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9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種樹的男人」 二代心力造就海上綠洲──鱷魚嶼

$
0
0
作者:munch

常看中國的「錢進人民幣」等專題節目,介紹農漁民如何透過技術改良,倚賴農業賺進幾個億,但是看久總覺得缺少什麼,在發展農村經濟外,少了一些有關環境保護的自然思維。直到遇到林大聲,想法完全改觀,一位先談環境,再談生計的廈門熱血青年。

攝影:munch

鱷魚嶼位於廈門灣中心,離金門很近,船程不到一小時,但是走小三通,依舊要先到廈門入境,在轉往小碼頭,搭乘私人小船登島。船行中,看著高度水泥化的廈門海岸,一個瘋狂開發的區域,讓人驚心。直到靠近鱷魚嶼,才發現小小島嶼像一座海上綠洲,就鑲在藍海之上,灰色海灣中的綠色翡翠。

鱷魚嶼面積不大,呈現狹長形,狀如鱷魚伏海,整座島步行繞一圈,不用一個小時。島上都是樹林,一側灘上生長紅樹林,島嶼外圈有許多圍網,從事生態養殖。目前無碼頭,登島需看潮水,搶灘上岸。

其實在早期,鱷魚嶼不是這般綠,它的轉變是一個很長的故事,一切要從林大聲的父親,林北水先生開始說起。

攝影:munch話說明末,鄭成功守金門想復興,為建造船艦,金廈海域的島嶼,島上樹木都被伐過一圈,鱷魚嶼不例外。到了1970年代中國大開發時期,產業大隊登上鱷魚嶼,島上樹木又被伐過一次,整座島已經光禿禿。

58歲的林北水先生廈門人,20多年前和朋友一起承包下鱷魚嶼的經營權,朋友想從養殖著手,但是當時面臨喪父的林北水,只是想找個地方療傷。他說,父親的過世,讓他打擊很大,想找個地方躲起來。但是一到島上,住久了,開始想種樹,就是簡單一個念頭,一種就是20多年。

林北水在小島上種樹,成了廈門傳奇,更精確說是街坊笑柄,有人租島不用,盡想種樹,笑他是和尚登島唸經,唸久了頭殼壞了。別人笑,林北水不以為意,堅持著種,但是種樹門外漢,加上小島缺水,樹木怎麼種怎麼死,合夥人看這樣搞不是辦法,退出離開。個性倔的林北水,籌錢一人承包島嶼,開始到處請教種樹,甚至開船載水到島上澆灌。

一度,家人全不諒解,這種拋家棄子守島種樹的瘋狂行徑,但是樹漸漸種活,一棵棵成長,靠海種上防風木麻黃,島內種桉樹,前後種下20多萬棵樹苗,才維繫出近萬棵大樹。把種樹當志業,林北水都唬家人說,樹種大就可砍來賣錢,但是從來不捨得砍一棵,家人日久,見他真心,也是感動,開始上島幫忙,於是從一個人作,變成一家人作。

種著,種著,樹越來越大,讓原本黃土的島嶼,開始變得綠意,一些鳥類也開始上島棲息。專家來看,肯定林北水保育之功,媒體來拍,全國都知道廈門海上有這一號奇人,林北水從此不再是街坊笑柄,成了鄉里之光,就算不認同光種樹不賺錢的行徑,也是敬他愛護土地的心意。

攝影:munch一切開始順遂,林北水享受種樹島主的美名,但是1999年一場颱風,一夜掃掉上千棵樹,林北水心血一夕成空。他說,看著種活的樹,倒成一遍,一切要重頭來,當時真的想不開,曾經到崖邊,想說跳下去,一切解脫。

林北水沒跳,繼續種,但是他沒想到,在土地上長年種樹,卻也在兒子的心頭種下保育之苗。林大聲從小看著瘋狂老爸種樹,也不知是想幫父親,還是上島太久,也被自然感動。2008年,林大聲毅然辭掉電機廠工作,一股腦登島要幫父親種樹,這下換成林北水惱了!兒子丟了好工作,竟然也要來種樹。

如蛹化蝶,世代傳承!林北水惱著兒子辭職不商量,更憂自己度過的艱苦,兒子又要承受,但是心裡卻是感動,自己的理念,兒子認同,還要來實踐。林北水說,當兒子林大聲說辭職要上島幫種樹,心情是百感交集,自己都堅持如此,如何勸他放棄。

於是,父子倆一起上島種樹,林北水有島主封號,林大聲也成為朋友口中的「鱷少」,鱷魚嶼的少東,或是戲稱他「土豪」,擁有一島之土豪,鄉里盛傳一人種不稀奇,二代種才傳奇。

林大聲是年輕人,懂得接受新訊息,想法也很多。他到島上看見父親種的樹,最易受害是海岸線上的土地侵蝕,也觀察到自然生長的紅樹林區,有著固灘固岸的作用,於是他思考廣種紅樹林,恢復島嶼灘岸的自然樣貌。

父親島上種,兒子灘上植,剛開始林大聲買植株種,也是存活率不高,他透過網路找訊息,也拜訪濕地團體學習,漸漸開始有了經驗,何時種,那裡種,尋著淤沙的背風面,開始讓島嶼圍上綠色的圍裙。

攝影:munch

父子倆,一顧山,一顧灘,媒體報導,人們好奇,漸漸鱷魚嶼開始有訪客。林大聲當成交流學習,遊客上島幫種紅樹林,順便欣賞小島風景。

一日來回,變成留宿需求,林大聲整理一片林地,開設露營場所,他不想搞太多水泥建設。於是,鱷魚嶼變成廈門灣裡,一個自然學習中心,學校來,企業來,環團來,大家都來看看水泥海灣中的綠色傳奇。

原本鱷魚嶼灘上,圍著一圈養殖圍網,多數許多承租戶來灘上養蝦、養魚,多數是不撒飼料的自然養殖,收成時好時壞。林大聲幾年的紅樹林復種,一些灘地被鞏固,下灘觀察,濕地生態越來越豐富,鱟也增加,蟹也出現,甚至魚種變多。

攝影:munch他開始思考,如何讓紅樹林和養殖漁塭共生,營造一個全自然養殖的模式。他用自家的養殖漁塭實驗,灘地種紅樹林,前方是灘地養殖區,其中深挖幾個大池。結果他發現,一個食物鏈產生,紅樹林提供浮遊生物給魚、蟹、蝦當食物,同時又是小魚躲藏,大魚避寒的處所,反過來魚、蝦、蟹的排遺,又成紅樹林的肥份。

生態漁塭的出現,讓林北水父子開始有了收入,絕對自然的鮮蝦、美蟹,成為大城市的訂購品。林大聲固定出貨量,不想一網打盡,留著族群自然繁衍,問他魚貨到哪去?他露出驕傲又靦腆的笑意回答,牠們都搭飛機到北京。

一切開始算順遂,但是風暴依舊未過,林大聲一直有兩個苦惱!

一個是沿岸太開發,許多海漂垃圾一直來,堵在養殖漁網上,或是漂到海島灘地上,他們一家人天天清,還是清不完日夜來襲的垃圾大軍。這次見學團體登島,作垃圾清理和分類,短短一小時,撿出一大堆垃圾,漁類用具、生活用品、工廠廢料,五花八門的相當驚人。

面對垃圾來襲,林大聲很苦惱,只能勤加清理,希望沿岸改變加強垃圾處理。但是另一個苦惱,就很憂慮,問題也是沿岸太開發,腦筋動到鱷魚嶼。

廈門的經濟開發,目光看上這塊海上綠洲,有財團想開發鱷魚嶼成為遊艇休閒島,當地政府也趁災害維修,開始建造一座碼頭,並且佔據一塊工地。林大聲家族有租權,但是會到期,甚至面對地方政府的開發強勢,心裡很憂慮。

2013年,林大聲因為父子倆在島嶼的環保行動,獲得福特環保獎,他要到北京去領這個世界級的殊榮。他說,領獎很高興,獎金對苦撐的家人,不無小補,更重要是希望這個大獎,讓更多人看見鱷魚嶼的珍貴,一同保護這座海上綠洲。

攝影:munch

近30年,父子二代,把一座小小島嶼搞的綠意昂然,成為灰色廈門灣區中的綠珍珠。拜訪行程中,總是好奇什麼動力將父子倆綁在島上,用著一生心力守了下去,當兩天一夜的島上遊走,書林內望見海上晨曦,總於懂得林北水說的,住久了!就會愛上的道理。

離岸,一葉小舟,十餘乘客,凝望無語。原來船遠,心還沒跟上,全都漂浪在島嶼散發保育芬芳的泥土上。

※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漂浪。島嶼」


「好人菜攤」助農 有機高麗菜茼蒿上市!

$
0
0
本報2013年12月2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黃淑玲報導

NGO好人會館為幫助台灣小農能繼續以友善大地的方式種植,長期協助小農銷售農產品,推動「好人菜攤」活動。在台北市,陸續有超過10家以上的商店認同好人會館的理念,加入好人菜攤的行列。

攝影:黃淑玲

當你在城市轉角,發現這個樸實的小角落,擺上小農的心血結晶:當季農產品,或許還是蟲痕累累,崩盤的價格,拜託你幫忙吃,環保清潔酵素、環保廢油家事皂、不時出現的加工品──檸檬片、金針…少不了來自農家濃濃的熱情與澎湃,唯一少的,是無人看顧。

紙箱作的小錢箱,是對人的尊重;自己看價格,無人看顧自己給錢,自己找錢。很多人第一反應:「錢會不會少了?會不會被偷?」館長黃榮墩表示:「好人會館就是要推動好人運動,大家來助農買菜以外,我更希望當了好人的大家,藉由互相幫助,好人幫好人,大家都變好人!」他說:「不過不要問我好人菜攤會賣甚麼,農人盛產甚麼,我們就幫忙賣甚麼!」

時序入冬,高麗菜、有基茼蒿盛產,想像在冷冽的寒風中,農人日夜辛勞的看顧,農作物也爭氣地對抗惡劣的天氣,大地賜給我們的的寶藏,怎能不好好珍愛!

一家之「煮」如何省錢省力又健康?

種子變盆栽真簡單的作者──林惠蘭老師,得知好人會館助農行動,親自示範有機高麗菜、茼蒿…等水耕保新鮮的妙方。

放眼林惠蘭老師的工作室,只要有菜梗的蔬菜,都被她「處理過」,當藝術品擺放在室內!林惠蘭老師人如其名,蕙質蘭心,在她眼中萬物無一不美,單看你的用心!

