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2000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能源大探索〉探討氣候變遷與能源課題

$
0
0
作者:柳中明(低碳環境學會理事長)

《能源大探索》一書以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引發福島核災與同期北非茉莉花革命為引,探討石油市場、石油供應、電力、氣候變遷與新能源等課題,最後結語在未來想像之中。

1990年代俄羅斯崩解後,經濟敗壞,乃至重建石油工業。國際性石油公司合縱連橫,許多秘辛,主要當然是要控制區域性與全球性的石油供應。其中,複雜的政治、軍事與商業機密,令人迷惑。若不是石油為全球經濟之母,豈容世界強權與奸商如此操控玩弄,甚至不顧一般民眾生命,以武力與鮮血達到割據壟斷之實。當然,也有國家是打著「能源供應安全」的口號,實行強取豪奪的手段。

石油金融化,反映供需與風險操作,更受到九911恐怖攻擊、委內瑞拉大罷工、奈及利亞暴力事件、卡翠納風災、伊拉克戰爭、墨西哥灣油田事故等,影響全球油價穩定的事件不斷發生,油價不再低價,漲勢牽動全球經濟穩定。第三世界國家,特別是中國的經濟崛起,觸發大規模的石油需求。百元一桶原油的價格,在2008、2011、2012年分別出現,若再出現第四次,大概就很難回到百元以下。幸好,金融海嘯後經濟衰退,直到今日的歐債風雲,百元油價似乎不是很容易站穩。

1956年地球科學家赫伯特提出赫伯特巔峰概念 (Hubbert peak theory),準確預測美國石油產量可能在1965到1970年間達到巔峰,但其低估了能夠被發現和生產的石油總量。關鍵因素就是科技進步和價格,前者使得許多新油田被發現,後者則左右需求影響供應。但其觀點,卻一直受人重視與擔憂。

現今全球石油的蘊藏量到底是多少?2009年底時為1.5兆桶,2010年底增為1.6兆桶,2011年底增到1.65兆桶(依據英國石油公司報告),出現蘊藏量緩緩增加現象,且每年增加的量,還大於開採的量。其當然不是因為地球內部原油不斷生成,而是科技進步能夠發現更多更難開採的油田。但是,只要不再增加蘊藏量,估計54.2年後石油就會被全部開採,除非因為價格不斷飆高,使得人們購買不起,以及非石油能源價格下降,而引發需求衰退。

為增加原油供應,液態凝結油、天然氣液體、沿岸油田開挖、加拿大油砂、頁岩油(也稱緻密油)等,均成為值得開發的油源。期以增加供應源,同時創造財富。此外,天然氣預估仍有63.6年可以開採消耗,僅略比原油多,亦屬情勢緊張。

進入20世紀,電力需求蓬勃成長,發電、供電與配電市場的穩定,愈發受到重視。核能發電顯著降低電價,刺激消費,但是美國三哩島事故、蘇聯車諾比爾核災,先後發生,影響核能商機。同時,電力市場自由化,壓低電價、減少電力投資與複雜的交易策略,美國加州竟然在進入21世紀後出現缺電危機。甚至部份電力公司,發電愈多,虧損愈多。許多專家都認為是解除管制的失敗,其也成為台灣能源單位排斥電力自由化的重要因素。

20世紀末,氣候暖化問題受到全球重視。再生能源供應電力成為新興前景產業,主要期望抑制化石燃料排放的碳進入大氣。太陽能、風能、生質能、地熱等,均受到各國重視。京都議定書所支持的經濟誘因策略,如聯合減量、排放交易、清潔發展機制,雖然不受環保團體歡迎,但確實推動相關減碳產業發展。然而,若無政府補助,再生能源的推動,實是困難重重。

本書提出許多歷史秘辛,無論是加州電力影響州長選舉,或是氣候議題如何由科學形成政治問題。同時,也介紹了各國在新能源、電池產業等各方面的努力。設若期望知道許多歷史細節發展者,確實可以由本書獲取許多珍貴資訊。

觀察長期能源發展,能源與人口及經濟成長緊密結合,未來或許可以期望燃料電池車等新能源與新科技的發明,但是未來需要的仍是節約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特別是如台灣,幾乎百分百的能源取自國外。許多專家強調能源安全,但若是不能降低倚賴,奢談安全?

本書對於電價議題,討論得比較含蓄。但明顯認同油價高、電價高,會影響需求,降低消費,並影響節約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等科技管理的發展。

電價是否應該提高,以反應實際成本,並且抑制消費。這個議題在台灣是相當困難獲得共識,特別是易於受到政治人物的操弄,以及工商企業的圍剿。關鍵問題是我們對於未來,能夠看到多遠?若我們希望十年後的台灣,人人收入提高一倍,並能負擔起一倍的電價,同時依此提出十年電價提高計畫,讓全民特別是企業有長期準備調整,則電價提高將是正面帶動助力。但若是政府僅能逐月、逐年探討現實成本與定價的關聯,而非是價格引起的後續長期效益,十年後電價仍會提高一倍,但我們的收入成長可能遠遠低於一倍。至於那些幻想未來電價會降低者,則千萬別再幻想了,不實際的想法是會阻礙發展的。

影片/《能源大探索》作者丹尼爾.尤金介紹書籍內容。 (時報出版社趨勢講堂製作中譯,上傳至Youtube)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解讀色彩的訊息

$
0
0
作者:黃一峰

學會分辨色彩可以讓你看透大自然要傳遞給你的訊息,例如樹上結的果實由綠轉紅,這表示我們有香甜的水果可以享用;見到楓葉變紅、銀杏樹葉變成金黃色,可以知道秋天的到來。此外,大自然的色彩往往會透露出生命繁衍的訊息,我們常笑說:「猴子紅屁股!」其實這個顏色對猴子來說可是一年一度的大事。當你有機會在野外看到台灣獼猴的母猴露出漲紅的屁股時,這表示性成熟的母猴正準備孕育下一代,也代表幾個月之後,山上就有小猴子可以看了!

顏色除透露生命的美麗訊息以外,生物也會透過它傳遞「危險」的訊號。黑白色彩交錯分佈的毒蛇—雨傘節,單看牠特殊的配色就讓人覺得不寒而慄。我在婆羅洲熱帶雨林曾經見到另一種毒蛇—黃環林蛇,身上的色彩黃黑交錯,更讓人覺得來者不善!看到牠也讓我終於明白路旁的護欄、電線桿為何要漆上黃、黑兩色的紋路,因為它正是「小心危險」的最佳提醒!不只是大型生物擁有警戒色,棲息在中南美洲體長約僅2公分的小小草莓箭毒蛙,也用鮮紅的體色搭配藍紫色的四肢,明確的警告著天敵「別欺負我個子小,我有毒,不要吃我!」。當我親眼見識過這些致命的色彩之後,也才理解為何人類總是愛用紅、黃、黑、白等顏色來彰顯危險了。

到底生物的顏色在傳遞什麼樣的訊息?究竟是報喜還是報憂?在博大精深的大自然裡你真的得多多學習,並且時時刻刻睜大眼睛,看個分明才能明白箇中奧妙!

 

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

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

The Practical Know-How of Becoming a Observer in the World

作者:黃一峰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18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3200512
定價:500元

※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

楓紅下的飛鳥川 古都景觀修復行動

$
0
0
本報2012年11月27日日本奈良訊,周昭蕊、許惠婷報導

日本明日香景觀保存志工協會(ASCVA)25日完成其一年一度長天數工作假期,舉辦三天兩日的志工行動,號召40位志工一起清除飛鳥川河岸邊的竹林。

日香村是日本飛鳥時代的古都

明日香村是日本飛鳥時代的古都,由於「古都保存法」以及「明日香村特別法」的規定,限制村內新建及改建的規範,因此保存了許多古老建築物及傳統村落美麗的樣貌。但此舉也造成人口外流及老化,農田逐漸休耕荒廢,使的當地歷史景觀的保護與維持益加困難,形成一大片的荒廢竹林與山野。ASCVA由各地志工組成,近年來和當地政府及居民合作,一同為了保存明日香村原有的美麗景觀努力,進行竹林砍伐再利用、廢棄建築物修葺、蔬果種植等里山經營的工作。

ASCVA的志工們將竹子砍除之後,會將竹子燒製成竹炭、作成竹杯、當建材,或是磨碎成粉鋪在道路上防止雜草生長。本次工作假期,約40位志工一起清除河岸邊約100公尺長的竹林邊波。三木會長提到:「當地居民希望能清除這些竹子,但是政府的經費不夠,所以由我們志工來協助。」日本及台灣都面臨無人利用的竹林生長過快,侵蝕其他植物生長地的問題。ASCVA的志工們將竹子砍除之後,會將竹子燒製成竹炭、作成竹杯、當建材,或是磨碎成粉鋪在道路上防止雜草生長。

ASCVA的成員大多是年紀稍長的退休人士,他們為了協會付出各自的專長,例如建築、園藝甚至操作怪手等工作。擔任政府都市計畫課員的福田小姐表示,十年前在學生時代看到ASCVA的資訊而參加了工作假期,覺得這些志工們年記雖大卻都很有熱情與活力,從此就經常會來協助協會的志工活動。而ASCVA也期待更多年輕志工加入,以活化及傳承古都景觀保存的工作。

ASCVA的行動除了吸引一般民眾的參與外,也吸引了企業的關注。今年(2012)協會更獲得了日本財團Soroptimist的社會志工獎。本次工作假期也有五位來自衛浴設備公司TOTO的員工參加,他們表示:「因為TOTO的產品屬性,我們公司很關心珍貴的水資源,鼓勵員工參與保育行動,所以就和同事們一起來了。」

來自四面八方,背景各異的志工在惜別晚宴上把酒言歡。三木會長在活動最後的閉幕式中,向志工們解釋了從台灣參加者得知的諺語「柿柿如意」的意思,給了每位認真付出的志工一袋當地種植的柿子以及自製的竹炭,並祝福大家未來事事如意。

為救傷野生動物祝福 佛教團體豎立護生典範

$
0
0
本報2012年11月2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佛教徒為了護生,而有解救遭難的動物隨後放生之德,曾幾何時,放生規模不斷增加,大量集體的放生,難免引發社會大眾的疑慮,擔心諸如外來物種入侵對生態造成的影響。對此,宗教團體內部也有不少反省與行為修正,這兩年來,幾個佛教團體就與野動急救站合作,豎立放生護生的典範。

大冠鷲野放。(圖片來源:慈心基金會)

以支持野生動物救傷實踐護生

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與宗教團體共同辦理「生態放生」活動。(圖片來源:慈心基金會)
野生動物急救站除了要照顧受傷的野生動物,還要為了籌措營運經費焦頭爛額,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屬於比較幸運的,這兩年,台中佛教蓮社與台北市福智佛教基金會合作以「傷癒野生動物放生與環境教育推廣計畫」支持特生中心急救站專業人力資源,並為即將野放的野生動物祝福,除此之外,他們也將動物相關的生命教育推展到校園及社會大眾。
救傷後的野放也是廣義的放生,有些野放的動物幸運的有來自宗教團體的祝福。特生中心急救站副研究員詹芳澤表示,復原的野生動物一經特生中心急救站評估可野放時,即邀請宗教團體共同舉辦放生活動。
過程包括由急救站工作人員講解處理傷病野生動物的標準程序、野放動物的生態習性、救援醫療、照養過程,強調救傷單位對動物健康與生態風險的考量,講解完畢還會以問答和填寫回饋單等方式進行交流討論;在完成放生儀軌後,再一同將動物送回原發現地(或原棲地)野放。一年多來共執行11場,參加人次高達788人次。

