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9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氣候變遷Q&A】(49)全球糧食供應面臨雙重挑戰

$
0
0
本報2014年1月8日綜合外電報導,賴慧玲編譯,林可麗審校

儘管當代農業科技和技術有助於提升農業的韌性和產量,但一些證據顯示,氣候變遷已對全球糧食的質與量造成相當的影響。雖然很難將氣候變遷的影響與其他變化趨勢抽離出來,不過美國史丹佛大學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如果沒有氣候變遷,自1980年以來全球玉米和小麥的產量本可提高5%。

近來美國、中國和俄羅斯旱災造成穀物歉收,衝擊全球糧食供應的結果,也預示了人類面對氣候變遷顯然將難以招架。

義大利乾枯的向日葵花田。(圖:Daniel Knecht)

更多氣候災害 低緯度國家難適應

在其他條件不變之下,二氧化碳濃度變高,也就是氣候變遷的主因,可能讓加稻米、黃豆與小麥的產量增加。然而,氣候變化還會影響作物生長季的長度與品質,使得農人可能因更密集的乾旱、洪水或天然火災而蒙受作物損失。

根據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2012年的報告預測,未來中高緯度地區的糧食生產條件將獲改善。這些地區包括美國北部、加拿大、北歐與俄羅斯。相反地,地中海區域、部分澳洲等亞熱帶及低緯度地區的生產條件將可能惡化。舉例來說,整個非洲的雨育農業(rain-fed agriculture)收穫量在2020年前可能暴跌5成。除此之外,如果全球氣溫上升超過攝氏1至3度,將有更多區域承受農作生產條件惡化的苦果。

未來全球糧食的生產狀況將與社會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息息相關。另外還將面臨其他壓力的挑戰,例如與生質作物的土地競奪。IPCC報告結論指出,較貧窮的低緯度國家恐將難以適應攝氏3度以上的暖化衝擊,而富裕的高緯度國家可能有更強的適應力來應付和利用不斷變化的氣候條件。

從未經歷的劇變 結果仍是未知

不過,我們也不能完全忽視氣候變遷可能帶來的「驚喜」。科學預測充滿了許多不確定性。過去一千年來,世界從未經歷如此劇烈的氣候變化,因此,我們無從得知現實生活中農業體系將如何反應。舉例來說,科學界對氣候變遷與病蟲害及蜜蜂等授粉者之間複雜的相互關係,依然一知半解。此外,氣候模型也很難預測詳細的局部環境變化。然而這類的變化,特別是極端氣候,對糧食生產深具影響。

全球漁業是另一個迫在眉睫的危機。至少半數以上的世界人口仰賴漁業做為重要的蛋白質來源,而過度捕撈和污染已對漁業資源造成壓迫。海、河與地表水暖化,以及海平面上升和冰山融化都會對許多魚類造成不利的影響。有些海洋魚類已開始移動至高緯度海域求生,但極地與淡水魚類卻無處可逃。此外,海洋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造成海洋酸化,也會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直接衝擊。

氣候變遷之外 糧食安全更大的挑戰

但這些對全球70億人口的糧食安全──糧價與糧食供應──又意味著什麼呢?2011年英國政府科學辦公室(Government Office for Science)智庫「前瞻」(Foresight) 發表報告指出,至少在短期內,氣候變遷的影響不會太大。未來十年全球糧食需求的快速成長才是糧食安全的主要挑戰。

依照目前的推估,2050年之前全球將得餵飽新增的10到30億人口的肚子。而當經濟變得更富裕,人們的飲食習慣也會改變,開始要求更多食物和過量的肉類,連帶大幅提高生產每卡洛里所需的土地和水資源。綜合這些因素來看,未來的趨勢將指向上揚且波動不斷的食物價格。

如同 2007~2008 年食品價格飆升的經驗所示,最貧困的國家和社群將是最早和最大的受害者。「前瞻」報告認為,國際政策將需在此扮演重要角色。即便是全球糧食供應充足的今日,全球仍有將近十億人口營養不良。

最後,糧食生產本身會排放許多溫室氣體,並造成世界許多地區的環境惡化。農業佔了 15%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交通運輸的排放量不相上下。如果將土地使用變更與更廣泛的食物系統納入計算,糧食生產造成的排放比例可高達30%。這意味著若要控制氣候變遷的長期衝擊,糧食的生產不僅必須對氣候有更強的韌性,也必須變得更永續與低碳才行。

本文由倫敦政經學院葛拉漢氣候變遷和環境研究所 Nicola Ranger 博士與英國衛報共同撰寫。

【參考資料】


衣索匹亞失業率高 NGO輔導養蜂 助青年脫貧

$
0
0
本報2014年1月8日綜合外電報導,江惟真編譯,蔡麗伶審校

衣索比亞是非洲最大的蜂蜜消費國和生產國。提格里州生產的白蜂蜜一直被視為是國家級的珍品,全國的需求居高不下。非政府組織Farm Africa便在當地進行養蜂輔導計畫,幫助村民開創事業,不用再遷徙和被剝削。

衣索匹亞提格里州本就產蜂蜜。現在蜂蜜也帶給當地高達30%比例的失業青年生計。(圖:Fauxlaroid)

在衣索比亞提格里州,當地農地非常稀少,許多農地面積都很小,也因此越來越多年輕人沒有土地和相關資源可用。許多年輕人冒著生命危險到中東國家當家庭幫傭,或是只能繼續生活在極度貧窮之中。

21歲的Gebre Egzaibher的家附近毫無工作機會,只好冒險到厄利垂亞邊界從事傳統金礦開採工。他可以忍受一天18小時在河床上淘洗金礦和冒著被厄利垂亞民兵射殺的危險,只為了一天1英鎊的酬勞。

平均壽命延長,導致能分到的土地越來越少,讓許多衣索匹亞青年無法擁有財產,就業機會也很有限。無地青年問題,以及30%的青年失業,已經變成了衣索匹亞的全國危機。

許多衣索匹亞青年飄洋過海到中東當家庭幫傭或建築工人,其中也有許多青年遇到雇主剝削或罔顧勞工權益的問題。上個月,衣索匹亞政府下令從中東強制召回超過10萬名衣索匹亞非法勞工,並禁止工人到中東旅遊超過6個月。

為了解決衣索匹亞土地稀少和青年失業問題,非政府組織Farm Africa開始供應蜂窩給提格里州的900位無地青年,做為謀生工具。

Gebre驕傲地首次穿戴上養蜂護具,滿臉笑容的他小心地掀開蜂窩的蓋子查看他的蜜蜂們。第一年Gebre預計將15%的收成留作家用後還可賣出16公斤的白蜂蜜。他一年可以賺到150英鎊,也可以選擇將蜂群分家,增加產量。

Farm Africa的專案協調人Desta Araya說這個計畫將帶來漣漪效應:「經過一年的養蜂訓練,受益人可把一個自己的蜂群轉給下一個無地青年。如果每位受益人都這麼做,效應將可無限大。」

【參考資料】

超市量販店農藥管理大評比:頂好、松青各有勝場

$
0
0
本報2014年1月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到超市量販店購買生鮮蔬果,怎麼買才安心?(圖片來源:台灣綠色和平組織)超市買菜,最怕買到來路不明、農藥殘留的生鮮蔬果。全台六大超市量販店,哪一家生鮮蔬果最安全?

台灣綠色和平昨(7日)公布農藥管理評鑑結果,執行力居冠的頂好,今年起率先推動「有身分證的蔬菜」;其他如大潤發、家樂福在減農藥上,也有創新的作法。不過,以便宜作為價格訴求的全聯,不願公開農藥檢測相關資訊,也成消費隱憂。

綠色和平發布農藥管理評鑑指南

綠色和平組織針對2013年超市量販店,包括頂好、家樂福、愛買、松青、大潤發與全聯,各自提出禁用農藥承諾,邀請超過1,000位消費者,前往全台150家門市,針對生鮮蔬果禁用農藥的落實情形,驗收6大超市量販店成果;綠色和平也請6家超市或量販店提供資訊,公開源頭管理農藥的相關措施。這項評鑑結果已製作成2014年「超市或量販店執行農藥管理評鑑指南」,供消費者參考。

2014超市或量販店執行農藥管理評鑑指南要根除農藥殘留問題,唯有從落實源頭管理才能達成。綠色和平表示,超市或量販店為確保銷售產品的安全性,應顧及3方面,包括禁用5大類農藥、建立追溯制度以及資訊公開透明。評鑑4大面向包括消費者實地評比、禁藥決心、農藥減量具體措施以及農藥管理政策與相關資訊透明度。

評鑑結果顯示,在「超市或量販店執行力」排名,依序為頂好、家樂福、愛買、大潤發、松青(全聯未提供資訊供評估);「消費者感受度」排名,則依序為松青、家樂福、大潤發、愛買、頂好、全聯。綠色和平農業與食品安全主任蔡絲婷表示,頂好雖然執行力領先,卻得不到消費者認同,而松青獲得大多數消費者肯定,但謹慎保守的執行力表現,則僅優於排名最後的全聯。

頂好超市率先禁用5大類農藥,並且推動265家門市銷售「有身分證的蔬菜」,生產過程用藥情況一覽無遺,綠色和平組織譽為深具突破性;民眾感受資訊最透明的松青,則因在產品專區專櫃、農藥管理措施,或是標籤內容清楚等,讓消費者清楚知道農藥與產地等訊息。家樂福執行力和民眾感受度都排名第二;大潤發中壢店增設快速篩檢檢驗室,並提供會員退款機制的便民作法,是獲得消費者好評的關鍵。

減農藥  超市量販店有心

幾家量販店在執行農藥減量上有新做法,綠色和平指出,大潤發的快速篩檢檢驗室在賣場中直接讓消費者隨機抽驗,馬上知道有沒有農藥殘留,讓消費者可以放心買菜回家;家樂福邀請藥毒所專家親自指導農民正確用藥知識,據家樂福統計,在執行1年農藥管理措施後,農藥殘留不合格率下降42.5%,顯示各項配套措施的確有效。

在民眾「知情權」上,農藥管理政策與相關資訊透明度,以愛買最為積極,開發專屬的應用程式(APP)讓消費者查詢產品資訊。頂好則是利用QR code,民眾可以知道商品的生產者及相關用藥資訊。家樂福也將跟進使用QR code。大潤發採用一種補救方式來公告資訊,只要商品抽驗不合格,除了下架外,亦會告知購買該項商品的會員前往退款。

因全聯不願公開說明農藥管理相關政策,消費者也無從得知落實狀況與未來是否有更積極源頭管理。「全聯長期以來以真便宜作為價格訴求,參與評比的消費者也發現原來全聯在農藥管理上也一樣大打折扣。」綠色和平表示,將繼續督促拒絕公開資訊或執行不佳的企業,要求他們作出改變,承擔應有的企業責任。

