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2019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糞便檢測瀕危大猩猩「壓力指數」 研究證實變暖、多雨帶來負影響

$
0
0
環境資訊中心外電;姜唯 翻譯;林大利 審校;稿源:Carbon Brief

一項新研究發現,瀕臨滅絕的維龍加山地大猩猩,其受脅狀況可能因全球暖化加劇,提高健康問題和早逝的風險。

利用在野外採集的糞便樣本,研究人員發現,當連月均溫和降雨量高於平均水準,維龍加大猩猩的受脅程度便會提高。作者在研究論文中寫道,這顯示維龍加大猩猩「對暖化趨勢的敏感程度比過去研究結果更高」。

維龍加國家公園(Virunga National Park)內的山地大猩猩。圖片來源:Joseph King(CC BY-NC-ND 2.0)

維龍加國家公園(Virunga National Park)內的山地大猩猩。圖片來源:Joseph King(CC BY-NC-ND 2.0)

一位靈長類動物學家告訴Carbon Brief,這份研究結果為氣候變遷如何提升動受脅狀況提供了強而有力的證據。「我們還不知道這種生理反應的長期影響是什麼,但可能是降低存活率或生育率的前兆。」

山地大猩猩(Gorilla beringei beringei)是大猩猩中瀕危的亞種,生活在非洲大湖區破碎化的森林。

約有1000隻山地大猩猩分布在兩區之間。「維龍加山地大猩猩」一詞指的是居住在維龍加山區的族群,這是一片由茂密的雲霧森林覆蓋的火山鏈。該地區橫跨盧安達、烏干達和剛果民主共和國。

維龍加大猩猩面臨的威脅包括狩獵、棲息地破壞和人獸衝突。幸好,保育工作使個體數量從1980年代的250隻左右上升到2016年的604隻。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生態與演化》期刊

兩年多來,研究人員定期蒐集115隻大猩猩的糞便樣本,以持續監測動物的壓力激素(糖皮質素)分泌。

接著科學家將這些結果與當地月均溫和降雨紀錄比較,並將一系列可能影響壓力的社會因素納入評估,包括大猩猩的群成員數,以及與競爭群的相似度。

研究結果顯示,在最高和最低溫高於平均值以及降雨量較高的月份,維龍加大猩猩的壓力激素都比較高。

研究人員並沒有探討為什麼大猩猩在溫暖或潮濕的環境中壓力比較大。然而研究人員指出,炎熱和陽光強時,山地大猩猩經常在植被中尋找遮蔭,導致進食時間減少。

下大雨時,山地大猩猩會靜靜坐在一起,但如果雨一直不停,牠們將恢復進食並補回減少的進食時間。這可能會增加壓力,因為大猩猩花更多精力保持穩定的體溫,以抵消雨水降溫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維龍加大猩猩因應更大幅的升溫和極端降雨時,可能更加辛苦。

中高溫室氣體排放情境下(SRES A2),到2090年,大猩猩棲息地氣溫可能會增加高達3.6°C。此外,作者指出,屆時降雨將分布更不均,乾濕季節之間會有更多極端波動。

Climate change could ‘raise stress levels’ of endangered mountain gorillas

Global warming could cause stress to endangered Virunga mountain gorillas, potentially raising the risk of health problems and early death, a new study suggests.

Using fecal samples taken in the wild, researchers found that Virunga gorillas show elevated stress levels in months with higher-than-average temperatures and rainfall.

This suggests that Virunga gorillas “might be more sensitive to warming trends than previous research has suggested”, the authors write in their research paper.

The findings provide “robust” evidence of how climate change could heighten the animals’ stress levels, a primatologist tells Carbon Brief. “We don’t know yet what the long-term impact of this physiological response will be, but it could be a harbinger of reduced survival or fertility.”

Mountain gorillas (Gorilla beringei beringei) are an endangered subspecies living in fragmented forests across the Great Lakes region of Africa.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around 1,000 individuals is split between two regions. The term “Virunga mountain gorilla” refers to the group that live across the Virunga massif, a chain of volcanoes covered by dense cloud forest. The region spans Rwanda, Uganda and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Virunga gorillas face severe ongoing threats from hunting, habitat destruction and the impacts of nearby human conflicts. However, major conservation efforts have seen population numbers rise from around 250 in the 1980s to 604 in 2016.

The new study,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Ecology and Evolution.

Over two years, researchers routinely collected fecal samples from 115 Virunga gorillas. This allowed them to continuously monitor the animals’ stress hormone(glucocorticoid) levels.

The scientists then compared these results to local records of monthly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data. They also considered a range of social factors that can influence stress levels, including gorilla group size and proximity to rival group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baseline stress levels of Virunga gorillas were raised in months with higher-than-average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s, as well as in months with higher rainfall.

The researchers did not study the reasons why gorillas might have experienced more stress in warmer or wetter conditions.

However, the researchers note that “on hot and sunny days, mountain gorillas often seek shade in vegetation”, leading to “reduced time spent feeding”. 

When rain is heavy, “mountain gorillas sit still in a huddle, but if rain persists, they will resume feeding and compensate for lost feeding time”, the authors say. This could raise stress as “gorillas work harder to maintain a stable body temperature” to counteract the rain’s cooling impact.
Restricted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Virunga gorillas “may have a harder time coping with warmer temperatures and more extreme rainfall”.

Local temperatures in the gorillas’ habitat could increase by up to 3.6C by 2090, relative to 1990 levels, under a moderately high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scenario (SRES A2).

In addition, rainfall is expected to become “less evenly distributed”, with “more extreme swings between the wet and dry seasons”, the authors say.

※ 全文及圖片詳見:Carbon Brief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神戶牛加入發電 生質能一年可供1800戶用電 還助蕃茄過冬

$
0
0
文:宋瑞文

台灣近期奮力推廣生質能,讓垃圾、稻桿、糞尿等能夠被物盡其用,成為發電的養分。如此綠色趨勢也在日本漸漸茁壯,比方說在台灣無人不知的日本著名和牛,以及各大牛排館常見的珍饈、神戶牛,都加入了生質能的陣容。根據日本各媒體報導,在兵庫縣養父市內,畜產業衍生的糞尿、食品殘渣等,隨著生質能發電廠的完工,今後將投入各種利用,還能幫助蕃茄過冬。


神戶牛套餐。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CC BY-SA 4.0)

黃金變「綠金」  友善環境又創造就業

據米其林說明,所謂的神戶牛,是指和牛(日本牛)裡最受歡迎的黑毛和牛,佔和牛的九成,黑毛和牛當中又有三種血統:其中只有在兵庫縣出生、成長和屠宰的純種但馬牛,才能稱為神戶牛肉。數量稀少,非常珍貴。而本文中的主角,便是兵庫縣養父市的但馬牛。

養父市畜產豐富,為了防止地球暖化跟營造循環社會,因此有了成為生質能城鎮的構想。該市除了知名的但馬牛,還是肉雞產業的發祥地。過去,雞的糞尿無法利用,但剛峻工的生質能發電廠,發明了獨家技術來處理,搭配著食品加工時的殘渣,讓原本處理不易的種種廢料,都能充分被利用。


養父市的生質能發電廠,有日本最大的雞糞利用設施。截圖至SUN電視台

舉個例子,新建的「TOYO生質能甲烷發電廠」,佔地9900平方公尺,一年預計發電1200萬kWh,相當於1800個家戶的用電量,約佔當地家戶用電的20%,十分可觀!

除了發電之外,製作成甲烷的過程中,副產品還能做成平價的有機質肥料,賣給當地農家。廠區還預定在電廠旁邊的土地興建植物工廠,活用發電時衍生的熱能,提供溫室利用,讓怕冷的蕃茄可以過冬,達成全年生產的栽培環境。這其中,液肥也不會流到河川,經處理後成為再生水,做為發電廠發酵槽的稀釋水,循環再利用。


TOYO生質能甲烷發電廠。截圖至SUN電視台

如此計畫不單只是對環境有幫助,還能提供就業機會。包括生質能發電廠在內,植物工廠的各種設施,都適合中高齡勞工,進而可以解決中年失業問題。人盡其材、物盡其用,發展生質能,有實質益處,也有教育上的意義,一舉多得。

生質能蓬勃發展  政府支持是要件

但其實,養父市之所以能夠發展生質能,中間是經過多次具體的企劃與逐步的實踐,才逐漸被農林水產省認定為生質能產業城市。在該市提報的企劃裡,除了目標、前景、各類計劃外,明訂各種效益的數據,直接增加的產值達34.5億日圓,間接增加達53.3億日圓,更可以創造363人的就業機會,並且一年減碳7726噸。

而像「TOYO生質能甲烷發電廠」這樣特定區域的發電廠,得以提供一般家戶用電,跟法規的鬆綁也很有關係。過去,自發自用的發電廠,發電必須全部自用,像是用電量高的大廈,需自行配備發電設備,這稱為特定電力事業。但311震災後,法規開始鬆綁,改規定為50%以上自用即可。此外,生質能屬再生能源,生產電力可由政府以固定價格收購。

綜合以上,養父市生質能的進展,奠基於當地的特殊利基、政策支持的背景、地方政府自發的動力等。這些關於生質能的故事與政策,體現在當地人民的生活,也可以是您享用神戶牛的茶餘飯後,輕鬆又有意義的美食花絮。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神戶牛加入生質能利用 發電還能助蕃茄過冬〉

不要有下一個美麗灣 營建署首次公告台東海岸景觀道路範圍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報導

海岸第一排是誰的?為加強把關以避免國家重要景觀海岸淪為大型私人開發場域,營建署於3月25日將台東縣台11線靠海側的濱海陸地(台東花蓮縣交界至卑南溪口段)劃設為「重要海岸景觀區景觀道路類範圍」,涵蓋長濱、都蘭、加路蘭以及杉原灣等地台東台11縣「靠海側」區域。引發全國關注、爭議仍不停歇的美麗灣渡假村也此範圍內。公告後,這段範圍即屬海岸地區「特定區位」,依據《海岸管理法》,大型工程開發前須經內政部許可。

關注東部海岸開發的環團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主任黃斐悅表示,樂見這項公告,不過,這範圍僅包含台東縣台11線靠海側,現仍有三個進行中的大型開發案未納入範圍。靠路側以及其他縣市都尚未劃設,在強大的開發壓力下,特定區位的劃設工作應盡快展開,才能保護全民的海岸線。

藍色長線區域即為這次劃定範圍。截圖自海岸地區管理資訊網

藍色長線區域即為這次劃定範圍。截圖自海岸地區管理資訊網

黃色為代表備劃設重要海岸景觀區景觀道路類(第1階段)的範圍(僅截取部分),靠海側還是有不少區塊(橘色區塊)依舊被排除在外。圖片截自內政部公告。

黃色為代表備劃設重要海岸景觀區景觀道路類(第1階段)的範圍(僅截取部分),靠海側還是有不少區塊(橘色區塊)依舊被排除在外。圖片截自內政部公告

台東台11線以東劃入「特定區位」一公頃以上大型開發須送審

營建署所公告的「重要海岸景觀區景觀道路類(第1階段)範圍」北起台東花蓮交界,南至卑南溪口,涵蓋省道台11線靠海側之濱海陸地,但排除六處都市計畫區(八仙洞風景特定區計畫、長濱都市計畫、三仙台風景特定區計畫、成功都市計畫、東河都市計畫及小野柳風景特定區計畫)及非都市土地之鄉村區。

營建署綜合計畫組組長林秉勳說,公告後這段區位即屬「特定區位」,以後達「一定規模」以上的開發案要先經內政部海岸管理審議會審查,取得許可後才能開發。

一定規模」指的是海陸地範圍內申請或累積利用面積達1公頃、長度達1公里、重要海岸景觀區範圍內申請建築或設置設施高度超過10.5公尺、建築物總樓地板申請或累積利用面積達2000平方公尺等。

林秉勳解釋,這限制不是針對一般住家,而是較大型的開發。現在公告的僅是第一階段,其他濱海公路向海側的範圍,還要會商有關機關,再繼續辦理第二階段劃設作業。

看好美麗花東海岸  大型開發仍未停歇

黃斐悅表示,近年花東海岸大型渡假村、遊樂區開發接連不斷,尤其是都蘭灣與三仙台。這次公告劃設後,特定區位內若有美麗灣這類緊鄰海岸的開發將多一道把關程序,但在還未劃設到的地區,例如其他縣市或是台東海岸的台11線靠陸地側,開發案還是無法受到約束。

