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2037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森林資源銳減 印度阿薩姆邦人象衝突激化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范震華 編譯;賴慧玲 審校
一種高致命性的有機磷殺蟲劑Demecron ,雖然在印度阿薩姆邦的索尼特普縣(Sonitpur district)被禁用,但黑市裡的交易行情依然熱絡。原因無他,為了對付不斷肆虐農田的害獸──野生亞洲象。5月號《外交家雜誌》(The Diplomat)專文探討了亞洲象與印度農民之間的糾葛。
印度阿薩姆邦境內的野生亞洲象。 Rita Willaert拍攝
印度阿薩姆邦境內的野生亞洲象。Rita Willaert攝。(CC BY-NC 2.0)

即便害死大象「有罪」  仍寧願使用農藥

根據《外交家雜誌》記者訪問到一位居民的經驗,這位認為「做農無前途」而離農的工人表示,「雖然購買、販賣、持有或使用Demecron當殺蟲劑是非法的,但還是能輕易地從城裡大部分的農業資材行買到。」

他也抱怨大象的農損,「2001年時,我的收成有一半都被大象毀掉,我沒有跟一些鄰居一樣使用殺蟲劑。但2002年真的很難熬,我母親被診斷出癌症,妻子早已臥病在床,14 歲的兒子因為我繳不出學費被迫失學,所以無論如何,我不能再失去任何收成。」

對他而言,任何農損都是嚴峻的打擊,於是他開始使用Demecron來防治大象。但用這種殺蟲劑來防止大象靠近田區的做法,已在其他地方對象群生存造成嚴重的衝擊。

他回憶,「有一隻小象中毒死在我的稻田旁。剛施藥時有幾天看不到大象的蹤影,但效期很快就過了,大象又開始出現。殺蟲劑不是永久的解方。」他悲傷地補充:「我並不是為了好玩而殺死 Dangoriya(阿薩姆人對大象的尊稱),沒錯,殺死大象的我有罪,但我必須保護我的作物,不然我的家人要吃什麼?」

這個案例幾乎是印度東北地區所有面臨人象衝突、身陷貧困泥沼的小農的寫照。

人類向野地擴張  人象衝突升溫

根據 2017 年的調查,亞洲象在印度東北地區的族群量為 10,139隻,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印度的亞洲象族群主要分布在三個邦:5,719隻居住在阿薩姆邦(Assam),為各邦之最,另有 1,754 隻棲息於梅加拉亞邦(Meghalaya), 1,614 隻生活在中印邊界糾紛地帶的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 Pradesh)。其餘象群則散落在其他印度東北各邦。

近幾十年來,阿薩姆境內許多縣,如索尼特普、戈瓦爾巴拉(Goalpara)和戈拉加特(Golaghat),都變成人象衝突的地雷區。致力減緩人象衝突的在地保育人士索魯‧巴卡塔奇(Saurav Barkataky)指出,人口遽增、貧窮問題和政治的綜合作用已讓大象棲地驟減,導致人獸衝突危機越演越烈,對人類和大象的生存都造成嚴重衝擊。「人類肆無忌憚地向野地擴張活動範圍,是人象衝突升溫的原因」。

根據阿薩姆邦森林部統計,2001~2014年間,有225隻野生大象因盜獵、毒餌、電網、和撞上高速火車而喪命,而2006~2016年間,將近800人死於人象衝突。

根據阿薩姆當地保育團體阿瀾亞克(Aaranyak)在2017年12月中的統計,有40隻大象在過去一百天內因人為干擾而死於非命,例如在新建的鐵路上被火車撞死,失足墜落至茶園與或工廠工地的水溝,一頭撞上截斷大象生態廊道的高爾夫球場圍牆,或是被電擊致死。

執政黨力主開發  農地變工廠  大象遊走空間限縮

雖然保育人士努力復育大象的自然棲地,但由執政黨「印度人民黨」(BJP)推動的「東印度政策」正在加速該區工業發展的腳步,並為了促進工業建設而鬆綁環境法規。不僅如此,阿薩姆邦政府正考慮將農業用地變更為工業用地,以吸引國內和國際企業投資。

巴卡塔奇對阿薩姆的開發計畫憂心忡忡,「越來越多的大象棲地和生態廊道遭到威脅。農田為象群提供了大範圍遊走的空間,一旦農地變成工業用地,肯定會對大象造成威脅。」

2016年底,阿薩姆邦政府從阿薩姆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分別撥出 602,010平方公尺和 123,120平方公尺的土地,給以推廣阿育吠陀醫藥聞名的帕坦珈利公司(Patanjali)和藥妝龍頭達波爾印度有限公司(Dabur India Ltd)在索尼特普縣設廠,但這裡正是印度東北方人象衝突最嚴重的區域。

附近村民憂心,工廠進駐後原本大象生活的林地便會消失,很可能會讓當地嚴峻的人象衝突更加惡化。一位居民對《外交家雜誌》表示,「在工廠整地之前,這裡長滿灌木、草本植物、和小樹,常被象群當作隱蔽的棲身之地。」

巴卡塔奇的經驗也支持這樣的看法,「2014年,我在這裡拍攝到一群約有 18 隻成員的象群。這裡曾是象群覓食的臨時避難所。」


阿薩姆邦的象群。Mike Prince攝(CC BY 2.0)

然而負責索尼特普縣泰茲普爾鎮(Tezpur)的森林部北阿薩姆圈森林保育員席法庫瑪(S. P. Sivakumar)表示,分配給帕坦珈利和達波爾公司的土地並不是重要的大象廊道,並且自1980 年代初期以來便被劃為工業用地。但他承認:「多年來,這些未開發的土地上草木繁榮,一直為那些跑到索奈魯派(Sonai-Rupai)和普哈恰波里(Burhachapori)野生動物保護區外頭覓食的象群提供臨時的棲身之所。」

巴卡塔奇感嘆地說,「這意味著政府只不過是字面上的依法行政,忽略了立法精神。就算這塊土地依法隸屬工業用地,人人都知道大象失去了一處重要棲地。」

自從帕坦珈利公司進駐這片土地後,野生象群已經闖入場址好幾次,其中一次發生在 2016 年 11 月,一隻成年母象摔入工地的深坑中死亡。另有一次是在 2017 年 6 月,象群闖入施工現場,引發工人恐慌。這群大象也衝入工地附近的茶園,踩死兩位無辜民眾。最近的傷亡發生在同年 12 月 10 日,一輛快速行駛的火車在索尼特普縣巴里巴拉村(Balipara)撞死 5 隻大象。

當地農夫擔心失去避難所和食物的大象會對鄰近村莊和農田造成嚴重破壞。住在戈拉馬利村(Ghoramari)的一位農民說,「那塊土地的草木除了是大象棲身之地,也提供了食物來源。現在大象會來田裡吃作物。」

在阿薩姆邦的戈拉加特縣,人象衝突也因森林消失急遽增加。自從 1990 年代後期國有煉油企業阿薩姆石油公司(Numaligarh Refinery Limited)在此設廠,清除掉卡齊蘭加-卡比昂隆地景區(Kaziranga Karbi Anglong Landscape)一處重要的森林棲地後,人象關係開始急轉直下。現在這家煉油公司還要與芬蘭柯伯利公司(Chempolis Oy)合資生質酒精精煉工廠,引起當地居民反對。他們擔心在象群遷徙的主要路線上蓋工廠,會使人象衝突更加嚴重。

不僅如此,阿薩姆邦和那加蘭邦(Nagaland)邊界山腳下的森林,是亞洲象在印度東北與緬甸一帶的主要棲地,近幾十年來,森林面積已經急遽減少。出身阿薩姆邦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博士候選人彼丁‧梅帝 (Bidyum Medhi),專門研究當地文化中的人象親密關係。他認為,森林消失的原因之一是當地盛行的新部落資本主義(neo-tribal capitalism)。這種經濟模式因由叛亂份子、茶園與橡膠園業主、官員和在地居民組成的秘密政治經濟網絡而興盛起來。

他解釋,「在這裡,傳統的森林和土地資源正被資本化,加上該地區不同社區的新興中產階級競相開墾森林,宣告林地歸自己的社區所有,更加快了森林消失的速度。」

另一方面,近年來大部分農夫已改用非致命性的傳統電網或太陽能電力圍欄來防止大象靠近農作物。因此,大象死於毒殺的比例已直線下降。

人類的態度和寬容度  和平共享棲地的核心關鍵

要怎麼做才能減緩人象衝突,讓亞洲象免於瀕危的命運,並保障印度東北數百萬農民的安全呢?梅帝認為:「唯有政治人物認真地付出關注、決心、勇氣和大量的投資,才能找到永久的解決之道。若能朝在地化的方向思考解決方法,也會有幫助。」

印度野生動物信託基金會 (A Wildlife Trust of India) 提出多項改善人象衝突的行動建議,包括停止侵佔森林、保持大象廊道完整、為受災的居民創造新的生計模式,改善法律的執行力度和訴訟機制,以及提供民眾技術支援和加強在地居民的認知。「但是政府在森林復育方面似乎毫無作為,也未保護僅存的大象廊道與棲地。」巴卡塔奇表示。

根據一項與牛津大學合作的研究指出,森林的多寡雖然仍是人象衝突的主因,卻不是決定阿薩姆地區象群存續的唯一因素。「民眾對大象的態度與寬容度,才是人類與象群和平共享棲地的核心關鍵。」

村民對擾人大象的看法最多只能說是好壞參半,並且會隨著當地人象關係的自然規律而變化:當大象不去侵擾農作物時,村民會尊稱大象為「Dangoriya」,一旦大象掠奪人們賴以為生的作物,就容易被視為害獸。

梅帝擔心,在致命的人象衝突不斷升高的情況下,如果沒有適當和及時的補償,人們對大象的容忍度可能會下降。不幸的是,現有的官方補償計畫是一場失敗,專家認為,是時候走向保險制度了。梅帝解釋:「這麼做,至少可以讓飽受野象或其他野生動物傷害的居民減少採取殘酷的報復行為。」

巴卡塔奇說,當地政府對野象掠劫農田的問題完全束手無策,導致民怨不斷上升。他表示:「阿薩姆邦的森林部不只人手和裝備都不足,資金也闕如,甚至沒有足夠的『kunki』(即受過訓練的大象) 來驅趕掠劫作物的野象。」

「因此,」他補充道:「所有的利害關係人,包括決策者、當地居民、學者和非營利組織必須攜手合作,重新思考現狀並找出解方。不然,我們可能是最後一個能與這些神奇的亞洲象共存的世代了。」

參考資料

※ 人與野生動物主題報導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賴慧玲

環境圈的雜食動物,練習當好一名研究者、記者和翻譯。

范震華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畢業,持續以文字力量參與環境保育議題。文稿與照片曾發表於國家公園季刊、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路版、破報等刊物。


公民科學家如何幫助海洋?珊瑚礁體檢的十年省思與展望

$
0
0
作者:林育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公民科學家自1881年興起,最一開始由北美鳥類物候學協會發起,邀請民眾一同紀錄候鳥遷移,顛峰時期有三千多名志工加入調查,最後累積了六百多萬筆的紀錄。該行動雖然並沒有延續至今,但這類形式邀請一般大眾共同協助調查的精神卻已持續流傳至今。

科學志工在東嶼坪西側的珊瑚進行體檢。林育朱攝。

公民科學家的調查雖由一般民眾協助進行,但調查法、調查標的還是經過學者縝密的設計和規劃,甚至回傳的數據或報告都已經有固定格式,並不會因為是由民眾進行調查,數據就缺乏可信度,而這個過程中,也能無形地提升民眾的科學素養。

這股公民科學家的風潮,自2010年開始大量興起,並在這幾年慢慢的由陸地吹往海洋。目前在台灣至少有四種不同的海洋公民科學家行動,包含海龜點點名、鯊魚目擊回報、珊瑚健康觀測(Coral Watch),以及歷史最悠久的珊瑚礁體檢,這當中除了珊瑚健康觀測是由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進行推廣外,其餘三項都是由民間人士或組織自行發起。

在這四種海洋公民科學行動中,除了珊瑚礁體檢是由環境資訊協會每年固定招募志工收集數據外,其餘三種調查則是被動等待潛水人或民眾協助回傳數據。

然而這樣多年堅持不懈地收集數據,是否真的有實質的幫助呢?


製表:徐巧玲。

在已發表的科學文獻或期刊以「活珊瑚覆蓋率」為關鍵字進行搜尋,涵蓋的年份為1985-2017年間,結果發現珊瑚礁體檢的數據和學術界發表的筆數相較起來,數量雖然較少,但是涵蓋的空間範圍較廣、時間尺度也較長。

從圖表中可以清楚瞭解到,學術資料和珊瑚礁體檢數據加總後,資料最多的區域以墾丁為主,學術資料的筆數遠多於珊瑚礁體檢;目前設置中央研究院海洋研究站的綠島、或是在2010年剛掛牌成立的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則是另外兩個學術單位累積較多數據的區域。然而其他區域的珊瑚礁區卻是呈現不同的景象,多數地點鮮少有學術單位的調查資料或是筆數稀少,然而藉由珊瑚礁體檢適時彌補了這些地點資料的空缺,包含花蓮、台東、蘭嶼、小琉球或東北角等。

再深入每個地點,以時間尺度進行分析,可明顯觀察到雖然珊瑚礁體檢資料的筆數並不是很多,但是提供了較長時間且相對穩定的調查數據。

究其原因,學術研究通常必須獲得政府單位經費支持才能進行研究,而珊瑚礁體檢則是由志工自行負擔調查費用,較不會因為缺乏經費而無法進行調查。

由於珊瑚礁體檢僅是由一般潛水員受訓後進行基礎的調查,並非要取代原有的學術調查。由珊瑚礁體檢每年固定在全台灣重要的珊瑚礁區收集基礎資料,若是發現異常事件,再回報給學術單位進行後續更深入的追蹤調查,兩者之間可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透過累積十年的數據我們觀察到什麼呢?

