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幾處西海岸因為軍事或學校用地而有幸保留下來,高雄市西子灣就是一個例子,原本介於山與海間的海岸林,是水源地以及台灣獼猴棲地,20多年前成了中山大學校區;源源不絕的湧泉,至今仍在尋找出路,也造就海岸生物相,只是缺乏管理的遊憩行為,讓當地僅剩的陸蟹苟延殘喘。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與獼猴共處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高雄西子灣海岸平時即為遊客聚集之處,進入校區,從文學院前的道路往海岸走,仍可看見不絕的水路,隨著重力一路奔向海。
上午,路邊停著幾部機車,又見台灣獼猴搶奪學生手上的提袋。這類的事情層出不窮,甚至有學生讀不下去。此事一經媒體報導,討伐台灣獼猴之聲此起彼落,連監察院都介入調查,追究保育主管機關責任。這不禁讓人質疑,「民眾真的希望柴山沒有台灣獼猴嗎?」在不適合的地方蓋學校,結果是後患無窮,即使耗費政府資源也只能治標。
台灣獼猴還會露臉讓民眾感受到牠們生存的困境,另一邊的住民可就沒這麼幸運。從路旁循著山友走出來的路,沿路新舊土丘交錯,是陸蟹棲息之處。不過,卻有人否認,認為是老鼠的洞穴。「再笨的人也想得出來,老鼠怎麼會把洞打到水裡」這幾年接受林務局委託進行的全台湧泉大調查,海洋生物博物館助理研究員邱郁文打算以各種方法,探討陸蟹生存的棲地條件。
蓄水池上的休息區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此地是珊瑚礁地質,原本應該是海岸林,不但闢出路來,還有涼亭休息區,這樣彷彿還不夠,山友還闢出菜園。中山大學在此插牌禁止進入及破壞,但是每天早、晚都有人群湧入。菜園種了各式的蔬菜,赤道櫻草(健康菜)、川七、土人參、地瓜葉,看起來很美。邱郁文說,這裡的山友都很和善,有時候還會給你菜。
只是好吃的菜背後卻是犧牲了陸蟹的棲地。邱郁文說,從此地往空中看,遮蔽率應該是100%,但開闢了菜園,就少了遮蔽,沒有綠蔭覆蓋,維持潮溼的環境,對陸蟹十分不利。更令人擔心的是,萬一這些蔬菜生病而使用殺蟲劑,則沿路的陸蟹「一次就解決掉了」。
這一區原本都是陸蟹棲地,「當人類把水搶走後,殘餘滴漏的水提供了苟延殘喘的陸蟹棲地的環境」邱郁文這一番話道出陸蟹的處境。然而,這種景象到處都存在,人們卻視若無睹。邱郁文感概說,就像大家都關心總統的女兒被誰娶走,卻不關心鄰家的小閨女被欺負。「湧泉的命運就是如此,因為太好又安全,大家就很喜歡,只要一用就破壞掉了,所以湧泉的流失速度很快。」
被禁錮的礫石灘
海邊的情況也沒有多好,山上有稜有角的石灰岩一路滾成圓形的卵石,形成獨特的礫石灘,以前都會滲水,現在還可以見到幾個天然小池,泳客利用來洗滌,只是原本美麗礫石被遊客以水泥禁錮,還做成整條步道,礫石灘消失了。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用布簾圍起充當作更衣室緊靠著山壁,地面上遺留著垃圾、糞便;遊客在此處烤火的痕跡殘留著螺貝殘骸。採集、踩踏、任意撿拾漂流木生火,使得陸蟹只能在此苟延殘喘。漂流木除非是颱風後大量出現,否則一般而言,是正常的有機質到沿岸釋放的過程,如果全部燒掉了,吃碎屑的生物就沒得吃了。
當抱卵母蟹將卵釋放到海中,幸運一點沒被吃掉出來的幼苗,就會循著生命的印記,沿著水源往上爬,但是人類的遊憩行為卻使陸蟹存活更不易。邱郁文尋找著前一次看到被踩死的凶狠圓軸蟹屍體未果,倒是還可看到一行寄居蟹爬行的痕跡,這在當地實屬不易。
恢復海洋生產力
邱郁文說,這裡的生物多就是山上海岸林不斷進行光合作用,枯枝落葉掉下來,吹到海岸變成碎屑,養活了靠碎屑生存的生物;有些直接到海裡的就成為營養鹽,養活藻類以及一連串的生物。一旦遭到開發,整理成乾乾淨淨的園區,或者是將所有的樹葉集中起來當垃圾焚化,這等於是將整個土地的生產能量燒掉,而非經由自然的橫向傳遞進入海洋,因此讓生產力降低;這也說明何以沿岸開發會降低生產力的道理。
這也是何以林務局要談里海倡議的原因。透過全國湧泉大調查,得以了解台灣還有一些陸蟹棲地以及湧泉,研究團隊成員顏易君說,台灣還有很多地方自然樣貌都還有救,只是未被發現。這處沙灘湧泉,未來將結合柴山會做巡守和資源調查,也會繼續尋找湧泉。「山友人都不壞,應能透過教育宣導來改變。」
這一片稀稀疏疏的海岸林研究團隊光是在一天內就看到不少陸蟹種類,證明深具保育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