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環境資訊中心
Viewing all 1920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生物多樣性的美好日常】喝一杯保護棲地和雨林的咖啡

$
0
0
文:李育琴(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插畫:玉子日記

咖啡

上班的通勤路上,到便利商店外帶一杯咖啡已成為許多人的日常。不管是便利商店快速研磨沖泡的美式咖啡、連鎖咖啡店擠滿焦糖和鮮奶油的焦糖拿鐵,或是風格咖啡店內咖啡師細心沖煮的單品咖啡,從手中的一杯香醇咖啡溯源而上,咖啡飲品的生產旅程,有各種生物多樣性的探討面向。

先說說咖啡迷應該擔心的一項最新報告。英國皇家植物園的研究人員指出,60%的野生品種咖啡正面臨絕種的危機!

野生咖啡指的是未經馴化的原生種。報告指出,瀕絕的品種也包括人們最常喝的阿拉比卡咖啡的野生親緣種,因氣候變遷、疫病蟲害和棲地流失等問題,估計將在本世紀末減少50%。

野生種的重要性在於,人為培育種植的咖啡樹必須不斷與野生種雜交,產生基因的多樣性,才能對抗各種可能的疾病、蟲害和極端氣候等,讓咖啡能夠永續生產。

一旦野生品種滅絕消失,人為大量種植的咖啡必定受到影響,對許多仰賴咖啡產業的農民及業者,都是巨大的風險。因此專家警告,野生咖啡的種原和棲地保護,是刻不容緩的事。

咖啡樹的原生地,在非洲大陸和馬達加斯加島的森林裡。自從17世紀咖啡引入西方世界,作為提神和興奮的飲品而大受歡迎後,這種植物至今已遍植於非洲、中南美洲,和亞洲南方的島嶼,靠近赤道兩側的熱帶和亞熱帶森林中。

為供應西方大量的咖啡豆需求,農民砍伐森林種植更多的咖啡樹。森林的流失,使許多珍稀鳥類的棲地遭破壞,引發生態危機;除此之外,貿易商進入熱帶雨林,以剝削的價格向當地農民收購咖啡豆,也產生了「血汗咖啡」的惡名。

晚近許多保育和公平貿易團體提出了友善生產的倡議,從消費者端進行訴求,要求業者以友善生態、保護雨林的方式,生產咖啡豆。

例如保護鳥類棲地的樹蔭咖啡,學者在中美洲的產地發現,比起單一作物種植的咖啡園,以傳統方式在樹蔭遮蔽下種植的咖啡園,其鳥類豐富度和多樣性多了30%和15%。相對地,單一作物咖啡園中,樹木、鳥類和螞蟻的多樣性明顯減低。因此,消費者應支持農民以傳統混木林的方式種植咖啡,對於保護雨林的生物多樣性有較大的效益。

如今我們在市面上,可見越來越多咖啡商品貼上了第三方監督團體的友善標籤,如「鳥類友善」、「雨林聯盟」、「公平貿易」、「公平交易」等,代表著消費者的力量,促使業者和農民生產對環境更友善的咖啡。咖啡愛好者是否願意付諸行動?喝一杯咖啡,同時保護一片生物多樣性豐富的雨林。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

玉子日記

居住於台北/台中,從事漫畫及插畫繪製。有感於台灣野生動物的處境,嘗試以漫畫、繪圖呈現不同的生態議題,讓更多人看到並主動關心身邊的環境,這是我能為環境做的一點點事情。環境是大家的,我們一起努力吧!個人網站「玉子日記

 


從農田生態到品味文化 做個「新食代」的吃貨

$
0
0
【舌尖上的生物多樣性】系列
文:郭又甄(舞春食農工作室)

透過水果風味計畫數年實驗的累積經驗,我們更加堅定舞春食農工作室(以下簡稱舞春)所設定的「從農田生態到品味文化」此一發展軸線,就如同光譜的兩端,是完整認識地方風土與飲食文化的系統化途徑。

食物,是認識環境最直接的媒介;我們相信,飲食不但反映了一塊土地上的人、事、物及其歷史,也定義了人類身分認同的要素,我們吃進嘴裡的東西,是環境生態與文化發展的綜合產物。

桶柑色澤

尚天然ㄟ桶柑色票:六組不同果園、農法及環境條件孕育出不同的桶柑色澤。圖片來源:舞春食農工作室

農田生態的密碼

大地孕育的蔬果,餵養我們的肉身,不但是人類與自然間最直接的媒介,更是反映環境狀態最誠實的一面鏡子,理解農田生態,就是理解關係:農民、環境與作物間的關係。

一顆果子的肌理,就像你我掌心的紋路,攤開來就是一方風土前世今生的密碼:果園如何被照料、土壤排水好嗎?是否缺乏微量元素、田間昆蟲動物的活力指數、微生物的密度等等;農人與土地的相處,都藏在一只小小的果實裡。唯有善待土地,才有善果可食。

生態有了,品味技能也要跟得上

有好的物產,還需要有懂得欣賞的知音。舞春在與不同生產者互動,推廣友善環境理念時,常常遇到讓我們哭笑不得的反應,像是:「種在這區是要交給行口的(要批發賣出去的),這區齁是我們家自己要吃的啦!」,又或者是:「沒辦法,你們都市人就愛吃又大又漂亮的啊!」農友一邊說一邊搔頭露出靦腆的表情,不用問也知道,這兩區的果實,從外觀到內在一定有明顯的不同,我們沒能一一仔細比較,所以也不能在此妄下評斷。

桶柑風味

桶柑品評課程學員的回家作業:與家人分享不同桶柑的風味特色。圖片來源:舞春食農工作室

但是我們相信,味覺是一種需要被訓練和教育的能力。

日本地方創生的知名主廚奧田政行,因為料理設計需求,花了20年研究比較相同品種、不同農法間的蔬果風味差異;他發現,過度依賴化學方法養成的蔬果,因成長快速,滋味較平緩單調,缺乏層次與個性,需要在料理時加強搭配醬汁或調味料。本文無意比較不同農法的優劣,而是想凸顯,靈敏的味覺與品評能力,可以讓你在選擇食物時,增加一個值得信賴的憑藉,這比所有的產品認證都來得直接而深刻,畢竟自己的舌頭不會試圖欺騙你。

因此,我們除了提供給農友的田間生態與公民科學家計畫之外,也設計一系列給消費者的「品味課程」,挑選主題食材如:蜜、桶柑、糖、米…等,用一堂課的時間,讓參加者認識生產者所需要的生產條件,該種食材的不同品種來源及過去食用歷史與相關的地理知識,或是不同族群的料理方式,最後再挑選不同品種或不同地區種植的同一食材,引導參加者以官能品評的方式,寫下他們的感官感受。

05 藉由桶柑風味官能品評的盲測,帶大家進行味覺與環境之旅
桶柑品評表:從表皮外觀、觸感香氣到入口後的味道變化與口感,都要仔細記錄在品評表上,每一口都滋味萬千。圖片來源:舞春食農工作室

以桶柑品評課為例,讓參加者品嘗時我們常提醒並挑戰大家的認定風味,「甜就是好吃嗎?」「除了甜味,桶柑還有什麼滋味?」「除了果肉,果皮的氣味又有什麼不同?」

因為舞春有整年度不同果園的種植、土壤及昆蟲數據,可以很明顯看出日照、種植密度、果園排水…等條件對於風味的影響,例如:種植密度低、日照足的果子,其果肉的Q彈程度多優於其他果園;肥料控制失當的果子,咀嚼吞嚥後只剩單調的甜味等。有趣的是,隨著課程進行中揭露的資訊越多,大家對於好吃的認定,多少也會隨之調整。我們要參加者想辦法記住他認為好吃的味道,因為味覺記憶就像是資料庫,這次寫下好吃的紀錄,日後吃到相同的東西,就能像觸發警報般在腦中叮叮作響!

品評課

台灣豆品評:舞春品味系列課程之一,用不同品種的台灣黃豆製成豆漿,仔細比較風味差異,透過食物記憶台灣風土特色。圖片來源:舞春食農工作室

「好吃」除了是主觀的認定,也是可以用科學方法辯證的評斷。我們希望,透過品味練習,鍛鍊吃出「好東西」的技能,也培養作為一個現代飲食消費者所需的「食農素養」,這種素養包含一個人吃東西時所有合乎邏輯的知識,涵蓋生態、歷史、經濟與民俗等的知識面向,不管你是自己煮食或在外用餐,食農素養都能幫助你聰明擇食。當我們有意識地讓飲食習慣,透過知識積累與歸納成為飲食文化,日復一日,這就是每個地方都有、值得驕傲的獨特文化資產。

最後和大家分享,我在慢食大學就讀期間,慢食創辦人卡羅.佩屈尼(Carlo Petrini)常常跟我們說:「一個沒有環境意識的美食家,就是個笨蛋,因為他可能被欺騙,會讓地球各地的美食滅絕;反之,一個生態學家如果不是美食家,也是個悲劇,因為他不能同時享受大自然及吃東西的樂趣,反而會因為吃的不正確,間接對地球生態造成嚴重的傷害。」(想想也是,研究黑猩猩的珍古德博士可是出了一整本400多頁以飲食為主題的書耶!)

願我們一起,做個心中既有美食亦有環境生態的「新食代」吃貨!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人糞變肥料 混雜8萬種化學物質 美國掀起再利用論戰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據估計,美國每天有約3億磅的排泄物從廁所送到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廠將處理過的水排放掉後、剩餘的有毒污泥,Sierra Club(山巒協會)成員萊因(Nancy Raine)形容為「地球上最富含污染物的人造物質」。

在美國,這種「生物固形物」污泥的處置成本很高,因為必須掩埋,廢棄物處理業逐漸改採能賺錢的替代方案——將其重新包裝為肥料,進入全國食品產業鏈。


照片來源:MPCA Photos(CC BY-NC 2.0)

英國衛報報導,這種做法造成越來越多的公共衛生問題。農田中充滿污染物的生物固形物使人們生病、污染飲用水,並使作物、牲畜和人類暴露在藥物、全氟烷基化合物(PFAS)等各種化學物質。隨著相關危機越來越高,部分農民和環境人士呼籲禁止這種做法。

2019年,美國的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約有60%將用於農田、花園、校園和草坪上。污泥含有有助於作物生長的氮、磷和其他營養物質,廢棄物處理業會輕度處理後廉價出售給想省錢的農民。

但是實際上,產生這些污泥的糞便混雜著來自工業管線和下水道系統的其他8萬種人造化學物質。進入處理廠時,其中可能含有藥物、激素、病原體、細菌、病毒、原蟲和寄生蟲,以及鉛、鎘、砷或汞等重金屬。通常還包含多氯聯苯(PCB)、PFAS、1,4-戴奧辛、雙酚A(BPA)和數十種其他有害物質,像是阻燃劑和醫療廢棄物。

「斥資數十億美元從水中清除有害化學物質和生物廢棄物,最後卻還是進入我們生活、工作和休閒活動處的土壤中,這已經違背常識,」前環保署科學家路易斯(David Lewis)表示,他反對將污泥散佈在農田中。1990年代中期,環保局批准了這項用途。

過去處理廠會燃燒污泥或倒在海中,但聯邦政府禁止了這些做法,因為違反了乾淨空氣法令或造成海洋死區。現在的環保署卻堅持,相同的有毒物質用於農田是安全的。

萊因質疑環保署的看法,並指出監管機制不多、測試很少,並且不清楚每批污泥中成分是否有所變化。

環保署進行的生物固形物測試發現350多種污染物,61種屬於「嚴重危險、有害或優先污染物」,但法律只要求去除其中的9個。此外,8萬種化學藥品中,大多數都不會被EPA和污水處理廠所測試或分析。在一份2018年報告中,環保署監察長辦公室指出,即使盡其所能嘗試,該機構也無法適當地管制生物固形物,因為「缺乏判斷生物固形物中352種污染物安全性所需的資料或風險評估工具」。

儘管監管單位和相關產業業都不清楚生物固形物中有些什麼,但有充分的證據顯示它可能相當危險。

北卡羅萊納大學一項研究發現,生活在使用生物固形物的農場附近的居民中,有75%的人發生健康問題,例如眼睛灼傷、噁心、嘔吐、膿腫和皮疹,還有些人感染了耐青黴素的超級細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

在南卡羅萊納州,農田施用了含有高含量致癌多氯聯苯的污泥,喬治亞州則發生污泥導致乳牛死亡的事件。也有人認為生物固形物和大湖及佛羅里達州藻類大量繁殖有關,生物固形物處理中心製造空氣污染。

同時,廢水污泥也和不斷擴大的PFAS(全氟烷基化合物)危機有關。受PFAS影響的包括緬因州、密西根州、威斯康辛州、阿拉巴馬州和佛羅里達州的農場。PFAS跟許多嚴重健康問題相關,如癌症、甲狀腺疾病、疫疾病和新生兒出生體重過輕。

緬因州今年初對44個噴灑了生物固形物的農地進行測試,一致發現地表、乳牛和農民的血液PFAS含量驚人,導致一個乳牛畜牧場關閉。

不過,州政府仍繼續允許生物固形物用於農田或以堆肥出售。密西根州一位環保官員表示,該州不會對牛奶中的PFAS進行測試,因為不想讓農民破產。密西根州大湖區和能源部發言人沒有回應有關生物固形物利用的問題,但表示該州已增加了PFAS測試,並於2017年發布生物固形物應用建議。

但是,山巒協會大湖區經理麥吉利夫瑞(Christy McGillivray)指出,密西根州沒有PFAS標準,因此無法監管。廢水廠污泥中,除PFAS之外還有數千種化學物質,但截至目前,美國各州對其中大多數都沒有進行過測試。

生物固形物還在部分農村社區產生危機,因為農民使用這種固形物會污染流域、鄰近水井或使鄰居生病。

儘管政府反應緩慢或無視問題,但全食食品(Whole Foods)、都樂(Dole)、亨氏(Heinz)等公司表示不會購買以生物固形物施肥的農作物,瑞士、荷蘭等國家則已禁止以生物固形物施肥。

另一方面,廢水處理業堅決否認生物固形物會產生健康問題,並一貫將任何不利證據稱為傳聞,仍繼續將生物固形物作為有機肥料在沃爾瑪和勞氏等通路出售,包裝也未說明是用人類和工業廢棄物組成。

