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9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拍到玩耍小雪豹! 西伯利亞保護區見成效

$
0
0
本報2014年1月1日綜合外電報導,江惟真編譯,蔡麗伶審校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出資架設於俄羅斯東部西伯利亞偏遠山區Argut河谷的隱藏式相機,近日拍下兩隻小雪豹玩耍的珍貴影像,顯示當地一度銳減的雪豹數量正在回穩。

西伯利亞小雪豹。(圖片來源:WWF)

據估計,20多年前,當地雪豹數量達到高峰時,這裡棲息著近40隻雪豹。到了1990年代,這個地區的雪豹族群幾乎完全被盜獵者摧毀。

2011年,WWF俄羅斯分部與阿爾泰計畫和雪豹保育協會等多個非營利組織合作,啟動Argut河谷地區雪豹研究和復育計畫。計畫內容包括在過去無人巡守的區域執行的多個反盜獵襲擊行動、查緝非法武器和移除陷阱等措施。今年多次進行實地勘查,證實Argut地區現存至少有5到8隻雪豹。

一位前盜獵犯從隱藏相機取回這些照片。這位前科犯目前和WWF以及其他組織合作保育雪豹,負責檢查和維護影隱藏式攝影機和找出該地區被設下的陷阱。

照片中的兩隻小雪豹被命名為Argut和Batyr,年紀估計不到一歲,是最近一次當地非政府組織Arkhar主持的實地勘查期間所拍下的,也是Argut河谷雪豹族群復育有望的最佳證明。

「這些照片顯示我們在阿爾泰地區付出的努力所有收穫,雪豹正在繁殖。」參與勘查工作的Altaiskiy國家自然保護區人員Sergei Spitsyn說。

目前全球野外有6000隻雪豹,分佈於12個國家,狩獵和棲息地流失讓牠們的數量逐漸下降,並被列為瀕危保護等級。阿爾泰─薩彥嶺(Altai-Sayan)生態區是雪豹在地球上的最後淨土之一,範圍遍及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和中國。WWF將此生態區列為全球的重要生態區。雪豹是此生態區的指標性物種,也是WWF的主要保育目標。

【參考資料】


拜請拜請~有請海神──英國國民信託海神計畫參訪

$
0
0
作者:林育朱(環境信託中心專案經理)

海濱,遠在18、19世紀就已是大眾度假勝地,甚至海水浴還被認為有療癒的功效。海岸線的存在對於產業或休閒都有相當的重要性,在海濱悠遊也是確保國民生活品質的因素之一。但根據環境資訊協會2013年底召開「東脅西毒,岸陰陽!」記者會,公布全台海岸線評比結果。

中研院研究員陳昭倫沉痛表示,台灣海岸恍如「看不見的台灣」,海岸地區因為權責機關複雜,變成「三不管地帶」。海岸徒步行動者黃俊男利用數個月的時間徒步走遍台灣西海岸,發現海岸遭受工業汙水、事業廢棄物、海洋廢棄物汙染事件層出不窮!

台灣雖是海島國家,一般民眾要親海卻宛如登天,刻板印象的海岸遊憩也只限於墾丁、福隆、頭城等地。若想前往其他地方的海岸,想看海必須先翻過消波塊、堤防,越過重重阻礙後,映入眼簾的卻可能是滿地垃圾,不僅煞風景,時而還發出惡臭。總括來說,台灣對於海岸線的管理始終缺乏全盤和永續性的思考。

台灣海岸滿佈消波塊,甚至還有廢棄電線杆_桃園 (林育朱攝)

鏡頭轉往位於大西洋的島國──英國。人口數約為台灣3倍,土地面積約為台灣6倍的英國,因為19世紀工業革命的蓬勃發展,許多地方都響起遭受破壞的警鐘。

意識到海岸線脆弱、敏感及不可恢復的特性,英國國民信託(National Trust)在1965年開啟「海神計畫」(Neptune Project),與瑞丁大學(Reading University)的John Whittow博士合作,在1964年號召學生、助理在暑假期間以徒步方式走訪英國海岸線,觀察各段海岸線的土地利用,包含停車場、房舍、牧地、林地、農地、港口或露營地等,每種土地利用狀態以不同顏色代表,以手繪著色至地圖上,最後由Whittow博士依海岸整體使用情形遴選出值得保護的海岸線。

Whittow博士在分級時,將海岸分成完全自然、輕微開發但可恢復及完全無法恢復(Over-exploited)的海岸。最後選出的1500公里,不僅有完全自然海岸,也有他們認為還可恢復的海岸線。

John Whittow當年走訪的地圖手繪稿(National Trust版權所有)

英國國民信託在1895年成立,是英國老字號的非政府組織,深受民眾的信賴及喜愛,至今他們的會員人數已達到400萬之譜(約佔其人口數6.7%),志工人數超過5萬人次。

當年創始人提出以公益信託方式守護重要的自然環境、古蹟等標的,後續英國政府也擬定信託法等相關法規給予支持,使信託人及受託人都能從中獲得諸多權益,而因為法律中規定信託產業的不可讓渡性,受益良多的當屬英國的世世代代,透過環境信託,未來他們都還有機會得見美景或古蹟。而在時代變遷下,許多歷史悠久的家族,因後人無力負擔產業龐大的維護費用或稅金,都樂於將土地、房舍或莊園捐出,甚至部分地方政府也是信託人之一。

因此組織不僅擁有海岸線,還有莊園、農莊、城堡等各式各樣的產業,目前已超過1000筆,面積在25萬公頃以上,是僅次英國皇室的第二大地主。

時至今日,英國國民信託已擁有約1200公里長的海岸線,約佔英格蘭、威爾斯及北愛爾蘭海岸線的1/10,海岸類型涵蓋:懸崖、鹽澤、河口、濕地、礫灘等,已達成當年目標的80%,2015年時,海神計畫也即將邁入50周年。

英國國民信託工作人員向還資工作人員簡介Orford Ness保護區(Irene Shih攝)

環境資訊協會從2007年開始與英國國民信託交流,至今雙方有多次互訪經驗,而協會也關注台灣海岸線的狀況及威脅多年,因此在2013年再次出訪,參訪他們多處海岸線的物業,深入了解他們的管理策略,以海神計畫做為台灣保護海岸線的借鏡!

※本次出訪經費由龍應台基金會「思想地圖」計畫贊助。

SOS!食蛇龜大危機

$
0
0
作者:林哲安(師大環境教育所碩士班、宜蘭三富農場生態導覽員)

一種動物會滅絕,除了環境破壞、外來種肆虐、氣候變遷等等,「人為獵捕」也是重大因素。就這樣,一隻隻抓、一隻隻殺,短時間內看似微不足道,但情況如未制止,時間一長、或是規模一大,一個物種是真的會從此消失的。

「天啊,人竟然有能力把動物抓光!?」

是的,而且這樣的危機與悲劇,正在台灣上演。

食蛇龜,圖片來源:林哲安

歷史上發生過不少人類把動物「一隻隻殺、殺到滅絕」的案例,如渡渡鳥、旅鴿(當然這跟環境破壞也有關係),台灣也曾發生過這樣的悲劇,就是百年前遍佈西南部,且為台灣賺取大筆金錢的梅花鹿。那些動物曾經被人們認為「多到噁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最後卻絕種,從此消失。這恐怕是人們始料未及的吧,但它就是發生了。

現在呢?哪個悲劇正在上演?

這種動物在野外的死亡率很低,而且壽命很長,但是牠的繁殖力不佳,一年只生1~2次,一次的產卵數很少超過3顆;達性成熟的所需時間甚長,出生後,至少要過個7、8年才有辦法繁殖。

牠們對環境有一定的要求,並不是隨處可見。好家在,台灣還有許多不錯的森林可供棲息,所以數量穩定,時間、地點對的話,幾乎去了就能見到。

然而,牠們正面臨嚴重的獵捕壓力!捕捉的原因,大多是送往中國大陸,當中藥材、當寵物,光是今年,就已經查獲近萬隻走私!然而,被查獲的恐怕只是冰山一角,在這同時,不曉得已經多少萬隻被送到對岸了。

太可怕了!食蛇龜本身就不是數量很多的動物,台灣又這麼小,哪能承受這「一年幾萬隻」的迫害!我覺得這是一個與魚翅一樣嚴重、甚至更嚴重的問題,牠們真的有可能就這樣被抓到絕種,只是關心或知道的人實在太少。

食蛇龜與柴棺龜

食蛇龜(Cuora flavomarginata,台灣的五種原生淡水龜之一,與我們熟悉的烏龜不同,牠喜愛的環境是森林,而非水域。低海拔山區是牠最重要的棲息地,不少地方都有相當穩定的族群。但是牠們的數量正在快速減少,原因就是上面說的──人為捕捉!

除了食蛇龜,另一種原生淡水龜──柴棺龜(Mauremys mutica),也是被捕捉的對象,嚴重性雖不如食蛇龜,但同樣需要我們的關切。牠們為何會面臨如此嚴重的捕捉壓力呢?問題出在哪?我們可以做點什麼嗎?

食蛇龜與棺材龜,圖片來源:林哲安

為什麼要捕捉食蛇龜?

食蛇龜在中國大陸有很大的市場,價格很高!大陸人將「龜板」視為極佳的中藥材,說是「狂吃」可一點都不誇張。因為需求量大、價格又好,即使牠是保育類,即使被查獲會被罰,還是會有人想抓,冒險成功的話就發財了呢!另一方面,寵物市場也能找到食蛇龜(不論是中國大陸或是台灣)。這些寵物食蛇龜幾乎都是不合法的。

怪咧,中國也有食蛇龜,為什麼不抓自己的來吃就好?

很抱歉,中國的食蛇龜應該已經被抓完了!沒錯,就是對於龜板的恐怖迷信,以及華人「什麼都吃」的習慣,不只抓光了食蛇龜,其他原生淡水龜也受到極大的影響,現在則把「魔爪」伸向台灣,於是台灣的食蛇龜就遭殃了。

食蛇龜有不少別名,尤其市場上經常用不同名字稱呼牠,黃緣閉殻龜、黃緣盒龜、中國盒龜、箱龜、金錢龜…,看到這些名字,八成指的就是食蛇龜。

食蛇龜,圖片來源:林哲安

我們已經有食蛇龜的繁殖技術了,不能人工繁殖然後賣給大陸嗎?

這個辦法看似可以,實際上卻不好。若這麼做,食蛇龜就會開始不值錢,接著將有下一個物種遭殃!事情就是這麼弔詭,人們不只要龜板、龜肉,更要「珍貴烏龜」,這跟迷信及市場炒作有關。

說穿了,龜板真的有療效嗎?
就是動物膠嘛!其他動物的骨骼都可以取代。

之前很納悶,若真要龜板,為何不拿遍布各地的外來種紅耳龜(巴西龜)?符合需求,又可以移除外來種。事實卻是,在市場的炒作下,純的巴西龜龜板價值不高。同樣,如果今天食蛇龜可以繁殖並販賣,價格便下滑,會開始沒人要,然後把目標鎖定其他物種,引發更多問題!

此外,想要動物得救,我覺得「提升民眾的整體保育水準」才是治本方式。人工繁殖只是消極的抵抗,並無助於民眾素養的提升,不是個人樂見的。

最有效的改善方式?

食蛇龜受到干擾時,只會縮進龜殼裡,並無抵抗能力。圖片來源:林哲安食蛇龜很好抓,因為牠行動慢、容易進陷阱、被抓到也不會抵抗,對岸又有那麼高的需求及價碼,加上「生得少且性成熟所需時間長」的特性,食蛇龜的族群恢復力非常差,因此,牠們消失的速度真的會很快很快。

以對岸的整體保育水準,想與他們合作,共同打擊這個情況,現階段並不容易。我們自己的政府、法律對此事件嚴加看管,對捕捉、走私行為祭出重罰,是最直接也最有幫助的方式。

食蛇龜是保育類,最近也在翡翠水庫設立了食蛇龜保護區,這是個轉機也是個危機。轉機是,根據這些相關法律,真的可以祭出重罰,只要嚴格執行、絕不寬容,想鋌而走險的人必然大幅減少;危機是,對於保育類動物的捕捉、傷害,在台灣總是罰得很輕。

「保育類」的頭銜無疑增加了食蛇龜的身價,保護區的劃設更是直接讓人知道食蛇龜的分布地點!上述兩項正是一體兩面,若好好執行並重罰,肯定能改善現況,反之則是使食蛇龜陷入更大的麻煩。

食蛇龜,圖片來源: 林哲安

被查獲的食蛇龜去哪了?將牠們野放對嗎?