她指出,花東七八個大型開發案中至少有四件還處在進行狀態,包括位在基翬海岸三月開工的寶盛水族生態遊樂區、成功的滿地富遊樂區、都蘭灣施工中的杉原棕櫚濱海渡假村、以及剛辦地方說明會的都蘭ATT。這些開發案面積介於7~26公頃之間,開發邊界距離海灘大約在300公尺內,對景觀及環境影響都很大,但除了滿地富以外都沒有納入特定區位,政府無法依海岸管理法要求業者進行海岸景觀維護。

黃斐悅表示,營建署的最初規劃是將台11縣靠陸側1公里範圍也納入,亦即包含上述大型開發。不過這部分會涉及較多部落及民眾住宅,雖然限高10.5公尺、大約等同於三層樓高,對一般民眾影響較小,但地方政府還是不敢同意。然而,海岸景觀是全民的重要觀光資產,特定區位劃設工作應該加緊進行,才能兼顧環保與更長遠的觀光,否則《海岸管理法》公告了四年,依舊無法發揮作用。

花東海岸沿海保護區與飯店開發全圖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花東沿海保護區的爭議開發案件(註:這次僅劃設台東部分區域、不含花蓮)。圖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

作者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

加州新興「零碳餐廳」 政府帶頭推氣候智慧農業 用吃扭轉氣候變遷

$
0
0
環境資訊中心外電;姜唯 翻譯;林大利 審校;稿源:ENS

有機商店已經不稀奇了。美國加州新興的「零碳餐廳」,以零食品碳足跡為目標,消費者來這裡消費,就能實質資助當地的農場實施氣候智慧農法。新研究顯示,這項由加州政府與民間合作的計畫,減少農業用地的溫室氣體排放,這樣的改變就可以扭轉氣候變遷。

Suzie's Farm(CC BY-NC-ND 2.0)

加州新興的零碳餐廳,將替農業減少大量碳排放。圖片來源:Suzie's Farm(CC BY-NC-ND 2.0)

加州食品與農業部(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CDFA)和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California Air Resources Board, CARB)表示,他們將為食品和纖維供應鏈中的企業建立機制,直接為加州農場和牧場的氣候計畫提供資金。

農業用地在因應氣候變遷上扮演關鍵性角色。這種合作將使私人資金能夠用於支持國家氣候智慧農業計畫。

「碳耕法」指的是各種能把碳擠入土壤中的農法,能將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封存到土壤中,增加土壤碳含量有助於植物生長,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土壤保水能力,並減少肥料使用。

土地管理上的小變化也可以稱為碳耕法,如引入零耕農業、保留殘株、混農林業或使用能減少甲烷的飼料添加劑。大規模的碳耕法可能是涵蓋整個農場的減排和吸碳綜合性計畫。

CARB和CDFA打算召集專家小組來設計一套方法,吸引私人投資資金用於氣候智慧農業計畫。

為發展合作關係,CARB和CDFA將與加州非營利組織「多年生農業計畫」和其下的「零食品碳足跡計畫」合作,推出「重建加州再生餐廳」(Restore California Renewable Restaurants),消費者可透過選擇「零碳餐廳」為農場提供資金。

「零食品碳足跡餐廳」透過自願性資助氣候智慧農法,建立再生食品系統。透過直接增進土壤健康和提供優質營養成分來吸引各級餐廳加入。新研究顯示,這些改變可以扭轉氣候變遷。

餐廳有60%到70%的碳足跡來自食物本身。零食品碳足跡計畫將指導餐聽如何選擇供應商、設計菜單和控制份量來減少食物排放。

到2030年,這些再生餐廳可以幫加州農場和牧場減少數百萬噸的碳排。

California Agencies Partner to Advance Carbon Farming
SACRAMENTO, California, May 4, 2019 (ENS)


In the kitchen at State Bird Provisions, a Zero Footprint Restaurant,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Photo courtesy State Bird Provisions)

The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CDFA, and the California Air Resources Board, CARB, have formed a public-private initiative to advance climate-smart agriculture and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n agricultural lands.

The two state agencies say they will create a mechanism for businesses in the food and fiber supply chain to directly fund climate projects on California farms and ranches.

Agricultural lands play a pivotal role in fighting climate change. This collaboration will enable private dollars to support state priorities and practices that the state uses in its climate-smart agriculture programs.

Carbon farming takes in a variety of agricultural methods aimed at sequestering the greenhouse gas carbon dioxide into the soil. Increasing the carbon content of soil can aid plant growth, increase soil organic matter, improve soil water retention capacity, and reduce fertilizer use.

Carbon farming can cover small changes in land management, like introducing no-till cropping, stubble retention, agroforestry, or methane-reducing feed supplements.

At the large end of the scale, it can mean an integrated plan for the whole farm to reduce emissions and maximize carbon capture.

CARB and CDFA intend to convene an expert working group to design an approach that will attract private investment dollars to climate-smart agricultural projects.

In developing their partnership, CARB and CDFA will work with an established California non-profit, the Perennial Farming Initiative and its Zero Foodprint Program, to launch Restore California Renewable Restaurants.

Through this voluntary initiative, diners can choose zero carbon restaurants that are funding real on-farm emissions reductions.

Zero Foodprint restaurants are creating a renewable food system by voluntarily funding climate-friendly farming practices. This engages restaurants at all levels by directly increasing soil health and the supply of great ingredients. New research also shows that these changes could reverse climate change.

Sixty to 70 percent of a restaurant’s footprint typically comes from the food itself. Zero Foodprint advises restaurants on how to think about minimizing food emissions through tools such as vendor selection, menu design and portion control.

By 2030, Restore California restaurants can deliver millions of tons of carbon reductions on California farms and ranches.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馬桶水也能變綠金 鳳山再生水廠年收可望達2.5億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台灣島環境脆弱,降雨少可能導致缺水,但若雨季過強亦會引發水患,因此水資源的韌性調度一直是重要課題;高雄市鳳山溪污水處理廠轉型「水資源中心」,耗資26.6億擴建再生水廠,將馬桶水等民生污水轉化為綠金,待二期工程於8月啟運後,每日可供給水量將達到4.5萬噸,每年販售再生水獲利可望達2.5億元。

鳳山水資源中心展示經過濾後的水質狀況。孫文臨攝
鳳山水資源中心展示經過濾後的水質狀況。孫文臨攝。

民生污水轉作工業用再生水  每年產2萬噸可賣逾億元

台灣屬於熱帶海島型氣候,又因高山地形攔阻海洋水氣及夏季的颱風降雨,成為少數過擁有豐沛雨量的經北回歸線區域。然而台灣多數河川屬荒溪型河川、坡陡流急加上降雨季節不均,特別在島嶼的西南部有明顯的乾旱季區別。

近年來,極端氣候影響,台灣的缺水風險日益嚴峻,在2015年時就因為降雨不足,發生60年來最嚴重的缺水事件,高雄當時進入史上首次「第三階限水」民生、工業用水都備受衝擊。

為減輕水情壓力,內政部營建署於2016年耗資26億,將高雄鳳山溪污水處理廠擴建為再生水處理中心,第一期工程於2018年完工營運,將民生污水經過濾成潔淨再生水,每日可供應2.5公噸的水量給臨海工業區的中鋼及中鋼鋁使用,減低工業與民生爭水的負擔。

經處理過後的再生水質較自來水更乾淨。孫文臨攝
經處理過後的再生水質較自來水更乾淨。孫文臨攝

鳳山水資源中心二期完工後  可供臨海工業區20%耗水量

高雄市水利局副局長陳琳樺表示,鳳山水資源中心在2018年9月通水,成為全台第一座商轉的再生水廠,以BTO(Build-Transfer-Operate,建設-移交-運營)方式營運,「每度水的價格為18.8元,每年有約1.2億的獲利。」她說,《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通過後,要求缺水地區的用水大戶,要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水,減低對民生用水的負擔。

負責營運的「藍鯨水科技」指出,去年通水至今已供應了1200萬公噸的再生水,鳳山再生水場第二期工程預計能於今年8月前完成,日供水量將達到4.5萬噸,「約等於臨海工業區五分之一的用水量,每年賣水獲利約2.5億元。」他說,能將民生污水變綠金,仰賴五道再生水處理單元:民生污水第一步先進入沉沙池,再送到消毒池成為可放流的放流水,放流水再進入石英砂快濾產水池,在經過超薄膜過濾UF及RO逆滲透的處理單元後,最終產出水質比自來水更加的再生水。

鳳山水資源中心二期工程將於8月啟運。孫文臨攝。
鳳山水資源中心二期工程將於8月啟運。孫文臨攝。

鳳山+臨海再生水  日供水等同一座高屏大湖

陳琳樺說,作為第一座完工的再生水示範廠區,鳳山水資源中心是一座都市小水庫外,同時也建置水資源教育館、再生水觀光工廠及溼地公園,成為一座完善的水資源環教園區,完成開源節流、永續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要讓高雄免除缺水危機。」

陳琳樺表示,未來鳳山水資源中心二期工程完工,臨海工業區的再生水廠也預計在2022年起運通水,「合計每日可供再生水量將達10萬噸,等同於一座高屏大湖的蓄水量。」她說,既可減少水資源浪費,又能確保放流水質不會污染海洋。

高雄市環保局副局長陳琳樺。孫文臨攝
高雄市水利局副局長陳琳樺。孫文臨攝

小琉球首座聚落式污水處理廠  投資千萬保護美麗海洋

值得一提的是,在屏東琉球鄉也有一座污水處理廠。小琉球是台灣外離島中人口密度最高的小島,除了有1萬2000位在地居民,每年更有近百萬的觀光旅客,所造成的污水量相當可觀。小琉球是一座珊瑚礁島,美麗的海底世界一直都是旅客最喜愛的景色,但民生污水排放,化學物質流入大海,造成了海洋生態污染的風險。

因此,環保署投入1013萬的預算,在琉球鄉本福村的老人會館場址設置聚落型的生活廢水處理設施,於2017年完工啟用,每日最高可處理4700人,約630噸的生活汙水,經過三道曝氣池以有機接觸濾材的方式過濾後,可將污水中的生化需氧量(BOD5)、懸浮固體(SS)、與氨氮(NH3-N)減低50%~90%,有效降低民水廢水對海洋的污染影響。

屏東縣環保局科長王奕軒表示,老人會館的處理設施每日削減22公斤的懸浮故底及50公斤的有機汙染物,成效顯著。環保署今年度將再度將馬補助約5000萬元的經費,在小琉球的杉板灣設置日處理量650公噸及中澳沙灘設置日處理量700公噸的聚落是污水處理設施,以維護小琉球周遭海域的潔淨水質。

å屏東縣環保局科長王奕軒指出,經過濾後的放流水可大幅減低污染物。孫文臨攝
屏東縣環保局科長王奕軒指出,經過濾後的放流水可大幅減低污染物。孫文臨攝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

身形短胖、愛玩耍、會做巢 《台灣蝶類誌》弄蝶全紀錄來了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廖靜蕙報導

台灣蝴蝶史上第一篇學術論文,主角是哪隻蝴蝶呢?答案可能是體型小,外型黯淡不起眼的禾弄蝶!今年初,繼鳳蝶科、粉蝶科之後,《台灣蝶類誌第三卷──弄蝶科》出版,對於台灣弄蝶百年來的研究演進,有詳盡的描述。

台灣蝶類誌第三卷弄蝶科書封。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矮肥短觸角如鈎 幼蟲會築巢頭部如臉譜

「其實我們身邊充滿弄蝶,卻印象不深。」《台灣蝶類誌》主要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徐堉峰認為,弄蝶體型小,很多種類都是身體胖胖、翅膀小小,卻飛得很快,因此不易觀察。

提到弄蝶科成員令人印象深刻之處,莫過於擁有發達的飛翔肌肉,英文「skipper」就是形容其迅如閃電、不規則的飛行模式;中文「弄」字,則與四處跳躍有如玩耍的模樣有關。雖然弄蝶身材粗壯,翅膀短,飛行速度一點都不輸其他蝴蝶。台大昆蟲研究權威楊平世在書序中寫著,比起鳳蝶、斑蝶飛翔起來曼妙的舞姿,「弄蝶飛起來衝來衝去,令人莞爾!」