廢棄物處理業在把生物固形物當肥料出售前會先以多種方式處理,空氣乾燥、巴氏滅菌和堆肥是常見的方法,或用石灰提高pH值以消除異味,這些過程殺死約95%的病原體、病毒和其他生物。

但是萊因強調,這些方法無法清除掉已知存在於生物固形物中的數千種化學物質,也沒有清除未經政府測試的數萬種人造化學物質。

參考資料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糯米依時豐饒 「一正一負」水旱輪作傳承先人智慧

$
0
0
文:梁皓怡

季節更迭,農人順應節氣的徵候,田地上的作物也隨之改頭換面,吳俊祐(以下稱吳大哥)以水旱輪作的方式維護地力,每天照料這片土壤裡的有機質與微生物。透過觀察泥地如何與季節、溫度調和,不斷訪視自然界的衰敗與豐饒,也培養出他豁達的人生觀,風災來了他不怕,反而說:「颱風能把害蟲順道捲走,將蟲害量壓低,田地就好像重新洗牌了一次。」

農友吳俊祐(右2)的家人寶貝與農機寶貝。
農友吳俊祐(右二)的家人寶貝與農機寶貝。攝影:林靜怡

金寶螺換烏溜魚  有機水田生態循環

「豐耕有機農場」位於花蓮縣光復鄉大豐村,作物們喝的水,是流匯至花蓮溪的第一口清澈之源。農場經營者吳大哥家門前有海岸山脈橫跨眼底,背後則有中央山脈當靠山,山裡流下的泉水是最主要灌溉用水。這裡沒有工廠排放的廢氣廢水,擁抱乾淨水源、土壤的優質環境,吸引企業、花蓮在地合作社與年輕農民來此承租耕種,村子裡通過有機認證或步入有機轉型軌道的可耕作面積更達2/3,是發展有機村的潛力亮點。

吳大哥是機械玩家,更換農機配件也難不倒他。
吳大哥是機械玩家,更換農機配件也難不倒他。攝影:林靜怡

拿金寶螺餵烏溜魚,是「以肉換肉」的生態循環。
拿金寶螺餵烏溜魚,是「以肉換肉」的生態循環。攝影:林靜怡

吳大哥才剛收割完第一期作物,就開始忙著第二期水稻補秧、砍草、撿拾水田裡的金寶螺(福壽螺)。「你看,這排少一段的秧苗就是被金寶螺吃掉的。」秧苗缺損的情形,就像淡綠色紙被折起了一角。金寶螺最愛吃水稻幼苗,是稻作農友的頭號天敵。放暑假的孩子們與吳大嫂穿上及膝雨鞋,踏入泥濘水田,彎腰將金寶螺一個個撿進水桶。每日巡「螺」工作不能鬆懈,種下秧苗要等上至少15至20天,稻葉的纖維稍粗一點才能逃過螺的啃食。

若時間充裕,吳大哥會使用「米糠誘捕法」,他將米糠煸香,混著水捏成米糰放置在一張方形紗網上頭,接著鋪放於金寶螺容易窩聚的水田低窪處,待三、四個小時之後,受米糠香味吸引而聚集的金寶螺就能「一網打盡」。

金寶螺是稻作農友的頭號天敵,最愛啃食水稻幼苗。
金寶螺是稻作農友的頭號天敵,最愛啃食水稻幼苗。攝影:林靜怡

「那麼多的金寶螺怎麼處理?」

「餵後院的烏溜魚吃啊。」

從前的農戶會把螺殼壓碎餵食鴨子,吳大哥則用孩子從小戲水的泳池桶養殖烏溜魚,烏溜魚的牙齒有好幾排,能將螺殼咬碎吞下,連排泄物都帶些粉質,吳大哥稱這是「以肉換肉」的生態循環。

小地主大佃農  搶佔農業轉型先機

吳大哥從小就是機械玩家,抱持著對機件的無比熱情,兒時玩具車甚至腳踏車都能自行拆解後再完好重組。從農之前的工作,是在遊藝場負責機台組裝。剛退伍回光復老家時,正值推廣休耕補貼政策,多數年邁農民的田地面積小,會選擇將休耕農地委外做機械代工,因此初返家的他選擇由熟悉的機械著手嘗試。除了協助家中2甲地的農務,一週約有三、四天的時間,會操作大型農機協助整理鄰田農務,例如割稻、插秧、鬆土打田、灑綠肥……以賺取日常生活開支。

直至2009年起政府實施「小地主大佃農」(大專業農), 推廣長期休耕農地承租給專業農民,吸引青農以活化農村人口,許多自家農地日漸釋出,外地來的人能承租較大面積耕地,並有屬於自己的農機,委託機械代工的數量慢慢縮減。吳大哥從農後協助代耕面積縮減、收入減少,有許多問題懸而未決,包括農用機具已購入且貸款尚未還清。他從未萌生出外工作的念頭,一心只想繼續懷抱對家鄉土地的情感,也認同友善環境的有機農業趨勢,認為此刻正是轉型的契機,倒不如早點投入搶得先機。

補秧是二期作主要的農務。
補秧是二期作主要的農務。攝影:林靜怡

豆類與水稻輪作  一正一負的古老智慧

吳大哥決定由承租緊鄰自宅的田地開始,為了就近照料並免受鄰田慣行農法的污染,目前有通過有機認證的農地已超過7甲,以豆類與水稻輪作的方式維護農地有機質。旱作的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將空氣中的氮肥抓住埋進土壤,供給作物養分,收成後所留下的豆莢、豆莖、及土裡的根,則在打田同時混入土中成為下期水稻秧苗的綠肥,而水稻收割後的稻稈,同樣成為下期滋養豆類的營養來源。

吳大哥說,「一正一負」的水旱輪作哲學,是先人流傳下來的智慧,保護土壤讓地力不會一直損耗。稻收完種豆,水田變旱地,原本居生的水生植物就無法生長;豆收完種稻,旱地長出的草淹水之後也活不了。既省下外來的施肥,雜草也跟著減少,農事更加輕鬆。

原生種紅/黑糯米養育的甘苦滋味

群山環繞的光復地區,足足比鄰鎮玉里少了3040分鐘日照。環境多霧、濕氣高、通風性不夠、且溫差大,到早上9點後稻葉上的露珠才會散去,容易生稻熱病,若能種植最適合在地生長的原生品種,得病機率就能相對減少。因此光豐農會與豐耕有機農場契作紅糯米與黑糯米,期盼土生土長的特色農作,以有機耕作方式在原鄉生根。

「同樣是稻子,特性完全不一樣。」吳大哥說,黑糯米的入色與熟成時間較長,且出穗需要日照短的涼爽氣候,顏色才能黑得發亮,所以第二期作(秋冬)的黑糯米膚色,總會比一期作(春夏)的更加黝黑,花青素含量也更高;相反的,紅糯米屬於一期作,因為日照夠強烈,穀色才漂亮。

豐耕有機農場的作物在依山傍水的環境生長,獲得應有的生長週期。
豐耕有機農場的作物在依山傍水的環境生長,獲得應有的生長周期。攝影:林靜怡

紅糯米植株高,米粒帶著穎芒,用機械收割及乾燥作業都是耗時費力的大工程。「就像米長出了細細的尾巴。」乾燥機常會被這些像尾巴的細鬚卡住洞口,導致米粒掉不下來;紅糯米的稻柄又比一般水稻長,為配合高度必將割稻機特意抬高,否則採收時很難從土裡拔出來。在機械裡脫粒的紅糯米老是不肯乖乖地掉入收集桶,因為規格獨特,夾取進去的稻株總沒辦法放在剛好的位置。

吳大哥說,紅糯米收割與乾燥技術難度高,導致產量無法提升,收成時期的辛勞,只有親身體驗才能理解箇中滋味。「不只是起肖而已,鬧家庭革命啦,我老婆說要拿離婚證書簽名蓋章了。」

紅糯米的碾製又是另一門學問,光豐農會供銷部主任黃易鈞補充說,由於米粒形狀細長、質地脆,烘乾後直接壓碾容易斷裂,因此收割之後必須存放在農會穀倉三~四個月慢慢回潤,溫度維持在12℃保持乾燥以免質變,並在接獲訂單後才開始碾米。「合作社社員吃到的都是新鮮現輾的米喔!」黃主任說,當天接獲訂單無法立即出貨,因為先輾好再繼續冷藏保存,一定沒有現輾的好吃,存放的品質也有疑慮。

「豐耕有機農場」的稻米通過慈心認證,交由光豐農會碾製之際又多一層農藥篩檢手續,雙重認證的有機紅糯米與黑糯米,消費者吃了更加安心。

吳大哥與光豐農會相互支持,討論當期農作的疑難雜症。
吳大哥與光豐農會相互支持,討論當期農作的疑難雜症。攝影:林靜怡

家人寶貝與機械寶貝 攜手守護土壤

吳大哥每天清晨5點巡視田間水位,接著吃過早餐開始進行當期農務到10點,下午接續未完的工作直至黃昏。有時小兒子吵著傍晚去放沖天炮嚇唬鳥禽,因為水田可能會出現西伯利亞雁鴨的身影,牠們嬉戲或覓食水底微生物時,會將整塊秧苗拔起,有時也能看見嗜吃種子的紅冠水雞與白腹秧雞。回家路上,小兒子坐上農機副座,沒多久就在身旁睡著了。

植物的根埋進吳大哥的農田,全家人與農機夥伴一起守護根下的土壤,沒有外來的重肥重藥,作物們在此刻獲得應有的生長周期,一顆顆豆子與稻穀產生的香氣與熱能,吃下一口就能感受當下種植的季節,吳大哥和家人飽足之後,心也像作物的根一樣,安安穩穩。


農家這樣吃:多彩的糯米小食

紅/黑糯米的煮食與吃法繁多,如同光復鄉族群間建立了各式形色的融合關係;阿美族部落在祭儀時以紅糯米製成「杜侖Durun」,婆婆的紅糯甜米糕則在農產活動上成了招牌,隔壁的小吃店偶爾出現紅/黑糯米炒飯。

黑/紅糯米捏成飯糰,是家人農忙後的健康零嘴。吳大嫂將紅糯米、黑糯米、白米一同蒸煮後捏成飯糰,沾上婆婆特製、只取嫩葉炸至酥脆的香椿酥,或包入孩子最愛的香鬆與芝麻,成為全家人的午後零嘴,趕時間就隨手捏一球,嘗到單純米香與粒粒分明的口感。

作者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主婦聯盟合作社以「共同購買」集結關心自己、關心環境、關心生產者的消費者,每月發行《綠主張》月刊,推動合作理念、綠色消費改善環境品質,以計畫性消費及合理價格予生產者支持,並透過食安教育,讓人與土地都健康。

前往>>官方網站粉絲團LINE生活圈

弓魚「尚青」? 不只讓魚痛苦、更可能有食安風險

$
0
0
轉載自農傳媒;文:莊曉萍 

細緻的金目鱸魚肉是不少民眾產後、傷後復原的食材選擇,但要買新鮮鱸魚,認定弓魚準沒錯?4日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以下稱動社)召開記者會,指出這些被尼龍繩穿過如弓狀的鱸魚,不只是延長魚痛苦的過程,更可能有食安的風險,因此呼籲消費者改變觀念勿買弓魚,也要求漁業署應盡快召開產官學界會議,訂定符合台灣產銷現況及動物福利的規範。漁業署回應,近期就會邀請相關團體開會討論,逐步淘汰不符合觀感的水產處理方式。

首圖提供: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首圖提供: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一條尼龍繩穿過魚唇部將金目鱸魚向後拉至尾部,繞過尾鰭綁起,俗稱「弓魚」的展售方式在不少傳統市場很常見,根據動社調查,這種被綁起的鱸魚,因為被強迫打開鰓蓋呼吸,雖然可延長金目鱸魚的存活期,但在不符合魚體的彎曲形態下,魚肉的品質卻可能受到魚體內乳酸堆積,而不一定好,只是讓魚感受不必要的痛苦。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副教授黃之暘說,因為金目鱸魚活動力大,離水後魚體跳動,很快就死了,因此就有人會用尼龍繩弓魚,用固定魚體、撐開鰓蓋來延長魚的性命,不過在綁縛的過程可能會讓魚感受到緊迫,進而影響魚的內分泌系統和組織,影響肉質的口感;此外,在綁繩的過程,因為穿孔、綁縛而造成鱗片掉落的傷口,會在攤商為了延長壽命潑水的過程中,帶來微生物感染的風險。

市場上可見的金目鱸魚販售型態,包含冰鮮、活魚和活綁弓魚,經動社電訪國內17處有金目鱸交易紀錄的魚市場,不少魚市場只賣冰鮮魚,有賣活魚的也並非全部綁繩,有攤商就表示,「很多消費者以為看到魚被綁著就是活,但其實那些魚都死很久了,還有攤商會故意在死後把魚綁起來,讓消費者以為是活的。」黃之暘也說,與其要求業者改變,最需要導正的是消費者「活的就是美味、新鮮」的概念,最好的方式,還是在魚離水後即刻冰昏或宰殺再運輸,「鮮度和肉質才能有效控管。」

目前國內針對水產捕撈、運送和宰殺的過程,除了產銷履歷、清真驗證等標章,在分切魚片的工廠衛生標準上有要求之外,其他並無明文的規範;在動物福利上,與雞、牛等經濟動物相比,水產動物相對落後許多,動社副執行長陳玉敏表示,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針對養殖魚類就有三個動物福利專章,包含活魚運輸、宰殺及防疫等面向,建議漁業署應跟上國際在養殖水產福利的腳步,淘汰不符合動物福利的展售方式,建立降低活魚痛苦的搬運及宰殺的標準。漁業署副署長林國平表示,近期就會邀請關心動物福利的團體,以及養殖水產的產、學界共同討論,逐步淘汰不符觀感和效益的展售型態。

動社表示,被綑綁的鱸魚一方面承受身體的疼痛,一方面開合鰓蓋、嘴巴,痛苦掙扎呼吸,隨著攤商販售時間長短,有的甚至達8~12小時才死亡,而被穿線而過的鰓蓋和尾部的傷口,更可能因為被攤販反覆潑水、浸水而有微生物感染的食安風險。(圖:We Animals提供)
動社表示,被綑綁的鱸魚一方面承受身體的疼痛,一方面開合鰓蓋、嘴巴,痛苦掙扎呼吸,隨著攤商販售時間長短,有的甚至達8~12小時才死亡,而被穿線而過的鰓蓋和尾部的傷口,更可能因為被攤販反覆潑水、浸水而有微生物感染的食安風險。圖:We Animals提供。