今年查獲了近萬隻走私龜,是不是表示我們保住這近萬隻生命了?不見得。盜獵者究竟從哪些地方抓來這些食蛇龜,很多時候我們無從得知。在不知道牠們原棲地的情況下,是不能貿然野放的,這可能會造成遺傳結構改變或傳染病散播等問題。此外,很多食蛇龜在運送過程中受傷了,受傷的動物當然也不能就這樣野放。

因此,許多被查獲的食蛇龜並沒有辦法回到牠們的家園,通常會交由在台灣為數極少的食蛇龜收容所照顧。但走私龜實在太多,收容所已經不堪負荷,前幾天還發生收容所上千隻食蛇龜被竊的事件,實在令人痛心。

我們可以做什麼?

根據上面幾點,不難發現:原生淡水龜的危機,牽扯層面非常廣,包括政府、法律、研究機構、對岸狀況等等。有些現象讓我們感到無力,但依然不能忽略自己的力量!除了多把訊息分享出去、提升大家的保育觀念以外,個人還有一些建議:

  1. 捕抓食蛇龜的陷阱籠,圖片來源:翡翠水庫管理局台灣的寵物市場不難找到食蛇龜跟柴棺龜,我自己也遇過不少飼養者,請抨擊或直接報案,制裁這樣的行為。直接打110,說「我要檢舉有人捕捉保育類動物」,或是找內政部警政署森林暨自然保育警察隊02-23512968 
  2. 在野外如果幸運發現原生淡水龜,千萬不要將地點透露出去!更不可帶回家飼養。
  3. 你還可以擔任小小巡守員,在外面遊玩時盡可能把眼睛放亮,看到捕龜陷阱請立即通報。
  4. 最近有一些守護食蛇龜的相關產品可以購買,金錢協助對於相關收容、保育單位也是很實際的。食蛇龜保育基金義賣募款食蛇龜保育FB專頁

食蛇龜的存亡,有賴您我一同努力!

2013‧台灣環境「死亡筆記本」(上)

$
0
0
策劃:環境資訊中心;整理:彭瑞祥、賴品瑀

在日本原創漫畫並改變成動畫與電影的「死亡筆記本」故事中,主角意外撿到一本死亡筆記本,擁有把名字寫在筆記本上就能令他人死亡的能力,主角最後失敗;世界大亂的局面暫時告終,但是否有人再撿到死亡筆記本,不得而知。

2013年底,環境資訊中心編輯群撿到一本黑色筆記,裡面寫滿了2013這一年,台灣與世界上與環境事件有關的死亡事件。編輯室特別把前十大重要環境死亡整理如下:

一、食品安全之死

死者:(1)大統橄欖油與下游廠商、(2)澱粉食材與食品

死因:企業高層為求暴利不惜黑心、食品檢驗管理漏洞百出、毒物管理制度不健全。

死狀:(1)大統長基橄欖油標榜100%西班牙進口、以特級橄欖油、冷壓初榨油等對外銷售,卻遭查出橄欖油含量遠不到50%,其餘以低價棉籽油或葵花油混充,還添加「銅葉綠素」調色;事件也波及味全頂新集團、福懋、以及以有機健康市場為號召的富味鄉。(2)協奇製粉廠使用退休高中教師王東清傳授的配方,在化製澱粉中添加順丁烯二酸、或順丁烯二酸酐,好讓商品口感Q彈、久煮不爛。問題澱粉銷路廣泛,幾乎波及所有澱粉食材和多數澱粉食品,甚至里仁、主婦聯盟合作社的友善環境廠商都遭殃、下架。

分析:此事本質雖為衛福部主管的食品安全事件,但食品工業中涉及的原物料和添加物,資訊透明度一向不足,與環保團體對「毒化物源頭控管不足」的長期擔憂不謀而合;甚至部分標榜健康、有機的產品也中標,更讓社會大眾對生機產品的信心大失。而林林總總的食安死亡事件,也促成環保團體長期主張的《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修正通過立法院三讀,讓「化學物源頭登錄」制度有了法源依據。

二、核四公投之死

死者:核四公投(只剩最後一口氣)

死因:公投案來不及在2013年底前進行,執政黨又不情願在2014年以公投影響大選。

死狀:公投案來不及在2013年8月完成二讀,也使得公投來不及在2013年舉行,在當局不願意讓公投在明年與大選一併舉行而衝高投票率的情勢下,也不再主動處理此案,因此「核四公投」幾乎確定「胎死腹中」。

分析:行政院長江宜樺2013年2月25日宣布,將由公投來核四廠是否運轉,但由於國民黨立委李慶華提出的公投主文「你是否同意核四廠停止興建不得運轉?」以反向命題與投票數高門檻等設計,又引發民間不斷批評為「鳥籠公投」,而激出更多反核團體與大小行動的誕生。

雖然民間在8天內發動了3次包圍立院行動,但公投提案於4月26日車諾比核災週年當日,在立院通過一讀,原本將在7月底8月初的臨時會通過二讀,立法院內更為此公投提案進行了五天四夜的議場主席台攻防,最後在黨團協商後,決定先處理因洪仲丘案而眾所矚目的軍審法,而放棄了核四公投提案。

但核四公投的胎死腹中,也僅能代表「不再以公投作為手段來續建核四」,不等於已經成功終結核四。而核四的去留,也重回總統馬英九的「沒有核安,沒有核四」基調,但若台電、原能會甚至當局仍不願真誠面對,恐怕未來仍有更多的爭執發生。

三、野生動物之死:鼬獾

死者:鼬獾

死因:狂犬病(拉皮斯病,Rabies)

死狀:鼬獾成為2013年這一波狂犬病疫情主角,統計至12月25日為止,有271例鼬獾病毒檢測微陽性。

分析:在台灣消失50年的狂犬病突然爆發,而這一次的主角,卻病程台灣本土的野生食肉目動物鼬獾,這遠超出台灣防疫的經驗,也凸顯過去台灣對野生動物健康的關注不足,啟動了關於「保育醫學」的討論。

保育醫學強調不管人類、動物或環境健康都是一體,無法分割,當一個環節產生問題時,也會影響其他的部份。屏東科技大學博士後研究員陳貞志提出,為避免病原對人及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傷害,唯有致力於了解野生動物所攜帶的病原及影響這些病原分布的環境因素才能確保人類及環境的健康,而這也是保育醫學的目標及研究領域,尤其在了解環境、野生動物與疾病之間的相互關係上,因為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才能讓疾病的發生及傳播得到控制。

四、野生動物之死:台灣原生龜

死者:柴棺龜、食蛇龜

死因:中國市場炒作行情,且相關罰則太輕,致盜捕、走私猖獗,而烏龜則在緊迫的環境下奄奄一息。

死狀:台灣多年來查獲的走私原生龜目前由林務局委託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所副教授吳聲海研究團隊照養,這幾年來,快速暴增收容了多達5000多隻原生龜;擁擠的收容品質也影響原本身體不好的烏龜。烏龜被捕抓期間可能多日未進食,又在緊迫的環境,因此被發現時,往往身體狀況很差,送到收容中心死亡率目前統計約為40%。

分析:走私烏龜猖獗,甚至,連查獲追回的烏龜都不放過,在年底爆發竊賊入侵收容中心的誇張情事。保育人士多認為,法院對蛇龜、柴棺龜盜捕、走私者,大部分以最低刑期宣判,且幾乎都可緩刑或易科罰金。除了修法加強罪刑的嚇阻力之外,收容空間的改善也刻不容緩,需要政府、民間共同關注。

五、守護海岸的環評防線之死

死者:台東杉原海岸、墾丁萬里桐海岸

死因:旅館業者違法開發(美麗灣渡假村、悠活麗緻渡假村)

死狀:旅觀違法開發(營運)行為導致海岸線環境破壞、珊瑚生態損失,但這種行為都在補做環評的情況下獲得通過;而美麗灣渡假村則在10月由最高行政法院判決停工定讞,環評撤銷的訴訟則仍在審理中。

分析:美麗灣渡假村爭議十年來,民間不斷提出違法事證、證明該案不論環評程序與評估內容、建案核發程序都有重大瑕疵,學者還在鄰近海域發現台灣特有珊瑚物種,證明這片海岸的獨特性。在環境律師努力下,行政法院一再做出認定違法開發的判決,預料環評撤銷的判決確定也不遠了。

至於在墾丁萬里桐海岸旁的悠活麗緻渡假村,從2013年5月爆發在國家公園內未經環評即由集合住宅變更為旅館營運的弊端;學者研究,萬里桐的珊瑚多樣性這幾年來已明確產生變化,珍貴性也消失,並提到真正對萬里桐生態造成不可逆反應的,是營養源的污染。悠活案在環保團體控告屏東縣長瀆職的情況下,仍由縣府主導下補做環評,並在2013年最後一天的環評大會,做成有條件通過的決議。

(本文2013台灣環境死亡筆記本上篇,下篇明日待續)

【台灣海岸X檔案】異國景致 宜蘭竹安溪口─南澳

$
0
0
作者: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編按:台灣環境資訊協會2013年底召開「東脅西毒」記者會,揭露台灣海岸傷痛。西岸受汙水、廢棄物所害,早已傷痕累累,而東海岸亦正面臨開發威脅。即日起,環境資訊中心將結合《台灣海岸調察藍皮書》與徒步海岸行動者調查發現,連載一系列台灣最需關注的海岸議題,與您一同打開【台灣海岸X檔案】。

CASE NO. 9:宜蘭竹安溪口─南澳

竹安溪口至南澳沙灘,長度約60公里。

宜蘭竹安到南澳海岸位置示意圖,圖片來源:google地圖

沙丘在台灣西部是常見地形,通常緊連在坡度低緩且寬闊的沙灘後灘發育。台灣的北部及東部海岸因屬岩石海岸,沙灘及沙丘的地形只零星分佈在一些口袋型沙灘(pocket beach)。

唯一比較綿長的沙丘海岸段,位於宜蘭蘭陽平原頭城到蘇澳之間,因為坡降平緩,沙灘寬廣,再加上冬季盛行的強勁東北季風及蘭陽溪所提供的豐富沙源,因而有大規模的沙丘發育(石再添等,1992)。

除了從竹安里至竹安溪口段設有突堤作為海岸防護,整段海岸並無堤防或消波塊等人工設施;距離海岸最近的道路僅有自行車道(禁止汽車進入),使此地生態系較不受人車雜沓的影響;無人聚居的地方,海岸還留存大片防風林帶。

頭城到蘇澳間的宜蘭海岸多是維持自然狀態的沙灘。

近年來由於蘭陽溪輸沙來源減少,使得供沙失衡,多處海灘正逐漸縮小(中華民國監察院,2001;李友平等,2005),許多沙丘在颱風事件中受到波浪的強烈侵蝕,形成沙丘侵蝕崖(dune scarp),崖面也呈逐年崩滑後退(Lin and Hsu, 1999; Hsu et al., 2007)。

除了沙丘後退危機,在部分靠近河口段,例如:蘭陽溪口,有捕鰻苗者以竹子、帆布等所搭設的簡易工寮林立,而只要有釣魚人、捕鰻苗者或遊客所到之處,常可見到遭隨意棄置的垃圾。

