人們在慌亂中被輻射吞噬,無助的死亡過程。

反核宣言

這一次演出的舞碼除了聚焦反核議題,還包括美國黑人人權舞蹈大師埃立歐.波瑪爾的美國經典舞碼〈不被愛的女人們(Las Desenamoradas)〉和台灣新銳舞蹈家詹天甄的舞碼〈一個春天的童話1947~…〉,兩個舞碼皆深刻展演殖民地的痛苦,從中對人類如何壓迫彼此與土地進行深層反思。

蔡瑞月遺作〈印度之歌〉為戰後太平洋上的台灣第一支現代舞,此次也將展演,蔡瑞月文化基金會表示,希望能以此舞碼讓人感受海洋的美好與活力,喚起曾與土地之間唇齒相依的記憶。

蔡瑞月舞蹈節於11月2日到4日在玫瑰古蹟‧蔡瑞月舞蹈研究社演出,相關活動網址:http://www.dance.org.tw,洽詢專線:02-2523-3645 / 2560-5724。

生態短片人氣票選 邀您一同漫遊城市自然地圖

$
0
0
本報2012年11月2日台北訊,李詩婷報導

第五屆自然生命印象水森活攝影徵件/第一名/飛天螳螂/潘光道1「第六屆自然生命印象-城市自然地圖短片徵選」網路人氣票選開跑了,今年最佳人氣獎落誰家呢?由你來決定!

生活中的不經意,你是否留意到了?高樓林立的都會叢林裡,許多旺盛的生命力正在角落醞釀著。可愛的蝶兒們,正在你家陽台產卵呢!孩子們的遊樂場所,保育類珍稀留鳥正悄悄的從身旁經過。城市中隨處可見的動植物,還有哪些精采的故事呢?就讓我們跟著這些自然拼湊出屬於自己的地圖吧!

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的「第六屆自然生命印象-城市自然地圖短片徵選活動」剛剛落幕,主辦單位表示,透過鏡頭看到作者們鏡頭下獨特的詮釋觀點、自然生命故事,作者們對於自然的熱忱,全都在「自然之窗-台灣自然影音頻道」感受的到。

誰是最佳人氣票選王 由您來決定

本屆50多部的精彩短片,皆是熱愛大自然、喜好攝影的朋友們在台灣各地實景拍攝的創作,每一部都充滿了獨特的觀點和生命的野趣。哪部自然短片最動人?哪個生態故事最動心?自即日起至11月15日止,「網路人氣票選活動」將在「自然之窗-台灣自然影音頻道」舉行。邀請每位網友來當評審,透過您獨到的眼光,將神聖的一票投給您所喜愛的作品,給予創作者們支持與鼓勵!

多年來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和林務局共同致力於「自然影像」的推廣,舉辦「自然生命印象」短片徵選活動,至今邁入第六個年頭,希望透過全民參與模式,擴大自然影像的魅力。究竟誰能脫穎而出獲得「人氣獎」,由您來決定!主辦單位還準備了精美贈品,要抽籤送給幸運兒!

簡單投票抽好禮

按下影片左上方藍色數字下的「vote」,就能為您所支持的影片投下神聖的一票只要進入票選活動專屬網頁,點選作品名稱,即可連結到影片網址,按下影片左上方藍色數字下的「vote」,就能為您所支持的影片投下一票。主辦單位提醒,投完票之後,別忘了前往簡單投票抽好禮專屬頁面填寫個人資料,就有機會參加抽獎!

本活動自即日起至11月15日為止,行動要快!並將於11月16日公布「網路人氣獎」。投票抽獎中好禮也將於11月20日於「自然之窗-台灣自然影音頻道」網站上公布。
 

環署、雲縣花稅金買廣告互嗆 給人民最壞觀感

$
0
0
作者:朱淑娟

為了反擊雲林縣長蘇治芬,環保署於10月27日在「聯合報」刊登全版廣告,11月1日又在「中國時報」同版面、同內容又刊登一次。而雲林縣比環保署早幾天在「聯合報」刊登四分之一版廣告回應。兩個公家單位意見相佐,不用正常管道溝通,卻浪費人民血汗錢買廣告互嗆,實不可取。

1日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委員田秋堇、劉建國痛批沈世宏,會後通過決議,要求環保署停止刊登廣告,環保署當場同意。(11月2日環保署在中國時報又登了四分之一版廣告)

田秋堇質詢時說:「你買廣告罵蘇治芬花多少錢?環保署長就算覺得地方有應改進的地方,可以把蘇縣長請來好好談,更何況是誰錯了還說不準…。」

沈世宏接著說:「我沒罵她,是她要為自己說的話負責,不能出公文說謊,我是她上級機關,我講對錯就不行嗎?」

田秋堇:「今天國家財政困難、民怨四起,你跟蘇治芬的事有必要花這個錢嗎?」

沈世宏打斷田的發言:「政府誠信比這個重要,接受公評要有公評的成本,如果大家都不知道事實如何接受公評?」

田秋堇再問:「你登這個廣告雲林縣對六輕的問題就解決了嗎?你花人民的錢都不會痛耶,有檢討其他方式嗎?」 沈:「我的檢討這是最好的方式(登廣告)。」

隨後劉建國質詢沈世宏:「你要公評跟你刊廣告有什麼關係?有那個機關用人民納稅錢刊登這種廣告?」沈世宏:「環保署,不用媒體廣告如何讓人公評?」

劉建國:「你這樣有把事實呈現嗎?你說如果蘇縣長不道歉你就不補助,請問雲林縣民欠你什麼?」 沈世宏:「我請她道歉做為補助的條件,她要誠實面對,不能讓百姓看到錯的事情。」

三人一來一往砲聲隆隆,但重點是,公家單位用人民納稅錢登廣告互嗆的作法實在太糟糕,多數公務員都不會認同這種做法,何況人民會認同或接受嗎?只怕得到的卻是反效果。這是環保署、雲林縣政府都要檢討的。

※ 延伸閱讀:六輕 VOCs如何計算  互噴墨汁不如合作解決

※ 轉載自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Viewing all 1999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