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須承認這樣的一趟旅程,從找到舊地圖、萌生對於踏查旅程的期待,漸漸地轉變為悲傷甚至是忿忿不平。
我相信自己看見的不僅是河岸,也是人與河的關係,更是人對於河的態度、價值觀;我們的城市生活究竟是面向河,還是背對著河?我們的心中有條河嗎?我也這樣反問著自己。
回頭細讀張鏡濤「靈泉試茗」:「在山泉比出山清,冷水阬頭碧一泓」,對照今日種種見聞思緒,冷水坑溪顯然是為了科學園區而犧牲,隨著發展與人口成長,一再面臨人與河爭地,不斷被埋藏於新的城市規劃之下,從靈泉、仙水,變成沒有人相信它是小溪的排水溝,連我們這一代,恐怕都難以再回溯它「在山」之時。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冷水坑溪流過了關東埔頂路,終於擺脫水泥堤岸與溝渠的束縛,得到喘息,這是我們心目中的野溪應該長成的樣子。遠離了城市生活緊湊的步調,人與河的關係將顯得較為和諧了吧。然而,走近了水邊,仍不免會為河中散置的生活廢棄物感到震驚與惋惜;看似清麗的野溪,仍像一個被過度需索、掏空挖盡的母親。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若稍微讀得懂等高線地圖,會發現冷水坑溪在這一段,以好幾個曲流通過柴梳山的左側,也因此切割出非常美麗的地形景觀。然而根據都市計畫,未來將會有一條道路開通,通過曲流1與曲流2的中點,以及曲流3和曲流4的一部分,接上公道五路。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附近居民利用小小的河階開墾,種植起過溝菜蕨。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河流不斷的侵蝕,也將過去來自城市居民掩埋於此的生活廢棄物揭露。美麗的與醜惡的,在此形成強烈且諷刺的對比。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這一河段很可能是冷水坑溪最不為人知的美麗:冷水坑溪再以曲流之姿切過柴梳山左側,形成貌似橘紅色峭壁的攻擊坡;然而,照片左下方卻留下大量被流水帶來,人類棄置、傾倒的工程廢土。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過了峭壁之後,河的兩岸都可見生活廢棄物或工程廢土。
下午四時,我們特地折回學校去接小咕嚕和小瑀魚放學,帶他們行走在自然河岸鬆軟的泥土,探看柴梳山附近形成的曲流,山壁浸染在斜陽中的美麗,人與自然間關係和諧的一面;也看見河岸傾倒的各種工程廢土、不知道為什麼會出現在河岸的垃圾掩埋場。我們覺得,他們這個世代有必要同時看見美麗的與醜惡的,才有能力進一步反省與思索人與環境的關係。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離開柴梳山,冷水坑溪將會遇上另外一條主要道路公道五路。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冷水坑溪的一小段先與公道五路平行,隨後以涵洞通過公道五路下方。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通過了公道五路之後,流到了另一側,竟然又是一個曲流!只是河岸仍堆滿了流水沖積帶來的工程廢土碎片。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這可能是關埔計畫區遺留的最後一口完整的埤塘,位置在公道五路與慈雲路交會處附近。然而它的位置太靠近這兩條主要道路,為未來也很可能會被填平。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冷水坑溪在這裡匯入了因為農田水利需求而開闢的隆恩圳。
與它的姊妹溪-柯子湖溪,一起化身為隆恩圳、汀埔圳,灌溉滋養著新竹市的農田。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冷水坑溪的水,流到這裡,已經到了清大附近。清大西院側門附近,可以看見這條水圳的一小段。
我在一週後的某場演講,聽到講者提出一個觀點:「人是一個社區環境是否能永續的關鍵。」或許可以更進一步地這麼說,人的價值觀與態度,將是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能否永續的關鍵。
這一條嗚咽著、傷心著,呼喚你的河流,我看見、也聽見了。
你聽見了嗎?
(全系列完)
後記:在撰寫報告與這篇文章的過程,我也試著想像自己是否能夠為冷水坑溪做甚麼呢?也許就以附近的耆老訪談為基礎,設計一個戶外教學活動,在下學期的生態區親子工作假期,帶著學校的親子家庭一同認識冷水坑溪百年間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