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957

「紫苞舌蘭」回蘭嶼 紀錄片見證瀕絕植物復育之路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廖靜蕙報導

《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評定為極度瀕絕(CR)等級的紫苞舌蘭,過去在蘭嶼的芋頭田到處都看得到,後來僅剩東清溪上游一小塊族群,但2012年當地遭逢天秤颱風而崩塌,讓最後的族群幾乎消失。為了進行復育,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研究人員從原棲地採集植株回實驗室組織培養,進行苗木培育後,再揹回蘭嶼,找到野生族群,種回它們身邊,這段過程拍成紀錄片,24日正式對國人發表。

這部紀錄片《絕處逢生-讓瀕絕植物回家》由特生中心與大為文化團隊合作,歷經六年規劃、兩年拍攝完成,詳實記錄紫苞舌蘭的復育過程,以及如何運用公民科學力量,引種重回蘭嶼的故事。影片首度以4K高畫質影像紀錄瀕絕植物的美麗與多舛命運,也一舉拿下2018年美國全球影片競賽肯定。

紫苞舌蘭原來在蘭嶼島上遍地可見,因棲地破壞而退縮
紫苞舌蘭原來在蘭嶼島上遍地可見,因棲地破壞而退縮。李權裕攝,特生中心提供。

研究人員將紫苞舌蘭引回蘭嶼現地栽種
研究人員將紫苞舌蘭引回蘭嶼現地栽種。李權裕攝,特生中心提供。

從研究到投入保育行動 紫苞舌蘭終於回家

紫苞舌蘭在國外族群數量並不少見,在台灣卻屬稀有,唯獨在蘭嶼幾乎遍地都是,開花時一串花多達20朵,整片視覺上很壯觀。它對生育環境也不挑,可以和芒草共生,卻因棲地消失而步入瀕絕的處境。

「長期以來我們在野外調查研究這些台灣的原生植物,眼見它們野外族群逐漸稀少,感觸良深,這也使得我們積極投入復育的行動。」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李權裕分享往返蘭嶼400多公里的車船,徒步來回近10個小時背負苗木回種的過程。支撐這些復育路的動力,是來自當地居民的認同與參與。蘭嶼的長輩幫忙種回苗木,並由阿嬤製作獨特的標示,還保證看到這個標示就不會被偷採。

這項復育計畫名為「蘭後行動」,由台積電文教基金會支持。計畫主持人鄒佳晶說,蘭花是蘭嶼名字的由來,原本在島上盛開,卻逐年消失,因此希望記錄蘭花在島嶼的故事;而與李權裕合作,也藉機讓蘭嶼部落居民與兒童參與這個行動。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當地兒童傳了一張紙條寫著「我們學校會因你的蘭花變得更美」。短短一句話道盡千言萬語,為兩年來在蘭嶼推動蘭花復育,留下最佳註腳。他和伙伴編寫了繪本《你不要忘記我》,融合母語訴說蘭科植物不斷消失的遺憾,期能喚起居民意識到,珍惜身邊的美好。


社區居民守護原生植物的意願與態度,是保育的關鍵。圖片來源:特生中心提供。

從維管束植物紅皮書  啟動台灣植物保育行動

紫苞舌蘭的處境,也是眾多受脅植物的縮影,團隊期待《絕處逢生-讓瀕絕植物回家》的發表,能讓植物保育工作得到更多支持。依據《2017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將近5000種原生維管束植物中,有989種植物列入CR(極度瀕危)、EN(瀕危)、VU(易危)等級,合稱受脅物種。

影片中同時也呈現台灣破傘菊(Syneilesis intermedia)、漏盧(Echinops grijsii)、囊稃竹(Leptaspis formosana)、錫蘭七指蕨(Helminthostachys zeylanica)、豔紅鹿子百合(Lilium speciosum Thunb. var. gloriosoides Baker)等極度瀕絕物種。

台灣竹類大多為木本,只有囊稃竹是台灣少數的草本竹類。發表會現場邀請竹類研究專家呂錦明博士一同見證。眼見復育植株顯得非常高興,他說,囊稃竹1958年在知本發現,之後一株難尋,他編寫的竹林培育與經營著作裡,所有竹類都有附照片,唯有囊稃竹找不到照片,而用命名者許建昌的手繪圖取代。直到近半世紀,屏東科技大學及墾丁國家公園研究團隊,才在恆春再度發現它的蹤跡。