她表示,高麗菜是健康蔬菜,也是她的最愛!她們家一天幾乎可以吃掉一顆!但是,她炒青菜是炒綜合版,比如現在流行的五行蔬菜:白色─牛蒡,綠色─碗豆莢、醜豆、甜豆,黑色─木耳、香菇,紅色─紅蘿蔔、番茄,黃色─甜椒…..隨便加一加都有10種,這樣才能吸收自然作物中各種精華!

上菜市場買新鮮蔬果,是她和阿伯(她對先生的暱稱)最開心的事!蔬菜買久了,放在室外會萎凋,放進冰箱耗電以外還是會爛,她獨創的水耕法,真的觀賞與實用並重,超級環保!

攝影:林惠蘭老師林惠蘭老師表示將高麗菜變成美麗水耕盆栽,現代的小家庭,一時吃不完的大顆高麗菜,利用修剪菜梗,重新長出根,等於又活過來了!不但平時可以觀賞,想吃多少料理多少,還有一個好處:如果還有農藥殘留的話,時間能讓農藥揮發或代謝掉,一舉數得!

有顆高麗菜居然被切走四分之一露出縱切面,依然清脆生意盎然,簡直是後現代藝術品!林惠蘭老師表示,每每看見高麗菜崩盤她就心疼不已,菜農的心血應該有相對的回報!這個水耕法,也可以幫助菜農!

遇見高麗菜崩盤,成熟的高麗菜不採收的話,包菜會繼續成熟,開始展開、裂開而賣像不好,可以用這個方法,先採收下來。高麗菜很聰明,因為被切下來了,必須集中能量去修復菜梗及長根,包菜就停止成熟不會裂開,不管水耕或重回土裡都好,菜農避開盛產期幾周,等菜價上揚,就能賣出好價錢。

做法很簡單,選擇高麗菜時,最好是要將菜梗心保留越長越好,將多餘的葉子切乾淨,小心不要傷到菜梗心,因為多餘的菜葉會腐爛,汙染了水以後,反而造成整株菜腐爛的原因!

用「吃」助農

小處見大!林惠蘭老師修行處處是禪機!冷冽的寒冬,兩位老師惜物惜人滿滿的愛,讓寒冬升溫,套句好人會館館長黃榮墩常說的一句話:「好人幫好人,等你一起來當好人。」

不只有機高麗菜和茼蒿,農產盛產卻苦了辛苦耕種的農民,用就能助農,打個電話給好人會館,等你一起來當好人!

甫發現便瀕絕 科學家宣布新物種:卡波馬尼貘

$
0
0
摘譯自2013年12月24日ENS巴西,米納斯吉拉斯,貝洛奧里藏特報導;江惟真編譯;蔡麗伶審校

新種的毛色比其他種要深(照片由Fabrício R. Santos提供)。貘是一種保護等級為易危或瀕危的哺乳動物。近日科學家在巴西和哥倫比亞的亞馬遜雨林,發現貘科的新物種Tapirus kabomani,理論發表於當期的「哺乳動物學期刊」(Journal of Mammalogy)。

科學家以截至目前地理分佈範圍最廣的近緣物種樣本進行比對,提出外觀特徵和DNA證據,以支持他們認為新發現的貘的確屬於新物種的理論。

為了確認Tapirus kabomani的獨特性,研究人員檢查頭骨、組織以及DNA樣本和測量結果。其頭骨形狀及特性和其他還存活的貘種都不同。此外,新種的活動範圍也和其他種不同。和南美貘比起來,毛髮顏色較暗、鬃毛位置較低,額頭也較寬。

新種是目前已知5個貘物種中,體型最小的一種。Tapirus kabomani重約240磅,身長僅4呎,肩高僅3呎,四肢比所有尚未滅絕和部分已滅絕的貘種短。基因研究也顯示Tapirus kabomani和其他貘種有顯著不同。

貘目前存活在東南亞和中南美洲。過去牠們分佈範圍非常廣,但現在各貘種在地理上幾乎都已相互隔絕,並面臨過度狩獵和棲地破壞等威脅。

雖然這是Tapirus kabomani首次被科學命名,但當地人早已知道牠們的存在。當地居民依賴Tapirus kabomani為食,也賦予牠們傳統文化上的地位。研究作者指出,他們和當地居民都見過Tapirus kabomani在草地上和森林中活動留下的痕跡,不過很少親眼在森林或空地見到牠們。

研究作者警告,人口成長、林地減少和亞馬遜地區持續不斷的開發都影響著Tapirus kabomani的生存。「必須立即深入瞭解其保育狀態、地理分布、生存環境需求以及如何被人類活動影響。」作者寫道。

美國的貘研究專家Craig Downer──身兼IUCN物種存續委員會貘專家小組成員與美國哺乳動物學家學會成員身分──極力主張保育新貘種的必要性,因為新貘種很可能有滅絕的危機。

根據Downer2001年在動物學期刊上發表的研究,貘在生態系統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包括傳播許多物種的種子以及讓土壤富含腐植質、維持土壤的健康。「我認為必須立刻針對此新種和其棲息地採取保護措施,從評估其保育狀態、地理分布、棲地條件和對族群以及棲地的威脅開始,同時增加現場的保護設施並教育大眾,才能保護如此重要的物種。」

「新貘種很可能屬於極度瀕危物種,必須被IUCN物種存續委員會貘專家小組和其所在國家列入極度瀕危保護等級,包括哥倫比亞、厄瓜多、祕魯、巴西等,可能還有委內瑞拉和玻利維亞。」Downer說。

New Tapir Species Discovered in the Amazon
BELO HORIZONTE, Minas Gerais, Brazil, December 24, 2013 (ENS)

A new species of tapir, a mammal considered to be endangered or vulnerable, has been identified by scientists in the Amazon rainforest in parts of Brazil and Colombia. It is the smallest of the five known species of living tapirs.

An article in the current issue of the “Journal of Mammalogy” reports on this discovery. Using the largest geographic sample to date of a related species, the authors provide physical and DNA evidence to support their proposal that the tapirs be classified as a new species, Tapirus kabomani.

To determine the uniqueness of  T. kabomani, the authors examined skull, tissue, and DNA samples and measurements. Its skull differs in shape and features from those of all other living tapirs.T. kabomani differs from the other tapir species found in its range, having darker hair, a lower mane, and a broader forehead than Tapirus terrestris.

It weighs about 240 pounds, measures just over four feet in length and three feet high at the shoulder, and it has shorter limbs than all other living, and several extinct, tapir species. Genetic studies also showed distinct results for T. kabomani.

Tapirs currently live in Southeast Asia and Central and South America. Historically, these mammals roamed a wide geographic range, but today’s tapir species are isolated from one another and are suffering from overhunting and habitat destruction.

Although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 kabomani has been named scientifically, local people have long known of the species’ existence. They rely on the animals for food and give them a place in their cultural traditions.

The authors report that they and locals have seen significant evidence of this species in grassland and forest habitats, but few tapirs have been seen in areas of pure forest or open ground.

They warn that increasing human population, decreasing forested land, and widespread development in the Amazon could affect the new species.

“It is thus urgent,” the authors write, “to determine the conservation status, geographic range, and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of this species, to understand how it is affected by human activities.”

American tapir specialist Craig Downer, a member of the IUCN 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s Tapir Specialist Group, and a member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ammalogists, urges that conservation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new species be taken at once because it is probably in danger of extinction.

“I recommend that immediate conservation measures be taken to protect this species and its habitat, starting with assessing its current population statu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habitat requirements, and threats to both population and habitat, while increasing on-the-ground protection and public education in order to secure a future for this important species.”

“It is very probable that it is in critical danger of extinction and needs to be so classified by the IUCN 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s Tapir Specialist Group as well as the national governments where it occurs: Colombia, Ecuador, Peru, Brazil, and possibly others such as Venezuela and Bolivia,” he said.

Tapirs play a vital role in the ecosystems they inhabit, including intact seed dispersal of many species and building of healthy, humus-rich soils, wrote Downer in a 2001 article in the “Journal of Zoology.”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把柳樹種回去的男子:張濤

$
0
0
作者:呂妍(天下溪環境志工)

天津綠色之友,圖片來源:天津綠色之友。2013年12月6日、7日,北京環友科技的李力、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謝璧如來到天津郊外黃莊小辛碼頭村。

這裡是天津綠色之友舉辦生態工作假期的基地。

小辛碼頭村是一個典型的華北平原上的農村,靠近潮白河,以種植水稻和玉米為主業,農民同時從事多種副業。

這個村子非常重視文化建設,發掘本鄉本土文化,建立展覽館、荷花池和水稻文化園,村子裡有不少農家樂的旅遊接待戶。這些文化建設都和天津綠色之友在這個地區的努力分不開。

天津綠色之友帶領當地志工種樹改善環境已經7年多了,過去主要是透過籌資開展活動,籌資困難,協會辦活動非常艱難。

生態工作假期 為環保組織注入新力量

環資理事長陳建志(左)頒發感謝狀給張濤(右),資料照片。在3年前,綠色之友的張濤參加了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舉辦的兩岸交流活動,到台灣參與生態工作假期。這個行程給了張濤巨大的啟發,他瞭解到,參與環保活動也是公眾的一種需求,不一定非要環保組織掏錢。

環保組織如果把環境修復活動做得既活潑有趣又有保護價值,會吸引公眾參與,在參與過程中進一步對公眾進行環境教育。

張濤從台灣回來之後,選擇了距離市區更近的小辛碼頭村作為基地,選擇了3個接待戶,設計了植樹和捕撈魚蟲兩個主要的活動。這個村子過去有很多粗大的柳樹,在貧困時期都被農民砍伐了,因此綠色之友決定在未開墾的河渠邊空地上,栽種本地傳統的柳樹。

植柳撈蟲護環境 為個人與生態減壓

綠色之友植樹基地,圖片來源:天津綠色之友這種柳樹非常適應當地的環境,插一節樹枝就能活,容易開展、成本低,修復生態作用強,這些都非常符合生態工作假期的理念。

捕撈魚蟲則是因為當地水體受到污染,開始優養化,生長了很多魚蟲,魚蟲會使水體優養化加劇,並傳播魚類疾病。捕撈魚蟲雖然不是一個治本的辦法,但也是一個減輕生態壓力的措施。

另外,張濤還設計了很多趣味性的自然體驗。比如:插秧比賽、收割比賽、收蓮藕等。村子裡有一些沒承包的土地,建立了荷花池和水稻文化園,這些土地的收穫不歸某一個農戶,所以進行這種體驗活動不會打攪農戶的生產。插秧比賽成為生態假期中非常受歡迎的一個專案,從來沒有體驗過農村勞動的城裡人紛紛一展身手。

