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7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邁向20%再生能源 無風無光怎麼辦?台電:關鍵在發電預測與儲能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報導

全球已有57個國家把100%再生能源做為能源目標,台灣也以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達20%作為階段性目標。但是,發電來源組成的變革,也遇上相當大的挑戰和質疑。例如,遇上沒風、沒光的日子怎麼辦?再生能源輸出不穩定,會不會影響電網安全?會不會更容易發生缺電?

隨著再生能源占比持續提升,類似這些質疑與問題將越來越多。台灣,準備好了嗎?

白沙屯的陸域風機
白沙屯的陸域風機,林芊妤攝。

增強氣象與發電量預測  與逐步增加的再生能源共存

台電電力調度處副處長吳進忠將再生能源對電網的影響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可預測的部分,例如白天太陽光電變多,冬天風電會增加,陰天與無風時電力會受影響,這些屬於可預測、可提前準備的變化。二是再生能源發電變動性的部分,這是指極短時間內發電出力的大幅度變動,要靠「輔助服務」或儲能系統將變動平滑化。

021103

氣象與發電量預測是再生能源發展重要資料,圖為太陽能發電量預測,截自「氣象資訊綠能虛擬營運中心

要調度再生能源,掌握發電狀況是第一步。台電過去被質疑對太陽光電發電量的掌握情況不好,理由在於官網提供的每日發電量訊息中,太陽光電發電量並非實際資料,而是估計值。

吳進忠解釋,這是因為《再生能源發電系統併聯技術要點》僅規範裝置容量超過1,000瓩且併接於高壓系統的再生能源,才需要將即時發電資料傳給台電。由於這會增加建置成本,業者大多將太陽能案場建置容量設定在1,000瓩以下,台電難以掌握民間業者的發電資料。這問題隨著裝設智慧電表已經有所改善。預估今年底前再生能源案場將全部裝設完成,屆時發電資料每15分鐘就會傳回台電。有了這些資料,結合氣象資料,對於台電掌握不同地區、不同情境的發電量很有幫助,可以提前安排機組調度。

國內的調度能力是否足夠應付20%的再生能源占比?吳進忠認為,哪些調度方式有效?那些無效?這些經驗都要一步步累積。從再生能源占比2%,到目前的5%,再逐年增加到20%的過程中,每天都是調度處檢視再生能源影響、累積調度經驗並加以調整的機會。當然,掌握關鍵的不僅是人,充分的監控資訊與預測技術、足以調度的機組都是配套的一部份。

光彩濕地上的太陽光電。本報資料照片。
光彩濕地上的太陽光電。本報資料照片。

再生能源變動性高  儲能成為明日之星

再生能源併網的問題無法只靠傳統機組跟調度手法解決。除了可預測的變動性外,再生能源還有瞬時變動量大的問題,也就是短時間內發電出力的大幅度變動,造成電壓與頻率的劇烈起伏。愈多再生能源加入電網後,這個效應可能相互抵消減緩,也可能被加強,考驗電網的穩定性。

吳進忠說,這類變動可藉由「輔助服務」中的調頻(AGC自動發電控制)服務加以減緩。調頻服務可在電力系統出現頻率變動的時候,自動增加或減少電力供應,讓電網頻率維持在60Hz左右。複循環燃氣機組、水力機組(含抽蓄機組)與儲能都有很好的調頻功能。

一般人都認為儲能是再生能源的最佳隊友。吳進忠提醒,儲能補充電力的反應很快,確實是很好的方式,但傳統機組也有調頻功能。它們速度不及儲能,但價格便宜,容量大,可以支撐較久的時間。相互搭配才有更好的表現。

工研院在六甲院區建置旗艦級的微電網系統測試場域,包含太陽光電、儲能(見圖)、以及能源管理系統。攝影:陳文姿

工研院在六甲院區建置旗艦級的微電網系統測試場域,包含太陽光電、儲能(見圖)、以及能源管理系統。攝影:陳文姿

提高再生能源占比  業主與系統共同承擔

能源局在高雄永安及台中龍井各規劃一座的百萬瓦等級儲能系統已建置完成,目前在效能標準的驗證程序中,可望今年加入輔助服務行列,成為國內首座併網的電網級儲能系統。吳進忠表示,台電也規劃向民間業者購買儲能來參與輔助服務。規劃是基於2025年能源配比的情境,但實際需求則要視情況滾動檢討。

從2017年再生能源(不含抽蓄水力)占比4.9%,成長到2025年20%的過程中,儲能的角色勢必日漸吃重。但吳進忠指出,這項任務不能只靠「電網級」儲能或是台電,國際經驗是規範再生能源電廠也要負擔一部分責任,每個電廠(超過一定裝置規模)控制自己輸出的電力變動率不要過大,才不會讓承接這些變動量的系統壓力過重。換句話說,大再生能源電廠本身也應裝置一定容量的儲能。

20%的再生能源之路怎麼走?吳進忠說,發電量隨天氣變化、可預測的部分,台電會承擔起來。但在再生能源瞬間變動性的部分,希望業者承擔一部分儲能、台電也承擔系統級的儲能,各盡一份力,共同維持電網的穩定,再生能源的路能更遠。

※ 註:大型風力發電機裝置容量大多超過1,000瓩,發電資料已回傳台電。

作者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


農委會規範漁電共生專區 地主與經營者七成同意才放行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報導

為確保養殖漁業與綠能相互結合,達到一定產量,且不影響漁業發展,農委會1月24日公布「養殖漁業經營結合綠能設施專案計畫審查作業要點」。當中規範,光電養殖專區必須獲得七成以上土地所有權人與養殖經營者同意,由縣市政府向農委會提出申請。

不過,環團仍擔心,作業要點中對生態衝擊、農業衝擊的審查項目不足,恐影響漁電共生的發展。光電業者則批評,條文規定由養殖漁民、養殖業者才能提出專案計畫建議書,等於強迫光電業者要跟漁民合資,並非漁電共生的核心概念。

位於台西的文蛤池結合立柱式光電養殖。圖片來源:水試所

位於台西的文蛤池結合立柱式光電養殖。圖片來源:農委會水試所。

七成地主與經營者同意  七成漁獲確保漁電共生

根據農委會公告的「養殖漁業經營結合綠能設施專案計畫審查作業要點」,光電養殖專區的設立由地方政府擬具專案計畫函送農委會審查。計畫容包括專區範圍、農漁民與能源業者設置意願、發展方向及可行性分析、設施空間配置等。

依規定,光電養殖專區須符合農業用地面積達25公頃以上,且養殖魚塭面積占60%以上;或位於既有養殖漁業生產區,農業用地面積達10公頃以上,且養殖魚塭面積占60%以上的條件。

同時,專區也要取得土地所有權人七成以上同意,且其所有土地面積達七成以上;養殖漁業經營者人數七成以上同意,且其經營面積達七成以上,才能優先推動。

農委會:基本原則把關 不影響漁民權利

農委會表示,持續養殖行為、漁獲量維持七成、不影響漁民權利,這些都是最基本的把關。希望能進一步藉著綠能,改善魚塭養殖。漁業署副署長林國平解釋,專區成立後,漁民與綠電業者再向地方政府提出個案申請即可。專區的規定主要是針對露天養殖,室內養殖則不受專區限制,直接申請就可以。

有鑒於台南七股沿海曾爆出光電業者搶租魚塭、影響現有承租戶權益的爭議。林國平表示,專區的規範有要求要七成魚塭經營者同意。漁民工作權與養殖收益不能受到影響,這是農委會最基本原則。

他進一步表示,漁電共生基本原則是不受光電干擾又能兼顧發電。進一步的期望是藉由發電讓養殖更好,例如虱目魚怕冷,如果光電能擋掉寒流,對漁獲也會有好處。

農委會企劃處處長蔡昇甫也解釋,漁電共生必須維持魚塭養殖,且須維持產量的七成,這些是基本原則,無論是不是專區都適用,因此不會特別寫在專區規範中。

環團:缺乏生態衝擊、農業衝擊評估項目

長期關注並參與魚塭與鹽田光電議題,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李翰林指出,作業要點雖然要求專區申請時應列出是否涉及第一級環境敏感地區(生態敏感類別),但這是不夠的。很多魚塭區都是候鳥棲息的區域,專區審查應該更廣泛地考量生態衝擊。

李翰林認為,作業要點對於專區劃設後承租戶的關係、魚塭養殖物種的差異等並未講清楚。例如,台南七股以養殖文蛤為主,文蛤受日照影響較大,養殖習慣可能也要配合調整,也可能因此讓改養虱目魚等,對漁業與漁民生計的衝擊該如何因應?設置專區前應充分考量生態與漁業衝擊,漁電共生才能走得更長遠。

光電業者:強迫光電業者與漁民合資 不合理

在台南地區積極布局漁電共生、並與臺鹽綠能及永鑫能源共同成為Google在台購買綠電夥伴的「雲豹能源」創辦人張建偉認為,這項專區的作業要點有兩項不合理之處。

他指出,漁電共生的邏輯應該是漁民養魚、光電業者種電,相戶依存、互補。以漁電共生來說,出資、申設、勞務都是光電業者,農委會卻規範養殖漁民、養殖漁民團體或營業項目登記有水產養殖業之業者才能提出漁電專案的計畫建議書,這等於強迫光電業者去跟漁民合資,並非互補的概念。

此外,他也批作業要點內容不夠明確。例如,農委會一貫要求漁電共生的建蔽率只能四成以下、漁獲量則要維持七成以上,但條文中卻未載明。以業者立場,他希望規範更明確,才不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違反了潛規則而被取消資格、要求拆除。

作者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

廖鎮洲:一封寫給新北市樹保委員的信

$
0
0
文:廖鎮洲(第二屆新北市樹木保護委員會委員)

新北市的樹保剛啟動兩年,市府的改變與決心,已經在許多事務讓民眾有感。彙整參與兩年樹保事務的資訊,與諸位樹保委員分享。 


圖為土城醫院工地,藍色圍欄內的移植樹木,至少過半已經確認死亡。本報資料照,賴品瑀攝影。

捷運三鶯線及未來的老樹移植審查,府外樹保委員中缺乏建築專業的成員,無法藉由專家判斷及背書:「老樹是否可因為修改設計圖,而留下;或一定需要移植。」在尚有名額的情況下,是否新增具有建築專業的樹保委員呢? 

關於受保護樹木的保護,民眾的關心點是:「每日所見,位於公有地的老樹,被不當修剪,為何市府沒有主動列保?」這類型樹木的土地歸屬,大多為教育局、環保局、文化局、地政局、水利局的管轄,但是修剪老樹的人,有許多種可能。

新北市眾多校齡百年的學校,校內百年老樹所在多有。百年老校與百年老樹,都是教育之百年大計,正是給下一代很好的環境教育;但是幾乎沒有申請樹保,是否可以專案推動「如何讓學校為老樹申請樹保?」

分享於2018年兩單位並非樹保業務,但民眾產生許多誤解的案例,是否市府願意於樹保專區統一窗口,即時且主動提供相關資訊,這些非受保護老樹的訊息,可即時澄清誤解,讓民眾對市府能更加信任。 

【案例一】水利局在碧潭建設單車道,因而在捷運新店站對岸修剪樹木及開挖,讓民眾看了傻眼大罵;然而,土地沒有所有人登記,因而無法開罰。民眾看到破壞的行為,卻以為市府不開罰。 

【案例二】交通局在板橋音樂公園設立停車場,需移植樹木,移植前謠言滿天、移植過程有誤解,而移植後的資訊不易查詢。 

話題延伸至受保護老樹的移植,只是讓這問題更加明顯。因此,樹保資訊於樹保專區的主動公開,急需府方規劃充足的人力,以趕上民眾的疑惑缺口。 

除了相關急件,樹保委員會更需要其他的討論機制,規劃出每次大會的討論重心,逐步進行討論,也讓市府的用心,讓民眾更加有感。 

以上為個人的野人獻曝。 


2017年8月30日新北市政府舉行第三次樹保會議,樹保委員廖鎮洲到市府門外,收集護樹團體的意見。本報資料照,賴品瑀攝影。

陳徵蔚:告急!東台灣第二大珊瑚礁區域面臨破壞危機!