弄蝶科最大特徵,莫過於觸角末端多一個稱為「尖頂」的鈎,這種差異曾讓學界對於該將牠們歸類為蝶,或歸類為蛾,有不同的意見。因為西方分類學傳統,曾將蛾與蝶分開,蝴蝶叫做「錘角亞目」,意思是指牠們的觸角呈棍棒狀,之外其他形式的觸角,都歸入蛾類;弄蝶的觸角,不符合傳統的期待。


台灣弄蝶觸角都有尖頂構造。攝影:廖靜蕙

不過近年來的系統分類研究,已確定弄蝶和其他蝴蝶關係親如姊妹,這使得牠們穩坐蝴蝶寶座。

除了觸角的特徵,弄蝶兩眼的距離也比其他科別的蝴蝶遠。弄蝶停歇的方式也饒富變化,有些弄蝶 會張開前翅有如V字型,後翅平坦,有如戰鬥機。

此外,弄蝶科的幼蟲絕多數和許多蛾類一般,會把葉子捲起來做巢,不像其他蝴蝶幼蟲只停在葉片上。有些弄蝶的幼蟲頭部 的花紋看起來好像臉譜,從這些頭的花紋來判斷,大概就知道是哪一種弄蝶。


台灣瑟弄蝶幼蟲的巢。攝影:徐堉峰


巨褐弄蝶幼蟲的頭部有如臉譜,十分顯目。攝影:徐堉峰

台灣第一隻發表的蝴蝶是弄蝶科成員

台灣最早被命名的蝴蝶之一就是弄蝶。最早一篇學術論文,是由「動物地理學之父」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與鱗翅目分類大師摩爾(F. Moore)一起發表的禾弄蝶Borbo cinnara (Wallace, 1866),為台灣蝴蝶研究打下基礎。

華萊士當時命名的蝴蝶,大部分已成亞種或異名,但禾弄蝶至今還是獨立的種。雖然普遍分布東南亞,用來命名的模式標本,卻是採集自台灣打狗(高雄)。中文俗名有個「禾」,代表以禾本科為食草。從華萊士發表禾弄蝶至今,台灣野外已知的弄蝶科共有4個亞科、36屬、66種,其中包括外來種蕉弄蝶。

喜歡陰天的褐翅綠弄蝶

徐堉峰雖研究蝴蝶,主要就是研究弄蝶、灰蝶科。他最早發表的新紀錄蝴蝶種類之一,就是弄蝶,而且是弄蝶中體型較大的一種。

他就讀台大時,大二有一次在台北縣和桃園縣交界,他找到弄蝶的巢,打開一看,是不認識的幼蟲,做巢的藤本植物他也不認得。經台大森林系教授廖日京辨識,得知是阿里山清風藤。台灣會吃清風藤的蝴蝶有兩種,其中一種是綠弄蝶,而且只吃木本;以藤本的阿里山清風藤為食草,顯然是新(紀錄)種。


褐翅綠弄蝶的發表,為徐堉峰帶來意外的際遇。攝影:黃行七

在這之前,台灣綠弄蝶屬只於1911年發表過一種,全球也不過七或八種。於是他把這隻毛毛蟲帶回研究室養大,確認是台灣新紀錄種褐翅綠弄蝶(Choaspes xanthopogon Ssp. chrysopterus),並於1988年發表論文。雖然發表了新亞種,但褐翅綠弄蝶的分布以及生態習性,卻無緣進一步調查。直到他拿到博士學位、回國幾年後,才揭開謎底。

某個晴朗的夏日早晨,他獨自前往思源唖口調查,沿路盛開的狹瓣八仙花上,未見任何訪花昆蟲。不久,天氣驟變,烏雲密布,就在他緊急往山下撤退時,再度經過這叢八仙花,成群的褐翅綠弄蝶正在八仙花上採蜜。這才讓他恍然大悟,成蝶只在黃昏時分及陰雨天出沒的隱蔽習性,可能是牠過去沒受到注意的原因,因為這時間通常不會有人出門調查。

不用預測了!被退稿的論文

「照理說大型而美麗的原生蝶種不太可能這麼晚發現。」徐堉峰說,從1911年相隔一甲子之久,才再度發現台灣綠弄蝶屬,尤其是牠之前已知的分布地區遠在北印度、喜馬拉雅山及大陸西南部一帶,和台灣相隔千里之遙。

全球綠弄蝶屬約6、7種,徐堉峰就發表了其中兩種。這次發表,還帶來意外的好處。發表後不久他就出國念書,隔年暑假,指導教授帶他參加在新墨西科州阿布奎基(Albuquerque)召開的美國鱗翅目學年會。

他利用會議空檔,在會場園區掃網抓蝴蝶,遠遠看到一個亞洲人盯著他看,他很好奇怎會有人這麼看著他。不久對方筆直走向他,確認找到徐堉峰後,自我介紹是夏威夷大學博士候選人,論文主題是弄蝶,接著說,「你害我的論文被退件!」

原來他和老師以生物地理學的模型,寫了一篇預測台灣應有褐翅綠弄蝶分布的論文,投稿到義大利的學術期刊,期刊主編以「你不用預測了,這個種類已經在台灣發現並且發表」為由退件、修改。

他和徐堉峰因此結識,並成了很好的朋友,之後共同發表很多文章。他就是《台灣蝶類誌第三卷──弄蝶科》的作者之一千葉秀幸,徐堉峰形容他是「亞洲弄蝶研究得最透徹的學者」。此次相識,開啟了日後弄蝶研究的另一項重要發現。

蓬萊黃斑弄蝶的漫長等待

分布在中央山脈山區的蓬萊黃斑弄蝶,是台灣產黃斑弄蝶屬5種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卻是最晚發表的一種。談到蓬萊黃斑弄蝶的發表,必須從千葉秀辛的恩師築山洋(Hiroshi Tsukiyama)談起,他是台灣蝶類誌弄蝶科第二位日本作者。


弄蝶科收藏家築山洋(左)及東亞弄蝶科權威千葉秀幸,是台灣蝶類誌弄蝶科日本作者。攝影:徐堉峰

築山洋今年已逾七旬 ,是電腦軟體工程師,年輕時就喜愛弄蝶,並以弄蝶科標本為收集主題;據說他每個月以大約十萬元日幣購入弄蝶標本,長年累積已達數萬份,幾乎蒐羅整個東南亞弄蝶,是全亞洲最大的弄蝶收藏家,握有許多別人沒有的種類標本。

千葉秀幸高中時,在一次同好會上碰到築山洋,受築山洋鼓勵,利用周末前往他家看標本、研究弄蝶。在這種環境下,練就千葉秀幸弄蝶科神功。

另一方面,1989年暑假,鱗翅目學前會後,徐堉峰回台灣度假。台大昆蟲系教授楊平世找他利用閒暇,協助太魯閣國家公園的調查計畫。他因此得以和學弟妹到花蓮海拔1500公尺的山上調查,當時不但地面上滿是黃斑弄蝶,樹冠層上也有,而且看起來很不一樣。他帶回兩隻回研究室製作標本,確定是新種。

徐堉峰寫信告知剛認識的千葉秀幸這件事,並寄出照片和手繪解剖圖給他。千葉回信說,他的老師手上也有幾份相同的標本,是山中正夫1以前採集的標本,沒有人認得也沒有命名發表的紀錄;築山洋還為這新種寫了一份備忘錄。

收到千葉秀幸寄來的備忘錄、標本照片,徐堉峰認為,既然築山洋和千葉秀幸先發現,新種命名發表就配合他們。

串起菲律賓與東亞失落的環節

築山洋做事十分仔細慎重,他認為要發表新種,必須先了解親緣關係、姊妹種是誰,才有意義,因此期待千葉秀幸釐清這層關係後再發表。但這一屬的蝴蝶長得都很像,東南亞就有三、四十種,釐清親緣關係談何容易。


1948年山中正夫採集的新種弄蝶,2005年終於有了名字--蓬萊黃斑弄蝶!攝影:徐堉峰

於是,從1989年說好一起發表後,徐堉峰就靜待日方的消息,之後陸續採集新種標本,只於每幾年透過寄賀年卡時詢問進度,但日方始終無法釐清姊妹種。直到2000年前後,築山洋決定由徐堉峰作主,想辦法找出解決之道。

徐堉峰認為,日方既已從雄蟲交尾器仔細觀察,仍看不出名堂,不如改看雌蟲交尾器。當時沒有人想過看雌蟲,傳統上都是看雄蝶,例如白水隆所有圖鑑都是雄蝶。這麼一看,就看出來端倪了,原來牠與分布在亞洲大陸及日本的「曲紋黃斑弄蝶」及菲律賓的「尼勃黃斑弄蝶」親緣關係最近,是同個祖先分化成不同種。

「尼勃黃斑弄蝶」是冰河時期台灣和中國中間可以互通時,從中國經過台灣,再到菲律賓。蓬萊黃斑弄蝶的(Potanthus diffusus Hsu, Tsukiyama & Chiba, 2005)發表,可說是找到菲律賓地區生物相,與亞洲大陸生物相關係中的一項「失落的環節」。

種小名「diffusus」是模糊的意思,中文則以蓬萊命名,這項發表中,作者由徐堉峰(Hsu)、築山洋(Tsukiyama)及千葉秀幸(Chiba)共同掛名。由山中正夫1948年從台灣採集的弄蝶標本,相隔半世紀後,終於有了正式的名字;築山洋希望這些標本能當副模標本,於是讓徐堉峰帶回台灣,目前收藏在台師大徐堉峰研究室中。

黃斑弄蝶屬的東方哲學

黃斑弄蝶屬成員外觀看起來都很像,分類 上一直難分難解,除了蓬萊黃斑弄蝶,徐堉峰還解開了另外一種的分類之謎,那就是墨子黃斑弄蝶。


黃斑弄蝶既然以孔子為學名,再發現新種,自然也得以哲學家命名!圖為墨子黃斑弄蝶。攝影:徐堉峰

話說徐堉峰上大學才學會騎自行車、機車,初騎機車上路,技術不是很好,速度掌握也不佳,某次不慎從後追撞計程車,撞擊力道大到不得不送醫急診,歷經兩個月傷口才好。這段期間既不能動,也不能上山出野外,讓他感到很悶。有一次他拜託出野外的同學載他同行,只需讓他留在烏來國中門口,採集完畢再回來載他即可。

即使只能獨坐校園,他也沒閒著。身旁幾叢金露花,蝴來蝶往採花蜜,他就坐著拿網子撈蝴蝶,來一隻撈一隻、撈多少算多少,跑太快也撈不到;這次反而撈了許多平常不會注意、體型小的蝴蝶。回去做標本,在眾多黃斑弄蝶Potanthus confucius angustatus (Matsumura, 1910)中,發現不一樣的種類,解剖之下果真是新種。

他將新種以他最愛的東方哲學家motzui(墨子)為種小名,和黃斑弄蝶以confucius(孔子,因此又稱為孔子黃斑弄蝶)命名平行,1990年正式發表為「Potanthus motzui」,中文名就叫「墨子黃斑弄蝶」。這個發現為台灣的弄蝶科又增添一位新成員,而且還是台灣特有種呢。

「弄」清楚才能談保育

全球弄蝶科約有3500種,但喜歡弄蝶者少,相關的研究工作少,對弄蝶的了解也顯得少,形成保育上的困境。所幸,台灣弄蝶科的調查研究,則因徐堉峰的投入而平穩紮實,蝶類誌的出版,將有助於釐清弄蝶科的分類。他在序中提及,編寫過程中,不斷因新發表的文獻進行調整,說明這幾年來,弄蝶科分類與親緣關係研究,已有長足進展。

楊平世也在本書序中,形容此書為「台灣弄蝶大百科」,因此書針對最新學名演變作了修訂,無論在學術或科普教育上,應是台灣最完整的弄蝶科的介紹。

透過台灣蝶類誌弄蝶科的出版,或許能多留意在繁花間跳躍著的小小的身影,會是哪一種弄蝶呢?除了查詢牠們的身世,或許還能訴說在研究保育過程中擦出的火花,以此來記住在我們身邊的弄蝶。


野外常有機會觀察到弄蝶,台灣野外弄蝶有66種,牠們跳躍的身影形成和其他類科蝴蝶不同的特色。攝影:楊育昌

【注釋】1山中正夫是最早整理台灣蝴蝶分布的人。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

非核家園不等同「核廢負責」 中選會今辦「反核廢料」公投聽證會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報導

今(10)日中選會針對「反核廢料」公投進行聽證,以釐清該案是否屬重大政策之「創制案」、主文是否沒有疑義、是否符合「一案一事項」。與會學者大多認為本案符合重大政策之創制,但也有學者指出,公投主文與法律用語不同,以後可能會有爭議。