農藥殘留陰影  消費者信心不足

即使在此次民眾感受度獲得第一的松青,也只有得到26%民眾支持,顯示多數消費者普遍仍對資訊透明化不滿意。

實際走一趟位於台北市大安區的松青超市,生鮮蔬果有清楚分區,在蔬菜專區內又細分為「有機」、「吉園圃」等,方便消費者選購,蔬菜包裝上,有一些註明為「綠盾」(農藥快篩檢驗方式)。細讀標籤,則發現除了有機認證的農產品會註明產地、生產者,其他蔬菜最多只註明產地,實際上大多數連產地都未註明,其他資訊空白,更看不到農藥檢驗報告。

松青超市蔬菜分區管理。只有產地。

此外,6大超市量販店在執行禁用農藥的現況,僅獲得15.2%消費者認同,顯示民眾對食安的信心仍是不足。

綠色和平建議消費者逛超市買生鮮蔬果,可以看產品陳列是否依農藥使用狀況作分區列、包裝或貨架標示是否清楚、產地標示、生產者以及農藥管理相關政策,如品名、用量、用藥時間與採收期,以及檢附相關檢驗報告,標籤資訊透明度等;即使是進口蔬果也應同等對待(處理),要求業者提供相關資料。

※ 註:5大類農藥包括,第一、二類農委會與世界衛生組織公告的劇毒性農藥、第三類世界衛生組織公告的中等毒性農藥、第四類為可能增加不孕風險及傷害胎兒的農藥,第五類是傷害蜜蜂的農藥。

「防蟎」洗衣精摻殺蟲劑? 標檢局:目前無法管

$
0
0
本報2014年1月8日台北訊,鄒敏惠整理報導

農曆年節即將到來,大掃除家戶必備的洗衣精卻出現安全隱憂。暨上月妙管家遭踢爆「防螨抗菌」配方含殺蟲劑後,7日主婦聯盟召開記者會指出,宣稱「防螨抗菌」的洗衣精多含有防腐劑、環境用藥等化學添加物,可能會刺激皮膚,並對環境造成嚴重衝擊。

主婦聯盟於日前召開記者會,要求依法明確規範除蟲劑、殺菌劑、消毒藥劑添加到洗衣精,對人體與大環境的衝擊更需被明確告知與評估過,並公布讓消費者確實知曉。。(圖片來源:主婦聯盟。)

美洗手乳、台洗衣精 查出環境用藥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上月就公布,許多宣稱抗菌的洗手乳不僅沒效,其中添加的三氯沙(Triclosan)還可能造成某些細菌產生抗藥性。美國食品藥物署(FDA)12月16日更提出新規定(草案),要求製造商必須提出具體的數據來證明抗菌肥皂的安全性和抗菌效果。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近期動員義工電訪全台各大洗衣精業者,雖然多數業者以商業機密為由拒絕提供成份,但自由時報報導,調查發現36個標榜防蟎、抗菌品牌中,有6個使用三氯沙(Triclosan)、三氯卡班(Triclocarban)、腐絕(Thiabendazole)、戊二醛(Glutaraldehyde)等環境用藥,包括台塑生醫的「Dr’s Formula防蟎抗菌濃縮洗衣精」、「7-SELECT抗菌淨白濃縮洗衣精」、妙管家幫大潤發代工生產的「抗菌洗衣精補充包」以及幫統一藥品代工的「COSMED酵素淨白抗菌洗衣精」。

三氯沙與自來水中餘氯作用恐形成致癌的氯仿;三氯卡班則可能引起肝臟DNA損傷;「腐絕」等抗菌劑則會刺激皮膚、眼睛、喉嚨或肺。

不過主婦聯盟的說法遭台塑生醫反駁,中央社報導,台塑生醫董事長王瑞瑜表示,該牌洗衣精添加的「thiabendazole」成份是一種極有效的抗真菌劑,不僅被美國FDA核可,作為人體用口服驅蟲藥達40年;歐盟也核可作為「食品添加劑」。

人體:劑量決定毒性 生態:殺菌就是通殺

台灣醒報引述肥皂洗潔劑工會的發函聲明,指出由於現行主管單位並沒有要求廠商須標示洗衣用合成清潔劑之成份,所以他們不會公布。

自由時報報導表示,業者回應調查時,都強調用量符合法規。台塑生醫解釋,腐絕的作用機制是阻斷塵蟎的食物來源,餓死塵蟎,達到防蟎效果。妙管家強調,添加量非常低,不至於產生負面影響。

儘管廠商極力撇清,TVBS引述台灣環境有害生物管理協會理事長黃基森的說法:「任何一個化學品,尤其是有殺菌、殺蟲的,都叫做通殺,所以在一個管理的原則下,就是劑量決定毒性。」

目前無法可管 標檢局:草案研議中

在現行階段,自由時報報導標檢局第二組組長張文彬的說法,添加殺蟲劑、環境用藥,須依「商品標示法」規定加註警語。立委林淑芬表示,目前經濟部標檢局只有針對三氯沙一種添加物進行規範,限制洗衣精內的含量不得超過0.3%,但其他添加物均沒有。

不過因詳細標示成分與比例牽涉到各家業者商業機密,經濟部標檢局科長陳秀女坦承,「目前還無法完全要求洗衣精廠商不用環境用藥,但會要求他們標示成份,並附上警語。」但標檢局已在研議新的「洗衣用合成清潔劑草案」,預計最快2月公告。

用藥的認定也需研議,中央社報導,經濟部標準局表示,因為腐絕也做其他用途,是否算是農藥,還要再開會審議;戊二醛是否是環境用藥,也需要再審議,一切都要等確定什麼成份不能添加後再公告。

加嚴10倍 環署修訂彰濱工業區空污總量標準

$
0
0
本報2014年1月8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經過3年審議,彰濱工業區空污量於8日第253環評大會中終於明訂出新核定值,修訂了1998年以來的寬鬆規定,未來管控該區空汙,有更嚴格的標準可依循

而新規範範圍排除爭議多年未通過環評的彰工火力發電廠,並納入尚未出售的崙尾東區。對照1998年的標準,彰濱工業區的空污排放總量大幅下修,例如SOx(硫氧化物SO2與SO3 的 合稱)排放標準便從19600(噸/年),調降至1608.5(噸/年),少了10倍以上。

 可售地面積 SOx NOx TSP PM2.5 PM10 VOCs
1998年原核定排放總量 2316(公頃) 19600 27400 5700 - - -

2014年核定排放總量
(不含彰火、含崙尾東區)

2164(公頃) 1608.5 2811 567.5 419.5 323 680

彰濱工業區空汙排放標準修改比較表_排放量(噸/年)

民間團體仍爭取應該先制訂中部空污總量再進行個別討論彰濱工業區位於彰化縣伸港、線西、鹿港等鄉鎮海埔新生地,總面積3643公頃。由於成立時規畫區內將有石化、鋼鐵等工業,故制定了十分寬鬆的空汙排放標準,至今排放總量依然使用1998年的核定值。

2011年,環保署向經濟部工業局要求提送「空污因應對策」,3年來為此召開5次小組審查會議,至今終於做出定論。

工業局:空汙總量減太多,窒礙難行

去年8月,專案小組決議兩案併陳送交大會討論。其中方案一為工業局所提減量方案,SOx排量降為3217(噸/年);方案二則是先扣除未來需另做環評的彰火電廠及崙尾東區,將方案一的減量再減半,即SOx排放量不得超過1608.5(噸/年)。

工業局認為,方案二減量太多,有「窒礙難行」之處,但環保署空保處依據現行檢測結果說明,就算是方案二,也遠高於目前實際排放量,至少還有4倍以上的空間,並不算嚴苛。

而依工業局簡報資料顯示,彰濱成立至今,僅有383家廠商、生產中的面積為61%,其餘為歇業、停工、尚未完成建廠與未售出。原方案二欲排除的崙尾東區為彰濱的第3期工程,尚未動工與售出,預定於2030年完工。

大會認為,屆時該區將擁有更高技術,依其排放量再打8折來估計,故可納入規範範圍,並維持方案二之減量要求;而彰火電廠則在多年爭議下至今未通過環評,是否興建為未知數,因此不納入計算。

民團:中部空汙太嚴重,不應再開發

民間團體指出,中部空污已相當嚴重,無法再承受「窒礙難行的意思,就是不能再開發了!」,彰化醫界聯盟常務理事吳君真指出,既然工業局認為方案二的要求無法作到,就表示該工業區不該再繼續發展了。

關心中部空氣污染的民間團體水資源保育聯盟、彰化環盟、彰化醫療界聯盟等成員,認為目前中彰雲嘉等中部縣市的空污太嚴重,因此他們提出,在訂出中部空污總量前,不應先著手審查彰濱工業區與其他空污排放量,否則個別核定後,恐怕使中部總量更高。

他們認為,方案二的減量標準仍不夠嚴格。美國環保署依據醫學報告,將PM2.5的年均值從15μg/m3降到12μg/m3,但中彰雲縣前3個月(2013年9到12月)有一半天數的PM2.5都是超標(35 μg/m3),台灣不該反其道而行。彰化環盟成員吳麗惠說:「手下留情,給一條生線吧」。

擔任會議主席的環保署長沈世宏強調,若依民間團體的意見,彰濱將延用10幾年前的規定,無法展開實質減量措施;而環保署有在推動制訂中部全區的空污總量管制,但卡在《空污法》條文規定,必須「會同」經濟部才能公告實施,因此目前還在努力中。

(全台空污監控資料圖,由g0v零時政府整理製作)

烤肉、空污存在新種致突變原 高出已知致癌物400倍

$
0
0
摘譯自2014年1月6日ENS美國,奧勒岡,科瓦利斯報導;江惟真編譯;蔡麗伶審校

研究人員在一項模擬車輛發動或燒烤肉類排放氣體的實驗研究中,發現了致突變性極強的新化合物,是其致癌性母體化合物的數百倍。

烤肉會釋放出致畸性化學物質。(圖:Loozrboy。)

科學家從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廢氣和烤肉中發現新的致突變物質,目前並不清楚這些化合物存在的劑量,也還沒有建立安全暴露標準。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表示,這些化合物過去並不為人所知,不過透過都市的空氣污染和飲食接觸,它們對人體的影響亟需關切。

新發現的「致突變原」(mutagen)是能改變有機體遺傳物質的化學物質,使突變的機率比自然變異高出許多。而突變又常導致癌症,因此這種突變原也算是一種致癌物質。

這項研究的母體化合物是多環芳烴,縮寫是PAHs。PAHs是空氣懸浮粒子上發現的污染物質之一,危險性特別高。其他各種形式的燃燒也都會自然產生PAHs,包括木柴爐灶、汽車發動機、香菸和燃煤電廠。目前已知有許多PAHs是致癌物,例如苯芘

而當PAHs和氮產生化學反應,就會變成硝化的NPAHs,此時麻煩就更大了。科學家警告,新發現的化合物正是一種NPAHs。研究發現,有一個氮基的NPAHs,其直接致突變性比母體化合物還高6至432倍;有兩個氮基的NPAHs,直接致畸性可比母體化合物還高272至467倍。

這些發現是延伸自科學家Simonich2008年北京奧運進行的PAHs研究。和部分亞洲城市一樣,北京的空氣污染問題十分嚴重,可能比洛杉磯等部分美國大都市還嚴重10至50倍。基於關切空氣品質對運動員和參觀民眾的影響,當時科學界進行了許多都市空氣品質的研究。

世界衛生組織底下的一個機構去年秋天也宣布,戶外空氣污染具有致癌性,,尤其是懸浮粒子污染,也可能導致其他健康問題。

Chemicals 400 Times as Mutagenic as Known Carcinogens Found
CORVALLIS, Oregon, January 6, 2014 (ENS)

Newly identified compounds produced by chemical reactions in vehicle exhaust or by grilling meat are hundreds of times more mutagenic than their cancer-causing parent compounds, according to scientists at Oregon State and three other universities.

