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9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太魯閣族「反亞泥、還我土地運動」訴願勝訴 要求落實原住民土地轉型正義!

$
0
0
作者: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花蓮秀林鄉太魯閣原住民族與台泥纏訟40年一案,今原民會首度承認:國家有義務協助土地遭台泥侵佔之原住民取回土地所有權。圖為台泥花蓮廠。來源:台灣好生活網摘。遲到40年的土地正義 ,終露曙光。2012年10月19日,是台灣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史上意義重大的日子!

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族原住民與亞洲水泥公司間的土地爭議,糾纏了40年,原民會以原民訴字第1010055207號訴願決定書,第一次正面肯認:國家機關有義務協助土地遭亞泥佔用的太魯閣族原住民耕作權人取得土地所有權。並且援引我國憲法、原住民保留地相關法規、國際人權法與外國法院判決,深刻闡釋原住民保留地制度的意義,指出原住民保留地是一種特別信託關係,國家有義務立於類似暫時監護人的地位,本於原住民的利益使用管理原保地,且負有協助原住民取得應有土地權利之義務。

我們高度肯定原民會這份訴願決定書。若所有國家機關認事用法時,都能如此探求歷史脈絡、立法精神與現狀衡平,定能大大提升我國人權保障的高度。

我們更期許花蓮縣政府依訴願決定書意旨,儘速履行其法定義務,協助本件訴願人等原住民權利人辦理所有權的移轉登記,落實已經遲到四十年的土地正義。

本案背景事實

本案訴願人程先生與楊女士,都是秀林鄉太魯閣族人。於1968至1969年間於世居的原住民保留地上設定耕作權,持續開墾耕作,依原住民保留地開發管理辦法第17條第1項規定,只要自用耕作滿5年,沒有發生應由國家收回原保地的事由(包括違法轉租、死亡無人繼承等等),就可以申請移轉登記為所有權人。

1974年間,亞洲水泥公司欲至秀林採礦,秀林鄉公所、花蓮縣政府與亞泥公司等雖曾在當地舉辦了幾場「協調會」,但如同訴願決定書清楚指出的:「(協調會)單方強調訴外人亞洲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設廠之種種好處,未能清楚揭示不能繼續耕作、使用原住民保留地之事實。」更何況,協調會中使用的語言、法律制度,太魯閣族原住民是否能確實理解,實在令人懷疑。

其後,秀林鄉公所逕行將大批原住民保留地轉租亞泥公司,原住民自此被迫與自己的土地分離,許多當年的耕作權人已經陸續離世,本案原告等尚健在的耕作權人,也都已是垂垂老者。歷年訴訟中,秀林鄉公所與亞泥公司多次出示有原住民權利人簽章的「拋棄同意文書」,指稱原住民早已自願拋棄耕作權並領取補償費。

本案兩位訴願人從來沒有簽署任何拋棄同意文書,而且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些拋棄同意文書的所有簽名字跡,竟都完全相同! 隨後,秀林鄉公所塗銷了212筆原住民耕作權,多少秀林鄉原住民就此被迫離開賴以維生的土地,幸而當年有部分耕作權,因為文件不齊,倖免於塗銷命運,本件兩位當事人就是如此。

1994年間,旅居日本20餘年的太魯閣族女性伊貢‧希凡(漢名田春綢,人稱田姐)與先生丸山忠夫一起回到花蓮,無意間發現這批可疑的拋棄同意文書,夫婦兩人投入所有的時間與心力追查事實真相,蒐集相關資料、研讀法條、奔波於各行 政單位間,並且組織族人成立自救會,全力投身於還我土地運動。

1998年間,台灣省原住民委員會(現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於精省前之機關),竟向花蓮地方法院對原住民地主楊金香等人提起塗銷耕作權登記的訴訟,原本應該 捍衛原住民權利的政府單位,竟然為財團出面與人民爭訟,壓迫結構之難以撼動,可見一斑。幸而,花蓮地方法院以1999年重訴字第1號判決台灣省原住民委員會 敗訴確定,不應塗銷楊金香等人的耕作權,並以判決方式確認楊金香等人的耕作權合法存在。

2004年起,博仲法律事務所與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開始協助原住民地主依原住民保留地開發管理辦法第17條規定申請辦理所有權移轉登記。過去八年來,秀林鄉公所與花蓮縣政府在管轄權上互踢皮球,於民國2010年5月間,又再次以土地正由亞泥使用,原住民沒有「自用耕作事實」為由,認為不符合法定要件,而駁回申請,博仲與蠻野的律師於是協助兩位當事人向原民會提起本件訴願。

太魯閣族原住民雖然有著豐厚的文化傳統,但由於語言、教育程度、城鄉差距的落差,明明是與自己身家性命切身相關的事情,卻是使用陌生的漢人語言與法律規則,這正是台灣原住民長期承受的歷史性、系統性歧視。

歷史性的訴願決定

過去八年間,無論是行政機關或行政法院,一再形式化地判斷本件管轄權歸屬,或以「亞泥正在使用,所以原住民沒有自用」的理由,僵化適用原住民保留地開發管理辦法第17條要件,使訴願人等原住民權利人受到極大的程序折磨。

原民訴字第1010055207號訴願決定清楚指出以下重點:

(一)花蓮縣政府是原處分機關

原民會認為,本件原處分機關是花蓮縣政府,在訴願程序中「係由花蓮縣秀林鄉公所充當花蓮縣政府之行政助手,向訴願人轉達花蓮縣政府否准之意思表示爾;因此不宜形式上片面認定花蓮縣秀林鄉公所為原處分機關,應探究作成行政處分之機關究竟誰屬,再據以認定訴願管轄機關,以避免犧牲訴願人之行政救濟利益,或使行政自我審查之機制流於表面。」

(二)本件訴願人有權移轉登記為所有權人

原民會在訴願決定書中清楚指出,花蓮縣政府駁回訴願人所請,是以機械化的方式適用法律,訴願人兩位原住民地主如果有自用耕作滿五年的事實,且沒有任何應收回原住民保留地的事由,花蓮縣政府即有義務協助他們取得這幾塊土地的所有權:「詳言之,訴願人能否依法申請取得系爭土地之所有權,繫於是否曾自行耕作或利用滿五年,或有無該辦法第15條、第19條應收回原住民保留地之事由為斷。若將行政機關之不當介入納入應否核予訴願人所有權之判斷,所生之法律效果將無內在合理關連性支撐。本於平等原則、信賴保護、誠實信用原則及原住民保留地之制度目的,倘原處分機關本於職權調查訴願人自設定耕作權以來,業曾自行經營或利用滿五年,且無其他應收回事由,原處分機關應類推適用該辦法第17條第1項之法律效果,作成使訴願人取得系爭土地所有權之行政處分。」

從亞泥案開始  落實原住民土地轉型正義

我們認為,原住民土地轉型正義不需等到傳統領域公告或〈原住民族土地及海域法〉通過才能實現,真正能落實轉型正義的國家,必然是於每個具體個案中,思考如何消弭過往原住民所承受的系統性、歷史性不利對待。原民會就此已邁進了歷史性的一大步,在這個重要的歷史時刻,我們呼籲國家檢討花東水泥產業政策,莫使青山繼續滿目瘡痍,更要徹底檢討礦業法第47條無條件使礦業權優先於一切土地權利的不當法制,本件個案方面,更懇切期許花蓮縣政府尊重訴願決定意旨,儘速協助太魯閣族原住民取得土地所有權,從本案開始,做出符合憲法與國際人權法精神的選擇,落實永續發展與原住民土地轉型正義!

我們的三大訴求:

  1. 國家應全面檢討花東水泥政策,落實傅崑萁縣長的「八不政策」,禁止水泥新礦區開發與舊礦區展延。
  2. 徹底檢討礦業法第47條礦業權人得不顧土地權利人意願,於提存租金後先行使用土地的規定。
  3. 花蓮縣政府應依原民會訴願決定意旨,速協助亞泥案原住民取得土地所有權。

河南農民宋克明 帶村民走出「癌症村」惡夢

$
0
0
作者:莫聞

宋克明「我們十年前村民出癌症大概都在60~70歲之間,現在,平均得癌的年齡變成50~60歲,去(2011)年走了7、8個,我二哥也是去57歲肺癌死了。」

第一次與這位河南樸實的農民宋克明,是在河南鄭州一次民間環保工作者聚會的場合,這位看來殷實憨厚的農民,以不甚標準、也不甚清晰的普通話,說出了這些微小但震撼人心的聲音。聽著聽著,讓人對中國的發展之夢的警惕之心──中國農村企圖靠工業快速發展,累積財富的大夢,實現了,卻也伴隨著慘重的代價。

現年48歲的宋克明,是河南省新鄉市長垣縣呂樓村一介農民,當過村主任、建築隊長。他形容,10多年前,村裡天然的野溪文岩渠,因為上游開了煉鋁廠,裡河水全變了色,紅色的水、醬油色的水,臭氣熏天,站在河邊,非得捏鼻才能受得了。村裡沒有自來水,居民吃的喝的用的,全靠河水或打水井維生。宋克明看著溪河變色,居民一個個發癌症過世,嬰兒早產或死產,連自己父親、二哥都得病,噩耗連連,他並沒有坐以待斃。

這十多年來,他到處投訴、上訪、寫議案、拍照片,找官員不行、找媒體、或找做生意的朋友幫忙出資,就這麼四處奔走,一頭栽進了環境保護的領域。

他不只促成了政府落實執法、讓煉鋁廠因不堪虧損自己關了,還當起了業餘環保人士。一次的機緣中,他看到野鳥掛在農民架的鳥網上奄奄一息,於心不忍,把牠救了,從此,四處有鳥傷的事情都找他,他也勤於四處奔走。8月初他趕來鄭州參加環保聚會的前一天,在路上耽擱了,就是為了把非法鳥網撤了,把野鳥救下來。

迷上環保  得了中國地球獎

2007年,宋克明以業餘環保人士的身分,獲得了中國個人最高的環保獎項──地球獎,也是全中國「十大社會公益之星」。

得獎事蹟是,他為了舉發污染,自費籌設了「黃河生態民間監護站」還自掏腰包請專人全天監測,10多年來,地方執法單位根據他的監測數據,關閉了上百家污染企業,但宋克明並沒有因此得到任何金錢的回報。

當然,對宋克明來說,金錢回報根本不是他在乎的,他在乎的是人命、農民的健康。1997年,他的故鄉,只有400多人的呂樓村村頭,開了一家煉鋁廠,開工後,金屬粉塵、刺鼻怪味,四處飄散,許多村民都不敢開窗;農作、樹木,也開始發黃,枯萎而死。宋克明在工廠運作後開始不適,醫院診斷得肺癌,1999年走了。這讓他開啟了調查污染的行動。

每當想起父親在世的身影,他就會想到「如果不注重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得再快,也沒有辦法挽回那些患癌症村民的生命。」當時,為了查資料,補充環保知識,他還申請了村里第一條網路線,針對注入黃河的天然文岩渠,他騎著摩托車看片河川上下游,用自費採樣化驗的數據來舉報違法排汙工廠,促成這些工廠停業或改善。

終於有自來水了。宋克明提供。最近最令他高興的是,長期來因為地方政府經費窘迫,而沒有自來水可用的呂樓村,5月間,一名企業家自願全額贊助,幫全村村民免費裝設自來水管線;而裝設公司也很「阿莎力」,僅需該企業家出「工本費」就願意出動。終於,村民有了自來水可用,不必再擔心溪水或地下水井有污染了。

一腳踏進溼地與鳥類保護

黃河與其支流的沿岸溼地,是許多留鳥與候鳥的家。這裡有大雁、天鵝、白鷺和斑鳩等多種鳥類棲息,但宋克明常常在巡守河川蒐集汙染證據時,看到許多農民違法在保護區私設鳥網抓鳥,常常是一麻袋一麻袋的賣到南方的野味餐館。他為此感到不忍,開始假扮鳥販暗地查訪,並通報當局,取締了不少盜捕鳥類的行為。