從保育野生動物啟發慈悲心

護生也包含生命教育。(圖片來源:慈心基金會)福智團體是一個致力弘揚「菩提道次第廣論」、實踐佛法的團體,旗下包括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以推動有機農業、照顧生態來護生。慈心基金會專員程禮怡說,現代大量集體的放生,可能造成生態問題,近年來福智已經修正放生原則,除了不做大型放生,放生時要做到合法兼顧生態。
2011年首度與特生中心急救站合作,以經費實際支持急救站的護生工作,而急救站野放動物時,也讓福智學員參與,在不驚不擾的原則下,為動物進行皈依祈福儀式並進行解說。
在過程中,不但讓福智學員了解動物救傷、保育、教育等工作,也學習該次野放物種的生態、習性和救傷故事,得以建立保育及正確野放的概念,並且也啟發佛法所強調的慈悲心。
今年,福智也與台北市野鳥學會救傷單位合作;在放流方面,也依照「水產動物增殖放流限制及應遵行事項」進行。
詹芳澤表示,宗教團體欠缺生態環境與動物健康風險概念,而國內動物救援單位面臨營運經費不濟的窘境,若能建立信賴的平台,讓宗教團體積極護生的核心價值與動物救援單位的理念充分對話、彼此認同,將有利於積極護生。

最佳護生方案促進多贏局面

9月環保團體與林務局舉辦的的「積極護生方案國際研討會」促成對話的空間,除了林務局將持續與佛教團體溝通,也有團體表達願意進一步了解可以為保育做什麼。
大量集體放生越來越引發社會質疑,要讓放生符合護生並不難,部分佛教團體已開始反省,修正行為。圖為高雄海濤法師所進行的放流。(攝影:林瑞珠)現行法令並未定義放生,放生往往因在不當的時間,將不當的物種以及不當數量,放到不當的地點而產生爭議。保育組野生物保育科長林國彰表示,福智團體、台中蓮社與特生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及其他保育團體的合作,將護生與保育結合,讓佛教放生嶄露契機。放生考量的層面包括宗教文化、動物保護以及生態保育,在宗教文化下,兼顧動物福祉,不傷及生命及生態,並非不可能,三者協調是最佳的護生方案。

守護食蛇龜

收容在中興大學野生動物收容所的3000隻食蛇龜,有可能受惠於護生,福智團體已提供野放地點。(攝影:楊茵洳)宗教團體常常位於山林之間,若能將護生的概念與保育結合,將成為保育最強大的力量。
目前收容在中興大學3000多隻因獵人捕捉差一點送到對岸的台灣原生種食蛇龜,急需野放收容空間,若野放地點能結合佛教護生團體,不但可以協助野放後的監督,避免再次被捕捉,也能協助研究團隊後續的紀錄調查,達到護生的真正目的。
生命科學系所副教授吳聲海研究團隊正進行食蛇龜分布、基因型態的研究,未來將依據研究結果進行野放;而福智團體也回應這項需求,將提供適合的場所,共同守護食蛇龜

 

歐盟議會決議修補魚翅禁令的法律漏洞

$
0
0
歐洲議會以566對47票 強化實施9年卻無效的割鯊魚鰭禁令
本報2012年11月27日綜合外電報導,林雅玲編譯,蔡麗伶審校

歐洲議會在22日的歷史性投票中,宣告割鯊魚鰭並將活體丟棄在海上的野蠻做法是非法的。歐洲議會以566票對47票的壓倒性多數,終結法律漏洞並禁止割鰭棄鯊──儘管西班牙和葡萄牙表示反對。

大青鯊(blue shark)(照片提供:Andy Murch / Shark Alliance)

歐盟是對亞洲最大的魚翅出口國之一,雖然歐盟從2003年開始禁止割鰭棄鯊,但留下了一個漏洞:配有冷凍船的水產業者,若申請到「特殊捕撈許可」,並在船上割鰭後把魚鰭和鯊魚分開登岸,就不在禁止之列。但如今這些特殊許可的發放卻已成為常態性做法,成為法律的漏洞。且由於監管過程複雜,需要透過測量、比對鯊魚鰭和整條鯊魚的重量,因此很多取鰭行為都沒有被發現。皮尤環境組織(Pew Environment Group)批評,尤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籍的延繩釣漁船,在世界各地無節制的獵捕鯊魚。

儘管事實上1/3的歐洲鯊魚和魟魚種類,以及公海裡1/3的鯊魚,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名單;但為了滿足對魚翅湯的需求,每年有數以千萬計的鯊魚遭殺害。

在香港和中國,鯊魚鰭普遍用來做成美味的魚翅湯,而在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和太平洋捕捉鯊魚的歐盟籍漁船,則是提供魚鰭的最大來源之一。

雖然只是禁止割鰭棄鯊,仍不足以挽救鯊魚危急的生存處境,不過,保育組織和動物福利團體仍對歐洲議會的投票結果表示滿意。 「議會壓倒性支持加強歐盟的割鰭禁令,對歐盟內外的鯊魚保育是重大的勝利。」鯊魚信託基金會(Shark Trust)保育主任胡德(Ali Hood)指出,「因為歐盟對國際漁業組織有影響力,這個行動對以全球規模打擊這種浪費的做法,有著巨大潛力。」

皮尤環境組織也表示支持,該機構進一步說,「歐盟各國漁業部長已明確表示,絕對支持歐盟執委會的做法。現在,我們期望這些部長立即接受歐洲議會的決定,並實施這項禁令。」

蘇格蘭籍的歐洲議會議員史密斯(Alyn Smith)多年來一直為強化禁令而努力,他表示,「割鰭棄鯊不僅是不道德的,也對許多歐洲本地物種的生存造成嚴重威脅。一想到1/3的歐洲鯊魚歸類為瀕危物種,就令人十分震驚。我希望這個狀況可以改變。

目前,保育團體正極力遊說將於2013年3月召開會議的華盛頓公約(CITES,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考慮歐盟和美國的建議,希望能保護具商業價值的易危和瀕危鯊魚物種,包括大西洋鯖鯊、雙髻鯊和污斑白眼鮫。

※ 參考資料:英國衛報報導、皮尤環境組織(Pew Environment Group)新聞稿

高山上的少女髮絲:台灣高山鐵線蕨

$
0
0
作者:陳建男(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筆者是時常參與開發案環境影響評估案的植物調查者,工作過程中如果發現有環境穩定鮮少有人干擾的植被、胸徑一米以上的大樹群,或是稀有的植物物種出現在工程可能干擾的範圍之內,雖然想搶救她們卻不容易改變當地被開發的命運,心裡總有感傷。

其實所有的人為活動都可能讓植物的物種族群局部滅絕,使大片森林的邊緣被蠶食鯨吞:或許是人們為了耕作所以在農地邊緣施藥除草、也許是一間間在海岸或在丘陵旁的工廠廠房、也或許是為了便利交通所以建築的條條道路。做為一個專門調查可能開發地區的植物學家,遭遇的物種滅絕議題更為迫切,但在台灣當前的開發壓力下,我常想,自己能做的僅是寫報告,然後讓所見到的保貴資源沉寂於厚厚的報告裡嗎?

邂逅.台灣高山鐵線蕨

1980年代以前的台灣高山生態研究者,必須要有過人的勇氣、體能跟豐富的野外知識,否則山上的濃霧、大雨與霜雪,無一不令人怯步,也能輕易奪走登山者的生命,由於環境條件嚴苛,使得高山植物種類的發現與研究也較中低海拔植物還不容易。例如台灣高山鐵線蕨(Adiantum roborowskii Maxim. var. taiwanianum (Tagawa) Shieh)的命名者謝萬權教授,他是台灣蕨類研究的先驅,也是一位嚴謹的登山者。1960年代眼尖地在隱密的獵徑旁或陡峭的石灰岩壁上,發現這「古錐」的小蕨,進一步給她植物分類上的地位。

如今本島道路系統四通八達,自全島海岸到中央山脈的最高峰,想要見到台灣高山鐵線蕨已不像古人一樣艱辛,但由於她們族群數量稀少,仍然只有經驗老到的植物觀察者才能發現與辨認。

筆者與台灣高山鐵線蕨的初次邂逅,是因為數年前中部橫貫公路幾座老橋改建計畫的環評調查。一座座50年代建造的大紅鐵橋矗立眼前,橫跨過陡峻的立霧溪,此處是孕育豐富多樣植物生態的中海拔雲霧帶,我一面觀察,一邊手沒停過地記錄著。此時發現了長相好特別的鐵線蕨,瞧她每一片葉子都像一個個的愛心,可愛極了!當場腦中思索標本館裏鐵線蕨科標本,再進一步回研究室確認:她是數量稀少的台灣高山鐵線蕨!

成束葉軸,似少女烏黑秀髮

「鐵線」蕨名字的由來,無疑地與它纖細如鐵線的葉軸,也就是連接她羽狀複葉的總梗有關,但我更愛她英文的俗名:Maidenhair――少女的髮絲――,鐵線蕨成束的葉軸是神秘的紫黑色,就像少女烏黑亮麗的秀髮。

鐵線蕨這群植物在全世界至少有兩百多個種類,她們多喜愛生長在溫暖潮濕的地區,主要種類集中在南美洲。台灣約有14種鐵線蕨生長,雖然跟全世界大多數的鐵線蕨一樣偏好低海拔溫暖環境生長,但也有許多喜愛中高海拔環境的種類,例如台灣高山鐵線蕨。

台灣高山鐵線蕨是鐵線蕨科鐵線蕨屬的小型蕨類,植株10至20公分,鐵線蕨的葉片與一般對蕨類的印象類似,從根部向上長成一叢葉片,個別葉片結構像一枚羽毛,葉柄是深褐色,有順序的長出小葉:一片羽狀葉可能有二到三回的小葉:主要葉柄分支出一輪葉梗才開始長出小葉是二回羽狀葉的形式;第二輪葉梗還分出更細一輪葉柄長出小葉的就是三回羽狀葉。

孢子著生在葉片上的方式可是觀察蕨類的重點!台灣高山鐵線蕨的孢子囊堆會長在小葉裂片頂端,裂片會微微反卷1至2個孢子囊堆會長在一起,仔細觀察時,孢子囊堆中間看來會有微微凹陷的樣子。

台灣高山鐵線蕨喜歡生長在陰涼稍微濕潤的岩壁上,只有在台灣2500到3500公尺的高海拔山區有分佈,目前台灣已知分布地點有北部的池有山、中央尖山與啞口林道,以及中部的大禹嶺、昆陽還有合歡山,往南還有南橫關山跟向陽山可以找到她們蹤跡。由於她們族群數量非常稀少,每一個分布地的株數不多,在環保署公佈的台灣地區稀特有植物名錄中,列為第二級的稀特有植物。

工程師與生態考量

我在調查後回報台灣高山鐵線蕨的議題,開發單位因而安排了現場會同勘查。當時工程師普遍不太瞭解生態環境的議題,但現勘就是很好溝通的機會,更是開發單位接觸環境教育的起點,而且多次和工程師接觸下來,逐漸改變筆者對工程專業者的刻版印象。

現勘過程中,工程師首先問的問題是:難道我要為這幾株10公分大的植物,犧牲交通安全和便利嗎?這幾株台灣高山鐵線蕨,當真那麼值錢?需要改變原有的工程設計?但由生物多樣性的角度看來,這些物種的重要性在於全世界只有台灣才有這些植物,試想,全球有多少物種在還沒被人們紀錄發現前就無聲無息的滅絕?要是在能夠避免的情況下卻讓棲地消失,那無異是背離生態保育的初衷,也會造成世界物種多樣性及基因庫的重大損失。

