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關於鳳梨最早的記載是三國時代蜀國孔明南征時所手載的《平蠻指掌圖》和《南蠻諸國誌》。彼時並非稱為鳳梨,而是南梨、刺果或藥梨,千年前當地人不僅食用其果肉,更取其皮曬乾磨粉儲藏,或直接以湯水煮之,藉以驅除瘴氣。
相信孔明必然深知「入境隨俗」之道,深知大批軍隊南征必有水土不服的結果,故每日餐食中,除了本身帶來的糧食,亦漸進加入在地食物,以適應當地地氣。更圖文並茂記下沿路風土文物、歷史地理,其中草藥、瓜果、糧食一類著墨尤工,記載其風味、香氣、作用及種植條件和方式。
孔明南征後帶回許多南方作物的種子和幼株,其中影響最大的有三款:鳳梨、棉花和在地茶葉,而接下來接踵而至的是農業空前輝煌的唐宋文明,漢方文化就此芳香了好幾千年。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
德國人類學家米奇邁‧芬迪拉特《苗族地方的圖騰、巫術與其他》
至於果皮則曬乾研粉,經戴有神鳥頭飾的長老祈福後,成為「施法」的重要介質,廣泛應用於外傷敷治、內服作藥、祭祀祈福或配合特定咒術、陣法,加以製作蠱毒或誘惑意中人的愛情媚藥。(插圖出自貴州民族文化博物館,此為描述祈福的模樣,神鳥擁有長尾,象徵長久。)
此「神鳥之果」很可能指的就是鳳梨。漢代中葉盛行一種稱為「漢賦」的書寫文體,其特色是能充份鋪敘文字,跳脫情感呢喃而能承載精確繁複的意義。其中《神女賦》、《神鳥賦》更被譽為「神品」之作,──但可惜的是僅得其名,而不知其作者及內容。僅能從歷代文學家詩句筆記中的描述約略推測其中一二。
相傳《神女賦》、《神鳥賦》為上下文,描述美麗女子幻化為鳥的瑰麗故事,據說裡面可能詳載「神鳥之果」之始末。文中描述此果外皮與鳳凰鱗片相似,因此而得鳳梨之名。相傳鳳凰具浴火重生、生生不息之奇能,是為祥瑞(驚鴻)之鳥。苗族人以「神鳥之果」作為法力的重要介質,或許有其道理所在。
而在台灣地方亦有關於鳳梨的原住民神話故事。
相傳百年前關子嶺地方流有「仙奶泉」,可治百病。
然而,借金鎖時效已屆,瘟疫卻尚未完全平息。
千百年前鳳梨是「神鳥之果」,千年後千里遠,
而無論如何,也許你還記得詩經中「鳳凰于飛,翽翽(ㄏㄨㄟˋ)
又或許,你曾趕上《後宮甄嬛傳》的熱潮,記得那精采《驚鴻舞》
而終有一日,天荒地老,也許我們不忍遇上「但願人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