久而久之,愛鳥知名不脛而走,許多人看到有鳥網,知道打電話給宋克明,「就有救了」,宋克明也勤於自費奔走,設立民間鳥類保護站,四處拆除私設鳥網,救援受傷的鳥類。

拆鳥網,救野鳥。宋克明提供只是,長久下來,宋克明也知道,很多人、尤其是老農,是迫於生計和無奈,沒有生路之下沒得選擇的選擇。也因為保護鳥類,看到許多人為了生計破壞溼地、砍樹林,於是,他開始思考如何可以兼顧生態又讓村民生活有所著落。

近年來,他試著發展「林下經濟」,推廣農民除了養豬、養雞之外,也可以「林下養鵝」。他說,養鵝有多種好處,「牠們會剋制飛蛾,也吃林下的樹葉,玉米稈、結稈都吃,不像雞豬會跟人爭糧。」而且,不必額外租場地,用現有的林地即可,他推估,一畝地可以養一千隻鵝,每隻淨利可達10元人民幣。他希望,黃河溼地和森林,可以真正成為了「鳥類天堂」。

10多年的環保歷程,宋克明雖然因為擋人財路,常半夜接到恐嚇電話「你少管閒事,免得吃不了兜著走」。但他認為自己明人不做暗事,也未從中謀取私利,行得直做得正,也從不和人正面衝突,沒什麼好怕的。

他最高興的是,越來越多人成為志願者,協助他推展工作。 「看到水清水、鳥來,最開心。」「心情鬱悶時,騎著摩托車到黃河邊看看鳥羽、看看水,心情就好了。」
 

空汙法實施37年 室內空氣品質下月納管

$
0
0
「環境報導」2012年10月27日台北訊,朱淑娟報導

環保署24日公告「室內空氣品質標準」草案,11月23日將公告第一批列管的室內,包括醫院、學校、鐵路及捷運等大眾運輸場所(部分地區)。公告後將有一段輔導期,輔導業者改善設施,最快半年後即正式稽查,不合標準並在改善期內未改善者將開罰。

這是我國自1975年實施「空氣汙染防治法」以來首度列管室內空氣品質,是繼今年8月納管細懸浮微粒pm2.5後另一項重要的空氣品質立法。

目前管制的項目共九項,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醛、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細菌、真菌、懸浮微粒pm10、pm2.5、臭氧。不過未來公告管制場所並非全都會管制這九項,而依場所特性減少管制項目。

民眾90%都在室內,室內空氣本來就較不易流通,加上裝潢隔板、塗料,以及二手煙、拜香等行為,汙染可能比室外大。

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彭啟明曾做過測試,在車內點燃香菸後PM2.5濃度立即上升,即使熄菸、等到菸味都散了,PM2.5濃度還高到200多微克,相當於沙塵暴來時的數值。估計約要一天室內空氣才能回到背景值。小兒科門診也發現愈來愈多小孩咳嗽病例,許多就是因為吸入二手菸的微粒所造成。

另外有民眾發現私用轎車內甲酫相當高,很期待居住大樓或私人用車也能列管,但室內空品法並不會管到私人場域,還是要靠民眾自主管理。

目前訂定的管制項目、標準是否足以保障民眾健康,各界有不同看法。前環保署長陳重信去年在一場研討會中建議,以PM2.5為例管制值應比室外嚴格。而且還要分類,敏感、非敏感族群應適用不同標準。環保署表示,管制標準、對象未來將持續檢討。

(註)室內空氣品質標準

項目

標準值

單位

二氧化碳(CO2

八小時值

1000

ppm(體積濃度百萬分之一)

一氧化碳(CO)

八小時值

9

ppm(體積濃度百萬分之一)

甲醛(HCHO)

一小時值

0.08

ppm(體積濃度百萬分之一)

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包含:十二種苯類及烯類之總和)

一小時值

0•五六

ppm(體積濃度百萬分之一)

細菌(Bacteria)

最高值

1000

CFU/m3(菌落數/立方公尺)

真菌(Fungi)

最高值

1000

且總真菌濃度室內外比值大於1.3

CFU/m3(菌落數/立方公尺)

粒徑小於等於十微米(μm)之懸浮微粒(PM10

二十四小時值

75

μg/m3(微克/立方公尺)

粒徑小於等於二•五微米(μm)之懸浮微粒(PM2.5

二十四小時值

35

μg/m3(微克/立方公尺)

臭氧

(O3

八小時值

0.06

ppm(體積濃度百萬分之一)

 

※ 轉載自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六輕VOCs怎麼算 互噴墨汁不如合作解決

$
0
0
作者:朱淑娟

連續三天環保署、雲林縣政府針對六輕排放的揮發性有機物(VOCs)計算方式看法不同,戰得難分難解,連民眾也看得霧煞煞。然而面對六輕這個巨大的汙染源,這兩個負有監督責任的單位,一個有環評審查權、另一個有排放量許可權,不合作為民把關,卻把火力花在互射流彈上,著實令人錯愕。

環保署、雲林縣政府針對六輕排放的揮發性有機物(VOCs)計算方式看法不同,戰得難分難解

當然要吵也可以,畢竟吵的是六輕、排放的VOCs多寡又與民眾健康息息相關,的卻值得一吵。但既然都發了新聞稿、雲林縣還買了廣告,用意就是讓人公評。既然如此至少得先把話說清楚,然而民眾看到的卻是選擇性發言,都挑對自己有利的說,反而製造更多煙霧彈,浪費社會資源不可原諒。

事情的源由是今年六輕4.7期擴廠案送到環保署審查時,外界質疑六輕實際排放的VOCs已超過當初環評核定總量每年4302公噸,立法院於是決議,要求環保署在查明排放量未超過核定量前不得審查。

事後環保署與雲林縣開會討論,100年六輕申報的VOCs排放量是2339公噸,但未加計燃燒塔(含異常排放)、油漆塗佈、冷卻水塔、儲槽清洗作業、歲修作業等五項非製程排放1133公噸、以及原低估的油水分離、燃燒塔 267公噸,總量應再加1400公噸。所以真正的排放量應該是3739公噸。

事後引發六輕提申覆,9月27日環評大會駁回六輕申覆案就是這個事件。

雲林縣公然捏造數據?

雲林縣政府在環評大會前的9月12日發文給環保署,第一、指六輕101年的排放許可量到9月為止已達3208公噸,如比照100年增加前列五項非製程排放1133公噸,六輕許可排放量合計應為4341公噸,已超過核定的4302公噸。

第二、環林縣指依「六輕計畫總體評鑑報告」,「六輕三期環評排放係數」估算的設備元件排放量是3337公噸,「六輕四期環評排放係數」是1046公噸,如果依「法規係數」,則排放量已達19799公噸,三種估算方式估算所得差異甚大。

函件結論就是:六輕排放總量已超過核定量,要求環保署駁回六輕申覆案。

10月22日環評審查長春化工案時,環保團體又提出雲林縣政府的說法,指環保署如審查則涉違法。環保署長沈世宏很火大,24日發新聞批雲林縣「公然捏造數據、篡改事實並推卸責任的公函」,要求雲林縣長蘇治芬在五報登道歉啟事。隨即點燃戰火,你來我往一發不可收拾。

雲林縣推估101年六輕許可排放量可能為4341公噸,超過核定的4302公噸,環保署認為這種說法「公然捏造數據」或許言重了,因為雲林縣的推估的確有可能會成為事實。但問題出在這是「許可排放量」並非「實際排放量」,依法論法,環保署如何能以一個未來的推估值去退回業者現在的環評案?

然而面對這個可能性,只看到雲林縣要求環保署不得審查,環保署則認為只要雲林縣核發的許可不超過核定量4302公噸,就沒有超過的問題。總之就是互指對方應負起責任,就是沒看到雙方提出什麼對策去因應那個可能性。

專業問題專業解決

雲林縣拿出的第二點理由是依「六輕計畫總體評鑑報告」,三種係數的算法排放量都不同,最高已達到19799公噸,言下之意這是環保署的報告,但這種說法只說了一半,事實上這份報告就是雲林縣委託學者所做的,不論環保署、雲林縣政府都早知道的,而面對三種方式係數的排放量差異之前做過什麼檢討嗎?

原則上環保署訂了「法規係數」做為VOCs徵收空汙費的依據,但也容許業者可以提出「自建係數」,只要經主管機關核准就可依自建係數來估算(六輕案是經環評審查通過可以使用自建係數,故稱為環評係數)。

經雙方這一吵,外界才知道原來計算六輕VOCs排放量還有「六輕三期環評排放係數」、「六輕四期環評排放係數」、「法規係數」,而且三者排放量計算竟然差異這麼大,過去是否真如環保團體所質疑的低估了排放量?

雙方與其吵來吵去還不如重新檢討查核當初核給的環評係數合不合理,專業的問題就專業解決,不要政治考量多所算計,這才是真的為民把關,盡了自己的職責。

※ 轉載自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聆聽】解說員

$
0
0
作者:李圓恩

工作著的解說員們,周身隱隱泛著微光

基本上2004年在台灣還未流行的「解說員」這份工作,剛開始幾乎接近童年時玩扮家家酒的氛圍,你被允許擁有許多時間學習、嘗試,再從中找出自己的方法和節奏。前三個月我除了跟隊─即尾隨其他帶隊解說員後頭,以師徒制的方式,模仿、學習解說的技巧外。其餘時間除了訓練課之外,就是幫忙種花或在蘭蕨園裡拔草,剛開始新人的貢獻度不高,只能被分派去做這類耗時間、不需要什麼技巧卻很重要的事,但現在因為負責的工作較多,幾乎沒有時間做這件事了,反而懷念,所以後來也有解說員提起,當解說員最最快樂的日子是第一年,也有道理呢!但隨著時間的累積,我覺得快樂的程度和面相都是不同的!尤其很多時間都是獨自與自然相處著,讓還蠻習慣與自己相處的我,感到自在。

工作之外,也得花上許多時間看書,才有能力適切地翻譯大自然的語言,讓自己講出來的東西是正確可信賴又能觸動學員,而大自然是那麼的廣博,因此它是一份學無止盡的工作。差別只在於一開始你什麼都不會,追趕似地啃著各種知識,到後來有了些許既定的先備知識可以利用之後,反而有許多時間往自己有興趣的方向深入,並不斷修正表達的方式,及影響學員去關心環境,甚至付出行動的可能。後來發現,這份工作需求的對象其實和以往所認知到的「專業」並不相同,例如並沒有非要園藝系或森林系、生物系等背景的人才能勝任,而是需要非常多不同科系的人才投入,才能擁有不同看待事情的視角和觸發。

但在當時來看,台灣文學系畢業非專業背景的我,必須耗費雙倍氣力,才能將一些基本的相關知識,先生吞活剝,再慢慢消化。有時當然會消化不良,但也影響了我之後想將自己消化過的東西寫出來分享的想法與做法。不過這部分只是強調知識面,後來我才逐漸發現,一個好的解說員,儘管擁有非常豐富的知識,若不會應用,又失卻分享的熱情,就不算是個好的解說員。有時候,那些最簡單平凡到容易被我們忽略遺忘的東西,往往才是最最珍貴而難以取代的。

剛開始我種花種得很慢,同事sama姐種了兩橫排(一排約十棵植物)了,我還在幫一棵植物挖洞,將植物從盆子取出,種下,又發現洞不夠深,再拿出來,重挖,種下,往復來回……然後sama姊又種好了一排。我有點沮喪及慌張,但她安慰我,以後妳就會變熟練的!當然現在,我已經回不去那種生澀,但每個階段都是很重要的!

工作著的解說員們,周身隱隱泛著微光新任的解說員,在跟隊的兩週後,經過考核,必須會帶當日兩小時的營隊,即可以介紹約20分鐘的梅峰四季簡報,讓學員較有概念,以及帶領學員繞梅峰主題園區一圈。一個月後,則要會帶領兩天一夜的營隊,內容包括漫步原始林、夜間觀察、早安賞鳥、園區導覽等等。當時仍舊沒有什麼制度,由外包的解說員們分別面試了兩次,中間間隔有一個月以上時間的我還沒經過考核,早就開始帶起當日隊了。等到面對考核時,覺得在道理上無法說服自己,而考核時,因過於緊張,講簡報時像在念條文,有一個解說員憤而離席,覺得我必須重考。我也真的又重考了一遍,卻發現自己收獲更多。所以後來覺得,每個人都是適合當解說員的,只要願意學習及努力,而開始的第一印象,其實並不一定具有決定性。

不過,在考核時,壓力真的非常大。因為必須面對一群比你專業上百倍的解說員,解說那些你從他們身上學來的東西,後來才逐漸理解重要的並非你說了什麼,而是態度和解說的技巧。況且每一次的學員都不同,因此帶來的挑戰與收獲也不同,這又是身為解說員角色最最有趣的地方—每一次都不一樣!