經由粗淺的分析,首先我們發現指標性魚類中的高等掠食者數量並不多,例如:從2009-2017年的所有穿越線累積加總起來的石斑(>30公分)數僅有58隻、老鼠斑31隻、裸胸鯙92隻。指標性無脊椎動物中的高經濟價值物種數量也相當少,馬糞海膽108顆、大法螺5隻、龍蝦29隻,鉛筆海膽也是僅有寥寥數個。而這都在明示、暗示著我們的珊瑚礁可能面臨的過度捕撈壓力。

此外幾乎所有地點都能觀察到海洋廢棄物,並且以漁業廢棄物為主,2016年時志工就在新北市鼻頭港清出了300隻木蝦,而在小琉球、潮境這些有相關禁漁措施並且有海洋志工頻繁清理的區域,海洋廢棄物的數量會較少。

環境資訊協會所主辦的珊瑚礁體檢已在今年屆滿10年,目前在學術單位也鮮少有這麼長時間的調查數據,而協會也表示未來將會尋求學者或專家的合作,著手進行這些數據的分析,屆時或許將發現更多有趣的結果!

投資人向全球氣候談判官喊話 解決暖化 避免金融海嘯再現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總管理資產達32兆美元的全球投資人10日在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4)上向各國政府發出嚴厲警告,要求緊急削減碳排放並逐步淘汰所有燃煤,否則全世界將面臨比2008年更慘烈的金融危機。

來自世界各地的群眾12月8日在卡托維茲展開氣候遊行,要求各國政府達成實質性的減碳協議。台灣青年氣候行動聯盟提供。
來自世界各地的群眾12月8日在卡托維茲展開氣候遊行,要求各國政府達成實質性的減碳協議。台灣青年氣候行動聯盟提供

這群投資人包括全球數一數二的退休基金、保險公司和資產管理公司,此次喊話更是截至目前為止最大動作的干預。他們認為必須停止化石燃料補貼,並啟動大規模碳稅。

於波蘭卡托維茲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進入關鍵第二週,如何實現巴黎協定願景的談判達到了臨界點,對抗全球暖化的資金成為爭議的關鍵領域。

「就我們的觀察,氣候變遷問題的長期性讓許多人反應有如殭屍,」IFM Investors的紐頓(Chris Newton)表示。該公司管理金額高達800億美元,是已簽署全球投資者聲明(Global Investor Statement)的415個集團之一。「這是一場災難,因為氣候變遷的影響可能是突如其來的、嚴重的、毀滅性的。」

施羅德投資公司表示,從長遠來看,每年可能產生23兆美元的全球經濟損失而沒有立即反應。這種永久性的經濟損失幾乎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影響規模的四倍。標準普爾評級機構也警告領導人們:「氣候變遷已經開始改變世界的運作。」

紐約州共同退休基金代表迪納波利(Thomas DiNapoli)表示,對抗全球暖化行動不僅可以避免損害,還可以促進就業和增長。「低碳經濟帶來無數機會,忽視世界瞬息萬變的投資者將面臨風險。」紐約州共同退休基金管理2070億美元,也簽了全球投資者聲明。

美國川普政府10日在大會上舉行唯一的活動,主題是推動「乾淨煤炭」。倫敦經濟學院經濟學家史登爵士表示,川普將氣候行動視為就業殺手,這「完全錯誤...你不該宣傳19世紀的產業活動來創造21世紀的就業機會。」

全球投資者聲明的一項關鍵要求是逐步淘汰全球的火力發電廠。丹麥養老基金PKA執行長詹森(Peter Damgaard Jensen)表示:「有鑑於火力發電對氣候和公共衛生的破壞性影響,以及其糟糕的財務表現,包括PKA在內的投資者正逐漸退出煤炭市場。」

數十個國家13日將承諾結束燃煤。然而自巴黎協定簽署以來,美國、中國和日本金融機構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被視為煤電代言人,提供近5000億美元投資新煤電廠。

投資者對政府的另一個要求是徵收「具有經濟意義」的碳稅。投資者表示,目前碳價大多數都低於每噸10美元,但在未來十年或20年內需要升至100美元。波蘭觀察人士表示,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提高燃油稅的手法粗糙,導致發生抗議活動,恰好是反面示範。

氣候智庫E3G顧問博恩(Camilla Born)說:「(這個政策)沒有社會配套措施,讓公民接受轉型並因應氣候挑戰。」COP24氣候大會主辦國波蘭高度依賴煤炭,並強調需要為化石燃料業的工人進行「公平轉型」。

投資者聲明簽署者包括全球最大的幾個退休基金,如加州教師退休基金(Calsters)和荷蘭一般公教人員年金(ABP),以及Aviva、AXA和蘇黎世等保險公司。他們還希望停止補貼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目前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計算,總補貼金額高達每年5兆美元,而G20從十年前就說要解決這個問題。根據聯合國即時發布的波蘭大會報告,光是這項措施就可以在2030年前將全球碳排放量減少10%。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觀塘爭議戰到內政部 環團稱藻礁新發現稀有生物 呼籲撤案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賴品瑀報導

觀塘工業區(含工業港)開發案危及大潭藻礁的爭議,戰場由環保署延燒到內政部,由於案件區位在海岸,內政部今(13)日展開「區域計畫委員會」、「海岸管理審議會」聯席審查的第一次初審,後續還將再審。

除了生態問題從環評一路戰到內政部,部分委員與列席民間團體一直追問:明知未來還要在外海擴建的兩個儲槽,難道未來環評一定會過?如果沒通過還會有經濟效益嗎?承諾不開發的部分是否能劃成保護區以免日後又再擴建?

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會則在審議場地營建署外召開記者會,宣布在當地又發現了稀有物種,包括過去全台灣只有兩次發現紀錄的「光輝突顎蟹」,以及瀕危的綠蠵龜,強調大潭藻礁有保留的價值,且還需要逐步調查。

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在營建署外召開記者會,呼籲撤銷觀塘案。
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在營建署外召開記者會,呼籲撤銷觀塘案。賴品瑀攝。

行政院選址桃園觀塘工業區作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興建場址,並喊出2022年7月一定要開始供氣大潭電廠。由於衝擊當地藻礁生態,引發社會爭議,在10月初,多位民間專家學者環評委員拒絕出席的狀況下,環保署勉強湊齊10人出席,進而以七票通過通過環評程序。

接下來登場的,則有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與「海岸管理審議會」審查,內政部將兩委員會聯席審查,併案一起審查的案子包括了「桃園市觀塘工業區(含工業專用港)變更開發計畫暨細部計畫書(第2次變更)」,與「桃園觀塘工業 區工業專用港海岸利用管理說明書」、「桃園觀塘工業區海岸利用管理說明書(第一階段開發計畫_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第一次變更等案。

環評會與區委會屬於平行審查,但過去海審會曾表態會等待環評結果,因此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蔡雅瀅提醒,環評的審查大有問題,海審會不應該因為環評通過就放行此案,還是需要回歸海岸保護的職責來審查。政府更應該面對保護區劃設的提案目前仍無結論的狀況,先完成保護區劃設再做海審會的審查。

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召集人潘忠政強調,大潭藻礁比起已經劃設為保護區的觀新藻礁更有生態價值。日前聯盟志工在大潭藻礁發現一隻非常特別的螃蟹,初步評估極可能是「光輝突顎蟹」,正由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鑑定中,如果的確是,這將是繼1922、1995年後,全台第3筆發現紀錄。且有網友提供在大潭發現綠蠵龜的影片,雖然還有待證實,但潘忠政認為,當地過去本來就常有海龜。

環團一再提醒,當地有眾多保育類動物,儲槽預定地就因為是小燕鷗棲地,而遭桃園野鳥學會反彈無法施工。雖然中油提出與鳥會現勘,並承諾要規劃在儲槽區北邊的白玉海岸營造小燕鷗的繁殖棲地,但環團反問,又怎麼能確定小燕鷗會願意換地點?執意要開發將有違野生動物保育法。

中油提出的報告中,對藻礁、柴山多杯孔珊瑚、裸胸鯙、紅肉ㄚ髻鮫、小燕鷗、沙丘、保安林等生態系提出調查分布情況。

中油表示,棧橋區內,包括南北側180公尺、既有填區圍堤往西起算0到300公尺水深超過5公尺的範圍內,都沒有發現柴山多杯孔珊瑚。

在藻礁調查上,中油的資料指出,而從生物個體密度與種類數來看,底棲生物豐富度是觀新藻礁好過G1、G2,且迴避替代修正方案已經退出G1、G2、G3,中油認為開發對藻礁的生態「影響輕微」。中油更指出,在工業港的部分,浚挖區、碼頭後線填方區的欲覆蓋區,礁體上有覆蓋薄沙、水體混濁能見度低,只有零星底棲生物,是貧瘠的底棲生態,生物多樣性更遠低於G1、G2、G3。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

讓女王頭隨風而去吧!

$
0
0
文、圖:李璟泓

野柳女王頭

位於野柳的「女王頭」蕈狀岩,由於風化的關係,使得屬於砂岩的頸部越來越細,而面臨了15年間就會斷落的危機,居然引起了監察委員的關切,並且要求觀光局檢討並做點事情。

我曾經在父母親的老照片中看到他們和女王頭的合照,當時的女王頭果然是臉圓脖子粗,而父母年輕時的樣貌也留在相片中。現在父母已經老去,女王頭卻更顯苗條,歲月在他們和女王頭的身上都留下來無法回溯的痕跡。

一個應該被歲月風化的紀錄,我們需要檢討甚麼呢?該做的應該是讓大家認識這些歲月中這塊蕈狀石發生了甚麼事?還有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

而我們要做的應該是擔任觀察者的角色,紀錄並讓自然該發生的事繼續走下去。

不然,就乾脆讓女王頭的脖子套上長頸族的黃金項圈,讓項圈「妨礙風化」吧!

 

 

作者

中國作梗下 「原住民平台」仍在聯合國氣候大會成立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彭瑞祥 審校

為了在聯合國氣候談判中集體表達意見,原住民團體在波蘭卡托維茲達成協議,成立「地方社群和原民平台」,然而,代價是必須承諾國家主權優於原民權利。


聯合國卡托維茲氣候大會上,來自原住民社群的代表。照片來源:UNFCCC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4的第一周議程期間,「地方社群和原住民」如何參與聯合國氣候談判成了一個具爭議性的問題。

中國官方堅持,這項原住民社群間的協議,可能侵犯國家權力,他們不想讓圖博或台灣藉此尋求承認和規避北京。

與會談判代表指出,中國認為「地方社群」一詞定義不明,中國只有官方認可的少數民族,沒有所謂的原住民。

原住民代表認為沒有必要在此討論平台上劃定國家主權,因為聯合國2007年的原民權利宣言已經明確闡述了這一點。「身為原住民,我們不希望在案文中使用這種語言(國家主權),因為會限制真誠的交流,」來自查德的非洲原民協調委員會成員Hindou Oumarou Ibrahim說。「為什麼文件可以定義我們是誰、做什麼事?這不公平。但是,如果僅是作為讓其他人同意的條件,我們沒有任何其他選擇,這是我們接受的原因,我們還可以忍受。」

然而,該宣言並未提及地方社群,因此不適用於中國。

最後,卡托維茲的談判代表同意說,當談到地方社群時,所謂的地方社群和原民平台不會「授權或鼓勵」「會破壞主權和獨立國家」的行動。

來自中國的一位代表在8日的全體會議上對結果表示歡迎。「中國政府尊重並歡迎原民積極參與氣候行動,我們鼓勵他們分享知識和經驗。多方代表關切此決議的背景。但是參與談判的各方,包括原民,都本著這種精神表現出更大的靈活性和寬容,這有助於我們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原民佔世界人口的比例不到5%,但保護了80%的生物多樣性。

經過三年的談判,新平台終在卡托維茲達成協議,成為未來原民及尚未明確定義的地方社群如何參與限制碳排和適應氣候變遷的基礎。

有了這個平台,未來三年將展開許多實際工作,也讓COP24中原民的話語權比以過去的氣候大會都要大得多。

平台將利用對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歷史性理解,例如如何利用風來預測天氣變化,保護森林和生物多樣性或耕種可用土地。這些知識過去通常以口頭而非書面形式傳遞,可以作為政府減碳承諾的參考。

該平台將有來自聯合國七個公認原民地區的代表以及七個國家代表。這些成員現在必須制定計劃,確定2021年前原民和地方社群如何交換資訊和經驗。同時,聯合國氣候秘書處將考慮由誰來代表地方社群,並考慮任何要求參與的新團體。

原民團體原本希望他們的權利在整個巴黎協定中得到承認,而不只是在這個平台上。平台為聯合國氣候秘書處承認的原民創造了一個「永久性的空間」,只是仍需要與談判中的全球氣候規則手冊串連,來自印尼外海馬魯古群島的原民全球核心小組成員Ghazali Ohorella表示。

