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131

牛犁精神續行 同心圓擴散永續概念

作者:廖靜蕙

牛犁社區交流協會辦公室隱身於車聲隆隆的台9線巷弄中。洗衣店舊招牌尚未拆下,透天的老平房,小小的客廳當作辦公室,十幾個工作人員巧妙的錯身安頓在簡單的辦公桌間。知名度並未改變牛犁純樸踏實的作風,工作人員在簡單的工作環境裡甘之如飴。

社區就是教室

十幾年來,牛犁務實的完成社區的各項調查,這些調查的結果不但反映在逐年增加的服務項目中,也不斷做成手冊,幫助居民了解自己的社區。在孩子上、下學必經之路的兩旁牆面上進行彩繪,沿路有孩子豐富的想像妝點,一天開始於燦爛的笑容,愁苦也在此煙消雲散。「快樂上學平安回家」這句日常話語,讓孩子們很開心,知道有人關心他們。

今年剛啟動的豐田青少年聯誼會館,則又是一個專屬兒童青少年的秘境。這裡自然樣貌良好,還有樹屋可供探索,白天來此閱讀、繪畫,讓大自然激發創作的靈感,到了晚上則又是另一個面貌,留給具冒險精神的孩子來挑戰。從小細節營造一個快樂安全的環境,牛犁的體貼與細心,由此可見一斑。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牛犁在學童上學必經之路房舍進行彩繪,讓孩子們的一天快樂啟航。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快樂上學平安回家」這句話孩子們最喜歡。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最近剛完成啟動的繪本館,給兒童青少年一個創作學習的環境。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樹屋。

在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總幹事楊鈞弼帶領下,社區始終有新鮮事,永遠有可學習的地方。無論是豐山村的荖腦山;豐裡村的文史館、碧蓮寺、豐田圳;豐坪村的日式農舍、客家移民村(新莊仔)、台灣夜鷹、螢火蟲食物鏈生態園區,牛犁都一步步完成基礎調查,印證人文及生態保育的價值,並將逐步發展為環境教育場域。今年初牛犁以社區幾處重要的解說導覽地點,包括小雨蛙有機生態農場、碧蓮寺、豐田文史館以及五味屋,通過環境教育場域認證,讓社區成為環境教育的教室。

楊鈞弼表示,雖然豐田地區已具有豐富人文、自然生態資源,然而要將豐田地區全面營造成環境教育學習中心,達到永續經營管理的目標,仍有許多尚待克服解決之處。環境教育場域認證的過程,最重要的給居民的啟發,認知到把環境教育做好,能帶給地區榮景。

西瓜的滋味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牛犁社區交流協會靈魂人物楊鈞弼。

花蓮溪河床地,土質鬆軟、排水性很強,不受休耕限制,每年又可栽植2期,種出來的西瓜大又漂亮,而且甜美,為農民帶來更大的經濟收益。每年4-5月,正值西瓜盛產期,為了保護西瓜免受鳥、蟲啄食,農民除了噴農藥,也會於瓜田週邊掛滿鳥網。

楊鈞弼指出,農民雖以農藥來抑制昆蟲對西瓜的危害,其實是間接殺死可以吃掉蟲子的鳥類,而且每次被鳥網掛住的鳥類,都是會吃蟲子的鳥類,會吃西瓜的鳥類,反而一隻也沒捉著,對生態平衡是項災難。

花蓮豐田一帶,以盛產無子西瓜聞名,近年來,縣政府整闢花蓮溪沿岸河床,農民逐漸移往花蓮溪河床沿岸栽植西瓜。由於西瓜價格看好,即使田地緊靠河床,遇上大雨或颱風、河水一暴漲,可能造成血本無歸,也未能使西瓜農退縮,栽植面積不減反增,甚至未經申請自行開挖者眾,造成自然生態環境的壓迫。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花蓮溪河床除了種植西瓜,還有頻繁的砂石車。

甜滋滋的西瓜,背後交織著鳥網、農藥、非法耕作的問題。「只要政府部門能夠明確的制定出合理的規範,而砂石業者、瓜農亦能確實的去遵循,在大家都能夠和諧共處下,花蓮溪一定能為我們譜出更美麗、豐富而永續的生命樂章。」楊鈞弼說。

去(2012)年牛犁社區透過林務局向河川局承租8公頃土地,維持原狀,定期巡守,不讓民眾亂挖,維持河川生態系,讓賴以維生的台灣夜鷹、環頸雉、白頭翁、台灣小雲雀等鳥類以及野生動物得到一塊可安棲之地。

和台灣夜鷹做鄰居

河床農地原本是台灣夜鷹的棲息地,因為人為開發擾動,迫使台灣夜鷹向社區遷移,如此一來,1-6月求偶期夜晚傳出的叫聲,便干擾社區居民安眠,另一方面,來往的車輛也造成夜鷹死亡。

