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7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日月光廠偷排廢水至後勁溪 環保局罰60萬勒令停工

$
0
0
本報2013年12月9日台北訊,彭瑞祥報導

高雄楠梓日月光K7廠驚傳偷排廢水至後勁溪,不只隱匿通報,更抽引自來水到採樣池讓稽查單位檢驗,已遭高市環保局開罰60萬並勒令停工!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譴責,日月光無視下游為仕隆圳及援中港圳取水口,影響1390公頃農田用水,根本是重創國人對電子產業的信心。依《水污染防治法》只能開罰10~60萬元,前環保署副署長、高雄市議員張豐藤建議,環保局可援引環保署先例,依《行政程序法》要求返還不當得利,以發揮嚇阻作用。

日月光K7廠汙染紀錄,高雄市環保局提供。

日月光廢水量  高雄第九大

高雄市環保局稍早發布新聞稿指出,日月光為國內知名上市櫃公司,設有專責單位有專責人員操作廢水處理設施,卻隱匿通報,並抽引自來水至採樣槽供主管機關採樣,已依《水污染防治法》第40條規定裁處罰鍰新台幣60萬元整,並命該公司K7廠廢水產出製程停工。

K7廠每日廢水量達5500立方米,是高雄市第9大排放水量之事業。高雄市環保局稽查發現,該廠放流池重金屬鎳含量與原廢水數值相近,明顯未經處理就排放,且後勁溪下游更有高雄農田水利會引水為梓官、橋頭區的農業用水,違規情節重大。

K7廠在2012年就有三次違規受罰紀錄;今年,環保局10月1日巡查後勁溪時發現德民橋下方排放異常水質之廢水,經檢測pH值為3.02,隨即追查來源為楠梓加工出口區內廠商所排放,後追查廢水確定為日月光K7廠,採取採樣槽及地下一樓的流槽,檢測放流水導電度及pH值分別為231μs/cm、7.06(採樣槽)與3,200μs/cm、2.63(放流槽),明顯異常。

由於K7廠放流水是由地下1樓的放流槽,直接利用管線加壓排放至後勁溪;因此稽查人員在放流池採集水樣,結果酸鹼值、懸浮固體、化學需氧量、鎳含量均嚴重超標:

  • pH值2.63(標準6~9)
  • 懸浮固體(SS)96mg/L(標準30mg/L)
  • 化學需氧量(COD)135mg/L(標準100mg/L)
  • 鎳4.38mg/L (標準1.0mg/L),與其原廢水數值5mg/L相近。

環保局表示,11月6日函請該公司陳述意見後,該公司不否認廢水未符合放流水標準,但不承認以自來水供主管機關採樣。

後勁溪農水屢遭工業污染  環團:通盤檢討

針對此樁污染案件,李根政表示訝異與譴責。他批評日月光無視於下游這麼多農田要使用水,此事真是讓台灣人對電子產業的信心受創。

楠梓區先前也發生過中油煉油廠、台塑仁武廠污染後勁溪事件;李根政感嘆,怎麼不管公營民營、或不分產業(石化業、電子業)都在污染水源?這其中有非常多的檢討空間,包括水污法罰則太低,污染資訊公開、排放資訊公開、裁罰資訊公開等議題,事涉下游1390公頃農田的灌溉水源,值得全盤探討與檢討。

※ 加入「環境資訊中心」粉絲頁,來給環境按個讚 https://www.facebook.com/enc.teia


遠離海洋的陸蟹

$
0
0
作者:施習德(國立中興大學 生命科學系教授)

海洋,是生物的起源地,也是大部分物種的棲息之處。適應力強的物種,則藉由登上陸地,拓展種族的生存空間。五億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各動物的門就已經確認,能夠在陸地上大展身手的類群,則以節肢動物、軟體動物、脊索動物較為優勢。

節肢動物門中,當然以六足類的昆蟲最為龐大,然而以海洋環境為主的甲殼類,雖然其呼吸器官以鰓為主,但也有少數類群表現出不同程度的陸化適應,包括陸地與淡水兩類的環境。甲殼亞門中,最高等的分類群為十足目,其中的短尾蟹類,以及異尾類中的寄居蟹類,兩者均屬於廣義的蟹類,對於陸域環境也有類似的適應方式,因此在定義「陸蟹」(land crabs)時,一般也包含了異尾蟹類在內。

廣義陸蟹 依陸化程度分五等級

關於陸蟹的涵蓋範圍,有狹義到廣義的不同定義。狹義的陸蟹,指的是地蟹科(Gecarcinidae)的成員;有人也曾將「活動不受潮汐影響的蟹類」當做陸蟹的範圍。最完整的定義則是1988年在「陸蟹生物學」一書中所提出的,其定義為「在離開水域之後,仍表現出明顯的行為、形態、生理或生化方面的適應,並可以維持一定程度的活動」,因此強調的是「活動」,而不僅是能夠「存活」,同時也將棲息於淡水的蟹類包含在內。根據陸化的程度,由依賴水到高度的陸化,大致可分為T1~T5五個等級。

  • T1等級:棲息於水中的蟹類,但在離水後也能表現出間歇性的陸地活動。螃蟹部分,包括較偏好水棲的淡水蟹(例如束腰蟹Somanniathelphusa)、岩礁消波塊的盾牌蟹(Percnon)。
  • T2等級:屬於潮間帶物種,即一般所稱的半陸生蟹類(semi-terrestrial crabs)。螃蟹部分,包括了招潮蟹(Uca)與和尚蟹(Mictyris)。
  • T3等級:棲息在潮上帶(supratidal zone)或能夠離開淡水環境的種類,離水後行為仍活躍,但須時常潤濕身體。螃蟹部分,包括圓軸蟹 (Cardisoma)、圓盤蟹 (Discoplax)、沙蟹(Ocypode)、一般的淡水蟹(例如大部分的澤蟹屬 Geothelphusa、明溪蟹屬 Candidiopotamon)。
  • T4等級:與T3類似,但無須時常潤濕身體,可藉由其他方式獲取水分,具海洋性的浮游幼體。螃蟹部分,包括地蟹(Gecarcinus)、仿地蟹(Gecarcoidea)、陸方蟹(Geograpsus)。
  • T5等級:與T4類似,但生殖方式為陸封型的直接發育。一般不屬於特定的分類群,而是該類群中較陸化的種類,例如溪蟹科與陸相手蟹(Geosesarma)的部分成員,較典型的例子為產於琉球群島沖繩的細掌澤蟹(Geothelphusa tenuimanus)。然而也有少數特定的類群可歸類於此一等級,例如中國西南與越南的內溪蟹屬(Tiwaripotamon)與海南島的新內溪蟹屬(Neotiwaripotamon)。

其中T1與T3均包含海岸蟹類與淡水蟹類、T2專指潮間帶蟹類、T4是陸化程度最高的海洋蟹、T5則是陸化程度最高的淡水蟹。T2等級的潮間帶蟹類以及招潮蟹,已於前文中介紹過;地蟹科的成員屬於狹義的陸蟹範圍,陸化等級在T3、T4之間,將於下篇文章中述及;淡水蟹也會在之後的文章中介紹。

本文以T3與T4等級的非地蟹科海岸蟹類為主,然而不同等級的陸蟹,其間的區分並非絕對,除了蟹類本身對於環境的變化能夠加以調整適應之外,成蟹與稚蟹、雌雄蟹、抱卵個體、蛻皮個體等都具有不同的生理狀況,也會影響其對陸域環境適應的程度。因此本文以三個科(相手蟹科、方蟹科、沙蟹科)的介紹為主,除非有明顯的陸化適應,一般並不嚴格細分其等級。

林投攀相手蟹 爬樹捕蟑螂

相手蟹科(Sesarmidae)是相當陸化的一個大類群,也是海岸常見的蟹類。古稱「蟛蜞」,是古書中常被拿來作為中小型蟹類比較的範例。另一群泥灘地常見的蟹類是厚蟹類,包括隆背張口蟹(Chasmagnathus convexus)、台灣厚蟹(Helice formosensis)、德氏仿厚蟹(Helicana doerjesi)、似方假厚蟹(Pseudohelice subquadrata),古人一概稱厚蟹類為「蟛螖」、「彭越」或「蟛蚏」,也是蟹類比對的另一範例。

兩者的區分在於「有毛者曰蟛蜞;無毛者為蟛螖」,這是基於步足上剛毛數的多寡。古書對於相手蟹的介紹並不多,包括「似蟛越而大,右螯小而赤,生溝渠中」、「大於蟛螖,生於陂池田港中,故有毒,令人吐下」、「有毒,多食發吐痢」、「食之誤人矣」等,顯然多是強調其食用的價值。

相手蟹長久以來都是方蟹科的一個亞科,這是1851年由達納(Dana)所創立的,直到2008年才正式成為一個科,全球的熱帶至溫帶海岸都有分布,有30多個屬與250種之多,預期還有更多的屬種會被陸續發現。台灣約有30多種,以下將介紹較為常見的類群。

螳臂蟹屬(Chiromantes),螯足巨大粗壯,棲息於河口泥灘地附近,常穴居在海岸灌叢、田埂等處。台灣產有漢氏螳臂蟹(C. dehaani)和紅螯螳臂蟹(C. haematochir),甲寬約3~4公分,有時可在防波堤附近發現到。另外兩種最近發表的寬足螳臂蟹(C. eurymerus)與細足螳臂蟹(C. leptomerus),體型較小,甲寬約2公分,未來可能被分至不同的屬,棲息於高潮線至潮上帶的岩礁洞穴內。

漢氏螳臂蟹 (Chiromantes dehaani) 是泥質海岸邊常見的物種,有時甚至會跑到路上。(圖片攝影:施習德)

後相手蟹屬(Metasesarma),體型較小,甲寬約2~3公分,棲息於海岸林附近。全球共有兩種,台灣均有產。奧氏後相手蟹(M. aubryi),多居住在海岸林內的落葉、石縫處,有時會出現在建築物附近。肥胖後相手蟹(M. obesum),棲地較靠近海邊,在高潮線或潮上帶的石塊或漂流木下方常可發現。

新脹蟹屬(Neosarmatium),甲寬可超過3公分,身體厚重,螯足粗壯。常在海岸草澤、灌叢、紅樹林下方挖洞穴居,有時洞底深達一公尺。台灣產有6種,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亞洲新脹蟹(N. asiaticum),以往認為是邁氏新脹蟹(N. meinerti),經學者以分子與形態特徵分析,確認產於南亞、東南亞、東亞一帶的種類為新種;其模式標本來自台南四草大眾廟附近,由李榮祥採集,在筆者的堅持下,標本保存於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以利於學者們可以就近檢視標本。其餘5種為福氏新脹蟹(N. fourmanoiri)、東印度新脹蟹(N. indicum)、細點新脹蟹(N. punctatum)、圓額新脹蟹(N. rotundifrons)、斯氏新脹蟹(N. smithi)。其中的東印度新脹蟹原產於印尼的蘇拉威西(Sulawesi),屬於地理學上的東印度群島(East Indies),與現在的印度無關。

斯氏新脹蟹 (Neosarmatium smithi) 的體型厚重巨大,在紅樹林等海岸植被下挖洞穴居。(圖片攝影:施習德)

擬相手蟹(Parasesarma)與近相手蟹(Perisesarma)是海岸草澤、紅樹林相當常見的兩個屬,前者的多樣性較高,在台灣就記錄了5種;後者僅有一種。擬相手蟹屬中,較常見的兩種為斑點擬相手蟹(P. pictum)與近親擬相手蟹(P. affine)。以往台灣常見的摺痕擬相手蟹(P. plicatum),事實上僅產於東印度洋,經比對標本後,確認為近親擬相手蟹。雙齒近相手蟹(P. bidens)常在泥灘地高處,漲潮時也可見其攀爬至紅樹林上,顯見其不喜歡浸泡在水中。

雙齒近相手蟹 (Perisesarma bidens) 不喜歡浸泡在水中,因此漲潮時可在紅樹林等高處見到牠們。(圖片攝影:施習德)

林投攀相手蟹(Scandarma lintou)是習性相當特殊的「樹蟹」,棲息於海岸林、灌叢的枝幹上,有時能攀爬至5公尺高的樹上。生殖季時,雌蟹還是必須前往海岸水邊釋幼。雜食性,以枝幹上可得之花、果實、樹皮、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在花蓮美崙溪口,則曾在防波堤牆上發現其正在捕食蟑螂。

林投攀相手蟹 (Scandarma lintou) 屬於「樹蟹」,平時在海岸林的枝幹上活動覓食,但防波堤處也能夠發現到。(圖片攝影:施習德)

仿相手蟹屬(Sesarmops),體型較大,甲寬可達4~5公分。台灣產兩種,中型仿相手蟹(S. intermedium)與印痕仿相手蟹(S. impressum),前者棲地範圍較廣;後者則喜好有水流處。

在方蟹科(Grapsidae)中,陸化程度較高的類群為陸方蟹屬(Geograpsus),夜晚多出現在高潮線或潮上帶,由飛沫帶到離岸數百公尺處都曾發現過,有人研究其鰓的結構,認為已具有肺的功能,能直接呼吸空氣。台灣產有3種,其中褐色的毛足陸方蟹(G. crinipes)與紫色的葛氏陸方蟹(G. grayi),體型都較大,甲寬達4公分,陸化程度也較高;另一種斯氏陸方蟹(G. stormi)體寬約3公分左右,一般常出現在飛沫帶,但也曾發現爬入離岸數10公尺遠的住家處。

葛氏陸方蟹 (Geograpsus grayi),是方蟹科中較陸化的類群,棲息於海岸附近的高地,有時可離岸達一公里之遠。(圖片攝影:施習德)

角眼沙蟹 蟹界中的飛毛腿

沙蟹科(Ocypodidae)的沙蟹屬(Ocypode)是一群奔跑速度很快的螃蟹,屬名就是「飛毛腿」的意思。根據文獻紀錄,全世界奔跑最快的無脊椎動物就是角眼沙蟹(Ocypode ceratophthalmus),每秒最快速度可達4.4公尺!中國古書也有「沙狗」之稱,台灣人常稱之「沙馬仔」,均顯示其奔跑速度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全球共記錄有26種,遍布於各大洋;東亞產有5種,除摩氏沙蟹(O. mortoni)產於南海北部一帶之外,台灣有其餘4種的分布。

角眼沙蟹與斯氏沙蟹(O. stimpsoni)通常棲息於中低潮間帶,十分活躍,遇有敵害,甚至衝入海水中,並迅速潛入沙中躲藏,屬於一般潮間帶的物種。心掌沙蟹(O. cordimanus)與中華沙蟹(O. sinensis)則在高潮線一帶挖洞棲息,習性隱密,洞內平時無水,但大潮漲潮時洞內仍有水進入,甚至棲地被潮水淹蓋,較前兩者的陸化程度為高。

心掌沙蟹 (Ocypode cordimanus) 與一般快速奔跑的沙蟹不同,身體厚重,行動較緩慢,在高潮線到潮上帶之間的沙灘上挖洞穴居。(圖片攝影:施習德)