經動社實際訪談攤販,不少攤販表示,遇到民眾想買活魚,反倒會跟民眾宣導,不一定看到活體就是新鮮,可能業者在運輸過程中為了讓魚活著會添加藥品,冰鮮反而會是比較好的選擇。因此動社認為為了延長魚生命而綁繩,甚至造成魚因變形疼痛是不必要的,建議消費者要拿掉迷思,也建議官方要跟上國際潮流,以動物福利角度制定符合臺灣產銷型態的宰殺、運輸規範。(圖: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經動社實際訪談攤販,不少攤販表示,遇到民眾想買活魚,反倒會跟民眾宣導,不一定看到活體就是新鮮,可能業者在運輸過程中為了讓魚活著會添加藥品,冰鮮反而會是比較好的選擇。因此動社認為為了延長魚生命而綁繩,甚至造成魚因變形疼痛是不必要的,建議消費者要拿掉迷思,也建議官方要跟上國際潮流,以動物福利角度制定符合台灣產銷型態的宰殺、運輸規範。圖: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農傳媒》。不適用CC共創授權條款。

作者

農傳媒

農傳媒是由財團法人豐年社所成立,以「與農共聲、與食俱進、與環境共享」為宗旨,關注農業各個面向的專業網路資訊平台。

 

普通竹餐具也成台灣之光!「竹編」工藝回流 留給下一代更好的環境

$
0
0
轉載自太報;文:洪采姍
走入鄉間田野,路邊堆疊的竹篩子放滿各式農作物;踏進阿嬤家廚房,餐桌上擺著整齊有序的竹筷碗碟。看似平凡無奇的竹製品,是自古至今最不可或缺的存在,後期甚至與藝術結合,成為饒富台灣風又沉穩耐看的裝飾品。
竹篩子是台灣人家裡常見的工具。(攝影/洪采姍)
竹篩子是台灣人家裡常見的工具。攝影:洪采姍。

製程繁雜多樣 經驗就是實力

來自台南竹會的蔡惠婷,大學開始接觸到竹編,慢慢變成助教,直到2013年辭去原本的工作,決定全心投入這塊產業。蔡惠婷表示,相較於其他植物如木頭、藤,竹子有更多元的用途及優點,不僅從竹子、竹根到竹葉都能被完全利用,且生長快速,約莫三年就可以被有效利用;加上竹子為一次性種植,不需要重新翻土栽培,有利於水土保持,又能吸收二氧化碳並釋放大量氧氣,達到調節空氣的作用。

看似平凡的竹編器具,箇中學問可是相當奧妙。蔡惠婷說,「適材適用」很重要,每一種竹材的特性都不一樣,得先了解差異才能運用得宜,比如一個竹籃,可能就會有兩三種不同年齡的竹材,收編的夾框需要成熟的,一般編織就不用;要做袖珍作品的話,則需要較為軟韌的竹種。

種竹好處多、每種竹材特性不盡相同。(圖片來源/Pixabay)
種竹好處多、每種竹材特性不盡相同。圖片來源:Pixabay。

選了對的材料後,開始竹編又是另一番工夫。「竹編」分為兩部分——編織、處理材料。編織技法可以倚靠學習,但處理材料是技術和時間的累積,「學會處理材料,材料掌握在自己手上,才能夠有更多的發展,需要不斷的練習,累積剖竹技術,剖得又快又漂亮,這是別人帶不走的。」蔡惠婷說道。

傳承需使命感 讓更多年輕人主動參與

竹編在台灣已擁有相當悠久的歷史,蔡惠婷在進行田野調查時,聽著耆老們分享故事,以前生活困苦,脫鞋背著小孩扛竹子,加上以量制價,所以晚上挑夜燈也要製作,價格不好又辛苦,所以總是希望後代能去做點別的。

不過,近來台南竹會在一位90歲的耆老家開設課程,進行竹編教學,慢慢地發現耆老的親戚、子女也都回來上課了;平時很不起眼,既辛苦又賺不到什麼錢的竹編,變得新奇而重要。耆老的女兒已30年沒有接觸竹編,現在也每週回來幫忙,更喚起記憶自己動手做,勤奮練習,再給爸爸看哪裡需要修正。

90歲師傅教導竹編技法,將工藝傳承下去。(圖片來源/臺南市竹會Facebook)
90歲師傅教導竹編技法,將工藝傳承下去。圖片來源:台南市竹會Facebook。

蔡惠婷說,從這件事情看到了不一樣的曙光,藉由開課帶動耆老的家人,讓身邊的人察覺這項技藝有多棒、多值得被保留,也讓女兒開始思考「傳承」這件事,這是他們預期外的效果,原本只是希望推廣竹編,卻因此間接影響到耆老家人,是很令人感動的事情。

蔡惠婷認為,堅持竹編需要「使命感」,竹子明明對環境很好,現代人卻還是選擇便宜的替代材質;因此,他們藉由課程傳遞竹子的優點、友善環境,以及與生活的連結,如何使用和怎麼保養,取之在地用之在地,為的是留給下一代更好的環境。

不再只是普通餐具 更成觀光客伴手禮

在古色古香的大稻埕,也有專售竹編等植物材料製成的民生用品專賣店,高建桶店已有80年歷史,傳承至今為第三代,早期主要販售蒸籠、竹篩子等民生用品,這幾年則是以竹製餐具和竹編包包為主。

踏進高建桶店,日文對話此起彼落,整間店僅有少數台灣人,倒是外國遊客絡繹不絕,竹編包包、小物成了女性顧客的最愛,除此之外,由於日本人喜歡做料理,竹製的便當盒也十分受歡迎;搭配竹製筷子和湯匙,不但重量較為輕盈,滿滿「台灣風」更是一大誘因。對此老闆也說,以前販賣形式偏向台灣民生消費,近年因為觀光客湧入,生意越來越好,自然會隨著顧客喜好增減進貨類別。

竹編、竹製品近年來受到觀光客喜愛。(攝影/洪采姍)
竹編、竹製品近年來受到觀光客喜愛。攝影:洪采姍。

竹編從興盛到沒落,又逐漸回流,不過據蔡惠婷所述,教學作品跟實際市場需求有很大的落差,技術依舊斷層。許多早期在台製造的商品,後來轉往國外生產,最後發現還是台灣品質較好,回頭轉向台灣,中間已經過了20、30年,因為市場需求降低,無人製作,老師傅更是寥寥無幾,因此現時技藝的傳承就在平常上課中培養,全方位發展,才能隨時準備接下訂單,讓竹編工藝再次成為台灣的驕傲。

哈吉貝肆虐 福島輻射污染土吹入河川 但類案早已層出不窮

$
0
0
文:宋瑞文

據《時事通信社》報導,颱風哈吉貝的大雨,淹沒福島縣田村市一處輻射污染物存放處,之前沒用帆布包覆,裝袋的污染物隨著古道川流出。該存放處約有2700袋輻污,目前已找回10袋,其他流出袋數還在調查中。


《朝日新聞》記者三浦英之也發佈推文,公布現場攝影畫面,他寫道「福島縣田村市,袋裝核廢隨大雨流出現場」。(推文翻譯:宋瑞文)

消息傳出,不少台灣網友擔憂,輻射污染會再度擴散;然而台灣網友有所不知的是,許多存放處因為保護薄弱,即便沒有強烈颱風,平時大雨也是一批批地讓輻射污染物隨處漫流。


2011日本《FNN》報導,大雨沖走近400個除染袋,多數破損(來源:網友保留截圖)。

以2015年的一則新聞為例,僅僅是一場大雨,就有近400袋包覆輻射污染土的塑膠袋,被沖刷到河川裡去(上圖),且其中163袋已經破損,80袋連找都找不到。在當時,像這樣的袋子就已經超過1,000萬個,散置在12萬多個存放處。而且多數不像一般的核廢處置場,有裝桶與建物遮蔽,只是露天堆放,遭遇大雨沖刷散失,並不意外。


攝影記者原田浩司從同業轉發的污染土除染袋長草照片(出處)。

更嚴重的是,因為遮蔽薄弱,這些在除去輻射污染的過程中,衍生的核廢棄物(因為土壤特別多,一般稱為輻射污染土),哪怕無風無雨,也會因為長出植物或動物入侵等原因(上圖),導致裝袋破損,輻污外洩飛散。橫濱市一家托兒所,近年院童接連罹患血癌,被懷疑跟所內存放的輻射污染土有關,家長強烈抗議,比照外縣市全數運走。

還可以更糟糕的是,哪怕沒有任何東西破壞這些袋子。因為趕工的緣故,發生工人沒有把袋子束緊的頭條醜聞。一位工人表示,沒有好好固定、污染土傾倒的除染袋不在少數,雖然內袋上註明,要確實地束緊,但上級沒有交代過,自己也沒注意,在問題被發現後,上級似乎還是默許。


環境省污染土再利用的說明,中間深咖啡色的再生資材是污染土,周圍包覆未污染土以確保安全。(來源:日本地球之友

而最讓民眾擔憂的是,即便裝袋完好,即便處理沒有偷工減料,日本政府也會把這些輻射污染土,送到全國各地的公共工程再利用(上圖)。民間團體指出,再利用標準(8000貝克/公斤),是法律上輻射物質清理標準的80倍,且即便政府表示,周圍會包覆未污染土以隔絕輻射,仍可能因為下雨、侵蝕、地震搖晃而外洩。

污染土再利用已進入試驗實作階段,範圍包括道路、防潮堤、海岸防災林、填窪地造陸地,農地、住宅地、工業用地、機場用地、綠地(含公園)、森林等;對於超過1000萬袋的除染土再利用,網友抱怨:「因為危險所以鏟出來集中的東西,又要散布到全日本?」

福島核災後,日本政府為了復興,對於種種輻射污染衍生物,彷彿無傷大雅。因為除染衍生的廢棄物,再利用到全國各地;對於輻射污染水,環境大臣說只能放流,污染福島關東不夠,大阪市長還建議也可以排放到大阪灣。儘管官方有種種保證安全的說法,但早有學者專家駁斥

或者污染擴散,或者災民求償未果,核災污染之所以越演越烈,律師平岡路子解釋道,「災後至今已過八年,國民的關心減少,東京電力的輿論壓力也隨之減輕。」台灣雖然不是受災國家,但也會因為核食、旅遊觀光,受到福島核災的影響,自應比照日本鄰國的積極態度,避免遭到池魚之殃。

作者

宋瑞文

專欄寫手/演講講師,範圍包括福島核災、同志、日本節能等題目。經營日本歌手中島美雪介紹會。男同性戀,小王。

爐碴噩夢何時了 外溢的污水 受威脅的家園

$
0
0
公視記者 李慧宜 許中熹

從空中鳥瞰,位於高雄市旗山區大林里,一片形狀有如菜刀的田區,面積約有7公頃。這處田區在2006年曾被盜採砂石,後來在2013年5月到2014年6月間,被地主也是建發營造負責人黃姓業者,和萬大材料科技的戴姓業者,回填了100萬噸來自中鋼的爐石。

1025-2-24高雄市旗山區大林里的一塊田區,被業者回填了一百萬噸來自中鋼的爐石。
高雄市旗山區大林里的一塊田區,被業者回填了100萬噸來自中鋼的爐石。

鋼鐵業叫它是「爐石」,一般人稱它為「爐碴」。可是它卻在這六年來,引起社會很大的爭議。關鍵在於高雄市政府和中鋼認為爐石是「產品」,中鋼子公司中聯資源,更稱爐石是回填盜採砂石坑的「大地工程」,但居民卻認為,既然掩埋在農地就是「廢棄物」,因此狀告法院。

2017年5月31日,高雄高等行政法院做出判決,將爐碴認定為「廢棄物」。時任高雄高等行政法院庭長的邱政強表示,爐碴在這件案子,要被定義為廢棄物,既然是廢棄物,適用廢棄物清理法,換句話說,主管機關有命行為人移除的義務。

1025-2- (30) - 複製現在爐碴回填區的入口,鐵門深鎖,地主不願回應,也不見任何清運工作。
現在爐碴回填區的入口,鐵門深鎖,地主不願回應,也不見任何清運工作。

但是釐清定義,卻無法立刻解決問題,因為業者如果不服判決,高雄市政府也莫可奈何。高雄市環保局代理局長吳家安說,在判決後,環保局就依廢清法相關規定,要求黃姓、戴姓業者和相關公司,在一年六個月內完成清理,並且在前六個月先完成一份清理計畫書,送到環保局審核。不過廠商、業者不同意也不認同,更進一步依法提起訴願、訴訟。由於目前還在司法過程中,所以環保局必須依照司法判決告一段落後,才能依照相關法令規定,要求他們做好清理工作。

長期關心此案的尊懷文教基金會會長王中義表示,環保局的做法有誤,廠商、業者訴願、訴訟是一回事,政府應該要加快代位求償速度,處理步驟要往清除方向來走。

1025-2- (26)

50多歲的鄭妙珍,以前是幼稚園老師。六年前,她辭掉工作成為巡查志工,每天都到爐碴回填區觀察、拍照、做紀錄。日復一日的巡查,需要過人毅力,更需要勇氣。2014年9月底,鄭妙珍在獨自行動時被人打成重傷,但她沒有退卻,繼續關心、持續紀錄。也因為如此,2019年8月,南部連續降雨再度造成污水溢出,她和農民才能即時發出抗議。農民懷疑,從回填區溢出的水,就是香蕉成長停滯、木瓜生長點萎縮的主因。

50多歲的鄭妙珍,六年前辭掉工作成為巡查志工,每天都到爐碴回填區觀察、拍照、做紀錄。
50多歲的鄭妙珍,六年前辭掉工作成為巡查志工,每天都到爐碴回填區觀察、拍照、做紀錄。