之後,與會人員都同意為了保全重要環境,工程設計應該可以些微調整,卻進一步發現,若要迴避目前已知的台灣高山鐵線蕨的生育地,那麼新方案工程要挖填的坡面可能比原來的方案還大!反而會造成其他棲地破壞的問題。但這是一次良性的互動規劃過程,工程與生態專業持續溝通,希望能找出一個工程和生態雙贏或折衷方案。雖然國內工程師的養成教育中,環境生態教育相關課程所佔比例太少,缺少生物多樣性的考量,然而透過現勘及各種專業溝通,仍有部分工程師樂觀積極且勇於改變既有設計,擬定多種方案保留重要的生物棲地,對生態保育直接做出貢獻。

你想知道這幾株台灣高山鐵線蕨的結局嗎?從以上的環境描述可以發現,台灣高山地區應該是積極保育復育的地方,就算有必要開發,也必須有審慎的評估過程,以及研究配套保育措施。也因為環境脆弱敏感,因此這件橋樑改建案最後在環境影響評估的審查會議當中裁定不應開發,主要理由是基地範圍有50%以上的地區位於坡度40%以上不適宜開發的環境敏感區,而且工程坐落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特別景觀區,不只是台灣高山鐵線蕨,還有多種保育類動物及稀有植物也居住在此。

在我心中也為這些稀有植物慶幸!更感謝當時把關的環評委員會及開明的開發單位,決定讓鄰近環境調養生息。

※ 本文與合作刊登

志工砌石植樹 石門百年梯田修復中

$
0
0
本報2012年11月27日新北訊,張玉梅、林琳報導

石門嵩山社區生態工作假期在新北市石門區的嵩山社區,仍保有完整而古老的梯田,過去此地曾是舉世聞名的產茶重鎮,而後因二次大戰產業逐漸沒落,當地面臨人口老化和青壯年出走等問題,留守的老農民人力不足,多仰賴休耕補助為生,往往依賴低成本除草劑維護農地,以至於農地生態逐漸枯萎。部分居民有感於此,正著手復耕已具百年歷史的梯田,重建人和土地的關係。

24日,47名志工無畏低溫,風雨無阻參加一場生態工作假期,在嵩山社區進行砌石、修復梯田,並種植100棵茶樹,用熱血復育這片土地。

這是由社區、鄰近的阿里磅生態農場、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天柏嵐(Timberland)共同合作的志工行動。嵩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江榮川表示,為了將善待土地、與自然共存共榮的觀念分享出去,長期和社區地主及當地民眾協調,大家慢慢達成共識後,也支持復耕梯田,重新找回人和土地的連結。

然而土地過去所受到的傷害,就像人類的傷口,並非一朝一夕即可癒合,復耕的過程十分艱辛。

彎腰搬大石砌石,讓我們對土地更謙卑。阿里磅生態農場負責人王德昌說明,希望可以藉由年輕人一起來關心土地,讓更多人了解里山倡議的概念。因此,志工服務分為砌石梯田、種植茶樹兩組進行,一組志工協助修復已坍塌的砌石梯田,當地的師傅指導志工砌石的工法,大家分工合作的進行挖土、搬運、堆疊等工作,完成逾三公尺的砌石景觀;而另一組,則在已整地過後的梯田上,一邊移除雜草,一邊種植茶樹的幼苗,為當地埋下修復農地的種子。

志工在農村從事勞動的工作,每個人身上沾滿泥巴,大家卻樂此不疲。喜歡一起參與環境守護行動的兄妹檔,哥哥鄭維修感動的表示,能夠深入社區並做對環境有幫助的事情,一直都是很開心的事。其中,看見當地社區的師傅到了退休的年紀,卻還是積極投入社區復育的發展計畫,是最讓我感動的一見事情。

每棵茶樹,都是志工們對地球的一種祝福。無懼風雨干擾、不惜打赤腳工作的熱血志工龔呈湄表示,很開心投入砌石修復的行列,儘管全身沾滿泥巴,但就是想運用砌石工法技術,幫社區盡一份心力。

喜愛當志工許豪仁認為,每次參加工作假期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在都市只要付出少許的貨幣,就可以兌換糧食,但這糧食背後的辛勞距離自己太遙遠了。透過這樣子的農作勞動,除了可以體會靠雙手打拼的生活外,更重要的是學會惜福感恩。

還在就讀高中的張祐瑜和父親張心欣一同前來。對她而言,每種下一棵樹,就是幫地球許下了一個希望,也是為自己和後代創造未來。張心欣分享,每個人從社會、從環境取自太多的資源,所以只要能力範圍內,一定要盡力回饋。以後有機會,父女檔一定會再參加。

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表示,這次的生態工作假期除了透過每個人微薄的力量,幫助當地回復梯田樣貌、支持打造永續農業、創造更多元的自然生態理念外,透過農務勞作,也能讓參與者實際踏在土地上,感受土地的生命力,加深對土地的認同及敬意,希望能讓更多人一起來關懷土地,付諸行動。

石門嵩山社區生態工作假期活動大合照 在手工搭蓋的原始茅屋前拍完大合照後,大家就準備開工摟!

友達、華映污染霄裡溪 3.5萬人喝13年毒水

$
0
0
作者:地球公民基金會

霄裡溪友達排放口霄裡溪華映排放口霄裡溪曾經是水質最好的甲類水體,兩百多年來,鹿鳴里、巨埔里、四座里等沿岸各里的居民世世代代飲用、取用這條被他們稱為「母親河」的水。由於新埔鎮的自來水普及率只有五成多,至今多數家戶仍依賴井水,偏偏地下水與溪水相連,因此溪水品質會直接影響到井水的品質。

1999年,友達光電(AUO)、中華映管(CPT)兩間面板大廠在霄裡溪上游設廠後,每天排放大量的廢水進入該溪,其排放量最高可以佔霄裡溪河川總流量45%。環保署一而再,再而三宣稱友達、華映放流到霄裡溪的廢水,都符合放流水、飲用水標準,並沒有汙染霄裡溪。經本會調查發現,這是為了幫廠商脫罪,蓄意隱匿事實,欺騙大眾的惡劣行徑。

環保署隱瞞事實  重金屬鉬嚴重超標

霄裡溪污染事件爆發和抗爭十年後,2009年11月26日,環保署終於修法公告將重金屬銦(In)和鉬(Mo)列入飲用水管制項目,設定安全標準為70ug/L。然而該署對霄裡溪流域民井水質監測的結果顯示,2010年11月發生鉬超標,數值達91.2ug/L,2011年更連續三個月的五次檢測都超標,3月23日的巨埔里27號井居然達到將近兩倍!

 

2011.02.09

2011.02.24

2011.03.08

2011.03.23

2011.04.06

巨埔里27號井

90.7 ug/L

54.8 ug/L

88.1 ug/L

138 ug/L

118 ug/L

巨埔里32號井

94 ug/L

80.3 ug/L

81.2 ug/L

82.6 ug/L

68.6 ug/L

重金屬鉬是百分之百的危害物質,會刺激眼睛、鼻子和喉嚨、造成體重減輕、妨害消化、尿酸增高,本身患有腎病、肝病、慢性呼吸疾病的人更容易受到危害。誤食的急救措施是要給患者大量喝水、催吐,然後送醫;眼睛、皮膚接觸則要用大量清水沖洗。

整整13年,不知情的居民就這樣喝著有毒的地下水。當地居民表示:在友達、設廠後,相繼發生皮膚、呼吸道疾病,罹患各種癌症,甚至過世,巨埔里長張清漢就指出「一條街上七、八戶同時在辦喪事」的情況。

偷偷裝自來水了事  兩百年用水安全被毀

環保署在環評階段未能防範於先,營運後又疏於監督,直到民眾投爭才開始進行地下水檢驗,驗出嚴重的污染數據,卻又隱匿檢測報告,未要求友達、華映立即停止污染霄裡溪。反而趕在去年8月12日公告「地下水污染事件提供民眾必要替代飲水或接裝自來水作業要點」,以這個為霄裡溪污染量身訂做的法規,指示新竹縣環保局替巨埔里27號井所在的楊新路二段三戶人家,以及巨埔里32號井所在的新龍路98巷的十九戶人家免費裝設自來水。依照此作業要點,裝設費用由「主管機關墊付」,應「限期命相關責任人(友達、華映)繳納」,但這筆總費用79萬卻是由環保署支出,納稅人買單!

巨埔里居民認為停止污染霄裡溪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不願意接受政府這種「偷呷步」的處理方式。環保局竟然在半夜前往里民家中一一進行說服,「平常裝一戶自來水至少要三萬元,現在有免費的自來水,你們為什麼不要?」今年六、七月,大部分家戶出於對含毒井水的恐懼,同意讓自來水公司裝設。

新埔自救會陳新源居民曾先生的家庭是巨埔里在地大家族,曾家好幾代以來仰賴井水的生活型態,在這一代被迫改變。他無奈表示,「兩百年來的用水安全,在友達、華映設廠後,就這樣毀於一旦。」井水數據符合標準的家戶也對用水安全有疑慮,要不是每天開車去載山泉水,就是一個月要花數千元買礦泉水,家中堆滿礦泉水瓶。基於成本考量,這些山泉水或瓶裝水只有飲水、煮飯才使用,洗菜、洗衣還是用含有重金屬銦、鉬的地下水,而被污染的溪水還是會流入自來水的取水口,拿來灌溉1400多公頃的良田。

載走高濃度廢水,欲蓋彌彰?還是解決問題?

根據環保署的數據顯示:去年七月至今,地下水檢測出的銦和鉬的濃度才開始降低,原因可能是友達和華映每天分別用25噸卡車載走680噸和1000噸的高濃度廢水,送到觀音工業區處理。然而,兩廠的日排放量分別達10,301噸和16,093噸,即使載走了一小部分,每天還是有超過2萬4千噸的廢水持續排入、污染霄裡溪、滲入地下水。

霄裡溪已經被友達、華映污染整整13年,3.5萬新埔人也因此喝有毒廢水整整13年,環保署卻總是一再隱匿污染資訊,絞盡腦汁幫廠商補破網,「環境保護署」幾乎成了「惡霸財團的保護署」。

我們呼籲環保署:

  1. 從源頭解決污染,立即要求友達、華映停止將廢水排入霄裡溪。
  2. 立即收集當地居民健康資料,評估是否有特殊偏高或異常疾病,進行流行病學調查,保護人民健康。
  3. 追究十三年來決策官員的相關責任。

植林保水 東江尋源

$
0
0
記中國江西省東江尋源植樹志工之旅
作者:方義志 (香港志工)

雖只是時近年末,但已開始回想過去一年的得失。姑且不提工作上的成敗,但年中的兩次志工經驗確實令整個2012年生色不少。除了在8月份參與了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所舉辦的「澎湖東坪嶼淨灘體驗」外,還有就是在復活節時參加香港地球之友所舉辦的「尋源植樹之旅」!兩次旅程不但容許我能身體力行,為地球環境付出一分微力;更令我對人類發展及自然生態的平衡帶來深入的反思…

