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7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和發產業園區環評過關 六輕農業尾水利用、桃園航空城捷運 退回小組再審

$
0
0
本報2013年12月12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11日環保署第251次環評大會中,除了統一夢世界案、水里大彎案因有衝擊水保區之虞,而將進入二階環評嚴審。另外高雄台糖農地闢成「工業區」與六輕農業尾水利用案、桃園航空城捷運案,則分別通過與退回小組再審。

民間團體帶著海報,關心環評大會

航空城捷運線案在小組結論中,將「進二階」及「退回小組續審」兩建議併呈。雖然此案聲稱獲得96%的民意支持,且大多在既成道路上施做,但仍因為與「航空城」開發案關係密切,與在G10、G11兩段將徵收私人用地,而遭到民眾抗爭。

大會主席沈世宏說明,由於例如「淡北快速道路」、「大安、大甲聯合輸水工程」、「桃園縣桃二開發案」,不少有爭議的案子,遭遇民眾尋求司法途徑處理時,遭到法院以「二階環評才是法定公共參與」的見解,不認同那些開發案在一階環評中所做的公共參與,而遭到撤銷環評結論。因此建議開發單位自行考量爭議解決的難易,選擇是否要自行進二階。

沈世宏解釋,除了規模大於一定開發者一定進二階外,由開發單位自行進二階,也有縮短一階環評期程,與避免到時被法院撤銷必須重頭來過花去更多時間。

但開發單位回應,桃園航空城捷運開發是涵蓋於桃園都市開發計畫中,因此選擇積極和民眾溝通,而不願自願進二階審查,此案經大會決議,確定退回小組續審。

水資源主任粘麗玉說,六輕工業區枯水期應自籌水源,若准許六輕設人工湖,將有可能造成抽地下水及地層下陷惡化。

已經拖延了多六七年的六輕的「農業尾水再利用」一案,則將續審,大會要求其在2014年1月31日前提出因應對策。

在民間不斷要求六輕應該自籌水源的聲浪中,六輕目前仍維持在枯水期時調撥農業用水的作法,列席的農田水利署代表指出,六輕所需求的水量,讓農業用水早已到達緊繃,目前還有水能供六輕使用,是因為許多農民選擇自行抽取地下水,更沒有六輕所稱的「白白流掉也很浪費」的狀況。

農田水利署更指出,在政府將著手因應極端氣候與地層下陷後,將會開始管制農民抽用地下水,當農民回頭運用農業用水時,便將無水供六輕調用,因此六輕應該及早開始規劃自籌水源,不能繼續將調用農業用水視為理所當然。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主任粘麗玉與彰化環盟成員吳麗惠強調,彰化雲林地區已經無水可供六輕使用了,所以六輕應該盡早著手處理所需水源,尤其是海水淡化廠,他們更表示,政府不應該替六輕興建人工湖等設施,因為那應該是六輕該自己想辦法的。

而高雄市將台糖農地闢成「和發產業園區」,雖然遭批再一次將良田做為工業區,但在高市府強調此工業區相對低污染下,獲得通過。


宜蘭慈心學校推零廚餘 讓食農教育更完整

$
0
0
本報2013年12月12日宜蘭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慈心中小學學生必須到田裡實踐農耕,7年級還要學堆肥。(圖片來源:慈心中小學部落格)「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這首琅琅上口的詩作,如何讓孩子們深刻體驗呢?宜蘭慈心中小學除了讓孩子們親炙土地的農耕,殘餘的稻梗、葉菜,還學著做堆肥,成為土地的養分,徹底實踐珍惜作物的精神。最近結合宜蘭縣食育月,推廣到社區,將廚餘變成有用的肥料,還可以無負擔清潔廚房衛浴!

校園裡也有水稻田

宜蘭縣立慈心華德福實驗中小學校園一角,上農藝課的學生,蹲在田畦邊,小心翼翼地觀察作物生長的情形,一邊聽著老師的指導,除草、澆水,小小菜園中不時傳來笑聲、喧鬧聲,或呼喚老師的聲音,形成特殊的田園景象。

因為重視人與土地的關係,慈心中小學課程與活動設計,都與農業生活緊密結合,全體學生都必須修習農藝課,因此首創校園內有水田。師生由整地開始,直到收成,都得全程參與,每當收穫季節來臨時,校園內更是洋溢著歡樂的氣氛。

以學校為核心推動在地食材

慈心中小學與宜蘭縣政府合辦堆肥體驗,將廚餘變成有用的酵素。(圖片來源:宜蘭縣政府)師生午間都在校享用的有機營養午餐,兩周中有一天有魚,其餘都是蔬果,兼顧身體健康、食品安全以及生態保育;家長們覺得這一餐對孩子很重要。在一片食品安全疑雲中,至少有一餐讓家長放心、信任,能讓孩子得到營養好好成長。

然而食材尚未能達到100%來自宜蘭縣;為了實踐低食物里程、節能減碳,今年慈心進一步推動「在地食材推廣計畫」,鼓勵當地農民改以友善環境的耕作模式,供應給學校午餐。這些努力,形成了以學校為核心的社區支持型農業。

循環型農業  連廚餘都不浪費

學校也為了實踐循環型農業,將廚餘回收再利用,一方面朝向「校園零廚餘」的目標,另一方面則實踐低耗能的農業生產。慈心教師楊志凰解釋,從種植、收成到餐桌上,每天都有雜草、外表破碎的葉菜、剩餘的果皮等生鮮廢棄物,善加利用為堆肥不但能減少廢棄物,也能讓農場生產達到循環利用的目標。

另外,在有機農場,堆肥是重要的工作,本身也從事生態農業的楊志凰說,有機農業除了不買化學肥料,即使買的是有機肥,在包裝運輸過程,仍然會消耗能源;學習自己堆肥,可以減少能源的消耗。

今年剛掩埋的堆肥區。堆肥也活下地底下的生態、隨時可以在上面種作物!

在一處不起眼的小土丘上,插著「102冬廚餘堆肥區」,是今年剛處理過的固體堆肥,等著在地底下發酵化為土壤的有機質。前幾年的堆肥,逐漸派上用場,隨時 可挖出來,讓孩子當肥料,灑在田裡,呵護著作物長大。高中部教師穆傳蓁解釋,這些材料來自每天中午用完餐的殘餘菜餚以及果皮,或農場剩下的落葉殘枝,再加上如粗糠、有機豆渣或牛糞,來增加碳氮比。

為了找牛糞堆肥,去(2012)年,穆傳蓁帶著3年級的學生,四處尋找沒有打荷爾蒙、不打疫苗的牛糞回來堆肥。

楊志凰說,固態堆肥吸引蚯蚓、鍬形蟲、雞母蟲,讓地底下的生態豐富、土壤健康;而廚餘堆肥讓廢棄物降到最低,間接也為焚化爐保固,因為生鮮廢棄物可能降低焚化爐的使用年限。

從抗拒到發酵為成品

午餐殘餘的果皮殘餚,由各班學生集中到廚餘桶。雖然有農耕課的同時,也讓孩子體驗堆肥的工作,但到了7年級(國中階段)才開始講解堆肥的原理,學生不但要做環保酵素,還要負責清洗廚餘桶。穆傳蓁說,這些一般人視為無用的廢棄物,學生們也會抗拒,特別遇到廚餘放比較多天後再處理,更讓學生們捏緊鼻子。不過這樣的學習,才能串聯起食農教育的完整面貌。

穆傳蓁說,液肥可以當肥料也是很好的家用洗潔劑,利用不同比例的水調整之後,可用來清潔浴廁、廚房和地板,因為是天然物質,也不會造成環境負擔。

這套方法最近也在宜蘭縣食育月活動中,推廣給一般民眾,不但學會作法,參加者還獲得一罐學生製作的液肥。

曾經是辛苦生產的農作物,即使成為廢棄物,還可以回歸為土地的養分。宜蘭縣政府表示,除了教吃,又加入零廢棄物以及堆肥的概念,讓飲食教育的面貌更完整。

環保酵素的作法

將1公斤黑糖、3公斤廚餘以及10公斤水加在一起,經過3個月厭氧發酵,過濾出的液體,即成為環保酵素。

【救命飲食】被扭曲的蛋白質建議

$
0
0
作者:T.柯林.坎貝爾 、 湯馬斯.M.坎貝爾二世

關於蛋白質,有許多最基本的問題,其實很多人都搞不清楚,比如說:

  1. 什麼是良好的蛋白質來源?
  2. 一個人究竟該攝取多少蛋白質?
  3. 植物性蛋白質質跟動物性的一樣好嗎?
  4. 需不需要在某些植物性食物中加點肉,以獲取完整的蛋白質?
  5. 該不該食用蛋白粉或胺基酸補充品? 尤其是活動量大的人或運動員?
  6. 需不需要攝取蛋白質補充品,以促使肌肉生長?
  7. 素食者從哪裡攝取蛋白質?
  8. 吃素的孩子沒有攝取動物性蛋白質,這樣能不能適當地成長?

若與總卡路里攝取量相比,其實人體只需要5%至6%的膳食蛋白質去代替體內定期流失的蛋白質,一般大部分營養建議的蛋白攝取量都在9%到10%,以確保大多數人至少都達到5%至6%的需求量,但很多人的飲食常會超過這個建議量。

多數人究竟每天食用了多少蛋白質呢?答案顯然超過所建議的10%:美國人平均攝取達15-16%!如此是否會導致罹患癌症的風險?從動物研究的結果來看,答案是:是的!

蛋白質迷思

但是,蛋白質的文化偏見根深蒂固的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如果你是文明人,就會吃大量的蛋白質;有錢人吃肉,窮人的主食則是植物性產品,如馬鈴薯和麵包。有些人認為,社會階級低的人之所以懶惰無能,就是因為吃的肉或蛋白質不夠多。19世紀蓬勃發展的營養學領域,隨處可見到這種精英論與傲慢觀點,它們滲透進入每個關於蛋白質的思考辯證中,讓所有人都認為越大越好、越文明、甚至越有靈性。

但是,到底什麼才是最能幫人體的蛋白質汰舊換新的食物呢?

答案是:人肉。人肉蛋白質的量恰到好處,最能符合人體所需要的胺基酸。不過,我們的男女同胞當然不是用來吃的,於是我們選擇「次佳」的蛋白質:其他動物。其他動物和我們蛋白質的量很相似,因為牠們所能提供的每一種必需胺基酸的量,與我們所需要的量非常接近。這些蛋白質利用起來非常有效,因此被稱為「優質」蛋白質。在動物性食品中,奶蛋類的胺基酸和人類蛋白質最為匹配,因此也被認為品質最好,而「低品質」的植物性蛋白質,可能會缺乏一種以上的必需胺基酸,但是就整體植物性蛋白質而言,依然具備全部的必需胺基酸。

上述所謂的優質,其實是指食物中蛋白質用來促進生長的效率,但「效率」及「優質」兩個詞是會誤導人的。其實,有許多非常有力的研究指出,「低品質」的植物性蛋白質雖然合成新蛋白質的速度較慢,但相對而言卻較穩定,可以說是最健康的蛋白質。但是現在一般人的觀念都是,某食物的蛋白質品質如何,端視於吃那種食物的動物成長多快,而的確也有某些食物的蛋白質效率比與價值都很高,這些食物就是動物性食品。

植物性蛋白質最健康

印度研究人員曾經以兩組老鼠做實驗,他們在其中一組老鼠的飼料中添加黃麴毒素和20%的蛋白質(動物性蛋白質,通常用酪蛋白),這種蛋白質的含量與西方飲食很接近;另一組老鼠飼料也添加了相同劑量的黃麴毒素,不過蛋白質含量只有5%。結果非常驚人:攝取20%蛋白質的老鼠組,都有罹患肝癌的跡象,而5%蛋白質組的老鼠則沒有一隻得到肝癌。

如果以相同的方式來檢驗植物性蛋白質,那麼其促癌效果是不是也和酪蛋白一樣呢?答案非常驚人:不會!實驗中,植物性蛋白質並不會促成癌腫瘤生長,即便攝取量很高也一樣。

如果我們只注重身體發育的效率,彷彿長得越快就越健康,那麼就會促使人們選擇食用最「優質」的蛋白質。一百多年來,我們都受到這種誤導人的語言所控制,許多選擇蔬食的人,到今天都還會問:「我要怎麼獲得蛋白質?」好像植物沒有蛋白質似的!就算現在大家已知道植物也有蛋白質,但是由於它常被認為品質不好,因此仍會引發疑慮,結果就是,每次用餐時都得煞費苦心從各種不同的植物性食品中去湊合蛋白質,來彌補彼此缺乏的胺基酸。這真是矯枉過正!我們都知道,人體其實能夠藉由極為複雜的新陳代謝系統,來從每天所食用的各種天然植物性蛋白質中,取得所有的必需胺基酸,因此我們根本不必刻意吃下更大量的植物性蛋白質,或是費盡心力規劃每一餐。

 

《救命飲食》書籍封面,柿子文化提供。救命飲食:越營養,越危險!?

