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1999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不傷動物的綠生活提案 蔬食超市鄰里開賣

$
0
0
本報2014年1月15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在「不難吃」、「買得起」的前提下,你是否願意為了愛護地球的而採取蔬食生活?在台北市文山區的社區內,出現了一間堅持不賣菸酒魚肉奶蛋的蔬食超市,向鄰里們提供全方面不傷害動物的生活提案。

一個月前面市的「愛維根蔬食超市」目前進行試賣,預計將於年後正式開幕。實際逛過其200坪的空間一圈,發現這裡看似與一般超市無異,可以買到農業產品、冷凍產品、休閒食品、餐廚佐料,就連清潔用品、美妝保健與嬰兒寵物用品都應有盡有,同樣有2500多種的食品、近400種的生活用品可以選購。但事實上,消費者購得的商品,沒有一件涉及傷害動物。

從買得起開始,推廣友善動物與地球的生活

營運部經理徐啟翔解釋店名,「Vegan」是一種堅持不傷害任何動物的生活方式,不僅在飲食上摒棄肉、家禽、魚和海鮮等動物肉與蛋、奶和蜂蜜等動物製品,在生活上,如真皮、絲綢、羊毛、明膠等含有動物成分、甚至進行了動物試驗的產品都將排除。

愛維根便是以超級市場的形式,提供經他們確認沒有這些成分的產品給消費者,從「買得起」來推廣友善動物與地球的蔬食生活。

無動物成分的食物其實有很多選擇徐啟翔表示,除了「不傷害動物」是愛維根的核心理念,友善環境同樣是他們的理想。徐啟翔指出,畜牧業產生大量二氧化碳與甲烷造成暖化等現象,其實大眾早有所知悉,但如何能有實際的因應與作為?他們認為,就該從飲食來下手,從「日常的小改變」做起。

於是經營團隊經過了2、3年醞釀,於去年夏天正式以「社會企業」的模式成立,並推出蔬食超市,要證明不傷害動物仍有許多好吃、好用,且依然平價的選擇。

不搶金店面,社區分享做口碑

「消費得起、能維持來消費的頻率才是最重要的。」愛維根目前採取犧牲利潤的作法來搶客,為得就是能引導消費者習慣蔬食生活。「先讓他們覺得有佔到便宜、並分享好處,才能打破無感,並尋找出下一個可能。」經營團隊並不堅持選址在熱鬧的馬路上,而選擇在社區鄰里之間,雖然將面臨人潮的考驗,但更放眼在社區的口碑。

徐啟翔指出,目前店內最受歡迎的強項是生鮮蔬果,除了透過管道、跳過了中間商而能提供平價的產品,更營造出寬敞的空間、採用傳統市場「裸賣」的方式,讓消費者可以舒適選購。於午後和先生兩人一起前往消費的陳媽媽便表示,是經由鄰居的推薦,這幾天才開始到愛維根買菜,很喜歡能在寬鬆的場地親手挑選的感覺。

徐啟翔更表示,愛維根對於其提供農產的要求將會逐步提高,現階段的確只做到排除動物成分,但下一步將會要求供應者提供非基改、農藥使用紀錄等認證與標章,並且也已經四處探訪,希望能與堅持有機、生態的小農討論契作等合作方式,預計年後正式營運時,就可以看到約兩到三位小農的產品上架。

買賣也能做公益,建構永續的消費行為

不含肉一樣提供營養的寵物飼料愛維根也開放消費者參與查證與推薦產品,試賣的一個月,消費者便已經推薦了10多件商品,除了讓消費者參與這間店可以賣什麼商品的同時,對店家來說,也能更加理解消費者的真實需求。

徐啟翔以美妝用品為例,雖然他們是從不傷害動物的角度引進了植物性的成分國外知名品牌,卻沒想到上架之後受到孕婦與過敏者的歡迎,這才知道,原來這些消費者為了健康,也希望盡可能的使用天然成分。

「少了肉奶蛋,生活還是可以豐盛。」目前在愛維根擔任客服的柯先生表示,自己其實是從加入後才開始吃素,「其實不難吃,選擇也很多,對身體也很好。」

消費也能做公益徐啟翔透露,除了透過提供產品來從消費習慣上逐步改變外,愛維根還打算舉辦課程包括邀請營養師、烹飪師、環境教育講師開課。

團隊還正在研發計算公式,希望能替消費者算出其每次消費的「環保指數」,徐啟翔相信「消費能同時做公益」的意志將會獲接受,這可以成為持續、永續的消費行為。
 

【延伸閱讀】


穿越大和史,走入「音之景」(上)

$
0
0
作者:范欽慧

※編按:古城西西里的鐘聲還悠遠迴盪,追尋聲音的腳步未曾停歇,這次,作者來到日本,在這個重視歷史、珍藏古今之音的國家,會聽到何種不同的聲景?旅途中又有什麼驚喜際遇?請鎖定今明兩天連載的搶救寂靜專欄。

我把許願石放在隨身背包裡,讓這趟旅行不這麼孤單。比起去義大利西西里島,接下來的一切我得靠自己打點,所以我必須讓行李更為簡單。出發前我寫信給Gordon,告知他石頭會跟我一起去日本。Gordon回信:「誰能想像它們的旅程居然這麼廣!」

是啊,誰又能預料到這一切呢?若不是因為嚴宏洋老師的一封信,我大概也無緣成行,他寫著:「我的好友大庭昭代,將在11月時在日本千葉的中央博物館舉辦音之景特展,我覺得妳應該去看看。」一句「應該」,堅定了我的意志。彷彿要去日本一趟,是如此理所當然。

我主動寫信給大庭博士,請她保留時間接受我的專訪,並協助安排日本聲境學會的其他成員見面。大庭在百忙中同意撥出一天來接待我,同時也讓我有機會去筑波認識大谷英兒博士,以及去東京涉谷青山學院大學與鳥越惠子教授會面。

人物、時間與地點都已確定,接下來我得想辦法把自己弄到那裡。

驚、喜交加的邂逅

飛機在成田機場落地後,我展開第一個目標,先坐車到千葉站,那是我這幾天的重要基地,網路上寫著我的旅館離車站走路只需3分鐘。雖然我經常出差,但是距離我上次來日本已經有10年以上的時間,原本保留一些舊日幣早就不流通,加上這次我是獨自一人旅行,沒熟人幫忙,總覺得心中有些忐忑。

幾番詢問我終於轉到可以買總武線車票的自動販賣機前,我抬頭看著有如蜘蛛網的地鐵圖,找到「千葉」二字。旁邊寫著650元,我身上最小的鈔票面額是1千元,再看看螢幕,糟糕,是日文。就在同時,一位年輕的男孩子正在購票,我向他求救,問去千葉該怎麼買票?

男孩看了我一眼,沒有回答,卻自顧用自己手上的硬幣投了起來,我看他買了一張票,正想把錢交給這位好心的男孩時,他居然一把提起我的行李往前衝!

我下意識劈頭狂追!前方樓梯有如向下懸崖,只見他身手靈敏的蹬步衝刺,然後躍上一節車廂,我沒命地追趕,終於在車門關閉的最後一秒跟進。

我氣喘吁吁,癱坐在椅子上與他對峙,當下的念頭是:這日本人怎麼這麼猛啊?

王冰在下工的路上,順帶救了我。攝影:范欽慧。一方驚魂未定,這方才不急不徐對我解釋,他剛好也要去千葉,原本就是要搭此班車,時間緊迫沒空跟我解釋,因為下班車子得等40分鐘,所以就先做再說。

我連忙向他致謝,趕緊把行李拉回跟前,他注意到我貼著一張黃色標籤寫著「讓路給紫斑蝶」的標語,他問我:「妳會說中文嗎?」我趕緊回答:「會,我來自台灣。」接著,我們就開始用中文交談。這趟40分鐘的車程,足夠我們探彼此的底,原來男孩是來自遼寧瀋陽市的留學生,叫做王冰。在機場打工剛下班,就這樣搭救了我。我很慶幸這趟旅行一開始就遇見貴人,所有的不安頓然消失。王冰是個非常親切可愛的大男孩,在日本學的是企業管理,他曾經跟同學來到台灣旅行,對台灣小黑蚊的威力印象深刻,他要到千葉站轉車回學校,到站後還非常好心的幫我查了走到旅館的路線圖,讓我不至於迷路。

月台上偶遇鳥鳴

不過到達千葉站的第一個印象,居然是聽見了車站內非常清楚的鳥叫聲。我四處尋找,還問身邊的王冰說:「你聽見鳥叫聲了嗎?」王冰顯然第一次注意這件事,他有點不確定的回應著,「可能是附近的鳥吧。」「但是牠們在那裡呢?」我四處張望觀察,人群匆匆,空洞的鋼架間沒見到半隻鳥,但是那樣的鳴聲如此篤定清晰,肯定是一種人為的背景音樂,只是不懂這是代表了什麼意義,難道是對旅客的某種提醒嗎?

偌大的月台上,似乎只有我一個人駐足聆聽,我熱切想要尋找答案,有的時候我們得脫離一個熟悉的環境,才會發現原來每個人都活在一個被控制的聲境中,只是我們從未察覺。對於這樣的聲音我充滿好奇,到底這是一種獨特的創意,還是某種貼心的巧思?我想這幾天我有機會弄個明白。

熙來攘往的月台上,有人跟我一樣聽見鳥鳴嗎?攝影:范欽慧。

生活的節奏:吸麵聲

城市的夜,什麼都想做的很方便貼心的日本,在食堂裡聽不到店員點菜聲,只有客人唏哩呼嚕的吃麵聲。攝影:范欽慧。我跟大庭博士約好週二上午9點見面,於是提早一天傍晚到達,我住的是一間日本連鎖的商務旅館,大部分的日本人不善於英文溝通,櫃台小姐支唔半天吐不出一句英文,還好我早就透過網路解決了一切,房間設施簡單,我從窗戶看出去,居然正對著一家補習班,整片落地窗裡坐滿了穿著黑色立領制服的高中生,老師在台上滔滔解惑,黑板上寫得密密麻麻,這景象簡直是回到台北的南陽街。

附近商社的上班族已經陸續下班,有人似乎歸心似箭,有些人三五成群,覓食喝酒的活動也逐漸展開。在霓虹燈海中,我晃到一間專賣蕎麥麵的日式速食店,門前玻璃櫥窗裡排了多種套餐模型,有豚肉的、炸蝦的、海藻天婦羅...上面都有編號,看中意的,就在旁邊的販賣機按鈕選餐交錢。機器吐出取貨單後,你就可以直接走進櫃台,領取你的蕎麥麵找個角落解決。所以沒有一個人需要說一句話,雖然店裡坐滿了人,卻唯獨聽到一個旋律:「吸麵聲。」

這樣的簡約設計,符合了現代人的需要。在一個充滿競爭與時間壓力的世界中,有些非做不可的事情,就讓它越簡單越好。當然,從某些層面上來看,這也是全球化的結果。

千葉站前,在晨光中匆匆與我擦身而過的日本上班族。攝影:范欽慧

但是日本人畢竟是比較體貼細心的民族,他們似乎特別懂得如何讓在都會打拼的人,有一些喘息的空間。除了設計一些便利的電器產品外,「聲音」,也是他們懂得去掌握的元素,這一點,在我投宿的旅館中就可以發現。

第二天我起得很早,雖然我已經把公車路線研究清楚,但是為了不失禮,我得留更多的時間來準備。當我走出房間準備下樓,就在那一刻,我又聽見了鳥叫聲,沒有音樂,沒有空調聲,只有悠揚鳥鳴,讓你彷彿走入綠光森林。當然,這又是一個精心安排的佈局,走廊上一些拖著行李的旅客,大都西裝筆挺,跟昨天蕎麥麵店中的顧客一樣安靜,大家都在聆聽著,鳥音陪著旅者走進電梯,然後送到一樓大廳,至少對我來說,這是一天非常美好的序曲,即便它是來自某種罐頭音效,但是那樣的旋律確實可以帶來平靜,尤其是對這群等著上工的人來說尤其需要。