剛剛到達尋烏縣菖蒲鄉黃田村時的大合照 照片嗚謝:香港地球之友

在2012年4月份的一個偶然機會下,因工作關係與一個在港植根多年的環保團體「地球之友」有了較緊密的聯繫,並有幸得到邀請參與了人生第一次的工作假期。回想當年因為工作性質經常穿梭中港兩地,在神洲穿州過省,足跡踏遍長、珠三角(長三角即上海,浙江及江蘇等地;珠三角即廣東省主要縣市)。雖算不上是「中國通」,但對中國國情自當有較深認識。儘管如此,對於一些經濟發展較落後之省份,心裡自然有著不一樣的感覺,希望能深入其中,體驗一下當地人的生活狀況-特別是到達一個聞所未聞的江西城市:尋烏縣。

此次工作假期主要目的有二:一方面協助當地植樹,增加植被而減少水土流失,保水護水;另一方面為尋找供應香港食水的源頭-東江源水的出水口,了解源頭居民的生活環境及狀況,帶出一直被人忽略的小眾如何在惡劣的環境下生活,並提高港人對一班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卻被社會遺忘的村民的應有關注。

四天三夜的行程就在一個熟悉的城市-深圳展開。乘坐了超過8小時的遊覽車,穿過整個廣東省,映入眼簾的情境漸轉荒涼,終於抵達了旅程的第一個站點:尋烏縣菖蒲鄉黃田村。

對於一個城市人而言,能漫步於田野間確實是寫意之舉;但見田中雜草處處,而在耕種的都是年紀老邁之人,心裡卻滿不是味兒。由於在村中除了耕種外並沒有別的工作可做,許多年青一輩早已離鄉背井,到城市打工賺錢。如今只剩下大批老年人和孩童在村中過活。眼見一眾稚子,心裡不其然為著他們的未來擔憂:未來的路可以怎樣走?還是長大後也必須離開家園,為生計而東奔西跑?亦暗自慶幸生於香港這個地方,也算是幾生修到的福氣。

完成植樹活動後,一眾義工及學子合照 「同喝一口東江水,同護一條母親河」 照片嗚謝: 香港地球之友第二天就是要動動手腳的日子-與一眾義工朋友到黃田村旁的山坡植樹。本以為這是一件簡單的活動,對都市人而言卻是一點不易;在陡峭的山坡,在較早前村民已經「準備」好的泥洞,把預先安排的樹苗放好,再用鋤頭翻翻泥土,把樹苗壓實。其實每一步都不簡單,特別是擔心會足下一滑,稍不留神便會滾下山坡。但隨行之當地小學義工卻在山坡上四處奔跑,如履平地,心只好苦笑「技不如人」!也為這些年青人的身手暗自喝采。

在兩個多小時的「勞動」後,終於把所有「預先安排」的泥洞給放進了樹苗。與其說是到當地協助栽種樹木,倒不如說是當地人為我們這些城市人提供一個活動手腳的機會吧。

其實主辦單位每年都會向香港大眾及機構,為協助東江源頭的貧困村落籌款,改善當地居民生計同時,亦教育當地人保護東江水的重要性。

香港人每年付上過億港幣的代價向廣東省購買食水,但位處江西東江源村的村民卻得不到絲毫好處,更因為要保持源頭的潔淨而放棄一直賴以為生的大型農業和稀土開採。更甚者,由於一些開發商的不負責任,因早期開發稀土的工程而遺留下來的環境問題,卻要當地人默默承擔!

誠然,國家政策和支援無論再好都必有不足之處。但親歷其境後,更會令人覺得民間的力量可以為如斯狀況帶來甚麼改變?而在發展,保育,民生和平等各方面,一般市民大眾如何可以參與其中,還是不聞不問,獨善其身?

雖然面對的處境在外人眼中看來是悲觀難過,但當地人可能早已習慣面前的困境而表現得積極樂觀。農村人的好客熱情,農村菜的天然美味,農家智慧的物盡其用,農村環境的寫意閑適,一點一滴都是都市人嚮往卻又遙不可及的生活方式。畢竟要捨棄文明便利的生活模式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吧。

第二天的下午,就是要和相處了短短十數小時的黃田村告別,出發到此行另一個主要的目的地-東江源村。一路上,天色顯得十分不穩定,但卻無阻一眾人「視死如歸」的精神,誓要到東江源頭一探究竟。

離開了黃田村約四小時的路程,天已入黑,終於來到了一個比黃田村更寂靜的境地。我們所下榻的地方只有小屋幾間,而我們被安排寄宿於一家由兩夫婦經營的小賣店內。言談間得知他們的兒女都早已離開家園,住在城裡讀書,只有在週未才回家一家團聚。在村的盡頭是一家小學,聞說有些學童每天要步行兩三小時上課下課,實在是「毅力可嘉」!

到了第三天,終於來到行程的高潮-上山尋源!雖然天氣更趨不穩,一直下著毛毛細雨,但仍無阻一眾尋源的熱心!其實此行另一目的,是要協助帶走沿途所見的垃圾,包括由遊客帶來的食品包裝,飲料包裝等。雖說此地一片荒蕪,但人類的私慾無遠弗屆,遺下了大自然不能消化之廢物。經過雨水的洗禮,步行的難度驟增,上山時已開始手腳並用,撿走垃圾的目標亦只好暫且放下。同時亦深切體會到「上山容易下山難」的道理,畢竟一雙爬山鞋也因過勞而「報銷」了。

在晚上的分享會,各參加者都帶著疲倦的身軀,卻熱烈地討論可以為東江及村民帶來甚麼改變。特別有關廢物處理的課題上,如何教育村民不要因貪圖方便而破壞環境的潔淨。大家亦嘗試出謀獻策,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及各界對東江源村的關注及期望。可見除了我以外,每個人都為著過去幾天的經歷,對這條河流,這條村落起了不一樣的關切。

大家冒著毛毛細雨,終於到達東江水之源頭! 照片嗚謝: 香港地球之友

半年後的今天,再看到地球之友為了東江水源的保育舉辦了形形式式的活動,培育一批又一批的「東江之子」把保水護水的信息發揚開去。真希望有更多的人會對水資源的保護有更高度的關注。也希望來年會再有機會,可以見到一條潔淨的。東江水,再一次「植林保水,東江尋源」!

台灣司法究竟為誰服務?

$
0
0
作者:杜憶如

中興大學莊秉潔教授

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莊秉潔,去年11月3日在行政院環保署專家會議中質疑六輕排放重金屬、戴奧辛等,造成當地民眾罹癌風險增加;台塑認為莊秉潔並非流行病學專家,提出妨害名譽罪告訴。經台北地檢署調查後表示,莊秉潔研究內容攸關國民健康及環境保護,屬重大公益事項,應享有評論、監督空間,而且莊秉潔 在六輕發生工安事件後,受邀參加專家會議,他的言論內容涉及公眾利益,屬可受公評事項,做出不起訴處分。

雲林縣台西鄉民陳財能

雲林縣台西鄉民陳財能,今年10月參加台大詹長權教授在台西鄉舉辦的流行病學研究報告健康講座後,不僅得知六輕大量排放在科學上被判定為具致癌性的各種空 氣汙染物,而且詹教授的報告中也明確指出,自從六輕來了,台西鄉居民「全癌症發生率成長8成、肝癌發生率成長3成」。而他4個家人在六輕運轉後相繼因為肝硬化、肝癌過世,連自己也被診斷罹患肝硬化。因此,當他接受媒體採訪時,只是表達出自己對於六輕排放致癌性汙染物的合理恐慌,竟然也隨即收到從台塑台北總公司發出的存證信函。

台灣司法究竟為誰服務

六輕台塑提告莊秉潔是極為荒誕不經的,不僅因為莊教授是空氣污染領域知名權威教授,更基於捍衛一個民主國家的公共言論自由、基於法院是保障人民權利的地方、基於維護學術研究自由(包括前中研院長李遠哲在內的5百名學者都具名連署聲援)。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雲林縣台西鄉民陳財能只是因為在接受採訪時表達自己對於六輕排放致癌汙染物的恐慌,竟也收到台塑如此「高規格」對待。

對財大氣粗的台塑集團而言,提出一樁提告、寄發一封存證信函,一切興訟、出庭,只要他們動手簽署支票,即能出動千軍萬馬的御用學者與律師,絲毫不費吹灰之力。

反觀,當一個學者面對刑事訴訟、被民事求償4千萬;當一個樸實鄉民收到威脅恐嚇的存證信函,哪一個普通老百姓,能有時間一天到晚上法庭?能有錢聘請律師打官司?能有足夠的心理承受度去面對由大鯨魚發動的法庭鬥爭?

誰都知道,這根本是一場幾乎不可能獲得勝利的戰役!令人感慨的是,今天,不是因為我們小老百姓在司法正義上站不住腳,而是因為,這注定是一場資源角力的懸殊對決,一場可預知結果的小蝦米對大鯨魚的戰役。

先不論所謂的「司法正義」極容易因利益收買而被犧牲,光是台灣司法制度的設計,就令人不禁懷疑,司法究竟是要為人民伸張正義,作為守護人民的最後一道防線,還是要作為像台塑這種高汙染產業的大財團的武器,讓財團藉以鎮壓、恐嚇人民?

就在我們擔憂現行司法制度設計不公、徒然犧牲了更多人民權益的同時,如果真的再讓台塑買下壹傳媒,它的彈藥庫裡無疑又多了一枚殺傷力更大的飛彈。

※轉載自「自六輕來了

港資BOT日月潭傳統領域 邵族人憂存亡

$
0
0
本報2012年11月2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搶救邵族,原住民團體昨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正視邵族生存權。世居「水沙連」、人數只有700人的邵族,因「日月潭向山纜車站及向山旅館BOT興建案」侵占其傳統領域,並將於今(28日)進行第三次專案小組審查,昨日由邵族民族議會、邵族文化發展協會及全球邵族之友會共同召開記者會,指控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日管處)壓縮邵族生存空間,原住民牧師歐蜜‧偉浪說,已如風中之燭的邵族,政府不保護卻強取豪奪,族群恐怕得面對消滅的命運。

分佈於南投縣魚池鄉及水里鄉,人口約704人(2011年4月數據),與撒奇萊雅族人數都不到千人。相傳邵族的祖先是在追逐一隻白鹿時,發現了祖居地「水沙連」,日月潭區域一向是邵族傳統領域水沙連的一部分。

「日月潭向山觀光旅館BOT案」在2009年簽約,由香港寶聲集團的仲成大飯店得標。根據原住民委員會資料顯示,該BOT基地屬於原住民傳統領域的範圍,日管處則預計BOT給港資仲成大飯店股份有限公司,在2.8公頃上,興建地下兩層地上6層樓的建築物,提供315間客房以及其他服務設施。

BOT不尊重原住民族基本法

邵族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巴努‧佳巴暮暮。第二次環評審查時,原民會也明確表示,《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1~23條要求在開發之前,應先取得原住民部落邵族的諮詢與同意。日管處已於9月21日舉行說明會,卻只有7位族人參加。昨記者會上,邵族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巴努‧佳巴暮暮(毛隆昌)批為「程序粗糙,明顯違法」。

巴努‧佳巴暮暮指出,國民黨政府任內假借開發條例來縮減原住民空間,美麗灣事件、桃園事件歷歷在目,現在則假借中資、港資毀滅日月潭邵族的生存空間。「原住民基本法立了這個法有甚麼實質作用?」他說,邵族存在2000年,中華民國政府來此不過百年,卻把許多珍貴文化毀壞殆盡,不斷以都市計畫造就都市叢林,對於人民、人權以及文化的保存完全不在乎。

「這是一個思想體系完全落後的國家。」巴努‧佳巴暮暮說,再不停止破壞,邵族絕對是犧牲者。他沉痛呼籲政府、日管處、南投縣政府不正視問題的嚴重性,將採取激烈手段,不惜上告國際法庭。