原文作者:T.柯林.坎貝爾
     馬斯.M.坎貝爾二世

譯者:呂奕欣、倪婉
出版社:柿子文化
出版日期:2013/11/06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191-40-4

※本文不適用CC條款,請勿轉載。

打破慣行農法 消失60年的棉花重現生機

$
0
0
本報2013年12月13日雲林訊,特約記者黃淑玲報導

「雲端埒活棉花田複合式農莊」為雲林縣配合農業博覽會精心挑選出的百大亮點之一,農莊主人鄭宗坤將農業帶回友善大地的耕種方式為立足點,加上文化特色及創意,打破雲林慣行農法的經營模式。

傳統棉花種植過程會噴灑除草劑、殺蟲劑,為了利於採收,還有落葉劑。(黃淑玲攝)

鄭宗坤提出結合文化升級農業,復刻出台灣棉花,圓滿了毛巾製作的上下游,再加上創意,將台灣棉花升級為藝術品,成功開創出「雲端埒活棉花田複合式農莊」,一個超酷炫的名字!是有甚麼特別含義嗎?中年返鄉創業的鄭宗坤,有著農莊人的憨厚與熱情,講起故事來滔滔不絕,光農莊取名就有一串故事。

鄭宗坤說:「雲端除了是現代3C最炫的名詞以外,指在雲林的某地,其實就是埒內;埒字讀作『樂』,希望來到這裡能夠『樂活』,佔地約1分多的農莊,採無毒有機的耕種方式,除了棉花為主,還有其他的農作物,比如水果玉米等,加上以毛巾的故鄉為文化特色,也有導覽…等,所以是複合式的農莊。」

以此經營模式,讓雲林的農友們明白,捨棄農藥,以友善大地的種植方式,講究「質量」,找出自己產品的「亮點」,所創造出來的產值,還可以超過慣行農法時「衝量」的競爭,產量就不是第一選項了。一樣可以拿到「A+」!看到農友的成功案例,自然而然,會有更多的農友,捨棄慣行農法,加入友善大地的耕種方式。

「雲端埒活棉花田複合式農莊」主人鄭宗坤。(黃淑玲攝)鄭宗坤從上班族到回鄉,他思考自己的這一分地,可以做些什麼?他將眼光放寬到家鄉雲林虎尾埒內村,村民多半採用慣行農法,但是產值不符合農民辛勤的耕種,為了讓家鄉的環境更好,他選擇用友善環境的方式耕種,要用自己的力量,為社區注入活力,帶動村子改變。

他說:「我想在毛巾的故鄉裡,填補沒見過『毛巾的爸爸媽媽』的不足,我種的棉花,每一朵本身就是的藝術品!加上創意巧思做成手工品,更是令人愛不釋手!」他接著說:「我也養雞,真正符合台灣唯一自然農法栽種的『有雞』棉花田農莊。」

接著,他想到這裡就是毛巾的故鄉,是一個絕佳的文化特色,所以決定排除萬難,讓在台灣消失近60年的棉花重現生機。

他說:「你知道嗎?我們身上穿的衣服,都來自一朵朵小小的白色棉花。在台灣,已經很少有人種植棉花,不過早期在中南部,曾有種植棉花的紀錄,隨著WTO開放棉花進口,加上促進工業政策,進口棉花是免關稅!外來棉花價格低廉,讓台灣的棉花農業,很快地走入歷史。」

他表示,傳統棉花種植過程會噴灑除草劑、殺蟲劑,為了利於採收,還有落葉劑。根據統計,棉花田只佔全球3%的農田面積,農藥、化肥用量卻超過全球25%的農藥量,不但使得土地鹽化、變質,農民的健康也遭到危害。換算下來,製作一件150~200克的純棉 T 恤,就使用了80~100克的農藥。我們喜歡穿純棉的衣物,但也該愛惜地球,因此,不用農藥、和昆蟲共處的「有機棉」才是應該被推廣的作物。

棉花的花期約6月到9月,每朵花只開3天。11月到隔年3月是結出棉絮最多的時期。目前棉花田農莊的棉花產量太少,無法提供作為原料,但是,光以棉花田豐富的生態,就吸引不少觀光客前來欣賞與體驗。

鄭宗坤希望把生態體驗和虎尾埒內地區的毛巾產業文化特色作結合,讓民眾有機會認識棉花的生態,未來可以搭配埒內社區的週邊景點,形成一套完整有系統的導覽活動,讓遊客不只是買了毛巾就離開,還能把埒內的好風景推銷出去。鄭宗坤說:「前些時候我學到一句話:『沒辦法爭第一,就讓自己變成唯一』這就是棉花田成立到現在的深刻感受。」

鄭宗坤談棉被的故事:5~60年前,製作棉被的師父在彈棉被時會以紅線作標示,堪稱棉花的二維條碼,每條棉被都可以定期拿回去給師父重新彈製。他希望,他阿所種植棉花,能為他的小孩,留下一條能傳家的棉被。

科學家發現新溫室氣體 暖化能力強於二氧化碳7千倍

$
0
0
摘譯自2013年12月10日ENS加拿大,多倫多報導;江惟真編譯;蔡麗伶審校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一種能長時間存在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其對氣候的潛在影響可能遠遠超越其他溫室氣體。這種溫室氣體叫做全氟三丁胺(簡稱PFTBA),是目前已知輻射效率最佳的化學物質。

溫室氣體和其他空氣污染物質壟罩洛杉磯上空。(圖:Ben Amstutz)

輻射效率指的是一種分子影響氣候的效率。輻射效率乘以此分子在大氣中的濃度所得的數值,就是此化學物質對氣候造成的總影響。

PFTBA是人造的化學物質,不會自然產生。PFTBA從20世紀中起被應用在電子設備中,加在熱穩定和化學穩定的液體中做為導熱劑。「以100年為區間計算,一個PFTBA分子對氣候變遷的影響等於7100個二氧化碳分子。」

不同化合物停留在大氣層中的時間長短不同,決定了該物質對氣候影響的大小。PFTBA會長時間存在大氣中,可能長達數百年。而目前沒有辦法將PFTBA從低層大氣中移除PFTBA只有在高層大氣中會被破壞掉。

「PFTBA能停留在大氣中非常長的時間,輻射效率極高;因此其全球暖化潛勢也極高。」研究者Angela Hong說。研究團隊成員Cora Young解釋:「全球暖化潛勢(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是將特定氣體和相同質量的二氧化碳比較,造成全球暖化的相對能力。也是衡量一段時間內,溫室氣體氣候造成累積效應的單位。二氧化碳是最首要且影響氣候變遷最劇的物質,因此成為比較的基準。

這項研究由多倫多大學化學系的Scott Mabury教授主持,由加拿大自然科學和工程研究理事會提供研究經費,發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

Super Greenhouse Gas Discovered 7,100 Times Stronger Than CO2
TORONTO, Ontario, Canada, December 9, 2013 (ENS)

Scientist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have identified a chemical in the atmosphere that appears to be a long-lived greenhouse gas that breaks all other chemical records for its potential to affect the climate.

The chemical – perfluorotributylamine, or PFTBA – is the most radiatively-efficient chemical found to date.

Radiative efficiency describes how effectively a molecule can affect climate. This value is then multiplied by its 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 to determine the total climate impact.

PFTBA is produced by humans, it does not occur naturally.

PFTBA has been in use since the mid-20th century for applications in electrical equipment. It is used in thermally and chemically stable liquids marketed for use in electronic testing and as heat transfer agents.

There are no known processes that would destroy or remove PFTBA in the lower atmosphere, so it has a very long lifetime, possibly hundreds of years. It is destroyed in the upper atmosphere.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is a metric used to compare the cumulative effects of different greenhouse gases on climate over a specified time period,” said Cora Young who was part of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team, along with Angela Hong and their supervisor, Professor Scott Mabury.

Different compounds stay in the atmosphere for different lengths of time, which determines how long-lasting the climate impacts are.

Carbon dioxide, CO2, is used as the baseline for comparison since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greenhouse gas responsible for human-induced climate change.

“PFTBA is extremely long-lived in the atmosphere and it has a very high radiative efficiency; the result of this is a very high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said Hong.

“Calculated over a 100-year time frame, a single molecule of PFTBA has the equivalent climate impact as 7,100 molecules of CO2,” she said.

The research was funded by the Natur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 and was published online at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on November 27, 2013.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把家還給陸生寄居蟹 海邊不要撿貝殼

$
0
0
作者:Green Inside

台灣海邊出現移動的水龍頭以及走動的養樂多寄居蟹,在幾個民間團體的努力下,募集了來自全台各地民眾寄回來的貝殼,這些貝殼由工作人員陸續送回海灘,為了提醒民眾不要撿拾貝殼、讓寄居蟹有家可揹,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團隊還為貝殼進行標誌!

把家還給陸生寄居蟹,來源:GreenInside沙灘上原本佈滿各種尺寸的貝殼,現在卻消失無蹤,或讓尺寸單一化,讓原來必須背著殼才能生存的寄居蟹,找不到合適的螺貝殼,只好揹著養樂多空瓶、塑膠瓶蓋、破燈泡過活;只是塑膠製品、人工器皿,無法提供寄居蟹保濕、完善的保護。

幸運一點的,則是揹外來種非洲大蝸牛和福壽螺殼,因為沒人撿、量又大;但這些殼又薄又脆,碰到台灣海岸到處都有的堤防,母蟹歷盡千辛萬苦爬上去,也有可能一不小心跌下來,脆弱的殼破了,裸露下的寄居蟹很快就會被攻擊、死亡。

其實,寄居蟹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合適的螺貝殼,透過厚實的殼將寄居蟹保護得密不透風,不受敵人攻擊。只是目前幾個觀光發達的海岸,小琉球、大鵬灣、墾丁、綠島等,寄居蟹都有找不到殼的困境。

貼上海生館Logo的貝殼,來源:GreenInside

海洋生物博物館助理研究員邱郁文長期關心寄居蟹處境,他與後灣人文暨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楊美雲合作,發起「把空殼寄給我」,獲得熱烈迴響,上千個大小不一,來自各地的貝殼,為研究室增添溫暖氣息。

邱郁文並在這些貝殼貼上海生館的Logo,提醒民眾這些貝殼來自民眾的保育心意,不要撿,更不要誘捕寄居蟹。

此外,由義守大學助理教授趙仁方研究團隊發起的「還給寄居蟹一個家」,為綠島的寄居蟹找家。研究團隊表示,人類遊憩行為以及飲食習慣,導致原可不斷循環利用的貝殼大量消失;缺乏配套的旅遊活動,更使得綠島寄居蟹處境危急。

呼籲民眾以及海產店將家中多的或醜的貝殼丟回海邊,或者將貝殼寄到這幾個單位。這些螺貝殼將重新回到海邊,成為寄居蟹的新家。

  • 海生館:「944屏東縣車城鄉後灣路2號邱郁文研究團隊收」
  • 後灣保育協會:「屏東縣車城鄉後灣村193號後灣保育協會收」
  • 義守大學:「台東縣台東市綏遠路二段43號鄭淑芬小姐收」

※ 本文轉載自Green Inside

日月光3廠連出包 環保局駁經濟部:有違法就停工

$
0
0
本報2013年12月13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不僅偷排廢水、還擅自安裝海洋放流管線、上報假數據等違規情事,日月光K7、K5、K11廠接連出包,經濟部長張家祝未檢討輔導業者,卻對媒體放話,擔心停工會會影響產業鏈,不宜貿然要求停工。

對此,高市環保局主任秘書張瑞琿強調,日月光無法作好環境保護,造成長期污染,依法裁罰並非環保至上,何況環境是要傳承給下個世代的,不容許破壞。

至於民眾擔心最後只會輕輕放過日月光;張瑞琿說,目前高雄市政府的態度是依法行政,有違法證據就要求停工。

日月光出事前,高市府視為模範廠商。(照片來源:高雄市政府)

繼K7廠後  K5、K11廠再爆多項違法

針對K7廠偷排廢水事件,日月光堅稱非蓄意,但環保局11日再查出K5、K11廠多項違規事項:

  • K11發現未經環保局核准設置於放流槽後方的「備用槽」;
  • K11有2處「最後中和池」,但許可只核准1槽(尺寸長4.6公尺 x寬9.56公尺x高6公尺);
  • K11有未經環保局核准設置的海洋放流管線;
  • K11電鍍污泥貯存約4.4噸,太空包未密封;
  • K5、K11放流水錶故障,與實際放流水排放量不符。

環保局長陳金德表示,廠內設施、管線如果和許可內容不符,依《水污法》第45條第2項裁處1~60萬元罰鍰並限期改善。

另針對K7廠偷排事件,環保局要求日月光陳述意見,但廠商提報的數據,經環保局比對監視器圖檔與放流口檢驗數據,竟然完全不合,「造假」。陳金德批評:「到底是日月光的文化、還是管理出了問題、還是高層授意?這部分,日月光應對社會有所交代。

經長頻放話  經濟發展不需要環境保護?

日月光半導體一連串脫序演出,經濟部未檢討輔導業者,卻對媒體放話,部長張家祝一方面知道日月光有多項違規前科,卻又擔心停工會對供應鏈造成影響,認為要先釐清日月光的廢水排放,是否蓄意、給廠商說明機會,不應現階段就評估停工與否。

民眾怕用水、飲食遭污染,經濟部則怕裁罰廠商影響企業投資意願,到底平衡點在哪?