1025-2-1農民懷疑,從回填區溢出的水,就是香蕉成長停滯、木瓜生長點萎縮的主因。
農民懷疑,從回填區溢出的水,就是香蕉成長停滯、木瓜生長點萎縮的主因。

木瓜園與旁邊的香蕉園,面積約有2公頃,都是76歲老農林正男耕種將近20年的心血。林正男說,他有叫業者和地主過來看這溝底白白的沉澱物,都是從爐碴回填區溢出來的水累積的。

中聯資源技術室主任徐登科說明,煉鋼過程會添加石灰石,所以轉爐石裡會富含石灰石成分。高雄市環保局吳家安代理局長也提到,「我們也去做過採樣檢測,也做過學理分析,是屬於碳酸鈣及氫氧化鈣的成分,基本上這是大自然比較常出現的物質,並不會有立即危險。」

1025-2- (66)農民指出,溝 底白白的沉澱物,都是從爐碴回填區溢出來的水累積的。
農民指出,溝底白白的沉澱物,都是從爐碴回填區溢出來的水累積的。

業者將溢出的水舀回回填區,也抽取地下水沖刷環溝內污水,可是瞬間雨量太大,擋土牆依然擋不住污水四溢。不只地表水令農民擔心,地下水同樣讓居民害怕。木瓜農魏來吉今年已經81歲,種了一輩子的田,這幾年遇到污染問題,非常擔心。他說現在自己都不敢用地下水了,如果要灌溉,就用水圳的水。

鄭妙珍不只是自救會會長,也是一個家庭的媽媽。每天傍晚,她都要花一個多小時煮晚餐給家人吃。她說,「附近居民沒有牽自來水,都是使用地下水。過去還沒有填廢爐碴時,洗菜、洗米、洗鍋碗瓢盆、洗衣服、洗澡全部都用地下水,可是現在只要連續下雨,地下水就會出現澀澀的觸感,讓人很不舒服。」

圖片2

早先在2013年底,高雄市政府以地主沒有農地農用,依照區域計畫法開罰6萬元,後來2017年9月,也依照高雄高等行政法院判決要求地主、業者和中聯公司限期清除。

可是現在爐碴回填區的入口,鐵門深鎖,地主不願回應,也不見任何清運工作,而中鋼書面回覆,「訴訟進行中,不便表示意見。」然而,為了管控污染場址,高雄市環保局廢棄物管理科,六年來每個月至少會到現場稽查一次。另外,土壤及水污染防治科,也會針對七口監測井,一年檢驗一次地下水。

1025-2- (105)

1025-2- (112)高雄市環保局廢棄物管理科,六年來每個月至少會到現場稽查一次。土壤及水污染防治科,也會針對七口監測井,一年檢驗一次地下水。
高雄市環保局廢棄物管理科,六年來每個月至少會到現場稽查一次。土壤及水污染防治科,也會針對七口監測井,一年檢驗一次地下水。

9月底某一天,土水科到爐碴田區牆邊接受媒體採訪,剛好遇到來巡查的王中義與鄭妙珍。科長陳高鳳說:「王老師,我9月2號才接科長,如果你有發現什麼異常,可以直接跟我聯絡喔!」「我想請問,土壤跟地下水是土水科業務,那地表水是嗎?pH值驗出來是強鹼,該怎麼辦?」王中義問。土水科人員回答:「地表水也是我們業務,可是pH值沒有管制耶!」

針對長期檢驗結果,吳家安代理局長表示,環保局長期以來都持續、定期做地下水、土壤污染的採樣檢測,包括重金屬的部分,目前都檢測不出來,即使是有也並沒有上升,或是異常的趨勢,而且都低於管制標準。

至於爐石的資源應用,中鋼與子公司中聯資源非常樂意開放展示館供外界參觀。現場可以看到,爐石能做消波塊、人工魚礁,最常見的是有強固作用或排水效果的瀝青混凝土。不過村民不服氣,他們認為,既然爐碴是產品,可以讓企業獲利,就不應該運到鄉下,硬是要埋在田裡。

1025-2- (123)村民認為,既然爐碴是產品,可以讓企業獲利,就不應該運到鄉下,硬是要埋在田裡。
村民認為,既然爐碴是產品,可以讓企業獲利,就不應該運到鄉下,硬是要埋在田裡。

大林里是一個典型的傳統農村,年輕人外出工作,老人留下來顧田也顧孫。鄭妙珍擔任自救會會長,不是維護家園而已,她想要保護的,是農村的土地、水源以及獨特的生活方式。

1025-2- (134)鄭妙珍擔任自救會會長,不只維護家園,還想要保護農村的土地、水源及獨特的生活方式。
鄭妙珍擔任自救會會長,不只維護家園,還想要保護農村的土地、水源及獨特的生活方式。

村子口有一座70多年的老廟——蕭公聖君,每次祭拜時,鄭妙珍都提醒自己,只求神明是沒有用的。剛發生爐碴回填事件時,她就開始穿梭行走在田埂、圳溝、香蕉園、木瓜園、草叢和竹林間,附近農民、居民只要發覺異狀,第一個就是通知她。雖然頭髮已經從烏黑變為花白,但她越來越相信,只要大家都站出來,大林里就有機會從爐碴噩夢醒來。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爐碴噩夢何時了】

10/14(一) 22:00首播
10/19(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衛報調查:暖化否定論陣營 大把政治獻金來自Google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英國衛報報導,雖然Google堅持它支持減緩氣候變遷的行動,卻也同時提供「可觀」政治獻金給氣候暖化否定論者。

Google在官網上公布數百個捐贈政治獻金的對象,十多個抱持氣候暖化否定論立場的組織赫然在列,有些曾發起反對氣候立法的運動、質疑採取氣候行動的必要性,或積極遊說取消歐巴馬時代的環境保護政策。


當今全球最知名的氣候暖化否定論者之一:美國總統川普。照片來源:Gerd Altmann/Pixabay

這些組織包括競爭企業研究所(Competitive Enterprise Institute,CEI),這個保守派政策組織協助說服川普政府放棄巴黎協定,並批評白宮保留太多環境法規。

Google曾表示對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的決定感到失望,但卻繼續支持CEI。

根據衛報「污染者計畫」(the polluters project)調查報導發現,Google還被即將舉行的國家政策網(State Policy Network,SPN)年會列為贊助商。SPN是一個傘形組織,支持保守派團體,包括曾批評瑞典氣候行動人士桑伯格(Greta Thunberg)「氣候歇斯底里妄想症」的哈特蘭研究所(Heartland Institute)。

SPN成員最近建了一個「氣候承諾」網站,該網站聲稱「我們的自然環境正在改善」以及「沒有氣候危機這回事」。

Google則辯稱,與CEI等組織的「合作」並不表示認同組織的所有立場。Google發言人表示,該公司贊助各個政治領域、倡議「有力科技政策」的組織。發言人說:「許多公司都會提供氣候政策意見相左的組織政治獻金。」根據《紐約時報》報導,Amazon也贊助了CEI大會。

CEI反對監管網際網路及執行反托拉斯法,當部分共和黨人聲稱搜尋引擎存在反保守主義偏見,CEI為Google辯護。

熟悉Google內部的人士說,Google捐款給此類團體是為了影響保守派議員,更重要的是鬆綁相關管制。

但是環保主義者和其他批評者認為,對一家聲稱支持全球氣候行動的公司來說,這種立場不應被接受。「不應對這個立場視而不見。支持氣候否定論這種顛倒是非的看法,就該被剔除在捐獻名單外。考慮到他們的種種邪惡作為,就該覺得不能接受。」國會中最積極倡議氣候行動的議員之一、羅德島民主黨參議員懷特豪斯(Sheldon Whitehouse)說,「美國所有企業的態度應該是,如果你是貿易組織或遊說團體,而你反對氣候行動,那我們就沒得談,就這樣。」

Google在其網站上表示,將確保其政治參與「對我們的使用者、股東和社會大眾是公開、透明和清楚的」。但該公司拒絕回答《衛報》政治獻金金額的提問。Google說明「透明度」的網頁上只寫提供了「可觀」獻金給這些團體(包括數百個進步主義組織,如美國進步中心)。

除CEI外,Google的政治獻金對象還包括美國保守聯盟,其主席施拉普(Matt Schlapp)在科赫工業公司(Koch Industries)工作了十年,是該公司激進反環境政策的主導者。此外還有批評氣候警訊人士的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反對氣候立法、質疑氣候危機嚴重性的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指巴黎協定是歐巴馬遺毒的遺產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和遺產行動(Heritage Action)。

多年來倡議氣候危機的知名環境人士麥基本(Bill McKibben,國際氣候變遷行動組織350.org共同創辦人)說,由於企業公開聲明的立場和私底下捐款之間有所矛盾,Google和其他公司會基於自身需求來「漂綠」,而且這些科技公司並不會自己遊說氣候行動。

「有時我和這些企業談,他們會討論再生能源機房或天然氣運送,我說謝謝但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貴公司支持在華盛頓的遊說活動。他們從來沒有這樣做,」麥基本說,「他們想要稅收減免或改變某些法規,但從來不會在最重要的問題上直接出力。」

Google發言人表示:「我們說得非常清楚,Google的贊助並不表示我們認同該組織的所有立場-我們在某些​​議題上可能存在強烈分歧。」「我們在氣候方面的立場也很明確。自2007年以來,我們一直是碳中和公司,並且連續第二年全球營運使用100%再生能源。」

Google表示,2015年它在巴黎氣候會議上呼籲採取「強而有力的行動」,並協助贊助了去年在舊金山舉行的全球氣候行動峰會。

參考資料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農地上的日不落國 拆不完的鐵皮聚落

$
0
0
公視記者 陳寧 葉鎮中 顏子惟

烈日下,怪手開挖著位在彰化鹿港,已經休耕一段時間的農地。原本應該種滿稻米的農地,因為灌溉水源受到電鍍廠偷排的污水污染,高濃度的重金屬,就這樣進入良田。

1025-1- (7)原本應該種滿稻米的農地,因為灌溉水源受到電鍍廠偷排的污水污染。
原本應該種滿稻米的農地,因為灌溉水源受到電鍍廠偷排的污水污染。

已經負責多起農地整治工作的工程師表示,污染濃度最高的地方,通常是在引入灌溉水的入水口,調查出整塊地的污染濃度後,再計算出,要往下挖出多少乾淨的土壤,來混合污染土。

工廠和農地緊密交織,是台灣鄉間獨有的景觀。農民耕作,不只看天吃飯,更多了不定時爆發的污染風險。彰化縣是全台灣受到重金屬污染農地面積最高的地區,在彰化市、和美鎮、鹿港鎮,總共有超過600公頃受污染農地。

1025-1- (10)調查出整塊地的污染濃度後,再計算出,要往下挖出多少乾淨的土壤,來混合污染土。
調查出整塊地的污染濃度後,再計算出,要往下挖出多少乾淨的土壤,來混合污染土。

2013年起,檢方、警方和環保單位,在北彰化聯合執行四波查緝行動,總共搜索近30家電鍍業者,其中有合法工廠,有取得臨時工廠登記證的業者,也有未登記工廠。未經處理的電鍍廢水,以繞流排放的方式,偷天換日,繞過環保單位監測的排放口,進到灌溉溝渠,最後流入農地。為了找出不法業者偷排的位置,稽查人員經常晝伏夜出,也必須鑽進充滿毒水的下水道,進行蒐證。

雷厲風行的查緝行動過後,有些業者遭到判刑,入監服刑,環保署更透過行政訴訟,向電鍍業者求償總額超過2億元的土壤污染整治費用。

1025-1- (30)

1025-1- (25)為了找出不法業者偷排位置,稽查人員經常晝伏夜出,也必須鑽進下水道,進行蒐證。
為了找出不法業者偷排位置,稽查人員經常晝伏夜出,也必須鑽進下水道,進行蒐證。

洋仔厝溪流域旁的頂番婆區域,又稱為水龍頭的故鄉。全世界有一半的水五金產品,從鑄造到電鍍,都在這面積6平方公里的聚落內,一氣呵成。經濟奇蹟背後,卻是環境沉重的負擔。重返當年曾經風聲鶴唳的洋仔厝溪旁,這一帶的違章電鍍業者,幾乎已經絕跡。有些在廠房前,貼上大紅色的遷移啟示,通知客戶,他們已經移到彰濱工業區的電鍍專區,設立新廠。

檢警環強力執法,成為電鍍產業升級與轉型的一大推力,十幾年前乏人問津的彰濱工業區電鍍專區,如今已經規劃到第三期,不僅土地搶手,還有許多正在興建中的廠房。

強力執法成為電鍍產業升級與轉型的一大推力,彰濱工業區電鍍專區,如今已規畫到第三期。
強力執法成為電鍍產業升級與轉型的一大推力,彰濱工業區電鍍專區,如今已規劃到第三期。

不過,環保單位近年來重點查緝的電鍍、皮革等高污染產業,只是冰山一角,根據經濟部統計,全台總共有3.8萬家未登記工廠。農委會也進行盤點,違章工廠總共占用了高達1.4萬公頃的農地。

2010年,經濟部修改工廠管理輔導法(簡稱工輔法),開放2008年3月14日以前既存的低污染違章工廠,補辦臨時工廠登記,並輔導合法,期限為2017年6月2日。總計約有7400間工廠取得臨時登記。到了2014年,7400間臨登工廠中,卻只有約50家成功轉型為合法工廠,達成率不到千分之一。眼看臨登工廠的大限即將來臨,經濟部再次修法,將輔導期限延長到2020年6月2日。

1025-1- (64)

2016年政黨輪替後,宣布將再次修改工輔法,希望徹底解決違章工廠問題。少了議場上的壁壘分明,不同黨派的立委,在違章工廠業者所舉行的記者會上,展現出支持修法的共識。

然而多年來,政府對於違章工廠輔導成效不彰,該拆除的始終文風不動,民間團體質疑,這次的修法,不過是要讓違章工廠就地合法。

2019年6月27日,立法院召開臨時會,針對爭議多時的工輔法,進行第二次協商,民間團體聚集在立法院大門前,抗議修法。立法院前的另一側,則有一群支持政院版工輔法的違章工廠業者,前來呼籲希望法案應該盡速通過,和反對方對峙。

1025-1- (73)2019.6.27民間團體聚集在立法院大門前,抗議修法。
2019.6.27 民間團體聚集在立法院大門前,抗議修法。

歷經多次朝野協商,工輔法修正案,於當天晚間三讀通過,新法最終加入了20年落日條款,限制低污染的未登記工廠,必須在20年內提出改善計畫,以取得「特定工廠登記」。中高污染工廠,則另訂輔導期限,輔導業者轉型、遷廠或關廠。