$
0
0
文:陳徵蔚

除夕前,我到台東基翬 (ㄏㄨㄟ) 漁港進行三天「珊瑚礁體檢」。這次體檢的目的,是希望在3月1日「寶盛水族生態遊樂區」動工前,紀錄海底現況,以便比較施工前後對於珊瑚礁生態可能造成的衝擊。

基翬漁港鄰近三仙台以及比西里岸部落,是東海岸第二大珊瑚礁區域。這裡是海岸阿美族採集海草、海菜、海螺與捕魚的場所,也是潛水、衝浪、SUP等水上活動的私房景點。

基翬海岸是東台灣第二大珊瑚礁區域。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基翬海岸是東台灣第二大珊瑚礁區域。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溫暖的「黑潮」北上,流經這個港灣,令水溫長年維持在約攝氏22-25度之間,非常適合珊瑚生長,因此這兒的珊瑚覆蓋率高達30%-50%以上,珊瑚礁生態也非常完整。

在珊瑚礁體檢起點的生態潛水員(Eco Divers)

2011年,中研院陳昭倫博士在這裡發現了罕見的台灣特有種「福爾摩沙擬絲珊瑚」,是除了墾丁、蘭嶼外,第三個發現此類珊瑚的地區。不過,我負責調查的是「無脊椎生物」,因此並沒有特別搜尋擬絲珊瑚的蹤跡。倒是在這裡,我看見了不少魔鬼海膽、硨磲貝,甚至棘冠海星的天敵大法螺。

台東基翬海岸發現體型約20公分的硨磲貝。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台東基翬海岸發現體型約20公分的硨磲貝。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基翬漁港的海底生態豐富,但卻被許多開發案包圍。除了即將動工的「寶盛水族生態遊樂區」外,還有同樣備受爭議的「滿地富遊樂區」。一旦這些開發案動工,難免會對當地寶貴的珊瑚礁生態資源造成衝擊。

美麗海岸周邊開發案林立。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美麗海岸周邊開發案林立。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雖然寶盛聲稱施工區「沒有污染源」,他們設有污水處理廠,污水經過處理後都用來灌溉植物;但是真正令人擔心的,並不只是污水排放後,營養鹽增高妨礙珊瑚生長,更重要的是施工地點鄰近海岸,倘若沒有做好水土保持,泥沙直接沖刷進入海裡覆蓋珊瑚,會嚴重影響生態。而關於如何解決施工期間泥沙可能造成的環境衝擊,以及完工後、營運期間所造成的海洋破壞,當地居民也都沒有得到滿意答案。

寶盛開發呂銅城董事長是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的創會副會長,應該是對於環境保護懷抱責任感的人物。然而,寶盛開發案動工在即,卻沒有完整的水下環境影響評估。寶盛聲稱工程在陸地,對海洋沒有影響。事實上,施工處離海岸僅幾百公尺,說毫無影響似乎過於樂觀。未來施工的土石難保不會讓基翬漁港「積灰」,增加海水中的泥沙懸浮,並且覆蓋珊瑚造成死亡。

珊瑚礁,是海洋中的熱帶雨林,也是無數生命賴以維生的棲地。呂銅城董事長熱愛山林,保護荒野,那麼更應該對於海洋保育多盡一份心力。雖然海洋的美麗都隱身於水面之下,然而我誠摯邀請呂董親身下水,看一看這片美麗無垠的珊瑚礁區域,即將在他所主導下動工的工程中遭到危害。或許,他會開始重新思考,尋找出生態保護與觀光開發的平衡點。

2019年1月22日寶盛說明會(影片來源:公視)

珊瑚礁對於泥沙覆蓋的影響相當敏感。台灣西部海岸,就是因為多河口,海水含沙量高,因此只有在無大型河流的海岸,才有珊瑚礁生長,例如桃園大潭藻礁、恆春半島裙礁。台灣東北部也有零星珊瑚生長,但因為冬季溫度有時會低於攝氏18度,因此範圍有限。台灣東部雖有黑潮,海水溫度適合珊瑚生長;但是由於近海處地勢陡峭,含石灰質泥沙容易沖入海中造成覆蓋,再加上東北季風經常形成巨浪,衝擊珊瑚生態,因此只有在海灣內受到地形保護,才有較大規模的珊瑚礁群。例如三仙台、基翬漁港,便位於這個區域。然而,正因為這個區域先天泥沙沉淤較大,倘若再加上施工所造成的影響,恐怕對珍貴的珊瑚礁生態產生不可逆的衝擊。

水族生態園區是保育海洋,還是消費海洋?

如果寶盛集團致力於海洋保育,協助政府設置類似基隆潮境、澎湖南方四島等地的生態保育區,淨灘、淨海、復育珊瑚礁生態,藉由美麗的自然環境來吸引觀光客,藉此經營「生態觀光」,相信不會遭遇這麼大的反彈。

問題就在於,一個出身於「荒野保護」的董事長,明明應該了解「低度開發」、「保留自然」、「維護資源」的重要性,但卻沒有真心為海洋著想,而只是不斷在為「合理開發」找藉口,難怪引起當地居民的反彈,也讓環保人士感到憂心。

「生態觀光」應該走入大自然去領會。在海邊建一座「水族生態園區」,這就像是在熱帶雨林旁建一座動物園一樣荒謬。大自然就活生地存在於身邊,而寶盛卻要人們走進人水泥建築裡,隔著玻璃欣賞被捕捉、帶離原生棲地的「水族」。我們難道不應該帶著謙卑的心,親自前往野生動物的棲地,欣賞牠們在大自然裡的美嗎?「水族遊樂區」這種對待大自然的方式,非但不謙卑,甚至蠻橫而財大氣粗。

寶盛要做水族生態園區,「水族」哪裡來?想想《海底總動員》裡,尼莫被帶離棲地的辛酸畫面。每一個「水族館」,難道不都是在做這種「拆散家園」的事情嗎?飼養海水魚類,是否需要抽取當地海水?如果要抽取,方式為何?是否會產生環境衝擊?而該集團飼養水族,是否有足夠的專業能力?否則,如屏東海生館,多年來養死了數條鯨鯊,連小白鯨都不幸喪命,豈不更令人擔憂?

我曾經於2013年7月寫過一篇〈在海生館聽見鯨鯊的哭泣〉,痛陳海生館對於鯨鯊野放的輕率態度。如今寶盛要蓋「水族生態樂園」,究竟是為了保育海洋生態,還是藉由水族營利?該集團對於未來圈養的海洋生物是否有能力進行「人道照顧」呢?這一切都有待商榷。

生態觀光,真的需要高度開發嗎?

在基翬漁港興建一個「水族生態遊樂區」真的能夠招徠觀光客嗎?台灣北有位於基隆的海洋科技博物館,南有位在屏東的海洋生物博物館,一個坐落於台東的水族生態遊樂區,如何與台灣西部交通方便、頗具規模的同類型展館競爭?曾經位於士林的「台北海洋館」一度經營得不錯,但最後也因不堪虧損,於2007年9月1日吹熄燈號。寶盛真的確定開發「水族生態園區」能夠永續經營?或者,這只是一個炒熱地皮、活化私人產業,以謀未來轉手的策略而已?

基翬漁港原本就是一個潛水、衝浪、SUP等水上活動興盛的區域。寶盛早在民國七十幾年便已經取得了當地的土地所有權。姑且不論該集團取得土地的手段是否正當,只是如果他們真正關心在地生態,希望活化當地經濟,就應該善用目前已經具有一定規模的「商機」,也就是善用台灣東部第二大珊瑚礁結構,保育生態、教育漁民,然後透過當地美麗的珊瑚礁生態發展高端潛水產業。

當我們正在水下進行珊瑚礁檢測時,一艘回收定置網的漁船入港了。團隊夥伴趨前檢視漁獲,赫然發現一隻日本蝠魟。這是多麼難得的物種,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為「瀕危物種」,在台灣沿海卻這麼隨意地便被捕捉上岸了。日本蝠魟在台灣漁市價格並不好,一斤大約十塊錢左右。然而,如果讓牠們留在海裡,可以製造多大的商機!

定置網捕捉上岸的日本蝠魟。吳宜靜攝影;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定置網捕捉上岸的日本蝠魟。吳宜靜攝影;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2018年7月21日,台東成功漁民捕獲50幾尾日本蝠魟,每隻都超過70公斤,甚至上百公斤。同年7月6日,七星潭定置漁場也捕捉到日本蝠魟、曼波魚等。如果寶盛能夠與環境保護團體合作,一起教育漁民,共同投入海洋保育,相信在不久的未來,這片原本就屬生態保育區的海域,會充滿許多令人期待的「大物」,此時發展潛水觀光產業,也就水到渠成了。

寶盛應該審慎考慮,與其大規模進行開發,不如有限度興建,並且結合當地資源,與原住民合作,發展「原住民海洋文化園區」。當地已有民宿、餐廳,為何不整合當地觀光資源,老建築活化、串聯合作,善用在地特色?

陽光、沙灘、比基尼,潛水、衝浪、SUP,如果再結合當地文化特色,特別是阿美族部落美食、文創編織、Paw Paw鼓樂團、社區彩繪、文化探索,甚至與當地居民合作,發展創意市集、舉辦音樂祭,可能都比花大錢投資開發來得有效益,而且更加環境友善(當然,舉辦活動時如何「無塑」環保,這是另外一個課題)。甚至,每年固定舉辦淨灘與淨海所帶來的人潮與商機,都可能大過千篇一律、毫無特色的「水族」展示。

基翬漁港與鄰近的比西里岸部落,充滿了活力充沛的原住民文化。善用這些文創資源,營造生態、永續、文青的氛圍,絕對可以比一個與當地格格不入的「水族生態遊樂區」來得更有潛力。重點是,在生態觀光的前提下,尋求商業利益與自然資源永續經營的平衡點,才能夠融入當地文化,可長可久。

※ 本文轉載自《民生頭條》「告急!東台灣第二大珊瑚礁區域面臨破壞危機!」,原發表於2019年2月7日。

昆蟲滅絕危機蒼蠅不算 研究:暖化增生病媒蠅 恐升食物中毒風險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英國獨立報報導,新研究發現,全球氣溫上升帶來大量病媒,食物中毒病例可能會激增。

研究警告,如果溫室氣體排放繼續維持目前的速度,預計未來幾十年的蠅類數量將增加一倍甚至三倍,因為新的氣候條件為這些昆蟲創造完美的存活環境。

蚊蠅。圖片來源:Peter Koomen

全球氣溫上升帶來大量家蠅等病媒。圖片來源:Peter Koomen

這份新研究中,加拿大科學家探討病媒傳播疾病變得更加普遍時可能產生的連鎖反應。

彎曲桿菌屬(Campylobacter)是全世界飲食傳染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學界已知這種細菌會污染肉類,但它們在人群中傳播的方式尚不完全清楚。由於傳染高峰期與夏季蠅類數量高峰期一致,昆蟲被認為是關鍵的傳染環節。

這些細菌存在蠅類身上,隨著蠅類在家畜之間轉移,最終污染食物。藉由病媒傳播有害細菌的相關資訊,以及蠅類族群繁殖力的預測資料,研究人員推估出疾病傳播的變化。

「昆蟲對天氣的變化非常敏感,在溫暖的氣溫下便成長茁壯。溫度升高時,蠅類孵化更快,數量快速增加。隨著氣溫上升和暖季增加,可以推斷家蠅會從中受益。」作者之一、加拿大貴湖大學博士生考森(Melanie Cousins)說。

彎曲桿菌Campylobacter。圖片來源:美國疾病預防管制中心 CDC
彎曲桿菌。圖片來源:美國疾病預防管制中心 CDC

若溫室氣體大量排放,蠅類數量和活動的增加可能使曲狀桿菌食物中毒的病例到2080年時增加一倍。

學者使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資料建立過去12年的患病率模型和資料庫,以確定其準確性,並將研究結果發表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期刊(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近期另一份研究顯示,集約農業和農藥正讓全球昆蟲族群量大減,可能在一個世紀內滅絕。