These compounds were not previously known to exist, and they raise concerns about the health impacts of heavily-polluted urban air and dietary exposure, the researchers said. It is not yet clear in what amounts the compounds might be present, and no health standards now exist for them.

The highly mutagenic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in laboratory experiments that mimic the conditions that might be found from the combustion and exhaust in cars and trucks, or the grilling of meat over a flame.

A mutagen is a chemical that changes the genetic material of an organism, increasing the frequency of mutations above the natural background level. As many mutations cause cancer, mutagens are likely to also be carcinogens.

The parent compounds involved in this research are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or PAHs, formed naturally as the result of almost any type of combustion, from a wood stove to an automobile engine, cigarette or a coal-fired power plant.

Many PAHs, such as benzopyrene, are known to be carcinogenic. PAHs can become even more of a problem when they chemically interact with nitrogen to become “nitrated,” or NPAHs, the scientists warn. The newly-discovered compounds are NPAHs that were unknown until now.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direct mutagenicity of the NPAHs with one nitrogen group can increase six to 432 times more than the parent compound.

NPAHs based on two nitrogen groups can be 272 to 467 times more mutagenic than the parent compound.

These discoveries are an outgrowth of research on PAHs that Simonich did at the Beijing Summer Olympic Games in 2008, when extensive studies of urban air quality were conducted, in part, based on concerns about impacts on athletes and visitors to the games.

Beijing, like some other cities in Asia, has significant problems with air quality, and may be 10-50 times more polluted than some major urban areas in the U.S. with air concerns, such as the Los Angeles basin.

An agency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nounced last fall that it now considers outdoor air pollution, especially particulate matter, to be carcinogenic, and cause other health problems as well.

PAHs are one of the types of pollutants found on particulate matter in air pollution that are of special concern.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華東霧霾 中國環保官員大喊無奈

$
0
0
作者:趙士勇(華夏日報記者)

面對華東地區的嚴重霧霾天氣,江蘇省環保官員無奈地表示,調整產業結構不是環保部門說了算。

上海嚴重的霧霾天氣,來源:Gus Greeper

當南京上空終於看到久違的藍色,江蘇省大氣污染防治聯席會議辦公室主任單陽大大舒了一口氣,「最近壓力非常大,經常要加班研究對策。」單陽說。

壓力來自華東近期遭遇的嚴重霧霾。12月6日,上海市空氣品質指數(AQI)達到484,南京市空氣品質指數為331(注:空氣品質指數超過150則被認為對大多數人的健康有害),江蘇另有多個城市的監測站點該指數也突破400。

江蘇環保部門感到自己成了千夫所指,「最近每天都會接到無數媒體、市民的電話,有些說話非常難聽,但實際上我們能做的確實很有限。」對於公眾的質疑和指責,江蘇省環保廳官員陸祥(化名)對記者說:「如果前端不控制,不從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著手,只要新增一個新項目,那我們之前的努力就都白費了」。

南京霧霾不僅PM2.5指數高,有時PM10的指數更是超過500,環境監測專家表示:這說明揚塵比例相當高,與工地有關。

「連續霧霾天氣我們也很著急,可在這個事上我們能做的其實很有限。」陸祥說,「中央規定,各地地方政府要對空氣品質負責,但這涉及到各個部門的利益,比如項目審批部門等等,這不是我們環保部門一家的事。」

本報記者從環保廳獲悉,在霧霾爆發期間環保部門已經向南京市政府提出了停工建議。然而據現場一位工人介紹,即便是在霧霾天氣最嚴重時他們也沒停過工,「不要說一天,一小時都沒停過。」

單陽表示,霧霾的根本原因是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比如江蘇高耗能高污染產業這麼集中,工業結構佔比這麼重,能源消費比重中煤炭佔比這麼高,就算單個企業排放達標了,但總量增長速度仍十分快。」

據《人民日報》刊登的數據顯示,2012年江蘇省四項主要污染物的單位GDP排放強度均只有全國水平的一半左右,但排放總量卻居全國第五位,僅次於山東、河北、河南、廣東。 說到經濟結構的調整,陸祥更是一肚子苦水。「調整結構不是環保部門說了算,比如大氣國十條要求到2017年煤炭消費總量要負增長,但是GDP增長,能源消耗必然跟著增長,各地方現在都在求發展,環保政績考核其實江蘇在上世紀90年代就提出來了,但始終沒有落實。」

陸祥還舉了一個例子,幾年前修建高鐵南京南站時,大量的土方露天堆置在工地上,造成城區嚴重的揚塵污染,南京市政府為此找到施工方商談解決,然而對方卻毫不理睬。「這是國家重點工程,耽誤了通車誰來負責?」

中國霧霾的經濟代價

$
0
0
作者:Nick Holdstock(中外對話助理編輯)

近日華東地區的嚴重霧霾再次警示,中國高速的經濟無疑付出了慘痛的環境代價。

上海霧霾天氣,圖片來源:張春海。

最近幾週,關於中國北部、東部城市霧霾的報導不斷,提醒著人們空氣污染不僅僅限於北京。

上週,上海空氣品質創史上最差水平,有關部門建議老人、兒童盡量待在室內,同時不少工廠停工。上海市長楊雄坦承城市空氣污染嚴重,但又稱「未來幾天將會轉好」。公眾對治污措施是否有效仍充滿疑慮。綠色和平北京辦公室氣候與能源部的黃煒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說:「上海市政府在污染治理方面採取的措施還不夠……霧霾會對公眾的健康造成極大危害,同時也會影響到跨國企業在中國的投資決策。」

另一些批評意見則更為深刻。北京大學吳必虎教授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說:「中國大面積地區遭遇霧霾,說明政府片面追求GDP的發展策略是失敗的。」

霧霾對經濟所造成的影響,進一步說明了中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間密不可分的關係。隨著空氣品質一降再降,中國股市也不斷下探。由於市場擔心政府會限制煤炭使用,中國第四大煤炭生產商兗州煤業股價首先出現下跌,跌至三個星期以來的最低點。另外,據彭博社報導,中國東方航空的股價也創下兩週以來的最低點。

不過,中國人最關心的恐怕還是空氣污染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南華早報》總編輯王向偉寫道:「如果人們無法呼吸清潔空氣、引用乾淨的水,即使實現了習主席的中國復興夢,又有什麼用處呢?」 近日,「綠色和平」發布的圖表清楚地顯示了PM2.5濃度與患肺癌的風險之間的關係。

肺癌風險與PM2.5關係示意圖,來源:綠色和平。


治水後續預算完成協商 預計加到650億

$
0
0
「環境報導」2014年1月9日台北訊,朱淑娟報導

8年1160億「水患治理特別條例」去年底結束,行政院另提6年6百億的「流域綜合治理特別條例」草案,去年11月27日立法院經濟委員初審通過以「特別預算」編列,但保留最重要的第5條「預算總額6百億」、第16條「執行年限到108年12月31日止」交朝野協商。

今(9)立法院協商結束,但這兩點還是沒有定案,決議交立法院長王金平決定,預料如果沒有意外的話近日就會三讀通過。經濟部水利署署長楊偉甫表示,所有工作計畫都已完成,一旦立法院三讀,立即可開始啟動,6年分3期執行,每期2年。

9協商主要針對總預算、以及各部會分配比例。行政院提出的版本是6年6百億,但國民黨立委翁重鈞、民進黨立委林岱樺提案加到1千億,也有委員提案增到8百億。但經濟部次長杜紫軍、楊偉甫在會中再度強調,國家財政困難,而且如編超過六百億也無法執行,希望不要再提高。但多位立委還是要求預算應再加碼。

今天另外討論的主題是,經濟部水利署、農委會、內政部三個單位如何分配這筆預算。原本立法院的提案是經濟部70%、農委會25%、內政部5%。但這部分的討論也沒有結果。以上兩項在會中都沒有定案,決議交王金平決定。

楊偉甫認為,不同類型的縣市需要整治的方向不一樣,如果是五都,下水道整治還是有必要。他的腹案是經濟部最多可接受再加50億,而這50億就直接加給內政部(如下表)。他表示,經過初步與立委們私下詢問,多數委員表示應可以接受這個方案。

部會主要負責工作分配
比例
原預算
(億)
腹案預
算(億)
經濟部
水利署
河川、排水、海堤 70% 420420
農委會農田排水
水土保持
25% 150150
內政部雨水下水道 5% 3030+50
總    額   600650

不過,在經過8年1160億治水特別預算後,是否還需再編6年6百億預算,而且還以特別預算編列,一直被質疑可能淪為選舉綁樁的工具。立法委員應為人民把關預算,如果還有立委要求追加預算到8百億、甚至1千億,民間絕對不會接受如此漫天喊價。同時要求行政院應公開未來所有執行成效、預算使用方式供人民監督。

※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http://shuchuan7.blogspot.com

十二夜引發效應 動團訴求落實零安樂死

$
0
0
本報2014年1月9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電影《十二夜》引發迴響,動物收容成了顯學。(圖片來源:十二夜劇照)電影《十二夜》以台灣中部某公立收容所現況,呈顯台灣動物收容所軟硬體缺乏,人員未受支持肯定的哀戚氣氛,當流浪動物進入收容所,度過慘澹的12夜之後,即因收容空間不足而依據《動物保護法》人道處理。

近日影片逐漸發酵,不但動保團體召開記者會訴求「零安樂死」,農委會畜牧處也基於維護國家形象,提出「改善政府動物管制收容設施計劃」等計畫。不過,光改善硬體設備,並不能解決動物收容問題。

收容所,流浪動物墳場?

