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130

圈養之責歸罪野獸,動物園變叢林 誰為禍首?何謂兇嫌?

作者:黃美秀(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理事長、屏科大野保所所長)、林靜芬(野保所研究生)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台灣黑熊,圖片來源: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在「圓仔」貓熊熱襲捲台灣之際,同時也激發不少民眾關注國內原生的熊類──台灣黑熊,卻驚傳去年12月20日民眾於高雄市壽山動物園直擊圈養台灣黑熊打鬥,導致名為「小三」的公熊死亡意外,讓許多人十分震撼及難過。我們特別難過,因為之所以取名「小三」,顧名思義只有三隻腳,這是他過去曾在野外誤中獵人陷阱,虎口逃生的證據,如今卻又在人為環境下命喪。雖遭同類相殘,但真正的「兇嫌」其實不是其他同類黑熊,而是人。遺憾的是,這樣的人禍在國內並非第一遭,包括前年台北市立動物園台灣黑熊互咬,也導致一名為「嘟嘟」的母熊死亡。

※台灣近年動物園熊類管理缺失,造成的重大傷亡事故表

時間

地點

事件

2005年7月5日

六福村

動物管理人員遭阿拉斯加棕熊咬死的意外,園方表示由於管理人員沒有依照標準作業程序而造成意外發生。

2012年1月20日

台北市立動物園

台灣黑熊互咬,一母熊死亡。

2013年12月20日

壽山動物園

台灣黑熊互咬,一公熊死亡。

無論官方的事後說詞及處理態度如何,除了凸顯經營管理上的嚴重疏失之外,我們更看到整個社會大眾,或許也包括管理單位,對於圈養大型猛獸的迷思和誤解。

臺灣黑熊為本島唯一原產的熊類,也是最大型的食肉目動物,曾被全民票選臺灣最具代表性野生動物。對於被列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野生動物而言,野外族群存續堪憂(估計200-600隻),這樣的人為疏失無疑是在傷口上灑鹽。我們豈能不嚴肅地看待這些不幸,深刻地檢討,以期避免下一個傷害再發生,這將會是全民的痛!

世界上圈養動物的淵源遠遠超過於動物園存在的歷史。在眾多的動物中,又以大型猛獸如老虎、獅子及熊等為備受歡迎的明星物種。這些動物常因體型壯碩、形貌威嚴,而具有吸引人目光的風采。龐大的體型和食肉的習性,令人感到敬懼,牠們的存在也令人對野外環境產生美好、尊崇、敬懼的心意。加上數量稀少、習性隱密,其神祕性也成了引人關注的地方。這些外型巨大且具有魅力的動物在動物園裡的能見度很高,也最能引起公眾關注,遂具有十分重要的保育教育價值,可作為激發公眾參與和認同生態保育(如棲地保護及各項保育議題)的工具。

近年來,國內動物保育意識抬頭,動物園對於動物福利及圈養環境的品質也越來越重視,而動保團體也不斷地要求動物園改善其圈養環境及動物福利,甚至出版動物福利評鑑手冊,鼓勵民眾親至動物園評鑑圈養環境是否有符合動物福利,而最常被評鑑的動物之一就是熊科動物。

然而,大型食肉性動物於圈養上的經營管理技術,甚或保育教育的推廣,卻是一門十分複雜的科學。以黑熊為例,一般熊在野外的活動範圍廣大,生性好奇、聰明且行為複雜。圈養的黑熊也會像野外同類一般,展現出不同類型的行為,例如黑熊在野外需要長時間的覓食、探索環境、標誌領域等,然在有限制的圈養空間裡,會剝奪或縮短其行為表現。因此,在有限的空間內設計出可以使動物展現自然行為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說,如何在有限制的圈養環境內,滿足動物複雜的各項需求,使圍籬內的個體能夠擁有良好的健康及繁殖能力,以符合熊的行為、社會及精神的需求,是經營管理上的基本且關鍵議題。其中圈養環境需涵蓋的內容包括籠舍設計、餵食、健康維持、圈養行為、動物訓練、併群處理等。

大型食肉目動物也因其力量巨大,飼養危險性高,在圈養管理上就必須更小心謹慎。在國外,許多有制度的動物園對於圈養這類動物都有一套完善的標準SOP流程,內容包含動物野外的生態習性、繁殖周期、棲地分布、外觀特徵,以及圈養環境的設備需求、照養流程、危機處理程序、健康檢查,並都有詳盡的說明,為了就是要讓這樣體型巨大,擁有複雜行為的食肉目動物能有更優質的圈養環境,並且讓工作人員及其動物都能有一個舒適安全的環境。

