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基法修法可連上12天班,民間檢討聲浪不斷,但替我國遠洋漁業貢獻年產值400億的外籍漁工,勞動權益卻比「12休1」還要慘!台灣漁業王國表面上風光的數字,原來是用廉價移工的血汗勞動力、執法軟弱不力的黑暗真實面支撐起來的。
總部設於倫敦的「環境正義基金會」(Environmental Justice Foundation,EJF)8日公開一段8分鐘的調查短片,內容是去(2016)年與桃園縣群眾服務協會走訪台灣多個移工庇護所以及漁港,蒐集到的漁工被欺騙、暴力相向、苛扣薪水、以及遭非法販運的證據。

影片中受訪漁工說道:「我知道因為捕魚的人懂的不多,他們才能這樣對待我們,不給我們薪水。沒有人幫助我們。」
「我們一開始就是長時間工作,沒日沒夜的。船長不讓我們睡覺,我們就這樣連續工作了24小時。有時候我們不能好好吃一頓飯。記得有一次,釣魚線幾乎切斷我的手指,那當下船長根本沒有帶我去醫院的意思。」

影片揭露,漁工常在家鄉被告知可以繳交一筆仲介費後到台灣的商船工作,月薪2萬3000元台幣。然而事後才發現是在漁船工作,並且只有8000元,甚至2000不到的薪水,工作連續兩三天毫無休息亦是常態。而若逃跑,在母國的家人就會受到仲介討債威脅。
環境正義基金會表示,這樣被欺騙、被債務綁架、被強迫工作的勞動狀況都是人口販運受害者的證據,使在台灣漁船工作的外籍漁工成為現代奴隸。
臺灣血汗海鮮 from Environmental Justice Foundation on Vimeo.
拚遠洋漁業經濟 外籍漁工卻成人口「黑洞」
環境正義基金會指出,台灣擁有亞洲數⼀數⼆的漁船數量,超過2000艘台籍遠洋漁船在世界三⼤洋運⾏,還有上百艘台資的外籍漁船;台灣遠洋漁業年產值更⾼達400億台幣,多種魚類的捕獲量都在全球名列前茅——秋⼑⿂漁獲量世界第⼀、魷⿂第三、鮪⿂則是第四名。然而,漁業活動辛苦危險,已鮮少有台灣人願意出海捕魚,龐大的勞力黑洞則由外籍漁工填補。
為了控訴血汗漁工現況,據聯合報報導,台灣人權促進會等勞工團體今年8月才赴漁業署前抗議,要求漁業署應廢除境外聘僱漁工、全面適用勞基法,並要求應將漁工相關的基本權益法制化。

根據漁業署的統計,在台灣遠洋漁船工作的外籍漁工僅有1萬2000人,然而漁業署並沒有公開統計方式、每艘漁船的漁工人數、或估計的無證漁工人數等相關重要資訊,使外界無從驗證。
根據影片口白講述,美國國務院2016年的人口販運報告點名台灣漁業,稱是人口販運移工的大型終點站,並指明台灣政府完全沒有進行任何逮捕或定罪。

外籍漁工不適用勞基法 也無勞檢機制
環境正義基金會指出,台灣政府對遠洋漁業船員勞動狀況無法掌握。尤其勞動問題本屬勞動部業務,但我國漁船以「在第三國雇用」的名義所招募的外籍漁工卻不屬於勞動部管轄,而交由漁業署處理。
漁業署訂有「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但其中的保障比我國「勞基法」或是國際標準都低許多,最低薪資比勞基法保障的少了8000元,也缺乏清楚的勞動檢查機制,對仲介更缺乏嚴謹的規範。且漁業署往往缺乏勞動管理知識、經驗甚至資源,無法妥善處理勞動問題。
環境正義基金會表示,漁業署雖聲稱已針對問題進行改善,但走訪港口就會發現,第一線漁工的艱難處境並沒有任何改變,許多漁工的薪水仍被層層剝削,並且缺乏申訴管道。
IUU黃牌是否能解? 環團籲《港⼝國措施協定》國內法化
聯合國糧農組織今年6月指出,每年IUU漁業活動捕撈的海產總值約在100-230億美元。政府透過補貼助長捕撈,加上對非法捕魚的放任,造成全球漁船多達460萬艘。
而2016年《港⼝國措施協定》(Port State Measures Agreement)生效,是國際社會遏止IUU漁業的行動跨出的一大步。環境正義基⾦會建議,我國應提升法規基準,將《港⼝國措施協定》國內法化,並確保所有在台灣近海或遠洋漁船⼯作的漁⼯受到國際勞⼯組織(ILO)《⼯作中基本原則和權 利》和《漁撈⼯作公約》(第188號公約)、以及相關⼯時和最低薪資綱要的保障。

在執法方面,環境正義基⾦會認為,當務之急是成立⼀個能夠快速回應漁⼯,尤其遠洋作業漁船漁⼯問題的申訴系統。環境正義基⾦會也表示,已於今(2017)年訪問更多漁工,未來將會持續監督政府的執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