環保局主秘張瑞琿認為,環保局一直一來都是站在協助業者做好環保設施的立場,目的就是希望經濟和環境都能顧好,並不樂見違規企業,也不會為了經濟放過破壞環境的事件。

張瑞琿表示,經濟部應思考經濟發展如何根基在環境保護上,而非只考慮現在的經濟效益,忽略環境永續。《環境基本法》也強調,環境和經濟是必須兼顧的,而非只考慮經濟發展。日月光無法作好環保造成污染,依法裁罰並非環保至上,何況台灣環境是要能傳承給下世代的人用,不容許破壞。

至於民眾擔心政治力介入,最後只會輕輕放過,張瑞琿說,目前市府的態度是依法行政,有證據證明違法即要求停工。

日月光兩項永續獎遭撤銷

事實上高雄市政府已經給業者10天的陳述意見時間。只是過去幾個案例顯示,若裁罰金額和所得不成正比,財團罰款就算了事;如果高額裁罰,則寧願花數百萬請律師團抗告,甚至介入政府高層關說,挾持財政、法律以及政治資源上的優勢,規避主管機關懲處。

不過,公民社會監督企業不會輕易放手。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已發布新聞稿表示,撤消日月光半導體公司「2013企業永續報告獎」及「2013企業永續發展績效獎之氣候領袖類」兩獎項。

該基金會說明,日月光半導體公司所屬高雄K7廠排放廢污水事件乙案,造成環境及社會影響甚巨,已嚴重違反企業永續宗旨與精神,更不符合企業永續報告揭露誠信與透明的原則。所有評選委員除一位出國外,均同意撤銷獎項。

染源資料查詢系統  多登載不實

台灣綠色和平也發布聲明指出,日月光毒廢水事件不是罰金太少的問題,重點是突顯了台灣對事業廢污水排放管理的不足。

該會污染防治專案主任賴倩如表示,上網查詢環保署「列管污染源資料查詢系統」,各企業的污染排放資訊,多處應登錄的資料顯示空白,或是已登錄的資訊不正確,這次日月光K7廠所登錄的資料就與實際排放的物質不一樣。

賴倩如建議,除了罰款,環保署應更加強確實登錄與查核污水排放資訊,並且擴大規範內容。

地球公民:修法、懲處、保障勞工權益多管齊下

長期關注後勁溪污染的地球公民基金會則發布聲明,支持政府勒令停工,呼籲經濟部勿干涉環保裁罰;而依照《勞基法》規定,公司停工非屬勞工責任,停工期間應照發薪水,日月光須應負起全責、道歉認罪,並誠實公開排放資訊。

該會呼籲日月光 上下游相關廠商,撤銷給不良業者的訂單,直到改善為止。而政府則應修法加重水污染罰則、建立舉證責任反轉制度(有污染事證,應由廠商舉證自身無違法,而非由政府來舉證廠商違法),追究公共危險罪刑責,並協助農民求償。

日月無光 不修法重罰如何善了?

$
0
0
作者:彭瑞祥(環境資訊中心主編)

這一週全台灣籠罩在「日月無光」的震撼當中,一下子,環保績優的廠商、高雄市政府眼中的「日月昇輝」企業、經濟部重點補助獎勵的產業,台灣數一數二的日月光半導體廠,突然爆發嚴重的環安事件,不僅遭查到放流水超標、還涉及假報操作數據、鋪設未經許可的中和池、海洋放流管等,一瞬間成了輿論眼中的壞企業。但實情是,台灣多少的大企業老闆願意花心力關注排放控管?願意投資在先進的污染控制、警示設備?願意花多少費用提升操作人才的素質和日常維護?靠道德訴求,靠企業社會責任的光環,日月光的光環還不夠多嗎?

不難想像,追求利潤極大化的企業與投資人吝於提升染控制的花費,本是人之常情。試想,自家社區的消防警報系統,當管委會提出的財務報表裡羅列大筆的消防設備維護費用,除非真有出事過、蒙受巨大損失的慘痛教訓,有多少人甘願買單?同理,身價數百億、名列《富比世》2013年台灣第13大富豪的企業大老闆,情願砸大錢置豪宅、供養名媛,有什麼理由心甘情願掏錢投資污染控制?

再加上這類工廠一旦出包,對受污染土地與民眾的危害也非一時一刻得以察覺,事主對此危害不痛不癢,如果沒有預期有按所得比例相對鉅額的代價必須償付,哪個大老闆和股東願意出錢?

道理很單純,建立「污染控制操作能力不佳=沒有資格投產」的連結,修法對此類污染控制操作不佳的行為、不論是否查出可歸責的後果,均施以合乎所得比例的重罰、包括停工直至確實改善為止的處分,相信沒有哪個投資人甘冒風險,輕忽管理的代價。

做不做,就看決策者與民代的政治決心而已。

日月光  操作素質明顯不佳

K7廠出事後,日月光開記者會稱超標排放是偶發事件,指製程鹽酸桶槽發生異常,洩入廢水處理設施,處理不及而溢流。但事實上這已非第一次,K7廠三年內已多次遭稽查違規排放;再加上高雄市環保局日內稽查K5、K11也發現多項違規,已難認定是偶發事件。

看待這一波波的日月光出包事件,一般大眾沒有檢調單位的偵查權,絕難判斷是否屬於經營者「惡意」排放,廠商只要能舉出污染控制設備的操作紀錄,一句「我有操作啊」,就能躲過「惡意」的質疑;但外界可質疑的,至少可以推動這是污染控制的操作品質不佳,包括設備等級、維護管理品質、操作人員素質等,都有極大的改善空間。

K7廠放流水超標最嚴重分別是鎳和酸鹼值,在半導體封裝廠裡的電鍍製程,酸液用於蝕刻與清洗,經過回收延壽使用後,最後仍有廢酸產生,鎳則是導線鍍層常用的物質;當放流口採樣數值與與原廢水數值相近,幾可斷定是原廢水未處理就排出;如此嚴重的超標樣態,再加上三年內多次累犯的紀錄,可以斷定,不論日月光是否「惡意」偷排,確實有嚴重的管理與操作不當。

至於這兩日(12、13日),檢調查到的海洋放流管,由於楠梓加工出口區當初確實有接引海放管,日月光的管路的接引端點若是楠梓加工區管理處的海放總管,就不算是不在圖面上的「不明管線」(即一般所稱暗管);但若稽查單位有查出不符規定的「切換」動作,應該陸放卻切換至海放,則更可證明廠方廢水處理能力不足,明顯是要藉海洋放流來掩蓋超標廢水。

有無惡意難判斷  應依超標事實重罰

既然廠商是否惡意犯行一時難以斷定,政府要以何種手段才能達到嚇阻作用,要求廠商確實做好污染控制?講道德?講社會責任?日月光光鮮亮麗的節水減碳成績單,難道還不夠多?這個途徑更是失敗。

目前的水污染防治法,對「未經許可」的排放行為才有較重的有期徒刑刑責,對於「有核可操作、卻操作出錯造成超標排放」的行為,僅處最高60萬的罰款,對年營收上看2200億元、單K7廠產值就22億多的日月光而言,實在不足為懼。

最直接的途徑,就是修法加重處則與罰鍰額度,一查出超標的事就罰,按所得、產能比例,連續開罰單,甚至長達半年的停工期,要申覆得花三、四年以上。說難聽點,罰到老闆必須把買豪宅、養小三的錢吐出來,他還會忽視環保素質嗎?

仍不可忽視長期的結構性問題

長遠來說,日月光出包事件只是冰山的一角,整體產業界對污染控制的漠視、不願加強投資的心態,看不出來有多少提升。切勿限於單一個案的追查而忽視整體結構的改善。尤其是出事的地點後勁溪,明明下游就有兩大灌溉水圳(仕隆圳、援中港圳)的取水口,涉及1390公頃農地的灌溉用水品質,多年來不分國營(中油)、民營(台塑)、傳統產業、高科技業,都陸續發生多次污染事件。

地球公民基金會、海洋大學的學者與地方的巡守團體,長期關注大高雄地區的水問題,例如李根政7年多前點出的「工業喝好水、農業喝毒水」現象,至今仍未改善。不論中央/地方的經濟部門、環保單位、農政單位、衛生、經濟部門,應藉著民意關注的契機,加速檢討產業扶植政策、污染防治法令、企業資訊公開機制、環境乘載量規劃等。

地球公民基金會日前的聲明中,完整的點出政府、企業、民眾可以做的事情。特別是Intel、蘋果、聯發科、台積電、Qualcomm、Broadcom、Infineon等日月光客戶,檢討不合格廠商的訂單,是立即可做的。現在就行動吧。

多個團體日前在援中港圳取水口抗議日月光污染(圖片來源:地球公民基金會)。


親子生態工作假期 從環境維護到環境學習

$
0
0
作者:孟琬瑜

將水溝積土中挖到的大蚯蚓 放進腐植土中,圖片來源:孟琬瑜

「哇!蚯蚓!」
「又發現大蚯蚓了!」

幾位一、二年級的小朋友不斷發出清脆如鈴的笑聲與陣陣驚呼,輪番用小鐵鏟鏟起肥沃的腐植土與幾條受到打擾的肥蚯蚓,一邊四處徵詢著正蹲在剛清理出來的步道旁,低頭掘土、栽植白花馬櫻丹、繁星花、馬利筋、唐棉等蜜源與蝴蝶食草的親子志工:「還需不需要蚯蚓啊?」

這是已在科園國小推動滿一年的生態區親子工作假期熱絡的工作現場實景。10月份,這學期第一次工作假期因為遇雨,在惋惜聲中取消;期待許久的親子工作假期,終於在今晨的生態區工作解說與導覽中展開。

生態池邊的穗花棋盤腳懸垂著昨夜綻放、尚未拋落的「花火」;一隻長居生態區的黑冠麻鷺,飛到圍籬上頭冷眼旁觀著我們的造訪。走近種植不到一年的蝴蝶食草,鏤滿食痕的葉片上,已有春秋兩代的青斑蝶托育過牠們的子嗣;跟隨著志工爸爸的指引,大人小孩抬頭尋找著身著條紋衣、配備著嚇人肉刺,將藤蔓啃食得衣衫襤褸的青斑蝶幼蟲。

導覽完畢,開始分組進行環境維護,分頭進行著籃球場周邊的枯枝落葉雜草清理及排水溝清淤、生態區大草坪與沙坑區割草,以及在兩處土壤流失之處實施水土保持疊石手作。

生態池邊緣花圃邊坡改善前後對照,圖片來源:孟琬瑜

幾個家庭蹲踞在生態區的角落掘溝半埋石塊為擋土駁坎;幾位大人談笑風生地帶著一、二年級小朋友清理著籃球場邊步道;而幾位三、四年級小朋友,則頗能獨當一面地拿著小鋤頭兩兩一組,主動清理著球場周邊淤塞的落葉與積土;大草坪上,戴著耳罩身揹割草機的志工爸爸則巡迴著幫忙草地「理頭髮」…。

中午收工前,各組陸續將工作收尾,十幾個家庭在重見天日的步道兩側有說有笑地種下自行培苗的蝴蝶蜜源與食草。

經過了2個多小時的合作,原來不認識的大人小孩很自然地打成一片,成為朋友。參加過的家庭會主動帶領新加入的家庭,一直是生態區親子工作假期最可貴的精神和特質。

發現寬腹螳螂,圖片來源:孟琬瑜「大螳螂!快來看喔,有一隻大螳螂!」孩子們無意間的發現,也不時提醒著我們,生態區原是許多小生命長久定居、共享的家。

從去年親子工作假期一開始,發起的志工家庭便不只是將工作假期視為打掃校園或環境服務而已,而將長遠的目標設定在提供更多的家庭親近自然、觸摸泥土、關懷學校生態區環境、促進參與、建立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等的機會;每一次工作假期的過程,也深具「在環境中學習」、「從真實情境中學習」、「經驗學習」等,有別於學校正式課堂的特點。

透過每一次生態區工作的過程,每個家庭都增進了自然觀察、體驗生態區豐富生命的機會,增進了對校園環境的情感與認同,也學習與不同的家庭一起合作、友善環境的知識與行動技能,並增進了公民參與的行動經驗。參與的家長和小朋友們也紛紛表示:很喜歡自己的學校;曾經在校園中揮汗工作,走進生態區,踏在自已參與過的手做步道、看見自己親手種下的植物,總是特別地親切與感動,甚至是充滿了驕傲、自豪。科園生態區也因為親子工作假期,成為更多家長和小朋友心中「別具意義的地方」。

剛開始的參與者都是因為科園國小而相聚、產生連結的學生、家長、老師及附近社區的民眾,然而最近開始陸續有來自新竹市其他學校的家庭也認同這樣的理念,主動加入。

主任、老師、家長、小朋友共同合作,圖片來源:孟琬瑜

而這學期,一位五年級的導師也徵求自願的小朋友,利用早自習時間到生態區跟著志工爸爸一起進行簡單的植栽修剪、澆水等維護。這幾位小朋友每次在生態區學習到了新的事物,就會利用下課時間再帶著班上其他同學來生態區進行觀察與分享。五年級自然課教到蕨類葉背的孢子囊群,小朋友們來到生態區將鳥巢蕨的葉子翻來翻去一直找不著孢子囊群,就從問志工爸爸得到了解答,並且再約了同學一起觀察。在自然中向真實的生命學習的喜悅,是深具感染力的,而且讓課堂中書本上的知識得到了實證。

