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 點擊之間 創造環境大不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957

2018年重大環境議題回顧:變革與轉型爭議的一年

$
0
0
策畫:環境資訊中心;整理:林昕慧、彭瑞祥;首圖設計:Gary Tsai

如果歷史就像一冊書,2018年所發生的環境事件要告訴我們什麼?歲末年終,環境資訊中心根據影響性、讀者關注度,再加上編輯主觀篩選等面相,選出幾則重大事件和讀者分享,當作是理解這一冊書的交換心得。

環境資訊中心從2001年到今,每年底都會整理一次年度回顧,如果將歷年回顧整批攤開來看,今年最特別的是,許多大事都和改革、轉型有關;特別是深澳電廠、蓋在藻礁上的天然氣接收站、續用核電公投、以及法國的黃背心運動,都和能源轉型有關;而用意在改善污染的空污法修法、店家內用禁一次性塑膠吸管等,也都遭到一些反彈的聲音。

事實上,改革勢必伴隨著代價,修法或立法確立改革措施只是第一步,後續還會被進一步追問的是,這樣的代價是誰來承擔?又該如何分配?今年底聯合國選在波蘭煤炭重鎮進行COP24氣候談判,有刻意讓「公正轉型」議題浮上檯面的深意。同樣地,對照到國內,種種爭議告訴我們,在改善環境的路上,如何公正(just)與兼容(inclusive)的轉型,是不可缺席的課題。

邁向2019年的路上,台灣環境還有逐步落實減碳承諾、改革礦業法、環評法規、空污修法相關規定尚未定案等、國土綠網計畫推動、保育類野生動物名單調整尚未底定等議題待處理;這些都有待公民們在真實資訊的基礎上,主動參與,透過促進性的對話,激盪出整體社會有共識的改革路徑。

以下,讓我們以發生時間為主軸,回顧台灣的十大重大環境事件;同時,編輯也精選幾項重大國際事件,作為認識世界趨勢的參照。

農地工廠整頓  彰化開拆

農地上的違章工廠影響食安甚鉅,政府長期來以臨時登記、輔導等方式試圖加以解決,但針對實際案件「開拆」的執法動作卻屈指可數,而同時,違章工廠就在執法不力的情況下逐年增加。直到蔡政府上台後承諾,新政府上台後新增案件逐步拆除,去年底前拆除了五家,而到了2月6日,農地工廠數量最多的彰化終於開拆。

然而,整體的違章工廠治理前景仍不明朗,國會有幾個修法打算放寬輔導期限與受理期限的議案仍在排審中,小英政府的整治承諾如何落實,大家還在看。

深澳環差過關又撤銷  全案走入歷史

深澳電廠位置與環境
深澳電廠位置與環境。照片來源:公共電視「有話好說」。

2017年,台電以核一、二廠即將除役、北部供電不足的理由,重啟2006已通過環評的「深澳電廠更新擴建計畫」,並因涉計畫牽涉縮減機組和卸煤碼頭,需送環差審查。由於預期深澳電廠將衝擊空污、健康與海洋生態,2018年3月14日,環保署前副署長詹順貴在審查表決平手的情況下投下贊成票,而讓此案「修正後通過」。雖然新案比舊案降低環境影響,但全案因「環境律師」手中的關鍵一票而走完環評程序,釀成爭議。行政院長賴清德聲援時,更誤解電廠是採用國外淨煤技術而以「乾淨的煤」稱之,飽受譏評。

10月12日,賴清德在立法院表示,經濟部評估觀塘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將可供應充分的發電量,宣布深澳電廠停建,並經正式的環評撤銷程序,確定此案再無「翻身機會」。

國中小學加裝冷氣  節能建築德國先行

5月27日中午氣溫高達38.2度,台北市府5月底行文教育部,將冷氣機列為校園「基本設備」。國發會主委陳美伶因剛前往德國考察,回來的一席「德國幾乎沒裝冷氣,屋內卻不會熱」發言,意外引起德國建築論戰。其實德國經驗的重點並非「不開冷氣」,而在改善原則是加強建築外殼的隔熱斷熱,減少室內冷暖氣的使用。