民眾將家中無法繼續飼養的寵物,或路上流浪的小貓小狗送到收容所,以為會獲得良好照顧,並找到認養家庭。實際上不然,因空間、人力、資源有限,加收容動物上不斷湧入,迫使《十二夜》的劇情一再上演。

依據動保法,動物不得任意宰殺,但若因經濟、實驗目的、解除動物痛苦或控制族群數等,則不在此限。此外,第12條第1項第7款,更等同可合法宰殺收容所中無人認養的流浪動物;而各縣市認養率不彰,使得動物一旦進入收容所,幾乎難逃一死。

關懷生命協會召開記者會,質疑收容所=流浪動物墳場。(圖片來源:關懷生命協會)從遭捕捉的遊蕩(脊椎)動物,或飼主棄養的寵物,進入收容所之後,更因管理不善引發疑似動物虐待的爭議,本為動保法執法單位,知法犯法,多年來一直為台灣社會詬病。

關懷生命協會於前天(7日)召開記者會,退休公務人員王唯治指出「收容所成為流浪動物墳場」之因,包括:農委會使命與動物保護的本質衝突、動物保護業務嚴重邊緣化、農委會改善人道處理率未具挑戰性,以及農委會行政指導怠惰,造成各縣市人道處理率差異極大。

收容工作無法細緻  寵物回家無門

台北市獸醫公會理事長楊靜宇則指出,收容所因捕抓犬隻數過多,工作人員過少,往往無法進行晶片掃描確認是否無主,讓許多狗狗痛失回家的機會。另外,無法落實疾病分離養護,幼犬幼貓在未分離管理的情境,不斷染病,造成認養機會大減。

中華親善動物保護協會代表張瑞麟提出呼籲,要求收容所一定要做到精準捕捉,且收容所的做為應該要透明公開,包括安樂死過程、捕抓數量、收容管理情況都能被監督。

國民黨立法委員陳學聖主張,認真踏實推動「以絕育代替撲殺」、「以認養代替購買」、「落實晶片登記」,速度雖慢卻尊重生命;切勿再走回成效快速但殘忍的安樂死政策。

健康的動物不因收容空間不足而人道處置

關懷生命協會執行長何宗勳表示,農委會今年所訂定的動物收容所人道處理率為50%,但多個縣市於兩(2012)年前,即已降到50.07%。同時2008~2013年動物安樂死的平均死亡率已下修到41.54%,而人道處理率表現較佳的半數縣市,早於2012年降至36.8%,顯示農委會未掌握實際情況,應修改關鍵績效指標,使其較具挑戰性。

關懷生命協會以收容所零安樂死為终極目標,呼籲加強認領養推廣、改善公立收容場所外,同時輔導現有之民間安養場所、TNVR(誘捕、绝育、施打疫苗、回置)政策之推廣執行。

對於民間所提的「零安樂死」,農委會畜牧處動物保護科科長林宗毅表示,沒有一個國家做得到;反而是「沒有一隻健康動物,會因收容空間不足而遭人道處理」的方式,更為務實可行,這也是農委會努力的目標。

行政院只給硬體經費  軟體導入匱乏

農委會提出的「改善政府動物管制收容設施計劃」,中央編列12億6840萬,地方自籌4億3260萬,工作項目包括:22縣市公立動物收容所新(改)建工程,以及動物管制設備專業化。林宗毅表示,此項經費因來自經建會的「公共建設計畫」,皆為資本門,因此只能用於硬體建設。

對於民間團體最關心的TNVR、人力增能提升、導入志工系統以及教育宣導等軟體,至今仍無解套。林宗毅說,與前項計劃並行的另一項計畫「提升動物保護行政效能」,預算編列7.6億,內容包括義務動保員人事費、流浪動物絕育費用、加強寵物管理等經常門,至今未通過行政院審查,最近第三次送案。

林宗毅表示,依動保法權責皆已下放地方政府,但動物福利牽涉到國家形象,因此有必要爭取資源,提供給縣市政府,要求動物福利達到一定水準。兩項計畫同時實施,原可提供地方政府完整的軟、硬體支援,對於改善流浪動物福利,也有長足影響,可惜「提升動物保護行政效能」至今未獲認可。

「改善政府動物管制收容設施計劃」所列12處新(重)建,包括雲林、苗栗原本沒有動物收容所的縣市,覓地新建外,還包括部分房舍老舊的收容所原地重建;10處改建,將原本以方便人類管理思維的規劃,改變為以動物福利為出發的房舍,並以園區概念,佐以各項配套措施,例如引進志工系統,讓一般人樂於親近,成為生命教育園區,並提升領養率。

地方政府所提計畫,將聘請委員會審查,通過後核撥;不過今年編列1.8億經費,因國家財政困窘,刪減為3000萬。

對於《十二夜》迴響,農委會表示肯定,重申要根本改善收容動物福祉,需建立飼主責任意識,不棄養、不放任飼養的犬、貓繁殖後隨意丟棄,才能降低處理流浪動物問題的龐大成本。

 

註:動物保護法第13條僅要求,因「收容於動物收容處所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指定之場所,經通知或公告逾12日而無人認領、認養或無適當之處置。」而需宰殺動物時,應以使動物產生最少痛苦之人道方式為之;使用安樂死一詞仍有爭議。

人造火山噴發 降溫抗暖化 研究:反致旱災

$
0
0
本報2014年1月10日綜合外電報導,江惟真編譯,蔡麗伶審校

最新的科學研究模擬作為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手段之一的人為火山噴發,是如何反轉氣候變遷的局勢。研究結果發現,人為火山噴發可能影響全球降雨,並導致大部分熱帶地區發生嚴重旱災。

從亞特蘭提斯太空站觀測的景象—地球的大氣層中有三層火山灰,是1991年菲律賓皮納圖博火山噴發所形成。(攝影:ISS/NASA/Corbis。)

地球工程指的是以人為方式,有目的且大規模地改變地球環境,以防範無法在期限內達成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導致的嚴重全球暖化危機。地球工程也是科學家面對氣候變遷的最後一招,更是一個具爭議性的解決方式,直到目前仍在進行嚴肅的討論

釋放硫酸鹽粒子進入平流層以阻擋陽光,是地球工程選擇的方法之一,但研究顯示,這個方法將產生和全球暖化同樣嚴重的副作用;此外,由於對世界上不同地區造成的影響不一,這個方法還將增加受惠地區和受負面影響地區間的對立與衝突。此研究是第一個成功模擬並結論出大量使用硫酸鹽會影響降雨的研究,發表於環境研究快報(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電腦模擬顯示,人為的火山噴發可避免氣溫大幅升高,但同時也減少了南美、亞洲和非洲地區的降雨高達三分之一。隨之而來的旱象不但影響數十億人口,還會對地球脆弱的碳儲藏庫──熱帶雨林造成影響。

研究先模擬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變成4倍的情況。在沒有其他外力介入時,氣溫會上升4℃,遠高於目前世界各國警戒的2℃;而若執行大規模的地球工程,每年將釋放出6千萬噸的硫酸鹽進入平流層,相當於5座皮納圖博火山噴發,氣溫上升幅度將掉至0度。(1991年的菲律賓皮納圖博火山噴發,讓全球氣溫在接下來的1至2年降了0.5。)

但研究中的硫酸鹽不只影響了照射地球的陽光和達到降溫的效果,也吸收了地球表面散發的熱能,並減少大氣層低層和高層的溫差,但大氣層低層和高層的溫差是驅動降雨的主因。研究中,降雨減少的效果和全球暖化之下降雨增加的效果相當。

主張地球工程仍有待研究的布里斯托大學科學家Matthew Watson博士說:「目前我們的唯一解仍然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地球工程還有待科學家進一步研究;有志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政府不該將地球工程視為解藥。」

【參考資料】

錯誤組改恐危害台灣山林國土 林務局、林試所應完整併入環境資源部

$
0
0
作者:地球公民基金會

立法院會期在下週一(1/13)即將結束,朝野正緊鑼密鼓的展開協商,希望延宕許久的環境資源部組織法在最後幾天能夠定案。

森林,林宗以攝。

然而,依照行政院現今的規劃,林務局將面臨拆解的局面:國有林劃入環資部,而造林生產組與林試所則留在農業部,另外成立林業司轄管公私有林及原住民保留地林地,主責經濟造林輔導與林業生產。

我們認為這是極為錯誤的政策轉向,已完全失去組織改造原先的理想,恐為台灣埋下無窮後患。籲請政府考量國土長治久安,維持森林管理不分家。

一、拆解林務局形同拆解森林法

政府組織改造歷經十多年討論與政黨輪替,其中將山林水土統合於環境資源部,以流域治理概念解決目前山坡地管理事權分散、行政目標無法相互協調之根本問題,此為百年大計,也是不分朝野的基本精神與共識。拆解林務局形同拆解森林法,一旦未來森林變成兩個部會共同主管,等同延續山坡地管理機關政策方針矛盾、相互衝突之困局,不僅嚴重違背永續發展的前提,喪失組織改造所預期的原意與功能,更不可能導正國土亂象,十年之功,盡毀一旦!

二、公私有林違規使用情形嚴重,林業司無力解決

總面積高達25.8萬公頃的公私有林及原住民保留地林地,是全台各種「濫墾」、「超限利用」最嚴重的地區。據林務局統計,其中有4萬8千~5萬公頃,也就是將近四分之一的土地遭到違規使用。然而依目前造林生產組的編制僅約30人,試問要如何管轄如此廣大、使用情境複雜的林地?農委會陳保基主委於立法院農業部組改審查透露,農委會正朝「混農林業」方向規劃,令人質疑:此一組織改造方向是否就是要讓林地濫墾、超限利用合法化的前奏?農委會無力解決過去數十年的陳年爛帳,如今又要成立林業司擴大山坡地經濟利用,等同全面棄守20多萬公頃林地,國土保安堪慮!

三、整併入環資部,有利於建立全面的生態補償政策

台灣的林業生產向來只有砍伐珍貴的檜木林及少數闊葉樹才有利基,百年來人工造林留下約40萬公頃人造林,至今幾無任何市場價值,在在說明「林業生產」已無法成為台灣永續的產業。而台灣的山區歷經百年伐木,加上各種開發建設、農業的超限利用,已邁入必需全面復育的階段。

數十年來,生產木材已無法提供山區住民任何的生計基礎,超限利用又危害國土保安,當前,最迫切的莫過於建立各種「生態補償」機制,促成國家合理預算分配,推動禁伐補償,又或者發展對環境和原住民族群有利的友善產業,這些永續發展的政策,只有放在整併「山、林、水、土」的環資部才有可能,此刻在農業部重提林業生產是時代的錯置。

四、台灣國土脆弱,森林保育價值應優先於產業價值

如何因應氣候變遷巨災時代,是全世界共同面臨最重要的課題,對於地質敏感、長年受颱風及豪雨侵襲的台灣而言更是如此。台灣是高山國家,我們的天然林在時間與環境壓力的多重考驗下,早已發展出與地震、豪雨共存的生存法則,除了保護國土,更有涵養水資源、保護珍貴、獨特物種與基因庫等重要意義,絕非林相單一的人工造林可以取代。基於氣候變遷時代的國土保安思維,我們認為當前的林業政策,應著重天然林復育,即使是人造林,也應優先考量資源保育價值,而非產業價值。

五、公私有林需完成林地分級,才有資格談林業生產

台灣森林三大特性:

  1. 樹種繁雜(這正是生物多樣性之優點)
  2. 木材品質不均且產量有限(此為工業利用之弱點)
  3. 分布在地質構造脆弱的集水區上游(彰顯保護森林的必要性)

縱有可伐之量,卻不具有木材利用上的經濟優勢;一旦伐採,又造成難以彌補的環境和人道災難。從日據時代開始,超過八成的原始林消失殆盡,只有留下山河瓦解、土石橫陳的歷史陳痾,百年伐林史告訴我們,台灣從來只有出賣原始林才能賺錢,根本沒有經營人工林的條件。若考慮林木自給率的問題,必須以國土保育為基本前提,檢討林地分級,先區分出經濟林與保育林,才得以在經濟林地上進行有限度的林業活動。

台灣的本質是脆弱的山體,山、林、水、土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是上天賜予了森林做為屏障,水與土才能留住。以人為界線強行切割森林集水區的完整性,在全國林地尚未完成分類分級的情況下,將廣大毗鄰人居的淺山區域全然視為經濟林,勢將為國土種下禍根。

基於上述理由,我們呼籲山、林、水、土應按照原先的規劃整合進環境資源部,林務局與林試所應完整的整併入環境資源部。

改造照明與通風住好房 減「60」除四小菜一碟

$
0
0
作者:賴品瑀

如果能在維持舒適的生活環境,也不花大錢的狀況下,省去自身用電的60%,那麼,還有誰能說自己沒有資格談反核?