上了蘇花公路,遊人不停往來奔馳,卻鮮少在南澳或東澳有所停留。近年來頗負盛名的粉鳥林漁港,有著湛藍的海水、岬灣地形,稱之為全台最美麗的漁港似乎也不為過。

恍若異國海岸景致的粉鳥林漁港近年來遊客如織。

而在灣的另一側,其實還隱藏著一個朝陽漁港,鮮少人知,定置漁網漁船固定每天早晚入港卸貨,供給附近居民新鮮漁獲。

定置漁網通常會設置在大洋生態系魚類洄游路徑上,朝陽漁港附近的定置漁網曾捕獲鯨鯊,在標定、裝置了衛星定位追蹤器後放回,這也顯現此處海洋生態資源的豐富。

南澳沙灘外是洄游魚類的必經之地,也是重要的定置漁場。

除此之外,在同一段海岸上,分別在南澳和東澳都有著一段乾淨、美麗、同時被山和海所包圍的沙灘。

時機對了,還能在南澳沙灘上遇見手藝靈巧的補網師傅手腳俐落地進行定置漁網的歲修工程,往南走訪可看到巨大斷崖景觀──萼溫斷崖,當年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帶兵開路,從南澳山區出來之後,借道此段海灘(萼溫海灘)從斷崖下經過,領兵往花蓮前進,今日附近還有清兵營遺址存在。

雖然許多遊客在蘇花公路南來北返,卻鮮少在南澳或東澳多作停留,這些美麗景致也因此得以保存。

「空污指標」地衣類植物增加 東京空氣變乾淨

$
0
0
本報2014年1月2日綜合外電報導,徐婉螢編譯,翁御棋審校

地衣植物(cristiferum)。(圖片:國立科學博物館研究員大村嘉人提供。)東京都心皇居內分布的大型地衣類植物,攀升到16種,與90年代中期已證實的4個品種比較,有大幅度增加。

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植物研究部(茨城縣筑波市)研究員大村嘉人說:「這可能是因為2003年發布柴油車限制條款帶來的結果,這個條款讓東京都內的空氣變乾淨了。」

大村先生調查的對象為肉眼也可清楚辨識的「大型地衣類植物」,此植物在皇居內的樹木、岩石、石磚等的表面都可發現。根據大村先生於1995~1996年進行的調查,證實有「Cladonia caespiticia」和「rubropulchra(Degel.)Moberg」等4種蘚類的存在。

而在2009~2010年進行的調查資料中,則新發現了「fallax(Hepp)Arnold」和「Parmotremachinense(Osbeck)Hale & Ahti」等12種新大型地衣類。目前為止總計已有16種種類。

由於地衣類植物會吸收水分和養分的特質,所以特別容易受到空污影響,可做為空污程度的「指標生物」。目前也以英國等地為中心,在全世界進行地衣植物分布調查。

【參考資料】

2013中外對話十大熱讀文章

$
0
0
作者:湯姆萊維特(中外對話倫敦辦公室記者、編輯)

2013年中外對話十大熱讀佳作帶您回顧過去一年,中國的環境大事件,從「臥底」礦業公司一探環保究竟到未來發生核事故的機率有多大,精選文章涵蓋了環境問題的各個方面。

廣東貴嶼鎮是世界電子垃圾拆卸集中地,幾乎家家戶戶都在拆卸廢舊電器,各類污水和垃圾都流入河流和水塘,在自來水昂貴的情況下,貴嶼鎮村民和民工只好用髒水洗衣服。圖片來源:綠色和平

2013年的十大熱讀文章中無疑包括了空氣污染、工業污染以及動物福祉等老生常談的話題,此外,我們編寫了《2013中國環境大事記》,新舊環保困境都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

  1. 中國空氣污染危及美國
    中國工業生產造成的臭氧和汞污染不斷擴散到世界其他地區,已成為加利福尼亞等美國西部州空氣質量惡化的原因之一。
     
  2. 中國減排:貿進只會倒退
    拋開談判桌上「應該減多少」和「可以減多少」的政治博弈,中國減排的實際能力和潛力該如何評估?中國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副主任鄒驥接受了中外對話專訪時說,冒進只會倒退。
     
  3. 中國有多大可能發生重大核事故?
    在世界核電運行事故記錄的基礎上,物理學家何祚庥用「經驗概率論」的方法,分析了中國出現重大核事故的「或然率」。他認為,如果中國堅持在2015~2020年再建30座「第三代」核電站,將在2030年前,「最可能」地出現一次重大核事故。
     
  4. 「牛仔之都」的污染之痛
    作為中國工業化的典型城鎮,廣東新塘經濟發展的靚麗光環背後,是紡織產業帶來的環境污染之痛。
     
  5. 中國環保十年:虎頭蛇尾
    馬上要換屆的中央政府過去10年在環保方面的作為,可分為兩個階段:前5年狂飆突進,後5年無所作為。
     
  6. 中國動物保護:希望在年輕一代
    李堅強表示,過去對動物的憐憫曾經被認為是「反革命的」,但如今年輕一代越來越無法接受虐待動物了。
     
  7. 中國:看不見的地下煤火長燃不熄
    在中國,煤炭開採遠比撲滅地下煤火要重要
     
  8. 特別報導:中國在非洲的錯位形象
    中國在非洲的商業和投資活動不斷增加,在非洲媒體中也呈現出多元鏡像。崔守軍在加納進行了數月田野調研,以此為基礎解讀中國人在非洲社會的整體形象。
     
  9. 深入礦業公司背後的環保困境
    在中國西南一家大型礦業公司做了3年環境管理工作的青年人華明,講述了他的親身感受。從工人到環保技術員,再到掌控大型冶煉廠的環保主管,他的成就感與無力感同在。
     
  10. 瀾滄江移民的命運
    瀾滄江上為水電站讓路的移民們需要的不僅是補償,還有他們本就該享有的權益。 

此外,中外對話還推出了中國城鎮化特刊《重塑中國城市形象》,點擊連結可下載PDF文章合輯。

※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

科學家提出新氣候模型:2100年地球將暖化4℃

$
0
0
本報2014年1月2日綜合外電報導,江惟真編譯,蔡麗伶審校

根據最新科學研究,氣候變遷失控造成的溫度上升情況,將比大多數的預測都要嚴重。主持研究的科學家表示,除非停止排放溫室氣體,否則地球氣溫到了2100年將上升至少4℃,比世界各國政府嚴陣以待的2℃還高出一倍。

雲在氣候變遷中扮演的角色過去一直是個謎,直到最近科學家才有了解釋。(圖:NASA)

雲對全球暖化的影響一直是氣候變遷議題中最大的謎團。的氣候模式以雲的變化為指標,預測溫度上升將超出預期。結果顯示,當地球暖化,雲的形成量就會減少,被反射回太空的陽光也變得較少,進一步讓溫度上升。

20年來科學界對溫度上升的預測從1.5℃至5℃都有,範圍相當廣,而這項新研究探討氣候變遷最大的不確定性──雲,並將升溫範圍縮小到3℃至5℃。

「4℃不只是危險而已。舉例來說,溫度上升4℃會讓赤道地區變得非常難以生存甚至無法生存,也一定會造成格陵蘭冰層以及部分南極冰層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好幾公尺。主持研究的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Steven Sherwood教授說。

「氣候懷疑論者批評氣候模型的真實性,我們是第一個承認氣候模型不完美的人。不過我們發現,氣候模型的錯誤反而是低估了暖化的效果。」Sherwood說。

科學家模擬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變成前工業時期的兩倍(照目前的態勢,50年內就會成真了)對氣候所造成的影響,衡量地球氣候對溫室氣體的敏感度。

研究的關鍵在於確保氣候模型中雲形成的方式和真實世界相同。當海洋的水氣蒸發,水蒸氣可能上升超過9英哩,形成能反射陽光的雨雲;也可能只上升幾英哩就往下飄而未形成雲。真實世界中,兩種狀況都可能發生,而將這個變項考慮進去的氣候模型,預測出的未來溫度明顯地比假設水蒸氣一定會形成雲的氣候模型要高。

Sherwood承認他們的研究並不能完全排除未來溫度落在偏低的預測值的可能性。「不過,如果是這樣的情況,就需要以新的層面來看問題,找出更重要但目前沒有證據的影響因素。」

「若再不積極減少碳排放,全球溫度上升4℃將對全球和許多國家的經濟造成嚴重的影響。」Sherwood補充道。

【參考資料】


北美研究:塑膠微珠氾濫 污水處理設備也沒轍

$
0
0
本報2014年1月2日綜合外電報導,鄒敏惠編譯,彭瑞祥審校

塑膠垃圾氾濫、海洋存在垃圾濃湯的問題已不是新聞;然而,在陸上水域中,塑膠微粒卻是新的隱憂!科學家在北美五大湖的研究發現,塑膠微密度可能比海洋更高。

這些塑膠微粒都只有報紙上一個英文句點的大小,可能是塑膠碎片、也可能是人造的塑膠微珠(plastic mircobeads,廣泛使用於磨砂用途的美妝產品)。科學家警告,這些小碎片不只已造成食物鏈的污染,而且人類現有的技術根本無法處理它們:不僅污水處理廠無法處理,任何試圖過濾這些塑膠微珠的方式,都會把水中微生物一起處理掉,這等於把生態系的基礎給毀了。

塑膠微珠。(照片:NOAA)

對於塑膠碎片和塑膠微珠的影響,科學家從10年前就開始擔憂了。去(2013)年1月,科學家便發現,英國西南外海捕獲的魚體內都殘留塑膠污染的痕跡。但那時只針對數量龐大的漂浮垃圾。直到最近,體積更小的塑膠微珠才受到注意。從這幾個月發表的研究可以看出,塑膠微珠的威脅已進入了北美五大湖。科學家發現,那邊的塑膠微珠密度可能比海洋更高。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已就海洋生物受到的影響展開調查。

北美五大湖測到大量塑膠微珠

科學家證實,數百種臉部去角質和牙膏等清潔用品中的極小塑膠微珠,經過污水處理廠後,最終仍以數十萬的龐大數量出現在北美五大湖區。湖中的魚類和其他水中生物將塑膠微珠與附著在上的污染物一併吞食,讓科學家開始擔心在食物鏈累積,進而影響人類健康的可能。

「不幸的是,塑膠微珠長得很像魚的食物。」談到海洋和湖泊中的塑膠微珠,在海洋垃圾濃湯關懷組織「5 Gyres」擔任執行主任的Marcus Eriksen如此表示。

紐約州立大學環境化學家Sherri A. Mason在近期一份報告中指出,她的研究團隊在五大湖區某處取得的樣本中,塑膠碎片的濃度達到每平方英里110萬個(約每平方公尺有0.4個碎片),而其中塑膠微珠了比例高達6成!

Mason在五大湖的每一個湖泊都發現塑膠微的蹤跡,其中以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含量密度最高,因為其位處城市鄉鎮的外圍,並乘載了來自其他湖泊的水。

塑膠毒性極有可能回歸人類

科學家仍在尋找塑膠微循環回人類自身的關鍵。五大湖區每年約有65萬噸漁獲。在世界各地的研究中,發現某些種類的海洋生物體內有塑膠微。但塑膠微所沾附的的毒性物質,如何傳遞到攝食動物體內的過程,還有待科學家釐清。

北大西洋區沙蟲體內已發現有塑膠微粒。Mason說:「如果發生在沙蟲身上,將有很大的機會發生在其他物種上。」

「塑膠不只像是食物,還會對生物體造成物理性傷害。」Mason說。她檢驗魚的內臟,發現了塑膠纖維(推測是洗衣時掉落的合成纖維)含有多種化學物質。她也預見發現塑膠微的可能。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Lorena Rios Mendoza表示,塑膠微吸取持久性污染物至其表面的能力很強。美國環保署已把某些可能干擾人類生理功能的複合物,列為重要污染物清單。

清除塑膠污染 需從產品設計著手

Mason直接指出,污水處理廠的設計並非是為了攔阻塑膠微雖然這些塑膠碎片大小不一,卻都只有報紙上一個句點的大小。「這並非系統設計的問題,而是產品設計的問題。」

最近幾個月,Johnson & Johnson、Procter & Gamble和聯合利華等大型化妝品公司已承諾改以天然素材取代,但也同時表示,轉型可能要花上2年以上的時間。Johnson & Johnson在其聲明中表示:「我們的目標是讓消費者感到放心,不需要擔心產品對人體和環境的害處。」

Mason樂見替代方法的出現,因為目前還無法清除這些水中的塑膠微。任何過濾湖水表面的嘗試,都會同時過濾掉水中的浮游生物,以及其他在食物鏈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生物。「在清除塑膠的同時,你也把生物在生態系中必要生存環節給清除了。」Mason說。

因此,解決塑膠微珠的方法就是限制使用。她說:「我們必須阻止製造更多出來。」

2014台北跨年晚會垃圾劫

$
0
0
作者:賴鵬智(野FUN生態實業公司總經理)

本短片記錄2014跨年晚會垃圾災情,在炫目斑斕的煙花下,人們是踩在滿地的垃圾過新年的。影片從現場外圍逐漸拍到主舞台區,可以看到垃圾逐漸增加,終至一片垃圾海。影片後段也記錄了青少年志工協助「災區」善後的辛苦情形。

※此影片可全螢幕觀賞,如頻寬夠可在放映後點選更高畫素觀看,效果更佳。
錄影器材:Panasonic HDC-HS700

本短片記錄垃圾由吹掃機噴掃集中的情形。

※此影片可全螢幕觀賞,如頻寬夠可在放映後點選更高畫素觀看,效果更佳。
錄影器材:Canon EOS 7D+EFS 15-85mm

這是連續第3年以影像記錄台北市政府前廣場跨年晚會的垃圾災情,今年有出現弔詭的狀況,就是在現場拍照時,感覺地面垃圾有減少,台北市政府環保局長吳盛忠在第一波人潮散去時還很高興說今年乾淨多了(第一波是看完煙火就離開,以外圍群眾為主,另有一波是等到凌晨一點晚會結束才離開),但看了市政府發布的統計數字,今年垃圾量是暴增的(因為人數也暴增),怎會有這樣矛盾的情形?