參考資料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彭瑞祥

六年級生,曾在咖啡店當吧檯兼翻譯,十多年前受南方電子報、破報、國家地理雜誌啟蒙,希望也能自己做媒體關心環境。

【你來報報】COP24熬夜協商文件爭議 規則手冊能否成共識仍未卜

$
0
0
文:張寒瑋(台灣青年氣候聯盟)

10日起,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4)在波蘭卡托維茲的會議邁入第二週,來到會場的參與者明顯較第一週(3~9日)多出許多,除了各國部長級的代表皆來到會場, 以在巴黎協定締約方會議(CMA)及締約方大會(COP)產出規則手冊,各家媒體也前來報導繼巴黎會議之後最重要的本次會議結論。

按照原定時程,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 的三個談判機「構巴黎協定特設工作小組」(APA)、「附屬科技與諮詢機構」(SBSTA)與「附屬履行機構」(SBI)預定在 12 月 8 日產出巴黎協定工作計畫(PAWP)的草案結論(Draft Conclusion),然而由於未決爭議仍太多,主席再多給了兩天時間,要求他們在 12 月 11 日晚上提出最後版本,讓各國部長代表可以在接下來的三天充分討論,然而11日所提出草案中,仍有多個段落存在嚴重的意見分歧。

COP24會議現場。圖片來源:UNFCCC
COP24會議現場。圖片來源:UNFCCC

以巴黎協定第 7 條第 12 段的 SBI 草案文件為例,各國提出的「國家通訊」(National Communication)應記錄在一個由秘書處保管的公共登記簿(Public Registry),此段落留存選項 A 和選項 B 待抉擇,甚至選項 A 中還有四個子選項;選項 B 中也有部分文字同時以兩種括號框出的文句需要再次確認,這種混亂的狀況導致大會決定臨時在 12 月 11 日晚上加開會議,由波蘭主席指派的國家部長代表協調談判代表們熬夜加班,於 12 月 12 日再釋出已解決爭議的版本。

經過各國代表的努力,12 月 12 日主席團與部長們陸陸續續釋出對應巴黎協定各項條文的調整後草案,可以看出草案中本來意見嚴重分歧的部分已有顯著改善,但仍有爭議點尚待 CMA 溝通協調。延續上述段落的爭議,第 7 條第 12 段的草案中尚需要花時間協商的部份為公共登記簿(public registry),部長代表們需要決定是否需要請求秘書處先建立公共登記簿的原型,並在第 50 次的附屬機構會議呈現給締約方。

雖然草案中的許多分歧與括號(brackets)已在 12 月 11 日的晚上緊急處理,但是所留下的爭議點仍需要締約國代表們在 12 月 14 日大會閉幕前費盡心思溝通協商,是否能夠準時完成規則手冊目前似乎還是一個未知數,TWYCC 也會持續追蹤到最後一刻。

※ 本文轉載自台灣青年行動聯盟臉書

波索納洛態度游移 巴西準環境部長定錨:巴西應續留《巴黎協定》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彭瑞祥 審校

新任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在競選時曾表示可能退出《巴黎協定》,引發全球關注。而自從當選以來,他對氣候政策的態度模棱兩可,表示在某些條件下巴西可以續留協定中,但也表明他想限縮國家環境機構的權力。

根據英國獨立報報導,在波索納洛任命下即將擔任環境部長的薩勒斯(Ricardo Salles)日前表示,儘管如此,他認為巴西仍應續留巴黎協定。但他也強調,在作環境相關決策時,巴西必須保有其自主權。


巴西準環境部長薩勒斯(Ricardo Salles)。照片擷取自巴西聖保羅州政府

根薩勒斯指出,「我傾向...說我們不該離開協定,另一方面,這並不是說我們會對所有的制裁、限制和計劃照單全收。所有國家都必須尊重巴西的在管理其領土和內部決定環境政策上的自治權。」

在巴黎協定中,巴西承諾2025年減排37%,2030年減排43%,不過尚未完全闡明如何實現這些目標。

薩勒斯說,巴西將用常識處理巴黎協定的細節,而巴西到目前為止一直盡責地保護著其大部分的原生植被。

曾擔任聖保羅州最高環境官員的薩勒斯表示,他確實相信氣候變遷存在,儘管他無法確定是人為造成還是自然發生。

他說,巴西應該將這個問題留給學者,繼續展開「不那麼吸引人」的環境保護業務,包括處理廢棄物、生物多樣性、土壤問題以及改用低碳生質燃料作為運輸燃料。

薩勒斯表示,波索納洛不會削減環境部和環境監管機構的預算,包括環境執法單位「巴西環境與再生自然資源所」(Brazilian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and Renewable Natural Resources,Ibama)以及保護區管理單位「孟德斯生物多樣性保育研究所」(ICMBio)。

但薩勒斯認為這些環境機構的產出結果並不如所享用的資源那麼多,他說他將導正這種「管理不善」和「低效率」。

「巴西環境與再生自然資源所」(Ibama)上週決定拒絕道達爾公司在亞馬遜熱帶雨林附近敏感地區鑽探石油的許可申請。當媒體詢問薩勒斯是否重新考慮道達爾的許可時,薩勒斯表示必須確保決策完全根據事實,沒有意識形態介入。

薩勒斯說,巴西必須在環境許可上找到平衡點,無論是農場、礦山或是開發,因為過於嚴苛的規定使人們走後門或導致生產者退出市場。

儘管波索納洛並未像美國總統川普那樣喜歡發表對氣候變遷的看法,但他被認為與檯面上的氣候否定論者同一陣線,他的新外交部長曾說全球暖化是「馬克思主義陰謀」。

當川普首次宣布退出巴黎協定時,波索納洛還在推特上以「溫室寓言」為標題分享。最近他批評了巴西政府的環境機構,並表示將剝奪他們四處罰款的權力。

正在波蘭參加聯合國COP24氣候大會的代表曾表示,在波索納洛的領導下,巴西可能變成「氣候流氓」國家。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彭瑞祥

六年級生,曾在咖啡店當吧檯兼翻譯,十多年前受南方電子報、破報、國家地理雜誌啟蒙,希望也能自己做媒體關心環境。


陸域小風機躉購費率大砍22% 公民電廠與社區電網堪憂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報導

經濟部29日預告2019年再生能源躉購費率,除了離岸風電、地面型太陽能降幅均超過12%,降幅最大的就屬陸域小型(小於20瓩)風機,從每度8.6685元降到6.7968元,降幅21.6%。

除了降每度躉購費率外,風機級距也從30瓩降到20瓩,超過20瓩就屬大型風機,費率掉到每度2.5124元[]。能源局解釋,這是反映成本與合理利潤計算的結果,並非刻意打壓小風機,不過業者與民間團體仍然認為,小風機費率調降將不利分散式發電與社區公民電廠的發展。

2019再生能源躉購費率(預告)

分散式運用資源 社區公民電場憂小風機費率降

針對小風機費率大降,經濟部提出兩個理由,一是不鼓勵小風機群聚效應,二是國際陸域風電趨勢不再區分容量大小。

中小型風力機發展協會祕書長許中駿指出,風機的設置要搭配風場條件,有些場域不適合大風機,卻適合小風機發展。國內在自製3瓩小型風機技術成熟,也有業者投入30瓩小型風力機的開發,從研發到製造生產需要2-3年時間,如果明年躉購費率大降,恐讓業者面臨倒閉的風險。

除了業者,在彰化台西籌設公民電場超過一年的許震唐也指出,公民電廠要盡可能的利用地方擁有的資源,風力、光電、生質能、地熱、小水力都是選項,小風電費率大降將讓公民電廠的發展受限。

他解釋,大家以為公民電廠只要有太陽光電就夠了,但實際上很多偏鄉的屋頂老舊,重新施作不符合成本。以社區電廠經營20年來看,夏天有太陽能、冬天有風力,互補應用才能支撐財務更穩健。

許中駿說明,中小型風力機因點狀設置、佔地面積不大,在風況好卻無法運用的畸零地都可以設置,進一步活化土地。都會區正在發展的智慧能源社區則會配備太陽光電、小風機,利用風光資源互補,再加上儲能,構成微電網。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高茹萍認為,小風機效能雖然沒大風機好,但能提供分散式發電。現在也才剛起步階段,量能小,大多是本土產業,實在不應該被打壓。

能源局組長陳崇憲否認因小風機發電效率不佳,而政策引導費率調降。他表示,政策鼓勵所有綠電,不會刻意排擠小風機發展。

他澄清,這次費率調降是參考海關資訊、國內小風機設置案場的發票、加上業者合理利潤計算出來的。廠商可以再提出佐證資料來,費率審定會會重新檢視。

社區架設具有太陽能、風力發電及儲能的智慧微電網系統。資料照片,陳文姿攝。

社區架設具有太陽能、風力發電及儲能的智慧微電網系統。資料照片,陳文姿攝。

小風機群聚惹議  協會建議限制間距

這次躉購費率在小風機級距的調整與彰化王功養殖專區的風場個案有關。業者將地號分割成72筆規避地目變更,密集設置450隻小風機,引發土地利用與景觀爭議。

陳崇憲指出,這類開發應走土地變更編定,不希望其它業者比照這種做法,因此調整級距,當然也需要配合管理辦法修正。他強調這還不是定案。

許中駿建議兩種方式,一是回歸到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的小型風機定義,放寬單一地號裝置容量合併計算30瓩,鼓勵業者朝向高功率小風機發展,避免過度密集與切割地號。二是規範有限定設置條件的小型風機專區,例如間隔至少四至五倍風機葉片長度。

目前仍在躉購費率預告期間,經濟部預計12月辦理聽證會後,審定會重新討論才會訂出正式費率。

彰化王功養殖區的小風機群聚引發爭議。圖片來源:林育朱
引發爭議的小風機群聚,位於彰化王功養殖區。林育朱攝。

※ 註:有安裝LVRT(低電壓持續運轉)為2.5438元,未安裝LVRT者2.5124元。

作者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

罕見!濕地旁放火 燒出瀕危魚類的一片生天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蘇瑋佳 編譯;鍾友珊 審校
把燃燒濕地周圍土地當作一種棲地復育技術似乎有點奇怪,但對於生活在歐文斯谷(Owens Valley)乾燥少雨環境中的某種瀕危魚類來說,這帖處方正是對症下藥。山巒俱樂部(Sierra Club)在美國環境媒體EcoWatch刊載了一篇專文,探討這項罕見的物種復育和濕地經營管理措施。
歐文斯谷,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東部歐文斯河的干旱河谷。圖片來源:Ken Lund(CC BY-SA 2.0)
歐文斯谷,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東部歐文斯河的干旱河谷。圖片來源:Ken Lund(CC BY-SA 2.0)

歷經數年規劃,東部山脈土地信託組織(Eastern Sierra Land Trust)、加州魚類及野生動物部門以及加州森林及防火部門在2017年12月執行了一項以復育為目的的焚燒計畫,嘗試為歐文斯谷中列入《瀕危物種法》(Endangered Species Act)「受脅物種」的小點吻鱥(Rhinichthys osculus robustus),創造永續棲地。

「沙漠中的魚」聽來像神話,但加州確實存在著數種沙漠魚類。數千年前一段地質變遷期間,牠們趁著雨季來到新形成的小水池、小溪流;隨著地景的變動,沙漠魚類已然成為一種能夠適應這些環境的獨特物種。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生物學家彼得‧莫伊爾(Peter Moyle)說明,如果能成功復育這些小點吻鱥,就是挽回專屬這裡的獨特魚種,牠們本來就是為此地量身打造的。

在過去的80年裡,由於水資源管理不善、農耕壓力以及外來入侵種的威脅,歐文斯谷中小點吻鱥的數量急劇減少。根據莫伊爾所言,在1920~30年代,沒有經濟魚種的水域會被視為沒有生產力;因此,魚類和野生動物部門覺得他們有責任放流經濟魚類來「改善這個問題」。現在,外來魚種已難以根除,小點吻鱥被斷線日鱸(Archoplites interruptus)等物種攻擊、捕食。兩種魚的體型差距可達五倍以上,小點吻鱥成了斷線日鱸隨手抓一塊的小點心。

為了拯救小點吻鱥,東側山脈土地信託組織開始尋找合適的地點復育。在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署科學家幫助下,他們找到了完美的地點:本頓溫泉牧場(Benton Hot Springs Ranch)。牧場裡的泉水池曾有小點吻鱥,只要想辦法提升水位並去除外來入侵植物和魚種,就可以讓它們再次安住。

這些池塘位於一座私人牧場上,擁有者是第四代主人比爾‧布朗萊特(Bill Bramlette);令人慶幸的是,布朗萊特樂意加入小點吻鱥的復育工作。2008 年時,他將地上權設定給東側山脈土地信託組織,同意保護棲地,禁止在該區進行開發。

有了布朗萊特的加入,東側山脈土地信託組織的工作人員和志工開始努力移除硬莖蘆葦和香蒲這兩種占據了魚類棲地的外來入侵種。頭幾年他們是徒手移除,但這些水生植物生命力實在太旺盛,要戰勝它們唯有靠「光明之火」。於是,2013 年加州森林及防火部門加入,協助擬定並執行焚燒計畫。

根據加州森林及防火部門的護林員亨利‧赫雷拉(Henry Herrera)所言,擬定一個完善的焚燒計畫相當費時費工但「值得做」。除了標準的環境調查,當地空氣品質管理單位還必須確認風況是否會影響空氣品質,或讓火勢超出規劃範圍。加州森林及防火部門也考量過各種可能的火勢,確保不會失控;還要檢查欲焚燒植栽的含水量:另為避開鳥類築巢季節,焚燒最好排在十一月到一月間。等了三年,焚燒作業所需的各種條件才一一到位。

