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登錄為文化景觀,現在又動這麼大的工程,居民賴以發展為生態旅遊的路線,路口門面用水泥保護安全,遊客怎麼知道上面會有梯田、有水圳?」花蓮縣吉哈米代部落居民王俊傑在昨(11日)由花蓮縣政府文化局召開的小天祥邊坡落石防護工程現勘會議上,憤怒指出,以水泥包覆世外桃源,這種工法不尊重當地居民!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公路總局計畫蓋的4座明隧道模擬圖。
位於富里鄉豐南村台23線公路6K+900到7K+600的小天祥峽谷,短短不到700公尺,立法院通過以7800萬元進行邊坡落石防護工程,為了證明預算執行能力,公路總局擠破腦袋準備以4座豪奢具現代感的明隧道置放在剛獲得文化景觀登錄的豐南村,難怪居民氣憤。
王俊傑說,當部落的景觀登錄為文化景觀時,覺得自己的土地、部落有人認同,感覺非常愉快;居民也打算以當地獨特的水梯田、百年水圳以及人文特色發展生態旅遊,現在卻突然迸出公路總局這麼大一個案子,也不與居民協調。「你做了以後,遊客來到5號橋,看到水泥建築,怎麼知道上面有梯田有水圳的美麗景觀,以水泥包覆世外桃源,這種工法太不尊重當地居民。」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明隧道文化景觀外施作
專家學者先到現場會勘,隨後到達活動中心交換意見。會議一開始,先由交通部公路總局第四區養護工程處代表報告,表示文化景觀範圍內不做,區外兩座明隧道不影響文化景觀,將進行施工;此外,尊重居民意見,不做掛網。
副處長廖吳章表示,「掛網只能從15公尺高往下施做,但落石都在非常高、看不到的地方,所以掛15公尺沒有用。」他說,整座山是國有林,15公尺以上屬於林務局。
在這一小段路花近8000萬,在政府財政困窘之際,令人費解。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指出,以這樣的地質條件,台灣到處都是,所有地方都做明隧道,政府會破產。人民的性命安全是很重要的,因此在決策過程應該要有詳細的評估,說明施工的迫切性及必要性。
基礎資料、地質調查應詳實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陳文山曾在當地調查30年,連公路總局此次使用的地質圖也是他做的調查資料,他說,此地車流量很小,質問第四養工處代表,到底依據那些資料選擇區外兩處地點做明隧道。顧問公司表示,過去曾有3次因大雨封路,最嚴重的有1300立方土石。不過這兩處地點則依據觀看地上落石以及15公尺仰視脆弱地點。
陳文山認為,若是因為過去3次坍方、上千立方落石在此才有道哩,反之,若只是目測,看到的落石位置,可能是村民移動過了,並不精確。此外,公路總局認為落石不是來自15公尺高的山坡,而是更高的地方,屬於林務局的責任範圍,這些說詞都屬推測,缺乏資料證明。
陳文山也說,將明隧道的地方設計在崩塌量較大的地方也行,但施工單位應回答造成崩塌量大的原因是什麼,「你要設計(工程計畫),總得知道原因,證明我這樣設計不會造成更大的破壞,而且是有效的。」他認為施工單位連地質條件都未搞清楚,再加上缺乏基本資料,質疑花這麼多錢施工的合理性。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崩坍是大雨沖刷河溝造成的
陳文山認為,造成崩塌是豪大雨將河溝的碎石清下來,是雨天才會產生的現象,在晴天不會突然崩塌。「它的危險是有時間性的,對村民來說,下豪大雨時不要通過或快速通過,特別注意安全,被落石傷害的機率就會降到最低。」了解這些成因之後,應選擇最符合經濟效益的做法,而不能說村民被落石砸中是不蓋明隧道的關係,他強調這種路段全台灣都是。