原來台北市政府今年動用了「人海戰術」,除了同往年一樣出動500位環保人員外,還動員了包含台北市紅十字會、各大學之崇德社、環保星勢力及笑擁青年聯盟等團體招募來的青少年志工近千位,這是前所未有的環保大軍。

青少年志工在人群中宣導並隨時清理垃圾,賴鵬智攝
青少年志工在人群中宣導並隨時清理垃圾

加上環保局動用多種現場宣導與收集垃圾工具(請看底下環保局新聞稿),清潔人員與環保志工在人群中穿梭隨時清理垃圾,事後統計統計落地的垃圾只有5.06公噸(約占跨年垃圾量2成),也就是有17.57公噸(約8成)的垃圾不落地。所以在第一波人群逐漸散去時,給人地面較往年乾淨的錯覺,因為垃圾早就收走了。

還沒放煙火,外圍區已經收了不少垃圾。賴鵬智攝
還沒放煙火,外圍區已經收了不少垃圾

根據報導,今年跨年活動吸引116萬人次參加(不過這種數字都會「膨風」的),較去年85萬人次增加31萬人次,垃圾量也由2013年的14.09噸(2011年是14.3公噸、2012年是17.5公噸),爆增到22.63噸,增加了8.54公噸的垃圾。環保局也算老實,垃圾量增加就增加,沒有掩飾事實。

計算一下歷年台北跨年晚會人均垃圾量:

  • 2011年  82萬人  14.3公噸  平均0.0174公斤/每人
  • 2012年  80萬人  17.5公噸  平均0.022公斤/每人
  • 2013年  85萬人  14.09公噸  平均0.0166公斤/每人
  • 2014年  116萬人  22.63公噸  平均0.0195公斤/每人

2012年因為跨年晚會當天下午有雨,參加晚會的群眾帶了大量的報紙、厚紙板與輕便型雨衣,由是增加了許多垃圾。去年與今年則天氣晴朗,因此垃圾不若2012年那麼多,不過2014年人均垃圾量沒有更少,表示垃圾減量成效不佳,而從今年依舊垃圾滿地的情形看來,參加跨年晚會的民眾(以年輕人居絕大多數)公德心還是非常欠缺,基本的公民道德行為都沒辦法做到,也可見我們的國民素質亟待提升。

我對跨年晚會的意見已在多篇文章分述,現在不贅述,請參閱底下「延伸閱讀」各文。

我簡單表達基本訴求:

  1. 各級政府資金不再投入跨年晚會、中秋晚會、耶誕晚會等大型活動,讓將公帑用在刀口上,這些活動由企業自行辦理,回歸商業機制操作。
  2. 政府與企業在辦理大型活動時首應考慮環境責任,積極降低環境衝擊,尤其垃圾源頭減量是當務之急,而不是將垃圾收得快,讓垃圾看不見了而得意。

底下是2014年跨年晚會拍到的垃圾景觀,請參閱:

跨年活動中許多人就地飲食後,留下許多垃圾。賴鵬智攝跨年活動中許多人就地飲食後,留下許多垃圾。賴鵬智攝跨年活動中許多人就地飲食後,留下許多垃圾。賴鵬智攝跨年活動中許多人就地飲食後,留下許多垃圾。賴鵬智攝
跨年晚會現場留下許多飲食廢棄物。

許多人就地飲食,但也把廢棄物就留在原地。飲酒作樂後,拍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堆垃圾,這樣的人就是沒教養。我們的家庭、學校、社會都不再教什麼是「公德心」了。

被丟棄的悠遊卡公司宣傳旗,賴鵬智攝
台北悠遊卡公司宣傳旗,成為滿地垃圾之一。

今年不見以往常見的企業宣傳加油棒、螢光棒,可見之前的呼籲(企業不要發放垃圾物)有效,但今年卻處處見到台北悠遊卡公司宣傳旗被丟棄在地上,這家公營公司(或可說是台北市政府?)真是太有錢了,花錢製造垃圾。

人類踩在垃圾堆上互道新年快樂,可環境有說不出的苦!
人們踩在垃圾上互道新年快樂。

現代人感官焦點只在手機螢幕及藝人身上,身邊環境的惡化則無感也無知。賴鵬智攝
無視周遭環境髒亂的人群。

現代人感官焦點只在手機螢幕及藝人身上,身邊環境的惡化則無感也無知。從大型活動後的垃圾狀況,就可以看出人民公德素養高低。

滿地紙花與彩條,賴鵬智攝影
滿地的紙片和彩條也是大宗垃圾。

晚會製作單位TVBS噴灑大量紙花與彩條,也是增加垃圾量的元凶。這種只求節目效果不考慮環境問題的企業,跟偷倒廢污水的無良企業有何不同?(不要跟我說人家紐約跨年也是灑下噸計紙花,美國是最不環保的國家,台灣人不應該學壞榜樣。)

您可點flickr網路像簿「台北2014跨年晚會垃圾」看更多相照片。歡迎下載引用作為環境教育教材,著作權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授權條款授權。

底下是2014年跨年晚會相關新聞:

中央廣播電台2014/01/01新聞稿 《跨年落幕 環保局:圓仔熊兵拚市容

台北市環保局今天(1日)表示,今年有定點垃圾桶、人員巡視及太空包垃圾袋等三大「圓仔熊兵」防線,讓跨年後的台北市加速恢復市容。

「2014年台北最HIGH新年城」跨年晚會順利落幕,台北市環保局表示,今年有清潔垃圾的3道防線,第一是放在定點的「哨兵圓仔」(汽油桶),供民眾丟垃圾;第二是清潔隊員及學生義工帶著「行動圓仔」(行動垃圾桶)、快遞圓仔(手推車)巡收垃圾;第三是放置可裝下更多垃圾的「太空圓仔」(太空包垃圾袋)。

台北市環保局進一步指出,今年跨年活動所清理的垃圾總量(包括落地及不落地垃圾)共22.63公噸,其中資源回收量由去年的5.8公噸增為今年的6.73公噸。

環保局表示,跨年當晚告發亂丟廢棄物等違規行為共10件、勸導9件。另外噪音監測部分,衛生稽查大隊自活動彩排開始至活動結束共監測39個時段,共告發12件。

環保局說,散場後的復舊工作順利在凌晨2時前結束,使台北市以最乾淨、嶄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  

台北市政府2013/12/31新聞稿 《千隻圓仔的3道防線 跨年減垃圾有趣又方便

即使低溫下探10度,也絲毫不減大家迎接2014跨年夜的熱情,今年更號稱是橫跨一生一世的史上最浪漫跨年(取自2013、14的諧音-愛你一生一世)!因此,臺北市環保局除了出動既有的500多位人力及製作一系列萌翻天的「圓仔」運具,更精心設計三道垃圾不落地的防線,其中還包含紅十字會、各大學院校之崇德社、環保星勢力及笑擁青年聯盟等近千位活潑可愛的學生義工,會一起協助收集民眾手上的垃圾,讓民眾在欣賞絢麗萬千的煙火時,能浪漫牽手、不丟垃圾。

臺北市環保局表示,今年希望透過大貓熊「圓仔」的高人氣超萌形象,讓大家主動把垃圾交出來,不要丟在地上,造成環境的髒亂與清潔隊員的負擔,特地推出了太空圓仔、行動圓仔、快遞圓仔、哨兵圓仔、竹簍圓仔及4輛大圓仔卡車等一系列運具,並在跨年晚會現場擺出三道清運防線。

方便民眾在回家前排除垃圾,以便散場後能帶著輕鬆的步伐開心返家,此外,環保局還會出動4輛「大圓仔卡車」(大垃圾壓縮車)載運大家所收集到的垃圾。很多學生義工表示會在跨年倒數完後默默陪著辛苦的清潔隊員們一起收拾現場的環境,直到環境復舊後再回家。

環保局吳盛忠局長表示,今年有千隻圓仔「熊」兵的加持,針對會場由內而外還精心設計了三道防線,讓今年參與跨年的民眾能將手邊垃圾以既方便又有趣的方式排出,除了藉此達成垃圾不落地的期許外,更讓民眾在跨年時能充分感受到環保局以及學生志義工團體們的用心與溫暖,讓大家一起攜手合作,跨越這個最乾淨、幸福的跨年夜。

2013‧台灣環境「死亡筆記本」(下)

$
0
0
策劃:環境資訊中心;整理:彭瑞祥

承接上篇,在2013年底,環境資訊中心編輯群撿到的「死亡筆記本」,和環境有關的還有:

六、污染與垃圾造成的海岸線之死

死者:觀音藻礁、彰化、新竹海岸

死因:工業污染、塑膠垃圾。

死狀:觀音藻礁之死主要是工業污染源查緝不力,主管機關(縣政府)的保育態度消極所致。彰化、新竹海岸則是因以工業廢水污染、事業廢棄物、人工海岸比例、海洋廢棄物等4項指標,被評為台灣全島最糟的海岸線。

分析:除了在空中「看見台灣」,台灣的海岸線污染之髒、之嚴重,絕對需要更多人「走進台灣」,這是需要親臨現場、零距離目睹才感受得到的海岸環境死狀。海岸線之死,絕對和政府輕忽海岸環境有關(已往甚至把垃圾掩埋場就設在海邊);督促政府行動之餘個人層面的行動,除了效法徒步西海岸且隨時記錄的黃俊男,也可參與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的徒步環島活動,或是各團體的淨灘、並紀錄垃圾種類與來源的行動。

七、水污染防治之死

死者:高雄後勁溪、彰化水圳

死因:日月光違規排放強酸與重金屬超標廢水、彰化電鍍廠共埋暗管排廢水。

死狀:(1)日月光排放超標事業廢水至後勁溪,隱匿通報,讓過去承受過中油煉油廠、台塑仁武廠污染、涉及下游1390公頃農田的灌溉水源的後勁溪,再度蒙受重大污染。(2)彰化五家電鍍廠遭檢調查共埋暗管,排放劇毒污水,污染重要水源東西二、三圳。

分析:日月光污染事件,顯示《水污染防治法》對超標排放的罰則太低,對「未經許可」的排放行為才有較重的有期徒刑,事後用《行政罰法》追討不當得利曠日廢時,水污染如何修法以達到嚇阻效果,日後仍有待更多討論;彰化電鍍廠暗管事件則凸顯對惡意規避的廠商的稽查深度不足。

八、國土保育之死

死者:國土保育執法威信

死因:清境民宿過度擴張、土地超限利用

死狀:主管機關掌握民宿違建事證與敏感地層資料,主管機關卻不願強力執法,一再退讓,大損讓國土保育執法威信。

分析:因為台灣首部空拍紀錄片《看見台灣》,而讓清境農場民宿過度開發的老問題再度浮現,如國土計畫學者廖本全所言,「清境是台灣國土全面潰決的縮影」,顯示政府對於造成土地退化的土地利用行為一而再、再而三的放任與鬆綁,莫非直到下一個廬山危機再現,才願意踩下煞車?