我終於在預定的時間之前到達博物館,時至深秋,這附近的樹林由黃轉紅,景色嫣然,脫離了火車站附近的商圈氛圍,還可清楚地聽見烏鴉粗啞的聲波,從附近的樹林中傳來。我把石頭們取出,以博物館為背景,拍攝一張「此到一遊」的打卡照片。

入口處即可見到「音之景特展」的大型看板,黃色的海報上,有一隻貓頭鷹立在其中,很像是我看過的黃魚鴞,顯然是這次活動的代言者,網站上處處都可以看到牠的身影。其實貓頭鷹也正是引領策展人--大庭昭代走入自然聲境最關鍵的動物。(未完待續)

來自美國霍河雨林的許願石,這次來到了日本,要找音之景。攝影:范欽慧

秋冬之景,博物館前的樹梢上,烏鴉在發言。攝影:范欽慧。

6年660億治水特別預算 立法院三讀通過

$
0
0
「環境報導」2014年1月15日台北訊,朱淑娟報導

立法院14日三讀通過「流域綜合治理特別條例」,以「特別預算」編列6年660億做後續治水工作。經濟部表示,未來治水重點在國土規劃、綜合治水、立體防洪、流域治理,持續協助地方政府進行水患治理工作。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去年11月20日到行政院、立法院抗議 反對政府未檢討治水成效就以特別預算繼續編列。

2006年行政院通過「水患治理特別條例」,以特別預算編列八年1160億進行「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去年底到期。2013年10月3日立法院在沒有看到行政院隻字片語的檢討報告下,朝野立委就提了六個版本追加800到840億。當天決議以特別預算編列後續治水預算,並要求三周內送行政院版審查。

2013年11月14日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再度審查,經濟部長張家祝依然沒有拿出任何報告、條例送審,但答詢時表示:「我們提出的草案是以特別條例、編列特別預算,時間從103到108年,預算上限600億」。

同一時間,行政院宣布通過六年6百億「流域綜合治理特別條例」,隔天行政院版即送進立法院,11月19日立法院程序委員會通過。

2013年11月20日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到行政院、立法院抗議,在國家財政困難下,不應再以特別預算編列,要求行政院撤回條例,立法院暫緩審查,先公開檢討報告並舉行公聽會檢視過去整治成效,再談後續治理計畫。

三個部會分配的經費及工作如下:
部會部會主要負責工作分配預算(億)
經濟部水利署河川、排水、海堤 420
農委會農田排水
水土保持
150
內政部雨水下水道 90

不過立法院還是在2013年11月27日如期排入經濟委員會審查且初審通過,當天幾乎所有立委都同意預算應「盡量寬列」,也有立委提議加到8百億到1千億,最後保留預算部分朝野協商。立法院朝野在今年1月8日協商完畢,預算協商還是沒結果,最後決議給立法院長王金平決定。

經濟部水利署署長楊偉甫當天表示,下水道整治預算有必要再增加一些,他提出的腹案是經濟部最多可接受再加50億,分配給三個部會:經濟部420億、農委會150億、內政部80億。1月14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六年660億,內政部比原案再追加10億。

※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http://shuchuan7.blogspot.com

救海龜有一套! 肯亞「海龜守望計畫」野放達1萬隻

$
0
0
本報2014年1月15日肯亞訊,許惠婷報導

肯亞東岸的Watamu設有海洋國家公園,不過在地也有許多守護海洋生態的非政府組織。海洋保育團體Local Ocean Trust的Watamu海龜守望計畫(Watamu Turtle Watch,WTW)便是其中之一。

該計畫和在地漁民及政府機關合作,救出遭誤捕或受傷的海龜之後野放。2013年全年救援野放的數目達到1281隻,(2013)年10月更野放了第1萬隻海龜,數目尚不斷成長中

WTW的救傷復原中心,受傷的海龜就住在池子裡。(許惠婷攝。)

全球共有7種海龜被列為受威脅(threatened)物種。肯亞東海岸長約600公里,物種豐富的珊瑚礁生態系是海龜絕佳的棲地。有5種海龜出沒在Watamu海域,過去人們雖然食用海龜,但仍能保持生態平衡。在肯亞,海龜的肉可食,油更可賣得高價,一隻海龜可取約10公升油,值30,000肯亞施令(約合台幣10,830元)。

Watamu海龜守望計劃自1997年開始保育海龜,對當地漁民、學童及觀光客宣傳保育概念,在社區超市門前設立展示板說明海龜所受威脅、保育行動以及最新救援及野放數量。他們的行動贏得在地的尊重也使漁民了解自主維護生態的重要。

海龜救傷給補償,增進漁民協助意願

漁民通知保育主管機關KWS誤捕海龜,KWS即聯絡WTW前來KWS辦公室載送海龜野放回海。(許惠婷攝。)

漁民經常誤捕海龜,平均1天可能捕到5隻。發現受傷的或誤捕海龜時,為免觸犯法律及破壞生態,漁民多會聯絡肯亞野生物署(Kenya Wildlife Service)當地辦公室,或將海龜轉交給WTW。海龜受傷或有疾病則帶回WTW營運的東非唯一海龜救傷復原中心治療,健康海龜則由WTW直接野放回大海。WTW並付給漁民1千施令(相當於台幣360元)的補償金。

近來,除了漁民誤捕是主要死傷原因,在茫茫大海中海龜還面臨許多威脅。海中有許多幽靈漁網(註一)會纏住海龜使其無法浮上水面換氣而溺斃,研究者也經常在海龜肚中發現會使他們消化不良的塑膠廢棄物,商業漁船的底拖網更經常使海龜成為水下冤魂。

除了危機四伏的海洋,人類的行為也使海龜繁衍後代遇到重重困難。伴隨旅遊業而來的開發使沙灘水泥化;旅館和度假別墅的圍籬切割了天然沙灘,使棲地破碎化;蓋在海景第一排的餐廳旅館,發出的光亮使對光源敏感的海龜迷失方向,無法找到合適的地點產卵。因為以上諸多因素,WTW調查顯示,即使位在保護區內,適合海龜築巢產卵的區段也僅剩下30%。

搭配宣導教育,還海龜友善棲地

WTW在社區裡的超市門口放置展示版,即時更新救傷中心內的海龜數目、野放的數目;即介紹海龜保育概況。展示版上並創意使用海洋廢棄物做裝飾。(許惠婷攝。)除了在救援野放海龜的工作上取得顯著的成果,WTW也致力於解決上述各種威脅,例如舉辦淨灘、宣導垃圾減量及資源回收再利用以減少海洋廢棄物、勸說店家在繁殖季節間(海龜的繁殖季節不定,Watamu產卵的尖端期是4~10月)調弱燈光亮度並將照射方向轉往內陸,以減低對海龜的影響。每到繁殖季節,WTW更每天日、夜巡邏,鼓勵在地居民回報海龜巢穴地點,若位在較易受影響的地方,就將其移動到安全的地點。

2013年,在Watamu總共有5764隻新生小海龜成功孵出;但是WTW巡查也發現了14隻成熟的海龜被盜獵殺害。WTW的團隊仍繼續努力,保護海龜棲地、建立人與海龜和諧共處的可能。包含WTW,肯亞東岸目前至少還有9個社區型海龜保育團體,一同努力保育海龜與海洋生態。

註一:被廢棄或遺失在海中的漁網,無法分解的材質將長久留在海裡使海洋生物受困,又吸引更多獵食者前來,牠們也可能被廢棄漁網困住。
註二:WTW救傷復原中心亦是環境教育中心,對外開放參觀,中心內部大量使用自然素材的建築形式,展示內容豐富,並有專人導覽解說,若至肯亞值得探訪。

※ 東非保育行將於2014/1/21舉辦分享會,會中將聯合分享英國海神計畫參訪之旅,報名及詳情請見https://e-info.neticrm.tw/civicrm/event/info?reset=1&id=217

【相關文章】

【影像全紀錄】台灣黑熊不冬眠 熊抱青剛櫟

$
0
0
本報2014年1月1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木柵動物園有貓熊圓仔吸睛,台灣野外則有黑熊慢活山林,萌樣不容錯過。台東林區管理處監測攝影機,拍到台灣黑熊冬日外出覓食,熊抱青剛櫟、四處嗅聞、啃咬樹葉,享受山林的畫面。透過監測畫面可見,這些黑熊頭好壯壯,族群狀況尚稱穩定。

台灣黑熊不冬眠  到處趴趴走

農委會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針對轄區內中大型哺乳類野生動物主動監測,監測攝影機在南橫山區,海拔約1300公尺左右,不同時間拍攝到台灣黑熊身影,讓進行監測的研究人員十分欣喜。研究人員表示,由於台灣黑熊不冬眠,此時正值青剛櫟結果實,才得以在中高海拔山區拍攝到其身影。

台灣黑熊。(圖片提供:台東林管處。)

這項監測自2013年開始進行,是針對台灣黑熊棲息環境保育,提供經營管理的建議。除對台灣黑熊進行分佈調查及估算族群密度,還包括山羌、台灣野山羊、水鹿、山豬等野生動物監測。

台東林管處表示,台灣黑熊屬於雜食性動物,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包括各種植物的芽、葉、莖、根、果實,以及菇類、昆蟲、蝦、蟹、魚類、哺乳類;牠們也會挖掘蟻窩和蜂巢。經分析第1年調查資料得知,台灣黑熊雖多身居深山地區,但因無冬眠習性,秋冬季為主要的覓食、交配季節,因此在淺山地區也可見其蹤跡。

台東林管處處長張鐵柱表示,從調查影像資料來看,這些黑熊都很健康,而且也看到母熊帶小熊,對轄區內台灣黑熊族群相當有信心。

台灣黑熊母熊帶小熊的可愛畫面。(圖片提供:台東林管處。)

登山遇熊莫驚慌 鎮定、迅速離現場

台東林管處提醒民眾,於登山健行時若與台灣黑熊不期而遇,切勿驚慌失措、狂跑或尖叫,因黑熊若是感受威脅,或會產生防禦性的威嚇反應或攻擊;民眾可安靜、鎮定的儘速離開現場,並將訊息儘速通知相關單位。

※ 進一步了解台灣黑熊,請連結:台灣黑熊保育研究網
 

環保運動:反思前行

$
0
0
作者:朱漢強

喪屍。來源:維基百科新年伊始,也試着為香港的環保運動來個回顧和敬禮。

香港的環保團體近年迸發出很大能量,只要把時鐘撥回1997前,便能看出端倪──那時環保新聞雖談不上「稀有品種」,但也絕不會天天上報。然而,就以去年為例,本地報章雜誌刊登含「環保」二字的訊息多達33430則,平均每日91則。論數量,公眾能唸出的環團名字十隻手指數得完,遠少於社福團體,但論傳媒曝光,卻有過之而無不及。還看巷尾街頭,連賣菜阿嬸都說「唔使膠袋,好環保喎」,小朋友則嚷着「唔做大嘥鬼」(別當浪費鬼)。今時今日,沒人會再妄言否定環保,但是從「坐言」到「起行」尚有鴻溝。有心有力的環保團體好應該成為推進器,驅動箇中進程。

來個快速倒帶,可以看到1968年創立的長春社,它是香港環保運動第一座的推進器,之後香港地球之友和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相繼在1983和84年登場。它們都是香港綠運的先行者,貢獻毋庸置疑。然而,當年幾個環團主要面向本地洋人及華人精英,若以動員本地群眾的能力來評價,都不及格。及至綠色力量在1988年成立,被期許為在本地綠色運動的開端。

此後,香港環團開始走出「全能足球員」般的角色設定,區分定位,針對不同的區隔市場。以地方為本位的有綠色大嶼山(1989年)、坪洲綠衡者(1991年)、大埔環保會(1997年,現環保協進會);關心特定議題和對象的包括:爭氣行動(1997年)、香港海豚保育學會(2003年)、健康空氣行動(2009年),及綠色學生聯會(1993年,現綠領行動)。至於環保觸覺則猶在轉變中,暫時難以分類。值得一提的是,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1996年落戶香港,為本地綠色運動注入國際經驗和策略章法,培養出不少精英。然而,綠色和平「心繫家國」,把中國視為最終戰場,對一些香港項目缺乏長遠經營。

在不同的年代中,環保團體都大抵發揮了階段性作用,但在邁向專業化的路途上,不少團體仍然交不出成績,組織上欠缺管理流程和策略,探索污染根源缺乏深度反思。數年前辦過綠色讀書會,有搞手就問:為甚麼在文思慧的《香港綠色難產》後,我們再沒有深刻的綠運反省?前陣子一位元老級的環保前輩打電話來,痛斥綠色組織欠缺獨立思考,如同「喪屍」!