曾在6月底科園國小放暑假後,頂著大太陽參加大草坪植草工作假期的師大環教所同學繹如,很感性地分享了這次再回來參加工作假期的想法,她說:「這次去科園,感覺多了一份歸屬感,大概是看到之前植的草覆蓋了那片荒蕪,即使自己貢獻之力只有一丁點,但只要感受到它的改變裡有自己的痕跡,即使是那一丁點,無形中就連結了彼此...」,難怪志工爸爸每天都可以至科園幫忙幾小時了。

期望這個面積只有1.6個足球場大,卻很難得保留了校園面積4/10為生態教學區的社區型小學,能夠成為更多市民容易到達,遠離螢幕、親近自然、關懷環境、進行環境學習的平台。

【濕地食堂】依麗太溪上溯 隨白螃蟹覓山鹽

$
0
0
作者:劉軒含

※編按:溼地絕非荒地,而是具有高度的生態服務價值。環資副刊推出【溼地食堂】,是希望能透過日常飲食發現溼地對人們的重要性,並進而加以重視,絕非鼓勵大家到溼地任意採集野生動植物,請讀者諸君在了解後,更能尊重在地明智利用的傳統智慧喔。

台灣距海遙遠與貿易不便的住民,如何取得維持生命機能的元素「鈉」?除了羅氏鹽膚木與動物血液以外,台灣花東縱谷裡的太巴塱部落擁有得天獨厚的珍品—「山鹽」。由於鹽礦隱藏於麗太溪上游的高山岩層裡,隨泉水溶解滲出而成「鹽泉」,鹹澀又夾帶些許甘美的泉水遂為部落命脈,自新石器時代以降發展出的一段倚賴上溯河流維生的族群歷史,成為帶有鹽份的部落文化。 

乘著緩駛的鐵路列車來到花蓮光復鄉,下火車站後沿台193公路朝海岸山脈推進,便會進入到一座以阿美族語意為「白螃蟹」為名的村落—「太巴塱」(阿美族音TAFALONG)。

部落青年Kanew(漢名蕭明山,任職於太巴塱社區營造協會)介紹唯有太巴塱鄰近的溪畔盛產那潔淨無瑕如白玉般光潤的白螃蟹,且整個馬太鞍溪與花蓮溪的廣大腹地裡竟唯有此地為白螃蟹之棲地,因此族人盡皆敬愛這外型討喜之蟹類並視之為神物,亦不曾捕捉白螃蟹為食。此地因白螃蟹而盛名遠播,族人亦以白螃蟹的子民光榮自居。

但或許自然的山脈崩塌與人為的河道引流工程所造成的河道改變,族人已十來年不見白螃蟹的蹤跡,推測此物應已遭受滅絕。即便白螃蟹已悄然遠去,但分泌鹹甘露的鹽泉仍終年不曾止息,遂沿著過去白螃蟹的足跡朝山中鹽泉指去,便是支持太巴塱族群生命源起的方向。 

kanew正耐心地承接涓滴的鹽泉,圖片來源:劉軒含與kanew走在麗太溪,圖片來源:劉軒含

麗太溪畔,Kanew以簡單的儀式帶領人群恭敬的向部落祖先與神明稟告即將前往鹽泉一事,祈求此行能夠順遂。此舉動說明了造訪鹽泉並非只是體能與經驗上的曠野歷險,還猶有對自然的謙遜與對自身歷史的崇仰。

五個小時餘的徒步,將行經河岸脆軟的砂岩、河底的糜爛沙泥、族人圈地欄養牛隻的沃土、手足並用方能攀上的巨石堆、陰暗處橫生的濕滑青苔、或急或緩和深淺不一的溪流(族語稱麗太溪中游為sa^wat)。林相上可看見葉形巨大但莖鋒銳刺人的黃藤林、果實酸澀可為零嘴的九芎、大量日本人鼓勵普遍栽植實用性高但現已散落野外的蓪草、習以蔓生來展示征服崎嶇山壁的芒草。

若稍低頭留意身邊與腳下,那麼腐朽木幹上層層叢生的野生木耳、生性羞赧膽怯的山羌、受到腳掌踩擊而竄逃溪蟹、瑟縮於石縫中的長腳蝦、靜候長成能放聲鳴叫的蝌蚪群、果實將緊隨褲管不放的大花咸豐草、儼然為地球上最繁複與普及的禾本科植物群……。這些剎那與瞬間都在炙熱驕陽下發生,隨腳步路過後一切又恢復悠然而恣肆的存在,且因身處狹小的山谷地形,陣陣氣流掠過而若有似無的微動。

留心腳步可發現野生木耳,圖片來源:劉軒含

身體經過數番跋山與涉水的輪番上陣後方抵達鹽泉流域(族語ta'ana'm),但仍須四處向岩石縫隙裡尋覓那因礦質之故而略帶紅色的泉水,並以舌尖加以確認。如此尋覓鹽泉的啟示或許為:我們必須經過這些自然裡看似初乍實則反覆的片刻,與狀似不變實則萬變的永恆才能到達鹹甘交錯的生命之泉,承受肉體苦痛折磨後所見識之泉水,終將能幻化成為清滌心靈的洗禮淨化之泉,我們身心皆於此山、此土、此水中獲得最溫柔的安適。

Kanew於河岸旁以在地食材烹煮佳餚,他將大量的輪胎苦瓜(紅茄,屬於茄科)、秋葵、龍葵以及昭和草以溪水煮滾,再添加豬五花肉塊去除野菜裡難免的草腥味,使這鍋「大地湯」嘗起來無上鮮美。

應是那辛勞所汲之鹽泉使輪胎苦瓜內的苦漿猶有甘韻,其墨綠肥厚茄果的果皮咀嚼起來極其爽脆,因此猶如苦瓜的香氣容易在這口齒互動的同時由鼻腔中竄流出來;角錐般的青褐色秋葵外皮包裹著數千根細毛,正方便能仔細沾染湯汁與醬汁,而秋葵調皮白色種子與黏液總愛在舌上不安分的纏繞不已,更加增添食用過程的趣味性;龍葵與昭和草這類野菜為料理貢獻出完整的莖葉,汁液讓湯品有著青草地的清新神采,其氣味能讓人迅速食慾復振而胃口大開。

這些美味配上同樣以溪水煮食、才剛掀蓋的晶瑩米飯,每一口食材都有著鹽泉甘露那畫龍點睛的味覺刺激,真是精采地直叫人發出喜悅滿足的嘆息,這即是此河流腹地所賜予的豪華盛宴!

豐盛的大地盛宴,圖片來源:劉軒含

回顧這大半天的行程,白螃蟹的子民引領我們溯溪而上以尋找鹽泉,我們擔心步伐對兩旁高聳的山而言不夠虔誠,我們害怕面對蜿蜒的麗太溪不夠謹慎,以至於那石縫裡神秘地涓滴的鹽泉將不能夠被我們的雙手莊嚴捧起;而這是否同樣味著:若是我們無法遵照住民祖先傳統審慎而景仰地對待自然,並以守護者的園丁姿態照料山川,那麼我們終將失去大地的奇異與豐饒。

這一掬山鹽泉的尋覓之路,不僅只是我環繞了半個台灣的距離而已,也還猶有我丈量人與自然關係的尺度和向度。感謝那傳說中的謎樣白螃蟹及其驕傲延綿而下的子嗣用山谷、河流與鹽泉告訴我如此動人的故事,而我以腳步傳達回身體的震盪、偶經岩石刺痛的雙手、涼風輕柔拂過的皮膚以及喚醒味覺的舌尖來體驗這樣一則啟事。

回程時的陽光已不如進來時烈焰難耐,溫和而緩慢的倚靠在遙遠的中央山脈山頭,時間與大地同樣持續變動著以呈現另一些可能,然而人也如是。人們追逐那麗太溪上游行蹤飄忽不定的隱藏鹽泉,遍尋那或許已不復蹤跡的皎白螃蟹,並屢次又屢次的以舌來確認廣闊大地所蘊藏的豐華寶藏,這樣的行徑有如朝聖般美麗而動人。

台灣東部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村麗太溪,這是人類賦予她的位置與名字,而其實她早已存在經驗與定義之前,而我所行走的是條重新認識的路。

※ 本文轉載自台灣濕地網

【逝世百年紀念】華萊士──不朽的科學與人文思想家(七)

$
0
0
作者:金恆鑣(前林試所所長、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理事長)

人道泰斗的啟示[一八八O-一九一三]:
針砭時代的社會主義、國土論、女權及經濟

西敏寺內的華萊士勳章,圖片來源:華萊士基金會

1880年代初,華萊士對英國的土地政策、環境保護法律、醫學的流行病防治、勞工運動皆有基進的看法。他傾向社會主義、追求社會正義,鼓吹「人人的機會皆均等」的看法與身體力行,這些都是超時代的看法。他有一本書最能代表他對國有土地的看法:《土地國有化》(Land Nationalization, 1882),並另有《土地國有化之為何與如何》(The “Why” and “How” of Land Nationalization, 1883)以進一步說明他對土地國有論的主張。

這些社會參與的舉動早已遠離博物學的範疇,但華萊士卻樂此不疲。他支持「女性有投票權」、「女性有被選舉權」,反對「優生學」、「貧窮」、「軍國主義」、「帝國霸權制度性的懲罰法則」。在經濟理論上建議採用紙幣、標準、遺產、繼承、信託等論述,在當時都是超級前瞻性的思想。

華萊士自馬來群島返英後,基本上並未遠遊,只去過威爾斯、愛爾蘭與瑞士等地。自他回國後到去世為止,最久的遠遊是到加拿大與美國進行10個月(1886年與1887年之間)的講學,而那時他已是65歲高齡。這趟講學之旅,華萊士大部分時間都在美國東岸,直到1887年6月5日,他在舊金山的大都會堂給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演講:〈如果人死了,他將會活過來嗎?〉(If A Man Die Shall He Live Again?)這是他談唯靈論最重要的演講。他說若在世是人的唯一生命,即時享樂便會變成為人生追求的唯一目的;誰還會去在乎「公義、真理、無私」,何必關愛「貧困、罹病、有難」的他人;人人都將追求一己之利,並罔顧他人的付出。

在美國的這段時間,華萊士先後與政治領袖、社會顯達、學界菁英見面。例如與美國總統克里夫蘭會面;被尊稱為國家公園之父的約翰.繆爾(John Muir, 1838-1914)則伴他去北美巨杉林(redwood);與史丹佛大學創辦人利蘭.史丹佛(Leland Stanford, 1824-1893)談教育等。直到1887年7月初方束裝返國。

華萊士在這趟北美之行中獲益匪淺,為他的寫作工作倍增了靈感與動力。1889年他完成《達爾文主義》一書,匯集了他在美國的演講內容,成為他此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這段約莫10年的時間(即1880年代到1890年代),華萊士除了致力於生物科學,也繼續積極地參與社會學方面研究,完成150多篇著作,包羅萬象的主題影響當代的演化學、生物地理學與地理學的發展。

時序進入20世紀,華萊士已近80歲高齡,但他在這20世紀的頭10年,撰寫之勤依然令人萬分動容。這段期間他出版了3本書:《人類在宇宙中的定位》(Man’s Place in the Universe, 1904)、《我的一生》(My Life, 1905) 及《生命的世界》(The World of Life, 1909),專題論文則達4000多頁。即使在辭世的那年(1913),華萊士還出版了兩本書:《民主政權的不義》(The Revolt of Democracy, 1913)與《社會環境與道德進步》(Social Environment and Moral Progress, 1913)。

到了1913年夏,華萊士的健康情況漸差,關節炎復發,本想著手寫作的《達爾文與華萊士》(Darwin and Wallace)一書因而遲遲無法動筆。起初他還可坐輪椅去花園,到後來他只能把喜愛的花草種在書房的窗邊,田園的栽植活動陪著他跨越了這個世紀,更伴他走到生命的盡頭。但他在病塌上並不沮喪,仍樂觀地認為自己尚有若干天年可享。但是到了11月2日,他已臥病在床。他吩咐男僕告訴醫生:「時候到了,請你放下臥室的窗簾,算是通知別人。」

1913年11月7日,上午9點25分,華萊士安詳辭世。他原可葬在西敏寺達爾文墓旁,可是家人依華萊士的意願,將他葬在當地的布羅德斯通公墓;但是刻著阿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的大勳章,則於1915年被供奉到了西敏寺內,以永久紀念這一位偉大的博物學家。

華萊士的墓旁立了一段化石樹幹,為一座1億4600萬年前、學名為Protocupressinoxylon purbecksis的准掌鱗杉科(Cheirolepidaceae)喬木。這個化石樹幹象徵著他在熱帶雨林內的探險、他在美國加州的巨杉林與北美紅杉林內的漫步及紀念他對所有生命皆為同一家族的信念。

華萊士雖未能完成正規的大學教育,不過終身獲得無數的至高榮譽,例如都柏林大學與牛津大學都曾頒授榮譽博士學位給他。他也獲得倫敦林奈學會授予的達爾文‧華萊士獎章(Darwin-Wallace Medal)及英國皇家學會頒發的最高榮譽-科普里獎章(Copley Medal)。然而,他均未將這些獎項放在心上或掛在口中。他秉持著一貫的謙虛態度,並將其表現在學術與社會地位上。他的學術成就可稱得上是少數的、劃時代的貢獻,也是最偉大的科學與人文思想家,更是值得我們永遠效法與紀念的偉人。