有人說解說員幾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事實上,剛開始我是不斷追趕著知識,或被知識追趕。因為必須在短時間內吸收大量各層面知識的壓力下,幾乎和聯考沒啥兩樣,但比讀聯考的書時快樂而認真,因為那是你想念的,也用得到的。只是,幾乎應接不暇的,關於植物的書讀一讀,又得緊接著讀介紹昆蟲的書,昆蟲的書讀到一半,又換翻起觀星技巧……而排好的班表上,輪到要帶的學員有各種背景,遇到鳥會的,只好抱著鳥書緊急惡補;接著又要帶植物園志工,趕緊再大啃植物相關介紹……這樣來來回回地,讀了、記了、忘了、再讀的循環下,終於稍稍抵達了一種不再匆忙的境界,繼而另一階段於焉開展。

《聆聽:一名山林解說員的驕傲與孤獨》

作者:李圓恩

出版:凱特文化

ISBN:9789866175893

出版日期:2012年9月19日

各大網路書店發售中

潛:台灣玄灰蝶

$
0
0
作者:陳秀竹;攝影:孫金星

生命的傳承
刻在
閃亮的鱗粉上
轉換
可以飛舞
可以潛行

個體
渺小
銳利的目光
像一把鎖鑰

是獨特的智慧


在天與地之間
幻化於無形
成了隱者
宛如修練的智者

玄機
是順著宇宙的運行
破蛹
是生命的一首青春組曲
 

普羅猿

$
0
0
作者:A-wei

當道歉成為一種儀式

電磁波主宰

天際線

籠罩的地平線

大腦、正義、情感與其他

隱匿的微小的思惟

控制欲

一一的衰敗

 

天外浩劫中

無謂的囈語

所謂遁潛地下的一切無道理的法則。

 

「先生,你的去冰半糖水果啤酒仙草茶。……。」

取自維基百科

 

普羅猿(學名Purgatorius),又名普爾加托里猴或普爾幹猴,是一屬已滅絕及最早期的靈長動物,或更猴形亞目的祖先。牠們的遺骸在美國蒙大拿州發現,估計屬於6千5百萬年前,約有老鼠的大小。

讀〈細腰蜂〉

$
0
0
作者:楊家旺

法伯說:「各種選擇棲息在我們人類居住地方的昆蟲中,細腰蜂以其優雅的體態、怪異的習性和蜂巢的結構,絕對算得上是最有意思的一種。」他所觀察到的細腰蜂,特別偏好在溫度高的地方築巢,像是煙囪周邊就是祂們的最愛。

法伯原本認為這些細腰蜂的下一代,會利用舊巢或在舊巢附近築巢。然而,根據法伯的觀察發現,細腰蜂的下一代,都不會回到舊巢的地點去築巢,祂們會四散各地去獨自築巢與生活。獨居蜂的生活與社會性蜂不同,祂們總是過著孤獨的生活,築巢、狩獵、產卵,終其一生。

這些特別喜歡利用人類建築物築巢的細腰蜂,法伯非常感興趣。有一回,他和一位廚娘聊天,特別提到細腰蜂,沒想到廚娘向他抱怨說:「那些大膽的『蒼蠅』身上沾的污穢把所有東西都給弄髒了。」廚娘不只把細腰蜂當成蒼蠅,為了保持清潔,每天都將這些巢穴清除,不過,這麼做並沒有用,因為隔天細腰蜂還是偏好來這些地方築巢。然而,法伯卻是恨不得自己擁有這個地方,因為有那麼多的細腰蜂可供他實驗和觀察。法伯說:「我了解她的苦衷,同時又為自己無法擁有這些地方而扼腕嘆息。啊!即使牠們會將所有的布料、裝飾物蒙上一層泥巴,我還是多麼希望能讓細腰蜂安安靜靜地待在那裡,我會任憑牠們去工作,這樣我就可以知道,在罩衫或窗廉這種動態支撐物上築出的巢是怎麼樣的了。」但是法伯不可能提出這樣的要求,因為「在農人眼裡看來,專注於小蟲子是頭腦不太正常的人的怪癖好。」可惜了,法伯生錯年代,我想,如果他是活在現代,我猜,法伯肯定會被國家地理頻道請去主持一個節目,然後,他的節目肯定極受歡迎,倍受肯定,更是全世界小朋友,甚至一部份大朋友心目中的偶像。

這些細腰蜂所築的巢,使用的材料是泥土,潮濕的泥土,以大顎取其精華,製成圓球,咬著,飛回去築巢。這些材料並沒有經過特製或加工,因此不耐雨水,故而細腰蜂選擇的築巢地點都是可以遮雨的地方,從這個角度看,人類的建築確實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庇護。

法伯說石蜂的巢就不一樣,石蜂除了精心挑選土材,還以自己的唾液去讓土材變得可塑,等到築好巢後,巢壁的堅硬度就像石頭一樣。因此石蜂的巢比較耐雨淋,但細腰蜂的巢就無法承受這種打擊了。

細腰蜂築一個蜂房需要奔波約15~20次,一間間的蜂房緊挨著,像一排蕭。法伯說這些蜂房的開頭都會朝上,但有些描述細腰蜂的書籍裏,會蜂房開口畫成朝下,不夠細心。朝上的目的是為了儲存食物時,食物不會從蜂房裏掉出來,是一個簡單而合理的考量,但就是有一些書本在繪製這種圖的時候,隨意而為,將開口畫到了下方。緊接著,是一本書參考另一本書,於是就有一大堆關於細腰蜂巢都畫錯的情形廣為流傳。

法伯對於細腰蜂「在工程完工時,都要將牠們的作品、精心雕築的蜂巢表面用灰漿掩埋」,感到不解。法伯覺得「這些無意識的藝術家,可能會有許多不合邏輯的行為吧!」我時常想,法伯當年如果不要那麼排斥演化論,甚至能夠接受演化論,並試著以演化的角度去詮釋他所觀察到的昆蟲行為與現象,我覺得,也許《昆蟲記》會有更精彩、更精準的描述和判斷。我想,這些細腰蜂將蜂巢表面以灰漿掩埋,也許是無意識,但這種本能卻不是不合邏輯,應是為了產生視覺上的偽裝效果,這可令下一代的存活率提高。換言之,這麼做對後代的生存是極為重要且有益的。

註:文中所引內容,摘錄自《法布爾昆蟲記》遠流出版社。


地球英雄聚沙成塔 洄游志工累積一萬小時的力量

$
0
0
本報2012年10月29日台南訊,鄭鈺琳報導

七股護沙生態工作假期剛剛結束的這個週末,你如何度過你的休閒時光?

隨著季節風向的轉換,30位志工跟隨黑面琵鷺的移徙路線,在10月27日從台灣各地來到台南七股一起護沙淨灘,共度了一趟充實並富有意義的生態工作假期。

七股潟湖護沙淨灘 志工回鍋守護

這場生態工作假期是Timberland為了慶祝該企業「服務之路」傳統滿20週年,在今年所舉辦的「地球英雄帖、時數造英雄」系列活動,邀請會員一起加入志工行列,共同累積一萬小時的志願服務。

10月27日的護沙淨灘,是今年七股潟湖的第二場地球英雄志工行動。經過3月份第一場工作假期受到潟湖沙塵暴摧殘的恐怖經驗,這次仍有好幾位志工豪不畏懼繼續回鍋服務。

再度踏上網仔寮汕

七股護沙生態工作假期「上次工作假期的風沙大的可怕,許多人回去之後好幾天還一直從眼睛裡跑出沙子來,像蚌殼吐沙一樣。」北門社大工作人員謝美鈴這麼形容。即便有過如此慘烈經驗,依然有5位春天來過的志工夥伴,再次踏上網仔寮沙洲。

蔡明宏、黃鈺雯這對台南在地的夫妻檔,半年後重回網仔寮。蔡明宏說,「雖是第二次參加七股的淨灘護沙,但每次都有不一樣的心情,儘管只是幾小時的活動,卻都讓我有想要保護環境的衝動。」

聚沙成塔的接力賽

再次洄游的陳冠庭也是熟面孔,這回甚至帶了朋友一起來。問及為何會想舊地重遊做志工?「想看看上次護沙的成果,而且這也是很有意義的活動。」他說。和他同行的謝孟志則表示,「這是非常特別的經驗,不只學習了以簡易工法盡自己的一份心力,與大家共同維護環境。雖然不能在當下見到成果,但卻能看到前人做過那麼多努力的結晶,覺得自己的努力也可以有這樣的成就。」

T的地球英雄會員志工活動,也吸引了許多未曾考慮從事志工的朋友加入守護環境的行列,擴大了護沙淨灘的參與度。從事導播工作的龔呈湄,從來沒有參加過任何類似的志工假期活動,因為「地球英雄帖」,讓她將第一次志工參與獻給七股。她說以前就很想來七股,而這次以工作假期的方式來認識七股,是很特別的經驗,也為長期秉持信念為土地默默工作的夥伴的努力而感動。

無名志工默默編織竹籬笆的長城

七股潟湖近十餘年來因為沙源減少、海岸掏蝕、人為抽沙和凸堤效應等多重影響下,沙洲快速流失,以往寬達好幾公里的沙洲,現在徒步不到半小時即可輕鬆橫越。潟湖消失影響的不只是海岸生態,更牽涉到潟湖內眾多養蚵人家的生計,和台灣的牡蠣產業。北門社大經過研究實驗,邀請志工以竹編圍籬的傳統方式將沙留下,這種看似精衛填海般的行為,卻有其一定的作用。儘管沙洲沒有明顯擴大,但竹籬攔沙、植栽定沙卻也多少發揮了阻止沙洲流失的效果。

編織竹籬笆護沙

編織竹籬笆護沙

最有效率的地球英雄

多虧好天氣的幫忙,當天活動平靜順暢。在涼爽多雲的天空下和歡笑聲中,這群志工朋友短短時間內就完成了總計199.9公尺竹編圍籬,並撿拾了20大袋重達173.36公斤的垃圾。北門社大工作人員許佳琪表示,帶領了這麼多梯次的工作假期,從來沒有見過以這麼少的志工達到如此傲人的成績,真是破了以往的記錄!

統計20分鐘內的淨灘成果,大家發現以大大小小的塑膠製品最多,其次為塑膠飲料瓶和保麗龍。其中塑膠飲料瓶就有436個,都是可以提供製作Timberland環保鞋靴的原始材料。這些人類棄置的海洋垃圾如果任其漂流,很容易造成水鳥、海龜等海洋生物誤食致死,嚴重影響海洋生態。

淨灘成果

志工黃鈺雯就表示,因為日常生活垃圾分類的執行並不徹底,這次淨灘後的垃圾分類統計是讓自己學習最多的。「垃圾永遠撿不完,如何從我們陸地生活的源頭減量開始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信託中心主任孫秀如這麼認為。

一起加入改變世界的微小革命

淨灘成果Timberland今年的地球英雄志工行動,服務累計滿40小時即可擁有該公司的贈品。然而來參加本次工作假期的楊淑斐,其志工時數已經遠遠超過40小時,早已不是為了獎品而服務。該公司活動負責人Marty表示,這個活動吸引了許多會員站出來以具體的行動支持,明年度該公司將邀請更多會員一起加入志工行列,一同守護地球環境

馬武窟溪河口的水泥不拆,後患無窮!

