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2024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失控的琉璃蟻 暖化、淺山開發、不當用藥的苦果

$
0
0
公視記者 陳炯翊 陳慶鍾 賴冠丞

已存在台灣上百年的疣胸琉璃蟻,現在成了民眾揮之不去的煩惱,環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又扮演什麼角色?

近年來,西湖柚農在田間農忙、採收時,都會遇到一種黑色的琉璃蟻。
近年來,西湖柚農在田間農忙、採收時,都會遇到一種黑色的琉璃蟻。

樹上結實纍纍的白柚,是苗栗縣西湖鄉的重要農產品,不過近年來,西湖柚農在田間農忙、採收時,都會遇到一種黑色的琉璃蟻,只要一驚擾牠們,就會開始狂奔猛竄,甚至爬到農民身上,影響工作進度,夏天時數量尤其驚人。

不只柚子園,其他農田、住家也都有琉璃蟻的蹤跡,牠們直接入侵家中,居民每天都要花很多時間處理。新竹市高峰里鄰近山區,這兩年,門窗的縫隙、電箱、監視器,都成了琉璃蟻的築巢地點。

這種名為疣胸琉璃蟻的物種,主要分布在中南部,海拔500公尺以下的淺山地區,百年前台灣就有相關紀錄的本土蟻種,樹棲型的琉璃蟻,喜歡在樹葉背面、落葉堆和各種隙縫間築巢,多蟻后的特性,讓牠們可以迅速擴展族群。

門窗的縫隙、電箱、監視器,都可能是琉璃蟻的築巢地點。
門窗的縫隙、電箱、監視器,都可能是琉璃蟻的築巢地點。

七、八年前,琉璃蟻開始在嘉義、南投、台南等零星鄉造成蟻害,之後便逐步擴散,現在北至新竹市都有牠們的蹤跡。長期研究螞蟻生態的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系教授林宗岐推測,全球暖化、平均氣溫升高,是導致琉璃蟻族群,慢慢向往北擴展的原因之一。

除了全球暖化,人們在淺山地帶的農地、道路與住家開發,也為琉璃蟻提供了絕佳的繁衍環境,尤其農藥的不當使用,更是擴張的加速器。長效、藥性強的農藥,會殺死有固定巢穴的螞蟻與其他生物,逃過農藥襲擊的琉璃蟻群,會先在異地築新巢,等藥效過去,重回原有地盤,然而其它與琉璃蟻競爭的物種早已陣亡,最後牠們就占領了整個地盤。

另外,喜歡居住在樹上的琉璃蟻,可能會隨著各式盆栽、園藝植物擴散到各地,林宗岐從造成蟻害的琉璃蟻DNA中發現,其中有些族群是來自東南亞,這些外來族群可能改變了琉璃蟻原本的行為模式。

琉璃蟻攻城掠地,受到保護的蚜蟲、介殼蟲順利繁衍,導致植物得到許多病毒性、細菌性疾病。
琉璃蟻攻城掠地,受到保護的蚜蟲、介殼蟲順利繁衍,導致植物得到許多病毒性、細菌性疾病。

嗜吃甜液的琉璃蟻,還會與分泌蜜露的農業害蟲蚜蟲、介殼蟲共生,展開合作後,琉璃蟻獲得穩定的食物來源,可以快速攻城掠地,受到保護的蚜蟲、介殼蟲也能順利繁衍,最終導致植物得到許多病毒性、細菌性的疾病,例如:會影響光合作用的煤煙病。

隨著蟻害範圍越來越大,2019年10月,農委會與環保署合作,分別負責農田與住家的琉璃蟻害,要求各地方政府回報危害範圍及面積,確認狀況後,再提供餌劑給居民,進行防治。

一般民眾看到琉璃蟻,第一個反應可能是噴殺蟲劑,但是殺蟲劑並沒辦法徹底根除蟻害,反而會把琉璃蟻越趕越遠,讓蟻害範圍更加擴大。

殺蟲劑並沒辦法徹底根除蟻害,反而會把琉璃蟻越趕越遠,讓蟻害範圍更加擴大。
殺蟲劑並沒辦法徹底根除蟻害,反而會把琉璃蟻越趕越遠,讓蟻害範圍更加擴大。

林宗岐教授說明,正確的蟻害防治方式,應該是用濃度10%到20%的糖水,混合3%的硼砂,利用琉璃蟻愛吃甜液的特性,吸引工蟻將誘餌帶回巢穴,餵食蟻后和其它螞蟻。約五到十天後,陸續會有琉璃蟻因消化系統受到破壞而死亡,最後整個蟻巢慢慢瓦解,也不會對環境造成傷害。

濃度10%到20%的糖水,混合3%的硼砂,利用琉璃蟻愛甜液的特性,吸引工蟻將誘餌帶回巢穴。
濃度10%到20%的糖水,混合3%的硼砂,利用琉璃蟻愛甜液的特性,吸引工蟻將誘餌帶回巢穴。

在施放餌劑約一週後,再輔以無味的天然植物皂素水,噴殺巢外的琉璃蟻,讓牠們窒息而死。學者預估,如果持續以餌劑和皂素噴劑進行兩階段防治,大約三到四個月,可以降低琉璃蟻密度,另外也必須改善環境,根除可以築巢的空間。

當琉璃蟻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位在南投縣國姓鄉的北梅國中,也將蟻害危機轉化成機會教育,讓學生透過研究如何防治琉璃蟻,了解螞蟻的生態角色,學習如何與其共存。

全球暖化、淺山地區開發、不當使用農藥等因素,都讓牠們的族群不斷擴張。
全球暖化、淺山地區開發、不當使用農藥等因素,都讓牠們的族群不斷擴張。

疣胸琉璃蟻是生態系中的一環,全球暖化、淺山地區開發、不當使用農藥等因素,都讓牠們的族群不斷擴張。如今,琉璃蟻的生存環境和人類活動區域大幅重疊,從一隻小小的螞蟻,看見環境的變遷,反映出人對待自然的態度,也深深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失控的琉璃蟻】

12/09(一) 22:00首播
12/14(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減量力道不足 國際智庫提長期氣候策略

$
0
0
【COP25現場】
文:楊竣文(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生)

每年COP起跑前夕,常會看到許多權威機構開始紛紛拋出累積一年量的研究數據,這些結論通常揭露了當年度的碳排成績,或甚至是預測了未來的排放量路徑,由聯合國環境署(UNEP)發布的《2019排放差距報告》(Emissions Gap Report 2019)就是其中一份。

回顧去年,該報告開宗明義指出若要將地球升溫幅度控制在2°C內,全世界必須再多減130~150億噸二氧化碳,如欲挑戰溫控目標1.5°C,則得多減290~320億噸。而根據今年的報告,令人遺憾的是,如此差距並沒有縮減,這意味著全球減量腳步停滯中,未來該如何提升國家自主貢獻(NDC),是當前氣候社群最大的難題。


IDDRI研究員Yann Robiou du Pont(左)和New Climate Institute創辦人Frauke Röser(右)(圖:楊竣文)

氣候減量新思維:規劃長期策略

即便困難,卻不是完全沒有解方。COP25上,永續發展暨國際關係研究院(IDDRI)與氣候政策網絡(Climatepolicy.net e.V.)就在一場周邊會議上,分享一套「長期氣候策略」(long term strategies)新思維,可以幫助強化國家自主貢獻。

這個字眼,顧名思義,就是希望國家規劃出NDC短程、中程、長程且「透明化」的行動目標,讓氣候社群可以隨時檢視、監督。不過,IDDRI研究員Yann Robiou du Pont強調,光有目標是不夠的,長期策略裡還必須包含幾個特色,才稱得上是NDC的強化補充包。這些包括:

  1. 具有願景目標且能避開高風險策略及減碳瓶頸;
  2. 促成跨部門合作;
  3. 涵蓋非國家行為者及公民社會,促進企圖心並確保政策執行;
  4. 具有透明度,可以吸引私部門資金及國際援助;
  5. 具有合作性,可以仰賴外在行為者;
  6. 具有企圖心,透過長期氣候策略的彈性及特殊性質,提供清楚方案實現低碳轉型。

實戰經驗分享 英國如何邁向2050碳中和

談了這麼多抽象的概念,是時候一同來看看實際案例,像是英國2050年的碳中和藍圖。

事實上,英國自2008年通過《氣候變遷法案》後,在長期氣候策略中初設了三個執行週期和碳預算(carbon budget)目標,分別必須在2008~2012年、2013~2017年、2018~2022年減少一定比例的溫室氣體。但隨著近期英國喊出更具野心的2050年碳中和目標,目前政府已額外增加2個執行週期,分別於2023~2027年和2028~2032年中,各自要再減少51%和57%的溫室氣體量(相較於1990年的排放水平)。(編按:根據台大風險中心趙家緯博士來信指正,「長期氣候策略(LTS)」是應巴黎協定要求,英國去年四月以Clean Growth Strategy 作為LTS提送至公約秘書處,但階段性的碳預算是其氣候變遷法的要求,較不適宜用來說明LTS研擬對於提升NDC的效用的例子。)

無庸置疑,當國家清楚設定每個周期的排放上限,接下來就比較容易訂出一連串的行動。不過英國的經驗也告訴我們,長期氣候策略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依照國際情勢、科技發展等做滾動式修正。

目前,UNFCCC已陸陸續續收到13份來自各國的長期氣候策略,其中包含葡萄牙、斐濟、馬紹爾群島及德國等,都致力追求2050年達成溫室氣體淨零排放。不過,同場周邊會議上,也有專家強調,地區首長的任期問題,會是影響長期氣候策略延續性的瓶頸之一。而要避免這個問題,就必須花時間讓不同繼任者或黨派之間有良性的政治協定,這也讓擬定策略,變成是個充滿挑戰卻又不得不做的差事。

當鯨豚上岸 牠們用死亡向人類訴說什麼?

$
0
0
公視記者 張瑜珊 陳添寶 陳慶鍾 許中熹

虛弱的侏儒抹香鯨青少年個體,被濕潤的棉被包裹,等待獸醫下一步的醫療策略。這隻體長170公分的侏儒抹香鯨,在2019年9月30日午後,被海巡單位發現擱淺在台南七股海邊,成大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人員接獲消息,立刻趕往現場搶救,並將牠運回四草搶救站安置。

這隻體長170公分的侏儒抹香鯨,在9月30日午後,被海巡單位發現擱淺在台南七股海邊。
這隻體長170公分的侏儒抹香鯨,在9月30日午後,被海巡單位發現擱淺在台南七股海邊。

志工聽聞侏儒抹香鯨進場消息,從四面八方前來,希望能貢獻一點心力。從肺臟、心臟到腸道,經過獸醫一系列的檢查與對症下藥,侏儒抹香鯨的生理狀態一度好轉,能獨自在池中游動。

不過牠的病情,卻在10月6號急轉直下,並於當晚傳出噩耗。從牠生前急促的呼吸看來,研究團隊一度懷疑,是否因為快速離開深海高壓環境,罹患潛水夫病。然而解剖後的病理報告顯示,還有感染產氣單胞菌的症狀。

志工聽聞侏儒抹香鯨進場消息,從四面八方前來,希望能貢獻一點心力。
志工聽聞侏儒抹香鯨進場消息,從四面八方前來,希望能貢獻一點心力。

20多年來,在鯨豚擱淺救援過程中,常常得面臨死亡離別,經復健能再度野放的成功率,往往只有一成,更多擱淺個體是在人類發現牠們以前,就已經被死神召喚。

2019年7月28日這天,一隻柏氏中喙鯨在桃園觀音海水浴場擱淺,在中華鯨豚協會人員指揮下,海巡弟兄和民眾協力把牠抬上岸,然而此刻的牠已經奄奄一息,不久後就被確認死亡。

柏氏中喙鯨體型龐大,搬運不易,因此隔天一早,獸醫和研究團隊直接到現場解剖採樣。獸醫透過觸診,判斷牠的胃部是空的,沒有誤食異物,但也沒進食;進一步發現,這隻喙鯨是雌性個體,而且還在泌乳。

柏氏中喙鯨體型龐大,搬運不易,因此隔天一早,獸醫和研究團隊直接到現場解剖採樣。
柏氏中喙鯨體型龐大,搬運不易,因此隔天一早,獸醫和研究團隊直接到現場解剖採樣。

喙鯨媽媽的死去,象徵寶寶的存亡同樣岌岌可危,發生類似悲劇的,還有2019年3月18號,擱淺在花蓮崇德海邊的柯氏喙鯨,獸醫解剖後發現,牠肚子裡有六個塑膠袋、四個麻布袋,還有許多塑膠碎片和魚線,最令人心疼的是,牠還懷有身孕,幼鯨已長達165公分。

根據台灣大學獸醫系副教授楊瑋誠所做的統計,從1994到2006年間,300多隻擱淺鯨豚當中,至少有10%,胃內含有人造物品。這個數據,還可能礙於解剖人力與器材限制,而受到低估。

從擱淺鯨豚身上,驗證海洋環境急速惡化的情況,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研究團隊也發表統計成果,確認從2001到2012年間,在台灣擱淺死亡的熱帶斑海豚和瑞氏海豚,體內累積的銀、鎘濃度,比上世紀樣本高出十倍,甚至百倍之多,顯示西太平洋受重金屬污染的程度,不容小覷。

近年來,人類對奈米銀的使用量大幅提升,許多電子產品和醫療用品都有添加,這樣的成分沒辦法自然分解,一旦污水處理沒做好就直接排入大海,便會導致有毒金屬元素,蓄積在食物鏈頂層的鯨豚體內,甚至造成牠們死亡和擱淺。

4月25號晚間近八點,高雄旗津海岸,傳出六隻小虎鯨集體擱淺,其中一隻當場死亡,五隻倖存的小虎鯨抵達四草搶救站後,經志工耐心帶游,不久後就能自行漂浮,不過當中體型最小的一隻,卻不時出現側翻的動作,懷疑可能平衡出了問題。

小虎鯨的頭部斷層掃描結果顯示,中耳鼓泡有不正常現象,可能影響的聽力或平衡。
小虎鯨的頭部斷層掃描結果顯示,中耳鼓泡有不正常現象,可能影響的聽力或平衡。

最後,小虎鯨們陸續離開人世,經解剖後發現,牠們的腸道中,有大量寄生蟲感染;頭部斷層掃描結果也顯示,中耳鼓泡有不正常現象,可能影響的聽力或平衡,因而導致擱淺。

鯨豚終其一生靠回聲定位系統溝通與覓食,一旦聽力受損,就相當於喪失求生能力。學者推測,海上開發工程、軍事演習、船舶行駛等人為活動,都可能帶來難以預測的噪音,對鯨豚的聽力與健康造成傷害。

台灣西海岸曾經有21種鯨豚的擱淺紀錄,代表有不同的鯨豚會經過這片海域,還有長年生活在近岸區域的白海豚,北從新竹香山,南到台南七股,都能發現牠們的蹤跡。當漁船與交通船往返頻繁,加上開發工程的運維船隻日漸增加,除了導致噪音產生,也造成更多讓牠們始料未及的「船禍」。

從白海豚的影像紀錄和擱淺死亡個體的斷層掃描,一再印證,鯨豚受人為傷害的案例,數量遠超乎想像。楊瑋誠擔憂,當台灣西海岸離岸風機建設工程越頻繁,對鯨豚造成的威脅也越大,因此建議,限制船舶的行駛速度,是當務之急。

根據海洋保育署的擱淺報告統計,2019年,台灣至少已經發生104起鯨豚擱淺事件,其中第一季的通報數量,與過去三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多出九隻,第二季則多出20隻,顯示有加劇趨勢。

當鯨豚上岸,為我們敲響各種生態警訊,魚類被過度捕撈、水質被污染、海洋被人為開發,受害的終究不會只是無辜的鯨豚,也是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生存危機。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當鯨豚上岸】

12/09(一) 22:00首播
12/14(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濕地生態】穩定族群僅存金門 善於偽裝雜草的異蕊草

$
0
0
文:王偉聿、呂長澤

「異蕊草」對大多數民眾而言,是非常陌生的植物,名稱源自花部構造:「異」有不同之意,「蕊」則指雄蕊,形容其為雄蕊不等長之草本植物。雖由名稱可以直接聯想雄蕊型態,但卻難以想像其他特徵,而且本種植物非常稀有,在台灣的採集紀錄也寥寥可數,實際看過本尊的人並不多,要能在野地見其風采更是難上加難。