「節能就是廢核的替代方案」,回應對反核將造成缺電的質疑,近年民間團體喊出「減六除四」,認為藉著節能的手法,全國共同減去6%的電力需求,便可以將核四所能產生的電力省去。

除了從政策上要求當局檢討產業結構與經濟政策,以解決全國最大成分的工業用電外,民間早也在生活中節能各顯神通,希望一起拿出成功減下6%以上的電費帳單,向政府與產業界要求效法。因此,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與台灣綠適居協會理事長邱繼哲合作,邀請廢核志工講師、反核柑仔店經營者與社區大學從業人員參與工作坊,希望從在核脈絡下驗證節能的可行性。

邱繼哲分享自身經驗,別說是輕鬆達到6%,他做到的是省下70%的電與60%碳排放量,但他的生活依然舒適,他帶領著工作坊學員找出每天生活其中的住家與辦公室所暗藏的省電秘訣。

「節能其實只有一招,就是降功率、省時間。」邱繼哲提出,其實根本沒有什麼高深的學問,絕大多數都出現在國中理化課程裡,只是民眾沒有去想到兩者的關連。邱繼哲指出,節能必須基於人性,讓生活維持「舒適」、「健康」的節能策略才能長久,工作坊討論便以照明與空氣兩者為主軸,透過有智慧的設計與選用適合的設備,生活變得更節能與舒適。

採光動動腦 多利用自然光 

照明大約佔了一般家庭的1/5到2/5之間的電力,可以是優先著手的重要一環。從認明節能標章、陸續更換為省電、LED等節能燈具即為一途,而目前的LED燈泡外包裝,都有標明色溫、光通量、演色性指數、發光效率等參考資訊,供消費者快速挑到所需。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做點什麼呢?

邱繼哲表示,目前民眾大多已有利用光線明暗設計來製造空間氣氛,而讓生活充滿情趣的概念,但要是能夠盡量利用自然光,便是最聰明的作法。

邱繼哲提出數據,戶外的陽光下照度高達10萬lux,陰影下亦有1萬,但進了建築物後,窗邊的照度僅剩2500lux,房間中央更僅有300lux,因此除了擺設時可以發揮巧思,善用窗邊空間,也可以利用開天窗、鏡面反射等手法,將自然光引入。

若要改造自宅,可以從觀察房子的採光開始設計房間分配,一般而言,浴廁與廚房需要安全性的場所為首,再者客廳、餐廳,臥室則因為多是休息空間而居末。

辦公室普遍過亮傷眼 拔下部分燈管 改以檯燈搭配

是否辦公大樓總要給人燈火通明的狀況呢?邱繼哲建議,其實辦公桌面的照度約只需要300到500lux之間,但目前許多辦公室的實際狀況卻經常高達1000lux以上,而其實在辦公室的工作多以操作電腦為主,若給過多照明可能造成炫光等問題反傷害眼力,因此可以直接「拔掉燈管、轉下燈泡」,降低照明設備後,改以檯燈搭配,有需要閱讀文件與書籍時再另外開啟檯燈。

談反核的人不准開冷氣? 通風吧!

冷氣空調該不該開,一直是節能減碳與反核的論戰焦點之一。的確,在公寓型的住宅中,空調的用電全年佔了22%,空調季節更上升到41%,而透天厝則是全年18%,空調季節32%。在生活環境中的空氣,人們在意的不外乎是溫度、通風與空氣品質。

一般而言,若濕度維持在50~70%時,溫度19~26度將會最宜人,反觀若濕度過高,都將使高低溫都更加難耐。在工作坊的討論之中,得出「通風」是讓室內空氣宜人的重要因素,不但與溫濕度的調節有關。「病態建築症候群」更就是出現在缺乏通風建築物中的文明病,可能由潮濕、二氧化碳或因吸煙、烹調等產生的煙霧和甲烷與裝飾材料、傢俱散發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造成。

找出自家的通風路徑 翻拍自邱繼哲著作「好房子 一』

除了可以選用較為節能的變頻冷氣、熱泵來調節溫度之外,更該從屋內格局與窗戶位置來檢驗通風狀況。一般而言,會讓廚房與浴廁會產生氣味的場所列為通風路徑的末端,當然,要產生對流必須至少有兩個以上的窗口,讓風從壓力大的地方流向壓力小的地方。我們可以從為進風口加裝導風板、出風口加裝排風扇、將室內的隔間牆與氣流平行、用對旋轉窗、百葉窗等,並以讓進風口低於出風口為原則來改造開始。

我也很變頻 聰明雙層窗 隨時因應我的微氣候

邱繼哲自製的雙層窗 翻拍自邱繼哲著作「好房子 一』開對窗戶,將使通風與採光都得到解決,邱繼哲對自己的發明「雙層窗」滿意,直說「非常圓滿」。雖然目前市面上有推出雙層玻璃的窗戶,可以達到隔熱與隔音的效果,但所費不貲,邱繼哲的設計則是將一面百葉窗的前後兩面各安裝了可以推動的玻璃窗,成為雙層窗,相較之下,同樣可以達到隔熱隔音、價錢也更加親人,而且同時可以藉由開關窗、控制百葉窗的進光量來進行多種模式的調整,來隨時因應天氣。

若是房內沒有兩面以上窗戶、或是住在馬路邊因噪音與空氣污染等因素無法開窗,則可以挖設換氣孔並裝上排風扇來因應。

頂樓與西曬只能冷氣催下去? 製造隔熱層 讓水泥牆降溫

若成功打造通風路徑,讓自然風來改善溫濕度、空氣品質等,自然便可省下大量的空調用電。但同時也有些房子卻陷入冷氣怎麼吹都還是熱的煉獄之中,可能是因為頂樓、東曬、西曬、與陽台外推後失去遮陽功能所致,對這些朋友來說「隔熱」便是一門課題。

尤其是西曬牆在夏季的午後吸收到大量的熱輻射,不但當時室內的人就感覺炙熱難耐,直到晚間,西曬牆仍在持續的散熱;樓頂也是在夏天正午遭到高度輻射,表面溫度高達60度以上,連帶的讓頂樓的天花板也有近60度的高溫。而目前都市的建築多為鋼筋混凝土,能儲存大量的熱能,也就是讓悶熱居高不下的元兇。

做好隔熱 節省空調用電 翻拍自邱繼哲著作「好房子 一』

要如何為屋子進行遮陽與隔熱?邱繼哲提出,先將外推的陽台改回原設計,將陽台布置為小庭院、甚至可以泡澡的SPA陽台,以種植植栽來達到遮陽、淨化空氣、增添情趣。再以綠籬牆或爬藤植物,在外牆外製造一道空氣層來隔熱。在屋內,也可利用隔熱材料製作隔熱層,除了ps板、岩棉、玻璃球、泡沫玻璃等多孔隙的材料外,其實回收的棉花、衣服碎報紙,甚至羊毛也可以達到效果。

還有最低成本的作法,便是將現有的衣櫥與書櫃換到西曬牆前,同樣有隔熱的效果,且有防霉之效。

至於西曬窗,可以從貼上隔熱紙、掛上百葉窗、竹簾下手,在隔熱的同時,依然能引部分自然光進入使用,而不是拉上厚厚的窗簾卻又必須另外開燈耗電。

想讓屋頂不再發燙,同樣也是製造一層物質阻擋混凝土直接受日照,不管是花園、水池、塗上白色隔熱漆、鋪隔熱磚、木棧板、鐵皮屋頂等,都是可以考慮的選項,可以個別因預算等實際需求去規劃。但鐵皮屋頂目前在法令上仍有規定,最高高度要低於150公分,而若要架設水池或花園、則要做好防水。

做好夏天的隔熱,同時也等於冬天時有保溫,因此,若通常同樣位在頂樓的水塔也能以加裝外牆、外殼等手法來隔熱保溫,在冬天也可省下用來加溫的部分能源。

迎戰氣候變遷 社區大學創意教案打頭陣

$
0
0
本報2014年1月10日台北訊,林睿妤、翁倩文報導

氣候變遷與在地挑戰工作坊希望透過各地社區大學的環境教育課程,從在地展開因應氣候變遷的調適行動。氣候變遷調適概念如何化為在地行動?光看《國家氣候變遷調適綱領》是不夠的!行政院環保署與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昨(9日)在台北NGO會館舉行「氣候變遷與在地挑戰」工作坊,集結8所社區大學集思廣益,將《國家氣候變遷調適綱領》轉化成調適教案與行動方案,從民間做起,為面對未來環境挑戰做準備。

該計畫首次在全台8個社區大學進行32小時環境教育課程,目標為引進氣候變遷議題成為民眾普及的知識,最終期望透過社區參與,在地方執行實際的調適方案。

其課程規劃除了邀請領域專家學者授課核心知識外,亦由各社區大學依照當地社區特色,規劃契合氣候變遷主題的多元化課程。透過戶外參訪、社區工作坊討論與實際操作等方式,刺激學員思考如何在周遭生活中尋求改變可能。

水資源、防災成重點  南北社大因地制宜

參與工作坊中有4所位於北部,4所來自中南東部的社區大學,規劃出符合當地地形、人文的教案與行動方案,而「水資源」、「災害」領域普遍受到各社區重視。以台北市北投社區大學與台南市曾文社區大學為例:

北投社大行動計畫以「以色列中水回收系統」為範本,將「生態工法的中水回收系統」規劃於校區閒置空地,設置中水回收系統,及帶領民眾實地參訪國內中水回收系統案例,甚至嘗試使用省水、省電,無須馬達打氣的「無動力揚水器」,企圖推展至在地社區、溫泉區業者。

位於台南市中心的曾文社大,向88風災經驗學習,規劃讓民眾調適與水共存的課程,例如:邀請大茉莉農莊主人教學使用舊報紙打造空間,讓學員實作建設綠建築,及透過參訪大地莊園生態社區,實際了解雨污水分流、回收循環系統、設計建築高腳屋,重新讓學員學習祖先經驗。