$
0
0
作者:荒野台東分會

10/25民間團體(荒野、環盟、衝浪業者、東河社區發展協會)拜訪建設處,會談馬武窟溪河口工程事宜。

建設處表示,因認為水泥工程不應建造,才會要求停工,並且目前的水泥塊,也不應留在馬武窟溪河口。但因鄉公所已經辦理此案的結案,若要進行水泥塊的拆除,必須要鄉公所另擬一計畫提交。

東河鄉長在10/19接受原視採訪時,表示水泥塊對於河口沒有任何妨礙,且認為原來的水泥工程可以保護河岸。

請大家繼續連署(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12101618272000),大眾必須強力要求東河鄉公所執行拆除工作(東河鄉公所信箱superboss@donghe.gov.tw),以及更重要的是東河在地居民必須合力一致對此案表示意見,給予鄉公所壓力,因為河口的工程是不尊重在地居民的作為,水泥塊對環境也將造成如下影響,我們據此提出訴求:

一、將馬武窟溪河口的水泥與鋼筋拆除乾淨

水泥塊會造成一側淤積較多,土石淤積使出海口變窄和河道改變,長期會產生不可預測的影響,如河川輸沙量改變、海岸漂沙改變、河面陸化等;與生物棲息環境的破壞,如淺灘消失、植物族群改變、魚類減少,並且會在將來還需花費經費清淤。

往昔天然的河道變遷,造就優良的出海口衝浪環境,會因為河道束縮,輸沙分布區域改變,而產生不可知的浪況改變後果。

當地常有居民在此撒網、釣魚、玩水,東河部落孩子的成年禮也在河口舉辦,以及各國遊客也常到此處衝浪,鋼筋水泥不但有礙觀瞻,更重要的是若是造成民眾或觀光客受傷,誰要賠償?

若插著鋼筋的水泥塊被颱風帶來的豪雨或大浪沖毀,不管在卡在河中或海岸,都會將影響漁業和遊憩活動,成為會造成傷害和危險的廢棄物。

不管是攔河堰或是海岸步道等人工設施,在每年颱風後的維修經費都像把人民的錢投入大海一樣,且海邊若充斥著人工建物而毀壞海濱植物生態,海裡會得不到營養源的供給,海洋生態也將被嚴重破壞,政府單位在如河流和海岸等環境敏感區進行任何工程之前,請務必做好生態調查與評估。

綜合以上因素,盡早拆除河口的水泥鋼筋並回復原狀,才是最保險的方式,才能杜絕日後各種可能的危機發生。

二、舉辦地方說明會,且日後相關建設計畫應確實告知當地居民與民間團體

在當地人重要的漁場以及傳統祭典舉辦的場所進行會影響環境的工程計畫,應在開始前就要確實做到資訊公開、主動告知,開辦地方說明會。在居民之鄉土進行任何工程,本應盡到告知及給予充分討論空間,是公僕之責任,僅通知少數相關利益者並非合乎程序之做法。

居民都在等待鄉公所下一步的決策,拆還是不拆,不拆的原因是什麼,若要拆計畫時程為何,都應該清楚傳達給關心的居民並且與之討論,才能展現鄉公所想好好處理此事的誠意。

文化景觀面面觀

$
0
0
採訪、撰稿:李慧宜;攝影、剪輯:葉鎮中

跟古蹟、古物不同,跟歷史建築和遺址也很不一樣,文化景觀在文化資產保存法的定義上,是一群人長期與自然或環境互動,並產生具有延續性的文化現象,所以文化景觀可以是一個神話故事的場所,也可能是一處具有歷史意義工業地景,或一條彰顯生態永續的水利設施,甚至是發展了上百年、上千年的農林漁牧生產區域。

因為文化景觀的多元性,和每一個個案擁有的獨特性,因此在保存活化過程中,特別需要具體詳盡的維護保存計畫,可是目前台灣文化景觀的發展,卻徒有登錄公告之名,毫無保存活化之實,或許在文建會剛改制成文化部的此時,政府應更積極深化文化景觀的保存機制與維護制度。

荒煙蔓草的院子裡,徒留光影空無一人。筆直交錯的巷弄中,偶有慕名前來的新人或學生。很難想像,民國98年以前,這個面積9.8公頃的小村子,曾是台灣市鎮發展的第一個模範生。

台灣花園城市發展協會秘書長吳東明說,政府在1950年代時,為了避免公務機關受到全面的摧毀,把台灣省政府遷到台灣中部,當時在台中縣霧峰鄉建立的光復新村,就是省議會和省府部分廳處的員工宿舍,也因為光復新村的成功規劃,直接促成了一年後,政府在南投興建中興新村,做為省政府大部分機關的員工宿舍。

不過,宿舍並非住的地方而已,光復新村具有豐富的生活機能,除了有緊密的鄰里單元,完整的道路分級,還有綠地空間、市場、校園。另外下水道、自來水、配電等基礎建設,也是創台灣之先。只是好景並不長,就在20世紀的尾聲,光復新村開始面臨一連串衝擊。

吳東明表示,1998年廢省、1999年921地震,後來又遇到政府標售國有土地,強制居民搬遷,到了2009年,光復新村幾乎已經人去樓空。不過幸好,地方推動的保存工作依然沒停止,而縣市合併後的台中市政府,也釋出極大的善意。2012年年初,光復新村成為台中市第一個文化景觀,空蕩蕩的聚落與街道,開始被討論各種再利用的可能性,不過到底要怎麼做?目前還沒有定案。

對於未來的發展,吳東明還是有些擔心,他認為,光復新村的活化不能用一棟老建築的閒置空間再利用的角度去思考,因為保存不是局部的、標本化的,而是整體性的保留與活化,這也是目前光復新村面臨的挑戰。

具有相同政經背景、歷史地位的中興新村,也跟光復新村在同年,被南投縣政府登錄為文化景觀,但是考驗卻更嚴峻,因為現在的中興新村,已經由國科會中科管理局接管,準備要推動「高等研究園區」。

中興新村登錄為文化景觀的面積,一共有234公頃,佔高等研究園區面積259公頃的90%,可想而知,高等研究園區的開發計畫,根本不可能避開文化景觀的範圍。

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所長李謁政表示,關於文化景觀的保存活化工作,目前沒有任何的施行細則,因此保存程序最重要的部分,就在於地方政府有責任盡速啓動調查、活化再利用的研究計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劉益昌則強調,文化資產的中央主管機關文化部,現在應該站出來,針對中興新村這個複合性的文化資產,提出完整的保存維護計畫,因為唯有擬出所有規範,才能夠讓中科管理局根據規範,去推動「高等研究園區」的執行計畫。

面積雖然比光復新村大200多倍,不過中興新村也跟光復新村一樣,有小而美的居家規劃、層次分明的道路分級、完善便利的下水道設施,還有郵局、學校、商店和市場,種種生活機能,一應俱全、無須外求。雖然現在住民漸漸變少,卻無損於中興新村本身的生活機能,以及累積了將近一甲子的生活文化。

住在中興新村超過40年的黃五妹就說,雖然孩子常接她上台北共住,不過她還是比較喜歡留在老家。因為這裡,有她和家人共同擁有的回憶,也有她的小小院子和冬暖夏涼的綠蔭生活。中興新村裡,跟黃五妹一樣的人比比皆是,在看似規格化的住宅巷弄中,每個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記憶,而在公共空間的使用上,大家又都有共同的生活模式和文化,同中有異、異中存同,是中興新村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像是中興新村裡的光明里,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長期拍攝中興新村的紀錄片導演陳樂人解釋,走到光明里的感覺,會覺得它非常流暢,每一棟房子前門的路跟後門的路都一直在串連。以空照圖看光明里,它是從中心點光明公園放射性的變成拇指的模樣,裡頭有好多的指紋,指紋就是現在所看到的這些道路巷弄。而這,就是中興新村在文化景觀的意涵,一群人,在一個地方,與自然或環境長期互動後,產生具有永續性或延續性的文化現象。

在中興新村,文化景觀的範圍,涵蓋一處古蹟和十一處歷史建築,在學者眼中,中興新村是一個可以完整呈現,台灣解嚴前政經發展的,典型的複合式文化資產。中央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所劉益昌老師進一步解釋,學者們不會只把中興新村當做古蹟或歷史建築,因為整體來說,在文化資產的指定上面,它整塊都叫做文化景觀。更重要的是,省政府在中興新村、省議會在霧峰,這一個議會跟行政機構,一個民意跟行政機構結合起來,創造了所謂上一個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台灣從經濟發展,逐漸推動到民主化社會的重大過程。

只是,高等研究園區的科研、文創產業,和南投縣政府正在推展的都市計畫,能夠以中興新村的文化資產身分優先規劃嗎?從小在中興新村長大陳樂人,說出了他的憂慮。他強調,中興新村有很多故事,甚至於一棵樹,或是走到巷底的一個小故事,都必須透過住在這裡的人,才有辦法講出來,而一個地方就是透過這樣的故事,才會累積出文化,那為什麼要透過都市計劃把中興新村重新洗牌?等於是一點一點把中興新村的文化價值慢慢撕裂!

文化景觀維護保存計畫,是政府現行制度中,唯一針對文化景觀的相關規範,由地方政府負責擬定。在中興新村,這套計畫是國科會的上位原則,在光復新村,則是活化的基本方向。又因為光復新村與中興新村的時代關聯性,所以台中市政府和南投縣政府,目前正擬訂的維護保存計畫,就顯得特別重要。

全台灣最大的眷村-左營海軍眷村,正由國防部推動眷村改建工作,三不五時,都可以看到居民在整理家當。左營海軍眷村是台灣唯一一個單一軍種的眷村,由24個眷村組成,人數最多時曾高達六萬人。在台灣800多個眷村中,擁有獨樹一格的生活模式和眷村文化。

明德建業新村社區發展協會常務理事高昇亮表示,早期軍中或船艦上一有什麼消息,或需要緊急集合,只要一個人回到村子,所有人就可以馬上接到通報,這就是當時成立單一軍種眷村最重要的原因,也因為如此,住在眷村的人不只彼此認識,感情更是非常緊密。

退役上校陳堅忍熱情地開放住家給大家參觀,解說時他特別強調,家中的鐵床是用船上的廢棄爐管製作的,除了簡單美觀,還很堅固牢靠,他的鐵床已經使用了30多年。不只陳堅忍家有,眷村裡家家戶戶幾乎都有這種鐵床,對於這個鐵床的集體記憶,也成為左營海軍眷村的重要生活文化。

文化景觀的重點,在於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意思就是,如果沒有人,那麼文化景觀只剩下一層外殼。也因此,為了保存眷村文化,2010年年中,高雄市政府將左營海軍眷村中的建業、明德、合群三個村子、一共800多戶的房舍區域,登錄為文化景觀,面積廣達59公頃。可是人越來越少,空屋越來越多,維護管理是問題,活化再利用更是不容易。再加上,經費不足、人力有限,左營海軍眷村文化景觀的整體發展,目前是岌岌可危。

明德建業新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孟繁珩解釋,國防部在推動眷改政策的過程中,產生很多訴訟問題,像自治新村目前的眷改大樓區域裡,還有6戶「釘子戶」。

被稱為釘子戶的眷戶,分散坐落在已經被國防部拆除的眷舍區域內,跟一旁剛蓋好的眷改大樓比鄰,看起來特別顯眼。在左營海軍眷村被登錄為文化景觀之前,這些眷村人跟國防部對簿公堂,單純只是為了爭取居住權,不過,當眷村被納入文化景觀範圍,這個拖了8年的眷改爭議,便同時成為高雄市文化局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有人的眷村,才有文化,一旦人走光了,眷村還剩下什麼?在面對國防部留下來的訴訟爭議之外,文化局更要思考,如何維護還住有居民的老房子?如何與在地人共同活化已淨空的房舍?如何透過社區團體將眷村故事整理出來?