路殺及捕抓 海岸陸蟹岌岌可危

海岸陸蟹和其他海洋蟹類一樣,抱卵的雌蟹必須將幼體釋放於海水當中。有時必須越過海岸林、公路才能到達海邊。學者發現,雌蟹多在大潮的夜晚(農曆初一、十五過後兩三天)集體遷移到海邊,在潮水最高時將幼體排放到海水中,此時潮水可將幼體迅速帶到大海中,以避免受到潮間帶其他動物的捕食。

雌蟹遷移途中,可能遭受天敵的攻擊或惡劣的環境而死亡,導致成千上萬的子代夭折,這是天擇的自然現象。然而,人為的影響卻是我們必須注意的,螃蟹橫越數10米寬的公路,很可能遭受車輛的輾斃,如何減少此類非天然的折損,是保育單位必須思考的。

值得注意的是,體色豔紅的中型仿相手蟹,原本在墾丁國家公園的港口溪一帶有相當龐大的族群,近年來由於商人的大量捕捉,加上海岸地區的開發破壞,其族群已經岌岌可危。捕捉後的個體,則送至水族寵物店,以「聖誕蟹」的名稱販售,筆者曾見其售價為「50 元一隻,買五送一」。店中另一缸則販售陸封型淡水蟹黃灰澤蟹(Geothelphusa albogilva),以「黃金蟹」的名義販售,「65元一隻,三隻180元」,這是恆春半島特有種,相信也是在國家公園內所捕捉的。

然而,絕大部份螃蟹、寄居蟹都無法以人工繁殖,也不適宜在人為環境中飼養,只要有消費者購買,就會鼓勵商人繼續捕捉,最終導致族群的滅絕。與園區外圍比較,國家公園內的生態環境是相當良好的,因此才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棲息著,然而,若僅有國家公園法,但沒有嚴格的執法,園區內的野生動物反而更容易遭受商人的濫捕。當然,沒有購買,就沒有捕抓,這顯示我們大眾的保育觀念還是必須加強的。

「最後的清流」日本四萬十川發現新種淡水魚

$
0
0
本報2013年12月10日綜合外電報導,徐婉螢編譯,翁御棋審校

四萬十川發現的新品種淡水魚(yodoensis),位於高知縣四萬十市。日本高知縣的四萬十市「蜻蜓與自然友好協會」發表聲明指出,該市入田地區四萬十川河床旁的水窪處內,又發現了一隻到目前為止尚未被確認的鯉科淡水魚(yodoensis)。該協會證實,在這個水系中的魚類已達到219種。

這項發現是由11月21日來到四萬十川學遊館(位於四萬十市)進行環境學習參訪的四萬十町立田野野小學4年級學童24人,以及該協會職員進行生物調查時,共同發現新淡水魚種。

新種的淡水魚(yodoensis)為棲息在琵琶湖・淀川水系的日本原生種。最近幾年與棲息在九州等地的淡水魚(Biwia zezera)劃分為不同種類,並於2010年時登記為新品種。

該協會推測,此新種淡水魚(yodoensis)可能是琵琶湖產的香魚交配並放流的個體所繁殖。縣內也在仁淀川和物部川發現過。此種魚類長約5公分。身體呈現灰白色還有黑色的斑點,喜歡砂地,因為受到颱風的影響,從上游沖到了河床。和香魚同樣,也是出生到死亡只有一年的「年魚」,將在四萬十川學遊館內展出。

這是該協會於2010年10月證實四萬十川內淡水魚的新品種──薔薇鰱後,再一次發現了新品種。該協會的負責人表示,「淡水魚(yodoensis)也可能棲息在上游水庫附近的泥沙地,今後將會持續調查

※加入「環境資訊中心」粉絲頁,來給環境按個讚  https://www.facebook.com/enc.teia

【參考資料】

拒財團模式 阿米斯音樂節 活出自己的「美」式生活

$
0
0
本報2013年12月10日台東訊,賴品瑀報導

「Suming哥哥,下次的阿米斯音樂節是什麼時候?」「是明年呀!」「還要一年呀?」「你現在國一,等你國二的時候就有了。」「那明年你要不要上台表演?」「呵,我不知道...」週末都蘭部落的「阿米斯音樂節」風光落幕,留下來的不但是樂迷心中的美好回憶,信心與期待也在部落中茁壯著。

舒米恩與各階層部落青年大合唱

由阿美族歌手Suming(舒米恩)發起,都蘭部落在12月7日舉辦首屆「阿米斯音樂節」,將都蘭國中化身「都蘭小巨蛋」,藉由部落族人登台演出、阿美族風味料理、特色手作市集,展現詮釋最原味的「美」式生活。

都蘭部落耆老也登台演出

「來阿美族人的國度,聽阿美族人唱歌吧!」阿米斯音樂節不同於一般音樂祭,除了原住民藝人如圖騰樂團、Matzka、達卡鬧、阿洛、A-Lin、馬志翔、安歆澐與名導演魏德聖登台外,晚間的精華時段幾乎全為都蘭部落族人的演出,包括了千歲美聲「都蘭長青會」、「巴卡路耐」、「都蘭部落青年」、都蘭國小小朋友「薪傳舞團」、「都蘭婦女時代」等,參與人員從90歲到國小一年級兒童,可說是全部落總動員,鄰近的部落比西里岸「pawpaw鼓樂團」、都歷「嵐馨樂團」與公東高工「質平合唱團」也獲得演出機會。

部落婦女與藝人阿洛共舞

此次音樂節的規模有上千人,而都蘭部落更為此總動員,開唱前所舉行升旗典禮,各年齡階層上百人盛裝出席,在歌聲中升起屬於自己的旗幟。「是如此美好的一天呀!」頭目余清河感嘆,前頭目沈太木主持升旗典禮,長老潘進添、黃生發也一同祈福,將此視為部落的大事。

音樂祭?豐年祭?無法歸類的阿米斯音樂節

遊客ET珍藏著接駁車車票「我覺得有點像豐年祭,但又比豐年祭能有參與感。」樂迷ET表示,ET在一年前環島時認識並愛上都蘭的美景,更逐漸開始接觸原住民文化,在一些關懷社會的獨立音樂人的推廣下,也關心起東海岸面臨的開發危機。但對她而言,年祭其實是部落自己的活動與儀式,「我覺得我像一個旁觀的陌生人,很喜歡他們但是也沒辦法在那時好好認識他們。」ET回憶之前的經驗。

對發起的Suming來說,阿米斯音樂節的確有部分來自對所謂「豐年祭觀光」的回應,「就像你在家過年,卻有人一直在旁邊看,甚至干擾。」對部落而言,年祭應該是成員之間的大事,除了大量湧入的觀光客會造成困擾外,其實族人也無暇招待遊客,在外圍的小販多為外來者,因此遊客的消費效益也不會留下來給部落。

而許多抱持著「瘋」年祭心態的遊客,更是打定主意要去喝酒狂歡,「他們說原住民愛分享,卻沒想過自己是來白吃白喝,然後喝酒鬧事,反而讓原住民跟愛喝酒的形象分不開。」Suming批判。因此在這次攤位的安排下,Suming也用心處理,例如藉由舉辦場地是學校的理由來拒絕賣酒、甚至酒商的贊助。

「我也跟大家溝通,不要賣熱狗、爆米花、奶茶那些,不然跟豐年祭外面的那些小販有什麼不一樣,應該對自己的東西有信心。」Suming坦言,雖然他免費提供攤位讓族人擺攤,但在溝通中仍舊花了不少心力,其實族人多少有些觀望與遲疑,也因此發生了音樂節還沒正式開始,就有攤位準備的食物就都已經賣光而急著補貨的糗事。

「這的確出乎意料,也不可思議。」Suming透露,兩天的活動下來不但沒聽說哪個攤位有賠錢,甚至有一天就進帳了上萬元的,而這些收益也讓各攤位全數得到,自行作為之後活動的經費。由部落青年階層各自安排負責的攤位中,「美式」傳統食物相當受歡迎,「我看到石板烤肉就覺得很興奮,尤其是那個竹子做的夾子,看起來就很好吃!」「其實在夜市也有看到過,可是就沒有興趣,但在部落看到就不一樣。」「我很喜歡suming媽媽的便當,裡面有水煮肉、樹豆、醃菜、海菜,雖然很簡單,但是就很有部落的感覺,要是我每次來都蘭都能吃到的話多好。」由月桃包裹著的糯米飯散發著簡單質樸的香氣,亦大受歡迎。

除了推出部落傳統美食,攤位亦有創意手作的部分,除了販賣作品,在族人的帶領下遊客也可以體驗十字繡、毛毛球、串珠、畫陶等傳統技藝。

「這次來的遊客的素質高得讓我不敢相信,sense超好,跟豐年祭時天差地別,不但沒有看到有人酒醉鬧事,留下垃圾也很少,我指的不是說掉在地上的,我說的是包括垃圾桶裡的。」活動結束後第二天,Suming與助理兩人仍得早起等垃圾車,但只需要兩個人就能處理完兩天一夜上千人活動的垃圾,對許多大型音樂節來說,根本是天方夜譚。

部落青年阿亞斯示範串珠阿美族手作市集  部落行動剪髮師阿香(照片提供:舒米恩工作室 )

「我想是因為來的人都是真的喜歡都蘭、很想瞭解阿美族文化的。」Suming表示,其實在開演之前,他最擔心的就是來的人會不會是只想狂歡的「酒鬼」,「如果你只是想來狂歡、來嗨,那你就得不到東西。我真的不追求、不去跟其他音樂祭比人數,因為我們要的是質感,是人文,是細水長流。」

Suming甚至為此陸續推出8支短片,除了宣傳活動外,更希望傳達其強調人文的風格,「就是音樂與阿米斯兩者」,為了讓形象明確,而分別介紹了經營民宿、耆老、文物工作者與返鄉開創工作的青年,例如都蘭小當家、部落行動美髮師等,藉此讓他們增加知名度,也展現部落生活的樣貌,甚至點出青年返鄉的可能性。

無根複製阿米斯音樂節?「部落自己要的」才是核心精神

舞台上,都蘭部落從老到幼用心準備節目,各年齡階層踴躍報名,「大家都很想紅,爭著要上台。」Suming笑稱。加起來上千歲的都蘭長青會不只能吟唱傳統古調,更花了九個月練團,以電吉他、爵士鼓的樂團形式展現他們的活力,而長久陪伴著都蘭青少年成長的薪傳舞團,也由國中小學生,大孩子帶著小孩子,自己討論出要演出的節目,年紀最小的登台者更只有國小一年級。

部落青年吳元楷登台演唱,與馬志翔PK阿米斯音樂節 都蘭薪傳舞團都蘭小學生快閃舞(舒米恩工作室 提供)

「真的會很緊張,這個舞台太大了!跟去比賽的感覺一點都不一樣,真的很多人來看。」參與演出的國中生許祥宇興奮的回憶著,沒有參與演出的耆老賴明傑也表示非常感動,「年輕人都來啦,這麼多人來,真是太好了。」

身為青年中最高階層「拉中橋」的一員,台東大學教授蔡政良表示,此次阿米斯音樂節,對部落來說,重點不是音樂節本身,而是部落間再一次練習動員的機會,而此次的青年階層合計有6、70人參與,算是相當成功的一次經驗。

黃健庭:這個有可能為生嗎?

台東縣長黃健庭在部落並沒有發出邀請的狀況下,低調前往會場觀看引起小小的議論,甚至有人提出「他是不是要來偷學!?」但當記者以「縣長,看到部落能自己做到這些,那bot之類的開發案是不是能夠少一點,改多支持這樣的活動呢?」提問時,黃健庭以「可是這個有可能為生嗎?目前還有很多年輕人在外工作,還是需要一些工作機會吧」反問。

部落生活明信片Suming則認為,阿米斯音樂節難以直接複製到其他部落,因為這是部落自己要的,並非提供補助給每個部落就能成行,且也不見得每個部落都適合音樂節。Suming強調,雖然這個夢想的起頭,是他自己很希望能在故鄉辦演唱會,但也是他多年來投入訓練未成年青少年「巴卡路耐」後的成果,不但漸漸取得了部落的認同與信任,也培養了願意支持與合作的伙伴。

「我們可以作主!」讓部落主導詮釋自己的權力

「我們可以自己作主!」Suming認為雖然不可能直接複製都蘭的阿米斯音樂節,但這樣的自信,便是有心效法的其他部落最該掌握的核心與精神,Suming強調「我們用阿米斯音樂節,對『開發』、『發展』提供了這樣的思維」。

都蘭國中學生用心製作海報,期待音樂節的到來「如果部落的人聚起來,其實資源並不需要擔心,重要的是在籌備的過程中,討論出共識,知道自己要什麼。」此次擔任志工的大學生拉外來自台東matang部落,便從阿米斯的音樂節感受到可能性,拉外認為,比起官方辦的活動時常強加部落某些刻板的形象,由部落自主來辦,才有決定要表現出怎樣的自己,主導詮釋部落的權力。「不用盛大,也不需要華麗,而是要真實、真誠,而且重點是過程,與之後的延續性,才是對部落有意義的。」

嵐馨樂團主唱阿裡要與都歷部落青少年Suming指出,其實目前許多部落當中,也有不少青年如同幾年前的他,正在努力想為部落作點事情,例如此次參與演出的嵐馨樂團,便是以鄰近的都歷部落青年阿里要為首,也陪伴著他們的巴卡路耐,教他們創作,也一起上台演出。「第一步的確是最難克服的。」Suming不但盡量分享機會,更以「要相信自己是對的。」來鼓勵目前仍處於不受支持困境、感到受傷的族人。

不斷分享光環與掌聲 Suming承諾明年再辦

實際訪談來參與的樂迷,大多數確實是Suming的歌迷,因為他而開始關心原住民文化與都蘭部落,日本歌迷熊本三枝子便是為此來台參與。「比起在演唱會,在部落看到的suming更自然,並不像偶像,看起來就是一個amis,而且更快樂。我很開心可以看到這樣的他,覺得更貼近更理解他了。」

「我其實沒有很認真唱歌,我一直想著回家。」但在Suming而言,他豐富而精彩的創作背後,其實來自於對故鄉的情感,同時都蘭也才是提供他養分的地方。因此他寧可7年來為了訓練巴卡路耐,辦演唱會籌錢甚至自掏腰包,近年也陸續帶著部落的弟弟妹妹登台演出,到目前的阿米斯音樂節,自己賠錢沒關係,只求部落族人能得到多一點的機會。

舒米恩發表新歌,同樣將舞台與部落族人分享(照片提供:舒米恩工作室)

「我會繼續努力賺錢,明年繼續辦。」回應族人的期待與不斷詢問,Suming大聲的宣布。阿米斯音樂節剛落幕,Suming又開始忙著新專輯「美式生活」的工作,他的發片計畫,因為籌辦音樂節而中斷,好在唱片公司相當諒解與支持。但問起究竟為何願意為部落作這麼多呢,「其實我覺得我得到的更多。」Suming表示,就因為想要看到這樣的風景,因為想要激起新的想法與期待。

「不過我的確對家人感到虧欠,他們不但沒有享受到,甚至還要跟著我當志工。」雖然Suming這麼說,不過這些年來跟著Suming幫忙的妹妹Haluko則相當大器的表示「賠錢沒有關係,不要賠了心力就好。」族人的信任與團結,便是最好的回應。