而推動建築節能,在台灣住商空調用電對用電高峰貢獻不小的情形下,更具有「抑制尖峰用電」,撐大備轉容量率的積極意義。從德國乃至歐盟所推動的「被動式」或近零耗能建築,不論是技術細節或法規制度,均已累積長年的經驗值,值得台灣社會深度學習和效法。

限塑政策: 明年8000多家業者不得提供內用一次用塑膠吸管

2018年1月1日,14類的店家不再免費提供塑膠袋,2月環保署針對吸管、飲料杯、購物袋、免洗餐具提出「2020內用禁用、2025以價制量限用、2030全面禁用」的限塑時程表。

環保署6月預告,明訂自2019年7月起,針對百貨公司、購物中心、公私立學校與連鎖速食店等

8000家業者不得提供內用者一次用塑膠吸管。民眾問及「該如何喝珍珠奶茶」,環保署回應「可以用湯匙喝」引發討論。

根據荒野保護協會的2017年海廢調查數據,塑膠吸管多達3.4萬根,高居第三。且吸管不在環保署公告應回收的項目中。以利潤為導向的回收市場,看守台灣秘書長謝和霖直言,除非單一材質、大量的塑膠垃圾有利可圖,否則塑膠垃圾最終下場還是進到焚化爐。

12月17日荒野保護協會公布2018年海廢調查數據,這一年內,海灘上撿到「塑膠提袋」數量大幅下降,顯示擴大限塑的政策的確帶來影響,不過,一次性吸管的數量卻上升達3.6萬,連續3年盤據在前三名。

空污法新法上路   小排氣大煙囪加強管制

6月25日新空污法修正三讀通過,環保署改為僅需與經濟部商量「會商」,不需要其同意「會同」,但仍需要行政院核定公告,未來將陸續修正120項子法。

空污法修正具爭議的包括高屏固污換移污的總量管制、加嚴10年以上老車的排放標準、允許地方自行設置空氣品質維護區等等,環署強調新法是小排氣管、大煙囪都會管制,第一波2023年先從25年一期柴油大貨車開始管制,環署將會提供相關捕助措施。

823水災  如何與極端氣候共存

少數游出來的豬隻在洪水中浸泡了一天一夜,冷得直發抖。

受熱帶低氣壓影響,8月23日發生強降雨,淹水地區的累積雨量動輒高達四、五百毫米。嘉義東石的掌潭社區直到第五天,有些地方的積水還有將近一個人高。熱帶性低氣壓造成的強降雨不像颱風可提前掌握動向,中央氣象局表示以現在的預報技術而言,針對短時間降雨的位置、時間與雨量僅能提前2-3小時發布。

823水災過後,政府繼續加碼經費投入淹水治理,並表示未來將從全面性的國土規劃、國土利用著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廖桂賢副教授認為,必須理解治水工程有其極限,在極端氣候之下,淹水必然會發生,如何減災避災,將是未來的重點。

獼猴剔除保育名單  仍不得任意獵捕

農委會6月25日召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議」,結論為台灣獼猴等8個物種將自保育類動物除名,改歸類於一般類野生動物。林務局9月6日預告修正「野生動物保育類名錄」,不過,目前林務局尚未正式公告,因此台灣獼猴仍是保育類野生動物

觀塘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  衝擊千年藻礁生態

中油為了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重啟「觀塘」工業區與工業港的相關環評程序。它要蓋的位置位於觀新藻礁與白玉樹林藻礁之間的「大潭觀塘藻礁區」,這一區經過數千年演化,繼柴山多杯孔珊瑚後,陸續發現紅肉ㄚ髻鮫、小丘多彩海蛞蝓甚至通過環評後發現光輝突顎蟹。總統蔡英文更曾到觀新藻礁簽署「藻礁永存」。

觀塘第三天然氣接收案,在13天內密集排3次會議審查,前兩次因人數不足流會,10月8日一早前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辭職,環評大會湊足十人,七位官派委員的代表出席,三接案過關。守護桃園藻礁潘忠政質疑,雖開發範圍僅縮小到23公頃,難保中油未來不會提出擴建計畫,目前民間提起訴願,要求行政院撤回環評。

目前此案正於內政部進行區域計畫委員會與海岸審議會審查流程。

洋垃圾進口,環保署:加強把關廢紙、廢塑膠為產業用料

中國「限收洋垃圾」政策出爐後,影響全球廢紙、廢塑膠等事業廢棄物進出口版圖,大量事業廢棄物轉進東南亞各國,包括台灣在內。我國今年上半年進口的塑膠廢棄物,高於前一年同期的2.5倍。