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包含古蹟、歷史建築、古物、聚落或遺址,文化資產項目共有8種,文化景觀是其中一種,目前全台灣已經有37處,被登錄公告的文化景觀。可是,登錄公告後的維護管理和保存,卻缺乏更積極的法令制度,責任也都在地方政府身上,這對文化景觀的長期發展而言,很容易落入表面形式的現象,就像以工業地景著名的文化景觀橋頭糖廠,也浮現維護困境。

2008年年初,橋頭糖廠被當時的高雄縣政府登錄為文化景觀,面積23公頃。整座橋頭糖廠,是一處典型的文化資產,全區屬於文化景觀,當中又包含17處古蹟,和日本人在百年前移植的實驗樹種。廠區內,有充滿文化氣息的建築物,也有具歷史意義的森林生態,這些就是橋頭糖廠的文化核心。

可是橋頭糖廠的環境工作,真的不輕鬆,除了清潔、綠化、植栽、景觀維護外,還有文化保存也要兼顧,不過一年經費少得可憐,不到200萬,而人力只有6、7人。沒想到最近又出現新問題,近半年來,廠區陸續發生老樹死亡、大量落葉的情況。像這棵枯黃的百年樟樹,已經受到褐根病嚴重感染,而這株至少90歲的南洋櫻,則是長期欠缺合理的生長空間。

老樹,不只是糖廠平地森林的主力,也是文化景觀的一環,因此趁此機會,橋頭糖廠文化景觀的維護管理,必須先針對樹木植栽,進行更具保護性的措施。橋仔頭文史協會理事長蔣耀賢說,一般來講,台灣社會不太把樹當成一種生命,覺得它好像就應該長得好,所以在施作工程時,根本沒有想到要以維護糖廠老樹的生長為主。大家應該更認真想想,當老樹做為文化獨特性的重心時,老樹的效益一定要被發揮出來,前提就在於整體社會必須學習跟老樹建立一個新的倫理關係。

文化景觀是文化資產,也是某一特定時間內,生態發展的見證。糖廠的老樹,說出了日治時期的故事、眷村的老床,傳頌著島上最大一批移民的集體記憶,光復和中興兩個村子的小巷老弄,串起了台灣經濟發展與政治民主化的軌跡。

每一處文化景觀在公告之際,都載明了當時代、該地區的重要意義,因此不同的文化景觀,都應該有呼應該區獨特性的維護保存計畫,更不能只將責任交由地方政府一肩扛起。所以如何強化法令工具、劃分工作權責,剛從文建會改制的文化部,也要快快想個方法一起來面對。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2012最新研究:全球1.25億人承受環境毒物污染

$
0
0
摘譯自2012年10月23日ENS美國,紐約報導;沈瑞筠編譯;蔡麗伶審校

工業污染對公共衛生是嚴重的威脅 ,其威脅度可和瘧疾與肺結核相提並論;新的研究顯示,全球有1.25億人暴露於有毒污染物環境,污染導致他們生病或死亡的程度往往受到低估。

這份研究報告名為《2012年全球最嚴重污染調查》,由總部設在紐約的布萊克史密斯研究所(Blacksmith Institute)及瑞士綠十字會兩個非營利組織共同提出。報告中詳細介紹了他們過去一年在許多中低收入國家上千個污染地的研究成果。

兒童在深及臀部的毒水中尋找可用之物(照片由布萊克史密斯研究所提供)

報告指出,「這些污染又多發生在缺乏資源來瞭解這個成長中問題的弱勢族群,又缺乏這些污染地對人體健康影響調查及量化資料。令人遺憾的,在這些族群內,環境污染的衝擊通常受害最深的是脆弱的兒童。」

布萊克史密斯研究所及瑞士綠十字會這份報告的目標之一是:「為處在毒物環境污染危害的弱勢族群發聲。」

這類的後院製革廠污染鄰近區域的水源(照片由布萊克史密斯研究所提供)這份報告指出10種最應為疾病或死亡負責的毒物產業;報告上居首的是鉛蓄電池回收業。第二毒的行業是煉鉛業:第三則是採礦和礦石加工業。第四名是製革業,五、六名則分別是工業及都市垃圾場、工業區。工藝黃金採礦名列第七、產品製造、化工生產和染料業居八、九、十名。

由歐洲議會、世界銀行、瑞士綠十字會及布萊克史密斯研究所贊助的這份調查,共調查分佈全球49個國家超過2600個地點。由於安全考量,此次調查排除了北非及中東地區。

報告中指出,基於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方法得到的結果,導致身體多數疾病的毒物禍首為鉛。鉛會損害兒童的神經發展並導致成人的心血管疾病,

鉻、汞對腎臟的危害引發的癌症造成的死亡危害度僅次於鉛;鎘會致癌、導致腎臟病;石綿會引發間皮癌、肺癌及其他肺部問題;一長串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都會致癌、導致神經系統病變及危害腎臟、肝臟、皮膚等器官。

布萊克史密斯研究所發現超過500個點位在受鉛污染,估計約有1600萬人暴露於風險中。主要的鉛污染來源是煉鉛業、採礦和礦石加工業、工業區及鉛蓄電池回收及製造業。

瑞士綠十字會研究人員Stephan Robinson接受電話採訪時表示,「2011年全球的鉛產量估計增加了約9%,達到452萬噸。主要的成長量在中國、印度及墨西哥三國,中國佔了鉛礦生產的1/2。」

Robinson表示,鉛的回收量也在增加,不過多數的工廠不是沒有管理就是管理鬆散的非正規工廠,甚至有些在住宅進行,這使得許多國家內鉛的再提煉本身就是一個大問題。

報告中提及,較富裕的國家如果他們使用含鉛汽油或是含鉛釉陶也可能暴露於鉛風險中。

R小規模的煉鉛業所排放的污染導致鄰近居民健康問題(照片由布萊克史密斯研究所提供) obinson提到,「採礦有許多衝擊,從礦石中提煉金屬具有極大的破壞性,提煉的化學過程會留下大量的有毒污泥及重金屬。由於全球人口持續增長,人們對礦石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採礦通常是種很原始的過程,人們使用他們裸露、無保護的手腳來採礦,全球約有1400萬人暴露於採礦的風險。」

「現今有先進的科技設備可控制污染,但由於成本高昂,只用於富裕的開發國家。」

布萊克史密斯研究所的技術顧問John Keith向記者表示,由於「通常在都會區,小型工廠生產提供在地市場」,工業污染最大的衝擊發生在中低收入國家,在這些國家中,在地及小規模的公司通常不受限制、並花費極少比重的金錢在控制污染。

Keith表示:「人們需要賺錢,如果他們很貧窮,他們會想盡辦法賺錢。我們進行這項研究來尋求可保住他們生計的解決之道。」這份報告的調查點,有許多現在已不再營運,但這些污染源仍持續污染周遭的空氣、土壤及水。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環境風險佔全球的癌症發病因的19%。

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健康風險報告檢視5大環境風險:不安全的水及衛生設備、都市戶外空氣污染、固態燃料造成的室內煙害、鉛暴露及氣候變遷,估計這5大風險至少造成全球10%的死亡或疾病;且是1/4的5歲以下孩童死亡或疾病的禍首。

報告總結「在經濟與人類健康間建立連結是很容易的:疾病的花費與因疾病和死亡造成的生產力降低,將會是經濟上的沈重負擔。」

World’s Worst Pollution Problems: 2012
NEW YORK, New York, October 23, 2012 (ENS)

Industrial pollution is a critical public health threat on a par with malaria and tuberculosis, but while 125 million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are at risk from toxic pollutants, these causes of illness and death are underestimated, new research shows.

Two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 the New York-based Blacksmith Institute and Green Cross Switzerland – today issued a report detailing their findings from the past year of research on thousands of polluted sites in dozens of low-income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The lack of investig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the human health impacts of contaminated sites have left an often-marginalized population with few resources to address this growing problem. Sadly, health impacts from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ften affect the most vulnerable, especially children, within these already neglected populations,” the report states.

The objective of the work of the Blacksmith Institute and Green Cross Switzerland and one goal of this report is “to give a voice to this marginalized population that is in danger from toxic pollutants.”

The report identifies the 10 most toxic industries responsible for the greatest number of illnesses and deaths – number one on the list is lead-acid battery recycling.

The world’s second most toxic industry is lead smelting, with mining and ore processing ranked third, the report finds.

Investigators found that the fourth most polluting industry is tannery operations, even more toxic than industrial and municipal dump sites and industrial estates, which ranked fifth and sixth.

Artisinal gold mining is next on the list, while product manufacturing, chemical manufacturing and the dye industry round out the list of the 10 most polluting industries.

Funded by the European Union, the World Bank and Green Cross, Blacksmith investigated more than 2,600 sites in 49 countries in most regions of the world. Only North Af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are not represented due to what investigators called “security concerns.”

The toxic that causes the most illness is lead, which impairs the neur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nd cause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adults,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which is based on methods detailed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Next most deadly is cancer-causing chromium, then comes mercury, which damages the kidneys and affects neurological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Cadmium causes cancer and kidney disease, asbestos is responsible for mesothelioma, lung cancers and other lung problems, and a long list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cause cancer, neurological issues, and damage to kidneys, liver, skin other organs.

Blacksmith investigators identified over 500 sites polluted by lead, putting an estimated 16 million people at risk. They found that the top sources contributing to lead pollution, by population, are lead smelting, mining and ore processing, industrial estates and lead-acid battery recycling and manufacturing.

Stephan Robinson of Green Cross told reporters on a teleconference today, “Global production of lead was expected to increase nine percent in 2011 to 4.52 million tons, due to increases in China, India and Mexico, with China accounting for one-half of all lead mining production.”

Increasing quantities of lead are being recycled. But often recycling occurs at uncontrolled or poorly controlled facilities in the informal economic sector, even at home, making lead reprocessing itself a big problem in many countries, he said.

Richer countries can also be at risk if they travel on leaded fuel or use lead glazed pottery, the report shows.

“Mining has a lot of impact,” Robinson said. “It is extremely destructive to extract metal from ore. It is usually leached out in chemical process, which leaves a high volume of toxic sludges and heavy metals. Because the global population is growing, demand for ore is growing.”

“Often mining is a primitive process – people using only their bare hands and bare feet, with no protection – about 14 million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are at risk from mining,” Robinson told reporters.

“Today there is modern technical equipment for pollution control, but it is expensive, so it exists only in rich, developed countries,” he said.

John Keith, a technical adviser with Blacksmith Institute, told reporters today that the biggest impacts of industrial pollution tend to be in low and middle income countries from “smaller industries producing for local markets, often in urban areas.”

In these countries there are fewer controls, less money for pollution control weight more toward local and smaller companies, he said.

“People need to make money. If they are poor, they will do what it takes to make money,” said Keith. “We are doing this research to develop solutions that protect their livelihoods, recover more gold, process hides more quickly.”

Keith says many of the sites investigated for this report are legacy sites with no current activity, but they are still polluting the surrounding air, land and water.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as estimated that environmental exposures contribute to 19 percent of cancer incidence worldwide.

A WHO Global Health Risks report looked at five environmental exposures – unsafe water, sanitation and hygiene, urban outdoor air pollution, indoor smoke from solid fuels, lead exposure and climate change – and estimated they account for nearly 10 percent of deaths and disease burden globally and around one quarter of deaths and disease burden in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five.