【煮一杯咖啡需要多少水?】便宜的食品:解答與問題

$
0
0
作者:Tony Allan;譯者:張美惠

如果你要便宜的食品,結果就是:家庭式農場會被打趴。
—奈特利(Steve Knightley),〈鄉村生活〉(Country Life)

水資源的使用與管理若要做到理性與永續發展,關鍵掌握在食品生產、貿易與零售企業手中。他們理應秉持明智的環保—管理方針來運作,但事實上卻遲遲未能採行。理由很明顯:若是快速轉變為成本合理的肉類,以符合水資源安全的方式生產,必然會導致農企業將重點轉移到其他產品。這個過程可能要耗時數十年,期間有些行業會完全被消滅:例如屠宰場、肉類包裝工廠、動物飼養業;有些會變得無法辨認。但事實上人類曾經適應過更大規模、更艱難的巨變。想想人口增加、都市化、工業化所產生的需求;情勢一旦改變,很少人會想著能否扭轉情勢,人類自然會找到一條路通往新的未來。

一個人若大量食用牛肉,平均一天的水足跡是5立方公尺,素食者則是2.5立方公尺,所以說:「從5降到2.5。」當然,吉瓦利和帕卓里都是很務實的人。這是不得不然:他們經常要和政治人物交際,有時甚至是在全球媒體的強烈注目之下。在習於大量食肉的文化裡,帕卓里鼓吹改為每週一日無肉,因而有第二句口號:「為拯救世界,力行每週一日無肉。」印度這個人口極多的國家主要文化是素食—這對你我都很值得慶幸。另一個值得慶幸之事就比較諷刺:所幸世界上最貧窮的20億人無法取得便宜的肉類。但隨著供應日增,價格可能會繼續下跌,屆時窮人的肉類食用量可能愈來愈多,這是很讓人擔憂的。雖說富國的人民愈來愈注意飲食,過去因肉食引起肥胖人數增多,現在已逐漸扭轉趨勢,只可惜幾乎肯定無法抵消窮人增加肉食的趨勢。窮國的窮人顯然多於工業國家富裕的過度消費者。

人類面對太多不確定的因素。奇特的是,其中最大的問題可能與印度人怎麼做有關。如果經濟的改善使得更多印度人吃肉,如同在中國的情形,未來就比較不樂觀了。我們也要努力說服工業國家的15億人,為自己、也為地球培養更明智的飲食習慣。這不是要請你停止吃肉,但確實要請你少吃。這不是二選一的選擇題。並不是說我們一定要完美地管理水資源,否則就會陷入全然的混亂;一點一滴的小努力都會有幫助。2008年8月,一個美國人首度聽到我在演講中談到吉瓦利的口號,24小時前吉瓦利本人才在晚上的餐會中創造出那句口號。在那個重要場合,那位美國人和我一起下樓,故意問我:「東尼,減到3.5可以嗎?」我答:「當然可以。」

請減少食用量,現在就減少,真的會有幫助,超乎你以個人的力量能做到的任何事。食品消耗的模式會影響全球用水的10至20%,這對於人類是否能維持一個水資源安全的世界當然有絕對的影響。

 

煮一杯咖啡需要多少水?:生活事物背後的虛擬水《煮一杯咖啡需要多少水?》書封

原文作者:Tony Allan
譯者:張美惠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3-06-17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1357645
 
※本文不適用CC條款,請勿轉載。
 

誓死捍衛媽祖的家,土城普安堂百年史蹟!

$
0
0
作者:潘翰聲

12月16日(週一)上午9:30強拆,聲援者可於週日前來守夜,聯絡李宜潔0958-803460

普安堂山門,圖片來源:普安堂FB

13日上午10:30,土城普安堂及媽祖田居民,帶著媽祖神像,來到新北市政府抗議,並公佈新莊慈佑宮管理階級的政教脈絡系統,揭發林家三代,從日本殖民時代迄今,長期把持宗教與政治、財經勢力,結成地方派系,以長達三代的巧妙布局的陽謀詭計,豪奪庶民篳路藍縷開拓的三百甲土地。居民及聲援的環保、文化團體,誓死捍衛台灣資產,與普安堂共存亡!若是百年普安堂被拆,新北市長朱立倫及新莊慈佑宮主委陳圓光,要負起所有政治責任,及毀廟毀佛的重大惡業。

位於土城的普安堂,是新北市碩果僅存台灣本土齋教先天派法脈,重要的百年有形無形文化資產,其入口牌坊也是多部台灣本土電影取景所在。歷史及建築學者黃富三、李乾朗等人,均肯定其文化資產的重要價值。其古蹟審查過程卻在地方派系無理擾亂下極度粗糙草率,雖然民眾提出新事證,12日上午新北市政府文化局仍拒絕採納,無視歷史真相,將造成無可恢復的毀壞,市長朱立倫是摧毀台灣本土齋堂文化之幫兇!未來若變成殯葬園區,更是全民文化資產的浩劫。尤其,大漢溪右岸南天母山系的一系列淺山生態系,是新北市的肺,若媽祖田失守,強大的骨牌效應,將加快大墓公、土城舊彈藥庫的開發壓力。

在新莊慈祐宮管委會主委陳圓光要求下,新北地方法院執行處即將於12月16日(下週一)強制執行。新莊慈佑宮打著媽祖旗號,卻拆媽祖的家,其邪惡實在不可思議。大廟強取豪奪,對本土齋教之煎熬,已成燃眉之急。

清代康熙年間,漢人移民從南部前來種茶,故將村莊命名為「媽祖田庄」,自北港分香成立民間敬天護生的「神明會」,齋教先天派也是承襲抗元、反清一脈民族精神傳統。1895年日軍登台掃蕩,在此遭逢激烈抵抗,殖民統治期間也多次起義抗日。在台南的西來庵起義事件後,日本政府更加強控管全台齋教組織,強迫解散原墾戶神明會資產,並將現代國家土地登記制度取代原有數人共管開墾組織,指名新莊地方首長做為管理人,此一管理機構就設在新莊慈祐宮內。慈佑宮管理人林明德,同時也是新庄街街長,此人就是曾任新莊市長、現任市議員黃林玲玲的祖父,也就是說,林家甘為日本殖民政權的鷹犬,殖民政權則回報讓林家成為媽祖田名義上的土地管理者。但是管理人絕不是土地所有人,便布局三代偷天換日處心積慮,將土地轉變成新莊慈祐宮所有,而世居百年的村民一夕變成侵占戶。

慈佑宮一方面扭曲變造土城居民捐地傳說,一方面與歷代統治政權緊密配合。林明德之子林世南,日本時代就承接父親政教合一的職務,也擔任台北州議員,國民黨接收之後,就從臨時省議會擔任歷屆議員,更在1956年以「理事長」身份,偷偷領走媽祖田所有權狀。板橋地政事務所,更於1977年在未經縣長同意下,將媽祖田登記為「媽祖宮」的三百甲山林農地擅自變更為「慈祐宮」廟產。1992年起,慈祐宮度過年法律追溯期,開始控告居住200年的原墾戶侵占土地,而原本新莊地政事務所承辦人莊錫煌,就是目前慈佑宮對居民進行訴訟、簽約等事務的代理人。這樣的政教勾結,這不是弊案,什麼是弊案?

新北市政府長期被新莊地方派系綁架,居民仍力抗政教勾結,黑金派系圍攻。已緊急向新北地檢署提出抗告與異議,要求停止強制執行。本月3日,居民已向台北龍山寺觀音媽祖上表,未來仍將繼續走遍全台所有媽祖廟,控訴新莊慈佑宮,打著媽祖旗號,卻拆媽祖的家的毀佛惡業!實踐台灣宗教改革。

※ 本文轉載自作者臉書

戀域:紐西蘭環境信託

$
0
0
採訪、撰稿:陳佳利;攝影、剪輯:劉啟稜

紐西蘭,以自然景觀與優質的農牧產品享譽國際,但是大量擴張的農地與外來物種入侵,卻也吞噬了不少環境與原始生態。於是紐西蘭人透過環境信託,在這片美麗土地上,寫下人對土地的疼惜與依戀...

提阿瑙,位在紐西蘭南島西南部,是到訪峽灣國家公園必定停留的小鎮,從這裡,可以出發前往三條國際最熱門的健行步道,每年11月到隔年4月是旅遊旺季,即使遊客如織,多年來始終維持著清新的小鎮風貌。

這裡的居民有2000多位,7成倚賴旅遊業維生,他們的保育意識強烈,因為旅遊榮景的關鍵,就在維持本色。在當地經營小型嚮導公司的Steve,經常帶領遊客前往峽灣國家公園。他當高山嚮導已經20多年,在他心裡,冰河塑造的峽灣景緻,就是最大的吸引力,這樣的景觀本身就足以吸引源源不絕的遊客,不應該有太多人為設施,才能保護珍貴地景。

以峽灣國家公園為例,在這座紐西蘭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中,只有一條主要道路,沒有棋盤狀路網,遊客如果想看見更多的山區景緻,就必須穿起登山鞋,走上步道,因為紐西蘭保育部極力以最少的人工設施,留住最大比例的天然。

這裡的地景,受到高規格保護,但是原本的生態,卻是傷痕累累,因為數百年前,伴隨移民而來的外來生物,嚴重影響了當地的原生物種。鳥類首當其衝,這裡的最迫切的保育工作,就是移除外來掠食者,像是銀鼬、老鼠等等。這些動物會吃掉鳥蛋,衝擊原生鳥類的繁殖,當地人於是透過致死性的陷阱來做移除。身為嚮導的Steve,同時也是一位保育志工。

米佛峽灣是這一帶的必遊景點,遊客搭船至少要花上兩小時,Steve會利用送客人上船後的空檔,巡視陷阱,他負責這個區域92個陷阱。7年前,一個月可以抓到20多隻,現在一個月不到10隻。他說,銀鼬數量明顯受到控制,原生鳥類有了更好的生存機會。

在提阿瑙,許多人和Steve一樣,利用時間參與生態保育。6年前搬到提阿瑙定居的嚮導Andrew,也是其中之一。他觀察到,峽灣國家公園很注重社區,這裡的人很關注家鄉的變化,從幼稚園的小孩到大一些的學童,甚至直升機駕駛,都來當志工,很強大的保育理念。

這天,他陪伴遊客前往Kepler步道,遇到當地學童帶著花生醬和特製黑色追蹤筒。「多放一點,牠們喜歡花生醬。」「追蹤筒要放在灌木叢,放之前通常要想一想,如果你是老鼠、銀鼬,你會去哪裡。」今年10歲的Jack,邊放邊說。

這種追蹤筒專門用來收集動物腳印,監測這片灌木叢中有哪些動物,作為移除計畫的參考依據。Jack參與的,是「Kids Restore the Kepler」孩童復育Kepler計畫,目的在保護Kepler山脈的原生鳥類。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的Takahe,在這一帶有少量族群,是最主要的保護目標。

這是保育部與兩個環境信託組織的合作案,當地的費奧蘭德保育信託(Fiordland Conservation Trust)是其中之一。比較特別的是,這個計畫在環境保育之外,帶有強烈的教育意涵,希望下一代透過行動參與,成為未來的守護力量。

費奧蘭德保育信託經理Rachel表示,從幼稚園的小孩到大學生,都能參與這個計畫,經過這個過程,孩子們現在很不一樣,他們很清楚該如何對待環境。拼湊著生物多樣性,試圖保住珍貴的特有物種,從大人到小孩,費奧蘭德保育信託讓願意參與的居民發揮所長,將保育行動融入日常生活。

其實,費奧蘭德信託組織是一位直升機駕駛員,無意間促成的。經常從空中看家鄉,在提阿瑙長大的Kim,想要將峽灣的美麗與人們分享,一個鳥瞰家園的紀錄片計畫,逐漸在他心中成形,為了讓自己籌拍的影片有固定的播放空間,他在拍片同時,著手興建戲院。

努力了兩年多,夢想終於成真,隨著影片上映,好事接連發生,獲得許多保育資金的捐助。後來,Kim決定成立信託組織,讓這些資金或得妥善運用。

當費奧蘭德保育信託透過教育與保育計畫來保護土地,紐西蘭最大的環境信託組織皇后信託(QEII National Trust),則是透過建立盟約,與地主合作,在私有地上推動環境保護。

盟約(convenant),是皇后信託組織的主要保護工具,地主與皇后信託透過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合約,建立夥伴關係,預防任何開發可能造成的破壞。

皇后信託執行長Mike Jebson表示,皇后信託在1977年創立,在那段時間,紐西蘭政府致力開發,有一群農民認為開發過度,森林溼地大量消失,為了保護,他們成立了皇后信託。成立至今,皇后信託已經建立超過4000筆信託案,協助保護125,000公頃的私有地,有24位區域代表,負責與地主面對面接觸。皇后鎮的區域代表Grame,帶我們前往皇后鎮郊區,那裡有他認為很特別的信託案。

在The incredible山脈邊緣,紋路美麗的大石,就像天神抓起一把珍珠再隨意灑落,成為牧場裡一抹特殊風景。地主Jillian與Dick Jardine想要維持它的特殊性。因為皇后鎮是很熱門的觀光地,許多開發正在發生,他們希望能透過信託成立,留住這片特殊地景。未來,這片土地還是可以買賣,但是信託盟約會永遠持續,不管未來的地主是誰,這些大石頭所建構的地景,永遠會被保護。

