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201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出席高雄治水論壇 李鴻源:打造韌性城市要「為失敗而設計」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李育琴 高雄報導

極端氣候帶來的乾旱和淹水,已逐漸成為常態。高雄市去(2018)年5月仍處於水情吃緊,到了8月23日,卻因西南氣流帶來時雨量108公釐的豪雨,造成市區多處淹水。在全球氣候變遷之下,水資源管理和城市防災治理,已經成為最重要的市政議題之一。

台大工程系教授李鴻源,在高雄市長韓國瑜上任後受邀擔任高雄市治水總顧問。他29日在高雄市水利局舉辦的大高雄治水論壇中指出,極端氣候越來越嚴重,過去水利工程單位用工程手段來解決都市淹水問題,但是「人並不能勝天」,要打造友善水環境和智慧的韌性城市,必須用都市設計手段來解決。

李鴻源強調未來的都市治水規劃,要為失敗而設計。攝影:李育琴。
李鴻源強調未來的都市治水規劃,要為失敗而設計。攝影:李育琴。

用都市設計手段 解決都市淹水問題

「台灣地區平均一年有4.5個颱風,一年降雨達900億噸。」李鴻源指出,現在已經沒有風調雨順這四個字。台灣山高水急,溪流短留不住水,嚴重水災和乾旱的頻率逐年增加,不是旱災就是水災,然而土地超限利用,都市化嚴重,都市在人口集中下,已經超過土地容受能力。

面對淹水問題,李鴻源認為,必須要用國土規劃的角度來解決。他說,過去政府花費大筆預算,用建築防洪堤和設置大量抽水站等工程方式,為城市規劃防災治理,但是以莫拉克風災短時間內降下3000公釐雨量的極端氣候,任何城市都無法保證能不淹水。

「現在我會使用都市設計的手段,來解決淹水問題,這就是韌性城市,不能再迷信工程手段。」李鴻源說。

由於人口往城市集中,都市在熱島效應下,微氣候已經改變。以北台灣來說,不僅降雨量增加,降雨天數減少,儘管台北市設計了200年頻率的防洪堤防,和時雨量78.8公釐的排水系統,但是極端氣候告訴我們,沒有一種設施是安全的,過去的保護設施一定會被超越,這時城市就會因此癱瘓。

去年823水災,極端氣候強降雨造成高雄台南嘉義嚴重災情。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去年823水災,極端氣候強降雨造成高雄台南嘉義嚴重災情。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低衝擊開發 為失敗而設計

目前全球城市面對極端氣候的防洪概念是「為了失敗而設計」。強調系統一定會失敗,但是失敗時,城市的基本機能要能維持。

例如荷蘭就以淹水時住戶不需撤離的設計,讓水退去後,城市很快能夠恢復生活機能。全球治水趨勢所提倡的「低衝擊開發」及「綠色基礎建設」,是把城市景觀和防洪結合在一起,用集水區的概念來看都市,設計城市能夠透水、吸水、保水。

所謂低衝擊開發設施,是指在控制降雨逕流的基礎上,應用分佈式小尺度的在源處理措施,做到減洪、水質改善、降低都市熱島效應、增加生物棲地、調節微氣候,及提升都市景觀美質等。

例如把城市的低凹處作為停車場,降雨達高峰時,則用來滯洪。此外,城市的屋頂、道路、綠地、河道等空間,也要納入規劃。城市不只要透水,更要在透水後能夠與城市的排水系統結合。降雨時,先把排水進到小系統,再由小系統進入中系統,再到大系統。

李鴻源強調,過去用工程手段,要盡快把水排出去,但傳統雨水下水道是昂貴的基礎建設。面對極端氣候,這些工程手段可能失效,透過綠色基礎建設,以最小的代價來達到最大的效果,讓城市的韌性越來越長。


高雄市岡山典寶溪滯洪池。圖片來源:高雄市水利局。

滯洪排水 應將生活空間納入規劃

高雄在市長陳菊任內,採用李鴻源的建議,規劃建置了15座滯洪池,滯洪量達320萬噸,在去年823水災時,儘管市區出現淹水,但高雄市政府指出,因滯洪池發揮作用,因此市區淹水很快就消退。

李鴻源表示,除了滯洪池外,城市的排水設計還有很多要件必須要考量,應將生活空間納入規劃。他建議現任市長韓國瑜,要解決高雄淹水問題,不是只靠水利局一個單位,市府需要跨局處來協調討論,並與中央協調合作,從都市設計的角度來解決淹水問題。

城市排水,應將生活空間納入規劃,透水性鋪面和可滲水的花圃是綠色基礎建設。攝影:李育琴。
城市排水,應將生活空間納入規劃,透水性鋪面和可滲水的花圃是綠色基礎建設。攝影:李育琴。

荷蘭經驗:城市防洪需有多層安全概念

面對高雄未來可能面臨的淹水和旱災難題,在治水論壇上,市府也邀請英、美、荷蘭和以色列等國際專家學者,針對各國打造韌性城市之經驗進行分享與交流。

荷蘭台夫特理工大學榮譽教授Guus Stelling分享荷蘭的「區域規模水資源管控系統」,透過資訊科技的模擬,做好相關的防洪措施和備災行動。他說,資訊系統能準確預測在暴風雨侵襲時,何時該啟動防洪機制,例如關閉水閘門和開啟滯洪池的時機等。

而防洪措施最重要的是行動,Guus Stelling強調,城市防洪需有多層安全的概念,分成三個層面來進行:第一層為防洪堤、水位控制等基礎設施,第二層是國土規劃,以防災的概念來思考國土規劃及土地的永續利用;最後是危機管理,因為「沒有任何一個系統可以百分百安全」,做好備災準備,並加強演習,讓所有人知道災害來時該如何應變,非常重要。

荷蘭台夫特理工大學榮譽教授Guus Stelling強調,「沒有任何一個系統可以百分百安全」。攝影:李育琴。
荷蘭台夫特理工大學榮譽教授Guus Stelling強調,「沒有任何一個系統可以百分百安全」。攝影:李育琴。

不是保證不淹水 要讓淹水面積減少、影響減小

短延時強降雨的問題,在高雄未來可能成為常態,沒有人可以保證高雄不再淹水。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組長張志新指出,823水災時,高雄市的滯洪池發揮了相當的效果,未來應思不一定要用大型滯洪池,而是規劃更多小的滯洪空間,如操場、公園等,不需要很快讓所有雨水排掉,而是先處理70%的豪雨,讓淹水面積減少、影響減小。

他進一步說,過去防災工程常被要求不計成本,就是不能讓民眾受損,但是當未來淹水成為常態,政府應該要教育民眾,未來能讓淹水的面積變小、淹水時間變短,而非做了低衝擊開發就絕對不會淹水。

寶業里滯洪工程。圖片來源:高雄市水利局。
寶業里滯洪工程。圖片來源:高雄市水利局。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


內用一次性吸管限制加嚴 含塑貼膜、塗佈都禁 外帶仍不管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塑膠吸管限用政策上路在即,業界與民眾都關心法規如何實行。環保署今(1)日拍板,7月1日起,政府部門、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連鎖速食店等四大類場所共計8000多家的業者,「內用」不得提供一次性塑膠吸管,原先允許塑膠成分含重量10%以下的塗佈、貼合塑膠膜吸管也納入禁用範圍,但容許甘蔗渣、紙、生物可分解塑膠等吸管作為替代用品。

環保署公布法案不規範生物可分解吸管及本身含吸管的產品。翻攝環保署簡報
環保署公布法案不規範生物可分解吸管及本身含吸管的產品。翻攝環保署簡報

拍板吸管限塑不管外帶  含塑膠成分全面禁止

根據環保署統計,2018年全台合計拋棄30億支吸管,對於環境影響甚鉅,為減少一次性塑膠吸管的使用,環保署在2018年6月預告「一次用塑膠吸管限制使用對象、實施方式及實施日期」草案,一度引起「珍奶之亂」。

經過一年的蒐集民意及公聽會評估,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說,管制對象確定僅政府部門、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連鎖速食店等四大類共8000多家業者,針對「內用」限制一次性塑膠吸管的使用。沈志修說,首次違反規定將會先進行勸導,若二次稽查仍未改善將依廢棄物清理法,對業者開罰1200~6000元。

2019年7月起,四大類場所的內用飲料禁用一次性塑膠吸管。Jisu Han攝(CC BY-NC-ND 2.0)
2019年7月起,四大類場所的內用飲料禁用一次性塑膠吸管。Jisu Han攝(CC BY-NC-ND 2.0)

至於外傳內用、外帶的管理要一次到位,沈志修則說,原先規劃雖有這樣的期盼,不過按照行政程序,法規必須事先預告,為讓法規能於7月1日如期實施,目前不會擴大限制外帶。他強調,若消費者以外帶的方式購買,卻在店內使用雖不開罰,不過此舉將造成稽查人員的作業困擾,呼籲民眾內用、外帶都能減少吸管的使用。

沈志修表示,除聯合國環境大會宣誓2030年全球的一次性塑膠產品應大幅削減外,歐盟也規劃2021年禁用吸管等一次性塑膠產品;他說,減塑絕對是國際趨勢,無論是外帶或手搖杯業者,未來一年內會再進行政策檢討,可以預期相關規範的對象與範圍會漸趨嚴格,逐步的改善國人消費習慣。他說,目前已有部分業者推廣冷飲就口直接喝的方式,內用、外帶都不提供吸管,環保署予以肯定,也鼓勵業者能及早落實對環境友善的減塑措施。

20190501 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及廢管處處長賴瑩瑩說明法案內容
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及廢管處長賴瑩瑩說明法案內容。孫文臨攝

生物可分解吸管仍為替代選項  但目前無任何產品通過認證

此外,沈志修說,原先預告的草案中允許使用塑膠含重量低於10%的塗佈、貼合塑膠薄膜吸管,經評估後則予以刪除,正式法規僅允許紙吸管、甘蔗渣吸管、生物可分解塑膠等特定材質製作的一次性塑膠吸管使用。

廢棄物管理處長賴瑩瑩補充說明,考量現行技術的發展,無塑膠成分的吸管已足以提供足量的替代產品,因此將塑膠塗佈、貼合的吸管排除。

賴瑩瑩強調,生物可分解塑膠吸管需取得環保標章認證,經一定環境的推肥分解後僅會遺留二氧化碳與水;不過目前並沒有任何一家業者獲得環保標章的許可,有多家業者正在申請中,若未來有產品通過認證,會第一時間公告在綠色生活資訊網供大眾參查。

以目前台灣的回收系統而言,無論材質為何,多數吸管仍是以一般垃圾被送進焚化爐中,但賴瑩瑩指出,生物可分解塑膠焚燒產生的污染,較一般塑膠低。技術日新月異,未來若有更好的替代材料,仍會持續評估更好的管理方法,讓消費者業者都能夠配合。

第一階段限塑法規七月一日如期上路 預估年減1億支塑膠吸管使用

沈志修說,環保署曾在四月進行電話及網路民調,有七成的受訪者表示知道這項規定,更有八成的受訪者支持這項政策的推動,而草案去年六月預告以後多數也者也都有及早因應,相信這項規範能在七月一日如期實施;環保署以引導民眾的立場出發,希望首次推動能順利上路,未來會考量第一階段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與改善。

環保署也展示一次性的紙吸管、甘蔗渣吸管,及重複性使用的玻璃吸管、鈦吸管、不銹鋼吸管及矽膠吸管等目前市面上已經有允許使用替代產品。賴盈瑩說,這項規定預計一年能減少一億支塑膠吸管使用量,最快下禮拜就會做法案的正式公告,七月一日將會如期實施。

環保署展示一次用塑膠吸管之替代品。環保署提供
環保署展示一次用塑膠吸管之替代品,左至右依序為紙、竹纖維、PLA、甘蔗渣、不銹鋼、鈦、竹製、玻璃及矽膠等材質製作的吸管。環保署提供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

主辦國智利關注海洋 今年聯合國氣候大會定調「藍色COP」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2019年聯合國氣候大會主辦國智利,打算將今年的談判注意力集中在全世界最重要的吸碳海綿——海洋。

海洋吸收了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大量二氧化碳(高達80%),但海洋的健康和管理在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UNFCCC)中仍非核心議題,但今年態勢可能不同。氣候之家報導,擁有海洋面積近1800萬平方公里的智利宣布,今年在聖地亞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5)將是「藍色COP」。

Image by Free-Photos from Pixabay
海洋吸收了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大量二氧化碳,但海洋的健康和管理在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UNFCCC)中仍非核心議題。圖片來源:Pixabay。

智利力推海洋議題 IPCC將發表科學報告

本月稍早在馬德里舉行的一次特別籌備會議上,政治家、科學家和非政府組織討論了如何利用這次會議取得政治動力。

智利環境部長兼COP25主席施密特(Carolina Schmidt)在會議上透過影片表示,「為什麼智利一直努力強調這個問題,因為我們認為,如果對海洋問題沒有全球性的反應,就不可能有效應對氣候變遷。」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將於9月發布一份關於海洋與氣候變遷之間複雜關係的報告,預料將為智利的計畫增添動力。

聯合國氣候大會定調「藍色COP」 各國反應不一

然而,「藍色COP」的意義仍有討論空間。根據地球協商報(Earth Negotiations Bulletin,ENB)的觀察,會議上有些國家要求將海洋健康列入COP正式議程。在氣候優先議程清單上,海洋議題也將排在更前面。不過,也有部分國家反應比較冷淡,強調替海洋事務設立特別時段可能會推遲談判。他們建議,聯合國可以為IPCC報告的發布舉行特別活動或發表政治聲明。 

包括智利、摩納哥和法國在內,部分國家正在推動各國將海洋健康問題與能源轉型、林業、農業和工業一起納入國家自主減排計畫。智利總統皮涅拉(Sebastian Piñera)本月發起COP25會談,透過他的演講提出這個想法。

西班牙生態轉型部長莉貝拉(Teresa Ribera)表示,IPCC報告將提出各國可採取的具體措施,讓各國納入自主計畫中。

海洋如何管? 運輸排放、保護區、刺激爭議性技術

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目前正在討論可能的具體措施,有些人呼籲監測海洋酸化或增加海洋保護區的數量。根據國際海事組織(IMO)的最新研究,有人建議各國應為其管轄海域計算和減少運輸排放量,因為海洋運輸排放量佔全球排放量的2.5%。

與會者也表示聚焦海洋可能會刺激爭議性技術的發展,如海洋施肥和藍碳信貸。

海洋施肥是指將鐵灑入海洋以刺激藻類或浮游植物的生長,讓藻類或浮游植物透過光合作用而大量繁殖並捕捉大量的碳。

然而科學家仍在評估地質技術的後果。例如,沉入海底的藻類或浮游植物可能會耗盡海洋含氧,並產生比二氧化碳更危險的溫室氣體。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中國怎麼看花膠走私? 瀕科委:跨國執法恐怕也救不了小頭鼠海豚

$
0
0
文:張春(中外對話高級研究員)

花膠非法貿易已經見證了至少三個物種的衰落,中美墨的三方聯合努力能夠扭轉局勢嗎?