台灣西部淺山地區是人為開發與活動最頻繁之處,野生物棲地嚴重受干擾,原生植物退無可退,反而是墓地和軍事用地,成為它們最後的庇護所。在這些人們遺忘的土地上,保存了發表一甲子後再度現身的台灣破傘菊,以及漏盧、高氏柴胡、新竹油菊等逐漸珍稀的族群。但更積極的保育對策又在哪裡?讀者也能從影片中獲得訊息。

除此之外,片中也記錄公民力量的可貴。除了「蘭後行動」,還包括新竹花荒野在蓮花寺濕地耕耘20年,讓食蟲植物活下去的行動;以及新北勢平溪國小在校長鼓勵下,種回艷紅鹿子百合的故事。

西部平原與丘陵面臨大規模人為開發與活動,也使得原生植物遭受極大的壓迫。
西部平原與丘陵面臨大規模人為開發與活動,也使得原生植物遭受極大的壓迫。圖為瀕絕物種漏蘆野地開花的情況。攝影:李權裕,特生中心提供

豔紅鹿子百合在野外的身影
豔紅鹿子百合在野外的身影。李權裕攝,特生中心提供。

特生中心指出,瀕絕植物長久以來未受足夠重視,台灣現僅有5種植物受文化資產保存法保護,而紅皮書評定之989種受脅植物,僅能仰賴生育地保護。降低人為威脅是讓瀕絕植物得以存續的不二法門,也是社會大眾應共同面對的社會責任。

特生中心主任楊嘉棟指出,今年啟動的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特生中心負責草本與苔蘚植物的保種。除了紫苞舌蘭的復育,未來在不破壞原生育地族群的前提下,將陸續進行了受脅植物種原保存及繁殖工作。

國內首部4K植物保育紀錄片 榮獲多項大獎

本片參加2018年美國全球影片競賽(Accolade Global Film Competition),從上千部影片中脫穎而出,榮獲自然/環境/野生動物卓越獎、攝影卓越獎和公共服務影片類卓越獎等三項肯定,也是台灣首部為植物發聲的4K高畫質影片。

屏東科技大學植保系畢業的導演陳柏州說,影片雖是生態片,卻充滿人文關懷,記錄人因關懷植物而共譜的奇妙際遇。他本身就喜歡生態攝影,平時有紀錄的習慣,為了拍片更走遍荒郊野地,此次更為了呈現開花實況,兩年前就開始縮時攝影,留下15萬張記錄。

導演陳柏州具有植物保護學習背景,平日即有紀錄生態的習性,他認為人對植物的關懷是片中最吸引人之處。
導演陳柏州具有植物保護學習背景,平日即有紀錄生態的習性,他認為人對植物的關懷是片中最吸引人之處。攝影:廖靜蕙

陳柏州解釋,一般SD的畫質是720×480像素,Full SD是1920×1080,而4K是Full SD的4倍數,雖能提供植物最清晰的身影,卻須更高階的器材投資,因此這部片子從製作、剪接到輸出,都是新的挑戰。

紫苞舌蘭小檔案

蘭科(Orchidaceae)苞舌蘭屬(Spathoglottis)植物,學名Spathoglottis plicata Blume,本屬在台灣只有紫苞舌蘭一種。
不同於印象中嬌貴的園藝蘭花,紫苞舌蘭是地生草本植物。植株高約50~150公分,假球莖錐狀卵形,葉片窄而長,葉面略曲折。
主要分佈於熱帶至亞熱帶地區。在台灣僅分佈在蘭嶼及綠島,也是其分佈北界。在尚未受到大規模干擾前,可於蘭嶼荒地或芋田、村落邊發現其蹤跡,數量豐富;因濫採及森林開發影響,目前僅於溪邊峭壁、森林深處零星可見,估計數十年來族群的個體數量已下降90%以上,現存成熟植株少於100株。(資料來源:特生中心提供)

《絕處逢生-讓瀕絕植物回家》發表會現場合影。攝影:廖靜蕙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957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