The report concludes, “Mak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conomics and human health is easy – the cost of illness and the loss of productivity due to disease and death is a huge and preventable economic burden.”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阿凡達」3D技術助規劃 森林保護計畫更聰明

$
0
0
本報2012年10月29日台北訊,賴品瑀整理報導

電影「阿凡達」讓觀眾有如身處在潘朵拉星球,靠得是透過高科技電腦處理技術將景觀視覺化。如今,這套技術也將協助保育台灣的森林。

在Unity 平台上模擬未來設計方案即時漫步之影像。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的研究團隊,將3D虛擬影像的技術應用在台灣森林景觀上。利用這項技術,可以將森林環境,透過影像將實物或虛擬物體的形體,利用電腦繪圖技術表達出來。林試所森林經營組研究員汪大雄表示,利用這套技術,可以將森林保護計畫當中的各種行動方案,所可能產生的景觀改變,先模擬出來,讓專業人員和民眾可以具體而清晰的瞭解,再進行溝通與討論。

汪大雄團隊將3D的立體空間電腦繪圖技術,轉而應用於台灣森林景觀影像的研究。結合扇平森林生態科學園核心地區之地型、建築物、植被空間位置和實物調查資料,將模擬和配置結果以3D動態影像方式,呈現出與實體有高度相似性的影像。

在Unity 平台上扇平森林生態科學園電腦模擬之影像。汪大雄說,這套森林景觀視覺處理平台,可以進行不同情境設計的模擬和評估,未來可提供國內森林相關產業或遊樂區,用於改善現有的森林景觀。林業試驗所黃裕星所長也對此肯定,他認為,景觀視覺化3D模擬技術不但可以真實地反映出環境景觀的現況,若配合一些預測模式,還可事先去模擬森林景觀未來可能的變化,使得森林景觀規劃者或經營者能具體評估各種方案對森林景觀的影響,有效降低錯誤方案對生態的傷害,也讓森林經營更有效。

除了有助於森林保護計畫的規劃,這個森林景觀視覺化處理技術平台(http://media.tfri.gov.tw:8080/),也可提供進行研究地區的導覽,甚至可體驗即時漫步,讓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關心屬於自己的潘朵拉星球。

世銀災後重建手冊中譯本 開放索閱

$
0
0
本報2012年10月29日台北訊,林子晴整理報導

《Safer Homes, Stronger Communities A Handbook for Reconstructing after Natural Disasters》據研究指出,台灣有73%的土地與人口曝露在3種以上的災害中,而我們對於重建政策缺乏一致性的標準,經驗的傳承、累積與制度的建立均明顯不足。台大教授謝志誠有鑑於此,將世界銀行出版的《 Safer Homes, Stronger Communities A Handbook for Reconstructing after Natural Disasters》翻譯成譯本,並開放讀者索取,讓國人對於災後重建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欲了解索書資訊可連結索取譯本辦法

謝志誠博士為台大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教授,對於環境的關心是不遺餘力,過去曾擔任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長,曾經參與921震災重建,並正在研究莫拉克風災重建,在讀完世界銀行出版的《 Safer Homes, Stronger Communities A Handbook for Reconstructing after Natural Disasters》後,對書中所提出的災後重建觀點頗有「感觸」,甚至「動容」。

為了將這本內容豐富的手冊呈現在國人面前,他與其他編者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完成《安全的家園,堅強的社區-天然災害後的重建手冊》譯本。譯本分為4篇26章,解釋重建任務是如何進行、過程中的資訊管理及監控及世界銀行專案執行與政策等等,讓民眾對災後重建有更深度的了解。

而根據世界銀行網站資料的使用條款與條件,翻譯資料出版必須以免費的方式提供。因此他們將譯本電子檔公布在網頁上,供社會大眾自由閱讀轉載外,921重建社區協助印製的譯本,將無償提供關心災後重建的朋友索閱,讓愛心與知識可以傳遞下去。欲取得譯本,可將姓名、地址、服務單位及電子郵件等資料傳到 yihui430@gmail.com

編者謝志誠等人在書中提到,「過去以來,我國因為重建政策的決策缺乏一致性的標準,對於重建速度與質量的權衡亦一直無法客觀與冷靜的討論,經驗的傳承、累積與制度的建立均明顯不足。面對頻傳的極端氣象事件和可能發生的複合型災害,不僅災害衝擊的不確定性逐漸增加,災後的應變、復原與重建問題也漸趨複雜化。因此,努力累積與傳承國內經驗似乎已刻不容緩」。

親海不等於侵海—台灣「侵海步道」面面觀

$
0
0
作者:munch

1345_nEO_IMG

親近海岸是一件美好的事,在台灣早期海禁政策下,其實很多地方的海岸線,都讓人很陌生,譬如居住左營的朋友,總是會說從小到大根本沒見過左營海岸,因為軍港所在,好早就築起隔海的高牆,甚至在許多海岸線上,還能見到殘留的管制鐵絲網。

解嚴後,海岸管制漸漸取消,一些親海的活動不斷展開,好的是一些海岸縱走活動,成為認識台灣作為海洋國家的珍貴,壞的是像美麗灣、夏都之流,直接佔據沙灘的飯店,開始四處滋生,擋都擋不完。

親近海岸的思維,民間大力推廣下,政府部門有所感,也開始規劃修建諸多海岸步道,希望提供更多遊客親海,但是「親海不等於侵海」,不當的步道規劃,不只像是拿錢丟水,更會造成諸多生態問題。

在台灣,以下幾條「侵海步道」,幾乎成為傳奇,傳奇是建好就消失,更是成為國際笑柄。

澎湖望安。沙灘步道(已拆除)

首先登場,就是澎湖望安島的網峖沙灘,有著白沙瀾海的美景,2003年政府為了促進觀光,開始沿著沙灘建造一條水泥步道,方便遊客行走,觀賞海岸美景。但是計劃不如變化,這種穿鞋不沾沙的沙灘觀光,在發現水泥步道佈滿風飄細沙後,讓高跟鞋美女、皮鞋紳士,走在步道上像滑冰,摔了一些人後,發現不實用。

更糟是,網峖口沙灘是全台綠觿龜重要的生產棲地,綠觿龜在夜間上岸,賣力的爬過沙灘,來到馬鞍籐和沙灘的交界處,挖洞產下珍貴的龜卵,為延續族群作努力。沒想到,這條水泥步道興建,擋住綠觿龜前進方向,光滑的水泥,讓綠觿龜無法施力爬過去,也無法挖地產卵,成為生態大浩劫。

整件事,在國際保育會議上曝光,媒體開始關注,成為台灣保育工作的大笑柄,於是緊急的拆除步道,讓整件事暗暗落幕。

金門新湖。漁港步道

接續,在2006年的金門新湖漁港,為了推動漁港觀光,在突出的海岬上,興建一條通往碉堡的觀光步道,前段舖上枕木,後段舖上石板,興建完成也是剪綵慶祝一番,一條美麗親海步道的出現。

但是海洋不給面子,在潮差可達六公尺的金門,加上冬季暴浪,拍上岸的巨浪,把鋪設的石板都掀開,成為危險的步道,遊客走步道不是親海,變成探險,必須小心翼翼的通過,以免摔傷。後來,聽說一再維修,一再破壞,現今不知還在不在,或是改用何種「超強」工法?

馬祖鐵板。海底步道

再來,在馬祖鐵板海岸,有一條被當地人笑稱為「摩西步道」的海岸步道。這條步道位於馬祖風景管理處下方的海岸線上,連通北海坑道和大漢據點,早期駐軍時,確實有一條戰備小徑,但是後來要興建步道時,當地居民都說建不成,因為海岸在滑落。

政府不聽勸也不死心,用當初軍民打坑洞的毅力,沿著海岸建起一條步道,為了配合地景,擋住暴浪,還將步道建成壕溝式,一路沿著海灣興建。但是這條造價不低的步道,工程中就發現真的地盤劃落,於是又沿岸放置石籠,阻止海岸滑落,但是事於願違,崩落的海岸,讓步道泡進海中,大潮時只露出入口階梯,根本無法通行。

2006年前往,看見步道就荒廢在海岸,居民當笑柄介紹,說可能要中秋滿月大退潮時,這條摩西海底步道才會出現,只是看著精細石砌變成泡水步道,浪費多少人民納稅錢?又有誰為不當工程負責?

台東東河。海岸步道

最後,就是台東太平洋海岸步道,整個步道計畫是營建署規劃全台親海海岸步道的一環,台東縣首先徵選過關,進行施工。在政府計劃中,分成兩期施工,第一期從富岡到加路蘭,總經費五千萬,沿著堤坊、崖頂興建,除了處處看見消波塊,工程安全上沒有太大問題。

但是到了第二期,從新蘭漁港到加母子灣,總經費五千萬,沿著海岸興建步道。除了一些觀海景點進行美化,特別挑了新蘭漁港南方沙灘,以及加母子灣沙灘,作了兩段沙灘步道。但是台東不只有颱風登陸,冬季也常有暴浪沖岸。

原先在崖頂風景據點,作作美化工程,居民還沒話說,但是下降到沙灘作海岸步道,大家就覺得愚蠢,住台東的人,誰不知道台東浪特別大。果不其然,今年二月在新蘭漁港舉辦第二期步道的啟用儀式,未料八月颱風一來,二段海岸步道都被毀損。

新蘭漁港端的海岸步道,石頭、漂流木全都打到步道上。

一段以石籠支撐的步道,下方開始淘空,面臨崩毀。

更扯是,步道荒廢到長滿馬鞍籐,遮蓋水泥步道,甚至還爬上沙灘涼椅。

步道倒底毀壞多久?多久沒有使用?能夠長滿青草籐蔓,爛透的蚊子步道,官員還闊言步道提昇觀光人潮。

在加母子灣的沙灘步道更是離奇,走下沙灘的石板步道毀損。

沙灘上的步道早已不見縱影,只剩下一些傾倒的解說牌,成為沙灘不該有的廢棄物。

沙灘該不該建步道,已有爭議,更何況台東沙灘多屬保持原始樣貌,沙灘生態豐富,甚至也會有海龜上岸,如此水泥步道,會不會和澎湖一樣,改日又成為國際笑柄!

更離譜是,暴浪毀步道,台東縣府不知停止工程,避免浪費,竟然保持著維修花小錢,年年壞年年修的心態,去維繫一條拿錢丟海的親海步道。這條步道當地居民嘲諷,建好就消失,真的很神秘!

台灣幾條侵海步道,耗資興建卻草草收場,一再地毀壞,卻沒有記取教訓。

親海不是侵海,海岸是萬物的。

這些不當侵海步道的興建,反映著一個更大的問題,就是生態思維的「半套挪用」,就是當千里步道等組織團體,提出合於生態、友善親近的海岸漫遊的思維,落到政府的工程思維,馬上化作一筆筆建設標案,以水泥、石板來興建步道,卻不知真正的自然步道,應該是取自自然、維護自然,甚至去除沙灘垃圾、障礙物,方便行走即可。

這種端著生態思維的「親海」,變成粗暴工程的「侵海」,就是現今政府端著環境思維搞工程的「半套挪用」,還大言不慚的作廣告、自吹自擂。

台灣海岸很美!更需細心維護,當親海的思維被提出,親海不是侵海,人們必須謙卑,更需為萬物思量,海岸不只是觀光,更有生活與生態,才能真正落實友善海岸的親海行動。

本文轉載自漂浪。島嶼部落格


汆燙減少蔬菜硝酸鹽 環團:治標不治本

$
0
0
本報2012年10月3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氮元素雖為蔬菜重要養分,但是過度施肥會讓硝酸鹽累積在蔬菜中,也會破壞環境。葉菜類蔬菜常因氮肥使用過度而累積硝酸鹽,增加飲食中致癌風險。為了減少市售蔬菜硝酸鹽含量,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檢驗室實驗證實,以溫水浸泡10分鐘或熱水汆燙,可使數種蔬菜硝酸鹽含量下降50~80%。這份用心卻未獲消費者團體青睞,主婦聯盟基金會認為蔬菜硝酸鹽應源頭減量,並制訂蔬菜硝酸鹽含量標準。

台北市衛生局於昨(29日)舉辦記者會,發表實驗成果,衛生局檢驗室以市面上硝酸鹽含量較高的葉菜類,青江菜、小白菜以及萵苣進行減量實驗,以溫水(約40-45℃)浸泡10分鐘後,可使青江菜硝酸鹽含量自3000 ppm降低至1500 ppm(百萬分比);小白菜自750 ppm降低至300 ppm,整體而言降低50~60%。

熱水汆燙(燙熟約2-3分鐘)部分,可使青江菜硝酸鹽含量自7500 ppm降低至1500 ppm ;小白菜自7500 ppm降低至3000 ppm;萵苣自1500 ppm降低至750 ppm,整體而言降低50~80%。

另外,實驗也證明以清洗浸泡20分鐘無法減少硝酸鹽的含量。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檢驗室主任許朝凱表示,此次針對5種硝酸鹽含量較高的蔬菜進行實驗,溫水浸泡不但能減少硝酸鹽,也能減少農藥含量。不過此項研究並未考慮營養因素。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認為,要求民眾食用前以溫水浸泡或熱水汆燙等作法解決蔬菜硝酸鹽問題,只是治標不能治本。而溫水浸泡或熱水汆燙蔬菜,雖然會使蔬菜本身硝酸鹽含量下降,也會使水溶性維生素隨之流失;加上高溫使蔬菜變色,不僅難看也影響口感,並不符合國人烹調及飲食習慣。

國內尚未針對蔬菜中硝酸鹽含量制定容許含量,歐盟則已針對菠菜及萵苣規定容許含量在2000-4500 ppm以下。主婦聯盟表示,國內外研究指出,人體硝酸鹽的攝取來源80%以上由蔬菜而來,但政府卻未針對蔬菜訂定硝酸鹽限量標準。