此外,政府也宣示2016年5月20日後,不得再有新增的違章工廠,如有新增,即報即拆。實際上執法情形又是如何?我們實地跟著彰化環盟的成員,前往彰化鹿港地區訪查,赫然發現,經濟部在2019年7月,在社群媒體上發布,已經進行斷水斷電處分的一處違章工廠,疑似已經重新接上電,正在準備營運。

經濟部在社群媒體上發布,已經進行斷水斷電處分的一處違章工廠,疑似已經重新接上電。
經濟部在社群媒體上發布,已經進行斷水斷電處分的一處違章工廠,疑似已經重新接上電。

一年多來,環保團體總共聯合檢舉了近40家,2016年5月20日後新增的違章工廠,有些案件是民眾主動找他們陳情,也有些是環保團體自行蒐證。但檢舉的結果,多半是中央、地方互踢皮球,最終石沉大海。

違章工廠為什麼拆不動?不只是單純的治理失能,也不只是地方政府缺乏人力和資金,更反映出工廠業主和地方民代間盤根錯節的共生關係。數萬家違章工廠,要怎麼輔導、怎麼管?經濟部僅回應,相關子法仍在研擬中,婉拒受訪。

然而,違章工廠造成的環境風險,對公共安全的威脅,卻持續發生。

1025-1- (99)違章工廠造成的環境風險,對公共安全的威脅,卻持續發生。
違章工廠造成的環境風險,對公共安全的威脅,卻持續發生。

2019年10月3日凌晨,一間位在台中大雅,專門生產免洗餐具的違章工廠發生大火,兩名消防員在救災過程中,不幸罹難。為了節省成本,違章工廠大多是結構簡單、速成的鐵皮工廠,只要燃燒到400℃以上,就會塌陷,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會一再呼籲修改消防法,如果鐵皮廠房內無人,就不應派遣消防員進入室內救災,以免造成人員無辜犧牲。此外,違章工廠先天消防安全規格就不如合法廠房,水源不足、救災不易,讓第一線消防員暴露在極高的風險之中。

工輔法修法後,真的就能為農地止血療傷?又或者只是把問題,再拖延20年 ,留給下一個世代繼續承擔?

1025-1- (3)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農地上的日不落國】

10/14(一) 22:00首播
10/19(六) 11:00重播

更多節目內容請見

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說好的循環經濟呢? 環署補助台東焚化爐挨批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上個月台東縣議會通過重啟焚化爐預算,以1.43億地方配合款、4.2億中央挹注、共5.63億元的經費,重啟完工超過15年卻未運轉、前縣長黃健庭任內以將近20億元買回來的焚化爐。

台東環保聯盟、看守台灣協會等46個環保團體簽署聯署書,今(14)日舉行記者會要求立法院刪除環保署的補助預算。看守台灣秘書長謝和霖說,重啟台東焚化爐缺乏經濟效益、嚴重危害環境,呼籲政府不要違背「零廢棄全循環」的政策精神,執行勞民傷財的政策。

謝和霖更指出,中央除了以補助利誘,更以不給其他方案預算為由威逼台東重啟焚化爐,「台東縣長饒慶鈴親口表示,因為環保署長掛保證會調度外縣市的垃圾運來台東燒,他才要重啟焚化爐。」台東環保聯盟執行委員劉炯錫就痛批,「蔡英文還要這種署長嗎?蔡英文到底要不要好好落實循環經濟的政策?」

今(14)日,看守台灣協會、台東環保聯盟、荒野保護協會、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綠色消費基金會、海湧工作式等7個公民團體招開記者會反對重啟台東焚化爐。孫文臨攝

今(14)日,看守台灣協會、台東環保聯盟、荒野保護協會、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綠色消費基金會、海湧工作式等7個公民團體招開記者會反對重啟台東焚化爐。孫文臨攝

台東垃圾焚化廠完工近15年  一包垃圾都沒燒政府已燒掉25億納稅錢

1998年在環保署推動「一縣市一焚化廠」政策下,台東縣政府規劃興建於台東市興建台東垃圾焚化廠,雖然地方民眾組成自救會強烈反彈,焚化廠仍於2005年完工啟用;然而當時台東縣每日垃圾量120噸遠低於焚化廠設計量每日300公噸,使得縣政府需額外補貼鉅額處理費用,焚化廠始終未能順利啟運。焚化廠委外經營的公司因此提起仲裁,要求縣府賠償其損失。2011年,第二次仲裁結果出爐,台東縣政府須以新台幣19.6億元買下焚化廠,時任台東縣長黃健庭決定接受該仲裁結果。

黃健庭任內曾承諾「不啟爐、不修繕、不會有垃圾危機」,然而隨著台東縣境內垃圾掩埋場飽和,高屏等外縣市焚化爐近年屢傳減燒、停燒台東縣垃圾,現任縣長饒慶鈴便提出「辦理台東縣廢棄物能資源中心效能提升計畫」,預計花費5.63億元啟用焚化廠,包含中央補助的4.2億與地方配合款1.43億,預計耗費三年時間修繕台東焚化廠,於2022年7月試運轉。議會於今年9月4日以8:10、7票棄權的表決數通過該預算案。

至此,等於為了啟用焚化爐就動用了25億多稅金,但當年因垃圾量不足、經濟效益不彰才無法啟用的問題,不僅未解決,可能還更加嚴峻。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指出,目前已經有46個公民團體連署反對重啟台東垃圾焚化廠。孫文臨攝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指出,目前已經有46個公民團體連署反對重啟台東垃圾焚化廠。孫文臨攝

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議題組長蘇雅婷指出,台東焚化廠的設計量為每日300噸,每天至少需焚燒255噸的垃圾才能發揮最佳效益,「然而台東縣每日的垃圾量已從2001年的170噸,下降到90噸,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廚餘,未來還會持續減量.為了焚化廠的運作勢必要從外縣市運垃圾來燒。」

謝和霖說,為解決垃圾量不足,台東縣政府規畫要將現在垃圾掩埋場的垃圾挖出來燒,「掩埋場的垃圾熱值低、灰份多,充滿泥土等雜質,屬於不適燃垃圾,不僅造成底渣也會耗損焚化爐使用壽命,更會排放更多戴奧辛等污染物。」蘇雅婷也表示,效率不彰的焚化爐是勞民傷財、徒增污染且浪費能源,「應該把5.6億的經費拿來改善資源回收量與分類品質、建置堆肥設施等更能落實循環經濟的措施。」

謝和霖進一步強調,台東焚化爐的設計處理容量高達每日300噸,遠高於台東縣現在每日的90噸生活垃圾,屆時為了維持焚化爐運轉勢必要找垃圾來燒,「台東縣長饒慶鈴在7月24日的全國垃圾焚化處理技術論壇上就親口表示,是環保署長掛保證會調度外縣市的垃圾來台東燒,他才要重啟焚化爐。」他更痛批,中央只說尊重地方,根本是在推卸責任,「論壇現場總隊長還說,之所以把論壇辦在沒有焚化爐運轉的台東,是要讓台東焚化爐的啟用有信心,我們希望來年可以辦在雲林,讓雲林也啟用。」

立委林淑芬擔心,台東焚化爐重啟後將開重啟焚化爐先例,下一個可能會換林內焚化廠要重啟。孫文臨攝

立委林淑芬擔心,台東焚化爐重啟後將開重啟焚化爐先例,下一個可能會換林內焚化廠要重啟。孫文臨攝

台東縣每日90噸垃圾不及焚化設計量三分之一  林淑芬:以處理家戶垃圾為名,變相燒事業廢棄物

此外,立委林淑芬指出,環保署2015年的統計資料台東家戶垃圾38%是紙類、36%是廚餘、塑膠類16.7%,「若這些資源回收物都可以妥善回收,那每日90公噸的家戶垃圾幾乎所剩不多。」他說,現在全國24座焚化爐許多即將屆齡,環保署編列了153億的預算要整備焚化爐,「整備計畫從2017年開始執行6年的時間,全國的垃圾處理量將在2022年降到最低,2023年後陸續整備完成,處理能量會大幅提升。」

林淑芬表示,環保署長可能會擔心過渡期的垃圾大戰無法處理,因此打算修繕台東焚化爐,「但是台東焚化爐重啟整修也需要三年,要到2022年7月才能試運轉,因此是緩不濟急、無濟於事,解決不了整備期間的處理量能。」他說,台東焚化廠重啟運轉不到幾個月後,其他縣市的焚化爐也整備好了,那又變成缺垃圾搶垃圾來燒。

林淑芬直言,反對重啟台東焚化廠不是沒有原因,未來沒有垃圾硬要焚化,就把原本可回收的資源丟到焚化爐,更可能以處理家戶垃圾為名,變相去燒事業廢棄物,「過去就有清除業者把事業廢棄物送到東部的水泥窯去燒,那未來台東焚化廠可能也會燒事業廢棄物,那才划算才有利益。」他也擔心,台東重啟後將會成為一個典範,下一個可能會換林內焚化廠,呼籲環保署跟地方政府應該要踩剎車。

綠色消費者基金會秘書長方儉直言,垃圾處理就是官商勾結,「如果更多垃圾就有更多的處理預算 ,那麼為什麼要減量?因此20年前發生垃圾大戰,讓預算無限上綱,搞出了好幾座焚化廠。」他說,焚化爐出來的底渣是有害事業廢棄物,卻因為無法處理,政府只好外包給廠商幫忙擦屁股,傾倒在河口、土壤、農田中破壞自然環境,「結果我們說了25年,政府仍是同一套錯誤的制度與思維,造成更多垃圾、更少回收、更多有害事業廢棄物,愈演愈烈。」

劉炯錫也舉日本上勝町為例,面臨垃圾處理危機時,沒有決定興建焚化爐,而是下定決心推動零廢棄,三年內將垃圾回收率增加80%,「台東環保聯盟也在台東最大的集合住宅東海國宅自費12萬改善資源回收站,培訓居民擔任環保志工,將500戶的家庭垃圾妥善分為12大類,再賣給清潔公司,約可降低20%的垃圾量,剩餘無法回收的垃圾,也能採取最適的非焚化處理技術。」他呼籲,政府應刪除5億的焚化爐經費投入循環經濟的回收系統才是治本之道。

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副總隊長林健三說,環保署仍以零廢棄全循環為推動目標,垃圾處理則尊重地方。孫文臨攝

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副總隊長林健三說,環保署仍以零廢棄全循環為推動目標,垃圾處理則尊重地方。孫文臨攝

不過,對於環保團體指控環保署以補助款要求地方政府必須選擇重啟焚化爐,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副總隊長林健三表示,環保署對於廢棄物的處理一貫尊重地方意見,「那是誤會,環保署絕對沒有用補助款作為要脅、台東縣環保局也已經澄清沒有行政上的施壓。」 他說,環保署推動多元垃圾處理並不侷限在焚化爐,在台東也有興建廚餘處理廠、健全回收管道等。

林健三坦言,零廢棄全循環是大目標,中央與地方的環保單位也都朝這個方向在努力,「但現況沒有辦法真的做到,剩下的垃圾指有兩條路,要不就是掩埋、要不就是焚化,掩埋需要土地,現在各地都已經無法騰出土地設置新的掩埋場,因此就要活化掩埋場、修整焚化爐。」

林健三也說,環保署在24座焚化爐整備過程的調度,本來就沒有把台東焚化廠算進來,「台東焚化廠主要是處理地區的垃圾,雖然每日255公噸的垃圾量最有經濟效益,但垃圾處理不能只看經濟。」他指出,假設一天只有燒100噸,可能處理費會比255噸高一點,不過仍比送到外縣市更便宜,「且台東縣議會早就通過不能把外縣市的垃圾送到台東來燒,若要燒外縣市的垃圾,需要再通過縣議會的同意才行。」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

【翻譯米糕】大家在說的RE100係蝦米?

$
0
0
整理:陳文姿(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1. RE100係蝦米?
  2. RE100的「RE」包括那些再生能源?
  3. 哪些國際大廠是RE100會員?
  4. 台灣有哪些廠商成功加入RE100?
  5. RE100的影響力有多大?
蘋果公司在新加坡的太陽能板裝置。圖片來源:Apple新聞稿
蘋果公司在新加坡的太陽能板裝置。圖片來源:Apple新聞稿

RE100係蝦米?

RE100是2014年由氣候組織(Climate Group)與CDP(前身為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碳揭露計畫)共同成立的國際倡議行動。

加入RE100的會員必須承諾在2050年以前達到100%再生能源。實際的會員平均目標是2025年前達成。會員之一的Google 則是在2017年已經達成。

RE100的「RE」包括哪些再生能源?

RE指的是renewable energy,再生能源。RE100認可的再生能源包括生質能源(含沼氣)、地熱能、太陽能、風能、水力。(參見RE100官網

哪些國際大廠是RE100會員?

RE100會員囊括全球IT龍頭Google、Facebook、蘋果、微軟。此外,家具連鎖IKEA、汽車集團BMW、花旗銀行、時尚品牌H&M與Burberry、運動品牌耐吉Nike、電子品牌SONY、玩具大廠樂高LEGO等,從印度汽車集團塔塔Tata到英國皇家財產局(Crown Estate)都是RE100會員,可說包羅萬象。

截至2019年10月初,RE100企業會員已達203家(參見RE100官網)。

台灣有哪些廠商成功加入RE100?

截至2019年10月初,台灣共有三家公司加入RE100。分別是:保健品與美容保養品大廠大江生醫(TCL)、生產「我的美麗日記」面膜的科毅研發(3dL),國際美妝品牌歐萊德(O'right),另有數家在諮詢階段。


歐萊德宣誓2025年內使用100%再生能源使用,時程領先台灣企業。圖片提供:歐萊德

RE100的影響力有多大?