邵族才700多人,要求的不多,立委田秋堇也呼籲,不要讓邵族文化命脈連立錐之地都沒有。

全球邵族之友會聯絡人鄭空空說,依照《行政程序法》,在傳統領域上動土是必須通知邵族,日管處卻視邵族為不存在,第二次環評審查結論也要求開發單位要先諮詢並取得當地原住民邵族部落會議的同意,才能繼續執行開發案。日管處召開的說明會,仍未知會邵族民族議會、文化協會等當地組織,明顯違法。

鄭空空說,日管處要求法務部解釋原基法第21條有關「原住民族土地」,法務部()解釋「不明確、難以執行」,他質疑,「原基本是法務部可以解釋的嗎?法務部憑甚麼解釋這個法?」

鄭空空請教台灣人權協會則說,原基法位階高於普通法,在傳統領域未完成立法之前,其他普通法主張的權利都應停擺,靜待立法完成。「這就是我們的基本立場」,他說,原住民基本法相關子法未通過之前,所有相關的議案都應該停下來,等相關子法完成後這個案子才能執行。

水資源供給趨飽和  水公司也憂心

對於當地水資源,自來水公司也有疑慮。鄭空空引述第二次環評的資料表示,大南投地區的自來水來自日月潭,日月潭的污水,污水處理廠能處理的有限,自來水使用的是表層水,魚池鄉民只能使用地下水。他認為,現有的兩座污水處理廠都無力處理,再加上一座大型觀光飯店情況更嚴重。

自來水公司也表示,整個自來水供應已呈飽和,也就是沒有水供應新的需求。除非飯店自行開發水資源,如此一來,自然生態和水資源都將受到嚴重的傾軋,鄭空空質疑,這種情況下還要開發嗎?

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秘書長歐蜜‧偉浪說,土地是孕育一個民族文化、生命存續最基本的元素,今天政府卻寧可結合財團,任由700多人的族群如風中之燭即將熄滅,從美麗灣到日月潭纜車、向山觀光飯店BOT,這些血淋淋案子不斷出現,原有法律可以保障在地居民,政府卻知法犯法。他要求總統馬英九好好的處理這件事,一旦族群消失,連土地都要伸冤。

邵族民族議會議長高榮輝等人表示,過去6年來,日管處為了日月潭纜車BOT案、伊達邵部落污水處理場案、日月潭伊達邵旅客服務中心等開發興建案等,即已完全無視於行政院核定的邵族文化傳承與發展實施計畫案、邵族原住民傳統領域劃定事實,以及原住民基本法的法律規定及程序;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治理權長期受漠視,向山BOT不過是冰山一角。

※ 註釋:

法務部解釋如下:

1.依憲法之法律保留原則,涉及人民權利義物務事項應以法律定之。《原住民族基本法》(以下簡稱原基法)第21條保障原住民族權益之同時,也限制了土地所有權人開發利用權利,故原基法第21條有關「原住民族土地」範圍界定,應以法律規定。在以法律劃定訂定「原住民族土地」範圍前,直接認定本件系爭土地係「原住民族土地」,或行政機關直接訂定行政規則劃定「原住民族土地」,恐有違憲之法律保留之虞。

2.原基法為原住民事務基本大法,屬原則性、抽象性概念,原基法第21條有關「原住民民族參與方式」、「相關利益」等諸多內涵、均不明確且難以執行,須另依法律詳細規範,如同刑事訴訟法係為落實憲法第8條保障人民身體自由權,並依憲法第23條法律保留原則,於刑事訴訟法中制定之相關規範。

聯合國報告:減碳速度太慢 無法減緩氣候變遷

$
0
0
本報2012年11月28日綜合外電報導,李子昂編譯,蔡麗伶審校

Dhiraj Singh 攝,Getty Images 提供最新一輪的聯合國氣候談判(UNFCCC COP18)26日起在卡達首都杜哈召開,聯合國在此之前發布最新報告指出:自2000年以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了20%,世界各國政府對抗氣候變遷的努力尚嫌不足,無法達到限制全球升溫在2℃以內的既定目標。

科學家表示,這些溫室氣體的排放是造成氣候變遷的主因,並可能導致危險的後果,包括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城市、劇烈的降雨變化影響農作與飲用水、疾病散播及物種滅絕。

該報告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所發布,其中指出,與工業革命前相比,燃燒化石燃料所產生之溫室氣體排放量,需在2020年下降14%,才可使全球氣溫上升低於2℃。這也是杜哈氣候變遷的既定目標──但如果各國如同現在一般,不更積極地規畫與實踐,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件事將不可能成真。

UNEP表示,如果不迅速採取行動,溫室氣體排放量可能於2020年達到58億噸,但如果要控制全球升溫在2℃以內,至少要再減排14億(也就是只能排44噸);而且這個預估差距,比去年及2010年的評估更為擴大了。不過,該機構執行長史坦納(Achim Steiner)表示,縮小該差距仍然是可能的,還是有很多「振奮人心」的國家層級行動正在進行,主題包括:再生能源、能源效率、森林保育與建立汽車排放標準。

但史坦納也警告,若要達到低碳水平,施行「包容性綠色經濟」( inclusive green economy)的效率實在太低,這使得達到44億噸目標的機會,每年都在縮小。

該報告證實了科學界的觀測: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越來​越高,而非下降。根據11月20日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sation)的報告,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於2011年達到新高。

重視氣候變遷的人士表示,該報告低估了發展潔淨能源技術(clean technologies)如風力與太陽能發電的急迫性。

綠色和平組織氣候政策顧問Kaisa Kosonen表示,我們要降低碳排放量的唯一方法,就是降低化石燃料的使用,朝向使用再生能源的世界邁進。

另外,以減少工業化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為宗旨的唯一國際協議「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也即將在2012年底到期。這次的杜哈氣候會談,將著重於延長京都議定書的期限 ,而與會代表們也將研擬更全面的氣候協議,包括納入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中比例逐漸升高的發展中國家。

※ 參考資料:英國衛報報導

台灣青年登上聯合國氣候大會國際記者會

$
0
0
【UNFCCC-COP18】系列
作者:簡珮瑜(台灣青年氣候行動聯盟)

照片提供:青年氣候聯盟台灣青年在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大會記者會上登場發言,台灣並非聯合國會員,然而在今年度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大會的記者會上,講述小林村滅村事件,呼籲各國重視氣候變遷。

2012年11月26日至12月7日於卡達(Qatar)召開第1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P18),各國代表齊聚卡達首都杜哈(Doha),針對京都議定書的第二承諾期、氣候基金與坎昆協議等議題,進行協商談判。

從台灣前往當地的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WYCC),在大會開始前的聯合國UNFCCC記者會上,台灣青年於國際青年組織(YOUNGO)中爭取傳達台灣的故事,最後成為被推選的對象,讓台灣青年成功登上世界舞台。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的黃品涵,是清大科法所碩一學生,從80多位世界青年中被選出,被選出成為世界青年代表,首度登上國際記者會,成為世界唯5位講出「國家聲音」的青年代表,站上國際舞台,在台上講出屬於島國台灣的「台灣故事」。

坐在舞台正中央的,就是台灣青年黃品涵(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提供)

黃品涵會中發言表示,「極端氣候現象越來越顯著,而台灣位在中國東南方,緊鄰太平洋,頻繁的颱風增加強度,讓台灣這個島嶼,遭受氣候變遷下的襲擊,在2009年的時候,我們因為莫拉克颱風,帶來一整年的降雨量,以致高雄的小林村在數小時之內被土石流沖毀,許多人的人生就消失在土石之下,所以我們懇請世界各個政府,立刻行動,我們必須要有更有力度的氣候談判。」

除了台灣之外,還有兩名美國青年、一名尼泊爾青年和一名阿曼青年。而在黃品涵講述完台灣故事後,隨即被多國記者包圍,現場所有人都深受感動。

「這是台灣青年第一次登上聯合國記者會,我們做到了外交部也做不到的事情。」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WYCC)的理事長張良伊,同時也是此次率團前往卡達現場的團長,在連線另一端興奮分享。

在正式會議開始前,多國青年發起的國際青年組織(YOUNGO),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早已經抵達卡達,在場外累積青年團隊的力量,發起第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青年會議(COY8),台灣青年也於COY8成功申請了三場周邊會議:島嶼的一天、我們代表氣候難民,以及如何建立草根性組織,並在會議中討論各種未來可實行的條約方案。

而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P18)在歷年的議程中,也都會採用來自各國青年在場外討論出的規約方案,成為未來推動公約的重要參考,因此本次台灣青年會前跨出的第一步,也可能成為未來會議的重要討論依據。

杜哈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 COP18觀戰重點

$
0
0
【UNFCCC-COP18】系列
作者:劉仲恩(台達電子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志工寫手)

卡達副首相、本屆大會主席Abdullah Bin Hamad Al-Attiyah於開幕式中發言(照片取自卡達COP18官方網站)聯合國的氣候變遷大會(COP18)在11月26日在卡達首都杜哈揭幕,上萬名各國代表飛往這個富裕的中東小國,展開為期2週的談判會議。

去年在南非德班舉行的大會,《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得到確認,同時建立了所謂的「德班平台」(Durban Platform for Enhanced Action),在2015年前協商出一個具有法律效力的新國際協議,於2020年以前生效。各界多半視德班大會圓滿成功,推動氣候談判到一個新的進程。今年各國能否把握去年的好氣氛,協商出具體成果,成了各界密切關注的焦點,在此我幫讀者整理本次談判的觀察重點。

《京都議定書》的第二承諾期

在京都框架之下,發展中國家並不需要承擔減量目標,未簽署條約的美國原本就置身事外,目前只有歐盟和澳洲明確表示參加第二承諾期,一些原本的簽約國,如日本、俄羅斯、加拿大和紐西蘭都已經表明不會加入。去年的談判尚未訂出新的承諾期是5年還是8年,減量目標為何,也未釐清第一承諾期所剩餘的配額(AAU)的處置方式,本次杜哈會議將會討論出京都第二承諾期的具體細節。不過由於眾多國家退出,這第二承諾期包涵的碳排放僅約有全球總量的15%,但可被視作連結2020年新國際協議的過渡。

CDM和市場機制的未來

(照片取自卡達COP18官方網站)透過京都議定書之下的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發達國家可以在發展中國家投資減碳項目來抵換本國的減量目標,以低成本的方式減碳,並協助發展中國家以低碳路徑發展。從多年發展經驗看來,CDM可說是毀譽參半,這機制造就了蓬勃的碳金融產業,其減量單位(CER)連結了國際碳交易市場,成功促進了資金跟技術的流動。但因為一些減碳項目的實施方式令人詬病,且多數資金目集中在中印巴西等國,最低收入國家並未從中受益,而飽受批評。

隨著《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即將在2012年末結束,聯合國核發的CDM減量單位(CER)有了爆炸性的成長,由於供給遠遠大過需求,鉅額的減量單位在市場上乏人問津,今年減量單位的價格跌到了歷史新低。CDM將何去何從,本次杜哈大會是一關鍵時刻。有關CDM的討論,也將左右未來「市場」在減碳工作中的定位,新一輪談判中的「新市場機制」(New Market Mechanism)是各方聚焦的重點。

綠色氣候基金

在2009年哥本哈根大會中,各國提出了「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的構想,目標在2020年每年籌集100億美金,協助發展中國家的減緩與適應氣候變遷的工作。這個基金在去年德班大會正式成立,今年中,各國協議將祕書處設立在韓國仁川,算是又把這議題推進一步。杜哈大會中將討論這「綠色氣候基金」的治理結構,並討論資金的來源,除了傳統多邊與雙邊國際合作之外,在各國政府緊縮金融支出的當下,私人資本看來將在這資金中扮演一定角色。