雖然皇后信託是農民掀起的保護行動,卻也有許多農民不了解自家農地的珍貴,皇后信託於是提供法律與生態諮詢,讓農民了解農地的生態資源,像是認識重要的瀕絕生物,幫助農民產生保護的熱情。

同時,皇后信託也提供土地管理所需要的資金,在他們受理的案件中,有很高的比例,是協助被開發的農地,重返自然。皇后信託執行長Mike Jebson表示,建立盟約的好處之一,是可以讓其他資源挹注,分擔地主從事環境保育的成本。

在提阿瑙湖畔,私人企業Landcorp-farming,近十年來與皇后信託合作,著手將400公頃的農地,恢復成溼地與森林,他們位在提阿瑙附近的農地,已經有了初步成果。

復育的方法造價高昂、原理卻很簡單,就是把主導權交還給大自然。透過建立堅固的圍籬,把想要保護的地區圈起來,讓放牧的動物無法進入,土地自然就會產生變化。一公尺長的圍籬,要價20元紐幣,皇后信託負擔圍籬的建造成本,未來的維護費用,就要地主自行負責。而經驗豐富的區域代表,會協助地主判斷圍籬要設在哪裡,適合的材質與需要的長度。

提阿瑙一帶的區域代表Mark Sutton,帶我們來到一個叫做「Seven Mile」的地方,這個4公頃大的區域,已經用圍籬圈住超過5年,原本是乾硬農地,現在已經長出許多溼地植物,漸漸的,棲息溼地的動物也跟著回來。

區域代表Mark Sutton說,這裡的水會流進提阿瑙湖,保護溼地的生態系統就很重要,除了能因此擁有乾淨水源,也會保護生物多樣性,雖然面積不大,但是在這做了一塊,另外的地方再做一塊,連接起來就有重要性,這些回復的溼地或森林,未來都是不可或缺的生態跳島。

皇后信託執行長Mike Jebson強調,紐西蘭保育部保護30%的公有土地,皇后信託關注其餘70%的私有土地,受保護的信託土地有很多圍繞著保育地,對整體生態系統的維護,是非常重要的連結。

一步一步回復原始的野性美,透過不同形式的環境信託,人對土地的依戀,正在這個獨特的國度蔓延。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美國FDA著手解決家畜體內殘留抗生素問題

$
0
0
本報2013年12月16日綜合外電報導,江惟真編譯,蔡麗伶審校

肉品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採取新措施,逐漸淘汰部分用於刺激家禽家畜生長的抗生素,因為肉品內殘留抗生素威脅著公共健康。

許多牛、豬和家禽業者定期為動物施打抗生素,確保健康和加速生長。現在,FDA宣布將要求藥品公司自行停止將治療人類感染的抗生素藥物標示為可用於促進動物生長。

經藥品公司書面同意後,將這些抗生素用於刺激動物生長將違法,目前已經有一間大藥廠表態將配合新規定。若要以這些藥品治療動物疾病必須要有處方簽。

消費者越來越重視肉品殘留抗生素問題,對於肉品無抗生素的要求甚囂塵上,如何因應肉品內殘留的抗生素在FDA內部也已討論多年。許多企業,包括麥當勞,對於自家肉品所含的藥物已經有所限制,許多肉品供應商因此必須跟進。

FDA此舉是為了控制人類的抗生素耐藥性疾病。重複暴露於抗生素會讓病菌對該藥物產生抗藥性,導致不再能治癒疾病。

抗生素耐藥性議題日漸受到公眾關注。今年九月,美國疾管局發表驚人的統計報告,美國每年有超過23000人死於耐藥性細菌感染。

最大的健康風險是醫院內散佈的細菌,這和肉品內殘留抗生素之間的關係目前還不清楚。不過FDA仍強調,這是減少耐藥性的重要措施。

「我們必須慎選動物用藥以及用藥時機。可能無法完全避免抗生素耐藥性的產生,但我們必須盡力延緩之。」FDA獸醫中心William Flynn博士說。

若藥廠皆簽署同意新措施而讓部分抗生素不得再被用於動物,畜牧業界也沒有太多選擇餘地。不過除了FDA歸類為主要人類感染用藥的抗生素外,仍有許多其他抗生素可以使用。FDA表示,不得被用於動物的抗生素包括盤尼西林和四環素等。

【參考資料】


死亡陷阱

$
0
0
採訪/撰稿:陳慶鍾;攝影:陳慶鍾、陳添寶、張光宗;剪輯:陳慶鍾

學界調查,全台的黑鳶數量,大約在300到500隻間,被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但是黑鳶在世界各國,族群數量卻眾多且穩定。屏科大3年來投入黑鳶族群生活的調查,希望找出黑鳶在台灣生存受限的原因…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孫元勳說,在屏東的黑鳶族群,大約有一百隻左右,平均一對黑鳶可以產出1.5隻的幼鳥,以此為基準推算,如果黑鳶族群要維持穩定成長,存活率一定要超過7成,但是2、30年來,族群數量一直沒有成長,表示屏東黑鳶的存活率,是接近或低於7成以下,才會讓黑鳶族群的繁衍受到影響。

屏東,是台灣黑鳶數量最多的地方之一,沿著隘寮溪有許多黑鳶族群,跟著原住民族一起生活。屏科大野保所研究助理林慧珊表示,如果要知道一個瀕危物種為什麼會瀕危,得先從巢位觀察起。研究團隊深入屏東山區尋找黑鳶巢位,架設自動相機觀察每對黑鳶的繁殖率,幼鳥是不是可以存活,和觀察牠的微棲地,調查人員爬到兩、三層樓高的樹上,為巢裡的黑鳶幼鳥,上標記和腳環,也會抽血去做血液分析,了解是否受重金屬污染,初步的調查結果,幼鳥的存活率,其實很高。

20124月,研究團隊繫放一隻研究個體-白3號。研究助理林慧珊從白3號黑鳶在20122月破殼出來,就持續記錄觀察牠的成長,離巢前在牠身上配置無線電發報器。5月的時候,白3號黑鳶離巢,開始擴散、飛翔,經過追蹤定位,發現大概67月時,牠還在巢區附近,後來被親鳥驅趕遠離,失去訊息。

201210月,奄奄一息的白3被民眾撿到,送到屏東野鳥救傷中心,屏科大野保所研究團隊再見到白3號黑鳶時,牠已經是一具屍體,讓他們十分震撼。研究助理林慧珊說,由於白3號黑鳶曾嚴重嘔吐,研判可能是食物中毒,經解剖、搜集各種臟器的檢體,光是農藥就驗了251項,還檢驗多種水產品用藥和老鼠藥,想釐清白3號的死因。

就在白3號黑鳶死亡後不久,屏科大野保所又接到一隻死亡的黑鳶,野保所教授孫元勳說,這兩隻黑鳶體內,都有很高濃度的農藥加保扶,分別是1.29ppm2.49ppm,而一般鳥類在0.6ppm左右,就會死亡。

加保扶是一種氨基甲酸鹽類的殺蟲劑,因為毒性很高,成份佔80%90%的粉劑,已經被禁用,但是40%的水懸劑和3%的粒劑,在台灣仍有登記使用。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副局長馮海東表示,加保扶幾乎在所有作物品相上,都有開放它的使用範圍,粒劑在水稻田的使用非常大宗,水懸劑大多用在果樹、蔬菜等作物上,這項農藥在國際上聲名並不好,已經被歐盟各國列為禁藥,因為它對鳥類的毒性特別高。

屏科大研究團隊將黑鳶計畫的觸角,延伸到農田,今年10月,先從去年兩隻黑鳶被拾獲的地區著手調查,陸續有驚人的發現。研究助理林慧珊表示,在屏東縣崁頂一塊18公頃的紅豆田,曾經發現遍地都是死亡野鳥,其中以麻雀和紅鳩最多,還有小雲雀、彩鷸、秧雞科的鳥和紅隼。

孫元勳老師表示,經地毯式搜索,在其中一半大概9公頃的田地,找到3000多隻野鳥屍體,另外9公頃在還沒搜尋之前,就已經被農夫翻耕,否則數量應該還會更多,目前為止共調查了82塊田地,其中21塊有使用加保扶,比例大約是1/4

研究團隊也在高雄市大寮區,一塊台糖公司放租的紅豆田,發現浸泡加保扶的有毒穀粒,被堆放在田間隱密的田埂和小路上,吃到毒餌的野鳥來不及飛走,立即抽搐死亡。透過訪查發現,二次稻作收割後,農民進行雜糧裡作時,為了防治麻雀等鳥類危害,除了因為驅蟲而施用農藥之外,也有一些農民會用比較激烈的方式,毒殺野鳥。

在田間調查和撿拾鳥屍行動時,研究人員多次看到黑鳶盤旋在毒死鳥的田地間,最多一次同時有9隻黑鳶盤旋,叨走田裡已經中毒死亡的紅鳩,飛離遠去。由於大部分的猛禽在吃鳥類時,會把牠們身上的羽毛拔除,田間也時常可見一整片散開的紅鳩羽毛和被咬食過的野鳥殘肢。

研究人員將田間死亡的紅鳩送驗,這些紅鳩體內的加保扶濃度都非常高,其中一隻紅鳩的加保扶濃度更高達21ppm。孫元勳教授分析,黑鳶只要吃40公克的鳥屍就可能會死亡。近3年來,屏科大野保所就接獲了5隻因為加保扶中毒的黑鳶,這代表的意義可能是,更多黑鳶死在不為人知的角落。

農委會防檢局副局長馮海東強調,將加保扶當毒餌毒殺野鳥的行為,已經違反農藥使用及農產品殘留抽驗辦法,依規定可以罰1萬5千元到15萬元,已行文屏東縣政府,展開清查。

對於野鳥保育團體提出禁用加保扶的要求,馮海東副局長說明,現在台灣一年大約使用上千公噸的加保扶,因為農業生產上還有需要,短期無法立即禁止使用。不過目前農委會正在檢討,末來將禁用的40多種農藥中,加保扶是排名在最前面的幾種,正評估可替代的低毒性藥品,淘汰加保扶將是未來的趨勢。

屏科大研究助理林慧珊表示,鳥類危害對農民而言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應該要從農民的角度去想這件事情、理解農民的想法,幫助他們找到友善的耕作方式。孫元勳教授強調,黑鳶不只代表牠自己的族群,也代表了大家,吃到健康的食物、有品質的生活空間,保護黑鳶,基本上也是在保護我們自己。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庇護紫斑蝶王國 茂林芒果農減藥行動中

$
0
0
本報2013年12月16日高雄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高雄市茂林區,環繞著紫斑蝶的芒果園,為了減少紫斑蝶傷亡,保育團體及農業團隊聯手推動減用農藥的耕作方式,經過兩年努力,第一批以無農藥、無化肥種植的芒果,即將於2014年4月取得綠色保育標章上市。

瑟捨紫蝶幽谷步道,吸花蜜的紫斑蝶。

冬日賞蝶趣

寒冷的冬日,不妨跟著紫斑蝶來一趟溫暖之旅。上週五(13日)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於高雄茂林國家風景區舉辦媒體參訪活動,難得陽光露臉的日子,可見成群紫斑蝶外出喝水、吸花蜜補體力,正是賞蝶的好日子。沿著「瑟捨蝶谷」賞蝶路線漫步,一邊聽著紫斑蝶保育專家廖金山、湯雄勁豐富生動的導覽解說,一路尾隨紫斑蝶翩翩身影,了解茂林魅力。

沿路高仕佛澤蘭、金露花、馬櫻丹、大花咸豐草等多種菊科植物,吸引著紫斑蝶停駐飽餐,除了斑蝶,當地特有的粉蝶、鳳蝶也稀稀落落出現,蝴蝶國度已然成形。

開發  為了紫斑蝶轉彎

紫斑蝶是茂林部落及國家風景區最重要的自然資產,保育紫斑蝶在當地有共識,所有的開發行為都必須為紫斑蝶轉彎。

新建的「得樂日嘎大橋」原定要通過瑟捨路段,但居民們希望避開對紫斑蝶棲地生態的衝擊,在積極溝通奔走下,將陸橋延伸了500公尺,雖多了8億的興建費用,卻保存了足以流傳世代珍貴的自然資產。

得樂日嘎大橋。

廖金山說,莫拉克之後紫斑蝶的數量並沒有減少,不過部分500公尺以下棲地,因土石流受損而消失;當紫斑蝶發現棲地不見了,會尋找隱密的環境,這可從原住民獵人觀察到的一些群居現象得知。

他表示,較令人擔憂的反倒是賞蝶人口增多,卻缺乏良好的保育作為。在陽光充足的日子,紫斑蝶會外出喝水、吸花蜜,人類因此得以欣賞,但其他大多數時期,紫斑蝶棲地是不容許人為擾動的。

湯雄勁介紹,為了保育幾世代遷徙往返於台灣南北兩端的紫斑蝶,國內有多項監測和保育計畫在進行,例如國道3號林內段,當紫斑蝶監測數量達到一定數值,便會拉起的防護網。而這兩年來,保育團體以及慈心基金會,在茂林部落推動友善紫斑蝶的耕種方式,也為紫斑蝶營造最佳的棲地。