圖片來源:Earnest Tse
圖片來源:Earnest Tse

乾癟、透明、泛黃、帶著海水的腥氣,乾貨店裡的「花膠」看上去不過是一片曬乾的魚鰾。然而,只要看過它比毒品還高昂的價格,你就會本能地嗅出這塊魚乾背後複雜的故事。

事實上,如果你看到的花膠價格出奇昂貴,那麼它很可能來自一種瀕臨滅絕的魚類,並且是通過非法貿易渠道來到你的面前。

據上海海關通報,3月底,一名從墨西哥返回的20歲中國籍孕婦,由於攜帶100多個加灣石首魚乾魚鰾入境被逮捕。此前一年,同樣在上海被抓獲的兩名花膠走私者已分別被判處七年和八年有期徒刑。

自2018年來,在五起有公開報道的中國海關查獲石首魚魚鰾走私案件中,共有32人被捕,其走私貨物總價值超過3億元人民幣。這既反映出中國和墨西哥、美國聯手對這一非發貿易鏈進行打擊的效果,也讓人驚嘆這小小的魚鰾牽扯的巨大利益。

花膠貿易背後的物種衰亡史

乾貨市場上的花膠,不是某種特定的魚鰾,它是所有用於「滋補」的乾魚鰾的統稱。但根據來源魚種不同,花膠的價格差異很大,一斤花膠的價錢從幾百塊到數十萬不等。這種昂貴的食物,是包括中國南方在內一些亞洲地區的傳統滋補品。

花膠的貿易同時也是一部野生魚類的物種衰亡史。加灣石首魚甚至不是第一個受害者。中國傳統上最「頂級」的「黃唇魚」(金錢鰲)魚鰾才是最正宗的花膠,其價比黃金,號稱金錢膠。不過,由於過度捕撈等原因,原本棲息在中國東南部海域的黃唇魚幾十年前就開始衰落,如今已經很少能見到。黃唇魚早在1989年就被列入中國二級保護動物,禁止國內貿易,又因數量持續減少,在2006年入列IUCN紅色名錄極危物種。

黄唇鱼因其鱼鳔被受追捧现已绝迹。来源: Sadovy & Cheung, 2003
黃唇魚因其魚鰾備受追捧,現已絕跡。圖片來源:Sadovy & Cheung, 2003

在黃唇魚銷聲匿跡後,棲息在遙遠的墨西哥加州灣的加灣石首魚成為了花膠商人新的目標,延續了這種石首魚接近一個世紀的災難。從上世紀中前期起,墨西哥就向美國大量出口石首魚魚肉,過度捕撈導致其在上世紀70年代就進入IUCN紅色名錄,又在隨後的近20年內變為瀕危直至極危物種。花膠需求讓其命運雪上加霜。

只是,石首魚魚鰾在繁忙的海關被抽檢到的機率很低;即便被查到,海關人員也可能並不認識。因此,儘管「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一明確禁止加灣石首魚的國際貿易,這條跨越半個地球的非法貿易鏈始終未曾斷開。

當然,更倒霉的還得算是同屬墨西哥加州灣特有物種的小頭鼠海豚。它因與石首魚個頭相近,共享棲息地,常成為石首魚捕撈的附帶犧牲品,目前成年個體只剩下18頭。

地下花膠貿易浮出水面

加灣石首魚和小頭鼠海豚的處境直到2013年後才得到國際社會關注。

這一年,因為一位聽聞過石首魚花膠貿易的海關人員警覺,美國海關第一次在墨西哥邊境查獲了非法入境的石首魚魚鰾,並意外發現走私數量可觀。一位墨西哥鼠海豚專家也在當年發佈了他的新研究,指出此前的保護措施並未有效減少小頭鼠海豚的死亡。2014年,保護組織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心(Center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發佈了一封關於石首魚貿易的公開信,呼籲遏制魚鰾非法貿易,保護瀕臨滅絕的小頭鼠海豚。

因為這封公開信,作為中國CITES履約科學支持機構的中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才開始關注這個遠在地球另一邊的物種。「我們(瀕科委)知道這個東西在CITES名錄上,是禁止貿易的。但一直不知道它和中國有什麼關係。」瀕科委主任助理曾岩說。

2018年中國查獲的第一例石首魚走私案,正是瀕科委遠程協助海關官員偵破的。當時,一名海關人員不確定查獲物是什麼,將照片通過微信發給瀕科委專家,並在曾岩協助下識別了石首魚花膠。

「(2015年)中國這邊初次調研的時候,才瞭解到這個東西是完全被隱藏在地下,在市場明面上不太能看見…… 一線的工商人員海關人員,其實並不是所有人都見過,」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中國辦公室生態部主任華寧說。

聯合執法同盟發力

對於加灣石首魚這樣跨越半個地球的大規模走私,僅靠一方之力難以限制。從2013年美中相繼開始關注這一問題之後,又經過了數年,一條聯合了物種棲息地墨西哥、主要中轉國美國和主要消費市場中國的執法陣線才得以建立。

2015年,中國當局對石首魚和小頭鼠海豚的關注經歷了一次升級。當年6月,在有兩國高層參與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中,瓦解石首魚等非法貿易網絡成為雙邊合作內容之一。

環保NGO的調查曝光也加速了各方聯合行動。綠色和平東亞辦公室於當年5月發佈報告,指出香港和廣州有不少海貨店都能提供加灣石首魚魚鰾。同年5月和11月,香港和中國大陸的官方調查人員分別第一次走進香港和廣州的乾貨市場,搜查走私花膠。

要阻止問題蔓延,最好的做法仍然是提升海關人員的偵察意識和能力。

2016年10月,在日內瓦CITES第十七次會議上,中美墨三國正式做出聯合保護石首魚決議。

12月,由國家瀕危物種進出口辦公室等部門聯合國際環保組織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和野生救援(WildAid)在廣州舉行了加灣石首魚研討會,以幫助與會的廣州海關、漁政、市場監管和海警等近百人識別石首魚魚鰾。

會議講述了加灣石首魚鰾及其乾製品識別技術,併發布了手機適用的快速視覺鑒定電子指南,而與會的美國魚類與野生動物管理局、墨西哥聯邦環境檢察署代表,則在會上分享了發生在各自國家的石首魚故事。2017年7月,第二次培訓在小頭鼠海豚和加灣石首魚的棲息地、墨西哥San Felipe城舉行。2018年,中國海關成功破獲第一筆此類走私。

「強力」執法之後

綠色和平香港辦公室項目官員邰敏琳認為,值得擔憂的是,石首魚魚鰾走私越來越地下了。

2015年之後,香港只有一例被指控的石首魚走私案,發生在海關入境處。香港漁農署保護稀有動植物咨詢委員會的一次會議記錄顯示,在2015年第一次檢查之後,隨後直到2016年,市場上都沒有發現非法花膠。

但貿易並沒有消失。國際環保組織Sea Shepherd Global前亞洲總監Gary Stokes說,2017年兩名計劃拍攝石首魚魚鰾貿易紀錄片的德國人,在他的建議下去到中國澳門,只花了四個小時就找到一個可以賣給他們這種頂級花膠的人。對方展示了貨物照片,並稱貨在香港,但是「運過來沒有問題」。

雖然如此,邰敏琳認為,中國海關的行動對消費者和貿易商來說,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她認為海關的行動和宣傳,可以讓之前只知道魚翅的消費者開始關注到魚膠消費可能的影響。

這並非杞人憂天。由於當前網絡傳播更加廣泛,且旅遊也變得更加便利,更多原來沒有聽說過魚膠的人也開始成為這個「滋補佳品」的消費者。遠在西非尼羅河流域的鱸魚因為成為了魚膠的新來源,正面臨過度捕撈的威脅。

至於只剩18只成體的小頭鼠海豚,這個花膠貿易最無辜的受害者,打擊走私能起到的作用可能有限。

「挽救海灣鼠海豚,不是僅靠打擊魚鰾走私能完成的,」曾岩說,走私只是威脅小頭鼠海豚生存的因素之一,源頭棲息地保護才是最關鍵的。「只有他們(來源國)才能真正完成讓物種在其原生境中存續的任務。」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跨國執法能剷除花膠走私嗎?〉

救傷海龜幾乎「肚子裡都有垃圾」 小琉球「無塑低碳」奮力轉型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小琉球擁有清澈海水及美麗風光,但每年有近百萬遊客卻製造可觀垃圾,成為小島嶼的大負擔,根據統計琉球鄉每年垃圾量高達1900公噸,其中塑膠垃圾佔大多數,造成嚴重的環境影響。

為了改善現狀,環保署與屏東縣政府合作推動友善環境的觀光旅遊模式,除了推廣低污染的電動機車租借、輔導環保旅店認證外,也在島上增設十台飲水機,並與在地的19家飲料店合作,提供1200個租借式環保「琉行杯」,盼將小琉球打造為無塑低碳示範島。

小琉球自然人文協會解說員蔡正男說,海洋生態最大的威脅就是垃圾,「這兩年海龜救傷解剖的結果,幾乎每隻海龜肚子裡面都有垃圾。」希望透過友善環境的方式,讓觀光發展與生態保護能夠雙贏。

環保署在琉球鄉白沙國小舉行「不塑低碳輕旅行」記者會。孫文臨攝
環保署在琉球鄉白沙國小舉行「不塑低碳輕旅行」,署長張子敬、琉球鄉長陳國在攜手推動友善環境的旅遊方式。孫文臨攝。

小琉球每年十億觀光商機  卻成海洋生態危機

琉球嶼是台灣14座屬島中唯一的珊瑚島,坐落於屏東縣東港鎮西南海面約八浬外海,從東港碼頭搭乘東琉線船運大約半個小時即可抵達。小琉球面積雖僅6.8平方公里,卻有1萬2000多的人口,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1,813人,比澎湖、金門、綠島、蘭嶼等離島的人口密度都來得高。

交通便捷加上優美的自然景色與豐富的海洋生態,近年來小琉球成為台灣知名的觀光勝地,旅客人數屢創新高,根據觀光局統計,2018年小琉球到訪人數超過42萬,其中又以4~8月為旅遊高峰,而大量觀光人潮也讓小琉球的民宿從2008年約30家以倍數成長到2018年的300多家,若以每人2000元的消費金額計算,小琉球每年觀光業的商機將近10億元。

不過,大量人潮卻也產生大量垃圾,根據屏東縣環保局2018年統計,小琉球年產垃圾量達1900公噸,絕大多數都要運回到台灣本島處理,除了處理成本所費不貲,堆積及運送的過程也會影響海洋生態,而豐富且天然的海洋生態正是小琉球賴以維生的觀光命脈。

琉球鄉鄉長陳國在表示,「觀光客所熱愛的海洋資源、綠蠵龜是我們珍貴的瑰寶。」他說,期盼未來觀光發展以及環境保育能夠一起永續發展。

綠蠵龜壽命縮短數量減少  孵育基地急需保育   

小琉球的生態解說員蔡正男說,小琉球附近海域記錄到的海龜有綠蠵龜、赤蠵龜、玳瑁,這三種都屬一級保育類動物,其中又以綠蠵龜最常見。小琉球也是綠蠵龜重要的孵育地,雖然每隻綠蠵龜能產下數十顆的蛋,不過幼龜的存活率很低,「每1000隻海龜大約只有一隻能成為成龜。」

除了天敵威脅,人類也經常造成綠蠵龜的生態危機,「需要一處不被干擾的沙灘母龜才能順利產卵,海岸堆積垃圾海龜就不易覓得適合孵化的地方,而幼龜在從沙地中孵化後會依本能尋找能盡快回到海中的路徑,但若海岸有人為建設、設置棧道、整沙等都會讓幼龜迷失方向。」

蔡正男指出,綠蠵龜原本的壽命過去可能有幾百年,但現在平均壽命只剩下六七十年,和人類差不多,「前年我曾問過海龜救傷人員,他告訴我,幾乎沒有解剖過一隻肚子裡面沒有塑膠垃圾的海龜。」海龜主要以藻類、水母為食,海中的塑膠垃圾上頭若有附著藻類就經常發生誤食,此外也容易被魚線、漁網等海洋垃圾纏繞導致受傷死亡等情況。

DSC_0190
小琉球環保標章旅館正友好的老闆蔡正男,他也是自然生態解說員。孫文臨攝

此外,蔡正男也說,海龜的性別由孵化時的環境溫度決定,若沙灘的溫度介於28~30度孵化的海龜能夠公母各半,不過隨著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日趨嚴重導致孵化的雌龜數量大於雄龜,也是繁衍狀況不佳的問題之一。

蔡正男強調,雖然目前小琉球海龜出現的機率仍然很高,但希望能推動更為友善的旅遊方式,除了海龜以外其他的魚類,甚至陸上的動植物等等,整個環境都應該獲得良好的維護。蔡正男除了是生態解說員,也經營一間「正好友生態旅店」,以綠建築的方式打造友善環境的民宿,是目前小琉球唯一獲得環保署環保標章認證的旅館,「雖然花費的心力比較高,但旅客能獲得的品質也能提升。」蔡正男說,更重要的是希望同業看到他這樣的方式獲得遊客的肯定,也能夠跟著一起改變,讓整個小琉球美麗的海洋生態與自然環境得以維繫。


小琉球是綠蠵龜的重要孵育地,棲地卻受到人為開發的威脅。孫文臨攝

環署推「無塑低碳示範島」 中央地方合作落實旅遊環保

環保署長張子敬說,「遊客愈來愈多不代表垃圾就一定會愈來愈多。」他認為,會選擇來到小琉球旅遊的民眾應該都是熱愛大自然的人,不該為了環境保育阻斷當地的旅遊產業,而是需要共同攜手找到一個更好的旅遊方式,讓來到小琉球的遊客也能成為保護環境的一份子。

張子敬指出,環保署在去年啟動「無塑低碳島示範計畫」,已經在島上的觀光港、風景區等處完成10台飲水機設置,以飲水地圖搭配環保集點的方式鼓勵民眾減少購買瓶裝水。

據環保署統計,啟用至今半年已經減少將近4萬瓶的保特瓶數量,等於減少超過4500公斤的碳足跡。環保署環境衛生及毒物管理處簡任技正邱國書說,除了既有的集點活動外,今年夏天也加碼推出「暢遊小琉球水杯帶著走」抽獎活動,送出「FNG購物、杯套兩用袋」及「無塑旅行野餐組」等好禮。

環保署即日起推動「暢遊小琉球水杯帶著走」的集點及抽獎活動。孫文臨攝
環保署即日起推動「暢遊小琉球水杯帶著走」的集點及抽獎活動。孫文臨攝

飲水機送好禮、琉行杯借給你  讓遊客選擇更友善環境的旅遊方式

配合活動起跑,環保署日前在琉球鄉白沙國小舉辦「不塑低碳輕旅行」記者會,鼓勵民眾多加利用飲水機、選擇友善環境的環保旅店等友善環境的旅遊方式。島上的電動機車租賃業者說,目前島上共有900多輛的電動機車可供遊客租賃,環保署對於租借電動機車提供每日100元的補助,再加上電動機車不需要油錢,計算下來其實不會比租借燃油機車貴。