把反省轉化為具體的思考命題,可以是:現在組織的運作模式和策略定位,能因應(至少)10年後的環境挑戰嗎?舉例說,隨着粵港人流物流急速匯合,區域污染的壓力勢將有增無減,我們沿用針對香港政府和立法會的運動手法,能獨善其身嗎?

以「廢物處理」和「汽車廢氣」等傳統分類方法對應污染問題,是跟着問題尾巴走的治標手段。如何正本清源,走出見樹不見林的困窘,處理污染背後的結構性問題?

「土地正義」、「綠色消費」、「綠色金融」、「區域環保」可以是未來的策略方向嗎?
環團的機構願景和使命是甚麼?過去實踐了多少?董事局和管理層老化了嗎?有沒有愈來愈像既得利益者?

在環團裏工作的你,仍有激情嗎?抑或只是像那位元老級前輩所言,只是為機構生存而上班下班的「喪屍」?

對於這些問題,我們都需要更多思考,而它們已經為環保運動帶來隱憂和威脅了。單談團體組織,或許圈內人亦未必知道在過去數十年的綠運中,有太多友團經歷過8級地震般的人事及組織震盪。如果要抽出箇中關鍵,包括家長式一言堂的管理、個人崇拜、董事局管治失效等,都在削弱綠色團體的健康發展。

行文之初,不是說環團的能量愈來愈大嗎?怎麼似乎愈寫愈不濟?請別誤會,我並非要挑機鬧事,倒是致敬之餘,對大家還有更大的期許。尤其在當下的政治亂局中,必須時刻保持清醒,並且不忘深刻反思,方能走更遠的路。畢竟,我們都是靠公眾捐獻來維持發展的機構,有責任認真做好工作。這是嚴人,也是律己。

走累了,是時候跟我心存感激的機構和同事暫別。後會有期!

「無翅」飲食新趨勢 中國禁令奏效 魚翅價跌30%

$
0
0
本報2014年1月16日綜合外電報導,江惟真編譯,蔡麗伶審校

殘忍的割鰭棄鯊只為了製作魚翅湯的行為,在西方世界反感越來越強烈以及中國政府打擊腐敗和奢侈消費之下,已見減少的趨勢。

北京部分魚翅餐廳悄悄換了菜單或是乾脆關門大吉;航空和旅館業紛紛停止提供魚翅料理;歐洲和美國加州等鑽法律漏洞割鰭棄鯊的地點也關閉了。

海洋白鰭鯊。(圖:Michael Aston)

美國保育組織WildAid指出,中國禁止官方宴席使用魚翅6個月後,魚翅價格在港澳和其他主要魚市場下跌了20至30%。中國商業部發表統計數據──儘管不甚可靠──宣稱2012至2013年中國魚翅消費減少70%,2013香港進口中國魚翅量減少30%。

WildAid總監Peter Knight說,「至少趨勢已經有所改變。我們收到很多關於觀念改變、價格下降的訊息,因為人們不再喝魚翅湯。」

1990年代以前,魚翅只有菁英人士或重要宴席場合才吃得到的奢華料理,但到了1990年代,魚翅卻成了中國新中產階級餐桌上的常見菜色。在捕鯊高峰期,一碗魚翅要價300美金(180歐元),鯊魚鰭每公斤可賣到700美元,讓漁民願意遠渡重洋到歐洲和拉丁美洲捕鯊。幾乎所有的鯊魚鰭最後都到了中國、香港或台灣。

每年有7千5百萬到1億隻鯊魚為了魚翅料理而遭到獵殺。捕捉到的鯊魚往往被割下鰭後就被扔回海中,慢慢死亡。大量捕殺鯊魚造成過去15年部分鯊魚種群數量減少98%,其中有3分之1的遠洋鯊魚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從生物學觀點來看,鯊魚繁殖速度無法滿足如此高的需求。必須採取更大規模的保護措施,以避免進一步的生物資源耗竭和許多鯊魚種群滅絕的危機。」加拿大戴爾豪斯大學海洋生物學家Boris Worm說。

鯊魚壽命長達70年,在海洋食物鏈中扮演頂層掠食者的重要角色。根據Worm的估計,去年一年有高達1億頭鯊魚被捕殺。少了鯊魚掠食第二層的掠食者,整個生態系統可能失去平衡,造成魚群甚至珊瑚礁的減少。

世界各地以設立海洋公園和保護區等方式減少鯊魚的濫捕。墨西哥、宏都拉斯、馬爾地夫、馬歇爾群島和其他太平洋島國也多已經或正在建立大型保護區,英國也已將查戈斯群島周遭規劃成全世界最大的海洋保護區。去年歐盟開始將割鰭棄鯊制定為法律規範;未來,所有的歐盟漁船只能捕捉完整的鯊魚;去年加州宣布禁止鯊魚鰭的買賣、持有、貿易和散佈;上周紐西蘭宣布將於2014年10月起禁止在其領海割鰭棄鯊。

不過中國官方的禁令,仍將是影響價格和消費最有效的手段。

【參考資料】

中國糧食進口:惡劣生態環境下的無奈之舉

$
0
0
作者:王悅(中外對話記者)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迅速發展,中國的糧食生產已越來越跟不上膨脹的人口需求。圖片來源:綠色和平

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迫使中國在未來恐將越來越依賴糧食進口,以保障國內供給。中國幾十年來追求產量的粗放生產方式則導致土壤污染和地下水嚴重枯竭。國土資源部副部長王世元日前透露,全國中度與重度污染土壤約達5000萬畝,面積大概有比利時全國那麼大。這些土壤大多不宜耕種,且基本在經濟發達地區和魚米之鄉。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這幾年的糧食進口逐漸增加。過去的3年裡,玉米,小麥和大米的進口已經翻了一番。美國農業部去年10月份曾預測中國2013年糧食進口糧將達到2300萬噸。在水資源和耕地十分稀缺的情況下,中國糧食自給率已經跌破90%,低於官方要求的95%。美國全球政策研究所(EarthPolicyInstitute)的創始人萊斯特·布朗認為,這表明中國已正式從一個糧食自給自足的國家成為全球主要糧食進口大國之一。

聯合國糧農組織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近日的一份報告也指出,中國在未來的十年內必定會更加依賴糧食,油料和肉類進口。報告說,在資源逐漸緊張的情況下,滿足中國的糧食需求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布朗認為,中國領導人清晰的意識到糧食進口背後潛在的政治風險。2007年時,糧食生產大國,諸如俄羅斯和阿根廷,紛紛限制出口,導致國際糧價飆升,甚至造成一些國家內亂。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外部環境變化了。我們不能在封閉的條件下保護糧食安全。」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副主任李國祥說,「2014年我們看到可喜的變化,國家特別提出要適度進口。」

永續農業

現在中國的化肥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到4倍。化肥的過度使用以及工業排放是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今年5月,廣東發現來自湖南大米加工廠的產品鎘超標。湖南官方則宣稱大米中的鎘可能是由肥料帶入。而鎘的毒性具有積累效應,長期攝入可能發生極易骨折和腎衰竭,肝臟損傷的情況。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蔣高明研究員認為,永續農業是能長期保障糧食產量和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蔣高明說,現在永續農業仍然處於「邊緣化」的狀態。他認為,要做到真正的永續,首先要將化肥使用量減少50%,而農藥使用量則至少要減少80%到90%。

找到新的耕地絕非易事。城鎮化的進程造成農民和城市建設「爭地」的情況頻頻發生。中央宣布,要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然而,數據顯示,耕地短缺問題十分嚴重。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公佈,人均耕地較1996年第一次調查時下降至1.52畝,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中國日報的一篇社論指出,城市建設和保存耕地間的矛盾將會「日益突出」。

蔣高明說,更永續的農業方式,比如節水農業,循環農業,是在有限耕地基礎上提高產量的最好方式。他介紹說,他主持的山東弘毅生態農場在杜絕農藥,化肥,農膜,充分利用生態循環原理的情況下,6年平均來看,產量超出普通農田24%,經濟效益超出40%,最後3年超出110%。

「如果不搞生態農業,不去調整的話,現在已經大概看出來,需要外國人來滿足我們吃飯問題。進口糧大概解決了我們近2億人的吃飯問題。這個賬要好好算算,這個是很不永續的。」他說。

難度很大

聯合國糧農組織北京代表張忠軍認為,地方政府在發展永續農業中起關鍵作用。然而,農業對地方GDP貢獻不大,官員積極性一直不高。

「追求產量仍然是首要目標。地方對環境的重視遠遠不夠。」他說。

蔣高明說,地方上仍然對永續農業持懷疑態度。這種耕作方法前期投入比較大,且見效慢。「地方政府現在讓我們自生自滅。農藥和化肥的一些利益集團阻撓生態農業的推行。我們的做法已經表明,生態農業到了第4年,產量比起初翻了一倍,將低產田改造成了噸糧田。」

除了地方政府外,農民也對永續農業缺乏熱情。較高的前期投入使農民的獲利空間進一步縮小。在「榖賤傷農」的現狀下,已有許多農民選擇去城市打工,而它們的土地也被「荒置」。「中國需要加大符合世貿組織規定的補貼力度,鼓勵農民繼續進行糧​​食生產。」張忠軍說。

李國祥認為,土地改革也是大規模推廣永續農業的關鍵。現在農村土地使用權不可流轉的現狀阻礙了農業大型經營。大規模推廣永續農業更是遙遙無期。李國祥說,如果農村土地能夠流轉出來,集中到少數人手裡大規模去種,那麼糧食安全會得到進一步保障。 

※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


「植物‧纏繞」開展 探索纖維植物魅力

$
0
0
本報2014年1月1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纖維植物展之大甲藺展場。(圖片來源:林業試驗所)台灣位於亞熱帶,植物纖維資源相當豐富,不但是珍貴的文化資產,也形成獨特的傳統編織產業。過去傳統植物編織產業逐漸由便宜、大量的現代工業取代,但永續利用的特性卻無法取代。

由農委會林試所舉辦的「植物‧纏繞-走進纖維植物的世界」特展,在台北植物園欽差行台開展,各項展品讓民眾見識植物纖維的魅力,為植物編織產業導入一線曙光。

取材自然  絲絲縷縷智慧結晶

稻草、三角藺、苧麻、構樹、月桃、木棉,甚至香蕉絲,都可以成為編織的原料,利用不同植物纖維的特性,編織成日常生活中的物品,這些細緻而微的心思,曾是人類智慧的展現,現在則因人力不符成本,而逐漸以便宜的化學製品取代。

昨(15日)開幕記者會上,來自苗栗有50年編織手藝經驗的師傅張憲平即感嘆,現代社會強調色香味使用的化學製品,毒害年輕人;純植物製品,對身體最好,應該要珍惜自然材料和手藝。

現場由兩位師傅示範不同編織工法,大甲藺由織蓆機編織成片,一片一片的草編品,依照不同的需要,做成草帽、提籃等製品;由苧麻及棉搓揉成線,則透過泰雅織布機完成,在師傅熟練的技術下,看似簡單的步驟,其實都是先計算過,按照設計好的顏色組合排列後不容有誤,才能進一步完成具有時尚感的服飾。

師傅示範編蓆機編藺草。利用苧麻、棉混紡而成的棉麻線,透過師傅細心設計與巧手,編織成美麗的布。

此次展示內容以構樹、大甲藺、月桃、香蕉絲、苧麻,5大植物編織美學呈現,並以「植物‧纏繞」點出創作精神;同時也將介紹台北植物園纖維植物栽培、編織纖維的選材與運用、編織纖維產業介紹與在地發展,在欽差行台這座傳統建築內展出,台灣原創精神更提味。