然而,該研究的作者也預測,像家蠅這樣韌性強,還能適應殺蟲劑的物種,將隨著氣溫變暖而壯大,許多競爭物種和掠食者則會被消滅。

考森及其團隊進行的研究屬理論性質,她說由於已知溫暖天氣對蒼蠅的影響,值得針對蠅類和其身上的微生物進行實地觀察和實驗。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平心:這就是親水? 清除草叢只為「視野通透」 新店溪失蹤的綠帶

$
0
0
文、攝影:平心

去年,2018年12月以來,新店溪左岸出現大型機具陸續挖除沿岸綠帶,範圍橫跨永和、中和、板橋。機具挖去岸邊的草叢、樹木後,接著整地。這項工程並未清運砂土;因此,並非河川整治清淤的工作。


新店溪左岸整地情形。

少了草叢、樹木的沿岸顯得空曠,強勁的風勢尤其容易造成地面揚塵影響空氣品質;大雨來時,岸邊流失的砂土會淤積在溪水裡影響行水,2015年蘇迪勒颱風重創新北市河濱,復建金額約2億元,說明了水岸工程應有行水考量,避免影響河川、溪流機能;同樣的,2015年蘇迪勒颱風引起南勢溪溪水混濁,造成大台北地區停水,顯示出上游砂土流失與水質的相關性。因此,具有防護、緩衝等功能的水岸綠帶,應加以重視並妥善維護管理。

按照現行政府所訂定的相關政策法規,新北市的水利機關提出「治水、清水、親水、透水」四大計畫方針,其中河廊環境營造項目列出兼顧景觀遊憩、環境教育、水質淨化、生態棲地等面向,以達到兼具防洪、景觀、生態及親水的目標;中央的「前瞻計畫水環境建設」則提到:目標在於整合景觀與生態,建立親水、生態友善之永續美質環境,指出改善水量水質、復育水岸生態、確保棲地及廊道等項目;而營建署「公園綠地規劃準則研擬」中針對「河岸、親水公園」的設計準則為:建蔽率0%;容積率0%;綠覆率80%以上;其中,喬木應栽植於不影響河川行水道的地方,各種灌木佔綠覆面積35%左右,草花、草坪等佔綠覆面積50%以上。當中都顯示著,主管機關對保障河川機能及自然生態特性的考量。然而對照實際情形,水岸營建及管理維護方式卻是「水環境不見了2.0」版本。


新店溪左岸整地情形。


新店溪左岸景象。


新店溪沿岸草叢被清除後景象。

新北市高灘地工程管理處表示,「新店溪左岸光復橫移門右側往中正橋下沿岸景觀環境一案」係就河濱區域進行整理同時並提升視野通透性,同流域其他河濱區域仍維持現狀不作更動,為維持河濱公園,達到遊憩多元性及提供民眾更親水之環境,民眾亦能看見河岸風光景色,後續鄰近河岸側低灘地植被仍保留綠地緩衝並減緩割草頻率,以提供生態棲息,並提升民眾休憩品質並維護市容整潔。

搜尋相關的地方新聞,不難發現新北市積極推動水岸空間營造,近期列入前瞻預算「水環境建設」在沿岸的項目有:大漢溪右岸串連三峽河左岸休憩廊道營造2563萬元,大漢溪左岸鳶山堰上游段休憩廊道營造1850萬元,浮洲河濱環境營造3128萬元,碧潭堰上游至烏來沿線亮點營造1億4200萬元。

高管處持續延伸自行車道以串連沿岸景點,並創造新亮點,改善自行車道騎乘環境,增設橫移門方便民眾前往,預期帶動周邊觀光休閒經濟效益。以此類推,整理出「通透的」水岸景象同樣是達成「遊憩多元性」的項目之一。

然而,這會帶出什麼樣的風向?既然縮減水岸的草叢是維護市容,又何需顧慮生態棲息問題,而民眾當然也可以效法主管機關,儘量清除水岸的花草樹木以促進自己的休憩品質。如此一來,個人的偏好優先,作為行水的空間拿去變更用途,可說是把大眾的民生權益當作是空氣,建好的設施泡湯了去「親水」,繼續把預算當流水花下去就好;沒辦法呼吸,摸摸鼻子就會好;沒水可喝,打開瓶裝水就好。顯然,行政主管機關是在測試民眾的韌性是不是能再升級。

生長茂盛的草地可吸收二氧化碳,並釋出氧氣,調節氣候、淨化空氣,而騎自行車則是低碳的旅遊方式。我們要問,逐年遞增超過196公里的水岸自行道路網的營造管理方式是否也創造出友善的環境?恢復溪流、河川的生命力與提升全體市民的生活品質以及擁有豐富的體驗息息相關。「水環境建設」帶給民眾的是永續的新生活型態或是反過來?有待時間驗證。


新店溪水岸生態。

參考資料

  • 自由時報報導〈台北都會蘇迪勒重創河濱 復建初估兩億〉(2015-09-21)
  • 【案件主旨】這就是親水?!

    【陳情內容】12月7日(2018年),本人行經堤防外新店溪左岸,為新北市高灘地工程管理處轄區,注意到中正橋下至華中橋下岸邊的草叢被全數挖除,機具仍持續往下游方向(光復橋)作業。因為並未把土載運走,所以12月11日下午本人致電詢問高工處工程一事,得到景觀科(養護工程科)回答,這項工程並不是在清淤,而是挖掉草叢「透視度」比較好。 溪裡、河裡有魚,就像草叢、樹叢裡住了鳥獸和昆蟲。如果說水裡的魚群大量暴斃應該要重視,那麼大片的草叢被挖掉,也應得到該有的重視。新店溪岸有著豐富的生態,懇請政府停止工程,按之前規劃保留緩衝區,避免生態浩劫持續擴大。 全文請看附加檔「這就是親水02」,感謝!

    【權責機關回覆內容】首先感謝您對本市市政的關心,我們謹此表達敬意。有關您反映新店溪左岸光復橫移門右側往中正橋下沿岸景觀環境一案。本府高灘地工程管理處答覆如下:

    本案係就光復橫移門至中正橋間河濱區域進行整理同時並提升視野通透性,同流域其他河濱區域仍維持現狀不作更動,為維持河濱公園,達到遊憩多元性及提供民眾更親水之環境,民眾亦能看見河岸風光景色,後續鄰近河岸側低灘地植被仍保留綠地緩衝並減緩割草頻率,以提供生態棲息,並提升民眾休憩品質並維護市容整潔。再次感謝您的建議,爾後若有相關建議事項,歡迎您逕洽本處反應,我們將竭誠為您服務。敬祝您身體健康。

    承辦機關:高灘地工程管理處-養護工程科
    承辦人員:林佩君
    聯絡電話:(02)89699596 #518

  • 台灣採購公報網,新北市高灘地工程管理處2018年(民國107年)公開招標案件:大漢溪右岸串聯三峽河左岸休憩廊道營造,決標金額NT$25,630,000.00。
  • 台灣採購公報網,新北市高灘地工程管理處2018年(民國107年)公開招標案件:大漢溪左岸鳶山堰上游段休憩廊道營造,決標金額NT$18,500,000.00。
  • 全國水環境計畫107年10月份執行進度,新北市大漢溪系整治及水環境營造,浮洲河濱環境營造,決標金額(千元):31,280。
  • 自由時報報導〈碧潭堰上游自行車道 完工倒數〉(2018-12-23),第一階段的自行車道工程第一標,從碧潭渡船口到青潭橋止,含牽引道約970公尺,工程費約8300萬元,第二標從青潭橋接回台九甲線新烏路,含牽引道的長度約793公尺,工程費約5900萬元。
  • 新北市高灘地自行車道興建統計分析:民國106年新北市河濱自行車道系統達到 196 公里。

中電、南電都「北送」? 五張圖表打破懂區域電力供需迷思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報導

台中市長盧秀燕打著拒絕「中電北送」上台,屢次重申「中電不北送」;南部反空污團體也陳情要求「南電不北送」。在各地紛紛拒絕電力北送的情況下,各區電力傳送的真實情況究竟如何?工研院「懂能源」團隊從2018年6月底起,抓取台電每天即時公布的「今日電力資訊」,整理成圖表,並於12月中起,加入電力區域供需資訊,希望藉著數據整理,忠實呈現並視覺化區域電力供需問題。雖然目前僅有冬季的資料,圖表卻呈現各區互相依賴支援的情況,打破外界南電、中電都「北送」的迷思。

中山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工研院電網管理與現代化策略辦公室技術長盧展南解釋這個現象,他表示,除了關心整年度北送的淨電能量外,在不同時段,也會有北電中送、南送的時刻。機組調度、維修、空污降載或季節等因素都會影響區域電力調度,「更精確的說,每小時都在變化」。


電網中的電力調度,隨時都在變化。Dada's life攝(CC BY-NC-ND 2.0)

數字會說話  五張圖表看分區電力供需

根據台電資料,2017年北部電力缺口高達136億度。近幾年南電北送電力平均每年134億度,佔北部用電量的15%。整體而言,北部確實仰賴中南部機組,不過如果從每小時、每天、每周、每季的尺度來看,就會發現各區電力其實是互相依賴的。

「懂能源」團隊區域電力供需分析的原始資訊來自台電每天即時公布的「今日用電曲線」區域用電資料。以每小時為單位,發電大於用電、可以輸出電力給其他區的時段以綠色呈現;反之,用電大於綠電、需要仰賴其他區供電的時候,則以紅色呈現。

北部 (2019-1-20  -  1-26)

中部 (2019-1-20  -  1-26)

南部 (2019-1-20  -  1-26).jpg

東部 (2019-1-20  -  1-26)

2019/1/20-26 北中南東四區分區發電與用電情況。圖表截自懂能源BLOG

以一月底(2019/1/20~26)【註1】該週的數據為例,北區在六、七點前還有電力供給其他區(北區表格綠色部份)。而中區在六、七點前大量依賴其他區供電(中區表格深紅色部份),這兩點都打破一般人的迷思。

不過,這個現象可能是因為秋冬季節空污嚴重,中、南部電力配合降載,加上部分機組維修造成的結果。為呈現電力供應變化,「懂能源」團隊加上當週降載機組的分析。以1月20~26日為例,有台中2、4、5、10號機以及興達2號機進行環保工程、歲修或檢修,其中興達不少時段容量因數多在0.5左右(燃煤電廠正常情況下超過0.9)。

降載減排機組 (2019-1-20  -  1-26  )

2019/1/20~26 機組降載減排分析。圖表截自懂能源部落格

花蓮擁有總發電裝置容量132萬瓩的和平電廠,但在圖表中卻呈現一片紅色,顯示東電總是靠別區供應。進一步探究其原因,和平電廠與碧海電廠因為引接到宜蘭縣冬山超高壓變電所,而宜蘭又分類在北區,所以和平電廠的供電是算在北區。這顯示分區註2】的方式也影響所謂的「北電」、「東電」這種概略性的說法。

 各區電力相互依賴  隨小時變動

盧展南說明,當我們說「南電北送」,除了關心整年北送的淨電能量外,其中可能也有北電中送、南送的時刻。白天用電量高的時候,燃氣機組、太陽光電都會加入;冬天的時候,會有機組因空污而降載;平時還會有機組維修等狀況,這些都會影響區域電力調度。

對於冬季電力分區供需的情況,盧展南解釋,冬天有不少機組都在歲修,機組的調度、維修都會影響區域電力供需的情況。另外,有些燃煤機組在秋冬因應空污問題降載,這些都是影響因素。

「每小時都在變化」。他說明,整體而言,大部分的時間各區都是互相依賴的。

「懂能源」團隊表示,原本就知道電力需要互相調度支援的原理,這次只是把數據整理、加以視覺化呈現,從圖表中也確實反映這種現象。例如:中部已經有不少時段的用電已大於供給,顯示部分時段中部區域仍需其他區域的電力調度支援;而即使是南區,雖然大部分時候供電大於用電,但還是有些時段需要其他區域支援。所以在台灣土地資源有限情形下,任何區域倡導禁止「×電×送」是不合理的。

「懂能源」團隊長期追蹤台電每天即時公布用電資訊,並做成分析圖表。去年底選舉期間,南電不北送、中電不北送議題發酵,團隊增加區域電力分析資訊,希望藉由圖表呈現區域電力供需問題。可惜的是,在區域供需的部分目前僅有一個多月的數據,還缺乏四季、全年度分析。

「懂能源」團隊表示,區域電力供需分析每週都會持續更新,歡迎大家隨時查看最新變化,同時關心其他相關電力圖表,從實際數據更了解能源。

※ 註1:截稿為止,最新一週圖表為2019/2/3-2/9,考量這週是過年期間,與一般狀況差異性大,所以仍採用2019/1/20-1/26數據做為參考。

※ 註2:台電北中南區分區方式:
北部地區: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新竹市、桃園市、新竹縣、宜蘭縣
中部地區:台中市、苗栗縣、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
南部地區:高雄市、台南市、嘉義市、嘉義縣、屏東縣
東部地區:花蓮縣、台東縣
和平電廠及碧海電廠引接宜蘭縣冬山超高壓變電所,故歸類於北區。
麥寮塑化汽電共生廠引接南投縣中寮北超高壓開閉所,故歸類於中區。

作者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

【翻譯米糕】電網長什麼樣子?南電北送怎麼送?