異蕊草的雄蕊六枚,區分為內外兩輪,每輪各三枚,內輪比外輪長,此亦為異蕊草之名稱由來。圖片來源:王偉聿
異蕊草的雄蕊六枚,區分為內外兩輪,每輪各三枚,內輪比外輪長,此亦為異蕊草之名稱由來。圖片來源:王偉聿

本島已20多年未見其蹤影 穩定族群僅存金門

異蕊草(Thysanotus chinensis benth.)為天門冬科(Asparagaceae)異蕊草屬(Thysanotus)植物,本屬在台灣僅有此一物種。早期異蕊草一直被列在百合科(Liliaceae)下,後來隨著分類研究的發展與分子技術的成熟,本類群單獨獨立成異蕊草科(Laxmanniaceae),但過沒幾年,異蕊草科又被併入天門冬科下之旱生草亞科(Lomandroideae),這也是其最後歸屬。從上述分類歷程,可見異蕊草的獨特性,加上台灣沒有其他形態相似的物種可供比較,造成在科級階層處理上的分歧。

台灣本島最早於日治時代在新竹有明確的標本紀錄,往後一直到1985至1992年之間,彭鏡毅老師於新竹縣蓮花寺才再有異蕊草的標本紀錄,但自1992年後就再無該物種在台灣本島的採集紀錄了。

整理日治時代及彭鏡毅老師的採集資訊,異蕊草在台灣本島的分布集中在桃園及新竹地區,由此可知異蕊草在台灣本島的生育地非常局限,且較可靠的生育地可能只在新竹蓮花寺濕地一帶,但目前已有20多年未再尋獲其蹤影。另從文獻及網路資料之紀錄可知,目前異蕊草較穩定的族群僅存在金門,但數量依舊相當稀少,《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已經將異蕊草評定為國家極危等級(NCR),是台灣短期內最可能優先面臨滅絕危機的物種之一。

新竹蓮花寺 苦尋十餘年未果

異蕊草是大家比較陌生的稀有植物,且由於生長在濕地環境周遭,也曾被少數人視為濕地植物,對於水生或濕地植物的愛好者來說,是一個有聽過、想看見,卻完全沒機會見到的物種,即使遵循標本紀錄及網路資訊的地點去尋找,大多也是一無所獲。

我個人認識異蕊草最先也是從水生植物圖鑑開始,當時在網路及圖鑑所看到的照片都拍攝自金門地區,並沒有任何台灣本島的紀錄,因為地理位置較遙遠,早期並沒機會前往金門探索。後來查詢中央研究院的館藏標本,才知道台灣本島所有異蕊草標本都出自新竹蓮花寺地區,雖已多年沒有採集紀錄,但卻是台灣本島最有機會看到異蕊草的地方,因而將蓮花寺列為重要的搜索地區,只要有空就會安排時間前往。

蓮花寺為地方級重要濕地,是非常多稀有濕地植物的重要生育地,也因其位於軍事管制區內,才得以保留濕地環境,逃過被開墾或破壞的命運。我透過多次的申請機會進入此區尋找,其餘時段則在周遭非管制區進行地毯式搜索。雖然異蕊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並沒有季節性生長的問題,比起其他有季節性的草本植物,應該較容易尋找,然而轉眼間已過了十多年的搜索,至今還是沒能在蓮花寺發現異蕊草的蹤跡。

多次造訪金門 終於喜見異蕊草芳蹤

2018至2019年間,有幸因協助金門國家公園,執行金門地區稀有植物的基礎調查,嚮往十多年造訪金門尋找異蕊草的願望,終於才有機會實踐。

出發前,已備好所有可能尋獲的生育地資料,同時藉由各種管道詢問相關訊息,透過多位分類學者及金門在地的植物觀察家得到了線索:大多數的發現紀錄都在金門縣東北方的田埔濕地,另外金門太武山亦有零星紀錄。查閱台灣林業試驗所的館藏標本,最近於2017年兩處都還有明確的採集紀錄,因此我們將以上兩處列為主要搜索的重點區域。

第一次前往田埔濕地及太武山進行的地毯式搜索,結果卻讓人失望。

事後再從網路照片資料尋找線索,並向金門在地的洪清璋老師請教更詳細的生育地資料,往後多次登太武山進行地毯搜索,好不容易找到早期拍攝照片的位置,但卻已被木麻黃全數覆蓋。後續每逢來到金門,必特地爬上這塊坡面以及到田埔濕地尋找異蕊草,但依然沒有找到任何蹤跡。

有別於大部分的草本植物,異蕊草的盛花期在9至10月,我們抱著最後希望,特地在8至9月花期期間,密集針對田埔一帶濕地環境及其周邊搜索,以提高野外的辨識度。連續幾天的調查時間轉眼過去,在返台前一天,我們仍持續搜索至黃昏,依然無功而返。一如往常,我們回到民宿休息,並在晚上整理照片跟鑑定植物,這時收到此次同行但沒有一起活動的專家帶來的訊息:早上在田埔附近看到一種帶有花苞、形似韭菜的植物。聽到這樣的訊息,雖然大家都沒有看過異蕊草的實體,但直覺已讓我們無比雀躍,即使隔天一早得搭機返台,我們還是起了個大早,驅車前往確認,終於眾望所歸,就在我們曾經搜索無數次的草地邊緣,看到了含苞待放的異蕊草!

後續幾個月也再次安排前往調查,並在附近又發現了另一個族群,就目前的紀錄及網路資料,台灣本島可能已經沒有異蕊草的族群,而金門地區可能也只剩下目前兩處的小族群,苟延殘喘的努力維持著。

外觀形似莎草科或禾本科植物 雄蕊型態特殊而得名

異蕊草為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生長於濕地環境周遭較乾旱的區域,多數人常誤以為其生長環境如同一般濕生植物,因而難以尋獲。

生長於濕地旁較乾旱草生地環境的異蕊草植株,若是沒有開花或結果,偽裝成禾草難以辨識。圖片來源:王偉聿
生長於濕地旁較乾旱草生地環境的異蕊草植株,若是沒有開花或結果,偽裝成禾草難以辨識。圖片來源:王偉聿

其植株外觀如同莎草科或禾本科植物,與蔥屬也十分相似。莖短且形如根狀,藏於地面下;葉基生,呈細長的線形,葉身圓滑,先端銳尖如長針,葉形態與燈心草頗為相似,未開花時不易辨識。

異蕊草的葉基生,呈細長的線形,葉身圓滑,先端銳尖如長針,其形態與燈心草、蔥屬、禾本科及莎草科等植物都十分相似。圖片來源:王偉聿
異蕊草的葉基生,呈細長的線形,葉身圓滑,先端銳尖如長針,其形態與燈心草、蔥屬、禾本科及莎草科等植物都十分相似。圖片來源:王偉聿

花期較長,從夏天一直到秋末,但每朵花開花期間甚短,僅於每日上午9點至12點日照充足時開放,午後便全數開始閉合;開花時花葶常長過於葉,花序常五至十朵小花聚集,排列成總狀或圓錐花序,再壓縮呈傘形花序狀,基部有卵狀的膜質苞片,花梗基部具關節。

異蕊草開花時花葶常長過於葉,每個花序常五至十朵小花聚集,排列成總狀或圓錐花序,再壓縮呈傘形花序狀。圖片來源:王偉聿
異蕊草開花時花葶常長過於葉,每個花序常五至十朵小花聚集,排列成總狀或圓錐花序,再壓縮呈傘形花序狀。圖片來源:王偉聿

花被顏色呈白色、淡紫色至淡藍色,呈卵狀矩圓形,可區分為內外兩輪,每輪各三枚,內輪花被較艷麗,邊緣有明顯流蘇狀齒,外輪花被邊緣呈膜質,全緣無齒。

異蕊草的花被顏色呈白色、淡紫色至淡藍色,呈卵狀矩圓形,可區分為內外兩輪,每輪各三枚,內輪較艷麗,邊緣有明顯流蘇狀齒,外輪花被邊緣呈膜質,全緣無齒。圖片來源:王偉聿
異蕊草的花被顏色呈白色、淡紫色至淡藍色,呈卵狀矩圓形,可區分為內外兩輪,每輪各三枚,內輪較艷麗,邊緣有明顯流蘇狀齒,外輪花被邊緣呈膜質,全緣無齒。圖片來源:王偉聿

雄蕊六枚,區分為內外兩輪,每輪各三枚,內輪比外輪長,這也是異蕊草得名由來。果實為蒴果,呈長橢圓形,常被宿存花被包覆至果實成熟,果實成熟由綠轉黃至褐色;種子黑色呈玉米粒狀,先端有褐色的附屬物。

異蕊草的花期較長,從夏季至秋末會陸續開花,盛花期為九至十月間,雖然還有花苞未開,但較早開的花,現已發育成果實且近成熟,果實長橢圓形,綠色。圖片來源:王偉聿
異蕊草的花期較長,從夏季至秋末會陸續開花,盛花期為九至十月間,雖然還有花苞未開,但較早開的花,現已發育成果實且近成熟,果實長橢圓形,綠色。圖片來源:王偉聿

異蕊草的果實成熟前,宿存花被包覆果實。圖片來源:王偉聿
異蕊草的果實成熟前,宿存花被包覆果實。圖片來源:王偉聿

異蕊草的種子黑色呈玉米粒狀,先端有褐色的附屬物。圖片來源:王偉聿
異蕊草的種子黑色呈玉米粒狀,先端有褐色的附屬物。圖片來源:王偉聿

為何族群如此侷限?仍待進一步研究

在野外實際觀察,異蕊草生長的環境皆位於濕地旁的乾旱地區,又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理論上應與一般禾草一樣,對於環境的忍耐程度極高,生長勢應該很強才是,但就目前記錄過的生育地卻僅有個位數。

觀察這些曾經有紀錄的地區,相似的生育環境在其他地區並不難見,但就是沒有異蕊草的蹤跡,推測可能是生長的微環境過於特殊。而我們在野地觀察異蕊草的結實率非常高,經種子發芽實驗,其種子發芽率也非常高,代表要靠種子繁殖是沒問題的,但野外目前殘存的異蕊草侷限生長在很小的區塊,其周遭也沒有任何族群擴展的跡象,代表種子的散播可能出了問題,也可能是種子萌發後,小苗的生長條件太過嚴苛,造就如此局限的分布模式。可見,對於異蕊草的生殖與環境間的關係,還有待更進一步的研究。

人為開墾與採集行為 亦可能影響異蕊草族群

從標本紀錄、相關資料的收集及實地觀察,我們推估人為的開墾及採集行為,亦有可能影響現存的異蕊草族群。從標本紀錄上發現,不同的採集者到了同一生育地,都會採集稀有的異蕊草標本,也有同一採集者在同處重複採集標本的現象;對於無法拓展族群的物種來說,過度採集是有可能影響甚至驅使該物種消失的。標本採集是植物分類研究很重要的一環,但分類學者必須謹慎衡量所採集的量及該物種採集的必要性。

另外目前發現的異蕊草族群緊鄰行車路徑,假若有不預期的開路或開墾行為,很可能在一夕之間,異蕊草就在台灣的土地上絕跡。要如何保護這些岌岌可危的稀有植物,無疑需仰賴相關單位與地方民眾一起攜手努力。異蕊草究竟還能在台灣的土地上綻放多少歲月,政府與民眾的保育意識扮演了最重要的關鍵。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2020年生物多樣性總體檢 15項保育人士尚未關注的重大威脅與機會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明年生物多樣性保育有哪些機會和威脅?劍橋大學保育生物學家薩瑟蘭德(William Sutherland)主導生物多樣性年度全面性檢視工作,彙集近二十位科學家、保育專家和未來的參與者一起回答這個問題。

研究小組從89個問題中精選出15個正在發生或預期將發生的最重要趨勢,這些趨勢有造福或傷害生物多樣性的潛力,但尚未受到大多數保育人士的關注。論文發表在《生態與演化趨勢(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期刊。

纖維素,有好有壞

纖維素是木材的主要成分,可以分解成非常實用的奈米級碎片。自從它的新用途被發現後,纖維素的需求每年快速成長18%。在包裝和建築中使用奈米纖維素可以幫助消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是導致氣候變遷的主要因素,並減少了塑膠需求。但這也可能增加森林的受脅壓力,使森林轉變為人工林,導致喪失生物多樣性流失,甚至破壞棲息地。

森林燃料

歐盟已通過一項指令,將木材歸類為再生能源,並規劃到2030年顯著提高再生能源在能源組成中的比例。但是這些規劃卻刺激了對氣候變遷和生物多樣性有害的行動:近年來,美國和加拿大等國輸出歐盟的木材增加了,人們也擔心歐洲的森林和棲息地的破壞。目前已經有人針對此分類提出訴訟,但如果歐盟以外的國家仿效,問題可能會惡化。

美國和加拿大等國輸出歐盟的木材增加了,人們也擔心歐洲的森林和棲息地的破壞。照片來源:Jim Liestman (CC BY-NC-ND 2.0)
美國和加拿大等國輸出歐盟的木材增加了,人們也擔心歐洲的森林和棲息地的破壞。照片來源:Jim Liestman (CC BY-NC-ND 2.0)

能拯救蜜蜂的花粉?

蜜蜂和其他傳粉媒介最近遇上大麻煩,土地利用變遷、農藥和疾病等危險使牠們的數量減少。美國最近的研究顯示,向日葵及其近緣物種的花粉雖然不如其他植物的花粉有營養價值,但似乎可以減少熊蜂腸道受感染的嚴重性,提高其繁殖成功率。如果這項研究讓向日葵被大量種植,有可能對其他野蜂產生不利影響,因為野蜂依賴更有營養的植物或寄主與寄生蟲之間的交互作用來繁殖。

研究指出,向日葵的花粉似乎可以減少熊蜂腸道受感染的嚴重性。照片來源:Sergio(CC BY-NC-ND 2.0)
研究指出,向日葵的花粉似乎可以減少熊蜂腸道受感染的嚴重性。照片來源:Sergio(CC BY-NC-ND 2.0

長角蜱蟲問題

亞洲長角蜱2017年進入美國,帶來不速之客:一種會殺死牛的細菌。亞洲長角蜱可以耐受各種生存條件,並且可能帶著牠們的致命細菌在北美沿海以及中美洲和南美洲傳播。隨著養牛戶調整其經營方式,這個死神二人組可能導致土地使用的變化。由於亞洲長角蜱會感染哺乳動物和鳥類,人們擔心牠可能危害野生動植物。

消失的海草

海草是褐色的藻類。生長在世界各地的海岸線的海草林能保護海岸免受侵蝕,並為重要的商業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提供庇護。雖然它們以生命力強韌聞名,近年許多海草林一直在縮減,可能的原因是海洋溫度升高、污染、人為採集和非原生物種所致。海帶數量若繼續下降可能會破壞海洋生態系統,海草林提供人類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生態系服務也可能產生損失。

生長在世界各地的海岸線的海草林能保護海岸免受侵蝕,並為重要的商業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提供庇護。照片來源:NOAA's National Ocean Service(CC BY 2.0)
生長在世界各地的海岸線的海草林能保護海岸免受侵蝕,並為重要的商業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提供庇護。照片來源:NOAA's National Ocean Service(CC BY 2.0)

南極冰:一匹黑馬

暖化使地球兩極周圍的冰層融化是眾所周知的事。但很少人知道南極上空的臭氧破洞如何影響這個現象,科學家也才剛開始釐清。由於氟氯碳化物排放減少,地球臭氧層的破洞一直在縮小。這可能導致南極上空的大氣流動和其他天氣模式改變。不斷變化的天氣可能反過來導致更多的南極冰融化,加劇全球海平面上升,並進一步威脅沿海社區和棲息地。

小型水力電廠和河流生態

小型水壩在亞洲和其他地區越來越普遍。雖然和大型水壩相比,它們對土地利用的影響較小,但仍會干擾河流的流動和泥沙運動,影響河流和溪流中的動植物,進而改變棲息地。目前有超過80,000座這樣的水壩,而且還會越來越多,有必要更深入了解潛在的生態影響以及如何盡可能減少對魚類和其他生物的危害。

循環水產養殖

海洋魚養殖可產出大量食物,但也會消耗大量水,其養分和其他化學物質可能會污染環境。有一種可能的解決辦法是使用循環水產養殖系統,該系統可將耗水量減少97%至99%。其限制因素是成本,以及飼料採購和能源使用等問題。如果能解決這些負面因素,與傳統方法相比,循環養殖場可以更永續地增加海洋魚類的供應。