人與自然互惠的假期體驗

經過這些努力,現在,天津綠色之友已經從純粹舉辦種樹活動,變成舉辦能夠收支平衡,受公眾歡迎的生態工作假期,這個工作假期,集自然教育、自然體驗、生態修復於一體,收費也很低,在天津越來越受到公眾歡迎,同時能夠給接待的鄉村帶來實惠,也對農民有教育意義。

現在,第一期工作假期種植的柳樹已經有碗口粗了,生態修復作用已經顯現。期待綠色之友能進一步提高生態假期的品質,設計出更多有趣有意義的活動。

種樹祈福,圖片來源:天津綠色之友。

換上「哥本哈根輪」 智慧型單車更省力

$
0
0
作者:Green Inside

後輪改裝成哥本哈根倫的自行車,圖片來源Green Inside單車通勤在台灣流行過一陣,漸漸又從早晨的街頭淡出,只有一部分人堅持了下來,一部分人回到原來的交通方式但是養成週末到戶外練車的習慣。

說起單車通勤,筆者認為除了硬體環境不足,台灣的地勢及天氣也是障礙之一。

筆者以前也曾經從木柵騎到市政府一帶,路線一是走辛亥隧道一路平坦好騎,但是車多空氣差;路線二是走風景優美、車流也少的軍功路,美中不足的是山路上坡辛苦下坡心驚,到了公司已經是一臉灰一身汗。

如果電動腳踏車可以更普及也許就不一樣了。

改裝後輪 變身智慧型電動自行車

哥本哈根輪,輪中內建電池、馬達、無線傳輸及感應器。圖片來源:Green Inside一款名為「哥本哈根輪」(Copenhagen Wheel)的腳踏車輔助裝置,內建電池、馬達、無線傳輸及感應器。

只需要把後輪換成哥本哈根輪,再接上智慧型手機,安裝專用App(或者不裝也無所謂), 就可以把鐵馬升級成智慧型電動腳踏車,在前進跟下坡時都可以為電池充電,內建的感應裝置會自動監測、記錄你的騎乘習慣、路線及坡度,並在上坡或是載重的時候提供輔助動力以減輕騎士的負擔。它的可拆卸電池充飽電最遠可跑50公里,時速高達25公里。

哥本哈根輪是MIT與哥本哈根市政府合作開發,並獨家授權給超級路人公司(Superpedestrian Inc.)量產(主要由原研究團隊組成),預購售價是699美元。無獨有偶,一家名為FlyKly的公司也推出幾乎一模一樣的產品,看來在這產品正式上市前,也許還有一場專利大戰要打呢!

※ 本文轉載自Green Inside;原標題《哥本哈根輪 智慧電能讓單車通勤更便利》

【延伸閱讀】

【台灣海岸X檔案】「風頭水尾」彰化海岸濕地

$
0
0
作者: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編按: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日前召開「東脅西毒」記者會,揭露台灣海岸傷痛。西岸受汙水、廢棄物所害,早已傷痕累累,而東海岸亦正面臨開發威脅。即日起,環境資訊中心將結合《台灣海岸調察藍皮書》與徒步海岸行動者調查發現,連載一系列台灣最需關注的海岸議題,與您一同【走進台灣‧海岸傷痛現場】。

彰化海岸濕地北起鹿港水道,南至濁水溪口,長度約26公里。

彰化海岸位置示意圖,圖片來源:Google地圖

風頭水尾處 潮間成海田

範圍涵蓋大肚溪南岸、漢寶溼地、芳苑溼地及大城溼地,面積廣達21,152公頃,為一片遼濶寬廣的潮間帶,退潮時最遠可往外延伸6公里長,有泥灘、沙丘、水澤、草澤等生態系,是許多候鳥的棲息地,包含大杓鷸、黦鷸、濱鷸等;濕地外海偶爾能見到瀕危的「中華白海豚」。潮間帶亦是漁民養殖牡蠣、文蛤、紅樹蜆的重要產地,為居民的海田。

地處濱海,冬天時常有強勁的海風,加上缺乏淡水灌溉,當地有「風頭水尾」之稱。因為天候條件嚴苛,附近多發展種植西瓜或牡蠣養殖業為主,台灣一半以上的牡蠣產自這裡。

牛車遊蚵田 濕地賞鳥樂  

除了濕地景觀,大城濕地上有片發展良好的紅樹林,與其他的喬木、灌木等防風林,形成全國最大的鷺鷥林,長年棲息著小白鷺、黃頭鷺、牛背鷺等鳥類;到了4~6月的繁殖季節,棲息的鷺鷥往往達到數千隻之譜。

由於在泥灘地上車輛不易行走,為了載運收穫下來的牡蠣,當地居民至今都還使用傳統牛車作為載運工具,是相當具有傳統特色及傳承意義的一項產業。今時今日居民也將「坐海牛,遊蚵田」發展為在地觀光旅遊的體驗項目之一。

當地居民使用牛車載運牡蠣。(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發展綠能,請先完善評估:給苑裡風機的一封信

$
0
0
作者:高梅婷、周均珈、陳威宇(成功大學生命科學所碩士生 )

距離過近的風力發電機,圖片來源:苑裡反瘋車自救會臉書專頁

我們是就讀國立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的三位研究生,我們希望透過這封信,表達對於苑裡設立風力發電機的立場與擔憂。

我們認同相較於火力和核能發電,風力發電不需使用燃料、和排放較少的溫室氣體,是對環境較友善的一項永續能源。在國際間,風力發電也已被許多國家視為發電的主要產能之一。基於上述優點,我們支持建造風力發電機。

然而,我們擔心未經全面評估就建立的風力發電機,會破壞當地的環境地貌與許多生物的棲地、擾亂生物的正常行為,造成陸域與水域生態系的破壞,甚至影響當地居民的身心健康。而這也是許多居民與環保團體倍感憂心,甚至大力反彈的主因。

台灣因為特殊的地貌與地理位置,提供許多生物及候鳥定居、渡冬,也因此讓我們有機會欣賞各式各樣的生物。台灣不僅僅是台灣人的家,也是許多生物賴以生存的家。

既然使用風力發電機的目標是「保護環境」,就應該貫徹理念,做好完善評估,避免破壞環境與生物棲所的問題。

我們基於「保護環境」這項理念與擔憂風機造成的危害,經過蒐集國際間許多案例及研究,提出以下建議事項及設置要點,慎重呼籲決策方能考量這些建議,再次檢視所有待建造(苑裡風力發電機)與使用中風力發電機的合適性,給予必需的修正。

建設前的評估:

  1. 風機的設置地點與設計應優先考量減少碰撞風險。
  2. 設置風機時,風機的葉片長度、高度、排列方式 (線性、或是塊狀分佈)、與棲地間的距離,必須配合當地候鳥遷徙路徑及留鳥活動範圍和習慣。
  3. 預留或設立動物飛行廊道,引導飛行動物在風機周圍移動,而非在風機間穿梭。
  4. 適當地加強風機外觀與環境間的對比性,幫助動物提早發現風機的存在。
  5. 減少飛行動物受昆蟲吸引前來覓食的機會。
  6. 風機架設位置應與居民保持適當距離,以減低對居民的身心影響。

建設後的監控與管理:

  1. 開發相關的監測系統,持續監控該地區出現的動物,記錄飛行方向及活動路徑,並在風力發電機運作期間,提供日後進行修正或模擬預測所需資訊。
  2. 當風力發電機的運作可能嚴重影響動物活動時 (如:鳥類遷徙季節),應暫時停止運轉遷徙路徑上的風機,減少誤擊的可能。
  3. 當風力發電機的運作將嚴重危害當地動物生存 (具有造成物種族群低於有效族群量的風險),應立即停止風力發電機的運轉。

我們希望以環境保護的角度,提供一個新的思維,並企圖達成維護當地居民健康、維持當地生態環境、與發展綠色能源,三者兼顧的局面。

國立成功大學生命科學所
碩士班研究生 高梅婷、周均珈、陳威宇

夠了,鬆綁的幽靈

$
0
0
作者:廖本全(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系副教授、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

杉原灣上的美麗灣渡假村,資料照片(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台灣的經濟發展是由政府長期扮演資本家的推手,提供各種優惠減免的稅賦、低廉水電,並且敞開土地使用管制之門,以國家全面「鬆綁」,讓大資本家藉著對勞動力的廉價剝削、土地與家園的掠奪、生態與環境的破壞、糧食與健康的污染,將成本外部化給社會弱勢負擔或全民埋單。如此,才能降低生產成本,大量生產並以低廉的單價競爭,成為全球重要生產基地。

國家變資本家保姆

1960年代的《獎勵投資條例》在1991年落日,但台灣的大資本家並沒有因此而斷奶,政府立即補上《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但這些資本家也沒有因此茁壯,成為具自主競爭力的強勁實業,於是2010年5月總統廢止《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的同時,又頒佈了《產業創新條例》,這些鬆綁的法令,讓國家成為長期的保姆,餵養既吃不飽、也長不大的資本家。

1990年代台灣開始邁向新自由主義的國度,政府為了成為全球自由化經濟體制的一員,更積極為資本的自由流竄排除障礙、鬆綁管制。在鬆綁魔咒下,台灣的土地政策完全瓦解,國土規劃徹底扭曲,只能成為經濟發展的工具,或是解決資本危機的手段,於是土地、環境與人民成為犧牲品。

1990年代起鬆綁國有土地,出售國有資產換取現金,彌補財政缺口;2000年《農業發展條例》修法鬆綁農地,開自由買賣與興建農舍的門。此外,鬆綁土地使用管制,讓政商權力者輕易變更土地、開發敏感區,甚至為違法鬆綁解套,讓違章工廠、宗教寺廟、風景區、溫泉區的濫建,都以納管為名就地合法。

2002年土地增值稅減半徵收,協助資本進軍不動產,造成炒地之風與暴漲的地價,讓財大氣粗的資本家可以說出「1坪250萬不算貴」的豪語。政府甚至以公權力協助資本家取得、開發與炒作土地,這種對市場自由開放,卻對社會保守約束的強凌弱體制,就是近年屢屢上演徵收迫遷的國家暴力。

因此,從美麗灣、悠活、華光社區、文林苑、大埔,到清境、日月光,所有敗壞國土、污染環境、毀滅家園、踐踏人權的行徑,都是鬆綁下的冰山一角。而這樣的結果,真正獲益的是盤根錯節的政商關係,由大資本家、政黨政客、地方派系、專家學閥,共同串起金錢與權力的臍帶,也成就台灣從中央到地方的邪惡政治風光。