都市型社區  著眼空間利用、節能綠化 

而都市型社區課程設計,偏重在利用城市建築空間,以及改變通勤等日常行為做為行動方案的重點。以新店崇光社大為例,其行動方案是進行社區環境資源調查,建立完整社區防災機制與策略擬定,未來則將開設屋頂菜園及魚菜共生的技術課程,希望能讓社區民眾實際運用在生活中。

而新北市永和社大的學員思考的行動方案,則包括住宅綠化、使用節能電器等社區降溫方式,以及成立社區巡守隊監測山坡地崩塌情形,未來期望能結合當地學校持續進行低碳上學日行動,減少汽機車的碳排放。

中華低碳環境學會理事長柳中明表示,以社區為本的氣候變遷調適行動很有力量,台灣民間活力十足,應該多多參與國家政策,像「台南市自治條例」利用社區營造將閒置空地轉變為綠色空間,就是由民間遊說政府的政策條例。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李育明表示,盼望未來全國社區大學畫出屬於台灣的氣候變遷調適地圖,帶動當地社區,將防災、減碳等理念真正落實於生活中。

氣候變遷衝擊水環境 本土研究:減災與調適決策刻不容緩

$
0
0
學者建議:應加強非工程方法、洪災保險與海岸水文監測
本報2014年1月10日台北訊,黃靖文、彭瑞祥報導

水利署委託學者歷時4年研究發現,氣候變遷將讓台灣面對梅雨、颱風雨和夏季對流雨增加,濁水溪土砂量增加,海平面上升讓部分防坡堤降到50年一遇的防洪水準、越波量增加等問題;學者建議,不可能無限制花錢以工程方法解決防洪問題,應考慮非工程方法,並考慮以保險制度分散社會風險;另外,沿海地區的水文模擬研究欠缺足夠的監測資料,未來應投入更多資源建置觀測研究。

圖為六龜地區之莫拉克災情。彭瑞祥攝。

水利署於昨(9)日進行「氣候變遷對水環境之衝擊與調適研究計畫──第二階段成果發表會」,會中發表水利署委託學者的未來水文情境研究、水資源領域因應氣候變遷不確定性之決策機制研究等多項成果。

綜合來說,研究內容對政府的氣候變遷調適決策有重要參考價值,但無法作為特定地點、特定時間的水文狀況預測值。以推估方式而言,學者多以聯合國(IPCC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提供之大尺度(數萬平方公里)預測資料,結合本地資料做「降尺度」(數十平方公里)分析,並以較適合的二氧化碳排放情境(或取不同情境之平均值)做推估。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副研究員陳永明表示,目前的確信的是,極端型氣候事件未來的確有增加的可能,但幾乎無法預測何時會發生。

模擬未來降雨趨勢的台大生工系教授鄭克聲也指出,其分析結果能呈現未來極端水文事件的特性,但不是對未來某特定年的降雨預測狀況。其分析顯示,在採用特定情境下,2020~2039年之間,台灣的梅雨、颱風雨與夏季對流雨皆增加;其中以颱風雨最為明顯,而冬季鋒面雨則為減少。

成果發表會期間,綠色陣線協會、水患治理監督聯盟與水資源保育聯盟等民間團體多位成員全程參與並提供建議。綠色陣線林長茂期許,這些研究結果不應束之高閣,而氣候變遷的影響是全面的、跨領域的,未來應由行政院主持此類會議,並要求各相關單位配合,國家花費的研究預算才能發揮具體效果。

水利署:未來會進行跨領域研究

水利署綜合企劃組長李友平介紹,該署推動的研究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先確立調適主軸和熱點,第二階段則是針對熱點研究適當的調適對策,第三階段(2014~2018年)則是進行跨領域的主軸研究。

氣候變遷對水環境之衝擊與調適研究計畫第二階段計畫摘要彙編。圖片來源:大會手冊

總工程司曹華平會後也指出,未來會投注更多資源研究「非工程」的減災方法與調適策略,包括生態保護與復育在防洪、保護海岸等效果的研究。

學者也建議,如果只靠工程手段,明顯無法抵抗氣候變遷的衝擊,而未來的氣候風險也無法由水利領域獨力負擔。

強健性決策 容納最多可能

台大生工系教授童慶斌的研究,則是推出系統性方法和模式,作為氣候調適決策的指引。其作用在建議決策者,如何在每個決策流程考量氣候變遷科學的不確定性,並能根據評估資料,訂出最適合的決策時機和方案。

童慶斌建議決策者使用「強健性決策」,選擇適當的組合,以應付最多的可能。而氣候變遷的調適措施,會因氣候變遷而受衝擊,最好把調適措施納入推估情境。

工程手段有極限

以濁水溪為例,談洪水防護與土砂管理,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劉格非指出,現有防洪保護標準恐不足容納未來可能持續增加之流量及土砂災害,然而,不可能無上限提高保護標準,應探討地區需要性及結合非工程措施之整體成效;另外,亦需要依據不同環境特性檢討適當之保護標準。

莫拉克颱風在六龜的災情。彭瑞祥攝。

而海平面上升的議題,成大教授許泰文以桃竹苗北基宜海岸防護之衝擊與調適方向為研究對象,推估2020年至2039年越波量普遍增加,建議現階段應保護海場,並利用潛堤之類的措施,讓波浪能量在外海就先消減,對岸邊衝擊力道就變小。

海岸水文監測資料不足

面對成大教授高家俊質疑研究的可信度如何確定的質疑時,許泰文承認,他對於推估成果的信心度約在50~60%之間,主要原因在於,複雜的海況是無法光靠學理來推算的,應該要投資更多的觀測能量。

許泰文呼籲,水利署所設立的現有海氣象監測站需進行全面性檢驗與合適性的檢討。未來也可搭配衛星遙測提供長期性可信度較佳之資料,全面提升現有監測品質,以提供正確的資料進行情境推估。

分擔救災財政負擔 考慮保險機制

新北市中和區水災。湯為荃攝。

有鑑於極端氣候事件所造成的財產生計損失相當龐大,研究巨災型洪災保險相關對策的交通大學教授王克陸,分析歐美經驗,建議採用法國式的保險制度,以依附主約的方式進行投保,雖然在台灣推動洪災保險有法令上及民眾保險觀念上的困難,對於財務上分散風險的機制,有待政府與人民思考是否推動洪災保險制度以為因應。


中國農產也可標MIT? 自經區條例闖關學者超憂心

$
0
0
本報2014年1月1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自經區、服貿對台灣農業衝擊大,農業、經濟學者召開記者會說明。想喝一口台灣生產的茶葉泡出來的茶嗎?2011年中國出口茶葉近32萬公噸,出口價格每公斤90元,台灣僅生產1萬5千公噸,產地價格每公斤450元。經過「自由經濟示範區條例」(自經區)包裝洗禮,未來掛上台灣茶葉品牌的茶原料,可能全來自國外。

「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已於上個月(2013年12月)經通過行政院審議,即將送立法院審議,多項條例賦予園區內業者使用來自全球,包括中國830項管制品,不但出口免關稅,而且全部無分別掛上MIT品牌內外銷。學者憂心,此條例可能讓台灣農產品崩盤,連帶造成農村凋零;在政府無力管理食品安全的情況下,食安風險也將擴及消費者。

昨(9日)國內幾位農業、經濟學家於立法院召開記者會,指出「海峽兩岸服務貿易(服貿)農業協議」和自經區條例兩項政策,是犧牲廣大民眾利益成就少數人財富的產業發展思維;呼籲政府重啟服貿協議談判,將農業排除在外;自經區限定採用國產原料,才可為我國農業加值。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特聘教授陳吉仲指出,《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第38、42開放所有中國管制之農產品,「開放尺度,全球首見」。如此一來僅有利於國外,不利本國,將重創台灣農業。「過去對中管制830項農產品,是經過審慎思考所下的決定,現在卻實質棄守,將造成台灣農業空洞化,食品安全、品牌也消失。」

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吳榮杰也指出,台灣加入WTO之後,對全世界開放市場,只有對中國830項農產品列為管制品,如今卻在自經區條例下全面開放,此事非同小可。

MIT不容掛羊頭賣狗肉

圖為港口部落的農產品。廖靜蕙攝。「要讓台灣農業加值,當然應使用台灣農產品!」吳榮杰說,MIT不容許掛羊頭賣狗肉,讓中國農產品原料和台灣無分別使用,如此將使台灣產品水準拉到和中國一樣,台灣農產品產生替代效應,對台灣農業、農民生計將造成無可挽回的衝擊。

更令人擔心的是,食品安全在政府無法把關的情況下,國外內消費者都得承擔食安風險,更對國家形象帶來負面影響。

幾位農經學者表示,並非完全反對,但農業加值條例必須修改。國際經濟學者吳榮杰表示,貿易自由化無法避免,台灣是靠貿易起家的,並不怕競爭;今天抗拒的不是自由化,而是避免不公平的政治力介入的自由化。

他說:「我們今天擔心的是,台灣與中國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程序上應先加入TPP,現在卻是先談兩岸的協議,只會加速兩岸的統一」。

保護農業具有國家安全意義

陳吉仲也指出,台灣和日、韓等國農業條件相似之處,皆為農業生產成本高,糧食自給率低,因此日、韓在與美國雙邊談判上,都針對「敏感農產品」不開放或關稅設限。

「美、韓在稻米貿易能封鎖住,就是基於是否認知稻米生產不僅只經濟價格,還有生態、文化價值」陳吉仲說,若以自由市場機制,台灣稻米生產,稻穀價格23元、稻米35元,國際稻米價格進口11元,進口稻米似乎很划算,但稻米生產價值300億元背後,帶來的2000億生態、文化外部效益,是無法反映到市場機制的。

「讓市場機制決定是不行的,因為它無法反映外部效益。」陳吉仲表示,這也是何以WTO在農業議題無法談攏,就是因為農業生產的價值,不僅只經濟效益;一旦失守,在社會文化、生態環境都具有風險。

自經+服貿之後,農民將如何自處?(彭瑞祥攝)

政府未言明自由貿易政策

農委會5、9日新聞稿皆樂觀表示,自經區是加入TPP(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完全自由化之前的擋土牆,不影響國內產業又可加值具競爭力的產業。

陳吉仲則質疑,貿易自由化的策略是什麼?台灣先走向中國再走向全世界,或先走向全世界在走向中國,那個過程比較好?換句話說,台灣先加入TPP再簽訂兩岸服貿,或先簽兩岸服貿再加入TPP,哪一個步驟有利於台灣經濟發展?不同的步驟,對台灣的經濟會有很不同的影響,這也是政府在自由貿易策略,未跟人民說明清楚的地方。

陳吉仲指出,日本為了保護本國的稻米,在與美國談判TPP,甚至願意將汽車出口美國的關稅優惠延遲。「日本沒有稻米還有文化嗎?台灣沒有農業,還算是台灣嗎?嘉南平原富庶的景象會變成如何呢?這些損失絕非一個農業部門的損失。」