邁向德班平台

甫屆滿一歲的「德班平台」,目的是在2015年前協商出一個具有法律效力的新協議,於2020年以前生效,這談判平台首度消弭了長久以來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界線,將談判帶入一個新軌道。不過這個平台目前僅僅是政治上的宣示,具體內容還有待漫長的協商角力,今年杜哈大會將為預計2015年出爐的協議鋪路,台灣長期推動參加聯合國氣候綱要公約,對於德班平台的最新發展,以及可能參與的方式,更應密切注意。

政治決心的去向

過去一年,美國選民以選票支持歐巴馬連任,中國也誕生了新的領導班底,這兩個在氣候政治具有重要地位的國家,是否能提出什麼具體承諾或策略,仍舊讓人期待。由於下個國際協議拉到2020年,因此各國更有時間討論,如何填補目前減碳承諾與科學家建議值的差距(Emissions Gap),這可能會促使各國在往後幾年提高2020年的減碳承諾。

總之,今年的杜哈大會主要是一次承先啟後的會議,承先在於延續京都議定書第二期,啟後在於為綠色氣候基金和新協議打下基礎,並不容易有令人意外的突破進展。國際談判進展緩慢,卻又步步關鍵,讓我們仔細關注今年的杜哈大會,希望大會成功。

楊雅喆分享反核臂章 鼓勵眾人勇於分享核電真相

$
0
0
本報2012年11月28 日台北訊,莫聞整理報導

金馬頒獎當天在星光大道上與演員一同秀出「反核臂章」的《女朋友。男朋友》導演楊雅喆,昨(27日)在臉書分享原始圖檔,以及適合臉書封面大小的圖像版本,並邀請民眾一起分享出去,或者輸出,「貼在你的辦公室桌子前,貼在你的摩托車上」。

楊雅喆金馬星光大道秀反核臂章,臉書開放分享使用

楊雅喆去年曾說過,核能可能造成永遠無法彌補的錯誤。反核是為自己的基本權利發聲,「與其說反核,其實我們只是跟政府提出一個卑微、小小的要求,就是我們要安全的生活環境。」楊雅喆介紹,他日前在金馬會場貼反核貼紙的運動,是由錄音師周震與設計師王士銘發起的,「可惜的是,敢貼上貼紙的人並不多。」

楊雅喆邀請大家關注《蘋果日報》人間異語單元26日刊出的〈你敢運轉核四 我逃命去〉。該文專訪一位核電包商的告白,匿名受訪者在專訪中指出,核四工程層層轉包,還要給回扣,很多公司連英文施工說明都不會看,「我們不認真蓋電廠,看那工程也不像工程,只是應付,那時我們都講,核四不會運轉啦!只是洗錢。」

該則報導受到楊雅喆注意,他在臉書邀臉友仔細閱讀報導,就會知道核四有多可怕:

「建造經費將高達3300億元,較原定投資額暴增94%,商業運轉日期則最快要到2016年。一位台電核能主管說,核四預算追加這麼多次,次數多到他自己都不記得確切的數字是多少。以追加後的總預算來看,裝置容量270萬瓩的核四計畫,每瓩建造成本高達4000美元,恐怕是全世界建造成本最貴的核電廠。」

楊雅喆還提到,有朋友提醒他不要再「多嘴」,因為擔心這樣會給自己招來麻煩;但楊舉明年即將上映的電影《NO!》,以80年代智利軍閥在不可能情況下遭推翻的真實歷史事件為例,提到台灣類似對真相的打壓雖然仍時時上演,但終究會被推翻。

他借用「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在行政院前抗議時的呼聲「要起訴!就把我們一起起訴吧!」希望大家一起勇於分享真相,揮別政府想在人民心中種下的恐懼。

他指出,「輸出,貼在你的辦公室桌子前,貼在你的摩托車上。」「告訴這些政治人物,要起訴,請起訴千千萬萬的人民!」


蘭嶼輻射疑雲 日學者為文反駁原能會

$
0
0
本報2012年11月28日台北訊,黃毓婷、莫聞報導

針對日前原能會對外公布蘭嶼輻射值在安全值以內,並質疑日本學者使用的舊型儀器BNC SAM-940易受當地手機基地台影響,與核廢料可能產生的游離輻射無關;日本學者日前再度撰文,一一反駁原能會的新聞稿內容。

原能會:充電干擾數值。中生勝美:檢測時並未充電。(取自原能會新聞稿)

根據原能會上週的新聞稿宣稱,「日方使用的偵測儀器會受到手機電磁波干擾能譜」、核能研究所針對日本學者9月27日提出的輻射異常數值表進行分析後,「研判該異常的低能量能峰係受到手機基地台電磁波造成的干擾所致」。對此,櫻美林大學中生勝美撰文指出,原能會及核能所提出這些結論的證據並不充足。」

中生表示,偵測數值會因人移動而有變動,這一點不是原能會的創見,東京首都大學放射醫學科教授加藤洋教授在蘭嶼現場測量時就已提出。至於原能會說充電時會有干擾,加藤早就從美國Ray System得知,但干擾只發生在插電狀態下,日本學者在偵測時使用的是充電電池,不會產生插電時的干擾。

原能會指稱「日本學者使用之BNC SAM-940偵測儀器,將探頭朝向舊衛生所牆壁實施偵測時,會因些微移動或後方人員移動而造成明顯的數值改變。基地台與儀器間無人體阻擋時顯示4179 cps(count per second),有人體擋在基地台與儀器中間的數值顯示190 cps,與游離輻射的特性完全不相符。」

原能會:手機基地台干擾日方儀器。中生勝美:涼台附近並沒有基地台(照片取自原能會新聞稿)

中生對此回應,涼台附近並未有基地台,原能會卻以涼台附近的能譜數值研判日方數據是基地台干擾

中生的研究夥伴根岸徹則指出,原能會提出的照片資訊不明,無法光憑照片就當作判斷的根據。即便有朝天空偵測和電源線偵測的照片作比較,亦無法判斷是否在同樣的條件下進行偵測。如果想從學理上證明偵測器的特性就是容易受到電磁波的影響,那麼應該拿電磁波專用的偵測器作相互比較才是。僅憑幾張拍了偵測器顯示畫面的照片並不能作為證據,如果想要證明充電器或手機雜訊是主因,除非經過儀器的identify功能辨識核種與輻射強度,附上分析圖表,否則不具任何證明效力。

針對原能會指稱,持國外新公司Thermo所製造的同款新型儀器到椰油村及紅頭村的大哥大基地台附近進行測試,「由於這兩個村的基地台型式與朗島不同,均無發送會影響BNC SAM-940的電子磁場,所以儀器顯示正常,同時也排除變壓器會造成干擾的證明。」根岸徹則回應,如果基地台就在附近,為什麼不在測量偵測器的方位分解能之後,再就影響最小的方向再次測量就好?

根岸徹建議,原能會應該將確實的事實明白說出來,才能為台灣的人們提供有幫助的資訊。希望原能會莫過於執著在某一個地方的數據,而能將多個偵測地點的資訊作更有效的運用。

中生也批評,原能會提出的這份報告,整體而言就是先預設了「雜訊干擾」的結論而湊合出的報告,不具任何意義。進行測試最原本的目的是為台灣的人們提供正確的資訊,像這樣以「存在雜訊干擾」為前提、只想證明數值在安全範圍內的報告書,並不具說服力。

加藤洋則表示,尊重原能會所稱「輻射來源不明」的測試結果,但期望再作更進一步的調查。

「不合作主義」在江汀村風起雲湧

$
0
0
作者:江和

Shin, Yong-In教授於海軍基地前宣示加入不合群主義運動Shin Yong-In教授於2012年11月公開發表:為了和平解決濟州島海軍基地計畫所造成的衝突,以及為了實現正義的法律,將加入江汀村的「不合作主義」運動,直到政府以及海軍停止強制執行海軍基地建設案。

「我將以我的身體阻擋工程車輛進出海軍基地,」Shin Yong-In教授說。

為何在江汀村推行「不合作主義運動」?

Shin Yong-In教授表示:「當所有試圖阻止非正義支配性強權的所有法律上的努力變得無意義,對於強行進行中的海軍基地建案,再沒有甚麼是身為一位法學院教授以及一位律師的我可以做的了…。」

2009年濟州道江汀村438名居民針對國防部長官提起訴訟,並要求法院判國防部取消濟州海軍基地建設計畫,對此,法院判決:韓國國防部於2009年時,在並未切實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的情況下批准建設專案實施計畫,因此這一計畫無效。

然而,2012年7月,韓國最高法院推翻原審中被告敗訴的判決,宣判國防部建設濟州海軍基地案為「合法」。韓國最高法院所做出的最新判決意味著,韓國國防部將可如期推進濟州海軍基地建設項目。

合法與違法的定義在當權者的權勢下可一日變動,然而動搖不了因江汀村海軍基地一案而集結的維護正義與和平的意志。

每日在江汀村海軍基地前以血肉之軀阻擋各式工程車進出海軍基地建設地的和平活動家們所阻擋的「不法工程」在韓國最高法院的判决出爐後,更鞏固了韓國警方對於和平活動家「和平非暴力阻擋工程建設的行動」上所扣的「妨礙業務」之罪名。並依此罪名進行掃除、逮捕、起訴、拘留等行動。5年間江汀村突起的驚人高犯罪率,以及濟洲道監獄「人滿為患」的諷刺情況讓許多隱藏的事實呼之欲出。

端坐在海軍基地前的和平活動家所舉的抗議標牌中總少不了「釋放良心犯」之標語。這些人有人坐鎮工程現場,有人上法庭,有人蹲牢房,無一不是以身犯險。「這些人不顧遭受懲罰的風險,即便只能延遲工程速度5分鐘之久,仍義無反顧。他們是遵循『良心法』的人們,這些人已經實質上在進行一場和平的『不合作主義運動』。他們的勇氣讓曾經受到法律侷限的我感到羞愧,也促使我問自己:究竟何為『真法』,」Shin Yong-In教授表示。

Gureombi  不合作主義運動

和平活動家在海軍基地前靜坐以及在工程車通行之道路上作畫事實上,在Shin Yong-In教授公開賦予此和平運動為「不合作主義運動」之前,反對濟州島海軍基地運動中的許多村民以及和平活動家們早已以各類方式持續不斷地實踐此「不合作主義」運動之實際內容。

江汀村的「不合作主義運動」紮紮實實地奠基在這許許多多有名、無名的小人物上,是一個自發性、草根性且具多元性以及創意性的「不合作主義運動」,依其獨特性又稱其為「Gureombi不合作主義運動」。

為阻擋工程,為了維護自然、生命與和平的「Gureombi不合作主義運動」之型態多元如百花,在反對海軍基地運動的各式挑戰中綻放。

譬如在海軍基地前靜坐,在工程車的通行之道路上唱歌跳舞、騎腳踏車、吃飯、舉行宴會、進行宗教儀式(禮拜、彌撒…)、創造大型藝術品、遍地作畫等等,搞地警察與工程保全人員頭昏腦脹,也有的人在可能的衝突現場進行「一步一和平」的「三步一拜」活動,為混亂的現場增添一絲平靜。