滅蚊真菌

由於抗藥性的發展,傳統的殺蟲劑(如擬除蟲菊酯)殺死瘧疾病媒蚊的效力降低,科學家們正在尋找新的替代品。最近開發出的一種替代品是能感染蚊子的真菌,該真菌經過基因改造以產生蜘蛛毒中發現的毒素。與一般殺蟲劑一起使用可產生綜合效果並減少其用量。這種生物防治措施有利生物多樣性,但也可能影響病媒蚊以外的生物。


傳統的殺蟲劑(如擬除蟲菊酯)殺死瘧疾病媒蚊的效力降低,科學家們正在尋找新的替代品。照片來源:ASCOM Prefeitura de Votuporanga(CC BY 2.0)

人造子宮

「人造子宮」是人工生殖的最新技術之一,用來育養胎兒至足月。儘管此技術還處於早期階段,但當雌性數量過少是物種復育的限制因素時,這種技術有機會用來提高瀕危哺乳動物的繁殖能力。對行為和免疫系統的影響,以及繞過母親自然調節能力的其他副作用尚待探究。

亞洲傳統醫學和生物多樣性

近年亞洲醫學蓬勃發展,2019年初中醫進入世界衛生大會的國際疾病分類,同時中國政府強力推動中醫市場,「一帶一路」國家/地區中藥銷量大增。不管這個趨勢是否有利人體健康,對瀕臨滅絕物種肯定不是好消息,因為某些中醫治療方法用瀕臨滅絕物種製藥。不僅如此,「一帶一路」還會增加取得珍稀物種以及高需求物種的機會。

神秘的區塊鏈

被稱為區塊鏈的分散式追蹤技術應用越來越多元,包括管理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但是,由於沒有通用的標準或監管,出現某些具有爭議性的應用,像是德國一座會自己賣木材的森林。缺乏公約和規範可能對現有政治和法規結構之外的生物多樣性產生影響。但同時,區塊鏈也可用於改善自然資源的治理,保護原民土地權利等。

CSI犯罪現場:環境篇

危害環境是犯罪嗎?根據《羅馬規約》,國際刑事法院可以要求個人和政府在某些情況下為破壞自然資源負責。不過,人們正在努力將可起訴犯罪的定義擴展到羅馬規約之外,涵蓋生態滅絕,即損害環境、影響居民生活。有幾項倡議正在朝這個目標邁進,有機會讓產生溫室氣體和破壞生態等行為依國際法起訴。


人們正在努力將可起訴犯罪的定義擴展到生態滅絕,即損害環境、影響居民生活。照片來源:Joe Brusky(CC BY-NC 2.0)

緩解戰爭傷害

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最近通過一套在衝突局勢中保護環境的原則草案。這些原則不僅要求交戰各方避免破壞環境,也要求將環境恢復納入和平談判,並在衝突結束後修復環境。現代戰爭無處不在且破壞力強,這些原則在全世界都能提供巨大保育貢獻。

網路威脅

從傳播新研究到追蹤入侵物種移動以及與公民分享威脅資訊,許多生物多樣性相關工作需要網路才能進行。但是在2018年,美國廢除了網路中立性法規,網路服務提供商不被要求對所有網站一視同仁。如果這種變化被其他國家/地區仿效,導致某些網站客戶獲得優先權,則可能會大幅改變(可能是變好或變壞)保育社群在全世界倡議和保護物種的能力。

參考資料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上市 全球彩圖最完整 鐘詩文:證明台灣是奇蹟之島

$
0
0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1896年,博物學家亨利‧奧古斯丁(Augustine Henry)在東京發表《福爾摩沙植物名錄》(A List of Plants from Formosa),收錄1,347種原生植物,敲開台灣原生植物分類研究之門;120多年後,首部全中文出版的《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全套8卷問世。

主要作者、林試所副研究員鐘詩文指出,這套書創造了多方面的全球第一:99%植物都取得彩色圖片,並按照植物檢索表呈現植物各項特徵;植物種數高達5146、使用最新版本的植物分類學系統,並附野外生態圖及解說。他說,這套圖鑑為台灣再創造了一項奇蹟。

歷經6年企劃、編著,《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完工,收錄5146種植物,樹立全球難以超越的標竿。圖片來源:貓頭鷹出版社
歷經6年企劃、編著,《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完工,收錄5146種植物,樹立全球難以超越的標竿。圖片來源:貓頭鷹出版社

一套為台灣民眾撰寫的植物書 按圖索驥認識植物並不難

這套圖鑑共8卷,第8卷下冊10月31日上市,台灣維管束原生植物全圖鑑大功告成。此書從2013年開始企劃,至今歷經6年多;期間歷經植物分類法改版[1],首次完成國內禾本科植物圖鑑,並依照2016年11月發表的PPG I[2]分類系統編排蕨類名錄,是出版史創舉;一直到全書定稿,終於確認收錄植物種數高達5146種。

7日新書發表會上,集合國內幾位重量級植物學研究專家,以及植物愛好者,見證這套打破多項紀錄的植物全圖鑑出版。除了鐘詩文,還邀請第八卷蕨類植物審定者、前林試所植物園組長邱文良、台大實驗林管理處研究人員楊智凱與談。

提到為何想完成這套書?楊智凱提及大一剛認識鐘詩文時,鐘見他體格好、是登山咖,有一天問楊,想不想爬清水大山?楊高興的答應,沒想到是晚上出發。他問:「學長你是不是沒有申請?」鐘詩文只是「噓」一聲,接著把楊戴著的頭燈拿走,只要楊跟著他走。這趟走了五天四夜,都摸黑著走,讓楊第一次爬山腳抽筋。

楊智凱還記得,這趟路上鐘詩文對待植物的熱情,問他要不要把台灣稀有植物都找出來拍一下。鐘詩文不但說好,還告訴他,台灣需要出一套植物全圖鑑。時值1999年,歷經20年,鐘詩文終於達成這項任務。

鐘詩文進入林試所,就在植物標本館工作。引鐘詩文進林試所的是邱文良,他與談時提及,曾問鐘詩文,對標本館有什麼貢獻?鐘回答,有,就是採集台灣所有原生植物典藏在標本館。對此回答,邱沒有多說,過幾年遇到鐘又問了一次,鐘不但沒有忘記這件事,還回答已經達成90%。這套書的出版已達顛峰,算是給了這個目標答案。

鐘詩文說,這套書出版的動機很單純,就是降低認識植物的門檻。他因喜愛植物,常買圖鑑,對於數十年來出版的圖鑑,老是只有幾種植物,又未提供系統、完整的比照方式,難以成為辨識植物的參考。


鐘詩文(中)引述呂福原的話,出版全圖鑑證明台灣是奇蹟之島、進步國家。攝影:廖靜蕙

因此,他走遍台灣山野,尋找原生植物,將檢索表提及的重要特徵,透過鏡頭一一記錄下來,讓讀者按圖索驥就能認識植物;而全中文寫作,更讓台灣民眾認識植物無障礙。

鐘詩文長期在標本館工作,到過很多國家,也收遍各國植物圖鑑,他認為這套書創造了多方面的全球第一,成就很難超越,這得歸功台灣這個「富庶、有養分的島嶼」。他引述他尊敬的教授呂福原的話:「一個國家有沒有植物誌代表是不是進步的國家。」為這項工作下註腳。

中央山脈分水嶺? 誤解的名詞與隱匿的物種

鐘詩文說,製作套書找植物拍照過程大多順利,只有極少數神秘物種一株難求的經驗,1910年日籍植物採集者森丑之助採集後,就未再發現的三角咪草(Pachysandra axillaris)是其一。至今只有一份模式標本,他幾次和同儕相聚都會提及這個植物,20幾年來想解答是否存在,但無論是標本或植物誌上,只玄妙地寫著「中央山脈分水嶺」。


三角咪草花朵特寫。圖片來源:貓頭鷹出版社

中央山脈分水嶺是什麼?到底在哪裡?他翻閱帝國大學植物學者佐佐木舜一和森丑之助當時採集的紀錄,進一步得知在關門古道,但關門古道非常長,且清代時完成不久後就荒廢。他和助理許天銓爬梳資料,知道大概的位置,但因一趟路八天起跳,加上體能考量,只能四處拜託專程尋找,幾次交涉都未能成功。

鐘詩文不死心,在臉書社團廣下英雄帖,希望前往關門古道的山友協助。關門古道是難走的登山路線,一年約開一團,但這次果真奏效,一位臉友在登關門古道時,沿途認真尋覓,終於在第四、五天時,找到這個神祕物種,並回報確切位置。

知道位置後,鐘詩文馬上組隊前往,歷經無數難走的峭壁、水蛭、低溫、睡眠不足等考驗,終於見證三角咪草小小、不起眼的身影,一整片一整片的分布沿路的幾個點,這一路的辛苦也隨著化為烏有;不但如此,太魯閣黃楊等台灣最稀有的三種黃楊科都長在這裡。

那麼「中央山脈分水嶺」到底在哪裡?與會的台大退休植物系教授謝長富補充,原來這是日治時期的一個地名,位於關門山往南兩公里、馬太鞍溪上游處。由於關門古道開闢不久就「關門」,之後地圖、地籍上未再標示這個地名,才讓人誤以為是一個地理名詞。


三角咪草野外生態照。圖片來源:貓頭鷹出版社

水社野牡丹從大壩工程下倖存 兼顧研究倫理想清楚再採集

每個植物愛好者,都有其「夢幻物種」,對於鐘詩文也有哪幾種無法忘情的存在。最難忘2007年與許天銓,為了調查蘭科植物到日月潭調查,意外發現因生育地消失,80年再也沒記錄到的水社野牡丹(Melastoma intermedia)及闊葉金錦香(Osbeckia opipara)。

他在臉書粉絲頁留下這段紀錄:1929年9月,日本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動工興建日月潭發電廠之前,先將週邊的住戶往外遷移,之後引水入山谷造潭,這裏的森林隨之淹沒水深60尺之中。

在森林尚未沒入水中之前,佐佐木舜一與台北帝大的工藤舜,花了一週的時間在日月潭水社從事植物調查。在那次的調查裏,發現了許多的稀有植物;80年後證明水社野牡丹終究倖存下來,但更多植物從此埋沒歷史的荒煙蔓草中。


水社野牡丹(Melastoma intermedia)曾因大壩工程消失,歷經80年再度被鐘詩文找到,更多稀有植物未必如此幸運。圖片來源:貓頭鷹出版社

植物分類研究調查,大量倚賴採集,大量的採集是造成植物族群衰微的因素之一。邱文良提醒,植物採集應遵守研究倫理。他從數十年在標本館工作的經驗得出,稀有植物的採集量,不輸給一般植物。

以標本館管理立場,存證標本非常重要,越多標本越好;論文、實驗存證標本也不能少,該採多少,很難訂標準。他提醒研究者,在採集前應想清楚,若它在當地的族群量已經那麼少,是不是該採。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各卷主題與作者群
第一卷:蘇鐵科──蘭科(雙袋蘭屬),收錄植物共534種
第二卷:蘭科(恩普莎蘭屬)──燈心草科,收錄7科555種植物。
第三卷:禾本科──溝繁縷科,收錄39科620種植物。
第四卷:大戟科──薔薇科,收錄17科605種。
第五卷:榆科──土人蔘科,收錄46科642種植物。
第六卷:山茱萸科──紫葳科,收錄36科635種植物。
第七卷:苦巨苔科──忍冬科,收錄26科711種植物。
第八卷(上):蕨類與石松類 石松科--烏毛蕨科,收錄28科409種。
第八卷(下):蕨類與石松類 蹄蓋蕨科--水龍骨科,收錄10科435種。
作者群:
鐘詩文①②③④⑤⑥⑦
中興大學森林學博士,現任職於林業試驗所,從事植物系統分類研究,長期從事台灣之植物調查,熟稔台灣各種植物,十年來從未間斷的來回山林及原野,期能完成台灣所有植物影像記錄。
許天銓①②⑧
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專精於台灣與鄰近區域蘭科植物之系統分類,並長期進行台灣維管束植物田野調查,除蘭科外並著重於莎草科、蕨類植物等類群,曾參與許多新物種與新紀錄分類群之發表。
陳志輝③
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博士,現任職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專精於禾本科植物之系統分類及親緣地理研究,並長期參與野生植物之資源調查、資料庫建置、種源保存,以及諸如植物保育策略及立法、生態工法等生物多樣性保育相關實務工作。
廖顯淳③
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現任職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協助進行禾本科植物系統分類學研究工作。
林哲宇③
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現任職於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擅長禾本科植物野外調查及鑑定。
葉修溢③
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碩士,現任職於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從事環境教育推廣工作。
吳聖傑③
熱愛台灣山林及植物,長期關心及研究臺灣山林生態,十年來在台灣各地透過鏡頭記錄台灣的各種植物,現為台大生命科學系助教,從事植物分類學之教學,禾木科為其目前最為關注之項目之一。
陳正為⑧
高中時收到表哥送的蕨類圖鑑後便栽進蕨類的世界,就讀研究所期間在邱文良博士的指導下開始進行蕨類研究。
Ralf Knapp⑧
2004年起就開始的台灣蕨類與裸子植物研究,在台灣野外調查的期間,他採集了超過4,500份標本,同時建立了超過250,000筆紀錄的影像資料庫。
洪信介⑧
任職於辜嚴倬雲保種中心於,以「植物獵人」著稱,特別擅長蕨類與蘭科植物,是索羅門群島台灣調查團隊的一員,也曾多次在台灣參與大型的植物資源調查工作。

註釋:

[1]即APG III改版為APG IV。此為被子植物APG分類法:這種分類法主要依照植物的三個基因組DNA的順序,以親緣分支的方法分類,包括兩個葉綠體和一個核糖體的基因編碼。

[2]PPG I 是由PPG(蕨類植物系統發育研究組,Pteridophyte Phylogeny Group)建立的蕨類植物分類系統的第一版,是一個基本建立在分子系統發育研究之上的現代蕨類植物分類系統,於2016年發表在《系統與進化學報》(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前身為《植物分類學報》)上。詳見參考來源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

孟加拉 氣候脆弱國家的綠能百分百之路

$
0
0
【COP25現場】
文:陳秉亨(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

因為關心白海豚保育,常常會參加兩年一次的世界海洋哺乳類雙年會,今年WMMC今年辦在巴塞隆納,就在要訂機票與住宿時候,看到COP25移師到馬德里,剛剛好一趟可以參加兩個會,立刻手刀訂機票。上次參加巴黎COP21收穫良多,這次有機會高好可以看看這四年的世界趨勢變化。

首先如同四年前在巴黎一樣,登錄之後,我快速的繞了展場一圈,看到各國的展館、還有許多NGO的攤位,也是沒有人把核電擺出來當成是減碳工具,相反的是每個攤位都有再生能源的資訊,而且跟四年前相比,很多開發中國家的再生能源目標都相當積極。


COP會場沒有國家拿核電計劃出來減碳

我在台灣的時候就選好幾場跟我們推動的綠能工作有關的論壇響旁聽,「氣候脆弱國家如何達成綠能100%」論壇,這場論壇邀請哥斯大黎加與孟加拉分享經驗,這兩個國家是在巴黎協議後,積極發展再生能源的國家,哥斯大黎的電力來源有超過九成都是水力發電,但是他們全部的能源使用仍有70%使用化石燃料在交通、工業、民生等部分。所以哥斯大黎加開始規劃太陽與風力等再生能源。在2019年哥斯大黎加發表了一個很有企圖心的計畫,在2050年要達成零排碳,2030年要達到100%再生能源,預計設置15GW的風力發電,196GW的太陽光電,


孟加拉的綠能目標相當驚人

孟加拉國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五個經濟體之一。然而,該國持續的經濟增長增加了能源需求,並壓縮了現有的能源基礎設施。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一直保持著可靠的能源供應,並以足夠低的價格使所有人都能負擔得起。

分散式可再生能源系統為孟加拉國提供了巨大的機會,以加速經濟發展,同時以可持續的方式改善能源供應,生計和數百萬人的健康。實際上,在電氣化和電網擴展特別困難的地區已經分發了超過500萬套太陽能家庭系統(SHS)。迄今為止,該計劃已為超過11%的人口提供了電力服務,並節省了114萬噸煤油用於照明,價值超過4億美元。


根據評估,綠能100%的社會,創造出的就業機會多很多

這兩個計劃都是由worldfuturecouncil協助推動,包含與當地國家的學術單位合作,邀請各利益團體共同討論,撰寫出100%綠能的路徑圖。他們計算出2050年繼續使用化石燃料與使用100%綠能兩種情境之下,可以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節省更多燃料成本,因此可以比較容易獲得社會的支持。看他們提出的100%率能路徑很有趣,有些台灣做得很好,有些我們也可以參考。