這些進口的廢紙、廢塑膠作為產業用料,應當是循環經濟產的原物料,但有業者魚目混珠進口得料率很差的廢棄垃圾,環保署10月1日公告在廢紙、廢塑膠部分,將限縮只有合法工廠可進口,進口的品質也限定為單一材質或單一型態,更加上進口工廠必須提出證明,確定處理後的再生料只能國內使用,不得直接出口的規定,以免淪為他國的代工處理地。

公投以核養綠案通過,拿掉非核家園期程

11月24日大選綁公投,「以核養綠」領銜人黃士修提案發起第16案公投「您是否同意:廢除《電業法》第95條第1項,即廢除『核能發電設備應於中華民國114年以前,全部停止運轉』之條文?」,同意票數5,895,560,不同意票數4,024,215,該案通過,廢止此法律條文。

然而條文的廢除僅拿掉非核家園的期程,非核家園的目標尚規範在環境基本法23條。台大風險中心調查有44%民眾誤認核能是台灣發電主力,顯示公投前的資訊傳遞與溝通,政府與民間團體需再加強。

「最強里長」參選台南市長  凸顯龍崎掩埋場爭議

龍崎月世界
龍崎月世界地景,也是生物多樣性方舟。陳宣竹攝。

為反對掩埋場開發案,守護故鄉龍崎牛埔里,被網友封為「最強里長」的陳永和走上台南市長參選之路,沒想到一舉拿下高達11萬票的票數,跌破眾人眼鏡之餘,也成功讓爭議數年的龍崎掩埋場開發案,變成全國輿論的關注焦點。龍崎掩埋場所在地,不僅是世界少有的「月世界」景觀,也是不少生物棲居之所,民間團體在此記錄到白鼻心、穿山甲、食蟹獴、野兔、竹雞、鼬獾和數種鳥類出沒,植物相根據環評書有79科211屬262種,堪稱生物多樣性「方舟」。

這項事業廢棄物掩埋場爭議,從台南縣長陳唐山延續至今,守護月世界的民間運動仍在努力。黃偉哲市長選前表態「反對開發」的承諾是否能守得住,影響著人們對民進黨政府的誠信觀感。

國際:最後一隻雄性北非白犀牛逝世

北非白犀牛的處境在歷經殖民時期人類過度獵捕之後,族群量已面臨崩潰,更因盜取犀牛角盛行而雪上加霜。3月19日世上唯一的雄性白犀牛過世,敲響了人類濫殺野生動物,促成地球歷史上第六次生物大滅局的警鐘!

國際:人類糞便檢出微塑膠  

維也納醫學大學團隊證實,來自歐洲、日本和俄羅斯受試者的糞便,發現含有塑膠微粒。這次受試者結果,平均每10公克便便,就有20顆塑膠微粒,雖然塑膠微粒對人體健康是否有負面影響尚無具體研究,但塑膠微粒進入人類的食物鏈,已成不爭的事實。

國際:黃背心運動  減碳轉型莫忘公平正義

趙偉婷
趙偉婷提供。

法國馬克宏政府原訂2019年1月1日起調漲燃油稅,卻遭到法國民眾高強度的示威行動,自11月中旬起,巴黎最熱鬧的香榭大道和艾菲爾鐵塔周圍、甚至全法國串聯街頭抗議與封路。根據《中央社》解析,示威人士有不同的聲音,有些抗議人士聚焦降低燃料稅和其他經濟負擔,有些則是不滿馬克宏上任不久後為富人減稅。

馬克宏12月5日做出回應,原訂明年1月1日起調高燃料稅的措施已決定暫緩六個月,但尚未恢復富人稅。負責生態事務的國務秘書普瓦爾松(Brune Poirson)在今年的氣候大會說:「把整個危機歸咎於環境問題將是危險的。這是一個更廣泛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

作者

彭瑞祥

六年級生,曾在咖啡店當吧檯兼翻譯,十多年前受南方電子報、破報、國家地理雜誌啟蒙,希望也能自己做媒體關心環境。

林昕慧

慢慢懂得倡議不是只有一種方式,期許每個人在自己的位置上都有能動性。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9957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