終於,萬事俱備,東風也來了。工作人員先將會引發大火的可燃物—例如:原木塊、枯立木、枯枝堆—移除,並順著風向,逐步點燃劃定的區域。火舌迫不及待的將茂密的植株吞噬,景象有如地獄中的烈火;但因規劃得當,大火最後乖乖熄滅。火焰消失後,水域看起來清爽多了,預備迎向新生。

焚燒只是棲地復育的第一步。接下來,團隊會設法提升池塘的水位以淹沒植物殘株,徹底剷除生命力頑強的外來入侵種-即使只有一株香蒲留下,也會很快攻佔整個池塘。接著,加州魚類及野生動物部門會將水中的非原生魚種移往它處安置,並將小點吻鱥帶回他們的歷史棲地。

目前團隊已經取得小小的成功。根據東側山脈土地信託組織執行董事奧格登(Ogden)的說法,現在湖面清澈的區塊變大了,鴨、鸊鷉和鷺已經返回棲地。

參考資料

【淺山動物】保育不能只靠政府 草根力量有助台北赤蛙復育

$
0
0
文:楊懿如(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

台北赤蛙(Hylarana taipehensis),體型纖細修長,約3到4公分。背部金黃綠色或綠色。體側有白色背側褶極為醒目,背側褶內外側各有一條黑色縱帶,腹側另有一條白線,因此側面看起來,是兩條黑線和兩條白線交錯排列,非常美麗而且特殊。傳說若欺侮、捕捉台北赤蛙,雷公會生氣,所以台北赤蛙又稱「雷公蛙」,台語稱「神蛙」,也有人稱牠們為「土地公蛙」。

台北赤蛙雄蛙

台北赤蛙雄蛙。攝影:李鵬翔

台北赤蛙,命名自美國學者Van Denburgh於1909年、在台北地區所採集到的模式標本,以發現地命名。除了台灣,台北赤蛙也分布於大陸華南、香港、海南島、 越南、緬甸、泰國、孟加拉,及印度北部等地。

曾普遍出現於台灣淺山 後族群量稀少成瀕危物種

在台灣,根據文獻記載,台北赤蛙在新北市的淡水、 三芝、石門、金山、林口,台北市的台大校園、木柵老泉里, 桃園市的龍潭、楊梅、新竹、苗栗後龍、台中、台南官田、屏東內埔、筏灣、瑪家、萬巒等地,都有出現紀錄。但在過去十年,卻僅在三芝、石門、龍潭、楊梅、官田、內埔、瑪家等地發現其蹤跡,大部分地點的單次觀察量都低於50隻,而且雌蛙數量非常少。

台北赤蛙分布點位
2007-2017年台灣兩棲類保育資訊網台北赤蛙分布資料。繪圖:龔文斌

牠們在台灣主要棲息於平地及低海拔山區的茶園、草澤、埤塘、菱角田等環境,繁殖期在春天及夏天,通常躲在水池旁草叢、植物根部或者池塘中央的荷葉上鳴叫,叫聲是單音細小的「嘰」,不容易聽到,也不會形成大合唱。牠們體型小,也沒有嘹亮的叫聲,理論上一般民眾不會注意到牠們的存在,但從台北赤蛙的俗名「神蛙」、「雷公蛙」、「土地公蛙」具有宗教色彩,推測牠們一度曾是台灣農村常見的蛙類。

台北赤蛙

推測曾普遍分布淺山地區的台北赤蛙,因棲地破壞等因素,成為瀕危物種。圖為台北赤蛙配對。攝影:李鵬翔

但在1989年《野生動物保育法》施行時,台北赤蛙因面臨棲息地破壞、族群數量稀少、分布零星等威脅,被列為珍貴稀有野生動物;2017年,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根據IUCN所建議的類別與準則,評估台灣的兩棲類紅皮書名錄,台北赤蛙因分布破碎化、族群量小且下降等原因,列為瀕危物種(EN)。不過台北赤蛙在全球紅皮書類別,屬於暫無危機物種(LC),顯示台北赤蛙的適應及繁殖能力應該不差,只要採取適當的保育措施,應當有機會讓牠們重新回到台灣的淺山地區。

與農友合作推友善農法 復育有成也引來捕捉問題 

從1999年開始,台北市立動物園積極執行台北赤蛙的保育計畫,研究人員曾在三芝橫山阿石伯的睡蓮田裡,發現許多台北赤蛙,但也發現阿石伯的慣行農法耕作方式,會對台北赤蛙造成傷害,因此說服阿石伯不使用農藥,並與推廣有機農產的慈心基金會合作,透過「買蓮花救赤蛙」活動,確保阿石伯的收入不會減少。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04年,台北赤蛙在阿石伯蓮花田裡的族群數量一度達到最高峰,數量超過200隻。只是好景不常,在媒體宣傳阿石伯蓮花田的保育成效之後,也引來捕捉的壓力;2013年,在動物園的調查研究中,竟然只發現到 1隻,另外,2017年台灣兩棲類保育志工也曾在此地進行調查,完全沒有發現台北赤蛙的蹤跡。

桃園濕地劃設保護區 難敵區外開發壓力

除了三芝橫山,台北市立動物園也在桃園市楊梅區高榮里的埤塘草澤環境中發現了大量的台北赤蛙,最高單年觀察紀錄為187隻。為了保育台北赤蛙,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桃園市政府在此地設置了台灣面積最小的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面積僅1.1公頃。不過設置之後,保護區周邊環境持續面臨開發壓力,許多埤塘相繼消失,變成住宅、工業區、開墾地等,造成台北赤蛙棲地破碎化的情況更為嚴重,加上先前曾為防止水域陸化而移除保護區內的水草,影響台北赤蛙的生存,數量一度減少到僅剩個位數。還好保護區的管理單位桃園市政府願意正視問題,積極結合保育團體,補植水草及提高遮蔽度,同時移除斑腿樹蛙等可能影響台北赤蛙生存的外來種;在2017年的單次最高觀察紀錄為17隻,也觀察到母蛙及幼蛙,族群下降趨勢因而獲得緩解。

綠保認證水菱農場、阿里磅農場 台北赤蛙族群密度高

2016年,台灣兩棲類保育志工團隊曾和台北市立動物園合作,在台南於5月及 9月各辦理一次台北赤蛙調查活動,選取57個過去曾有台北赤蛙分布的地點進行複查,結果僅在14個地點發現51隻次,包含40 隻次雄蛙及1隻次雌蛙,以及10隻次幼蛙,調查數量及分布範圍都呈現下降,主要集中在官田的菱角田及周圍環境,但這裡慣行農業盛行,對台北赤蛙的生存造成很大的壓力。調查發現,在擁有綠保標章的水菱有機農場所記錄到的數量最多,水菱農場除了採取友善環境耕作方式,也在農場營造充滿水草的溼地,提供台北赤蛙穩定的繁殖場所及成長環境。

菱角田
菱角田是台北赤蛙重要的繁殖棲地。圖片來源:楊懿如

其實只要有心,絕對可以營造適合台北赤蛙生存的濕地環境。位於北海岸石門區的阿里磅農場也是很好的例子。這是一個私人經營的生態農場,由於經營者具有保育理念,所以在規劃設立之初,不但保留原有的池塘環境,還刻意種植各種水生植物提供蛙類遮蔽與棲息。在設立一年之後,台北赤蛙就大量繁衍,增加到上百隻之多,成為新北市台北赤蛙族群密度最高的地點。

由於台北赤蛙野外族群分布及數量在近十年萎縮太快,台北市立動物園與新北市農業局從2015年起,合作推動「雙北合作-台北赤蛙復育與棲地營造」計畫。動物園已經成功發展出台北赤蛙的人工繁殖技術,並在2017年11月在園區內進行野放試驗,做為未來野放的準備工作。新北市政府也積極和臺大研究團隊合作,評估台北赤蛙移地復育的潛在地點,以利台北赤蛙野放後得以繼續繁衍。新北市政府及台北市立動物園也辦理各種保育台北赤蛙的環境教育活動,讓民眾了解、喜愛及保育台北赤蛙。

由下而上的保育模式 淺山物種存續之路

傳統的保育方式,是政府主導由上往下,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將數量稀少、分布侷限或有獵捕壓力的物種訂為保育類,劃設野生動物保護區。但許多蛙類其實棲息在人類持續干擾的淺山地區及私人土地,很容易因棲地破壞或污染而消失,這需要提高民眾對蛙類的認識,瞭解保育蛙類對人類的重要性,才能產生由下往上的草根性保育行動。

從台北赤蛙保育案例,我們可以看到,保育不僅是政府及學界的責任,也需要民眾的參與及配合。台北赤蛙未來還有漫長的保育之路要走,期盼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台北赤蛙能重現台北盆地,展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能性。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復育瀕危台灣穗花杉 龍泉苗圃啟動「域外保種方舟」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廖靜蕙台東報導

為了讓國人瞭解苗圃在造林扮演的重要角色,台東林管處「龍泉苗圃」12日舉辦溫室啟用典禮,會中展示中低海拔殼斗科育苗成果,這些種苗將重返森林,為國土保安站穩腳步;同時也首度展示台灣穗花杉扦插苗成果,如何透過技術和設備提供瀕絕植物「保種」的方舟。


龍泉苗圃空拍圖。圖片來源:台東林管處

復育台灣穗花杉  打造微型挪亞方舟

為了積極復育珍貴稀有植物,位於海端鄉、海拔約400公尺的龍泉苗圃,6月新建一棟溫室,透過自動化溫度控制、噴灌系統及軟水過濾系統,有效控制溫濕度及水之pH值,提高育苗存活率。目前以穗條扦插方式培育珍貴稀有植物台灣穗花杉(Amentotaxus formosana Li)3,000株苗木,作為域外保種基礎。

這些穗條來自大武山事業區「台灣穗花杉自然保留區」32棵母樹,為了尋找健壯的植株剪穗條,通常都得走兩三小時,才能覓得合適的母樹。採集後濕潤切口、低溫保濕迅速帶回溫室,隔天馬上處理,過程必須不斷消毒,確認穗條可用。

2015年就啟動的台灣穗花杉保育機制,目標是擴大族群,增加數量,台東處秘書朱木生形容,這其實就是以台灣穗花杉做主角的「微型挪亞方舟」。

台灣穗花杉阡插苗。圖片來源:台東林管處
台灣穗花杉扦插苗。圖片來源:台東林管處

「生物多樣性的概念是地球上一花一草都值得保存,尤其是瀕臨滅絕的物種更具保種迫切性。」朱木生解釋,台灣穗花杉為台灣特有種,根據國內外學術界調查研究證實,台灣自中新世紀起,就出現台灣穗花杉的化石花粉,是活化石植物;由於分布狹隘、植株少,而溫室效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響其生存,保種有如與時間賽跑。

台東林區管理處秘書朱木生說明台灣穗花杉育苗過程。
台東處秘書朱木生說明台灣穗花杉育苗過程。攝影:廖靜蕙

台灣穗花杉簡介

台灣穗花杉屬穗花杉科(Amentotaxaceae)穗花杉屬(Amentotaxus),為雌雄異株的裸子植物。目前本屬植物在全世界僅剩下3種,除了台灣1種,其中2種產在中國,3種植物的生育範圍都非常狹窄。
台灣穗花杉屬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珍貴稀有植物之一種,產於台灣南部之大漢山及姑仔崙山一帶,分布於海拔1,100~1,500公尺左右,性喜潮濕溫暖之山坡及谷地,數量稀少,除本區集中分布外,南大武山東麓及屏東楓港里龍山區亦有發現,但以本處之族群構造及更新狀況最為良好。
台灣穗花杉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由農業委會與經濟部於1988年公告為瀕臨絕種的珍貴稀有植物,予以列入保護,並在台東縣大武鄉第39林班地內設置「台灣穗花杉保留區」,於其生育地劃設大武台灣穗花杉保留區與茶茶牙賴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供域內保育研究,以保存生育地及族群之延續。

森林養成  基礎來自苗圃

台東林管處管理範圍內有三座苗圃,台東苗圃主要任務是海岸林、造林以及濱海植物,鹿野鄉的瑞源苗圃專攻社區綠美化。位於海端鄉的龍泉苗圃,則以培育國有、公有林原生苗木為主,並以中低海拔殼斗科為育苗主力,從台東地區殼斗科採種開始,嘗試以各種不同方式處理種子,增強物種育苗技術。

「台灣低海拔常見的林帶,屬於樟櫟群叢,殼斗科物種的調查保育相對重要。」台東處作業課長莊瓊昌表示,目前收集包括后大埔石櫟、浸水營石櫟、太魯閣櫟等15種中低海拔殼斗科種子,只要野外找到樹形良好的植株,就會定位採種,一旦培育成功,將送到各個林班地造林。

「森林是從一顆小苗,一顆種子的培育做起,經過辛苦、漫長過程慢慢蔚成。為了造林,苗圃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台東處長劉瓊蓮表示,當民眾逐漸感受到森林提供重要的生態系服務功能之際,同時也得認知到,面對氣候變遷等嚴苛的挑戰,造林背後必須有精良的育苗技術支持。