完全自由化並非好政策

「社會正義應優先於自由貿易效率的追求」開南大學行銷學系榮譽講座教授吳明敏指出,完全自由化並非好政策,因為會牽涉到很多社會成本,台灣農業的客觀條件就是那麼多老年農民,那麼多閒置土地,為何這麼多農村勞工無法完全就業,農村青年越來越沒有未來,說明農業不能自由化。

陳吉仲以美韓雙邊貿易為例,韓國仍有2.5%農產品是不對美國開放的,尤其稻米更完全不開放;日本即使為了加入TPP,仍設農業保護措施;顯見加入貿易協議未必得全面性開放。反觀服貿協議在農業方面,台灣對中國全面開放,卻不要求控股,但台灣進入中國,服貿協議卻要求在農業上不得超過65%控股。服貿協議在農業上是完全不對等的談判。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蔡培慧說,世界各國加入WTO、TPP等貿易協議,都會針對國家作調整,WTO從2000年至今農業議題之所以談不攏,即因各國莫不謹慎保護本國農業。台灣糧食自給率才32%,鄰近國家日本40%、韓國45%,德國83%,比其他國家更不該開放農業項目。

自經區恐使台灣失業更普遍

蔡培慧表示,自經區的設計,只有資本家有能力設廠,「過去食品加工業是地方重要的產業,但因原物料便宜,而轉到東南亞、中國設廠投資」,現在自經區讓國外原物料進入台灣,將影響中小企業食品加工業萎縮。「政府原應促進各行各業蓬勃發展,促進就業率,卻因自經區,使得中高齡就業也跟著萎縮。」他說,農業生產原本是各國用來拓植就業的機會,沒想到陳保基卻把這機會拱手讓給世界各國。

此外,服貿協議更將加速拉平兩岸工資水平,吳榮杰也指出,台灣目前工資已經倒退15-16年前,服貿之後,可能還會更低,「最壞的情況還會發生。」

免關稅政策更將帶來負面影響,蔡培慧指出,台灣水、電以及石油價格,相較於東南亞及中國低廉,換句話來自經區投資的企業享有便宜的能源,卻不需付出成本。他也質疑,台灣是否需要自由經貿區。台灣現有五港一空都是自經區,但以桃園航空城為例,目前只有建築業維持,沒有任何生產。

花生醬的心事

$
0
0
作者:廖靜蕙(本報特約記者)

國產花生。

農委會近日頻頻動作,發新聞稿為「自由經濟示範區」造勢,5日新聞稿更以鳳梨酥、高粱酒為例,說是「做大原有的餅」及「創造一個新的餅」;認為鳳梨酥經過自經區加持,越作越大,連帶增加契作面積;台灣高粱酒製酒技術好,進口原料製酒,不會與現有產業競爭,而是創造一個新的需求市場。

只是鳳梨東南亞進口價每公斤7.7元,國內產地價格每公斤18元,一旦開放進口,到底還有多少企業願意繼續照顧台灣鳳梨?

再談農委會新聞稿所提的花生醬為例,說明「目前多由國外直接進口,國產花生加工為花生醬之比例很小;未來倘於示範區加值後即使內銷,應係取代現有進口,對國產花生不致有重大影響。」

依據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特聘教授陳吉仲提供的資料,因部分花生產製品為管制品,2012年進口花生14,000公噸中,從中國進口5,100公噸,佔30%;1台斤24元,但台灣產地價格就要43元。台灣花生年產量約57,000公噸,產值25億元,除供種子外其餘產量的9成以上加工製成花生糖、花生粉、罐頭、花生油、花生醬等,由於花生油是管制品,非國產花生產製品,須全數出口,但原料佔比甚低。

嘉南平原的花生田。

國內生產的花生醬有11,053公噸,同時也進口2,813公噸的花生醬;其中來自中國有1,335公噸,佔總進口量的47.48%,而出口有11.9公噸。也就是說,就台灣本身的花生醬消費量而言,約有13,854公噸,國內所生產花生醬佔國內需求量的8成,並非如農委會所說,花生醬是直接進口。

花生醬並非管制品,因此自經區的產品可同時內外銷,未來成本低廉的中國花生立足台灣,將成為台灣花生產業最大威脅,採用國產花生為原料的業者,逐漸遠離市場,連帶造成大多數花生農生計受到嚴重波及。這個後果絕非農委會所言,「對國產花生不致有重大影響。」

在此條件下,農委會說「新的事務總有風險,如果不試就不知道還可以改進的方向與作法」事實卻是政策評估和配套不足,服貿農業協議和自經區農業加值方案匆促上路,恐怕只會加速農業關鍵技術流失、導致農業空洞化危機。

台灣加入WTO後,帶給農業的衝擊,直到這幾年在許多人努力下,透過更符合生態的農法、生態旅遊,逐漸扭轉劣勢。即使加入WTO對全世界開放市場,卻仍管制中國830項農產品,如今若因自經區完全鬆綁,中國農產品借MIT,遊走國內外,將徹底擊垮台灣農業;不但減少農業生產面積、人口,台灣寸土寸金運作邏輯下,未來農地的使用恐怕也將淪為建地,原本可以服務人類的農田生態系瓦解,加速暖化以及熱島效應,結果將反撲到台灣社會。

瓜分化及零星化——台灣森林資源管理的危險信號

$
0
0
作者:金恒鑣(珍古德教育暨保育協會理事長、農委會林試所前所長)

本文就林務局、林試所、特生中心的行政隷屬問題,重申森林資源不宜歸屬農業部管轄。我們強烈主張以下三點:

一、森林資源的管理與研究完全與農業部脫勾;

二、林務局、林試所與特生中心三個單位皆整個納入環境資源部;

三、農業部不設任何森林資源管理單位。

森林資源管理與研究完全與農業部脫勾

就第一個主張而言,台灣的森林資源無法生產具市場競爭力的商用木材原料,亦即不具備生產大量低成本、高價值之木材的條件。台灣的造林生產事業沒有營利的利基,主要是受限於天然條件(山多、坡陡、平地缺),及人力成本。

以生產木材而言,台灣林業,正如產糖的台糖農業,已是經濟作物的明日黃花,不再有出路。從全球化物流與貿易的現實來看,台灣的森林資源應該服從環境資源的概念,乃是沛然不可擋的趨勢。目前台灣的木材相關產品,幾乎全為進口,一如蔗糖之仰賴進口。因此,台灣的森林不能作為生產資本,而必須作為環境與生命資源,那是更重要的資本,所以絕對應該隸屬於環境資源部。

林務局、林試所、特生中心  納入環境資源部

就第二個主張而言,森林資源的管理策略,必須根據多領域之科學數據,來周延、全面制定,才能有效而且長遠有效。森林生物學、集水區經營學、生物多樣性學,是林試所與特生中心的專業與職責。惟有整合林務局、林試所與特生中心,悉數納入環境資源部,方可讓國人放心由國家的機器管理台灣全民生存的命脈,也就是森林資源。

更何況森林資源的管理與水、土等環境資源管理密不可分,惟有將相關管理單位集中隷屬於同一個機構,始能以最高效率管理共同焦點下的資源。政府組織再造要合併性質相近與功能互補的單位,不可瓜分一個原應是整體的單位為數個零星單位,並將之分設在不相隷屬的平行機關。

農業部不設任何森林資源管理單位

就第三個主張而言,農業部要新設一個林業司單位來執行平地造林業務,是與台灣天然環境特性與市場經濟學完全背道而馳的思維。

不論是天然林或人工林,必須應用並整合水文、氣象、地質等監測數據,藉助尖端科技與先進新知識,採用動態的調適管理法則,才能見效。若只靠農業部的林業單位單打獨鬥,沒有林試所的生物學與生態學研究之新成果、特生中心之生物多樣性變動評估,及環境資源部其他水文與氣象等環境數據,夷然負起管理全國森林的重任,其後果令人不寒而慄!

台灣森林資源管理絕不能重蹈過去失誤的覆轍,必須藉政府組織再造的機會,重啟森林資源管理的契機。要發揮森林資源的全方位功能與價值,改善環境與加強保育生態,這是環境資源部的責任,非農業部所能負起的職責。

森林資源管理所需的專業,已非傳統森林學知識所能涵蓋。森林資源管理的範圍是地景(生態學);必須納入非生物因素(環境科學);對象是生命(生命科學);責任是社會大眾(社會科學),其價值是普世的(倫理學),切勿窄化成林業的圈內事,為明日的台灣造成難以彌補的後患。

此時再次鄭重呼籲:切勿將森林資源的掌管權交給以農業生產為職掌的農業機關。

※ 編按:本文為作者原文無刪版,簡版載於2014-1-10中國時報。

黑白動物的彩色夢 圓仔吸睛(金)的保育承諾是否成空?

$
0
0
作者:鄒敏惠(本報執行編輯)

野生的獅子並沒有一副高高在上,趾高氣揚的神氣。生病了就只能等死,獵不到食物就只有餓死,他們只會為了生存,更專注、更謙虛而已。毋寧說,比起獅子,成群結隊的斑馬更讓人感到氣勢雄偉。──《動物園的生死告白》

貓熊圓仔雖然人氣高,但在媒體的密集報導之下,也引來不少為台灣黑熊抱不平的聲音。台北市立動物園今年適逢100周年,便與知名插畫家共同創作〈討厭歸討厭 這次還是要對你好一點啦!〉短片,並配合推出「黑白動物彩色夢」動物認養募款計畫,呼籲大眾重視台灣本土動物的保育工作。

馬來貘。(圖:Adrian Lee)

此計畫原本立意良善,卻沒有將內容交代清楚,計畫內容是否和生態保育確實相關動物園並自許為台灣本土動物保育的代言單位,如果只是灌注「來動物園消費,就是為台灣保育盡心力」的觀念,要如何落實其保育承諾,就值得好好檢視了。

羅列的三項計畫中,只看到預算200萬的黑熊保育計畫與台灣本土物種保育有關,神秘的第三項600萬計畫則尚未公開;而預算次高的第二項300萬「完成馬來貘和親計畫」,卻跟台灣本土物種一點關係都沒有,內容中既沒有說明以經費贊助馬來貘的馬來西亞棲地保育,也沒有與馬來西亞締結馬來貘生態行為的研究計畫,通篇只有為「讓馬來貘能夠繁衍子嗣」所需的和親旅費與照顧費用,更遑論對以下問題進行更多說明:(1)讓馬來和親的原因是為了存續一支圈養的馬來貘族群?(2)若是,有了這樣的一個族群後,園方打算怎麼做,才實質地對馬來貘的保育做出貢獻?台北市立動物園若想藉著賣周邊商品來賺點錢,保育計畫內容卻完全沒講,這樣子怎麼可能要人把錢交出來?