發現新淡水資源──海底地下水 科學家:需謹慎使用

$
0
0
摘譯自2013年12月5日ENS澳洲,阿德雷德報導;江惟真編譯;鄭景文審校

5日發表在《自然》期刊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大量低鹽份的地下水源,竟藏身在人們最料想不到的地方──全球大陸棚海床下。

塔斯馬尼亞省西南國家公園南角灣。(圖片:chrisandkylie)

過去認為,海底地下水只有在某些罕見的特殊條件下才會產生。但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全球各地有外海的地下淡水和鹹水蘊藏量。「我們的研究顯示,海床下的淡水和鹹水地下水層其實是很常見的。」研究的主要作者、國家地下水研究培訓中心及澳洲弗林德斯大學環境學院地下水文學家Vincent Post博士說。

「全世界許多地方都有這樣的現象。2萬年前冰帽開始融化、海平面上升,這些地區就被海水覆蓋。許多地下水層因層層粘土和沈積物的覆蓋,得以與海水隔離。」這些海底地下水層數百萬年前開始形成,當時平均海平面比今日要低得多,海岸線也較靠外。「下雨時雨水滲入地下,在過去是陸地而今日是海洋的地區,形成地下水層。」Post說。

海底地下水層和陸地地下水層類似,鹽份也夠低,能夠被淨化成飲用水。估計約有50萬立方公里的低鹽份地下水藏在澳洲、中國、北美和南非附近海域。「這樣的水量是1900年以來人類從地表抽取的地下水的好幾百倍,足以供給部分地區數十年的用水。」Post說。

取得海底地下水有兩種方式:興建海上平台,從海上平台鑽入海床,或是從海底地下水層附近的大陸或島嶼開始鑽。不過從外海鑽海底地下水的費用相當高昂。

雖然許多國家因此有了新的淡水水源,但Post博士表示,取用這些海底地下水,需從成本、永續性和對其他水源的影響等多方面進行考量。Post特別強調,管理海床必須謹慎小心,「可能有海底地下水的海域必須小心不被污染。鑽油或開採天然氣時,有時會鑽到含水層,含水層也可能被用以處置二氧化碳,這些行動都可能威脅到海底地下水的品質。」

Post博士也警告,海底地下水層不是可再生資源,「必須謹慎使用。海底地下水層被用完之後是無法填補回來的,除非等到下一次海平面下降──那不知是多久以後了。」

Vast New Freshwater Sources Found Beneath the Sea
ADELAIDE, Australia, December 5, 2013 (ENS)

Huge reservoirs of low-salinity water have been discovered where they are least expected – buried under the seabed on continental shelves around the world.

A study published today in the scientific journal “Nature,” reveals that an estimated half a million cubic kilometres of low-salinity water has been located off Australia, China, North America and South Africa.

“The volume of this water resource is a hundred times greater than the amount we’ve extracted from the Earth’s sub-surface in the past century since 1900,” says lead author Dr. Vincent Post of the National Centre for Groundwater Research and Training and the School of the Environment at Australia’s Flinders University.

“This volume of water could sustain some regions for decades,” said the groundwater hydrologist.

Groundwater scientists have known of freshwater under the seafloor, but thought it occurred only under rare and special conditions.

“Our research shows that fresh and brackish aquifers below the seabed are actually quite a common phenomenon,” Post said.

These reserves were formed over the past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years when on average the sea level was much lower than it is today, and when the coastline was further out, he explained.

“So when it rained, the water would infiltrate into the ground and fill up the water table in areas that are nowadays under the sea,” the scientist said.

“It happened all around the world, and when the sea level rose when ice caps started melting some 20,000 years ago, these areas were covered by the ocean,” he said. “Many aquifers were, and are still, protected from seawater by layers of clay and sediment that sit on top of them.”

The aquifers are similar to the ones below land and their salinity is low enough for them to be turned into potable water, says Dr. Post.

There are two ways to access this water – build a platform out at sea and drill into the seabed, or drill from the mainland or islands close to the aquifers.

While offshore drilling can be costly, Dr. Post says this source of freshwater should be assessed and considered in terms of cost, sustain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against other water sources.

There is mounting evidence for the global occurrence of offshore fresh and brackish groundwater reserves. But while many nations may now have new reserves of freshwater offshore, Dr. Post says they must manage the seabed with care.

“Where low-salinity groundwater below the sea is likely to exist, we should take care to not contaminate it,” he warns.

“Sometimes boreholes are drilled into the aquifers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or production, or aquifers are targeted for carbon dioxide disposal. These activities can threaten the quality of the water,” cautions Post.

Post also warns that these water reserves are not renewable. “We should use them carefully,” he said. “Once gone, they won’t be replenished until the sea level drops again, which is not likely to happen for a very long time.”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加入「環境資訊中心」粉絲頁,來給環境按個讚  https://www.facebook.com/enc.teia

台灣只有九州大,禁不起一次核災

$
0
0
作者:蔡雅瀅(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 專職律師)
演講中的木下黃太先生,圖片來源:蔡雅瑩
12月6日參加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舉辦的「災後『視』界─車諾比與日本現況分享會」,聆聽致力於日本都會區土壤輻射污染調查,並親至車諾比核災污染地區的木下黃太Kinosita Kouta先生演講。
 
木下先生分享:車諾比核災是大爆炸式的核災,輻射物質衝到高空擴散,污染分布範圍較廣;福島核災輻射物質聚集在200至400公尺,高山阻擋部分輻射物質擴散,汙染區域較集中;至於廣島原爆,則大多是燒燙傷致死,輻射污染問題反而相對較小。
 
想起作家劉黎兒寫的《台灣只會發生台灣核災》;和賀立維博士演講時提到的:原子彈是瞬間爆炸,以廣島原子彈為例,60公斤的鈾235,約僅1公斤產生核分裂,其他來不及產生核反應就燒掉了。
 
所有核災都是「獨一無二」,人類再怎麼設想防範,難免有意想不到的狀況發生,惟有實現非核,才是最好的核安措施。而核電廠所使用的核子燃料,「鈾濃度」約僅2.5%,雖不及濃度90%以上的原子彈高,卻可不斷進行核反應、持續釋出輻射物質,長期污染環境、威脅健康。
 
木下先生分享:福島核災後,海洋被污染,許多賣不出去的海鮮,被賣到台灣,魚類只能抽驗,無法每一尾都檢測到,提醒大家要注意避免食用高風險的海鮮。想起漁業署曾發新聞稿鼓勵民眾多多食用魚場位於西北太平洋公海海域鄰近日本的秋刀魚 ,惟歷次輻射抽驗結果,均僅稱「符合規定」,未公佈具體「檢測數值」 。
 
秋刀魚漁獲輻射檢驗結果,引用自漁業署網站。
查依《商品輻射限量標準》第6條:「食品中碘131含量每公斤限值為300貝克,銫134與銫137之總和含量每公斤限值為370貝克。乳品及嬰兒食品中碘131含量每公斤限值為55貝克」,「符合標準」的法定意義,碘131含量從每公斤0貝克到299貝克,銫134與銫137之總和含量從每公斤0貝克到369貝克均有可能。既然耗費公帑檢測,實應完整公佈測得的數值。 
 
木下先生分享:輕井澤所在的長野縣和伊豆半島所在的靜岡縣,輻射污染嚴重,且因不在福島縣,反容易輕忽風險。遺憾知名景點遭受污染,並擔憂:知名的靜岡茶,還能喝嗎 ?
 
座談的下半場,木下先生播放他在遭車諾比核災污染的烏克蘭拍攝的紀錄片。介紹:核災後很多居民生病、逃到海外、無法生育。許多基輔出生的小孩,一生下就先送到外地避難,數個月後才帶回來,每二個高中生就有一個因健康問題無法上體育課。受訪的女醫師們,一致認為兒童的疾病是輻射造成的。
 
車諾比污染地區的孩童,翻拍自木下黃太先生演講時播放的影片。圖片來源:蔡雅瑩
 
想起曾經讀過:車諾比電廠原本規劃興建在距烏克蘭首都基輔25公里處,但科學界擔憂核電廠離基輔過近,遂改到距基輔約110公里處 。反觀台灣,核一二四廠離台北火車站分別約僅27、22、41公里,數百萬人都住在核電廠附近,顯缺乏風險意識。
 
最後,木下先生語重心長地呼籲:台灣只有日本九州大,若發生核災,全部都會被污染,台北更是直接淪陷。坐在聽眾席,想著木下先生身後血染般鮮紅的輻射汙染範圍圖,台灣只有九州大,禁不起一次核災。

※ 本文同步刊載在蠻野心足網站

賣命護山 巡山生力軍全是一年一聘!

$
0
0
本報2013年12月1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保護山林、查緝不法,林務局各林區管理處本月7日、8日舉辦約僱森林護管員甄試,再增74名生力軍,這些具備專業知識、通過體能各項測試的巡山員,未來將擔負包山包海的業務,卻只能以一年一聘的方式,遞補原技工工友職缺。因工作危險度高,要投保商業保險都有困難。林務局雖提「危險職務加給」,至今仍未能獲准。

巡山護管工作都需跋山涉水,危險性高於一般工作數倍,卻缺乏相關的福利與保險。(圖片來源:林務局)

林務局原以技工工友聘用的「士級巡山員」,原應隨著退休人數遞補,但因政府精簡人力,對於技工工友職缺採遇缺不補的政策,因此,原編制內空出來的職位,便以一年一聘的「約僱森林護管員」方式補缺,維持山上巡護人力不墜。

第一階段術科測驗,考生得先通過騎乘150C.C.循環檔機車的測驗。(圖片來源:新竹林管處)今年約僱森林護管員由各林區管理處採分區報名,由林務局統一命題、分區甄試及錄取方式辦理。甄試作業先由各林區管理處進行術科測驗,包括騎乘150C .C.循環檔重型機車與1千公尺負重跑走,通過者才能參加第二階段筆、口試,錄取者於當晚公告於各林區管理處公布欄與網站。

這兩年報考者十分踴躍,而且從高中職到研究所都有,今年報名人數計286人,總錄取率為25.87%,其中原住民錄取25人,占總錄取人數33.78%。大學以上學歷者占總錄取人數約64.86%;錄取者平均年齡約為32歲,性別分布也打破過去的比例,錄用13位女性,占總錄取人數17.57%;為森林護管帶來新氣象。

新人訓練著重經驗傳承

林務局副局長楊宏志說,這兩年應考者都具有相當好的學習訓練背景,體能各方面也都通過考試,只缺實際工作經驗,為了讓經驗傳承,進入工作場域第一個月就是安排知能訓練,由技正級以上工作人員擔任。除了熟習法律、工作知識、技能以及摸熟工作場域,還包括如何和檢警搏感情,未來一起查緝森林犯罪;第一個月每天還要寫心得、跑3000公尺練體力,即使到工作站報到,有些工作站還是持續每天訓練體力。

在實務上,則以最具林業人特色的「師徒制」,透過資深巡山員或森林護管員的帶領,讓這些具有高學歷的森林菜鳥,將所學盡情釋放到工作領域上,發揮所長,並吸取前人工作精髓。楊宏志說,每位新任護管員,都將在巡山員前輩帶領下,透過互動式學習,熟悉工作內容,並能掌握重點。

楊宏志也鼓勵森林護管員未來能通過國家考試,成為公職人員,或以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專技高考)轉任,即考取林業技師資格領有執照,在公立部門服務兩年成績優良,有缺就可以轉任。

勞保與勞基法保障差很大

雖然現實必須以約僱方式任用護管員,但楊宏志說,對待人員不會分正職或約僱,照顧是一致的。林務局也訂了管理要點,讓約僱護管員可以久任,初任薪資雖為26,600左右,表現良好獲得甲等,每兩年可參加晉級訓練,合格之後晉級,有3級的機會;薪資上限為33,908元。另外,為鼓勵到偏遠山區擔任巡護工作,還有山僻加給。

不過,約僱森林護管員適用勞保卻不適用勞基法,在福利上仍存在極大的差距。以去年東勢林管處梨山佳陽分站邊坡滑落,遭掩埋的約僱森林護管員蘇正紘為例,勞保只能發放10個月的撫慰金;但若為以勞基法,則可發放45個月。此案後來雖以個案專簽的方式,補發與勞基法相同的撫恤金,卻也凸顯巡山業務的危險性以及巡山員的生命安全缺乏保障的事實。

新竹處術科考試。(圖片來源:林務局)

護管員保障不足

森林護管員不但工作繁重,包山包海,平均每人巡護面積2389公頃,工作性質也常需面臨危險狀況,例如天災來襲、躲避野生動物、森林火災、協助救難,甚至必須獨力面對「山老鼠」。當民眾檢舉盜伐事件時,護管員通知森林警察後,必須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埋伏,守住山老鼠,但又沒有配備武器、也沒有執法權,處境十分為難。

巡山任務給人危險的印象,這個印象也讓加入商業保險不易,或保費相對高。過去各林管處為上百位巡山員加保,沒有保險公司願意投標,去年才在林務局統籌下,找到合適業者。

目前林務局為巡山員一年投兩次保險,分別在以防汛期間、森林火災好發季節,可以讓一整年的工作有保障;但因護管員準用「公務人員因公傷殘死亡慰問金發給辦法」,因此保費須從護管員薪資中扣抵。

為此,林務局從2006年就提案為巡山員/護管員爭取「危險職務加給」,爭取1個月2000-2200元的補貼,與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公文往返,至今仍未有定論。

「阿凡達」是真的 科學家:樹木會靠菌類溝通

$
0
0
本報2013年12月10日綜合外電報導,徐怡德編譯,彭瑞祥審校

加拿大卑詩省大學(UBC)一位專長為林下地植群的森林教授Suzanne Simard,她的研究顯示樹木和植物確實有某種溝通的方式,特別是靠地下的菌類(fungi)組成跨距的聯結網絡,達到分享資源、互助並幫助對方存活下去的功能。

圖為奧萬大國家森林遊樂區。(照片來源:林務局)

早在16年前,Simard就在《自然》(Nature)發表樹木之間透過菌根傳遞二氧化碳的研究論文,之後持續探索菌根在森林裡扮演的傳遞角色。最近,Simard透過網路媒體的影像再一次解說她的研究:

她說,在林下可以常見樹木的根四處發散,附近一些腐化的根端即為菌類植群所分需的養分物質(腐植質)。而樹可以感覺到所釋放出來的碳,碳經由根部組織送達給菌類;在樹的外皮組織跟菌類組織之間存在一個介面,讓兩者之間形成一種交換關係。

因此,Simard解釋,我們可以看到二氧化碳從一棵樹經過一群群的菌類,最後移動到幾公尺外的另外一棵樹,這是傳送碳及氮給需要的植群。

Simard發現,菌根的網絡非常巨大,遍佈整個加拿大森林,每一棵樹都和數十棵樹相連,相距離起碼可到30公尺遠。

森林中的「母樹」

就像〈阿凡達〉電影中潘朵拉星球上的生命樹一樣,Simard指出,森林中那些較老、較高大的樹會成為「母樹」(mother tree)。這些母樹會透過菌根網絡與小樹聯結,並管理整個植群的資源。她的研究顯示,如果砍倒母樹,其他小樹的存活率將大受影響。

電影〈大樹悲歌〉劇照。城市游牧影展主辦單位提供。

Simard以影片中一棵500歲的道格拉斯杉為例,說明這麼大的樹一定有許多連結的網路,彷彿是森林的主角,它與四周的樹(就算是不同種類)有傳達訊息的橋樑和網路,這是個複雜的溝通系統,菌類也扮演了角色。

某種程度來說,這很像人類的神經系統傳達訊息給大腦的機制──有實質與非實質的連結,因為神經系統會來回傳達訊息;Simard說,在森林也是一樣,這樣的訊息傳遞造就了不同的森林生態系,不同的森林構造產生了不同的森林與生物多樣性。這樣的多樣性讓森林有所彈性在遭受到危難時(如火災、蟲害、暴風雨),生態系內無論如何都會有存活的物種,不會全軍覆沒。

不要砍倒大樹  不要翻耕

「母樹」的概念,意味著人們不論林業或農業活動的方式都要有所調整,例如,砍樹至少要留下「母樹」,有助於其他樹苗重新生長;農業上也是,若不翻耕,便能留下完整不受干擾的菌根系統,有助提升整個植群的抗病、吸收水分與養分的能力。例如,中國華南農業大學教授曾任森多年前曾以番茄植株做研究,他發現有菌根相聯的植株,抵抗枯萎病的能力較佳,病徵較輕微,也較有辦法啟動防禦基因和酵素。

Simard也批評,有些我們對森林的利用方式及作法,完全沒有考量這些母樹的角色,也沒有考量到這些角色的傳承。 我們將死掉的樹木直接砍掉清除,並未給他們回到森林植群的機會。其實這些死掉的樹木在完全腐爛前,會將資源交給還活著的樹,彷彿是一種傳承,會一代代得傳 下去──如果我們讓他有機會的話!