公路總局養路組景觀科也於2月20日現勘後,也指出吉哈拉艾文化景觀登錄範圍,不宜任意以人工方式改變樣貌,本案無交通方面急迫需求,無需施工開挖。明隧道斜頂向下邊坡延伸,係增加設施量體,與自然文化資產保護意見相違,建議再予審慎考量。文化資產的保護,除非有特別非以人工建構不可的強烈理由,應以原狀呈現為宜,並保持自然風貌。
大量體放小峽谷 突兀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台大地理環境學系名譽教授王鑫也指出,在自然樣貌原始的地方,放這麼大的建築量體,是否有必要,而龐大的量體也會造成下邊坡的沉重的負擔。他認為,公路局核定未知會景觀科,在行政程序上有瑕疵。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李光中李光中則指出,5號橋及石門橋的邊坡比前段(文化景觀範圍內)穩定很多,既然前段可以不做明隧道,後段也可以不做。
去年才剛完成地質公園東部地區的調查,東華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兼任教授李思根表示,台灣的峽谷地形有由大規模造山運動所形成的太魯閣峽谷,小天祥峽谷則是火成岩,兩者互相比美;小天祥具有峽谷,還有高山盆地小規模特殊的景觀,在小小的峽谷的旁邊,大規模開挖蓋明隧道十分突兀,並不適合。「我不反對為了公共安全做防護措施,但我反對大規模開挖,會把特殊景緻打掉。」他說,東部很多特殊景觀都被破壞掉了,小天祥小而精緻,務必要保護下來。工程單位除了工程結構,要加強地景保護的觀念,不要因工程輕易敲掉特殊景觀,這些景觀不會再生,消失了就沒有了。
此外,李思根提出將文化景觀劃設範圍擴增至5號橋,因為是同一個岩向、地質景觀,切割很不好。文化局副局長劉美珍也認為應重新檢討文化景觀的範圍,把範圍擴大到第5號橋,未登錄實在可惜。
工程應顧及原生物種及文化保存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花蓮女中退休生物老師廖美菊表示,豐南村是生態多樣性高的地方,良好的地質、地形、緯度及氣候條件,才保有這麼豐富的物種;相較於花東縱谷外來種入侵問題,其他地區已經難得一見的原生種只能在豐南看得到,外來種與原生種的交戰線,就在這個地區,工程規劃卻未見物種以及生物多樣性保存的監測計畫,工程若未考慮這些因素,就是助肘為虐。
廖美菊說,他在路邊發現太魯閣櫟,這是一種分布狹小的物種,若未做相關的調查,其實一個怪手、一個機具,隨便一擾動,很可能就在這地區永遠滅絕了,這麼一個美麗、脆弱而敏感的生態環境,無論最後工程決策為何,都須將這些監測計畫列入工程規範。
花蓮縣政府文化資產審議委員、建築師符宏仁表示,依照文資法,任何工程施做,文化資產保存是首要,這項工程規劃卻很少提到;這個工程一定要做的話一定要有監管的程序,並送到文化局備查。他也質疑,在地質不穩定的地方做這麼大的工程,不會有不好的影響嗎?
不要草率工法
除了專家的意見,現場也有許多居民參與表達意見。豐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王晉英表示,工程不是不做,而是需要結合專家、居民意見,公路局不要太急著做,未來應該要有共管的機制,持續與專家、學者討論出最適當的做法。「用這麼大的量體,一定是為了擋很多落石多,但並不符合當地居民的經驗。」
當地青年,台大地理研究所博士班學生藍姆路表示,明隧道的作法,因道路狹窄,不是破壞下邊波,就是必須開鑿幾乎垂直的山壁,這似乎製造更大面積崩塌的可能性;掛網植生也證明是失敗的作法,居民希望能有更多溝通表達意見的機會。
對於落石,王俊傑以自己4、50年經驗以及詢問耆老,幾乎沒有被落石打傷的印象。他也認為除了下雨天會有幾顆石頭掉下來,沒有很大的崩塌。他認為工程單位太草率,並非反對工程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