$
0
0
文:陳文姿(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1. 電網長什麼樣子?跟高鐵一樣嗎?還是像國道一樣?
  2. 南電北送怎麼送?
  3. 誰是南電?誰是北電呢?

電網長什麼樣子?

電網主要是以超高壓輸電線345KV的線路當作是電力傳送的主要幹線,南北向三條,東西向一條。除了主要輸電線外,還要161KV﹑69KV等輸電線,才能把電力傳到每一位用戶家中。 

台灣電網及電廠的分布圖。 圖片來源:台電網站

台灣電網及電廠的分布圖。 圖片來源:台電網站

 

南電北送怎麼「送」?

所謂「南電北送」或「北電南送」,都不是電力公司刻意「送電」。電網是依發電機組調度運作,電流根據電路物理的原理自然於電網中傳輸。就像水往低處流的原理一樣,哪裡有用電需求,電就會往該處移動。

誰是南電?誰是北電呢?

各區域發電原則是以電廠所在地理位置劃分北、中、南、東四區,但也有例外。
北部地區: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新竹市、桃園市、新竹縣、宜蘭縣
中部地區:台中市、苗栗縣、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
南部地區:高雄市、台南市、嘉義市、嘉義縣、屏東縣
東部地區:花蓮縣、台東縣
花蓮的和平電廠及碧海電廠因為引接宜蘭縣冬山超高壓變電所,所以歸類為北區。麥寮塑化汽電共生廠引接南投縣中寮北超高壓開閉所,故歸類於中區。

作者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


動物也會感受到悲傷──灰雁與牠的人類朋友

$
0
0
摘錄自《和動物生活的四季》第二章
文、圖:康拉德・勞倫茲

灰雁的悲哀與人相仿。也許有人會說,這是一種不可靠的擬人化說法。的確,人類無法看盡一隻灰雁的靈魂,而牠們也無法把所經歷的一切用語言表達出來;同樣地,一個孩子也做不到這一點。英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1907∼1990)在論及孩子的憂傷(Infant Grief)的著名論文中,以令人信服卻震驚的方式主張孩子可能擁有的極度悲傷;孩子的悲傷甚至可能比成年人來得更深切強烈,因為他們還無法透過理性思考來尋求自我安慰。

例如主人外出旅行時,狗也會感到悲傷,牠會覺得自己似乎已經永遠失去了主人。但是主人口中的「我很快就回來了」無法傳達給動物,因此一旦主人不得不長時間與狗兒分離時,就必定會對狗兒造成心理上的傷害,即使心愛的主人終於返家,牠們也不會真正高興起來,又或是要經過數星期後才恢復往日的活潑模樣。在情感上,動物和人類比我們普遍所想的要相像得多。我常向人們以及在每一次演講中談到:「動物比你想像的要笨得多;但在情感與情緒上,牠們和我們的差距卻比你所想像要小得多。」

這也和人們對人類大腦的構造及功能的理解達成一致:大腦的理性和情感及情緒分別由不同部位所掌控。在這一點上,人和動物其實沒有太大區別。從解剖學來看,人與動物在大腦上的巨大差異存在於前腦的結構。

深層情感的生理表徵,尤其是悲傷,在動物(特別是狗和灰雁)和人類之間幾乎沒有太大區別。悲傷時,自主神經系統中交感神經會呈現低落狀態,而副交感神經尤其是迷走神經會變得過度亢奮,於是導致肌肉疲勞、眼窩深陷,無論是人、狗或灰雁都會垂頭喪氣且毫無食欲,甚至對周圍的刺激都毫無所感。因此,悲傷中的人和灰雁都非常容易「發生意外」:人會出車禍,而灰雁會撞到電線桿或因精神渙散淪為猛禽的獵物。

「悲傷」在雁群社會中也會產生戲劇性的影響──悲傷的灰雁會失去反抗其他灰雁攻擊自己的力量。如果悲傷的灰雁恰巧在雁群中擁有顯赫地位,那麼在此前地位一直位居其下的灰雁會以令人驚異的速度認清事實,並趁勢而起。悲傷者將面臨來自四面八方的進攻,攻擊者當中甚至還包括那些最弱小、最膽小的灰雁。換句話說,悲傷者瞬間跌落至社會階級的最底層,正如動物社會學家們所說的:成了「Omega[註]動物」。

我曾提到,失去配偶的灰雁會試圖重返家庭的懷抱。當一隻年老的雄雁(牠在多年前由人類親手哺育養大)處在長期的幸福婚姻中,和人類撫養者沒有絲毫聯繫。一旦牠失去了伴侶,突然帶著沉痛與忠誠跟在牠的人類朋友身後時,那場景極為感人。我在前面提到的雄雁阿多,牠不是由人養大的,而是由灰雁母親哺育成長,只是牠的母親很早就過世了。阿多並非特別溫馴,例如牠不會吃我們手裡的食物。也正因為這份野性,當(雌雁)蘇珊娜於1976年死去後,牠試圖與我親近的那份固執才更讓人感動──儘管牠更親近的是(研究者)西比勒.卡拉斯(Sibylle Kalas)和布里吉.基爾希邁耶(Brigitte Kirchmayer)。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阿多總是被其他灰雁欺負,每當我離開雁群,身旁不再為灰雁包圍時,可憐的阿多就悄悄跟在我身後,一臉膽怯和悲傷,而且總在距離我八至十公尺處停下。

1976年,蘇珊娜死後的所有時光,阿多都在孤獨與悲傷中度過。直到1977年早春,牠突然振作了起來,開始熱烈追求雌雁塞爾瑪,不過塞爾瑪當時已經有伴侶古內曼茲,而且前一年才一起完成了孵蛋,並養大三隻幼雁。最後阿多得到了塞爾瑪的愛,於是一場異乎尋常的嫉妒戲碼隨即展開。


不過就算是一起生活多年的夫婦(照片中是塞爾瑪和古內曼茲),雌雁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太投入回應雄雁的勝利之鳴。可是比起年輕的灰雁夫婦,較老的雄雁可以十分接近雌雁,甚至接觸牠。

[註]審訂注:在動物行為研究中,科學家習慣用希臘文字母順序來表示群體內成員的位階關係。Alpha為老大,Beta為老二,以此類推,Omega為最後一個字母,也就是位階最低的個體。不過動物的位階通常不會分到那麼多層。


和動物生活的四季:《所羅門王的指環》作者與灰雁共享自然的動物行為啟示

作者: 康拉德・勞倫茲
原文作者: Konrad Lorenz
譯者: 姜麗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19/01/09

「真正與大自然一起生活並由衷讚嘆其美,才能成為真正的動物學家。」——康拉德・勞倫茲

當代動物行為學世界權威、諾貝爾獎得主康拉德・勞倫茲從青年研究者時期就對灰雁特別感興趣。他之所以選擇灰雁展開如此漫長的動物行為研究,是因為「灰雁從家庭到群體生活都和人類有著極為相似之處」。

勞倫茲選擇在灰雁的棲地阿姆湖畔開啟研究生活——他和灰雁朝夕相處,為了讓灰雁在觀測站附近安家,他用家鵝孵化灰雁,然後自己肩負起母親的角色,無論晴雨都相伴左右。在陪伴灰雁長大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地發掘出灰雁身上獨特的奧祕與神奇。
  
本書以勞倫茲一貫溫暖生動的文字,以及兩名隨行研究者攝下147幀獨一無二的珍貴照片,呈現動物在大自然中躍動的生命力。讓人類彷彿超越語言,得以和如恩賜般的美麗自然進行一場真正的對話。

 

 

 

【自然谷之星】粉色花球低垂 百鈴花開的季節

$
0
0
文:謝伯鴻(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 專案執行)

「少女紅了臉害羞的低下頭,微風吹過她的髮稍似乎又多了些春天的氣息……。」等等!我可不是在說哪家情竇初開的女孩,而是形容自然谷轉角的一處美景。市集充滿燙金的大紅飾品、店家播放鑼鼓喧天的熱鬧樂音……春節的到來預告冬天漸離。漸漸回暖的天氣讓自然谷轉彎處的非洲芙蓉展開了花顏。粉紅色的花球低垂於枝條上,走近時嗅到一縷淡香,引來蜜蜂流連穿梭,它便是我文頭所指的羞瑟少女。

非洲芙蓉是產於東非及馬達加斯加的熱帶樹種,在台灣還有個很適合它的名字「百鈴花」,這名字的由來不為別的,只因那群聚的粉紅小花像極了數以百計的粉嫩鈴鐺。花串取下又像新娘手捧的繡球,因此又得一名「非洲繡球」。由於它的花朵優美,故大約在2002年就被引入台灣做為庭園造景樹種。


群聚的粉紅小花像極了成串吊掛的粉嫩鈴鐺。

自然谷的百鈴花位於木屋道路的轉角,是當初購地保育時由知名自然生態記錄者,也是荒野保護協會創始人的徐仁修老師親自種下。每到春天,這棵美樹總是能吸引眾人的眼光,我在帶生態導覽時也總會在樹下佇足。除了欣賞它美麗的花外,它樹上的生態更是值得一觀:茂密的枝條讓鳥兒喜歡躲藏其中,而盛花時更會吸引許多昆蟲前來,只要靜下心來細細觀察,就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的蜜蜂、蝶蛾穿梭其間,甚至忙得無空理睬直盯牠們看的我們。


盛開的百鈴花是谷中重要的蜜源植物,常引各種昆蟲造訪。

花期過後百鈴花朵漸漸變得枯黃,再不似初春時那樣粉嫩可人,枯萎的花朵不會掉落地上而是成串的吊掛枝頭。蜂蝶散盡,好像回到後台的演員,卸下臉上的妝容,靜靜的過著平凡的生活,這樣的平凡,有時候也帶了點落默……。自然谷的百鈴花除了經歷人情冷暖,它還有不少生命故事。還記得有一年花謝後沒多久樹上便佈滿了絲網,走近一看原來是數以千計毛蟲群聚於枝頭。由於畫面太過壯觀,讓自然谷的工作人員忍不住留意觀察。在毛蟲的蠶食鯨吞之下,是應該抽芽長葉的季節,這位苦主不但新葉沒長出來,連老葉也所剩無幾。接著我們發現很有趣的事:這些毛蟲的啃咬葉子時竟只找軟的地方下手,他們很巧妙的避開纖維較硬的葉脈,這使得原本掛在樹上的老葉竟變成了天然的葉脈書籤,我甚至覺得我泡化學藥劑所製作的書籤都沒有那些樹上的完整。讓我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厲害。後來樹上沒葉子可吃,毛蟲也就離開的樹頭,不過幾個月的時間,這棵百鈴花竟重拾了生命,開始長出綠綠的葉子,讓我們不得不對它的強韌感到佩服。