※加入「環境資訊中心」粉絲頁,來給環境按個讚  https://www.facebook.com/enc.teia

【參考資料】


大溪老街「源古本舖」活化古厝 傳承虎爺文創

$
0
0
本報2013年12月11日桃園訊,特約記者黃淑玲報導

來到桃園大溪老街──和平街,「臺灣古厝再生協會」成員古正君介紹,協會創立的核心價值就在於:建構一個跨領域、能夠明確分工且充分合作的社群平台,從傳統技法傳承及古厝實質使用經營的角度切入,重視「古厝復建」的過程、匠藝及營建/操作方法,協助「古厝」整建重生,落實「古厝再生」的經營管理。

牆上的照片展示120年前「源古本舖」的雜貨店樣貌。(黃淑玲攝)

座落在48號的「古厝」就是名符其實的「古」厝。除了這是古家所有,180年歷史的閩式三進歷史建築物,目前古宅經營的「源古本舖」希望能將源自祖先的傳統繼續傳承,而以此雙重意義命名。

古正君的爸爸表示:「我到國外,參觀的古建築,隨便也都有幾百年當我回到台灣,看見自家這麼美的建築,當然要立志保留下來啊!」

牆上的照片展示120年前「源古本舖」的雜貨店樣貌。這是一間融合東方古典風格與現代感的生活家飾「雜貨鋪」,氛圍中有著東方古典情調和現代俐落的趣味;空間展現顏色飽和的各類家俬品。店舖裡最亮眼的設計,是在民俗中為嬰幼兒準備的虎帽、虎鞋、虎枕、虎鎖牌.....等虎的意象,色彩炫麗討喜,據說光是供應「抓周」的禮俗就供不應求!也能讓年輕的媽媽認識認識舊有的文化,藉此得以傳承!

 

 

記者詢問,這是哪個文創設計師的巧思呢?古正君表示,這都是老祖先們的智慧,他們只是活化與再生而已!「Old is New」的新古典風格,讓商品可以很傳統、也可以很現代,呈現出生活用品的創新概念,重新讓商品受到注目。

民間信仰中的「虎爺」,相傳就是孩童的保護神。傳統藉由虎的威猛,透過造型圖像來趨吉避凶。為嬰幼兒穿著,避邪、守護等的意涵,期望孩童能在虎的保佑下平安長大。

再者,「虎」的諧音為「福」,因此虎爺也具有福氣的象徵,武財神趙光明元帥的座騎也為老虎,因此虎爺也具有帶來福氣、守財、招財的意義,而寄予嬰幼兒有鴻圖大展的祝福。在物資充裕的時代,不失為送給嬰幼兒的最佳祝福,又能當作絕佳紀念!

【氣候變遷Q&A】(45)氣候變遷加劇水循環 水旱災更頻繁

$
0
0
本報2013年12月11日綜合外電報導,賴慧玲編譯,林可麗審校

墨西哥新萊昂州某處水量見底的儲水槽,一名男子打開水龍頭想要取水,但無水可用。(圖片來源:Tomas Bravo/Reuters)淡水在人類社會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不只是飲水用途,還能用來進行農業灌溉、清洗和許多活動。但未來淡水資源將變得越來越稀少,而這一部份要歸因於氣候變遷。

要了解淡水資源缺乏的問題,必須先認識地球水資源的分佈。地球上有98%的水是鹹水,只有2%是淡水。而在這2%的淡水中,幾乎7成是雪和冰,另3成是地下水,僅有0.5%是湖泊和河川等地表水,以及少於0.05%的水是大氣中的水蒸氣。

氣候變遷對水分佈的比例產生了許多全球性影響。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暖化造成極冰(polar ice)融化入海。儘管這對水資源供給沒有直接的重大影響,卻將淡水變成了鹹水。

暖化的另一個影響,就是增加了大氣的含水量,空氣冷卻時,就可能導致更多更強的降雨。雖然雨量提高可以增加淡水資源,但是猛烈的雨勢反而讓大氣中的水份更迅速的流入海洋,人類就更不可能儲水或用水。

更溫暖的空氣也意味著降雪將被降雨取代,水蒸發率也更高。溫度升高的另一項影響則是內陸冰川的消融。雖然短期至中期內,因為冰川融化的注入,讓河川和湖泊的水量上升,但是冰川完全融化後便會停止注入水源。在亞熱帶地區,氣候變遷還可能讓乾旱地區的降雨量更稀少。

氣候變遷的整體效應是讓水循環更劇烈,造成全球更極端的水災和旱災。

所知有限 預測困難

然而,在規劃未來水資源供給時,地區性或季節性的淡水取得會如何受到暖化的影響,比全球整體概況更來得關鍵,在預測上,也比推估全球趨勢要困難得多。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的氣候變遷和水技術報告指出,雖然全球降雨量增加,但地中海與非洲南部等乾燥地區將飽受雨量減少與蒸發量增加之苦。依照此結論,IPCC的特別報告估算,全球乾燥地區將有約10億人口面臨水資源日益缺乏的威脅。

儘管如此,目前的氣候模型尚無法可靠預測問題的嚴重程度。甚至不同模型的預測結果仍不一致,未有定論。例如最近一項報告指出,泰晤士河京士頓測站的流量在未來80年可能較過去60年上升11%,不過在同樣的溫室氣體排放情境中,這份報告的另一個預估結果是流量下降7%。

對於未來地區性地下水資源的減少程度,目前我們所知仍然尤其有限。儘管將近一半的全球生活用水都來自地下水,相關研究卻非常缺乏。在科學家的努力之下,目前對淡水資源匱乏的不確定性已經降低,但對缺水的不確定性,代表水供給策略必須有足夠的適應力,才能在不同缺水情境下繼續供水。

水污染、水需求也要納考量

如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最近的一項報告所強調,氣候變遷的直接影響並不是未來淡水資源匱乏的唯一因素。全球人口增加代表農業需求上升,也意味著更多的灌溉用水消耗與更多的水污染。一方面,某些國家富裕程度的提高意味著了將有大量人口過著高耗水的生活方式,例如灌溉花園、洗車和使用洗衣機與洗碗機。快速發展的經濟體也帶來更多的工業,而且往往沒有現代化的節水科技和污染控制設備來配套。因此,關切氣候變遷的同時,必須一併考量污染治理與水需求的問題。

對於水資源需求的增加,最常見的解決之道是以工程技術讓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重新分配,而這也是面對氣候變遷影響的保險作法。例如,以儲水槽蓄水,用水管調度供水,以及用脫鹽技術淡化海水。另外,已有許多努力投注在省水、重複利用與回收方面。在英國,政府和水公司現皆大幅投資經費在教育民眾與省水技術上。無論如何,持續投資在教育與研究上,對迎擊未來的缺水挑戰將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本文由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及葛拉瑟姆氣候變遷研究所Nell Mcintyre博士與英國衛報共同撰寫。 

※ 環境資訊中心粉絲頁上線囉,邀請您來按讚,一起推廣環境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enc.teia

【參考資料】

沙漠也需保育! 研究:大型哺乳動物從撒哈拉消失

$
0
0
摘譯自2013年12月5日ENS紐約報導;江惟真編譯;鄭景文審校

一篇5日發表於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期刊的新研究指出,撒哈拉沙漠的「野生動物族群面臨災難性崩潰」,非洲獅正從撒哈拉沙漠消失,獵豹和羚羊也幾乎看不到了。研究也發現,另外三種大型哺乳動物已經從撒哈拉沙漠中滅絕。

撒哈拉獵豹雖會躲避與人類的接觸,數量卻仍然在減少中。(圖片:Taraji Blue)

這項由紐約野生動物保育協會(New York’s 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和倫敦動物學會(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主導的研究指出,北非狷羚和彎角大羚羊在野外滅絕,非洲野狗也不再於撒哈拉沙漠出沒其他物種的處境也沒有好到哪裡去,蒼羚和旋角羚已經從99%的原始活動範圍中消失,豹類從97%的固有活動領域裡絕跡,撒哈拉獵豹的分布範圍也縮小了90%。

此研究由來自28個學術組織超過40位學者合作,針對14個物種進行調查,發現這14個物種中,超過半數呈現地區性的滅絕,或是縮小至原來出沒範圍的1%或更小。

學者解釋,雖然過度狩獵可能是大型哺乳動物減少的原因,但當地過去至今的動盪,讓研究難以進行,因此其中仍有許多不確定性。

1萬年前,獅子是全球分布最廣的大型陸地哺乳動物,僅次於人類。幾乎出沒於整個非洲,並從西歐到印度橫跨歐亞大陸,美洲則是從加拿大的育空到南美的祕魯都有獅子的蹤跡。現在大部分的獅子生活在東非和南非,數量也逐漸減少。估計1950年代非洲獅的野外數量可高達40萬頭,1990年代約有10萬頭,2002至2004年間則已驟減至16,500到47,000頭之間。主要原因包括了疾病和人為干擾。棲地流失以及人類的衝突是對獅子最主要的威脅。

撒哈拉沙漠是全球最炎熱的沙漠,也是全球第三大沙漠,僅次於南極和北極。總面積高達9,400,000平方公里,撒哈拉沙漠東起紅海,西至大西洋,包括部分地中海沿岸,涵蓋大部分的北非地區。研究作者說,沙漠需要更多的保育支援和科學界的關注。

部分政府已經承諾保護撒哈拉沙漠和其僅存的野生動物。尼日建立了面積達97,000平方公里(37,451平方英哩)的Termit&Tin Toumma國家自然保護區,保護200隻幾乎是全球僅存的野生旋角羚、為數不多的蒼羚以及撒哈拉獵豹。在加拿大政府的支持下,彎角大羚羊也有望在Ouadi Rimé-Ouadi Achim禁獵區重回野外。

Sahara Desert’s Large Mammals Slipping Into Extinction
NEW YORK, New York, December 5, 2013 (ENS)

The African lion has vanished from the Sahara desert, while cheetahs and gazelles are nearly gone, in what scientists are calling “a catastrophic collapse of its wildlife populations” finds a study published today in the journal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

Three other species of large mammals are already extinct in the Sahara desert, the study’s authors report.

An antelope known as the Bubal hartebeest is extinct, the scimitar horned oryx is extinct in the wild, and the African wild dog no longer inhabits the Sahara desert,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led by New York’s 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 and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Other species have fared only slightly better. The dama gazelle and addax are gone from 99 percent of their range; the leopard from 97 percent its historic range, and the Saharan cheetah from 90 percent of its range.

Only the Nubian ibex still inhabits most of its range, but even this species is classified as Vulnerable due to numerous threats, including widespread hunting.

For the study, more than 40 authors from 28 scientific organizations assessed 14 desert species. They found that half of those are regionally extinct or confined to one percent or less of their historical range.

The Sahara is the world’s hottest desert, and the third largest desert after Antarctica and the Arctic. At over 9,400,000 square kilometers (3,600,000 sq miles), it covers most of northern Africa from the Red Sea, including parts of the Mediterranean coast, to the Atlantic Ocean.

A lack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 Sahara due to past and ongoing insecurity makes it difficult to be certain of the causes of these declines across the Sahara, although overhunting has played a role, the authors explain.

Until about 10,000 years ago, the lion was the most widespread large land mammal after humans, found in most of Africa, across Eurasia from western Europe to India, and in the Americas from the Yukon to Peru.

Most lions now live in eastern and southern Africa, but they are disappearing. Estimates of the African lion population range between 16,500 and 47,000 living in the wild in 2002-2004, down from estimates in the early 1990s as high as 100,000 and up to 400,000 in 1950.

Primary causes of the decline include disease and human interference. Habitat loss and conflicts with humans are considered the most serious threats to the species.

The study’s authors say that more conservation support and scientific attention needs to be paid to deserts.

The authors note that some governments have recently made large commitments to protecting the Sahara and its remaining wildlife.

Niger has just established the massive 97,000 square kilometer (37,451 square mile) Termit and Tin Toumm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which shelters most of the world’s estimated 200 remaining wild addax and one of a few surviving populations of dama gazelle and Saharan cheetah.