一、國家提出100%綠能目標:將目標結合永續發展指標,放到各部會的工作之中、確保能源轉型過程中每個人都得到公平的保障、向社會大眾宣傳綠能的好處,並且推動教育計畫。

二、機構:強化機構決策者能力,以推動長期綠能目標、促進社區主導的綠能發展。

三、基礎建設:促進由下而上的使用家用太陽能系統、優先建設太陽能與風能所需要的基礎建設。

四、效率:跨部會推動提升能源效率工作、提升儲能系統的容量。

五、技術:加速發展太陽與風能、研究與推廣創新的再生能源使用方式、運輸部門電氣化、烹飪設備電氣化、增加工業部門與加熱設備使用再生能源。


孟加拉推動綠能100%社會的流程圖

孟加拉的狀況跟台灣不一樣,他們有些地區電網不普及,所以要使用化石燃料來作照明、烹飪等用途,對他們來說,使用再生能源反而可以省成本,誘因比較高。但是他們的路徑圖中推動綠能教育與社區率能工作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讓越來越多人民享受、或是看到綠能的收益,人民才有可能會支持國家的減碳政策

這次參加COP,看到經濟與產業發展不如台灣的國家,因為先進國家要履行巴黎協議的結論,投入許多資源協助,其再生能源建設規劃的目標都比台灣積極的多,甚至可以拿出、以前只有先進國家敢嘴的100%綠能的計畫,台灣2025綠能20%的目標,跟國際上比起來,其實並沒有特別激進。事實上,與其是環境保護,大家看上的是分散式再生能源可以創造出來的就業機會,這也證明台灣發展再生能源是非常正確的「拚經濟」的方式。而在野黨為了老舊核電延役,處處拖緩再生能源發展,其實完全背離世界轉動的方向。

※ 轉載自作者臉書

不用打碎也能完整回收 工研院設計「易拆解」太陽光電板 每百萬瓩回收效益增一倍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報導

為了讓太陽光電板能穩定使用20年以上,各層材料間需要緊密結合,導致光電板廢棄回收時,只能打碎再分類回收,回收價值大降。工研院從源頭做起,改變膠合方式,設計出「易拆解」太陽能模組,讓光電板上的玻璃、太陽電池片保持完整、回收後可再製作為太陽光電板,做到最大循環利用。預估每GW(百萬瓩)的光電建置回收效益可從12億元變成24億元,提升了一倍。

「易拆解」太陽能模組(圖為2*2模組)已經能達到晶片100%完整回收(右下)。右上為傳統模組在拆解中碎裂的情況。攝影:陳文姿

「易拆解」太陽能模組(圖為2*2模組)已經能達到晶片100%完整回收(右下)。右上為傳統模組在拆解中碎裂的情況。攝影:陳文姿

拆解不碎解  電池回收使用價更高

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材化所)副組長朱旭山表示,傳統的光電板有五層結構,用封裝膠EVA將玻璃、太能電池片(晶片)、背板間封結。由於膠合非常緊密,回收時只能將玻璃跟電池打碎、再分選回收,回收價值低。新的方式是以熱塑性增益封裝材來取代原本的封裝膠EVA,讓玻璃跟電池片在回收時可以完整分離,重新變成零組件再使用。

材化所研究員王文獻進一步指出,「易拆解」太陽能模組與傳統模組最大的差別在黏膠。透過溫度調控就可以讓各層材料拆解開來。採用「易拆解」太陽能模組不會增加製程工序、也不會增加成本。

傳統的光電板採用封裝膠EVA將玻璃、電池片(晶片)、背板間封裝。「易拆解」太陽能模組除改變膠合材質外,也減少一層EVA,改用無氟的背板。圖片來源:工研院

傳統的光電板採用封裝膠EVA將玻璃、電池片(晶片)、背板間封裝。「易拆解」太陽能模組除改變膠合材質外,也減少一層EVA,改用無氟的背板。圖片來源:工研院

材化所研究員王挺玉表示,「易拆解」太陽能模組不僅可回收完整的電池片、玻璃,連電池片電極線上的銀也可以完整取出,銀的回收純度更高。此外,在實驗室層級,已經做到100%電池片無破損回收再使用。

不僅如此,王文獻表示,工研院研發的黏膠添加了紫外光轉換劑,讓傳統無法利用的紫外光也能轉換為可以發電的藍光,額外增加2%的發電效率。

王文獻說,目前這套可拆解技術已經在2*2的模組上證實可行,預計明年應用標準商規的6*10模組上。

由於膠合材料中添加了紫外光轉換劑,讓紫外光轉換為可發電的藍光,發電量從19.4(左)增加到21.7(右)約增加2%。攝影:陳文姿

由於膠合材料中添加了紫外光轉換劑,讓紫外光轉換為可發電的藍光,發電量從19.4(左)增加到21.7(右)約增加2%。攝影:陳文姿

「易拆解」太陽能模組能完整取下銀、鋁材料,電池片、玻璃也都能整片回收。攝影:陳文姿

「易拆解」太陽能模組能完整取下銀、鋁材料,電池片、玻璃也都能整片回收。攝影:陳文姿

從設計階段為回收做準備  回收價值提升四倍

太陽能板預計可以使用20-25年,針對未來要處理的太陽能板廢棄回收問題,成亞資源科技、春池玻璃、金益鼎企業等國內業者早在2018年就與工研院材化所、台科大、成功大學等推動成立台灣太陽能模組資源化產業聯盟(SMART Cycle)。經濟部也從2019年起預收每瓩1000元的回收費,以處理未來的光電板回收。

傳統的太陽板回收是先將鋁框回收,其餘的部分打碎、篩選、再處理。朱旭山分析,採用工研院的分解與綠色濕法有價金屬提取技術,可增加銀、矽的回收,讓每GW的傳統光電板的回收效益從6億元提升到12億元。未來,如能從設計跟製造階段就改用「易拆解」太陽能模組,提高玻璃、矽晶片的回收使用,每GW 的回收效益就能從12億再增加至24億元。對於政府規劃的20GW光電來說,等於是數百億的經濟價值。

傳統太陽能板膠合緊密,除鋁框外,其餘只能打碎(右)再分選分類回收(左)。攝影:陳文姿

傳統太陽能板膠合緊密,除鋁框外,其餘只能打碎(右)再分選分類回收(左)。攝影:陳文姿

作者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


寫下歷史新頁 苗栗縣議會三讀通過《石虎保育自治條例》!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經過兩年三個會期、四個版本的漫長討論,苗栗縣議會今(10日)終於三讀通過《苗栗縣石虎保育自治條例》,創下全國首個地方政府對單一物種的保育條例,寫下台灣野生動物保育史、地方自治史的新頁。

其中第四條對於苗栗縣政府公共工程限制規模,送出審查會時訂為「面積1.5公頃或長度2000公尺」以上才需徵詢專家學者意見,採取對環境友善之工法;而在今日二讀討論時,議員達成共識,加嚴到「面積1公頃或長度1000公尺」以上的工程皆須納入,以提高石虎保育效益。

苗栗縣議會今(10日)三讀通過《苗栗縣石虎保育自治條例》,創下全國首例。孫文臨攝

苗栗縣議會今(10日)三讀通過《苗栗縣石虎保育自治條例》,創下全國首例。孫文臨攝

《苗栗縣石虎保育自治條例》過關,創下全國首例。上圖為議長鍾錦東敲下議事槌,孫文臨攝。

全國第一!苗縣石虎條例2020年上路

曾經遍布全島的石虎,是台灣現在僅存的原生種貓科動物,根據林務局的生態調查,族群目前主要棲息在苗栗、台中、南投,其中又以苗栗的石虎族群數量密度最高。然而,近年來因為棲地破碎化導致路殺、誤捕等人獸衝突頻傳,讓石虎生存面臨危機。

為此,台中市政府曾兩度提出「石虎保育自治條例」卻遭市議會否決,而苗栗縣長徐耀昌上任後也兩度提出《苗栗縣石虎保育自治條例》,卻分別在議會的審查小組與二讀表決時遭否決,引發全國關注野生動物保育的民眾輿論譁然;而徐耀昌也曾表達目前議會無共識,暫時不會再提第三次。

不過,苗栗縣議會為洗刷「反對石虎保育」污名,韓茂賢、曾玟學分別提出「國民黨版」、「在野黨共提版」兩版本送議會,接著在11月26日第四審查會中,達成跨黨派共識,兩版本成功整合,於今日送交縣議會進行二、三讀。

議員陳品安認為,第四條針對縣府「1.5公頃與2公里」以上的公共工程,過於寬鬆,「因為已經排除民間企業工程,應該可以調整更嚴謹,提高石虎保育效果。」這樣的說法也獲得國民黨議員鄭碧玉的支持,認為可以調整為過去縣府版本的「1公頃與1000公尺」以上公共工程;對此,其餘議員並無意見,議長鍾錦東敲下議事槌,二讀通過《苗栗縣石虎保育自治條例》。

DSC_0007

苗栗縣長徐耀昌。孫文臨攝

苗栗縣政府1公頃以上、1000公尺以上公共工程 須採環境友善工法

不過,議員禹耀東指出,條文中有關「友善環境耕作」要求不使用合成化學物質,可能導致農民無法使用肥料,「肥料不是有機化學物質嗎?」對此,曾玟學則解釋,當初這條法律是為了讓農民申請農委會補助。議長鍾錦東也說,目前針對此版條文先行通過,未來有執行上的問題可以再修改,「本人在此宣布《苗栗縣石虎保育自治條例》三讀通過。」再度敲下議事槌。

本次通過條例的重點包含,管理縣府一定規模以上的工程,第四條「本府進行開發面積1公頃以上或新闢、拓寬道路長度為1000公尺以上,在規劃設計階段需徵詢專家學者意見,採取對環境友善的工法。」;定期檢討石虎研究調查且須採取生態補償應變措施,第五條「本府應進行石虎數量、族群,及可能出沒地區之研究調查,應依據最新資料每五年通盤檢討一次。本府各級單位應依循調查結果,採取生態補償應變措施。」

此外,第六條也明訂,縣府得對成立石虎保護巡守隊的社區、推行友善環境耕作者、協助降低流浪犬貓與石虎競爭衝突的動物收容場所,給予獎補助經費,而協助救援石虎的司法警察人員也得給予獎勵,「各級機關或社區協助石虎保育有成效者,本府得給予獎勵。」前項補助、獎勵的相關規定,由苗栗縣政府另訂。第七條則要求苗栗縣政府府應設「石虎保育推動小組」,提供有關石虎保育施政建議,且推動小組的會議記錄,需於會後公開資訊上網。

石虎是台灣僅存的野生貓科動物。照片提供:苗栗縣政府農業處自然生態保育科。
石虎是台灣僅存的野生貓科動物。照片提供:苗栗縣政府農業處自然生態保育科。

對此,徐耀昌表示,苗栗以前叫做「貓裏」與石虎有很深厚的淵源,石虎也讓很多民眾認識苗栗,因此行政部門與民意代表都有志一同要做石虎的保育,「自治條例通過不會馬上公布實行,需要送農委會核定,以及制訂相關的細項辦法。」他表示,很榮幸苗栗可以創下全國第一。

台灣石虎保育協會則發出聲明指出,最終通過的版本跟小組審查的版本有些差異,反而跟上一會期縣府版本大致相同,「當時反對縣府版本自治條例的議員曾表示,希望能在自治條例中增加管人不管地,以及對民眾進行石虎保育教育等更進步的規範,但這些內容都沒有出現在這個版本中。」在經過了這麼多波折後,今天通的版本又把第四條中鼓勵民間企業主動採取石虎友善工法的條文刪除,減少了私地主參與的意願,相當可惜。

台灣石虎保育協會強調,保育自治條例的通過,表示苗栗願意正視石虎保育議題,要感謝全國關心石虎保育的虎友們、堅定支持石虎保育自治條例的議員們與努力溝通的苗栗縣政府農業處,「我們會持續發揮監督責任,並要求縣府公開公共工程清單,確保後續的處理方式符合規範。」

議員曾玟學則說,刪除第四條的三、四項中「對於私人企業採用環境友善工法的表揚」比較可惜,「不過但書是要把工程範圍加嚴,也讓法案得以順利通過。」他說,法條沒規定不代表縣府不能表揚,自治條例是要讓苗栗縣政府的石虎保育措施可以系統化、法制化,「這次通過石虎保育自治條例只是一個起點,對支持與反對兩邊的人來說都還有改善的空間。」他也特別感謝韓茂賢在修法過程中協助與其他國民黨議員溝通,讓苗栗可以成為台灣第一。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

2020氣候變遷績效報告:31國碳排下降 台灣退步居倒數第三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鄒敏惠編譯、陳文姿報導

「2020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CCPI 2020)今天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5)上發布,顯示全球煤炭消費量下跌,再生能源投資逆勢成長,共有31國繳出碳排下降的成績單。

同時,發表這份指標的智庫德國看守(Germanwatch)也點出全球氣候行動的反抗勢力——澳洲、沙烏地阿拉伯和美國,並指出這三國在煤炭及石油業者的遊說下,幾乎沒有提出任何正經的氣候政策。

以排名來看,沙烏地阿拉伯今年總算不是墊底,但居倒數第二。美國較去年後退了三個名次,首次取代沙烏地阿拉伯,成為今年的最後一名。台灣同樣後退了三個名次,來到第59名,全球倒數第三。

CCPI 2020溫室氣體排放量表現。資料來源:Germanwatch;整理:環境資訊中心
CCPI 2020溫室氣體排放量表現。資料來源:Germanwatch;整理:環境資訊中心

報告作者之一的德國看守研究員哈根(Ursula Hagen)表示:「新出爐的CCPI評比,顯示了碳排放在全球尺度上的轉變,包括逐漸減少的煤炭消費。然而,少數大國仍持續抵抗這樣的趨勢——尤以美國為甚。」

「我們看到阻止全球碳排放持續上升的機會,但很大程度上還是取決於中國的下一步動作,還有美國明年的大選結果。美中兩國都處於轉型的十字路口。」

這份報告由看守德國、NewClimate Institute和Climate Action Network共同發表。

台灣再生能源剛起步 專家:產業結構未改變 明年分數依舊不樂觀

台灣政府看似力推再生能源,CCPI排名卻節節落後,今年較去年後退三個名次,排名第59位。

多次參與CCPI氣候政策評比、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接受《環境資訊中心》訪問時指出,CCPI 的評比的80%來自資料數據,是數據統計至2017年,換言之,台灣近兩年(2018年、2019年)新增的再生能源都還未納入。

徐光蓉指出,明年的排名未必會更好。一是2018年再生能源的增長還不多,離岸風電也還沒加入。二是台灣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確實「沒有」降低。

他表示,這份評比顯示,台灣2017年人均溫室氣體排放為13.6噸。從能源局2018年公布的二氧化碳排放數據預估,2018年並不會降低太多。台灣人均碳排高的主因是產業結構,工業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無論是馬政府或是蔡政府,都是竭盡所能的滿足工業需求,卻拿不出有效的減碳管制措施。


CCPI2020 國家排行,及分項成績。資料來源:Germanwatch。整理: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根據CCPI的記分,台灣表現最差的為溫室氣體排放與再生能源發展,分別為倒數第二與第四(排名第60、第58名),而氣候政策略佳,排第40名。

同樣也參與CCPI評比、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謝英士則火力全開,指稱這是蔡政府能源政策80%都倚賴火力發電所致。謝英士表示,自馬政府2015年提出「國家自願減量承諾」(NDC),蔡政府上台除了發展綠能,並沒有明確的氣候政策。

在CCPI公布的前一天,謝英士9日也搶先在媒體上發文公布台灣成績,並批評蔡政府利用濕地、林地發展再生能源,反而破壞生態,這是台灣在再生能源指標上得到低分的原因。

歐盟、G20 減碳表現比一比

歐盟:八國表現「佳」 波蘭、保加利亞「非常差」

與去年相同,今年仍沒有一個國家的表現符合巴黎協定目標,因此前三名依舊從缺。

部分歐盟國家仍保持領先地位,分別是分列第四名、第五名的瑞典和丹麥。丹麥是排名上升最多的國家之一,各項評比都獲得「佳」(high)或「非常佳」(very high)的分數。但歐盟國家也是落差極大,總分為「佳」的有八個國家,但是也有八個國家總分為「差」(low),保加利亞和波蘭兩國則是「非常差」(very low),排名分別是第49和50名。波蘭在再生能源項目的成績為「差」到「非常差」不等,而這兩國的氣候政策表現都是「非常差」。去年在歐盟國家吊車尾的冰島,今年進步了七名,排名第41。