根據彭博新能源金融(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BNEF)2019年初的報導,RE100會員到2030年需增購190TWh(太瓦時,10 億度電力)的再生能源,連帶在全球催生約102GW的新太陽能和風能。

最新數據則顯示,RE100的203家會員,共創了219TWh的綠電需求,相當於印尼一整個國家所需的電力。

除了會員自身需求,RE100會員更要求其產業鏈也要朝RE100前進。Apple推動其產業鏈承諾以100%潔淨能源為Apple生產就是一例。RE100會員也在購買再生能源法制未完備的國家推動制度建立,在政治、經濟上都有影響力。

未命名 - 2

已經有超過200家的企業加入RE100,承諾使用100%再生能源。圖片來源:RE100

作者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

保麗龍在日光下分解較快…幾十年到幾世紀就夠了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伍茲霍爾海洋學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WHOI)發表於《環境科學與科技通訊》的最新研究顯示,聚苯乙烯(即俗稱的保麗龍)暴露在陽光下可能在幾十年或幾世紀內降解,而非過去所以為的需要數千年。


保麗龍是海邊常見的塑膠垃圾。晁瑞光攝影。

研究主要作者、WHOI海洋化學家沃德(Collin Ward)說:「目前決策者普遍認為聚苯乙烯將永遠存在在環境中,這是決定禁用的理由之一。我們進行這項研究的動機之一是了解聚苯乙烯是否真的可以永久存在。這並不是說塑膠污染沒那麼嚴重,只是聚苯乙烯在環境中的時間可能比過去所以為的短,也可能比我們所想得更複雜。幾十年的時間仍然有機會對環境造成傷害。」

聚苯乙烯是全世界最普遍的塑膠之一。自1970年代以來,全世界海洋檢出聚苯乙烯是稀鬆平常的事。沃德說,陽光可降解塑膠並不是新聞,「看看會迅速變白的戶外塑膠遊樂場、公園長椅或草地椅就能知道。」WHOI的研究顯示,陽光不僅會導致塑膠物理分解,還會使它們化學降解成溶解性有機碳和微量的二氧化碳(其含量太低而不會影響氣候變遷)。一旦塑膠經歷了這種轉變,其原始形式就會從環境中消失,變成了全新的副產品,肉眼無法看到。沃德表示,這種轉變的機制,將是估算環境中到底存在多少塑膠的重要環節。

沃德說,過去對聚苯乙烯分解速度的估計是以一系列不同的假說為基礎。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生物降解聚苯乙烯,沒有考慮其他因素,如陽光。WHOI海洋化學家雷迪(Chris Reddy)說,這不意外。塑膠只是有機碳的一種形式,微生物的確可能「吃掉」它。只是微生物也很聰明、懂選擇,聚苯乙烯的化學結構複雜且龐大,又有環狀結構,微生物不容易分解或不值得牠們費力去分解。

「聚苯乙烯的環基結構使其很難成為微生物的目標,卻是捕捉特定頻率的陽光的理想形狀和尺寸。」沃德說,吸收能量會破壞碳鍵。

在實驗室中,研究人員用五種不同的市售聚苯乙烯產品測試陽光能否降解聚苯乙烯。他們將每一種樣本浸泡在裝著水的密封玻璃容器中,用太陽模擬器照射。太陽模擬器是一盞燈,可以模擬太陽光的頻率。接著,科學家收集水中的二氧化碳和化合物。

沃德和團隊成員用各種化學工具,包括一個房間這麼大的加速器質譜儀,追踪在二氧化碳和過濾水中的碳原子的來源。沃德說:「我們用許多種方法來做這件事,都指向相同的結果—陽光可以將聚苯乙烯分解成二氧化碳。但是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溶解在水中的其他物質發生什麼變化。」

研究還發現,用來決定聚苯乙烯顏色、彈性和其他物理特性的添加劑對分解過程有重要影響力。雷迪說:「不同的添加劑似乎能吸收不同頻率的陽光,這會影響塑膠分解的速度。」

科學家們認為,在北緯0°至50°(從赤道到加拿大南部邊界),分解過程需要數十年,要完全氧化為二氧化碳則需要幾個世紀的時間。

由於聚苯乙烯對環境的影響,哥斯大黎加總統阿瓦拉多(Carlos Alvarado)今年稍早宣布全面禁用聚苯乙烯,禁令於2021年生效,「不只我們的思維需要改變,行動也是」,才能保護自然和人類的健康。

參考資料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民間考評前瞻水環境 三縣市抱回「爛蘋果」獎

$
0
0
整理:鄒敏惠(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行政院「前瞻基礎建設」舉債編列2507億改善水環境,能否達成預期成效,首次的民間考評結果揭曉,第一批評選的23件中只有六件拿到正分,有五件拿負分,分別為新北市、苗栗縣及台中市的計畫。

由台灣河溪網及數十個民間團體共同發起,從工程完工狀況追蹤計畫績效,自7月啟動實地勘查,針對今年6月前第一批完工的全國水環境改善計劃場址,以「生態功能改善」、「社會功能」、「計畫執行程序」、「設計」等四個面向的評分標準,選出民間眼中的「金蘋果獎」與「爛蘋果獎」,並於15日記者會上公布結果。

台灣河溪網與地方民間團體共同現勘。圖片提供:台灣河溪網
台灣河溪網與地方民間團體共同現勘。圖片提供:台灣河溪網

金蘋果獎:台中黎明溝、新北老梅漁港

被民間共同選為有指標性示範功能的金蘋果計畫之一,是台中市的「黎明溝水環境改善計畫」,該計畫除了同時兼顧水質改善、水岸環境美質、親水設計、生物棲地改善,也具備相當程度之公民參與精神。此外,新北市北海岸的「老梅漁港水環境營造改善」、「中角漁港水環境營造改善」、以及「已廢置永興漁港水環境營造改善」等三項計畫因為拆除不使用之碼頭水泥設施,有助於回復海岸自然地景與生態功能,也被列為金蘋果計畫。

台中市「黎明溝水環境改善計畫」。圖片提供:台灣河溪網
台中市「黎明溝水環境改善計畫」。圖片提供:台灣河溪網

爛蘋果獎:台中南勢溪、苗栗大安溪、新北大漢溪等

至於爛蘋果獎則頒給總分得到負分的五個計畫,包括台中市「南勢溪環境營造」、苗栗縣「大安溪生態景觀改善」、新北市「碧潭堰上游至烏來沿線亮點營造」、新北市「大漢溪左岸鳶山堰上游段休憩廊道營造」、以及新北市「浮州河濱環境營造」,這些爛蘋果計畫以生態環境劣化的代價,換取效果非常有限的遊憩功能。

其中,「南勢溪環境營造」以及「大安溪生態景觀改善」兩計畫的總分遠遠低於其它三件負分計畫,可說是「最爛蘋果」;其規劃設計無視於既存之水環境生態,無謂且過度之工程嚴重破壞原有的生物棲地,甚至不當施工造成水質惡化及親水安全疑慮。

苗栗縣「大安溪生態景觀改善」。圖片提供:台灣河溪網
苗栗縣「大安溪生態景觀改善」。圖片提供:台灣河溪網

前瞻水環境承諾的原則跳票 市府代表也難答

納入評選的水環境計畫總共有23處,均為2017年核准、2019年6月前完工的「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第一批計畫。翻開「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核定本,當初所應允的「生態檢核」、「資訊公開」、「民眾參與」三個原則是否落實?逐一檢視後發現確實多有疏漏。

根據此次評選結果,第一期23個完工案件中,有19個在「生態檢核」都抱鴨蛋;有16個在公民參與部分掛零。

台灣河溪網表示,評選行動完全利用網路上可得之公開書面資料,到完工現場逐一勘查,並進行與書面資料比對。台灣河溪網的夥伴每到一個縣市必事先公開行程,並邀請在地NPO團體一同參與現勘與評分。

為避免淪為片面事實,主辦單位還特別召開一場評審會議,針對被評為負分的三個縣市,邀請其水利局及水利署代表到場說明。據本報報導,新北市與台中市都派員參加,僅苗栗縣缺席。

會中,針對透水性鋪面不足的問題,新北市代表坦言有困難,「這是必須兩難權衡的選擇。」而面對南勢溪的負分評比,台中市政府代表則沒有多做回應。

台灣河溪網召集人廖桂賢。孫文臨攝。
台灣河溪網召集人廖桂賢。孫文臨攝。

「評分的重點不在於批判,而在於溝通。」台灣河溪網召集人廖桂賢指出,金蘋果與爛蘋果獎的評選,是全國水網聚焦事實、以結果理性論成敗的共同行動。

台灣河溪網呼籲,水利署應面對以上普遍性的問題現象,痛加改革前瞻相關的政策及行政程序機制。接下來,台灣河溪網將根據此次執行評選經驗,進行全國培力,鼓勵更多在地民間團體起而參與監督前瞻水環境建設,在未來持續進行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的「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的金蘋果與爛蘋果獎。

水利署16日發布新聞稿回應,已於2018年5月31日及2019年6月14日陸續修正作業規定,明確規範生態檢核、公民參與及資訊公開等作業,未來也將持續滾動檢討。

作者

鄒敏惠

Another world is possible. 

洪申翰/現在不缺電 是靠核二跟火力全開用肺來換到的?

$
0
0
文:洪申翰(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

現在不缺電是靠核二跟火力全開用肺來換到的?

核電陣營跟國民黨在前幾年不斷的打非核政策一定會造成缺電,結果,從去年中,電力供需回穩成為難以否認的事實後,接下來又開始似是而非的惡意歸因,面對這些扭曲,我們沒有別的辦法,我們只好要不停的說,不停的談。

確實很多人也會問,從原本兩三年前供需緊繃變到現在所謂「備轉穩定在10%以上」的不缺電,原因是什麼?要好好討論問題,我們就只能從事實開始著手:

1.兩三年前的電力緊繃,主要是夏日午間尖峰緊繃。

2.我們從沒發生過發電量比用電量少的狀況,所謂的緊繃,指的是保持閒置狀態(不發電狀態),來因應意外狀況發生時(用電突然增加或是發電中的機組突然故障),可以馬上上場救援發電的機組不夠多,簡單說,就像口袋裡留一些錢先不用,以備突然收入減少或是開支增加的不時之需。如果口袋留的錢太少,你總是會在生活發生意外時有所擔憂。

所以,為什麼現在已經不緊繃不缺電了呢?

1.太陽光電在光強的時候發電效率高,是因應午後尖鋒用電最好的做法,而這三年來,太陽光電增加的發電量與裝置量,是馬政府八年累積的三倍,你沒看錯,等於是在三年內,就在夏日午後用電尖峰時,多出一個核二的發電能力。這當然大大舒緩之前尖峰用電緊繃的問題。

2.之前幾個在國民黨時代工期不斷延遲的燃氣跟超超臨界燃煤機組(比舊式燃煤機組排放少很多),這段時間陸續上線或被逼加快速度提前上線,這也讓更老舊的燃煤、更髒的燃煤或燃油機組(比方說 中火、興達跟協和)可以大幅減少發電,保持在不發電的備用狀態,減少排污排碳。(這也是為何這個夏天中火可以保持暫停兩部機組,而秋冬空污季中火跟興達可以停更多,處在閒置備用狀態就好。)

所以,短期用乾淨一些火力機組(但還是有污染沒錯)與再生能源,去取代最舊最髒的燃煤跟燃油機組,來減少空污的排放,這叫做「火力全開用肺來換」?

有人會說,這是現在,那運轉中的核二核三到期陸續除役後呢?接下來,離岸風電、更多的光電與一些燃氣機組會再進場,因此,過去擔心的午後尖峰吃緊問題,還可保持在很有餘裕的狀況,即便老舊核電與燃煤電廠會陸續退場。

至於核二呢?其實一句話就講完了,核二的法定除役時間是2021年,不要用語焉不詳的方式,講得好像核二被延役了,或是除役後為了就急再開來用,這是刻意的誤導。再多講一點,能源政策是一個「政策」,本來就有落實的期程,少數政客刻意忽略期程問題,講成不馬上全關就是跳票,這真的是在污辱自己的智商。

能源轉型走到當下,我們確實存在很多挑戰,很多部分在執行上也都還有或大或小的問題,但之所以要不斷地把上述這些講清楚,也許有人會說這是在為民進黨政府說話,但我想說的是,如果這個社會與政治環境一直糾纏在這些已經被處理的問題上,甚至去抵消公務機關、產業或民間在這段過渡時期的努力,那我們更沒有條件聚焦在下一階段的複雜議題,去處理真正該花心力與資源的問題,或在真正的錯誤上做出修正。

這幾天幾個主流媒體做了不少很有價值的能源轉型專題報導,不論這些媒體過去的立場跟我自己是否相同,但我們確實應該把關注放在這些真實而有未來需求的命題上,不然我們無法前進。

最後,我還是想再說一次,全台灣最恐懼「不缺電」的,就是核電幫跟只想絆住台灣社會往前轉型的(部分)國民黨人。謝謝。

※ 轉載自作者臉書,寫於2019/10/15


大數據:全球1/3碳排放 來自這20間公司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衛報》9日揭露,現今全世界所有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三分之一,與20家開發全球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化石燃料公司直接相關

美國氣候問責研究所(Climate Accountability Institute)的新資料說明了這些國營和跨國公司如何導致氣候危機,威脅人類未來,而且明知道該產業有災難性影響力,仍繼續擴大他們的事業。

衛報「污染者專案」與氣候問責研究所合作推出調查報導。截圖自報導畫面

氣候問責研究所是研究大型石油公司與氣候危機的權威機構。來自該機構的學者希德(Richard Heede)評估了自1965年以來,全球公司開採化石燃料以及這些燃料隨後造成的排放。選擇1965年為起點的原因是,此時化石燃料對環境的影響已為業界領袖和政界人士所知。

1965年起,排名前20名的公司貢獻了全球能源相關二氧化碳和甲烷的35%,總計4,80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GtCO2e)。

20間公司包括私營企業,如雪佛龍、埃克森美孚,英國石油和殼牌等家喻戶曉的公司,和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等國營企業。

雪佛龍在八間私營企業中位居第一,緊追在後的是埃克森美孚、英國石油和殼牌。自1965年以來,這四間公司全球業務的總碳排佔全球碳排的10%以上。

20間公司中12間是國營企業,開採量佔同期排放總量的20%。領先的國營企業是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光這一間的碳排就佔全球總量的4.38%。

全球頂尖的氣候科學家之一曼恩(Michael Mann)表示,這些資料顯示化石燃料公司的影響力,他呼籲政界人士在12月智利氣候談判上用緊急手段來控制其活動。「氣候危機帶來的巨大悲劇是,70.5億人必須承受地球劣化的苦果,讓幾十個製造污染的財團繼續賺取破紀錄的利潤。我們允許這種情況發生,就是政治制度的重大道德失敗。」