翻開聯合晚報為台北市立動物園作的100歲回顧,不難發現動物明星不僅是舞台上的主角,而是舞台上只允許明星動物的露臉機會。自從1941年第一個動物明星──來自婆羅洲的紅毛猩猩「一郎君」誕生後,動物明星就不曾斷過。泰國引進的大象林旺和馬蘭;澳洲來的無尾熊哈雷和派翠克;以及創下入園人數紀錄南極國王企鵝。

塑造明星動物引起關注與商機,或許可以解釋為替其他動物籌錢做保育的管道,但動物園口中的保育究竟是甚麼?台灣人印象中的保育,又是怎樣的概念?是保證有源源不絕的後代產生?或是只要還能「看」到快絕種的珍稀動物,圈養、展示他們的一輩子也在所不惜?還是復育棲地、努力為這些動物在野外的族群有永續繁衍的一天?

動物園展示了很多動物,是否具有促進大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共識卻是個問號;如果號稱推動保育卻不斷行銷圈養的明星動物,這個物種和寵物有何分別?

保護一個物種需要從回復健康的生態環境做起。不論如何,動物園絕對不是保育工作的最佳場域。而自由基金會(Born Free Foundation)在2000年到2001年的調查顯示,全球動物園中大約有95%展示的物種都不是保育類動物,而所有「保育類動物」中更只有1%不到真正被復育到野外。筆者也打電話到台北市立動物園,詢問園方非保育類動物所佔的比例,經過層層轉接後卻毫無下文,園方網站上也沒有在公開動物種類清冊。

我們恐怕得想想,圓仔賣萌,剝除了經濟效益後,還剩下什麼?

鏡頭帶我走入動人的螃蟹世界

$
0
0
作者:鄭清海

生態攝影,可以是賣弄高超攝影技巧的系列照片,也可以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特寫畫面,但卻也可以是慢慢的觀察、輕輕的接觸、仔細的欣賞與濃濃關懷的鋪陳。在這裡器材的檔次、攝影技巧的使用,不是呈現的重點。只想透過鏡頭忠實記錄,在發現螃蟹、觀察螃蟹、拍攝螃蟹的過程中,所發生與我的螃蟹朋友多年來的互動與和諧共存的點滴。

第一次拍到螃蟹的大頭照,心中的快樂難以筆墨形容
第一次拍到螃蟹的大頭照,心中的快樂難以筆墨形容

美麗的邂逅

說起來好笑,第一次發現螃蟹的神奇與奧妙的初次邂逅,竟然是在嘉義東石的一家小麵攤裡。回想十餘年前的那一天,跟著引我走入生態世界的沈競辰老師,一路風塵僕僕來到東石,已是日過正午。熾熱的7月豔陽,曬得人兩眼發昏、飢腸轆轆,與大地雜誌石總編輯一行人碰頭後,找了家不起眼的小麵攤,叫了一大盤蚵仔炒麵與幾盤小菜。迫不及待的盛了碗麵,用筷子挾起了麵,正要往嘴裡送時,同桌吃飯的螃蟹生態專家王嘉祥老師叫了聲:「小心,你筷子上有一隻螃蟹!」我楞了一下,王老師不疾不徐的從我筷子上的麵條裡,夾出了一隻非常袖珍帶點半透明的小螃蟹來,經過他的一番解說,才知道那是世界上最迷你的螃蟹,叫做「波寧豆蟹」,與牡蠣共生,由於牠太不起眼了,所以吃蚵仔炒麵時,經常會隨著下肚而不自知。

豆蟹,來源:維基百科。

隨後一整個下午,在好美寮保護區的紅樹林裡,王老師又帶著我們觀察了不少的螃蟹,那些螃蟹多樣的外型與奇特的行為,深深吸引著我,從此種下我跟螃蟹之間的不解之緣。

在那天之前的我,其實只知道海鮮餐廳裡常見的紅蟳,及小時候常抓的毛蟹(日本絨螯蟹)而已,從來不知道小小的台灣的山巔海隅竟然住著超過700種的各種蟹類。於是在王老師的鼓勵之下,開始了我拍攝螃蟹生態的不歸路。

初嘗挫敗

由於對螃蟹生態的陌生與事前所做的功課嚴重不足,又缺乏耐心仔細觀察,因此剛開始拍攝螃蟹時,只能利用手頭僅有的一台單眼相機,一顆28㎜的廣角鏡頭,及一顆100㎜的macro鏡頭,這樣陽春的裝備,讓我吃足了苦頭。每次興沖沖到了河口潮間帶,原本一群群正在覓食或閒逛的蟹兒,一溜煙便迅速躲進洞裡,半天也不探出頭一下,所以浪費了一卷卷的底片之後,所拍到的只是一張張畫面中,永遠只有米粒大小的螃蟹。要拍到螃蟹的大頭照或動人的生態行為,簡直是痴心妄想。

有天正翻著一本剛買的鳥類圖鑑,腦中突然閃過一個念頭,何不跟沈哥(沈競辰老師)借他拍鳥的大砲(800㎜)來拍拍看,或許就能拍到我想要的精彩鏡頭!經過一番努力遊說之後,沈哥竟然大方的將他的寶貝借了給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扛著沈重的腳架與鏡頭來到河口,心想這下子應該可以手到擒來,拍得美照了吧!豈料大砲雖然能輕易拍到遠處鳥兒的大頭照,但是它的最近對焦距離,卻在4、5米之外,而螃蟹的身形,又比多數鳥兒小太多了,奮戰半天,結果依然相同,此法宣告失敗,只好放棄,趕緊將鏡頭歸還。

但是,想拍螃蟹大頭照的慾望依然強烈,心中想著,既然別的生態攝影家,能拍到螃蟹大大的生態照,我為何不能?一定是有別的訣竅,因此,又不斷嘗試了許多方法,只是效果依然有限。

突破的喜悅

直到那年十月的某個週日,我碰上了一個大奇蹟,讓我突破了拍蟹的最大障礙。當天已然入秋,海邊吹著舒爽微涼的風,我又帶著心愛的相機,來到灘地想要碰碰運氣,只是我依然追不上迅速躲藏的蟹兒,追逐一陣之後,只能累得坐在灘地旁的石頭上休息,順手拿起一旁的石頭亂扔一通,以洩心頭的滿腔怨氣。突然發現,奇怪?剛剛丟的一塊扁平石頭,落在泥地時發出極大的聲響,為何只有石頭邊幾隻螃蟹躲起來,而其它的卻若無其事的繼續吃著東西?難道,是我搞錯了,我來拍照時,螃蟹會躲起來,不是因為被我的腳步聲嚇到?於是,再拿了一塊更大的石頭丟了出去,這次聲響更大,但是仍然只有石頭邊幾隻螃蟹躲起來而已。此時,我靈機一動,趕緊脫下身上穿著的白色薄外套,朝灘地一揮,發現整個灘地的螃蟹都迅速的躲進洞裡了,此時心中湧起無比的興奮,心中狂喜的告訴自己:我找到方法了,YA!

趕緊找了塊大小適中的石頭,放到一個弧邊招潮蟹的洞口附近,準備好相機耐心的靜靜坐著等待,果然不出5分鐘,剛剛躲進洞裡的那隻弧邊招潮蟹,慢慢的又爬了出來,抓取泥團努力覓食。壓抑著心中的興奮,與微微顫抖的手,輕輕地按下快門,就怕動作大了,牠又跑進洞裡躲起來。就這樣,我拍到了第一張螃蟹可愛的大頭照。那時心中的快樂,真是筆墨難以形容的。

回來認真的找出相關文獻來查看,原來螃蟹的聽覺器官已退化沒啥作用,但是牠們那雙複眼,卻是和昆蟲一樣,對光影變化非常的敏感,所以只要光影一有變化,就會立即躲進洞中避難。

螃蟹複眼構造精巧,令人讚嘆!
螃蟹複眼構造精巧,令人讚嘆!

由於有了這樣的重大發現,在日後無數的賞蟹活動裡,便有了一連串的體驗活動,首先讓所有參與者,先集體用向螃蟹大聲打招呼及用力跺腳的方式,看看螃蟹是否有反應?這個活動立即破除了一般人以為說話或腳步嚇得螃蟹躲進洞裡的迷失概念。

再來,利用大家熟悉的「1、2、3,木頭人」遊戲,讓全體用不同速度追逐螃蟹,許多人便發現,不管自己跑得多快,未躲進洞裡的螃蟹總在2米之外。接著請大家以最舒服的姿勢蹲下來,輕輕閉上眼睛,靜下心來聽聽海的聲音、聞聞海的味道,主持人等螃蟹圍滿參與者四周時,再請大家睜開眼睛,靜靜觀察螃蟹出入洞口、覓食、揮螯及其他生態行為。從每個人睜開眼看到身邊圍滿螃蟹的表情中,看到的是震撼、驚喜與滿足,原來賞蟹可以是這樣容易與開心!甚至有個被四周圍滿螃蟹嚇到跌坐在泥灘上的學生,隔天告訴我,他昨夜夢到滿滿的螃蟹在跟他揮手的場景,看來螃蟹已經走入他的生命之中了!

快樂的學習

發現了螃蟹那雙複眼對光敏感的秘密之後,拍攝螃蟹變得簡單而有趣。不需要大砲般的長鏡頭,更不需要扛沈重的腳架,只要帶著手邊的裝備(單眼相機+100㎜ Macro),便可拍出一張張精彩的螃蟹照。雖然過程中,得忍受跪、趴、蹲的全身酸痛、蚊蟲攻擊的無奈與炎陽無情曝曬之苦,但是心中的滿足卻是豐盈而愉悅的。

經由時間的累積,除了拍攝的螃蟹種類不斷增加外,更發現了不同棲息環境的螃蟹的外型構造、紋路色彩等爭奇鬥豔、無奇不有,而牠們的生態行為,更是常會讓人、嘖嘖稱奇大開眼界。

經由拍攝螃蟹生態的種種,加上不斷閱讀相關書籍與四處請益,原本是生物門外漢的我,慢慢的也能一窺螃蟹生態的些許堂奧,那種學習成長的喜悅,是喜悅而滿足的。

被螃蟹包圍,是一種體驗生命感動的享受。

被螃蟹包圍,是一種體驗生命感動的享受。

分享的感動

俗云:「獨樂樂,不如與眾樂樂」,在拍攝與調查螃蟹生態過程中,發現了許多螃蟹非常有趣的事,當然要跟好朋友及更多人分享。而身為教師又兼任自然生態環境解說教師培訓營執行長的我,當然要以身作則,帶領更多師生去瞭解螃蟹生態,藉由螃蟹的生態觀察與認識,順便認識其他螃蟹的鄰居,如翱翔天際的鳥、攸游水中的魚蝦、繽紛多彩迎風搖曳的海濱植物,才能有更多人一起來關心河口生態,共同來維護生態的美好與未來。

不管您用的是哪一種等級的相機,鏡頭如何,只要您願意放慢腳步,仔細觀察、靜靜聆聽、放低身段,您就會發現可愛的螃蟹生態及許多動人的美景,就在您眼前演出一幕幕精彩絕倫的生命之歌。有空出來走走吧! 

※ 本文同步刊載於自然之窗

【相關文章】

Viewing all 1999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