作家們在工程車通行的道路上擺上自己的書,以「和平圖書館」阻擋車輛通行「一步一和平」的「三步一拜」活動

除了陸上的活動,反對海軍基地運動的「不合作主意運動」自然少不了水上活動。然而遭到政府貼上不良標籤的和平活動家,在海警以「防止未來犯罪」的名義下,竟連獨木舟都被強性禁止出海,不只是獨木舟遭禁,連游泳都不准。

此舉非但剝奪了人民的自由,更剝奪了江汀村「Save Our Sea(SOS)海上不法工程監視團」出海監視海軍基地海上工程所造成的環境影響之權力。事實上,SOS團體已多次揭發了海上工程在違反環境影響評估的情形下祕密進行的不法案例,因此海警無理由地阻擋行為更是剝奪了市民進行環境監測的權力,也間接地為不法的環境破壞工程護航。

陸警阻擋SOS的獨木舟下水海警阻擋SOS獨木舟出海

在陸警以及海警合力阻饒下仍持續入海的SOS團體,曾經發起各式有趣的「海上不合作主義運動」。包括宣示海為萬物所共有的「海上Olley散步小路(註三)」活動、帶領市民透過海路再次佔領Gureombi岩石的海上獨木舟計程車活動等等。

註一:Gureombi為江汀村Jungdoek海岸上的巨大火山岩塊,是許多村民的精神寄託。

註二:「Gureombi不合作主義運動」之一般訴求有:

  • 政府應該尊重憲法之規定:尊重人民的基本權利
  • 濟州島海軍基地計畫應該被撤回
  • 刪除2013年濟州島海軍基地計畫之2009億預算
  • 濟州島海軍基地計畫應該蓋立即停工,因為此計畫的正當性是在謊言、背叛、法律規避(Evasion of Law)以及暴力下強制實行,因此也清楚的證明了其不法性。
  • 政府、海軍以及警察應該立刻停止暴力
  • 釋放所有良心犯
  • 濟州島海軍基地計劃案的相關員工應針對國會對政府官員之審查中,所揭露出的問題負責

註三:Olley小路為濟州島註明的環島健行步道。

※ 本文轉載自Save Jeju Now網站

27萬噸遺存核廢料該何去何從?

$
0
0
作者:Olivia Boyd;譯者:李楊

麗蓓嘉‧哈姆斯從18歲就開始為德國的核廢料存放而奔走。這位來自綠黨的歐洲議會議員不久之後即將迎來她56歲的生日,但德國掩埋放射性核廢料的計畫仍未取得任何進展。在對德國北部一處古鹽丘的鑽探工作時斷時續地持續了十年時間、耗費了十多億歐元之後,德國聯邦政府去年宣佈將重新開始尋找適宜儲存用過核燃料 的「深地質處置庫」。

图片来源:Koeberg Alert Alliance

受同樣問題困擾的不僅僅是德國。「50年前就開始使用核分裂發電的國家中沒有一個具備合格的核廢料處理和最終存放方案。一個都沒有!」現居布魯塞爾的哈姆斯說,聲音聽起來有些疲倦。雖然哈姆斯堅定地反對核電,卻積極贊成在德國建立地質處置庫;具體地說也就是在基岩中挖出一個大洞,將德國核電站產生的高放射性核廢料密封其中,讓它的同位素在長達數十萬年的時間中慢慢衰退(實際上相關法規規定核廢料處置庫要達到保證最多一百萬年安全的標準)。「這方面的工作我已經做了幾十年了,我相信這是最好的辦法,」她說。

有很多人贊同她的看法。除德國之外還有幾個國家在籌畫建造自己的深地質處置庫。但他們的計畫進展也頗為不順。本月,此前一直積極爭取英國核廢料處置專案的三個地方政府突然臨陣退縮,最後時刻取消了允許鑽探的決定,給英國的深地質處置計畫前景蒙上了陰影。2010年,美國能源部在花費了超過120億美元工程費用之後叫停了內華達州尤卡山核廢料儲存設施專案,理由是反對者的阻力使該計畫根本無法進行。

即便在獲得進展最大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核廢料處理仍存在很多不確定性。芬蘭預計將於2020年在翁卡洛正式啟動世界首個深地質處置庫,而鄰國瑞典也將於2017年開始本國處置庫的建設工作。但瑞典科學家近日對將用來盛放核廢料的銅質桶的穩定性提出了質疑。作為回應,負責核廢料處理的瑞典核燃料及廢料管理公司(SKB)正在進行實驗室測試。

核廢料是名副其實的揮之不去的問題。即便全世界現在立即停止全部核專案,但各國仍然需要解決過去的核電站運營所遺留的核廢料問題。根據世界核協會(WNA)的統計,全世界約有27萬噸高放射性核廢料等待進一步處理,而且每年還會新增一萬噸。

其實掩埋核廢料並不是迫切要完成的工作。核電站用過核燃料 在長期封存之前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冷卻,而且畢竟其中一部分用過核燃料 還會被循環再利用。但是在沒有遠期解決方案的情況下臨時儲存大量核廢料的做法至少從政治上說是沒有好處的;如果考慮到去年福島核事故中,使事態大大惡化的正是不穩定的用過核燃料 池,情況就更是如此。用日本原子能協會主席的話說,用過核燃料 是對福島核電站的最大威脅。

核廢料掩埋是正道,但埋在哪兒是個問題

各國政府都意識到這點了,而正因為這樣,許多國家正在試圖解決這一問題:在歐洲,歐盟新出臺的規定要求各成員國在2015年之前制定出處理核廢料的遠期方案,給各國政府施加了不少壓力。雖然諸如「把核廢料埋在海底」這樣的新奇想法層出不窮,但目前最受官方青睞的仍然是地下掩埋方案。只要掩埋地點選在地質條件穩定的適當區域,一般認為這是安全的解決之道:把所有廢料都埋在一個非常安全的地方,然後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但是埋在哪兒呢?這就比較難辦了。

德國自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為核廢料地質處置庫選址。哈姆斯說,正是整個專案選址過程的不透明造成了今天德國面臨的諸多問題。政府隱秘行事的做法和一系列被指為重政治輕安全的決定削弱了公眾對政府的信任(80%的德國人持反核立場)並最終引發議會的調查。今年九月,德國總理安吉拉‧默克爾本人接受了質詢,被問到上世紀90年代是否曾就戈萊本作為核廢料掩埋地的適宜性問題向公眾撒謊。

德國《鏡報》詳細記錄了鑽探隊1976年初次來到下薩克森州的過程:他們打著鑽探石油的旗號而來,但實際的目的卻是為了尋找適宜作為核廢料處置庫的舊鹽丘。當地居民後來發現了真相,奶農因擔心自家奶牛產的奶會受到污染而爆發了大規模抗議。之後政府決定將注意力集中在戈萊本一個地方——該地區人口相對較少,因此項目受到激烈反對的可能性不大,但地質學家卻對選在戈萊本建核廢料處置庫的恰當性提出質疑。根據《鏡報》的報導,其中最主要的不利因素就是當地的鹽丘臨近天然氣田,因此存在爆炸的危險。《鏡報》在一篇2010年的報導中稱:「新發現的檔案以及對當時親歷者的訪談已經表明,從尋找核廢料永久處置地的專案啟動開始,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就是黨派和政治因素,而不是地址和核子物理考慮。」

現有的Asse II鹽礦核廢料儲存設施面臨核洩漏的危機,這進一步引起了公眾的擔憂。2011年11月,政府宣佈將重新開始尋找永久性核廢料儲存地。

有關核廢料儲存設施選址長達30年的紛爭已經造成了損失:巴登-符騰堡能源公司(EnBW)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我,相關機構已經在戈萊本項目的研究上花費了15億歐元。政府21世紀初在該專案上的退縮令各核電企業大為光火,以至於他們拒絕參加政府組織的討論另外選址的圓桌會議;這對於核問題的公開對話大大不利。

自發接納核廢料

德國的核廢料處理充滿神秘色彩,而瑞典和英國在同樣的問題上則將公眾參與發揮到了極致——兩國都邀請地方社區自願接納核廢料處置庫。

負責處理瑞典核廢料的瑞典核燃料及廢料管理公司(SKB)發言人珍妮‧雷斯表示,這一方式在瑞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瑞典政府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通過定期舉辦會議、與居民組織座談和邀請民眾參觀核廢料處置設施等方式向公眾徵詢意見(「人們會把我們請到家裡做客」)。經過這一漫長的過程,某市政府已經提出在當地修建核廢料儲存設施的申請,並且經過了市民公投的同意。許可證申請已經提交,SKB希望2017年開始施工——不過前提是銅制容器的問題不會影響計畫的進展。該公司委託進行的最新一次民調顯示,當地對專案的支持率達到80%。

「當然,每個國家都得自己決定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但我可以說的是,這個法子在我們這兒很有效。我的建議是,盡可能保持開放,傾聽民眾的意見,對公眾開放設施,騰出時間回答各種問題,」雷斯說。

包括英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當然注意到了瑞典的成功範例。但一些早期的跡象表明,整個過程在英國可能不會進展得太順利,其原因就在於有意願接納核廢料處置設施的地區太少。今年九月,英格蘭南部的謝普韋因調查顯示63%的居民反對而退出,餘下的最後三個地方議會也推遲決定——它們全都位於北部的坎布里亞郡,該郡已經建有一個核電站了。即便選址工作能按計劃進展,仍然存在不確定性——比如發現候選地的地質條件不適宜。或許這種程度的公共參與最終只能是一個錯誤?

「很顯然任何事情都是這樣,如果你能徵得社區居民的同意,專案就能順利進行。但在核廢料處置庫的選址中,技術因素十分重要,這樣一來選擇就更少,」該項目一位不願具名的諮詢師表示。「這個流程是他們確定下來的,但是如果過程中出現了問題,他們應該反思一下策略是不是有偏差。」

幹嘛非要埋起來呢?

有些人根本不認為應該把核廢料埋起來。「很多人都在說應該把核廢料埋在地下,好像它對人類是個巨大的威脅似的,我反對這樣的說法,」支持發展核能的環保主義者馬克‧林納斯說。「這是反核組織幾十年來一直在爭取的不理性政策的產物。在我看來,無論是動物、植物還是人,沒有任何生物曾受到過核廢料的傷害,而且將來也不會。」

林納斯認為,與其爭論在哪兒建設核廢料處置設施這種「無休無止的無聊問題」,政府應該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循環利用用過核燃料 上。 Prism快堆能夠實現這一目的,英國政府目前正在審核這項技術。

核電產業的高級業內人士也認為,推進用過核燃料 循環再利用是未來核能發展的關鍵。推動快堆發展的通用電氣-日立公司的高級副總裁凱文‧沃爾什今年九月在參加世界核協會大會時發言表示:「在過去幾代人中,我們這個行業都將核廢料看作是一個麻煩的包袱。或許這正是環保組織不能像我們一樣將核電看作清潔能源的最重要原因。」

《部落之音》:最最遙遠的路

$
0
0
作者:林木材(影評人)

地震使得大地滿目瘡痍,房傾地塌;外界善心的賑災物資,在災民深怕資源分布不均下,卻也始料未及的搞得族群分裂、人心惶惶。毀壞的部落可以重建,但因分化而逝去的情感,是否也能盡釋前嫌,撫平撕裂的傷痕,回復到原本平靜和諧的狀態呢?