加入創新  為植物編找出路

70多歲的張憲平師傅,是苑裡人,從家族繼承的是草編事業,使用三角藺(或稱苑裡藺、大甲藺)為編織原料,但是藺草韌性不夠、變化少、花費的時間長,產品有限,因此轉而學習竹編。台灣竹子多,桂竹、孟宗竹、長枝竹、麻竹等,都是很好的材料。竹編張力、彈性夠,變化多又耐用,雖然也費工,不過原料成本比草編來得低。目前會在學校、社區以及文化中心授課,包括藤編都在授課範圍。

不過台灣黃藤數量不多,又有刺,採集不易,藤編材料皆從東南亞進口。

張憲平說,40年前學藝,找不到師傅願意傳授,只能靠自己摸索,過程又辛苦又累;對於年輕人投入此行業,他認為,編織不僅會做,還需熟練,是一條漫長的路,決勝點在於能否創新、求變化,除非能開創新穎的產品,靠手藝生活有困難。

參加展示的野桐工坊負責人尤瑪‧達陸,他製作結合泰雅民族風的服飾,十分具原創風格,曾於福山植物園、雪霸國家公園等處內展示。他認為,植物就在我們周遭,卻往往不知道如何使用;20年前他曾是公務員,在台中市葫蘆墩文化中心工作,眼見館內編織藝品逐漸失傳,決心放棄安穩的行政工作,選擇學藝之路,20年來不悔;對於編織業也不如其他工藝來得為人熟知抱屈。

野桐工坊設計的泰雅服裝秀。(雪霸國家公園提供)

植物產業潛力無限

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副所長林國銓說,林試所陸續發展以不傷樹為原則,例如使用葉子、樹皮、枝條做成小工藝品,一部分推廣到國小勞作課,取代塑料產品。植物所發揮的生態服務無可限量。「例如香蕉樹,除了香蕉可吃,纖維也可以用來編織。」

「我們日常生活所接觸的傳統編織素材,大都已是後製而成,大家很少能夠瞭解從栽植、選材製作至運用的過程」林試所所長黃裕星說,纖維植物的多樣性與物理特性,逐漸成為藝術家選材創作表現最重要的因素,加上是台灣原生種植物,與在地族群、產業發展是個密不可分的有潛力物質。

★「植物‧纏繞-走進纖維植物的世界」特展訊息

  • 展期:2013年12月31日(二)~ 2014年6月29日(日)
  • 地點:台北植物園欽差行台(原布政使司文物館,台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3號)

進一步訊息可洽主辦單位: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台中市葫蘆墩文化中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蜂為藥狂、人為食狂 《蜂狂》反映人類處境

$
0
0
本報2014年1月1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蜂狂劇照(圖片來源:公視《蜂狂》提供)為了讓作物平安長大而使用的系統性農藥,當忙於採花授粉的蜜蜂暴露、吸收後,影響神經系統傳導,出現狂舞的現象,稱之「蜂狂」。這些看似微量無害的農藥,普遍殘留在蔬果作物,透過飲食管道進入人體後,雖不至於導致死亡,長久下來,又有哪些類似蜂狂的現象呢?紀錄片《蜂狂》首度以公共衛生觀點探討蜂群崩解症候群現象,橫跨台、美兩國追蹤相關研究,以今日蜜蜂讓人類得窺明日景象,即將於明(17日)晚間十點於公共電視首播。

在風和日麗平常的日子,大量蜜蜂無端的失蹤或死亡,震驚全球蜂農與科學家,「蜂群崩解症候群(CCD, Colony Collapse Disorder)」因應而生,全球科學家急於找出問題及解方,農藥、蜂蟹螨、基改作物、過勞等因素構築出蜜蜂勞碌終至崩解的生命。

有別過去幾部國外蜜蜂紀錄片,單純探討CCD的成因,此片則從公共衛生、慣性農業及食品安全的角度切入,串聯蜜蜂與人類處境的相似處。

蜜蜂(圖片來源:公視《蜂狂》提供)製作團隊表示,蜜蜂消失事件是一種環境的警報與指標,顯示過多人為的、化學的毒素正慢慢的侵襲著我們的生活環境,我們正處於化學物品充斥的食品世界,因此,人類不得不警醒。台灣蜜蜂更面臨農藥的直接威脅,高劑量的農藥讓蜜蜂接觸後立即死亡;低劑量的農藥則可能殘留在蜜蜂的體內,影響整個蜂巢的健康。

影片中從農藥與人類日常生活的切身相關出發,不僅危害到這一代,還可能會隨著孕婦飲食,進入到肚子裡的寶寶,影響下一代。

製作團隊希望透過「蜂狂」影片,喚醒觀眾正視農藥議題,也提供一個思考的機會,破除食物品牌、蔬果美觀等迷思,主張飲食自主權,吃得健康,照顧自然環境,才能得以永續生存。

「蜂狂」由公視國際團隊與曾以「白馬村」紀錄片獲美國艾美獎與皮博迪紀錄片大獎肯定的日裔美籍導演鄉有人(Al Go)合作、從籌備到製作完成花了兩年時間。

片中包括紀錄了台大教授楊恩誠獨創的蜜蜂刺青辨識系統,是目前追蹤蜜蜂動態的先驅;哈佛大學教授呂陳生的研究,了解農藥對蜜蜂的代謝能力的影響;宜蘭大學學者陳裕文長期接觸蜂農,持續執行田野調查以及主持多項有機農藥實驗。

此外本片也透過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Brenda,說明了長期使用農藥與生長過程產生突變與過動症的關係;從台大兒童心智科醫師高淑芬的臨床研究中,找尋蛛絲馬跡。另外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Hayes說明,農藥污染河川如何改變青蛙的繁殖行為。

穿越大和史,走入「音之景」(下)

$
0
0
作者:范欽慧

※編按:東京城的搏動如此快速,便利讓人與人之間無需交談,生活是電車進站轟隆聲、是店家促銷的廣告聲、手機響起的急促震動聲,或是吃晚餐時那放肆的吸食麵條聲。然而,自然呢?而聲音追尋者又在大和歷史上留下什麼脈絡?且看本日專欄。

走入安靜的大廳,我想我應該是今天第一位上門的遊客。中央博物館的英文名字其實是自然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 and Institute, Chiba),這座博物館是以自然與環境展示為主,於1989年開幕,外觀有如我們的自然科學博物館。這附近還有一大片生態園(Ecology Park),以及野鳥觀察站,整體充滿了自然的氣息。

在日本中央博物館的生態園野鳥觀察舍,欣賞秋日。攝影:范欽慧。

大庭博士愉快的迎向我,在倫敦拿到博士學位的她,能說得一口流利的英文。她先帶我去跟館長崛田弘文見面後,就引我來到一個接待室內,讓我們有機會好好的對話。

大庭昭代博士(左),與我合影。圖片提供:范欽慧。與聲學研究者 大庭昭代博士相會

我問大庭什麼時候開始對大自然的聲音產生興趣?她說,「我從小就對聲音很著迷,我的家鄉在神奈川縣的逗子市,因為那裡靠海,所以我每晚都在海浪聲中入睡,印象中我家旁邊有一個寵物店,養了很多鳥,其中還有一隻是被關在籠子裡的孔雀,牠總是發出很奇特的叫聲,所以我一直到12歲之前,都是在這樣的聲境中成長。」

這樣的音律啟蒙了大庭。然而,對自然的喜歡,應該是在19歲的那年,原本同學召她去觀察飛鼠,但是那次的月夜,她聽到了一種奇特的貓頭鷹鳴叫聲,彷彿是一種奇特的召喚。後來每年的春夏時節,大庭都會來到森林裡觀察這種褐林鴞(Brown Wood Owl)的聲音。後來她有機會去英國唸書時,原本想以知更鳥(Robin)的叫聲來進行動物行為研究,但是當時12月,這種鳥已經不唱歌了,後來就改為研究貓頭鷹。拿到博士學位之後,大庭來到中央博物館投身環境教育,並透過聲音來設計環境教育教案。

這次的展覽,我不僅可以看到大庭過去40年野地錄音的心路歷程,也包括了日本歷史上著名的野地錄音師的生平背景、動物聲學的研究內涵,以及透過聲音風景來進行環境監測與教育的具體成果。此外也另闢一室呈現了日本聲境學會(Soundscape Association of Japan)創立以來20年的重要回顧。

我內心深受感動,彷彿過去十多年來在台灣山林野地錄音的經驗,就是註定要在這裡與大庭相遇,並且分享了她在退休前,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特展。

聲之特展,追索過去與未來

接著,大庭幫我進行展場導覽,入口「千葉之音的今昔比對」已經讓我驚艷。一看錄音師的大名:蒲谷鶴彥,這不就是那位當年曾經來到阿里山錄火車聲的錄音師嗎?我終於能看到本尊的模樣。

1926年於東京新宿出生的蒲谷,從1951年,也就是他25歲時就開始進行野地錄音,當時他幫日本文化廣播電台提供每日5分鐘「清晨之鳥」節目播送,這個節目居然長達50年。我不僅想到我在教育電台製作「自然筆記」時也大約30歲出頭,這節目能撐到我80歲嗎?

蒲谷鶴彥後來於2007年病逝,享年81歲,他所有的錄音都由中央博物館蒐藏,大庭後來也帶我去參觀了層層嚴密保護的庫藏區,這位錄音師一輩子聆聽的自然音律受到永久珍藏,成為日本重要的文化資產;而那樣的精神也留存在每一位野地聆聽者的心中,成了不朽的旋律。

野地錄音師蒲谷鶴彥(圖左)為日本文化廣播電台提供鳥音放送節目,一做就是50年。攝影:范欽慧。

除了蒲谷鶴彥這位大師之外,我還注意到一位錄音師:小山勇,大庭說小山先生今年才過世,原本的工作是一位計程車司機,他因為生了一場大病而走進自然,他認為聆聽天籟治好了他的病,所以一直在記錄各種大自然的聲音。

而小山所記錄的一種鶯亞科的鳥叫聲,至今仍持續在「鶯谷」車站裡播放。聽到這裡,我立刻想起了千葉站的鳥叫聲,我問大庭為什麼日本車站都會放鳥叫聲?「或許是他們相信鳥叫聲可以讓人放鬆吧?!」大庭淡淡的回答,顯然有所保留。我繼續追問:「可是你不喜歡嗎?」「我不希望人們因為聽到這樣鳥叫聲就滿足了,就不願意去自然中聆聽真正的聲音。」大庭繼續解釋:「況且在這些公共區域中播放這些鳥叫聲是很奇怪的,因為季節跟物種都不是屬於這個環境的。」大庭果然是一位懂生態、懂環境的學者,她有更深度的思考。

今昔聲境比對。攝影:范欽慧。我注意到「音之景」的展覽中選擇了3個主要地點,包括了市川東京灣的溼地、大巖寺、生態園的池塘,採用了蒲谷在1955年的錄音,比對2013年的錄音,再配合差距將近60年的照片,這樣的聲境對照不正是我一直希望做的事嗎?