他說,林務局這麼多森林保護的工作,目的是為了民眾的福祉,而育苗造林的訊息和知識,需充分傳遞給民眾,才能感受森林和我們的關係。這也是此次對公眾揭開苗圃面紗的目的。

龍泉苗圃培育中低海拔原生殼斗科為主,目前收集15種殼斗科種苗。攝影:廖靜蕙
龍泉苗圃培育中低海拔原生殼斗科為主,目前收集15種殼斗科種苗。攝影:廖靜蕙

以相思木國產材  輝映入口意象

12日當天,台東林管處也啟用龍泉苗圃入口意象。

台東處為配合推動國有林「租地造林新活力計畫」,苗圃也培育愛玉子、大果藤榕等苗木,擴大種植台灣原生植物並強化森林副產物培育。

龍泉苗圃入口意象是由昆儀實業公司建置,材料來自台東知本林地種植50年的相思樹疏伐材,利用熱處理、防腐等技術加工而成。未來規劃作為苗木培育技術知識的環境教育場域,也期望能與在地合作發展生態旅遊。

龍泉苗圃入口意象揭牌。
龍泉苗圃入口意象揭牌。圖片來源:台東林管處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

彰化外海風場20餘條纜線上岸 業者拚「海岸審議」過關、年底簽約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報導

離年底工作日僅剩14天,上緯海能風場、達德允能風場已經搶先在11日、12日與台電簽完的購售電合約(PPA),以今年較高的躉購費率售電20年。其它業者仍卡在《海岸管理法》審查。繼上週(7)日沃旭進行內政部海岸管理審議會(海審會)小組審查後,今(14)日海龍、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PI)、中鋼三家公司共五座風場也進入審查,這五座風場都在彰化外海,纜線預計走彰濱工業區上岸,共同目標是拚21日通過審查大會,年底前簽約。

政府收購再生能源的費率(躉購)年年降,日前經濟部預告將明年離岸風從每度5.8元大降到5.1元,業者更著急著今年簽約。但是否通過漁業署「漁業補償協商」、內政部「海岸管理法」審核、與工業局「產業關聯執行方案」(國產化)審查三道關卡才是關鍵。

海審會委員14日上午現勘海纜上岸處,業者解說上岸點、與變電站位置。攝影:陳文姿

海審會委員14日上午現勘海纜上岸處,業者解說上岸點、與變電站位置。攝影:陳文姿

海纜不交錯  委員希望施工整合 減少干擾

根據《海岸管理法》,離岸風機的審查主要在近岸海域(30公尺等深線或三浬),彰化風場審查僅中鋼的中能風場有部分位在近岸,須提出風機配置、是否影響公共通行等資料,其餘風場離岸較遠,重點均在海纜。

由於彰化外海風場多,為避免廠商各自規劃海纜路線衝擊生態,經濟部2017年核定彰化南、北二個海纜的「共同廊道」。業者9月送審的海纜規劃都在北廊道,卻出現互相交錯,甚至跨到風場的情況。10月海審會確認「海纜不交錯」原則,能源局與業者趕緊重新規劃,導致審查延至12月,變成業者能否取得今年躉購費率的主要關卡。

今海審會審查的海龍2、海龍3兩處風場共4線纜線,1座海上變電站; CIP的彰芳、西島兩處風場則提出二個方案,一是7條海纜,二是1座海上變電站加5條海纜;中鋼共4條海纜。加上沃旭等公司,上岸纜線近24條(部分預留)。

審查委員希望業者能提出整合的纜線詳細配置圖,不過,最新整合圖資14日能源局才會寄出。委員也很關心纜線的施工時程安排,希望業者互相協調,避免長期施工干擾環境。但彰化縣政府也提出,希望施工時有適度喘息時間,讓中華白海豚有機會通過。

今天並沒有審查結論,跟上週審查一樣,業者要先針對審查結論提出說明,等小組委員核可才能進到大會,否則再召開一次小組會議,要趕28日前簽約的可能性就更低了。

海纜從彰濱工業區經防波堤海底下方進到陸地,此處為彰化北廊道。(右側為陸域風機)攝影:陳文姿

海纜從彰濱工業區經防波堤海底下方進到陸地,此處為彰化北廊道。(右側為陸域風機)攝影:陳文姿

卡三關 : 漁業解套、在地化審查還有二家,海審成關鍵

先取得電業籌設許可才能簽購售電合約,而電業籌設許可的三要件是海岸管理審查、漁業補償、跟在地化審查。由於漁業署已發給業者「有條件同意函」,能源局也承諾把關,確保漁會同意才會發出開工許可,因此漁業部分暫時解套。

至於在地化審查是針對2021至2025年完工併聯取得躉購資格的業者,他們必須配合產業發展在台灣採購(國產化),但審查時程因併聯時間而異[註]。CIP與沃旭能源須在今年完成產業關聯審查;中鋼、海龍則明年11月前完成即可,換句話說,這兩家只剩海審會一道關卡。

CIP台灣區計畫總監許乃文表示,CIP已經簽了60張本土合約,金額逼近新台幣200億,對通過本土化審查很有信心。

海龍風電是由北陸電力與玉山能源合資成立,玉山能源董事長兼執行長陳聰華表示,取得今年較高的費率很重要,不然,2019年的費率也不能太低,否則將影響海龍競標取得的744MW風場

以中能風場為例,海纜路線必須避開保護礁。資料來源:中能風場海岸利用管理說明書

以中能風場為例,海纜路線必須避開保護礁。資料來源:中能風場海岸利用管理說明書

以中能風場為例,海纜路線必須避開保護礁。資料來源:中能風場海岸利用管理說明書

彰芳-1

彰化各風場海纜上岸路徑。資料來源:彰芳風場海岸利用管理說明書

※註:2021年併網發電的開發商應在今年11月15日之前提交「產業關聯執行方案」;2023、2024年併網的廠商,則在明年11月15日之前提交。

作者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

短評卡托維茲COP24氣候談判:懦弱、自私、不負責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世界各國在波蘭卡托維茲的氣候談判(COP24)在表定的議程結束時仍未達成共識,國際氣候媒體《氣候之家》(Climate Home)形容目前談判場的狀態仍在「角力」當中。該媒體用三個字眼形容這一屆大會的談判歷程,分別是:懦弱(craven)、自私(selfish)、不負責(irresponsible)。本文摘譯其評價內容如下:

起草巴黎協定規則手冊的談判在老問題上陷入僵局。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等新興經濟體集團「BASIC」(Brazil、South Africa、India、China)堅持財政援助和富國與窮國分工。不少人對此大表沮喪。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日前還飛回波蘭,警告談判失敗是「不道德的」、「等同自殺」,斐濟總理稱這「懦弱、不負責任且自私」,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組成的聯盟再起,形成戰線。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在卡托維茲發表談話。照片來源:UNFCCC

戰線出現…

波蘭COP24主席13日下午提出他手寫的新規則草案,加上許多仍有待解決的問題,各國和團體紛紛出面提出要求。

四大新興經濟體巴西、南非、印度和中國(BASIC),堅持一切都是為了區分他們與富國責任,並堅持富國要承諾提供財政援助。

南非旅遊局長薩沙(Tokozile Xasa)說,「我們有點擔憂,因為巴黎協定的財政承諾尚未完全實現。」「很明顯地,證據顯示我們不僅需要可靠資金來支持這些行動,而且分配金額肯定不夠。」

關於規則手冊如何適用於各國,該聯盟強調,巴黎協定對發展中國家應更加寬容,因為它們好不容易建立了追踪和報告排放等能力。 「這種差異分工要具備一定程度的彈性...並提供開發中國家補貼,」薩沙說。

巴黎協定,各自表述

BASIC四國集團認為,讓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在規則手冊中「齊頭式平等」是在「走回頭路」。

歐盟氣候行動專員康涅特(Miguel Arias Cañete)反駁,「巴黎協定」已經要求比1990年代的開發中/已開發國家更彈性的分工方式。「我們完全尊重我們在巴黎達成的協議,但巴黎協定也指出...我們必須要內建彈性的、高透明度的系統,需要彈性的國家在建構能力時可以有彈性。

英國脫歐…和氣候

英國氣候大臣培里13日仍然在英國,以防總理被投下不信任票。她將於14日中午前往卡托維茲參加「脫煤者聯盟」(Powering Past Coal Alliance)活動,但由於政治局勢不穩定,仍有些不確定因素。

歐洲議會主席特斯克(Donald Tusk)宣布,14和15日歐盟領導人要在布魯塞爾舉行會談,討論「英國局勢的嚴重性」。

氣候變遷與移民、歐盟單一市場和其他問題同樣在議程上。這將是歐盟28國領導人第一次有機會討論歐盟執委會最近的2050年氣候變遷戰略。歐盟執委會呼籲各國訂定目標,2050年將淨排放降至零。

仍然未竟的工作

綠色氣候基金已將尋找新執行董事的時間延長至1月3日。據氣候之家的了解,尼日前財政部長奧孔約伊維拉(Ngozi Okonjo-Iweala)和聯合國防治沙漠化公約首長巴勃(Monique Barbut)等是熱門人選,但許多潛在候選人因就職地點韓國松島而猶豫。

除了摩拳擦掌的日本外,另一個做好萬全準備的人是曼薩納雷斯(Javier Manzanares),身為副手的他已經第二次代理執行董事。曼薩納雷斯向氣候之家強調,相較於7月董事會議因前任執董巴姆賽(Howard Bamsey)突然辭職而慘敗,10月份董事會議成果斐然。氣候之家詢問他是否因為7月會議崩壞而責怪巴姆賽?他臉很臭的說,「不會」。

「轉型」

曼薩納雷斯承認的確對綠色氣候基金龐雜的文書工作有所抱怨 ,「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但強調他的紀錄優良:三年內批准了46億美元的93個計畫,其中4.2億美元已經支付。

他認為,綠色氣候基金仍應是開發中國家財政部長的首選基金,這些國家的風險更大,是「轉型」計畫。他舉印度太陽能屋頂和埃及再生能源為例,兩者都屬於減少排放而不是建立氣候抵禦能力,但後者應是貧窮國家的優先事項。

在適應氣候變遷方面,曼薩納雷斯與世界氣象組織建立了夥伴關係,以加強計畫的氣候合理性,「我們希望更深入了解我們所做所為的氣候完整性」。

航空漏洞

環境保衛基金(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一篇部落格文章警告,巴黎規則手冊中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細節,可能會讓航空公司利用有問題的碳補償措施來「洗綠」。(詳情

締約方大會(COP)必須繼續

巴西因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當選而取消舉辦下一屆聯合國氣候大會,但巴西年輕人已著手組織另一個由青年領導的締約方大會,由年輕的氣候領導者和巴西青年氣候組織「Engajamundo」組成,舉辦地點待COP25主辦國後確定。在此期間,你可以幫他們按讚,並參與他們的群眾募資活動。

※ 編註:週五(14日)卡托維治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4)最後一天,大會宣佈下一屆2019年(COP25)的主辦國是智利。2018年,智利宣布未來將不再興建燃煤電廠,此外,智利正努力將其《氣候變遷法》在2019年送入國會審理。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英國環境組織見習】地球之友:世界最具草根性的環境網絡

$
0
0
文:錢思穎(教育部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 「人類自然皆一家團隊」成員;台北大學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大四生)
編按:2018 年暑假,四名不同學校、90後的研究生及大學生自主組成的「人類自然皆一家團隊」,獲得教育部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前往環境信託的發源地英國學習有關環境信託的知識,並瞭解國際組織是如何提倡與執行環境信託;此外,也藉機訪問英國其他環境團體,瞭解環境議題倡議及環境事務經驗。本次「人類自然皆一家:英國環境組織見習之旅」專文,將分四篇介紹此次英國行參訪相關環境組織內容與心得,包含:國際國民信託組織(international national trusts organisation,簡稱INTO)、倫敦野生物信託組織(London Wildlife Trust)、青年人環境信託基金(Young people's  Trust For The Environment,簡稱YPTF)、劍橋化學系及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

英國參訪最終站為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地球之友在1971年於倫敦成立,40幾年來,透過發起大大小小的環境議題及相關倡議連署活動,提升大眾的環境保育意識及永續精神意識。地球之友眾集多方資源、資金、人力、物力,致力於改善當今人為污染、破壞加劇的世界,許這美麗星球上所有生物一個永續美好的環境未來。

地球之友所在大樓為The Printworks,裡面多為新創公司,需先與地球之友內部人員通報抵達,才能被核准進入此大樓,接待我們的是地球之友的工作人員Stuart與Paul,在換好通行證後,我們便準備展開此期待已久的組織參訪。走進辦公室大門,映入眼簾的不是制式化辦公桌椅與裝潢,而是現代簡約風格輔以生態主題設計,Paul向我們介紹這以「Google」作為點子發想及地球之友組織理念結合而成的空間規劃,以緯度作為區分,辦公室分為有木舟點綴的熱帶雨林區、以樹屋為中心的濕地區及冰山遍佈的極區,而有趣的是,地球之友員工沒有固定辦公位置!為的是讓不同部門的人多接觸交流,大家一起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讓組織不斷進步創新。

辦公室一景
辦公室一景

部門高度專業化分工,理性、感性並存之策略訂定

地球之友是頗具規模的組織,運作模式更呈現高度策略性,部門主要分為專業學術、市場行銷及活動籌畫三大層面,組織成員各司其職,不同崗位間互相合作,讓資源能有最高效率的使用及最高品質之結果輸出。此次訪談,地球之友非常用心安排五個主題講者,分別有資金募集、塑料議題、空汙議題、活動籌畫及社群媒體經營。我們問了許多組織經營及推廣問題,了解到成功專案的背後,必須涵括各種理性與感性謀略,在發起各項活動時,地球之友不單單只是專注對群眾的吸引力,更強調議題及活動背後說服力,如何讓人們對議題產生興趣並讓他們實際投身參與相關活動,了解到行動背後的原因、緊迫性與重要性,層層都得善加利用行銷包裝,去製作每項成功項目