領銜人蔡中岳(右2)與全國廢核行動平台說明「反核廢料」公投主文內容。攝影: 陳文姿

領銜人蔡中岳(右2)與全國廢核行動平台說明「反核廢料」公投主文內容。攝影:
陳文姿

「反核廢料」公投主文:「您是否同意,在『高放射性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啟用前,不得提出或執行新建、續建、擴建或延役核電廠之計畫?」

此案由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代表全國廢核行動平台領銜提出,蔡中岳澄清,政府雖然立下「非核家園」、卻未正視核廢料問題,而「核廢負責」正是本次公投的主要精神。「反核廢料」公投於4月2日提案。今天的聽證會後,要等中選會開會後決定是否應補正、確認條文後再進入第二階段連署。

蔡中岳:非核家園並未積極處理核廢

距離明年1月11日總統大選僅剩八個月,擁核方目前已提出「核能減煤」、「重啟核四」、「核電延役」三案;反核方則提出「反核廢料」、「廢除核四」公投。

「反核廢料」提案方(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將這項公投定位為「重大政策之創制」,中選會認為既然經濟部已經宣布核電不延役、不重啟,公投提案與現行政策一致,需要釐清是否為「創制」還是「複決」。但蔡中岳澄清,政府政策是「非核家園」,而公投主張是「核廢負責」,二者並非一致。

蔡解釋,政府並未明確否決未來新建核五、核六等新核電廠的可能。此外,政府至今連高階核廢料(指使用過的核子燃料棒)的選址條例,相關原則法規都沒有,也未成立核廢專責處理機關,可見政府並未積極面對核廢料問題。所以本公投案應屬於「重大政策之創制」,要求執政者積極面對核廢。

蔡中岳強調,雖然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有明確的反核立場,但他認為,不管是支持或是反對使用核能的人,都要面對核廢料問題,不能再將它留給以後的人,這是這次公投的主要精神。

雖然經濟部代表認為「非核家園」已經入法,這不應算「創制」。但與會劉繼蔚律師、淡江大學公共行政系助理教授涂予尹均認為,法律的創制或複決案會影響立新法、還是廢舊法;但對重大政策而言,創制與複決並沒有差別,無須執著於此。台北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高仁川也認同這個意見,並認為這項公投屬於重大政策之創制。

明白易懂 VS. 法律正確  公投主文難兼顧

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高銘志則提出,該公投主文許多用語多與法律用語不同,例如法律用「高放射性廢棄物」、「正式運轉」,而公投主文卻用「高階核廢料」、「啟用」,可能導致政策執行上有模糊地帶。更甚者,主文使用「核電廠」,如果政府蓋「核子反應器設施」是否可行?

蔡中岳解釋,去年公投的經驗顯示,許多條文不易瞭解,讓民眾難以判斷選擇,所以這次特別選擇比較好懂的用語。

劉繼蔚受訪時說明,公投結果代表民眾的共識。如果民眾選擇不要「核電廠」,政府應不至於硬要蓋「核子反應器設施」。

至於此案是否符合公投「一案一事項」?涂予尹認為,主文「不得提出或執行新建、續建、擴建或延役核電廠之計畫?」 看似有多種事項,但都是以「在『高放射性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啟用前」為前題,所以並未違背一案一事項原則。

高仁川提醒中選會,目前已有不同的公投提案主文是相互對立、衝突的,假設兩個要求相反的公投案都通過,矛盾的結果該如何處理?這恐怕才是當前公投的重要挑戰。

作者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

顏東白/再生能源有八大迷思,國際太陽能協會帶你逐一破解

$
0
0
文:顏東白(前台大學生會永續部部長)

國內外許多綠能業者發表許多文章及資訊,嘗試破解綠能謠言,最典型的就是由國際太陽能協會(ISES)所製作的「再生能源併網八大迷思破解」資訊圖表,圖文並茂地闢八大謠言。

自從去年擁核公投過後,檯面上常常出現不利於能源轉型發展的論調,其中包括離岸風能十年內容量因數會大減太陽能施工過程中沒有照顧當地生態等,掀起社會上一波又一波的綠能防衛戰。

為迎擊這些對能源轉型質疑論,國內外許多綠能業者發表許多文章及資訊,嘗試破解綠能謠言,最典型的就是由國際太陽能協會所製作的「再生能源併網八大迷思破解」資訊圖表,圖文並茂地闢八大謠言。

謠言一:「基載是電力系統裡的必要條件,風能和太陽能皆無法取代。」

其實,基載在電力系統中並不是必要;未來,非彈性供電裝置的重要性將隨著風光大量併網而降低,因此發輸配售各端彈性能力的提升,將帶來更可靠也更具成本有效性的電力系統。


圖片來源:ISES

謠言二:「風能和太陽能的間歇性使其無法被預測,也因此無法在穩定度高的電網中運作。」

事實上,風能和光能的電力輸出變動是可以被預測的,而且隨著科技發展,預測精準度也持續提升。在不同彈性調度需求下,即便對於風力和陽光做工時間的掌握度會不一樣,但目前已經有既存的技術,可以提前做預測和規劃。

謠言三:「再生能源併網後,需要大量昂貴的儲能設備。」

根據報告,當大量再生能源併網以後,要維持電網穩定性所需的儲能設施,並沒有一般想像來得多。事實上,以目前技術來看,已經有更多具「成本有效性」的措施,都能幫助提升彈性能力,像是既有傳統電廠彈性能力提升、需量反應、分散型彈性電廠等,都能確保電力穩定無虞。甚至不需裝置更多的儲能系統,就可以進一步提升再生能源的滲透率。

謠言四:「風力、太陽發電占比過高時,會癱瘓電網、造成停電。」

經過實際測試,若有了對風能和太陽能電力輸出變化的預測,是能夠確保電力調度業者在整合再生能源和一般電力系統時,持續精進電網的韌性。比方說,在德國再生能源占比達到40%以後,平均限電時數反而比能源轉型前減半。因此,會癱瘓電網之一說並非事實。


圖片來源:ISES

謠言五:「每增加一座太陽能或風力發電廠,就必須要有同樣裝置容量的化石燃料電廠做備轉,抵銷掉原有的減碳效益。」

事實上,即使目前保有化石燃料電廠,一般電力系統模擬已經指出風能和太陽能併網後,還是能夠有效減碳。更重要的是,再生能源搭配儲能或其他現代電網管理工具,是可以降低備轉容量。而剩餘的備轉容量需求,本身也不一定非靠傳統化石燃料電廠供應不可。像塔斯馬尼亞、哥斯大黎加、以及烏拉圭等國已有先例,100%由再生能源供電,可以維持數小時,甚至是數日,完全不需要化石燃料電廠做備轉。

謠言六:「處理鴨子曲線(太陽能在下午的漸減,會造成殘載陡升)將是困難且昂貴的工程。」

其實靠需量管理和儲能設施,不僅能夠有效處理鴨子曲線的問題,也不會損及電力系統的穩定性。此外,電力調度業者把時間電價當作其中一項解決方案,有助於用戶在尖峰時刻降低用電量。


圖片來源:ISES

謠言七:「再生能源發太多電時會被浪費掉,造成零售電價的上升。」

當再生能源發電到達高峰時,過剩電力可以作為多種用途,包括電轉熱(供應熱泵系統或儲熱系統等)、抽蓄水力、再生氫能或其他合成燃料的產製等等。這不僅替再生能源創造出額外價值,更能增進電力系統的穩定性。


圖片來源:ISES

謠言八:「再生能源的遠程輸電比較沒有效率,而且昂貴。」

這個論點和台灣的關係不大,這主要是針對像中國這類擁有浩瀚疆土的國家,風力和太陽光電機組設置與主要用電區相隔遙遠。針對此議題,其實可以靠政策的規劃來解決,最好的方法是提高區域自產自用的比例。另一方面,即使未來輸電需求增加,目前新型的高壓直流輸電線,也可以讓遠程輸電的效率提高、成本降低。

總結上面八大謠言的攻防,可以發現國際上已經出現許多案例,實際佐證電力系統的調度彈性,能夠補足再生能源的缺陷,甚至帶來更多益處。所以下次遇到親朋好友向您表達對於能源轉型的疑慮時,不妨用這份資訊圖表來說服他們吧!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南安小黑熊回家後一週 保育團隊公布野放實錄

$
0
0

影片製作、提供:台灣黑熊保育協會;整理:林昕慧

去年7月,在花蓮南安瀑布落單的小黑熊,遲遲未等到母熊領回。由於小熊尚未斷奶,無法獨自於野外生存,在公私協力下,小熊進駐特生中心低海拔研究站,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副教授黃美秀所帶領的黑熊野放團隊,正式成為小熊的人間保母。

經過野放團隊9個月的照養及野化訓練,小熊準備好了!2019年4月30日在內政部空勤部隊的支援下,野放團隊分為兩組人馬,一組跟著小熊搭機前往花蓮山區,另一組人則提前出發到山上會合。

為了追蹤小熊的行蹤,野放團隊為小熊掛上專屬的粉紅色頸圈,這是隨時可追蹤小熊位置的發報器,研究人員根據定位,就能得知小熊在山中過得好不好。頸圈具有延展性會隨著小熊長大而增大,一年後就會自動脫落。

從小熊落入人間的那刻起,野放團隊就是以讓小熊回到原棲地為目標。畫面中,小熊緩緩步出籠子走向森林,這是台灣保育史上,第一起小黑熊從與母親走失、人間照養到野放山林的寶貴經歷,也是一起野放團隊、官方與部落族人多方共同合作助小熊回家的案例。

官方與野放團隊考量小熊的安全與最小干擾,南安小熊野放當日的影像資料在一周後才提供,以確保小熊遠離此區。

延伸閱讀:【熊在人間】小熊回家記 與回家之後……

以下為影片中照顧小黑熊野放團隊的訪談文字稿:

(3分13秒)(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獸醫師張鈞皓:反應正常,稍後會提供牠一些水跟食物。)

(4分52秒)(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名譽理事長黃美秀 :感謝大家的支持,熊熊回家了,Uninang!Mihumisang!)(感謝!一路平安!)

花蓮林區管理處技士王寗 :「今天能夠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天氣非常好,各個單位,公私部門協力空勤、林務局、黑熊協會,還有很多很多大家的協助下,以及我們在地的協作,終於可以讓小熊回到山林裡面。」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獸醫師張鈞皓:「孩子,你已經準備好了,就出來闖吧!也謝謝過去八個月來,你讓我們更加了解台灣黑熊這個生物、這個動物。Uninang(感謝)!」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獸醫師江宜倫:「一個全新的經驗,我覺得是一個很特別的在生命歷程裡面,推展很重要的一部份。」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野動照養員張碩軒:「任何一隻受傷的野生動物,牠被我們救傷不僅僅只是人道的一種展現,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牠們的身上去了解這個物種。」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名譽理事長黃美秀 :「感觸很深、很不捨,也因為不捨所以才更發現,我們更應該好好保護這個物種。因為你捨不得怕牠放出去接下來會吃不飽?當然我認為這沒有問題。你會擔心牠會不會遇到壞人?或者中掉之中陷阱,你會為牠的這個未來、不確定性,會有點擔心。哪怕你已經做了一個專業人士做的事:選最好的位置、給牠最好的訓練、最好的時間點把牠放回家,你已經竭盡所能了,你還是會為牠擔心。而這個擔心其實就是我們更應該保護台灣黑熊的動機。」

(7分00秒)( 花蓮縣卓溪鄉南安部落族人林泳宏、湯宗義:小熊,歡迎回家!)