之前我找到了在1997年我於承德路7段大同電子前賞鳥路線的錄音內容,比對了2013年我重回舊地所錄到的聲音,兩相對照下恍如隔世,儘管只有17年的差距,但是身為錄音師,我在日本的展示中找到非常大的鼓舞。

在特展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人類錄音器材的歷史,從1877年愛迪生發明留聲機,用蠟管錄下聲音開始,人類的錄音方式從磁帶到現代的數位記錄,有如一門科技演進的考古史。我自己用的錄音機,從Sony卡帶機、到HHB MD,到現在Sound Device的CF卡數位錄音機也參與了時代的改變,我不禁揣想,或許有一天,我的錄音機也會成為博物館的蒐藏。

展場展示了各時代的錄音器材。攝影:范欽慧

展覽中也針對日本古典文學,來探討日本人與自然聲境的文化關連。比如源氏物語中的鈴蟲章節,談到源氏與三公主在皎白月色下,聆賞鈴蟲音律的情節。其實中國古詩詞中,也不乏賞析自然聲境的情趣,比如「留得殘荷聽雨聲」,或是元曲中:「砧聲止,蛩聲切,靜寥寥門掩清秋夜。」這番從動到靜的情韻,
從古到今,仍讓人玩味再三。

帶著孩子出門聽,成聲境紀錄高手

而我對大庭多年來透過聲音來進行感官教育,甚至帶著孩子透過錄音記錄來聆聽自然聲境的做法,特別感到有興趣。不過大庭表示,這些器材後來的零件廠商都不出了,各種錄音設備不斷的推陳出新,博物館能提供的資源有限,但是有些孩子透過適度的引導,都成為非常厲害的聲境記錄高手,不但在物種的辨識度上功力驚人,後來還以設計不同的主題來進行環境研究,展現高度的熱情與動機,這也帶給我非常多的啟發。

大庭昭代博士發展的環境教案,帶著孩子紀錄自然聲境,啟發了許多小小聲境紀錄家。攝影:范欽慧。

透過聲境研究,瞭解、修復環境

接著,我轉到另一個展場,「日本聲境協會二十週年展」。一開始,我就注意到海報上引用Murray Schafer對於聲境的詮釋,以及討論噪音與環境的衝擊與傷害,我就知道我來對了地方。在呈現協會過去多年來所推動的活動中,我對其中幾個主題產生興趣,一個是如何透過聲境的概念,來串連聲音與歷史的記憶,特別是透過日本庭園來設計,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想法與實踐。

另外,我也發現,原來透過「聲境」研究,不但可以了解環境的轉變,甚至協助修復環境。所以日本聲境協會甚至在福島核災事件後,進入災區進行定點追蹤與研究,這其中有兩位重要的人物也是我此行拜訪的學者,大庭提醒我,明天你就可以去筑波找大谷先生,他會告訴你更多故事。

這趟旅行究竟會走向什麼樣的聲音風景?明明都是我從來沒有參與過的事件,為何對我有一種強烈的熟悉感?我知道,有一種共同的聲音在其中迴盪,一種細緻的情感相互牽連。原來尋著聲音的線索,我不但可以聽見「過去」,也能聽見「未來」。

這趟旅行究竟會走向什麼樣的聲音風景?尋著聲音的線索,我不但可以聽見「過去」,也能聽見「未來」。攝影:范欽慧。
 

日議員組團來台:「地震國必須告別核電」

$
0
0
本報2014年1月16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地震國必須告別核電!」繼去年日本前總理菅直人來台,包括河野太郎、近藤昭一、阿部知子和加藤修一4位日本國會議員,與國會事故調查委員田中三彥近日也來台參訪,並在16日舉辦演說,不但帶來第一手的福島核災調查資料,更再三勸告同為地震國的台灣,一定要儘早告別核電。

此次來台的日議員為「零核電之會」成員,此會在2012年由日本參眾兩院議員跨黨派組成,正式成員共64人,旨在終結一切核能發電措施。至於田中三彥所屬的「福島事件國會調查委員會」,是日本立憲百多年來,第一次依法設在國會內的中立調查組織。

福島核災成因至今未明 調查員:不能說與地震無關

田中三彥與其參與的調查報告書

「不能說福島核災與地震無關!」曾對福島核災進行半年調查的田中三彥表示,福島核災發生的真正原因為何,至今仍未調查出定論,但日本政府、東京電力公司與日本原子力規制委員會卻一再堅持福島核災與311大地震無關,甚至撰寫報告送到國際原能總署,希望繼續重啟核電之路。

但田中三彥指出,地表震動造成外部電源喪失,變電所的電力無法送入而發生「全黑」、重要配管機器結構物都發發生嚴重的損失與破壞、或是海嘯使備用柴油發電機設備進水發生損害,不管三者中的哪一項造成福島核災,都是因為地震而起。「如果沒有地震就不會發生這些事情,這是毫無疑問的。」田中三彥更指出,核能工業鏈對此充耳不聞,是因若承認核災與地震有關,便得重新檢驗之前所造每座核電廠的耐震能力。

台灣地震危機更甚日本 大地震週期快了數倍

應該嚴肅看待地震對核電廠造成危害的不只日本,日本文科省一再警告「南海9.1」級地震即將於30年內發生,並極可能波及台灣,但台灣人至今知情的卻不多。原能會甚至找來日本擁核學者石川迪夫背書,發表「不管是新舊電廠都不會受地震影響」的言論。

但台大地質科學研究所教授陳文山表示,台灣面臨的地震危機更甚日本,實際檢視台灣核電廠與斷層的關係更會發現,核一、核二廠分別距離山腳斷層5公里與7公里。山腳斷層曾在1867年發生「基隆海嘯」,金山地區便有記載,海嘯高達近13公尺,而核二就在孕震帶正上方,比核一更加危險。陳文山表示,核一雖不在孕震帶上,還是距離斷層太近,安全係數只有0.4G,若地震超過7級,恐怕承受不住所產生的地表加速度。

核三廠則直接座落在恆春斷層正上方,陳文山指出,1721年台南高雄地區也曾發生海嘯,古書上記載死傷人數從百到萬人都有。

台灣活動斷層與大地震時距比較表陳文山說,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於2010年公佈的台灣活動斷層分佈圖中,便可見到有33條活動斷層,且高度與都會區的分佈重合。而台灣近百年來有10個7.0級以上的大地震,陳文山更提出活動斷層發生大地震時距比較圖表,顯示日本的週期是1000年,但台灣由於地層年輕,累積能量快速,車籠埔斷層的週期是350到400年,花東縱谷斷層則為200年。

他進一步解釋,台灣東北有琉球海溝、南有馬尼拉海溝這兩條隱沒帶斷層,在南亞與311海嘯之後,國際間認為隱沒帶斷層將發生8.0級以上的地震,若發生在深海,便會造成大海嘯。

台灣活動斷層與都會人口密集分布區高度重疊。

台電拒開放核一廠 日議員:這種態度正是危險所在

地震多、人口密集,台灣在國際的心目中,早列為極危險區域,因此來台的日本「零核電之會」國會議員對此也感到憂心,直說不知道若發生事故,大台北都會區的600萬人該怎麼疏散。

「零核電之會」成員原訂明日參訪核一廠,經過外交部交涉後,台電仍堅持安全為由,拒絕外國人進入核一廠。

對此,我國立委田秋堇以「國民黨立委蔡正元都能進入日本核電廠參觀了,為何日本議員不能?大概是怕讓田中三彥看出問題,台灣的電廠果然更危險!」反譏。河野太郎更表示,這顯示台、日電力公司都一樣,習慣隱匿事情,同樣不願意將資訊透明化,這樣的態度才是最危險的,沒有完整資訊,全民無法對核能有正確的對話與討論。

他們更駁斥日前台灣當局以311大地震中無事的「女川核電廠」為典範之詞,指出女川核電廠同樣曾發生外部電力喪失、且僅高過海嘯1公尺,沒有發生事故真的是運氣好,並無任何一點值得台灣學習,反觀要是海嘯再高一點、震動再大一點,福島、女川與東海三座核電廠都發生事故,整個日本東岸就會毀滅,議員們強調,「在日本,沒有人會說要效法女川。」

加藤修一與近藤昭一表示,日本目前正在積極開源與節流,除了提出節能對策,也預計從地熱與海洋等再生能源能,發展出足以替代核電的電量。

阿部知子強調,「零核電之會」曾對日本目前現存的50座反應爐排名,要求從最危險的開始廢爐,至少有28座應立即廢止。而再生能源的發展與廢核速度是否能加快?端賴全國人民的想法和態度。

不輸貓熊 台灣黑熊保育只差沒行銷

$
0
0
作者:林國彰(林務局野生物保育科長)

台灣黑熊母子,圖片由黃美秀提供。

最近很多人質疑:政府只關心大陸來的貓熊,反而對本土的臺灣黑熊不聞不問。

其實農委會(林務局、特生中心)、各國家公園對黑熊的保育工作每年投入的經費也有好幾百萬,倒是沒給貓熊一毛錢。貓熊的經費都是台北市立動物園自己編的,但他們確實很會行銷,廠商業者贊助資源更多。

農委會執行工作簡述如下:

一、棲地保護及違法查緝

臺灣黑熊係屬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保育類瀕臨絕種野生動物,有關其保育工作,首重棲地保護及違法行為之查緝取締。

長期以來,林務局積極規劃並交由所屬機關執行各項保育工作,目前我國為保育目的所劃設之各式保護區,計有自然保留區(21處)、野生動物保護區(18處)、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35處)、國家公園(8處)、國家自然公園(1處)及自然保護區(6處)等,總計陸域部分之面積約為695,083公頃,約占臺灣陸域面積19.21%。

為強化野生動物棲地之經營管理成效及落實野保法,林務局所轄各林區管理處之護管人員定期巡視國有林班地,執行相關查緝取締工作,並拆除查獲之各式非法獵具。經統計我國近5年移送法辦有關保育類熊科動物及其產製品者計4案,其中法院判決有罪3案,檢察官緩起訴處分1案。

二、禁用獸鋏

依現行野保法規定,獵捕野生動物原則上不得使用獸鋏,如有該法第21條各款所定情形或原住民族基於其傳統文化、祭儀,而有獵捕、宰殺或利用野生動物之必要者,例外得使用獸鋏。惟近年來因獸鋏不當使用致野生動物或犬貓等動物斷腿傷殘案件時有所聞,有礙我國保育及動物保護之形象,農委會已擬具野生動物保育法第19條、第21條、第21條之1、及動物保護法第14條之1、第29條之修正草案規定,全面禁用獸鋏,於2013年11月函報行政院審查。

三、黑熊保育研究計畫

經統計,農委會近十年針對臺灣黑熊主題之保育研究計畫計有23項,其中特生中心長期進行黑熊的行為及生理試驗研究,包括食性、消化代謝、繁殖及育幼等,成果豐碩。人工繁殖部分已成功配對生育3次,分別於2001年、2005年及2007年均育有小熊出生且成長茁壯;此外,拍攝小熊成長過程中的影像資料,出版「臺灣黑熊繁殖的奧秘-黑熊小妞的誕生與成長」及「Happy與Bingo-兩隻熊的成長故事」兩片DVD,將難得一見的繁殖育幼畫面完整呈現。特生中心將於2014年度和社團法人臺灣黑熊保育協會合作,在該中心舉辦「黑熊探險家」特展(預定於2014年1月20日開展),屆時邀請各界關心黑熊保育的人士蒞臨關心和指教,藉此推展保育的觀念。

四、黑熊復育工作狀況

臺灣黑熊圈養族群是保育與研究的重要資源,為使圈養個體發揮最大之教育研究及保育功能,林務局、特生中心及國內相關之公家圈養單位,整合目前所飼養31隻黑熊之現況與相關資源,經由遺傳技術與野外臺灣黑熊比對結果,確認其中9隻之遺傳性狀與野外較有一致性,應優先進行復育繁殖。

此外,為促進臺灣黑熊保育、域外族群管理及復育,林務局推動國內16個公私立動物園及保育機構於2012年簽署「臺灣黑熊復育合作保育宣言」,首次為臺灣黑熊保育攜手合作,成為開創性先例。

其中,5個臺灣黑熊照養單位(包括特生中心、臺北市立動物園、高雄市壽山動物園、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及六福村野生動物園)組成「臺灣黑熊復育計畫工作小組」,定期召開會議討論動物調度、配對繁殖等相關工作之執行。

透過全臺黑熊照養單位之整合,建立國內公私部門之合作機制、整合圈養空間、分享動物資訊與經驗,以及動物飼育、管理、醫療、繁殖等知識和技術,實質建立穩定健康之臺灣黑熊復育族群;於研究面、技術面、教育面乃至實質動物個體,連結野外黑熊與復育族群,以達到保育臺灣黑熊之目的。