九、土地正義之死

死者:大埔、桃園航空城、淡海二期、台南鐵路東移等開發案被迫遷移的住民。

死因:以發展之名、卻缺乏公共利益之實的不當徵收。

死狀:各開發案不願受徵收的居民,慘烈抵抗仍不敵國家機器的強力動員,甚至造成居民張森文(大埔)、呂阿雲(桃園航空城)不幸死亡的憾事。

分析:欠缺足夠的公眾諮詢與公民參與,一個一個土地徵收案件以工業區之名、新市鎮之名、改善交通之名,在「依法行政」的大旗下一一開張,卻一再無法直接回應民眾對其「公共利益、必要性」的質疑,土地徵收之法必然需要再大刀闊斧的修改;各種新訂都市計畫、區域計畫與發展計畫,必然需要某種更細緻討論/參與的程序,釐清這些迫使原居民離鄉離土的計畫,究竟是「為了誰的利益?」「為了誰的GDP?」

十、集水區之死

死者:集水區

死因:「全國區域計畫」鬆綁集水區管制

死狀:行政院9月9日核備內政部擬定的「全國區域計畫」草案,事前完全未經公聽會等程序,被抗議才舉辦四場。公聽會一開就遭受猛烈砲火,許多鬆綁集水區管理遭點名批判,但內政部仍在10月17日公告此計畫。

分析:此爭議不管在程序面、對環境敏感區的管制鬆綁,都有重大缺陷,而最受詬病的是,過去「重要水庫集水區」屬「限制發展地區」,現修正成兩級(1)第1級環境敏感區(2)第2級環境敏感區;這讓民間團體十分憂心未來水源區開大門,所有開發都可以進駐,台灣的水資源將瓦解。雖然內政部仍決定公告,但未來爭議肯定沒完沒了。

狀告英華威、苗檢 苑裡自救會反擊

$
0
0
本報2014年1月2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苗栗苑裡風機案因在地居民激烈反抗,多次發生民眾遭暴力對待事件。自救會今天(2日)上午前往法院按鈴,對英華威提出傷害告訴。關切此案,前來聲援的律師曾威凱呼籲更多同業加入協助,以專業捍衛人權與司法尊嚴。

苑裡自救會按鈴控告英華威高層

在委任律師林三加陪同下,苑裡自救會至台北地方法院按鈴申告,對英華威的董事長費佛樂、總經理馬維麟及副總經理王雲怡等3人提出傷害告訴。

盼不到安全距離規範 暴力威脅卻不停

英華威於苑裡的風力發電計畫,遭當地居民抗爭達1年3個月,雖然自救會不斷強調要的只是充分溝通與制訂安全距離,卻一再傳出衝突與暴力事件。去年(2013)10月23日凌晨,英華威在2點多時突襲施工,與守夜的10多位中老年自救會成員推擠,該公司派用的2、30位保全動粗,以工地的鐵圍欄與石塊攻擊成員,甚至拖到暗處毆打,造成多人受傷。

其中成員陳宏州更因遭石頭敲擊,造成臉部骨折,除了開刀重建臉部骨骼,目前左半臉顏面神經依然失調。

苑裡居民陳宏州遭英華威的保全打傷臉,至今仍顏面神經失調

自救會指出,英華威自去年6月起開始雇用私人保全,這些保全已多次採取毆打拉扯等暴力手法,他們認為該公司高層不但難辭其咎,更可能就是指使者,因此針對10月23日的衝突一事提告。

苗栗檢警濫權對付抗爭民眾? 要求特偵組介入調查

除了向台北地院控告英華威高層,苑裡自救會亦向特偵組求助,要求介入苗栗檢警濫權起訴一事。自救會成員與聲援學生20人,於去年底遭苗檢以「強制罪」起訴。自救會指出,自去年5月開始,苗檢便開始對自救會成員展開一系列起訴行動,目前累計已有16位居民與18位聲援學生曾遭起訴,除了強制罪,還有妨礙公務、侮辱公署等罪名。

「我只是坐在路邊拉白布條,就被拖地拉扯,甚至反銬起來!」居民李育嫻回憶。自救會更指出,在抗爭現場,自救會一向手無寸鐵且採非暴力行為的方式抗爭,毫無任何能構成強制罪「強暴威脅」的行為,但反觀通霄分局員警,卻以手銬、警棍等進行逮捕。自救會指出早在去年五月初,立院內政委員會已提案通過徹查懲處違法逮捕的失職員警,但苗栗警方卻故態復萌。

曾威凱發起律師團 將陽光照進苗栗

「他們根本是先抓了我,才開始拼湊能怎麼告我」,遭到起訴的學生許哲韡說,自己數個月來在抗爭現場從事攝影與紀錄,卻身負數條罪名,還曾在警局親耳聽見警察先抓了人才開始討論要安什麼罪名。他進一步指出,苗檢對民眾以強制罪提告,所引用的判例居然發生在「民國28年」!

「那時國民政府都還沒來台!」對此,遭起訴的學生們感到相當荒謬,自救會則痛批苗檢「濫權起訴」,質疑苗栗的檢警想以此道壓制抗爭,造成傷害言論自由、圖利財團的惡果。

律師曾威凱「你當律師界沒有人了嗎?」律師曾威凱對於苗栗檢警的作為感到氣憤,挺身加入此案。曾威凱解釋,抗爭民眾遭遇苗檢以「簡易判決處刑」處理,此程序在被告承認自己犯罪的情況下,將不經法院審理便逕科處短期刑罰,但很明顯此案遭起訴的民眾不可能接受,會要求開庭審理,需要許多律師協助。

曾威凱估計,一位當事人至少需要三位律師,因此他號召同業一起加入律師團,他點名之前曾為大埔案連署抗議檢警濫權的上千位律師,「現在就是實際行動的時候,讓陽光照進來」。

核二螺栓斷裂聽證會紀實

$
0
0
作者:蔡雅瀅(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撤銷核二重起案律師團成員)

核二廠斷裂螺栓,圖片來源:台電

前言:去年(101年)6月核二廠1號機發生錨定螺栓斷裂事件,在爭議聲中重新啟動。來自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環境法律人協會、台北律師公會環境法委員會的9位義務律師,協助25位關心台灣核安問題的原告提起撤銷核二重起行政爭訟。目前仍在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審理中(102年訴字第201號)

回顧當時核二聽證會狀況:

公民參與關卡重重 10公里內不算核災範圍?

生平第一次參加聽證會,事前按規定上網報名,勾選要陳述意見。抵達原能會看到好多警察和長長的警棍,準備對付誰?覺得有點悲哀,應該充分開放公民參與的會議,卻安排一堆警察像要鎮暴。

到報到台,明明E-mail報名了,名單上卻找不到我的名字。同時走進原能會,公務員模樣的男子,看到我似乎遇到障礙,一副很期待自己也進不去的樣子問:那我可以進去嗎?要是不能的話,就太好了。很可惜他可以入場。

我向原能會的人抗議:明明按你們的規定報名,為什麼名字不在上面?承辦人同意現場報名,問是否住在核二廠8公里範圍?沒有耶,住在10幾公里(北投區)的地方、在20幾公里(中正區)的地方工作。那妳只能到2樓看轉播,不能上3樓參加會議,發給我白色通行證。不合理!核災發生10幾公里也會受害,我是法律上的利害關係人,有權利陳述意見。帶她去二樓。

在工作人員陪同(監督)下,和不太想參加會議的男子一起搭乘電梯,電梯到2樓,工作人員和男子走出電梯,工作人員回頭說:妳只能到2樓。我賴著不走,準備闖關3樓。電梯門開,3樓仍有關卡,工作人員問:妳是記者嗎?不是耶,來參加會議的民眾。工作人員說:通行證要翻過來喔!我翻開通行證,準備走入會場,馬上被攔下:她是白牌(只能看轉播),不是黃牌(可以入場),不要讓她進去!

警察很快擋住入口,站在門口的我,看見裡面明明有一大堆空位。請讓我進去,我住在離核二廠10幾公里處,有權利關心核二廠的安全。另一位工作人員說:只有距離8公里的居民,才可以進去,這是規定。(註:行政程序法並未就聽證參與者住家與核電廠的距離為規定,8公里是原能會自己就利害關係人的認定)。你們的規定不合理,核災發生時,輻射污染絕對不會只有8公里,你們的薪水是我們國民繳稅付的(這個月才剛繳完稅,就被禁止行使公民權),每一個公民都有權利瞭解核電廠安全。

因為進不去,我決定站在門口聽。工作人員說:小姐,妳擋住我們的通道。我沒擋住,是你和警察擋住,而且現在沒人進出,裡面還有一堆空位。工作人員拉一張椅子過來,不然妳坐在外面,不要站在這裡。不要,我想聽裡面開會,踮起腳尖伸長脖子,視線還是被警察擋住,突然覺得人矮也是種悲哀。

小姐,妳這樣不行,妨礙到我們開會,工作人員向警察使了使眼神,有一種即將被強制驅離的預感。我認為你們的規定非常不合理!我按你們的規定報名,也花時間寫書面意見,還印了一疊,然後不能進去陳述意見,至少把我的書面意見送進去。我只能收一張。為什麼只能收一張?留做會議記錄嗎?這樣根本沒機會被斟酌。

因為非常想聽會議內容,不想被強制驅離,決定放棄抵抗,乖乖跟工作人員下樓。走到半路,突然很想哭,質問工作人員:你在原能會工作,一定非常、非常清楚,核災發生的時候,住在十幾公里的我一定會受害,日本被福島電廠害得這麼慘,台灣核電廠反應爐錨定螺拴大量斷裂,都快發生核災,你怎麼可以用不合理的8公里,剝奪我進去參加會議的權利?工作人員竟然慚愧地說:對不起…對不起……。即使知道是不合理的規定,仍然被僵化地執行到底。我在工作人員陪同(監督)下,走進二樓旁聽室看轉播。

看不懂原始資料也該全面公開 總會有人看得懂

旁聽室裡,遇到住貢寮的阿英姊,阿英姊很認真抄筆記,紙上密密麻麻的字。先前遇到的男子也在旁聽室。你是台電的人嗎?不是,核研所的。交換名片,對方來頭不小。

我看著轉播,做筆記。核研所的先生十分友善:聽不懂可以問喔!好。聽到民間的學者、專家和立委均要求資訊公開,轉頭問:核電廠各種檢驗的「原始資料」應該要全面公開上網吧!不能只公開摘要整理過的資料。

就算公開,一般民眾也看不懂。核研所的先生不以為然。看不懂也該全面公開,怎知民眾看不懂?而且就算大多數人都看不懂,總會有人看得懂,不能全部資訊都掌握在原能會、台電和奇異公司手上,台電和奇異就核安根本就是當事人,光聽他們講的沒有公信力,原能會和台電走太近,像你們核研所就有接台電的標案,讓人沒信心。

政府花那麼多錢,換6支螺拴就快1億元,這些資訊是公共財,把所有原始資料全面公開,讓民間學者、專家分析,提出意見,如果能找和核電沒有利害關係的團隊,做相對應的研究,就更好了。

妳說的「資訊全面公開」有道理、也做得到,但是「相對應的研究」,是標不出去的。為什麼?妳沒聽過尹清楓命案?核電的利益太大、太複雜。聽到在核研所工作30幾年的人這麼說,突然覺得很悲傷,難道2300多萬人的安危命運,鬥不過巨大的核工業利益?

阿英姊和會議室裡原能會年輕員工鬥起嘴來了,阿英姊認為應該早日廢核,不能為了利益,讓人民承受風險,長得很像吳建豪的年輕人則說:要是沒有核電,台灣會缺電。我質問對方:你怎麼可以騙人?明明核電占的比例,比備用容量率低。而且核二廠1號機3月份大修、核三廠1號機4月份大修,台灣少了1/3核電機組運轉也沒缺電。對方似乎想爭辯,又忍了下來。

賭命用核電 就是不願降低用電量?