記者會上,白沙國小學童精心準備了友善環境的行動劇。孫文臨攝
記者會上,白沙國小學童精心準備了友善環境的行動劇。孫文臨攝

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與「海湧工作室」去年合作推行「海灘貨幣」大獲好評。海湧工作室副執行長郭芙說,海灘貨幣的靈感來自於日本衝浪客打磨海廢玻璃贈送給淨灘民眾,琉球的「海灘貨幣」則由在地藝術家林珮瑜繪製,贈送給參與淨灘地民眾。

海灘貨幣可以在島上百餘家的商店使用,涵蓋了食、衣、住、行、育、樂,「環境的價值由在地業者去定義,海灘貨幣沒辦法換成金錢,但能換到店家的服務,目前聽到最好的是一個貨幣能換到兩客的烤肉吃到飽」,郭芙說,目前約送出了1500個海灘貨幣,除了當作遊客紀念品,也有店家把她累積起來作為一種愛護海洋的認證。

此外,環保署也與小琉球島上19家飲料店合作,推出1200可供遊客登記租借的環保「琉行杯」。

張子敬也親自示範琉行杯的租借方式,已經參觀遊客中心的清洗設施,他說,目前已經累積5000多杯的租借次數,等於減少了5000多個塑膠杯垃圾。琉行杯都會經過兩次的人工及機器清洗及高溫殺菌,張子敬說,琉行杯不只能裝水也能購買手搖飲料,環保之餘也兼顧衛生,更要讓民眾能以便利的方式愛護環境,讓世世代代都能共享美麗的海洋與自然資源。

環保署長張子敬示範如何租借琉行杯。孫文臨攝
環保署長張子敬示範如何租借琉行杯。孫文臨攝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

綠色和平調查十大量販超市 塑膠包裝比例好市多奪冠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呼應消費者環境永續的意識,今年地球日有環團推出線上超市「生態學家夢のSUPERMARKET」主打友善生態的購物清單。另一方面,超市商品大量使用的一次性塑膠包裝問題,卻還未符合多數消費者的期待。

綠色和平今(2)日舉行記者會,針對十大量販零售企業進行調查,發現有高達77%的商品使用一次性塑膠包裝;綠色和平並揭露,3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中有超過82%的消費者「支持賣場主動減少塑膠包裝」。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張凱婷呼籲,民眾環保意識已經提高,政策應積極推動,企業也要拿出相對應的作為,才能獲得八成消費者的青睞。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張凱婷公布調查實地結果。孫文臨攝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張凱婷公布調查實地結果。孫文臨攝

十大超商通路總體檢 好市多、全聯、美聯社九成商品塑膠包裝

上個月落幕的聯合國環境大會(UNEA),與會各國誓言「解決因非永續使用和處置塑膠產品對生態系造成的破壞,包括2030年大幅度減少一次性塑膠使用」。不少超市業者也著手改善塑膠包裝用量,在英國擁有將近900家分店的Iceland超市就宣誓要在2023年要全面移除自有品牌塑膠包裝,在泰國、越南等地也出現愈來愈多的無塑超市。然而,台灣還未有主流業者響應。

綠色合平組織實地走訪全台十大量販超市及便利商店,包括好市多、全聯、美聯社、愛買、家樂福、大潤發、頂好、7-11及全家等全台各地70家門市,針對生鮮蔬果、熟食、烘焙、蛋類等四大類,共1萬5000項商品進行調查發現,有高達77%的商品使用塑膠袋、塑膠膜、托盤、網袋等包裝。

綠色和平調查全台十量販賣場企業塑膠包裝品項好市多最多
綠色和平調查全台十量販賣場企業塑膠包裝品項,好市多最多。綠色和平提供

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張凱婷表示,調查選擇的十大企業合計市佔率超過七成,前三名分別是好市多、全聯、美聯社,有九成以上的商品都以塑膠包裝。裸裝品項較多的則是家樂福(34%)及愛買(42%)。不過張凱婷指出:「裸裝商品現場,多有可供索取的透明塑膠袋。」背後所造成的塑膠垃圾同樣是難以計算。

綠色和平表示,全球塑膠產量從1964年的1500萬噸暴增到2014年的3億1100萬噸。「其中又以塑膠包裝的數量最多,占整體的26%。」張凱婷說,目前全球塑膠垃圾有32%沒有進入廢棄物處理系統,等同於每年超過1億噸的塑膠垃圾散落到海洋、河川等自然環境中。


調查賣場與分店名稱。圖表來源:綠色和平。


賣場使用塑膠總數(件/單位)。賣場內調查範圍:生鮮蔬果(蔬菜、水果與菇類)、烘焙、熟食與蛋類等四區域。圖表來源:綠色和平。

八成民眾支持賣場減少塑膠包裝 「拒絕,超級塑場!」

張凱婷表示,調查選擇的品項多是企業的自有品牌或者能夠決定包裝陳列方式的商品。「根據統計有高達95%的塑膠包裝只使用過一次就被丟棄。」她指出,絕大多數的塑膠包裝都未能有效的回收利用。

此外,綠色和平也針對全國20歲~55歲、上千名消費者進行民調,發現有77%的民眾「願意購買裸裝生鮮蔬果」,3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更有超過82%的消費者「支持賣場主動減少塑膠包裝」。綠色和平發起的「拒絕,超級塑場!」連署,在一個月內就有超過3萬4000位民眾響應,要求各大超市賣場,創造更友善的無塑購物環境。

張凱婷表示,消費者的環保意識逐漸提高,政府的減塑政策也算是相對積極,反觀企業卻沒有相對的行動。她特別呼籲,全聯作為本土超市龍頭,近年來積極拓點超過千家門市,「若能提出有效的減塑策略必定能獲得更多消費者的青睞。」而法商家樂福在全球已經提出了2025的減塑行動計劃,除了減少塑膠包材更要負起回收的責任,「消費者會肯定,走得比政策前面的企業。」

綠色和平進行調查,八成民眾支持賣主動減少塑膠包裝。
綠色和平進行調查,八成民眾支持賣主動減少塑膠包裝。

綠色和平提五大塑求 應盡生產者責任、承諾減塑目標

記者會上,綠色和平提出五大訴求:一、公開承諾一次性塑膠包裝減量目標與年度計畫;二、開發減少一次性塑膠使用之替代方案;三、盤點塑膠包裝的使用情況並落實資訊公開;四、生產者延伸責任,負責收回、回收及終端處理;五、投入社會倡議。張凱婷說,將對企業寄出「零售業塑膠使用調查」,希望相關業者能提出有效作為。

20190502 綠色和平超市減塑記者會簡報 by teia on Scribd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

《礦業法》黨團協商再啟 經濟部與立委無共識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今(2)日對《礦業法》修正草案舉行第二次的黨團協商,距離上次協商至今將近一年,再次協商過程中,立委對礦業法涉及《原基法》部分應列為專章的意見,仍與經濟部喬不攏,討論兩小時最終只得出結論要求原民會回去再研擬,兩周後送經濟委員會再進行協商。

立委林淑芬表示,應先就無涉《原基法》21條的條文盡快進行協商,而非讓行政部門拖延,「現在是最有可能通過《礦業法》修正案的時間點,現在不做結論,不只原住民族權益無法照顧,連其他條文都沒辦法討論,只能看著山林繼續被開腸剖肚,既得利益者繼續挖礦。」

《礦業法》修正草案迄今為止的進度。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礦業法》修正草案迄今為止的進度。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擱置一年再重啟  立委盼能盡速完成立法

《礦業法》從2016年開始進行修法,經過兩年多討論,有過半數的條文都已取得共識,僅剩部分爭議條文未解,經過一年多的擱置,立院經濟委員會再次召開黨團協商,由立委廖國棟主持,會議開始之前他就表示「希望今天能有一定的進展。」

然而黨團協商第一個討論《礦業法》第20條,即因設定礦權是否須取得原住民部落同意,經濟部次長王美花與原住民立委鄭天財、高潞.以用等人持不同看法。王美花說,「設定礦權只是畫一個虛線,若真的有要開發還是需要按原基法規定,取得原住民族部落的諮商同意。」她認為,若要在設定礦權時增設原住民諮商同意權,這樣等於改變了整部礦業法的邏輯。

鄭天財則指出,礦權是有排他性的,《原基法》裡面有規定在原住民族部落在既有土地及傳統領域的有優先開發的權力,但若經濟部今天先行設定礦權,其他人就沒有辦法在取得這裡的開發權力了,他說「設定礦權怎麼會是虛線?」。

高潞.以用也說,目前的礦業法把《原基法》的精神四散在不同的法條中,她認為可以整理成一個專章來處理,才能保障原住民族的權益。廖國棟則說,「原住民族權益優先是共識。」他希望原民會能更積極的處理,研擬將《礦業法》修正草案中與《原基法》相關條文研擬成專章,供立法委員參查。

不過,林淑芬則表示,「我們將其他法條討論完後,應該馬上回過頭來討論與原基法爭議的部分,我不認同又要再等行政部門以拖待變。」她認為,現在是《礦業法》修正草案最有可能通過的時間點,這個會期只到5月31日,下個會期立委又會忙選舉,等到明年大選後第10屆的立委就任後,因為立法院屆期不連續的關係,好不容易討論到現在的《礦業法》修正草案等於整部歸零,「現在不做結論,不只原住民族權益無法照顧,連其他條文都沒辦法討論,只能看著山林繼續被開腸剖肚,既得利益者繼續挖礦。」

位於花蓮新城山的亞尼礦場。資料照片,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亞泥位於花蓮新城山的礦場。資料照片。

設定礦權是畫虛線?  經濟部認定與立委不同

此外,時代力量黨團也提出《礦業法》的修正草案,要在第29條「於下列各地域申請設
定礦業權者,不予核准」的款項增列文化資產保存區及未經該管機關同意的環境敏感區。林淑芬指出,「款項中連風景特定區都納入了,沒道理環境敏感區不行。」立委陳曼麗也表示支持將環境敏感區納入該款項中。

高潞.以用說,「黨團協商的現場各黨立委都沒有意見,不懂行政部門堅持什麼,主席是不是可以就直接裁示通過。」不過,王美花仍表示,環境敏感區又分為一、二級,牽涉的層面較廣,因此雖然同意納入,但將法條改為「依法應經該管機關同意的環境敏感區」,至於文化資產保存區,王美花則說,文化資產保存區不像國家公園有明確的界定,需要請文化部列席解釋,因此也未能納入本次黨團協商的結論中。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

沃旭加速風電建設 2年半拚900MW 啟動台灣首例綠色循環信用250億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報導

距離2021年沃旭能源大彰化東南及西南離岸風場900MW併網時程,僅剩兩年半。一度因躉購與縣府同意函問題而暫停投資計畫的沃旭能源終於在二天前(30日)拍板投資計畫,確定計畫繼續。今(2)日宣布計畫加速啟動。

沃旭能源展開一連串動作,除了重新發函給供應鏈外,也宣布啟動台灣第一個綠色循環信用額度計畫,邀請國內銀行參與250億元循環信用額度。總部今也開出職缺,預計年底前擴增一倍人力;彰化兩座陸上變電站及輸電系統建置將於本月展開。由於許多供應鏈可能連工廠都還沒成立,沃旭預計,水下基礎的基樁要立即展開、且一天三班全力趕工,才有辦法趕上2021年併網的進度。

沃旭能源預計大彰化東南、西南風場將創造 1.2萬個直接及間接就業機會,並預估這二個風場資本支出可能高達台幣1650億元。

20190502 沃旭決定在台投資記者會

沃旭能源於英國建置的離岸風場Offshore Windpark Burbo Bank Extension。圖片來源:沃旭能源

人力、資金、製造全面啟動  趕2021年併網期程

沃旭能源是全球離岸風電領域龍頭,旗下正建造中與營運中的離岸風場將近10GW。2015年進軍台灣市場,經過遴選與競標,分別取得2021年900MW、2025年920MW,共計1820MW的併網容量,將近台灣2025離岸風場5.5GW目標的1/3。不過,就在一月底,由於躉購費率調降、加上地方政府同意函生變,決定暫停在台計畫,投下一顆大震撼彈,直到前天確認計畫繼續。

沃旭能源亞太區總裁暨台灣董事長柏森文(Matthias Bausenwein)表示,大彰化計畫即日起啟動,這將是台灣離岸風電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供應商將全力投入建置與生產、彰化的陸上變電站及輸電系統建置也會在五月啟動、另還有台中港的強化工程以作為風場施工及運維港、以及西門子歌美颯位於台中的機艙組裝廠等。

0502-2

柏森文(Matthias Bausenwein)說明確認投資後一連串的計畫。攝影:陳文姿

沃旭能源今天也宣布啟動企業擔保融資計畫,邀請國內銀行參與五年期新台幣250億元循環信用額度 (Revolving Credit Facility, RCF),這也是台灣銀行界首次承作綠色循環信用(green RCF),將由台灣銀行、國泰世華行、法國巴黎銀行擔任聯貸主辦銀行。

除此之外,沃旭今也開出新職缺,包括環安衛經理、專案認證經理等,預計年底前亞太總部從50幾人擴大到100多人。除了台北、彰化辦公室,再增設台中、高雄辦公室。大彰化東南及西南風場計畫共計創造1100個直接就業機會和1.2萬個來自供應商的間接就業機會。

沃旭自2017年初投資全台第一個離岸風場「海洋風電計畫」(Formosa I)至今已投資近台幣13億元。預估大彰化東南、西南風場資本支出可能高達台幣1650億元。

陸域工作即刻展開 水下基礎供應鏈全力趕工    

除了宣布初期陸域工作五月正式啟動,海域工作預計會在2020年底後展開。其中,水下基礎的基樁廠商2021年三月前就要交件。

柏森文坦承,這是非常趕的時程表,供應鏈明天就要馬上、全力啟動,而且要一天三班,才趕得上進度。一旦廠商有所延誤,2021年併網時程就會受到影響,對此,沃旭會全力協助供應鏈廠商達成目標。

沃旭能源提出的在地產業包括風機、水下基礎、電力設施等,並提出「供應商輔導基金」計畫,該基金將由沃旭初資6000萬,將協助非直接跟沃旭簽約的二級、三級供應商人員訓練、認證輔導等,讓他們加入供應鏈體系。

20190502 沃旭決定在台投資記者會

沃旭提出的本土產業發展計畫。圖表來源:沃旭能源

致力大彰化風場  不排除未來直接賣綠電 

2019年躉購費率大幅調降對沃旭的風場產生很大的影響。柏森文說明,最終定案的2019年躉購費率減了5.7%,並增加滿發時數的限制,總影響將近9%。風場經營長達30年,需要有政策與政治穩定性,才能降低風險。過去這幾個月來承受許多壓力,跟廠商重新議約、重新評估風險、產業關聯審查等,很高興終於確認在台投資計畫。