※本文作者林國彰是林務局野生物保育科長,讀者對黑熊保育尚有疑問可電話洽詢,02-23515441轉654。

減重不只是你的事 少肉多健康地球需要你

$
0
0
作者:Green Inside

環保團體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與德國亨利‧伯爾基金會(Heinrich Boell Foundation)在2014年開春發表了一份全球工業化畜牧業現況報告:《肉食輿圖》(MEAT ATLAS),以地圖集呈現畜牧業對全球生態、社會的影響。這份68頁的報告從自由貿易、食品安全、水資源、土壤、生物多樣性、市場需求、勞工、文化、生活形態等眾多議題切入,討論追求經濟規模極大化的工業化畜牧業在全世界造成錯綜複雜的糾結影響。

舉例來說,由於發展中國家經濟持續成長,對肉類需求也急速增加,已開發國家的跨國食品公司打著自由貿易的旗幟大舉進軍這些新興市場,重重打擊了開發中國家原本小農或是家庭式的畜牧形態。

另一方面,出口國圈養的經濟動物多是以穀類飼養,當國內穀類生產不足時,跨國公司便從國外進口穀物或到國外尋找耕地,又直接或間接造成巴西等開發中國家雨林迅速消失變為耕地。國際穀物價格攀升使得中低收入人民難以負擔,更影響開發中國家的農業發展。而種植穀物施用大量化肥,造成土壤流失、也耗用稀少的水資源,化肥裡的硝酸鹽進入地下水後,可能成為飲用水,對人類有致癌風險;硝酸鹽被雨水沖入海洋後,又造成海水缺氧,本來應該是海洋生物最豐富的沿岸反而變成死亡海域(Dead Zone),造成海洋生物多樣性及食物鏈的浩劫。

然而,在一面倒的壞消息裡,也是有些許希望存在。這份報告認為,消費者意識提升對畜牧業可以產生巨大影響,都市化、社區型的畜牧形態應受到鼓勵。越來越多開發中國家的消費者意識到工業化畜牧業無法保證食品的品質及安全,有些成為素食或半素食者,減少肉類消費;有些消費者則轉而尋求重視動物福利、友善環境的生產者,或更進一步從被動轉為主動介入生產過程,成為「協同生產者」(Co-Producer)支持社區型農業。

社區裡的小農除了豢養雞鴨牛豬等經濟動物,也種植蔬菜穀物,消費者事先付款買下小農的所有產品,讓生產者得以支付生產過程需要投入的資材及開銷,兩者共同承擔可能的風險。這種方式讓消費者更了解他們的食物,生產者也得以避免市場波動的影響,動物可以得到較好的照顧,而動物的糞肥可施作在農作物上,減少化肥使用,也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同時,相關法規也需要加以修改,報告提出停止補貼大型畜牧業、規定畜牧業者需自種至少一半的飼料或牧草、禁止在動物飼料或飲水中加入抗生素、將畜牧業納入動物福利法規涵蓋範圍等四項訴求。

對照台灣,最近這幾年的確也出現追求健康蔬食的風潮,有些畜牧業者也利用動物糞便發電、做肥料,減少化肥使用,但是在動物福利上,可能還有許多努力的空間。

澳洲蜜蜂身背微小感應器 有望解開蜂群消失之謎

$
0
0
本報2014年1月17日綜合外電報導,江惟真編譯,蔡麗伶審校

全球千萬蜂巢崩壞,殺蟲劑究竟扮演何種角色?澳洲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主持的研究團隊在約5000隻澳洲蜜蜂身上裝上微小的感應器,針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以了解全球各地蜂巢快速崩壞的真正原因。

蜜蜂。(圖:jlodder)

蜂群衰竭失調症導致蜜蜂數量快速減少,並在過去6年間造成全球超過1千萬個蜂巢毀壞。研究團隊將蒐集數個世代蜜蜂的動作和習性資訊,深入瞭解蜂群衰竭失調的原因。

研究地點在澳洲的荷巴特。接下來的2個月,這些蜜蜂將背著大小僅2.5公厘x2.5公厘的微感應器,就像背著一個高科技背包。科學家會將蜜蜂放進5℃的冰箱中,讓蜜蜂睡著,接著小心透過顯微鏡將感應器裝在蜜蜂背上,再將蜜蜂放回蜂巢。

科學家在澳洲蜜蜂身上裝上微小的感應器。(衛報影片截圖)

CSIRO將研究4個蜂巢,每個蜂巢有約50隻被追蹤的蜜蜂。其中2個蜂巢給食一般花蜜和花粉,另外2個蜂巢的花蜜和花粉則含有少量可能和蜂群衰竭失調有關的殺蟲劑。

「微感應器將蒐集蜜蜂移動距離遠近、後面有多少蜜蜂跟隨等資訊。我們將能觀察到蜂巢的變化,如蜜蜂是否返回蜂巢時間變晚了或是跑去其他蜂巢等。」CSIRO首席科學家Paulo de Souza說。

如此科學家將能夠研究殺蟲劑對蜜蜂授粉和產蜜的影響。蜜蜂的行為非常規律,任何的改變都能輕易觀察出來。

全球人類常吃下的食物中有三分之一需要蜜蜂授粉。CSIRO說,研究結果將提供農民更多關於蜜蜂的知識。研究結果也將讓政府得以針對特定殺蟲劑制定出決策。去年12月1日起,歐盟已禁止農民使用3種可能傷害蜂群的殺蟲劑。

澳洲的蜂群目前還沒有出現衰竭失調或致命的蜂蟎。蜂蟎是一種寄生蟲,肆虐了世界各國的蜜蜂族群。但De Souza說,澳洲蜜蜂目前雖然健康狀況良好,並常出口至海外授粉,但仍可能受到威脅。

「我們不知道澳洲蜜蜂可以維持目前的狀態多久,殺蟲劑和花粉單一化的栽種型態都可能對蜜蜂不利。我們研究的重要性在於預防未來可能的蜂群衰竭失調。」

研究團隊也計畫再縮小感應器以研究蒼蠅、蚊子甚至更小的有翅昆蟲。「蜜蜂很厲害,牠們很快就能適應背上的感應器,並且專心地執行他們的日常工作。果蠅就學得比較慢了。」

【參考資料】


棕櫚油商焚雨林 印尼法院判賠千萬美元

$
0
0
摘譯自2014年1月12日ENS印尼,亞齊,米拉務報導;沈軒宇編譯;彭瑞祥審校

印尼法院日前對於棕櫚油企業PT Kallista Alam違法焚燒大片赤巴(Tripa)泥炭地森林做出判決。由印尼環境部起訴的罪名成立,PT Kallista Alam面臨940萬美元的罰款,法院並下令沒收該公司5769公頃的所有土地,且須支付2080萬美元的費用以復育遭破壞的雨林,每延遲繳納罰款與復育費一天,就必須支付423美元。

猩猩、犀、象、虎共存泥炭地森林 世界唯一

赤巴泥炭地森林位於印尼蘇門答臘列尤擇(Leuser)生態區內,是紅毛猩猩與蘇門答臘虎的棲地,也是世上唯一可同時發現犀牛、大象、老虎、紅毛猩猩的地方。

蘇門答臘過去曾經有約6500隻紅毛猩猩,赤巴是其中一個主要棲地,1990年代尚有2000至3000隻紅毛猩猩在此棲息,時至今日僅剩數百隻存活。科學家表示可能有高達100隻紅毛猩猩死於雨林焚燒,且紅毛猩猩不是唯一遭受雨林焚燒迫害的物種,當地的蘇門答臘虎、馬來熊以及其他數種保育類動物也身受其害。

蘇門答臘紅毛猩猩保育計畫負責人Ian Singleton說,「赤巴地區是蘇門達臘境內唯三保有紅毛猩猩的泥炭地雨林。泥炭地雨林的每平方公里紅毛猩猩密度是旱地雨林的4倍之多,這些泥炭地森林已被認定為紅毛猩猩的首要棲地。」

棕櫚油商未授權先開墾 遭法院駁回

2011年8月時,PT Kallista Alam曾在亞齊政府的授權下取得開墾1605公頃赤巴雨林的權利。但在國際施壓下,印尼環境部決定調查該企業的開發許可證。政府代表2012年9月根據棉蘭高等行政法院的判決,證明許可證為非法,並撤銷其權利。

在PT Kallista Alam的上訴下,2013年5月亞齊行政法院駁回了撤銷令。但有消息指出,PT Kallista Alam在取得許可證之前,就已經在赤巴雨林開始焚林行為與開墾棕櫚林地。

根據訴訟中的證詞,PT Kallista Alam在列尤擇生態區的許可已經在2011年2月到期且未獲當局展延。檢察官表示,「這意味PT Kallista Alam從來沒有正式取得開墾雨林的許可。」米拉務地方法院的裁判長也說:「PT Kallista Alam非法焚燒雨林地帶的行為,已經違反了2009年第32號關於環境保護與管理的國家法規。」

PT Kallista Alam則否認違反任何環境相關的法規,並聲稱自身行為並未對環境造成污染與破壞。對於環境部的指控,該企業表示內容不夠明確且缺乏確切證據,因此不具有法律基礎,並表示在赤巴地區的焚林開墾行為都在合法範圍內。

開創性判決 警示相關企業

印尼環境論壇亞齊支部負責人Muhammad Nur表示,「這樣開創性的判決對那些在亞齊摧毀保護區雨林,且相信他們可以置身事外的企業,如PT Surya Panen Subur II、PT Dua Perkasa Lestari、PT Gelora Sawita Makmur和PT Cemerlang Abadi無疑是一道警示,他們都將面臨金額龐大的罰款,有些公司負責人與高階主管也可能面臨個人刑期。」

永續發展與文化交流基金會(Paneco Foundation)的Graham Usher也說:「列尤擇生態區對當地甚至是國際,都提供了鉅額的環境福利。亞齊地區與列尤擇生態區相關的收益每年就超過4億美元,若將其碳匯功能對減緩氣候變遷的助益納入的話,每年的效益可能超過數十億美元。」

Muhammad Nur補充,亞齊省議會正在推動一個新的區域計劃,這個計畫完全忽略列尤擇生態圈的保育地位,反而打算開放現有保育林,開拓道路取得林產和礦產。這將終結亞齊永續發展的機會並進一步破壞許多重要流域生態,發生洪災、土石流與其他天災的機率將大幅增加。「我們希望藉由PT Kallista Alam的判決案例可以作為一個警告,我們很感謝法官在這種情況下,做了一個公正,公平的裁決。」他說。

印尼雨林快速消失 棕櫚油業是主因

在1960年代,印尼還有82%的國土被雨林覆蓋,但如今卻是森林砍伐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過去亞齊曾是蘇門答臘島內最多雨林覆蓋的省分,但僅在20年間就失去超過三分之一。據估計,2000至2010年間就有112.5萬公頃的雨林消失。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07年公佈的報告,棕櫚油產業是目前馬來西亞和印尼雨林遭受破壞的主要原因。全世界有將近90%的棕櫚油產自印尼與馬來西亞,印尼每年生產進2700萬噸的棕櫚油,佔世界消費量的50%,產出近200億美元的出口產值。目前印尼的棕櫚林地已有900萬公頃,預計2025年可能會增加至2600萬公頃。

隨著棕櫚油需求的增加,雨林被破壞的範圍也隨之增大,根據列尤擇生態管理局的數據顯示,列尤擇生態區2005年至2009年之間就有3.6萬公頃雨林消失。

Palm Oil Company Fined Millions for Burning Sumatran Forest
MEULABOH DISTRICT, Aceh, Indonesia,‎ January 12, 2014 (ENS)

An Indonesian court has found the palm oil company PT Kallista Alam guilty of illegally burning large swathes of the Tripa peat forest, which lies within Sumatra’s Leuser Ecosystem, the only place on Earth where tigers, elephants, rhinos, and orangutans can be found living together in the wild.

The court ordered the company to pay 114.3 billion rupiah (US$9.4 million) in compensation and 251.7 billion rupiah (US$20.8 million) to restore the affected areas of forest.

The case wasbrought against PT Kallista Alam by the Indonesian Ministry of Environment.

“This is a clear message to companies working in Aceh who think they can destroy protected forests and get away with it,” said Muhammad Nur, chairman of the Aceh branch of the nonprofit group Walhi, or Friends of the Earth Indonesia.