There is also hope that the scimitar horned oryx may be reintroduced in the wild in the Ouadi Rimé-Ouadi Achim Game Reserve,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Chadian government.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苑裡風車復工爭議 自救會請水利署嚴把關

$
0
0
本報2013年12月11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綠能是很好的東西,但裝在不好的地方,就變成是壞東西了。」苑裡反風車自救會成員李炳坤等人強調,他們支持綠能、支持風力發電,但英華威公司長期未充分溝通、施工品質低劣、對抗爭民眾使用暴力等行徑,讓他們相當不滿,面對英華威申請要復工在大甲區管線工程許可送至水利署審核,他們認為在爭議未決前,水利署應該駁回。

英華威於10月23日,展開跨越房裡海堤與大甲船頭的管線工程,在居民的阻擋下爆發了流血衝突,當時第二河川局在居民的陳情之後,由副局長吳益裕下令立即停工,更要求雙方應該充分溝通。

但自救會發現,在還沒有展開協調與對話之前,上週二河局卻已經同意讓英華威復工,而且更發現英華威變更了施工設計,自救會擔憂,在沒有經過評估審查與監督的狀況下,讓英華威逕自在海堤上施工,恐怕對當地造成危害。因此10日上午他們前往水利署,除了揭露英華威與二河局的毀諾外,也要求負責管理的水利署不要通過工程許可,否則等同是政府縱容財團暴力。

自救會表示,此工程不但穿過海堤,更將管線埋在新復溝河道之下,在不信任英華威的施工品質下,他們擔心在該地區大潮時原本就會淹水的情況下,可能會發生漏電等危機,而海堤若應工程變得脆弱,也將造成危險。

在寒風中演出行動劇,表現出抗爭1年多以來,在總統府、行政院、環保署、經濟部、能源局各部會一路如「人球」對待,簡直求助無門,更自認遭到犧牲。

而水利署派出副總工程師劉昌文接受陳情,表示尊重陳情意見,將依法保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也會要求第二河川局督促英華威公司加強與當地民眾溝通協調。

雖然民眾出示公文,表示二河局已經同意復工,但劉昌文強調,在他掌握的消息中,此案目前是仍在停工中的。至於民眾要求他承諾不會同意英華威的復工,劉昌文表示,廠商也有申請的權力,因此仍須經過審查才能決定。

苑裡反瘋車自救會行動大事記(苑裡反瘋車自救會提供)




日期

相關機關

事件

2013/3/11 – 3/15

能源局

自救會連續5天北上至能源局抗議。多日未獲能源局任何回應,遲至第五天,在居民強烈要求下,能源局副局長王運銘始下來接陳情書,並答應3/19召開協調會。

2013/4/11-4/16

能源局

於苑裡風機現場絕食抗議未獲通威公司、地方政府或能源局回應,絕食第五天(4/11)絕食鄉親轉戰台北能源局前絕食抗議。期間,能源局長歐嘉瑞避不見面。

2013/4/14

能源局

「苑裡鄉親第九日絕食,全國反瘋車串連」記者會,苑裡反瘋車自救會、彰化環保聯盟、台灣蠻野心足、桃園在地聯盟、北海岸環境自救會、桃園新屋反瘋車自救會等團體一同要求能源局應盡速制定風機設置相關規範。能源局電力組長李君禮下來接陳情書,但阻擋其他公民團體一同入能源局開會。

2013/4/17

行政院

自救會發起人陳清海絕食十天吐血送醫。苑裡鄉親與聲援者接力絕食啟動,要求行政院給絕食者一個

2013/4/21

總統

總統馬英九與苗栗縣長劉政鴻同赴「2013桐花祭」於苗栗造橋鄉香格里拉樂園的活動。聲援學生拉布條抗議,高喊「馬英九救救苑裡」。

2013/5/1

立法院、警政署

自救會與立法委員尤美女、鄭麗君、田秋堇、段宜康等人召開記者會,譴責苗栗警察濫權,於4/27、4/29胡亂上銬苑裡和平抗爭民眾。

2013/5/2

立法院、能源局、環保署

自救會、立法委員林淑芬、吳宜臻以及工程師王偉民針對風機設置的安全距離問題,召開記者會,要求環保署和能源局把關人民安全、呵護綠能。

2013/5/17

環保署

自救會呼籲環保署針對通威公司於環評中所承諾「南北向350公尺,東西向210公尺」的安全距離,立即調查並裁罰。

2013/5/20

水利署二河局(會勘)

經鄉親檢舉,防汛道路遭不當施工,二河局來房裡海堤(風機#24,25,26)現勘,會勘紀錄要求通威公司必須「與居民協調」才得申請使用防汛道路。

2013/5/21

水利署二河局(會勘)

經鄉親及聲援者奔走請託,立委林淑芬與第二河川局長共同會勘海堤及防汛道路毀損、堵塞情形,並要求通威公司限期改善,並在改善及與居民溝通完成前,確定不予出借防汛道路及海堤供通威公司施工。

2013/5/23

水利署二河局(會勘)

通威再度強行施工。經居民舉報,第二河川局再度來到工區,要求通威公司違法占用防汛道路之圍籬限期改善

2013/5/29

環保署、監察院

自救會在環保署前抗議,要求環保署立即裁罰通威不當風機選址與設置,並前往監察院陳情,呼籲監察院立即調查失職的環保署與能源局。

2013/6/3

環保署

環保署第236次環評大會,召開記者會以「通威公司環評內容不實,民意調查作假」為由,全案撤銷通威公司第二次環境差異分析報告。

2013/6/4

環保署、林務局(會勘)

立委林淑芬與林務局和環保署及國土測繪中心前來苑裡。林務局要求通威公司撤除違法圍籬,並要求其若要將臨時施工區域圍起,必須於七日前公告之。環保署與國土測繪中心測量通威公司的風機塔柱是否符合環評承諾。

2013/6/9

能源局(會勘)

立委林淑芬與能源局共同會勘苑裡現場,自救會要求立即命令通威公司暫停爭議工程,能源局不願正面回答。

2013/6/10

勞檢所、林務局、二河局(會勘)

立委林淑芬與勞檢所、林務局及二河局再次會勘。勞檢所官員認為,英華威不顧工地中仍有民眾,使用大型吊車在民眾頭上施作工程,顯已違反勞動法規,應加以改善。通威公司高層經理及保全人員干擾會勘,並阻礙鄉親表達意見。

2013/6/11

行政院、監察院

居民北上行政院、監察院抗議,針對上周以來英華威公司不顧許多行政部門「與居民溝通」、「暫緩施工」結論,強行占用公有道路施工,命令保全毆打民眾,狠踹聲援學生頭部等行徑,要求行政院長江宜樺出面負責。

 

並前往監察院,呼籲曾承諾要來苑裡現場調查的監察委員盡速來到苑裡展開調查。也對監察院提出陳情,請監察委員針對通霄分局員警執法過程失職、偏頗的情形提出糾正。

2013/6/17

監察院

監察委員錢林慧君到苑裡風機工地現勘,針對能源局、環保署失職的部份進行調查

2013/6/28

能源局、經濟部

自救會前往能源局送神主牌,要求立即撤銷英華威苑裡風機工程的施工許可,立即停工,避免民眾受傷害,應即訂定風機安全距離。

 

首度前往經濟部,要求其負起責任,莫放任下級機關能源局擺爛、不處理暴力施工。能源局主秘出面表示國外沒安全距離。

2013/6/29

總統

自救會成員及聲援者前往苗栗貓裏客家學院,欲向馬英九陳情,因遭大批警力跟監及阻擋未果,就地召開記者會呼籲馬英九正視風機安全及噪音問題。

2013/7/11

經濟部

安全距離規範遲未定,自救會前往經濟部蛋洗能源局官員頭像。經濟部公關處僅表示會繼續請能源局研究安全距離。

2013/8/6

法務部

千位律師連署,至法務部前舉辦「不讓雞蛋獨飛」記者會,抗議警方恣意對抗議者、聲援者上銬逮捕、移送等濫用公權力的行為。苑裡反瘋車的鄉親及聲援者亦出席抗議苗栗警方的濫權行徑,自四月開始,共41人次遭到上銬移送,35人次被警方帶回警局強制管束。

2013/8/20

能源局

能源局召開實驗性聽證會,自救會於場外抗議實驗性聽證會程序漏洞,能源局偷渡爛規範 ,要求政府機關應開放「民眾參與」,莫黑箱作業。

2013/9/3

總統府、經濟部

自救會前往總統府前,召開「拒絕政府牛步化落實人權兩公約 」,要求總統府人權諮詢會應盡速再開,苑裡人權不能等。

 

並再度前往經濟部,送豬頭給經濟部官員,諷刺官員只會吃,卻領錢不做事。

2013/9/23

行政院

與其他團體共同召開「訴訟壓人民,人民不服從。行政獨大不作為,司法濫權壓人民,人民團結要奮起,力抗無能爛政府」記者會。

發起團體有:苑裡反瘋車自救會、 全國關廠工人連線、 華光社區 、台灣人權促進會、 環境法律人協會、 兩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苗栗縣海岸環境發展協會、桃園在地聯盟、 北海岸環境自救會 、新屋反瘋車自救會、彰化環保聯盟。

2013/10/23

能源局

凌晨通威暴力施工發生,能源局同天欲召開黑箱會議。自救會與其他聲援團體共同在象徵能源局黑箱的黑布上,沾上血手印,要求能源局應召開公開透明、民眾參與的聽證會,立即制定安全距離。

2013/10/24

二河局

自救會前往新竹二河局,要求二河局針對通威在防汛道路上夜間暴力施工,以及隔天仍就強行違法施工,立即命其停工。二河局長吳裕益承諾「要求英華威立即停工,與居民溝通協調」。

2013/10/25

行政院

自救會召開「血染綠能」記者會,要求行政院長江宜樺針對假綠能公司暴力施工,破壞綠能發展的行為負責,應即召開跨部會會議,解決風機選址問題。

2013/11/12

苗栗地方法院

自救會於地院前召開「財團訴訟壓人民,呼籲司法救救苑裡」,籲請法官正視苑裡反瘋車之訴求,及尊重人民言論自由,莫讓財團「策略性訴訟」干擾司法正義,還給苑裡抗爭鄉親一個公道。

2013/12/9

水利署

英華威管線工程多次違法施工後,二河局和三河局重發許可,並將從大甲牽電纜至苑裡南邊,方便未來苑裡三組風機試運轉。自救會要求上級機關水利署應阻止違法施工,停發許可,莫將苑裡居民當人球踢來踢去,還讓財團得以暴力施工。

 



 

通威公司在苑裡違法施工大事記(反瘋車自救會提供)

日期

事件

2007/10/01

《竹南通苑風力發電廠興建案》第一階段環評有條件通過,預計興設9支風機。

2011/03/23

第一次環境差異分析報告通過,通威公司以原設置於通霄的兩座風力發電機組「距離西濱公路過近」為由,移設苑裡。

2012/11/16

第二次環差通過,苑裡再增設3支風機。

2012/11/30

通威公司已完成18-1242526號風機基座。

2012/12/03

苗縣政府發文通威,要求其「加強與民眾溝通協調及敦親睦鄰工作,並於進場施工前,務必與地方民眾取得共識。」

2012/12/04

能源局會勘。工地現場居民發現通威運送鋼筋至工地,自救會要求當場召開協調會。通威承認溝通失敗,聲明「通威願暫停施工,希望後續與自救會溝通,共創雙贏」。

2013/02/06

通威邀自救會於過年前的2/9開協調會;自救會當日回函,過年前居民無法開會,另擇期再辦。

2013/02/18

大年初九,開工首日,通威強行施工,並揚言要拆掉苑裡宗教信仰中心代天府。縣府介入協調,預定3/3開協調會。自救會要求能源局及縣府3/3到場主持、背書會議。

2013/3/3

協調會能源局未出席,流會。

2013/3/11 – 3/15

自救會北上至能源局抗議。

2013/3/11

自救會北上抗議第一天,通威強行施工26號風機。鄉親要求停工,僵持9小時。

2013/3/15

通威強行施工23號風機,鄉親抗議,僵持5小時候,通威與自救會簽署協議書:自救會停止能源局前抗議,英華威暫停施工,並於3/19召開協調會,。

2013/3/19

英華威表示可放棄施作2223號風機。自救會認為單方宣布減少部分機組設置並非溝通,應該正視居民疑慮,向沿海四里里民盡說明、溝通之義務,兩造無共識。

2013/3/21

苗栗縣長劉政鴻首次主持協調會,要求自救會十日內提出6支風機設置地點替代方案。

2013/3/29

現場會勘自救會在房裡里提出之風機替代設置地點,英華威以「安全距離」為由,認為不可行。縣長劉政鴻要求自救會不要擋車,4/3再召開協調會。

2013/4/1 – 4/3

通威再度進場強行施工。因居民相信縣長的協調承諾,未到現場抗議。

2013/4/3

縣長主持協調會,通威否決自救會提案6支興設於聚落較遠之處。縣長宣布不願協調,離席,協調會破局。

2013/4/5

清明節隔日,通威再度強行施工,上百鄉親在工區外抗議。通威施工範圍疑似超出承租範圍,自救會要求工地主任出示公文未果。因當天雨勢過大,通威暫停施工半天。

2013/4/6

通威堅持不與鄉親溝通,強行施工。上午數名鄉親遭強制驅離;下午5名鄉親遭上手銬、移送地檢署。

2013/4/7

自救會召開記者會。自救會陳清海宣布絕食,在工區外搭棚過夜,其他自救會成員陸續加入絕食行列。

2013/4/8

工地外絕食第二天,鎮長杜文卿前來關心,並護航鋼筋車進入工區,請通威召開協調會。

2013/4/9

自救會要求變更24號位置以避免炫影遮蔽當地土地公廟,以及不做18-1號。協調會長達五小時,通威強硬拒絕,會議無結論收場。

2013/4/11-4/16

絕食轉戰台北,在能源局外搭棚過夜。苑裡現場持續施工。絕食者陳清海絕食十天咳血送醫,由聲援者和鄉親接力絕食。絕食過程,能源局長避不見面。

2013/4/20

苑裡鄉親和聲援者在工區外再次呼籲通威立即停工、與居民實質協商的訴求。通威公司持續強行施工。

2013/4/22

苑裡鄉親和聲援者前往18-1號工區外聯絡道路表達言論自由,三名聲援者遭警察強行帶至警局,另有三名鄉親遭強制帶至警局作筆錄、移送地檢,並遭起訴。

2013/4/23 – 4/26

18-1工區不斷強行動工,不與居民溝通。居民前往工區外抗議。4/25當天居民與聲援者進入工區和平表達訴求,要求英華威立即停工,與居民實質協商。當天因雨勢漸大,通威公司停工。

2013/4/27

苑裡鄉親再度前往18-1風機工區,在綁好鋼筋的基座上靜坐抗議。2名鄉親全身塗滿糞便靜坐,抗議英華威公司將苑裡人的權益當作「糞便」一般不在意。警方抵達後強制驅離靜坐民眾,將11位非暴力抗爭的鄉親、聲援者上手銬帶走,並移送地檢署。通威公司提告11抗爭民眾。

2013/4/29

苑裡鄉親和聲援者在前往18-1號工區的聯絡道路上集會遊行。然而,現場警察在「未舉牌」的情況下,以警棍攻擊14位聲援學生和6位鄉親,20人全遭強行銬上手銬帶去警局,並因通威公司全數提告,移送地檢署。

2013/5/2

立法委員林淑芬、吳宜臻以及工程師王偉民針對風機設置的安全距離問題,召開記者會。

同一時間,通威公司也召開記者會譴責自救會,卻仍然不與在場自救會成員溝通。同時,現場通威公司依舊強行施工,並調動大量警力強制驅離在東西七路上集會遊行的居民與聲援者。通威公司完成四座風機基座灌漿,因混凝土需2548天的凝固期,風機工程進入「自然暫時停工」〞狀態。

2013/5/9

通威公司以電郵的方式轉給自救會單方決定內容的「協議書」,要求自救會停工,認為風機相關疑慮可以事後處理。自救會不滿居民抗爭至今仍舊換來通威毫無誠意、且不願實質協商的回應。

 