Google、蘋果供應鏈等國際買綠電的需求,加上國內《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法通過,國內業者急著買綠電,也找上沃旭。柏森文指出,2021年風場會以躉購方式進行,但不排除2025年以後的風場直接賣綠電給企業。現階段最重要的是完成大彰化風場,「我們要先創造成功的故事」。

作者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


提5兆美元氣候基金 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歐洛克喊出「2050淨零排放」

$
0
0
環境資訊中心外電;姜唯 翻譯;林大利 審校;稿源:ENS
*編按:有人稱他是「甘迺迪2.0」,也有人以「歐巴馬2.0」稱呼他,不難看出美國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歐洛克(Beto O'Rourke)的群眾魅力;他的政見提及氣候變遷危機、流露環境意識,並在前天(1日)簽下「No Fossil Fuel Money」承諾,成為美國民主黨內12位拒絕化石燃料企業捐款的參選人之一。
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歐洛克(Beto O'Rourke)。圖片來源:Luke Harold(CC0 1.0)
美國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歐洛克(Beto O'Rourke)。圖片來源:Luke Harold(CC0 1.0)

美國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歐洛克(Beto O'Rourke)提出十年5兆美元氣候行動計畫,目標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

「氣候變遷是我們面臨的最大威脅。考驗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主,以及我們每一個人。」歐洛克29日選擇在優勝美地國家公園宣布他的計畫,「我們生活的現實已經扭曲變形,長期無所行動不僅影響了我們的氣候,而且導致緊急狀況日益惡化,開始削弱我們的經濟和公共衛生,加劇不平等,並威脅我們的安全和保障。」

歐洛克是前美國國會議員(2013年1月3日-2019年1月3日),來自德克薩斯州邊境城市埃爾帕索。他憂心氣候變遷成本將達到數兆美元,造成生命損失、生計受到破壞。

川普總統稱氣候變遷是「中國人發明的騙局」,並退出了「巴黎氣候協定」。民主黨全國委員會則主張,「川普選擇忽視科學界對氣候變遷的共識,將國家的健康、安全和經濟置於險境」。

歐洛克說若他當選總統,將在上任的第一天就透過行政命令減少污染。

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歐洛克(Beto O'Rourke)
美國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歐洛克(照片居中者)。

他的第一項立法將啟動10年5兆美元計畫,投資1.5兆美元於基礎建設,歐洛克稱之為「全球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氣候變遷投資」。

5兆美元將來自稅法結構性變化產生的收入,確保企業和富人公平支付其份額,同時結束現在對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數百億美元的企業稅收減免。

歐洛克的其他環境行動包括:

*重新簽署巴黎協定,並為2030年及往後更積極的全球計畫進行談判。

*首次減少石油和天然氣產業既有污染源的甲烷洩漏,並迅速淘汰氫氟碳化物,這種超級污染溫室氣體效果比二氧化碳高出9000倍。

*加強對發電廠的空污和危險廢棄物排放限制及燃油經濟標準,節省消費者資金和改善公共健康,同時加速零排放車輛普及化。

*透過新的、現代化的、積極的設備和建築效率標準,節省消費者成本。

*引進全新技術和市場,使農民和牧場主能夠從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中獲益。

*首次利用5000億美元的年度政府採購幫助所有產業脫碳,包括採購「乾淨」鋼鐵、玻璃和水泥。

*要求所有聯邦許可決策充分考量氣候成本和社區影響。

*為聯邦土地設定第一個2030年淨零排放碳預算,停止核發新化石燃料租約,改變租稅以反映氣候成本,加速再生能源的開發和造林。

Beto O’Rourke’s $5 Trillion Climate Crisis Plan
YOSEMITE NATIONAL PARK, California, April 29, 2019 (ENS)

Democratic presidential hopeful Beto O’Rourke today proposed a climate change action plan that would mobilize $5 trillion over 10 years, require net-zero emissions by 2050 and address “the greatest threat” facing the human race.

“Climate change is the greatest threat we face,” O’Rourke said today, announcing his plan today at Yosemite National Park, “one which will test our country, our democracy, and every single one of us.”

“We are living in a transformed reality, where our longstanding inaction has not only impacted our climate but led to a growing emergency that has already started to sap our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public health – worsening inequality and threatening our safety and security,” said O’Rourke, a former U.S. congressman (January 3, 2013 – January 3, 2019) who hails from the border city of El Paso, Texas.

He worries that the costs of climate change will measure in the tens of trillions of dollars, in lives lost, and livelihoods devastated and destroyed.

President Donald Trump has called climate change “a hoax invented by the Chinese,” and withdrawn from the Paris Climate Agreement. The Democratic National Committee says that “by choosing to ignore the consensus of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on climate change,” Trump is “putting our country’s health, security, and economy at risk.”

As president, O’Rourke says he would begin to cut pollution with executive actions on his first day in office.

His first piece of legislation would initiate a 10-year mobilization of $5 trillion directly leveraged by a fully paid-for $1.5 trillion investment, a plan he calls, “the world’s largest-ever climate change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innovation, and in our people and communities.”

The $5 trillion would be funded with the revenues generated by structural changes to the tax code that ensure corporations and the wealthiest people pay their fair share and that the U.S. ends the tens of billions of dollars of tax breaks now given to oil, gas and coal companies.

More than just a climate plan, O’Rouke’s proposal sets out other actions he would take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He would:

• Re-enter the Paris Agreement and lead the negotiations for an even more ambitious global plan for 2030 and beyond;

• Reduce methane leakage from existing sources in the oil and natural gas industry for the first time and rapidly phase-out hydrofluorocarbons, the super-polluting greenhouse gases that are up to 9,000 times worse for climate change than carbon dioxide;

• Strengthen the clean air and hazardous waste limits for power plants and fuel economy standards that save consumers money and improve public health, while setting a trajectory to rapidly accelerate the adoption of zero-emission vehicles;

• Increase consumer savings through new, modernized, and ambitious appliance- and building-efficiency standards;

• Create unprecedented access to the technologies and markets that allow farmers and ranchers to profit from the reductions i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hey secure;

• Leverage $500 billion in annual government procurement to decarbonize across all sectors for the first time, including a new “buy clean” program for steel, glass, and cement;

• Require any federal permitting decision to fully account for climate costs and community impacts;

• Set a first-ever, net-zero emissions by 2030 carbon budget for federal lands, stopping new fossil fuel leases, changing royalties to reflect climate costs, and accelerating renewables development and forestation.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來去百貨公司逛花園 銀座「綠屋頂」降溫兼攬客

$
0
0
文:王振益(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去年6月底旅遊假時去了一趟東京,日本夏天高溫也不輸台灣,炙熱天氣的燒烤之下,大家不得不躲到百貨公司吹冷氣、消消暑,卻赫然發現,原來銀座區的水泥叢林裡,竟然有幾間百貨公司都擁有一片「屋頂上的綠洲」。

GINZA SIX的屋頂花園
GINZA SIX的屋頂花園。攝影:王振益

身為日本的時尚天堂和流行中心,銀座可是寸土寸金的高價地段,怎可能會有閒置空地?可是,腦筋動得快的商人們想到,在百貨公司或購物商場的屋頂蓋個花園,不但能替建築降溫,降低開空調的電費支出,也能打造環境友善的良好形象,並且吸引遊客前往遊憩、開拓更多新客群。

事實上,不只銀座,近年日本各地從新宿、表參道、到著名的森大樓,都興起了綠屋頂及露台花園的潮流,大阪商圈更有因此而聞名的難波PARKS。在此,筆者便介紹兩棟位於銀座的屋頂花園案例。

GINZA SIX:大人乘涼、小孩戲水

2017年4月甫開幕的GINZA SIX,是由「松阪屋」舊址和兩個鄰區塊構成的都更開發案,名稱來源有一說為地址位於銀座六丁目;也有一說是希望賦予客人六星級的高級體驗。事實上,當年松阪屋就曾做出「屋頂動物園」創舉,或許也是GINZA SIX因襲設立屋頂花園的來由。

GINZA SIX屋頂花園的垂直綠化,植物相當茂密。
屋頂花園的垂直綠化,植物相當茂密。攝影:王振益

GINZA SIX是座擁有知名書店「蔦屋」的購物商場,內部設計充滿藝術氣息,抵達屋頂花園前,樓層內會先看到由Team Lab團隊製作的綠色瀑布LED螢幕牆《Universe of Water Particles on the Living Wall》,結合現代科技與藝術美感,帶給遊客視覺上的清涼感受。接著在樓梯間會看到植生牆《Living Canyon》,採用本土植物,讓人一邊走樓梯、一邊欣賞,是個不錯的設計。

樓梯間的植生牆。
樓梯間採用本土植物的植生牆。攝影:王振益

到了14樓的GINZA SIX garden(屋上庭園),這裡的步道路線面可以沿著綠樹環繞而行,充滿江戶風格的日式庭園,栽種了不少櫻花和松樹,一旁角落還有座小神社,在台南「林百貨」也看得到類似的屋頂神社。


僅約1~2公分水深的水池,可讓小朋友安全地戲水。攝影:王振益

特別的是,GINZA SIX在建造前即準備好設計綠屋頂,所以不怕漏水問題,在這裡可以放心地種植大型喬木,更有草地和水池,只有微微傾斜角度的水池,讓水緩緩流過屋頂,僅約1~2公分的水深,可讓小朋友安全地戲水,大人在旁乘涼、聊天,悠然自得的景象跟一般公園沒兩樣。

東急廣場:喝咖啡、配夜景

距離不遠的TOKYU PLAZA GINZA(銀座東急廣場),到11樓後轉搭通往屋頂的手扶梯,映入眼簾的是高達三層的大面積綠牆,可惜植物設計成往內部生長,在建築外反而欣賞不到這片綠廉。

東急廣場採用綠牆作為屋頂咖啡廳的「裝潢」,相當吸引人
東急廣場採用綠牆作為屋頂咖啡廳的「裝潢」。攝影:王振益

這裡以「屋頂咖啡館」為特色,KIRIKO TERRACE & cafe分為水池邊的白色「Water Side」、L型綠牆的「Green Side」兩部分,非常適合一邊看夜景、一邊喝咖啡,充分釋放了屋頂空間的商業機能。

有趣的是,附近三越百貨的屋頂草地,剛好和上述兩間綠屋頂成為三角連線,一起為地狹人稠的都市中心,保留了幾塊寶貴的生態綠地,也讓經過的人們與動植物有處停留、休憩的好地方。

假使氣候暖化的速度無法逆轉,像今年這樣的恐怖熱浪和豪雨災情,極可能成為往後的常態。有鑑於此,你我每日工作、生活、旅遊的都會環境裡,絕對需要更多的自然綠地和降溫空間,才能減緩熱島效應和極端氣候帶來的衝擊。

走筆至此,筆者相當好奇,密集度不輸日本的台灣百貨商場或高樓建築群,有哪裡看得到這樣的屋頂綠洲呢?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降溫兼攬客,銀座「屋頂花園」巡禮

搶獨家曝光南安小熊野放地點 徐國勇、陳雅琳道歉 林務局發三點聲明

$
0
0
整理:彭瑞祥(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南安小黑熊「妹仔」4月30日在社會高度關注下野放,野放團隊包括林務局、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玉山國家公園、台北市立動物園等,均以黑熊福祉為考量,過程保持最低度干擾、野放後儘可能不跟人類接觸等原則,並與各家媒體約定不跟拍、不公布野放地點,也獲得媒體共識。但昨(2)日壹電視卻發出獨家新聞,呈現主播隨隊登上空勤總隊專機、以及近距離拍攝小黑熊的畫面,並於報導中洩漏野放地點。報導播出後,隨即引發保育團體和網路輿論痛批。

目前相關機構均已發出聲明,新聞也已下架。但為何有此違背保育共識的狀況發生,癥結點仍不明朗。本文整理相關回應供各界參考: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執行長王嘯虎:

透過某電視台的獨家報導,原來「空勤總隊」 運送小熊回家的專機上還有穿飛行服搭便機的媒體!
這排擠了照養團隊的登機名額,讓本可隨熊照顧的餘額 ( 也許兩員 ) 要背負30公斤提前三天爬山會合;這還不打緊,從該電視台的獨家畫面明顯看到從鐵桶孔眼拍小熊不‧安‧的‧神‧態!

這是連協會照養團隊與攝影小組都絕對不敢、也不忍作出的「野生動物不得騷擾」的違法狂念與行徑!何況是行將野放正‧在‧鎮‧定‧中‧的小熊……

公部門之間除了法定公權力外並無違法亂紀的特權,一次原本在各方配合、尤其感謝媒體自律的台灣空前重大、且近圓滿保育事件,於十全十美的安排與執行中竟出了這個破口!何止只是「美中不足」!

而且獨家媒體相當「權威」,連我們跟各媒體約定的小熊安全自律,諸如野放的精確位置與野放點的地形地貌都不透露,卻從其口無遮掩的「導覽」中爆雷。(來源:臉書發文

黑熊媽媽、屏科大野保所副教授黃美秀:

飛行前一天,我們臨時被通知有二位製作人(壹電視)要上飛機,是為了執行內政部某專案計畫,與小熊計畫無關。我們趕緊縮減裝備,因為飛機重量有限,原乘客名單上的「內政部二人」遂更改。電話那端林務局長官轉述空勤總隊信誓旦旦跟我保證小熊野放計畫不會被報導出來。次日,我團隊一衝上飛機,大家都著飛行服,加上位置固定,我根本看不出來。

我坐中間排,爆料記者坐那兒?應在後座嗎?小熊運輸箱旁?(非必要時,可怕的陌生人為何要坐在小熊邊呢?)可惡,為何我看不到妳!

野放地點保密到家,您卻為獨家如此…不值得讓人尊敬。不尊重主管單位,也不尊重科學管理專業。

若要獨家,直接找我,但請不要再「害」這隻夠可憐的小娃兒了。她是帶著全民的祝福「重生」的。糟糕的是,您連她名字也都叫錯,還公告她重生的地點!