The senior judge at the Meulaboh District Court, Rahmawati SH, said PT Kallista Alam had illegally used fire to clear forest land and was in breach of National Law N° 32/2009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The court also ordered the confiscation of 5,769 hectares of land managed by PT Kallista Alam and set a 5 million rupiah (US$423) daily fine for each day the company delays paying the compensation and restoration costs.

Kamaruddin, a lawyer working with communities in the Tripa region, said the court ruling should serve as a wake-up call to any company thinking of investing within the Leuser Ecosystem, which is a National Strategic Area. “They could suffer the same fate as PT Kallista Alam.”

He said it should also be a reminder to others who deliberately burn forests, or allow forest burning within their concessions, that they could also be prosecuted. “The judges’ decision in this case clearly illustrates a move towards improved law enforcement against environmental offenders in the region.”

The director of the Sumatran Orangutan Conservation Programme, Ian Singleton, welcomed the ruling and said the level of interest in Tripa and the Leuser Ecosystem worldwide “shows clearly just how seriously concerne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s right now about  the fate of these forests and their globally important biodiversity.”

The Tripa swamp forest is a last bastion for orangutans and is home to many other endangered species.

Walhi said that the groundbreaking verdict is the result of just one of several civil and criminal prosecutions underway against PT Kallista Alam and four other oil palm companies with concessions in Tripa, namely PT Surya Panen Subur II, PT Dua Perkasa Lestari, PT Gelora Sawita Makmur, and PT Cemerlang Abadi.

“Each faces the possibility of serious financial consequences as a result of their illegal clearance, burning, and drainage of Tripa’s unique peat swamp ecosystem. Some of the company directors and members of senior management also risk prison terms in cases against them for their actions on the ground,” said Walhi.

Endangered Species

There are only about 6,500 orangutans remaining in Sumatra, and one of the densest populations is in Tripa.

Up to 100 orangutans are thought to have perished in forest clearing and peat burning in Tripa, and experts say they are now close to being exterminated in the area.

There were some 2,000 to 3,000 orangutans in the area in the 1990s, but only a few hundred are left today.

Orangutans are not the only animals in jeopardy as the Tripa swamp is slashed and burned; the area has also been home to Sumatran tigers, Malayan sun bears and other endangered and protected wildlife.

Singleton said, “Tripa is one of only three remaining peat swamp forests left containing orangutans in Sumatra, and it’s impossible to overstate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every last hectare of each of them.”

“Orangutan densities can reach as high as eight per square kilometre in these areas, compared to an average of around only one or two per square kilometre in dryland forests,” he said.

“These peat swamps have justifiably been referred to as the ‘orangutan capital of the world’. The Leuser Ecosystem also offers the only real hope of survival for Sumatra’s other key iconic megafauna: the Sumatran tiger, rhino, and elephant.”

Graham Usher, a landscape protection specialist with the Swiss-based PanEco Foundation, said the court’s decision was a huge victory. “It represents one significant step in the right direction, but I think many more such steps are needed before we will really see a change in the behaviour of companies and officials.”

Usher said the Leuser Ecosystem provided locally and globally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services. “For Aceh alone these have been valued in excess of US$400 million per year, and the region’s contribution to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through its carbon sequestration function probably stretches into billions of dollars.”

“It is very encouraging that companies and decision makers destroying these services in Indonesia are finally being held accountable for the economic damage their illegal activities cause,” said Usher, “and all credit is due to the 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 for their efforts in prosecuting this case.”

International Protests

In August 2011, the then governor of Aceh province, Irwandi Yusuf, granted PT Kallista Alam a permit to develop a 1,605-hectare oil palm plantation in the heart of Tripa.

After a large-scale international protest, the Indonesian environment ministry decided to investigate the issuance of the permit.

In September 2012, Governor Zaini Abdullah revoked the permit in accordance with a ruling by the Administrative High Court in Medan, which said the license was illegal.

PT Kallista Alam appealed and, in May 2013, the Banda Aceh Administrative Court ruled in the company’s favor and overturned the revoking of the permit, saying that it was not legally binding because the court decision was being challenged in the Supreme Court.

PT Kallista Alam’s Supreme Court appeal has since been rejected in a ruling that supercedes that of the Banda Aceh court.

Spatial Plan Endangers Ecosytem

Muhammad Nur said that Aceh’s parliament is pushing the new spatial plan, which they recently legalized with a new Provincial Government Regulation, known locally as the Qanun RTRW Aceh.

“The Qanun completely ignores the protected status of the Leuser Ecosystem, and the intention is to open up large areas of protected forests for road building, mining, and palm oil and timber concessions,” said Nur, who heads the Aceh branch of Walhi.

“This will, in effect, end Aceh’s chances for long-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it will cause further destruction of critical watersheds, leading to ever more frequent flash floods, landslides,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disasters,” he said.

“The companies lobbying for this new plan, and the Aceh government itself, should be held accountable for all the damage that will ensue,” said Nur on Thursday. “We hope yesterday’s result will serve as a strong warning that if you destroy our forests, we are not afraid to fight back.”

“We thank the judge for delivering a just and fair verdict in this case, and all the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who have been calling for enforcement of national laws protecting the Leuser Ecosystem,” said Nur. “This will be a long battle, but it is one we simply cannot afford to lose, no matter what the cost.”

According to local media reports, the draft spatial plan has been submitted to the Ministry of Home Affairs for review.

Singleton is one of the leading voices against the plan. “In addition to our ongoing campaign to save and restore the Tripa peat swamps, the Sumatran Orangutan Conservation Programme is also trying to block the new spatial plan.”

“If approved, this new plan would result in the rapid devastation of most of Aceh’s remaining lowland forests,” said Singleton. “It will not only seriously impact biodiversity and regional carbon emissions, but also seriously jeopardise the lives and livelihoods of many thousands of Aceh’s four million people.”

“Flash floods already kill hundreds in Aceh each year and floods and droughts have major impact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Human deaths and economic losses to local communities will both increase dramatically if these developments are not stopped immediately,” Singleton warned.

Usher said, “Much of Aceh’s remaining forests are on steeply sloping terrain that should be off limits to development under existing spatial planning regulations. Clearing forests and building roads in such areas is simply not safe.”

The Asia chapter of the Association for Tropical Biology and Conservation says that Aceh’s forests are “essential for food security and regulating water flows in both the monsoon and drought seasons to irrigate rice fields and other cash crops. Forest disruption in Aceh’s upland areas will increase the risk of destructive flooding for people living downstream in the coastal lowlands.”

Devastating Fires

At least 2,800 hectares of the Tripa forest were devastated by fires in March 2012, and most of the hotspots occurred on the deepest peat.

In just five days, there were no less than 87 fire hotspots in three of the oil palm concessions within Tripa – those owned by PT Kallista Alam, PT Surya Panen Subur II, and PT Dua Perkasa Alam.

This was the highest intensity of fire hotspots recorded in a five-day period in Tripa since satellite monitoring of Indonesia’s fire hot spots began in late 2000.

Demand for Palm Oil

The international demand for palm oil is massive. According to the global conservation organization WWF, about half the packaged food now found in supermarkets contains palm oil. It is present in all kinds of produce ranging from biscuits and peanut butter to chocolate and ice cream. It’s in all kinds of ready meals and breakfast cereals, and in shampoo, cosmetics, shaving cream, soap, and industrial lubricants.

Palm oil is now also being used to make biofuel, the production of which actually increase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s recently as the 1960s, 82 percent of Indonesia was covered with tropical rainforests, but the country now has one of the fastest deforestation rates in the world.

Between 1990 and 2005, Indonesia lost more than 28 million hectares of forest, including 21.7 hectares of virgin forest. It is estimated that, from 2000 to 2010, about 1.125 million hectares were lost.

Aceh has the most forest cover of any province on the Indonesian island of Sumatra, but has lost more than a third of its forests in the past 20 years.

According to a report published in 2007 by 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palm oil plantations are currently the leading cause of rainforest destruction in Malaysia and Indonesia.

Close to 90 percent of the world’s palm oil is produced in Indonesia and Malaysia. Indonesia’s oil palm plantations already cover some nine million hectares and there are projections that 26 million hectares of the country could be covered by palm oil plantations by 2025.

The country produces close to 27 million tonnes of palm oil a year, which is nearly 50 percent of the estimated global consumption of 58 million tons in 2013. The monetary gain is US$20 billion in export earnings.

The Aceh branch of Walhi believes there is intense pressure on Governor Abdullah to allow the Leuser Ecosystem area to be used for oil palm cultivation.

According to Walhi Aceh, five oil palm plantation companies have applied for permits to cultivate palm oil on sites within the Leuser Ecosystem, in East Aceh and Aceh Tamiang.

There are statistics showing that 36,000 hectares of the ecosystem were deforested from 2005 to 2009. Data analysed by the Leuser Ecosystem Management Agency showed that, in early 2005, 1.982 million hectares of land in the ecosystem was covered by forest. In 2009, there were 1.946 million hectares of forest left.

It has been alleged that PT Kallista Alam started clearing the Tripa peat forest and planting oil palms well before their permit was issued.

It has been stated in testimony during criminal proceedings that the company’s site permit expired in February 2011 and was not extended by the regent of Nagan Raya because the site in question is located within Leuser Ecosystem.

The prosecutors say this means the company never had formal permission to clear the forest and should never have been granted a permit by Irwandi Yusuf.

PT Kallista Alam has denied violating any environmental laws. It said it hadn’t caused any environmental destruction or pollution and called the environment ministry’s allegations obscure, unclear, and lacking in evidence.

The company said there was no legal foundation for the ministry’s allegations about environmental damage. It challenged the validity of the data presented by the ministry and said any burning it carried out in the Tripa forest was done in line with regulations.

※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動權團體捐人體模型 「創傷者」年救千隻實驗動物

$
0
0
本報2014年1月17日綜合外電報導,許惠婷編譯,鄒敏惠審校

動物權團體近日捐贈64具人體模型給伊朗、墨西哥、蒙古等9個國家,因為他們本身缺乏足夠的經費購買。這些模型將運用在高級創傷救命術課程(註)中,並完全取代活體動物,估計一年即可拯救1,000隻狗、豬、羊等動物。

受訓醫師使用TraumaMan練習。(圖片來源:PETA)

以人體模型教學 美、加專業訓練使用率高達98%

美國外科醫師協會2001年起允許ATLS課程使用人體模型「創傷者」(TraumaMan)替代活體動物教學及練習。據統計,現今在美國及加拿大,有高達98.5%(277/281)的ATLS課程使用人體模型替代活體動物教學及練習,每年訓練超過30,000名醫師,只有4所學校在課程中使用活體動物。研究並顯示,兩相對照下,ATLS的受訓學生認為以人體模型進行教學與練習是比較用活體動物好、且值得採用的方式。

這種專業的人體模型除可供學生反覆練習,大幅減少活體動物的犧牲,又攜帶方便。但造價並不便宜,一具模型要價24,000美金、供替換的擬真皮膚則需1,000美金

為了能在世界更多地方推廣以模型替代活體動物,人道對待動物協會(People for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PETA)和製造商Simulab合作,開發較便宜的模型。這個版本的模型省略了一些功能,例如皮膚不會流出假血、肺部活動則是由腳踏板驅動而不是電動幫浦;但一樣具有擬真的皮膚、組織、肋骨、內臟讓學生練習。

活體動物教學過時 受訓學生強推TraumaMan

PETA並購買並捐贈給玻利維亞、哥斯大黎加、埃及、伊朗、約旦、墨西哥、蒙古、巴拿馬和千里達。PETA樂觀表示,使用動物教學已是過時的,以人體模型教學將對醫生、病患及動物都帶來好處。

曾經使用過TraumaMan的受訓學生表示「強烈推薦!」、「我覺得使用TraumaMan的外傷急救訓練課程是我遇過最接近真實情境的;他很方便使用,而且給訓練過程增添了真實性,是很棒的工具。」