我知道,擁核派的認為:核燃料體積小,運輸一次可以用很久,具「準自有能源」性質,而其他燃料,較易受到國際物價波動和航運的問題影響。然而雖然核燃料運輸一次可以用很久,但產生的核廢料幾萬年都無法解決,況地震頻繁的台灣,有三座核電廠位於人口密集的首都圈,政府既然沒有能力處理核災發生時的疏散和安置,就不該賭上全民性命使用核電,而該積極找尋其他替代方案。

如:停止持續增加用電量(政府一邊高喊節能,但能源規劃卻預估:用電量持續成長。豈不是自我矛盾?)、改善既有電廠的發電效率和污染削減能力、增加煤燃料安全貯量、減少輸配電耗損等。

中場休息,另一位工作人員問我要不要上去?可以上去嗎?重新燃起希望。反正爭取看看,大不了再下來。可惜依然進不去,只能拜託三樓的工作人員,將自己印好的一疊書面意見送進會場發放,對方收下資料,說要請示主席。覺得聽證會跟想像中差很大,甚至比環評會還不友善公民參與。過去參加環評會,也有很多被阻擋的不愉快經驗,但至少都願意代為發放書面意見,甚至還有幫忙影印多份發給委員,儘管書面意見不一定會在會議結束前被閱讀,但至少有渺茫的希望被讀到。

環保團體的力量太小 自己的性命要靠自己救

回到二樓,警察問我:妳是研究生在寫論文嗎?不是耶(我的論文一直還沒開始寫,對不起老師,錯了,是對不起自己)。我看妳一直在抄筆記,好認真,像在寫論文(如果寫論文也有這種拼勁就好了)。因為是費很多力氣,才聽到的資訊,或許一開始聽不懂,但一定會越來越懂,我再也不要因為覺得核電很深奧,就讓自己的命運,任由「專家」擺佈。

透過轉播,看到林淑芬、田秋堇、鄭麗君三位立委,非常認真、積極地為民眾爭取權益,在此向三位委員致敬。希望更多立委能站出來共同監督台電、原能會,讓台灣早日遠離核災夢靨,依法實現非核家園(91年12月11日制定的環境基本法,立法都快滿10年了,非核還遙遙無期)。

最後,如果有人讀到這篇,拜託花點時間,上網連署、打電話、寫信、親自去找你支持的立法委員、政黨,要求實現非核,環保團體的力量太小,自己的性命要靠自己救。不管你支持哪個政黨,核災都一視同仁。

※ 本文轉載自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延伸閱讀】

國家公園藏油井 烏干達產油計畫威脅「非洲明珠」

$
0
0
本報2014年1月3日綜合外電報導,江惟真編譯,蔡麗伶審校

烏干達當地最大的動物保護區美景背後,卻藏著13座油井,就位在國家公園內。烏干達預計於2018年開始商業生產石油,並將持續30年,目前佔烏干達GDP4%的旅遊業收益也會因此下降。

烏干達默奇森瀑布國家公園。(圖:Hans Olofsson)

烏干達西部的艾伯丁地塹覆蓋著大片鬱蔥綠色植被,是非洲近半數鳥種的棲息地,更有狒狒、羚羊和大象在此活動。艾伯丁地塹的默奇森瀑布(Murchison Falls)是當地5大國家公園之一,也是烏干達最大的大型動物保育區。默奇森瀑布走一趟,就會了解為什麼邱吉爾會說這裡是「非洲明珠」了。

不過烏干達的油藏也大多在艾伯丁地塹一帶。幾個在烏干達運作的石油公司,包括英國Tullow、法國道達爾和中國海洋石油都強調,他們會盡力確保烏干達不要成為下一個被石油詛咒的國家,讓石油帶來財富而非動亂和貧窮。

但當地的森林巡守員說,「還沒真正開始鑽油就已經有很多相關活動在進行了,動物們也遷徙得越來越遠,到了鑽油活動正式開始,不知道情況會變得如何?」

烏干達的鑽油活動遲早會盛行,一旦開始商業生產,烏干達約35億桶的油藏可能讓這個貧窮的國家大翻身。石油營收預計將為90%無電可用的人民帶來電力,重新振興貧弱的初等教育,讓破舊的醫院添購新床,並為總統野心勃勃的「Vision 2040」行動計畫提供資金,讓烏干達躋身中上收入國家的行列。

石油開採雖可能帶來人民健康醫療和教育方面的好處,但批評者擔憂其中政府貪污情事以及對野生動物的影響。雖然研究顯示石油開採會影響生態系統和野生動物生存,卻很難具體預測其影響程度。豐富的油藏足以資助該國度過下一個20年的大餅,終讓政府捨森林而就液體黃金。

批評者抨擊政府差勁的配套措施,包含向公眾隱匿資訊和以含糊且不公平的方式補償居民、迫使居民遷居,盲目訴求經濟可行性尚未確定的石油工業。石油是一個敏感的議題,勇於多管閒事者多半冒著自己的生命危險。他們受到來自政府的威脅,被視為異己、貼上破壞經濟的標籤。

雖然總統曾表示烏干達的石油是「屬於大家的石油」,部分烏干達人對於石油利益是否會用於人民仍表示懷疑,因為貧窮政府的劣質服務並沒有因為石油公司預繳的幾十億生產初期費用而改善。

不過烏干達人們仍保持樂觀。即使被政府批評為干預內政,當地和國際的非政府組織正緊盯著石油發展的動向。

【參考資料】

2013年綠趨勢 創意綠生活設計回顧

$
0
0
作者:Green Inside

趨勢網站TrendHunter日前選出了2013年100大綠趨勢,其中不少關注腳踏車、室內綠化或是迷你家。我們挑幾個有趣的來看看。

1. 窗戶充電裝置Window Socket

本屆綠集合得主楊小姐提出回收電磁波發電的綠窗戶,無獨有偶,這個窗戶充電裝置也是利用窗戶來發電,只不過它用的是太陽能,它的構造很簡單,一面是太陽能板,另一面就是插座。只需要把插座往窗戶上一貼,就可以插上插頭開始充電,據稱一般電子產品約5~8小時可以充飽電,並能提供10個小時的使用電力。有了這個窗戶充電裝置,不管你是在路上、在室內、在戶外,隨時隨地都可以為手機或其他產品充電,而且它造型簡潔,體積小巧,隨身攜帶也相當方便。

窗戶充電裝置Window Socket窗戶充電裝置Window Socket

2. 1:1模型腳踏車上路 Sawyer Bike Design

荷蘭設計師Jurgen Kuipers這款最新的腳踏車Sawyer Bike獲得2013年IF及IBDC大獎。別看車架主體是合板木好像不太牢固,它可是一台功能完全正常的腳踏車。

腳踏車的包裝就像是一個超大的模型玩具。事實上,包裝裡有兩套零件,一套是真正可以使用的齒輪、車鏈等,另一套則是等比例的模型零件,讓消費者自行決定要組裝一台真正的腳踏車,或是一台1:1的原尺寸腳踏車模型。

1:1模型腳踏車上路 Sawyer Bike Design1:1模型腳踏車上路 Sawyer Bike Design

3. 智能學生宿舍Smart Student Unit

瑞典建築事務所Tengbom Architect為學生打造了一座迷你但是功能完整、環保而且便宜的新宿舍,在3坪(10平方公尺)大的空間裡納入了臥室、廚房、置物架、浴室、餐桌兼書桌,而且還可以住得很舒服。

宿舍的材質選用當地的層積板以降低碳足跡,牆壁厚度足以抵擋北歐的寒冬及夏天的太陽,降低能耗。而且對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租金也便宜了一半。這類型的學生宿舍明年將建造22間供給瑞典隆德大學(University of Lund)學生使用。

智能學生宿舍Smart Student Unit智能學生宿舍Smart Student Unit

4. 摺紙鞋Unifold

DIY好像變成綠色商品的關鍵字,買腳踏車要自己組裝,買鞋也要自己組裝。紐約設計師韓羽心就把一張EVA泡棉折成一雙美觀的鞋子,不但方便運送,也大量減少了材料、包裝、生產及運輸的成本,要是能夠進入主流市場,對環境減廢及減碳將有所助益。

摺紙鞋Unifold摺紙鞋Unifold

5. 綠燈泡LivingLight

這組不需要接電的盆栽吊燈很有意思。馬鈴薯發電是學校常做的實驗,把馬鈴薯加上鋅和銅電極板,就可以做成簡易的馬鈴薯電池。這組吊燈也是同樣的原理,將鋅和銅電極板插在土壤裡,就能從土壤裡的電解質攫取足夠的電力驅動耗能極低的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而盆栽上方是儲水槽,可以緩慢供水給底下倒著種的植物,既環保又能綠化室內。

綠燈泡LivingLight綠燈泡LivingLight

※ 本文轉載自GreenInside


駁經濟部 學者:非核家園不必等到2050

$
0
0
本報2014年1月3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台灣要到2050年才能達到非核家園?環保聯盟與台灣教授協會成員,對政府如此漠視再生能源發展、拖延非核家園時程感到不滿,2日舉行記者會駁斥,提出台灣有天然資源也有科技,卻還要拖到核四除役才能達到非核家園,問題都出在政府。

經濟部次長杜紫軍次長周一(12月30日),在立法院公開表示,需等國際深層地熱開發技術在2030年成熟,台灣引進技術後,2050年才有機會達到非核家園的目標。

此番言論,引起學者不滿,舉出數據,指出台灣就算沒有四座核電廠也不會缺電、台灣擁有豐富的再生能源資源等,杜紫軍甫接任能源國家型研究計畫第二期主持人,卻有此發言並不恰當。

擔任環盟會長的台北科技大學環工所教授兼系主任林文印指出,杜紫軍的言論表現出政府正在漠視再生能源的發展,並拖延非核家園時程。林文印抨擊,目前在國際發電中,核電所佔比例正在下降,台灣不能在能源政策中「鎖國」。目前看來,台灣雖在2009年公告實施了「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但政府在推動、及發展力道上仍相當不足,導致近年再生能源效率緩慢。一方面再生能源收購價格過低,再加上申請程序手續繁雜,也使再生能源發展受限。

台灣大學資工系教授高成炎更提出質疑,若國際地熱發電技術能在2030年完成,那為何台灣還要再多等20年,直到2050年才邁向非核家園?他推測是由於當局仍堅持要運轉核四,直到30年後除役,所以讓非核家園必須等下去。

核一二三除役後,還是等不到非核家園?