您知道民間、相關管理單位、學者費了多少心力要她平安回家嗎?(來源:臉書發文

「獨家」報導遭抨擊,大批臉友留言痛斥內政部與壹電視,內政部對媒體發出聲明指出:

1.事前已有跟農委會溝通拍攝作業,並由農委會協助與執行本案相關單位溝通取得同意,始進行拍攝作業。

2.機上拍攝作業難度較高,故協調由專業拍攝人員登機拍攝,並以不干擾任務及保育為最高原則。

3.事前已達成共識,需經農委會同意後,始對外發布影片。影片以空中紀錄為主,也希望能喚起民眾的保育意識,共同保育野生動物。

但根據聯合報報導,內政部此說法遭到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否認,「保證完全都不知道這個訊息」,陳吉仲受訪時說,農委會是保育主管機關,事前都已經要求媒體當天不能拍攝,「都已經講好了,是以野放成功為目標,不在乎媒體報導」。

隨後內政部長徐國勇公開道歉:

我們錯了,很抱歉。

在我獲知南安小熊準備好返鄉,但需要內政部協助運送後,特別協調空勤總隊支援,訓練也不忘保育,內政部很榮幸能為保育付出一份心力。

我很感謝空勤總隊的全力配合,空勤總隊平日辛勤卻低調,我希望他們的付出能讓國人知悉,沒想到一番美意,卻因媒體安排不周延而造成後續問題,我們有未盡妥適之處,對此感到很遺憾及抱歉。

內政部會記取這次教訓,加強本部的保育知識與作為,未來也將持續為臺灣家園貢獻心力。謝謝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及大家的指正,我們會檢討改進。(來源:臉書貼文

壹電視主播陳雅琳也在臉書表示歉意:

對於愛台灣、重保育的事,我一輩子新聞工作,點點滴滴都在努力!

這次對於野放小熊的報導,許多關心的朋友指教了很多,在下受益良多,如果有造成任何人困擾,皆非本意、也深感抱歉,但容我還是說明一下:

1. 我們只有跟隨紀錄機隊起飛與降落就返航,並不知道野放小熊的地點,所以沒有所謂揭露野放地點的狀況,保育人員還要進山選擇適當的地點野放。

2. 在接到這個任務時,我特別向官方再三確認,不會影響到任何保育工作,也再三確認真的有空位、且重量一切都允許的狀況,我們才同意跟隨前往記錄拍攝,所以無所謂「占掉野放人員可乘坐位置」的情況。

3. 進到花蓮駐地後,我們也參與「飛行任務提示」的所有作業,謹慎牢記並遵守每一項程序與規定,飛行過程當中安靜待在位置上,沒有打擾小熊,小熊是在一個鐵籠子裡,籠子旁邊也坐了保育團隊同行的兩名攝影人員進行拍攝作業。

4. 我們事前同意提供所有拍攝的畫面,並等候通知可發布新聞的時機,4月30日野放當天林管處等相關單位都已經發出新聞、且各家媒體也已報導,我們當天依然沒有搶發,後來得到通知說可以發新聞了,直到5月1日晚上才發出。

該遵守規定的,我們盡全力遵守與配合,我們的初衷也是在保育的推廣,但既然許多人覺得根本不應該報導,我們也不想造成任何人的困擾,決定立刻下架影片。這樣的過程,如果有不妥適的地方,我深感抱歉、且願意受教改正!(來源:臉書貼文

5月2日晚間,林務局發出〈針對南安小熊野放過程有媒體跟拍事件說明〉新聞稿:

1. 林務局統籌南安小熊野放計畫,全程均以保護小熊安全回到野外獨力生存為最終目標。本計畫訂定4月30日隨同登機人員為:屏東科技大學黃美秀副教授、本局花蓮林管處朱何宗技士、台灣黑熊保育協會二位獸醫,及本案歷程的官方影像記錄人員。林務局並於4月23日「小熊要回家」記者會及後續新聞稿中明確向媒體說明,基於保護小熊安全,不宜公開地點資訊,因此不開放媒體隨行拍攝,將由官方記錄人員提供影像,也獲得媒體記者一致配合。

2.林務局保育組組長夏榮生在野放前一日(4月29日)傍晚接獲內政部空勤總隊公關連秘書通知:將有壹電視二位人員一同上機,該媒體是受空勤委託,目的是記錄黑鷹直升機接受勤務分派後,相關人員整備之過程,並將搭配空勤花蓮基地相關介紹製作專題。夏榮生立即向對方表達不妥,並說明本野放作業前已婉謝諸多媒體跟拍請求,空勤連秘書向夏榮生表示:壹電視此行是一個介紹空勤的拍攝專案,而且屆時若其他媒體需要,將提供畫面,並請夏榮生轉知黃美秀老師。夏榮生勉為接受,當晚將空勤此委託拍攝案告知黃美秀,並提及壹電視後續是以空勤任務專題方式播出,黃美秀雖不贊同,亦勉為接受。

3. 事實上,4月29日當天,林務局即已明確婉拒壹電視要求前往特生中心拍攝小熊野放上機作業之請求。(來源:官網新聞稿


在野訓場覓食的小黑熊。資料照片,林務局提供。

根據上述說法,為何媒體可在野放團隊不知情的情況搭乘專機,仍不明朗,知名網路評論人呂秋遠律師即發文指出,「內政部長雖然已經為了這件事道歉,但這不只是一件保育事件的失敗而已,而是為什麼商業媒體有這麼大的本事,可以讓空勤總隊開口要求野放單位配合?不論是壹電視、記者、內政部等單位,至今都沒有人可以出面說明,即便要記錄,為什麼不是林務局或黑熊協會自己來就好?為什麼不是公共電視?為什麼要讓一家商業電視台取得獨家畫面,並且佔去原本可以跟隨野放的黑熊協會人員直昇機座位?」

儘管小黑熊野放面臨上述波折,根據山區緊盯野放環境和小黑熊衛星發報狀況的黃美秀3日上午消息,妹仔終於平安回家了。

經過九個月的有計畫性地照養和野訓之後,南安小熊妹仔終於回家了。團隊工作人員也陸續平安下山。人間流浪了十個月之後,她現在終於回家了,她的家,也是我們的島、我們的家。我們應該為她高興,也為共同完成一件「對的事」喝采一下。

身為野訓團隊的「班導」,首先感謝24小時無休現場照養小熊的野訓團隊夥伴們(三名獸醫、二名資深野動照養員)。除了感謝主管單位(林務局)委以重任之外,更感謝台灣黑熊保育協會於經費和教育宣導的各項支持,義務反顧。另還有卓溪鄉部落和眾多熱情民眾的鼓勵和行動支持(捐款集資、募集野果、資訊分享及集氣祝福等),跨部會的合作(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台北市立動物園、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空勤總隊、公路總局等),以及專家學者的建議。

這只是一隻小小熊而已,但小熊回家是集結了多少台灣人的祝福,以及單位的努力呀。相信以此同樣的祝福和行動,持續努力,相我們必能讓瀕臨絕種的台灣黑熊「起死回生」! 小熊,謝謝妳。(來源:臉書貼文

作者

彭瑞祥

六年級生,曾在咖啡店當吧檯兼翻譯,十多年前受南方電子報、破報、國家地理雜誌啟蒙,希望也能自己做媒體關心環境。

風機基樁四腳變三腳 西島彰芳趕2021併網 環評要補考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報導

離岸風場全力趕進度,繼沃旭能源三天前宣布最終投資決定,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也希望年底前融資到位,才能趕上彰芳第一期2021年併網的時程。不過,CIP期下的兩家風場「彰芳」與「西島」在環評時提出的水下基礎原本是四腳套管式基礎,如今想改成三腳式,還要經過環評審查這一關。今(3)日環保署針對這項變更的環境影響進行專案小組第一次審查。

CIP提出的理由是基樁數量減少、安全性不變,環境影響會更輕微。不過環評委員擔心的卻是基樁深度加深、施工噪音時間變長,而CIP所提資料還不足以比較改變前後差異,最後要求補件再審。

四腳變三腳等於更環保? 環委要求「數據」說真相

西島、彰芳兩離岸風場位在彰化芳苑外海。2017年底西島與彰芳二風場通過環評,預計裝置容量分別達410MW、600MW。不過,在2018年經濟部遴選階段後,西島風場只獲得48MW的併網容量、併網時程是2024年。彰芳則在2021年要併網100MW、2023年併網452MW。西島的容量大減,而彰芳的時程就在二年半後。

由於當初環評時,廠商還缺乏完整的細部設計,對於水下基礎、海纜路線等都與最新版設計有所落差,因此CIP提出多項差異變更,包括水下基礎套管型式、輸配電系統線路等。其中以水下基礎引發委員最大關注。

2019-05-03  001

環保署審查彰芳西島兩風場水下基礎改採三腳套管型式的環境影響。圖片來源:環評書件

其實,CIP的說明已經是國外實際應用的模式,四腳改成三腳之後,不僅符合結構安全標準,且環境影響會減輕。但環委質疑,減少為三腳後,為了維持穩定性,樁長會加深,打樁的噪音、時間也可能變多,不能直接判斷為環境影響減輕。此外,安全性與聚魚效果也都會改變。

CIP則回覆,噪音的傳遞跟地質、力道控制有關。CIP的環評承諾是打樁半徑750公尺為警戒區,且警戒區邊界打樁噪音控制在160db以下,因此即便改變設計,還是會透過監測確保噪音不超標。

除了基樁問題外,CIP也提出兩風場電纜統一由北側共同廊道上岸、取消海上變電站設置等。在環境監測部分則增加使用ROV水下攝影調查,對此,有長年潛水經驗的環委鄭明修表示支持。他也提醒,離岸風電的建置與環境監測動輒在30公尺以下,國內不僅缺乏甲級潛水人員,甚至連高壓氧治療使用的壓力艙設施都不足,以後這些長期水下工作的人員非常容易得潛水夫病,這一點應提早因應準備。

2019-05-03  002

彰芳西島決定增加ROV水下攝影調查,以補上人力調查的不足之處。圖片來源:環評書件

最後,委員認為彰芳、西島兩風場比較接近白海豚活動範圍,CIP缺乏清楚的「數據」呈現改變前後的差異。要求補件再審。

CIP台灣區計畫開發長許乃文會後受訪時說明,這次的環境影響差異分析會影響水下基礎的設計、製造。CIP預計今年底就要融資到位(Financial Close),而國內外資金的投入都需要經專業技術顧問的審查,所以得到環評同意非常關鍵。CIP會盡快補上資料,以期及時通過小組審查與大會同意。

0503-1

環保署審查彰芳、西島兩風場因改變水下基礎基樁、電纜等設計變更。攝影:陳文姿

作者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

新一代設計展現環境關懷 網購塑膠垃圾、農地工廠污染都入題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第38屆新一代設計展今(3日)於台北世貿盛大展開,作為全球最大的設計領域學生成果展,本屆有超過1萬名新銳設計師帶來3800件作品,橫跨產品、平面、包裝、工藝、空間、社會等多元領域,要透過「設計」解決產業問題;針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則有減少包裝垃圾的「網購共享箱U-BOX」、解決塑膠玩具的「DIY紙漿積木」等,也有期盼解決水域塑膠污染的「河川垃圾回收站」及「水力清潔器」,更不乏聚焦「農地工廠」、「空污防治」等環境議題為關懷的作品。

經濟部長沈榮津表示,設計看似是小東西,卻可以帶來巨大的功能,透過包裝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好的創意,能在無形中提升產業的競爭力。

一年一度的新一代設計展於世貿盛大開幕,有1萬名新銳設計師參與。孫文臨攝
一年一度的新一代設計展於世貿盛大開幕,有1萬名新銳設計師參與。孫文臨攝

實地走訪頂番婆 農地工廠議題展現視覺設計成果

錯綜複雜的農地工廠,是政府多年來難以兩全的議題,朝陽科大視覺傳達設計系的楊雅妃與黃冠霖,透過大學時期參與「大專生迴游農村計畫」,親身進到台南玉井農村,發現台灣農業發展面臨諸多考驗,其中之一就是「農地種工廠」的現象,因此他們找來了同樣關注環境議題的王馨儀與黃沛萱組成團隊,四人實地走訪彰化頂番婆等全台農地工廠聚落,並訪問學者及業者,將近一年的田野調查完成了「土地你甘好」專題。

楊雅妃指出,37年前台灣發生第一起鎘米污染事件,因此他們想像37年後的2056年,台灣農田所發生的變化,設計了廠長、農夫、官員、小孩及環境溝通師五個腳色,盡可能闡述農地工廠牽涉的各個層面。「很多人認為農地工廠是那些老闆的錯,事實上並非如此單一。」她說,這其實是當年政府鼓吹產業發展的歷史共業。

「土地你甘好」團隊從工廠興建、造成污染、未來影響到解決方式一一呈現。他們說,作品裡面的「環境溝通師」雖是虛構的角色,其實現實世界中也真實存在,「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就是投身社會倡議的環保人士。」

楊雅妃說,希望透過作品喚起更多人的關注,為了設計產品,還特別去找了通過歐盟認證、符合綠色工廠標章的零廢水電鍍工廠。她認為,不該因為特定的污染事件,就將整個群體妖魔化,反而會造成彼此誤解。

朝陽科大視覺傳達設計系的學生經過一年的田野調查,推出以農地工廠為主題的作品。取自農地你甘好團隊。
朝陽科大視覺傳達設計系的學生經過一年的田野調查,推出以農地工廠為主題的作品。取自農地你甘好團隊。

女子設計力減低一次性廢棄物  網購共享包裝箱、DIY紙漿積木

同樣面對環境問題,樹德科大生活產品設計系的黃馨瑩與盧雨柔,則從自己熱愛的網購進行發想。黃馨瑩說,網路購物使人們的生活愈來愈便利,卻也造成大量一次性的包裝垃圾,「如果包裝可以回收再利用,就能大幅減低環境負擔。」

「網路購物共享包裝箱U-BOX」於是應運而生,除了本體為摺疊式包裝搭配充氣防撞保護,更利用資訊編碼系統,掃描QR-code即可免去過多的寄領手續,還有磁感應指示燈確保內容物的安全。此外,她們還設計了一套完整的商業模式,透過會員制確保每個盒子都能妥善使用。

樹德科大生活產品設計系的黃馨瑩與盧雨柔設計出網路購物共享包裝箱。孫文臨攝
樹德科大生活產品設計系的黃馨瑩與盧雨柔設計出網路購物共享包裝箱。孫文臨攝

不過,在消費模式革新之前,也許能先設計一個小型的資源回收廠。台南應用科大商品設計系的張夢庭、黃澤芳與陳靜淳團隊,就想到將紙類回收結合兒童玩具,設計出「DIY紙漿積木」,並實際拿到幼稚園讓孩子動手操作。

張夢庭說,這個產品設計對象是4~7歲的兒童,製作程序是先將廢紙與水打成泥狀紙漿後,放入模組中加壓瀝乾、曝曬1~2天待完全乾燥再進行脫模就大功告成,過程中可由大人協助親子同樂,結合樂高及巧拼形狀的積木,丟棄後也完全沒有污染。經過了整個學期的實作,如今已是完成度相當高的第六代成品。除了有望解決塑膠玩具和廢紙問題,也能寓教於樂,讓孩子知道資源回收的重要性。

台南應用科大商品設計系的黃澤芳、張夢庭與陳靜淳設計「DIY紙漿積木」,減少塑膠玩具。孫文臨攝
台南應用科大商品設計系的黃澤芳、張夢庭與陳靜淳設計「DIY紙漿積木」,減少塑膠玩具。孫文臨攝

台南應用科大商品設計系的黃澤芳、張夢庭與陳靜淳設計「DIY紙漿積木」,減少塑膠玩具。孫文臨攝
台南應用科大商品設計系的黃澤芳、張夢庭與陳靜淳設計「DIY紙漿積木」,減少塑膠玩具。孫文臨攝