NewClimate Institute的Niklas Höhne博士分析,歐盟28國(整體)和德國的評分都維持在中等(medium),分列第22、23名。歐盟的排名較去年下滑一些,但可望藉由改頭換面的歐盟執委會與新任主席的領導下,在明年的評比中再次爬升。歐盟執委會的目標是2030年減碳40%-55%(以1990年為基準),長期策略則是瞄準2050年氣候中和。

G20:兩個資優生,八個後段班

以G20國家來看,排名第七的英國和排名第九的印度,是唯二評比為「佳」的國家。另外續留後段班「非常差」的八個G20國家,分別是澳洲(第56名,倒數第五名)、沙烏地阿拉伯和美國。美國是參與評比以來表現最差的一次。川普政府讓美國幾乎拿到全項的「差」或「非常差」。澳洲是氣候政策項目表現最差的國家,在總分100分中澳洲的評審專家只給出零分。

Climate Action Network全球能源政策資深顧問辛格(Stephan Singer)表示:「這是一份以科學為基礎的評估,再次顯示那些碳排大戶無所作為,無助於當下亟需的排放削減和轉型,以防人類走向不可逆的氣候變遷災難。」

「考量富裕國家所提供的氣候財務、損失與損害等支持,對於貧窮國家來說不僅是必要,且現階段還相當不足,但這個項目沒有納入評分,不然許多前段班的歐洲國家排名將會更差。」

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國家中國,再度微幅進步至第30名(評比位於中等)。中國在其近年的能源組合中,再生能源占比逐漸增加,再加上氣候政策拿到相對不錯的分數,但在溫室氣體排放和能源效率項目上表現不佳,影響到整體排名。不過,一旦中國將其國內新建燃煤電廠的計畫付諸實行,就有可能前功盡棄,落入後段班。


CCPI 2020各國表現。資料來源:Germanwatch;整理:環境資訊中心

CCPI 評比方法 檢視各國承諾是否符合巴黎協定目標

今年參與CCPI評比的國家總共有57國(含歐盟),去年為56國,智利為今年新加入的國家。這57個國家相當於全球九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依據四大指標——溫室氣體排放(40%)、再生能源發展(20%)、能源使用(20%)、氣候政策(20%),前三項是根據客觀數據評比[1],第四項則採專家評審,由各國的非營利組織或智庫擔任[2]。前三項指標又可分為14個細項,以巴黎協定規範——限制暖化升溫2°C,甚至1.5°C以下為依歸,檢視各國的行動是否符合這個目標。

在溫室氣體排放項目中,CCPI使用「生產導向的排放量」(production-based emissions)[3] 為唯一的評估標準,這也是目前主流的碳排計算制度,要求國家需要為自己排放的溫室氣體負責。

註釋

[1] 2020 CCPI為公平評比57個國家,在量化評比項目中所能取得的最新數據為2017年資料,但CCPI也採取五年為一期的趨勢觀察(以2020 CCPI為例,區間為2012-2017年)

[2] 2020 CCPI的蒐集期間為2019年9月至11月。因此在氣候政策項目上,亦囊括截至2019年11月1日為止的政策表現。

[3] 目前國際上對於國家層次(national level)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計算,主要是以「生產過程」所帶來的排放量(包含燃料使用的排放、製程排放等)做為計算基礎,對應所得出的排放量稱為「生產導向的排放量」(production-based emissions)。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中的「國家排放清冊」(Annual National Inventory Report),即是以此為原則做為各國溫室氣體排放量統計的基礎。(資料來源:中華經濟研究院

[4] CCPI報告以Chinese Taipei(中華台北)稱呼我國,本文於圖表中亦忠實呈現報告用語。

作者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

鄒敏惠

Another world is possible. 

石虎路殺9年100起案例 特生中心分析出5種事故環境

$
0
0
整理:劉妙慈 (環境資訊中心實習編輯)

苗栗縣議會10日三讀通過《苗栗縣石虎保育自治條例》,創下地方政府針對單一物種立法保護的第一例;在社會關注石虎的同時,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也統計出過去9年來石虎路殺案件達100起,並分析出5種石虎路殺常見環境。

石虎路殺不段發生,9年100起案例

根據特生中心經營的臉書粉絲專頁「石虎保育大使 阿虎加油」的貼文指出,從2011年至今的路殺達到第100起案例,這僅是團隊有收到通報的資料,事實上可能還有許多被車輛撞擊卻沒有通報的個體。

為此特生中心也統整出5種石虎路殺常見環境,分別是:路旁無阻擋、無替代通道、非直線車道、路側為斜波地區以及無任何警示的路段,希望民眾路過時能多留意。


圖片來源:「石虎保育大使 阿虎加油」粉專

而根據苗栗縣大尺度之路殺風險評估」報告,提出苗14、29、52鄉道及128、140縣道5大石虎路殺熱區,其中140縣道應列為最優先,建議設置防護網等設施,兼顧棲地連結廊道減緩路殺。

友善石虎生態服務給付  試辦計畫頒獎金

此外,根據《自由時報》報導,由於苗栗縣被認為是石虎最多的棲地,為此林務局核定友善石虎生態服務給付試辦計畫,鎮內農友若不使用除草劑、毒鼠藥、獸鋏,並符合農藥安全檢出規範,每公頃農地核發2萬元獎勵金、發現石虎並通報便可獲3千元補助,若願意配合架設相機監測,可獲得一萬元獎勵金,苗縣共9戶願意配合,有55戶通報,16戶配合架設相機拍攝到石虎蹤影。

林務局指出,今年試辦計畫成效有目共睹,明年將擴大試辦範圍,目前將納入西湖鄉與苑裡鎮也可申請,若縣府評估有其他鄉鎮可列入,林務局也歡迎。

熊出沒注意! 日本熊類攻擊人類概況與對策

$
0
0
文:宋瑞文

儘管玩偶的熊本熊在日本台灣兩地很受歡迎,但遭遇真正的熊卻攸關人命。日本不時傳出人類遭遇熊攻擊的新聞,近期內便有人因此失明、頭部骨折,單單富山縣,今年就累計了20起以上案例。該如何防範?熊攻擊人類的背景又是為何?日本政府有一套研究說明。

在日本環境省2016年的「與熊共存手冊」裡,有幾項對策可以參考。在熊類可能出沒的區域,不要放置垃圾筒或果實等吸引熊的東西。在果園或養蜂箱周邊,建議設置電柵欄。可能成為出沒路徑的道路、河川地等,要除草並加以清理。另外,在相對狹窄的範圍內,用卡累利阿熊犬探測、驅趕熊類,是有效的方法。

無標題
環境省出版的《與熊共存手冊》。按此下載

據歷年資料,在1970年代,亞洲黑熊平均一年捕獲2300頭,90年代減少至1500頭左右。但2000年代後,對人類有害的捕獲數量增加,特別是2004年跟2006年,各有2485頭與4340頭。從死亡人數看,2006年之前,平均每年約有1人死亡;但在2004和2006熊害猖獗的年度,各有2人與3人。近年死亡人數,一年多在2人以上,例如2010年與2016年各有4人。

根據熊類出沒對應手冊,熊之所謂大量出沒,耕作放棄地(殘存果樹等吸引熊的作物)增加、獵人減少為主要原因。大體而言,熊的食物的變化(堅果類、胡蜂、魚等),以及近郊自然環境與社會經濟狀況的變化,決定了熊的出沒範圍。

無標題

在森林與農地之間,要整理出清理乾淨的緩衝帶,防止熊靠近。出自熊類出沒對應手冊

 

有熊棲息的深山,進去有一定的風險。熊的聽覺與嗅覺十分優異,移動速度高達40公里,又會爬樹。登山背報有鈴鐺等物品,會讓熊知道附近有人類的存在或靠近中。確實告知附近居民與登山客,剩飯等會吸引熊的東西,要記得帶下山,是重要的防範對策之一。

據日文維基,熊吃過人類的食物,記住味道後,會對人產生興趣,跑到人生活的地方。倘若熊養成這樣的習慣,經「學習放生」後也還是一再回到人生活的地方,政府只好委託獵人捕殺。因此,絕對不能把人類食物留在熊生活的山林,即便沒有表現出攻擊性,也不可餵食。 

所謂學習放生,是指捕獲熊之後,在放牠回到山林時,噴灑一些熊類忌憚的噴劑,或者驅使狗去追趕,讓牠對於入侵處產生警覺,減少再度危害的可能。儘管利於保育,但同時也因為再出沒的機率偏高,人身或農作受害等原因,遭到居民反對。因此日本政府會再透過設定捕殺上限等方式平衡。

當然,造成熊與人類彼此不幸的最終原因,還是人類不當的行為所致,因此一些牧場或動物園也勸誡遊客,不要餵食野生的熊。想看或甚至想餵食熊,到動物園即可,工作人員說:「給熊餵食鮭魚的時候,哪怕牠已經吃得很飽,眼睛還是會發亮。有興趣可以來看。」 

無標題

熊出沒事件統計,以島根縣為例。出處環境省《熊類保護與管理報告》(クマ類の保護及び管理に関するレポート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宋瑞文

專欄寫手/演講講師,範圍包括福島核災、同志、日本節能等題目。經營日本歌手中島美雪介紹會。男同性戀,小王。

溪流也有「角落生物」 隱藏在淡水中的海魚托兒所

$
0
0
文、圖: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

河水的左右擺盪帶來流速水深的變化,就會創造出多元的棲地。

甜根子染白的秋意中,從山丘束縛釋放出來的溪,在通過平原的開闊平坦後緩了速度。因為有足夠寬闊的腹地而能左右擺盪[1],交錯的沙洲礫灘產生了堆疊的高差和坡度,也就使單調的水流有了水深及流速的變化,進而反覆在大雨洶湧時切刷出小崖深流,在晴日慢行時堆積出細沙淺灘。以為單調的平原河,因此有了細微的變化。


瓢鰭鰕虎的幼幼上溯隊沿著水際線前進,除了得小心枯木草叢下躲著狙擊手,四周還有不少斑駁保護體色的狠角色。

趴在旱季長草雨季又淹過的水際,平坦的溪床上水流像缸裡一樣平靜。你得慢,就會等到一小隊一小隊十來隻的瓢鰭鰕虎幼魚,亮著稚氣的大眼和半透明的身軀,結伴走走停停、張望通過。因為淺水處看似安全多了,但得小心草根間、腐木旁,還有身材也稱不上高大的獵食者,靠著斑駁體色隱身於雜亂背景,時而衝出來打劫。


水際線的草叢被淹沒的部分,提供微小生物附著的介面和碎屑營養,常可遇見雙邊魚和沼蝦出沒。

漂到切過砂洲的轉彎處得抓緊。這裡深流下水勢湍急,因而刷露出不受細砂卵石掩蓋的大塊石,河床頓時立體了起來,高低落差、還有大小孔隙,像是通衢大道旁轉進熱鬧的市集,成熟壯碩的鰕虎成魚們在石間進進出出或忙著啃食,連河口海邊的花身鯻、浪人鯵的幼魚也進來打獵。這些水花、底床的起伏和孔隙,使得從矽藻到水生昆蟲都豐富了起來,不再只有浮游碎屑;因而雖然是純淡水的環境,仍吸引了更多不同食物需求的中大型海魚,把這裡當托兒所,左晃右晃地獵食,小朋友就作老大的概念。

格紋島鯻、多種笛鯛、六帶鯵,都是東北部清澈有坡度的中小型溪流下游托兒所的常客;黑鯛、鯔,在渾濁一點稍微有民生污染的中大型河川,過去也都能很伸入內陸。這些小魚長大後成為25公分到近一公尺的大魚,常是釣客喊得出名字:雞仔魚、瓜仔魚、黑格、豆仔,甚至市價不低的海魚。


河流擺盪轉彎處也會因為砂洲礫灘堆疊的高度而有較大高差,急流使下方露出大徑塊石底質,產生類似中游的高溶氧又多孔隙的棲地。吸引成熟的厚唇鯊和吻鰕虎居住。


塊石創造的棲地變化,常因食物豐富,吸引中大型海魚來此托幼,銀紋笛鯛、格紋島鯻、六帶鯵是常客。

像這隻海魚托兒所最常報到的銀紋笛鯛,老饕都說成魚肉質細緻鮮美,叫牠紅槽你可能更熟悉,大魚體型可超過一公尺,也是一支釣的最愛之一。跟著牠玩捉迷藏:溪流中的笛鯛小魚逛街找什麼?這些大塊石除了能提供躲避的環境,凹凸不平的表面和縫隙,也是牠們捕捉小型水生昆蟲或蜉蝣動物的獵場。

回到平坦無波的平流區,順河向下漂流空蕩蕩地,這裡能吃的資源不像大石區集中,因此行魚寥寥。只偶而驚起一群花嘴鴨和大白鷺,偶而巧遇遊蕩撿食浮游碎屑的豆仔魚群、或形單影隻在河床濾啄微小無脊椎動物的鑽嘴魚、群聚於草叢下的雙邊魚、還有壯觀以百計的慈鯛外來大軍集體霸路。


平坦沒有起伏的深流區,資源較平均而分散,常常漂流許久才撞見遊蕩覓食的魚。鯔科長到30公分還是會在淡水域覓食,俗稱碗米仔的鑽嘴魚也利用嘴喙在溪底找東西吃。

這些角落生物們原就隱於市區啊!省道、工業區、菜園就在這條溪旁邊,因為留有夠寬能擺盪的河幅、不取用過量的溪水、妥善處理後的污水放流,這貌似不規整的井然有序,自然造就了你可能覺得微亂、但繽紛生命其實需要的多元棲地,延伸至海。

牠們要的不多,只要保留能各取所需的畸零,讓水的力量按照季節來律動,生命就有機會熠熠生輝,在你身邊、和你的餐桌上!

:再大再寬一點的河流,會有多股交錯的擺盪流路,從高處俯瞰像辮子一般,稱為「辮狀河道」。水的物理特性使然不會長距離走直線,迂迴擺盪的過程也在削減水的動能,如果不給他伸展搖晃的空間,河流的力量就會選擇向下方切割,太劇烈的話,會使邊坡不穩定而影響河流兩側的利用。因此觀察擺盪的幅度,保留足夠的空間,是讓河溪有充分行水空間的起碼指標,才不會招來災害又需要花錢整治。

參考資料

※ 本文原載於2019年11月25日人禾基金會「從河說起」部落格

40年測量7萬個標本 科學家發現暖化讓鳥的體形變小了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英國獨立報報導,學者分析了在芝加哥窗殺(撞擊建築物玻璃窗而死亡)、製成標本收藏在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的候鳥發現,這些鳥類的體形似乎正在變小。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的鳥類學家威拉德(David Willard)自1978年測量芝加哥死亡鳥類的體形,40年來共測量7萬716隻。從他的卡尺和刻度尺得到的數據顯示,幾十年來鳥類身體變化的趨勢是雙腳越來越短、越來越細,翅膀越來越長。他將研究發表於《生態學通訊(Ecology Letters)》期刊。

圖片來源:Field Museum, Karen Bean.

體型變化反應氣候暖化 科學家找出標本一個一個量

威拉德和研究團隊表示,這個鳥類體形改變的現象反映了氣候變化。作者之一、密西根大學鳥類演化生態學者溫格(Benjamin Winger)說:「暫且不論鳥類生活的其他方面,溫度上升似乎對許多不同物種有相當一致且普遍的影響。」

這項研究始於威拉德的朋友向他提到,常有鳥類撞上博物館附近麥考密克廣場的玻璃外牆——麥考密克廣場是北美最大的會議中心。威拉德說,20年前麥考密克廣場減少夜間照明後,鳥類死亡事故減少了大約3/4。最近麥考密克廣場還在其中一個地下停車場上方營造鳥類棲地。

威拉德說,他開始蒐集鳥類標本並保存於博物館時,並沒有想到氣候變遷這件事。他測量了鳥類的喙長、跗蹠長、體重和自然翼長度等標準的鳥類形質測量項目,主要是想研究季節性趨勢。

圖片來源:Roger Hart/University of Michigan Photography.

(c) Field Museum, Kate Golembiewski
暖化讓鳥的體型變小。圖片來源:(c) Field Museum, Kate Golembiewski

後來其他博物館工作人員和志工團體「芝加哥鳥類窗殺監測」也加入工作行列。該團體還會照護撞窗戶受傷的鳥類,只將死亡的鳥類捐贈給博物館。

到2016年,威拉德記錄了超過7萬隻鳥類、52個物種的測量資料。未參與研究的澳洲麥格理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生態學家格里菲斯(Simon Griffith)說,一位科學家能單獨對如此龐大的館藏進行測量,著實令人驚嘆。

圖片來源:Field Museum, John Weinstein.