一根濾嘴含萬根塑膠纖維 行動倡議「菸蒂北極熊」出沒街頭

$
0
0
文:孫瑋孜(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零廢棄專員)
編按: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響應國際減塑行動Break Free From Plastic(BFFP)發起的「塑膠怪獸」全球串聯行動,他們選擇城市中常見的菸蒂,一根一根黏在回收保麗龍上,做成「菸蒂北極熊」出現在台北街頭。提醒民眾香菸就是塑膠,作為石化產業鏈一環的塑膠產業,正加劇氣候變遷。

在1928年,匈牙利的Boris Aivaz發明了用紙捲成圓柱狀的濾嘴,希望能夠攔住焦油等成份;在這之前香菸是沒有濾嘴的。自此之後從1950年代不到1%的市售香菸有濾嘴,到現今超過98%的市售香菸都含有濾嘴。同時自石化產業興起後,現今的盒裝香菸之濾嘴幾乎全是一種叫作「醋酸纖維」的塑膠所組成,每根濾嘴大約含有一萬兩千根塑膠纖維。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響應國際「Break Free From Plastic」行動,推出台灣版的塑膠怪獸 ─ 由街上撿拾的菸蒂與回收保麗龍製成
環團響應國際「Break Free From Plastic」行動,推出台灣版的塑膠怪獸,由街上撿拾的菸蒂與回收保麗龍製成。圖片來源: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臉書

最常見的街道垃圾  煙屁股12年才分解

2010年的一項報告指出,全球一年被亂丟的菸蒂大約有4.5兆根。去年8月,美國環保組織的民調指出,有八成左右民眾不認為菸屁股算「垃圾」,因為由醋酸纖維做成的濾嘴看來很像棉花,故吸菸者會以為它們在環境中很快分解,但事實是,醋酸纖維在自然環境要花上12年以上才會完全分解。

當許多人認為菸屁股會快速分解而隨意丟棄(甚至偏好丟進下水溝),這些含有多種有毒化學物質的菸屁股就像一顆顆毒膠囊一樣,在河流、海洋中慢慢釋出有毒物質。同時在這漫長12年中,醋酸纖維會慢慢裂解成「微塑膠纖維」,這些微塑膠纖維就像塑膠微粒一樣,容易吸收農藥、塑化劑、戴奧辛等有機污染物。又因為其尺寸極小,會在河海中進入食物鏈的最底層—浮游生物的體內,再經過食物鏈的生物累積效應,這些毒素最後還是回到我們的餐盤上。

帶著自製的台灣版塑膠怪獸上街進行街講。
環團帶著自製的台灣版塑膠怪獸上街進行街講。圖片來源:孫瑋孜

而同時亦有許多研究顯示,沒用過的濾嘴居然也有生物毒性,只是比用過的濾嘴低1

濾嘴、濫用塑膠與氣候變遷的關係

濾嘴與絕大部分的塑膠都是石化業的產物。石化業除了製造石油與柴油等立刻燃燒產生溫室氣體之燃料,造成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之外,其實石化業的化學部門也逐年增加塑膠的生產。

無法回收的塑膠就直接送進焚化爐,一樣排碳而產生溫室氣體;而能回收的塑膠也是「降級回收」,除了回收過程產生的碳足跡之外,等回收到沒有市場價值後也是送進焚化爐,進而加速全球暖化。

知道濾嘴是塑膠後,首先就是停止隨處丟的行為——可以丟進「一般垃圾桶」,若在垃圾桶很少的地方,也可自備小鐵盒或菸蒂收集器,等找到垃圾桶時再丟。

減少海洋污染  菸商責無旁貸

但是要改變的不只是我們自身(丟進垃圾桶最後還是焚燒產生溫室氣體呀),各大菸商也必須負最大的責任。


研究員於4/29 – 5/3在萬華地區撿拾的2186根菸屁股做「品牌調查」,其中Japan Tobacco International 的產品最多(七星、Winston),而台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的產品也佔接近一成。整理:孫瑋孜

我們下一步會要求台灣菸酒有限公司不要使用塑膠當濾嘴,同時也會與全球「擺脫塑縛(Break Free From Plastic)」運動的成員合作,要求跨國菸草企業不再使用塑膠濾嘴(這也是我們把這2186根撿來的菸蒂一一做品牌調查的目的),如此才能減少塑膠的濫用,而減輕全球暖化的威脅。

註1:最早一篇利用擬銀漢魚與斑馬魚的研究,發現以醋酸纖維所製成的濾嘴在全新、用到一半(還殘留部分菸草)以及菸草全燃燒光的不同情形下對受測魚類都有毒性。Elli Slaughter等(2011),Toxicity of cigarette butts, and their chemical components, to marine and freshwater fish. Tobacco Control 20(Suppl 1):i25ei29

*本文原刊登於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菸屁股、過度濫用塑膠與氣候變遷〉

 

從「小熊家庭獸醫師」的角度 看野放獨家報導事件

$
0
0
文:張鈞皓(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獸醫師)

從南安小熊落入凡間9個月以來,牠總共見過超過14名各單位獸醫師。以一個照顧小熊9個月獸醫師的身分,我想與大家分享一些過程中的細節。野生動物的再引入(reintroduction)和移置(translocation ),皆是非常專業細緻的保育行動,這次媒體登機報導小熊野放引起風波,其實是肇因於對小熊的來龍去脈以及背後的專業和考量不夠了解所致。

去年7月24日,南安小熊被緊急捕捉安置。初步健檢發現她有貧血、感染、營養不良、肺炎等異狀,遂開始積極照顧治療。專家學者會議決議將小黑熊移置(台中)特生中心低海拔試驗站。但如何將小熊從東部移置到西部的山區?若由公路運輸,不休息最少也要七個小時車程,長途運輸顛簸的緊迫恐怕對小熊的病況有不良影響,甚至可能於途中發生意外。

後經花蓮林管處聯繫,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協助出動直升機支援小熊運送任務,此可將運輸時間大幅縮短至僅50分鐘。然而,選擇空中運輸有其他風險因子需要面對,一是直升機噪音對小熊是很大的緊迫,二是高空氧氣濃度低,三是小熊有肺炎。幾經討論計畫,我們沒辦法改善陸路長時間的運輸,最後決定選擇直升機運送,並從三個面向著手改善上述問題:一、給小熊輕度的鎮靜劑,減弱牠對噪音的敏感度。二、在運輸籠周圍裝置隔音材質,減弱噪音。 三、全程以鋼瓶對運輸籠內供應氧氧,提高籠內氧氣濃度。

動物醫療照護隨個體狀況而有不同考量。 去年8月,小熊僅五公斤,使用塑膠運輸籠運送,外覆隔音泡棉,並由鋼瓶供應氧氣。圖片提供: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動物醫療照護隨個體狀況而有不同考量。 去年8月,小熊僅五公斤,使用塑膠運輸籠運送,外覆隔音泡棉,並由鋼瓶供應氧氣。圖片提供: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在(2018)8月8日這天,便由我「扛著」小熊和一堆急救器材,偕同另外一位獸醫和工作人員,護送小熊搭機。直到小熊運輸籠和背上沉重的鋼瓶落地,且看小熊精神狀況良好,這才鬆了好大一口氣。

過了9個月的時間,小熊經評估可以回家了。送小熊回家和當初帶牠到特生中心情況完全不同。牠的體重已達43.6公斤,趾爪銳利四肢壯碩,下顎能輕易咬碎動物的骨頭。要運送這樣強壯的動物有其危險性。因此,團隊特別訂製了一個使用2mm厚不鏽鋼板組成120*70*70公分大的運輸籠。運輸籠完工後,獸醫團隊認為不夠通風,又緊急找工廠多開了好幾個通氣孔。再又因為擔心金屬的反光會影響飛行和干擾我們觀測動物情形,將籠子噴成迷彩色。

獸醫團隊是小熊回家的重要把關。
獸醫團隊是小熊回家的重要把關。圖為第三次健檢。圖片提供: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關於是否麻醉小熊運送,也經過多次討論。若動物在清醒狀態下運送,於籠中躁動甚或掙扎,可能讓自己受傷,也將對機上人員造成莫大的壓力。另一方面,若在麻醉下運送,麻醉本身有風險,直升機的噪音可能讓小熊需要更重劑量的藥物,若因為顛簸造成嘔吐可能導致致命的吸入性肺炎,高空低氧環境也是不利條件,飛行途中若有突發狀況,獸醫也可能無法及時處置。

最後,獸醫團隊決定在野放前兩日就開始給予小熊口服型的鎮靜藥,並且在飛行前12小時就先短暫麻醉移入運輸籠,讓小熊慢慢清醒並預先適應籠子,清晨便能在輕度鎮靜的狀況下「醒著」飛行。

考量小熊安全,野放前一週,野放小組決定再增加一名野訓團隊江獸醫替換森林護管員上機,機上總共有三名獸醫。除此之外,曾支援小熊第一次健康檢查的花蓮當地陳儒頎獸醫師,也提前隨地面部隊上山至野放地點接應。

野放小組與獸醫師團積極準備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就是為了遇到各種突發狀況時能有最佳的應變能力。4月30日登機時,我被安置坐在機艙後排運輸籠的左側,籠子對側坐著兩名著空勤制服、持攝影機和電視台麥克風的人員確實讓我訝異。另二位獸醫師則被安排到前排,因此後座只剩下我能不時透過通氣孔觀測小熊的狀況。我看得出小熊對噪音和陌生環境感到不安,運送過程中牠嘶吼了許多次,還好沒有更劇烈的掙扎。因此我僅需要每分鐘查看牠一眼,背包裡全套緊急麻醉、急救器材通通是備而不用。

登機緊急麻醉與急救器材
登機緊急麻醉與急救器材:麻醉劑、點滴輸液治療耗材、外傷處理用的器械藥品、氧氣鋼瓶、流量計、氧氣導管。監測儀器包含體溫計、聽診器、血氧機、二氧化碳監測儀、攜帶式血壓計。急救插管用的喉頭鏡、喉頭插管、人工呼吸球、急救藥品。圖片提供: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從事野生動物醫療和保育工作以來,個人曾有多次和媒體應對的經驗。我感謝媒體願意報導保育相關議題,因為這個領域一直都是冷門。拍攝活動多少會對工作造成干擾,我也清楚高品質的畫面對資訊推廣很有幫助,但有時我們也得堅持獸醫師/保育工作者的立場盡可能避免會對動物造成危害的舉動。

獸醫師在鎮靜或麻醉動物時,會盡量減少外界對動物的刺激,包含拍攝。我不確定這次在運送過程中透過通氣孔拍攝對小熊的干擾程度有多大,但主播並未徵得獸醫師和野訓團隊的同意。當下除了噪音干擾,我還必須頻繁觀察小熊的情況,因此無法制止該電視台人員。另一方面,動物保育工作有非常多的細節需要注意,通常我們會建議媒體在公開報導之前先讓專業團隊看過畫面或稿件,避免專業資訊的誤用,或是散布了不利於保育的資訊,譬如這次爭議的報導。

這次小熊回家的路途可以順利,除了小熊自己很爭氣之外,也是因為團隊做足了準備,讓整個運送過程保有很大的彈性,以及可應變空間。關於小熊野放的獨家報導風波,在此只希望我們都能得到些許教訓,未來繼續為保育工作努力。也希望眾多支持小熊回家的朋友們,不因此事而灰心,而能記得當初凝聚眾人力量來幫助小熊回家的感動,繼續關注保育。Uninang!(感謝!)