這份全球污染者清單使用公司報告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年產量,並計算從開採到最終使用的整個供應鏈,這些燃料共排放多少碳和甲烷到大氣中。

研究發現,前20名氣候污染者的排放量中,有90%來自其產品的使用,如汽油、噴射燃料、天然氣和動力煤。10%來自開採、精煉和運輸成品燃料。


一家營運中的燃煤電廠。照片來源:Emilian Robert Vicol/Pixabay免費圖庫

《衛報》聯繫污染者名單所列出的20間公司,只有7間回答問題。有些公司認為他們不應直接對消費者使用石油、天然氣或煤炭的方式負責。有些公司不認同化石燃料對環境的影響最早可追溯到1950年代末,或不認為產業有合力要拖延氣候行動。

最明確的說法包括他們接受大氣科學的結論,有些企業聲稱支持《巴黎協定》設定的目標,減少排放並將全球溫度上升保持在比工業化前水平高1.5°C。

所有回應都表示他們正在努力投資再生或低碳能源,而且化石燃料公司在因應氣候危機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中國石油(PetroChina)表示,該公司與前身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China National Petroleum)是不同公司,因此無法影響其歷史排放量,也不對此承擔任何責任。這裡有各公司的完整回覆。

化石燃料公司生產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排放影響巨大。根據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弗魯姆霍夫(Peter Frumhoff)在2017年發表的研究,1880年至2010年全球升溫幅度的一半和海平面上升幅度的三分之一,來自全球90大工業碳生產商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量。

1965年11月,時任美國總統詹森(Lyndon Johnson)發布了一份由總統科學諮詢委員會環境污染小組撰寫的報告,其中列出了持續生產化石燃料對全球暖化的可能影響。

同年,美國石油學會(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主席在年度聚會上說:「(總統報告)最重要預測之一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燃燒正在排放二氧化碳到地球大氣中。照這個速度,到了2000年,熱量平衡將被修改,可能引起氣候變遷,超出地方甚至國家所能控制的範圍。」

希德說:「自1950年代後期以來,這些公司和產業協會明知道繼續使用他們的產品會帶來氣候變遷的威脅,卻刻意忽略這個問題。」

這份研究的目的是追究那些對碳排放應負最大責任的公司,並使公眾和政治辯論不再只關注個人責任。聯合國曾於2018年發出警告,全世界只有12年的時間來避免全球暖化失控的最嚴重後果,並將升溫控制在1.5°C。

研究顯示,許多榜上有名的公司是全球家喻戶曉的私人企業,他們花費數十億英鎊遊說政府,並自稱對環境負責。

參考資料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敲響金鐘 《農村的遠見》走遍世界 第二季回看台灣「永恆的米鄉」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報導

「節目叫做農村的遠見,我們真的認為台灣太沒有遠見了。」導演劉嵩站在金鐘獎的舞台上如是說。

《農村的遠見》耗時將近三年的時間,走遍德國、荷蘭、美國、日本、印尼等地,回台又歷經了兩年多的後製,如今第二季即將開播,透過影像將世界各國農村的典範案例展是在觀眾面前,希望開啟農村永續發展更豐富也更具遠見的想像。劉嵩坦言,「不要說別人,就連我自己也是在開始拍攝這部紀錄片之後,才知道原來台灣現在對農村的剝削,在土地上種植鋼筋、工廠、別墅是多麼的瘋狂。」

該系列的最後一集把觀點帶回到台灣,拍攝「永恆的米鄉」台東池上,公視董事長陳郁秀說,劉嵩對於人、土地、生活、文化細膩而深刻的了解,透過《農村的遠見》把那份對自己的啟發也帶給觀眾,讓我們理解到農村如何保持傳統、持續創新、邁向未來,「金鐘導演可不是隨便拿到的。」

《農村的遠見》第二季將於11月12日開播,今(16日)於府中15舉行首映會。孫文臨攝

《農村的遠見》第二季將於11月12日開播,16日於府中15舉行首映會。孫文臨攝

耗時五年走遍美、德、日、荷、印  回看台灣  看見米鄉的遠見

劉嵩導演,畢業於英國倫敦國際電影學院,曾在美國參與過國家地理、HBO等頻道執行紀錄片的工作,曾製作過《城市的身世》、《城市的遠見》、《對焦國寶》等電視紀錄片,更以《城市的身世》、《我們的故鄉.我們的故事》、《福爾摩沙的指環》三度拿下金鐘獎非戲劇類最佳導演獎,《農村的遠見》已經是他第四次得獎。也難怪《農村的遠見》第二季首映會上,主持人會開玩笑地說,「之所以把《農村的遠見》分為兩季播出,是因為能抱回兩座金鐘獎。」

不過,劉嵩說,事實上《農村的遠見》之所以分為兩季,是因為製作真的不容易,耗時三年走遍各國拍攝,「回台以後一年只能剪五集,這麼緩慢的效率也只有公視能等得下去。」他有感而發得說,其實做紀錄片跟做農村發展一樣,「他們因為有遠見,且能夠堅持,才能看到現在的成果,那些都是在20、30年前沒有人知道的事情,我們是拍下了他們當時的遠見。」

《農村的遠見》第一季走過印尼峇里島的蘇巴克、德國懷楊鄉、荷蘭綠心、日本MOA的自然農法到美國納帕河谷的精緻農業,而第二季則從德國的史瓦比谷的黃昏產業開始、到復育鳥類日本豐岡市、荷蘭與德國邊境的VENLO市與有機食農文化發源地的美國舊金山。

《農村的遠見》導演劉嵩希望透過紀錄片拓展台灣對於土地與農村的視野。孫文臨攝

《農村的遠見》導演劉嵩,希望透過紀錄片拓展台灣對於土地與農村的視野。孫文臨攝

劉嵩進一步說明,荷蘭是一個小國家,卻是世界第二的農產輸出國,因此數十年前就努力思考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永續發展,而美國舊金山的嬉皮文化帶來了健康有機的飲食文化,連結農地與餐桌,有機的餐廳需要有一塊自己的田來種植食材,「這些地方有各地不同的自然環境、文化人情,然而都同樣關注土地的價值與永續的議題。」

而整個系列的最後一集則回到台灣,在台東池上看見了永恆的米鄉,劉嵩說,「雖然台灣的發展讓人民食、農脫離了很多年,但是這些土地與環境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他說,農地問題很複雜,有許多不同的面相,「從這些案例回到台灣,不只是作借鏡或是參考,而是要啟發觀眾對於土地與農村的想像。」

《農村的遠見》第一季獲得金鐘獎非戲劇類導演獎肯定。孫文臨攝

《農村的遠見》第一季獲得金鐘獎非戲劇類導演獎肯定。孫文臨攝

劉嵩:一個國家是不是先進國家,不是看城市發展,而是對待農村的方式

談起金鐘得獎的一席話,劉嵩表示,從二十多年前拍攝《城市的遠見》時,就看到台灣經常缺乏長遠的規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規劃得很混亂,這不需要多專業的人都能感受到。」他說,原本《城市的遠見》要拍攝第二季,然而合作多年的林盛豐老師告訴他,台灣的農地有更迫切的危機。

「多年來不停得剝削我們的土地,把不要的東西往農村丟,缺乏土地的時候就跟農村要。」劉嵩說,原先自己對農村問題不真的了解,不懂為何不能任意買賣、開發,「當我到德國拍攝時跟當地人分享台灣農地現在有工廠、豪華農舍的狀況,他們問我『你們是瘋了嗎?』」那時候才體會到,原來包含自己在內的台灣社會,對農村的想像是如此貧乏。

劉嵩認為,看待一個國家是不是先進國家,不是看城市都會有多麼繁華便利,而是看他們對待農村的方式,「台灣之所以是一個美麗寶島,當然不是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的高樓大廈,也不是台積電或鴻海的經濟,而是因為得天獨厚的美麗環境。」他說,農村是都市與自然間的屏障與介面,「若農村消失了,城市就要會直接破壞大自然,而我們對土地的所作所為,通常是數百年都無法恢復的傷害。」

公視_農村的遠見_第二季_臺東縣 池上鄉 永恆的米鄉_DSC07277 low

《農村的遠見》劇照。公共電視提供

有別於過往紀錄片以「破壞」為觀點,《農村的遠見》系列拍攝下的多是正面的案例,劉嵩就說,花了那麼多的力氣和資源,不想只是用錯誤的案例來警告大眾說如果這麼做就會造成這樣的後果,「事實上後果也已經發生了,我希望用成功的案例告訴大家,改為這樣做的話會有什麼收穫。」

以池上為例,25年前曾發生「電線杆事件」,在鄉長與其他農民的努力溝通下,才保持了農村原本的樣貌,劉嵩說,他們確立了土地、水稻、生活、觀光的重要順序,才沒有讓農村的發展惡化,「這個共識是鄉公所、農會、米廠、農民缺一不可互相合作才能維繫。」

此外,劉嵩也說,在池上看不太到休耕閒置的田,維持了農村的生機,「但飯店、旅館,還是有很多手想要伸進來,採訪的過程也感受到他們的擔憂。」他表示,農民說希望大家到池上感受農村的美好,「因為唯有大家都體認到農村的珍貴,他才能永續的維持下去,否則挑戰會持續存在。」

談到農村與農業,劉嵩表示,農民其實是最有智慧、最有能力的一群人,「要承襲傳統的農法、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抵抗財團炒地皮的利誘、又要面臨農地一塊一塊變成污染工廠的現實,而且他們從來不能問為什麼。」他說,農民不只餵飽了人們,也教育了人們。

公視_農村的遠見_第二季_臺東縣 池上鄉 永恆的米鄉_Still089 low

《農村的遠見》劇照。公共電視提供

劉嵩表示,《農村的遠見》共有十集,製作團隊希望讓每一集都能單獨來看,「未必要按照順序串聯在一起,因此我們每次拍攝的前期準備與學習,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與心力。」他也擔心會有錯誤的訊息,拍下沒有遠見的事情,所以反覆學習的過程漫長而艱辛,「因為太辛苦了,農村系列就到此告一段落。」

但熱愛挑戰新題材與新事物的劉嵩可不是就此休息,他已經開始著手下一個作品的準備與功課,「暫名為南國啟示錄,預計有六個的東南亞城市,拍攝他們地方保存文化與歷史的故事。」他說,台灣這幾年在經濟上南進,然而對於東南亞國家的認識卻沒有跟上,希望透過紀錄片增加台灣觀眾的南亞視野。

投身台灣電視紀錄片三十多年的劉嵩,持續用他炯炯有神的視野,帶領觀眾領略不同的國際觀點,他謙虛地說,是因為這些被拍攝的人、物、事感動了他,他才能感動觀眾,然而,或許是他細膩而敏銳的洞察,才讓影響帶給了觀眾更多啟發,陳郁秀董事長就說,「我會一直緊緊盯著他,拍出第三個、第四個系列,讓台灣的觀眾持續看到這麼優秀的好作品。」

《農村的遠見》製作團隊造訪德國、荷蘭、美國、日本,借鏡這些國家的農村發展,期待開啟國人對農村的想像與視野。第一季正熱烈重播中,第二季將自11月12日起每週二晚上十點於公共電視播出,「公視+」OTT影音平台同步上架。
11月12日《日本豐岡市-東方白鸛的天空》
11月19日《荷蘭芬洛綠港-農業新創園區》
11月26日《德國施瓦本山谷-美麗諾羊的山谷》
12月  3日《美國舊金山-有機生活美學》
12月10日《台灣台東縣池上鄉-永恆的米鄉》
*府中15也將於2020年1月3日舉辦《台灣台東縣池上鄉-永恆的米鄉》免費放映。

作者

孫文臨

又名小鹿,經常把筆搬來搬去,喜歡潛水、爬山、旅行、音樂、文學、電影、煮咖哩、吃甜點...族繁不及備載。身而為人有點抱歉,也以鹿刻Luke為名寫字,努力辨識海中每一滴水的真名。

「還有10億人沒坐過飛機」 北京新機場與中國的綠色交通思路

$
0
0
文:馮灝(中外對話研究員)
大興機場的建設在滿足人們日漸增長的出行需求的同時,是否會帶來新增碳排放 ?馮灝撰文分析。
航站樓內的大興機場全貌模型。圖片來源:Alamy
航站樓內的大興機場全貌模型。圖片來源:Alamy

在十一國慶前夕,建造四年多的北京新機場——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入運營,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這座全亞洲最大的國際機場位於首都北京的南部,由已故伊拉克裔英國建築師紮哈·哈迪德設計,被《衛報》評選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大興機場的建設背後是北京近些年面臨的航空需求的高速增長和現有機場過度飽和等問題。不僅在北京,中國多個大中型城市的機場建設在近些年紛紛加速,滿足人們的交通需求的同時,也帶來了碳排放增加等環境擔憂。

遲來的「雙機場」

按照規劃,大興機場將在2021年和2025年分別實現旅客輸送量4500萬和7200萬人次的建設投運目標,與北京原有的首都機場一起實現雙機場並行。在國際上,與北京體量相當的大都市倫敦、紐約、巴黎、東京等城市都是雙機場或多機場並行。

大興機場快速建設的背後是首都機場近年來逐漸飽和的現實。2018年奧運會前夕,隨著第三航站樓的投入運營,首都機場的旅客輸送量從十年前的5300萬人次突破到了1億人次

幾經擴建,北京首都機場依然無法滿足高速增長的客運需求。數據顯示,首都機場每天約有300個飛行架次無法安排。根據即時航班資訊資料網站Flightstats 2015年對全球188個大中型機場離港航班準點率的排名,首都機場以不到64%的準點率排名第161,延誤率高可以部份歸咎於機場的超負荷運轉。

據測算,北京地區航空客運需求量2020年為1.4億人次,2025年為1.7億人次,2040年為2.35億人次,中國民航大學航空運輸經濟研究所所長李曉津表示,「首都機場的擴容能力實在有限,而新機場是更好的解決辦法」。

大興機場的建設使北京在首都機場三條跑道的基礎上多出四條跑道。其每小時起降飛機提高到了141架次,也超過了首都機場的110架,並且其設計允許飛機在能見度更低的情況下降落。隨著大興機場的開通,首都機場超負荷運轉的狀況也有望改善(從130%降至110%左右)。

習近平出席大興國際機場投運儀式。圖片來源:Almay
習近平出席大興國際機場啟用儀式。圖片來源:Almay

機場經濟

除了機場自身的投資回報率之外,新機場建設對於區域經濟的貢獻也被重視。新機場所在的大興位於北京南部,經濟發展長久以來滯後於北京其它區域,被認為是北京城市發展中的一塊「窪地」。與大興毗鄰的河北北部經濟發展狀況更不容樂觀,不僅人均收入低,基礎設施投入、社會發展等方面都與北京、天津差距巨大。而「打造國際一流航空樞紐」在2016年成為「京津冀」區域解決經濟失衡的重點工作之一。

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大興機場配套了更為完整的公共交通設施,以連結河北省廊坊市和雄安新區等地的戰略目的;此外,在北京市發改委專門強調,「積極推動北京、河北兩地共建共管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

根據航空運輸行動小組(ATAG)最新報告,全球而言,航空運輸業除了提供直接就業機會外,還通過航空運輸催生的貨物和服務供應鏈條、航空旅遊業等創造出額外就業,比例達一比五左右。

李曉津認為,機場作為公共基礎設施,會集聚人流、物流和資金流,尤其是對於京南、冀北這樣的發展窪地,大興機場的建設有望幫助其實現一個新的跨越。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發展策劃研究所副所長彭劍波認為,圍繞新機場建立起來的臨空經濟區,會為北京南部地區包括廊坊帶來大概14.4萬個區域性就業,對周邊的產業發展也會帶來巨大的帶動效應。

建設中的大興機場,攝於2019年4月。圖片來源:Alamy
建設中的大興機場,攝於2019年4月。圖片來源:Alamy

鎖定碳排放?