紫斑蝶小革命

2011 年,廖金山和幾位保育夥伴,邀請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輔導茂林紫蝶幽谷一帶芒果園轉作有機生產,以改變農業耕作行為來保護紫斑蝶。

「全世界兩種越冬習性 蝴蝶,只有存在於台灣及墨西哥」廖金山說,這麼珍貴的紫斑蝶,卻在每年2月份芒果開花季節,面臨噴灑農藥的環境,族群面臨了嚴重的死亡威脅。

慈心專案協理鄭芳春。當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專案協理鄭芳春前往茂林的路上,不斷想著兩個問題,不種有機,蝴蝶怎麼辦?種有機還有收成嗎?一開始覺得很難,後來知道當地以製作芒果青為主,青芒果果蠅叮不下去,其實無須過多用藥。

茂林紫蝶幽谷附近的芒果樹於2-3月開花,4月開始結果、採收。鄭芳春表示,芒果花雖然不是紫斑蝶主要花蜜來源,不過當花粉花蜜不夠,紫斑蝶還是會選擇芒果花。「慈心是為了紫斑蝶才收購芒果,因此不希望芒果種植的行為,傷害到紫斑蝶。」

鄭芳春說,在紫斑蝶停留期間,慈心建議芒果不要噴藥,用藥能節制、用得精準,盡量使用藥性低、殘留期短的農藥。但如果要取得綠保標章,則須完全不用藥。

產銷連動  照顧紫斑蝶和農民

強調無添加的茂林芒果青。當地芒果園面積不含荒廢果園,約20多公頃,農民約16戶,目前已有14位農友加入輔導計畫,5戶達到綠保標章,有9戶仍擔心產量、先行以減農藥耕作;農地面積也由去年5.2公頃,今年增加到22公頃。

一般中盤收購價錢是隨著芒果成熟時間,越來越便宜,慈心則提供固定價格,不受市場價格左右。至於產品銷路方面,慈心基金會則邀請有機連鎖通路里仁公司協助,結合加工廠商研發俗稱情人果的芒果青及芒果乾,保障農友的收入。

透過里仁公司的通路,2012年約8公噸減農藥栽種出來的青芒果,做成約1萬包的芒果青,短短1個月內全數銷售完畢;2013年22噸青芒果除了芒果青,有3公噸做成芒果乾。3萬包芒果青也在3個月內銷售完畢,目前還有一些芒果乾還買得到。明年4月第一批為保育紫斑蝶而生產的芒果青、芒果乾即將上市。

芒果減藥、平地有機

這兩年的成果,讓族人想整地種芒果。鄭芳春則說,廢棄的果園若因開墾、整理種芒果,可能讓紫斑蝶減少,不希望雜樹林因為種芒果而必須砍除,也不鼓勵增加種植面積。為此,慈心採取劃定區域的方式,只收購區域內的芒果。

鄭芳春建議族人,在平地、用有機的方式來種植當地適種的作物,如樹豆、紅藜、芋頭、南瓜等,慈心將協助行銷。「芒果減少農藥,平地有機,這些都能保護環境和水源。」;此外,也將積極輔導種植高士佛澤蘭及盤龍木等有利於紫斑蝶復育的植物。

綠保:減少農藥成本、身體好

陳奕蓁的芒果園。(圖片來源: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高雄市茂林區茂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奕臻和家人約5-6甲地芒果園也投入減農藥的行列。

陳奕臻說,過去產量豐富,每到芒果產季,整個月都在採收,一年約可收7~8噸,由中盤商按照市價收購;減農藥之後,產量減少一半,但慈心保障收購,價格不受市場波動,收購價格提高,又減少了買農藥的錢。如此一來,收入沒有減少,反而採收時間減短,省下不少時間。

不過減農藥後,蟲增加很多,想用有機資材,卻不易取得;目前的方式是放任不管,或趁整理之便以火燻蟲。未來會將透過慈心訂購有機資材。陳奕臻表示,減農藥之後,不光是紫斑蝶好,自己身體也好。經過兩年嘗試,今年有一塊地加入綠保行列,完全不使用農藥和化肥。

投入綠保種植的,還有前任鄉長陳勝。退休後開始當農民,自稱「快樂的農夫」,他說,當地發展特色農業不像平地都是大面積耕種,推廣不易,他很高興慈心願意來輔導,也帶動其他農民投入友善環境的耕種,這對當地水源保護相當有意義。

瑟捨谷地的芒果田,不但轉型減農藥或有機生產,同時為農友找尋行銷通路,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慈心基金會關心的不只是紫斑蝶安危,也希望農友能在生計獲得出路下,為經濟保育雙贏尋求解決之道。

紫斑蝶小檔案

紫斑蝶在分類學上為鱗翅目、蛺蝶科、紫斑蝶屬,展翅寬度約 6-9公分,屬中大型蝶種。台灣現存四種紫斑蝶,分別為端紫斑蝶、圓翅紫斑蝶、斯氏紫斑蝶與小紫斑蝶。辨識紫斑蝶有一個簡單易記的口訣:「小紫點一邊,圓翅兩邊點,斯氏有三點,端紫亂亂點。」

斑蝶類幼蟲嗜食的蘿藦科、夾竹桃或桑科植物都會分泌大量乳汁,雖然這些植物的乳汁中大都含有一種有毒的植物鹼,但是牠們在攝食過程中不僅不會中毒,反而會將這些植物鹼濃縮並儲藏在體內作為禦敵武器。

紫斑蝶是少數以成蟲越冬的蝴蝶,春天交尾繁殖,如果春雨來得早,寄主植物長得早,就在當產卵,或一邊往北遷徙,沿途下蛋。每年11月紫斑蝶南下尋覓溫暖的棲地度冬,一直到清明節前後北上,經過塔塔加鞍部,經過國道3號林內段、八卦山山脈,一路到達陽明山。

依照標放在捕捉的紀錄,初步計算紫斑蝶成蟲壽命,約在6-8個月之間,屬於長壽的蝴蝶。遷徙呈世代遷徙的方式,往南以及往北飛的族群屬於不同世代。

紫蝶幽谷

越冬型蝴蝶谷極為罕見,英國大英博物館在2003年出版之「蝴蝶」一書,將台灣紫蝶幽谷和墨西哥帝王斑蝶谷並列為世界二個大規模的「越冬型蝴蝶谷」。每年 秋 末冬初,紫斑蝶會陸續飛到南台灣魯凱、排灣族人的「聖山」─大武山腳下溫暖避風的山谷度冬。目前已知的紫蝶谷約有20餘個,集中在高雄縣茂林鄉與台東縣大 武鄉。(資料來源:高速公路局「紫斑蝶小檔案」)

綠保標章  以動物監測農田環境

截至2012年底,申請綠色保育標章的集體與個別申請案件已有81戶,總面積達103.2公頃,水雉、翡 翠樹蛙、諸羅樹蛙、大田鱉、黃嘴角鴞、食蛇龜、食蟹獴等保育動物已在新北市、台南市、花蓮縣、台東縣、屏東縣、苗栗縣、雲林縣等地逐漸復育。慈心基金會表 示,2014年致力於企業認養、保育動物與農作物生態關聯性調查等工作,希望能帶動全台各地對綠保計畫更廣泛的關注及參與。

 

日月不光,租稅與土地不正義

$
0
0
作者:詹順貴(律師、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長 )

日月不光,圖片來源:洪郁婷

政府真的看見台灣了嗎?

火紅的『看見台灣』掀起一波環保熱,彰化與高雄二地熱血檢察官主動出擊偷埋暗管排放高毒性污水的不肖業者,挖開這些業者的醜陋惡行並予以法辦收押,更令人激賞佩服。

反觀於當地方政府除依水污染防治法開罰並勒令停工過程,中央政府司職環境保護的環保署沈世宏署長竟儼然一付圍觀民眾模樣,一下要地方政府對違法業者科處不當利得,一下子又要檢察官或政風單位察查地方政府有無長期縱放圖利(為何在這個節骨眼大擊地方基層環保公務員士氣?是不想他們再盡力追查嗎?),但對於不肖業者是否應命停工?

官員替違法企業說項 正義只是假象?

原本正義凜然地要求地方政府應勒令停工(原本想給予掌聲),於同為閣員的財經首長發出恐影響今年GDP及勞工失業後,態度卻180度轉變,開始避談勒令停工乙事,也從不要求所屬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會立即從事污染範圍調查,並視調查結果將污染範圍公告為整治或控制場址要求污染業者負責整治(忍不住想開罵),如此前倨後恭,豈有可能捍衛台灣環境?

至於監督輔導無能的財經部會首長沒有站出來要求業者負起賠償農民損失與污染整治責任等企業社會責任,反厚顏為業者說項緩頰,甚至以可能造成數千名勞工失業為藉口,要脅地方政府不得勒令停工,令人傻眼,各該部會的長期失職,有無涉及貪瀆圖利罪嫌?方是應盼請二地檢察官一併偵辦的對象!

劫貧濟富 搶農民田地補貼企業大廠

新聞中我們赫然看到這家年營業額高達2200億元、獲利預計近百億元,卻長期偷排高毒性污水並欺詐環保主管機關的日月光公司,近4年竟可以獲得政府逾30億元租稅補貼的不公不義,未來2年還有約15億元稅額可以抵減。

但另一場景,近幾年不斷有鄉村農民因農地被徵收(等同徵收了農民安身立命的根基、家園與社會人際脈絡)或因榖賤求助無門而自殺,以及台北都會弱勢藍領階層,早期辛苦買到相對便宜、足讓全家可以安身立命的公寓,卻萬萬想不到建商竟可透過歷經8次修法向建商傾斜的《都市更新條例》自行圈地進行都更,並假藉刻意操作設定的多數決,將之掃地出門,強拆其家園。

身份不同,為何待遇竟有如此天壤之別?

修法獎勵土地炒作 《飢餓遊戲》真實上演

2005年政府修改《土地稅法》,大幅調降土地增值稅,埋下炒地引信,助長財團、土地炒客享受以低廉成本炒作與囤積土地、房屋,但財團巨賈卻猶嫌台北市房價每坪250萬元不高;2009年再修改《遺產及贈與稅法》,資本家又可享受大幅調降遺產稅及贈與稅的利益,累積更多財富一代傳一代;企業者則一直享受從《獎勵投資條例》、到《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再到2010年立法通過《產業創新條例》的各種租稅優惠、獎勵補助與長期水、電優惠,而且營利事業所得稅率隨著歷次修法也逐次降低。

至於繼實價登錄後的實價課稅,明年是否如期與如何上路?仍待觀察。但政府表面上祭出奢侈稅企圖遏止投機客炒地歪風,則確定徒勞無功。以上所舉法案的受益者,儘管頭銜不同,實際上大多是同一批金權階層貴族。強弱勢者的處境兩相對照之下,目前亦正上映票房頗佳的『饑餓遊戲』三部曲,是不是正在台灣真實世界活生生地上演?

都市計畫浮濫 政府炒地斂財 輕賤百姓性命

內政部今年10月公告的全國區域計畫揭露,目前全台都市計畫區已可容納將近4,000萬人口;全台空屋高達156萬戶,其中新北即有32.9萬戶,六都合計111萬戶。惟依經建會人口推計報告,國內人口成長率已逐年下降,依「中推計」結果,全國總人口將於2024年達到高峰2365.6萬人後開始減少,顯示根本不可能達到上述都市計畫的預計人口。

但金權政治早將土地商品化,視農地變更開發為改善地方財政以及籠絡地方派系的工具,所以即使全台各地工業區閒置眾多、都市計畫浮濫,包括最近預計徵收逾3,000公頃、拆遷17,000戶房屋、受影響人數近60,000人、且已逼使一位84高齡老農特地跑到自己的農地喝農藥自殺的桃園航空城在內,全台各地仍有高達15,000公頃且絕大部分是特定農業區土地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變更開發與徵收。

現任內政部政務次長蕭家淇2010年12月5日於台中市副市長任內接受聯合報專訪時,沾沾自喜說台中市是五都財政最佳,開源方式主要透過市地重劃與區段徵收等手段,將原本不用課稅的農地變成建地,除可以取得部分土地供標售外,還可大幅增加地價稅、土地增值稅與房屋稅等稅收的話,即是最佳印證。

挽救民意 落實環保政策與企業責任

從以上觸目驚心的數據加上工業污染現況可知,無論是新訂或擴大都市計畫的鯨吞,工業區、科學園區與集村住宅開發的蠶食與污染,吞噬的絕不僅僅是台灣優良農地,還包括氣候變異糧食安全堪虞下,台灣未來的前途。

行政院要回應民意、挽救低迷的滿意度,首應扼止藉建設發展之名行炒作地皮之實的浮濫都市計畫;其次積極輔導企業在地生根,成為落腳社區共存共榮的一員。

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兼籌並顧,政府原有的各項租稅優惠補貼,未必即要貿然取消,但輔導策略應是於提供各項租稅優惠與補助的同時,一併要求企業應善盡社會責任,並將此一社會責任,修法納入上述各項租稅補貼的前提要件,並逐年不定期盤查,作為隔年是否繼續享有租稅優惠補貼的資格條件。

實際上,包含對員工、企業所處在地社區以及整個社會環境等三大面向的責任,丹麥與澳大利亞已有強制性立法;而台灣早已訂有《上市上櫃公司企業社會責任實務守則》,可以提升為法律位階同時修訂為企業經營中公司治理的強制性義務,並分不同責任程度擴大適用至一般公司。

※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 本文精簡版亦刊載於102.12.16《自由時報》自由共和國

【Cross系列】企企,環教走! 環境教育初心者修煉之章

$
0
0
作者:夏洛克

作者:nadiology,圖片來源:http://www.flickr.com/photos/nadio/622617665/,本圖符合CC授權使用。

自從環境教育法開始實施,高中以下各級學校教職員生、政府機關及公營事業機構員工每年都必須參加4小時的環境教育課程。雖然沒有明文規定,近年不少民營企業也開始實施環境教育,然而就整體而言,目前仍然有許多企業尚未實施。即使是目前已經有實施環境教育的單位,也可能會因為多種因素導致課程流於形式,如果用服過兵役的人聽得懂得譬喻的話,就好像是環境版本的「莒光日教育」!

