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污染進入鳥類腦部 福島最新動植物被曝研究
作者:宋瑞文(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特約撰述)福島核災後,由於輻射污染未能完全解除,部份以山區為主的「返鄉困難區域」,居民不能回去;另一方面,科學家們在這裡研究放射性物質對生物的影響。日本公共電視NHK,為此製作紀錄片、「被曝森林」,穿插居民的心聲,呈現放射能污染的實態。11萬貝克 / 公斤的蜂窩茨城基督教大學助教桑原隆明,到此採取胡蜂蜂巢,發現樣本平均有11萬貝克(輻射單位) /...
View Article果樹枝條變身微型電廠 高雄農改場推生物炭發電系統
本報2018年4月18日屏東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農業廢棄物露天焚燒造成空污一直是環保單位在秋冬季節取締不完的難題,目前政府主要以推廣補助農民購置破碎機,將果樹枝條就地破碎,翻耕掩埋增加土壤有機質;或將大型農業廢棄物集中到焚化爐焚化處理,或破碎後販售給民間業者製成粒狀生質燃料。不過,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農業廢棄物每年產生約500萬公噸,再利用率僅70%,加上平時路樹修剪、風災後的漂流木、風倒木等樹木...
View Article【尋找台版公民電廠】 不只是錢的問題 五個常見卡關因素分析
本報2018年4月18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架個太陽能板,還可以賣綠電賺錢,聽起來很簡單。無論是在自己家裡裝設綠能,還是社區集資架設,廣義而言,都算是一種公民參與發電的「公民電廠」,但多年來進展卻很緩慢。在不斷的摸索與嚐試後,幾位推動者用時間與金錢學到寶貴的課程。聽聽他們的「台灣經驗」,為什麼公民電廠需要的不只是錢。1.申請程序複雜冗長再生能源設置申請程序冗長,這問題業界已多次反應,政府也著手改進。不...
View Article每年數百公斤海飄垃圾襲東沙島 中國、越南為大宗
本報2018年4月18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雖然台灣逐步展開限塑政策,不過保利龍、保特瓶等海洋廢棄物,跨國飄洋過海達到東沙島等無人島,中研院學者提出調查結果,指出這些垃圾,可能花了數百日在海上漂流,最大宗就來自中國與越南兩地。學者提醒,海洋廢棄物無國界,應該即刻採取區域及全球性的管理行動方案,「結合環境與野生動物監測計畫,達到雙贏」、「海上垃圾運回陸地處理」、「國際資訊交流,並確實追縱各船行軌跡」、「...
View Article保育石虎 中苗自治合作創先例 減少路殺、重建廊道重中之重
國土綠網系列報導(5)本報2018年4月18日苗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石虎是台灣僅存的原生貓科動物,也是淺山生態系指標物種,台中市、苗栗縣政府先後通過石虎保育自治條例,兩縣市並在4月初簽署保育合作備忘錄。在保育對策中,除了減少石虎與農業生產的衝突、減少農業用藥,另一個嚴峻的議題則為減少路殺。苗栗縣府經盤點造成路殺的熱點後,今年將透過國土綠網經費,逐步改善道路設施,並從苗29鄉道做起,與用路人共同守...
View Article「沒有乾淨的煤!」 國際空污專家:深澳空污將同160萬汽車排放
本報2018年4月18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所謂乾淨的煤,就是全面淘汰燃煤電廠。」深澳電廠興建計畫通過環差後,對北部地區造成的空污衝擊成為爭議焦點,18日環團綠色和平找來國際空污專家Lauri Myllyvirta,反駁目前政府當局的「乾淨煤」之說。18日環團綠色和平找來國際空污專家Lauri Myllyvirta,反駁目前政府當局的「乾淨煤」之說。賴品瑀攝。Lauri...
View Article科學家創造突變酵素 可「真正意義上做到寶特瓶塑膠完全回收」
本報2018年4月19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林大利審校英國衛報報導,科學家意外創造出一種能夠分解寶特瓶的突變酵素。此突破有機會實現完全回收寶特瓶,進而幫助解決全球塑膠污染危機。美國國家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兩位科學家Bryon Donohoe 和 Nic Rorrer,正在一個塑膠瓶上切取試樣,測試新發現的酵素如何更有效的分解塑膠。圖片來源:Dennis Schroeder /...
View Article【尋找台版公民電廠】公民風電何時起? 德商追索台灣第一例
本報2018年4月19日台北訊,陳文姿報導台灣近年開始發展公民電廠,多數是透過民眾集資來投資太陽光電。由於風機一隻動輒上億元,集資門檻高,爭議性也大,至今還沒有公民投資風力電廠的案例。「只要社區居民想成立,金額不是重點!重點是公民電場需要由社區發起。」德國風機製造商艾納康(Enercon)台灣總公司董事總經理黎森(Bart...
View Article六輕焚化爐擬汰舊 每月代燒雲林垃圾3000噸
本報2018年4月19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台塑六輕提出焚化爐汰舊換新計畫,19日在環署進行環差案第一次初審。六輕表示,汰舊換新後,總規模仍是400噸/日,餘裕量將協助雲林麥寮等鄰近鄉鎮處理垃圾。由於此舉有助於雲林縣的垃圾調度,不但雲林縣政府表示期待,環署督察總隊也對此計畫樂觀其成,不過由於送審資料上,包括六輕自用、供雲林使用的比例到底如何分配,在常態、異常、緊急狀況的運作機制如何規劃都嫌不足,小組因...