垃圾污染問題難解  北科大、高科大新銳設計異曲同工

有鑑於近年來海洋垃圾問題嚴重,北科大工業設計系的陳國強發現,90%的海洋垃圾都來自河川。他認為,「河川環境相對海洋較單一,可從源頭解決垃圾問題。」來自馬來西亞的他獨力完成這項作品,花費半年的時間,打造以水流為動力的「自動化河川垃圾回收站(River Cleaner)」,並以1:5的縮小模型呈現。

陳國強說,「河流流經彎道時,會將垃圾帶到岸邊,堆積在河灣處。」他的「河川垃圾回收器」設計成固定式,搭配水力驅動的螺旋輸送軸,將河面上的塑膠漂浮物聚集到垃圾匯集槽,等槽滿後再請專人處理。長約五米的機身還有太陽能的警示燈。「接下來會下水進行實機試驗,逐步改良成一台長約5公尺的回收站。」他希望未來能與更多人合作,改善河川及海洋環境。

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陳國強設計出自動化河川垃圾回收站。孫文臨攝
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陳國強設計出自動化河川垃圾回收站。孫文臨攝

無獨有偶,高科大創新設計工程系的吳伯翊也發明了一款河川水力自動清潔器,同樣以水力作為驅動,造型像水車般,透過行星齒輪和輸送帶把垃圾撈上岸。而明志科大工業設計系的張瑋中、胡惠屏與陳致帆團隊,則設計了一款「大型海面垃圾蒐集船(Swirl-s)」,與勢流科技公司合作利用流體力學的方式蒐集垃圾。

高雄科大創新設計工程系吳伯翊。孫文臨攝
高雄科大創新設計工程系吳伯翊與他發明的河川水力自動清潔器。孫文臨攝

首創策展人、企業日  盼新一代成產學合作平台

本屆新一代設計展首次導入產學合作的概念,經濟部長沈榮津說,「企業出題目,老師帶領學生來想辦法解決,除了設計之外,也能讓產學接軌」他表示,希望新一代設計展能成為一個平台,讓學生的設計創意成為產業的競爭力。

經濟部長沈榮津出席開幕活動,肯定新一代設計展成果豐碩。孫文臨攝
經濟部長沈榮津出席開幕活動,肯定新一代設計展成果豐碩。孫文臨攝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張基義表示,新一代設計展是全球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設計領域學生成果展,今年也吸引了65間學校137系所,1萬多位設計師的3800作品,其中有160件是產學合作的成果。他說,「期盼新一代設計展能弭平產學之間的落差,成為設計系學生進如職場的定心丸。」

新一代設計展即日起到5月6日於台北世貿一館及三館展出。張基義說,這次除了首創策展人模式,也是第一次與企業合作,共計提供1500個職缺,且在展覽的最後一天的企業日,邀請近2000位的企業人士參展。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

拜訪台灣濕地的美食家 定期為關渡生態系統打分數

$
0
0
文:陳仕泓(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總幹事、公視《驚奇 VR 生態館》節目來賓)

對於許多人來說,濕地是一個陌生名詞。但是,許多民眾喜歡去的空間如河濱公園、海邊沙灘、小溪流甚至連陽明山的竹子湖其實都是濕地。濕地帶給人們許多的價值與貢獻,但我們對它們卻所知甚少。

鄰近台北市都會中心的關渡自然公園是目前台灣劃設的國家重要濕地的其中一個,區域範圍占台北市0.25%總體土地面積,卻擁有超過68%的臺灣鳥類種類紀錄與其他多樣生物的物種。特別的是,關渡自然公園記錄了超過280種鳥類,其中絕大部分是依賴濕地維生的鳥類;對於水鳥來說,關渡濕地是個美食天堂,吸引著牠們定時造訪。

數量穩定成長的夏候鳥——高蹺鴴

高蹺鴴
從2003年開始,每年都有超過500隻以上的高蹺鴴飛來關渡濕地。圖片提供:公視驚奇VR生態館

每年4、5月對於遷移性鳥類來說是重要的時刻,因為牠們準備要進行繁殖的任務。成對的親鳥們,會選擇適合的地點進行築巢,準備下蛋、孵化。黑白色系加上一雙紅長腳的高蹺鴴是關渡濕地這個季節最引人注目的夏候鳥。原本只是在冬天前來度冬或者過境的牠們,在2003年開始在關渡自然公園有了台灣北部第一筆的繁殖紀錄,之後關渡濕地的高蹺鴴的數量有著明顯的增長,每年都有超過500隻以上的族群翩翩飛來關渡濕地,尋找適合的地點繁衍後代。

高蹺鴴或許真的是濕地裡的美食家,用那尖尖細細的嘴喙時而左右輕拂著水面找尋微生物,彷彿是用湯匙喝著湯,或用小叉子輕輕挑起食物送入體內,牠們用優雅的方式品味濕地美食,宛如進了米其林餐廳一般細細品嘗著主廚送上的好菜。

台灣濕地最佳代言人——黑面琵鷺

黑面琵鷺
4月、5月來到關渡濕地,可以看到大約50隻左右年輕世代族群的黑面琵鷺。圖片提供:公視驚奇VR生態館

黑面琵鷺是台灣溼地最佳的代言人,許多人因為牠們而開始認知到濕地的價值與重要性。台灣也成為復育黑面琵鷺的最佳地點,讓原本數量不到1000隻面臨滅絕危機困境的牠們,族群量拉升到將近5000隻。4月、5月來到關渡濕地,可以看到大約50隻左右年輕世代族群的黑面琵鷺,數量雖然不多,但總是會來到北台灣等待南風吹起,再順著風飛回北方的繁殖地。

至於黑面琵鷺的覓食行為會讓人聯想到辛苦的勞力工作者,選擇了火鍋作為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一群人拿著筷子開開心心地在大鍋中尋找著可以補充體力的蛋白質,幸運夾住魚蝦的鳥兒一口開心的吞下,牠們大快朵頤濕地美食的模樣讓人歡喜且莞爾。

濕地的巨大威脅外來入侵種——埃及聖䴉

埃及聖䴉
埃及聖䴉食量大、不挑食,快速且有效率地將台灣濕地上各類美食取走。圖片提供:公視驚奇VR生態館

樣貌奇特的埃及聖䴉是台灣目前非常有爭議性的鳥類,原本不應該出現在台灣的牠們,在人為的介入之下來到了台灣,輾轉進入了台灣的濕地。數量也從不到20隻快速增加到超過5000隻,成為對本土物種帶來巨大威脅的外來入侵種。

埃及聖䴉的鐮刀型嘴喙讓牠們像是帶著堅硬長叉子走入夜市的高壯外國觀光客,快速且有效率地將台灣濕地上各類美食取走,由於牠們喜歡成群結隊、食量大、不挑食、取食效率又高,一大群湧進入濕地後,原區域當中體型瘦小的濕地鳥類就會被擠壓到角落;加上牠們如秋風掃落葉般把大部份的底棲生物吃光,也讓其他原生種鳥類眼巴巴地望著自己心愛的美食卻吃不到。一年年過去,埃及聖䴉的威脅問題越來越嚴重,目前都還無法獲得良好的控制。


原本不應該出現在台灣的牠們,數量從不到20隻快速增加到超過5000隻。圖片提供:公視驚奇VR生態館

台灣濕地是鳥類眼中的美食天堂,不需要米其林的評星模式便吸引大量的濕地饕客前來品味。但是,作為東道主,我們不僅僅應該要維持好我們的食物數量與品質,更應該去管理好秩序,不要讓單一物種成為唯一的客人,而是能夠讓更多鳥類前來分享這塊濕地的富饒。

※ 本文與《驚奇VR生態館》節目合作刊登,播出時間:公視頻道,每週六下午3點,更多節目請見官網公視+線上看

 

珊瑚集體產卵季節 東海岸基翬首次寫入科學紀錄

$
0
0

每年約在媽祖聖誕前後(農曆3月23日),台灣周邊海域的珊瑚產卵就會在同一時間「集體大噴發」。過去台灣對於珊瑚產卵的紀錄多集中在墾丁海域以及澎湖群島,近日學者深入台東,首次紀錄到東海岸珊瑚礁產卵的科學資料。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與博士後研究員郭兆揚抵達台東縣成功鎮,4月24日開始進行夜間水下潛水掉觀察紀錄,觀測桌型軸孔、變異軸孔、變形表孔珊瑚、叢狀棘杯珊瑚、粗糙片棘珊瑚、實心角菊珊瑚等六種珊瑚,分別於8:30至9:00點間進行釋放精卵束的生殖行為。

隔日,研究團隊進駐台東,進行基翬海岸珊瑚礁群聚長期生態研究。26日陳昭倫、郭兆揚再次下水發現更多和大量的珊瑚種類,包括叢狀棘杯珊瑚、紋柱珊瑚、皺摺繩紋珊瑚、大錐珊瑚、片腦紋珊瑚、中國腦紋珊瑚、密集迷紋珊瑚以及柔軟管孔珊瑚等八種大量釋放精卵束的壯觀景象。

其中柔軟管孔珊瑚為雌雄異體的珊瑚物種,雄性柔軟管孔珊瑚大量釋精造成ㄧ層薄霧覆蓋在珊瑚群體上,不同於其他雌雄同體珊瑚釋出同時含有精子和卵的「精卵束」。

大堡礁生殖力下降  台東珊瑚仍健康產卵

曾參與2016年澳洲大白化調查的郭兆揚指出,日前發表於Nature國際期刊的文章揭露大堡礁遭遇2016與 2017連續兩年的大白化衝擊後,不僅造成珊瑚成體大量死亡,同時也造成珊瑚產生精卵的生殖力和後續珊瑚幼生入添到珊瑚礁區的成功率下降,使得珊瑚礁無法復甦。

此次在基翬海岸觀察到許多種類的珊瑚都還持續能夠進行珊瑚產卵的行為,除了證明台東海岸的珊瑚仍舊健康可以投入生殖,也期待這些卵能夠成功受精發育成小珊瑚再回添到東海岸各地的珊瑚礁區。

陳昭倫表示,由於缺於長期研究經費與人力培訓,東海岸的珊瑚礁長期研究資料有待政府與學界的投入。但是陳昭倫也憂心表示,基翬和東海岸珊瑚礁面臨許多大型開發案與沿岸的棲地破壞,就算成體珊瑚努力的生殖,但是生出來的小珊瑚卻要面對棲地消失沒有家可以住的窘境,這也是公部門必須要面對東海岸開發嚴峻的問題。

【珊瑚生殖小百科】
珊瑚屬於刺絲胞動物,所以會有發育精子和卵以便進行繁殖。大部份我們在淺水域看到的珊瑚都是屬於「雌雄同體」,也就是在同ㄧ隻珊瑚蟲體內可以同時發育精子和卵,而在準備生殖之前,珊瑚蟲就會在體腔內「搓湯圓」把數顆的卵和兩條的精子束包成ㄧ顆圓球狀,這樣有利於將這些生殖細胞排放到水體中。也由於卵含有大量油脂,具有浮力,可以很快的把精卵束帶到水表層,因為水的波動炸開之後,來自不同珊瑚群體的精卵就可以受精再發育成胚胎後,長成小珊瑚。而少部分的珊瑚(如管孔珊瑚、微孔珊瑚)是「雌雄異體」,有的群體只會排精,有的只會排卵。

根在哪裡?尋回自我與森林、生物的連結

$
0
0
文:林虹汝(紅絲線書店創辦人)
《台灣山林百年紀》,作者:李根政,天下雜誌。《半個地球:探尋生物多樣性及其保存之道》, 作者:愛德華.威爾森,商周出版。
《台灣山林百年紀》,作者:李根政,天下雜誌。《半個地球:探尋生物多樣性及其保存之道》, 作者:愛德華.威爾森,商周出版。

在科幻電影虛構的外星球,原始住民們只要將尾巴末端與動物鬃毛、植物維管束組織相連,纏繞在一起的生命線就會得知彼此意識,共同連至大地母親意識。在名為地球的這座行星上,人類或許是唯一與地球失去連結的生命物種,如果我們能尋找到萬事萬物的根源,是否有機會回到生命圈之中安身立命,再無漂泊感呢?

倘若森林會說話

我們從這座島嶼最古老的生態系——檜木原始林開始尋根:在6500萬年前恐龍大滅絕的時候,少數檜木存活下來,有些族群隨著冰河時期陸續南遷至台灣,來自北方的他們選擇雲霧繚繞的山區創造家園,孕育出豐富的生態系統。倘若檜木會開口說話,就可以述說島嶼以及星球的歷史,那麼我們就可以學習身為地球住民的先備知識,整座森林的聲音連同記憶,一定非常壯觀。

然而,除了機器聲,我們什麼也聽不見。於是讀起《台灣山林百年紀》這本書忍不住悲傷掉淚,它紀錄了自1912年以來台灣森林變遷的歷史,以文字讓人們聽見森林無聲的吶喊,同時感受到劇烈的傷痕,這確實也是一部森林淪亡史。

台灣山林百紀:從森林浩劫到救償之路

《台灣山林百年紀》分為四部篇章,作者李根政是現任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以多年環保運動者的角度書寫。前面兩部先是爬梳台灣山林逾百年來所遭遇的浩劫,包括森林快速消失的二大階段。第一階段是長達78年的大伐木時代,始自日本殖民至國府時期,由政府主導、大規模計劃性地砍伐原始森林,直到1988年至1991年的森林運動才正式終結。

大伐木時代的歷史非常不光彩,公部門林業單位跟學界常避重就輕地省略甚至美化。所以森林如何快速淪亡,教科書也從未記載。

第二段從2002至2012 年,是大伐木之後的另一場浩劫。政府以國土保安為名實行「造林」,實質上卻是毀林的錯誤政策。樹種組成多樣的闊葉原始林在開發思維下被視為林相不良、蓄積低劣而被毀林,改種經濟林。然而森林並非僅是生產木材的功能,我們不能再走經濟造林的錯誤道路。

第三部為經濟林的再定位,針對台灣目前的木材消費與自給率,以及國產木材前景、FSC國際森林認證等等主題開啟討論。第四部則是民間復育山林的實作案例考察,相對於政府的錯誤造林、工程整治,民間社會不分族群,正從生態學與在地知識出發,重新向大自然學習。書中紀錄包括魯凱族人在達巴里蘭、陳玉峯教授與興隆淨寺在高雄甲仙、嘉義中埔的檳榔園、鎮西堡部落等地護林植樹的案例,各自以有限的力量復育山林,試圖尋找森林百年破壞後的救償之道。

《台灣山林百年紀》書中還有許多內容值得討論,尤以「搶救棲蘭檜木林—催生馬告國家公園運動」一章讓人窺見保育運動過程的錯綜複雜。透過細節的閱讀理解,未來面對新聞議題或者行動參與,便能敏銳覺察問題的根源。

今日的烏托邦,明日的現實

最早提出「生物多樣性」一詞的博物學家Edward O. Wilson 愛德華.威爾森於86歲高齡寫下人類世三部曲的最後一本《半個地球:探尋生物多樣性及其保存之道》,與《台灣山林百年紀》森林重生之夢相呼應。《半個地球》迫切地告訴我們,地球生命多樣性正處於存亡關鍵,目前的保護面積不足以遏止生物多樣性喪失,他主張把地球的海陸面積各劃出一半為某種程度的保護區,可以保存八成當下倖存的物種。

翻看《半個地球》書中一幅幅生物分類繪圖,智者憂心卻樂觀的話語像一縷魔法煙霧裊裊升起,靜態書頁充滿了聲響,人類以外的生命發出了呼喊,這是地球花了38億年的時間建構而成,生命在無形中織成一張網,你是否願意恢復彼此之間的連結?