主婦聯盟指出,國人都知道香腸、火腿、熱狗、臘肉等加工肉製品最好少吃,因為含有食品添加物硝酸鹽,卻不知葉菜中的硝酸鹽含量卻遠高於加工肉品,對人體的健康風險影響更高。

「我們不明白為何政府管肉不管菜?」主婦聯盟表示,政府對加工肉品硝酸鹽含量早訂有國家標準,衛生署規定香腸等肉製品及魚肉製品食品添加物硝酸鹽每公斤為70 ppm(mg/kg)以下,而市售葉菜的硝酸鹽含量可能高達5,000~10,000ppm(mg/kg)。

主婦聯盟要求政府盡快訂出蔬菜硝酸鹽安全含量標準,要求農民合理化施肥,以維護土地環境、水源及蔬菜減少硝酸鹽污染,保障國人健康。

※ 註:硝酸鹽進入人體口腔及消化系統時,會與唾液中的細菌及消化酶作用形成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進入胃部可能轉化為致癌性很強的亞硝胺。
 

鳳梨花之鄉 富興保育兼顧產業發展

$
0
0
【社區保育開步走】:富興社區的故事
作者:廖靜蕙

位於花蓮縣瑞穗鄉的富興社區以生產鳳梨著稱,也是全國生產「旺旺來」鳳梨花的最大產地。攝影:廖香璞。花蓮縣台9線一路平坦往南延伸,海岸山脈、河流、農地以及稀疏的住家,好一幅田園風光。瑞穗鄉的富興社區就在261K旁,當你看到大鳳梨,意味著以生產鳳梨著稱的富興社區快到了。進入海岸山脈旁的這個小村落前,不妨先到發展協會經營的富興客棧,讓社區媽媽奉上「鳳梨茶」,細細品嚐社區的「鳳梨苦瓜雞」、「鳳梨蝦球」和「旺來豬腳」,由此展開認識富興之旅。

富興是「旺旺來」鳳梨花全國最大產地,農民一年幾乎都只靠過年前一周採收賣出去的價錢最好,之後便任其腐敗。鳳梨必須兩年才能收成,農民為了增加產量以及縮短收長期間,會施打成長激素催熟,但富興以鳳梨花為主,則沒有催熟的需要。眼見可以當作糧食的作物放任腐壞,看在社區林業專案的經理人賴萌宏眼中,十分難受。於是他建議農民,採收由協會收購加工。

富興鳳梨興衰史

富興社區的鳳梨經歷外銷榮景,但60年代在台鳳公司倒閉後,鳳梨田逐漸沉寂,直到70年代,鳳梨花成為中小企業祭祀選擇,富興社區才又成為全台第一的鳳梨花產區。攝影:廖香璞。富興社區位於花蓮縣瑞穗鄉最北端,一邊是花東縱谷平原,另一邊則是如詩延伸的海岸山脈,這個海岸山脈下的小村落,因歷次的颱風豪雨將砂石帶入河岸,形成的河床地形,而稱為「溪仔底」,也因河床地形貧脊,因此只能種植甘藷、花生等旱作。

作為農村,富興能種的物種的作物不多。1966年,台灣鳳梨公司在花蓮玉里設置罐頭加工廠,以契作方式,在花蓮推廣鳳梨種植,由於保證收購金額高,農民都投入種植鳳梨,也為富興帶來生活與經濟的改善。只是好景不常,隨著產業結構改變、農村人口外移而提高生產成本,東南亞與非洲地區的廉價勢力崛起,鳳梨罐頭產業漸漸衰退,富興的鳳梨收購價格,逐年下滑,連台鳳工廠也關門大吉。

直到19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中小企業欣欣向榮,傳統信仰中每逢初2、16,商號進行的祭祀中,鮮花供品成了保佑財源廣進的象徵,價格也水漲船高。而鳳梨花放上一個月也不容易壞,還能為室內增添鳳梨香,也比鮮花便宜多了。

鳳梨花再度為富興帶來契機,富興不久成為全台第一的鳳梨花產區,持續至今。

誰是賴萌宏

為了改造土鳳梨命運,原來從事畜牧的賴萌宏對鳳梨田農事知之甚詳。攝影:廖香璞1993年因為工作的關係,從新北市搬到花蓮的賴萌宏,在瑞穗養乳牛。原本就喜愛動物的他,不時到野外賞鳥,甚至捕鳥回來把玩,也打過獵,看過獵人如何利用狗去圍獵物,餓的骨瘦如柴的狗,看到獵物直流口水的景象,令他難忘,也逐漸打獵是怎麼回事,獵人又是如何操作的。

他細細描述一路所見,包括捕獸夾如何傷害野生動物,很多獸夾或陷阱裡的野生動物都經過多日的煎熬折磨之後才氣竭死亡,這些設下陷阱的獵人,根本不在乎,常常過了很多天才會去巡查,造成野生動物無謂犧牲。雖說打獵是原住民文化,但想到一個生命死前要受到這些緊迫,覺得十分殘忍,他還為此和認識的獵人溝通,要打獵就用獵槍,不要用獸夾和陷阱。

也因為這些見聞,賴萌宏決定要做保育,人家告訴他要做保育就要找林務局,不但要寫計畫,還得透過社區發展協會送案,因此,他投入社區,2009年開始透過社區加入社區林業保育計畫,今年預計申請第二階。

鳳梨的另一種風味

台農3號土鳳梨在食用鳳梨中屬酸中帶甜,做成土鳳梨酥更是絕配。不加酥油和冬瓜醬、冬瓜餡的作法,保留了完整的土鳳梨香氣,純樸的餅皮,反而襯托出土鳳梨的豐富味覺,也成了富興獨特的風味。

除了鳳梨酥,協會也陸續研發相關的加工品,並將收入回饋給社區,已具備合作經濟雛形。除了收購採收鳳梨花後被遺棄的土鳳梨,賴萌宏以社區名義向花蓮縣政府環保局申請一筆經費,租了3-4分地,以符合生態保育的種植方式,種起鳳梨來了,今年進入第3年,而前兩年種植的第一批鳳梨已採收,做成有機土鳳梨酥。

為了妥善利用採收鳳梨花後被遺棄的土鳳梨果實,賴萌宏與社區發展協會投入研發土鳳梨加工品,圖為土鳳梨酥,不添加酥油和冬瓜醬,更完整呈現土鳳梨的酸甜滋味。攝影:廖香璞。富興社區一手打造鳳梨魅力。

與環頸雉共生的農法

富興的鳳梨田孕育台灣野兔、環頸雉等生物棲地,見證無毒健康的環境。攝影:廖香璞無毒耕種的鳳梨田裡雖雜草蔓生,協會每個月也必須雇工以除草機加上人力除草,過程十分辛苦。但這樣的付出,在富興的鳳梨園裏,環頸雉、台灣野兔,還有已經快絕跡的棕三趾鶉(無尾鵪鶉),都會躲在鳳梨園裏,構築了與野生動物共生的生態農村樣貌。

賴萌宏期待在生態農法下,讓這些野生動物回到人類生活的環境周邊。「小孩子看到野生動物都很高興,這是天性,那種驚豔的感覺」嘗試以有機方式栽種鳳梨,除了讓消費者有多一項健康的選擇之外,賴萌宏更以善待土地及土地上生存的生物為本。

再見棕三趾鶉

賴萌宏到富興定居1993年至今快20年時間,以前這裡很多棕三趾鶉、無尾鵪鶉、台灣野兔,幾乎已經絕跡。剛到富興的時候,棕三趾鶉親鳥帶幼鳥過馬路的畫面經常可以看見,現在卻連棕三趾鶉的蹤跡都難得一見。他認為這與農藥和殺草劑有關,只是要解開農藥、化學肥料、殺草劑的使用習慣談何容易。

棕三趾鶉又名台灣三趾鶉,是台灣特有亞種,並未列入保育類名單。食性以植物種子及昆蟲為主,以地面活動為主,甚少飛行,棲息於樹林底層或乾燥之草叢地帶,築巢於茂密草叢中,抱卵育雛有雄鳥擔綱。

好山好水不如來趟生態旅遊

為了讓社區居民體會到保育的好處,賴萌宏認為必須結合產業,他計畫發展生態旅遊。富興社區是一個大約500人左右的小村莊,人口組成阿美族、閩南和客家各佔1/3,以阿美族人與客家人最早遷入。閩南人則多為日治時期因糖廠蔗作而設立大和移民村後,由宜蘭等地遷入。

2011年起,賴萌宏組織拉吉哈幹部落族人,訓練解說導覽。「拉吉哈幹」阿美語是杜紅花「cihak」的意思,社區中不乏杜紅花的蹤影,賴萌宏從阿美植物文化著手整理成解說導覽的教材,目前10位解說員都是部落族人。

富興社區是一個大約500人左右的小村莊,人口組成阿美族、閩南和客家各佔1/3,以阿美族人與客家人最早遷入。為了讓社區居民體會到保育的好處,賴萌宏認為必須結合產業,並訓練社區裡的阿美族人解說導覽。攝影:廖香璞

賴萌宏將生態旅遊分3個系列:農事體驗、原住民文化體驗以及無具野炊,農事體驗包括幫忙鳳梨田裡的簡單農務,幫鳳梨套袋、施肥,或採果。

原住民文化則以打糯米麻糬、一邊教唱阿美古調,賴萌宏也為此收集了阿美古調。其次是編織,無論是太魯閣峽谷的苧麻或阿美族的月桃,進行藤編,完成的作品可讓參加者帶回紀念。

生態旅遊的其中一個系列是體驗原民文化,無論是太魯閣峽谷的苧麻或阿美族的月桃,讓遊客進行藤編,完成的作品可讓參加者帶回紀念。

野炊則帶著參加者沿著三條溪,一邊採集一邊解說植物的特性,包括食、衣、住、行、樂的運用,採集的對象也會以再生能力強的植物,並在野外進行野炊,並且是無具野炊,只帶一個鍋子,以竹刀搞定一餐;包著鹹豬肉的糯米糰,以阿美族的吃法,保證過癮。

提到保育,賴萌宏認為應涵蓋環境、棲地,而非只是動物植物,生態旅遊解說的重點擺在海岸山脈的介紹,在地又會關係到在地人,歷史、如何影響到農以及植物特色,環境、人文、地理之關聯。

以有機鳳梨進行生態保育標章認證

最近,社區透過林務局跟台糖租了5甲地,計畫租給居民種植當地古早時期的傳統作物。居民承租不需要租金,但必須以無毒方式耕種,農產品無論自用或銷售都可以,協會也將幫忙銷售。

賴萌宏認為以前的人會種的物種,必定適合此地的土壤特性,例如以前種過花生、地瓜、玉米、甘蔗、大豆以及小米,他期待恢復這種適地適種的精神,也讓作物多樣化。隨著地方產業復甦,賴萌宏期待更多人才回流,共同守護富興不可替代、無以倫比的價值。

※ 本文與合作刊登

默沙東綠色行動 生態工作假期護蝶道

$
0
0
本報2012年10月30日台北訊,張玉梅、林琳報導

小花蔓澤蘭掛在遠離棧道的樹上,志工們只好出動「傢伙」,想方設法把它們撈下來,拯救被攀附的原生植物。

除了關懷人類與動物的健康,環境生態的永續保護也刻不容緩!美商默沙東藥廠上週五(26日)發起志工日參與「劍南蝴蝶步道‧棲地維護生態工作假期」,此活動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台灣蝴蝶保育學會合辦。志工們隨著解說員去觀察、聆聽、學習大自然的奧妙外;同時更扮演了大自然的守護者,捲起衣袖,為台北市區的劍南蝶園清除外來種植物,替當地的原生動、植物們營造一個更舒適的生存環境。

大自然的捉迷藏 細心觀察就是一個大千世界

台灣曾被譽為蝴蝶王國,但近年來因為蝴蝶棲地受到人為干擾破壞過度,因此蝴蝶數量也逐年下降。棲地維護講師王祈水分享,要復育蝴蝶之前,應該要先思考,如何先復育蝴蝶的棲地,恢復當地的生態環境與植物生長,才能提供當地原生蝴蝶,一個健康的家。

一草一木都蘊藏不同的生存智慧。解說講師沿途導覽使用活潑逗趣的方式,介紹自然環境與生物的奇聞佚事,提供志工新奇、豐富的大自然知識新奇。志工們紛紛激出小孩般的好奇心,眼睛炯炯有神地觀察著蝴蝶與生態和平共存的生態智慧。

此次活動更包含「小花蔓澤蘭植物染體驗」活動,讓志工們將親手採摘的小花蔓澤蘭葉子打成汁後,將每個人精心設計的手帕浸染,就可輕鬆擁有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植物染手帕!