註:Advanced Trauma Life Support,簡稱ATLS。是針對參與外傷醫療的第一線醫師設計的課程。

【參考資料】

還要塞多久? 淡水台二線工程做不完

$
0
0
本報2014年1月17日台北訊,洪郁婷整理報導

安全島未復原,圍籬便已拆除。來源:整頓台2線舉牌小組

新北市淡水區紅樹林到竹圍路段,管線工程自去年延宕至今年,造成路面不平,並迫使車輛必須S型行駛,使堵塞情況惡化。而面對民怨壓力,竟在完工前先拆除圍籬,更造成交通安全疑慮。

昨(16日)整頓台2線舉牌小組來到新北市政府前,要求新北市政府正視淡水的交通問題,改善堵塞情形並確保用路人安全。

人孔蓋未復原就拆圍籬 道路險象環生 

整頓台2線舉牌小組成員王鐘銘要求新北市府正視淡水交通問題。來源:整頓台2線舉牌小組整頓台2線舉牌小組成員王鐘銘指出,台2線管線工程延宕,新北市政府受到強大民怨壓力,卻未善盡督工讓工程繼續拖。更嚴重的是,明明尚未完工,施工單位在新北市政府的強制要求下趕撤圍籬。但告示牌、怪手、三角錐等機具還在現場,人孔蓋、安全島也未恢復原狀,路面凹凸不平,險象環生。

新北市政府由新建工程處副總工程司馮兆麟代表接受陳情,王鐘銘要求,不能為了表面完工,撤除圍籬危及道路安全;馮兆麟回應:尚未完工。王鐘銘再追問是否承認施工承諾跳票,馮兆麟則表示從未做過承諾。

王鐘銘大嗆新北市府「毫無誠信,欺騙市民!」並表示若不改善將再發動抗議行動,呼籲淡水居民加入督工行列,不管是遺留的工程物品、凹凸不平的路面、未恢復的人孔蓋和安全島,全要一一驗收,不到完工標準就要求市政府立刻處理。

管線工程年前完工 輕軌工程接著施工

人孔蓋未復原,就拆除圍籬。來源:整頓台2線舉牌小組。根據自由時報報導,水利局副局長諶錫輝表示,水利局整合三大管線施工,2012年2月接管台二線關渡大橋至紅樹林段路權,全長約3公里,原定15日全面完工。但自來水公司在中正東路二段179號前工程因故逾期、違反契約,市府研議開罰;其餘工區圍籬已全部撤除。

諶錫輝強調,按規定,完工後這段路管制2年,除非遇重大災害或緊急事故,不得任意開挖,18日夜間10點起進行路面銑刨加鋪,施工時間為凌晨零點至隔天上午6點,不致影響民眾通行,預計1月28日完工。

工務局新建工程處處長簡榮鋒指出,目前登輝大道口施作淡水河北側平面道路及淡海輕軌管線遷移先期工程,預計3月完工,3月20日後將於登輝大道至坪頂路段架設圍籬,進行橋墩基樁工程,工期590天。

不少常遇到塞車的居民質疑,登輝大道是連接北海岸的交通節點,車流龐大,車道縮減恐怕帶來另一個交通黑暗期;簡榮鋒解釋,已擬好交通維持計畫,圍籬使用兩線車道及一處分隔島,保留雙向各三線車道通行,工區固定不變,盼降低交通衝擊。

食管法不修 過年難安心 消基會籲打電話給立委

$
0
0
本報2014年1月1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消基會召開記者會,要求立院過年前完成食管法修正法案審查,圖為名譽董事長謝天仁(中)致詞。《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正案歷經54天立院協商,最後仍未及於會期前審查,草草落幕。不容立法怠惰,今消基會召開記者會,要求立院加開臨時會,務必讓目前修法版本過關,讓民眾飲食平安過好年;同時呼籲民眾,打電話給選區立委,要求召開臨時會審議食管法。

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件,讓全國人民壟罩在飲食恐懼中,去(2013)年5月因毒澱粉事件爆發,加快《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法腳步,大幅提高添加違法食品添加物之相關罰則,但不到3個月,混米、混油、麵包添加劑造假等重大食品事件接踵而來,顯示法令有所不足;好不容易立法院會期統整完成修正法案,卻在本次立法院審議漏掛。

消基會:過年前召開臨時會審議

消費者報導雜誌社發行人陳智義分析各黨立委態度。依據中華民國憲法規定,如遇有總統咨請或立法委員1/4以上請求,得召開臨時會。

根據消基會針對立院委員調查,「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正案是否應在本會期通過?」、「立法院是否應該加開臨時會,通過食管法修正案?」62位立委如期回覆中,有60位立委支持,包括個別回覆者20人與民進黨團40人,已超過全體委員的半數。未回覆者51名,其中國民黨員佔47人。「到底哪個政黨在背後作祟,可以公評」消基會消費者報導雜誌社發行人陳智義說。

5月修正版本仍擋不住食安風暴

去年下半年,「假天然麵包」、「混米」、「混油」、「大廠用工業原料」等食安事件,並未因為修法而減少,民眾飲食大不安。衛生福利部周一(13日)發布新聞稿,宣示積極推動「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法,重振食安信心,不過到了15日眼見大勢已去,食品藥物管理署又發了新聞稿說,2013年6月19日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法,「已可提供完善機制及食安環境」為建構業者自主管理環境,衛生福利部仍持續推動精進管理機制。

「目前的法令當然不夠,即使修正法案也仍無法保障消費者權益,不過在基改食品標示、管理入母法、複方食品添加物的查驗登記等,意義不容忽視。」陳智義說,在本會期通過修正法案有其必要,對於法條中唯一喬不攏的「舉證責任翻轉」,仍不利於消費者、「修假的」,若以此為理由未進入審查,根本說不通。

食管法第56條,「消費者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並得準用消費者保護法第47條至第55條之規定提出消費訴訟。如消費者不易或不能證明其實際損害額時,得請求法院依侵害情節,以每人每一事件新台幣500元以上2萬元以下計算。」此項條文修法只有提高罰款,基本上仍要求消費者證明有實際損害,陳智義說,並不利於消費者。

舉證翻轉仍不利消費者

目前法令只針對業者違法訂出行政罰鍰,未具體指出標示不清、不能使用的添加劑、造假,對消費者的損害,以至於在法條上未建立因果關係,難以推定,舉證翻轉並沒有實質的助益。

在舉證上及建立因果關係,修改舉證條文才有意義,「例如,明訂添加順丁烯二酸酐會造成消費者的損害,如此一來,只要食品中添加此項物質,消費者就可以求償。」陳智義說,即使如此,黑心業者這麼多,消費者即使知道是吃了某項添加劑出問題,仍無法證明該向誰求償。具有專業知識的業者與消費者資訊不對等,消費者很難保障權益。

陳智義認為,直接規範添加了哪些東西,會造成消費者的損害,才是公平完整的立法,但目前版本仍不利於消費者,因為這條文協商不過,根本是假。

商業機密不該凌駕消費者食安之上

另一個添加劑複方登錄,讓幾個跨國企業跳腳,以反對商業機密公開,威脅撤離台灣。陳智義說,企業的營業祕密固然重要,不過當這項秘密牽涉到台灣2300萬人的健康,為何法律不能制定?到底加了那些添加劑、原料,必須被檢視,不能為了企業獲利,罔顧消費者權益;至於方法上如何保護商業機密,在法律上仍可思考如何調整,畢竟食管法關心的是民眾食品安全,而非業者有哪些重要配方。

食管法應保障消費者的健康,消基會名譽董事長謝天仁說,消費者有知的權利,若涉及商業機密是否有一套機制,否則消費者不知吃進什麼。至於企業因修法做了那些決定,「只能尊重」。

消基會副董事長陸雲表示,對此事感到沉重,2013年十大消費新聞,有7項和食品安全攸關,立法院未於本會期審查修正法案,完全不負責的行為。他指出,食品安全衝擊最大的是經濟弱勢的民眾,立委照顧選民,就是從飲食安全把關做起。他呼籲消費者,拿起電話打給立委,過年前通過食管法修正案。

公督盟:公布食管法協商紀錄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發表聲明指出,食管法無法在本會期通過,朝野推來推去,但當公都盟想瞭解究竟過程中發生什麼問題,卻發現沒有紀錄可查,因此要求公開法案審查過程所有協商與議事紀錄。

公督盟表示,依據《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70條規定:「議案進行協商時,由秘書長派員支援,全程錄影、錄音、記錄,併同協商結論,刊登公報。」要求參與協商的委員儘速調閱會議記錄自清。

高市辦國際馬拉松 環團籲:還選手一口乾淨空氣

$
0
0
本報2014年1月17日台北訊,鄒敏惠整理報導

跑步是為了身體健康,但若運動時吸入的是髒空氣呢?去(2013)年底中國發生嚴重霾害,不僅付出慘重的代價,也波及鄰近的台灣,時至本月不見好轉,南部空氣懸浮微粒(PM2.5)濃度仍高出平均值,屆時影響的不只是一般民眾,還有遠道而來參賽的3萬7千位國際馬拉松選手。

高雄市政府將在2月16日於左營、楠梓等地舉行國際馬拉松比賽,基於懸浮微粒已被公認為致癌物,地球公民基金會昨(16日)發表聲明,呼籲高雄市府應比照2009年辦世運的規格,積極執行污染減量,給選手們一口乾淨的空氣。

小民說高雄細懸浮微粒PM2.5超標須改善。(地球公民何俊彥攝)

據了解,2009年7月高雄世運會前,市府就先協調鋼鐵廠、水泥廠、發電廠於賽事舉行期間作部分歲修保養,並商請石化業及揮發性有機物儲槽業保持良好操作。環保局於賽期加強揮發性有機物檢測、夜間稽查重點污染源、協調港區碼頭落實作業程序、執行街塵沖洗、落實土石堆置場逸散管理、擴大稽查交通污染源,鼓勵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措施,維持良好空氣品質。

地球公民基金會表示,世運會在夏天舉辦,大氣擴散條件好,原本就是高雄空品良好的月份,加上市府積極空污減量,才讓國際選手在比賽期間呼吸到好空氣。

近三年高雄空品監測站 左營站與楠梓站PM10及PM2.5月均值。(本表格由地球公民基金會整理,原始數據來源:環保署空品監測網)

地球公民基金會公布近3年來環保署左營、楠梓空品測站的數值(如上表),顯示這3年來左營與楠梓測站懸浮微粒(PM10)濃度的月均值均大於空品標準(65微克/立方公尺)甚多,而國際研究顯示與肺腺癌及心臟血管疾病高度關連的污染物細懸浮微粒(PM2.5),左營與楠梓測站去年2月份的濃度更是超過標準(15微克/立方公尺)3~4倍

中南部空氣糟 立委修法促改善

立法委員趙天麟去年曾完成人生第一個半馬挑戰,他說,自己曾在空污嚴重時跑步,跑完後咳得很厲害。長跑者靠的是平時訓練,若是細懸浮微粒濃度過高,反而會吸進更多不良空氣,罹癌風險更高。地球公民基金會王敏玲副執行長也表示,如果空氣中充滿致癌物,參加者在運動時將吸入大量污濁、有毒空氣,選手健康令人憂心。

目前現行空污指標為PSI,未含空氣污染物PM2.5,立委趙天麟表示已要求環保署改進,環保署也承諾改善。他並提案修正空污法第12條,將空污總量管制實施前需會同經濟部的字眼移除,希望盡快完成修法,解決中南部長久以來的空污問題。

高市:我們辦的是「友善馬拉松」 環團:更應「友善空氣」

高雄市環保局陳玲樺副局長表示,環保局對固定污染源的加嚴標準、林園工業區試行總量管制計畫等平時都在進行,馬拉松比賽期間會持續做工廠稽查並管制交通,強化大眾運輸。高雄市體育處陳武雄處長則說,高雄馬拉松口碑非常好,是「友善馬拉松」。

地球公民基金會王敏玲副執行長則指出,天天住在這裡的市民,外出運動還要考慮空品條件是否許可,早已難忍受。她說,友善馬拉松很好,但更重要的是「友善空氣」!她呼籲市府與中央政府修正產業政策,勿再新增任何污染,儘速設法改善空污,創造真正的宜居城市。

註:2014國際馬拉松由高雄市體育處承辦,全程馬拉松距離達42.195 公里,完跑為5個小時。
Viewing all 1999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