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彥樺(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研究員)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在快速變遷的都市環境之外,老人、老屋、農田的農村氛圍予以人一種緩慢的流動感,農村似乎停滯在某個時間點。但對於曾經在農村成長過、生活過的人們,農村的變遷則有明顯的感受──農地減少、建物增加、樹林減少、水圳水泥化、天氣變熱、小時候玩水抓魚的地方無法再親近了、水裡只剩吳郭魚……。一點一滴細微的農村印象,如流沙般緩慢逝去。
犧牲農業成就經濟
小小的經濟發展齒輪緩慢地推動著農村地景變遷,在民國60年代後,台灣經濟快速變遷的帶動下,許多工廠及住宅進入農地,交通建設亦逐漸深入台灣農村,在農地開放自由買賣及都市、工業區快速擴張的數十年內,農村環境變遷明顯,農村的青壯年人口外移,日趨沒落。
好不容易,盼到民國99年農村再生條例通過及農業議題日受重視,農村的發展受到大眾注目,關心農村究竟會再生、發展到哪裡?農再計畫是農村居民期待改變的一大契機,因為好不容易可以將社區的大人們凝聚在一起,坐下來一起好好聽課、再次看見社區資源、討論社區價值、凝聚社區共識,實在是非常難得的機緣。
因為難得,更期待農村社區可以藉此機會,深入社區議題並探討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方向。但社區在這個凝聚共識、提出農再計畫的過程中,往往難以提出合適的生態計畫。因為社區對於地方生態課題或潛力的認知不夠,而生態計畫便易僅止於物種調查、生態池營造等,而無法提出在地需求或特色的生態計畫,較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