以經濟發展虛名 讓中國加入掠奪集團

今年政府大推「自由經濟示範區」,並意圖強行與中國簽訂《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說穿了就是更大肆的鬆綁,並讓中國由幕後走向幕前,加入金錢與權力的結盟,打著經濟發展的虛名,事實上是更徹底的犧牲一切,來成就有目的性的、少數的惡質集團。

近日,還見報投書稱「鬆綁是唯一活路」。夠了吧,鬆綁的幽靈,長期鬆綁何曾看見活路?「看見台灣」的慘狀正是出賣台灣的代價與災難。

※ 本文轉載自蘋論陣線


珍貴風倒木協調破裂 銅門部落持續封路抵抗

$
0
0
本報2013年12月27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花蓮秀林慕谷慕魚山區,25日林務局與銅門部落因運送高價風倒木發生衝突,經過一天的對峙後,於26日晚間舉行協調會,由於雙方各說各話,對話並未取得交集,也沒有建立共識。銅門部落要求林務局於27日下午5點前將這批木材放回風倒原地,否則將要按鈴控告。但林務局認為此要求依法無據,且將風倒木放在路邊他們也難負起管理的責任,因此將不會配合。

林務局花蓮區林管處25日以清理風路面倒木為名義,要將包括紅檜、扁柏等高價木材運下山,但當地屬銅門部落傳統領域,族人對於事先未獲告知與諮詢感到不滿, 25日下午開始動員包圍、阻擋卡車,3日來共聚集近百人。

Lisin Haluwey拍攝銅門部落守夜包圍卡車

26日晚間雙方在協調會溝通不甚愉快,銅門部落數百位成員基於對主權的堅持與對林務局的不信任,因此在部落會議中決定要求林務局在27日下午5點前將這批木材放回風倒原地,否則將要按鈴控告。但花蓮林管處副處長黃麗萍表示,將不會理會與配合部落所提的5點期限,至於民眾想要提告,那是他們擁有的權利,等到民眾情緒冷卻時,會再進行溝通與進行搬運的工程,林務局仍調派吊車與拖板車上山,而27日下午部落已開始排石封路,禁止林管處運送木材下山,不但再次宣示部落主權,更準備展開長期抗戰。

Lisin Haluwey拍攝部落會議討論決定要求林務局在27日下午5點前將這批木材放回風倒原地,否則將要按鈴控告。「這些都是天災風倒木。」花蓮林管區處長吳坤銘在協調會中再次強調。黃麗萍也解釋,林管處對偏遠山區風倒木的處理政策以「不搬運」為優先,但因為這次風倒樹是倒在路邊,才決定先載運至工作站集中保管,黃麗萍強調,管理處核准南華工作站的公文中,也僅止於載運後集中保管,並沒有提到拍賣,但記者追問若是工作站的倉庫滿了該如何處理木材,黃麗萍表示,還是將再進行標售。

至於民眾質疑切口很整齊,不像風倒木,黃麗萍澄清,這五棵風倒木有的長達十公尺,而載運的貨車才五公尺長,因此必須砍成2~3段,才有辦法載運。

《土海法》未完成 傳統領域認定爭議多

這些風倒木同時位於國有林班地與銅門部落傳統領域,依照原基法在原住民族土地上的資源利用等行為,需取得原住民的同意或參與,及建立共同管理機制。但由於《原住民土地及海域法》仍未審議完成, 雖然原民會已經完成原住民族傳統領域調查,並在網站上公開了,林務局還是不認帳。

對此,原住民族委員會土地管理處副處長謝亞杰表示,若民眾與公部門對傳統領域的認定有疑慮,可以向該會行文確認。黃麗萍則表示由於這些土地早已登記為中華民國所有的林班地了,因此林務局將不會去另行確認,若民眾或原民會有所主張,應該主動提出有效力的文件來證明。

記者詢問此案原民會是否會介入處理,謝亞杰表示,還是必須先由鄉公所與縣府處理,若仍協調不成,原民會將出面。

Lisin Haluwey 拍攝 銅門部落於27下午展開封路謝亞杰更指出,雖然依照《森林法》第15條規定,「森林位於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者,原住民族得依其生活慣俗需要,採取森林產物。」但風倒木到底誰有權處理目前仍無定論,過去類似銅門部落此次的爭議,其實已經發生過相當多次,雖然在ㄧ些個案上原住民獲得勝訴,但尚未成為通案,族人仍會因此面臨竊盜等刑罰的威脅。

因此原民會與林務局也正在研擬「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採取森林產物管理規則」,謝亞杰透露,目前的版本由林務局起草,內容多為出於林務機關管理方便,對原住民的尊重仍不足,例如採「申請許可制」,且限定申請主體需為部落,不得為個人,更要出示部落會議紀錄等等文件。謝亞杰強調,森林法不能抵觸原基法,原民會將會繼續爭取。

農田掛蝙蝠屋 友善環境的農民在這裡

$
0
0
留住「幸蝠」系列報導(四)
本報2013年12月28日雲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以保育蝙蝠為目標,水林、北港的5戶農民,不使用農藥、化肥以及基改資材,讓農田生態系生意盎然,接著在農田邊,高掛著蝙蝠屋,呼喚著蝙蝠來居住。幸「蝠」農產的農民們,儼然蝙蝠保育的代言人。

找回幸蝠

蝙蝠屋掛越高越好,蝙蝠好找得到,所以掛蝙蝠屋是挑戰高度的極限。最積極掛蝙蝠屋的農民,莫過於溝皂101(有機)農場主人翁進興。他在分散幾處約1甲的農地裡,已經掛了6個蝙蝠屋,倉庫外的蝙蝠屋,今年夏天來了8隻蝙蝠,「住得滿滿的」,大清早還會看見牠們飛回來。

「過去農村常見蝙蝠,現在都沒有了」,也許是因蝙蝠剛好滿足了他對過去農業時代的緬懷,雖然捕蟲的成效看不出來,他仍然十分珍惜有蝙蝠相伴,最近他還要增加一個蝙蝠屋,掛在菜園邊。

翁進興夫婦與幸蝠農產。

翁進興原本經營成衣製造廠,退休交棒給自己的兒子後,將生活重心放在農耕上。因為是太極拳教練,因此大家都尊稱他為翁教練。

興趣使然,翁教練以前就常種一些蔬菜、水果給自己家人吃,朋友知道之後,就要求他把吃不完的賣給他們,吃好相報下越種越多;退休後想專營農場,幾經思考,一 直以來就只會不用農藥、化學肥料的種植方式,沒有理由改變,因此加入雲林縣政府的有機專班,目前已經通過有機認證,成為道地的有機農民。

翁教練的蝙蝠屋翁教練的蝙蝠屋(另個角度)

過大的苦惱

實際走訪 101農場,整齊高起的田壟,種著青蔥;一旁還有大小包心菜,最近則挑戰蘆筍,已經看得出成果。來到倉庫,幾箱南瓜等著貨車來載。翁太太削切剛摘下來幾 天,自然熟成的木瓜給大家吃,口感香甜,原來甜度高達18度。翁教練說,這是真正的「在欉紅」,比一般市面上的木瓜,晚採摘2天,消費者買到的木瓜,幾乎 可以立刻吃。

台農2號(左)嬌小討喜小家庭愛;紅妃甜度18,卻太大了!他為了種露天的木瓜,經打聽得知農友的「紅妃」最適合,種植的成果令人滿意,有機栽培甜度還是這麼高;只是紅妃果實大,動輒4、5斤,但通路商要求只能「1斤以上2斤以下」。過大無法得到認同,讓他很傷腦筋。

除了200棵木瓜,翁進興還種了5分地的南瓜。南瓜也有過大的困境,還好大的南瓜可以賣給餐廳以及坐月子中心這些團膳單位,解除了過大的危機。明年,他打算在南瓜之間種植紅龍果,聽說是適合有機種植的種類,而且紅龍果比較高,正好可以穿插在南瓜之中。

與蝙蝠同住

水賊林的鴨。幸蝠的農民還有人稱菜刀的蔡得黃,和幾個型男夥伴在水林耕種,地瓜、黑豆很搶手。傳說水林鄉是開台先鋒顏思齊的登錄地,象徵著冒險犯難、勇氣與正義的精神,而他也以此精神投入友善土地的耕作方式,於是便以「水賊林」為農場命名;在農田掛蝙蝠屋,代表營造健康棲地的決心,讓蝙蝠來此安居,對他們來說,也只是剛剛好。

農田中,南瓜、玉米、菜圃各佔一角,有雞有鴨十分熱鬧。為了維護農田生態系,掛蝙蝠屋,最近還要建構生態池。只是掛在農田的蝙蝠屋,都沒看到蝙蝠的蹤跡,是不是因為太靠近路旁,干擾太多呢?確實值得深入了解。

不過蝙蝠已經像家人了,菜刀說,因為房子裡的樑柱有些縫隙,蝙蝠因此可以築巢。春天蝙蝠現蹤,天氣轉涼後,就淡出日常生活的畫面。

愛闊葉樹的黃金蝙蝠

記不到多少年前,菜刀還會帶著朋友騎腳踏車到曾出現在《黃金蝙蝠》的徐家古厝,一邊享受徐徐涼風,一邊介紹黃金蝙蝠,期待與黃金蝙蝠偶然的相遇。可惜現在古厝黃金蝙蝠的數量大減,主人再不願開放給外界參觀了。

關於徐家古厝黃金蝙蝠數量減少,流傳著一些說法,蘇秦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吳鴻祥即認為,和某一年攝影團隊到古宅拍這群嬌客有關,攝影機的鏡頭直接伸到黃金蝙蝠前。隔年,黃金蝙蝠來訪數量大減。是不是真的這樣,沒有人能回答,不過黃金蝙蝠的族群數減少,並不只有古宅。

黃金蝙蝠喜歡棲息在闊葉樹的葉片,調查資料紀錄到棲息的闊葉樹種多達50多種。「農藥、砍樹,都影響黃金蝙蝠生存。」菜刀是因為認識張恆嘉,並參加研討會,從了解金黃鼠耳蝠分類的過程,慢慢了解蝙蝠保育的重要性;後來透過張恆嘉以及浩然基金會牽線,今年初加入幸蝠農產計畫。

農田就是環教場所

加入幸蝠農產,菜刀認為是一種參與,讓一群具有共同的理念的朋友聚在一起,互相學習、幫補。其實他非常不喜歡老鼠,也不喜歡長得像老鼠的蝙蝠,但在和張恆嘉接觸,了解自然生態以及蝙蝠的處境後,態度隨之改變,衷心接納蝙蝠成為生活中的一份子。