資金來源穩定,在於組織間合作及群眾連結

地球之友為國際網絡組織而成之邦聯制環境聯盟,英國地球之友與許多在地環境團體合作,減少資源過度集中及分配不均情形,同時也能培養當地居民的環境意識,增加民眾參與活動的意願。地球之友收入大多來自捐款,主要是透過於報章雜誌放上捐款帳戶與網站宣傳來做募款,根據他們統計,有三分之一的新捐贈者來自網路,三分之一來自雜誌,為了維持維繫與捐贈者關係,地球之友會親自打電話或發 電子郵件 來增加與捐贈者後續連結與親密感,除此外,組織也會不定期發送每月感謝禮(monthly gift) 感謝捐贈者並持續寄送近期活動與環境相關議題給他們,讓民眾覺得自己的貢獻是高度受重視及被感激的,這也是地球之友能持續得到民眾支持響應的重要關鍵。

有效推升議題連署,互動性為關鍵

像在塑料議題方面,地球之友 發起無塑星期五(Plastic Friday),在網路上受廣大迴響,人們可在線上登記連署活動,自發性投身禮拜五無塑日,目前已有超過 1 萬1千人響應。而在 地球之友臉書粉絲專頁也有塑料 Q&A 活動,民眾可透過遊戲中的圖片選出含塑膠的物品,我們也很意外口香糖也是其中之一!這種趣味活動除增加與民眾互動,同時也能倡導減塑觀念。空汙議題方面,並未受英國政府高度關注,地球之友自主與超過80個在地組織合作,提供 5000 個空氣檢測試管供民眾索取,在放入欲檢測空氣送回組織後,組織便會幫民眾分析空氣品質及是否含有過高濃度有害物質。像這些互動,都是提升大眾環保意識的重要途徑,不但能讓民眾將此觀念落實於生活當中,更能擴展社會影響力。

訪談結束的尾聲,地球之友早已準備好豐富自行出版資料讓我們帶回台灣參考,像是捐贈表單的設計、自行製作之空汙分佈地圖、海洋環境宣導文宣及減少塑膠用量之倡議冊子...等,這些文件都是很好的行動方案發想參考。這次的訪談,我們也和地球之友交流許多台灣環境議題及環境信託概念,地球之友對我們所分享的內容以及在做的行動方案也非常有興趣,甚至,也希望我們國內的相關環境組織能成立地球之友台灣分會,他們將會全力支援!這項消息令我們受寵若驚,不過也振奮人心,代表台灣在環境上所付出的努力受到肯定。

從這次訪談中得到的收穫與啟發都是我們推行行動方案的成長養分,也期許這次帶回台灣的寶貴經驗能透過永續計畫的執行,與環境資訊協會攜手合作,優化環境信託的推行,我們也很感謝 地球之友 熱情款待,令我們深刻感受到同為「地球之友」那份溫暖情誼,期許台灣有天也能成立Friends of the Earth分會,繼續擴大其國際網絡範疇。 

參考資料


【淺山稀有植物】身世之謎未解 蘭嶼百脈根卻漸消失於海岸線

$
0
0
文:王偉聿、陳建帆

「蘭嶼百脈根」名稱特殊,容易讓人好奇,究竟以百脈根命名的植物,是啥模樣,讓植物愛好者總想一探究竟。

蘭嶼百脈根的生世之謎

蘭嶼百脈根(Lotus pacificus Kramina & D. D. Sokoloff)為豆科(Fabaceae)、百脈根屬(Lotus)植物,本屬在台灣僅有2個物種,其中百脈根(Lotus corniculatus L. var. japonicus Regel)之花呈鮮黃色,生長於台灣北部低海拔區域;而蘭嶼百脈根之花呈白色,在台灣僅分布於蘭嶼,生長於海邊的珊瑚礁岩上;兩者不管在地理分布或形態特徵上,都有明顯差異。

從中文名稱上,容易產生蘭嶼百脈根是台灣特有物種,世界上僅分布於蘭嶼的錯覺;但蘭嶼百脈根並不限於台灣,早期研究,一度以為它是廣布型分布物種,北界位於日本琉球地區,最南可達菲律賓一帶,推論依據是其種子可隨洋流傳播。

蘭嶼百脈根

生長於海岸前線的蘭嶼百脈根植株。圖片來源:王偉聿

雖然蘭嶼百脈根分布範圍不限台灣,但在台灣的族群數量卻相當稀少,《2017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已將蘭嶼百脈根評定為國家易危等級(NVU),為台灣可能受到危害的物種之一。

蘭嶼百脈根在分類上一直存在分歧。《台灣植物誌》所使用的學名為Lotus australis Andrews,其中種小名(australis)的拉丁文字意為「南方」,故學名有南方百脈根之意。這是因為Lotus australis Andrews屬於廣布型物種,北從琉球、南至菲律賓,台灣蘭嶼正好落在此一區間,很自然以為蘭嶼百脈根就是Lotus australis Andrews。

直到2004年,經國外學者研究發現,琉球及蘭嶼的族群,與Lotus australis Andrews其實是不一樣的物種,於是發表了一個新種Lotus pacificus Kramina & D. D. Sokoloff,其中種小名pacificus為太平洋之意,故可直接翻譯為太平洋百脈根。依照最新分類研究結果,蘭嶼百脈根的學名即應採用Lotus pacificus Kramina & D. D. Sokoloff,而中文名稱在分類學上皆為俗名,故可採用太平洋百脈根,亦可延續舊稱蘭嶼百脈根。

但在此一新種發表後,才發現台灣的植物分類學者,早於1995年在《台灣高等植物彩色圖誌(第五卷)》中,將蘭嶼所產的百脈根記載為一新種,並將之命名為台東百脈根(Lotus taitungensis S.S.Ying)。只是當時發表後,學界在物種的認定上,依然維持Lotus australis Andrews學名的使用,認為產於蘭嶼的物種為廣布種類。

2004年的發表則證實了生長於蘭嶼及琉球的百脈根屬為新的物種,其觀點剛好與1995年將其以台東百脈根之名發表的學者所提相同,只是當時台灣學者或許未提及琉球與蘭嶼的百脈根為同種,僅先對蘭嶼的百脈根作新種處理,為其描述及命名。以分類學上的優先權原則,理應使用1995年所發表的Lotus taitungensis S.S.Ying此一學名才是,但目前此一學名尚未獲得認可,因此,其學名的最終認定,還有待後續的研究處理。

但若單純從物種層面來看,我們對蘭嶼百脈根的認知,已從過去廣布種的誤解,轉變為它是僅侷限分布於琉球及蘭嶼的植物,也因此,這讓它在國際間稀有程度的地位明顯提升。總之,目前暫以《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所採用的Lotus pacificus Kramina & D. D. Sokoloff作為其學名,中文名則沿用「蘭嶼百脈根」。

尋「根」數載

蘭嶼百脈根早已是非常有名的稀有植物,植物學者與植物愛好者皆紛紛慕名前往蘭嶼,想確認其族群分布現況及其生長於珊瑚礁岩上的樣貌。因為蘭嶼百脈根外觀特殊,在辨識上並無太大困難,其分布環境也算清楚,相對於生長在深山的稀有植物,理應好找許多,但卻事與願違,辨識容易相遇難,踏在蘭嶼的海岸線上,大多數人還是徒勞無功。

筆者在尚未到達蘭嶼之前,早已將蘭嶼百脈根的形態特徵整理的非常詳細,也掌握了曾經記錄過的採集地點,在做足功課後,立即前往蘭嶼進行盤查,但走在延綿數公里的海岸線上,攀爬在高高低低、崎嶇不平的珊瑚礁岩間,一路艷陽高照,卻苦尋不著蘭嶼百脈根的蹤跡。

之後,在多達數十次的蘭嶼行程中,只要路經該生育地附近,便會花些時間苦尋一番,卻依然不見其蹤影。後來,在一次研討會時才得知,該生育地的蘭嶼百脈根疑似遭不肖業者採集販賣,致該處族群已經消失,讓人既氣憤又失望。在數年後的2016年,看到友人在網路上分享了蘭嶼百脈根的生態照片,經尋問後確認是另外一個族群,立即趕往蘭嶼,依循友人提供的資訊,終於在蘭嶼一處白沙灘上,找到了蘭嶼百脈根。

蘭嶼百脈根的小檔案

蘭嶼百脈根為一年生、匍匐性草本植物,生長在珊瑚礁岩或海邊貝殼沙灘上,緊鄰海岸線,位於海濱植物生長的最前線。植株於春天開始發芽生長,並快速開花結果,夏季之後便快速消失。植株整體略帶肉質,莖圓形肥厚多汁,呈現紫紅色,被白色絨毛。葉為羽狀複葉,由5片小葉組成,小葉呈倒披針至狹倒卵形,彼此排列緊密,靠近葉基部的2片小葉較小,常被3片較大的小葉遮蔽,若沒仔細觀察,常誤以為是三出複葉,葉帶肉質,表面呈淡綠到深綠色,背面較白且明顯被毛,先端微凸狀。

蘭嶼百脈根

植株整體略帶肉質,莖圓形肥厚多汁,呈現紫紅色,被白色絨毛,葉為羽狀複葉,由5片小葉組成,帶肉質,表面呈淡綠至深綠色,背面較白且明顯被毛,先端微凸狀。圖片來源:王偉聿

花由葉腋長出,2至8朵花聚集呈繖形花序,花序軸長度約與葉等長,花與葉相當靠近,花萼合生,5裂,萼片呈鑿形,淺綠色,花瓣合生成蝶形花冠,花冠整體為白色,於旗瓣內側有紫色紋路,龍骨瓣彎曲較明顯,先端之喙部較短。果實為圓柱形的莢果,筆直不彎曲,呈綠色至紫紅色,種子數量眾多,呈黑色腎臟形。

蘭嶼百脈根

蘭嶼百脈根的花,由葉腋長出,2至8朵花聚集呈繖形花序,花序軸長度約與葉等長,花瓣合生成蝶形花冠,花冠整體為白色,於旗瓣內側有紫色紋路。圖片來源:王偉聿

蘭嶼百脈根

蘭嶼百脈根的果實為圓柱形莢果,筆直不彎曲,顏色呈綠色至紫紅色。圖片來源:王偉聿

生存最大威脅:羊群覓食與商業採集

在野外實際觀察,蘭嶼百脈根的分布環境與一般植物不太一樣,處於海岸植物的最前線,生長在直接受潮水影響的貝殼沙灘上;正因為它的微棲地環境特殊性極高,不排除可能因為自然環境的大幅變動,驅使微環境消失,最終導致蘭嶼百脈根滅絕。另外,蘭嶼住民很早就在自然環境中牧羊,從海岸線到山坡地,都可見到放牧中的羊群。我們也觀察到羊群有大規模取食蘭嶼百脈根的現象,而蘭嶼地區的其他稀有植物也面臨同樣的處境,尤以草本植物最甚。

蘭嶼百脈根目前面臨最大的生存威脅,一是羊群覓食問題,另外則可能來自商業採集,這都將造成蘭嶼百脈根野生族群下降。牧羊行為對蘭嶼百脈根種子傳播的利弊,還有待後續追蹤觀察,但大規模的取食則很可能直接影響其生長,另外,若未對採集行為進行適當地約束及限制,或許在我們尚未釐清蘭嶼百脈根的身世之謎前,此一美麗的植物就已漸漸消失在台灣的海岸線上。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饑不擇食!草莓新害蟲「蓼絨螢金花蟲」防治辦法

$
0
0
文、圖:莊國鴻(桃園農改場 作物環境課副研究員)、陳巧燕(桃園農改場 助理研究員 )

冬季適逢草莓栽培期,過去草苺鮮少遭遇金花蟲科害蟲危害,然而在2015年新竹縣關西鎮,一戶種植有機草莓的農友,發現金花蟲嚴重啃食植株葉片、葉柄及花器,經診斷為蓼絨螢金花蟲(Galerucella grisescens)危害(Joannis, 1866)。

蓼絨螢金花蟲啃食草苺葉片。
蓼絨螢金花蟲啃食草苺葉片。

蓼絨螢金花蟲啃食草苺葉柄。
蓼絨螢金花蟲啃食草苺葉柄。

該蟲屬於鞘翅目金花蟲科(Chrysomelidae)螢金花蟲亞科(Galerucinae),成蟲幾乎全年可見於平地及低海拔山區,以蓼科的水蓼、花蓼、羊蹄、扛板歸等寄主植物為食。

蓼絨螢金花蟲成蟲體長約5公釐,具咀嚼式口器,啃食葉片,體背黃褐色密生絨毛,觸角黑色,前胸背板中央有一倒三角形褐斑,腳黃褐色,節間具黑色的斑紋。幼蟲黃色,體節上有黑色骨片,骨片上著生黑色剛毛。卵近圓形呈緊密排列,雌蟲一次於葉面產卵20至30餘粒。幼蟲孵化後啃食草苺葉肉、葉柄及花器,產生不規則蛀蝕狀食痕。幼蟲期三齡,老熟幼蟲以尾端固定於葉面化蛹,在25℃定溫箱,以草苺葉片進行飼育,卵發育至成蟲25至30日。

金花蟲幼蟲-草莓-neo
蓼絨螢金花蟲幼蟲。

蓼絨螢金花蟲原本為田區蓼科雜草上普遍發生的金花蟲,並未被報導危害草苺,但本次發現其危害草苺植株,非常特殊。推測原因,為農友整地種植草苺前,田區遍佈蓼科雜草,農友不以為意,待草苺定植後,時序入冬,田區周邊蓼科雜草陸續死亡,金花蟲又無寄主雜草可食,轉而危害草苺!