儘管如此,會導致目前許多民營企業沒有實施環境教育,或是有實施效果不佳,通常不是某一特定個人或群體的「錯」,而是由多種因素共同造成,包括主管(企業主、部門主管)不了解環境教育能夠為組織帶來的效益而未能積極支持、課程內容或上課方式設計不加而無法引起興趣、環境教育承辦人員既有工作量太大而無法好好安排,以及缺乏資源等等。本文針對想要在組織(企業、機構、社區等等)內開始推動環境教育的朋友,結合日前參加台北市政府環保局舉辦的「企業環境教育種子人員訓練」的心得,提出在組織內開啟環境教育的可能作法,如果是想要改善組織內現有環境教育課程的朋友,也不妨參考看看喔!

推動環境教育 Step by Step!

步驟一:組成核心小組
推動環境教育的第一步,可以先從組織內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核心小組,成員數至少三人。

步驟二:釐清現況
找到小組成員後,接下來是釐清現況,包括小組成員各自的情況,例如對環境教育認識的程度、有興趣的領域;組織與部門的現況,例如組織的運作方式、成員的相處模式、主管的領導風格,以及組織文化。這個步驟能夠幫助我們了解當前的立足點。

步驟三:形成共同願景
希望推動怎樣的環境教育?那個理想的環境教育會有什麼樣的內容與形式?人們在其中會如何參與及互動?參加後會有甚麼收穫?

步驟四:取得主管同意
在進一步採取行動前,先取得主管的同意,而要取得同意的主管層級,則視打算推動的規模而定。如果是從無到有的推動,一開始規模不需要太大,先取得部門主管同意即可。

步驟五:規劃課程並執行

圖片作者:UBC Library Communications,圖片來源:http://www.flickr.com/photos/12146665@N00/2701347277/,本圖符合CC授權使用。

在規劃課程前,可以先考量成人學習的特性。根據美國教育家 Malcolm Shepherd Knowles(1913~1997),成人的學習有下列幾種特性:

1. 必要性:在學習之前,成人需要知道他們為什麼需要學習。
2. 自主性:成人認為自己有為自身生命與決定負責任的自主權。
3. 豐富的經驗:成人擁有豐富多樣的經驗,可以做為學習的資源。
4. 學習意願:成人較有意願去學習那些能幫助他們處理當前情況的內容,對於處理未來或與當前情況無關的內容則比較沒意願。
5. 問題導向:成人學習是以問題為導向的,希望所學的內容能夠幫助他們處理日常問題。
6. 內在動機:成人的確會受外在動機(例如更高的薪水)影響,但是更強力的動機則是來自內在(例如希望獲得成就感、更高的工作滿意度)。

基於上述特性,在規劃課程時可以參考以下原則:
1. 使課程內容喚起、應用既有的知識與經驗。
2. 規劃課程時考量實際需求,探詢學員想要了解的內容。
3. 根據學員的了解程度,提供更進一步的觀念。
4. 安排與家庭、生活或工作相關的內容。
5. 設計可以應用剛學到的新知識、合作解決問題的活動。
6. 對於學習到的新知識,提供學員上完之課後可以應用的方向。
7. 設計可以讓學員獲得意義與成就感的活動。

步驟六:提升層級規模
一旦操作的越來越熟練,接下來就可以嘗試提升層級,讓環境教育能同時處理企業營運的問題,或是使環境教育的成果能夠結合至日常的業務,例如改善營運流程、節省水電、提高原料的使用率以降低生產成本;此外,也可以同時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甚至發展、改善企業環境政策。這將會需要爭取更高層級主管的支持,以及企業內跨部門的合作,甚至還可能會需要外部單位的協助、參與。

課程發想:利用屋頂農園推動企業環境教育

圖片作者:Robert Johnson,圖片來源:http://www.flickr.com/photos/robert_s_johnson/7545536820/,本圖符合CC授權使用。

目前有越來越多企業設置綠屋頂,這些綠屋頂除了用來增添綠意,事實上也可以被拿來作為屋頂農園,成為環境教育的素材。在此就以屋頂農園為例,試著發想一系列結合原生蔬菜、環境變遷、糧食安全、養生烹飪的課程大綱。由於許多社區、學校也有公共農園,因此這個系列課程也同樣可以用在社區、學校的環境教育。

  • 第一課:認識原生蔬菜

什麼是「原生蔬菜」?原生蔬菜和一般的蔬菜有什麼不同?市面上有哪些種類的原生蔬菜?這些蔬菜分別有什麼特性?

  • 第二課:原生蔬菜栽種活動

栽種原生蔬菜。可考量原生蔬菜的生長期以安排進度,讓蔬菜到採收之前有足夠的生長時間。

  • 第三課:全球環境變遷下的糧食問題

什麼是全球環境變遷?全球環境變遷包含哪些主要議題?全球環境變遷與糧食問題之間的關係?如何利用原生蔬菜因應全球環境變遷帶來的糧食問題?

  • 第四課:原生蔬菜的營養價值與調理方法

介紹不同種類原生蔬菜的營養價值與調理方法。可結合養生的概念。

  • 第五課:原生蔬菜採收與烹飪活動

採收蔬菜,並且把前一次活動所介紹的調理方法付諸實行。

  • 第六課:如何在家裡種原生蔬菜?

介紹在家裡栽種原生蔬菜的方法,並根據自家環境的特性,選擇合適種類(例如耐旱、耐陰)的原生蔬菜栽種。

  • 第七課:期末成果發表會

如果行有餘力,還可以統整、濃縮之前的活動內容,以成果發表會的形式進行原生蔬菜的介紹與烹調試吃活動,達到在組織內部推廣的效果。

最後的叮嚀:真正在學習的人
舉辦活動難免都會希望有很多人參加,參加人數眾多、反應迴響熱烈固然可喜,然而不論結果如何,在整個過程中千萬要記得一句話:「舉辦的人才是真正在學習的人!」如此才不會因為太在意數字而變得患得患失,並且也能夠幫助自己在過程中有意識地去學習,成為讓自己能持續推動環境教育的重要基礎!

※本文與BiodiversityX同步刊登

關於BiodiversityX
「BiodiversityX」是一群熱愛、關心生物多樣性的朋友所組成的團隊,時而認真嚴肅,時而天馬行空。團隊的目標是透過分享關於生物多樣性的資訊、議題與點子,同時與大家一起腦力激盪,使生物多樣性與不同的領域、觀念激盪出新的火花,藉此讓更多人在生活周遭發現生物多樣性的蹤跡、了解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並且在生活中找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下手處,進而重建人與自然間的和諧關係。

※ 「X」即「Cross」,我們將其意表為人類與生物多樣性的交會處是無所不在並息息相關。而BiodiversityX文章將每兩個禮拜於生物多樣性專欄中刊登,告訴您生物多樣性其實就環繞在我們的生活中,請您密切鎖定【Cross】系列文章,期待我們一起從周圍的小細節體驗生物多樣性的奧秘及重要!

【Cross系列】系列文章

【參考資料】

※ 加入「環境資訊中心」粉絲頁,來給環境按個讚    https://www.facebook.com/enc.teia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   合作刊登 

阿拉伯世界首例:衛星報告揭露環境地景變遷

$
0
0
摘譯自2013年12月13日ENS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布達比報導;江惟真編譯;蔡麗伶審校

貝魯特。(ENS提供, Valeria Gentile攝。)聯合國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合作發表衛星圖集,其中顯示,人口成長、水資源稀少和氣候變遷加速了阿拉伯地區環境改變的腳步。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阿布達比全球環境資料計畫」合作,於12月初發表《阿拉伯世界:環境變遷圖集》,檢視過去50年來的環境變化。

阿拉伯地區由22個阿拉伯國家聯盟會員國組成,有相同的語言、文化和宗教。阿拉伯地區分為3個相鄰區塊,橫跨2個大陸和2個半球,周圍環繞著5個不同海域。阿拉伯地區土地面積共1400萬平方公里,佔全球土地面積的9%,人口超過3.5億萬,其中超過半數居住在城市。

《阿拉伯世界:環境變遷圖集》是阿拉伯地區第一部記錄環境變遷的圖集,涵蓋超過80個地區,併呈過去和現在的衛星影像、地圖和照片,加上以科學證據為基礎的文字敘述。

前後對照研究顯示出大面積的土地利用改變、都市成長、海洋和海岸地區退化、水文改變和水域萎縮、棲息地消失以及氣候變遷的衝擊。

阿拉伯地區22個國家中有19國有水資源缺乏的問題。極少且變化極大的年度降雨讓阿拉伯地區特別容易受氣候變遷影響,其人均可用水預計到了2050年將減少一半。

2008年六月,開羅東北部的村莊已經70天沒有下雨。一位埃及農夫看著枯壞的稻作傷神(ENS提供,Nasser Nouri攝)。現今,整個阿拉伯地區的可耕作土地面積極為有限,只佔了14.5%的土地,處境岌岌可危。有17個阿拉伯國家受到沙漠化和土地退化的衝擊,引發糧食安全和人口遷徙等跨國界的問題。

生物多樣性因棲地退化和消失而下降。阿拉伯地區已知受威脅物種有1746種,大部分都屬於極度瀕危保護等級。

這種種的問題大部分都是彼此相關的,也是人口增加和氣候變遷的直接後果。阿拉伯地區的氣候已是乾燥和極度乾燥,頻繁的旱災更是當地的最大天災。

阿拉伯地區在過去25年間已經歷了276次災難事件,超過40%發生在過去5年間。

在這之前,1980年至2008年間,旱災、地震、洪水和暴風雨影響了超過3千7百萬當地居民,造成的損失估計上看2百億美元。

透過前後對照的衛星影像,圖集提供了阿拉伯地區各國地景變遷的影像證據,包括沙漠綠化、灌溉農業擴張、油田擴張、沙漠化和植被消失、蟲害或柴薪砍伐、失控的都市化、海岸地區開發和極端氣候事件造成的衝擊。

Environmental Atlas Explores Vulnerable Arab Region
ABU DHABI, United Arab Emirates, December 13, 2013 (ENS)

Pushed by population growth, water scarcity and climate change, the pace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the Arab region is accelerating, finds new research releas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and the Abu Dhabi government in the form of an atlas.

The 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and the Abu Dhabi Global Environmental Data Initiative this week released “The Arab Region: Atlas of Our Changing Environment,” which examines environmental changes over the past 50 years.

Abu Dhabi, UAE (Photo courtesy UNEP and Government of Abu Dhabi)

The Arab region, a group of 22 member countries of the League of Arab States sharing a common language, culture and relig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contiguous clusters on two continents and in two hemispheres, bordering on five oceans and seas. Stretching across 14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the region covers nine percent of the Earth’s total land area, with a population of over 350 million, more than half of whom live in cities.

The first report of its kind on the Arab Region, the atlas examines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 that has taken place at more than 80 locations, with current and historical satellite images, maps and photographs, and a narrative based on extensive scientific evidence.

Before-and-after studies demonstrate wide-ranging land use change, urban growth, degradation of marine and coastal areas, altered hydrology and shrinking water bodies, loss of habitats and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Water scarcity is a key environmental issue in 19 of the 22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Very low and highly variable annual rainfall makes the region particularly vulnerable to climate change impacts, and per-capita water availability is expected to be cut in half by 2050.

Today, only 14.5 percent of the region’s total land area is arable. Placing these limited arable lands at further risk, desertification and land degradation afflicts 17 of the Arab countries, triggering transboundary issues such as food insecurity and human migration.

Egyptian Rice farmer mourns his damaged rice crop after 70 days without water in a village northeast of Cairo, June 2008. (Photo by Nasser Nouri)

Biodiversity is declining due to habitat degradation and loss. The total number of known threatened species in the region stands at 1,746, with a majority of them classed as Critically Endangered.

Many of these major issues are interrelated and most are a direct consequence of increasing popul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ssociated with climate change. The arid to hyper-arid climate is plagued by frequent drought, which is the region’s most pressing natural hazard.

The Arab region has faced 276 disaster events in the past 25 years – more than 40 percent of them during the past five years.

Before that, between 1980 and 2008, droughts, earthquakes, floods and storms affected more than 37 million people in the region and caused damage estimated at US$20 billion.

With paired satellite images covering each of the Arab countries, the atlas provides visual evidence of landscape changes, such as the greening of the desert and increased irrigated agriculture; expansion of oil fields; deforestation and vegetation loss, insect infestations or harvesting for fuelwood; unchecke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coastal areas and impacts from severe weather events.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Viewing all 1997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