離水賊林農場不遠,另一位幸蝠農產的農民,則是紀錄片導演陳韻如,他認為幸蝠農產如能以聯盟形式存在,串聯起志同道合的農民,將有機農業成為議題,引起別人的興趣就深具功能了。

農田邊的蝙蝠屋,是蝙蝠館的延伸,將環境教育帶到農田,讓農田成為環境教育場域。陳韻如說,每次有朋友來訪,問起蝙蝠屋,就有機會解說蝙蝠保育。

陳韻如在水林租了幾分地,種植水稻、蔬菜和花卉,隨著休耕補助政策改變,最近比較多人願意把田租給他,面積已達9分地,一下子增加這麼多農地要照顧,還要兼顧拍片工作,讓他更加忙碌。

幸蝠農產:保育的具體呈現

幸蝠農產品之一,古早田的米。為了支持幸蝠農民,東榮國小把用不到的空間,提供給農民放置碾米機等機具,以及倉庫使用;台灣永續聯盟也製作宣傳摺頁,介紹5戶農民,在包裝上也提供一些識別。由農民的行動,讓社區民眾了解自己所在的環境,進而疼惜家鄉;也讓外界安心採購友善耕作的農產品。

現在一些幸蝠農產得以在蝙蝠館展售,將蝙蝠保育連結到具體的作物。「這一年來,偶爾會有不認識的人打電話來詢問產品」菜刀雖不確定消費者得知的管道,仍肯定讓消費者了解保育與農業的關係之重要性。(系列報導之四,待續 )

「明年一定消滅核四!」 五六運動寒流中提前跨年

$
0
0
本報2013年12月28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2014年我們一定消滅核四!」在27日夜晚的寒流中,自由廣場上聚集數百人參與「不要核四、五六運動」,提前倒數跨年,相約將明年繼續堅定反核意志,將持續五六運動。

五六運動於今年309廢核遊行時,由柯一正、吳乙峰、戴立忍等電影導演發起,相約每週五的傍晚六點在中正紀念堂的自由廣場上為了反核相聚,堅持以「溫柔而堅定的公民力量」推動反核,至今已經持續42週,每場大約有數百人的規模,連日前首相菅直人都曾前往參與。

不論是颱風、豪雨或是寒流都不曾中斷。五六運動在該地持續舉行,內容包括反核操、音樂與戲劇演出、詩歌朗讀、反核影像首映、反核宣講、公民論壇、甚至趣味的核溜拳擂臺賽。

紀錄片工作者吳乙峰更製作影片,解密五六運動的發展源由,也回顧近年公民參與反核過程。

吳乙峰回憶,2012年5月19日,看到總統馬英九於就職前記者會上談核能政策時說出「沒有引起任何人的反對」,他與柯一正感到相當氣憤,於是開始號召電影圈與藝文界人士上凱道快閃,在5月28日躺在馬路上以肉身排出大大的「人」字,以「我是人 我反核」嗆聲,也引起全國民眾在車站、廣場、校園各地效仿。

藝文人在凱道上快閃排字,取自我是人我反核粉絲頁

同時全台插畫家陸續發表出數百張反核作品,金曲獎、電影獎等典禮也不斷出現藝文界表態「我是人,我反核」,甚至出現10組樂團參與的反核音樂會、跨年煙火的幅核人、全台掛了數千面反核旗等公民行動,就連名流也在陳藹玲的號召下,成立了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藝文界藉著309遊行時的「我是人 我反核」大隊而正式成軍,也展開了「直到終結核電為止」的五六運動。

27日是五六運動在今年的最後一場活動,因此將活動擴大舉辦,活動從傍晚6點持續到午夜11點半才結束,雖然遭遇10度低溫,卻依然有數百位民眾參與,直到大合唱「美麗島」與提前倒數跨年才散會。

「跟核能一樣錯誤的發展邏輯」十多組公民團體現身

除了曾經參與五六運動的詩人李敏勇與音樂人陳明章、王榆鈞、勞動服務、主音樂團、Easy都等登台演出,多個公民團體也受邀參加五六運動的跨年,包含廢核行腳、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蠻野心足、地球公民、1985公民行動聯盟、反瘋車苑裡自救會、全國關廠工人連線、都市更新受害者聯盟、 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反教育商品化聯盟、青年樂生聯盟、反反反行動聯盟、黑色島國青年、捍衛苗栗青年聯盟、憲法133實踐聯盟、g0v零時政府等。

綠盟10多個團體現身,也獲得機會與群眾對話,將其關注的社會問題呈現出來。這些公民團體多表示,自身所關注的議題其實與核電爭議同為一體,是在同樣的發展邏輯下所產生的錯誤。

「黑島青」成員便認為其關注的服貿協定與核電同樣是黑箱作業,缺乏資訊公開,除了政府的錯誤外,也顯示媒體監督功能失靈;而近日馬英九提出辯解,表示不與全國民眾討論便簽訂是為了「效率」,更讓他們痛批「保守主義正在復辟,而且還學會了用進步的語言來偽裝。」樂青更直指新莊捷運與核電同樣顯示「不犧牲就沒有發展」錯誤邏輯,並不是青年所要的未來。

「答應我,不要放棄!」長期在東海岸反對不當開發的達卡鬧表示,至今仍未放棄拆美麗灣,其與核四一樣,都違背了子孫的生存權利,更展現著官商勾結。捍衛苗栗青年聯盟傅偉哲則指出,目前苗栗縣長劉政鴻對於開發工業區的態度已轉保守,「這真的不是不可能!」傅偉哲認為這表示公民的努力爭取,已經開始撼動開發勢力。

都更盟則甚至提出「圈地拆核四 都更救台灣」的見解,想要以目前所見的都更手段來一一反制,屆時還可申請公權力代為強拆,企圖用創意打破現狀。

除了五六運動宣示將在明年持續舉行,相約每個星期五晚間為了反核相聚,百萬人廢核行腳也將在31日於原地進行跨年晚會。而綠盟秘書長崔愫欣更預告,請把明年3月的8、9兩日空下來,屆時將會舉辦比309更大型的廢核行動。明年的2月22日,參與不核作專輯的音樂人們也將聯手舉行演唱會,早鳥票已經開賣

2013氣象回顧:冬季仍偏冷,太平洋可能進入多颱週期

$
0
0
本報2013年12月31日台北訊,詹嘉紋報導

2013年將到尾聲,年末一波濕冷天氣發威,讓台灣民眾「凍未條」,各種保暖衣物熱賣,寒風夾細雨,讓人忍不住想問:今年冬天是不是特別冷?還要冷多久?

總結年度氣候狀況,中央氣象局於27日發表報告,整體而言,今年台灣各地氣溫偏暖、中部雨量偏多;主要幾項氣候特徵分別為春雨較遲、梅雨期短、侵台颱風偏多以及初冬偏濕。

寒潮南下,1、2月仍有可能出現低溫,民眾需注意天氣變化保暖。影像顯示華南地區中高層為西南風如淺藍色箭頭所示,又由於強烈大陸冷氣團南下,亦明顯可見近地層為北風如深藍箭頭所示;華中地區之霧霾現象仍然明顯如棕色箭頭所示。圖片來源:中央氣象局。

※圖說:淺藍色箭頭處為華南地區中高層的西南風,由於強烈大陸冷氣團南下,深藍箭頭為近地層明顯北風;棕色箭頭處為華中地區之霧霾現象,十分明顯。

1、2月低溫頻繁,需注意保暖

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指出,依現有資料研判,未來一季台灣各地天氣偏冷的機率仍高,但濕度可望降低。他表示,過去3年,北半球冬季的暴冷現象,是受到負北極震盪影響,格陵蘭、加拿大東部等地變得相對溫暖的空氣推進極區,造成冷空氣往中緯度地區移動,氣溫因而陡降。

不過鄭明典也強調,雖然近兩週來,台灣氣候濕冷,但其實今年台灣的受負北極震盪影響的現象不明顯,北極海冰狀況也跟過去差不多,並不算特別異常,只是明年1、2月仍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低溫出現較頻繁,接下來可能還會有數波冷空氣降臨,民眾需注意保暖。

海溫升高,太平洋進入多颱週期

太平洋可能已進入多颱週期。圖為2013年造成菲律賓重大損傷之強颱海燕,衛星雲圖可見其清晰之颱風眼與堅實的構成雲系。圖片來源:維基百科今年秋颱偏多、強度似乎也增強,如重創菲律賓的海燕颱風,即是有衛星觀測圖以來,強度最強的。對此,鄭明典認為,根據長期觀測,太平洋極有可能要進入「年代際變化」(Decadal Oscilaltion)週期,此後10~20年間,海溫升高,各項海上環境因子更有利颱風形成,颱風數量將隨之增加。

他進一步說明,大西洋颶風與太平洋颱風的消長呈反比關係,其關鍵在於海溫變化。以2000~2013年為例,台灣的颱風生成數偏少,大西洋的颶風則偏多;而2013年,全球平均生成26.2個颱風,強颱佔5.5個;台灣則分別有31個颱風及7個強颱。從長期監測及今年的狀況看來,可能已到了轉變為多颱週期的階段。

春雨偏少,原因難歸納

明年春季,北太平洋中緯度海溫有偏暖趨勢,因此台灣春雨還是可能偏少,只是原因複雜,不易歸納。鄭明典說,台灣陸域範圍小,對雨量變化感受比較明顯。「其實還是有下雨,只是位置偏了點,沒下在島上。」

另外,東亞極端天氣事件則包括盛夏偏熱,導致台北、上海及日韓多處高溫破紀錄;西伯利亞地區則在入冬(12月)後異常偏暖。全球則是經歷有紀錄以來最暖的11月。

「風調雨順」是每個人的盼望,但氣候確實在變。不管是氣溫升降或是颱風,除了仰賴趨勢預測,政府和民眾都要更懂得因應現況,加強對於天氣型態的應變能力。

台北市2014跨年晚會送充氣加油棒製造垃圾

$
0
0
作者:賴鵬智

最近才連續貼文協助台北市青年團體宣導2014跨年晚會相關環保訴求及招募現場環保志工的訊息,也認為台北市政府在跨年晚會環保措施上一直有設法加強,沒想到今天一則報紙廣告就讓我對台北市政府的用心打了很大折扣。

台北市政府2014跨年晚會送充氣加油棒,圖片來源:賴鵬智。

看了半版的跨年晚會廣告(含交通資訊),才知道台北市政府要在晚會現場發放圓仔造型眼罩與「充氣加油棒」,也許眼罩有可能重複使用,但充氣加油棒往往都在散場後就被丟棄一地,變成了垃圾,我前2年的跨年垃圾照片有很多證據的。

台北市2012跨年晚會散場後滿地充氣加油棒廢棄物,圖片來源:賴鵬智

台北市政府環保局要參加跨年晚會的民眾減少產生垃圾,要民眾垃圾不落地,甚至還需要徵求大量志工協助清理髒亂無比的現場,但職司主辦跨年晚會的觀光傳播局就一點環保概念也沒,只想要討好民眾,只想要製造氣氛,沒想到垃圾減量,於是同樣一個市政府辦活動,卻是左手打右手,極不協調,也是諷刺!