金花蟲成蟲-草莓-neo
蓼絨螢金花蟲成蟲。

因此,這裡有幾點關於蓼絨螢金花蟲危害草苺作物的防治建議:

  1. 耕作防治:整地定植前徹底清園,清除園區周圍蓼科的水蓼、花蓼、羊蹄、扛板歸等雜草。
  2. 物理防治:利用網室栽培,並隨時關閉出入口以防成蟲進入。
  3. 藥劑防治:若非有機栽培農友,發生該害蟲危害草苺,可擇一選用推薦於草苺其他害蟲之推薦藥劑如馬拉松、賽滅寧、因滅汀、賽速安勃、達特南等藥劑防治,化學藥劑防治應注意安全採收期。免訂殘留容許量資材可噴施苦參鹼萃取液防治,每隔3日施藥1次,連續3次(無安全採收期限制)。

*本文登載於桃園區農業專訊第105期,2018年9月發刊。

Be a good hiker:美西國家公園之旅(上) 走入有熊國度的行前準備指南

$
0
0
文、圖:陳孟薇
今年發生數起與台灣黑熊相關的新聞事件,其中黑熊跑進向陽山屋導致封山的事件,在山友間引起了正反兩種不同的看法。美國國家公園也有熊出沒,本文作者花一個月遊歷美國西部五個國家公園,特撰此文分享不同國家公園的管理規範,以及他們的戶外活動者如何和野生動物和諧共存。
一整群正在過馬路的美洲野牛,是北美最大的陸棲哺乳動物。國家公園的管理員總是會及時開車出現在像這樣交通大阻塞的地方,必要時疏散遊客,避免發生衝突或意外。
一整群正在過馬路的美洲野牛,是北美最大的陸棲哺乳動物。國家公園的管理員總是會及時開車出現在像這樣交通大阻塞的地方,必要時疏散遊客,避免發生衝突或意外。

這是一趟6400公里的美西公路/健行/露營之旅。

幾個月前,一樣喜歡爬山的男友禁不起誘惑,手刀下訂了超級優惠的機票,這趟難得的旅程就在訂完飛機票後成行了。我們的旅程目地是想拜訪美國的國家公園,用健行和露營的方式,感受保存下來難得一見的野性美。

這是一趟好長好長的路途,我們經過了森林、荒漠、谷地、草原、火山、高原,由南往北繞了美西一圈,一個月的時間,總共拜訪了五個國家公園,分別是世界爺及國王峽谷(Sequoia and Kings Canyon)、大峽谷(Grand Canyon)、錫安(Zion)、大堤頓(Grand Teton)及黃石(Yellowstone),以及朋友居住的城市 Oregon。

耗腦又耗時的行前準備

雖然喜歡且走且玩的隨興風格,但由於是第一次造訪的國家,為了避免太多棘手的意外或遺憾發生,還是需要認真的準備行前作業。從一個月前開始著手蒐集資料,我們決定每天拜訪一條步道,盡可能的把最不可錯過的風景列進行程裡,從旅遊書和網站Alltrails(類似台灣的健行筆記)汲取前人健行的經驗;國家公園管理局網站則提供很詳細的資訊,包含各園區地景及生態介紹、如何規劃行程、住宿及營地、道路狀況等,讓我們能有充分的認識和掌握。

大峽谷底 Bright Angel Campground 營地旁的小鹿。
大峽谷底 Bright Angel Campground 營地旁的小鹿。

在黃石及大堤頓這些有大型野生動物頻繁活動的區域,網頁上則非常詳細的介紹各種動物出現的熱點,及如何用適當的方法觀看動物。也因為這裡是有熊棲息的區域(稱為「有熊國」,Bear Country),遊客都有機會遇到野地裡最大型的食肉動物,因此網站上特別介紹了熊的特徵和習性,並用文字、影片說明從事各種活動時的安全守則,讓遊客事先了解可能發生的情況,並為自己的安全做好準備。

出發!隨處可見的野生動物

九月初,飛機抵達舊金山,開著租來的車,後車箱載滿行李、補給品,以及所有能從台灣託運過來的登山露營裝備,我們出發了!

在進入每一個國家公園前,入口的售票員除了檢查票卡和護照,也會遞上一份園區報紙,提供遊客詳細的相關資訊。

除了在路邊或步道上和野生動物巧遇,在黃石時我們也跟著一群帶著望遠鏡的遊客,在天還微微亮的清晨,站在遙遠的山坡上,一起等待灰狼出現。能夠透過望遠鏡遠遠的看傳說中的黃石灰狼,雖然只有小小的身影,但已經夠滿足了!

黃石的Larma Valley,灰狼總是會在清晨出現在對面的草原上,而這些追狼人們在天未亮時就已經在視野廣闊的山坡上架設好望遠鏡,全身包緊緊的在寒氣中等待著。
黃石的Larma Valley,灰狼總是會在清晨出現在對面的草原上,而這些追狼人們在天未亮時就已經在視野廣闊的山坡上架設好望遠鏡,全身包緊緊的在寒氣中等待著。

在國家公園裡,到處都在提醒你必須「為自己的安全負責」。圖為入園時拿到的傳單
在國家公園裡,到處都在提醒你必須「為自己的安全負責」。圖為入園時拿到的傳單

由於在園區馬路邊、營地裡、或走在步道上經常會碰到野生動物,因此隨處可見提醒標語,如:「避免觸碰或太過靠近野生動物」(大型草食動物如馬鹿、駝鹿、野牛的合適觀看距離為23公尺,而狼或熊則為91公尺)以及「禁止餵食」。

「禁止餵食」是面對野生動物的第一原則,因為餵食會讓野生動物把人當成食物的來源,主動接近人類,進而引發人與野生動物的衝突。萬一不慎發生攻擊事件,動物極有可能因此被處以死刑。所以遵守這些規範,不僅是在保護自己,也是拯救野生動物。

被大自然包圍的營地

國家公園內通常會有好幾個大型營地可以選擇,有些可事先預訂,部分則需要當天一大早排隊。車位、桌椅、火盆(沒錯,國家公園裡的大型營地可以生營火!)和食物箱是每個營位的必備設施,並有分區設置的公共廁所及大型垃圾箱。

前方的箱子是防熊箱,後方的建築物是洗手間,洗手間外通常會附設一個專門用來清洗餐具的洗手台。
前方的箱子是防熊箱,後方的建築物是洗手間,洗手間外通常會附設一個專門用來清洗餐具的洗手台。

園區內常見的堆肥式廁所,可以消化衛生紙及果皮,使用起來非常乾淨,也沒有異味。
園區內常見的堆肥式廁所,可以消化衛生紙及果皮,使用起來非常乾淨,也沒有異味。

辦理入住手續時,管理員會提供一張營地地圖,並一一宣讀注意事項:「晚上10點過後是休息時間,請降低音量;短暫離開營地時,所有的食物和有味道的物品、垃圾、廚餘都要鎖進防熊箱裡;清洗餐具和食物,必須到洗手間附設的專用洗手台;若要升營火,不可撿拾營地旁的木材,也不可從外面攜帶進來(可能會不小心夾帶進外來的生物),必須到管理室或園區商店購買;最後離開前,所有垃圾須打包帶走,或分類丟進大垃圾箱。」確認我們都理解之後,才放行進入營地。

我們第一個露營的夜晚是在國王峽谷,抵達營地時天已經黑了,只覺得整個空間被飄著松樹香味的冷空氣包圍,周圍非常非常安靜漆黑,沒有路燈沒有喧鬧,只有隔壁營火嗶啵的燒柴聲,就好像與世隔絕一般。隔天清晨打開帳棚,金色陽光從樹林間穿過潵在土地上,實在太美了!此後我們決定,為接下來的每一個營地拍一張照片。(繼續閱讀下篇

黃石湖邊的Bridge Bay Campground實在太寒冷了,生火取暖是必須!營火必須升在營地設置的火盆內。
黃石湖邊的Bridge Bay Campground實在太寒冷了,生火取暖是必須!營火必須升在營地設置的火盆內。

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的安全守則

整個黃石國家公園都是熊的棲息地,無論你要去哪裡,都要做好準備──你可能會遇到熊。
我們無法保證你的安全,但是你可以透過積極的作為保護自己、也保護熊。
遵守下列規則,好好享受你的國家公園之旅:
1. 無論如何都不要餵熊。熊一旦開始依賴人類的食物,會對人出現攻擊性,最終必須被殺死。
2. 如果有熊接近或碰觸你的車,按喇叭並立刻把車開走,以阻止這種行為。
3. 事先了解在有熊國度健行露營的注意事項,並學習遇到熊的時候該怎麼做。
4. 認識熊噴霧,一種非常有效、非致命的熊威嚇物品。
5. 行前再次確認有哪些區域因熊管理而關閉
絕大多數人熊相遇的事件都不會產生衝突。黃石公園平均每年發生一次熊攻擊事件。在2011和2015年,有三人因熊而死亡。然而有更多的人死於溺水或是被溫泉灼傷。
如果您與熊發生衝突,不論多麼輕微,請盡快向公園管理員報告,或撥打911。其他人與熊的生命可能都取決於你的這個舉動。

營火燒完的灰燼必須集中丟棄。

世界爺國家公園的Lodgepole Campground,在樹林間非常天然的營地,每個營位錯落在林間,除了稍微整過的土壤地,沒有任何人工舖面。
世界爺國家公園的Lodgepole Campground,在樹林間非常天然的營地,每個營位錯落在林間,除了稍微整過的土壤地,沒有任何人工舖面。

上廁所時牆上總是有很多東西可以看。(圖片說明:提醒晚上若使用頭燈請轉為紅光燈,也避免將燈直射人或動物。)
上廁所時牆上總是有很多東西可以看。(圖片說明:提醒晚上若使用頭燈請轉為紅光燈,也避免將燈直射人或動物。)

Be a good hiker:美西國家公園之旅(下)與熊相遇那一刻

$
0
0
文、圖:陳孟薇
編按:今年發生數起與台灣黑熊相關的新聞事件,其中黑熊跑進向陽山屋導致封山的事件,在山友間引起了正反兩種不同的看法。美國國家公園也有熊出沒,本文作者花一個月時間遊歷美國五個國家公園,從遊客角度分享不同國家公園的管理規範,以及戶外活動者如何和野生動物和諧共存。(本篇為下篇,上篇請見
在Cascade Canyon裡的營地,除了紮營的那一方土地,和終年融化的雪水流經,沒有多餘的設施。
在Cascade Canyon裡的營地,除了紮營的那一方土地,和終年融化的雪水流經,沒有多餘的設施。

帶人深入自然的步道

一般的大眾路線因爲遊客眾多,為了避免過度踩踏破壞自然環境,常有「請勿偏離步道(Please Stay Off)」的標語。而若想更深入國家公園,則有人數上的限制,需事先付費申請許可證和營地,營地雖然也是規畫好的區域,但因為位在偏遠地區管理不易,因此規定不能升營火。

這次我們也嘗試以背包健行的方式,在大峽谷及大堤頓國家公園裡各走了一條偏遠地區的步道(Backcountry Trail,或譯後山步道),這兩趟三天兩夜的健行,更讓人體會置身曠野的感覺。 

在大峽谷,我們走進深達1500公尺的高原地表裂縫,從South Kaibab Trail走到Bright Angel Trail,在超熱的谷底度過兩晚,這是個非常難忘的體驗!