「這能減少資料集中的雜訊。」與過去其他探討氣候變遷影響鳥類體形的研究相比,他的研究方法和地理位置標準化得更理想。

常見鳥種的變化:體重下降、跗蹠長縮短、翼長增加

大部分的標本屬於15種常見鳥類,包括沼澤帶鵐和暗眼燈草鵐。但也有少數不容易看到的鳥類,如一隻北美黃秧雞,是一種罕見的濕地鳥類。威拉德說,他發現伊利諾伊州第一筆布氏雀鵐的紀錄,這種鳥主要分布於美國西部。

從1978年到2016年,這些鳥類的平均體重下降了2.6%,跗蹠長縮短了2.4%。同時翼長增加了1.3%。

威拉德說:「肉眼是看不到這些變化的,」但是透過如此龐大、涵蓋各種鳥類的樣本,可看出這種趨勢真實且普遍。溫格說,目前尚不清楚這些變化是否不利於鳥類。他說:「我們還不知道這些變化的生物學意義。」

研究:夏天氣溫升高是鳥類體形變小的最強預測指標

但格里菲斯將這些資料與其他鳥類的大範圍變化趨勢進行了比較,如最近一項研究報告稱,1970年以來,北美鳥類的數量減少了29%。

常見鳥類沼澤帶鵐。照片來源:John Sutton(CC BY-NC-ND 2.0)
常見鳥類沼澤帶鵐。照片來源:John Sutton(CC BY-NC-ND 2.0)

常見鳥類暗眼燈草鵐。照片來源:Becky Matsubara(CC BY 2.0)
常見鳥類暗眼燈草鵐。照片來源:Becky Matsubara(CC BY 2.0)

研究作者檢視了降水、植被和其他可能影響鳥類體形大小的因素,確定夏季氣溫升高是鳥類體形變小的最強預測指標。「溫度回暖的幾年間鳥類的體形變小,氣溫稍低的幾年間體形又有所增加。因此,我們認為溫度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溫格說。

體形較小的動物表面積與體積比的比值較高,熱從身體散失的速度較快。溫格說,溫度升高可能會形成不適合鳥類生存的逆境,導致體形變小而避免熱散失太快。

(c) Field Museum, Ben Marks
圖片來源:(c) Field Museum, Ben Marks

繁殖季遇「熱逆境」 高溫使鳥類子代體型變小

格里菲斯提出了另一種可能性:他在實驗室和野外對斑胸草雀和家麻雀進行研究的結果顯示,繁殖季節的高溫會使鳥類子代的體形變小。他說,當幼鳥面臨熱逆境時,就不會長得太大。

科學家說,翅膀變長是出乎意料的結果。飛行是脊椎動物最耗能量的移動方式。作者認為,翅膀的變化可以幫助鳥類補充能量。溫格說:「翅膀更長、更尖的鳥飛行時或許能更有效率地使用能量。」

現已退休的威拉德表示,他打算繼續測量鳥類直到再也量不動。博物館的儲藏室裡此刻有1000隻鳥類標本在等他測量。他對記者表示:「採訪結束後我要再量幾隻。」

(c) Field Museum, Greg Mercer

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的鳥類學家威拉德(David Willard)。圖片來源:(c) Field Museum, Greg Mercer

參考資料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水等於消毒水? 創淨科技首創全球第一款環保強效消毒噴霧製造機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吳宜靜報導

冷氣團來襲,2019年12月初,合歡山飄下初雪,當週類流感到急診室就診的人數也超過7萬人。冬季是感冒和季節性流感的流行期,也是防疫的重點季節,除了施打疫苗之外,消毒液、消毒紙巾、消毒噴霧等等防疫產品的需求也相對提高。

綜覽市售的消毒防疫產品,大多以酒精、漂白水、次氯酸的藥劑型消毒水為主,雖然看似價格便宜、取得容易,但往往有刺鼻、可燃、容易揮發或氧化等缺點;此外,為了延長保存效期,也多半會添加穩定劑和其他化學藥劑。這些化學成分在使用後,將對人體產生刺激、過敏、灼傷或吸入性傷害,甚至罹患癌症等等不同程度的危害。為了安全起見,選擇強效的消毒劑,必須很小心濃度的調配,使用之後也必須再次擦拭清潔,以免藥劑殘留;此外,被消費者輕忽的,還有藥劑和其他物質產生化學反應之後的消毒副產物。

水 + 電 = 安全強效的氧系防疫家電

「如果可以開發出一個只要有水,然後用很少的電就能變成消毒水的產品的話,應該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工研院研究團隊成立的新創公司「創淨科技」,應用了電化學的原理,在2017年成功研發一款加入自來水通電之後,就能即時製造出足以消滅超過99% 病毒的消毒噴霧製造機。一口氣解決藥劑型消毒水的所有侷限。


新創公司「創淨科技」研發只需加水就能製造出高達99% 消毒效果的噴霧製造機。圖片:創淨科技。

這項新創產品的發想,就來自於創淨科技創辦人陳建宏博士。過去十多年,他在工研院從事研究工作,帶著一身光電化學和水處理的技術專長,多次參與菲律賓、印度、緬甸各地的救災任務。「災難現場很混亂,看到許多屍袋⋯⋯災情到了後期,如果沒有大量的消毒水來清理環境,將會滋生細菌及病毒,引發生更多的疾病與死亡。」災區衛生條件不佳的親身經歷,引發他研發「即時現做」的消毒水的動機。費時六年,「e立淨消毒噴霧製造器」誕生,「新生活,新家電」於是成為該品牌的價值。陳建宏說:「我們想要創造的是防疫家電,不僅僅是消毒水而已。」


創淨科技創辦人陳建宏(後排中)與其新創團隊。圖:創淨科技

高效安全的消毒水 15分鐘新鮮現做

「e立淨消毒噴霧製造機」最關鍵的部分,在於奈米觸媒電極。使用時先裝進觸媒晶球,再將約20ml 的自來水倒入機器,讓自來水通電;水在經過電解之後,控制精密電子轉移數(氧和氫離子混合);水分子經過重組,將會轉化成高活性氧消毒水(過氧化氫)[1]。直接噴灑在家具、食器、玩具等日常用品上,消毒水便能以其強氧化的特性,破壞細菌和病毒的蛋白質結構,讓病毒不再具有活性,失去對人體攻擊的能力。使用者只需將水倒進機器,等待電化學反應15分鐘之後,即可製造出「新鮮現做」的強效消毒水。

這一款原料只有水的消毒水,經過日本食研所、長庚大學、SGS 第三方檢驗機構證實[2],對於夏季猖獗的腸病毒71型,以及造成每年季節性流行的A型(H1N1)流感病毒與B型流感病毒都有超過99% 的消毒能力。破壞病毒之後,消毒水會再還原回水,不會產生消毒副產物。


e立淨消毒噴霧製造機僅需以自來水作為原料,消毒殺菌效果超過99% 。圖:創淨科技

「在便利商店買的豆漿和家裡用豆漿機現做豆漿是很不一樣的,家裡做的豆漿不會添加防腐劑或是安定劑等等輔助物質⋯⋯」陳建宏以豆漿作為比喻,並隨手拿起身邊的樣品,朝自己的臉頰與口鼻噴了幾下。「我們還做過肌膚敏感性測試,噴在奶嘴、杯盤都是沒有問題的。」他強調, e立淨消毒噴霧是屬於氧系的消毒水,「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的規範可以當作食品添加劑使用,」他緊接著說:「都可以吃了,因此不需要擔心殘留或是和其他物質反應的問題。」

高效消毒但不干擾生態系統的綠色化學

本於專業研究人的正直,陳建宏談到目前市場上的主流消毒產品——次氯酸消毒液。「雖然次氯酸在原理上,也是透過氧化的方式製造出來的消毒水。但差別還是在於『氯』。氯遇到酸性物質會產生氯氣;碰到鹼性物質,殺菌消毒功能又會降低。更重要的是,因為氯的活性高,和有機物反應後,會產生超過六百種的副產物[3] 。已經普遍被認為是導致過敏或是罹癌的危害性物質。」他進一步說明,「現在的消毒劑,含氯的濃度動輒都是幾百個ppm,這些物質進入水循環系統,對於水中生物和整體大環境造成的風險,可想而知。」

「能消毒的東西,不一定安全」若不仔細辨識,可能防疫不成,還會讓消毒殺菌產品傷害健康與生態系統。陳建宏認為「有疑慮的成分就不要使用」,並且希望能隨著消費者意識的提升,更加了解每個產品的限制和使用條件,化學產品就不再至於被誤用。


市售常見的消毒防疫產品比較圖。圖:創淨科技

隨著越來越多消費者了解到化學藥劑對人體和生態系統的危害,「綠色化學」12項原則[4]於是成為了一套新的選擇標準。陳建宏說明:「過氧化氫和污染物反應之後,會降解成水和氧,沒有其他的成分會和其他物質反應,因此不具毒性,符合綠色化學中『可解』與『保安』的原則。」此外,從「防廢」的原則來看,以攜帶型消毒噴霧製造機為例,充一次電約可進行5次的電化學反應,約可製造相當於6瓶15ml 的次氯酸消毒噴霧。能夠反覆充電使用的產品設計,將能減少許多塑膠瓶罐的使用。

陳建宏語帶信心地表示,e立淨消毒噴霧製造機,是全球第一款加水就能製造高活性氧消毒水的家電,使得消毒殺菌得以擺脫藥劑式、拋棄式、耗材式的使用型態。以市售的消毒液與e立淨消毒噴霧製造機來對比,消費者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一者是化學藥劑,一者是水;一者是不能重複使用的耗材,一者是可重複製造消毒水的小家電。


創淨科技的新創技術,符合12項綠色化學的原則。圖:創淨科技

環境友善 為了下一個簡單世代

「以前的社會沒有這麼多的藥劑和洗劑等等的產物,所以整個生態是平衡的、生物是很多樣的。但現在的產品成份又多又複雜,生態變得越來越難平衡。」觀察到社會大眾對於環保、健康日漸重視,他相信未來的世代的生活方式,一定會要求產品的成分變得更加簡單、更加自然、更少化學添加。

「e立淨消毒噴霧」環保特性
1. 減少一次性的瓶罐使用
2. 不產生消毒副產物,因此不對生態系統造成干擾
3. 用後不殘留,可降解成水與氧
4. 採用充電電池。以攜帶型消毒噴霧製造機為例,充一次電可反應4-6次,產生約90ml的高活性氧消毒水。
5. 不添加輔助物質(防腐劑、安定劑、抗菌劑或香料)

從個人與家用家電開始出發,創淨科技歷經三年的摸索,陳建宏發現不僅是嬰幼、老人照護或寵物等族群有著高度的防疫需求,商用場所及公共場域,也開始出現佈建消毒、除臭服務的需求。陳建宏表示,未來「ELECLEAN」消毒模組的反應槽不但可以擴大應用在馬桶、洗衣機、冷氣機、掃地機器人等家電上,使用的場域也可從個人到家戶,一路延伸到車站、醫院、旅館、幼兒園、月子中心等公共場所,讓防疫的守備範圍更加完整。

造成人類疾病的各種病毒、細菌不斷地改變,為了防疫和治療,並且減緩化學製品對造成環境的衝擊。來自工研院的新創公司和專利技術,開始走入民生產業。意謂綠色化學產品正在扭轉產業的結構,陳建宏認為,支持綠色化學產品,將帶給環境和人類更永續的未來。「即使我們公司不賺錢,也算是對社會有交代了。」

※ 本文由創淨科技捐款支持報導產出,除了提供該企業內部資料之外,該公司不干涉報導之獨立性。

公益消費資訊
「歡迎你來到這個世界!」為了呵護新生兒的健康,創淨科技推出彌月禮盒,讓「e立淨消毒噴霧製造器」成為寶寶最好的防疫朋友。即日起至2020/02/09,凡售出一組彌月禮盒,創淨科技即捐出NT$100,支持致力於環境保護將近20年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共同守護台灣的山林與海洋。
購買資訊:加入LINE會員,即可購買 ELECLEAN彌月禮盒,即日起至12/31 特價 3,380元(定價NT$4,280)。
產品內容物:e立淨消毒噴霧製造機-標準版*1、品牌專屬手拿包、高速USB充電組、活化晶球*2組、小卡片。
購買連結:http://bit.ly/2PBEXDB
商品簡介:「e立淨」消毒噴霧製造機,是工研院新創公司「ELECLEAN創淨科技」應用工研院專利技術開發的產品。產品利用電化學原理讓水分子重組。在機器中加入自來水或任何地表水,透過電化學反應槽與專利活化觸媒晶球,即可將水轉化成高活性氧消毒水。利用消毒水強氧化的特性,使病毒及細菌失去活性,達到超過99.9% 的消毒效果。是目前全球唯一加水通電即可破壞細菌及病毒細胞的高效消毒製造機產品,目前已推出「隨身型e立淨消毒噴霧製造機」和「桌上型e立淨消毒噴霧製造機」。該產品使用USB傳輸線充電,電化學反應完成後的消毒水,效用大約可持續72小時。

[1]包含氫氧自由基(OH)、過氧化氫(H2O2)等多種氧化物質,學名為Reactive Oxygen Species,簡稱ROS。以強氧化方式破壞細菌病毒,無致癌風險。

[2] 檢測項目尚包含黑麴菌、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克雷伯氏肺炎菌、金黃葡萄球菌等細菌。此外,該產品也通過皮膚敏感性測試,以及臭味消除驗證 https://eleclean.com.tw/certificate/

[3]氯和有機物反應,會產生三鹵甲烷致癌物,氯和尿液(阿摩尼亞)反應,則會生成一氯氨、二氯氨、三氯氨等致癌物。

[4]綠色化學12項原則

  1. P:Prevent wastes (防廢):預先防止廢棄物產生,勝過於製造後處理廢棄物
  2. R:Renewable materials (再生):物料的來源需要從可再生的方向來努力,將廢棄的化學產品回收,轉換成有用的資源,如無機金屬的部分,可另外回收再利用。
  3. O:Omit derivatization steps (簡潔):製程中應選無毒或低毒物料,使用對人體健康、環境毒性最小或沒有的物質
  4. D:Degradable chemical products (可解):選擇相同功能,但毒性最小的產品,產物在使用後,應可降解,而不會在環境累積
  5. U:Use safe synthetic methods (保安):盡量不使用助劑(如溶劑、分離劑等),如需使用則選擇較無害的物質
  6. C:Catalytic reagents (催化):降低製程的能耗,盡量選擇可於常溫常壓進行的節能程序
  7. T:Temperature, Pressure ambient (節能):在技術可行和經濟合理的前提下,儘量採用可再生資源代替消耗性資源
  8. E:E-factor, maximize feed in product (物盡):使用最少的原料製造出最高比例的產物,讓原料沒有浪費,化學合成應注重原子經濟效率(atom economy)
  9. L:Low toxicity of chemical products (低毒):應盡量使用對人類和環境毒性最低的起始原料,這項原則另可擴大解釋為選用低危險性製程
  10. V:Very few auxiliary substances (降輔):使用輔助性的材料需考量對於環境的影響,製程選擇使用後可分解無害的化學品和產品
  11. I:In-Process Monitoring (監測):在製程中即時監控有可能產生的有害物質,並儘量避免產生這些有害物質
  12. Y:Yes, it’s safe (思危):使用與生產可降低意外事故(如洩漏、爆炸、火災等)的化學品

作者

吳宜靜

右手按快門,也寫字。念過歷史、勞工關係和攝影。企圖用說得動自己的方式傳達環境訊息。


黃煙防制效果待釐清 森霸二期燃氣機組環評再受阻 補件再審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台南市山上區的森霸豐德電廠計畫進行二期工程,擴建一套1000MW的氣冷式複循環燃氣火力發電機組,上屆環評委員的專案小組,原先要求本案因區位涉及河川、文資等問題,需要進入二階環評,這項決議卻在大會遭翻盤,新任環委上任後則要求森霸針對空污、廢水、生態監測等問題進行釐清。

本案於今(11日)進行第三次專案小組會議,雖然森霸董事長特別強調「我們是全台最好的民營電廠」,且台南市政府與能源局都出席力挺本案,不過,環委仍然質疑其黃煙防制系統無效,空污減量的誠意不足,且生態減核與隔離綠帶的設計都仍有必要檢討,決議本案需補件再審。