世界各國再生能源興盛 台灣其實佔盡優勢

立委田秋堇指出,能源國家型研究計畫在5年花600億,也在去年年底有了第一期的成果,但卻沒有因此出現實質的能源政策。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呂忠津提出美國的經驗,美國總統歐巴馬於2012宣布展開再生能源的計畫,目標做出發電量1000萬千瓦的規模,足足比核四的270萬千瓦高出4倍多。呂忠津更指出,光是2012年時,美國的再生能源便已佔全國發電量的5%,反觀台灣卻只有0.75%,相差7倍之遙。

面對這樣的差距,呂忠津表示,「台灣缺能源」這句話是錯的,雖然台灣缺少化石能源,但台灣有自然資源,也擁有高科技,早是太陽光電設備的輸出大國,不管在風力、太陽光、生質與地熱四大再生能源中,台灣其實佔盡優勢。

高成炎更補充,反觀鄰國菲律賓與印尼,地熱發電早超過一座核電廠的發電量了。台灣尚有黑潮可以發展海洋能,若是這些再生能源都能妥善發展,沒有核四也能降電費,政府實在沒有藉口推遲非核家園的實現。

田秋堇:人家好得很! 德國為廢核提昇效率 全國受益

「人家現在好得很!」田秋堇指出,因為德國知道台灣政府不斷發表其廢核後漲電價、失業等謠言,因此公布了去年他們靠著販賣綠電,便賺進500億歐元。田秋堇表示,德國與鄰近的核電大國相比,不但供電穩定度高於法國,雖然電價的確比較高,但失業率卻是歐洲最低的。

田秋堇更表示,為了廢核德國致力於設備節能,反而因此度過不景氣的大環境,反觀台灣,田秋堇舉陳謀星之言,表示國內目前的工廠用電,有20%用在讓馬達逆轉上,不但浪費了40%的電力,也在耗損自己的生財工具。田秋堇表示,德國人在廢核後,環境、公共衛生都大幅成長,甚至因綠能產生了20萬人的就業機會,因此德國官員直說這些都是「紅利」。

觀新藻礁苦等6年 劃設保護區淪口水戰

$
0
0
本報2014年1月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等了6年,桃園觀音、新屋外海約4公里藻礁,劃設保護區仍是空,不滿情緒持續升高,以桃園在地聯盟為首的民間團體,昨(2日)第4次工作會議前,聚集林務局門口,以「假、 混、瞎、呸」,痛批政府與研究團隊,要求盡速劃設「自然保留區」。

桃園在地聯盟為首的8個民間團體,前往林務局參加藻礁分工會議。會前發表聲明,痛批自政務次長到學術團隊,保育藻礁都在打混戰。

民間團體批評桃園縣政府6年藻礁保育空轉「假」、林務局推遲代理劃設自然保留區「混」、政務次長簡太郎不識藻礁「瞎」、千萬學術團隊先射箭再畫靶「呸」,要求盡速畫設自然保留區。

另一邊,桃園縣政府農業局代表,則於現場發放劃設野生動物保護區的7大聲明,認為《文化資產保存法》第84條「自然保留區禁止改變或破壞其原有自然狀態」,將衝擊住民權益;而《野生動物保護法》第43條,明訂刑責6個月以上、5年以下,不得緩刑,罰則比《文資法》第94條更嚴格。

隨後,林務局召開工作會議。此項會議將媒體記者排除在外,僅於會後發布新聞稿,桃園縣政府呈報保護區規劃案,將於1個月內送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及自然地景審議委員會審議。

深度稽查發威  鰻魚苗回來了

深度聯合稽查讓犯罪無所遁逃。(圖片來源:環保署)這兩年在排除破壞藻礁的危害因子上,已有初步效果。根據林務局提供的資料, 2012年5月7日至2013年11月28日止,執行「桃園觀音大潭藻礁污染源督察管制計畫」,已稽查1,690家次、處分281家次;2012年9月起至2013年11月28日,執行夜間稽查「貓頭鷹專案」,共稽查504家次,告發90家次,自報停工9家次,移送法辦3家、金額達1,580餘萬元。

「要查到違法的證據最難」,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北區大隊大隊長蕭清郎接受採訪時表示,業者被查證違規,大多都是有所不足,因此只要願意投入經費設備、人力改善,並沒有做不到的情形。他舉當地團體陸續發現海邊有鰻魚苗、烏魚苗為例,證實水質明顯改善;未來針對藻礁的聯合深度稽查還會持續,並精益求精做到最好。

當地有鰻魚苗原來並不是新聞,永興社區發展協會副總幹葉斯桂表示,在他上一代,撈捕鰻魚苗、烏魚苗以及石斑魚苗,幾乎是種田之外的主業,不少家庭以此維生。但自從工業污染,魚苗逐年減少,直到完全不見;去年發現的鰻魚苗,是近年來狀況最好的,顯見聯合稽查工業汙水是有效的。「但是要恢復到過去的盛況,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

葉斯桂說,若業者能徹底遵守排放標準,公權力有決心和魄力,標準不要鬆綁,現行法令是足以保護環境的。對於違規的業者,他建議,應該上課、再教育,充分了解環境保護的目標和做法,這樣才行。

不過有意見指出,當地幾座工業區有不少未登記工廠,查緝根本鞭長莫及,因此也無法杜絕污染源。到底現在工業法規能不能確保環境安全?記者多次聯絡工業局發言人,至截稿前仍未得到回應。

至於當地是否埋有暗管,林務局已由新竹林管處會同桃園縣政府,執行保安林地偷埋暗管不法行為查緝,範圍由南崁溪至後湖溪間之保安林地,沿線海岸總長約20公里,採步行方式全面清查,即時監控防杜污水偷排。

國家珍貴地景  應朝自然保留區努力

除了積極查緝,避免廢汙水破壞海洋,其實,藻礁具有的地景、生態價值,本身即具有客觀條件,須被保留、保育及保護。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李光中表示,桃園外海的這一片藻礁地景,經林務局委託台大林俊全與全國地理地景學者重新評估過,確認具國家級地景景觀,保護是必要而有共識的。

觀新藻礁。

然而,以何種方式保護,往往有不同的見解與考量。李光中指出,過去北方三島中,棉花嶼仍保留火山噴發後的原始景觀,地理、地質學者都認為,此處是最佳的地質教室,又是無人島,應劃設為「自然保留區」維持其原始地景地貌;另外,經基隆野鳥學會調查,棉花嶼具有十分珍貴的自然資源,是北部唯一的海鳥繁殖地。基隆市政府仍劃設為「棉花嶼、花瓶嶼野生動物保護區」,應與管理經營方式有關。

現行文資法對於自然保留區管理十分嚴格,人員進出都明定在法令上,也難怪地方政府必須謹慎。「不過,野生動物保護法難以凸顯地景的獨特性」李光中說,長久而言,還是期待能朝劃設自然保留區努力,才能凸顯此地獨特的地景資源。

文資法修法  林務局提自然地景、地質公園

「地景沒有(像生物)那麼敏感,不會因人類靠近就消失;以野柳女王頭的例子,在旁邊拍照、100個人圍著它,都不會影響它」李光中說,自然保留區適度修法有其必要性,讓管理上更具彈性。

據了解,文化部已針對文資法彙整意見進行修法,此次林務局提出「自然地景」、「地質公園」概念入法,在自然地景保護上,訂出比自然保留區寬鬆的法令,便於地方政府操作;並能結合原住民族與社區保育區(ICCA)概念,倡導地質公園。

不反對野生動物保護區  但一定要自然保留區

蠻野心足協會專職律師蔡雅瀅表示,不反對桃園縣政府劃設野生動物保護區,但此法不足以保護藻礁,仍應劃設自然保留區。「雙重劃設更有保障」他說,野生動物保育法只在傷及動物時才有罰則,藻礁不是動物,照顧不到。

民間團體不滿,成立自然保留區,一等再等。(攝影:潘忠政)

劃設自然保留區後,面對文化資產保存法第84條,蔡雅瀅認為,地方政府可依據自然保留區的特色,規劃經營管理計畫。建議桃園縣政府,保障漁民維持原利用方式,讓漁民登記使用,在不傷害藻礁的條件下,一年發一次許可證,減少漁民不便;而幾次座談會居民皆反對劃設自然保留區,「桃園縣政府用什麼方式溝通很重要」蔡雅瀅說,並不希望有人被處罰,目的都是為了能保護藻礁以及環境永續。

2013‧全球環境「死亡筆記本」(上)

$
0
0
策劃:環境資訊中心;整理:彭瑞祥、楊燁

在日本原創漫畫並改變成動畫與電影的「死亡筆記本」故事中,主角意外撿到一本死亡筆記本,擁有把名字寫在筆記本上就能令他人死亡的能力,主角最後失敗;世界大亂的局面暫時告終,但是否有人再撿到死亡筆記本,不得而知。

2013年底,環境資訊中心編輯群撿到一本黑色筆記,裡面寫滿了2013這一年,台灣與世界上與環境事件有關的死亡事件。前兩天編輯室先揭露台灣的十大環境死亡事件,本篇則繼續整理國際環境事件如下:

海燕颱風災情。照片提供:UNICEF。

一、 海燕颱風犧牲者

死者:菲律賓數千民眾與環境

死因:11月8日超強颱風海燕(或稱尤蘭沓)侵襲,是菲律賓史上傷亡最慘重的颱風。

死狀:海燕以巔峰狀態登陸菲律賓,海燕成為全球有記錄以來,登陸時風速最高的熱帶氣旋,猛烈風力及引起的大規模風暴潮則在菲律賓中部造成毀滅性破壞,根據統計,造成逾6000人死亡、將近1,800人失蹤、70萬以上的民眾無家可歸。

分析:中央氣象局認為海燕颱風是2013年顯著天氣事件之一。颱風災情發生時,聯合國COP 19氣候變遷會議正展開為期兩周的會議,各國代表齊聚波蘭華沙討論氣候變遷減緩的新協議,因此輿論很容易將氣候變遷和氣候災難聯想在一起,菲國氣候談判代表也在會場哽咽發言,絕食抗議談判停滯不前,並強力表達他們對氣候減量協議的立場。但科學家認為,雖然部分證據指出風暴強度正在增加,至少在北大西洋是如此,但還沒有足夠的數據表明任何單一氣候災難和氣候變遷之間的關聯性。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說法,颱風造成的強風巨浪是導致死傷的主要原因,而雖然現階段無法將單一颱風歸咎於氣候變遷,「但可以確定的是,增高的海平面讓沿海社群完全暴露於颱風和隨之而來的狂風巨浪之中。」雖然氣候變遷和颱風發生頻率之間的關聯仍在持續研究中,但他們造成的影響卻無疑越來越嚴重。

地表氣溫的增加雖只是氣候變遷中的一小部分,但對於水循環已有非常明顯的影響。氣象專家認為,所有的熱帶風暴都是從海洋的溫暖汲取巨大的能量,而當我們知道幾乎全球的海平面溫度在上升,氣候變遷造成的暖化也因此可能直接影響風暴的生成。全球暖化會讓這類極端氣候型態的後果更加嚴重,已是普遍的共識。

二、 新的國際減碳協議

死者: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2008~2012)結束後的國際減碳新協議

死因:各國政治決心不足、談判裹足不前,工業化國家與貧窮國家對減量責任如何分擔無共識。

死狀:在國際減量協議的談判場上,相似的推託之詞已形成既定的模式,學者觀察發現,「議題沒有太大進展、吵架的模式都差不多」,不外乎「給我錢我才做(減量)」、「你不做我也不做(承諾)」等等話術,年年上演。雖然2012年在多哈的談判會議上,就已經立了京都議定書的第二承諾期(2013~2020年),但2013的談判仍膠著在「錢」──氣候調適經費,最後勉強訂出「華沙國際機制」(WIM)做為過渡。

分析: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並不是國際社會的重點,至少目前不是!