當全台普遍討論夜鷹夜鳴「防治」時,牛犁早於2003年就和居民討論達成共識,在河床靠近豐坪社區附近約定為台灣夜鷹保護區,車子行經此地時能降低車速,並以了解台灣夜鷹習性來接納其行為,當台灣夜鷹的鄰居。

果實教導的功課

牛犁也在社區中提供菜園,供民眾自耕自足,且發展出一套屬於牛犁的菜園美學,楊鈞弼說,種作物也種出景觀,民眾也可選擇種植具有療效的作物;一邊種菜,一邊享受美麗的田園風情,有如園藝治療,在此前提,當然不適合也不能使用化學資材。

協會另一塊看似雜草叢生的果園,視情況除草,園中種植各種水果,楊鈞弼期待提供給青少年一處四季都能採果的環境,透過採果進行環境教育解說,每次想起果實甜美的滋味,也能記住所學到的功課。

除了菜園、農園,以無毒、友善環境的方式進行種植,台灣夜鷹保護區,荖腦山生態園區也將成為示範區塊,與農政單位攜手,營造無毒健康的環境。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牛犁社區的菜園美學,邊種菜邊欣賞景觀,頗具療效唷!

以綠色安全營造社區

楊鈞弼認為,要把人當成社區最大的資源來運用,因此從小學生,一直到高齡長輩,全都是牛犁重視的資產;而社區營造提供了一個平台,透過資源分享、人才培育以及服務的提供,讓居民的需求得到滿足。這個過程,他認為都與環境教育息息相關。

例如牛犁獲得國際安全社區認證,即以綠色安全社區為主軸,以綠色安全營造的概念貫徹在社區中的設施。

幾年前,社區中省道台11丙線豐坪路段因砂石車日以繼夜呼嘯而過,造成社區居民生活上的壓力,不勝其擾。社區為了解決這個現象,向公部門提出綠美化計畫,在與省道交叉路口搭建了一條長約100公尺的綠色隧道,限制穿越車道車身高度,也限制車速。

此外,社區中以綠籬、樹木取代水泥圍牆與設施;水溝沒有加蓋,就種綠籬植物。楊鈞弼說,綠美化讓人感受愉快,而以綠色安全社區取得認證,也成為壽豐鄉的特色。

森林協同治理打頭陣

林務局於2002年推動的社區林業(計畫),至今有上千件申請文件,其中只有9個社區進入第二階段。牛犁社區可望成為第一個進入三階的社區。

依照林務局的定義,社區林業強調居民參與與操作,凝聚居民共識及培養社區自主能力,讓居民重新認識、關心,進而對土地產生感情、採取合理的社區發展行動,為過去「由上而下」的傳統森林經營及保育工作,注入了在地參與、共同治理的依據與力量。

社區林業計畫執行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三階段「森林協同管理計畫」,將落實經營共管,實現與社區居民共同管理社區周遭自然資產的目標。這個目標到底將激發出什麼火花,就等牛犁來點燃。

劃出同心圓地方發展共榮共享

當一個社區協會發展穩定成長,茁壯之後,下一步該怎麼做?繼續拓點或有其他的可能呢?牛犁選擇扶植周邊的社區,將社區營造環境教育由點連成線、面,共榮共享。2009年,他們建議花蓮林區管理處進行「同心圓陪伴計畫」,提供新申請加入社區林業的夥伴一開始的陪伴,減少摸索的時間,這項創舉讓花蓮林管處成為全台申請社區林業最多的一個林管處,推動社區林業更有力量。

牛犁精神深耕豐田(資料來源:林務局網頁)

牛犁社區發展協會位於壽豐鄉豐山村,服務對象還包含豐坪、豐裡2個村。1913年,日本政府頒佈官辦移民政策,在此設立山下、森本、大平三個部落,統稱為豐田村,引進一批日本移民在此落腳。戰後日本人離開台灣,在豐田留下大批房舍建築與田地,附近長期為日本佃農的客家人,成為豐田的主人。

1996年,三位客家媽媽鳳娜、雅帆和百合在故事媽媽團體與兒童讀經班中相識,發現彼此對社區有著類似的理想與熱情,各自將另一半拉入,合組「豐田牛犁工作群」,再加上鳳娜的妹夫一家,3位媽媽、4個家庭,成為牛犁社區營造的根與芽,逐漸深耕。2001年正式成立「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

為什麼叫牛犁呢?因為牛犁象徵一種勤勉努力的耕耘精神,牛犁社區以透過對客家歷史、禮俗和生活紀事的追尋,耆老將歷史、專長、語言及生活記憶傳承給下一代青少年,讓他們牢記自己血脈的源流,深化客家認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13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