*本文轉載自台灣黑熊保育協會臉書

像是一串項鍊的木製品 原來是檢查睪丸用的——核災後生殖系統健康影響研究初探

$
0
0
文:宋瑞文(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特約撰述)

「照國家規定,性徵一定會檢查。這個是男孩子用的睪丸檢測器。」在烏克蘭專為車諾比災民檢查的健康中心裡,小兒科醫生拿出一串像是大小不等的鵝卵石串成的項鍊,向日本獨立媒體解釋道(下圖)。


烏克蘭住民放射線防護專門健康中心的小兒科醫生,解釋災童要做的種種檢查。圖片來源:OURPLANETTV

由於生殖腺對輻射高度敏感,不管是受車諾比核災影響的烏克蘭與白俄羅斯,或是福島核災後的日本,都有相關的核災健康影響研究。

車諾比核災後,烏克蘭保健省轄下的住民放射線防護專門健康中心,和日本長崎大學合著的《25年後車諾比核災的健康影響》裡,有專論「男性生殖系統健康」的一章。

在同受車諾比核災影響的白俄羅斯核汙染區,前戈梅利州醫學院院長YURY BANDAZHEVSKY的著作《放射性銫在醫學與社會學上帶給生殖系統的影響》裡提到:「體內銫137濃度一旦超過50BQ/KG時,在年輕女性的性荷爾蒙製造異常狀況,會變得顯著起來。經檢查的女性裡,6位有1位看不到排卵。」


隱睪症手術離院件數的歷年變化,災後明顯上升。圖片來源:名古屋市立大學

在福島核災,據名古屋市立大學村瀬香准教授等團隊的研究,新生兒先天性畸形之一的隱睪症(手術離院件數),災後統計上顯著增加13.4%;且在低出生體重兒與早產兒中(參考下圖),有幾乎相同的比例。儘管研究還無法證明(編註:流行病學研究要證明因果關係可能需要非常長的時間),但核災可被視為主要原因。


日本醫科大學等團隊發現,災後極低體重新生兒,比災前增加2~3倍。(來源)

連外國觀光客都可能查詢利用,常見的輻射偵測數值、空間線量,由於生殖腺易受輻射影響的緣故,在離地1公尺高測量。

又,考量到人體並不總是站著,例如賞櫻時鋪設地墊,人坐在地上,或者身高較矮的兒童等情況,因此福島縣輻射監測團體在賞櫻名勝花見山公園,另外測量了離地50公分、離地10公分的數值,越低數值越高,且多數超標。另一方面,有民眾抱怨政府監測點下方墊有水泥,無法忠實反應輻射線量。


媒體報導災民擔心孩童輻射被曝,不肯回鄉,而政府卻以2倍房租相逼。(來源

有鑑於核災的健康影響研究,涉及下一代的健康狀況,災後不少家長離開污染地(上圖),然而日本政府卻不能體諒他們的處境

今年3月底前,日本政府要求住國家公務員宿舍裡的避難災民遷出,否則得付兩倍房租,其中半數家庭還不知道未來何去何從。災民團體表示:「有人因此自殺,有人負債累累而惶恐度日,民間的協助已經到了極限,國家應繼續提供支援。」健康影響研究,是為了防患未然。同樣地,這些為人父母的避難災民,承受壓力離鄉求生,不過是想守護下一代。

*本文相關編譯與轉寫,承蒙上前万由子女士審閱
*本文轉載自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作者

宋瑞文

專欄寫手/演講講師,範圍包括福島核災、同志、日本節能等題目。經營日本歌手中島美雪介紹會。男同性戀,小王。

自己的垃圾自己負責 187國簽歷史性協議解「洋垃圾」亂象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為期兩週的巴爾賽公約會議於10日結束。在世界各國壓倒性同意之下,聯合國宣布新增修正條文,未來所有出口國要輸出受污染、混合或不可回收塑膠廢棄物,都必須取得接收國政府的同意。目前的情況則是相反,輸出國輸出低品質塑膠垃圾到發展中國家的私營單位,不需獲得輸入國政府的批准。


堆積如山的塑膠垃圾。圖片來源:BRS Convention秘書處。

「洋垃圾」讓發展中國家成了垃圾場

由於中國停止接受美國的回收物,發展中國家的塑膠垃圾堆積如山。支持聯合國新決議的「全球焚化爐替代聯盟」(Global Alliance for Incinerator Alternatives,Gaia)表示,許多印尼、泰國和馬來西亞村莊「一年內變成垃圾場」。

「我們發現美國來的垃圾堆積在這些國家中,就在過去務農的社區裡,」Gaia發言人亞金(Claire Arkin)說。

巴爾賽公約是管制塑膠廢棄物及有毒危險化學品污染地球海洋和生物的公約。美國不是該公約的締約國,因此沒有投票權,但與會者表示,美國反對這條修正案,而且出席代表不理解這對塑膠廢棄物貿易的影響。

歷史性協議 187國家同意嚴格監管廢塑膠出口

塑膠碎片污染土地,大型塑膠垃圾漂浮在海洋中,纏繞、威脅野生動物。低價值和難回收的塑膠下場往往被丟棄而非變成新產品。該修正條文影響了許多行業使用的產品,如醫療保健、科技、航太、時尚、食品和飲料。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帕耶特(Rolph Payet)指出,新修正條文在瑞士日內瓦經187個國家簽署,是歷史性的新協議,因為各國必須開始監測塑膠廢棄物離開邊境的情況。帕耶特表示,談判11天前開始,共召集了1400名談判代表,進展遠遠超出預期。

巴塞爾公約(Basel Convention)、鹿特丹公約(Rotterdam Convention)和斯德哥爾摩公約(Stockholm Convention),簡稱「BRS Convention」的三方締約國會議 Triple Conferences of the Parties (COPs) 於本月10日落幕。圖片來源:BRS Convention秘書處。

帕耶特將塑膠污染比做傳染病,「目前在海洋中發現了約1億噸公塑膠,其中80%至90%來自陸地。」支持者認為,該修正條文將使塑膠廢棄物的全球貿易更加透明、受到更妥善的監管,保護人類和環境。

新規定需要一年的時間才能生效。

主要倡議組織的新聞稿寫道,美國和其他國家未來將無法將塑膠垃圾輸出到屬於巴塞爾公約且非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發展中國家。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總幹事蘭伯蒂尼(Marco Lambertini)對新條文表示歡迎,因為長期以來,富裕國家已經放棄對大量塑膠垃圾負責。

「但這還只是一小步。我們和地球需要一項全面性的條約來因應全球塑膠危機,」蘭伯蒂尼補充道。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監院調查報告出爐:福甡拾壹號違反漁工勞動權益一案 四單位失職

$
0
0
轉載自農傳媒;文:莊曉萍;首圖提供: 農傳媒資料照(示意圖,非新聞當事人)

去年高雄籍漁船「福甡拾壹號」因漁工權益問題被扣留在南非,成為世界第一艘因違反2007年國際漁業工作公約的漁船,重創台灣國際形象,監察院主動立案調查。監察委員王美玉、王幼玲9日公布調查報告,對農委會、漁業署、高雄市政府海洋局、勞工局提出糾正,要求議處3名失職人員,並將黃姓船長以涉嫌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罪送辦。漁業署表示,尊重監察院的調查結果,會再研究調查報告給予回應。

ILO披露台籍漁船勞動環境差  監委認為漁業署反應慢失職

去年7月17日,國際勞工組織(ILO)披露台籍漁船違反「漁業工作公約」,船上設施老舊、食物不足、安全與衛生條件極差等問題,漁業署隔日即發布新聞稿反駁指控,引起國際一片譁然。漁業署直到9月漁船返港後,才到印尼重啟調查,11月召開記者會,宣布依「境外雇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重罰船主。

然而,根據監察委員調查,其實漁業署早在5月就已經知道船被留置、且漁工疑似受到不合理對待,監委質疑漁業署為何還在7月18日提出反駁,難道2個月還不足以釐清真相嗎?

跨部會溝通失誤  漁工權益被忽視

監委報告指出,去年5月漁業署駐開普頓專員即收到消息,並上船進行問卷調查,因語言受限,該專員卻未尋求外援、落實調查,延誤後續漁業署掌握漁工、漁船的處理進程。不過,從有限的問卷資料,如每月薪資未達450美元、飲水不乾淨等,足已呈現漁工權益受損的狀況,漁業署卻未及時處理。

7月底,漁業署要求福甡拾壹號返航,卻未持續追蹤船隻及漁工去向,並漠視福甡拾壹號關閉漁船訊號。當時,漁工在模西里斯大換血,部分漁工被要求簽下「自願離職書」回國;且從模西里斯返航台灣的過程中更換船長,漁業署也全然不知。監委認為遠洋漁業組正副組長有怠忽職守的瑕疵。

而9月返港後,高雄市航港局雖有掌握船長撤換事項,卻未積極提供訊息給漁業署,且漁船上到底有幾名船員?漁業署、高雄市海洋局掌握的數字也不相同。

另外,執掌外籍漁工雇用業務的高雄市勞工局,也未積極依法監督,在該船回到台灣時,誤以為我國船員要優先適用船員法,而不是勞基法,因此在9月13日執行勞檢時認定沒有違法,後續在11月28再次執行勞檢才依違反勞基法裁處船主4萬元並公布名稱。

「如果你對人權的保障,是一個部會管一段,然後各個部會之間又有那麼多行政高牆,互不整合、互不合作的話,那派那麼多人在外館幹什麼呢?」監察委員王美玉說,駐開普敦辦事處有交通部、漁業署、外交部等不同局處人員,針對漁船遭南非海事安全局進行安全檢查一事,反應太慢,如外交部應協助漁業署翻譯資源,及早掌握漁工生活狀況,爾後漁業署雖知道此事,卻未積極處理,漁業署部會內、跨部會的處理機制需要改善。

監委要求重視漁工勞動權益  漁業署表示已有制度 

針對外籍漁工的權益事項,監委認為現行漁工職前教育不足,從何種魚類可捕撈、船上的安全訓練及法定權益,都應該明確告訴漁工和船主,「不能把人命視如敝屣」王美玉說,並應該建立完整的處理機制,避免類似的案件再發生。

漁業署副署長王國平回應,對於監委的調查內容「完全尊重」,但還沒看過完整調查報告,需要再研究一下。對於漁工權益問題,國內雇用是屬於勞動部的權責,境外僱用的部分會在《遠洋漁業條例》進行規範,目前已建立一套管理制度,會持續推動;上週由歐盟勞動總署舉辦的漁工權益研討會中,法、荷學者也肯定台灣的努力,畢竟遠洋漁船距離陸地管理單位有距離,對其他國家來說,管理也很不容易,漁業署已盡量從船東、漁工、仲介公司評鑑制度及處分來管理。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農傳媒》。不適用CC共創授權條款。

作者

農傳媒

農傳媒是由財團法人豐年社所成立,以「與農共聲、與食俱進、與環境共享」為宗旨,關注農業各個面向的專業網路資訊平台。

 

【專訪】離岸風電兼顧生態安全 借鏡荷蘭五年海洋生態計畫WOZEP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報導

海上幅員廣闊、遠離人群,被選為發展離岸風電的最佳場域。但是,鳥類、蝙蝠、鯨豚、以及廣大的漁場,都將受到直接的衝擊。台灣離岸風電以2025年5.5GW為目標,屆時將有超過700架的風機佇立海上,在海洋生態研究不足的情況下,是否會造成無法挽回的生態損失?

遠在歐陸的荷蘭也曾面臨一樣的困境。為此,荷蘭政府2016年起展開為期五年、經費1500萬歐元的離岸風機生態計畫(Offshore Wind Energy Ecological Program,簡稱Wozep),以確保荷蘭2030年11.5GW的離岸風電目標能在「生態安全」的路上前進。

為借鏡國際經驗,本報專訪Wozep底棲動物政策研究的計畫主持人、荷蘭基礎建設與水資源管理部風場生態顧問德庸(Maarten de Jong),以了解荷蘭生態研究的特色與法規進展。

20190408 荷蘭離岸風電生態計畫WOZEP

Wozep底棲動物政策研究的計畫主持人德庸 (Maarten de Jong)攝影:陳文姿

縮短知識落差  用科學達到更好的生態保護  

荷蘭從1992年就開始建造離岸風場,2007年第一個大型離岸風場Egmond aan Zee(OWEZ)商轉。有感於人們對離岸風電帶來的生態影響還有許多不了解之處,2016年荷蘭啟動Wozep計畫,以現有三座風場為主要研究場域,一面進行生態研究,一面調整法規,確保往2030年目標邁進時,整體離岸風場都能兼顧生態發展。

德庸解釋,早期離岸風機建造時,廠商減少噪音的技術不足,國家標準也訂得太寬鬆,造成海洋生物傷亡過高。隨著對生態的重視與研究、法規調整加嚴、減少噪音與減緩生物衝擊技術的精進,共同為生態環境爭取到更大空間。

20190408 荷蘭離岸風電生態計畫WOZEP

荷蘭阿瑪麗亞公主風場。圖片提供: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

研究初期生態資料不足是常見的問題,德庸說明Wozep的研究方式,是先採用比較保守、較嚴格的假設模型。例如,先將鳥類因風機撞擊而傷亡的機率定在10%(實際值比10%低很多),再來計算整體生態影響。這樣即使在最壞的狀況下,生物所受到的衝擊還是能維持在「安全」範圍內。而隨著研究進展與檢討修正,模型會更加精準,也會找出更具體有效的減緩對策以減少衝擊。

舉例來說,北海的蝙蝠常會因遷徙而被風機撞擊。研究後發現,這種蝙蝠的遷徙會集中發生在特定月份(九月)、特定風向和風速(低於每秒5公尺的低風速)等條件。由於條件明確,風機營運商就只要在這種特殊條件下降低風機轉速(每分鐘一轉),就可讓撞擊風機而死亡的蝙蝠減少70%。

20190408 荷蘭離岸風電生態計畫WOZEP

Wozep的蝙蝠遷徙與環境狀態資料分析。發現蝙蝠遷徙集中於特定季節與風速風向條件。資料來源:瓦赫寧恩大學暨研究中心(Wageningen University & Research)