儘管機場建設具有明顯的實際需求和經濟發展考量,但大興機場的開通發生在了國際上對於新機場建設爭議叢生的「敏感時間」。倫敦希思洛機場擴容爭議已持續十多年。2019年3月,環境保護團體更是為了反對新跑道擴建組織了一系列的抗議活動。英國西約克郡里茲布拉德福德國際機場的擴建計畫也被認為與該市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不一致。研究人員認為,到2030年,該機場擴張計畫將導致每年機場乘客數量翻一番,僅僅是航班的排放量就超過該市2030年擬定的碳排放目標的兩倍多。

瑞典的青年氣候活動家葛莉塔·桑柏格更是將航空排放作為其氣候宣導的重點目標。瑞典語中甚至出現了「搭機羞愧(flygskam)」等全新詞彙。

全球航空載客量走勢圖(1970年到2018年),資料來源:世界銀行

目前,空中交通的排放量約占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3%,比例不大但是增長迅速。據國際民用航空組織預測,若以5%的年增速估計,到2050年,航空業的排放量可能消耗1.5℃目標碳預算的1/4,這還是在僅考慮二氧化碳的情況下。

新機場往往意味著更多、更便宜的航線,會增加人們的出行意願,進而刺激更多的航線。從控制全球碳排放的角度而言,陷入一場基礎建設供給誘發需求增加、需求增加再促進交通基礎建設的惡性循環。

早在2013年,就有專家在中外對話撰文呼籲「中國無需再建新機場」,認為新建機場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堪憂,應該花更多精力將不同的交通運輸網路整合起來。

「十億人沒有坐過飛機」

航空業減排已經排上國際氣候議事日程。國際民航組織提出了碳減排計畫,其核心目標是通過燃料和飛機技術的進步、以及更加高效的航線設計,在2020年前後實現碳排放增長為零的核心目標。

佔據全球航空客運市場9.5%的中國對該目標多次表示反對,認為其「缺乏科學依據、公平和可行性」。中國認為已開發國家的國際航空活動已經達到排放峰值,而開發中國家應該有足夠的空間來發展和增長其航空業活動。

中國(藍線)和美國(綠線)的航空載客量對比(1970年到2018年),資料來源:世界銀行

雖然近年來中國的航空業增長迅速,但中國民航的發展歷程還相當短。在美國航空業迅速發展的60年代,中國國內航線還不到50條,直到90年代,普通市民才可以通過身份證購買機票,此前都需要工作單位開具介紹信根據統計,儘管今天的中國有大量輸送量嚴重不足的小機場,但有約10億人還沒有坐過飛機,輸送量集中的機場已面臨飽和。

李曉津認為,目前航空需求的增速相比於機場規劃設計時(2010~2015)確有所放緩,規劃設計可能略有超前,但是他同時也認為,民航建設作為基礎設施,需要這種適度的超前。

李曉津說,「從過去40年的經驗來看,隨著徵地和人工成本越來越高,適度超前可以節約很多的資金和精力」。

空鐵聯運的低碳可能

隨著機場建設被釋放的中國航空運力是否會抵消高速鐵路的碳減排效應

在中國,高鐵對於航空已經完成了一些事實性替代。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濟南五座城市之間曾經是民航的黃金線路,每兩座城市之間每天都有大量航班,但在高鐵開通之後,天津到南京全線停航,天津到上海由之前的每天40班迅速降到每天十班,其他航線也有類似降幅。

國際航空業普遍認為,高鐵在150~800公里的旅行距離中具有絕對競爭力,而根據世界銀行最新公佈的報告,由於中國高鐵速度和服務頻次都很高,其競爭力可以達到1200公里以內。

航空與高鐵之間更好的接續與合作也將為乘客的低碳選擇提供可能的便利。由於大型國際機場是國際航班的進出口,一些短途的國內航空線路往往是為去大型機場轉乘國際航班而設。與大興機場相配套的新機場快線、京雄鐵路、廊涿城際鐵路三條軌道交通,為方便乘客出行的同時也為乘客提供了低碳出入機場的新機會。

面對新機場會刺激更多人產生航空出行需求這個問題,李曉津表示,當前中國綠色交通發展的主要思路還是發展先於綠色,以滿足和促進市場需求作為主要目標,在此上儘量減少對於環境的影響,而不是為了綠色而抑制發展。

從中國全國來看,熱門地的機場建設仍熱火朝天。按照「十三五」規劃,「十三五」期間(2016~2020年)中國續建、新建的機場數量將達到74個,其中,成都、青島、廈門、大連等機場正在擴建,而廣州新機場和三亞新機場也已擺上議事日程。

歐盟執委會副主席被提名人 力挺2030碳排降50%目標

$
0
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即將執掌歐洲氣候政策的歐盟執委會副主席被提名人蒂默曼斯(Frans Timmermans)8日向歐洲議會表示,2030年至少必須減少碳排55%,如果新執委會不認為有這個必要,他會「感到非常驚訝」。

蒂默曼斯說,要達成這個目標並在205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所有歐洲政策的制定都必須將對氣候的影響納入考量。


歐洲議會就執委會副主席被提名人蒂默曼斯(Frans Timmermans)舉行任命聽證會。照片來源:歐洲議會

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當選人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為提高氣候行動的優先性,已提名現任歐盟執委會委員、前荷蘭外長蒂默曼斯擔任副主席,賦予他在未來五年內制定出「歐盟綠色新政」(European green deal)的重大任務。

蒂默曼斯8日在史特拉斯堡一場歐洲議會舉行的任命聽證會中,提出了「新政」的藍圖,範圍涵蓋減排、空氣品質、水質、農藥、微塑膠、糧食生產、生物多樣性、能源效率和交通運輸。蒂默曼斯說,如此能「改善生活」,同時使歐盟往脫碳前進。「只有所有歐洲人都參與,綠色新政才能成功。公平必須是所有政策的核心。」蒂默曼斯表示。


蒂默曼斯資料畫面。照片來源:歐洲社會黨(CC BY-NC-SA 2.0)

主持聽證會的歐洲議會環境委員會主席、法國中間派議員坎芬(Pascal Canfin)說,蒂默曼斯將負責歐盟三分之二的預算。

根據歐盟執委會政策,歐盟目前的2030年目標是將排放量減少40%,且有望表現超過其目標。根據《巴黎協定》,包括歐盟在內的各國政府,將在明年年底之前更新其2030年氣候計畫。

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提出了將歐盟2030年目標提高到50%的兩步驟方法,在其他主要排放國的配合之下,還可能在2021年提高到55%。

荷蘭綠黨歐洲議會議員埃卡特(Bas Eickhout)堅持認為兩步驟方法需時太久,施壓蒂默曼斯將目標直接提高到55%。蒂默曼斯說,這是「一個好想法,但是從50%提高到55%必須採取一些非常艱難的額外措施,委員會必須進行分析和研判可行性。」

非政府組織歐洲氣候行動網(Climate Action Network Europe)成員則認為,在明年氣候談判之前宣布新目標「成員國可能難以及時批准」且「進而影響歐盟在全球的領導地位」。

蒂默曼斯表示,他準備將歐盟的排放交易計畫(Emissions Trading Scheme,ETS)擴展到航運等其他產業,提議「在全歐洲進行大規模的植樹造林計畫」,並承諾為明年的生物多樣性締約國大會做好充分準備,以加強氣候外交。

進步派議員對蒂默曼斯的談話表示肯定。社會與民主進步聯盟(D&G)表示,蒂默曼斯能「確保歐盟實現公民所期望的綠色新政」。

綠黨對蒂默曼斯的氣候行動承諾表示歡迎,但提醒綠色新政可能會繼續存在「一系列無約束力的策略」,並呼籲在淘汰化石燃料和農業方面更加明確。

保守派歐洲人民黨(EPP)德國籍議員里斯(Peter Liese)表示,EPP「對農業和航空業的弱點不完全滿意」。

聽證會上可看出部分右派議員對綠色新政缺乏共識。保守黨和改革派捷克籍議員馮德拉(Alexander Vondra)表示:「綠色新政要我們付出的代價超出了我們社會所能承受,」並強調其成本將嚴重影響中低收入家庭。

右派聯盟的義大利議員薩登(Silvia Sardone)批評綠色新政草案「難以實現且充滿意識形態」,歐盟直委會是在浪費時間「重新造輪胎」。

參考資料

作者

姜唯

如果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如果能為孩子實現一個願望,那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林大利

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小鳥和棲地是主要的研究對象。是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探索世界的美德。

物聯網、大數據、對內收碳稅 數位創新+雄心 微軟能源轉型不落人後

$
0
0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報導

使用100%再生能源正夯,Google在台創下採購綠電先例,Apple推出組裝使用100%綠電的iPhone11。微軟(Microsoft)也不落人後,2014年達到100%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後,仍不斷採購再生能源。2018年,一舉買下維吉尼亞兩座新建太陽能電廠共315MW的綠電,創下美國企業最大、也是微軟最大的太陽能綠電交易紀錄。

公司買綠電,各部門也要配合減碳。微軟自2012年起就在公司內部實施「碳稅」,每個事業部門都要為排碳付費、跟人事費等一樣加在部門運維成本上;不僅如此,2019年微軟總裁史密斯(Brad Smith)宣布將公司的碳稅直接翻倍,來到每公噸15美金。所收取的費用則被用在碳中和,並採用更高科技的減碳方案上。

不僅向光電場、風場買綠電,微軟近年積極將專長的IoT(物聯網)、大數據、AI(人工智慧)等技術運用在再生能源電廠上,來改善發電的穩定性、電網可靠度,及風機的監控與維修上。算是另一門生意,也是對再生能源進展的貢獻。

無標題

微軟的綠電地圖。照片來源:微軟官網

資料中心耗電大 新建需滿足100%綠電 

當台灣政府要求用電大戶必須採用綠電,而大戶避之唯恐不及時,台灣微軟物聯網亞太創新中心總經理葉怡君卻大方告訴大家,微軟也是用電大戶。

他解釋,除了全球12萬員工、191個分公司使用的電力,一般民眾使用微軟軟體,如office 365、或是連接雲端資料,也都會連接到資料處理中心(Data Center)。微軟有上百個資料中心,百萬台的伺服器24小時運作,這些都在耗電。此外,微軟也有surface、xbox等硬體,供應商減碳也是微軟承諾的一環。

微軟也是全球100%再生能源倡議RE100的會員,在2014年公司的運作就已經100%使用再生能源,不過隨著公司的擴充,採購綠電的腳步並未停止。在無綠電可買的地區,微軟以採購再生能源憑證取代。在有綠電可買的地區,則偏好透過簽訂採購合約的方式買入綠電,這種方式更能帶動新電廠入場。微軟旗下再生能源已超過1.5GW,荷蘭、美國、新加坡都有投資,橫跨三大洲。

針對耗電量大的資料處理中心,微軟則排定2035年則要達成70%再生能源的目標。原本預計在2020年達到60%的階段性目標,但進度已經超前,預計今年底達標。

今年七月,微軟宣布在亞利桑那新建資料中心。葉怡君指出,達標並不容易,微軟仍在快速成長,也有新建資料中心的需求,台灣也被納入評估,但新建資料中心一定要100%再生能源,這都需要更全面考量。

THIS-FirstSolar_DSC8023_Series6-1024x678

微軟採購太陽光電示意照片。圖片來源:First Solar, Inc/微軟官網

運用IoT與大數據 再生能源電廠再提升

事實上,為了提供亞利桑那州資料中心的100%綠電,微軟不僅向當地的太陽能廠預購150MW的綠能,更進一步提供結合了IoT與資料庫功能的智慧雲(intelligent cloud services)服務,讓該廠的運維效率再提升。這也是微軟近年積極進行的事情。

葉怡君指出,IoT跟AI可以用在再生能源電廠的發電預測、改善電網的可靠度、風機的監控、甚至提前預測維修。風力跟太陽能的預測比較困難,如何建立預測模型、並結合儲能,是目前的課題。在國內,微軟已經與工研院合作,將遠端監控的技術用在風電維修智能化。國外則與挪威Agder Energi、西門子、全球離岸風電大廠沃旭等合作。

2019年微軟與沃旭合作,收集沃旭1300架離岸風機、每架風機上千筆的偵測數據,再藉由微軟的分析與人工智慧技術,轉為預測性維護的資料。這個雲端導向的工具將原本須耗時數周的計算濃縮到4-8小時,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

陳文姿

理工科系畢業的打字人~

Viewing all 1920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Latest Images