目前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批准的國家才四個,涵蓋不到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15%,更遠遠低於本世紀末不升溫攝氏2度所需的減量水準。原因就在 於各國都在等待2020年的新協議,在第二承諾期則處於觀望的態度,京都第二承諾期也就成了「食之無味、去之可惜」的雞肋。

至於「錢」的問題,綠色氣候基金機制實際上到現在還是一個空殼子,「空有制度但沒有錢入帳」,這和工業國家經濟條件不振而不願做出財政承諾有很大的關係,未來數年還會是談判的核心問題。

比較正面的進展是,這次氣候會議再把「改革化石燃料補貼」和資金問題扣連再一起,可能有助於未來形成共識,把對汙染產業、化石燃料的不當補貼,用來做氣候援助。

三、 地球氣候

死者:地球的大氣層與氣候型態

死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不減反昇、政治上的主流仍在追求GDP導向的經濟。

死狀:二氧化碳濃度已突破400ppm,逐漸邁向不可逆的臨界值,而北半球多個國家在2013年氣溫創新高、開羅更首度下雪,顯示全球氣候確實正在變化中。

分析:聯合國IPCC(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9月底發表最新版氣候變遷報告顯示,如今有95%的信心度,斷言人類活動就是造成氣候暖化的元兇;而如果持續排碳下去,最糟的情境是在本世紀末升溫4.8°C,海平面最糟會上升82公分;比前一次(2007年)評估升溫最多4°C、海平面最多升高60公分的結論還要不樂觀。

縱使如此,各國對減少碳排放的承諾仍然遠低於實際需求,全球碳排放也持續增加,而且增加速度還在加快;主要原因之一是經濟學者Tim Jackson所警告的:目前這種成長崇拜式的消費經濟,悖違了人類的本質和真正的需求,是自我毀滅的,必須轉型成能夠永續性繁榮的「綠色經濟」。

四、 中國與東南亞空氣品質

死者:華北、華南空氣品質(1月)、東南亞空氣品質(6月)、長三角空氣品質(12月)

死因:PM2.5、霾害嚴重。

死狀:從年初、年中到年尾,亞洲各地都籠罩在嚴重的霾害當中。年初,霧霾侵襲中國華北、華南地區共17省,北京更達到PM2.5最高級警戒值,受災最嚴重的京津冀地區整個1月只有5天空氣良好。年末,「長三角最嚴重的一次霧霾」,襲擊了全中國25個省,華東地區基本淪陷,連廣東、海南等地區也未能躲過此劫。

至於東南亞霾害,則源於印尼蘇門答臘地區以火耕方式清理林地,霾害造成新加坡居民空污指標驟升,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新山等地也受到影響。

分析:霧霾中國是近年來不合理的大工業發展模式和能源消費結構等綜合因素造成的結果。雖然中央在元月霧霾事件後頒佈了號稱「史上最嚴」的清潔空氣行動,但在年尾這一波霾害仍沒有起作用,直到西伯利亞寒流南下,霧霾才緩解,顯示「環保基本靠風」的諷刺。專家分析該地區霧霾的原因除了燃煤電廠外,與石油化工、汽車尾氣等有較大關係。
至於蘇門答臘的霾害,肇因地點集中於印尼被伐林過後的泥炭地、灌木林而非原始林地;這些地方的開墾多採焚林開墾(swidden)或「刀耕火種」(slash-and-burn agriculture),以增加油棕櫚與木材產量。而星島日報更踢爆廖內省長魯斯里(Rusli Zainal)涉貪、洗錢,間接導致林火成災,顯示此問題與背後龐大的政治、利益結構有所牽扯。

五、 中國黃浦江漂流死豬

死者:上海黃浦江水域打撈起的一萬多頭死豬、上海飲用水水質

死因:上游養豬業死亡率高,大量死豬超過處理設備處理能量,導致了養豬戶選擇「傳統模式」處理死豬,讓河流沖走豬屍。

死狀:3月間大量死豬伴隨垃圾漂浮在黃浦江上游水源地,經查確定死豬來自浙江省嘉興地區,因當地養豬業已超過環境含容量,導致生豬死亡率偏高,大量死豬無處可去,河川成了犧牲者。

分析:此次黃浦江死豬事件的集中爆發,牽扯出食品安全、養殖業、飲用水污染等問題,而且是橫跨江浙滬的跨區域事件,也決定了問題不能是單個部門、地域的「自掃門前雪」,更需要建立多部門、地域的生態環保聯動機制。另一方面,正是政府單位的「閉門造車」、「有病不治」才導致死豬後事問題這個巨大腫瘤癌變為跨流域的水污染事件,視若無睹、問責乏力的政府不僅使得公眾利益受損,公部門也難獨善其身。

大埔四戶勝訴 彭秀春:劉政鴻,把一切還來!

$
0
0
本報2014年1月3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台中高等行政法院更一審於3日宣判,苗栗大埔四戶獲得勝訴。居民與聲援團體對此感到激動,卻並無太大喜悅,表示已因此案失去兩條人命了,此判決連遲來的正義都不算,只是贖罪。不但應該還地,更該把拆掉的房子蓋回來「把一切還回來!」

律師與學者並訴求「讓大埔是最後一個受害者吧!」將再次推動土地徵收法的修法與廢除區段徵收,以落實土地正義。

大埔強拆案今宣判,大埔四戶勝訴,聲援團體強調,將再次推動土地徵收法與廢除區段徵收,以落實土地正義。攝影:賴品瑀

大埔案自2009年展開,引起社會關注,在最高行政法院2012年判字第953判決中,明確指出多數違法,包括未進行實質協議價購、土地徵收審議委員會未實質審議徵收案的公益性與必要性等,因此發回台中高等行政法院,進行一審審理。大埔四戶於3日勝訴,承審法官認定張藥房、朱樹、柯成福、黃福記等遭到違法拆遷,這部分土地徵收應撤銷。

大埔自救會、台灣農村陣線與捍衛農鄉聯盟召開記者會,表示判決宣示了此徵收案確實違法,台北大學教授廖本全認為,監察院應該出面,對苗栗縣府、內政部、行政院與所有曾經經手「早該喊停卻沒有」的審議委員會都究責到底。

學者籲儘速重建,還居民寧靜

徵收戶彭秀春要求國賠重建家園,認為苗栗縣政府應該向民眾、社會道歉。攝影:賴品瑀「把土地還給我們、把房子蓋還給我們!」徵收戶彭秀春要求國賠重建家園,認為內政部與苗栗縣政府應該跟社會與民眾道歉,她更將矛頭指向苗栗縣長劉政鴻,「還我先生(張森文)的一條命,你怎麼逼我先生的!」

彭秀春指出,苗栗縣長劉政鴻卻趕在本案宣判之前,便強制拆除大埔四戶以造成既成事實,實在可惡,她的先生張森文便是在不停追問「他們憑什麼這麼做?我到底犯了什麼罪?」中含恨自殺身亡,甚至曾托夢給她,對被拆掉的家仍然掛念。

此案詹順貴強調,這個判決並不能算是遲來的正義,因為已經有兩條生命因此犧牲。詹順貴指出,雖然政府將「依法行政」掛在嘴邊,但在此案中,未妥善溝通、未進行實質協議價購、內政部的土地徵收審議委員會,未實質討論徵收案的公益性與必要性,都是內政部敗訴之因。

與苗縣府無關?  天大的笑話

「他們當然還可以上訴,但是回復原判決的機會非常小。」詹順貴提出法律見解,對於苗栗縣府稍早發表回應,表示此案敗訴的是內政部與苗縣府無關的說詞,斥之為「天大的笑話」。詹順貴指出,本案需地機關就是苗栗縣政府,雖然區段徵收由土地徵收委員會經合議制議決,但苗栗縣難辭其咎。

政治大學教授徐世榮則對內政部提出呼籲,「不要再上訴了,要明事理、別再硬凹。」徐世榮認為,政府應該趕快著手進行重建等彌補,盡快把寧靜還給居民。

民間再推土徵修法、廢除區段徵收 以落實土地正義

徐世榮指出,此案彰顯了區段徵收制度的弊病,更是台灣土地徵收制度發展的重要指標,也是司法機關回應「土地正義」此一人權價值的關鍵宣判。

徐世榮指出,若要阻止悲劇重演,便該從修改土地徵收與都市計畫的相關法律著手,農陣選在今天再次提出《土地徵收條例》的民間版本,宣示將再次推動修法工作,

徐世榮指出因此政府以大埔案為鑑,要求明文規定特定農業區不得徵收以保護優良農地,及所有徵收案件皆應舉辦聽證以充分反應土地所有權人的意見外,另也全面刪除土地徵收條例的區段徵收規定。

徐世榮解釋,刪除區段徵收將減少炒作土地的誘因,不僅能充分保障土地所有權人的財產權及居住權,更能使台灣的土地利用獲得合理有效的運用。

詹順貴指出,雖然2012年1月4日土地徵收條例修正條文公布施行,增訂需地機關應進行土地徵收公益性及必要性評估,然而究竟如何評估,卻無具體統一的評估方式,以致迄今仍流於形式或各說各話,而且該次修正未完全落實保護特定農業區優良農地及健全民眾參與程序的原則,更未修正區段徵收制度的缺失,導致區段徵收成為權貴者競租尋求利益的溫床,案件仍層出不窮。

桃園航空城、竹北璞玉、竹東二重埔、桃園機場捷運A7站、台南鐵路東移、淡海二期等,各地同樣遭遇土地徵收的自救會也都出席記者會並向大埔四戶致意。他們的現身顯示目前國內正處於浮濫徵收的狀況之中。

立委陳其邁與林淑芬表示,目前都市計畫現況人口數僅為1873萬人,總計畫人口確有2512萬人,在人口接近零成長的狀況下,這6、700萬人口的高估與全國高達156萬的空閒住宅,都顯示未來以並無擴大或新訂都市計畫的必要,政府不能再以此為藉口,強搶人民的土地來炒地皮、來賣地還債了。

樂生走山危機加劇 北市府、捷運局視而不見

$
0
0
本報2014年1月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江佩津報導

自捷運新莊線全線通車以來,位於新莊機廠旁的樂生療養院仍持續面臨走山危機,自救會於去年12月20日前往捷運局陳情抗議未果,今(3日)前往台北市政府上演行動劇,並再度向市長郝龍斌喊話,呼籲市府需正視樂生院的走山危機。

樂生居民舉標語:十年樂生苑,郝爛北市府

走山危機  工程經費無上限

12月20日的抗議行動後,捷運局北工處長陳鴻濤回應:「樂生院區一條裂縫也沒有,我們早已經把所有裂縫都補起來,有裂縫我們會補。」透過樂生青年聯盟指出,每週自主的裂縫量測行動,持續對樂生院區因捷運工程所造成的裂縫進行量測,院區39棟院舍確實有裂縫、且與邊坡工程中打入的地錨方向相同,裂縫持續擴大中。

圖中照片為現今樂生院區之裂縫情形,普遍存在於各院舍,部分以水泥填補。

自2007年開始動工的捷運工程,花費30億元,預計拆去樂生療養院以興建新莊機廠。在樂生保留運動後進行跨部會協調,2008年採取「530方案」,是一妥協性方案,保留40棟院舍、拆遷9棟院舍,動工至99年樂生院區出現滑動、房舍龜裂,因此於2010年8月至2011年3月停工,直至同年11月開始進行「明挖覆蓋」工法,係指將挖去的土方以結構物覆蓋回填,並持續打入地錨、排樁試圖穩定斷層帶,只是於2011年11月開始至2013年5月再度停工,迄今已花費逾100億之工程費用。

表為捷運局迄今工程所做的修改與投注的工程經費

每一次停工,便代表著工程的修改、所採用工法的可信度值得懷疑,從過去捷運局表明無新莊機廠、捷運新莊線便不可能通車,到2012年8月監察院糾正捷運局與北市府「新莊機廠選址錯誤」,直至2013年6月捷運新莊線全線通車至迴龍,說明新莊機廠實無必要,也無須強拆樂生療養院部分院舍以興建機廠,「捷運與樂生可以共存」此說法不言自明。

北市府應積極作為  正視危機

已拆去的院舍早已消失,但依舊有院民居住於捷運工程所挖掘的邊坡上方的院舍,與擴張的裂縫、滑動的地層為伍。

圖為樂生院區與邊坡工程之模型,牙籤所指處是為了穩定邊坡而打入的地錨,至今數量仍增加中。

於北市府的抗議行動中,樂生院民李添培、周富子、茆萬枝也來到現場,與聲援者一起講述樂生院依舊存在的危機。現任自救會會長周富子與前任自救會會長李添培皆指出,現今居住的品質始終十分差、對於院區的安危感到憂心。180名院民居住於山坡上的院區裡,對於日漸擴張的裂縫以及潛在的走山危機依舊憂懼,台北市長郝龍斌難辭其咎,應有所作為。

前任自救會會長李添培提及現今院民處境,中為現任自救會會長周富子、右為樂生院居民茆萬枝。

行動劇中,以真實尺度展示樂生院區與山坡地錨、地下水帶,若未土方回填、遷移機廠,則可能發生的走山危機,不只是樂生院會因此滑落,更會連帶影響到居住於山腳下的新莊居民、新建的迴龍醫院。

示意若走山後傾倒的院舍與新莊居民。江佩津攝。 示意若走山後傾倒的院舍與新莊居民。

聲援者在行動劇後,張貼印有郝龍斌照片與血手印的「十年樂生怨,郝爛北市府」標語至北市府牆上,引發衝突。而在此同時,台北市長郝龍斌正於與聲援者距離不到一百公尺的市府大廳內,參加102年家戶節能抽獎活動,並抽出一百萬大獎。

聲援者於市府牆上貼上標語。 圖為郝龍斌市長於市府大廳參加抽獎活動並致詞。

Viewing all 1999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