幾年前,自然谷百鈴花的葉子曾被咬得只剩葉脈,而今新葉長回,又回復茂盛的模樣。

四季輪替週而復始,轉眼又到自然谷百鈴花開的季節,各位讀者們不妨報名我們的導覽活動,來自然谷看看這棵充滿生命故事的樹吧。

植物小知識-梧桐科與它的植物們
「鳳凰非梧桐不棲」梧桐樹高直優美、姿態萬千,神話中還是鳳凰棲息之所,因此給人高不可攀之感。其實梧桐科的植物在生活中常能見到:種子像鹹蛋超人臉的銀葉樹、爸爸媽媽小時候用來解嘴饞的蘋婆或者用來製作巧克力的可可樹……等都是這一科的植物。梧桐科的植物大多分佈在熱帶,除了極少數的草本植物,大多都是以喬木或是灌木的姿態直立在土地上,世界約有48屬750種(依分類系統略有不同)。這一家族的身上常披著星狀的細毛;花萼片具粘液細胞;而花以迴旋狀覆瓦排列;果實則為乾果或漿果。他們的木材大多輕軟適合加工又具有觀賞價值,因此許多家族成員受到人類的喜愛。

非洲芙蓉

中文名:非洲芙蓉(園藝栽培種)

別名:百鈴花、吊芙蓉、非洲繡球、非洲梧桐

科名:梧桐科

學名:Dombeya wallichii

分佈:原產於東非及馬達加斯加島,在台灣為零星栽培之園藝植物。

特徵:

  1. 中型灌木或小喬木,株高8-15公尺。
  2. 分枝多,樹皮褐色,接近莖頂分叉多且被絨毛。
  3. 單葉互生,闊心型細鋸齒緣。葉厚紙質,兩面粗糙具絨毛。
  4. 葉面葉脈凹陷、葉背突起,葉柄粗壯具托葉。
  5. 花兩性,呈輻射狀對稱。聚繖房圓錐花序,花下垂。
  6. 次花梗4公分密被絨毛,花粉紅色呈鈴型,萼片花瓣各5枚,具香氣。
  7. 蒴果直徑一公分,呈五角狀被褐色毛,頂端有宿存的花柱。

生態:花期為12月至3月,為蜜源植物。


※本文由自然谷團隊提供,原刊載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官網
※感謝CHOICE喬義司  與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支持自然谷之星專頁

參考資料

作者

自然谷

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是台灣環境信託的首例。
我們相信,這不會成為唯一的案例,而是一把開啟更多可能的鑰匙。
還不認識自然谷嗎?
快來瞧瞧台灣第一個環境信託是什麼模樣吧!
》》前往官網粉絲專頁

虱目魚之名由來,真的有國姓魚嗎?

$
0
0
摘自《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
文: 曹銘宗,繪圖: 林哲緯

南明國姓爺鄭成功攻打台灣、驅逐荷蘭人,而台灣的大清、日本文獻都記載了「國姓魚」傳說,其真實性如何?在此一探究竟。

說到國姓魚,一般人都想到虱目魚,只有少數人還會想到香魚。其實,台灣清代方志中的國姓魚,指的是香魚,寫成甲魚、傑魚、魚。香魚被稱國姓魚的傳說,我在網路上看到一種說法:鄭成功把福建九龍江的香魚,帶到台灣北部新店溪繁殖。但這種說法沒有根據,先不說台南鄭氏王國勢力不及北台灣,事實上福建和台灣本來就都有香魚。

根據中研院《臺灣魚類資料庫》所說,香魚分布西北太平洋,包括中國、日本、韓國、琉球及台灣;台灣原生香魚產於濁水溪及花蓮三棧溪以北的溪流,以淡水河流域最為有名。


虱目魚。圖片來源:Bernard Spragg. NZ(CC0 1.0)

虱目魚被稱國姓魚,不只台灣清代方志沒有記載,在日本時代通行的《臺日大辭典》(1931年)也說國姓魚指香魚,並沒有說是虱目魚。我查了一下,此說似乎來自日本時代台南文人連橫。

連橫在他的著作《臺灣通史》、《臺灣語典》、《雅言》、《雅堂文集》、《劍花室詩集》中,都提到「麻薩末」(即麻虱目、虱目魚)又稱國姓魚。

《雅堂文集》:「國姓魚:麻薩末,番語也,產於鹿耳門畔。漁者掬其子以畜之塭,至秋則肥,長及尺。相傳延平入臺始有此魚,因名國姓魚。而臺北之魚亦曰國姓魚。」

《雅言》:「麻薩末,番語也,一名國姓魚。相傳鄭延平入臺後,嗜此魚,因以為名。」

到底台灣民間本來就稱虱目魚為國姓魚,或者只是連橫一個人的說法?我在此不予置評,但早有台灣史學者說《臺灣通史》中錯誤很多,其中〈朱一貴討滿起義檄〉、〈與荷蘭守將書〉還被指為杜撰。

根據中研院台史所翁佳音的研究,十七世紀荷蘭人殖民南台灣,就記載有養魚的「塭仔」(Oenij)。荷蘭文獻沒提到魚塭裡是什麼魚,但清代文獻則記載魚塭中生產「虱目」或「麻虱目」。如果荷蘭時代台南就有虱目魚養殖,那麼連橫所說「相傳延平入臺始有此魚」就有問題。

連橫又說,因鄭成功愛吃虱目魚,故有「國姓魚」之名。但《諸羅縣志》(1717年)則說:「鄭經酷嗜麻虱目,臺人名之曰皇帝魚。」到底是鄭成功愛吃虱目魚?還是鄭氏父子都愛吃虱目魚?今已無從可考。

麻虱目、虱目魚之名由來,還有與鄭成功有關的兩種說法:

一、鄭成功軍隊登陸台灣,兵士苦於無魚可食。鄭成功指著海說:「莫說無,此間下網可得也。」兵士聽了下網果然捕獲很多魚,還為魚命名「莫說無」,後來轉成諧音的「麻虱目」。

二、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後,台灣人獻上土產魚。鄭成功問:「這是什麼魚?」如此,「什麼魚」就成為魚名,後來轉成諧音的「虱目魚」。

這兩種說法,都是以帶有輕視方言的態度所編造出來的笑話,應該是戰後才有。就算鄭成功真的有跟兵士講:「莫說無」、「什麼魚」,他講的也不會是官話,而是泉州南安腔的閩南語。

其實台灣還有其他以「國姓」為名的動物。根據《臺日大辭典》(1931年),有一種「國姓蟯」(蟯音giô),是文蛤的一種;還有一種「國姓蛇」,指的是「杜定」(tōo-tīng),即蜥蜴,又稱四腳蛇。


《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

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

作者:曹銘宗

繪者: 林哲緯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2/08

有些海產,不管看幾次懶人包你都認不出…….
傳統市場魚販口中的海產名稱,讓你聽到霧煞煞?
海產的俗名、學名、中文、台語、日文樣樣有,又該如何區分?

吃過魚,但沒看過魚走路,台灣文化偵探曹銘宗帶你從「命名」開始看起。

台灣四面環海,我們從海魚吃到淡水魚,由軟體動物花枝家族吃到甲殼動物螃蟹親屬。除了吃不完的海味,更常發生的是弄不清的名稱。九孔等同鮑魚嗎?為何許多魚都被歸在鯛科?香魚的氣味真的很香?鯖魚為何叫花飛?這些名稱的背後,蘊藏的正是台灣豐富多元的海洋文化。
 
這是一本兼具歷史與科普的海洋文化讀物。作者曹銘宗先生,查證無數史料文獻,深入民間訪談許多業者和漁民,更上網徵求各界高手的見解,宛如帶領讀者從路邊攤走到中研院,「嘗遍」台灣海味的前世今生。他還以台灣魚類資料庫交叉比對各項資料,透過這本用語言文化切入,兼具論文水準和散文筆調的著作,讀者將可以輕鬆卻深入地展開一場海洋文化巡禮。

這些收容所就在社區中心 零安樂國外取經 「人進得來、動物出得去」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李育琴 高雄報導

台灣《動物保護法》在2015年修正後,廢除收容中心的安樂死條款,許多地方政府也逐步改善動物收容所,並轉型為動物保護或生命教育園區。不過,收容中心的硬體建設擴大改善了,但民眾棄養寵物的行為並未減少,收容動物受認養的數量不足,再大的收容空間仍可能被無家可歸的流浪動物塞爆。

修法後,動保議題和動保主管單位的挑戰也因此轉變,如何提升認養率,讓民眾願意走入收容中心,以領養取代購買,教育飼主善盡責任,以及推動民眾的動物保護觀念等等,都是未來動保議題的重要課題。

為推廣領養,高市動保處媒介收容所犬隻到學校機關等,擔任巡邏犬或動保教育大使。攝影:李育琴
為推廣領養,高市動保處媒介收容所犬隻到學校機關等,擔任巡邏犬或動保教育大使。攝影:李育琴

為了解國際上的動保議題趨勢和作法,希望透過公私合作及公民參與,共同為動物保護議題發聲,高雄市動保處16日在衛武營舉辦 「2019浪愛從台灣出發-國際考察分享會」,邀請動保部落客Mojito、台中市動保處、台灣愛狗人協會、《十二夜》導演Raye等,一起分享在各國觀察到的收容所管理和動保推動作法。

國際考察:瑞士巴塞爾收容所 為動物尊嚴和福利而建

會中介紹了包括瑞士巴塞爾收容所、美國Best Friends動保研討會、洛杉磯公私立動物收容所、日本流浪動物管理和教育推廣等。在台灣方面,則有高雄、屏東目前在流浪動物收容和動保教育推廣上的轉變,讓與會者透過聽取國際經驗的介紹,找尋可供台灣參考學習的作法。

導盲犬訓練師Mojito分享瑞士巴塞爾收容所如何讓流浪動物更容易受民眾領養。攝影:李育琴
導盲犬訓練師Mojito分享瑞士巴塞爾收容所如何讓流浪動物更容易受民眾領養。攝影:李育琴

瑞士巴塞爾動物收容所經由旅居瑞士的導盲犬訓練師Mojito撰文分享後,受到國內關注和回響。Mojito說,「瑞士是個沒有流浪狗的國家,在路上看到一隻狗,身上必定有晶片,身邊沒有主人代表牠迷路了,或者需要接受安置。」

巴塞爾動物收容所猶如五星級寵物旅館的設備,事實上只是改建中的臨時收容所。瑞士的收容所為保護動物的尊嚴和福利而建造,不僅能讓流浪動物獲得良好的照顧和訓練,也提供民眾方便友善的認養管道。

瑞士巴塞爾收容所為流浪動物提供良好環境,也讓民眾方便認養。圖片來源:巴塞爾收容所官網
瑞士巴塞爾收容所為流浪動物提供良好環境,也讓民眾方便認養。圖片來源:巴塞爾收容所官網

令人驚訝的是,巴塞爾收容所就位在社區中心,為了重建新的收容所,所方花了三年時間與在地居民溝通,用各種方法為民眾解惑和釐清問題,也因此當正式動工時,並沒有太多民眾反對。目前新的收容所已即將要完工。

美國2025年達零撲殺  動保團體推「開放性認養」

台中市動保防疫處則透過參加美國Best Friends動保研討會和洛杉磯收容所參訪,了解目前美國動保議題的作法,以及當地公私組織如何合作改善流浪動物問題,提升收容所的認養率。

台中市動保處組長林明瑜說,過去美國也是採用撲殺方式來處理不續養的動物,不過隨著動保觀念的推廣,目前已有許多州不再施行安樂死,而現在洛杉磯的流浪犬問題已經不大,這都是源於過去幾年收容所堅持領養動物必須結紮,以及推動TNR的原因。

Best Friends協會以2025年全美收容所零撲殺為目標,致力在各社區推動動物保護和認養的觀念。林明瑜說,他們鼓勵各收容所採用開放性的認養,協助民眾打破領養動物的障礙。

Best Friends透過志工協助照顧動物,並藉此讓更多民眾走入收容中心。圖片來源:Best Friends官網
Best Friends透過志工協助照顧動物,並藉此讓更多民眾走入收容中心。圖片來源:Best Friends官網

