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貿易從來不是真正的「自由」貿易,在「貨暢其流、互助互惠」的術語下,自由貿易或可自詡為「促進貿易效率以耗用更少資源、減少廢棄物」, 然而,越多的貿易活動,意外著鼓勵更多的經濟活動,促成更多的資源耗用與破壞;且在自由貿易中掌握實權的跨國企業,更動輒以自由貿易之名施壓,要求地主國鬆綁環境、勞工、人權等各方面措施。自由貿易如果摧毀了人類賴以為生的自然資本,也摧毀人作為人的基本尊嚴,人們何來「自由」可言。這方面的例子,從自由貿易推動以來早已不勝枚舉。
果然,最近維基解密一出,揭開了《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環境承諾,口惠不實的真相!維基解密發布的分析新聞稿指出,「與其他專章相比,環境專章較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欠缺強制性條款或具體的執行措施。」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TPP目前有12個國家,包括美國、日本、墨西哥、加拿大、澳洲、馬來西亞、智利、新加坡、祕魯、越南、紐西蘭、汶萊。
美國在2007年布希政府主政期間與民主黨達成協議,透過國會決議,要求日後政府推動的自由貿易協議,都應納入環境保護措施。這也是TPP設立「環境工作組」,制定「環境專章」(Environment Chapter)的由來。
只是,根據維基解密15日公布的TPP在2013年鹽湖城談判的「環境專章」草案,處理的問題包括過漁、木材貿易、野生動物犯罪、盜伐等問題,但大部分的措施都是自願性而非強制性的,沒有相應的罰則或制裁措施;大部分都由各個國家自訂遵守措施。
TPP密室磋商已將近四年,從揭密文件看來,重要環境保護措施遭剝奪殆盡,包括禁割鯊魚鰭與盜伐和具備法律效力的污染取締措施(legally-enforced pollution regulations),都在文件中消失了。奧克蘭大學教授Jane Kelsey的分析指出,這份草案離2007年美國國會設下的標準「還差很遠。」
根據TPP環境工作組主席團報告,各國之間對協定條款仍存在重大歧見,越南、祕魯與馬來西亞反對「合理化與逐步淘汰」「鼓勵浪費型消費」的化石燃料補貼,美國與澳洲則反對氣候變遷有關的條文。
環保人士大肆批評:歐巴馬比布希還差
綜合外電報導來看,環保團體對此多表失望,並且發表嚴厲的抨擊。WWF執行長Carter Roberts批評,TPP甚至不需要締約國遵守國際環境協議,如華盛頓公約(CITES)。他說,這份環境專章缺乏「牙齒」,背棄過去協商國對終止野生動植物貿易的承諾和責任,「缺乏確實可行的環境保全措施,意味著談判代表坐視機會流失,流失了保護野生動物、推動以合法、永續方式交易再生資源的機會。」
山巒協會執行長Michael Brune批評,這個洩漏的文件只是草案,但它如果是TPP環境專章的最終版雛形,那顯然歐巴馬的環境政績「比布希還要差」。他補充,「不論是我們關心的海洋、漁業、森林保護,這份環境專章草案全都失守。事實上,等於是前三年協商進展的退步。」
為何談判國希望隱匿細節?
根據環境工作組主席團報告,未來達成有利進展的原因,在於美方與其他11國在環境措施上的歧見甚大。美方希望,違反環境上的協議能和商業上違約事項採取同樣的處理方式,包括貿易制裁(某些環保團體認為這是TPP具備執法力的關鍵),並且也希望納入一連串特定環境議題的國際協議,如管制破壞臭氧層物質、捕鯨等,但遭到其他國家的反對。
即便看來是美國提出較強有力的環保措施,但techdirt的一篇評論更一舉中的:
很清楚的是,美國試圖推動一下環境控制措施,但幾乎遭到亞洲各新興國家的反對,他們擔心污染控制措施會影響經濟發展;面對這種挫折,美方並沒有設法找出保 護環境的解決之道,反而似乎是把這些環保措施當作可以討價還價的籌碼,用來換取其他更重要面向的讓步,例如極端智慧財產權政策的輸出。
美方總是以「TPP可以增進環境保護」來包裝,但事實上這只是一種談判姿態,用來交換其他大企業贊助商的利益。「環境專章只是公關的功能。」
再一次,我們看到USTR自己都承認的事實,如果公開TPP細節,TPP永遠沒機會獲得通過,我們提醒,如果不能透明化,一開始就不應該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