紅絲線書店販售新、舊書,閱讀空間由街景、舊物與老傢俱所組成。
紅絲線書店販售新、舊書,閱讀空間由街景、舊物與老傢俱所組成。攝影:林虹汝

紅絲線Text apartment
因為相信書是一種絲線,細小緩慢卻強韌,能修復人心、土地與群體斷裂毀壞之處,所以在沒落的城鎮中開了書店,是一個書與靈魂共同棲息的場所。店內書籍以人文哲思、台灣文學為主,也關注心理諮商、自然生態、性別議題等面向,並提供茶飲。 
TEL:04-7283360
FB :紅絲線Text apartment
ADD:彰化市城中街20號

作者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主婦聯盟合作社以「共同購買」集結關心自己、關心環境、關心生產者的消費者,每月發行《綠主張》月刊,推動合作理念、綠色消費改善環境品質,以計畫性消費及合理價格予生產者支持,並透過食安教育,讓人與土地都健康。

前往>>官方網站粉絲團LINE生活圈

《哥倫布大交換》:餵飽大量人口 美洲食用植物生力軍

$
0
0
文:克羅斯比;譯:鄭明萱

若說美洲印地安人就只送給這世界一項禮物:玉米,他也就足以受世人永遠感戴了;因為這個作物已成為人類及其牲口最重要的糧食之一。最近在墨西哥發掘出的野生古玉米,可供我們估量美洲印地安農業大師的成就。野生玉米的成熟穗只有一吋長,鉛筆粗細。整根玉米的營養成分,或許還不及二十世紀區區一顆玉米粒。

玉米
玉米。圖片來源:Petr Kratochvil (CC0 1.0)

溫帶糧食作物  玉米、馬鈴薯、甘藷

歐洲人初抵美洲之際,那裡已有各型玉米作物,時至今日種類更多。發展結果,在各種極端不同氣候之下玉米都能有極好收成。比起舊世界類似的植物,它的優勢是無論在稻米嫌太乾或小麥嫌太濕的區域,都可以欣欣向榮。地理分布而言,玉米恰好位於上述兩種作物的生長帶之間。還有一項超具價值的特點:世界玉米田每單位平均產量幾乎是小麥的兩倍。對於饑荒乃屬人生真實面的人口來說,玉米又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很快地供應食物。很少有其他植物能像玉米這般,短短一個生長季就能提供如此高額的碳水化合物、醣分、脂肪。

至於馬鈴薯,雖然在熱帶地區長得不好,卻也是人類最大量種植的作物之一。作為溫帶地域最重要的糧食,只有小麥可以與之競爭;而且馬鈴薯每單位耕地的產量,更達小麥或其他任何穀類數倍之多。更有甚者,馬鈴薯可以在極小片瘠地內栽植,而且長得極好,事實上經常被人如此栽種。它適應各型溫帶氣候,從海平面一直到一萬英尺以上的高緯度都能安家,可容最不適任的農夫使用最原始的耕具種植。

全球以甘薯做為主要作物的地區雖然很少,但是它的產出奇高——稻米的三至四倍——而且既耐旱又耐瘠土,因此成為地球上很長一道溫暖氣候帶攸關重要的第二作物。印尼就是一個好例子:該國1962至1963年稻米產量1340萬公噸,同時也收成了三百多萬公噸的甘薯。

窮人家桌上的肉 豆類 

當日西班牙人抵達之際,豆類是中美洲賴以維生的三大營養來源之一,這營養三寶的另外兩項是玉米和美國南瓜;時至今日也依然是全世界數百萬人的重要飲食內容,即使重要性或許稍遜當年。

豆類家族之內,有千種以上類別,有些來自新世界,有些原生舊世界,但是在多數作者筆下與統計人眼裡,既然都出以「豆不就是豆嗎?還能有什麼不同」的籠統態度,我們實在很難精確陳述「美洲」之豆到底有多重要。世上眾豆之中,最重要的那一粒豆,雖屬東半球舊世界的大豆君,可是皇帝豆、雪豆(萊豆)、仰光豆、馬達加斯加豆、奶油豆、緬甸豆、海軍豆(以上五豆均屬白豆)、架豆(攀緣莖類之豆)、咖哩豆、腰豆、法國豆、各種名稱的四季豆、各式菜豆,林林總總眾家豆子,其實俱都是美洲原產。美洲諸豆經常被稱作「窮人家桌上的肉」,既富蛋白質,又有高量的油脂與碳水化合物。

歐洲人初抵美洲,美洲豆豆早已以千百種姿態存在,分別適種於幾乎每一型氣候,而且顯然較舊世界許多可食類籽仁都高明甚多,於是立即迅速傳至歐非亞三洲。但因它多為私人菜園小栽,而非較大規模的田間作物,所以往往未受官家普查注意。

即使列入普查統計,也只是與其他許多種豆子統歸在「可食籽仁類」項下。它們的重要性,遂無法用確切的統計描述歸類呈現,可是卻不能減其重要性於半分。任何一位國際旅人,都可以告訴你這樣的故事:每履異國陌生新地,開頭幾餐,他這位來自遠方的訪客或許會受到美食招待,可是不出幾時,最後一定會發現自己面對著——不論在挪威、在西伯利亞、達荷美(今稱貝寧),還是澳大利亞——美洲豆子。

貧瘠之地的盛產物  樹薯

所有重要的美洲食物之中,溫帶氣候區居民知之最有限的是樹薯。對它最熟知的名字則是薯粉;因為以此之名,樹薯以甜點的姿態出現在他的餐桌上。這還不夠混淆,它又叫做木薯。對北美與歐洲來說,樹薯是稀有的異國植物,可是它對熱帶地區食物供應的貢獻,正如玉米或馬鈴薯之於溫帶地區。

樹薯作物是一大型灌木,通常長到五到十二英尺就進行收成,雖然其實還可以冒到十八英尺高。樹薯的嫩芽與葉部可食,而且經常被人食用,但是具價值的部位卻在根部,收成時往往有一、二英尺的長度,直徑二到六英寸,一到五公斤或更重。從食用者觀點來看(雖然不見得符合植物學家的眼光),樹薯只有兩種:甜的和苦的。甜樹薯可以直接生吃,苦樹薯則有致命含量的氫氰酸,一定要經過處理方可食用。自美洲印地安人開發出把它從有毒物變成可食物的基本程序以來,方法至今未變,所以下面就讓我們借用四百多年前英國商人巴洛筆下的描述。他在呈給英王亨利八世的報告內寫道,印地安人把樹薯根拿來,

放在石上擦磨,直到磨成凝乳狀,然後放入一只樹皮製的狹長袋中,擠出汁液收進容器。待水分全部擠出,袋中便剩下細白如雪的粉末,用來製作糕餅,以平鍋在火上烘烤,味道極好,營養健康又可當作藥膳,擺上一年都不會壞。汁液部分,他們也同樣拿來在火上烹煮,烹畢成為極好的飲料,厚實有勁。可是若不用火煮過就喝,只消一個堅果殼的小份量,就足以令人失禁而死。

樹薯茁長的地帶,可以從海平面高度一直到七英尺,其他任何重要作物都無法生存的瘠土,樹薯也都可以欣欣向榮:在下剛果部分地區,連玉米都嫌不毛的土壤中,據聞樹薯每公頃卻可有五噸產量。那些會對其他作物造成破壞的乾旱、蟲害,樹薯則全不在意。雖然它主要係由澱粉組成,蛋白質與脂肪含量極微,卻極富某些類維他命與他種養分。尤其重要的是,它在每單位土地面積上生產出來的食物總重量,比其他任何熱帶植物都多。

而樹薯唯一要求於人與自然者,只是要有一個不降霜的氣候,不鹹也不潮的泥土,以及一年從二十到二百英寸的雨水!難怪它會成為熱帶地區的作物首選之一。自哥倫布首度與它見面開始,它已經圍著地球腰部擴展一圈。在北緯三十度到南緯三十度之間,樹薯填飽了從蘇門答臘到剛果再到其故園巴西的無數肚皮。


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

作者:克羅斯比

譯者:鄭明萱

出版社:貓頭鷹  

出版日期:2019/03/07

從我讀到這本書的那一刻起,歷史對我而言,就再也不大一樣了。──美國名史學家麥克尼

1492 年,哥倫布航向美洲,地球上的生命就此改變......
1492 年之後美洲的原生植物,馬鈴薯、玉米成為世界人口的日常生活飲食,世界人口快速成長。但自哥倫布後,歐洲帶到美洲大陸的天花等疾病,使無法抵抗的美洲住民人口急速銳減。而來自歐洲的物種在生態競爭下也造成許多美洲物種滅絕。

在哥倫布與大航海時代之前,冰河期的結束將美洲大陸與世界上其他陸地完全阻隔開來,獨立發展形成各自不同的生態系。1492 年以降的大交換打破了這層隔絕,各式物種交互移動,永遠改變了人類歷史的走向,更對兩邊的自然生態造成不可抹滅的影響。

1972 年,《哥倫布大交換》第一版於美國出版,「哥倫布大交換」一詞成為生態史研究中的專業術語。這本 40 年前由克羅斯比的書,開啟了生態史這個全新的研究領域,成為回顧近代人類發展歷程時的全新角度。這啟發《槍炮、病菌與鋼鐵》。就如同作者克羅斯比所言:「這個星球上的生命,從此徹底並永遠地改變了 。」在今日我們重新思索人與自然的關係之際,更值得我們重新回顧這本 40 年前的經典之作。

 

 

別說陰天,雪落下來都發電 太陽能板在日本雪地的應用發展

$
0
0
文:宋瑞文(太陽能光電發電系統公會特約撰述)

今年反核遊行使用太陽能板供電,原本是示範給民眾認識的美事,卻因為部份網友的迷思,被質疑為作假,誤會的理由是,陰天發電量不敷使用。然而,陰天其實也是太陽能板會考慮的發電環境,德國聯邦環境廳屋頂採用的太陽能板便是如此(見下圖),且整棟建築基本上不需另外買電(ZEB、淨零能耗住宅)。

德國聯邦環境廳2013年採用的太陽能板在陰天也發電。擷取自影片。來源: Channel Panasonic - Official
德國聯邦環境廳2013年採用的太陽能板在陰天也發電。擷取自影片。影片來源: Channel Panasonic - Official

事實上,太陽能板的應用,不但顧慮到陰天的狀況,連會下雪的地方,都有各式各樣的進展。國土內不少雪地的日本,自推行再生能源後,雪地鋪設太陽能板的規劃,接二連三地展開,其中不乏規模數一數二的案例。簡單地說,「太陽能板能用的地方,比你想得多更多。」

在介紹日本在雪地鋪設太陽能板有哪些巧思之前,先介紹日本北邊國土的代表、北海道的日照狀況。或許有不少人以為,高緯度地帶不利於太陽能,其實不然。北海道有很多日照量豐富的地方,有的還超過東京、大阪等城市;且因為氣溫低,太陽能板溫度不容易上升,不影響發電效率。加上地廣人稀,鋪設規模在全國名列前茅。

而在各縣降雪量第一的山形縣,積雪量大,日照時間短,但夏天最高溫卻又超過40度,嚴冬和酷夏各有問題要解決。在積雪的問題上,架設角度和高度與一般不同,例如一部份角度增加到40度,高度增加到1.8~2公尺,視情況再調整到最佳化。高溫問題,則添購了外國製的相應製品。受氣候變遷影響,日本東北降雪量增加,山形縣在太陽能的實作,可望為類似狀況的縣市提供參考。

融雪太陽能系統。圖片來源:環境システムヤマノ
融雪太陽能系統。圖片來源:環境システムヤマノ

俗話說水來土淹。面對積雪,不難想到直接用熱融掉的方法。在福島縣須賀川市,年輕人越來越少,老人在爬屋頂除雪時又容易發生意外。人力除雪格外困難。部份家戶因此裝設加熱器來除雪,但加熱器需要化石燃料,要花錢又會增加環境負擔。於是,和防止高熱的太陽能板恰好相反,當地太陽能板製造商開發了會發熱的太陽能板,配備降雪感測器,一察覺到就會自動發熱除雪。

太陽能板製造商開發了會發熱的太陽能板,配備降雪感測器,一察覺到就會自動發熱除雪。圖片取自新聞稿,來源:環境システムヤマノ
會發熱的太陽能板,配備降雪感測器,一察覺到就會自動發熱除雪。圖片來源:環境システムヤマノ

積雪落在太陽能板上會擋光,落在地上卻會反光。在北海道最北的稚内市,這裡的太陽能發電廠,除了實驗用哪個角度設置能夠最佳化,還採用了正反兩面發電的太陽能板,冬天時吸收地面反光,融雪後因為地上的貝殼的反光等等,仍然能夠反面發電,估計可以提升1~3成的發電量。

以上幾種因應雪地的太陽能板設置方式,尚有諸多細節。比方說,即便都是多結晶矽太陽能板,也會因為製造商的不同,影響積雪的容易程度,得依現場狀況調整,採購不同款式的太陽能板做混合搭配。又,因為鋰離子電池在低溫下容易出問題,而採用混合鉛電池的蓄電池製品。又或者,同樣是發熱融雪設備,各地做法也不盡相同。

落雪發電裝置在雪鞋。圖片來源:UCLA
落雪發電裝置在雪鞋。圖片來源:UCLA。

雪地佔地球面積的三成,其上鋪設太陽能板,對於再生能源的普及,有重要的意義。而為克服落雪對發電效率的負面影響,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劃時代地開發落雪即發電的太陽能板。發電的原理是摩擦起電,讓落雪在接觸到太陽能板時交換電子、產生能量;其中落雪發電的裝置,還能應用在冬季運動用品,評估運動員的表現(上圖)。

在雪地應用太陽能板的例子裡,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發明與因地制宜。一部份案例,因為當地製造商追加適應雪地的功能,獲得了訂單;也有別的案例,同樣為了適應雪地,採購國外的製品。不管是國內廠商或外國廠商,只要符合消費者的需求,便能獲得訂單。

由於再生能源電價補貼逐年降低,與便宜的外國製品,日本太陽光電關連企業,近年來並不好過。激烈的競爭環境,就像大雪一般嚴苛;該如何險地求生?雪地太陽能板的裝設,是廠商的挑戰與可能。

【熊在人間】小熊回家記 與回家之後……

$
0
0
公視記者 張岱屏 賴冠丞 顏子惟

曾經有句諺語說,拉拔一個孩子長大,需要一整個村莊的力量。那麼,讓一隻瀕臨絕種的小黑熊重返山林,又需要多少人同心協力,多少專業的考量與規劃,才能完成?近年台灣第一次執行的黑熊野放工作,從照養到訓練如何進行?野放之後的工作與挑戰又是什麼?