同天,通威公司所屬之英華威集團在桃園蘆竹、大園的風力發電廠設置案,因環評委員質疑「安全距離」問題,被建議於環評大會中駁回。

2013/5/17

自救會前往環保署,呼籲環保署針對通威公司於環評中所承諾「南北向350公尺,東西向210公尺」的安全距離,立即調查並裁罰。

2013/5/20

「自然停工」狀態終止,清晨英華威開始動工,且違法以路障、圍籬和私人保全圍住進出路口,限制居民進出海堤。

 

經居民檢舉,河川局下午前往工區會勘,發現通威公司多處違法情事,包括填塞防汛排水設施、毀損海堤、違法阻礙防汛道路交通,且要求通威公司必須「與居民協調」才得申請使用防汛道路。

2013/5/21

立委林淑芬與第二河川局會勘海堤及防汛道路毀損、堵塞情形,並要求通威公司限期改善,並在改善及與居民溝通完成前,確定不予出借防汛道路及海堤供通威公司施工。

2013/5/23

通威公司再度強行動工,欲違法使用防汛道路組裝大型吊臂施工,遭鄉親抗議制止。經居民舉報,第二河川局再度來到工區,要求通威公司違法占用防汛道路之圍籬限期改善。

2013/5/25

約兩百人參與「苑裡的聲音」反瘋車音樂說明會,柔性訴求公眾一同關注通威公司不擇手段、不尊重在地居民及環境影響的風機工程。

2013/5/28

清晨,通威公司再度偷偷施工,在20-2號風機預定地後方強行鋪設管線。

2013/5/29

自救會在環保署前抗議,要求環保署立即裁罰通威不當風機選址與設置,並前往監察院陳情,呼籲監察院立即調查失職的環保署與能源局。

2013/5/30

通威公司向自救會七名成員提起民事訴訟,主張損害賠償,要求自救會賠償一千萬。隔日,許多公民團體聯署,公開譴責財團告百姓,企圖以訴訟壓制自由言論。

2013/6/3

環保署第235次環評大會,以「通威公司環評內容不實,民意調查作假」為由,全案撤銷通威公司第二次環境差異分析報告。

2013/6/4

立委林淑芬與林務局和環保署及國土測繪中心前來苑裡。林務局要求通威公司撤除違法圍籬,並要求其若要將臨時施工區域圍起,必須於七日前公告之。環保署與國土測繪中心測量通威公司的風機塔柱是否符合環評承諾。

2013/6/5

監察院召開記者會,聲明:「英華威集團在該地設置風力發電機,涉有違反環評說明承諾,影響居民生活品質甚鉅,卻未見主管機關環保署或經濟部能源局依法查處,監察委員錢林慧君自動調查,將深入調查相關機關是否涉有違失。」 

2013/6/7

通威公司突襲強行施工,並聘僱大量私人保全,再度違法將前往海堤的道路封住,並未經申請,違法使用防汛道路施工及違法使用東西七路運輸大型施工機件及機具。警察拒絕看自救會提供之相關公文,多次協助通威公司強制驅離鄉親與聲援者。通威公司強行施工一整天,其拖板車並整晚占用未經申請的道路。

2013/6/8

通威公司僱用之保全在通威經理的指揮下,攻擊在聯絡道路上的聲援學生,一名學生頭部遭保安腳踹。兩名學生當場送醫急救。現場警察無動於衷。通威公司依舊強行施工,拒絕與居民溝通,甚至在有人於大型吊車迴旋半徑中的公共防汛道路走動時,不顧安全違法趕工。遭攻擊的聲援學生當晚提告通威公司經理及保全。

2013/6/9

立委林淑芬前來苑裡,要求一同會勘之能源局立即命令通威公司暫停爭議工程,能源局不願正面回答。

2013/6/10

立委林淑芬與勞檢所、林務局及河川局官員來到苑裡26號風機工地會勘,勞檢所官員認為,英華威不顧工地中仍有民眾,使用大型吊車在民眾頭上施作工程,顯已違反勞動法規,應加以改善。通威公司高層經理及保全人員干擾會勘,並阻礙鄉親表達意見。

2013/6/11

居民北上行政院、監察院抗議,針對上周以來英華威公司不顧許多行政部門「與居民溝通」、「暫緩施工」結論,強行占用公有道路施工,命令保全毆打民眾,狠踹聲援學生頭部等行徑,要求行政院長江宜樺出面,命令環保署、經濟部能源局、林務局、河川局等單位出面負責。
並前往監察院,呼籲曾承諾要來苑裡現場調查的監察委員盡速來到苑裡展開調查。也對監察院提出陳情,請監察委員針對通霄分局員警執法過程失職、偏頗的情形提出糾正,甚至彈劾不適任者。

2013/6/13

苑裡現場再度出現大批英華威保全。英華威再度不顧環評承諾、不顧居民聲音、不顧安全,暴力強行施工。

2013/6/15

苑裡居民開居民大會,討論隔日協調會的內容,表決、無異議通過:大型風機與建物民宅的安全距離,才是真正關切人民生活、生存的關鍵,也才是台灣再生能源發展真正需要的規範之一。苑裡鄉親不是反對風力發電,而是反對毫無規範、財團壟斷、不傾聽在地聲音、踐踏弱勢的「假綠能」發展。

2013/6/16

英華威於苑裡濱海藝文中心召開苑裡風機工程的「協調會」,卻要求苑裡鄉親接受英華威單方預設好的條件,逼迫居民同意在苑裡蓋4支風機。自救會多次表明,風機應符合「安全距離」,且協商過程中不再排除民眾參與,不是支數的問題。英華威不但無視自救會對風車安全距離的要求跟噪音問題的疑慮,逕行宣布散會,還指責自救會「沒有代表性」,當場對媒體宣布「六支都要做到底」。如此強硬的態度跟缺乏溝通誠意,代表英華威開協調會並非真心想溝通解決爭議,只是為隔日的強行施工鋪路。

2013/6/17

通威公司於苑裡第25號風機處強行施工,過程中,警察兩度強開車門,將坐在車內和平抵抗的聲援者拉出,押上警車。一名聲援者更當場被警方以強制罪嫌移送,被捕過程中雙手遭手銬反銬。
下午,監察委員錢林慧君到苑裡風機工地現勘,針對能源局、環保署失職的部份進行調查。監委離去後,警方馬上驅離在道路上休息的鄉親,將鄉親的棚子強行搬走,護送英華威機具進入。警方離開後,苑裡鄉親將棚子移回原地,英華威私人保全竟動手搶奪鄉親的棚子,頻頻推擠搬運棚子的鄉親,態度惡劣,出言挑釁。

2013/6/24

通威強行施作苑裡第24號風機,鄉親與聲援者於現場靜坐抗爭,和平表達訴求,卻遭警方強制帶往警局「保護管束」,過程中一名聲援者虛脫,一名聲援者胸口流血,陸續送醫。
傍晚,通威公司經理令私人保全違法封鎖海堤,甚至讓私人保全動手毆打聲援者,一名聲援者遭到數名保全圍毆,頭部、腹部遭拳頭重擊,當場頭部腫脹,血壓飆升。警方到場處理後,通知救護車前來,英華威竟將機具車惡意停放在防汛道路上,不願移走,阻擋人車進入,造成延誤就醫。

2013/6/25

通威公司強行運送塔筒進入苑裡24號風機工地,鄉親與聲援者在現場抗爭,遭通霄分局、苑裡分駐所警員強制驅離。眾人以六步一跪的行進方式表達抗議,卻遭到警方強制押送警局「保護管束」,被限制自由達六個小時之久。下午,通威公司又將葉片運入工地,鄉親冒雨抗爭,又有五位鄉親與聲援者被違法押至警局保護管束。

2013/6/26

自救會在台北的Cafe Philo 慕哲咖啡舉辦「反瘋車!」座談,自救會幹部與聲援學子到場分享抗爭的原因、訴求以及心聲。

2013/6/28

自救會再度前往能源局,要求立即撤銷英華威苑裡風機工程的施工許可,立即停工,儘快訂定風機設置的安全距離規範。接著前往能源局的上級機關經濟部,負起責任,莫放任能源局對英華威在苑裡的違法暴力工程不聞不問。

2013/6/29

自救會成員及聲援者前往苗栗貓裏客家學院,欲向馬英九總統陳情,卻在山下路口處遭警方攔阻,要求查證身份,甚至拘束行動自由,不得任意離去。後來轉往貓裏客家學苑、幼安教養院間的貓裏山公園,舉布條呼口號反風車,籲請馬總統重視,拉開設置風車的安全距離。

2013/7/1

通威公司在苑裡漁港旁18-1風機工地強行動工,鄉親在現場靜坐抗議,鄉親與聲援者在現場堅持12小時,多名聲援者慘遭保全撞擊、腳踹,被暴力摔倒在碎石地上。警察不斷將鄉親和聲援者拖離現場,一名學生在碎石地上拖行,背部創傷,過程中三名聲援者緊急送醫。

2013/7/2

通威公司於18-1號風機工地強行動工,動用私人保全暴力推擠苑裡鄉親,許多鄉親及聲援者遭保全動手動腳而受傷,其中一位阿姨被保全用手肘撞倒,送醫急救。現場五六十名通霄分局的員警,當鄉親當面向警方報案時,警方竟完全置之不理,反而將報案的鄉親及聲援者拖離。全體警員在指揮官命令下背對衝突現場,無視鄉親跟聲援者正遭到保全暴力對待。

2013/7/3

英華威趁凌晨將苑裡第18-1號風機的葉片強行送進工地,而通霄分局的警察於凌晨集結,強制驅離抗議鄉親與聲援者,護送瘋車葉片進入工地。數名鄉親與聲援者在道路上靜坐抗議,過程中一名聲援者受傷送醫,膝蓋縫了五針。

2013/7/6

在台北公共冊所舉辦<瘋車在吹--苑裡反瘋車座談>講座,自救會鄉親跟聲援學生到場分享抗爭的始末跟心聲。

2013/7/11

鄉親北上要求經濟部立即出面負責,命能源局立即訂定風機設置的安全距離,不要枉顧苑裡居民的生命安全。經濟部僅派員下來拿取陳情書,對於自救會的要求未正面回應。

2013/7/18

台灣人權促進會在高雄舉辦《暴力壓迫與非暴力抗爭:談苑裡反風車運動》講座,苑裡反瘋車自救會會長陳清海親自分享抗爭以來血淚斑斑的記憶。

2013/7/21-22

舉辦兩天一夜的「苑裡風咧吹-反瘋車行動工作坊」,邀請關心苑裡反瘋車事件的公民一同來參與。講座內容包含苑裡反瘋車抗爭始末、能源政策思辨、風力發電在台灣之現狀,安全距離、噪音等問題。參與成員亦親身與鄉親面對面訪談、互動,了解在地居民一路抗爭以來的心聲。

2013/7/23

二十幾名身分不明的人士來到苑裡18-1風機工地,聲稱要幫忙自救會阻擋風機管線工程,卻不配合自救會的決議,自行到工地前與英華威保全產生衝突,並在工程車進入後隨即離開。

2013/7/24

能源局在台中世貿舉行「風力機設置適當距離規劃」中區說明會。能源局提出的安全距離方案,遠比不上世界各國最少470~700公尺的距離規範。自救會當場提出,安全距離應該遠於英華威在其環說書內承諾的風機與風機間之安全距離「平行盛行風5倍葉片直徑(350公尺),垂直盛行風3倍葉片直徑(210公尺)」,且應該針對不同的設施有不同的分級規範制度。

2013/7/25

英華威再度違反二河局要求施工前公告通知居民的約束,在未公告通知居民的情況下,於26號風機旁道路偷偷進行風機電纜管路工程,自救會得知後趕往工地抗議。由於英華威今天的施工並未告知當地居民,只好暫停施工,等待二河局前來會勘。

2013/7/26

通威公司再度強行施作26號風機管線工程,不但事前未與在地居民溝通,甚至在防汛道路上架設圍籬封路、阻礙交通往來,甚至還將許多居民以圍籬強制圈在裡面,暴力剝奪居民行動自由。居民致電二河局,要求派員至現場說明及解決爭議,卻屢遭拒絕。

2013/7/27

通威公司持續強行施作風機管線工程,甚至由保全自行操作切割機逼近鄉親,將靜坐抗議的鄉親凹扭四肢、拖行在地,並強制限制其人身自由。也有鄉親遭圍籬刮傷、聲援學生頭部被踩、工人以切割機燙傷一名聲援者。防汛道路的主管機關二河局依然不願出面解決問題。

2013/7/28

通威公司半夜偷襲,施作管線工程。在沒有事前通知居民、屢以暴力對待當地居民強行施工之後,又趁著半夜偷偷摸摸違法施工。

2013/8/6

千位律師連署,至法務部前舉辦「不讓雞蛋獨飛」記者會,抗議警方恣意對抗議者、聲援者上銬逮捕、移送等濫用公權力的行為。苑裡反瘋車的鄉親及聲援者亦出席抗議苗栗警方的濫權行徑,自四月開始,共41人次遭到上銬移送,35人次被警方帶回警局強制管束

 

蟑螂、口香糖哪個可以吃?

$
0
0
作者:謝昇佑(好食機站長)

進行農食教育時,我總喜歡問聽眾:「蟑螂、口香糖那個可以吃?」毫無意外,「正常」的情況下,聽眾會回答口香糖。

然而,若進一步檢查這兩樣東西的成分,以某一大品牌的口香糖為例,主要原料為:二氧化鈦、二丁基羥基甲苯、棕櫚蠟、香料等等這些送給你都不敢吃的化學原料;蟑螂的主要成分則是蛋白質、脂肪、甲殼素、微生物(高溫即可殺菌)等大部分都可作為人類的營養的成分。不誇張的說,現代人視為食物的口香糖,吃多了必然造成健康危害;相反地,被視為不可食用的蟑螂「害蟲」,卻反而能提供人類維持健康的營養來源。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田間栽種的過程。昭和草、魚腥草、馬齒莧、野莧、龍葵等等這些山林、鄉野間容易生存的野生植物,都是極富營養價值的食材,但是在現代農業的知識系統中,卻被歸為影響田間作物、應當清除的雜草(參見農委會網站)。原來,為了因應消費者對「蔬菜」的認知,農民必須將這些不用管理、易生長的「食材作物」除去,再投入大量勞力辛苦栽種外來品種蔬菜,長不好還得大量施用肥料、藥物管理,結果,本來便宜可得且天然營養的作物,換成了高農藥高肥料的有毒蔬果。

究竟是什麼樣的時代因素,讓人們對「何謂食物」的認知變的如此荒謬?在飲食上,人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差異,無疑表現在動物依賴味覺、嗅覺這些基因遺傳的本能,來判斷可食/不可食,而人類卻基於某種「理性」的原因,放棄以嗅覺、味覺這些本能的判斷為依據,改由視覺和自己都搞不清楚的知識系統來判斷。因此,生物世界上演了這樣一齣荒謬劇:低等的螞蟻不會因為鹽巴貼上糖的字樣就吃下肚,而高級的人類,只要是擺在食品架上標示健康、安全的東西,那怕是聞起來噁心的毒物,都能堅定的大口吞下肚。

或許,這就是文明!人類自滿發展了一套生物世界僅有的政治文化和知識系統,讓人與世界脫離了直接的關係,並由這一套外部的系統來代替人們依自身能力與世界互動的過程。因此,在飲食體制上,人類打造了一個「農食分離」的世界,作為「吃」這一端的消費者,幾乎完全與食物生產的過程完全脫節,不(必)懂食材怎麼生產出來,也不(必)知道餐桌上的食物是如何加工出來的,只要根據教科書上指示的定義、或者察看事物上方是否具備的「標章」,就相信它是可以吃的。只是當我們所有判斷都依賴外部的權威時,誰能保證,這個外部的權威真是「公正客觀」(如果真有公正客觀的話)?

