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威,3個月內做成生態補償決定,就能彌補對石虎棲地的破壞?台13線三義外環道新闢工程環評大會簡報出爐,開發單位公路總局擬以生態補償闖關。不過學者卻指出,公路總局減輕措施不足;而苗栗縣石虎保育缺乏整合計畫,不斷在淺山開發,背後所隱含的環境成本,全數由納稅人吸收。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保育策略語帶模糊
記者仔細研讀開發單位提供給環評大會的簡報,發現資料中對於減輕措施,只提到道路致死影響,但對於道路造成的棲地切割和棲地消失,卻未著墨;而諸如「夜間避免工程施作,如遇施作則降低強度」,說了等於白說,沒有留下任何實質承諾。
至於「提供適當大小緩衝區和保留帶」,沒說位置和大小。相關的保育措施很多仍然是模糊帶過,對於「施工採漸進方式」也未明確說明。
至於停工機制更令人憂心。例如,如果發現活的石虎,「要通報監造單位再導引離開施工區域」;而只有「發現死亡個體再釐清死亡原因跟工程有關」,才有可能停工,如此的「停工機制」,如何避免石虎傷亡的風險?更不用提公路總局的附註,所謂因本工程死亡是指「非自然老死、病死、餓死、毒死、被咬死,及其他非本工程因素死亡,隧道內的工程不受此限」。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開發單位將假隧道和高架橋都視為生態廊道,把路面反光裝置也當作防護措施,但這些設施,究竟有什麼生態功能?種種說詞,讓人摸不著頭緒。承諾的環境教育,還要協商由縣府舉辦活動;至於3年900萬的研究計畫,是否開路前就該進行?
依據開發單位的說法,路線全線總面積17公頃,路堤路塹段10公頃,實際對石虎衝擊面積2.9公頃,但仍願意「一比一補償17公頃」。但實際檢視其內容可發現,選出來幾個區塊是分散的,原本林相就相當完整、人為活動低,本來就是石虎很好的棲地,與「補償」的意義並不相符。恐怕是要請開發單位高抬貴手,不要打這些區塊的主意。
棲地破碎化 小區塊石虎族群恐滅絕
依據簡報,去(2013)年12月12日召開「石虎保育措施座談會暨諮詢會議」、同月25日便與苗栗縣政府農業處商討石虎棲地補償;今年1月15日召開「台13線三義外環道新闢工程石虎生態調查審議及因應對策研商會」。
再依據報導,3月初立委陳超明邀請環保署督察總隊副總隊長楊素娥、農委會特生中心動物組組長鄭錫奇、公路總局副總工程司賴常雄、第二養工處副處長詹永振、縣府工務處長趙清榮、環保局長劉伯舒、三義鄉長徐文達等人召開協商諮詢會議,縣長劉政鴻承諾由縣府在規畫路線南、北端向農林公司價購各10公頃農牧用地,並變更為生態保護用地,以解決棲息地問題。
開發單位買3塊分開的次生林,對受道路影響的石虎能補償什麼?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李培芬說,目前石虎的分布區域,石虎除了與人類活動範圍重疊所造成的族群衝擊外,破碎、小區塊的棲地,阻隔石虎基因交流,有可能導致小區塊族群滅絕,而使得族群崩解。
他說,開發單位提生態補償看似友善,但應該看合不合理,給一塊相對於石虎所需小小的地,卻跟外界未有很好的串聯,這樣的保護是無效的。
談開發 先將生態資源應調查清楚
李培芬表示,環保署委託的生態補償技術規範(草案),去(2013)年底已完成,並且送交環保署,依照草案,是必須有相關步驟,若得進行生態補償,開發單位則必須完成生態補償計劃書,送交專家審查通過才能執行,不是開發單位說了算。目前台13線三義外環道的補償作為,可能成效有限。
面對苗栗縣一連串淺山開發,同時也是苗栗人的李培芬認為,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而言,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適當合理的保育作為,才是永續發展之道。
「開發者只想收割短期的經濟、社會、政治利益,對於長期的影響卻考慮不周,開發成本外部化,例如生態系服務的損失以及可能引發的環境、社會成本,卻未考量。」他認為,應有保育單位負起責任,將相關的生態系服務、生態功能調查清楚,讓開發成本透明化,才能提供民眾客觀的參考。
土方增28.27萬方 該重啟環評
開發單位煞有介事大談石虎保育生態補償,卻忘了交代,原本的環評是「挖填平衡」,如今的方案卻讓棄方大增28.27萬方(方=立方公尺)?增加這麼龐大的棄方,對當地水土保持的威脅,並未交代。
再加上,開墾將原來可以提供水土保持、滯洪、淨化水質以及調節微氣候的生態功能全數破壞,換來土石流、淹水、熱島效應增加的風險,又該如何補償?
依據目前公告價格,土方若以1方約500圓價格販賣,此案的棄方具1.4億的價值,利益流向何方?再者28.27萬棄方龐大,與環評原案落差甚大,是否該重啟環評?這些都是外界想追問的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