德庸說,要配合減速的時間並不多,而且這個時候風速低,廠商損失並不大,還能獲得社會認同,等於是經濟、生態和社會的三贏。

類似這樣的法則將運用於所有離岸風場(含既有風場與預計建立的風場),確保生態安全的前提,其實也是在為日後離岸風電的進一步擴大鋪路。

不只看一個風場  荷蘭研究看重大環境影響 

對生態的研究永遠是不夠的。人們對鳥類、鯨豚、魚群會不會因風機而改變習性等問題還是不夠了解,在此同時,離岸風電的建置技術也在改進中,所以Wozep的策略是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法規也須隨之調整。

為了達到2030年11.5GW的目標,目前Wozep正在研究的是累積性影響評估(Ecology and Cumulation Framework, KEC)3.0版。如果2030後還繼續增加風場,KEC也會進展到4.0版。

德庸解釋,累積性影響評估是荷蘭研究的強項,這代表研究不是一次只看一座風場,而是評估多個風場並存的效應,甚至將鄰近英、德的離岸風場效應都一併納入。

德庸說,現在技術日新月異,所以當國家標準加嚴,仍然是技術可行的。舉例來說,光是減緩打樁噪音就有很多選項,荷蘭會採用氣泡幕(bubble curtain)、甚至雙層氣泡幕、最新實驗成功的藍色打樁(Blue hammer)也是另一種做法。在此同時,荷蘭公共工程和水管理總局(Rijkswaterstaat)會確保噪音沒有超過標準,否則打樁就必須即刻暫停。

受壓力物種優先研究   亞洲區影響整體考量

借鏡荷蘭經驗,參與Wozep計畫的Deltares公司目前正協助台灣風場在荷蘭的實驗室進行先驗計畫,了解可行的措施。但兩地情況還是有很多差異。

德庸表示,在荷蘭北海主要受到影響的生物是港灣鼠海豚及海豹等,與台灣物種大不同,他建議先指認受到生態壓力最大的物種作為優先研究的目標。他也提醒要將鄰國風場納入考量。生態無國界,亞洲多個國家都在積極發展離岸風電,鄰近國家風場的累積效益不應被忽略。

20190408 荷蘭離岸風電生態計畫WOZEP

荷蘭離岸風電現況(深綠)建置中:3,500 MW in 2023(淺綠)規劃中:7,000 MW from 2024 - 2030(白)。圖表來源:RVO/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提供

參考資料

作者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


海岸遺毒 非法棄置的集塵灰與爐碴

$
0
0
公視記者 陳寧 葉鎮中 陳添寶
烈日下,位在新竹縣新豐鄉和竹北市交界處這段海岸線,怪手緩緩開挖,正在進行中的護岸工程,泥沙中混雜著五顏六色的廢棄物,這片土地,不僅早已失去自然樣貌,還隱藏劇毒…
新竹縣新豐鄉和竹北市交界處這段海岸線,泥沙中混雜著五顏六色的廢棄物。
新竹縣新豐鄉和竹北市交界處這段海岸線,泥沙中混雜著五顏六色的廢棄物。

時間回到2017年,我們跟著曾在這片海岸進行藻礁調查的學者劉靜榆,來到新豐海岸踏查。早在2014年,她就發現這裡的環境有異狀,劉靜榆找尋台南社大團隊,到現場協助進一步鑑定,採樣化驗,發現不僅重金屬超標,非法棄置在此處的集塵灰中,更含有戴奧辛。2017年6月,環保團體舉行記者會,披露新豐海岸數十年來不為人知的環境危機。

2014年,劉靜榆就發現這裡的環境有異狀,她找尋台南社大團隊,到現場協助進一步採樣化驗。
2014年,劉靜榆就發現這裡的環境有異狀,她找尋台南社大團隊,到現場協助進一步採樣化驗。

根據調查,這些爐碴與集塵灰,遭到非法棄置至少超過20年,可說是早年環保法規尚未健全的時期,所形成的歷史共業。環保團體呼籲,由電弧爐煉鋼業者共同出資成立的台灣鋼聯,應該出面處理。集塵灰雖然含有毒性,但也含有大約15%到20%的鋅,具有循環利用的經濟價值。

環保團體呼籲,由電弧爐煉鋼業者共同出資成立的台灣鋼聯,應該出面處理這些爐碴與集塵灰。
環保團體呼籲,由電弧爐煉鋼業者共同出資成立的台灣鋼聯,應該出面處理這些爐碴與集塵灰。

經過各方協調,環保署緊急調撥3800萬費用,進行現場清運工程,台灣鋼聯則表示,願意無償進行集塵灰再處理。2018年9月,新豐海岸舉行清除前的開工典禮。

2019年4月,我們再度回到新豐海岸,距離當初預期完工時間,已經過了三、四個月,現場清運作業,卻還沒完成。怪手已經開挖過的地方,可以看到集塵灰和各式各樣的廢棄物,混雜在一起。邊坡下方,也有不少集塵灰散落,表面原本是充滿孔洞的爐碴,上面也裹著一層咖啡色的集塵灰,很可能隨著海浪或雨水沖刷,進到海中。

2019年4月,距離當初預期完工時間已經過了三、四個月,現場清運作業尚未完成。
2019年4月,距離當初預期完工時間已經過了三、四個月,現場清運作業尚未完成。

新竹縣環保局表示,目前已經運至台灣鋼聯處理的集塵灰,約5000噸,現場還有1萬1000噸待清除,正在向環保署爭取追加3000萬經費,預計2019年10月前,可以完成有害廢棄物的篩分與清運,其餘的一般廢棄物,暫時只能留在現場。

另一個待解的難題是,當年棄置有害廢棄物的污染行為人已經不可考,這筆共6800萬的清運費用,又該由誰來買單?這片海岸保安林的所有單位林務局新竹林管處,以及曾經代管這片海岸的新竹縣農業局,仍在釐清責任歸屬。

不論結果為何,高昂的清運費用,和數十年來已經流入環境中的毒物,最終仍是全民共同承受。這片海岸,還在等待回復原本面貌的那一天。

新豐海岸,還在等待回復原本面貌的那一天。
新豐海岸,還在等待回復原本面貌的那一天。

※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海岸遺毒】

05/13(一) 22:00首播
05/18(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我們的島官網 http://ourisland.pts.org.tw
我們的島影音中心 http://www.youtube.com/user/ourislandTAIWAN
我們的島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TSourisland

 

 

【熊在人間】籠中餘生

$
0
0
公視記者 陳寧 葉鎮中 顏子惟

保育觀念尚未普及的年代,曾有不少民眾私自飼養野生動物,黑熊也是其中之一。因為遭到查緝,或是黑熊漸漸長大後,民眾照顧不來,只好向保育單位尋求協助。這些不幸落入人間的黑熊,如何度過餘生?在有限的圈養環境,如何改善牠們的身心健康?

不幸落入人間的黑熊,在有限的圈養環境,如何度過餘生?
不幸落入人間的黑熊,在有限的圈養環境,如何度過餘生?

2018年7月,一隻在花蓮南安瀑布和母熊走散的小黑熊,引發社會高度關注,經過專業團隊九個月的細心照養與野化訓練,2019年4月,牠帶著眾人的祝福,重返山林。但是過去20多年來,有更多的黑熊,因為人類的一己之私,從此遠離自然。

1993年,國家公園警察隊在雪山地區,查獲一隻被獵人捕獲,只剩三隻腳的小黑熊,大約只有六個月大,從此成為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所收容的第一隻熊,研究人員將牠命名為「小熊」。

1996年,「小熊」從特生中心位於南投集集的總部,被送往空間更開闊、人為干擾也較少的台中烏石坑低海拔試驗站。接下來的20年間,這裡繼續迎來幾位新住客。年紀最大的母熊元元,今年已經36歲。來自經營不善而關閉的私人動物園,因為骨刺壓迫神經,已經不良於行。牠的牙齒也不太好,照養員會特別把食物切成小丁塊,方便食用。

過去二十多年來,有更多的黑熊,因為人類的一己之私,從此遠離自然。
過去20多年來,有更多的黑熊,因為人類的一己之私,從此遠離自然。

過去二十多年來,有更多的黑熊,因為人類的一己之私,從此遠離自然。
過去20多年來,有更多的黑熊,因為人類的一己之私,從此遠離自然。

年輕的公熊阿里,也是不幸落入獵人手中,斷了四隻腳趾,六個月大時,由研究人員帶至特生中心收容,或許是曾經被獵人傷害的經驗,留下陰影,阿里對人類的戒心十分重。

根據推估,野生的台灣黑熊族群大約只有200到600隻,研究不易。20多年來,這些黑熊讓研究人員有機會近距離了解牠們的生活史與生態習性,也有過幾次成功繁衍後代的紀錄,累積了珍貴的研究資料。

在野外,黑熊的活動範圍可以廣達上百平方公里。在圈養環境中,即使有專人照養,不愁食物來源,仍比不上無邊無際的山林,黑熊漸漸出現了刻板行為。

阿里的右腿上,就有著一道因為自殘,長年無法癒合的傷口。研究人員費盡心思,希望在有限的空間與資源下,努力提升黑熊的動物福祉。照養員除了想辦法把食物藏在籠舍中,增加黑熊覓食的時間,還有志工為黑熊做玩具。吊床、藏食物的袋子,都是靠著志工的巧手和巧思來完成。

照養員除了想辦法把食物藏在籠舍中,增加黑熊覓食的時間。
照養員除了想辦法把食物藏在籠舍中,增加黑熊覓食的時間。

特生中心的獸醫師,會定期為黑熊進行健康檢查,這時候就必須使用吹箭來為熊進行麻醉。吹箭的射程,大約是十到15公尺左右,讓人和熊可以保持安全距離,這個動作對熊來說,會產生極大的恐懼和心理壓力。

熊的記憶力非常好,牠們對吹箭的恐懼,增加了麻醉的難度,拉長作業時間,也不容易精準控制劑量。有沒有可能,讓熊自願來打針?2017年開始,特生中心嘗試引入動物行為訓練,為每隻黑熊量身打造訓練課表,除了增加新的刺激,減輕刻板行為,還有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讓黑熊不再害怕看醫生。

2017年開始,特生中心嘗試引入動物行為訓練,為每隻黑熊量身打造訓練課表。
2017年開始,特生中心嘗試引入動物行為訓練,為每隻黑熊量身打造訓練課表。

這套訓練動作,是為了讓熊接受打針。配合籠舍的位置,引導熊將肩膀或大腿,貼上籠子邊緣,工作人員先從用手指碰觸開始,接著一步步進展到用真實的針頭注射。

負責為黑熊量身打造訓練課表的謝明穎,曾經擔任過海豚、海牛的訓練師,也開設門診為民眾解決寵物貓狗的異常行為。以正向的鼓勵,引導動物的行為,找出人和動物能融洽相處的方式,是她的專長。

2019年3月,台北市立動物園的獸醫團隊,來到特生中心,準備為黑熊治療牙齒,這天也是展現訓練成果的時刻。這次最先進行治療的就是「小熊」,從牠嘴裡拔下來的牙齒,有些已經化膿,有些蛀出黑洞。

2019年3月,台北市立動物園的獸醫團隊,來到特生中心,準備為黑熊治療牙齒。
2019年3月,台北市立動物園的獸醫團隊,來到特生中心,準備為黑熊治療牙齒。

黑熊一共有42顆牙,這次小熊一共拔了八顆牙。口腔中的細菌,很可能會隨著牙齒和牙齦間的縫隙,經由血液循環進到其他器官,如果不快點拔除蛀牙,可能引發更嚴重的感染,危害熊的健康。

經過將近兩年的訓練,黑熊們不再懼怕打針看醫生,自殘等刻板行為的頻率也明顯降低。原本對人高度警戒的阿里,現在可以配合訓練師指示,張開嘴讓他刷牙。

原本對人高度警戒的阿里,現在可以配合訓練師指示,張開嘴讓他刷牙。
原本對人高度警戒的阿里,現在可以配合訓練師指示,張開嘴讓他刷牙。

特生中心期望,謝明穎不只訓練熊,也訓練工作人員,即使她無法天天上山,工作人員也可以每天和熊進行互動,改善黑熊的身心狀況。

即使身上帶著創傷,籠中的黑熊,如今邁向更健康的生活,繼續用牠們的生命,訴說著這段人與熊交會的故事。

※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熊在人間】籠中餘生

05/13(一) 22:00首播
05/18(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我們的島官網 http://ourisland.pts.org.tw
我們的島影音中心 http://www.youtube.com/user/ourislandTAIWAN
我們的島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TSourisland