根據Best Friends動物協會的調查,有85%的民眾在欲養寵物時會優先考慮領養,但是最終透過領養找到寵物的只有40%。這代表領養過程中的障礙重重,讓民眾決定到更方便的寵物店購買動物。

這些障礙可能是收容所太過偏遠、認養表格過於複雜、民眾無法輕易獲得收容動物的個性健康等資訊,造成他們不願走入收容中心,進而領養動物。

對此,美國透過公私協力,運用各種方式來提升認養率,例如將收容中心打造成社區資源中心,不僅協助民眾解決寵物問題,包括醫療、美容、訓練、認養、教育推廣等等,讓民眾願意走入收容中心,也簡化認養的表格和花費的時間。此外,民眾若領養後帶回家不適應,可以很容易獲得諮詢,也能選擇退回而不會有愧疚感。

目前台灣普遍動物認養政策,仍採用嚴格審核飼主的方式,許多收容中心或中途之家,會對欲領養動物的飼主進行家訪,並訂定一些條件和規則,篩選飼主。林明瑜認為,美國動保組織推動的開放性認養態度,對於台灣想要提升認養率和改善民眾的動保觀念,或許是個參考方向。

台灣收容所偏遠  民眾進不去  動物出不來

除此之外,在參訪了洛杉磯多家公私立收容所後,台中市動保處收容組的洪惠雅指出台灣和美國收容中心的差異,「在美國,收容中心設立的目的是為了協助民眾,並提供服務,因此多設在社區裡,而非偏遠地區。」反觀台灣的收容所,多位在偏遠山區,「民眾不願意走進來,動物就不易送養出去,但事實上有很多關心流浪動物的人可以一起來協助,然而偏遠的地點卻成為一大阻礙。」

台灣的動物收容所環境在動保法修訂後已逐漸改善,然而街頭流浪動物和遭棄養動物的問題仍未有效解決,對動保意識的推廣和飼主行為的改變,是未來主管機關須面對的課題。

高雄市動保處將規劃多元的活動吸引民眾入園,參與動保教育和行動。攝影:李育琴
高雄市動保處將規劃多元的活動吸引民眾入園,參與動保教育和行動。攝影:李育琴

位於燕巢的高雄市動物保護關愛園區,是以動保生命教育為主題打造的園區,不過由於距離市區仍須開車40分鐘,對於一般民眾入園仍有相當障礙。高雄市動保處近年規劃了多種生命教育推廣活動,希望藉此吸引更多民眾走入動保園區。

高雄市農業局長吳芳銘在分享會中表示,動物保護應嘗試改變傳統思維,廣納各界建言,引入民間資源。動保處未來也將嘗試舉辦不同層面的教育活動,來強化民眾對於動保議題的關注,讓民眾願意付諸行動,共同營造友善動物的城市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

航運業轉型瑞典先行 2045年國內航線全面淘汰化石燃料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氣候之家報導,瑞典船運業正依照其國家氣候目標,準備在2045年前讓國內航線全面淘汰化石燃料。

瑞典船東協會正和「瑞典零化石燃料」(Fossil-free Sweden)政府計畫合作,制定淨零溫室氣體排放藍圖。這份藍圖與其他九大行業的相關計畫類似,皆根據該國2017年通過的法律執行。

斯德哥爾摩港。Hans Permana(CC BY-NC 2.0)

繁忙的斯德哥爾摩港。Hans Permana(CC BY-NC 2.0)

這兩個組織的領導人Rikard Engström和Svante Axelsson在瑞典財金媒體《Dagens Industri》發表專文表示,透過正確的激勵措施,航運業可以從根本提升效率並轉向低碳生物燃料或電力。

他們認為,在實現2045年零排放之前,於2030年將國內運輸減排70%的國家目標「極具挑戰性但並非不可能」。

根據船東協會的資料,開發和安裝低碳設備的成本很高——瑞典公司訂購的50艘船估計要價250億克朗,加上低碳設備則要再加50億克朗(5億美元)。他們呼籲政府提供創新資金,並調整稅收制度,以支持低碳技術和實踐。

該專文認為,獲得競爭優勢是值得的,並為國際航運做出正面示範。去年,國際海事組織(IMO)成員國同意在本世紀中葉將該產業的全球碳足跡減半。

北歐船運業者的積極度數一數二。挪威於2015年利用該國豐富的水電資源推出了第一艘全電動渡輪。丹麥巨頭馬士基(Maersk)去年12月宣布2050年實現碳中和。由於船舶使用壽命長,這表示2030年零碳船隻就必須商轉。

馬士基執行長Søren Toft當時表示,僅靠提高效率是不夠的,「實務上這個產業快速脫碳的唯一可行方法是,全面轉型使用新的碳中性燃料和供應鏈。」

其他國家的船運業就沒這麼積極。巴西和沙烏地阿拉伯等主要大宗商品出口國就抵制國際海事組織的減排措施,理由是可能影響貿易和發展。

參考資料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航向藍色國土的槳 黑潮島航計畫(上)

$
0
0
公視記者 陳慶鍾 賴冠丞

海洋廢棄物造成許多海洋生物的死亡,進而反噬人類生活環境的安全與健康,是全世界都關注的環保議題。2018年,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成立20週年,策畫「黑潮島航計畫」遶島行動,號召海島子民重視海洋環境惡化的議題。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策畫遶島行動,號召民眾重視海洋環境惡化的議題。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策畫遶島行動,號召民眾重視海洋環境惡化的議題。

「第一次遶島是在2003年3月」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創會董事長廖鴻基說,當時黑潮基金會五歲,一群人一艘船,用一個月把台灣繞一圈。他強調,台灣是個島國,海洋是台灣人當然的生活領域,但是過去一直被當成疆界,基金會希望突破許多不合時宜的法令限制。

2018年5月30日遶島行動從花蓮港出發,船隻逆時針沿著台灣及離島進行檢測,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表示,這次的航程規劃三項指標,包含海洋廢棄物及塑膠微粒、水下聲音及噪音、海水溶氧量,希望建立台灣「藍色國土初探」觀察記錄。

航程規劃三項指標,包含海洋廢棄物及塑膠微粒、水下聲音及噪音、海水溶氧量的觀察記錄。

航程規劃三項指標,包含海洋廢棄物及塑膠微粒、水下聲音及噪音、海水溶氧量的觀察記錄。

航程規劃三項指標,包含海洋廢棄物及塑膠微粒、水下聲音及噪音、海水溶氧量的觀察記錄。

航程規劃三項指標,包含海洋廢棄物及塑膠微粒、水下聲音及噪音、海水溶氧量的觀察記錄。
航程規劃三項指標,包含海洋廢棄物及塑膠微粒、水下聲音及噪音、海水溶氧量的觀察記錄。

黑潮基金會串聯學者和各地海洋環境組織工作者,共同參與這項科學研究任務,執行長張卉君說明,聲景項目由長期研究鯨豚生態的台灣大學生態演化所博士後研究生余欣怡擔任調查,塑膠微粒、溶氧量檢測也都和學術單位合作,在出發前讓參與者參加基礎工作坊,由各領域專家學者來教如何操作儀器,和解讀這些數據的基本概念。

畫家王傑用自己的專長,參與航程紀錄。
畫家王傑用自己的專長,參與航程紀錄。

參與成員也非常多樣性,張卉君說,做溶氧量的檢測手是研究甲骨文的,成員還包含家醫科的醫師、咖啡店老闆、海洋生態攝影師等等,也邀請畫家王傑和作家吳明益,一起記錄這次航程,大家在自己的專長外,還發展了海洋的興趣,都想為海洋做一點事情…

※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航向藍色國土的槳(上)】

2/18(一) 22:00首播
2/23(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我們的島官網 http://ourisland.pts.org.tw
我們的島影音中心 http://www.youtube.com/user/ourislandTAIWAN
我們的島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TSourisland

 

 

豐收社區保樹記 芒果老樹與縣府的角力

$
0
0
公視記者 胡慕情 顏子惟 陳慶鍾

開車進入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兩旁是高大茂盛的芒果樹。這些樹,早期從中正大學所在的三興村,一路延伸四公里到豐收社區,是當地村民在日治時期被強制勞動種植的,如果沒顧好,還會受罰。儘管不是愉快的開始,隨著樹木茁壯、成長,夏日的芒果果實,成為居民貧困生活裡,意外的驚喜,也讓芒果樹與居民的生活,有了越來越緊密的連結。


開車進入嘉義縣民雄鄉大學路,兩旁是高大茂盛的芒果樹,與居民生活有緊密連結。

1989年,中正大學預計在民雄興建,豐收社區的五穀王廟捐地興校,為了開闢連接學校的外環道大學路,茂密的芒果樹海,有三分之二被迫砍掉,種上快速成長的黑板樹。這段過程,讓豐收社區居民下定決心,要保衛剩下的芒果樹。近年來,透過社區發展協會申請經費,逐步改善芒果樹的生長環境,將水泥鋪面改為透水磚。正當第一階段的改善告一段落,這些殘存的芒果樹,卻迎來新一波危機。

2018年,嘉義縣政府向中央爭取前瞻計畫的交通改善經費一億三千多萬,以大學路交通事故多為由,要改建大學路,預計將雙分隔島改為中央分隔島,導致芒果老樹必須移植。由於台灣樹木移植存活率多半不高,豐收社區組成護樹聯盟,希望爭取交通安全與保護老樹的雙贏規劃。

豐收社區想要保衛剩下的芒果樹,近年來透過社區發展協會,逐步改善芒果樹的生長環境。
豐收社區想要保衛剩下的芒果樹,近年來透過社區發展協會,逐步改善芒果樹的生長環境。

社區邀請交通專家張勝雄為他們分析,發現大學路上的交通事故,多半發生在路口,但這些事故都不是死亡車禍,而是擦撞。張勝雄強調,「沒有什麼樣的路型就一定比較安全。」建議如果要改善問題,必須針對事故進行分析,才能了解車禍發生的型態。

為了瞭解車禍型態,中正大學副教授管中祥在校內舉辦座談,聽取學生意見,發現路型不是導致車禍的主因。而是分隔島頭的灌叢會阻擋視線,讓汽車向外轉到慢車道時,容易與機車擦撞。

此外,當地原先規劃了腳踏車道,在居民反對後廢除,腳踏車道刨除後的四公里殘溝,長達六年沒有處理。「這導致同學必須在非常窄,大概三米的慢車道中,選擇要在左邊的1.5米,或是右邊的1.5米行駛。」再加上車速過快、黑板樹的浮根問題,才使交通事故變多。

原先的腳踏車道刨除未處理,加上黑板樹浮根、灌叢阻擋視線等問題,讓交通事故頻傳。

原先的腳踏車道刨除未處理,加上黑板樹浮根、灌叢阻擋視線等問題,讓交通事故頻傳。
原先的腳踏車道刨除未處理,加上黑板樹浮根、灌叢阻擋視線等問題,讓交通事故頻傳。

釐清原因後,豐收社區要求縣政府舉辦說明會,變更施作方案,但嘉義縣政府直到改善計畫三段標案中的一、三標都開標完,才舉辦說明會。由於說明會中,居民依然強烈反對移植芒果樹,並且主張改善交通應對症下藥,縣政府與居民初步達成共識:同意移除會浮根的黑板樹,但維持全線雙分隔島路型,將道路旁的水溝加蓋增加路寬,設置號誌引導車流,避免衝突。此外,為了改善視線,同意縮減分隔島島頭,移除灌叢,並移植少數幾棵芒果樹。

道路改善計畫分成三段標,位於豐收社區前的第二段標如果發包,可能會有81棵芒果樹被移除。
道路改善計畫分成三段標,位於豐收社區前的第二段標如果發包,可能會有81棵芒果樹被移除。

只不過,這項決議,在嘉義縣政府建設處新處長上任後,遭到推翻。縣政府表示,移除黑板樹會破壞分隔島結構,導致必須重新施作,「這樣按照規定,當地路寬24米,就必須施作單安全島。」嘉義縣政府認為,為了符合法規和保護老樹,大學路改善方案,應該是單、雙、單安全島的設計,也就是已發包的兩段標繼續施作單安全島,涉及芒果老樹保護的地方不動。