環保署今(11日)進行森霸電力第二期燃氣複循環發電計畫第3次專案小組審查。孫文臨攝

環保署今(11日)進行森霸電力第二期燃氣複循環發電計畫第3次專案小組審查。孫文臨攝

森霸承諾舊機組再減0.5PPM氮氧化物排放  環委斥「幾乎是沒有差別。」

位於台南市山上區的豐德電廠,在2004年3月啟用商轉,設有兩套490MW的多軸式複循環燃氣機組,採用氣冷式冷卻系統,其天然氣由台灣中油公司從高雄設管供氣,電廠由森霸電力公司經營管理,目前主要投資者包括台灣汽電共生、荷蘭商東京電力、台糖、兆豐商銀及大亞電纜等公司。

為配合2025燃煤轉燃氣的能源轉型政策,森霸電力公司提出擴建二期計畫,要在原有電廠旁新增一座1000MW(正負10%)的燃氣複循環機組,上屆環評委員到台南現勘時,地方民眾當面表達強烈反對,加上擴建場址區位有疑慮,專案小組第一次會議就建議進行二階環評。

不過,今年四月送到環評大會後,許多當地居民北上與會力挺,因此大會翻盤不送二階環評、退回專案小組再審,新任環委上任後於第二次專案小組會議則要求森霸需充說明,包含空品、空污濃度模擬、氣冷式機組造成的升溫影響、植栽計畫及天然氣洩漏災害風險評估方式等問題。

森霸電力公司二期工程規劃示意圖。擷取自環評書件

森霸電力公司二期工程規劃示意圖。擷取自環評書件

森霸公司代表指出,擴建的26.8公頃中,有8公頃的保育區會完整保留,開發區將會種植近千棵的原生種喬木,可淨化氮氧化物改善空污,區內兩棵珍稀植物蘭嶼羅漢松也會移植保留,並確保存活率,而廠區內危險設施場域周遭依法會以「草皮」隔離做緩衝。

而環評現場也有地方民眾與會表達支持,一位江小姐就表示自己是土生土長的山上人,「森霸當時要進來蓋電廠時大家也都有疑慮,但是經過十幾年都經營得很好,森霸把電廠整理的像公園,我們可以在周圍慢跑,帶給我們很多方便。」他認為,既然第一期的工程很穩定安全,消彌了地方的反對聲音,「第二期我相信會做得更好,讓年輕人有回來山上就業的機會。」

土生土長的山上人江小姐到場支持森霸二期開發。孫文臨攝

土生土長的山上人江小姐到場支持森霸二期開發。孫文臨攝

環委指出SCR冷起機幾乎沒有作用  董座高聲反駁「別說我會殺人」

能源局組長吳志偉表示,基於國家能源政策,經濟部鼓勵國營企業或私人企業新建燃氣電廠,「且這個區域半導體產業相對密集,未來耗電會持續提高,希望電力供應充足,讓將來的產業發展也能更完整而穩定。」而台南市經發局副局長蕭富仁也說,台南企業穩定成長,用電需求會增加,「天然氣屬於潔淨能源,也看到開發單位對環境改善的用心與努力,市府樂觀其成。」

森霸並強調,燃氣機組的空污排放遠低於燃煤機組,且發電業具有特許性和排他性,在台電統一調度及一定電力需求下,新建機組的運轉可替代高污染、低效率機組,「我們同時也承諾現有的兩套機組的氮氧化物(NOX)排放濃度將從原排放的20ppm加嚴降至14.5ppm。」而新設的機組則無具體承諾,僅表示會加裝選擇性觸媒還原設備(SCR)進行脫硝,透過操作縮短低載時間,來做黃煙的防制規劃,並將二氧化氮(NO2)排放濃度納入CEMS即時監測追蹤,「硫氧化物(SOX)濃度承諾直可由8ppm降至4ppm」。

對此,環評委員吳義林質疑,SCR可以減少氮氧化物沒錯,「但需要一定溫度才會發揮效果,冷起機時溫度不到300度,SCR根本沒有用,你們寫這樣可以防制黃煙有涉及造假的問題。」他說,燃氣機組的NOX排放量當然比燃煤低,但新設機組還是有增量,應該算出NO2的承諾值。

環評委員朱信則說,既有的兩套機組過去的承諾值就是從20ppm降到15ppm,「現在只是降到14.5,幾乎是沒有差別。」他說,複循環的機組可以稀釋2.5倍的空污排放,應該可以降低到10ppm。環委江鴻龍也同這樣地說,「降低0.5ppm真的沒有什麼意義」。

森霸電力公司董事長李明坤及總經理溫永彰到場說明。孫文臨攝

森霸電力公司董事長李明坤及總經理溫永彰到場說明。孫文臨攝

森霸董座不服被說造假 「我們是全台最好的電廠,通過就是最好的抵減」

不過,森霸電力公司董事長李明坤則嚴正抗議造假質疑,「森霸是全台灣最好的電廠之一,也是最好的民營電廠,我們無法承受這樣的指控。」他認為,舊的機組15年來沒有發生過黃煙問題,未來新的機組也不會有,「我沒有殺人,你不能假設我會殺人就要我戴腳鐐。」

李明坤也指出,國內的電業市場有其結構的特殊,受到台電的統一調度,幾乎每天都要起停,使用率僅有45%,「全世界沒有這樣的狀況,國外燃氣電廠都是70%以上,如果我們跟台電一樣可以達到70%運轉率,就能減少起停爐的空污排放問題。」

對於環管處認為森霸提出空污抵減和增加的排放量相比是微乎其微,李明堃則反駁,「我們不像台電那麼大,可以做那麼多抵減,讓這個案子通過就是對空污最好的抵減。」他說,以台電的競標來看,森霸二期幾乎沒有經濟可行性,「因為我們是全國最好的電廠。」

森霸電力公司的總經理溫永彰則補充說明,理論上SCR脫硝的效果最好的狀態是300~400度,「不過我們實際操作上260度就有效果,且電廠停爐之後煙囪封閉會有保溫的效果,重新啟動時有250度對於氮氧化物就有幫助。」他表示,公司實務操作如果有黃煙的問題,絕對去做黃煙防制和應變處理。

森霸舊有的機組為490MW,而二期新設機組則有1000MW。吳義林就表示,起爐的時間SCR溫度偏低沒有效果是事實,「話不要說的那麼斬釘截鐵,我自己是台南人,也看過你們電廠排放的狀況,森霸確實比其他電廠好,我不是說你一定有黃煙,但環評就是要預防未來狀況的發生以及應變措施。」他又追問,「你們有辦法承諾重新啟動的溫度都在250度以上嗎?」然而,溫永彰僅說,絕大多數的時間可以。

最終,專案小組閉門會議後決議本案需補件再審,需明確提出黃煙防制及應變規劃,具體承諾SCR操作溫度及機組起停期間NO2排放濃度;檢核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正確性;補充廢水處理流程並評估納入高級處理(如薄膜蒸餾法等)回收再利用之可行性;提出隔離綠帶種植喬木規劃並檢核生態指標物種及其類別之合理性;補充具體陸域生態監測規劃及停復工機制等。

環委吳義林與森霸董座李明坤因黃煙防治規劃發生爭辯。孫文臨攝

環委吳義林與森霸董座李明坤因黃煙防治規劃發生爭辯。孫文臨攝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

問氣候政見 13個黨已讀不回 環團:民進黨普通但勝過國民黨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報導

聯合國氣候高峰會正在西班牙舉行,各國為氣候緊急而努力時,台灣選戰也進入關鍵期。各政黨端出那些能源與氣候政策?能源轉型推動聯盟發函給19個提出不分區立委的政黨,結果僅時代力量、綠黨、台灣基進、合一行動聯盟、台澎黨、台灣維新,共6政黨回應,大黨國民黨、民進黨、親民黨、台灣民眾黨等13個黨均「已讀不回」。

能源轉型推動聯盟今(11)早召開記者會,呼籲各政黨提出能源與氣候政策,也針對國、民兩黨進行能源轉型政策評比。結果兩黨均不及格,但民進黨仍以「一優、三普通、三差」,勝過國民黨的「一普通、四差、二無」。

生態與氣候緊急,能源轉型推動聯盟力促各黨提出能源政策。攝影:陳文姿

面對生態與氣候緊急狀態,能源轉型推動聯盟力促各黨提出能源政策。攝影:陳文姿

國、民能源政策比一比  「不夠好」跟「差」之間

能源轉型推動聯盟於2015年組成,由由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台灣環境保護聯盟、主婦聯盟基金會、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等20個全國與地方團體組成,定期對各縣市的能源政策進行評比。這次發表的評比對象為19個有提出不分區的政黨,並特別對有執政經驗的國民黨、民進黨進行七大項目評比。

七個項目中,民進黨得到「一優、三普通、三差」,國民黨則是「一普通、四差、二無」。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表示,兩者都不及格,差距就是「不夠好」跟「差」。

列印

能源轉型推動聯盟評國、民二黨能源政策。圖表來源:能源轉型推動聯盟

在「能源轉型目標」上,民進黨以2025年再生能源20%、天然氣50%、燃煤27%的目標得到「普通」。國民黨以2035年零碳電力50%,燃氣30%、燃煤20%得到「差」。

在「節能」政策上,兩黨都得到「差」。在「再生能源發展的積極性」上,兩黨差距最大,民進黨得到「優良」,國民黨則為「差」。

蔡中岳分析,2035年國民黨就算讓核二、三、四都上場,核電也只有20%,要達成50%零碳電力,還需30%再生能源,這是一個很積極的目標。但國民黨並未闡明具體路徑,只是「喊爽的」,甚至還在唱衰再生能源,說再生能源不穩定、不成熟。相較民進黨力衝2025年20%,這是兩黨差距最多的地方。

蔡中岳說,國民黨也會參與氣候遊行,但沒有提出具體方向。整體而言,民進黨能源轉型政策比國民黨好,但兩黨都不及格。

相較大黨均不回應氣候政策,小黨有6個政黨回應。蔡中岳表示,台澎黨的回應積極且創新。綠黨跟時代力量的回應友善,但許多政策仍依循民進黨,沒有提出具體的路徑。對這三黨都給予肯定。

對13個不回應的政黨,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問,是不關心?不重視氣候變遷?還是沒想過?

各小黨能源政策盤點

小黨積極回應能源與氣候政策。圖表來源:能源轉型推動聯盟

缺乏長期性目標  政策保守  2020減碳目標恐跳票

昨天德國看守(Germanwatch)公布「2020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CCPI 2020),台灣被評為第59名,全球倒數第3。對此,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吳澄澄認為,即使CCPI是採用2017年數據,尚未納入近兩年再生能源發展成果,但這不是藉口,台灣的減碳落實度確實不足。

吳澄澄表示,瑞典、挪威、菲律賓、越南都以2050年再生能源100%為目標,台灣只提2025年20%再生能源的目標,顯示缺乏長期規劃。而2018年淨溫室氣體排放量已較2005年成長8%,顯示政策落實度不足。原定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較於2005年減少2%的目標,恐將跳票。

蔡中岳則表示,日本已經實施「石油石炭稅」、英國有「氣候變遷捐」、碳稅,德國也有生態稅,這些稅依規定要用在人民或減緩氣候變遷上。台灣不僅沒政策,就連討論也很少。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規範用電大戶都要負擔一定比例的綠能或儲能,但經濟部釋出的訊息是將用電大戶定義在契約容量5000瓩,約600家業者。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高茹萍說,台南、台中都將大戶定義在800瓩,全國800瓩以上業者約5,400戶,這代表會有更多廠商來分擔減碳責任。剛開始責任可以輕一點,但參與的人數要夠多。使用綠能不是懲罰,越早用越能開創綠色商機。

1

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高茹萍希望更多人一起加入轉型。攝影:陳文姿

作者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

台灣氣候變遷績效評比吊車尾 專家:減碳不夠快 再生能源目標太短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報導

國內能源轉型喊得如火如荼,但昨(10)天德國看守(Germanwatch)公布「2020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CCPI 2020)卻將台灣評為全球倒數第3,撼動國內神經。環保署、學者、民團隔日紛紛回應。環保署指稱CCPI引用數據不正確,台大學者也指出,CCPI數據只採計到2017年,台灣這兩年在再生能源的進展,恐怕要等二年後才會在國際評比中呈現出來。

不過,減碳成效不彰也是事實。民間團體能源轉型推動聯盟分析,國內提出「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要比2005年減量2%」的目標,恐將跳票。對此,環保署環管處副處長黃偉鳴坦承,國內碳排放量目前只是平盤,要做到減量,「要很積極努力」。

CCPI採2017年數據分析 要看再生能源進展分數:再等兩年

CCPI指標是根據溫室氣體排放(40%)、再生能源發展(20%)、能源使用(20%)、氣候政策(20%)計算,台灣在四項的排名分別為60、58、54、40。台灣表現最差的為溫室氣體排放與再生能源發展,分別為倒數第二與第四(排名第60、第58名),整體成績則是第59名,全球倒數第三。

20191210 CCPI 氣候變遷績效指標

台灣在CCPI排名中的各分項與細項成績。資料來源:Germanwatch 

CCPI的前三項是依據客觀數據,最新數據為2017年資料,第四項則採專家評審。對此,台大風險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趙家緯認為,國際氣候評比無法反應最新現況是可以理解的,國內的溫室氣體排放清冊最新資料是2016年(2018年公布),另一項國際評比「環境績效指標」(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甚至引用2014年,這是大眾解讀評比前應先瞭解的。

趙家緯表示,國內光電占比已經從2015年的0.34%,衝到2019年的1.4%以上,這項成績要等兩年後,也就是CCPI 2022年時,才會在國際評比上呈現出來。

溫室氣體排放量減量停滯  台灣2020年目標恐跳票

趙家緯根據能源局公布的燃料燃燒CO2排放統計資料(未納入非能源類的碳排與其他溫室氣體,約佔總溫室氣體的90%)指出,2018年碳排已經比2017年減少了1%左右,但相較於2005年仍成長8%左右。從此來看,「2020年要比2005年減量2%」的目標勢必難以達標。

由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媽媽監督核電聯盟等民間團體共組的能源轉型推動聯盟今早也召開記者會,質疑台灣的減碳措施缺乏規劃,2020年減碳目標恐將跳票。他們也批台灣缺乏長期減碳規劃、各黨的氣候政策缺席。

環保署一早也針對CCPI報告回應,認為台灣不是聯合國成員,CCPI無從取得台灣最新資料,評估結果對台灣並不公允。黃偉鳴引用能源局資料說,台灣人均碳排已經從2017年的11.44公噸,降到2018年的11.32公噸,顯示國內確實有減碳。

對於「2020減碳2%可能跳票」的說法,黃偉鳴坦承,現況是控制碳排在平穩不增加,但要說到減量,「這要很積極努力」。

黃偉鳴表示,減碳並不容易,各部會依據分配的責任提出檢討。能源轉型非一兩年可成。但中長期而言,還是可能達成減碳目標。

CCPI啟示 專家:有減 但努力腳步不夠

趙家緯認為,2018年資料已經看到台灣的碳排放量開始下降了,從CCPI評比中,該檢討的是,減碳速度為何不夠快?減碳政策有那些不足?