 

 

大社工業區降編記 無煙囪、低污染的「乙種」變更之路

$
0
0
公視記者 張瑜珊 陳慶鍾 許中熹

2019年3月22日,高雄市都市計畫委員會第73次會議召開,不少高雄大社居民、環團及廠商代表,一起到現場,等待大社工業區降編案的決議。

3月22日,大社居民、環團及廠商代表,一起到都委會現場,等待大社工業區降編案的決議
3月22日,大社居民、環團及廠商代表,一起到都委會現場,等待大社工業區降編案的決議。

當地居民期待,政府兌現承諾,讓工業區用地從高污染、高公共危險的「特種」,降編為無煙囪、低污染的「乙種」,而廠商希望降為「甲種」即可,否則將造成業者無法擴建廠房,進而影響勞工就業權。

最後高雄市都市發展局表示,基於1993年經濟部的遷廠承諾,以及1998年內政部已核定的高雄縣都市計畫書,決定以變更乙種工業區的方式辦理,不過此案後續需再送至內政部都委會審議。

大社工業區。
大社工業區。

回首大社工業區的開發歷史,要從1970年代說起,當時台灣正進行第五期經濟建設四年計畫,為了提供石化工業充分的生產原料,中油在高雄煉油廠興建二輕。經濟部工業局進而在1975年,主導開發以中下游石化產業為主的大社工業區,從此和台塑仁武廠、仁武工業區等比鄰而居。

大社工業區占地約110公頃,目前區內包含11家廠商,主要產業類別為化學材料、化學製品,以及機械設備的製造。


大社工業區內包含11家廠商,主要產業類別為化學材料、化學製品,以及機械設備的製造。

不過近半世紀以來,大社工業區在拚經濟的同時,也發生過多次毒氣外洩、工廠爆炸和環境污染事件,造成鄰近居民反感、恐懼。

大社工業區發生過多次毒氣外洩、工廠爆炸和環境污染事件,造成鄰近居民反感、恐懼。 (照片提供 柯金源)
大社工業區發生過多次毒氣外洩、工廠爆炸和環境污染事件,造成鄰近居民反感、恐懼。圖片提供:柯金源

1993年4月,大社工業區再次排放不明氣體,讓周界住宅籠罩在一片白茫霧氣中,當時嗆濃的異味,造成多人嘔吐、昏倒。長期忍受公安及污染威脅的居民,始終找不出氣體排放的禍首,在民意代表帶領下,發起圍廠抗爭行動。

為求抗爭行動盡快平息,時任經濟部長江丙坤,與立法院副院長王金平等人,南下召開協調會。最後中央與地方達成協議,在江丙坤承諾下,確立大社工業區內各廠,未來應配合中油高雄煉油總廠五輕遷廠計畫,在2015年前一併遷移。

到了1998年,內政部核定大社都市計畫規定,同意照專案小組建議,通過讓大社工業區於2018年前,由「特種工業區」降編為「乙種工業區」。然而20多年過去,上游的中油五輕已如期關廠,中下游的大社工業區,依舊維持生產狀態,等待多年的居民期待落空。

經濟部工業局表示,自1977年起,在工業區內設置污水處理廠,採用活性污泥方式,委外處理廠商製程產生的廢水,並將處理後的廢水全數海放;也在1993年後設立環境監測中心,針對工業區排放的氣體進行監測,強調氣體偵測與污染預警,能讓周遭居民健康、安全無虞。

而工業區內各廠,也逐步添購新型監測設備,改善管線氣體外洩問題。高雄市環保局也表示,持續加嚴有機揮發氣體管制標準,希望能將工業區造成的空污風險,降到最低。

高雄市環保局表示,持續加嚴有機揮發氣體管制標準,希望將工業區造成的空污風險,降到最低。
高雄市環保局表示,持續加嚴有機揮發氣體管制標準,希望將工業區造成的空污風險,降到最低。

不過即使如此,當地居民還是無法完全擺脫,長年有毒廢氣的侵擾。大社居民陳鳳美的家,距離工業區只有幾百公尺,煙囪是家門口40年來不變的風景,她不時在夜晚及雨天,聞到刺鼻的臭味,只能緊閉門窗,降低污染。

從事補教業的江先生,是土生土長的大社居民,他每天接觸許多學童,觀察到當地的孩子,多有呼吸道過敏的症狀,就連本身和女兒,也無法倖免於氣喘的束縛。

大社區民江先生和女兒,也也無法倖免於呼吸病症。
大社區民江先生和女兒,也也無法倖免於呼吸病症。

根據工業局2013年委託成大團隊所做的「仁大工業區鄰近區域居民健康風險評估報告」,工業區內偵測到的VOC包含苯、1,3-丁二烯、環氧乙烷等一級致癌物,這些都可能是造成白血病、淋巴造血系統疾病的潛在因子,尤其對孩童而言,是更具影響力的致命傷。

大社居民表示,當年設廠並沒有進行環境影響及健康風險評估,錯誤的都市規劃,讓住宅區與工業區緊鄰,而面對25年前的遷廠承諾,政府早應該做產業轉型的規劃,而不是等到25年期程已到,才討論產業何去何從。

2011年 楠梓空污巡守志工隊
2011年楠梓空污巡守志工隊。

如今降編決議還需等內政部進一步確立,現階段,確實的環境監測與資訊公開,和各領域共同商討出的產業轉型方針,勢必成為高雄石化工業,未來走向的關鍵。

※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大社工業區降編記】

05/13(一) 22:00首播
05/18(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我們的島官網 http://ourisland.pts.org.tw
我們的島影音中心 http://www.youtube.com/user/ourislandTAIWAN
我們的島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TSourisland

 

 

金崙大橋工程損及海岸林 公路總局、林試所首度合作復育一年有成

$
0
0
整理:廖靜蕙(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台東金崙溪出海口新建高架橋,因工程進行影響海岸保安林完整性,一年來經農委會林試所在橋下造林復育,初步成果良好。林試所長張彬期待透過此次合作,讓社會大眾重視造林復育。


因金崙大橋工程受創的海岸保安林,經林試所將近一年造林撫育,初見成效。圖片來源:林試所提供

金崙大橋是「省道台9線南迴公路改善工程」其中一項,由公路總局西部濱海公路南區臨時工程處興建,目的是讓南迴公路截彎取直、達到便捷的目的,全長1.3公里、寬度14公尺、高度35.85公尺;2010年9月通過環保署環境影響評估,2013年動工,2017年10月通車,沿途居高臨下遍覽山海。

這項工程取道位於金崙溪出海口北岸的海濱保安林地,為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管轄。環評承諾中的植生復育及景觀生態重建,由西濱南處委託林試所協助,2017年7月簽訂合約。這件合作案是由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建議,由林試所恆春研究中心統籌執行。

林試所在2公頃造林基地中栽植超過萬株的各類原生植物,預計在今年7月交還地主台東林管處。

植苗播種併行 兼顧樹種選擇、撫育技術

林試所接受委託後,針對栽植基地不良環境擬定栽植策略,如樹種選擇、植穴改良、植苗播種並行等措施。林試所解釋,這項工作分4線進行,分別為植物材料整備、基地挖掘整理、水源水權取得、灌溉網絡設置等。

去(2018)年7月,完成2公頃樹種栽植工作,包含瓊崖海棠、林投、棋盤腳等20種台灣原生海岸樹種,隨即進入撫育階段。經過冬季東北季風考驗,目前造林成果穩定,預計將於今年7月進行查驗,隨後將土地歸回台東處;林試所將持續進行撫育工作,視狀況,增補合適植物種類,直至2020年底。

植苗播種並行,是指以種子和小苗兩種方式同時播種。在9,197植穴基地中,包含2,288植穴的種子播種及6,909植穴的樹苗栽植;此外,也大量栽植具定砂功能的馬鞍藤及濱刀豆,做為地被保護。

這是林試所首度與公路總局合作,修補因工程受損的保安林。林試所長張彬表示:這次保安林復育工作,說明造林保林技術的重要性,同時也創造道路建設與造林縫補國土並存的可能,期待社會大眾支持。


兼顧地被種植的定砂植物:馬鞍藤及濱刀豆。圖片來源:林試所提供


以棋盤腳樹進行造林基地收邊,未來成樹可兼顧景觀。圖片來源:林試所提供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

減碳倒退 與「2°C」的距離愈來愈近 學者籲啟動遷都計畫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報導

氣候變遷下,全世界平均升溫已達1°C,台灣則上升約1.4°C。因盆地地形與都市熱島效應影響,台北市在升溫、極端氣候上都受到更大衝擊。氣象與生態專家今(13)日站出來疾呼政府提出具體政策對抗氣候變遷,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更要求政府發布「氣候急診」、啟動遷都計畫。

升溫2°C情境下,台北市與新北市海平面上升地圖。截圖自網站「sealevel.climatecentral.org」。
升溫2°C情境下,台北市與新北市海平面上升地圖。截圖自網站「sealevel.climatecentral.org」。

台北受衝擊更劇  分散風險民間建議遷都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估計,以目前暖化速度持續增加,可能在2030年到2052年之間,地球暖化就會達1.5°C。不過,國內研究卻顯示,全球暖化在台灣更加劇烈。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以最新數據指出,地球平均升溫達1°C,而台灣的升溫是1.4°C,台北則高達1.7°C。原因在於台北的盆地地形,加上過度發展,導致嚴重熱島效應,升溫更為顯著。以此為基礎,汪中和評估,若2030年全球升溫提早抵達1.5°C的話,屆時台北升溫將達2°C。

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創辦人、氣象達人彭啟明也指出,升溫會讓暴雨增加。台北就有午後雷陣雨、暴雨越來越劇烈的趨勢。此外,氣候變遷也會讓颱風強度越來越強,很難說某一年的颱風數量多或少,但未來趨勢是強颱會增加很多。

在海平面上升的部分,汪中和解釋,受到台灣海峽海水來源多及地球自轉影響,台灣西半邊海平面上升率會達全球平均的二倍。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理事長葉光芃表示,印尼雅加達已經決定遷都了。考量台北可能受到高溫、水災、空污地震等多重危險,應該分散風險。遷都是項大工程,從規劃到落實長達2、30年,現在就要啟動計畫。

彭啟明說明,是否淹水與當地的水利基礎設施有關,很難找到一個不淹水的地方,但需要找一個淹水可以很快排除、回復力好的地方。台北因人口密集、資產多,一旦有災情,損失會更大。

全球減碳疲軟  從學生開啟抗議風潮

雖然IPCC建議2030年就要減少一半的碳,2050年做到零碳,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C以內。但彭啟明對此表示悲觀,全球作為並不積極,恐怕2°C將會失守。台灣不僅減碳目標不夠積極,更反其道而行,宣布2035年新售機車全電動化政策停擺。

彭批評,政府除了減碳,還需要展開調適作為,但這幾年「永遠是說、沒有做」。蔡英文政府並沒有立下更積極的減碳政策,而副總統陳建仁2017年宣稱年金改革後就會開始的「反空污,抗暖化」政策至今沒有下文。

左起:陳昭倫、葉光芃、彭啟明等學者專家呼籲政府對氣候變遷展開行動。攝影:陳文姿

左起:陳昭倫、葉光芃、彭啟明等學者專家呼籲政府對氣候變遷展開行動。攝影:陳文姿

要求政治人物擔起對抗全球暖化的責任,去年底16歲的瑞典少女桑柏格(Greta Thunberg)發起學生罷課行動「Fridays For Future」。這項行動繼高爾「不願面對的真相」後,再度掀起全球關注氣候變遷。5月24日將擴大展開為全球氣候行動(Global Climate Strike For Future),台灣也會加入這場行動。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說明,台灣周圍海水升溫是全球最快速的區域之一。即便升溫控制在1.5°C之內,全球還是有90%的珊瑚礁將消失於地球上,連帶讓提供人類生活的生態服務跟隨著消失。「距離2030年只有12年,這樣的地球是大家願意看到的嗎?」

葉光芃表示,1日英國國會、9日愛爾蘭國會都已經相繼宣布進入氣候變遷緊急狀態,台灣政府也應宣布氣候急診,提出更積極的作為。他呼籲不管是大人、小孩在5月24日都要一起出來對抗氣候變遷。

作者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

Viewing all 2019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