落入人間

2018年7月10日,一隻跟媽媽走失的小熊,被遊客發現出現在花蓮南安瀑布附近,根據體型估算大約三到五個月,是個還需要喝奶,無法在野外自行求生的小孩。花蓮林管處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在發現小熊的現場,布置簡易圍籬,希望熊媽媽能回來把小熊帶走,沒想到因為太多人為干擾,熊媽媽始終沒有出現。

2018年7月10日,一隻跟媽媽走失的小熊,被遊客發現出現在花蓮南安瀑布附近。 (照片提供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2018年7月10日,一隻跟媽媽走失的小熊,被遊客發現出現在花蓮南安瀑布附近。照片提供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找不到媽媽的小熊,持續在瀑布附近逗留,翻找遊人留下的垃圾,排遺中甚至發現菸蒂,幾天後小熊開始拉肚子,健康狀況急轉直下,好幾天都虛弱地躲在橋墩下,最後甚至不肯進食。等了兩個星期,熊媽媽沒出現,再下去小熊勢必一命嗚呼,研究黑熊20多年的黑熊媽媽黃美秀,於是建議管理單位,是該啟動救援了。

黃美秀表示,南安小熊是台灣第一起,不是經由查緝過程而落入人間的熊。在沒有母熊的狀況下,該怎麼拉拔長大?學者與管理單位達成共識,最好的安排,就是透過人為安置和野訓過程,讓小熊能回到原棲地。2018年8月,南安小熊被安置到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低海拔試驗站,由黃美秀老師組成野訓團隊接手照養。還沒斷奶的小熊,除了喝代奶和麥片調製成的小熊粥,林務局各地的林管處工作站也動員,幫小熊採集各種野外的食物。

2018年8月,小熊被安置到特生中心的低海拔試驗站,由黃美秀老師組成野訓團隊接手照養。
2018年8月,小熊被安置到特生中心的低海拔試驗站,由黃美秀老師組成野訓團隊接手照養。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也發起小熊食物募集,各地關心小熊的民眾寄來蔬果、雞蛋、蜂蜜等食物,填滿工作站的冰箱。小熊幾乎什麼都吃、什麼都嘗試,讓研究人員大開眼界。同時為了籌募野訓計畫的各項經費,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發起民眾募資,總共2403人出資,募得450萬元,藉由點點滴滴的小額捐款,讓民眾共同參與這項保育行動。

野訓啟動

位於台中烏石坑的低海拔試驗站,有一座全台灣獨一無二,專門提供給小熊野訓的展場,面積有2400平方公尺,十多年前曾經有兩隻小熊HAPPY和BINGO在這裡進行野訓。當年的兩隻熊最後並沒有野放,場地閒置十多年,樹木長得更加茂密,為了避免小熊越獄成功,特生中心格外慎重事先特別整理場地。

台中烏石坑的低海拔試驗站,有全台灣獨一無二,提供給小熊野訓的展場,過去HAPPY和BINGO兩隻小熊就曾經在這裡進行野訓。
台中烏石坑的低海拔試驗站,有全台灣獨一無二,提供給小熊野訓的展場,過去HAPPY和BINGO兩隻小熊就曾經在這裡進行野訓。

小熊越長越大,原本的籠舍已經不能滿足活動需求,2018年12月,野訓團隊準備把牠搬移到更寬闊的森林展場,開始第二階段的中學課程。第一步就是要訓練小熊,像野外的熊一樣覓食。由於野外的黑熊食性本來就很多樣,研究人員每天費盡心思,替小熊準備十多種蔬果或野外採集的食物。

野訓的小熊不可以飯來張口,必須靠自己的嗅覺,爬上樹或在地下挖掘,把食物找出來。研究人員在準備食物之外,也要觀察小熊的健康狀況。他們每天採集糞便放進冰箱保存,分析這隻熊究竟吃了些什麼。

小熊與牠的好麻雞。
小熊與牠的好麻雞。

小熊不但要會採集野果,也要會獵捕動物,野訓團隊準備了雞、小羊、小豬等動物,小熊成功地抓到好幾隻,但有一隻大膽雞,壓根就不怕小熊,還跟在後頭吃小熊剩下的食物或便便裡的種子,成為小熊野訓生涯中的好麻雞。

野訓展場裡,研究人員得以長時間近距離地觀察小熊的各種行為,這是野外研究不可能做到的。野外的台灣黑熊有築巢習性,南安小熊也很快展現築巢技能,在森林展場的樹冠層,做了六七個舒適的窩,黃美秀推測,是小時候跟媽媽在一起,耳濡目染學習來的。

1003-1- (162)野外的台灣黑熊有築巢習性,小熊也很快展現築巢技能,在森林展場的樹冠層,做了六七個舒適的窩。(畫面提供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野外的台灣黑熊有築巢習性,小熊也很快展現築巢技能,在森林展場的樹冠層,做了六七個舒適的窩。畫面提供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野訓小熊的過程,就像代替熊媽媽拉拔牠長大,「有一個感覺,哇,這個小孩子長得很快、變化很大」野訓團隊研究助理張碩軒說。隨著小熊體態越來越成熟,身手也越來越矯健,分離的時間也逐漸逼近。

4月初野訓團隊替小熊進行第五次健康檢查,台北市立動物園的獸醫團隊,特別前來支援,帶來大型動物專用的移動式超音波與X光機,這也是野放前最後的體檢。

四月初野訓團隊替小熊進行第五次健康檢查,台北市立動物園的獸醫團隊,特別前來支援。
4月初野訓團隊替小熊進行第五次健康檢查,台北市立動物園的獸醫團隊,特別前來支援。

進入倒數階段的最後一堂課,是要訓練小熊迴避人,斷開對人的依戀,這也是野放能不能成功最大的關鍵。黃美秀說,野放前最後兩個星期連研究人員也都不靠近熊,對人的趨避必須百分之百嚴格做到,才有辦法野放。

對熊來說,森林是家,但也隱藏凶險。根據黃美秀20多年的調查,野外繫放的台灣黑熊中,高達一半因為誤入陷阱而斷趾斷掌。為此,野訓團隊特別加開一堂全世界都沒有的野訓課程­,教小熊認識並趨避陷阱。

根據黃美秀的調查,野外繫放的台灣黑熊中,高達一半因為誤入陷阱而斷趾斷掌。
根據黃美秀的調查,野外繫放的台灣黑熊中,高達一半因為誤入陷阱而斷趾斷掌。

根據黃美秀的調查,野外繫放的台灣黑熊中,高達一半因為誤入陷阱而斷趾斷掌。
根據黃美秀的調查,野外繫放的台灣黑熊中,高達一半因為誤入陷阱而斷趾斷掌。

野放準備

小熊準備好了,但是大環境夠不夠友善,能讓這隻熊妹仔順利長大呢?黃美秀來到花蓮卓溪鄉與部落族人溝通,族人都表達心聲,希望小熊能早日回家。花蓮南安部落青年林泳浤說,這幾年部落已經有意識地,不再使用獸鋏狩獵,這次小熊野放,部落希望做一個好的示範,杜絕任何獵捕或使用獸鋏的行為。

花蓮卓溪鄉南安部落族人,希望小熊能早日回家。
花蓮卓溪鄉南安部落族人,希望小熊能早日回家。

小熊野放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野放時間選在野外果實豐盛、天氣比較穩定的4月底,地點也是煞費思量。林務局2018年12月就委託部落青年進入深山探勘,評選出適合野放的地點,首先食物資源必須豐富,另外距離部落或山屋,必須有一定距離,避免人為干擾,最後終於選出適合野放的地點。

野放之後要怎麼知道小熊活得好不好?會不會遭遇不測?藉由小熊身上帶的衛星發報器,研究團隊可以隨時掌握牠的行蹤,「如果小熊在一個地方不動超過一天以上,我們就會立刻知道,牠可能出狀況了」黃美秀表示,野放之後的追蹤非常重要,甚至可以即時修正小熊的行為,避免不必要的人熊衝突。比如近年因為無痕山林不確實,野外黑熊受廚餘食物等吸引,出沒山屋的事件頻傳,有了衛星定位,若得知小熊出現在山屋附近,管理單位就要在第一時間即時處置。

1003-1- (236)黃美秀表示,野放後的追蹤非常重要,甚至可以即時修正小熊的行為,避免不必要的人熊衝突。
黃美秀表示,野放後的追蹤非常重要,甚至可以即時修正小熊的行為,避免不必要的人熊衝突。

南安小熊的頸圈,非常特別具有延展性,會隨著小熊成長而加大,一年後自動脫落,顏色是非常鮮豔的粉紅色,讓民眾容易辨識。萬一在野外發現小熊蹤跡,可以利用黑熊通報系統,通知台灣黑熊保育協會或林務局。

回家之後

根據調查,野外的台灣黑熊目前僅存200到600隻左右,黃美秀從2014年起,在玉山國家公園、大雪山等地,採集了好幾百件野外黑熊的糞便或組織,交由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系進行DNA分析,鑑定出157隻黑熊個體,每隻熊的遺傳資訊甚至親緣關係,都可以從圖上看出來。台大動科系教授朱有田指出,從目前的遺傳資訊看來,大雪山地區的黑熊遺傳多樣性低於玉山國家公園,有近親交配、基因窄化的疑慮。

1003-1- (255)2014年起,黃美秀採集了好幾百件野外黑熊的糞便或組織,由台大動科系進行DNA分析。
2014年起,黃美秀採集了好幾百件野外黑熊的糞便或組織,由台大動科系進行DNA分析。

台大動科系的實驗室裡,有好幾桶液態氮低溫保存罐,裡面保存著包括黑熊、石虎等瀕臨絕種動物的細胞樣本,其中有一支是南安小熊的細胞。萬一有一天,台灣黑熊在島嶼上真的滅絕,這一支支冷凍保存的細胞,是讓這個物種能苟延存活,最後不得已的手段。

1003-1- (249) 台大動科系的實驗室裡,保存著包括黑熊、石虎等瀕臨絕種動物的細胞樣本。
台大動科系的實驗室裡,保存著包括黑熊、石虎等瀕臨絕種動物的細胞樣本。

長久以來,社會大眾與官方對黑熊的生態習性了解太少,過去30年來,台灣黑熊保育研究經費拮据,前幾年包括野外黑熊調查用的頸圈,都還是靠民間募款,保育工作力不從心。4月23日,在小熊野放前的記者會上,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特別強調,今年林務局的野保經費已經提高到一億兩千萬,未來預計每年針對五個瀕臨絕種的動物做調查,了解包括黑熊、石虎等瀕絕生物,最基礎的野外調查資料。

小熊回家了。但牠的未來會是什麼?我們能不能好好守護牠的家,把黑熊存活的希望,留在山林裡呢?

※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熊在人間】小熊回家記

05/06(一) 22:00首播
05/11(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我們的島官網 http://ourisland.pts.org.tw
我們的島影音中心 http://www.youtube.com/user/ourislandTAIWAN
我們的島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TSourisland

 

 

環團桃市府靜坐 大潭藻礁「暫定自然地景」何時才有結果?

$
0
0
整理:林琪娟(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3日下午,環團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發起「為孩子的未來靜坐」活動,來到桃園市政府靜坐抗議,希望政府能為下一代保留下珍貴的大潭藻礁,並詢問桃園市政府關於專案小組會議記錄與大潭藻礁暫定自然地景SOP的問題。同時,環團也邀請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到現場,告訴參與靜坐的民眾大潭藻礁何以珍貴,以及搶救她的意義何在。

5/3大潭藻礁靜坐活動
民眾在桃園市政府前,參與保護大潭藻礁的靜坐活動。攝影:林琪娟

在珍愛桃園藻礁的臉書貼文中,環團寫到,上次4月26日的靜坐,他們就曾請桃園市環保局海岸管理處長林立昌提供1月18日的專家諮詢會議紀錄,想了解是哪些專家出席會議、會議上對藻礁保育的討論又是如何。當時,林立昌表示明天一定會給會議紀錄資料,但資料卻一直沒有下來。之後,聯盟發起人潘忠政打電話去詢問,海管處科長這才表示這份會議資料還在簽呈流程中,簽核尚未下來,至於要何時才能看到資料,科長則表示不知道。

文中還提到,三個半月前的會議資料,在人民請願時回應是以此次會議為本,作為對大潭藻礁自然地景審議無法列冊追蹤的依據;怎會到如今卻表示還在簽核無法公布呢?

在這次靜坐上,海管處副處長曾國偉來到現場為環團進行解答。

潘忠政向曾國偉問道,為何4月26日時林立昌說會議紀錄可以明天給,但現在卻一直沒有給,這是怎麼了?曾國偉只回答道,會議記錄目前確實還在簽辦中,之後確定好了就會提供資料。

潘忠政又問到,但在這期間,中油就開始在海上動工挖藻礁怎麼辦?曾國偉回答,如果中油在環評上有違法,中央和地方的環保署都會做處理。但潘忠政則說,如果按照「環評」的標準,那就通通不會違法了。

5/3大潭藻礁靜坐活動

潘忠政在詢問曾國偉關於大潭藻礁的問題。圖片來源:珍愛桃園藻礁

至於大潭藻礁列為暫定自然地景的問題,潘忠政問,桃園市政府可以讓大潭藻礁成為暫定自然地景,想詢問指定大潭藻礁為暫定自然地景的SOP到底是怎麼進行的?曾國偉只說,SOP的部分他不清楚,因為審議的程序是在農業局那邊,他之後會請農業局和潘忠政說明SOP是如何進行的。潘忠政又問道,可是他們在2017年就已經把大潭藻礁申請為自然地景的資料給了政府,這個SOP是要進行好幾年嗎?曾國偉只表示,相關單位正在做彙整,完成後會把結果告訴潘忠政。

潘忠政又指出,那為何台南的龍崎指定為暫定自然地景,台南市長迅速就可以指定,但大潭藻礁卻需要等將近兩年還沒結果?相較之下,桃園市政府是否存在失職之處?曾國偉只回答道,每個個案都不一樣,「我們有按照相關程序在進行」。

靜坐結束時,潘忠政表示,也歡迎大家繼續參加隔週的靜坐活動。同時,他們也會在5月24日的下午5點半到6點半,號召所有能號召到的人到桃園市政府,想一起來保護大潭藻礁的人,可以來參加他們的活動。

作者

林琪娟

也可以叫我卡滋。世界長什麼樣子,一部分是由自己決定的,希望這個世界可以對生命溫柔點。

Viewing all 2017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