而郝龍斌市長曾經擔任過環保署長,在他的帶領下,2任8年率領的市政府卻只有環保局努力照顧環境,其他單位則置之度外,而且就要卸任了,整個市政府團隊並沒有將環保優先放在心上,這也是諷刺啊!

我去電觀光傳播局,承辦人說東西都做了,新聞也發了,今年沒辦法不送,不過他會列入檢討項目,希望明年可以改善。唉!就只能這樣了。

無獨有偶,新竹縣政府是在跨年晚會贈送「螢光棒」。

新竹縣2014跨年晚會送螢光棒,圖片來源:賴鵬智。

辦跨年晚會已經非常不環保,又不懂得呼籲參加者不要用螢光棒,反而還贈送螢光棒,散場後又將增加一大堆有毒垃圾(無論是化學藥劑或水銀電池驅動發光),燒也不是掩埋也不是,新竹縣政府決策官員與承辦廠商之環境素養差矣!我也去電表達意見了,希望明年不再看到這些傷害環境的做法。

政府燒錢製造短暫、虛幻的歡樂好像變成台灣從中央到地方必然的施政手段,如果在人民還不能接受沒有跨年晚會的政績現象時,垃圾從源頭減量甚至「零垃圾」的辦活動原則應該是主辦單位及承辦廠商要有的基本認知才對。

【台灣海岸X檔案】屏東滿豐漁場─南仁漁港

$
0
0
作者: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編按:台灣環境資訊協會2013年底召開「東脅西毒」記者會,揭露台灣海岸傷痛。西岸受汙水、廢棄物所害,早已傷痕累累,而東海岸亦正面臨開發威脅。即日起,環境資訊中心將結合《台灣海岸調察藍皮書》與徒步海岸行動者調查發現,連載一系列台灣最需關注的海岸議題,與您一同打開【台灣海岸X檔案】。

CASE NO. 7:屏東滿豐漁場─南仁漁港

由屏東滿豐漁場至南仁漁港,長度約120公里。

屏東滿豐漁場──南仁漁港 位置示意圖,圖片來源:google地圖。

此段海岸除卻港口水泥化、部分區段(例如:聚落前)有消波塊或堤防外,多數區段幾無人工化跡象。整段海岸底質多樣性高,具有沙岸、礫灘及珊瑚礁岩岸,此外還可觀察到高位珊瑚礁、崩崖、風吹沙、貝殼沙灘等特殊地質景觀。

國家公園海岸 保護與觀光拉扯

部分海岸屬墾丁國家公園管轄,因而還保有原始風貌,高位隆起珊瑚礁區段,除了部分區段闢建為果園外,還留存原始濱海植物林相。

然而也因盛名之累,每年造訪人次達8、90萬之譜,旅客雜沓的區域,如:墾丁大街或南灣等,明顯感受因大量觀光旅遊需求而形成的開發壓力,例如:民宿林立、水上遊憩的不當規劃等;民眾隨意採集海洋生物等。

海口海水浴場則是有沙灘車業者進駐,現場並無觀察到沙蟹洞穴痕跡,究竟是此地本無沙蟹分布,或是因其他干擾而難以生存,還需深入研究及持續追蹤才能了解。

屏東海岸底質多樣性高,包括珊瑚礁。(圖: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為觀光鋪路 忽略環境承載量

熱門旅遊景點範圍外的區域,因為缺少遊客關注,雖減少觀光旅遊所帶來的開發壓力,然而不可避免其他地區群起仿效的心態。

因此在四重溪口觀察到新建高架道路工程,據當地居民表示,希望可透過快速道路將其他旅客吸引至本地消費。然而快速道路對景觀的破壞、對生態系造成的切割效應、噪音等諸多問題可能都沒有被完善考量。

諸如此般「有道路就能吸引大量遊客」的心態存在許多偏鄉居民心中,因此發展友善環境的生態旅遊或設立環境乘載量等,都是未來發展海岸、海洋觀光所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爭議聲中 桃園航空城「部分過關」

$
0
0
本報2013年12月31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行政院副院長毛治國日前嗆聲年底前一定通過,桃園航空城計畫30日於營建署闖關內政部都市計畫審議委員會,得到「部分同意」審議結果,桃園縣政府將開始就同意部分辦理公開展覽。但反對的自救會民眾與聲援團體卻遭警力阻擋,想進場旁聽會議都不可得,於下午另外召開記者會,泣訴「可惡」,強調此案不但黑箱作業,更有諸多違法。

自救會與民眾想進場發言,不得其門而入

都市計畫原則通過  但用地需求評估要到2014年2月

航空城計畫面積高達4,771公頃,其中區段徵收面積有3,000多公頃,包括7,800多戶房屋、107家合法工廠、6所學校、12座寺廟教堂需要搬遷。內政部次長蕭家淇表示,審議結果採部分同意,8項討論事項中,僅同意了6項,是由於中央與地方無法取得共識,且尚有數百件陳情案未解,內政部原則同意,但各項用地需求須評估公益性,最快明年2月才有機會審議通過。

已獲同意的部分,桃園縣政府將開始公開展覽30天與10場說明會,民眾可以提出各項陳情,由專案小組進行了解民意,若公展期間順利取得民眾共識,預計明年2月或3月將再舉行審議。

但桃園縣政府30日晚便搶先宣布,即日起計劃區內土地將實施禁限建。更打算一次進行完區段徵收部分,全部經費高達1,600億元,此點與中央「一次規劃、分期分區」的期待尚無共識。

吳志揚:不同意戶是權利  但就像青春痘  不太好看

「都市計畫當然會希望完整一片,但是有人不同意想要劃出,這也是他們的權利,但是就會像青春痘一樣,畢竟不太好看。」桃園縣長吳志揚以青春痘來看待不願受徵收的居民。

目前此案已有900多人發出陳情,規劃單位則盡量將他們劃出以消彌抗爭的聲音,「也許公展的時候他們看了,會改變主意,也會要求想被徵收呀!」

雖然部分成員獲得劃出,但自救會控訴目前的設計毫無規劃,他們出示地圖,指出因此將發生整個聚落被機場跑道包圍,只留一條聯外道路,其他生活機能完全沒有,與一間房子四面都是大馬路的畫面。「根本是要把我們凌虐致死!」自救會成員呂文聰悲泣。

遭跑道包圍,只有一條聯外道路

依照桃園縣政府的時程,2014年將要辦理土地測量及地上物查估作業、2015年辦理區段徵收土地公告及發價作業、2016年開發工程施工、2018年辦理區段徵收安置土地及抵價地抽籤分配,2019年完成區段徵收工程。

吳志揚更表示,「如果把航空城想成土地開發真是很沒意思,應該把它想成是可以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大建設才對。」

吳志揚說,航空城不只是機場擴大,更要藉此拉抬周邊發展,和機場運作互相加值。但諷刺的是,台權會執行秘書王寶萱指出,航空城計畫因機場擴建的名義提出,可是機場區的第三跑道將在2022年才將開始進行規劃設計與環評,在重重高估之下,到時候第三跑道是否一定會興建,根本是未定之數。

支持、反對  待遇大不同

都委會原訂在上週24日審查,但因不滿營建署沒有回應偽造資料的質疑,自救會百多位成員癱瘓了會議,這次營建署不斷阻擋他們的參與,先是在上週五通知時,表示只能有10位代表參與,但30日上午他們準時到達大門口時,便開始遭到警衛阻擋,在6樓會議室門外,也以桌子擋住走道,並派有數十位警力與官員,改口為「一次進來三個,說完意見就得離開。」讓自救會非常不滿,一再發生衝突。

潘忠政遭兩名員警拉扯出場

桃園在地聯盟潘忠政於發言時間結束後仍不斷提出程序問題,更在得不到回應的情況下走向蕭家淇面前,隨即遭到兩名員警拉扯出場。

自救會質疑,營建署無預警自行變更規定,違反了議事規則,而且他們進場發言時,才發現支持的各級民代與鄉長村長除了發言,更可以全程參與會議,更獲得如同「貴賓」般的禮遇,非常不公平。

協助自救會舉行記者會的立委林淑芬出示立院公報,指出她才在本會期藉由審查預算的手段,得到內政部部長李鴻源與營建署代署長許文龍的同意,之後都委會的審議將比照環保署模式開放民眾參與,「這些審議與民眾的身家財產息息相關,他們是利害關係人卻不能參與甚至旁聽,實在太不合理!」林淑芬表示,他們的答應猶言在耳,今天卻發生這種事,讓她非常生氣,表示將採取刪預算的方式繼續爭取。

營建署的議事規則

自救會除了在記者會中氣憤的講述遭遇,更痛批航空城「從頭到尾」違法,王寶萱痛批,早在2011年時便開始違法,當時沒有在機場跑道設計3種方案中,選擇對人民影響最小的,反而選擇徵收範圍大上兩倍的現行方案,違反了行政程序法。

人權團體:程序諸多弊端  將導致錯誤的決定

而今年4月的區域計畫審查中,灌水了8萬名幽靈人口,以規避逃避「未滿8成不應訂定新都市計畫」的法規,也涉嫌違反《非都市土地申請新訂或擴大都市計畫作業要點》。而此次大會不讓利害關係人全程參與會議,也已經違反資訊公開法和行政程序法,她認為航空城計畫已完全失去開發正當性。

王寶萱指出,他們這個星期內又從計畫找出了許多問題,沒想到居然沒有進場告訴委員。他指出,在計畫書中,出現了把國際文獻翻譯錯誤的荒謬失誤。原文應為「國際機場叫國內機場創造更多直接的就業機會:每百萬人次的客運量可創作950就業機會...此外,每一個在機場區域的現場工作大約可衍生出額外的一個工作機會,依經驗來看國際機場每百萬客運人次可創造共2000個工作機會。」