View Article國道七號環評 環團找斷層八剖面 要高公局挖井查
本報2018年4月20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國道七號的二階環評範疇界定會議,19日下午在環署舉行第16次延續會議,這次討論範疇界定指引表中的地形、地質與土壤,民間團體強調,國道七號的計畫路線,一路與旗山斷層平行,他們自行展開調查,挑了地勢高低落差明顯,且最貼近預定路線的點,一共八個剖面,要求交通部高公局納入調查項目中。這八個剖面,每個剖面應該挖2到3口井,每口150公尺深。「技術上當然做得到,只是比較...
View Article曾遭法院撤銷 震南環評重審速過關 環團揚言再告
本報2018年4月20日高雄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位於高雄新園農場的震南鐵線開發案,今(2018)年2月27日遭最高行政法院判決撤銷環評結論,但高雄市政府在昨(19)日環評大會中排入重審,並再次通過本案。震南公司針對法院判決修正環評報告,提出「污水處理設施設置 RO...
View Article空污「貧富差距」惡化 全球95%人都呼吸有毒空氣
本報2018年4月20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林大利審校僅次於高血壓、飲食和吸菸,空氣污染已成為全球第四大死因。英國衛報報導,一份全球性空污研究指出,全世界95%以上的人口呼吸著有問題的空氣,最貧窮的社區受危害最重。污染最嚴重和最輕微的國家之間的差距迅速增加。數十億城市居民呼吸有毒空氣。圖片來源:MAVERICK PHOTO AGENCY / Friends of the Earth...
View Article捨棄數據、提高切身感 日氣象主播讓兒童聽懂暖化
作者:宋瑞文日本氣象主播走出攝影棚、主動對社會大眾說明抗暖化的理念。圖片來源:Weather Caster Network網站之前一篇文章〈日氣象主播開講 報氣象也報暖化〉介紹了日本氣象主播走出攝影棚、主動對社會大眾說明抗暖化的理念,其中一位代表人物、創辦Weather Caster...
View Article受不了環團「程序問題」連發 27日藻礁會議環署將直播不開門
本報2018年4月20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由於興建中油天然第三接收站恐衝擊大潭藻礁生態,觀塘工業區、工業港的環差、環現差初審會議都在爭論中不歡而散。環保署18日傍晚發出新聞稿,宣布將在24日、27日兩次繼續召開專家會議的延續會議,但24日讓民間團體發言,27日只有專家討論,不再開放民眾團體進場旁聽發言,關心民眾僅能看環保署的網路直播。「我們當然不能接受!」桃園在地聯盟潘忠政在新聞發佈當晚如此氣憤表態...
View Article公共運輸改革納入空污 中市:免費公車吸客效果有限
本報2018年4月20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交通部、公路總局20日舉行公路公共運輸計畫研討會,空污治理問題此次也獲討論,學者提醒交通規劃要以「共效益思維」思考,改善「鼻子前的暴露」造成的健康危害,也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帶來的氣候變遷。環保署則表示,目前正在佈設物聯網,全台將灑下1萬200個微型測站,空品監測若能配合交通管理將能有效減少空污,效益更勝於改善電廠,這才是智慧城市。台中市免費公車的經驗顯示,價格...
View Article山里社區合作社:推動部落經濟、傳承賽德克文化
作者:王翠菱(國立東華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經理)部落群山環繞,豐坪溪流穿其中。圖片提供:國立東華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山里部落是花蓮縣賽德克族群人最集中的部落,...
View Article【海洋奇緣】去墾丁不如去沖繩?墾丁hen好玩,是你不會玩!
轉載自:農傳媒;作者:黃小莫在去七星岩潛水前,我對墾丁也是不屑一顧,「滿滿的人潮」是墾丁一直以來讓我興趣缺缺的原因,但去了一趟七星岩潛水,一探台灣本島最佳潛點,大小魚群悠游身邊,加上從事旅遊記者7年來持續關注墾丁「生態旅遊」,在遊客人次「雪崩」下滑後,發現墾丁的山和海還是一樣美麗,恆春半島的農特產品還是一樣好吃,還有許多「hen(恆)傻」的青年仍不放棄,在恆春半島積極地做些什麼,企盼翻轉國人對墾丁的...
View Article【自然谷之星】飛鼠不會飛 滑翔在樹叢裡的大赤鼯鼠
作者:周昭蕊(自然谷環境信託基地 專案經理)白天可見松鼠在樹叢間奔跑與跳躍,鳥類快樂的鳴唱以及許多生物穿梭林間尋找食物及生活。到了一片漆黑的夜晚,看起來好像多數生物都找地方躲起來睡覺了,其實這時候才是許多哺乳類動物開始活動的時間。夜間灰暗的光影,讓我們不太容易觀察到這些生物,也因此讓牠們帶有些神秘感,而夜間中會「飛」的生物更是令人好奇。準備起跳的大赤鼯鼠。(圖片來源:Flickr。擁有者:Logan...
View Article地球日聊環保 中國零廢棄推手來台交流「垃圾話」
本報2018年4月2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言月青報導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為「終結塑膠污染」,環境資訊協會邀請在中國長期深耕廢棄物主題的工作者來台參訪,並在地球日當天舉辦「中國綠色人物臉譜」論壇,從分別政策演進、焚燒廠監測、垃圾分類、回收物貿易等角度,分享他們在中國廢棄物議題的實踐經驗與分析。考掘歷史...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