外來種入侵!小花蔓澤蘭

劍南蝴蝶步道,蝴蝶生態非常豐富,但也因為易達性高,人為侵擾也比較嚴重,其中包括不當放生,造成的外來種擴張問題。棲地維護講師吳瑞生表示,尤其以小花蔓澤蘭為嚴重,在國外是避之唯恐不及的,卻曾經一度被台灣當成寶的植物,若隨意採摘,未經妥善處置,反倒會使小花蔓澤蘭擴張生長領域。

志工們將眼前這堆像小山般高的小花蔓澤蘭葉子一一拔下,準備將其打成 小花蔓澤蘭汁,浸染手帕。因此,清除外來種的任務更為重要與慎重,為了便利清除作業,志工分為三組分開進行,一組於劍南蝶園木棧道旁,清除攀附在其他植物上方的小花蔓澤蘭;另外兩組則是協助甲蟲區和蝴蝶牧場的環境的清理,割除步道的芒草、槭葉牽牛和過度生長的大花咸豐草等,不僅提供民眾有更安全整潔的區域可以觀察自然生態,也替未來種植蝴蝶寄主蜜源植物,準備了一個較為寬廣的育苗空間。

志工王薏婷分享,這個活動讓原本來自不同部門、不相識的隊友之間,建立革命情感,在沒有清除眼前所及的外來種敵人小花蔓澤蘭前,絕不輕言放棄。志工李閎洋表示,在清理工作結束後,看到許多蝴蝶從別處紛紛飛來,感覺特別的感動!

志工們展現合作無間的團隊精神,儘管上衣、褲子飽受鬼針草的侵襲,大家仍然激起鬥志將外來種連根拔除。最後統計,美商默沙東藥廠志工共清出25大袋的外來種植物,志工不畏鬼針草的威脅,在烈陽照射下展現超高效率的成果。

生態工作假期 讓愛護環境的心慢慢發酵

滿載而歸的一天,志工展現不同花樣的植物染手帕!志工蔡淑華表示,自己參與志工的經驗很多元,但都沒有像今天的服務活動那麼「寓教於樂」。平常在路邊看到習以為常的「雜草」,從來沒想到它是所謂的「外來種」,經過今天的體驗後,她很怕自己染上「職業病」,看到路邊的大花咸豐草就會產生斬草除根的念頭。朱毓婷也說,透過今天志工服務的活動,已經迫不及待想帶親朋好友來劍南步道分享生態之美。

默沙東公共關係經理李賜蘭強調,此次生態工作假期並非只有一次,更期許默沙東志工日全年無休,365天不打烊,一起做志工。

殯葬園區開挖石虎不見了 後龍長輩「金不甘」

$
0
0
本報2012年10月3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後龍阿嬤跟記者拜託,要把他們的處境告訴大家。昨(29)日上午,兩部由苗栗縣後龍鎮開來的遊覽車,停在台北市監察院門口,來自當地的鄉親,一個接一個魚貫下車。這些阿公阿嬤把寫著「冤」的布條綁在額頭。他們是龍坑里的居民,為了反對十班坑殯葬園區開發,北上遞交陳情書,他們不解原為好山好水的鄉居生活,為何驟變使得世代子孫必須伴著焚骨的煙囪為鄰,他們要求監察委員徹查,還他們公道。

苗栗縣政府與全安泰股份有限公司以BOO(Build-Own-Operate業者興建、擁有、營運)方式,在後龍鎮十班坑24公頃山坡地,變更地目,聯手開發「福祿壽殯葬園區」,預計以營運10年、回饋6000萬元給後龍鎮公所方式進行。

只是,殯葬園區就在主要道路旁,緊鄰2所國小、加油站以及聚落;其次,苗栗縣相關殯葬設施使用率不彰,並不需要新的設施;除此之外,此處涉及石虎重要棲息環境,環說書不但隻字未提,更遑論保育措施,似有登載不實之虞。凡此種種,居民認為苗栗縣政府未給予積極回應,因此決定訴諸法律,前進監察院是他們的第一步,後續也將針對環評過程提行政訴願。

居民舉牌:石虎又少一隻。當地居民堅決反對殯葬園區開發,已經埋鍋造飯達174天。群眾之中,有人高舉著石虎屍體圖片,這是最近新竹林管處公告,民眾在通霄路邊拍到石虎屍體。「通宵就在山的另一頭,」當地居民杜小姐說,在地緣上仍然有關。

除了石虎,二級保育類白鼻心也下山遭車撞死。杜小姐說,屏科大研究人員陳美汀告訴他們,石虎不會過馬路,路一開牠們就被隔離、出不來,再加上開發,石虎處境恐怕更艱險。

一旁居民表示,7月十班坑土地擾動,就有民眾在路邊看到遭撞死的石虎,只是來不及拍照,等通知找人來已不知屍身去向。或許是這些經驗,讓民眾知道一看到就要趕快拍照,對於石虎的敏感度提升了,這幾個月苗栗就發現流離失所的小石虎,或疑遭撞死的石虎。

隨著與研究人員的說明,當地居民開始關心石虎處境。年輕的杜先生說,以前大家都沒概念,經屏科大陳美汀老師主動聯繫,教導解說,現在居民都知道當地和石虎是共存的,也和苗栗縣自然保育學會以及陳美汀積極配合。

野外石虎族群常因人類淺山開發,日漸減少。(攝影:劉建男)

有幾位居民表示曾聽過半夜石虎擾動雞舍的聲音。住在龍坑里的83歲的黃先生說,20多歲曾養過一隻擅長狩獵的狗,這隻狗就曾咬死過一隻石虎。「以前少年不懂,不知道是石虎。石虎眼睛上面有兩條白色條紋,和貓不一樣」黃先生用手比自己的眼睛,作勢讓大家了解石虎的長相,「比貓更兇,看過好多次,一靠近就跑了,跑得好快。」黃先生說,現在看不到石虎了,還看得到白鼻心,「現在看到(石虎照片)金不甘(捨不得)。」

不過60年前,石虎族群數或許不到需要保護的程度。一旁民眾也都分享看過石虎的經驗,形容其外觀,比貓大,以前都叫山貓等等。

提到縣長劉政鴻,黃先生說,為了利益改變太多了。有一年劉政鴻沒選上立委,後龍老一輩人都落淚為他難過;再出來選,大家都咬牙挺他,沒想到選上後,卻對後龍人最不好。問他會不會後悔,他搖搖頭說,「養狗咬主人」代表內心的感受。

「人要活,石虎也要活,政府怎能如此殘忍對待這些動物。」來自大埔自救會的朱先生也來到現場支援,經歷過土地徵收的煎熬,居民的心情不難體會。他呼籲總統馬英九出面解決,不要躲在總統府了。

火葬場滾出後龍自救會顧問林一方表示,中部計畫區域法提及,中部區域目前納骨塔平均使用率為32%,未來火化需求數約為467,460位,扣除現況使用及未來需求,仍有45.66%使用量,並無增劃納骨塔相關用地的必要;而苗栗火葬場2座,使用率只有24-39%,骨灰存放設施使用率37-44%,墳墓使用率只有4%,絕無新增之必要。對於內政部只以「尊重地方權限」為由通過,自救會認為未善盡審查,批為共犯,也應列入調查。

居民稍後與監察委員黃煌雄會面,遞交陳情書,黃煌雄表示,將了解居民陳情資料,必要時將啟動調查。

研究:生質柴油廢氣 也會誘發呼吸疾病

$
0
0
摘譯自2012年10月19日ENS澳洲,布里斯本報導;陳雅琦編譯;蔡麗伶審校

位於西澳卡爾古利的生物柴油幫浦(Photo by Darren Anderson)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發表一項研究,證實燃燒生質柴油產生的複合物質會導致人體呼吸疾病。

生質柴油是化石柴油的替代能源,然而,科學家表示,此次研究發現可能為此帶來限制。

「隨著石化燃料存量的減少,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變得極為重要。」博士後研究員蘇拉斯基(Nicholas Surawski)表示:「然而在採用新運輸能源的同時,我們應該格外小心,避面導致不被樂見的呼吸疾病。」

研究團隊檢視了不同種類的生質柴油,包括由大豆、菜籽油、牛油和羊油製成的。科學家們使用昆士蘭科技大學研發的專業分析監測儀器,他們發現:燃燒帶有高比例生質柴油的柴油燃料,會產生較多與呼吸疾病相關的氣體成分。這些生物活性化合物稱作「活性氧自由基」,它們在排放氣體的微小煤煙顆粒表面形成。

活性氧自由基可以導致一種叫作「氧化壓力」的細胞傷害,長期下來,這會進一步導致嚴重的呼吸疾病。

研究團隊現在正著手找出淨化生質燃料排放物的方法。蘇拉斯基說,「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發現,現在,我們必須辨別氣體中導致疾病問題的成分,然後能進一步找出解決之道。」

佐蘭列斯托夫斯基帶領的研究團隊現在正聚焦於了解「活性氧自由基」如何在排放氣體中產生,並了解如何去除它們。

這項研究在去年發表於《環境科學與科技》(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期刊。

生質柴油可以單純的形式用作車輛的燃料,然而大多時候,生質柴油以混合物的形式被使用,以減少微粒狀物質、一氧化碳以及柴油車所排放出的碳氫化合物。

生質柴油的消費者包括了城市的大眾運輸車輛、生太敏感區的港口船務營運商、地下煤礦、發電站,以及侷限或封閉空間裡的車輛或機械使用者。

為求減少溫室氣體所帶來的效益,澳洲越來越多採礦業和運輸公司正試著使用生質柴油和石化柴油所組成的混合柴油,其中生質柴油的濃度為20%到100%。在澳洲,越來越多的供應站提供含有生質柴油的混合柴油。

昆士蘭科技大學的科學家們表示,他們的研究目標不只是提供運輸產業對環境有正面影響的燃料,同時也要降低燃料對呼吸健康所帶來的負擔。

Marine Experts Implore Governments to Slash Carbon Emissions
NICE, France, January 30, 2009 (ENS)

Burning biodiesel produces compounds that can cause respiratory disease, researchers from 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ve found.

The scientists say the discovery could lead to restrictions on the use of biodiesel as an alternative to petroleum diesel.

“With fossil fuel reserves dwindling, developing renewable alternative fuels is important,” said postdoctoral fellow Dr. Nicholas Surawski. “But we should be particularly careful to protect against unwanted respiratory illness when we adopt new transport fuels.”

The team looked at a range of biodiesels made from soy, canola and tallow, a rendered form of beef or mutton fat.

Using specialized analytical monitoring equipment developed at 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y discovered that burning diesel fuels with a high percentage of biodiesel produced higher emissions of compounds linked to respiratory disease.

These biologically active compounds are calle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form on the surface of small soot particles in the exhaust emissions, Surawski explaine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can lead to the type of cell damage called oxidative stress which, over long periods of time, can progress to serious respiratory disease.

The team is now looking at ways of cleaning up biofuel exhausts.

“This is a very important discovery,” Surawski said. “Now we’ve identified a component of the emissions that causes the problem we can start to look for solutions.”

Led by Professor Zoran Ristovski, the research team is now focusing on understanding the way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the emissions are generated, and on how to remove them.

The research was published last year in the 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iodiesel can be used as a fuel for vehicles in its pure form, but it is usually used as a blend to reduce levels of particulates, carbon monoxide, and hydrocarbons from diesel-powered vehicles.

Key consumers of biodiesel include urban and public transport fleets, harbor and marine operators in ecologically sensitive locations, underground mines, power stations, and users of machinery or vehicles in confined or closed area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Australian mining and transport companies are trying B20 to B100 blends of biodiesel and petroleum diesel because of the greenhouse reduction benefits. Biodiesel blends are available at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service stations in all Australian states. 

The 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ientists say their work is aimed at providing the transport industry with fuels that not only have a favorable environmental impact, but also place a lower burden on respiratory health.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Viewing all 1999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