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耀銘(台大政治系學生、澳門僑生)
當年高中放學看到路邊的電視直播著日本褔島被海嘯吞筮的情況,當地的核電廠受到嚴重破壞,接下來就發生了不可控制的核災害。我自此也對核災害產生了恐懼感,覺得核能發電根本就是一場「以大博小」的賭博。核洩漏導致的環境破壞會令當地迅時變成死城,環境完全恢復則須要近百年的時間,但是可以看到許多政府只顧短淺的效能利益去追求核電,不理後果的嚴重性。
我知道台灣的反核聲音已經長達數十年了,抗議的聲音持續這麽長的時間,正好說明政府根本沒有關心過反核團體的聲音,繼續動工興建核電廠。
這次的426的反核大遊行,台灣多個環保團體為了同一個信念聚集街頭,遊行規模十分壯觀,即使天氣多麽的惡劣,民眾為了台灣的將來而堅持下去,這一次的反核遊行對居住在澳門的我給了一個很大的衝擊。其實我一直對於遊行的成效有所質疑,因為我看到港澳地區的遊行,都是在特定的日子舉行的,或者是為了追求某單一目標而進行,但是往往民眾在遊行舉行後就會把目標忘記,政府也一直採用「拖字訣」,最後就會成功把議題沖淡。
但是這次的反核大遊行,我感覺到台灣對於反核的價值是堅定不移的。從以前到現在,已經過了幾十年,經過各個團體的努力下,社會對於核災明顯有更深的認識,所以令到更多民眾走上街頭,把議題的重要程度不斷提高。
政府對於此次遊行的回應也令我有所改觀,這次並沒有以「拖字訣」來減低民眾的士氣,而是為了廢核電讓出一大步,承諾封存核電。雖然政府的回應跟民眾的目標還有小差異,不過也可以證明這次遊行是有取得成果。政府開始聆聲團體的意見,也令我對於政府重新感到希望。
最後,我想告訴大家抗議的聲音不會一次就給政府所聲到,因為大多數政府的「耳朵」都是有問題的,必須不斷的反覆為自己的理念發聲,始終有一天政府還是會聽到。
※ 本文轉載自
【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