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在上一篇中我們提及社頂部落從無盡的販賣自然資源方式,到成功的轉型並善用原住民傳統知識的生態旅遊推廣,我們看到了結合保育下的成功案例。但是在永續經營相關方面上,內部參與、資源分配等又遇到了什麼問題?這些問題又該如何解決?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推動以社區為基礎的生態旅遊,已成為常用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方法。相對的,生物多樣性也必須成為產生經濟效益的資源,特別是對地方社區。臺灣公部門的自然保育管理單位 (包括林務局、國家公園等),近年來努力推動社區生態旅遊,期望借由此一合作模式,達成保育與社區經濟發展雙贏的目標。
許多例子顯示,生態旅遊可增加當地社區居民收入,並改善當地社區之保育態度,但上述貢獻經常是有限的,主要因素包括:(1)社區只有少數人參與,(2)收入不多,對經濟的改善有限,(3)生物多樣性保育流於形式,(4)和其它旅遊業者間的競爭。如果上述問題無法有效解決,社區參與的程度將受到侷限,甚至會逐步降低,不利於生態旅遊的長遠發展,保育之終極目標也難以達成。
永續經營之要件
臺灣在社區生態旅遊推動初期,公部門投入相當的人力與經費資源,參與的社區數量也快速增加,表示此一政策的確有其前瞻性及驅動力,但在推動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讓人不免憂心:社區生態旅遊在經過一定時間的發展,當公部門人力、經費投入減少或停止時,是否還能持續下去?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社區生態旅遊永續經營之要件主要有4項,包括社區參與、財務獨立、利益分享與落實保育,缺一不可。社區認同是推動社區生態旅遊之基本條件,但若經營一段時間後,社區多數人沒有因此得到實質的利益,經營單位之財務無法達到收支平衡,必然會懷疑推動社區生態旅遊之必要性、有效性及合理性。然而,即便上述3項要件均已達到,但卻發現地方生物多樣性資源的品質,並未因生態旅遊的推動而受到適當的保護,則違背了推動社區生態旅遊之主要目的。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社頂生態旅遊發展現況分析
下文依社區參與、財務獨立、利益分享與落實保育4個永續經營主要面向,說明簡要社頂部落生態旅遊的發展現況。
1. 社區參與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社頂部落現有常住居民約150人,目前「社頂部落發展文化促進會」設有理、監事15人,解說員訓練合格人數20人,其中經常參與會務之理、監事9人,輪值排班的解說員(含保育巡守員)18人,合計27人,加上聘用之4位行政人員中有3人是社區居民,總計有社區居民30人經常參與協會推動之主要業務「生態旅遊」,佔社區常住居民人數約20%。
上述人員多數年齡在50歲以上,30~50歲有3位,30歲以下有2位,顯示青壯年的參與性不足。
2. 財務獨立
協會於2003年底成立,2004年開始向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申請「社區生態旅遊」輔導、補助,於2006年開始受理遊客申請生態旅遊導覽解說服務,初期主要營運經費來源為公部門的補助,一直到2009年,協會的旅遊服務收入與支出方達到收支平衡,爾後有持續接受一些公部門的生態監測委辦計畫,但若能節省開支,在無政府補助款下亦能獨立經營,且所有收支明細均有列帳,受到協會理監事之監督。
協會於2012年之生態旅遊服務人數達12,000人次,直接收入(導覽解說及社區風味餐)約320萬;2012年接受公部門3項生態監測計畫及社區林業發展計畫,合計費用約80萬元,總計收入約400萬元/年。其中約160萬用於支付解說員薪資,120萬用於行政人員聘用,50萬用於計劃執行,40萬用於行政事務費(雜支、租金、水電..),30萬用於社區活動及老人照顧、小孩輔導。
3. 利益分享
依2012年財務收支狀況,扣除經常性開支後,協會淨收益不高,僅30萬元能用於社區活動及照顧社區老、幼,雖然照顧弱勢的方向正確,但社區青壯年未直接受益,恐影響其對協會推動生態旅遊的支持度。
社區發展生態旅遊,除協會的直接收入外,社區居民尚有用餐、住宿、紀念品販售等間接收入。然而社區目前尚未有足夠吸引遊客的民宿,因此缺少此一潛在性收入;社區內雖有幾家住戶經營的餐廳,但品質仍有待提昇,因此協會目前另行租借場地,提供遊客預定「社區風味餐」的服務;住戶雖有紀念品製作、販賣之構想,但尚未開發出具吸引力的特色商品。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4. 善用傳統知識以落實保育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生物多樣性資源是社區生態旅遊最重要的商品,故如何落實保護自然商品是永續發展的基石。社區協會目前組織有巡守隊,除一般資源巡護外,亦接受國家公園及林務管理單位委託,進行食蛇龜、黃裳鳳蝶、大冠鷲、條背螢、臺灣獼猴、梅花鹿等生態指標生物之監測,顯示協會得到公部門的信任,運用其傳統生態知識,肩負自然資源保育之工作,同時間也維護了社頂生態旅遊的商品──優質的環境生態品質。
社區居民於參與執行保育監測、巡守中,漸漸體認到自然資源維護對社區生態旅遊永續發展的重要性,逐漸改變了早期運用傳統生態知識,掠奪自然資源的不當作法。然於第一線進行保育工作期間,巡守隊員曾數次向執法單位舉報違反自然資源保育法令之行為,但亦曾遭受到違法者的恐嚇、威脅。
生態旅遊帶來的效益 為永續發展的關鍵
在政府保育業務主管機關支持、民間參與意願強烈的氛圍下,社區生態旅遊在國內發展迅速,社頂部落居民發起的「社頂部落發展文化促進會」於2003年底成立,2006年開始經營生態旅遊,經營之初接受許多政府單位的輔導、補助,並逐步開始學習獨立運作,於2009年開始獨立經營,且財務收支達到平衡,還有少部份經費盈餘可用於社區回饋,實屬難得。
在保育方面,亦充分運用在地的傳統生態知識,執行保育巡守及環境指標生物之監測,並發揮集體的約制力量,減少社區及周邊居民的非法採集、盜取之事件,保育成效卓著;然而,在舉發不法行為時,還是出現人身安全遭到不法人士威脅之問題,故執法單位有必要給予更完善的人身保護措施,確保舉發人的安全,以利社區永續參與保育工作。
社頂部落生態旅遊在財務獨立及落實保育兩個面向上,已打下永續經營的堅實基礎,但要持續永續經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部落在經營上也面臨到一些困境,如在社區參與面向上,30~50歲的青壯年參與率很低,可能原因如下:(1)青壯年為承擔家中主要經濟來源,參與生態旅遊之收入尚無法支應其家庭開支,(2)無法確認社區生態旅遊是否能永續發展,貿然投入風險恐太大。
因此如何提高生態旅遊的遊客數量及解說員的收入,以提高青壯年居民參與的誘因,是社頂部落擴大居民參與之重要挑戰。此外,如何開創用餐、住宿、紀念品販售等間接收入,提昇社區居民的普遍經濟收入,也是目前亟需努力的方向。再者,如能適度節省行政管理開支,用以強化對社區居民服務、回饋,也是可以努力的方向。推展社區生態旅遊是正確的方向,尤其對經濟弱勢、生態資源豐富的社區而言,社頂部落經驗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值得有心發展生態旅遊的社區借鏡。
【相關文章】
※ 本文與農委會林務局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