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邊傳來響亮的敲擊聲,我擡頭一看,原來是小星頭啄木鳥正敲著參道旁的樹。這隻鳥似乎在尋找早餐要吃的蟲子,很有節奏地敲鑿著,完全不注意經過的行人。直到車站的廣播聲加入了啄木聲,我才霍然想起,這座森林其實緊鄰著原宿車站,但此處的幽深濃密足以讓人忘卻塵囂。這裡隨處可見樹齡百年以上的大樹,最高的大樹,葉片在離地30公尺處搖曳。
在日本,只要是巨木和深邃森林覆蓋的山陵,自古以來都是大眾崇拜的對象。開始有人建造神社之後,圍繞在神社外的原始林就被稱為「鎮守之森」,也就是守護神森林。明治神宮的森林看來就像是這類從過去保留下來的森林,但令人驚訝的是,這其實是一座人造林。
明治神宮是在日本人民請願下於公元1920年所建,以供奉明治天皇與昭憲皇太后。天皇駕崩後,民間發起運動,希望能建造一處可供人民追思天皇的神社,這項運動逐漸累積聲勢,最終說服了日本政府。
代代木區從多個候選地點雀屏中選,但在當時,除了部分地區原本是大名(也就是藩主)宅邸的庭園之外,整個區域只有零星的小叢松林或柳杉林,其餘全是荒原或光禿禿的空地。
所以,當務之急就是要種出一片像樣的森林來供奉神明。這項史無前例的任務由三個人共同接下,那就是留學德國的森林學教授本多靜六、任職於本多研究室的講師本鄉高德,以及同一間研究室的研究生上原敬二。
曾受教於上原敬二的東京農業大學名譽退休教授進士五十八說:「上原教授告訴我們,為了明治神宮的計畫,他調查過全日本數十處神社森林,每一次都繪製了調查地圖。」上原敬二在做田野調查時曾造訪仁德天皇陵,看到籠罩陵墓的蓊鬱森林讓他相信,即使是經過人為開發的土地,也能長成如原生林一般的森林。
然而,要等待荒地自然發展成一片蓊鬱森林,必須花上數百年,因此本多教授和他的團隊認為,他們應該先創造一片原型森林,這樣就能縮短森林演替成理想狀態所需的時間。
這片森林作為神靈的居所,也必須能夠在沒有人為介入的狀況下,永續地自給自足。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認為,未來營造出的森林,應該要是以許久之前覆蓋著這片區域的栲樹、櫟樹等常綠闊葉樹為主的森林。這樣一來,這片森林將能達到適合這片土地的最穩定狀態,成為「極盛相森林」,可以一代一代自然演替,並因此得到永恆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