沙漠裡有水就有綠地,在谷底的Bright Angel Campground就在科羅拉多河北岸,涼爽清澈的河水讓大家等不及把全身浸泡在裡面。在美國國家公園,可以用各種方式走入大自然。
沙漠裡有水就有綠地,在谷底的Bright Angel Campground就在科羅拉多河北岸,涼爽清澈的河水讓大家等不及把全身浸泡在裡面。在美國國家公園,可以用各種方式走入大自然。

在申請許可證時,管理員很謹慎的詢問我們的登山經驗,確認我們攜帶的裝備是否齊全,請我們留下緊急聯絡人的資料,同時不斷強調,峽谷裡就像沙漠一樣,一定要攜帶足夠的水;還提醒我們,裡面松鼠很多,要收好有味道的物品和食物(這裡的松鼠愛吃塑膠袋!)。確認完所有資訊後,我們必須在責任聲明書上簽名;在大堤頓,還必須看完一部無痕山林的短片,再次提醒健行者注意事項和可能發生的狀況,才算完成入山手續。

原本最擔心的迷路問題,在實際走入峽谷時也完全煙消雲散,因為步道岔路少,路跡相當單一明確。特別是在大峽谷,有營地駐點的巡守員,除了在傍晚時會到每一個營位巡視,並再次提醒松鼠猖獗,也會安排不同主題的聚會或導覽,讓健行者更認識這個地方。

在「後山步道」要攜帶健行許可證,抵達營地後把許可證放在營位號碼牌下,供巡守員檢視;食物一律放進金屬箱裡,背包也要一直掛在比人還高的鐵桿上。
在「後山步道」要攜帶健行許可證,抵達營地後把許可證放在營位號碼牌下,供巡守員檢視;食物一律放進金屬箱裡,背包也要一直掛在比人還高的鐵桿上。

在大堤頓,我們走了一條非常壯觀的冰河峽谷步道(Cascade Canyon - Paintbrush Canyon)。

大堤頓是熊的棲息地(Bear country),所以我們必須事先在遊客中心租一個可以放進背包、且需用硬幣或鑰匙才能打開的行動防熊罐(Bear canister)。夜晚在營地,必須把所有的食物、有味道的物品以及密封的垃圾都放進罐子裡,藏到距離帳篷90公尺遠的地方,以避免吸引野生動物靠近營地。(三天兩夜的食材加上行動糧差點就裝不進去啦!)至於防熊噴霧則是備而不用,可以在園區商店及遊客中心購買或租借,不到和熊正面衝突的緊要關頭,其實是用不上的。 

另外,因為這條步道上沒有洗手間,所以必須帶著貓鏟,在遠離營地和水源的位置挖15公分深的貓洞,好好地把自己的排泄物埋起來。

傳單上關於黑熊及棕熊的特徵和習性,讓遊客對熊有初步的認識。
傳單上關於黑熊及棕熊的特徵和習性,讓遊客對熊有初步的認識。

和熊相遇的那一刻

第二晚紮營在Holly Lake湖畔。探察營地時,我們發現了大型動物的排遺,一轉身,居然就遇到一隻獨行的黑熊!

我們相距僅僅五公尺,熊似乎嚇了一跳,牠先是後退一步,然後又埋頭繼續挖掘樹根。此時我們不敢掉以輕心,謹記著不能背對熊的原則,慢慢地往後退、退、退,同時沒有忘記拿起相機拍照。

後來熊雖然慢慢地走出我們的視線,但仍然在附近的樹叢裡東挖西挖。我們盤算著,要不要再多走幾公里到下一個營地,但摸黑又是另一個風險。於是我們決定,帶著背包暫時躲遠一點,連火也不敢升了,只能先吃能量棒止飢。

直到另外兩個法國人來到營地,他們曾經有過遇熊的經驗,兩人開始用力敲打鍋碗發出噪音,熊這才緩緩的走出營地,真是鬆了超大一口氣。隔天一早,很謹慎的走出帳篷,在周圍的樹叢才發現附近到處全是熊挖掘打滾過的痕跡,我們果然是住在有熊國裡... 下山後和遊客中心管理員報告營地有熊,站在旁邊等著入山許可證的健行者也笑了,不知道在有熊國裡這是不是太大驚小怪了呢?但這個巧遇已經足以列為我們此生最驚心動魄之一!

和熊相遇的那一刻
和熊相遇的那一刻

緩步離開的黑熊。相較於棕熊,黑熊的體型較小,也比較溫和,但仍需要保持安全距離,避免驚擾他。
緩步離開的黑熊。相較於棕熊,黑熊的體型較小,也比較溫和,但仍需要保持安全距離,避免驚擾他。

黑熊的排遺
黑熊的排遺

尊重及享受自然的健行者

在步道上所遇到的健行者們,也是使這趟旅程如此深刻的原因。一個人、兩個人、有時候是一小群人,年近半百甚至更年長的,或是全家大小一起背著背包帳篷,或是帶著才剛在學步的小小孩,甚至是直接把嬰兒背在背上走。

健行時遇到的這些人,充滿笑容或氣喘吁吁的打招呼,錯身時很有禮貌的讓出很大的空間給對方行走,交談細語輕聲。總是那樣隨興地躺在草地上或跳進河裡,即使碰到的野生動物再不懼怕人,也不曾看過有人過度打擾或餵食他們。營地裡除了孩子的歡笑聲很少聽到喧嘩,洗手間和洗手台總是維持乾乾淨淨的。大家只是輕輕地走,走進風景裡野餐、聊天、紮營,享受完然後離開。

左邊是我們的帳篷,右邊小路內的樹林充滿熊打滾過的痕跡。
左邊是我們的帳篷,右邊小路內的樹林充滿熊打滾的痕跡

在出發之前不曾感受過,走入自然對於人們來說是可以如此的容易又平常,我想是如此的生活文化,讓這些受到國家公園保護的土地能繼續維持著原本的美好,一代又一代。

這一趟旅程的所見所聞,為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的我們帶來深深的衝擊和滿足,Not just travel, travel deep! 真的非常喜歡用這樣的方式認識一方土地,享受一片山林,期待回到台灣的下一次健行,也能感受到如此的氛圍,繼續享受!

不意外? 聯合國氣候大會敲定巴黎協定細則 部分條文保留再議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報導;鄒敏惠、陳文姿編譯

攸關巴黎協定如何落實的條文,終於在卡托維茲氣候大會(COP24)的延長賽上敲定。16日凌晨12點33分,較原訂14日結束的日程延後了一天,在各國代表的熬夜奮戰下宣告通過大部分「巴黎協定工作計畫」(俗稱規則書,PAWP)的內容,並產出「卡托維茲文件」(Katowice Package)。

第24屆氣候大會落幕,在各國代表的熬夜奮戰下通過大部分「巴黎協定工作計畫」(PAWP)的內容。圖片來源:UNclimatechange
第24屆氣候大會落幕,各國代表確認大部分「巴黎協定工作計畫」的內容(PAWP),並產出「卡托維茲文件」。圖片來源:UNclimatechange

「卡托維茲文件」大致取得了積極進展,但部分議題因未獲共識而遭到擱置,留待明年再討論。國際環團普遍對此表示失望,不過長期參與聯合國氣候會議的台大政治系副教授林子倫卻持比較中立的看法,他指出,這次的任務就是完成規則書,原本就不預期有特別的突破。  

意見分歧 巴西爭碳交易機制  土耳其想列開發中國家

氣候大會進入延長賽儘管屬稀鬆平常,但今年的會議攸關巴黎協定如何執行,涉及碳交易市場等實務面的重要議題,協商過程幾經波折,光是16日的下午,開會時間就改了四次,讓一旁的媒體與環團捏了把冷汗。

英國衛報報導,談判的最後衝刺階段有幾次焦點爭論,其中之一是針對碳交易市場機制,經由國家的減碳成果或是碳匯——例如可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讓國家取得碳權。擁有大片熱帶雨林的巴西,就順勢提出對自身有利的文字修訂。不過,這可能導致碳權的「重複計算排放」(double counting),甚至危及整個交易系統的信用,其他國家並不贊成巴西的提議。這一難題也因此擱置,排入明年度的議程。

除了巴西,另一個爭論則聚焦在土耳其。土耳其想要脫離已開發國家的行列,改以開發中國家自居。在聯合國氣候談判中,土耳其自1992年起就名列工業化已開發國家,印度《經濟時報》(Economic Times)報導,土耳其此舉是為了取得開發中國家更為豐厚的氣候資金。

直到16日凌晨,疲憊的談判代表們總算達成大部分的共識,例如國家對減碳成果的量測、申報與驗證(MRV)機制。遭到擱置並延至明年處理的則有碳交易市場機制,以及國家如何提高現有的減碳承諾,因為依照現階段的減碳目標,暖化結果將是災難性的,也就是較工業革命前升溫3°C。

1.5°C未列入目標  科學報告僅獲「誌謝」

外界最關心的莫過於各國做的減碳功夫到底夠不夠,特別是大會結論並沒有納入今年10月國際權威氣候科學組織「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的最新報告,科學家在這份報告中警告升溫1.5°C的嚴重後果,包含大量珊瑚礁死亡、更頻繁的乾旱與洪水,以及多國糧食作物產量銳減。

氣候大會舉行期間,一場快閃活動表達談判與領導人參與的氣候行動太緩慢。
氣候大會舉行期間,一場快閃活動表達政治領袖提出的氣候行動太過緩慢。

英國衛報報導,在美國、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聯手阻撓下,與會代表達成妥協,對於IPCC特別報告僅表示「誌謝」(appreciation and gratitude),也沒有對報告結論加以說明。

林子倫則認為,2007年IPCC的AR4報告僅被列入附註,這次將IPCC報告的感謝納入本文,還是別具意義。

然而,包括歐盟在內的一票已開發國家,甚至是最窮困、最暴露於氣候風險的開發中國家,都承諾將以IPCC建議的暖化1.5°C以下為目標努力。

「人權」不見了  規則書與巴黎協定不一致  環團表失望

國際環保團體綠色和平全球執行長摩根(Jennifer Morgan)惋惜表示,「經歷了今年的氣候災難,再加上科學家的鄭重警告,大會承諾的應遠遠不止於此。各國政府再一次讓人民失望,其忽視科學、忽視弱勢的態度一如既往。」她評論道:「從道德上來說,這樣的結果完全無法讓人接受。」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英國分部氣候變遷主管雷門金(Gareth Redmond-King)也認為做得還不夠,「不可否認有些好的結果,但我們的確可以做得更多。地球目前處於氣候變遷的緊急時刻,但部分領導人偏好否認事實。」

「我們對於談判的結果深感失望」,國際環境法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CIEL)資深律師列儂(Erika Lennon)說:「簡言之,COP24的結果與巴黎協定並不相符」。

他表示,巴黎協定承諾在氣候行動中做到保護,尊重人權。但是,就在談判的最後幾個小時,論及碳市場時,連唯一提到人權的部份也被拿掉了。「這份規則書嚴重缺乏巴黎協定裡要求以人出發,以人權為基礎的準則。各國代表必須記住,當他們履行巴黎協定的承諾時、推動氣候行動時,一定要尊重人權並確保公平。」

「 IPCC報告明確指出,尊重人權和強有力的公眾參與是有效氣候行動的先決條件」,國際環境法中心資深律師杜伊克(Sébastien Duyck)說。他表示,這些參加COP24的國家大多沒有採納這個建議,COP大會本身也讓參與談判各利害關係人的角色和價值蒙上陰影。

國內學者:預料中的結果  應加強透明度與公正轉型

林子倫表示,相較於2007年IPCC公布第四次評估報告(AR4)時,各國氣候談判代表表現出的保留、抗拒、否定相比,這次的進展已相對順利。

這次最明顯的規範在透明度(transparency),這是由美國堅持的MRV框架(measurable, reportable and verifiable,可量測、可申報與可驗證)所衍伸的。減量與資金都要做到透明,也需要外部的檢核機制,不過,大會同意給予開發中國家多一點彈性。

根據「卡托維茲文件」,所有締約國都要計算它們的自主減碳承諾(NDC)的進程,每兩年交出一份符合透明度規則的報告。

至於外界對碳交易進度感到失望,林子倫認為,目前在歐盟、中、日等地已經開始有區域性或試驗性的碳市場,這原本就是需要長時間規劃的項目,無法達成結論也在意料之中。

此外,在財務上也有令人振奮的進展。德國和挪威承諾將加倍「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的資助,用以協助開發中國家對抗氣候變遷;世界銀行則宣布加碼2021年後的氣候行動計畫到2000億美元;用於緩解暖化衝擊的氣候調適基金(Adaptation Fund)也獲得1億2900萬美元的挹注。

問及正值各國都在討論碳交易、能源稅之際,法國抗議燃油稅而引發的「黃背心運動」是否會影響各國減碳進程?

林子倫認為,黃背心事件並非特例,國內也曾因大卡車與二行程機車汰換引發抗議。這些事件提醒力拼減碳或能源轉型的國家,轉型不只是能源的轉變,也是社會的轉型。過程可能對不同群體造成不同程度的衝擊,政府必須更細緻地思考社會的公平正義。

台大政治系教授林子倫認為,黃背心事件並非特例,國內也曾因大卡車與二行程機車汰換引發抗議。這些事件提醒力拼減碳或能源轉型的國家,政府必須更加細緻地處理社會的公平正義。
台大政治系副教授林子倫認為,黃背心事件並非特例,台灣也曾因大卡車與二行車汰換引發抗議。這些事件提醒力拼能源轉型的國家,政府必須更加細緻地處理社會的公平正義。資料照片,攝影:趙偉婷

在COP24的一場記者會上,綠色和平全球執行長摩根也同意黃背心事件呈現出背後的公正轉型議題。她認為,如果法國政府在政策修正的一開始就納入相關利益團體,理當可以避免後續衍生出的黃背心事件。

還未跨越的外交藩籬  放下分歧展望2030年

環境智庫「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WRI)瓦斯科(David Waskow)表示,最終的版本「給各國落實巴黎協定打下良好基礎」。他補充道:「現在,各國要做的事就是回家寫作業,再加碼減碳承諾。」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對於達成共識表示讚揚,但也認為還可以做得更多。「規則書只是最基本的,接下來還有待國際社會凝聚更高的企圖心。」他表示,「科學家在報告中建議,對抗氣候變遷需要高度的企圖心;從現在起,我將優先考慮這五件事:企圖心、企圖心、企圖心、企圖心、企圖心。」

2019年在智利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5)將繼續完成今年規則書擱置的題目,然而更有挑戰性的是2020年的會議,屆時各國將面臨現階段減碳目標的「死線」,同時針對2030年提交新的減碳目標。目前英國和義大利都在爭取2020年的主辦權。不過面對今年談判的分歧性,2020年的氣候變遷大會主辦國恐怕還有一段路要走。

作者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

鄒敏惠

Another world is possible. 

Viewing all 2037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