特別是,在現代以資本為首、經濟利益為導向的主流思維引導下,產業化的「農、食生產」,服從的早已是商品邏輯。政府政策亦是如此引導,例如大筆經費補助農民建設溫室、大量使用有機肥料,以朝向產量的「工業化有機」邁進,卻不鼓勵真正友善環境,順應天地的自然農法;同樣地,為了食品加工的產值,法令竟也允許多不該進入人體的化學藥劑成為合法添加物,並且可以獲得優良食品的標章。不意外,因為從上位者的角度來看,農、食一旦成為商品,人們飲食的目的便已不再是為了健康,而是為了創造GDP的數值。

因此,我們應該思考的是,農、食作為人類維繫生命、且關乎生命品質的必要物品,根本上就不宜過度商品化、不宜以經濟利益來衡量其價值、不宜操控在少數人手中。只是,在都市化(同時也是城鄉分隔)和現代社會分工體系(同時也是階級分化)的社會節奏下,多數人一生只能庸庸碌碌為生活而勞動,談論飲食自主權顯然過於奢華;並且,在農食商品化的潮流下,人們似乎也難逃被重置一套錯誤認知食物的知識系統。在這種處境下,食品安全只能依賴業者和政府的良心,何其可悲!因此,倘若我們追求恆久的食品安全,不能只是一再依賴檢驗標章,必須正本清源地批判造成農食分離的現代社會體制、落實國民基礎農食教育、並且,把「好好吃飯」這件為不足道的事情,視為像言論自由一樣的基本人權,我們才算真正打開農食安全的第一章。

※ 本文轉載自好食機

日月光污染後勁溪 高層不提賠償責任 環團質疑「偶發事件」說

$
0
0
本報2013年12月1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日月光昨於台北召開記者會,由營運長(中)吳田玉、財務長以及高雄廠長說明。日月光半導體昨(10日)召開記者會,對於日月光高雄K7 廠塩酸桶槽廢水污染事件公開道歉,認為此事件是一次性、偶發異常事件,除了將懲處相關失職人員、改善設施不再犯,對於造成的河川、農地污染疑慮,以及社會大眾用水、飲食安全恐慌,隻字不提,只消極等待高雄市政府調查報告。

環團接受記者採訪時則質疑,一般工廠出現異常,會主動通報並啟動緊急應變程序,但此次卻由主管機關稽查後揭露,懷疑「偶發事件」只是托詞。

記者會上,日月光營運長吳田玉否認此次事件為蓄意、累犯,強調公司積極執行各項節能和環保的計畫與方案,承諾為環境保護負起更大責任。但當記者詢問是否會賠償農民損失?吳田玉馬上撇清尚未定論污染、靜待環保局調查。

事實上,排放廢水涉及用水、飲食安全疑慮,可能涉及刑法第190-1條,高雄地檢署已分案指派檢察官追查。

農業局:將協助農民求償

慘遭日月光廢污水污染的後勁溪流域,有一處出水口屬於高雄農田水利會,昨日包括高水會、高雄環保局、農業局都派員現勘,了解污染影響所及。環保局也進行相關的土質檢驗工作。

日月光偷排廢水高雄市政府農業局進行農作物採樣送驗。(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農業局)高雄市政府環保局田間採樣(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農業局)

高雄市農業局副局長柯尚余表示,目前正值休耕期,大多數土地都未種植作物,不過橋頭區5公頃土地仍有作物生產。現今須確認農民9-10月中,是否曾取後勁溪水來灌溉,若有,則須進行相關檢驗,發現農地土質遭污染後,即可能成為列管場址,一經公告,不但土地不能耕作,連作物都得銷毀。

一旦對農地造成損害,農民可依據相關法令求償,柯尚余表示,屆時高雄市政府將協助農民求償。

環境署:偷排污水應依法勒令停工

高雄市環保局將依行政罰法追討日月光從2011年8月將未處理廢水排入後勁溪的不當利得。對於高市環保局對日月光排放含有害健康物質污染物,嚴重影響附近水體品質,裁處罰鍰60萬元,並命該公司K7廠廢水產出製程停工的處分,環保署表示肯定。

環保署長沈世宏要求各縣市政府,一旦發現偷排或不操作污水處理設備,即勒令停工之處分,並追繳不法利得,以確保環境品質。他表示,已行文要求各地比照辦理,不得縱放,否則將取消補助款。

偶發事件? 環團質疑

對於日月光表示此事件為一次、偶發異常事件,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存疑,「一般廢汙處理都會有雙重安全設計,當一個閥出問題,還會有另一個閥可以保全。」就此事而言,日月光並未主動通報,而是由高雄市環保局揭露;常理推斷,如果是異常事件,廠方得知後應會避免污染擴大、立即啟動緊急應變機制,而非毫無動作,開開記者會道歉了事。

主管機關依法裁罰值得肯定,但制裁能否落實,而不會「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仍需公民集體監督。「政治手段一向都是危害人民最大的黑手」,謝和霖說,高雄市政府需立即有效處分,才能杜絕業者再犯。

此次污染事件在懸浮固體(SS)、化學需氧量(COD)、pH(酸鹼值)以及重金屬鎳均嚴重超標。其中污水造成的酸化問題更不容忽視,謝和霖表示,酸化水質會造成附近河川數公尺內的生物無法存活,更會活化農地中的重金屬;土壤酸化則讓作物無法存活。

立體貓畫彩繪牆 網路暴紅「貓社區」吸引遊客

$
0
0
本報2013年12月12日雲林訊,特約記者黃淑玲報導

近日網路上暴紅的「貓社區」,是主角小咪串連起動人的故事。以3D立體廣告畫版的畫法,將小咪的故事,生靈活現地表現在社區樸實的紅牆上,融入農村的景緻,難怪吸引遊客扶老攜幼前來參觀。

近日網路上暴紅的「貓社區」,是主角小咪串連起動人的故事。(黃淑玲攝)

「貓社區」所在的雲林縣虎尾鎮頂溪社區,協會理事長蘇坤福在92年時收養了一隻流浪貓,當時是母貓把小咪叼來蘇理事長家,到夜裡小咪肚子餓到咪咪叫時,全家才發現家裡來了一隻貓,從此小咪跟著他們一家子生活,親密到像是家裡的一份子。蘇理事長說:「不管是貓還是狗,我們都要愛惜。我們家吃甚麼小咪就跟著吃甚麼!」

也是因為與小咪的這個緣份,改變了頂溪社區。蘇理事長的兒子蘇聖傑非常喜愛小咪,在99年時,以小咪為藍本,創作繪本「屋頂上的貓」,用貓的眼睛高度看社區,詮釋人與環境關係,獲選雲林優良創作繪本。蘇理事長早期曾以繪製廣告看板為工作,在社區營造時,想到以繪本「屋頂上的貓」為主題,以小咪為主角,彩繪牆面改造社區。

立體的貓畫,改變了社區。(黃淑玲攝)有趣的是,今年10月社區申請社會勞動役來協助繪製,酒駕被罰社會勞動的田榮鈐來到社區,沒想到,田先生也曾從事廣告看板繪製,居然是蘇理事長失散20年的師弟,因為酒駕事件重逢,此時兩人都已升格當上阿公,能夠重拾畫筆為社區賦予新生命,兩人直呼幸運又有緣!

不過田榮鈐也有話要講:「我只是吃了薑母鴨,不是喝酒的啦!」

這天來到貓社區,社區熱心的義工正維護交通安全,據說,寧靜的社區近期每逢假日,每日湧進慕名而來的遊客至少5~600人左右,貓公園裡正有公益團體在募款,一片熱鬧。

立體的貓畫,改變了社區,路口的阿嬤麵攤,價格依然樸實。阿嬤說,生意沒變好,還是只有附近社區居民來交觀,有閒來試一下口味。看來,想要湊熱鬧的遊客停下腳步,帶來商機,讓年輕人回家有頭路,還是需要一番智慧。


人工降雨:中國減霾的秘密武器

$
0
0
作者:林娜(中外對話北京辦公室記者)

中國氣象部門近日表示,將組織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消減霧霾,改善現在日益下降的空氣品質。

利用人工降雨來解決空氣污染問題的可行性受到質疑。

在嘗試透過戒菸及禁止露天燒烤等方式防控大氣污染後,中國官員又打起了以人工降雨消減霧霾的主意。

據《新京報》報導,中國氣象局近期下發的《貫徹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稱,中國氣象部門在2015年將具備重污染天氣條件下採取氣象干預措施,組織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主要為人工降雨)消減霧霾,改善空氣品質的能力。該文件的發布契機是中國政府今年以來高調的治理大氣污染運動。今年7月,環保部門宣佈在兩年內投入1.7萬億治理大氣污染。

由於中國今年霧霾日數創下50餘年來的最高記錄,因而有關部門想透過人工降雨消減空氣污染的動機並不難理解。今年早些時候,蘭州、成都和武漢等地的政府就已將人工降雨列為重度污染天氣的應對措施。

中國早有利用人工降雨喚回晴天的先例,儘管目的不全是為了消減霧霾。2008年8月,北京為了保障奧運會開幕式的順利,使用了人工降雨。其後2010年世博會期間,上海曾考慮透過在天氣惡劣時人工降雨以改善空氣品質。據氣象部門的數據顯示,在2002年至2012年的10年間,中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共計增加降水4897億噸。

然而,專家們對於人工降雨消減霧霾的效果還抱著謹慎樂觀的態度。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研究專家郭學良在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表示,人工降雨其對清除霧霾有較好的效果,但前提是必須有降水形成的條件。

「人工增雨關鍵在於增雨的成本和效果」,大氣污染研究專家、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博導劉俊峰告訴《中外對話》,「效果若理想還可以解決北京的缺水問題」。環保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則表示,人工降雨對於治理大氣污染只是權宜之計。他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說:「在霧霾嚴重的時候,來一場人工降雨就像是對重症病人進行急診,可以暫時緩解空氣污染。然而,要想真正根除霧霾污染,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此外,人工降雨消減霧霾的可行性也同樣遭到懷疑。中國氣象學會會員、全國人工影響天氣諮詢評估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洪延超對《中外對話》表示:「按目前人工影響天氣,尤其是人工增雨的技術水平,要透過人工增雨的方法減少霧霾、改善空氣品質,幾乎是不可能的。」

「首先人工影響天氣需要一定的條件,例如人工增雨需要有合適的雲層,其中包括含水量、冰晶濃度等微物理條件,在霧霾天氣一般不會有這樣的條件。」洪延超補充道。

※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

極度瀕危鳥種創新高 陷阱和鳥網是元凶

$
0
0
摘譯自2013年12月9日ENS英國,劍橋報導;江惟真編譯;蔡麗伶審校

隨著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出爐,負責其中鳥類名單的保育組織──國際鳥盟發表報告指出,今年的極度瀕危鳥種數創下歷史新高。不過,部分相關的保育措施也見到初步成果。

鳥網纏身的雀鳥。(圖:Mark Philpott)

「現在已有近200個鳥種出現滅絕危機。有許多原因影響牠們的生存,主要的因素包括棲息地消失、農業方式改變、外來種入侵和氣候變遷。若不著手解決這些問題,名單上的鳥種只會越來越多。」國際鳥盟科學政策與資訊總監Leon Bennun博士說。

最近被列入極度瀕危物種保護級別Critically Endangered的鳥種是非洲特有種白翅倭秧雞(Sarothrura ayresi)。其體型小如鴿子,行蹤難以捉摸,在南非中部和衣索比亞的高地沼澤掙扎求生。國際鳥盟的Martin Fowlie博士說,「白翅倭秧雞的棲息地──高緯度草原溼地遭到排水、農業模式改變、抽水、過度放牧和植被砍伐等人類活動的破壞而退化,讓白翅倭秧雞的生存岌岌可危。」

「南非和衣索比亞需要立即採取行動,確實瞭解該物種的生態,著手解決這些問題,才能拯救白翅倭秧雞。」Fowlie11月底在部落格上表示。國際鳥盟報告指出,南非部分地區已實施相關保護法律,且有4個以上的地點由地主親自保護。在衣索比亞,植被到10至11月才會被砍除做飼料,讓當地最大白翅倭秧雞族群有時間繁殖不受打擾。

在中國南部和東南亞,黃胸鵐的數量(Emberiza aureola)因為人類濫用陷阱而減少。這個物種的數量曾經很多,2000年還被列為無危等級,現在卻被列為瀕危,只比極度瀕危好一級。

鳥網意外捕獲而死亡多日的草鴞

不過最近的鳥類調查顯示情況也並非全然絕望。部分保育工作已經漸漸出現成果。信天翁是最受威脅的鳥種之一,但有2個信天翁物種因數量增加,滅絕風險降低了。生活在印度洋羅德里格島的羅島艷織雀(Foudia flavicans)和羅迪藪鶯(Acrocephalus rodericanus),由於保育工作奏效,保護級別也降低了。因保護島上流域而進行的棲息地保護和森林重建工作,加上未出現嚴重風暴,讓這些物種的數量得以回復。

然而,埃及和利比亞居民在地中海沿岸廣設鳥網(mist net)捕捉候鳥,近來成為公眾關注的議題。雖然政府建立了管制框架,但確實執法仍是個挑戰。根據目前估計,每年秋天有數百萬隻從歐洲和亞洲飛往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過冬的候鳥被捕捉。

「在這些國家,抓鳥是一種傳統。當地人主要捕捉的鳥種──鵪鶉是當地美食。捕食鳥類在當地是合法的。不過這種無差別、大規模的濫捕對其他非目標鳥種造成的影響,更令人憂心。」國際鳥盟遷飛網絡計劃資深計畫經理Marcus Kohler說。

埃及政府已宣布將和德國、瑞士和其他國家合作,進一步管理埃及地中海沿岸未受管制的狩獵活動和鳥網使用。

Human Pressures Leave More Birds Critically Endangered
CAMBRIDGE, UK, December 9, 2013 (ENS)

The number of bird species listed as Critically Endangered has soared to an all-time high, reports BirdLife International with the release of this year’s Red List for Birds. Even so, some conservation efforts are succeeding.

“Almost 200 species of bird are now in real danger of being lost forever,” said Dr. Leon Bennun, BirdLife’s director of science, policy and information. “They are being hit on multiple fronts. Habitat loss, agricultural changes, invasive species and climate change are the principle threats. Without these problems being addressed the list will continue to grow.”

The White-winged flufftail, Sarothrura ayresi, a small, elusive, dove-sized rail endemic to Africa, is the latest to join the lengthening list of species on the brink of extinction. This secretive bird clings to survival in the upland marshes of central South Africa and Ethiopia.