一對已分居的夫妻因為地震而重新相聚,自組協會帶領著居住在組合屋的人們重建;年紀較長的吳主任則是自救會的總幹事,他們皆犧牲奉獻為了部落,但在許多層面卻意見相左,針鋒相對。於是在重建的過程中,泰雅族的雙崎部落不僅僅分化為組合屋與非組合屋,同時也分為上雙崎與下雙崎,族人們口中不停講著我們、他們,老一代、中生代…原本美麗的部落,在流言蜚語中分裂,人心的分化內耗著領導者的心力,他們承受著比一般人更多的責任與心酸,「人性」似乎成了比「地震」更須克服的問題。 

地下電台主持人巴亞斯利用廣播方式告訴族人部落重建的情形,有天在備感無奈的心情下,點播了現代民歌運動「第一代」健將胡德夫演唱的《最最遙遠的路》,表達對於重建遙遙無期的看法,而這首《最最遙遠的路》在推行原住民運動的當年,卻是用來激勵原住民學生奮發向上的歌曲。

《部落之音》在作者偶爾利用巴亞斯犀利言詞旁述的貫穿下,不僅僅得以讓影片形式更加活潑,同時也補足了一般紀錄片僅用字幕敘事的不足,部落內部的分裂與鬥爭,也更顯得可笑與可悲。在觀點的詮釋上,多半客觀而中立,影片中許多畫面的補捉,不僅僅蘊含了諸多對現實的諷刺,同時更像是揭示了人性。掌權者的不願意下放權力,自私的想法總是拖累著整體,一種故步自封的心態,也成了每次災難過後,首當其衝必須面對的問題之一。

在觀賞《部落之音》時,其實是夾雜著個人對於地震與賑災的某些印象,回想起九二一過後,賑災物資與捐款源源不絕,台灣滿是愛心與團結,總令人充滿著許多熱情希望。當愛心物化為金錢與物品,這樣的舉動總是帶著對於社會的一點關懷與責任,但當捐贈完畢之後,對於社會的責任是不是也跟著完結了…

觀看紀錄片,很多時候是一種溝通,一種吸收知識的方法,許多人因為紀錄片的「真實」而感動流淚,誓言實踐一些想法,但更多時候,這個「真實」則是透露了現實的無奈與悲哀,不為什麼,因為那就是「真實」。而這個世界正如影片中一樣,那麼多的紛擾、那麼多的無能為力,但如果連那一點自省的能力,都不肯正視與實踐,那麼觀看他人的生命,也只成了一種消費、一種發洩。

《最最遙遠的路》歌詞其中一段這麼寫著:
這是最最遙遠的路程,來到以前出發的地方。
這是最後一個上坡,引向田園絕對的美麗。
你我須穿透每場虛幻的夢,才能走進自己的門,自己的田。 

這麼一條最最遙遠的路,勢必是要我們一起攜手,堅持、實踐的。而這個「我們」,則是包含了與這塊土地息息相關的所有人呀!

※本文轉載自於「電影‧人生‧夢」部落格

氣候暖化使歐洲迅速變化

$
0
0
【UNFCCC-COP18】系列
摘譯自2012年11月26日ENS比利時,布魯塞爾報導;沈瑞筠編譯;蔡麗伶審校

歐盟環境總署發表新的評量報告,說明氣候變遷正以冰河融化、格陵蘭冰蓋縮小、海平面上升、積雪減少及永凍層融化等形式影響全歐洲。

這份報告由50位作者共同撰寫,名為《氣候變遷,歐洲的衝擊與弱點2012》(Climate change, impacts and vulnerability in Europe 2012),在卡達杜哈召開的年度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前發表。報告中表示整個歐洲都觀測到平均氣溫升高的現象;而降雨量則是呈現在南歐下滑北歐上升的趨勢。

 西班牙南部半沙漠區Bardenas Reales的Pisquerra地塊(攝影:Bruno Barral)

歐盟環境總署執行主任Jacqueline McGlade表示,「氣候變遷是真實的全球現象,且變遷的範圍與速度變得越來越明顯。也就是說在經濟體的每個層面(包括家庭)都需要減少碳排來因應。」

災害頻發區  人類活動增加確定是關鍵因素

近年來,包含熱浪、洪水及乾旱等極端氣候在歐洲各地導致鉅額成本支出。

由於預期極端氣候將更頻繁且劇烈的發生,估計未來的氣候變遷將增加脆弱性。如果歐洲社會不因應,損失將會繼續攀升。

根據歐盟環境總署的這份報告,整體趨勢中氣候變遷扮演的角色究竟佔多大成分,或許需要更多證據確認,但在易發生災害地區,人類活動增加確實是關鍵因子。

報告中表示,一些地區會較其他地區更難適應氣候變遷,整個歐洲的經濟狀況不一是部分原因,而氣候變遷會強化這些差異。

世紀末  歐洲氣溫增加2℃以上

歐洲有史以來最暖的時刻發生在過去十年間(2002~2011年),相較於工業革命前溫度上升了1.3℃。根據不同模式預測結果,本世紀末,歐洲氣溫相較於1961~1990的平均值,將上升2.5~4℃。

過去十年間熱浪發生的越來越頻繁,且時間越來越長,導致數萬人死亡。報告中表示,除非社會因應,否則接下來的數十年更多的熱浪將導致更多人死亡。但相對的,在許多國家因寒冷天候而死亡的人數則會下降。

根據預測,由於溫度的升高加強了水循環,氣候變遷也將使河流氾濫增加,尤其在歐洲北部。

在南歐河流乾旱似乎變得更加嚴重及頻繁。預測在南歐及歐洲的其他地方夏季河流最小流量會減少。

海平面每年上升3公釐

北極暖化的速度比其他地區快。海冰的歷史新低分別發生在2007年、2011年及2012年;約只剩1980年代最低點的一半。

格陵蘭融化的冰河開闢出通往海洋的新路徑(攝影:Giovanni Paccaloni)從1990年代起,格陵蘭的冰帽融化速度倍增,2005~2009年約以每年2500億噸的數量流失;1850年起,阿爾卑斯山的冰河約損失了2/3,而這樣的趨勢仍將持續。

海平面則是上升中,致使沿岸地區在風暴侵襲時面臨更多的風險。20世紀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1.7公釐,近數十年間卻每年上升3公釐。

即便對未來的預測有極大的變異存在,但21世紀海平面上升幅度極有可能大於20世紀。海平面上升在歐洲各地差異很大,舉例來說可能會受到區域性土地位移的影響。

報告中表示,結合歐洲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的資料,氣候變遷對人體健康帶來的影響,除了冷、熱溫度的直接影響外,其他間接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

氣候變遷使得硬蜱分佈向北蔓延、隨著越來越溫暖的氣候使得歐洲更多區域成為蚊、蚋等疾病帶原昆蟲分佈範圍更廣、花粉季除了比50年前提早了10天外,影響時間還拉長了,這些都會衝擊人類健康。

許多研究測量植物和動物特徵的變化結果表明,植物提前開花的年份,淡水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的發生高峰也會提早。

而隨著原棲地溫度提高,許多動植物向北或更高海拔遷移;一些物種遷移的速度跟不上氣候變化的速度,可能會迫使這些物種滅絕。

雖然南歐區能用於農業的水會變少,但其他地區的生長條件將得到會改善。歐洲數種作物的生長期已經增長,且預計這個趨勢將繼續維持;可耕種區域也往北擴充。但在歐洲中部和南部的熱浪與乾旱將致使某些作物的產量下降。

另一方面,溫度上升導致取暖的需求會下降,將會節省能源。但相對的,這部分的能源減少將會被炎熱夏天的降溫需求所消耗的能源抵銷。

這份報告目的在於呈現氣候變遷對整個歐洲的影響,也已提交到歐盟執委會將在2013年3月出爐的「歐洲調適策略」(European Adaptation Strateg)。

要查閱更詳細有關氣候變遷調適措施的訊息,可參考歐盟環境總署建置「氣候適應」網站 http://climate-adapt.eea.europa.eu

Europe Changing Fast as Climate Warms
BRUSSELS, Belgium, November 26, 2012 (ENS)

Climate change is affecting all regions of Europe as glaciers melt, the Greenland ice sheet shrinks, sea levels rise, snow cover decreases and permafrost soils warm, finds a new assessment issued by the 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The report by 50 authors was published in advance of the annual United Nations climate summit, which opened Monday in Doha, Qatar.

Higher average temperatures have been observed across Europe with decreasing precipitation in southern regions and increasing precipitation in northern Europe,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Climate change, impacts and vulnerability in Europe 2012.”

Jacqueline McGlade,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said, “Climate change is a reality around the world, and the extent and speed of change is becoming ever more evident. This means that every part of the economy, including households, need to adapt as well as reduce emissions.”

Extreme weather events such as heat waves, floods and droughts have caused soaring damage costs across Europe in recent years.

Future climate change is expected to add to this vulnerability, as extreme weather events are expected to become more intense and frequent. If European societies do not adapt, damage costs are expected to continue rising.

While more evidence is needed to determine the part played by climate change in this trend, growing human activity in hazard-prone areas has been a key factor, according to the EEA report.

Some regions will be less able to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than others, in part due to economic disparities across Europe, and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could deepen these inequalities, the report says.

The last decade (2002–2011) was the warmest on record in Europe, with European land temperature 1.3° C warmer than the pre-industrial average. Various model projections show that Europe could be 2.5–4° C warmer in the later part of the 21st Century, compared to the 1961–1990 average.

Heat waves have increased in frequency and length, causing tens of thousands of deaths over the last decade. The projected increase in heat waves could increase the number of related deaths over the next decades, unless societies adapt, the report says. However, cold-related deaths are projected to decrease in many countries.

Climate change is projected to increase river flooding, particularly in northern Europe, as higher temperatures intensify the water cycle.

River flow droughts appear to have become more severe and frequent in southern Europe. Minimum river flows are projected to decrease in summer in southern Europe but also in many other parts of Europe.

The Arctic is warming faster than other regions. Record low sea ice was observed in the Arctic in 2007, 2011 and 2012, falling to roughly half the minimum extent seen in the 1980s.

Melting of the Greenland ice sheet has doubled since the 1990s, losing an average of 250 billion tonnes of mass every year between 2005 and 2009. Glaciers in the Alps have lost approximately two thirds of their volume since 1850 and these trends are projected to continue.

Sea levels are rising, raising the risk of coastal flooding during storm events. Global average sea level has risen by 1.7 millimeters year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by  three mm a year in recent decades.

Future projections vary widely, but it is likely that 21st century sea-level rise will be greater than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However sea level rise at European coasts varies, for example due to local land movement.

Besides heat-related health impacts, other human health effects are also important, the report says, incorporating information from the European Centre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limate change allows the tick species Ixodes ricinus to thrive further north, while further warming may make parts of Europe more suitable for disease-carrying mosquitos and sandflies. The pollen season is longer and arrives 10 days earlier than 50 years ago, also affecting human health.

Many studies that have measured changes in plant and animal characteristics show that plants are flowering earlier in the year, while in freshwater phytoplankton and zooplankton blooms are also appearing earlier.

Other animals and plants are moving northward or uphill as their habitats warm. Since the migration rate of many species is not fast enough to keep pace with the speed of climate change, they are being pushed towards extinction.

While there may be less water available for agriculture in southern Europe, growing conditions may improve in other areas. The growing season for several crops in Europe has lengthened and this is projected to continue, alongside the expansion of warm-season crops into more northerly latitudes. But the yield is projected to fall for some crops due to heat waves and droughts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Europe.

As temperatures rise, demand for heating has also fallen, saving energy. However, this must be balanced against higher energy demands for cooling during hotter summers.

The report is intended to show the full extent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s across Europe, also informing the European Commission’s European Adaptation Strategy to be published in March 2013.

The 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website Climate-ADAPT offers a lar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intended to assist in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Viewing all 2000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