此外,從這些熊咬死熊的意外來看,民眾若只表面上單純獲得熊很殘暴的負面印象,無疑重挫熊類保育教育的推廣。然而,實際情況並非這般。熊雖然是猛獸,但在野外卻鮮有同類相殘的情況,甚至會預防這樣的情況發生,而大部分的野生動物也是這般。在野外,同類雖會為有限的資源如食物或配偶競爭,但卻很少大打出手,因為弱勢的一方通常會知難而退,趨避逃跑留下優勢的個體遂享用這些資源。這是為什麼在圈養的環境下,這些猛獸除非經過長期的試驗性相處,否則不會同處一室的原因。然而,不熟悉的兩個體一旦同處一室,弱勢個體無處可逃之餘,便可能付出慘痛的代價。但是,既是人為環境,這些動物行為自然是管理單位很清楚的基本常識。因此,在國外,管理單位一般會參考動物的野外習性,不會將同類公熊放置在相鄰隔壁的同籠舍內,以為了避免公熊間嚴重的爭鬥行為。因此,動物園倘若對於飼養的動物習性不甚了解,往往會做錯誤的安排而造成事故發生。

過失致死的「兇嫌」,一般被視為是攻擊另一方致死的熊,也常被以人的方式處罰,例如關緊閉。這也是錯誤的。殊不知,這嚴格而論其實是人禍,就某個層面而言,這也非是意外事件。而將過失歸罪於動物,無疑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詞,凸顯出管理單位沒有擔當之作為。另外,動物園畢竟不是馬戲團,野生動物需要顧及其原有的行為習性,而非訓練成禮數周到的表演個體。因此,事後對動物的任何處罰都只顯得管理者的滑稽而缺乏專業。反之,還是回到癥結點之所在,既然養牠,就要愛牠,而前提是瞭解牠。偵測犬訓練師告訴我,動物訓練的基本原理是,要避免動物犯錯,便是不要製造任何牠們可能犯錯的任何機會,這是人的問題,不是動物的問題。如果瞭解這個道理,我們便知道錯是哪一方了,也不會如此這般責難及誤解動物了。

既是人的問題,培訓專業的管理及照養人才遂成為一個圈養單位最核心的議題了。此現象似乎普遍存在於國內需多公私立動物圈養單位,這不僅包括專業技術,也包括保育及生命關懷之人文素養。國內野生動物專業飼養員的培訓,常多是舊人帶新人,缺乏健全的培訓制度及安全訓練,造成對於動物的照養工作,只是淪為一般例行性的餵食而已,無法滿足動物的複雜行為及心理需求,因此常使圈養動物產生諸多異常行為,而導致危險動物的增加,增加其管理上的困難。

也唯有具專業素養的管理人員,才有能力避免不必要的管理缺失,以及有效率地應付緊急情況,將可能的傷害降到最低。在國外,飼養危險性較高的大型食肉目動物,例如獅子、老虎、熊等,為了提高動物脫籠等事件的處理能力,都具有緊急處理程序的流程,必要時還會進行演練,以確保事件發生時,各工作人員都能按照處理程序及要求,在短時間內可達到事故現場處理,讓傷害降到最低,而非事件發生後,現場管理人員花費長時間,且使用無效的工具(如水槍及漆彈,而非麻醉槍)因應。

當然,大型食肉目動物一般擁有強大的力量,也意味著具有強大的破壞力。因此,在管理上,設備的經常性檢視及維護自有其必要性,更要針對每一種動物的行為習性來強化其設備需求,若動物因為發狂而可破壞籠門,造成傷害,實則為管理上的嚴重缺失。

圈養動物單位具有保育教育的功能,對於圈養動物的福利應給予極高的重視,而非僅單純的將動物視為展覽品及營業工具。我們期待在這些不幸的意外發生之後,我們可以痛定思痛及虛心檢討,全民一起認真檢視圈養動物場域存在的目的性、正當性、合理性及道德性,協力發揮監督的力量,以期改善圈養動物的福祉,提升國人生命尊重的水準,並助益野生動物保育的成效。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130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