Dr. Martin Fowlie of BirdLife International says, “Destruction and degradation of its high altitude wet grassland habitat, including wetland drainage, conversion for agriculture, water abstraction, overgrazing by livestock and cutting of marsh vegetation, have driven it to this precarious state.”

“Urgent action is now needed in both Ethiopia and South Africa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pecies’ ecology and to address these threats and save it from extinction,” blogged Dr. Fowlie in late November.

Some South African sites have some legal protection, and at least four sites are protected by the landowners. At the largest Ethiopian breeding population, the vegetation is not cut for fodder until October-November, giving the White-winged flufftails time to breed without disturbance, BirdLife reports.

The Yellow-breasted bunting, Emberiza aureola, is disappearing due to uncontrolled trapping in its wintering grounds in souther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This once common species, classified as of Least Concern as recently as 2000, is now considered Endangered, just one step below a Critically Endangered listing.

Yet the latest bird assessments are not all discouraging. There are signs that conservation action is working.

Two species of albatross, one of the most threatened bird families, are now considered to be at a lower risk of extinction after increases in their populations.

On the Indian Ocean island of Rodrigues, two species – the Rodrigues Fody, Foudia flavicans, and the Rodrigues Warbler, Acrocephalus rodericanus– have been downlisted as a result of conservation action.

Habitat protection and reforestation, employed to protect the island’s watershed, as well as the absence of catastrophic storms, have helped these species to recover.

The government of Egypt, in cooperation with Germany, Switzerland and other partners, has pledged to assess and further address the issue of unregulated hunting and bird netting practices along the Mediterranean coast of Egypt.

The hunting and trapping of migratory birds in Egypt and Libya, through the use of mist nets along vast stretches of the Mediterranean coast, have become issues of growing public concern. Regulatory frameworks are in place, the challenge lies in their enforcement.

“Bird trapping in these countries is an ancient tradition. The main target species, Common Quail, is a local delicacy,” said Marcus Kohler, BirdLife’s senior program manager for Flyways.

“It’s a legitimate way for local people to supplement their diet,” said Kohler. “However, the indiscriminate nature and scale of the trapping has now reached worrying proportions and is having an impact upon other species.”

Current estimates are that millions of birds are caught each autumn as they leave Europe and Asia for their wintering grounds in sub-Saharan Africa.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加入「環境資訊中心」粉絲頁,來給環境按個讚  https://www.facebook.com/enc.teia

撿果實,愛自然?

$
0
0
作者:翎昀

青剛櫟是低海拔常見的殼斗科。圖片來源:翎昀

當天氣漸漸轉涼,喜歡親近大自然的人彷彿聽到森林在呼喚,預告著樹葉即將變色,果實也漸漸成熟。森林有著無形的療癒力量,無論我們工作再忙、生活有再多煩心的事,只要抽空進到森林中,便覺得舒暢許多。

11月的一個週末,筆者到中部的郊山走走,想要舒展筋骨,同時撿拾殼斗科的果實。行前事先做了功課,瞭解了一些殼斗科樹種分佈的大概位置,到了那些地點,卻發現每棵樹無論枝頭上或樹蔭下都看不到果實的蹤跡,只在落葉堆中找到寥寥幾顆果實。

「這太不尋常了!」帶著烏雲罩頂般的疑惑,來到蓮華池研究中心。憑著幾年前巧遇落果的印象先走了一圈,仍然兩手空空。把滿腦子的不解告訴在蓮華池工作的朋友,他告訴筆者,今年來撿(剪)果實的民眾爆增,他們不單單在地上撿,還有不少人拿著高枝剪直接把樹上的果實剪下來。心中突然冒出「蝗蟲過境」這個成語,伴著一絲絲的憂傷。失落的不是空手而回,而是察覺到一種生態浩劫正在發生。又突然想起臺灣最近流行著製作乾燥花圈的課程,這些事情之間似乎有一些關聯。

十多年前從東歐小心翼翼捧回一個乾燥花圈,當時在臺灣還很少見,近幾年發現臺灣的乾燥花圈課程有如雨後春筍,各地一個接著一個開設,一次課程包含材料的價錢從數百元到數千元不等,對進口花材的依賴也漸漸轉向以本土果實為主。這些老師來自各種背景,或許有美學的素養,卻少有生態的養成,更遑論把保育的觀念傳遞給學生。

黃杞的翅果也很漂亮人們常常不自覺自己對大自然的掠奪,以為伐木、打獵才是破壞生態,而把花果帶回家是一種「愛自然」的表現。其實過度的拿取也是一種對自然的傷害。植物的開花結果不是為了向人們展現它的美麗與可愛,而是為了傳宗接代,提供森林裡的動物需要的食物,也進入土壤中發芽成為小苗,再茁壯成為大樹。若是人們把樹上、把地上的果實搜括一空,不留一點給動植物,便會漸漸造成生態的失衡。

「一窩蜂」是一種臺灣的「文化」,但願乾燥花圈的熱潮也只是一窩蜂,能夠儘快退燒,讓臺灣森林安然度過這場浩劫。更希望的是生態保育的觀念能更普及、從小扎根,讓非生物背景的民眾都能學會如何「愛自然」。

衝擊水保區 統一夢世界、水里大彎服務區 雙雙進二階嚴審

$
0
0
本報2013年12月12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環保署11日上午進行第251次環評大會,其中分別預定在曾文溪流域、日月潭的自來水水質水量區開發「統一夢世界」、「水里大彎服務區」兩件,都確定將要進入二階環評嚴審。

民間團體帶著海報,關心環評大會

環評大會認為,夢世界不但位於曾文溪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內,更在10月公告的「全國區域計畫」中,已獲列為「第一級環境敏感區」,而水里大彎服務區位於水里鄉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則是在交通方面的計畫有需要詳細說明,尤其當中空中纜車的規劃,因此,兩案均被送進更為嚴謹的二階環評。

夢世界排污規劃不足  沈世宏:請回去研究清楚

夢世界周邊水系圖

夢世界位於台南市玉井地區玉峰堰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且計畫面積高達152.0129公頃,號稱全台最大遊樂園。據聞,籌畫已長達1、20年,但在2009年正式送審後,便多次申請延長補件期限,直到今年才又開始送件。

雖然業者強調,將以小型機械與大地冒險、野外健身為主,但仍舊規劃了219平方公尺的面積,分別是三到五層樓的國際觀光旅館、休閒度假旅館、青年旅館、企業休閒中心各種等級的9棟旅館,合計1801個房間。

在專案小組會議中擔任主席的環評委員馮秋霞重申,在審查之中,小組便曾要求其應該往自然生態旅遊的方向思考。目前業者的1800間客房中,對綠建築的要求僅達到銅級,令小組不滿意,而且在目前的計畫書中,小組並沒有看到業者對廢污水處理有拿出令人信服的對策。「請回去研究清楚好嗎?」擔任大會主席的環署署長沈世宏也對業者提出要求,綠建築與廢污水零排放的規劃,應該審慎處理。

此地曾多次劃設為水保計畫區域,對大台南地區的用水相當重要。如今更在「全國區域計畫」中列為「第一級環境敏感區」,因此環評委員們認為,面對此新事證,環保署也應該要有所因應。

日月潭水里大彎服務區開發計畫周邊

大彎服務區納入纜車  環委要求一併考量

而「水里大彎服務區」則是由交通部觀光局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提案,希望藉此調節日月潭的擁擠觀光人潮,為周邊遊憩系統引入日月潭環潭區的遊客,以抒解壓力。計畫中強調「綠色運具之無縫接軌」,企圖將鄰近據點與日月潭地區以火車、自行車、接駁車、纜車等形成無接縫的遊憩模式,但同時也有商店、餐廳、停車場,並在水里溪周邊開發度假旅館等設施。

此計畫預計要分三期,但開發單位卻沒有詳細報告整體考量,其中又以纜車部分的規劃最惹議,雖然開發單位表示纜車將會另案環評,但大會認為應該一併做為考量,因此也需要在本案中說明清楚。

計畫內容包括停車場旅館商城等

而其對交通動線的規劃也受到質疑,計畫將實施「攔截圈」將在日月潭西南側的水里溪高灘地開發2萬3千平方公尺的停車場,希望將700多部小客車停在該處後,以轉運的方式疏散車潮,但大會對此動線規劃有所疑慮。

此案交通對策圖

在水資源方面,此案同樣位於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雖然開發單位提出將以中水回收與澆灌的方式來處理廢水,但到場關注的彰化環盟成員吳麗惠表示擔憂,強調此案距離集集攔河堰僅有10公里,而她曾在水利署的報告中得知集集攔河堰壽命只剩下10年了,若還要在此地開發,那麼彰化地區的用水該怎麼辦?

中國華東霾害嚴重 指數破表 懸浮微粒影響台灣

$
0
0
本報2013年12月12日台北訊,鄒敏惠整理報導

上週起中國華東地區發生嚴重霾害,上海空氣污染指數在6日創下新高,首次拉響最高級別的污染警報。根據上海市政府發布的監測數據,當日AQI平均濃度曾達到每立方公尺458,比最高級別的「嚴重污染」高出1倍以上;PM2.5(細懸浮微粒)指數達到每立方公尺602微克,是國際標準的21倍高,瀕臨破表。

上海外灘的霧霾天氣。(圖:zhangmirror)

中國官方也承認這次霧霾的嚴重性。中國環境保護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接受半月談記者專訪時表示:「以前確實從來沒有遭遇污染這麼強、範圍這麼廣、持續時間這麼長的霧霾。」而地理位置鄰近的台灣,也受到了波及。過去台灣常在3、4月受到中國甘肅、內蒙的沙塵暴危害。但現在,江蘇、浙江、福建等省的霾害也會隨著東北季風飄洋過海襲台。

根據維基百科,霾又可稱灰霾。霾害可以對人體造成致命的影響。法新社報導,世界衛生組織10月將戶外空氣污染列為人類致癌主要因素。儘管空污組成和暴露程度因地而有很大不同,但此研究結論適用全球各個地區。

中國官方使用去年3月發布的最新空氣質量評價標準(AQI),將空氣質量指數分為6級,AQI300以上屬「嚴重污染」,霾預警則是分為黃、橙、紅三個等級,級別越高,污染越嚴重。

霧霾天數增 好發於大城市

最近幾年,中國的霧霾問題越來越嚴重,影響範圍除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這三大區域之外,東北、西北等地區也越來越明顯,尤其是進入冬季供暖季節之後。旺報報導,10月大陸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山東、四川等地共計30餘條高速公路封閉通行。另外,北京首都機場、長春機場與成都雙流機場,也紛紛傳出受霧霾影響而致航班延誤。

東北也出現嚴重霧霾。10月20日哈爾濱市的PM2.5值為554,達到爆表程度,黑龍江省和哈爾濱市環保及氣象部門相繼將預警信號升至最高級別的紅色。部分地區能見度不足200米,哈爾濱市甚至有2名公車司機因此迷路。21日,哈爾濱市教育局宣布,因霧霾嚴重,全市中小學、幼兒園停課一天。哈爾濱進出城的高速公路全部關閉,太平國際機場也被迫關閉。

截至12月4日止,中國已有25省(區、市)出現不同程度的霧霾,其中又屬東部的江蘇、安徽最為嚴重。南京4日PM2.5實時濃度達到466微克/立方米,幾近爆表,南京中小學因此緊急停課一天。南京也首次啟動紅色預警,並另外要求工廠限產停產、工地停止施工,以及學校停課。

中廣新聞引述經濟日報報導,上海市政府6日連發多次「應急減排措施」,包括停止施工室外作業和道路開挖整修、停駛30%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公務用車。晚間還要求電力、石化、鋼鐵、化工等重點企業限產、限污或停產,包括勒令寶鋼安排機器進行14天的歲修、上海石化3號100萬噸重石油腦重整裝置停車檢修、上海吳涇化工鍋爐產能由每小時75噸減產至60噸等。

因霧霾導致的重度空氣污染,6日後仍持續加劇,北京、上海、杭州等地12月7日的細懸浮微粒(PM2.5)指數都超過400。中國中央氣象台也持續將霾預警升級為橙色,同時發布大霧黃色預警,多地水陸空交通受到影響。

中國中央氣象臺分析,8日至11日受冷空氣南下影響,華北中南部至長三角地區等霧霾情況將明顯改善。中國中央氣象台9日上午解除霧霾預警,但上海全市的細懸浮微粒(PM2.5)平均值仍達297.4,屬五級重度染。

台灣也受影響 懸浮微粒濃度偏高

這波霾害的懸浮微粒(PM2.5),也恰好隨著增強的東北季風吹來台灣,造成10日淩晨大台北地區多處空氣污染指標直升。據環保署監測,自9日深夜,台灣明顯受到中國境外空污影響,離島及台灣各地都測到懸浮微粒(PM10)濃度超過150微克/立方公尺的嚴重不良程度,全國76個測站中高達72個都測得有健康風險的偏高濃度,甚至有16個測站的嚴重不良污染指數長達半天以上,已達紅色警戒。

中央社報導,教育部長蔣偉寧11日呼籲各級學校,盡量在室內活動。蔣偉寧表示,空氣品質不佳,目前還沒到達停課標準,但仍希望學生盡量在室內活動。氣象局表示,要等到13號這波東北季風過去,霾害的情況才會趨緩,提醒民眾外出時要多加注意。

中國官方:霧霾來自人類活動 高碳排的後果

北京晚報報導,中國官方於11月發布了《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3)》。相關單位表示,霧霾天氣呈現霾增霧減;東部霧霾日數增多,西部霧霾日數減少;大城市霧霾日數多、鄉村城鎮霧霾日數少的趨勢。

對於近年來中國霧霾天氣增多的原因,綠皮書指出,霧霾天氣的形成主要源自人類活動,而中國霧霾天氣增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社會化石能源消費增多造成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數據顯示,近兩年,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已經居世界第一位。

綠皮書分析稱,大氣污染物排放增加是造成霧霾天氣增多最主要因素,這些污染的主要來源是熱電排放、工業尤其是重化工生產、汽車廢氣、冬季供暖、居民生活(烹飪、熱水),以及地面灰塵。此外,人類活動產生的光化學產物、局地烹飪、汽車廢氣等造成的揮發性有機物轉化為二次有機氣溶膠,都將使霧霾情況頻繁產生。

新華網報導,國務院參事,前科技部副部長劉燕華認為,「高碳發展模式和這些環境污染是同根同源同步的。」霧霾天氣是高碳模式發展的後果,霧霾一定要治理。

專家:中國進入霧霾高峰期 還要持續10~20年

新京報報導,中國環保部環評常聘專家庫成員彭應登認為,中國接下來將進入霧霾高發期:「假如城市的污染治理沒有得到根本改觀,城市化過程中不注意城市之間的相互影響,不留下足夠的通道,不考慮污染物稀釋擴散結構的話,這種局面在中國至少還會持續10至20年。」彭應登建議,城市之間應該有緩衝的空間,使得污染物得以稀釋和擴散。

相關專家表示,從長遠看,必須加快調整中國北方地區的能源結構,降低排放能耗。

※加入「環境資訊中心」粉絲頁,來給環境按個讚  https://www.facebook.com/enc.teia

Viewing all 1997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