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太平山翠峰湖畔的檜木森林,靜得只剩下25分貝,如何發掘並劃設保留下這個寧靜山徑的故事?自然作家范欽慧與畫家陳維麟合作,以繪本《寂靜山徑的呼喚》娓娓道來,並於2日松菸誠品舉辦新書發表會。
![《寂靜山徑的呼喚》書封](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807/45229700025_7bec2d5196_c.jpg)
「寂靜並不是沒有聲音,而是天地萬物存在的境界。」范欽慧引述《一平方英吋寂靜》作者、美國野地錄音師戈登翰普頓(Gordon Hempton)的提醒,指出近年森林環境越來越吵,「寂靜」已經逐漸的遠離且消失了,因此他們發起了保護寂靜的運動,希望後代子孫都能享受傾聽寂靜的喜悅。
在羅東林管處的協助下,全台第一條寂靜山徑在2018年獲得劃設,范欽慧表示,這條通往太平山翠峰湖畔的山徑,由於多雨潮濕而佈滿了濃厚的苔蘚,隔出了最天然的音響試聽間,讓前往的民眾得以享受天然且獨特的聲音地景,而民眾也以保持安靜回報如此得來不易的寧靜。范欽慧更期待,未來人人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寂靜山徑。
![翠峰湖畔的檜木森林保有全台灣最美麗的寂靜,2018年這裡被定為台灣的寂靜山徑。范欽慧提供。](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803/46091224012_fec4aa3575_c.jpg)
![厚重的苔蘚有吸音效果,彷彿置身在錄音間,也讓翠峰湖步道顯得特別安靜。](http://farm5.staticflickr.com/4904/32270204028_387c6a9963_c.jpg)
「少掉人為製造的聲音,你將可以聽到更多的天籟。」林務局長林華慶表示,現在人習慣了各種聲音,很難靜下來,五感無法平衡,但范欽慧一再提醒大家的正是,必須靜下來傾聽才能跟土地相連結,他期待人們未來可以跟自然重新相結合。
「聽不只是要向外聽,更要向內聽。」范欽慧回憶起18歲第一次走向翠峰湖畔,感動的幾乎跪下來,也開啟他數十年來不斷錄下自然聲景,也成為廣播節目主持人的過程。
范欽慧表示,過去曾對全台森林遊樂區進行聲景的調查計畫,發現當中有許多的人為噪音,例如卡拉OK、機車呼嘯而過等,影響了環境。而他更在讀了戈登翰普頓的作品後,寫信和他聯絡,兩人亦師亦友,更交換了許願石,不但交流尋找寂靜的過程,更從尋找寂靜的紀錄者,走向創造寂靜的行動者,並且成立「台灣聲景協會」。
翰普頓珍藏著一顆印地安酋長送給他的石頭,放在他覺得最寧靜、最美好的地點,作為保護寂靜的象徵,這就是「一平方英吋的寂靜」的由來,為了保護森林的寂靜,他曾經寫信給美國森林管理單位,甚至說服四個民營航空公司改變飛行路徑,這樣的行動鼓舞了范欽慧。戈登翰普頓表示,聆聽寂靜,有讓人改變自己的力量,因此台灣能有一條寂靜山徑,將是對台灣人相當意義重大的事情。他也將在5日發表公開演說,並分享紀錄片「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