但在計畫書中,卻寫成每百萬客運量人次可以創造出共計2950及業機會,等於高估了1.5倍。

王寶萱表示,計畫中先是灌水高估未來的客運量,又再乘上了錯誤的就業機會,航空城的規模遭到了嚴重的膨風,若審查委員還不知道此事,只會做出錯誤的決定。


南港瓶蓋廠全區保留恐落空 文資審議僅增6處歷史建物

$
0
0
本報2013年12月31日台北訊,洪郁婷報導

南港瓶蓋工廠守護隊,在審議會場外表達全區保留南港瓶蓋工廠訴求,攝影洪郁婷

南港瓶蓋工廠昨(12/30)進行第二次文資審議,瓶蓋工廠守護隊志工在會場外為文資委員加油,盼文資審議能捍衛住瓶蓋工廠歷史價值,不要讓南港成為「集體失憶的城市」。提出守護隊積極提出新事證,歷史文獻、工廠使用之建料與空照圖等,希望瓶蓋工廠能全區保留,然根據當晚市府發布之新聞稿,本次審議僅新登錄瓶蓋廠6處建築為歷史建築。

守護隊提出上次現場會勘疏漏的事證,諸如日治時代的空照圖、TR紅磚、「天龍木材」檜木屋樑等建築材料,使廠區兩建物年代上溯及日治時期,將可能獲得保留。但守護隊強調,瓶蓋工廠裡錯落的日治時代到80年代建築,正是瓶蓋工廠見證南港城市演進的證明,文資價值不應該侷限在單棟建物歷史,應該以整個廠區的角度來思考。

「台灣煉瓦株式會社」(1913年),其生產之磚窯印有TR字樣的屬一級品。圖片來源:南港瓶蓋工廠守護隊。瓶蓋工廠建物屋頂乃1860年代於日本靜岡縣成立之的「天龍木材株式會社」所生產之木材。

守護隊志工賴香伶表示,瓶蓋工廠有70幾年歷史,曾提供二戰時期軍需,也是南港工業歷史的起源,其中充滿了勞工生活縮影,廠內有育兒室、籃球場,甚至有魚池可以釣魚、可以養豬,在這裡可以把家庭生活和工作結合在一起,是現代人無法想像的昔日勞工生活。

配銷處倉庫現況,圖片來源:台北市政府新聞稿。瓶蓋工廠內日治時期建物,南港瓶蓋工廠守衛隊提供。

南港瓶蓋工廠之印花工廠外觀,圖片來源:台北市政府新聞稿。南港瓶蓋工廠印鐵工廠內部結構,圖片來源:台北市政府新聞稿。

守護隊表示廠區內300棵樹木,形成豐富生態,可作為城市中的生態跳島為鳥類提供棲地。而古台北湖遺跡新庄子埤遺址,也被瓶蓋工廠保留下來 不僅富歷史意義,也提供廠區環境蓄水、滯洪及調節氣候的功能。

針對市地重劃及可能牽涉的私地主權益,守護隊志工吳慧貞表示,守護隊不願意保存瓶蓋工廠的過程中,有人的權益因此犧牲。希望市府能提供相對公開的都市規劃訊息,讓守護隊理解市府對南港城市規劃的理念,為公眾利益提出更周全的建議。

南港居民表示,南港瓶蓋工廠紀錄南港發展史應完整保留,洪郁婷攝影。南港居民及藝術工作者闕巧涵認為,從城市的文化歷史尋找創作的材料,才有自己的風格、才能在國際間找到立足點;而身為南港居民,她期望決策者能為南港做出最好的決定,讓南港更欣欣向榮。如果南港成為下一個信義區,也該學習信義區保留了四四南村和松菸,保留瓶蓋工廠不要讓南港失憶。

根據北市府當晚發布的新聞稿,第54次審議會決議以日據時期原廠區原建物基地範圍,登錄「南港瓶蓋工廠--配銷處倉庫、印花工廠、防空洞、印鐵工廠、瓶蓋工廠、崗哨」為歷史建築,為兼顧集體記憶保存及未來發展計畫,瓶蓋工廠及崗哨可異地保存。此次登錄為歷史建築的建物群聚於廠區鄰近南港路之廠房,其木桁架材料、作法皆有一定品質,呈現當時產業建築之特色。審議結果僅新增6處建物為歷史建築,未達成瓶蓋工廠守護隊期望之全區保留。

土壤重金屬污染管制 工業區管制要放寬?

$
0
0
「環境報導」2013年12月31日台北訊,朱淑娟報導

環保署預計修訂「土壤污染管制標準」並於30日舉行公聽會,由於大幅放寬工業區重金屬污染管制標準,而依過去調查,農地污染多導因於鄰近工業區污染,環保團體抗議單獨放寬工業區管制標準是倒退修法。

另一方面,鋼鐵公會卻主張三價鉻管制標準應再放寬。由於各方意見差異甚大,環保團體也抗議公聽會未公告 、且未通知環保團體參加,環保署土基會執秘蔡鴻德為此道歉,並承諾將加開幾場公聽會且表示標準還可以再討論。

2001年11月土壤污染整治法實施後,這次並不是第一次提出修改標準,早在4年前就曾提過分區管制、並以健康風險為原則訂定標準,後來因爭議過大而作罷。這次提出的觀念類似,主要也是以「分區管理、健康風險」為原則,主要目的是讓一些風險不高的污染場址不必花太多成本去整治。

然而,修正版本的管制方式至少有三個爭議點:

先談「分區管理」部分。現行土壤管制標準分為一般地區、食用作物農地兩類。修正後改為三類:(1)農業用地與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2)一般地區、(3)工業及產業密集區。第(1)類最嚴、其次第(2)類,第(3)類最寬鬆。(附註)

蔡鴻德說,分區管制主要精神是以風險管理為原則,另一個考量是整治成本。過去一旦被公告為污染整治場址者必須整治到符合管制標準才行,但不同用途的土地風險不同,一視同仁用同一個標準可能浪費了成本。

修正重金屬管制標準。(資料來源:環保署  朱淑娟整理)

而經分區後,將農地及水源區這類健康風險最高者以最嚴標準管制。但工業的健康風險相對較低應放寬管制。他強調,所謂「工業及產業密集區」是指工業區、加工出口區、科學園區、環保科技園區,不含單獨工廠。

分區管制看似合理,但問題是,工業區真的風險相對較低嗎?

彰化醫療界聯盟理事吳君真認為,不能一刀畫下區分農地、工業區,因為台灣農地緊鄰工廠相當普遍,工廠將含重金屬廢水排入溝渠,農民再引用同一溝渠的水灌溉造成污染。過去環保署查獲的農地污染案例,多數污染行為人就是緊鄰農地的工廠。

而4年前的公聽會中,農委會農糧署代表也反對放寬工業區管制,農委會還批環保署,關於銅、鋅,農政單位已經努力改善很久,包括將肥料標準逐漸加嚴,環保署卻要放寬,這種做法沒有進步、還住後退。

工業區鋅、鉻為何放寬?

第二、從附表一可看出,砷、鉛雖有加嚴,但銅、鋅卻大幅放寬,鋅甚至不用管。蔡鴻德表示,依實驗結果這兩項物質健康風險並不高,對農作物吸收影響也不大才會放寬。但這種說法是存疑的,依環保署資料顯示,過去曾被公告為控制或整治場址的農地以彰化縣、 桃園縣最多,其中銅、鎳污染比例最高,佔五成以上,其次是鋅、鉻。而這四項重金屬管制值在草案中卻全數放寬。

第三,鉻的管制修正爭議也不小。現行的管制是用「總鉻」,修正後除了第(1)類農地及水源區維持用總鉻管制,第(2)類的一般地區改成「六價鉻」、「三價鉻」管制且放寬,第(3)類的工業區卻只管六價鉻、不管三價鉻。

工業區不管三價鉻有什麼問題?事實上總鉻管制是過去鋼鐵業者計較最多的項目,因為鋼鐵業產生的集塵灰等污染物,三價鉻是其中主要的污染物。過去用總鉻管,怎麼測都會超過標準,業者早希望能改用六價鉻、三價鉻取代。雖然三價鉻的毒性遠不如六價鉻,但第(3)類工業區的三價鉻連標準都不定,這未免也太昭然若揭了。

僅管如此,在30日的公聽會中,鋼鐵工會代表進一步建議,依環保署針對第(3)類一般地區三價鉻所做的健康風險評估值是127,000(毫克/公斤),標準卻定1000,兩者差距太大,建議可以再放寬。

而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就抗議,這是要為處理集塵灰的台灣鋼聯(現為列管的土壤污染場址)解套。同時也是為環保署計畫開放12項混合廢五金進口做準備。

此外戴奧辛管制標準維持每公斤1000奈克不變,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蔡智豪表示,2005年3月彰化線西、伸港爆發戴奧辛毒鴨蛋事件,當時檢測到的土壤都低於1000奈克,他建議應加嚴到10奈克才足以保障食的安全。

※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http://shuchuan7.blogspot.com

【台灣海岸X檔案】花東海岸 人文自然美景兼具

$
0
0
作者: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編按:台灣環境資訊協會2013年底召開「東脅西毒」記者會,揭露台灣海岸傷痛。西岸受汙水、廢棄物所害,早已傷痕累累,而東海岸亦正面臨開發威脅。即日起,環境資訊中心將結合《台灣海岸調察藍皮書》與徒步海岸行動者調查發現,連載一系列台灣最需關注的海岸議題,與您一同打開【台灣海岸X檔案】。

CASE NO. 8:花東海岸

花蓮石梯至台東長濱,長度約19公里。

花東海岸位置示意圖,圖片來源:google地圖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大海就是我家冰箱

花東海岸是許多原住民族世居之地,例如:卑南族、阿美族、噶瑪蘭族等,這些原住民長期生根已發展出具備各族特色的海洋文化及海祭活動,雖然名稱皆為海祭,實際祭祀內容、方式及時間依各族而異。

而阿美族人更有「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之稱,顯見其族身處不同環境順勢而為的特性。花東海岸漁港雖然不多,在許多聚落聚集之處卻見到岸上停泊有小竹筏,實地踏查期間更巧遇阿美族人在岸邊整理漁具及漁筏等,預計在飛魚漁汛來臨之際出海捕撈。原住民文化傳承也仰賴其周遭海岸地區是否維持一定的自然狀態。

長濱一帶往北,海階平台闢成水稻田,錯落有致、層層疊疊的水梯田形成壯闊景觀。這是源自清朝期間水稻種植技術,將海與陸地交界的土地運用到極致。

幾十年前,東部海岸的水稻從岸邊延伸到海邊,風吹動陸地上的水稻形成的稻浪,與海水拍打海岸的海浪交織成美麗景色。近年因為農業沒落,許多梯田開始荒廢,雜草叢生,以往稻浪與海浪交織的景色漸漸消逝。

石梯的水田與大海交織成一片美景。

 