趙家緯分析,問題一在工業衍生的排碳佔台灣碳排五成以上,政府沒有提出工業減碳的有效政策。其二,CCPI評比是以2050年達到100%再生能源為目標,台灣目前只訂有2025年電力結構中再生能源占比達到20%的目標,涵蓋的時間與系統範疇都不足。

趙家緯說,CCPI評比提醒,台灣現行的減量承諾還不足以反映台灣的減量責任。2020年是國際上關鍵的氣候與環境政策年,他呼籲台灣應掌握此機會,加大各部門的減碳力道。

學者認為,非電力部門的減碳力道仍須加強。圖為資料照片,蔡嘉陽拍攝(CC BY-NC-SA 2.0)

作者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

水試所借漁電共生推貝類養殖科技化 小眼花簾蛤產量翻十倍

$
0
0
共同企劃: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 雲林報導

文蛤是台灣菜中不可或缺的一項百變食材,從家常的蛤蠣湯、蛤蠣絲瓜再到餐廳裡的辣炒蛤蠣、酒香蛤蠣,文蛤成了台灣人人熟悉的海味。根據農委會水產試驗所統計,文蛤是台灣陸域養殖面積第二大的養殖物,僅次於虱目魚,養殖面積高達8100公頃,將近1/3個台北市,每年文蛤產量超過52萬噸,年產值達50億元。

然而,水試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發現,近年來文蛤的養殖環境負荷力大幅下降,加上極端氣候的暴雨和高溫頻仍,導致文蛤暴斃情事年年發生,台灣文蛤養殖率從50%下降至30%,不僅讓漁民血本無歸,也導致市場供需失衡。文蛤暴斃的難題,配合政府能源轉型的漁電共生,或許將成為轉型養殖科技化的契機。

棚架式光電設施可減少高溫、排除雨水,圖中橘色浮球為水質即時監控設備。孫文臨攝

棚架式光電設施可減少高溫、排除雨水,圖中橘色浮球為水質即時監控設備。孫文臨攝

水試所研究員陳鴻議表示,透過小眼花簾蛤執行的綠能環控溫室之貝類立體養殖技術成果顯示,嚴格控管水質與溫度,可讓貝類存活率達到80%以上,且透過立體多層架的養殖方式,每平方公尺的育苗量可達480萬粒,將近是傳統育苗的10倍。

昔日塭養面積全台第二 文蛤近年暴斃事件頻傳

台灣的文蛤養殖大約從1980年代開始,然而養殖設施並未跟上產業發展。水試所所長陳君如就說,自己剛進入水試所服務時,就曾聽聞文蛤養殖的暴斃案情,「文蛤是台灣最主要的養殖物種之一,我們一直希望能夠想辦法減緩或解決文蛤大量死亡的問題,其中之一就是極端氣候的暴雨導致水質鹽份的變動。」他表示,近年受到極端氣候引響,文蛤大量死亡的案件層出不窮,「希望透過漁電共生,來帶動產業轉型,解決傳統養殖業所面臨的難題。」

水試所透過漁電共生嘗試讓現行的文蛤池結合立柱型光電,執行該計畫的海水中心研究員周昱翰指出,透過遮光率調整改變池子的水溫及雨水量,並測量其基礎生產率,「初步結果顯示,在5~8月高水溫期間遮蔽率40%的文蛤生長會優於無遮蔽的文蛤生長,顯見遮蔽的水溫下降有助於文蛤生長。」不過,在9月天氣轉涼後,遮蔽率愈高反而會導致成長速度減緩,「可能須透過飼料改善其生長效果。」

綠能環控貝類育苗溫室示範模場。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提供

綠能環控貝類育苗溫室示範模場。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提供。

棚架式太陽光電文蛤遮蔽率試驗實景圖。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

棚架式太陽光電文蛤遮蔽率試驗實景圖。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

另一方面,周昱翰表示,棚架式光電設備可將雨水排出,因此鹽度可較無遮蔽對照組相對穩定,減少因高溫與下雨而導致的水質弧菌數異常的狀況,可減少大量死亡情形,「這個試驗目前只執行一年,未來會在進行兩年的試驗,確保數據的再現性。」他說,文蛤是台灣相當重要的養殖產業之一,因此水試所進行研究相當謹慎。

陳君如強調,漁電共生是台灣養殖轉型契機,「透過太陽光電的架設提高養殖漁業品質,讓過去問題可以克服,能源轉型與養殖漁業可以共創雙贏走向未來。」

水試所所長陳君如表示,文蛤大量死亡問題多年未能解決,漁電共生或可成為轉機。孫文臨攝

水試所所長陳君如表示,文蛤大量死亡問題多年未能解決,漁電共生或可成為轉機。孫文臨攝

綠能光電貝類育苗環控溫室模型

綠能光電貝類育苗環控溫室模型。孫文臨攝

不必再靠天吃飯 室內養殖存活率大增 水產賣出去 電費省下來

此外,水試所的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則執行了「率能環控溫式之貝類立體養殖技術」計畫,如同蔬果溫室對於濕度、土壤、日照的控制,貝類的溫室養殖不同於傳統戶外的塭養,對於水質與溫度都有嚴格控制,相較之下成本較高,然而收穫也會比較好。

研究員陳鴻議說,因為貝類養殖有其普遍性,因此本次研究主要是選用台中大甲地區特有的小眼花簾蛤,希望解決問題以外,也能增加未來養殖產業與水產消費的多元選擇,「小眼花簾蛤也可發展成大台中區的特色產業,粗估年需20萬斤,產值可達5000萬元。」

文蛤養殖試驗成果。孫文臨攝

文蛤養殖試驗成果,左為漁電共生試驗組,右為一般水產養殖。孫文臨攝

陳鴻議表示,室內型設施育苗的優點可同時解決極端氣候與病原問題,雖然需投入的成本較高,但利用空間增加單位面積產量,達成產業高質化精緻化,也可改善勞動環境,「且結合綠能可以降低電力成本,導入智能監控管理,減少勞力密集工作。」他說,室內型育苗設施也能降低採收成本,調節種貝生產時間,漁民不必再靠天吃飯。

立體化貝類育苗溫室示範場占地310平方公尺,內部共計有四套系統,從源頭的浮游苗孵化系統及立體化育苗模組,到貝類變態成熟後的立體式渠道養殖系統,及飼料的藻類培養室一應俱全;外部則架設28KW光電板,提供白天電力所需。

在育苗階段,每平方公尺放置四層的小眼花簾蛤飼育槽,每槽大可育成120萬粒的沉底苗,共計480萬粒,較傳統育苗大約50萬粒,多出將近10倍的數量。陳鴻議說,整個設施的投入成本大約560萬,不過不僅可長時間穩定種苗生產,且加計太陽光電的售電每年毛利可達到34萬元,「渠道式的貝類養殖重量成長有2.5倍,存活率也在80%,因此每平方公尺的面積毛利為1680元,較傳統文蛤養殖高出175元。」

陳鴻議認為,未來若能增加太陽光電的綠能利用率,就可以進一步縮短投資成本,「立體的層架也可以增加,單位面積產量有提高的空間。」他說,室內養殖在地狹人稠的台灣將成為未來趨勢,不僅穩定貝類品質避免大量死亡風險,更能調節產季,平均市場供需。

光電環控育苗溫室成本效益。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提供

光電環控育苗溫室成本效益。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提供。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

徒步就能串聯山海圳、400年歷史與原鄉 177公里「國家綠道」說走就走

$
0
0
從0到海拔3952公尺 從河口到玉山 溯源台灣歷史起點 回歸原鄉自然擁抱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台南報導

台灣第一條以「綠道」為名的長距離步道,可說是這條12年前即由民間發起、地方政府規劃,長約45公里的「台南山海圳綠道」。這個由水環境出發的綠道,始於曾文溪口明鄭入台足跡,沿嘉南大圳上溯至烏山頭水庫,隨著一次次的溯源,慢慢發展成由河口延伸至台玉山主峰,總長177公里的「山海圳國家級綠道」。

經過一年多來的人文史地的梳理,「山海圳國家級綠道」第一階段任務完成,正式推薦給國人。10日由主辦機關林務局於台江文化中心成果發表,13個單位以及相關在地社群,宣示共同建構「山海圳國家級綠道」。會中也邀請登山健走部落客、作家「阿泰與呆呆」分享試走心得,並發表首支形象影片。

山海圳國家綠道路線規劃圖。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山海圳國家綠道路線規劃圖。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山海圳國家綠道結合公私協力、部會跨域等13個單位合作。攝影:廖靜蕙
山海圳國家綠道結合公私協力、部會跨域等13個單位合作。攝影:廖靜蕙

始於民間45公里踏查 延伸成177公里台灣首條國家級綠道

提到山海圳國家綠道的淵源,始於2007年,台南市社區大學台江分校發起「愛鄉護水—嘉南大圳溯源活動」,提出「有歷史、有古蹟、有風景、有生態」的綠道,獲得台南市政府支持,2016年整建完成「台南山海圳綠道」,由安南區台江國家公園到官田區烏山頭水庫,全長45公里的人行道及自行車道。

多年來,台江分校持續愛鄉護水的號召,帶著台江青年子弟以徒步方式溯源步行、認識鄉土,並於2017年將足跡由台江之海、嘉南之圳,向上延伸至鄒族原鄉及玉山。

2018年國家發展委員會擬定「建構國家級綠道網絡綱要計畫」,正式將「山海圳國家級綠道」列為國家級綠道的優先推動計畫之一,指定由林務局主辦,整合相關單位及地方政府,擬訂計畫推動。

林務局指出,山海圳除了是南台灣第一條國家綠道,也是唯一從台灣海峽「台江內海」,走向東北亞最高峰「玉山」的綠道路線,高度落差最大,也是唯一以流域觀念沿水圳而上的溯源之路。

依據台灣千里步道協會資料,綠道(greenway)是指沿著交通動線與河流、湖濱、海岸、山脊線的天然或人為廊道,除了滿足人的多功能休憩用途,也將廊道空間和生態網絡的連結性一併思考,讓綠道一方面成為人們通往自然的通道,也能將生物多樣性帶回人們的生活空間。山海圳是第一條以綠道思維建構的長步道。


山海圳起始點內海之路段的朝皇宮。圖片提供:林務局

跨越時空族群遇見你 山海圳一條路道盡台灣豐富內涵

林務局副局長林澔貞致詞時說,山海圳分別在時間及空間上代表了台灣重要價值。時間上,山海圳國家級綠道是史前、荷鄭、清領、日治迄今,先民開台的歷史空間,原住民鄒族、西拉雅族與漢人等不同族群,在此匯聚包容的多元文化舞台;行走其間等於是走進台灣400年歷史縮影。

其次,貫穿其間的嘉南大圳建造後,嘉南平原得以實施3年輪作,化為豐饒之鄉,更展現了台灣水利工程及農業現代化的卓越成就。

另在空間尺度上,這條綠道在地方行政上跨越了2個縣市、10個鄉鎮區的生活圈;於中央行政上則穿越了3個國家風景區、2個國家公園、2個林區(嘉義林管處及台大實驗林)、2座水庫(烏山頭、曾文),以及4大河川(鹽水溪、曾文溪、高屏溪及濁水溪)流域。在自然環境上,更包含了5種氣候帶林相、4種水域的自然生態圈。

公私協力、跨域治理 山與海的距離  步行就能串連

一條國家綠道的誕生同時挑戰著政府部門跨域治理的能力。為了建構山海圳國家級綠道,林務局陸續於7月22日、23日舉辦跨部門共識營,邀請嘉義縣、台南市、國家發展委員會、台江文化促進會等機關、協會團體及學者專家參加;此外,搭建跨部門平台進行業務協調,逐步落實相關工作。

成果發表會上,聚集沿線各推動單位代表,模擬由海到山的溯源路程,接棒插旗,共同宣示推動全線177公里的路線串連工作。攝影:廖靜蕙
成果發表會上,聚集沿線各推動單位代表,模擬由海到山的溯源路程,接棒插旗,共同宣示推動全線177公里的路線串連工作。攝影:廖靜蕙

沿途的台南市烏山嶺地區原本缺乏具體廊道,林務局因此委託千里步道協會、嘉義大學及當地社區合作,於去年12月、今年5月分別舉辦二梯次手作步道活動,完成了330公尺的烏山嶺東西口步道。

目前國際上已有美國東海岸綠道、日本四國遍路等長距離綠道發展經驗,國內則有「淡蘭百年山徑」及「樟之細路」兩條國家綠道,如今再加入「山海圳」,提供國人更寬廣的歷史視野。千里步道執行長周聖心提及,兩周前幾位國外友人參與山海圳行程,其中兩位是美國北卡羅萊「從山到海」(Mountains-to-Sea Trail)步道的經營夥伴,另一位來自肯亞。

從曾文水庫到台江段那天,踩到沙灘、浪打上來的時候,大叫驚呼,台灣山和海的距離,可以在一天到達、在這麼短的距離內體會這麼多生態和文化,而且還有這麼高的山。他們步道內的山,高度約兩千公尺。

從山到海步道長約兩千多公里長,有些路段位於原始地,也會進入社區,這是當地團體致力二十年的成果,至今尚有一些段落建構中。在隨後拜會林務局時,表達了與山海圳綠道締結姊妹步道的可能。

林澔貞表示,成果發表會只是一個開始,將來各部門更可逐步建立認同與共識,促成合作與行動,帶動地方及山村多元發展,也邀請國內外民眾以這條從海洋至山巔的路線品味最道地的「台灣經驗」。

「山海圳國家級綠道整體發展規劃」規劃成四個主題:從「內海之路」起始,一路通往「水圳之路」、「原鄉之路」,最後抵達玉山登山口的「聖山之路」。沿途由步道、自行車道、堤岸道路、水圳、農路、公路等構築而成。主辦單位建議民眾,善加利用多元綠色運具配套整合,例如,搭乘竹排或渡輪、社區接駁,或是騎乘單車與徒步健行等。


水圳之路上的曾文水庫。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TaiTai LIVE WILD試走:用步行寫作 走過就有連結

主辦單位邀請長距離健行部落客、作家夫妻檔「阿泰與呆呆(TaiTai LIVE WILD)」分享他們以7天6夜完成的全程試走經驗,他們所見識到的山海風光及斯土斯民的故事,也都記錄於當日發表的第一支山海圳形象影片《山海圳國家綠道:從海濱迎向高山的溯源之路》。

記者會上阿泰分享,三年前夫妻倆到美國走長距離步道的經驗,這是30年代倡議一直到60年代完成的長達4200多公里步道,他們花了5個月時間才完成,這趟旅途讓他們渴慕台灣深具人文歷史的長步道之可能,既有大山有大景,又可見識台灣的歷史人文。

阿泰認為,中央山脈大縱走雖具有大景、壯闊美麗,卻不是那麼可親──當生活中突發奇想、心血來潮就可上去走走的步道。但是山海圳、樟之細路、淡蘭百年古徑,路就在家旁邊,利用周末假期,或花個五天、十天,想走就走;沿途是貼近生活經驗的風景,有點陌生但走過就能產生連結、挖掘豐富的內涵。

為了體會從家門走到玉山是什麼感覺,去年當阿泰抽到排雲山莊床位時,就往前推七天出發,從鹿港出發走到玉山主峰。這趟路長達180公里,不過沿路大多走在公路上,無法像山海圳可以走進部落看到很多人文風景。9月當他們受千里步道邀約走山海圳時,完全是不同體驗。

這次,他們從玉山登山口向海走,想像著當水滴從天上落到山上,逐漸匯聚成溪流,進入曾文溪最後流向大海,複製這段水的旅程。感受到台灣山和海的距離這麼近,步行即可串連起來。

沿途以原鄉之路最令他們感動,尤其是有藍色部落之稱、被山擁抱的「里佳部落」,無論空氣、天空、溪水都很清澈,讓人心情放鬆。呆呆說,過去台灣觀光的發展大多是複製貼上,但是到了鄒族部落,到在地特色、在地故事,而非籠統、模糊、刻板的印象,值得細細品味。


原鄉之路最令阿泰呆呆有感,因為走入部落,得以細細品味不同文化的風情。圖為達邦大橋。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他引述台南市社區大學台江分校執行長、也是「台南山海圳綠道」發起人吳茂成的話:「走路即寫作」,因為走入部落,透過腳步讓他們知道鄒族的故事,得以寫作訴說。雖然到了現地會遇到環境、文化問題,但因為你走過,看到了,就有了連結,這些事情就變成你的事,會關心這些事情,而不再是別人的事。

阿泰非常期待民眾若有五天到七天的假期,不一定只是規劃到日本或韓國等國家玩,或許能改變想法,選擇國內幾條長距離步道,認識沿途的聚落以及他們的故事。越多人走,越多人關心這些事,從這過程得到好的回應,自然就會減少髒亂、汙染或開發,不會想要破壞這些美好的環境。


聖山之路段上的麟趾山步道與二葉松。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

山海圳國家綠道從海拔0公尺的台江國家公園出發,沿嘉南大圳上溯至烏山頭水庫後,經東西口健行路線翻越烏山嶺到曾文水庫,再沿曾文溪經過阿里山抵達玉山,整體長度延伸為177公里、海拔爬升達3952公尺。
地方行政上跨越了2個縣市、10個鄉區的城鄉生活圈;
中央行政上則跨越了3個國家風景區、2個國家公園、3個國有林事業區(大埔、阿里山、玉山)、2座水庫(烏山頭及曾文)、3大河川流域(鹽水溪、曾文溪及高屏溪)等資源管理圈;
人文上則串連了台江、西拉雅、鄒族等三大族群文化圈;
 環境上包含了5種氣候帶林相、4種水域等多元然生態圈。
為一條乘載著台灣歷史文化、自然環境、族群文化的特色,串連海-圳-山的國家級綠道。

參考資料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

Viewing all 20243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