縣政府的新方案,讓社區感到不解。但正當社區發展協會積極了解法規限制時,民雄鄉公所卻又提出另一個方案。這次的方案,是雙、單、單安全島的設計,但單安全島的設計,將會導致芒果樹全數移植。

居民對於縣政府變更方案感到不解,於是投入了解法規限制。
居民對於縣政府變更方案感到不解,於是投入了解法規限制。

在社區不斷追問下,居民才發現,原來鄉公所執意要做單安全島,可能和日後都市計畫變更有關,希望爭取更多腹地。芒果老樹的命運,和地目變更的角力,誰輸,誰贏?居民至今沒有放棄。待看社區的努力,能不能讓芒果老樹,繼續存活到下一個百年。

※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豐收社區保樹記】

2/18(一) 22:00首播
2/23(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我們的島官網 http://ourisland.pts.org.tw
我們的島影音中心 http://www.youtube.com/user/ourislandTAIWAN
我們的島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TSourisland

 

 


中電、南電「北送」爭論如何解? 學者提區域電價、減煤資訊透明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報導

中、南部地區「中電不北送」、「南電不北送」的呼聲愈來愈高、愈來愈急。燃煤電廠、變電站「不要在我家後院」,考驗著政府電力供應與調度,這個結如何解?電力與經濟學者均提出國外行之有年的「區域電價」與「節點電價」制度,電力運輸愈遠、愈壅塞的地區,就要負擔更貴的電價;以電價來引導節電,藉此降低區域差異。

不過,也有環工學者認為,台灣電網太小,區域電價的意義不大。2023年起離岸風電跟燃氣發電就會顯著增加,2025年可減下三分之一的燃煤發電量,中南部都可以大幅度減煤。政府應該將減煤路徑講清楚,爭取民眾認同。


有學者提「區域電價」,電力運輸愈遠、愈壅塞的地區負擔更高電價。ume-y攝(CC BY 2.0)

反映運輸成本  不同區不同價

中山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工研院電網管理與現代化策略辦公室技術長盧展南解釋,電力傳送的過程須要經過輸電線,也會有損耗。使用其它地區的電力,成本會增加,電費也會跟著變貴,這就是「區域電價」。「節點電價」則是區域電價的進一步細分。這是考量各電力供應商的出價及電網運轉安全限制後,所計算出的地區電力邊際價格。例如,將北部分成五個節點、或是依每個區域的變電所不同,定出不同的電價。

盧展南指出,無論是區域電價或是節點電價,都是價格訊號。反映出當地電力設施缺乏,需要增加電力建設,如果不願意接受,電價就會提高。

中興大學資管暨應用經濟學系教授許志義表示,先進國家都已實施區域電價,尤其是電力充分自由化的國家。實施區域電價,才能反映電力運輸成本。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電價才符合經濟定價原則。全國定統一電價,反而是一種不同區域用戶間之交叉補貼。

許志義補充,區域電價跟過去針對核廢料貯存場或是電廠周圍居民補償金的概念不同,區域電價反映的是運輸成本及電力壅塞成本。以南電北送為例,北部的電力消費者要負擔由南至北的電力傳輸投資成本與線路損失費用,電價就會相對變高。

以價制量  用電大戶最有感

對於最近中南部縣市爭論的「南電不北送」、或是「中電不北送」,盧展南指出,台灣就只有一個電網,雖然整體呈現南電北送,但在部分時段,其實也有北電中送的情況。即便是電力供應較多的中部、南部,有些時段也需要其他區域支援。不同區是互需依賴的。任何區域都不容易做到完全的自給自足。

他指出,現實上,大都市人口多的地方難以設置電廠,指責北部用電過多,並無法解決問題。採用區域電價,才能藉由市場機制來達到較好的均衡。

雖然電價高就會抑低用電量,不過,許志義表示,民眾不用太過擔心。台灣南北長不到400公里,即便是南電北送,電價也不會貴太多。絕大多數的民眾不會明顯受到影響,比較有感的是用電大戶。

風電與燃氣上場   2023年開始顯著減煤    

台大風險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趙家緯認為,台灣比國外小太多,區域電價的意義並不大。南電、中電不北送的爭議核心在減煤,政府應該把減煤路徑講清楚。

他指出,他以政府能源轉型的路徑圖分析,估算出2025年台中火力發電廠減少七成的發電量、高雄興達電廠減少3/4 發電量(相較2017年)是可行的。最大的轉折落在2023年起,台中港天然氣接收站擴建工程完成、加上離岸風電陸續併聯發電,都對減煤有顯著的成效。

趙家緯表示,台中計劃2020年要減煤四成,高雄要求興達電廠於秋冬兩季減少生煤使用量五成,政府的減煤路徑在短時間不容易配合這些訴求。但若以2025年為目標年,能源轉型的減煤幅度一定遠高過地方政府的倡議。政府應該把減煤路徑講清楚,爭取民眾認同。雖然時間會延後一兩年,但減下的量絕對超出地方的預期。

作者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

精準掌握福山植物園開花情報 「物候調查」20年功不可沒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廖靜蕙宜蘭報導

每個來訪福山植物園的遊客,極為珍惜入園欣賞各種生物的機會。一月,山羌亭附近,青葉楠上烏來石山桃,園區內的台灣馬醉木、日本山茶、大葉溲疏花開得正美,還有楊梅、牛樟等約30多種植物正值花期。怎麼知道現在開什麼花?20年來,福山植物園背後一群植物物候調查團隊,隨時掌握開花情報。


一月,日本山茶花綻放中。攝影:廖靜蕙


形狀有如一串風鈴的台灣馬醉木,開得正美。攝影:廖靜蕙

紀錄植物葉花果 累積物候研究基礎

1月中旬的星期一,氣象預測宜蘭山區有大雨,福山植物園三位志工趕著一大早上山,搶在大雨前,展開每雙周例常的調查。上午八點半車輛通過福山植物園管制站,隨即直奔園區內,拿出紀錄本、望遠鏡等配備,展開為期兩天的物候調查。

天氣影響植物展葉、開花、結實的時間,植物生長腳步也影響動物覓食、生育,甚至存活。透過長期、定期規律地記錄特定植物的物候週期,是幫助人們了解這一連串循環的起點,也是物候學研究的基礎。傳統知識常隨著對植物物候的理解,例如南島語族看到刺桐花開,代表著一年起始,開始農業生產行為。

福山植物園常雨大、霧大,辨識植物的物候狀態是很大的挑戰。幸好這一天只飄著毛毛雨,這在福山已算是好天氣了!團隊唯一的男性是居住台灣30多年、來自丹麥的馬丁,觀察身邊的幾棵樹後說:「這棵50。11號80。」另一位成員明珠隨即將這些數據填入每棵樹的代號中的欄位。

50、80是指開花的百分比。調查團隊觀察紀錄的項目包括葉、花、果,先看葉子展葉或是落葉的比例;再看花,從觀察花苞、開花比例,最後是結果率。

馬丁(左)估算開花率,明珠隨即紀錄到表格中。
馬丁(左)估算開花率,明珠隨即紀錄到表格中。攝影:廖靜蕙

福山的物候調查針對園區內近480棵樹、110種樹種,以兩天時間進行調查記錄。農委會林試所福山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建融說,福山一個月兩次的物候調查,已經持續20年;眼前這組人則約一年半前接棒,至今從未間斷過。

一路上,台灣馬醉木、烏來石山桃、日本山茶、山櫻、冷清草正值花期,讓人忍不住停駐多看幾眼。但馬丁不時催促腳步,注意時間的掌控。每次他們以兩天的時間,走遍全園區逐一紀錄每棵樹現況,每棵樹都需仔細觀察,常常一大早出門,記錄到天全黑才罷休,生怕兩天調查不完。

小小山羊耳果實  沒經驗就錯過

這個季節山羊耳剛展葉,約七米高的樹冠層上,垂吊著小小的果實,一般人不易察覺;若未意識到是它結實的季節而細心查找,很容易就錯身而過。「擔任這項任務的志工,須具備充足的植物知識。例如這個季節大概是哪些植物展葉、開花或結果,因此特別留意其生長表現。」林建融同時也是調查團隊重要的顧問與諮詢者。

在這麼高的樹上如何尋找果實呢?明珠說,要先有概念知道它長在哪裡。他細心指出,從最頂端的葉子,順著往枝條找,底下一點一點的小小的顆粒就是果實。懂得怎麼找之後,就意識到整棵樹果實纍纍。

要估算這麼小的果實,不是容易的事,望遠鏡、高倍數相機都是重要的輔助工具。當成員間推估數據落差太大,或指認不易時,就以高倍數相機拍下來一起討論。從宜蘭縣政府農業處退休的阿如說,剛開始常為這些數字吵起來。前半年,常為了估算的數據爭吵。經過一年多磨合,逐漸有共識。

武威山新木薑子抽著新芽,泛紅的新葉,貼附一層微薄的雨水,閃閃發亮,遠看讓人以為是花朵而誤判物候訊息。除了具備植物知識,林建融認為,長期實地觀察、累積經驗同樣重要。

每種植物物候周期不盡相同,降真香、山羊耳正值結果期,而長葉木薑子的果實則快掉落。雖然四季都有不同植物此起彼落地開花結果,但四月多數植物開花結果之際,讓調查團隊忙不完,讓人充分體認春天的真諦。


正值花期的山櫻花,屬於喬木,抬頭才看得到。攝影:廖靜蕙


屬於草本的冷清草,需低頭尋找。攝影:廖靜蕙

集合植物知識高手 監測物候不馬虎

提到這三人的組合,要從明珠五年前到福山植物園服勤談起。在這之前他是台北植物園長期志工,過去他是國中數學老師,自己拜師學植物,具備深厚的植物知識。還聽從恩師的建議,將數學與生物連結起來,以「費布那西」數列的概念,設計了一系列課程,在遠哲科學基金會上課時,魅力十足,還因此吸引學生讀數學系。

福山研究人員因此想培養他協助物候調查,進度卻不如預期,直到在福山物候調查十多年的工作人員阿賓哥退休前,才真正落實這個想法。阿賓哥找來阿如,再加上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已有物候調查經驗的馬丁,組成物候調查團隊。他們跟著阿賓哥學習半年後,順利地在他退休後接棒。

有時碰到風災,即使工作人員要他們暫時不來,由工作人員完成,團隊成員阿如仍堅持上山完成任務。「延遲一周,將近四周才來,不知道會漏掉哪些物候訊息呢!」他從宜蘭縣政府農業處退休,是道地的宜蘭人。

「這是我第一次當志工的地方,我一直很好奇,值勤究竟有什麼魅力,為何大家就是會想辦法克服各種困難來。」阿如說。每次上山,明珠和馬丁都得一早從台北出發,大約八點抵達福山。有時候馬丁不能來,阿如就負責到宜蘭轉運站接駁。

去(2018)年馬丁回丹麥三周,心裡還掛念著福山的物候調查。學經濟的他,因小時候常跟著父母到森林採蘑菇、莓果,過程中培養他對植物的喜愛。他說,丹麥的森林生態相對單純,但台灣森林植物多樣性高,是學習植物很好的環境。由於台灣植物的科屬繁多,辨識植物過程,對於一些重要的科,大致的形態都知道,因此到國外,大概5、6成植物都猜得到。


福山物候調查成員:(左起)明珠、林建融、阿如、馬丁。攝影:廖靜蕙

感受植物季節變化 讀你千遍不倦

每次來都做相同的動作,不會覺得無趣嗎?這問題一出,三人不約而同地說「不會不會」。「你來一次,只能看到展葉或開花,但是植物是活著的,一直在變化;因此不會每次來都做同樣的事情。」阿如說。

「每個時間來,植物的表情都不同,有不同的變化,而且看了一年以上才會看懂它的道理。」明珠說。「物候調查對象有110種不同的植物,觀察近480多棵植物不同的變化,不會無趣。」馬丁說。