鄰近有聚落的花蓮海岸都被投擲了消波塊。

消波塊、觀光飯店佔領海岸線

花東海岸美景眾所皆知,且多半還維持自然海岸狀態,是非常值得優先保存的標的。

然而許多區段現今面臨不當人工設施、旅館開發案等威脅,例如:台東縣省道台11線靠海側路旁常有廢棄土方堆疊出來的平台,用途不明;花蓮海岸段堆置許多大型消波塊,數量及大小都蔚為景觀。

海景優美的區段上,或許是出於佔據「海岸線第一排」的思維,時常可看到興建完成、興建中或荒廢的建築,可能是作為民宿或民宅使用,越靠近熱門景點情形越嚴重,例如:杉原灣美麗灣渡假村。觀光發展對當地環境無形中形塑不小的開發及破壞壓力。

本報告中雖只提出石梯到長濱段,然而整段花東海岸都是珍貴的自然資產,在大力推行觀光同時,也應思考是否傷害了發展觀光的本錢──自然美景。如要持續維護美景,也不可忘卻在這個區域裡最特殊的人文地景,更需要積極保存。

【氣候變遷Q&A】(48)低碳、低成本的「氫經濟」

$
0
0
本報2014年1月1日綜合外電報導,賴慧玲編譯,林可麗審校

氫的魅力在於不管是用來燃燒加熱、或是在燃料電池(fuel cell)中與空氣反應發電,唯一的副產品只有水,不會產生溫室氣體或其他物質。所謂的「氫經濟」(hydrogen economy),指的就是以氫作為低碳能源來源的願景,用來取代如作為運輸燃料的石油,或作為加熱燃料替代天然氣

氫汽車。(圖:bisgovuk)

然而,氫並不是以元素的方式存在地球上,必須從天然氣、生質能、酒精或水等化合物中加以製造出來。每種方式都會需要使用能源來提煉純氫。而使用氫對氣候變遷的影響,則取決於製造氫的過程中消耗能源產生的碳足跡。

燃料電池、氫氣車

最具潛力的氫氣用途,是用把氫氣轉換為電力的燃料電池,驅動電動汽車或電動巴士。儘管內燃引擎一樣可以使用氫氣燃料,但燃料電池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它比內燃引擎更有效率。

目前最普遍的氫氣來源是天然氣。以此估算,一般燃料電池車行駛一公里會產生70到80公克的二氧化碳,排碳相當於現代油電混合車或以今日英國電網充電的電動車。

若使用低碳能源製造氫氣,例如再生能源、核能或碳捕捉及封存技術(CCS),甚至可將這些碳排放減低至零。缺點是在此狀況下,燃料電池產生的電只有原先製造氫氣所消耗電力的一半左右,其餘都以熱能形式散失了。

近幾年電動車比氫氣車更受重視,一部分因為發電效率較低,另一部份也因為對氫燃料電池車的上市仍多有顧慮。儘管如此,氫氣車依然保有許多重要優勢。例如氫氣車可以在短短數分鐘內快速充足燃料,單趟即可行駛數百公里。因此,究竟孰優孰劣,取決於每種情況下的最終成本、減碳潛力和使用者的需求。

氫氣:用途廣泛 成低碳推手

除交通運輸外,氫氣也可儲存間歇性再生能源,例如當風力正強,電力需求卻不高時。在這種情況下,氫氣可說是一種大型電池或儲存系統的替代方案。另一種可能用途,是以純氫氣或與天然氣混用,作為家用或建築的暖氣燃料。

正是這樣的彈性,讓氫氣在未來低碳能源系統中充滿實用潛力。氫氣不僅可以從多種來源取得,還有各式各樣的用途,例如作為動力來源、低碳汽車的燃料、或應用在化學工業與低碳暖氣裝置。除此之外,氫早已被廣泛地使用在化學工業中,業界對氫氣的大規模製造、加工和物流已駕輕就熟。基於上述各項原因,許多專家將氫氣視為達成低成本、低碳能源體系的關鍵推手。

儘管氫氣可以幫助能源系統減碳,但具體找出使用氫氣的最佳時機和場合也很重要。因此,將氫氣放入整體經濟的框架中(hydrogen in the economy)思考,可能會是比較好的選擇,而不是另創一個「氫經濟(a hydrogen economy)」。

本文由倫敦帝國理工學院葛拉瑟姆氣候變遷研究所及能源未來研究室Nigel Brandon 教授與英國衛報共同撰寫。

【參考資料】

悠活案有條件通過環評 環團指強渡關山

$
0
0
本報2014年1月1日屏東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昨(31)日跨年前夕,屏東縣環保局舉辦悠活麗緻渡假村環境影響說明書審查會議,全案在2013年5月爆發悠活違法經營14年後開始進行環評,歷經三次初審,在昨天環評大會上屏東縣政府做成「有條件通過」的決議,12位環評委員出席,得到全數通過。悠活渡假村在國家公園內違法經營14年後獲得了解套。環保團體表示,此案在非法的基礎上強渡關山,將對主管機關提起行政訴訟。

悠活案有條件通過環評

此項環評報告書,是悠活針對其集合式住宅向墾管處申請旅館變更,經環保署依環評法要求進行全區環評。

集合式住宅未取得旅館執照  悠活違法營業

悠活在墾丁國家公園內違法經營旅館至今已14年,其總開發面積1.35公頃,共有410間客房。1999年悠活分6區完成集合住宅興建,當時未經過環評審查,2006年墾管處核定其第1、2區變更旅館,且取得屏東縣政府經營執照;2008年悠活再次申請3至6區變更旅館,環保署認定違反環評法,應停止開發進行環評,並繳回不法利得。一直到2013年5月經媒體報導披露,悠活已經營旅館14年,部份區域始終未取得經營執照,為違法經營。

屏東縣政府在8月、9月及11月完成初步審查,並在昨天做出環評決議。環保團體認為此案環評審查進度太過神速,這項攸關國家公園內珍貴海洋資源的開發案,不應如此草率決定,希望環評委員發揮專業,仔細審查。

悠活案環境影響分析

悠活開發  萬里桐珊瑚多樣性、珍貴性消失

屏東環境保護聯盟理事長洪輝祥發言表示,悠活所在的萬里桐是墾丁國家公園的生態敏感區,是墾丁四個海洋保護區之一,代表它是墾丁海域最核心,且生態多樣最具代表性。但是14年來,悠活的存在讓海洋蒙冤。海洋學者陳昭倫的調查已經發現,萬里桐的珊瑚多樣性產生變化,其珍貴性消失不見,變成了其他海洋也看得到的珊瑚種類。

在開發單位提出的報告書中,引用了許多陳昭倫的研究,片面解釋珊瑚的覆蓋率降低,是由於全球暖化造成珊瑚白化及莫拉克颱風的影響,卻沒有提到,真正對萬里桐生態造成不可逆反應的,是營養源的污染。

大量遊客集中 污水造成藻類覆蓋倍增

屏東環評說明悠活違法營運造成的環境衝擊。洪輝祥指出,陳昭倫的研究說明萬里桐的大型藻類覆蓋率,從2008年起增加了3倍,而這種大型的藻類是營養源造成的,不是因為颱風或全球暖化。

洪輝祥說,悠活飯店每天有1100名遊客,一年就有40萬以上的遊客量。他質疑這樣的生態負荷集中在國家公園的一個點上,對海洋的衝擊有多大?萬里桐除了悠活這座400個房間的大旅館之外,海域的村民人口數逐年減少,悠活每日排放543噸廢水到萬里桐海域,連續14年,等於277萬噸廢水。珊瑚覆蓋率降低,很明顯是14年來悠活每天營業所造成的衝擊。

環團:荒謬環評  審查既成的違法事實

屏東教師會生態中心秘書康雅婷表示,開發單位否認學者指出的既存污染事實,一直排除飯店對萬里桐環境的影響,未來飯店要如何繼續和當地的環境共處,對環境保護會有任何的幫助嗎?

「我們要如何期待,這片海域有機會回到還未開發前的生態多樣性?」康雅婷認為,儘管開發單位一直使用陳昭倫博士的論文,卻未從其研究中得到任何的啟發。

康雅婷並指出,監察院針對悠活違法經營14年在今年12月通過糾正內政部及屏東縣政府。而且主管機關已經針對其3至6區勒令停業,但悠活仍持續接受會員服務。這些作為,正突顯出環評荒繆的地方。環評應是評估這片未開發的土地是否適合開發,如今卻是審查一個違法興建14年,實質興建的尺度是一個觀光旅館大小的渡假村。

洪輝祥則表示,悠活在墾丁違法經營造成萬里桐生態不可回復的影響,同一集團在旭海牡丹灣的「牡丹灣Villa」在山坡地開發超過一公頃,未經環評,且以民宿登記營業,明顯違法。他質疑該集團的開發案,刻意規避環評,主管機關應嚴正處理。

鎮民代表:墾丁要悠活 拼觀光

恆春鎮民代表蔡新將為恆春人的工作權發聲。在昨天的環評大會,恆春鎮長及鎮民代表出席並發言支持悠活企業。

恆春鎮代蔡新將說,「要先顧飽肚再顧媽祖。」他認為悠活員工70%是當地人,很照顧民眾,且相信飯店污水排到海裡,和工業污水不同,對海洋生態沒有影響。此外,他認為墾丁需要觀光發展,若沒有旅館,希望大家一起為了觀光來拼事業。

悠活董事長曾忠信希望盡快通過環評。悠活董事長曾忠信表示,此案在1994年開始在國家公園還未成立時就開始進行,因此針對旅館土地的利用,多年來向內政部進行了冗長的行政訴訟,透過法律解釋希望政府依法行政。他表示希望能夠盡速完成審查作業,以減少停業期間的鉅額虧損和維護員工的權益。

承諾廢水零排放 悠活有條件通過環評

屏東縣環保局會後表示,悠活最受環保團體垢病及最受爭議的關鍵點就是排放水造成海域污染,影響珊瑚生態,因此環評委員特別針對排放水要求悠活改善。

悠活案有條件通過環評的附帶條件,是必須在3年內達到自己承諾的廢水零排放,在零排放之前,生活污水的放流水標準化學需氧量(COD)不能超過30mg/L(法定100)、生物需氧量(BOD)不得超過15mg/L(法定30),總氮每公升必須小於15mg/L,總磷必須小於2mg/L。

環保局長林雅文指出,針對悠活違法營運的不法利益所得,環保局將依照行政法及環評法進行裁罰,環評法規定最高罰款是150萬元,他說環保局的裁罰將比最高罰款高很多。悠活在文書上通過審查後,即可恢復營業。

Viewing all 1999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