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雖然具有豐富的蟹類多樣性,但由於河口、沿海工程多,原本有沙、有泥,小石子多樣的地貌,經工程擾動後,幾乎只剩下細泥沙,地景單一化的結果,使得螃蟹種類也減少。螃蟹研究專家王嘉祥指出,這幾年西部沿岸、淡水河口以及紅樹林沼澤區,環境改變、萬歲大眼蟹族群逐漸龐大,這種現象值得注意,了解是否與環境單一化有關。
王嘉祥30多年來持續研究螃蟹,他說,不同螃蟹有其喜愛的棲息環境,有的適合以小石頭為家,有些喜歡細沙,有些喜歡爛泥巴,各有其生態位置;但地景單純化之後,就只有少數蟹種適應下來。

他舉淡水河口為例,挖仔尾周邊多項工程進行中,工程施作中,不斷擾動底泥,加上風吹水流,最後成為細泥沙的環境,而這種環境最適合萬歲大眼蟹棲息。台灣的西海岸、淡水河口、金門海岸環境都改變,令人擔心。
不僅秋蟹肥美 東部也有端午繁殖的青毛蟹
提到螃蟹,大家第一印象就是好吃!不過並非每種螃蟹都能吃。那麼台灣社會常吃的螃蟹又是何方神聖?王嘉祥一一解答。
一般俗稱的毛蟹,是早期台灣社會最常用於飲食的蟹種,閩南語也以毛蟹來通稱螃蟹。每年秋天,是吃毛蟹最佳時期,現在台灣社會常吃的「大閘蟹」,是養殖的原生於中國的「中華絨螯蟹」,台灣原生的毛蟹,在西部為「日本絨螯蟹」,屬於溪蟹。秋天時從溪流到河口交配、生殖,抱卵之後,成幼苗又回來
台灣東部還有一種俗稱青毛蟹的特有種毛蟹:「台灣扁絨螯蟹」,端午節開始啟動繁殖季,洄游繁殖。王嘉祥還記得,20年前,到東部的路邊還有人賣青毛蟹。
公蟹是吃牠的肝胰腺、精巢,即俗稱的蟹膏;母蟹則是吃牠的卵巢,俗稱蟹黃,所以一定是在繁殖季節前。
國宴料理中的「紅蟳米糕」好吃又營養,只是紅蟳並不是一種螃蟹名稱,也不是指螃蟹有沒有煮熟變色;而是指抱卵青蟳,因此紅蟳清一色指母蟳,公蟳則完全從名單上淘汰。其實公青蟳又稱為菜蟳。
另外,過去科學界以為我們所吃的青蟳只有一種,經過DNA檢測,原來我們常吃的青蟳來自4種不同的螃蟹!
現在所吃的螃蟹,大多為養殖,族群量一時之間吃不垮,但棲地破壞影響台灣螃蟹的多樣性更為顯著。
蟹的不同生存面貌
對於不同蟹種,王嘉祥如數家珍,以下提供幾個大分類。
螃蟹屬於十足節肢動物,起源於海洋,之後發展不同本領,分布區域遍及溪流、陸地。有些生於海洋,再也離不開,終生棲息與海洋,人類稱牠們為海洋性螃蟹。海面200公尺以下定義為深海,深海螃蟹種類也不少,但研究困難。螃蟹不會游泳,屬於底棲型生物,要見到牠們,通常都因底拖網撈上來。台灣已知最大的螃蟹是在釣魚台附近發現的「甘氏巨螯蟹」,螯張開達3公尺以上,倫敦博物館典藏了最大一隻標本。日本、歐美國家會捕食,因此數量逐漸減少、也來不及長大、體型不比過去。
大部分的螃蟹上岸之後,停留在潮間帶,有小部分則沿著河川上溯,一生生活在淡水環境,我們稱為溪蟹。更少數的螃蟹,上岸後,沿著河岸陸地,找到適合生存的海岸林,從此定居在陸地上,只有母蟹為了繁殖,這才又千辛萬苦地回到海洋釋放幼蟲。
在潮間帶定居的螃蟹,仍以鹹水為主,不過退潮後就必須暴露在大氣中,並且得適應隨著季節變化的溫差。亞潮帶到潮間帶是螃蟹分布最多之處,複雜的地形造就不同螃蟹的棲地,台灣螃蟹特多,也與地形有關。

「由自然史切入螃蟹,台灣島一形成,獨特的生態舞台,吸引各路英雄前來,有些在環境變遷過程中消失,有些則通過層層考驗存留至今。」
台灣40多種淡水螃蟹(溪蟹),終生生活在淡水,全都為特有種、別無分號。溪蟹媽媽採菁英制,母蟹保護下,抱蛋數量雖約一百顆,不過只要一孵出來就是活潑亂蹦的小螃蟹;海蟹和陸蟹媽媽的策略大不同,牠們以數以萬計的蟹海戰術博取勝利,只要有幾隻幼蟲長大或成功返回陸地生活,就算成功。
陸蟹生存威脅未減 保育重要課題
近年來因道路切割、飯店開發,影響陸蟹棲地,而使得台灣社會關注陸蟹命運。嚴格來說,陸蟹終生生活在陸地上,只有母蟹在繁殖季時,必須趕到海邊釋放幼蟲。在海裡存活的幼蟲,大約在三周後,會逐漸回到陸地生活。
幼蟲只所以須回到海裡,是因身體無法調解淡水的滲透壓;海裡的滲透壓則與幼蟲體液接近,又有豐富的浮游生物,海水的溫度又穩定,讓幼蟲有如回到母親的懷抱,是適合生命早期的生存環境。
至於幼蟹如何回到陸地,至今仍是個謎。每年8到10月,月圓時期,母蟹會集體降海釋幼,但三周後幼蟹返回陸地,卻毫無動靜、未見集體行動。澳洲聖誕島,陸蟹幼蟲會沿著河岸兩邊返回棲地的現象,場面壯觀。王嘉祥說,幼蟲存活率並不高,早期台灣陸蟹數量多時,都看不到集體返回的行動,現在數量驟減,更是難得一見。
台灣的陸蟹多以枯葉、腐爛的昆蟲小動物為主食,扮演著清道夫的角色;降海釋放的幼蟲,更是海洋生物重要的蛋白質,研究人員曾觀察到,一些魚類會知道何時有陸蟹幼蟲入海,早就等在一邊。另外,也有海鰻等著吃到岸邊釋幼的母蟹。
近幾年來,墾丁國家公園會於母蟹降海釋幼的幾天,限縮道路進行交管,不過,如奧氏後相手蟹等躲過路殺的陸蟹,卻又面臨入侵種「黃狂蟻」威脅,保護陸蟹、增加族群數,是台灣螃蟹研究的重要功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