福山植物園維繫高度植物多樣性,野生動物先蒙其惠。山羌、藍腹鷴,不時成群出現,台灣野山羊偶爾露面;這一天或許天冷,台灣獼猴暫時缺席。這時藍腹鷴陸陸續續現身,三隻雄鳥以及兩隻雌鳥出現。不久,其中一隻飛到約五公尺高的樹隻,拍翅聲小小擾動周遭的氣氛,讓人不得不注意到牠的存在,彷彿為物候調查加了註腳。

林建融說,物候調查通常會設定目標,針對特定物種常期調查;福山則是少數全面性物候調查,研究人員可視研究需求,從這些資料中尋找相關科屬植物的物候表現。在應用層面上,最直接的就是讓遊客知道,當月園區開的花;至於為保育研究創造的價值,則留待研究人員詮釋。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

中電、南電「北送」爭論如何解? 學者提區域電價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報導

中、南部地區「中電不北送」、「南電不北送」的呼聲愈來愈高、愈來愈急。燃煤電廠、變電站「不要在我家後院」,考驗著政府電力供應與調度,這個結如何解?電力與經濟學者均提出國外行之有年的「區域電價」與「節點電價」制度,電力運輸愈遠、愈壅塞的地區,就要負擔更貴的電價;以電價來引導節電,藉此降低區域差異。


有學者提「區域電價」,電力運輸愈遠、愈壅塞的地區負擔更高電價。ume-y攝(CC BY 2.0)

反映運輸成本  不同區不同價

中山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工研院電網管理與現代化策略辦公室技術長盧展南解釋,電力傳送的過程須要經過輸電線,也會有損耗。使用其它地區的電力,成本會增加,電費也會跟著變貴,這就是「區域電價」。「節點電價」則是區域電價的進一步細分。這是考量各電力供應商的出價及電網運轉安全限制後,所計算出的地區電力邊際價格。例如,將北部分成五個節點、或是依每個區域的變電所不同,定出不同的電價。

盧展南指出,無論是區域電價或是節點電價,都是價格訊號。反映出當地電力設施缺乏,需要增加電力建設,如果不願意接受,電價就會提高。

中興大學資管暨應用經濟學系教授許志義表示,先進國家都已實施區域電價,尤其是電力充分自由化的國家。實施區域電價,才能反映電力運輸成本。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電價才符合經濟定價原則。全國定統一電價,反而是一種不同區域用戶間之交叉補貼。

許志義補充,區域電價跟過去針對核廢料貯存場或是電廠周圍居民補償金的概念不同,區域電價反映的是運輸成本及電力壅塞成本。以南電北送為例,北部的電力消費者要負擔由南至北的電力傳輸投資成本與線路損失費用,電價就會相對變高。

以價制量  用電大戶最有感

對於最近中南部縣市爭論的「南電不北送」、或是「中電不北送」,盧展南指出,台灣就只有一個電網,雖然整體呈現南電北送,但在部分時段,其實也有北電中送的情況。即便是電力供應較多的中部、南部,有些時段也需要其他區域支援。不同區是互需依賴的。任何區域都不容易做到完全的自給自足。

他指出,現實上,大都市人口多的地方難以設置電廠,指責北部用電過多,並無法解決問題。採用區域電價,才能藉由市場機制來達到較好的均衡。

雖然電價高就會抑低用電量,不過,許志義表示,民眾不用太過擔心。台灣南北長不到400公里,即便是南電北送,電價也不會貴太多。絕大多數的民眾不會明顯受到影響,比較有感的是用電大戶。


台灣電網及電廠的分布圖。 圖片來源:台電網站

風電與燃氣上場   2023年開始顯著減煤    

南電北送與中電北送的爭論,凸顯民眾在意空污和減煤。因此,台大風險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趙家緯提醒,爭議核心是減煤議題,政府應該把減煤路徑講清楚。

趙家緯以政府能源轉型的路徑圖分析,估算出2025年台中火力發電廠減少七成的發電量、高雄興達電廠減少3/4 發電量(相較2017年)是可行的。他指出,最大的轉折落在2023年起,台中港天然氣接收站擴建工程完成,加上離岸風電陸續併聯發電,都對減煤有顯著的成效。

趙家緯表示,台中計劃2020年要減煤四成,高雄要求興達電廠於秋冬兩季減少生煤使用量五成,中央政府的減煤路徑在短時間不容易配合這些訴求;但若以2025年為目標年,能源轉型的減煤幅度一定遠高過地方政府的倡議。他建議政府把減煤路徑講清楚,爭取民眾認同,雖然時間會延後,但減下的量絕對超出地方預期。

作者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

全國首例還地於海,新北率先移除低度利用漁港設施

$
0
0
轉載自農傳媒;文:洪嘉鎂;圖片提供:新北市政府漁業及漁港事業管理處

過去台灣漁業發展興盛,廣建漁船及漁港,因海洋資源量、投入人員減少等原因,近年部分小型漁港設籍船數僅剩個位數,港內船舶久久才出航一次、改從其他港口進出,漁港設施利用低,在維護費用高的情況下,對中央或地方政府財政確實造成壓力。到底該拆除,或轉為觀光用途,低度利用漁港去留成為臨海縣市政府的一大難題。

新北市政府成為全國首例拆除低度利用漁港設施的地方政府,從民眾溝通、環境評估、工程設計等過程,耗費將近4年的時光才消除眾人疑慮,順利拆除3處低度利用漁港設施,還地於海。

新北移除三處低度利用漁港設施

過去新北市政府轄區內共有30處漁港,107年廢止石門區老梅及金山區中角漁港2處漁港後,仍有后厝漁港、草里漁港、水尾漁港及和美漁港等4處漁港被認定為低度利用漁港。

由於新北市石門區老梅、金山區中角及永興漁港設施老舊,且已逐漸失去漁作功能,為恢復海岸自然景觀,新北市政府爭取前瞻建設「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經費約1,300萬元,執行漁港設施移除作業,將漁港曳船道及3座防波堤等設施移除計228公尺,經計算可恢復周圍海域環境面積約1.7公頃。

汪昭華說明移除低度利用漁港設施的施工後情況。
汪昭華說明移除低度利用漁港設施的施工後情況。

需反覆與漁會、漁民及居民溝通

回顧三處漁港設施移除工程,新北市政府漁業及漁港事業管理處處長汪昭華表示,原本先選定老梅、中角、和美三處漁港,但轄內還有處早就被廢除漁港的永興漁港。

照理來說,永興漁港廢除後,土地應屬於財政部國有財產署,管轄屬於交通部觀光局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但北觀處期望碼頭設施拆除後再來接管。

汪昭華表示,這些低度利用漁港在颱風過後會出現大量垃圾堆積,漁會得付出人力物力處理港內垃圾,因此先溝通拆除永興漁港,漁會也贊成要拆除,而後才溝通老梅、中角漁港,剛開始漁會擔心漁民反彈,前後溝通時間長達兩年多,也輔導在地漁民轉籍。

但新北市政府沒料到拆除漁港最大阻力竟是來自當地里民,汪昭華無奈地說,里民、里長提出漁港設施可以擋浪、釣魚不應拆除,但因碼頭設施已有崩壞狀況,維修費用過高,公所也不願意接管,最終找出原始海岸線圖像、模擬回填狀況規劃後,才讓民眾點頭同意。

環境評估、發展可能缺一不可

問到低度利用漁港僅有拆除一途嗎?汪昭華表示,「建港容易,但拆除很難」,因為漁港海事工程維護費用相當高,水下設施掏空修補經費高達千萬元,必須要評估漁港附近是否有觀光效益,才能考量轉為觀光使用。

為了要拆除漁港,新北市政府利用水文數值模擬及溯浪分析等科學方式來評估拆除前後的波、流及海岸地形安定性,並蒐集計畫區核一、核二電廠歷年生態調查資料,確定漁港附近無特殊生態等從安全、自然、生態角度出發進行工程。

中角漁港碼頭設施移除後現況。
中角漁港碼頭設施移除後現況。

汪昭華解釋,這3處漁港範圍較小,對於環境影響層面也較小,將拆除水泥構造物作為回填物,最上層則鋪上原始海岸的塊石,回復環境完整性。

漁業署:規劃全國漁港整體利用方式

目前全國共有223處漁港,其中有23處漁港屬於低度利用。漁業署企劃組組長王清要表示,當防波堤建設在海岸時,已對海岸造成影響,經過3、40年之後,海岸已達平衡,如果貿然拆除可能會有公路侵蝕、淤積等狀況發生,得做好妥善評估。

王清要表示,全國各區域低度利用漁港處理方向不見得相同,例如不拆除防波堤依照現況與自然海岸共生、開放給釣客與休閒旅遊船舶使用、潛水遊憩等,都是利用方式。

王清要指出,多數漁港仍供漁業使用為主,但轉型利用若溝通不足容易會引起漁民反彈,漁民可能會覺得政府是否要消滅漁業,但漁業署希望這些場域除了漁業使用外,在妥善規劃下可以開放給民眾多元使用、參與。

現階段漁業署除了與各縣市討論低度利用漁港該如何處理外,也會著手針對其他漁港閒置空間規劃遊憩場域,例如基隆八斗子漁港的碧砂泊區轉為遊艇碼頭,走向多元利用,未來將針對全國漁港進行全面評估,整體規劃利用方式。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農傳媒》,不適用CC共創授權條款。 

作者

農傳媒

農傳媒是由財團法人豐年社所成立,以「與農共聲、與食俱進、與環境共享」為宗旨,關注農業各個面向的專業網路資訊平台。

 

又見雞蛋芬普尼殘留,超標最高達6倍,流入新北早餐業者

$
0
0
轉載自農傳媒;採訪整理:林宜潔;首圖攝影:林慧貞

彰化縣順弘牧場抽樣雞蛋檢體檢出芬普尼殘留超標,檢出量分別為0.03、0.04及0.06 ppm (殘留標準為0.01ppm )。食藥署中區管理中心隨即會同相關單位前往該牧場調查,現場清點庫存雞蛋2730台斤(136.5箱,20台斤/箱),已由衛生局責付保管並限於2月20日前回收完成。環保署化學局與地方環保局現場查核,未發現有使用環境用藥情形。

目前確定檢出芬普尼殘留的雞蛋共7480台斤(1月25日檢驗批次,於1月27-28日售出),而順弘牧場在1月29日至2月13日間又陸續售出1929箱蛋品(3萬8580台斤,38萬580顆蛋),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對此表示,可能這些蛋品全數已「中鏢」、被消費者吃下肚,但由於時隔數日、未必驗得出芬普尼,「芬普尼在母雞中代謝很快,1月25號有問題的蛋、27日過後可能就驗不太出來了。」

衛生單位追查「順弘牧場」該批違規蛋品全數售予臺北市貿信輝蛋行,經查業者共計進貨該批蛋品374箱,共計7480台斤,除自行販售外,也出貨給新北市上千商行(新北市土城區慶利街9號)及俊翎農產有限公司(新北市板橋區金門街121巷68號),經新北市政府衛生局查核該2業者,該批蛋品皆販售予散戶、早餐業者,目前已全數售完無庫存。

芬普尼雞蛋流向圖。(圖片提供/食藥署)
芬普尼雞蛋流向圖。圖片提供:食藥署。

食藥署表示,依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相關規定,雞蛋檢出不符合「動物產品中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違規產品依同法第52條應予沒入銷毀,以確保民眾食用安全。另呼籲業者如發現產品有危害衛生安全之虞時,依照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7條第5項規定,應即主動停止製造、加工、販賣及辦理回收,並通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倘經查獲未依法通報之產品,將依同法第47條規定,處以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

防檢局說明,芬普尼主要用作農藥、環境用藥及動物用藥(限用於犬貓),可用來殺滅農作物上之害蟲以及環境中或犬貓身上之扁虱、跳蚤和蜱蟲,但嚴禁作為人類食用之飼養禽畜中使用。畜禽業者如違法使用芬普尼,依動物用藥品管理法可裁處新台幣6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呼籲業者切莫以身試法,維護民眾食品安全。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農傳媒》,不適用CC共創授權條款。 

作者

農傳媒

農傳媒是由財團法人豐年社所成立,以「與農共聲、與食俱進、與環境共享」為宗旨,關注農業各個面向的專業網路資訊平台。

 

Viewing all 1997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